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5 09:10:28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1

根据《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委〔2020〕-1)精神,现将我局涉及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生猪养殖积极发展。截止8月底,我县持续保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存栏生猪41.61万头,出栏28.13万头。二是大春生产保持稳定。已完成大春扩面7000亩,其中水稻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玉米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大豆5000亩,完成进度为100%。三是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四是人居环境整治有效。积极推进省级“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2019年33个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200户,完成总工程量的100%,已完成组织验收,目前正在对个别不达标户进行整改。2020年继续实施“厕所革命”项目,计划在28个村改造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截至8月底已完成6600余户。结合实际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镇级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编制完成《大英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启动编制《大英县隆盛镇杜家寨片区概念性规划及村庄设计》。二是强化投入保障。积极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工商资本带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统筹涉农资金项目,创新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目前已到位债券资金5600万元。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具体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从县级、镇到村有序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县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严格督查落实。

(二)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提升。

一是重点突出着力培优产业。围绕巩固大英优势特色农业,提出“7+3”现代农业体系培育计划,发展柠檬、柑橘、甜桃等优质水果基地2.21万亩,打造绿色蔬菜基地0.8万亩,发展小龙虾等特色水产5000亩,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地0.64万亩,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49家。二是产园互动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乡村与休闲旅游农业相结合,重点打造遂大快捷通道、蓬乐路沿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不断提升“宋井桃蹊”等乡村景点业态,通过全国休闲农庄验收1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隆盛中药材、蓬莱青花椒、蓬莱柑橘、卓筒井甜桃、河边柠檬和回马绿色蔬菜6个现代农业园区。大英县隆盛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三星级农业园区。三是品牌创建力促提质增效。培育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12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81个、家庭农场851家,争创市级示范社33个、省级示范示范社27个、部级示范社4个,争创市级示范场3家、省级示范场15家。全县11家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的25个品种获得“ 遂宁鲜”品牌授权。

(三)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19年共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改造农村户厕6.17万户,目前已全部完工。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在28个村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目前已完工6628余户,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工;新建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11套、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153户。二是加快乡村公共基础配套。结合脱贫攻坚建设农村文化室、卫生室等综合服务设施52个,45个贫困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村级活动中心全面配套升级。围绕“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投资1.4亿元实施杨河路、玉太路、隆通路、五福路等35公里农网路升级改造,以贫困村为重点的260余公里道路拓宽加固工程全面实施。三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结合疫情防控整治环境卫生,以庭院为重点,围绕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消毒”等活动和环保问题整治,多方位实施村庄清洁行动。2019年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07个,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2个。

(四)群策群力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大英县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结合村建制调整改革,对168个行政村开展换届选举,在全市率先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面规范、整治村务公开,全县村务公开率和规范化率均达100%。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积极开展文明村、“四好村”创建,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民代表大会和广播电视、微信等各种渠道,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全县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37个、市级四好村240个。三是不断强化村民自治。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实施“雪亮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指导全县168个村制定各具特色、切合实际、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299个。

(五)重点发力落实改革举措,激活要素加快农村发展。

一是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170个(含村建制调整前50个),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4860本,颁证率99.52%。二是激活农村发展资源要素。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农村使用人才培育,全县职业农民持证上岗达1000多人。以“五联”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营,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今年1-8月,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3.13万元,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平4.51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426元,增长7.8%。三是加快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按照全市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总体安排,在隆盛镇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先进镇创建,并在原隆盛镇杜家寨村、后坝村两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基础上,新增隆盛镇土门垭村等6个市级试点村和蓬莱镇榕桥村、回马镇花园村2个县级试点村。2019年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7个,市级乡村人才振兴示范村1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2

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效果,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影响着民族地区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水平。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产品品质普遍提高、农业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结构持续优化,都离不开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以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与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仍然处于低质量发展状态。因此,依据四川民族地区所处的特殊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合的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着力探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有效实现形式、运行机制体制等进路问题,将农业经济的资源、政策、制度等优势传化为高质量的发展优势,对四川民族地区实现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概况

现有关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状况看,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学院派研究较多,研究的队伍大部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们,大众性研究不强,反映其他社会群体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二是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突出,大部分聚焦个案和个例性研究。三是经验性研究较多,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对策性研究较少。虽然学者们对特定区域或特定省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专门针对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比较少。介于此,本文基于四川民族地区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聚焦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路,拟构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框架,分析其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及优化策略。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稳增长、调结构对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如何破解低质量的发展境况提出了肯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大、可持续增长压力大等问题十分突出,成本攀升与农产品价格迟滞、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技术需要与人才不足等矛盾急需破解。

一是农牧民收入偏低。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远远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这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从气候看,四川民族地区立体气候明显、地区海拔跨度大,高山、高原、半山、峡谷、河谷气候多样,形成了“一山有四季”的立体气候和“十里不同天”的小区域气候。从生态环境看,四川民族地区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尤为特殊,且大部分耕地都具有水土流失易发多发,农作物难以形成规模性经营的普遍性特征。另外,在牧区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上限,大部分地方草原草场“超载过牧”情况时有发生,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化解,草原草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四川民族地区的道路、水和电灯基础设施建设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道路的通组入户总里程不高,覆盖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扩大。道路通组入户的等级较低,大部分道路等级多在四级以下,而且道路狭窄、弯道多、错车道严重不足,已经建成的机耕便民道路技术等级不高,道路承载能力远远不足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大部分地区是高山、半高山等高海拔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渠系配套建设、微水工程、节水灌溉等基础设施还不能从根本上给予保障。另外,自然灾害频发,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二是农牧产品品质不高。从产品研发看,初级农牧产品销售和纯畜牧活体销售仍然偏多,畜产品附加值利用不充分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农牧产品整体研发存在科技含量不高、研发投入不够,特别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更新换代的进程缓慢,后备特色产业储备严重不足,产品品质提升不明显等问题。从产品经营方式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牧产品生产户之间利益联接比较松散。农业产品整体上“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改变传统粗放的农业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而繁重。同时,农牧产品包装销售人才严重缺乏,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产品主要通过利用错季优势,走市场“填缺补位”之路,主要以规模扩张占领市场,重点仍然停留在扩大初级销售端口,在农牧产品品牌包装上重视不够、创新不足。从产品质量看,粮食类等商品率低、产出效益低的产业在种植业中占比还偏高,在高原地区、高山地区和半高山地区的边远农牧区表现尤为突出。从产品模式看,大部分地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过度追求“一村一品”执行的一致性,没有因地制宜,一些特色产品在不适宜生产的地区大规模生产,有效资源浪费严重,优势特色产品发展不足。

三是农业产业升级缓慢。从产业类别看,休闲农业设施配套不完善,经营模式单一,与文化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融合不够,带动优势产业转化升级效果不显著。电商产业向城郊、乡村落地困难,产品集散处理、冷链物流、专业配送、服务营销等新业态发展缓慢,产品增值链短小,难以形成气候。从产业培育看,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约,在高山、高半山、河谷以及边远牧区在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上严重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大部分荒山荒坡治理和生态修复与发展产业相脱节,林下种植和立体种养开发利用不多,饲草产业和粮改饲料推进缓慢,种养模式依然较为传统,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步伐依然十分缓慢。从产业增量看,四川民族地区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要素保障滞后,产业链条短小,产品附加值利用不充分。四川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着土地、草场、试验基地、监管服务体系、物流配送、金融支持等发展要素保障水平不高、覆盖范围有限、规模零散,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量大体小质弱”。

三、对策建议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3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质量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促进产品性能改进和质量提高,不断满足农业生产的新需求。

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利用好国家面向农民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完善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制度,积极开展并科学公正地做好作业质量鉴定工作,及时处理好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农民和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提高维修质量。落实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加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促进农机维修技术和设备更新,大力开展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维修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机手维护保养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使用的技术状态。

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科学、公正、及时处理好质量纠纷,保护好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机制,为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总体要求

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农机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三、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力度

(一)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相关法规建设工作,做好作业质量和维修质量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建立完善的质量法规体系。加大普法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其配套质量管理规章。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充分运用好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维修管理等质量监管手段,规范工作行为,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农机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农机鉴定机构要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科学开展试验鉴定工作。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建设,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鼓励引导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鉴定机构要加强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加强鉴定业务指导,积极做好部级鉴定的协调管理工作。

(四)依法组织质量调查。质量调查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明确质量调查的内容、范围、对象、时间和方法。周密组织调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试验检测,科学分析调查信息,及时公布调查结果。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要严格履行规定的备案程序,报农业部备案。与有关部门协作,加大农机零配件的打假力度,净化农机配件市场。

(五)高度重视投诉监督。投诉监督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有效途径。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质量投诉监督机构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要做好全国农机投诉工作,加强对各地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的业务指导。各地要定期分析汇总并上报投诉情况。

(六)加大机具推广力度。农机推广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围绕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推广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先进机具,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的机具推广中取得新进展。要加强对《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从源头上保证机具质量,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

(七)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四、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摆上重要位置。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关于质量保障工作的规定,定期分析农业机械化质量形势,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抓好抓实。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4

1.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机械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将在推进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开展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2.新知识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对新品种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将引起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变化。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农作物、畜禽、水产生产期所需,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3.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使得“蓝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装备与设施的迅速发展。

4.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率的农机具将加快研发、制造。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落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相统一。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

1.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后发优势明显,农机化发展势头迅猛。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使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随着国内农机具设备的技术提高,国外农机巨头也纷纷加快了其在中国市场布局的脚步。

2.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要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由初级阶段迈入了中级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5

中图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4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农业生产资源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品牌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销售火爆,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连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1]。

1.3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当前,随着各级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共同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品牌农业其实也就是质量农业,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的“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了国内品牌的典型代表。

1.4 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质量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因此,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2]。

1.5 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比拼,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向品牌要素转化,有利于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符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品牌农业发展正逢其时。品牌农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力体现,抓住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品牌工程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4]。

2.2 农业组织化的机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户的集约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更离不开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只有实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激活。抓住农业组织化的机遇,抓好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品牌率的提高。

2.3 消费者需求的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只注重吃得饱,而且逐步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消费也将逐渐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产品的供求关系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只有迎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产品可追溯、品牌有声誉的品牌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 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开展活动进行支持和鼓励,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没有把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导致品牌农业发展的“上热下冷”,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实际。

3.2 农民群众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方法不多,仅仅局限于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律的主观认识,缺乏对品牌发展的研究,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显现。

3.3 品牌建设管理不力

当前,在品牌建设上,重创建,轻培育,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管理,品牌的生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评选和有效的监管,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各类品牌评选泛滥、质量不高,失去社会公信力;品牌获得单位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生产约束力,品牌质量得不到保证,品牌发展受制;政府对品牌的监管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品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度。

3.4 品牌市场培育滞后

当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开展各类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三品”认证,许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品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纷纷参加品牌评选和各类认证,但是由于品牌农产品市场培育不够,获得品牌的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极大影响了群众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这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4 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广泛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

各级各部门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质量保障的产品进行命名、包装、宣传和推介,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类型的品牌推介活动,让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宣传推介自己的特色产品,让地方品牌农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2 全面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出更多的地方品牌;要在科技、信贷、项目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品牌拥有者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活力,促进品牌农业做强做大。

4.3 有效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品牌创建和品牌监管上下功夫,严把品牌农产品质量关,提高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频次,全面检查,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加大惩处力度,把品牌农产品做成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之彼此相依,共同提高。

4.4 切实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和损害品牌农产品的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把品牌农产品的保护等同于其他商品品牌的保护,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品牌农产品的致密防护网。

4.5 全力构建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利用“农超对接”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探索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领域、新方法,利用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流通方式,加快交易速度,构建全新的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实施农业品牌化的战略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9):34.

[2] 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及其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51.

[3] 王中,卢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经验启示――以平度“马家沟芹菜”品牌培育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42-46.

[4] 徐振宝,孙芙,于雪恒,等.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1,35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1.1 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农业生产资源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品牌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销售火爆,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连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1]。

1.3 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当前,随着各级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共同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品牌农业其实也就是质量农业,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的“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了国内品牌的典型代表。

1.4 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质量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因此,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2]。

1.5 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比拼,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向品牌要素转化,有利于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符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2 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品牌农业发展正逢其时。品牌农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力体现,抓住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品牌工程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4]。

2.2 农业组织化的机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户的集约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更离不开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只有实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激活。抓住农业组织化的机遇,抓好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品牌率的提高。

2.3 消费者需求的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只注重吃得饱,而且逐步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消费也将逐渐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产品的供求关系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只有迎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产品可追溯、品牌有声誉的品牌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 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开展活动进行支持和鼓励,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没有把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导致品牌农业发展的“上热下冷”,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实际。

3.2 农民群众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方法不多,仅仅局限于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律的主观认识,缺乏对品牌发展的研究,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显现。

3.3 品牌建设管理不力

当前,在品牌建设上,重创建,轻培育,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管理,品牌的生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评选和有效的监管,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各类品牌评选泛滥、质量不高,失去社会公信力;品牌获得单位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生产约束力,品牌质量得不到保证,品牌发展受制;政府对品牌的监管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品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度。

3.4 品牌市场培育滞后

当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开展各类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三品”认证,许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品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纷纷参加品牌评选和各类认证,但是由于品牌农产品市场培育不够,获得品牌的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极大影响了群众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这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4 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

4.1 广泛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

各级各部门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质量保障的产品进行命名、包装、宣传和推介,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类型的品牌推介活动,让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宣传推介自己的特色产品,让地方品牌农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2 全面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出更多的地方品牌;要在科技、信贷、项目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品牌拥有者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活力,促进品牌农业做强做大。

4.3 有效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品牌创建和品牌监管上下功夫,严把品牌农产品质量关,提高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频次,全面检查,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加大惩处力度,把品牌农产品做成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之彼此相依,共同提高。

4.4 切实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和损害品牌农产品的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把品牌农产品的保护等同于其他商品品牌的保护,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品牌农产品的致密防护网。

4.5 全力构建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利用“农超对接”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探索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领域、新方法,利用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流通方式,加快交易速度,构建全新的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 参考文献

[1] 杨晓明.实施农业品牌化的战略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9):34.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6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7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03-02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管理出来的”表明了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中点多面广、分散无序、滥用农用投入品的特点仍未根本改变。同时,伴随从业人员老龄化、低文化、兼职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愈加困难。

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为从供给角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明了方向。因此,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对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意义重大。

1 农户分散经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1 农民收入低,无力承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任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难以支撑农民通过发展生产实现富裕的要求。在该背景下,生产者为了获得农业生产的高净收益,除使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措施外,还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产品交易市场存在匿名性等因素影响,往往不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乱用、滥用农药等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1-2]。如2010年海南省毒豇豆事件中,陵水县英州镇5家瓜菜收购点的豇豆均含有水胺硫磷[3]。

1.2 产业化水平低,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难控制

农户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区域性农产品种类多、生产开放度高,易形成养殖业、种植业、水产业等农业资源相互交错的格局,很难对农业投入品的选择和使用进行统一和协调。一旦单个农户发生的农作物、畜禽灾情控制不及时,灾情极易扩大到整个区域,导致病虫害、疾病控制此起彼伏。长而久之,不仅导致灾害越来越频繁,用药贯穿整个生长周期,还会使病虫害、疾病等产生抗性,不得不增加用药剂量和频率,污染产地环境和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2,4]。

1.3 科技水平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不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长时段地离开农村,造成农业产业链基础环节弱化。老人和妇女成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导致本就脆弱的农业产业素质进一步降低,伴随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从业人员素质日益下降的矛盾愈发突出。尽管已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先进、系统化的农业标准,但由于大部分农户文化水平低,难以掌握病虫害、疾病等发生发展规律,不能做到提前预防。加上我国农业技术体系服务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农户主要依据防治效果、依靠经验选择和使用农药等农用投入品,致使许多农业措施不能按标准化规程实施,造成初级农产品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和违禁药物残留超标,极大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5-6],如90%以上的农户在选购农药时首先考虑的是防治效果[7];2013年山东省潍坊市滥用剧毒农药神农丹制种姜[8]。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培育发展了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扩大经营规模,科学组合和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净收益。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凭借产品质量高、销售渠道宽稳等优势,通过农超对接等方式减少产销成本,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质量与效益的双赢互动,极大提高了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9]。如2012年山东省莱芜市,专业大户户均经营收入11.4万元,是普通农户的3倍以上;家庭农场平均收入45.6万元,最高的达到300万元以上;全市逾22万农户参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 887元,连续9年实现2位数增长;生姜年产量40万 t,其中2/3用于出口。

2.2 保护产地环境,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良好的产地环境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出于长远利益考虑,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必然充分发挥农业所特有的物质循环功能,摒弃生产低质量产品并按高质量产品价格出售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使用违禁药物,减少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等,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农用物资,实现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影响的最小化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节本增效目标。

2.3 科技水平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与分散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较多的资金,从业人员素质较高,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思想意识超前,能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的控制;同时,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掌握的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能通过出资研发、购买成果等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应用促进研发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了科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支撑能力,还因其辐射带动作用,全方位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10]。

3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 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要把培养职业农民作为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核心任务,以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探索培育模式,加大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推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切实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深层问题。通过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培训,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3.2 改善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村、扶持农民发展的理念,通过加大扶持引导,着力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一是完善政策法律环境,加快出善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土地流转、融资借贷、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强化政策扶持;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开展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物质装备等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坚实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三是发挥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农业创业、就业环境。

3.3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经营并举,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环境友好型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创新农业信息化服务形式,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快捷的农业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服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机构农作物统防统治、区域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3.4 加快科技创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大幅提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科技支撑能力,应按照“协同创新、支撑发展、服务产业”的原则,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长期持续攻关,重点解决农业节本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环境修复、病虫害防治、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储运、农业防灾减灾、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等领域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4 参考文献

[1] 刘一平.现阶段我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问题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09-310,313.

[2] 章力建,魏赛,朱立志.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9):16-19.

[3] 徐湘江,李宏秋,冯永刚.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3(4):96-97.

[4] 罗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状况及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3(8):8-10.

[5] 熊忠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26-28,40.

[6] 耿瑜,熊明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9(6):39-40.

[7] 徐志,张艳玲.分散农户经营模式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之我见[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6):60-62.

[8] 陈业兵,赵善仓,刘伟,等.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来源与防控措施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4):25-27.

[9] 孔庆乐.日照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1):14-20.

[10] 宿爱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3):40-44.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8

1引言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跟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我国在农业农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下面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农产品信誉降低,农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农民增收

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销售农产品,而当前农产品又存在着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降低,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农产品市场一度萎靡,相关的销售服务体系也是名存实亡,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因而要想依靠上调农产品的价格而实现农业增收有着一定的困难。

2.2国际竞争力降低,农产品出口受阻

现如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转为质量和安全竞争,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更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我国大米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因而不能出口,而纺织品则有15%的难以通过生态监测,再如花卉、茶叶等也由于农药残留状况严重,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一直面临着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各国高质量产品的极大挑战,被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所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连续3年(2012~2014)个位数增长之后,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701.8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全国出口降幅1.2个百分点;四个季度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8%、-5.6%、-3.2%和0.9%。总体看,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呈“高开低走”的格局,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目前,发达国家市场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比重仍高达60%左右。近三年,受日本经济低迷、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2013年、2014年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速为-6.2%和-1.1%;2015年对日农产品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出口额为102亿美元,同比下降8.3%;对欧盟农产品出口81.5亿美元,同比下降3.7%;对美国农产品出口73.5亿美元,同比下降1%;对澳大利亚出口9.7亿美元,同比下降4.9%;对东盟农产品出口147.5亿美元,同比增长9%;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出口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对中东农产品出口28.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对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9%、0.9%、21.8%和12.3%。

2.3损失严重,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三鹿出现三聚氰胺问题,导致只能够将牛奶倒掉,再如,我国的水果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上跟进口水果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价格比较低廉,因而有的水果只能在果园里烂掉,不但对农民的收入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困难加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导致深加工的产品出现滞销的问题,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货物积压以及资金出现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效益下滑,严重的可能面临着倒闭破产的危机,尤其是那些外向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受其影响则更大。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较低,容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低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因而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在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其也是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要进一步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树立起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生产观念,使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安全生产中去。积极向农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并定期对其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使得农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不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规范。尽管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标准以及门类层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依旧需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广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分析、GMP良好生产规范和GHP良好卫生规范、TQM全面质量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标准。要多方面进行考虑,从生产环境、生产的投入以及运输贮存农产品各过程出发,实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农业标准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村经济链,促进集约型农业发展,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建立并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积极的履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责任制,在生产前对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进行检测,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技术进行监控,生产后还需要做好市场极端工作,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派遣检查员严格按照生产的标准,检查企业生产的资质,以及生产资料的购买使用情况,以便确保生产行为对于产品质量以及产地环境的质量有着有益的影响。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包装标准,包装好那些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流通时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的产品贮藏运输的标准。

3.4培育农业协会,推广农产地标签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我国农村现阶段实行的大多数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且土地相对比较分散,土地的规模较小,为相应的产地认定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多的不便,且不利于追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而要积极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地标签的地质进行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使得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建立相关的农业协会,在农民、市场以及政府之间建立起桥梁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农业协会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作用如下所述:①有效实行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形式,批量的进行化肥、农药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采购,能够有效的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控制。②制定更为统一的生产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有助于退出自主的品牌,使用统一的品牌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包装和标识,不但能够使得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得到提高,还能够有效追溯产品的质量安全。③定期举办一些病虫害防治以及卫生防疫工作,对相关生产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在农业生产中,各要素的过量投入,不但会对土壤、水体以及大气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而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投入低、循环效率高,技术含量高的一种新型农业。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使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投入量以及排放废弃物的量控制在最少,最终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推广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6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就地深加工

由于许多农产品的质保时间较短,且容易变质,因而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务必要缩短农产品的贮存时间,及时的对其进行加工,避免其营养的流失。但我国对于水果、蔬菜这些农产品的实际处理能力还不足总产量的5%,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仅有45%,而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而发达国家高达3:1。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育有助于带动农产品的就地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贮存期有所缩短,农产品的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增值,而利用深加工的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有效结合农业和其他的产业,使得农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延长,在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分析各方面原因,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建设,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卢朝东,王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9,25(6):49~52.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9

绿色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快速提升期,我国将进入绿色发展驱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时期。基于此,结合对“十四五”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六大体系”,从而推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志着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将向绿色发展转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的发展应该贯彻绿色的发展理念,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绿色发展作为新兴起的理念和政策方向,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实践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十四五”期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期,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由理念转向行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蕴含诸多机遇和潜力。

从发展机遇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农业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密集出台了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专项行动计划。就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如何走好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等重大历史课题进行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既是对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结晶,为新时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基本遵循。二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聚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汇聚强大动力。三是在世界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需要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性,这对于实现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四是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出台,提出5G创新应用。“十四五”必将是农业农村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农业农村制高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从挑战来看,2021—2025年世界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新冠”疫情的出现再度加速了大变局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地缘政治风险加大,和平发展面临相当程度的挑战。从经济来看,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均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从国内发展来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住中华大粮仓,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势在必行。从农业发展现状看,目前中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农业生产仍面临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单产和品质不稳,化肥、农药、抗生素过量使用等问题,以及生产、储存和进口贸易之间结构性矛盾的严重挑战。同时,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肉食和果蔬需求快速增长。正如许智宏院士所言:“中国作物产量的年增长率较低,解决粮食刚性需求任重道远。”如何保证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这是我国“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布局的重要问题。

二、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驱动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指出,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针对“十三五”期间存在的生产标准不明确、不统一等短板问题,建立健全绿色生产的专门机构,出台切实可行的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领域、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制定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至少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健全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绿色有机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如建立玉米生产标准化体系,包括种植区域选择、积温帶选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的标准化和肥药等投入品的标准化。二是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良和培育适于现代农业和市场需要的作物新品种。同时,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改造中低产田、实施轮作套作,藏粮于地。另外,在有序流转承包地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栽培措施、研制新型高效低毒绿色农药,重点推广绿色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三是挖掘和传承传统的绿色生产模式及工艺,充分借鉴国内外绿色生产的经验,探索适应本地的绿色生产模式。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应用。尤其要注重挖掘提炼确保农产品质量纯正的传统生产工艺,它们不仅凝聚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精华,还符合当代人对绿色有机安全食品的需求。对这些传统生产工艺我们既要传承,也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实现融合升华。四是加快推进各地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示范园区建设,集中落实绿色生产技术,开展对比试验。

(二)构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督体系

健全的农业生产监督体系是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加大對食物追溯原则的推广力度,实现食品供应链全程可追溯、全程可监管,如生产工艺过程监督、投入品的监督、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等。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监测、追溯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水平。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建立生产经营主体“黑名单”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推进物联网设施衔接,实现全区绿色、有机产品质量追溯全过程、全领域覆盖。

(三)构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

做大做强“两头两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民合作社。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促进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不断提高规模化经营辐射带动力。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本地小型加工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小作坊”加工集群,实现“原字号”产业精深加工、梯次增值。

(四)构建绿色农资供应服务体系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目前中国人口比60年前增加了3倍多,13亿多人口消耗的食物量也比60年前增长了3倍多。近30年来,为满足这些消耗,人们不得不培育大量杂交品种、大量堆施化学物质——化肥农药及地膜、激素等。为保护环境和食品安全,亟需出台良种研发和相应的农药和肥料管理制度。

一是推进良种研发和统一供种。种子精准设计与创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需求。通过全面推广育繁供一体化,推广国产替代优良品种。指出,“要大胆创新研究,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二是严格执行农药和肥料管理制度。坚持以优质和绿色为重点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绿色农药定点销售、连锁配送。严格执行农药、兽药、添加剂销售台账制度;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记录档案及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制度;建立落实售肥索证索票和包退、包换、包赔偿制度。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残留、低污染农业投入品生产。三是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督管理。禁止非法生产、经营和推广转基因农作物种子,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

(五)构建农村信息金融保险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出台财政支持农业绿色发展优惠政策。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设置专项政策性扶持资金,对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品牌培育、绿色认证、市场销售网络建设等给予扶持。另一方面,支持构建多元化农业绿色发展金融扶持体系。吸引各类银行开展信贷业务,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和流通等环节提供资金服务,重点向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倾斜。

(六)构建绿色农产品营销体系

一是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农产品地理标志,做好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进行品牌宣传推介;并尝试加强绿色产品包装策划,集中推广绿色有机功能产品。二是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下积极拓展国内外销售渠道,扩大“订单农业、定向种植”面积。三是发展智慧农业,尝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一批农村信息服务站,扶持生态农产品电商示范村,培养一批生态农产品电商致富典型,实现农业信息化体系全覆盖。

绿色发展是我国数千年来农业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它既是中国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的农业发展新理念,同时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相契合。以绿色发展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资源环境问题凸显带来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功能和需求变化的必然,关系到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1).

[2] 袁威.“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要实现四个着力.生态文明[J].学习时报,2020,(11):1-7.

[3] 黄威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J].北方环境,2011,(12):1-3.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5-03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 指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伴随着新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战略方针,如何发展“三品一标”产业,将新宁县近30年来积聚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迅速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工作。

1 新宁县“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 “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步扩大

自2006年以来,新宁县围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截至目前,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5家、产品14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4个、地理性标志1个),实物总量194 360 t,产值66 269万元。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5%,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6.844%,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50%。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新宁县借鉴外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展“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全面实施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重点的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示范后推广的指导方针,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脐橙、水稻、玉米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全部使用统一设计的标识牌和质量控制记录册,示范区 “ 三品”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崀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2]。

1.3 “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活动,围绕“三品一标”专项整治,强化各项制度。县农业局连续6年与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签定了“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同时结合专项检查和农业“三品”年检、抽检,每年抽检农业“三品”14个,抽检合格率均达100%,每年进行“三品”生产及经营规范性检查、标志产品检查各3、14次[3]。

1.4 “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与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近几年,新宁县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多次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指导授课,每年举办3~5期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培训各乡镇“三品一标”工作业务骨干逾150名。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和信息媒体加强对“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宣传,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法律、法规及各地动态信息、知识逾1.2万条次。品牌展示推介方面,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组织3~5家“三品一标”企业的4~6个产品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湖南博览会,其中2012年有2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2 新宁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环境好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自2006年以来每年财政投入“三品一标”推广及工作经费5万~30万元,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逾2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 发展空间大

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最主要任务。目前,新宁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85%,认证产品总量还不到全县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6.844%,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不足10%。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新宁县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县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产品总量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比例分别扩大、增加到70%、60%。从数量规模上看,“三品一标”发展空间较大。从功能作用上看,“三品一标”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4]。

2.3 推进基础实

现阶段,新宁县明确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基本条件,这无疑推动了“三品一标” 的发展。从2013年新宁县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了新宁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地域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全县“三品一标”工作,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

3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新宁县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缺乏对“三品一标”的认识,导致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新宁县应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 “三品一标”认证滞后,覆盖面不够

新宁县农业“三品一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实物总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编制仅3人。认证经费制约明显。“三品一标”队伍建设及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较低,缺乏规范,覆盖面小[5-6]。

3.3 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企业、种植基地等,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流通环节等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3.4 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

“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3.5 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但新宁县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7]。

3.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易导致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4 加快新宁县发展“三品一标”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新宁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继续推进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与队伍体系建设,确保“三品一标”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4.2 工作目标与重点

4.2.1 抓好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标准化基地面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复查换证率、规范用标、续认证率、有机食品认证等要有新突破,同时推进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可追溯体系建设。

4.2.2 突出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质量监管。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同时抓好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组织“三员”(“三品”质量安全检查员、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培训逾800人次。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积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通过企业现场检查和市场抽查的形式加大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规范用标管理,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突出认证重点环节审查,加大企业内检员培训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杜绝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同时结合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三品”认证推进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2.3 抓好“三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县内“三品”企业参加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积极培植湖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4.2.4 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三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集成运用到“三品”生产中,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

4.3 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4.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认证队伍,将“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培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且具备体系健全、业务精通、管理规范、职能充实、科学公正、运转高效的素质。与此同时,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检查员现场检查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保障认证检查现场评估报告的准确性[8]。

4.3.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县公共财政预算,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

4.3.3 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认证步伐。以举办“崀山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鼓励生产认证企业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展销会[7-8]。宣传“三品一标”产品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协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做到在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要通过增加认证品种、扩大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规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全面提高认证产品市场份额,带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4.3.4 加大标志监管力度,做好专项整治。强化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在加快认证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杜绝有问题和有风险的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阵营[6-8]。做好“三品”质量安全的分类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证后监管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深入专项整治。

4.3.5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发展,做好企业和市场对接。企业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扶持企业开展生产,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4,8]。

4.3.6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快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生产服务的指导和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5,8]。

4.3.7 要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必须达到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市场产品贴标率达100%;示范区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②提高示范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保障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的基地建设辐射范围。③提高标准化生产效益。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根据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质量管理。一是重点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标准,同时要结合新宁实际,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切实将标准的内容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推广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重点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加工技术。⑤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生产加工与产品销售日志等。⑥积极争取增加标准化生产投入[9-10]。早做方案,力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投入,增加对示范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加工转化及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投入。

新宁县传统品牌农产品虽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按照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先把品牌知名度高、人文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把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推动,互相促进。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新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22-25.

[2] 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8-19.

[3]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 中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11-06-21(A1).

[5] 李培贵.宁夏“三品一标”发展状况[J].宁夏农林科技,2010(2):63-64.

[6]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95,298.

[7] 陈涛.“三品一标”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N].粮油市场报,2013-04-16(B02).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11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80-0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是党和国家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让农业生产增效益,让农民增产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围绕市场为城乡居民提供高产、优质、安全的粮食、蔬菜和其他农产品是发展农业的急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必将在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农业机械化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 依靠农机化科技,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然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投入,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因为提高产量要靠科技,提高质量要靠科技,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已成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导方面,构成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农机化科技已在科教兴农、实施农业技术改造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机化科技和机械装备的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收益。近几年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大力进行推广的小麦、玉米精少量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水稻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等都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证明了农机化科技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离开了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就不可能推广实施。

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依靠农业机械化科技,围绕大农业,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畜牧业机械化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土特产品加工等服务。组织好科研攻关、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试验示范与推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1]。

2 发挥农机系统整体优势,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体系,集中了大量的农机化装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系统体系内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目前,一个包括农机化科研、技术推广、成人教育、技术培训、农机具销售、油料销售、农机维修、农机试验鉴定等方面的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农机化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转让与技术有偿服务,帮助农机经营组织和农机专业户,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观念,改善机具的技术状态,提高农机具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做到一方面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措施、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增收[2];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家的农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当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宣传,产前所需农用物质的储备和销售,必需的农机化技术宣传、新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产后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和物质转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高优精和高效益来吸引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农机化生产,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3 围绕市场经济,转变职能,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进行机构改革,转变农机化的工作职能,努力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领域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前提必须是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离开了这个前提其服务功能再高,经济效益再好,也失去了农机化自身应有的功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农业生产中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有社会化服务的功能。

转变职能就是要转变过去重技术管理,轻视农业生产;重行政管理,轻视服务职能的做法。应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级为农业生产服务,尤其是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一方面建立健全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的农机产成品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机化科研、生产、新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与技术指导等一条龙的优质社会化服务。以科研和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带动农业生产,向周边辐射推广农机化科研成果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机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3];以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与指导来确保农业机械的高效率和替代效益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三缺经营管理的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这个农机化的选择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在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农业机械化来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从而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无论是多么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多么先进的农艺措施,只有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才能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城乡广大居民的需求。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已经在现代农业生产发挥了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和加快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职能的转变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必将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重要贡献[4]。

4 参考文献

[1] 刘北桦.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