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8 09:23:17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1

A Study of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Hunan Province

ZHOU Yong

(The Third Hospital of Xiangy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China)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ed social value, a lot of bad social atmosphere, such as money worship, hedonism, extreme individualism, seriously affect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he problems in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become prominent. This paper, taking three medical colleges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nvestigat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of our province, finds that the medical students’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medical teachers’ med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med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in our province.

【Key words】Hunan provinc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医学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其进步与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与希望。

古往今来,医学就被赋予了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然而,在现代医学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人文精神却渐行渐远。此外,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度也不够。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医学院校教师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还能为医学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相应的参考。

1 核心概念界定

人文素质: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广义来说指一个人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包含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医学人文教育:指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的需要,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医学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临床实践、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熏陶,结合学生个体自身的潜在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发挥学生主体内在潜能和发展动力,使医学生成为既掌握扎实医学专业技能,更具备医学人文素质、人文修养的医务工作者的教育。

2 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被称为“医学之父”的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如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缺乏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医生,在医学生涯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付这种挑战的能力”[1]。1993年英国总医学委员(GMC)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2]。法国自1992年首次颁布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指导性文件开始,连续跟踪其目标的执行情况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欧洲的医学人文教育中颇具特色。德国柏林的医学院校学生甚至在1989以罢课的形式呼吁人文学科与医学教育的结合,并在改革中开发了诸如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3-4]。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人文学科研究与教学的。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一些医学人文学者(杜治政、李本富、张大庆等)和部分哲学社会学界、新闻出版界人士(如邱仁宗、周国平等)才开始呼吁和讨论加强医学人文学学科及其学术共同体建设”[5],医学人文教育虽然不断受到重视,但大多只是开设一些人文社科选修课,而且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学生只学到了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均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表浅层次上[6]。2002年第四军医大学殷小平以第四军医大、上海第二医科大等4所医学院一至五年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认为,大部分医学生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自身修养与文化品位、完善并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但学生人文素质仍待改善和提升。山西医科大马存根对山西3所医学院在校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调查显示:在人文素质基本情况上,医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情况不容乐观,集中体现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知识和语言文字功底欠缺;道德价值观念呈多元化状态。2012年辽宁医学院王明月以中国医科大学等4所医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育情况,即58%的同学持无所谓心理、58.3%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是不满意,认为学校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综观国内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国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方法单一。首先,就研究层次而言,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其次,从研究视角而言,有理论作为依据的研究较少。再次,从研究内容而言,以往的研究考虑到了教学方法、现状调查,但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思考研究。其次,对于湖南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虽然国内相关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未有以湖南省为例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调查湖南省3所医学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探索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因素,寻找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路径,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医学生人文教育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医学教育史中的人文发展演进及趋势、国内外关于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等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以湖南省3所医学院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研究,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科学技术的内容,提出相应的人文素质提高策略,构建符合医学生特点、有助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并提高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人文素养。

4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探析

通过初步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清楚,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概念也有较为统一的认识,也比较认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然而,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社会的多元文化影响多,医学生对于学院人文教育的期望值与实际教育状况大相径庭。特别是当医学生去医院实习时,受到在职医生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处于极为茫然的阶段。若不及时改变这种情形,后果必将很严重。其次,医学生由于语文知识、医学英语知识的(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65页)缺乏,进行科研时遇到瓶颈。很典型的就是国外医学文献看不懂,文章写不出,而医学的进步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理念。很多医学生表明医学院校教师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视度不够。

5 提升湖南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

首先,医学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应比量齐观。一个合格的医学生不应只局限于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还应该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应只是纸上谈兵,而应当落到实处,比如开设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医学院的现状是很多医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只注重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很多之前学习过的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知识都逐渐淡忘,而医学生在从医时需要的哲学、伦理学知识,医学生在进行科研时阅读外国文献需要的医学英语知识,写作时需要的语文功底都显得极为缺乏。相关部门领导是否可以考虑将一些最基本技能或与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如语文、医学英语、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列入必修课的范畴。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势在必行。医学生除了学习人文素质类的课程以外,还需要具有人文素质精神和品质。医学院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创造提升人文素质精神的环境。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到社区、农村、养老院、劳教所等地开展健康咨询和体检活动,鼓励学生去农村医院或者需要支援的地区当义工,敦促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参加人文教育活动,以达到提高医学人文精神的目的。

再次,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人文素质应齐头并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优秀的教师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关键。很多现有的教师,一直接受的是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度不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更不会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医学院校领导可以组织一系列继续教育活动,如聘请或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英语、艺术等课程的专题讲座,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只有医学院的教师拥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才会引导学生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于双成,潘国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与特征浅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1998,11(5):31-33.

[2]陈颖青.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2008.

[3]赵斌.医学理论与实践原理:德国洪堡大学查理特医学院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J].复旦教育论坛,2004(5):87-89.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2

我国中学生体质研究发现,中学生体能部分指标持续下降,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地区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呈上升趋势,且体重增长较快,出现肥胖迹象,身体机能、素质方面不同程度的呈下降趋势,而且城乡差异具有显著性。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一、我国初中生体质现状

2000年我国进行了有史以来年龄范围最广的国民体质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城乡男女学生身体形态继续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连续二十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接近四分之一;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已超过了三分之一。2005年,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初中生的体质监测测指标与2000年相同。调研结果显示:我国汉族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反映学生上臂力量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在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北京市中小学生柔韧、耐力素质大部分年龄组下降,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严重。甘肃省汉族中学生城市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素质与农村学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耐力素质差异显著。河南省城市乡村中学生的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样是耐力素质下降严重。陕西省中、小学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中学生体质也存在类似的状况。仅有个别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如宁波、深圳,以及有着特殊地域环境的少数民族,如青海省土族、哈尼族等地的中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好于全国同年龄组平均水平。

二、初中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学生体能部分指标持续下降的现状,原因多样复杂,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顾问王占春在谈到“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时指出,“要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多方面去查找原因,把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都算在学校教育、体育和体育教学的头上,是不公允的,但学校教育、体育和体育教学都不能摆脱自己的责任,其别应当指出的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缺失,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1.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才竞争激烈,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锻炼身体的时间少,初中生每周3节体育课成了他们最主要的锻炼时间。而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于出现了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和普遍的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说明学生对现行的体育课产生不了兴趣,学生讨厌上体育课,而体育课教学又不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身体锻炼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堂学习丧失兴趣,这势必会影响到初中生对体育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方法的掌握,没有锻炼身体的技术和方法,学生又如何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那么学生的体质又如何提高?由此可见学生锻炼不足引起的体质下降问题,与学校体育课有重要关系。

2.在众多的影响初中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中,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最主要的因素。从目前初中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如下:

(1)传统的体育教学,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生的体育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一普遍现象说明学生对传统的体育课产生不了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遏制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热情,所以,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被动接受体育知识,被动进行身体练习,尤其是初中女生,甚至出现学生逃避身体练习的现象,学生不愿意进行身体锻炼,会直接影响体质下降。

(2)《标准》实施以来,体育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质锻炼。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味满足学生兴趣,过分追求教学教法、追求课堂活跃等现象。学生感兴趣的、轻松的新教学内容取代了枯燥、技术复杂的旧教学内容,然而,轻松的教学内容练习强度很小,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中,实际的练习时间最多也只能达到30分钟,这样的运动负荷对学生身体锻炼益处不大。而实际上这样的体育课成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非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所以课堂有了表面的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质锻炼。

(3)体育教学没有从根本上关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采取的所有方法、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又服从于教学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该服务于学生的需求。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需求,不仅在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而且会在课外主动寻找时间和场地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而目前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在学生长期稳定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方面有缺陷,多数初中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完成练习,但他们不会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这也是初中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现状,国家教育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尽快遏制中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先后下达了一系列的通知和文件,对学校体育课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等做了详细要求和规定。

【参考文献】

[1]叶新新,彭春政.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体育科技.2005.

[2]江崇民等.1985―2000年北京市学生体质状况的动态分析[J].体育科学.2004.

[3]白文飞,王松涛等.2000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分析[J].中国体育科.2003.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3

大学体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深刻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某些方面的特长。在大学体育教学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才使得体育课充满着生机,而在现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教师依据课程安排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内容,厌烦上体育课,久而久之,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自己喜欢的,让教师也处在被动状态。这些问题是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改进的,若不引起重视,就会造成体育教育在目标执行上的混乱。以下主要阐述了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学有缺陷,教师教有偏差,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

1.学生学有缺陷,教师教有偏差。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仍比较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轻视学生心理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结果是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对体育课内容进行选择时,仅仅依据个人喜好来取舍,不以自身素质发展为需要,最终体育课达不到满足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的效果。例如,对人体心理与生理具有特殊作用的项目如田径等无人选择,最终这些项目不得不退出大学教学舞台。

2.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体育课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往往只有简单的几种形式,在实践课上,习惯于简单的队列队形等调动作为“教学组织”的主体,其次一周也只有一次的体育课,无论从体育活动时间还是次数上来讲,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的。学生对于单一的形式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渐渐讨厌上体育课,甚至不参与体育课的学习。

3.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大学体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是否完成相应的任务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能力的关注比较少,从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在大部分大学体育课中,存在部分学生盲目锻炼、没有教师指导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导致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的思想难以养成,目前,迫切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提高体育教育的措施。

二、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从理论到实践及体育教育的大力投入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然而这些改革范围的形式与内容较狭窄,没有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现今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日益进步的时代,把握我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带来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观与价值目标的变化,分析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以便我们能正确把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以下介绍大学体育教育的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1.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之前由于美国大学体育教育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的体制与健康水平下降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前苏联的体育教育受到共产主义体制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观念比较死板,最后当其人口下降,人均寿命降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美国大学体育课观念已与健康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丰富,包括体育锻炼与体制、心理健康、意外伤害的预防等内容。俄罗斯的体育教育已将体育课的次数增加,教学内容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例如、自杀防御等。

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之前对我国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明显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形态、身高、体重等体制指标严重不达标,还有些健康指标的下降已达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不久前公布的有关大学生精神卫生方面的资料表明,大学生患上强迫性习惯紊乱的人占了总数的大半,我国青少年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率的三倍。因此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相关人员必须尽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只有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把教育功能与本机功能结合,才能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为了突破形式单一,无人指导等多种问题局面,向着体育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综合教育发展,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制订教学目标与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下简要介绍解决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几种措施。

1.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突破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某个项目上课,不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课内容,让学生不再只是选择几种单一的运动项目上课,来增加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另外,还要多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课,丰富学生的现代生活,增加体育课的娱乐性。最后,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推进学校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式,促进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2.提高教师素质,制订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自己体育教育的传统观念。虽然学生才是体育教育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这样每个学生只有明白与自身相适应的目标,努力完成目标,体会到完成任务的。

3.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体育学习的有利条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及他人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总而言之,了解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有利于我们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进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提供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4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99-03

全国第六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尤其是心肺功能。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和体质,专家表示不容乐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感叹:“体质不强,谈何栋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深感忧虑,“如果普通大学生的体质没有明显提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无从谈起。”去年,笔者所在院校对在校2011级学生2078人进行的体质测试数据显示,学生在肺活量、爆发力、下肢力量等低于全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水平。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成了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为此,可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切入点,通过了解、掌握、研究高职在校学生体质状况,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体育课程,不失为有的放矢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

一、国内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研究现状

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发育、适应能力等五个范畴。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始于1979年,之后一般每5年开展一次,分别在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2岁在校大、中、小学生,还包括20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检测指标包括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状况(视力、龋齿、血红蛋白、粪蛔虫卵)以及青春期发育指标(男生首次遗精、女生月经初潮)等共27项指标。”其中,“1985年由国家教委、体委、民委与卫生部共同领导,进行了大规模多指标、学科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体质的调查与学生发病率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这次调研被公认为我国学生体质调研史上的一座丰碑。”“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新标准参阅了国际体质研究及评价体系和标准,充分体现出了全面、科学、简单和实用的特点,对原来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试内容、重复性项目重新进行了调整,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构建了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

其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上。如孙建翠和周爱光对西南石油大学、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入校的男女研究生各五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男研究生总成绩不及格率占81.3%,女研究生不及格率占83.2%,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多数学生对个人的体质状况却处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误意识阶段。伍建军对广西8所高职院校共21887名学生体质测试与调查的结果,得出“调查对象体质总体状况相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各指标还有一定差距”的结论。樊新生运用问卷调查法对5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了当今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认为体育运动中集体活动的形式最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状况,总体是不容乐观的。纵观体质健康研究现状,多数学者能较好分析高职学生体质现状,但是未能把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与职业性体育课程的融合与开展联系起来并开展深入研究。因此,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为切入点,在掌握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特殊的性质,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是既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又能开展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二、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切入点的高职体育课程教改主要内容

学校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的使命。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直接适应某一工作岗位的能力,毕业后能马上上岗工作。职业岗位对从事该职业人员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更直接。”为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上好理论课程之外,更多的时间倾向于本专业动手实践操作。他们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还应该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然而,繁重的学业压力、长久时间的坐姿与站姿从事本专业技能操作,造成了身体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下降,不仅影响高职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埋下隐患。当前,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民关注,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实践验证。因此,如何突破高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程,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使他们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把对体育锻炼目的、态度的正确认识付诸实际行动,应该是高职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基于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课专职教师,应以学生体质现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质变化规律、特点和水平,为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的设立和教学改革寻求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

调查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目的是了解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发展变化,掌握学生的体质变化规律、特点和水平。具体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体质健康综合水平的统计分析,比较与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状况,找出高职生体质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高职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调查

在了解学生体质健康基础上,设计《高职生体育锻炼问卷调查》表,目的是找出高职生体质问题存在的原因,据此分析与体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具体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自身因素、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外部因素、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体质健康的影响三个维度进行探究。

(三)实施职业性体育课程学生体质现状调查前后对比分析

在掌握高职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基础上,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目的是探讨该课程是否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探讨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问卷、运用实验法,针对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的学生实施“职业性体育课程”,设计“职业性体育课程”的实验组与控制组,对比实施“职业体育课程”学生前后体质状况,主要调查实施“职业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的影响,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变化、学生锻炼意识和目的的变化、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知变化、学生对职业病的认知变化情况等。

(四)从学生体质现状出发进行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从学生体质现状出发,运用“项目课程理论”,通过对工作岗位能力点、知识点、技能点和非智力因素优化点的系统分析,对职业性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以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依据职业性体育课程设计:1.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2.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3.兴趣选项课程;4.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职业体能需求为依托,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运动技能(层次)开设“主题模块与组成模块”捆绑课程,让不同的专业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性体育课程项目、任课教师和学习层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感兴趣的课程项目中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五)通过提高体质达到高职院校职业性体育课程改革目标

在掌握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基础上,开展职业性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与此同时,整合体育基本结构课程,即职业体能与运动保健课程、岗位工作身体技能课程、兴趣选项课程、职业岗位综合素养课程;构建“主题模块与组成模块”捆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质水平。

总之,高职学生体质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将来职业的倾向,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体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挖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展体育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调控不同专业对“生理―心理”素质和特殊体育素质存在的差异性,如此方能改善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使其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并凭着终身锻炼意识,以优质的职业体能为祖国健康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清华体育部主任:从小不锻炼长大运动难保不出事

[EB/OL].http:///news/detail.

[2] 中国新闻周刊网.金牌大国遭遇全民健身尴尬:八成人不锻炼身体[EB/OL].http://.cn/c/sd/2012-08-24/115125029596.shtml.

[3]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4] 胡佩瑾,季成叶.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6):391

[5]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5

一、影响小学教学管理的因素

(一)管理者自身素质

当前,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影响到管理质量的首先就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有的学校在管理方面缺乏新的管理理念,并且通过旧的管理方式习惯了工作内容,就没有了创新意识。很多的教学管理者认为小学的课程较为简单,只需要简单进行管理就行,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因此这种观念的落后使得管理质量大打折扣。其次就是管理者自身缺乏相应的素质,他们在教学管理时使用的手段不够合理,有的只是根据某些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却没有针对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从而会使工作中出现偏差。

(二)管理内容与素质教育不符

当前很多小学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并且小学中的教学管理都会被当作重点内容去整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要求情况有偏差。有的学校会比较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这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留下的弊端,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出来的学生在自身素质上就达不到要求,虽然短期内提升了学生的成绩,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应该基于新课改的理念,对学生实行素质培养。

(三)管理方式存在缺陷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就是对小学生布置的任务过重,分配的任务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学习的知识也多,因此就使得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去完成大量的作业,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学生对学习较为反感,也因此无法形成高涨的兴趣。再者就是小学教学管理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有限,通过现有的管理模式,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传授知识,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兴趣,教师长时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也会失去热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二、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主要策略

(一)革新管理理念

要想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首先应该革新管理观念。老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下的小学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广泛开展,当今的小学教育应该更加趋于素质教学,因此在管理中也应该更加人性化,能够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教学现状,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并且能够及时引进新的管理观念,对于其它学校中存在的优秀管理理念要及时借鉴。管理者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工作之余也应该学习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装备新的管理技能,从而为教学工作作出贡献。

(二)完善管理机制

在小学阶段的管理工作要有一个完善的而管理机制来约束,因为只有在制度下才能够更好地实行教育管理。针对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进行改进,并且在相关部门要能够聘用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才,为学校的教育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此外就是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来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师以及相关管理者都要实施定期培训,加强其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制定管理计划

提高管理质量,制定一个完善的管理计划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对于教学中的工作要有合理的规划,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并且在小学的不同阶段应该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其次就是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教研任务,要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研讨,并且投身到教学工作,不同学科之间任务的分配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管理计划。

(四)重视常规问题的管理

在小学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比如教师在教学前的备课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者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工作等。在教学完成后,要能够进行反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基于现状强化管理内容。其次就是要能够明确教学管理者与教师各自的责任,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避免出现逃脱责任状况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学情况也要能够有一个严格的监督,监督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更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策略,并且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教学监督,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推动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万芳.简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张霞.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6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既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更需要付出切实的行动,而首要的任务是要把理论的探讨奠定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操作性的切入点,扎扎实实地为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做些基础性的工作,以超越脱离实际的经院哲学式的论争。当前,开展关于中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状况的调查就是一项基础性的、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营养

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她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骄娇一族,既需要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好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本领,还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具有爱国、敬业、创业、献身精神。而理想道德、纪律等精神层面的提升,使他们无法割断与民族精神的血脉联系。

人们常用“育人”概括教育的本体含义。育人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包括传播思想、陶冶性情、培养人格,前者教人做事,后者教人做人。两者统一在同一教育过程之中,统一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

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做人必须做事,而做事就必须掌握做事的本领,业务要精益求精。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必然要在做出有价值的事中显现出来。做事必须会做人,学会做人,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这样才会使做事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同时又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倘若不知人生真正的价值,他们虽然掌握了做事的本领,也可能做出有害于民族、国家、社会的事。教育的真谛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能够成为大学生承继过去、浸染传统、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重要精神营养①。

二、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文素质的重要一环

一个国家民众的民族精神素养状况是一个国家人文素质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数与指标,而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状况是上述参数指标不可或缺的一环。了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状况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认识,实事求是地了解其状况又是我们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改革决策不可或缺的前提。在国际社会中,国家实力的比较已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GDP增长指标的比较,国民人文素质指标也成为了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每年公布一份《人文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文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而且,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也都加进了“人文发展指标”一项。在我国,尽管对上述问题进行全民族的调查研究还有很大难度,但是在高等学校率先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的全面调查既很必要,又有可能。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民族传统沉淀丰厚的国家和世界重要的文明系统,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指数,另一方面,设计科学的量表和运用合理的方法调查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状况是了解大学的现状,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就目前现实状况而言,高等学校也已具备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的基本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改革的需要

进行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大学改革的需要。从国际的广阔视角和文化的深层视角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问题是教育培养目标的极度功利化。它表现在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导致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审美情趣的窄化和滑坡;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大学教育整体上的极端功利、肤浅和世俗;科学技术偏颇化导致“人”在教育中的派生、偶然角色,无足轻重②。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及其内核面临被逐步消解的危险,大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而作为民族文化核心和灵魂的民族精神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表现在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信仰的怀疑与分裂、冷淡与漠然、困惑与彷徨、盲目与浮躁。扭转上述状况,改革大学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各项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状况的全面调查基础上。

四、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调查必然弥补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研究的种种不足

目前,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学界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是,这种探索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多,实际运作少;理论研究主要是反映性和学理性的,集中于对某些事例的分析,进而强调大学生民族精神素质堪忧,呼吁重视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教育;由于这些论述重感觉和学理,轻调查与实证,因而提出的一些结论总有空洞之嫌。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和机构在民族精神教育问题上对某些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某些特定内容的调查研究,笔者也曾见过一些调查报告。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整体上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而以往的调查主要集中于民族精神的某一部分内容,调查的对象范围也很狭窄;也没有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状况绘出总体的图景,对提高大学生民族素养缺乏全局性的、长远的、准确的对策和建议。因此,超越琐碎与自发,有组织、科学地进行整体性的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势在必行。它的调查数据、调查方法、对策研究必将对民族精神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应尽快置于重要的议事日程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既然在国内还没有全面进行,那么这样的做法应该属于一个创新。放眼国际国内,尽管人们越来越重视此类问题的研究,但不可否认,社会更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例如,从1979年开始,美国开始运用所谓的米勒体系对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4次调查;我国也在2001年运用米勒体系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当然包括大学生。这种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一方面表明它们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质调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恰好表明相对的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我们还没有现成的评估体系,需要开发,国内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敢为天下先。

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的现状调查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系、方法进行,比较真实、全面地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素养现状,并对现状进行严谨的分析研究,系统地提出关于提高中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素质的对策和建议。我们应该从战略意义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尽快开展这项工作,提高大学的品位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7

从理论到实践及体育教育的大力投入以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然而这些改革范围的形式与内容较狭窄,没有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现今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日益进步的时代,把握我国政治、经济的变化带来的大学体育教育价值观与价值目标的变化,分析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以便我们能正确把握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以下介绍大学体育教育的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 1.国外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 之前由于美国大学体育教育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的体制与健康水平下降及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前苏联的体育教育受到共产主义体制的影响,导致体育教育观念比较死板,最后当其人口下降,人均寿命降低,才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美国大学体育课观念已与健康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丰富,包括体育锻炼与体制、心理健康、意外伤害的预防等内容。俄罗斯的体育教育已将体育课的次数增加,教学内容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例如、自杀防御等。之前对我国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明显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形态、身高、体重等体制指标严重不达标,还有些健康指标的下降已达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在不久前公布的有关大学生精神卫生方面的资料表明,大学生患上强迫性习惯紊乱的人占了总数的大半,我国青少年死亡率是老年人死亡率的三倍。因此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相关人员必须尽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确定“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后,提高大学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2.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 大学体育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深刻认识体育教育的内涵,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某些方面的特长。在大学体育教学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才使得体育课充满着生机,而在现今的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处在主导地位,教师依据课程安排指导学生学习,由于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内容,厌烦上体育课,久而久之,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追求自己喜欢的,让教师也处在被动状态。这些问题是不利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改进的,若不引起重视,就会造成体育教育在目标执行上的混乱。以下主要阐述了大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学有缺陷,教师教有偏差,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

 2.1 学生学有缺陷,教师教有偏差

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仍比较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轻视学生心理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最终结果是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其次,学生在对体育课内容进行选择时,仅仅依据个人喜好来取舍,不以自身素质发展为需要,最终体育课达不到满足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的效果。例如,对人体心理与生理具有特殊作用的项目如田径等无人选择,最终这些项目不得不退出大学教学舞台。

 2.2 课程设置单一

 大学体育课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往往只有简单的几种形式,在实践课上,习惯于简单的队列队形等调动作为“教学组织”的主体,其次一周也只有一次的体育课,无论从体育活动时间还是次数上来讲,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对于单一的形式提不起多大的兴趣,渐渐讨厌上体育课,甚至不参与体育课的学习。

 2.3 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 大学体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是否完成相应的任务及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能力的关注比较少,从而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在大部分大学体育课中,存在部分学生盲目锻炼、没有教师指导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导致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的思想难以养成,目前,迫切要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提高体育教育的措施。

 3.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需要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因为它不但有利于课堂文化的延伸与课外体育教育的配合,而且能将社会文化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实现学生本身全面发展。只有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把教育功能与本机功能结合,才能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为了突破形式单一,无人指导等多种问题局面,向着体育功能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文化综合教育发展,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制订教学目标与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下简要介绍解决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几种措施。

 3.1 教学内容增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 为了突破学生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某个项目上课,不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课内容,让学生不再只是选择几种单一的运动项目上课,来增加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另外,还要多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体育课,丰富学生的现代生活,增加体育课的娱乐性。最后,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能提升学校内部群体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推进学校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式,促进体育文化大环境的建设。

 3.2 提高教师素质,制订教学目标

 为了改变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自己体育教育的传统观念。虽然学生才是体育教育学习的主体,但教师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有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应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多样化教学。这样每个学生只有明白与自身相适应的目标,努力完成目标,体会到完成任务的。

 3.3 优化教学方法

 教师为学生创造进行体育学习的有利条件,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满足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及他人间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总而言之,了解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有利于我们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改进起着重大的作用,同时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提供好的条件。

 参考文献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8

一、目的与作用

搭建校园监测平台(简称平台)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基本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可对基础数据采样,并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评价、指导教育教学行为提供科学、量化的数据支撑。平台应发挥三个作用:一是满足宣传形象、展示成果、资讯互动的需求。在国家、市内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平台即可充分展示学校教育发展动态及取得的成果,又能满足学生、家长、学校对互动教育资讯的需求。二是奠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和学校管理基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全样本采样、跟踪、分析和管理学校教育各类基本信息,通过教育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得资源建设、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学生流动状况、心智发展状况、身体状况,留守儿童状况等教育综合状况,为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和学校管理奠定基础。三是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和品牌形象。通过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库,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凸显办学特色品牌形象,逐步实现校园的数字化建设目标,促进教育现代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二、思路与要点

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信息化管理功能,为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依据,就必须注意三个结合:一是把“国家要求”和“区域实际”有机结合。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与重庆市的特殊市情,尤其是具体的区情校情,借鉴他人先进的经验和做法,立足现实,适当超前。二是把“全面监管”和“特色强化”有机结合。教育工作涉及面太多,在具体操作时对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诸方面因素都有独立的评价方案和手段,要在个性因素中找到影响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共性因素,为强化学校管理提供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三是把“顶层设计”和“落地生花”有机结合。学校应结合国家、重庆市素质教育评价标准与自我实际,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价方案体系,并与平台建设相结合,力争通过探索实践,真正把国家的顶层设计在校内“落地生花”,积极主动地探索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之路。

三、规划与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平台应规划为四个子系统:网上督导、学校特色展示、交流互动、问卷调查与数据采集,分别承担如下功能:

1.网上督导系统

这是一个集信息上报、评价反馈、督导管理为一体的系统。把学校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情况等信息与督导反馈相结合,建立综合电子档案,为评价教育教学成效提供真实、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2.学校特色展示系统

开放校长、教师、学生的个人展示空间,用于学校教育管理、校园动态与特色等信息互动。既可传达教育管理信息,也可以上传活动资料、学校成果讯息,展示教育风貌。

3.学习、交流互动系统

一是构建教育资源库。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教育互动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对登录平台成员的资源访问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和统计、分析,为教育教学评价提供参考。二是打造家校互动社区。通过走进学校、教师之家、家长意见箱等网络互动平台,采集互动数据进行教育统计分析,用以指导校本培训、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4.问卷调查与数据采集系统

关注教育内涵发展,定期开展学生、教师、学校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的方法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为促进教育优质发展提供量化依据。

四个子系统各自独立又密切相关,共同为平台提供支撑,为教育教学督导、综合绩效考评等提供可能。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9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素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10

【作者简介】王北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9)01-0008-04

在我们天天叫响要“实施素质教育,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呼喊声中,最近在我国教育领域继续刮起的“状元风”愈演愈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与追问。据报载,2008年某两所高校带头吸引状元,提高了对状元的奖励力度,“状元”奖学金一路走高:一所学校宣布,今年高考各省市第一名和国际奥赛的金银牌获得者所获得的“新生奖学金”将从2万元提高至4万元,据说如果是文科状元报考人文学院,还另加6万元。另一所学校也不甘示弱,将最高奖学金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广东省内,状元最高奖学金达到10万元[1]。

奖励状元、想录取尖子学生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是什么。它将会进一步带动中学更加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在“中招”中也开始追求所谓的“状元”,请看一所中学在2008年中招后的一副对联:“励精图治,锻造三名中招状元;风雨沧桑,培育万千优秀学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现实追问:办教育究竟为了什么和应该做什么?虽然也出现了山东高考分数“隐私化”,不准以高考成绩排名;出现了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丁艺莎敢向热炒状元之风泼冷水,但这毕竟是少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放在主要任务的首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又怎样去理解和贯彻落实呢?且不说这些所谓的“状元”毕业后都到了哪里,就现实而言,这种做法是否又会重新刺激中学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搞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呢?本文从现实出发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一、教育究竟为了什么:为了“育才”和对灵魂的引导与塑造

1.教育是为了“育才”,不是“制器”;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或“状元”;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为了人的发展,但仅此还不够,应是培养有智慧的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和一生的成功奠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也是具有智慧的人。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命快乐与幸福,是为了人的健康成长和走向快乐、幸福的人生。教育应重视培养每一个学生健全的人格,塑造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优良的品质、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有个性魅力的真正的人。为此,教育是一种培育人才、塑造灵魂的事业,是为了“培育人才”,而不是“制造学习机器”;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生境界的事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少数的“尖子学生”或个别“状元”;教育是一种为学生的成功和幸福打基础的事业,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为考高分以牺牲学生的某些身心发展为代价。其实,国外许多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理由是对这些“好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德国人才学研究学家威尔尼茨教授说,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而不是培养“高分”和制造“升学率”。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德、识、才、学诸因素的综合效应[2]。国外这些做法对我们不无启发意义。

从理论上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现实又并非如此。这里不能不提2007年出现的所谓“状元”张非事例,《南方周末》于2007年6月28日详细刊出并陆续被一些报刊转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全国广泛的社会关注。张非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两次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但都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退学。后来,他又以677分的成绩考取了南充的理科亚军,又被录取。此例虽然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毕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现实,折射出教育的弊端,也刺痛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经,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反思。

张非虽然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实际上却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张非同样迷恋上网而误了学业的既有大学生,也有中小学生。智商高情商低、文化素质低、受教育无教养的问题仍存在于教育现实之中。有的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学生不知孝敬父母,有的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有的学生已成了学习机器。例如,有位学生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取钱,还有一位考研究生的考生找不到考场而打电话让爹娘来帮忙,结果耽误了考试。这些案例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存在着(某些地区和学校还严重存在着)教育是为了升学,办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要分重点班、重点校,就要考出“状元”,甚至把有些学生训练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的问题。李政道曾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而实际上是做“学答”,成天要学生回答试卷里的题目。尤其近几年重点高校争夺状元风的愈演愈烈,对录取的“状元”甚至前五名的奖励许诺不断升级,就造成了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考虑学生的生命与幸福,结果培养出了如当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描述的“每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各方面”[3]所谓的片面发展的“人才”。诚如张非的母亲所发出的伤心的感言:“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会真正快乐吗?”[4]

2.办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不是为了学会对付考试得高分;学校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场”,不是为考技而专设的“训练场”;课堂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舞台,不能成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禁所”。毋庸置疑,自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和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春风吹拂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校园,许多学校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也的确出现了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然而,表面上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却是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弄虚作假之风在教育上根深蒂固。大量的案例说明了目前我国教育由于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当然客观上就存在一考定终身、一卷定乾坤、一分定输赢的问题,所以许多学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漠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重视,学校围绕高考、封闭式训练、题海战术,师生们在教室中夜以继日地为升学抛洒血汗。许多学校在高中二年级就开始了文理分班,有的学校提出:“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有的甚至提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令人吃惊的口号。素质教育在“频繁的考试和题海”中、在高三的“一模(测)、二模(测)、三模(测)”中显得苍白无力。学校不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场”,而成了考技专设的“训练场”;课堂不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舞台,而是成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禁所”。有些教师为了升学率,不惜讽刺、挖苦、体罚那些被认为考学无望的学生。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曾引用日本的调查报告说明这一现象的严重性:日本《文艺春秋》2008年6月刊登了他们对我国一些小学的调查报告,讲到中国小皇帝的眼泪超乎想象。学校以成绩划分等级,甚至以成绩判断人品,一旦成绩落后就会被人讥笑为笨蛋。学生吵架,学生成绩好的会以“我的成绩比你好”来威胁对方。有的小学生每天做作业3小时,每10分钟母亲就来检查做得如何。学生活得很累,60%的小学生感到有压力,10%的中小学生想到自杀。如果这个调查是真实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吗?我们的学生快乐吗?他们都有成功和幸福的体验吗[5]?

这些做法致使学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近视率的上升和体质的下降以及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和增多等。有些学生“情商”低下,不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不知孝敬父母,不会做人;有些学生染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小小年纪就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到了必须下力气改革的时候了。教育虽然离不开考试、升学,即便如此,也要“取分有道”,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学校应该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生命场”,在此场中,他们的德、智、体、美等素质应得到全面的发展和锻炼,而不是为训练考生、考试、拿高分专设的“训练场”或“竞技场”;课堂理应是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抒发情感、发展个性提供锻炼的舞台,而不是限制他们、控制他们、捆绑他们、压抑他们的“禁所”。

二、教育究竟应做什么: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负责

1.教育要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学校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坚定不移地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教育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她崇高无比的引导作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学校层面,就是要树立以“引领”为指导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学校的一切皆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人人有才但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做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拥有一个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到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特长育人才。

为此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笔者这里为什么提出必须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呢?因为这是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人才的特点是: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有进取、创新精神,敢于面对挑战,具有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较高的挫折承受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学会共处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责任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笔者可以把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总体要求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是从精神层面,要求人要有六种精神,即求知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拼搏精神、爱国与集体主义精神。二是从素质层面,要求人要有六种素养,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文化科技素养、良好的身体素养、良好的劳动素养、良好的艺术素养、良好的心理素养。三是从能力层面,要求人要有六种能力,即良好的思维能力、良好的生存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生活能力。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将是这六种精神、六种素养、六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们从不同层面交叉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笔者把三个层面的精神、素养、能力融合为下面的结构图:

综合素质内涵结构图

实际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放在主要任务的首位,并提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的综合素质的思路。由此可见,为适应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必须矢志不移地下大力气推行以“综合”为目标的素质教育。

2.教育必须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要时刻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丰富其情感,使其掌握获取幸福的各种本领,学会关爱生命、完善生命,不断地激发生命的潜能、丰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境界。真正的教育应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完整性、独立性、个体性的生命存在,是一个有情感、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禀赋、兴趣、气质、情感体验等,所以生命教育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会化解焦虑、学会培养情感、学会追求幸福、学会体验人生、学会智慧地生存和愉快地生活。

当前的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许多学校忽略了引导青少年去体验或意识生命自身存在的意义,很少去探究与关心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因而造成许多人经常会陷入焦虑烦躁之中,出现失落、迷茫、悲观、抑郁、消沉、绝望,还存在虚伪、自私、任性等问题。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灵、关爱学生的生命,倡导生命教育。又由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具体的、独特的,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所以生命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尊重其自由和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情感、兴趣、信仰的培养,关注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活动,从而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集体、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既有个性价值追求,又有社会共同理想的人。教育有了生命意识,才能更直接地激发其对象的生命活力与提高其生命的质量。2008年云南省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入点,在全省实施“三生教育”,要求各地各校要按照文件要求,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开设“三生教育”课程,要保证学时,给予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突出实践活动[6]。这种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提倡,是一种真正的以培养人为目标的做法。

生命教育中要注意做好“情感教育”和“幸福教育”。情感是人之生命的重要内涵,是人生命力量的重要体现。身体只是生命的工具,是完成人生事业的必备条件。而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宰,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目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大量存在着重智轻情的现象,即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关爱、帮助、信任、团结等积极情感,相反存在虚伪、自私、任性等问题。所谓的“考霸”张非可谓智商高情商低的典型代表。要解决重智轻情的问题,就要开展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社会性品质,发展其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其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还应该是追求幸福的崇高事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德行、强健体魄,使学生掌握获取幸福的各种本领,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各自的幸福。然而,目前的教育在升学第一的影响下,学生成了全社会最辛苦、最可怜、最不幸福的人。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近视度数随年级升高,睡眠时间愈来愈少,有些学生到家挨吵挨打成了家常便饭。而他们的精神、情趣、人格这些生命本质的东西则被冷落、被忽视了,出现了幸福失落的现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生命个体,提升人之精神,让教育走进生活,去掉压抑学生快乐、幸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进行学习。当然,追求快乐、幸福不是不要刻苦精神,而是在“爱学”、“乐学”中积极地刻苦、努力,在学习的收获中体验快乐与幸福。

3.教育活动的课堂应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舞台,教师应成为尊重学生、引领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开展教育活动的课堂是学生求知、启智、抒情最重要的场所和主阵地,在教育中起引领作用的教师是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发展智力、抒发情感的“工程师”,并努力使课堂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服务。教师是否言传身教、能否教书育人,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教师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的三原则:传授知识是基本——教学生“学会掌”(掌握知识)、“学会感”(感悟世界)、“学会陶”(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是关键——教学生“学会学”(学会学习)、“学会认”(认识世界)、“学会改”(改造世界);润泽生命是目的——教学生“学会生”(生存与生活)、“学会做”(学会做人)、“学会发”(学会发展)。

具体来说,一要做到“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二要做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当好“引导、指导、教导者”;教授之功“贵在点拨、重在引导、妙在开窍”。三要做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改变“时间+汗水”的粗放型、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善于更新教育思想,善于吸收新的理论素养,并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如吸收和利用脑科学、信息论、多元智能理论等,运用合作教学、对话教学、反思性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由原来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由原来的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由原来的教学脱离生活转变为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由原来的满堂灌输转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由原来的教学型、教书型、教书匠转变为教研型、育人型、教育家。

4.虽然目前的教育还必须进行高考,但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完善高考制度,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矛盾,并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改革。虽然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还不能回避考试、分数,还要参加全国高考,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也是“全面发展与应试升学”的两难问题,但必须在素质教育框架内和指导下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包括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善。笔者赞同南京市教育局局长的观点:“我们要学会在素质教育的框架内应对考试升学,以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7]例如,在教育改革上推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日常评价制度,努力彰显素质的价值。为此要建立学生的综合测评档案,把学生在学校的综合素质的表现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能力、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表现、教师评语等内容记录在内,作为高招录取的另一个重要依据,从而改变“唯分数”的录取模式。还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还必须下力气杜绝高中文理分科的现象,为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知识素养较为全面。

这里提出的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问题,就是既要营造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如《规划纲要》指出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还要注意创设学校小环境来推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奖学金翻番 北大清华“抢”状元[N].文摘报,2008-06-19(2).

[2]杨方.德国大学为何拒收“高考状元”[N].中国青年报,2005-06-30(2).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98.

[4]潘晓凌.“考霸”张非的内心世界[N].南方周末,2007-06-28(1).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例1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知道,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为本,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其宗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职生是未成年人的特殊群体,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中职生现代人格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课堂教育时,应当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学内容的现实惫义。如在(商品》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们既要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但更要注重其素质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可从商品到劳动力商品再到精品,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使其认识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把自己塑造成精品。然后向学生提出“树精品意识,立中职生新形象”的观点,使学生明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二、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时效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起的作用;实用性是指有实际使用价值。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刻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在参加社会管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其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职能,而且越来越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使得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性越来越强。哲学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健全人格的积极意义正为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体系来看,德育课程所涉及的正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传统德育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注重理论高度,忽略了中职生的实际认知能以及理解水平,而且在教学方式上的空洞说教,造成了老师难教,学生不愿学的现状。使得德育教育的应用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动机日益功利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地把时间放在其认为有用的学科上,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在学生素质下降的状况下,如何改变德育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现状是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上都应考虑到德育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做到既有利子老师教,又利于学生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其理论化程度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因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实际课时有目的地选取教学内容。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设计。(法律基础知识》中的民法、劳动法、刑法等教学内容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