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8 09:23:1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并坚持一定的设计原则开展实施,以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具体原则分析如下:

(一)创新性原则

“教是为了不教”,而“不教”指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亦即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坚持创新性原则。优质的问题设计能够拓展教学空间,发散学生思维,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因而,教师需结合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思想情感、修辞手法等进行创新延展,亦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特点、审美能力、个人爱好进行适当拓展,从多维视角出发,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二)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探究性以及挑战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解决问题。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主动思考,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进而提高阅读学习效率。需注意的是,在探究性问题设计时,教师需结合文本积极挖掘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获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针对性原则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扩展,认知能力得以增强,思维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时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互动。此外,学生个体学情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问题设计时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不同的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讲究方法,不能教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而需结合教学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问题。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学生情窦初开,有了追求浪漫的小心思,喜欢研究不同花的花语。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我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花,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花的花语,如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母爱等,并适时引出本堂课要讨论的问题:“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周敦颐为什么独爱莲?”如此,由兴趣引入问题,再由问题深入文本,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阅读教学更具高效性与趣味性。

(二)紧扣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不然则会使教学失去意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也需紧扣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导明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例如在《紫藤萝瀑布》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采取了何种顺序?作者在面对紫藤萝瀑布时为何会出现那样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自主思考与研读中逐步理解课文内容。这类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理清思维脉络,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把握问题设计的“度”

问题设计不仅要精彩、要合理,还要有“度”,即问题设计需循序渐进,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性,同时还要把握适宜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由易而难,层层递进。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我依次设计了如下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课文题目有何深刻含义?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本文与《秋天的怀念》在思想表达方面有何不同?你对父亲有着怎样的理解?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既有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对知识的拓展延伸和拔高升华,有效关联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需深度适宜,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鲁迅弃医从文是一种怎样的爱国主义?这种行为是否可取?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爱国主义行为?”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我认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阅读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展。

三、结语

总之,问题设计关乎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原则,提升学生主体作用,从学生出发根据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题设计方法,通过优质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确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生成。

作者:黄康梅 单位:广东省吴川市中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2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都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相关研究甚多,如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阅读教学设计展开全面优化,这是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课题。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的热情。故事引导、哲言介入、生活案例展示、媒体信息展示、课堂演绎活动设置、悬疑问题比拼等,都可以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初中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动心理,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学习情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我的母亲》是胡适先生的回忆录,文章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感染力。为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并请会唱的学生一起演唱。在演唱结束后,笔者给出问题: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作品?今天要学习的《我的母亲》有哪些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我们的母亲具有哪些共性特征?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讨论学习,有学生说:“《烛光里的妈妈》唱出了子女的心声,妈妈将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奉献给了子女,我们当然要歌颂妈妈。歌颂母亲的歌曲、诗歌、小说还有很多,高尔基就以母亲为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我的母亲》中,作者将母亲形象刻画得生动真实,让人油然生出亲切感。”也有学生说:“我们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和蔼、富有爱心、慈祥等共性特征,唯有母亲,能够为我们付出一切。”由此可见,学生已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逐渐走进了文本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歌曲,起到了渲染气氛的目的。《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自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歌颂母爱是老话题,但学生还是想知道名人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从这个角度展开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思维迅速启动,充满热情地跟随问题展开了文本学习。

二、优化引导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明智选择。朗读法、提问法、想象法、体验法等都是教师常用教法。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度解析,对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行全面调查,对常见阅读引导方法展开深度优化,以提升阅读教学效度。提问法是阅读教学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在问题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学生的学力实际;朗读法强调学生朗读的重要性,而如何科学设计朗读策略,还需要教师多重比对,而不是追求朗读的数量;体验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感知,以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阅读教学的引导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进行选择。在学习《雪》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文本基本内容和结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提问设计活动。按规定,每个小组要设计10个思考问题。学生上交思考题后,笔者综合考量,最终选定8个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的雪的?你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目的是什么?本文主旨是什么?学习之后,你有什么新感触?笔者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展示应用,凡是被选中的问题,负责出题的小组具有免答权利。评选结果公布时,学生都兴奋异常,其成就感非常强烈。教师发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思考问题,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重要措施,对学生形成的正面鼓励和影响非常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对全面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调整学习顺序,遵循先学后教原则

当前,新《课标》推崇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能够率先学习,对文本形成一定认知之后,再由教师给出点拨和解惑,以完善其阅读认知。先学后教体现现代教学的崭新理念,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值得大力推广。教师要在具体落实上有所探究,促使学生真正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体现的是学习主体客体转变的问题,其顺序颠倒之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正式确立。如阅读《敬畏自然》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提出质疑问题,课堂教学集中解决学生自主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学生提出:“敬畏自然是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教师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有学生说:“敬畏自然不是要求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求进步,开山铺路架桥,这些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行动,能够让天堑变通途,这就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教师给出积极评价:“敬畏自然是一种态度,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办事,但并不是要束缚人们的手脚,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教师让学生先学文本,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典型的先学后教,符合现代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让教师来回答,这也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

四、延伸训练维度,创设独立阅读时空

在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独立阅读学习的时空,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并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探究。此外,还要在阅读延伸方面有所创新,让学生多多阅读课文材料,拓宽阅读视野,这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有重要帮助。教师在设计阅读训练时,要摆脱“大一统”思想,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梯度性训练内容,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如《吆喝》阅读训练设计:①简答题:课文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吆喝的?②搜索题:在课文中画出表示从早到晚顺序的词语。③拓展题:吆喝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广告形式逐渐消失。如今各地大街小巷的吆喝声虽然不是很多,但吆喝声还是会在我们耳畔响起,收集平时生活中听到的吆喝声,并描绘一些吆喝人的动作和神态。三个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两个进行训练。教师给学生一定选择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阅读情境,优化阅读教学引导方法,调整阅读学习顺序,延伸阅读训练域度,提升学生获取阅读信息的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闫学荣.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3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115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获得各个领域的知识,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审美素养。可是,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然后划分结构,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等。这样的阅读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品味与感悟中深刻理解文本

我们进行阅读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而朗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朗读通过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协作,把静止的没有声音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灵动的语言,通过声音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学生深入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文本的内涵。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融入朗读,让学生多做练习。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语文教师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采用分角色朗读、跟读、配乐朗读、模仿朗读等各种形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海燕》一文时,笔者就根据文本的特点,组织了多样化的朗读训练。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基本的语调与感情;接下来准备配乐朗诵,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朗读,并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第四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说出喜欢这一段落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做了个性化演读。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训练了各种朗读方式,在朗读中对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由地阅读,自在地朗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组织课堂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观点,保护学生的个人感受。所以,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多组织一些课堂讨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多发言,畅谈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时候,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随时关注每一组学生,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特别是学生讨论陷入瓶颈或者争论比较激烈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观点更加有深度。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笔者就采用了讨论交流的方式,希望学生的独特思维互相碰撞,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朗读了一遍课文后,笔者抛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讨论展开后,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是于勒,而且持这一观点的占了大多数;有的学生则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这时,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简单提示:主人公通常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中心人物,他是作者设计的故事情节的灵魂,小说情节以及所有矛盾通常都是围绕他进行的,同时主人公的活动还会影响到次要人物的活动,他的行为或者命运往往可以揭示小说主题。提示完毕后,学生又经过了思考、讨论,最终明白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在小说中,于勒的命运虽然贯穿了整篇小说,并且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可是小说的主题不是靠于勒来揭示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恰恰反映出他们的灵魂已经被金钱腐蚀了,恰恰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丑陋现象,这才是本篇小说的主题。这样,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4

一、对文章的作者进行提问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寓意来进行筛选与编排的,并不是为了学生爱读以及教师方便讲课才被挑选出来的,它们一般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而被采用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不仅对作者同年代的人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教学,也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指路明灯。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个儿子描写的父亲的背影,与此同时,它也表达了那个年代浓厚的亲情,以及父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与关怀。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问题,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而了解文章中真正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能更明确地了解文章要表达的东西,理解文章。

由此可见,在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时候,对文章作者的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往往在了解文章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写作背景之后,就能很好地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地了解文章,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来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感悟。

二、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提问

由于语文中的文章有许许多多,这就导致了许多文章结构也相继出现。不同的文章结构,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主旨与思想,初中接触过的结构有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以及诗歌等。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结构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掌握文章的主题大意。

例如,在讲授《沁园春・雪》的时候,由于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词的意境也营造得非常成功,教师就可以提问:“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文章中是否借用了载体?文章中是否存在着平仄结构?文章中用到了哪些词语的具体用法?”这样,学生在感受诗词营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也能对诗词的主题大意了解得更加透彻,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学会为自己以后的阅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提问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因此,多媒体也逐渐在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与推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书写板书占去了课堂的大半时间,而多媒体就可以大大节约教师写板书的时间,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课外知识,使课堂的内容更加充实。教师在进行有效提问的时候就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解《祥林嫂》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祥林嫂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祥林嫂的故事之后,再在多媒体上展示出要提出的问题,这种方式能够杜绝学生中途忘记问题的现象产生,避免了教师一遍又一遍重复问题的尴尬,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充分掌握文章的主旨与大意。

四、加强学习培训,更新提问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5

一、对作者的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用的文本,都不是为了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专门创作的,都有着作者的特定的目的,要么表达志向,要么抒感。如果想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必须先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因素。只有知其人、知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以作者为中心走向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猜测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会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迁移打下基础。

如《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还原出孔乙己、短衣帮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设问为:

1.鲁镇的酒店的客源有哪些?

2.酒店的老板是用什么把这两种顾客隔绝开来的?(曲尺形的大柜台)

3.在作者的笔下,短衣帮、穿长衫的顾客分别代表什么阶层?

4.曲尺形的大柜台象征着什么?(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二、对文本的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被理解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是一个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文本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的是,引导我们(读者)“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另外,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体现在文本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深层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辨析、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形式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1.对文本思路的关节点以及构思技巧的提问。

(1)“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叙述出来的。请你阅读全文,找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变化。”

(2)作者以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2.对文眼的提问。

《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笑”,有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老板的笑、小孩子的笑……每一处的“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作用,教师可以在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中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中的“笑”写出了什么?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小孩子的“笑”有什么作用?

3.对矛盾点的提问。

“矛盾”是孔乙己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孔乙己的矛盾点,可以在矛盾点处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的地方?

①孔乙己身份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孔乙己身体与心理的矛盾:身材很高大,却又好吃懒做,不会营生。

③孔乙己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

④孔乙己品行上的矛盾:替人钞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却有着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行。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不换掉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孔乙己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为什么会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

4.对语言特点的提问。

《孔乙己》第1至9自然段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精炼、深刻、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语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含义。如:

①体现精炼、深刻的语言特点的提问:“怎么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体现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短衣帮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③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什么?”

三、对读者的提问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即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美国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后增加为八种),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上有着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阅读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文本,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去寻找、填补文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在《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中,存在着两个文本的空白。其一是孔乙己偷书时的情形,可以在此设问为:

1.孔乙己偷书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即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偷书前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去偷,被人知道了,就声名扫地了;不去偷,就无法生活下去,会饿死。究竟是要名声,还是要命呢?

2.孔乙己是怎么偷书的?

偷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身体与思想的矛盾,即身材很高大,却因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来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因为四体不勤,偷书时的动作如何笨拙,反应如何迟钝,心理上是如何地害怕。

3.请大家运用符合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各种人物描写将孔乙己偷书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蒋成. 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6

阅读教学目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价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笔者经过思考和总结,探讨如下:

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著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淮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一句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那么,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淮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有些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藉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本体性。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文本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品味欣赏语言和评价语言的能力,重视学习语言,重视语言训练,突出语文本体。文本中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到为止,不纠缠不清,可鼓励学生课馀时间向相关学科老师请教或查资料解决。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可确定其教学目标: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联想和想像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这样就体现出了语文本体性。如果过分于对天河、牛郎星、织女星等知识作以介绍,就上成了天文学课。教学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课,教学目标可以确立在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感情上,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体会台湾同胞浓厚的思乡情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多关注两岸关系、党对台湾的方针政策、台湾的重要地位、台湾的现状,就上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学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可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解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对文中涉及的克隆知识,只要求学生大略解即可,如果过多讲解分析,就容易上成生物课,学生虽然对“克隆”解透彻了,但势必会冲淡语文的本体性。

4.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如《端午日》一文,要识记的是字词,理解这一层次是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欣赏主要是通过对赛龙舟这个场面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来感受、体会端午节这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的乡土文化的魅力。当然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不需要每节课10个目标都要达成,也要针对课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梯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7

所谓短期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实现的课堂目标,长期目标则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当代著名学者朱光潜在回忆自己在私塾读书的情形时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在儿童时却是一种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多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的意味却是深长。”毫无疑问,儿童时在私塾背诵诗文既是短期目标(背诵时掌握的知识),又是长期目标(回忆过程中的新的领悟足以影响终身)。如《〈论语〉十则》的教学目标设计:(1)读懂并背诵课文(短期的);(2)领会《论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长期的)。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的设计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该关注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方法、语言品味、思想感悟等。

二、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

预设目标重在“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与传统目标不同的是,这种设计虽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预设目标,采用生成性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新课程的教学中相当多。

如学习《曹刿论战》。预设目标:理解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中必须明确文章是用鲁庄公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曹刿有深谋远虑不假,但鲁庄公也不见得就目光短浅。因为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可以说鲁军的胜利不全靠曹刿。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预案中的目标发生偏离,这时就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加以肯定,但同时也必须指出鲁庄公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左右侍臣的拥护和神灵的护佑上,战时指挥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原因一无所知等体现了他“鄙”的一面。这与曹刿的表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预设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个生成目标: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

三、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相结合

群体目标就是所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实现的目标;个体目标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预设的目标。

这两种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用层级目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目标设计:(1)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的背诵全诗(群体目标);(2)读出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个体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针对初中教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如何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下文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一、良好的师生互动现象

课堂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与此同时,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更是为师生提供足够的双向互动的空间,是进行师生间交流共进,协调完成任务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务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现状,充分的发挥民主教学,保证学生是教育教学主体的地位,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精神。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应当化被动为主动,真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人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一味的被动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初中语文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语文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梯度性教学设计

在初中语文阅读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阅读的对象是课文,而进行阅读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的理解到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梯度进行设计,大致可以分为认读以及解读两方面。其一,认读环节虽然较为简单,但是仍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然后再将问题层次提升,并使得学生共同进行解决,而解读环节则需要学生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及写作的表达方法,这样有层次的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进行初中教学中极为重要一个环节,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以及阅读教学梯度设计,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一步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9

1,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认识到任务型教学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然而,目前初中英语阅读任务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教学任务设计不合理是影响英语阅读任务教学顺利开展的最大问题。

2,英语阅读任务设计的原则

英语阅读任务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英语教学任务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通常,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为了设计出科学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就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兴趣原则。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阅读教学任务,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阅读学习当中。在设计阅读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采用表演、调查、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赋予教学任务新鲜的活力。其次,应用性原则。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Learning by doing”,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思维、语言、交流合作等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Introduce yourself”教学时,教师可以安排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的任务。第三,激励性原则。英语阅读教学任务的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任务难易适当,确保学生能够从阅读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获得激励。最后,真实性原则。英语教学任务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到现实的语境和情景。教学任务只有具有真实的语境和情景,才具有意义。教学任务必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即是学习,学习即是生活。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设计步骤

一般而言,初中英语教学任务设计包括以下步骤:任务前的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具体任务活动设计、任务评价与调整。

首先,任务前的分析。在设计阅读教学任务时,应当充分分析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兴趣等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学目标确定。英语阅读教学任务的设计需要具有目的性,明确学生通过教学任务能够获得的语言知识或提升的能力。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包括了:语言目标,如掌握What does he? He is tall.等句型;技能目标,即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策略目标,即交流策略和认知策略的掌握;情感态度目标;文化认知目标等。争取通过英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掌握水平。第三,具体任务活动设计。确立了任务目标后,就应当选取合适的教学任务材料,设计简单易行的任务活动。最后,任务评价与调整。英语阅读任务初步设计完成后,可以进行初步实行,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内容的贯彻情况,及时地调教英语阅读教学任务。

4,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实施框架

4.1任务前

在安排分配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前,教师应当进行合理的导入、呈现阅读教学任务。为了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就应当采用灵活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导入英语阅读教学任务。例如,采用讲故事、师生谈话、播放教学视频、图片谈论等方法,逐步导入英语阅读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在“What does he look like?”教学前,教师先呈现课文主人公的几幅图片,并给出一些描绘人物形象的词语,如blond hair、a little bit、medium height等。教师在安排英语阅读教学任务时,呈现相关的教学内容,介绍进行教学任务时需要用到的方法、技巧,需要采取的步骤和形式等。

4.2任务中

英语阅读教学任务有多个分项认为构成,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阅读任务。通常,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四个环节展开。首先,略读理解。安排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争取从整体上抓住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找出关键词与主题句,弄懂容易理解的内容,初步掌握单词的字面意义。其次,略读质疑。教师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What does he look like?”)进行阅读,合理运用阅读技巧进行推论、设想、猜测,找出难懂的问题,接着在小组中进行讨论,通过沟通交流扫清阅读理解障碍。第三,精读赏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品读文章,提炼文章中的精华,了解文章中的文化差异,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言外之意,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欣赏能力。最后,任务扩展。教师安排学生完成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任务。

4.3任务后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10

阅读作为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比重、学生应试水平以及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都是非常关键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阅读理解体现了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一定篇幅文字阅读,能够全面地检测学生对于所学英语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另一方面,作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利用大量反复的阅读实践,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英语视野,培养学生语感,有效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可见,英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英语教学内容。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不足:首先是教学活动中“生本理念”存在一定的缺失,“生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而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更多地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进行问题讲解,这样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展开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被动学习现象明显,这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新课改”都是非常矛盾的;其次,则是教师对于阅读方法的重视程度不足,英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英语词汇量、语法句型等基本的英语技能,而对于一些具体阅读方法的教授存在缺失,英语阅读按照文章的篇幅、文种以及阅读要求,可以进行精读、泛读、跳跃式阅读,因此,加强在阅读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教学实践设计,同样是未来教学设计中应当进行重点把握的方面。

3. 做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

3.1加强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目标的设定

初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能力,基于这样的语言基础,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活动首先应做好阅读目标的设定,首先,阅读内容应围绕教材的内容进行实施,教材无论是在词汇量的设计、语法结合、阅读量以及阅读难度都是进行精心准备的,教师应围绕教材进行具体的阅读活动的实施;其次,应通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拓展,当然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定应契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于复杂,都容易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再次,阅读目标的设定应围绕不同的阅读要求进行具体的设定,具体可以分为对于阅读质量的要求、阅读速度的要求以及文章细节把握等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做好有针对性的目标设定。

3.2重视阅读技巧教学

阅读技巧以及阅读方法的教授应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展开,良好的阅读技巧对于快速把握文段内容,提升阅读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对于提升学生阅读方面的应试能力非常关键。阅读技巧应从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把握、细节阅读等方面进行,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能够提升学生快速定位、查找具体内容的能力,逐渐形成学生对阅读内容整体把控能力;而细节阅读则是通过学生分析具体的文段结构、句子成分实现阅读材料精度要求。除此之外,阅读技巧还包括泛读、上下文猜测等等,本文就不一一进行介绍了。

3.3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全面巩固英语知识

阅读作为基本的英语技能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英语学习其他部分如词汇、语法等内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以阅读为主体,其他英语知识作为联动部分进行综合学习,对于全面巩固英语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词汇学习为例,阅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陌生的、不熟悉的词汇,那么通过阅读时词汇的查阅、学习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词汇量。总之,初中英语阅读作为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应与其他内容的学习进行紧密的联系,共同提升初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4尝试小组学习等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施

正如上文所述,阅读教学活动应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时,可以尝试当前流行一些学习方法,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分层次的学习模式等,通过学习角色的转变,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小组学习模式为例,教师设定阅读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学习形式,自主探究,掌握阅读材料的文章结构、文章大意、词汇以及陌生句法的应用等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共性问题的总结和引导,这种模式以“生生配合”为基础,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契合了生本理念。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适当地运用分层、小组合作等模式进行实施。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主要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应从阅读目标的设定、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有效运用等方面共同加强,实现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

[1] 夏云青.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例11

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极易造成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而降低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对话策略应用于教学,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话策略重要性

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依据的完全是教材内容,完全没有进行想象性的创设,不仅不能够体现阅读情景中生活化的对话形式,而且无法使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提不起兴趣,不利于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加上整个英语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作为主体,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英语表达能力的较弱。而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对话策略进行情景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对话策略,不仅能够使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摆脱传统单调灌输的模式,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英语阅读内容的掌握,有效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2. 对话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新情境,活用英语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合理的对话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轻松进入情境内容中,更加快速地掌握文章内容。教师通过积极模拟生活对话情景,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充分理解文章文章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可以将课文内容用小品、舞台剧等进行演绎,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英语阅读“He used to cause a lot of trouble”教学时,先根据内容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How was he able to change?”通过三分钟阅读,学生大部分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理出文章的两条主线,请学生分别扮演Martin和Martin妈,以对话的形式完成内容理解。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利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2.2 由境生情,身临其境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使学生不受母语的影响,更加灵活地运用英语进行表达,教师需要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交流,从而有效创设积极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完全进入学习英语的语境,更加充分地运用表达英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取与所教内容相关的背景介绍进行课前阅读引导,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从中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英语阅读“The curse of the mummy”教学时,教师为让学生明白阅读内容“What spirit can we find in Haward Carter as an explorer? As a student, what spirit should we learn from him?”与学生用英语谈论埃及的文化史以及探险,通过在谈话激发了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进而探讨这一队探险家神秘死亡的原因,从而了解探险家身上的精神品质。这环节对话的设计是通过神秘的古埃及木乃伊文化,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文本阅读。

2.3 角色扮演,模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