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3 15:19:05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1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地位

从理论地位来看,微观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从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论证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马歇尔(1890)奠定了经典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完全竞争、产品同质、信息充分等前提条件下,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需求和供给相加分别形成单个局部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各种单个市场相互关联,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萨缪尔森(1947)进一步夯实了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基础。将消费者的需求看成是最大化效用均衡结果,将生产者的供给看成是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结果。微观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一方面自我否定、持续更新,先后经历“垄断竞争”理论革命、“不确定性”理论革命、“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理论革命以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理论革命,微观经济学不断放松纯理论的假设,理论愈发逼近现实世界。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突出的可证伪的学科特点使是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因而,微观经济学思维和理论逻辑被其他学科不断接纳,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许多新兴交叉学科,掀起了向其它学科渗透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浪潮。

(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地位

从课程体系来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对于许多经济管理类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能够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提供有效地经济学逻辑训练和基础理论。许多专业课程都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的细化、延伸和应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和消费行为理论对于市场营销课程形成了直接有效的基础理论支撑;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正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深化和应用;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创建的D-S框架正是对微观经济学垄断竞争理论的重大突破,也使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的“四大法宝”之一。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痛点梳理

基于前文所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其教学痛点无法回避,必须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症结所在”。经过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充分调研,结合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可以数理为两大痛点。

(一)学生对于微观经济理论普遍理解程度不深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效率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除了简化计算优势之外的经济学本身的含义。

(二)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缺乏体系整体认知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突出的现象:许多在本科阶段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仍然基本不具备经济学的思维,不能够有效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具体问题。经过课题组反复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一方面对于知识的记忆具有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只是零碎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却考出高分。另一方面,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对于概念定义机械记忆,对于微观经济学逻辑框架缺乏整体认识。大多数学生记住市场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结论,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理论等内容,却没有形成微观经济学是如何阐明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逻辑论证,不清楚这些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痛点的四大根源剖析

(一)理论抽象与现实世界有距离,学生无法理解纯理论对于现实世界的抽象

微观经济学具有突出的纯理论特征。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多变性和结构的复杂性,经济学家们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最本质的内涵和变量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运用相对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范式,借助数学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相对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更多体现出的是研究的理论平台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而,初学者接受起来需要清晰准确的理解其理论前提假设条件和理论内部的逻辑体系。从学生本身的情况来看,一方面,许多本科生刚刚经历了封闭式管理的高中阶段,缺乏对社会经济现象足够的观察和思考,社会认知和生活常识略显不足。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特征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许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学生在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训练相对不足,从问题层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的理性认识往往遇到困难。

(二)经典案例与中国实践有距离,学生缺乏直观理解教学经典案例的土壤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经典案例,为学生接受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提供了大量优质素材。但这些素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普遍采用美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有些国内知名的教材在案例选择也直接从曼昆、萨缪尔森等学者编写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知名教材的案例材料中引用过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源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选择的经典教材也无疑能够作为准确阐释西方经济原理含义的载体。但是,东西方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社会文化的显著差异会增加对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社会经济现实情况缺乏了解的本科生的理解。比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消费券常用于预算约束、预算集的解释,也经常用来作为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中国消费券发行时间晚、发行规模小,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提高,我国也有许多恰当准确的案例可以被选择,便于学生直观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效应。

(三)理论背景与理解能力有距离,无法形成经济学思维

学生对于关键概念的含义和经济理论的经济含义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论假设条件的内容与合理性。诸如机会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等重要概念,这些充分体现经济学理性人思维和社会福利分析思维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少学生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瞬时记忆。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深度往往仅停留在几个简单数学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费者行为均衡求解中,学生能够由基数效应论和序数效应论分别求出最优消费数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数效应论对基数效应论的理论前提的改变和进步,更不能理解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强公理中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相互推导的逻辑关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关系理解不深刻,就无法理解效用函数形式的正仿射变换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数的目的在于利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的优势。

(四)数学教学与学习需求有距离,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23-02

一、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对于学生理解经济理论和解释经济现象有着重要作用。《微观经济学》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即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如果《微观经济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学习难度加大。此外,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好《微观经济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为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微观经济学》教学新路径。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年轻老师外出读书、进修以及专业教师结构问题,该门课程长期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学生人数往往超过100人,课堂教学秩序难以高效控制,学生提问的机会较少,教师与每个学生沟通的时间极为有限,师生互动难以开启。其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热衷于记结论和做作业,但是很难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思维技巧和心灵的容器,帮助人们从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凯恩斯的话表明,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只会死记硬背和做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还有部分年轻老师,受过正统的经济学训练,有较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但是经济学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推导,将经济学完全模型化、图像化和数学化,虽然逻辑性很强,但是学生接受效率很低。学生往往热衷于老师的定性分析,当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经济模型时,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首先,安排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在互动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也不仅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师生互信、互敬、平等的交流平台。注重课堂交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不同观点的相互竞争和探讨。互动式教学老师的任务更为繁重,教师不仅要理论功底扎实,课前还要做大量工作,查询大量资料,精心准备课堂要讨论的问题并梳理有争议的观点。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笔者认为这点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所有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理论讲解要透彻,举例说明要精辟。这里以笔者在课堂上讲需求理论为例加以说明。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该定义强调三点: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这是几乎所有经济学定理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因为影响需求的因素很多,而这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价格和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给学生举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上涨了,则在同一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购买数量可能不一样,或者消费者由于收入上涨,可能购买更奢侈的商品来替代原来的消费。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下,由于无养老、医疗和失业的后顾之忧,同一消费者在同一价格下购买商品的数量肯定多余在社会保值机制缺失下的购买量,因此首先要强调其他条件不变;二是消费者要有购买的欲望,如果消费者根本没有购买的欲望,这也不构成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某一件商品大家都认为很好,但是你本人不喜欢,你根本无购买的欲望,无论这件商品多么物美价廉,但是都不构成你的需求。再比如可以给学生讲,对于很多低端的大众产品,“富二代”或有钱人是买的起的,但是他们根本不屑一顾,因此很多低价商品根本就不是“富二代”或有钱人的需求;第三,除了购买欲望,必须要有支付能力,这点尤为重要。很多学生将“需求”与“需要”混为一谈,而支付能力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需要”是指欲望,比如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奢望要有别墅、豪车等奢侈品,但是那不是你的需求,因为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支付能力。讲完需求的定义后,我们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加深对“需求”概念的理解。要让学生对需求的概念理解很清楚了,这样表面看起来讲的过于详细,很浪费时间,实际上《微观经济学》中很多概念可以举一反三,供给的概念就可以简化。在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数、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讲解上,可以采取类似的讲解方法,重点讲解前者,后者就可以略讲。

再者,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成系统性,连贯性。比如《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价格”,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在《微观经济学》中教材中,认为价格是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但是在给学生讲解时,要成系统,需要知识拓展。要给学生讲明,《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价值是没有区别的。价值理论主要有三种:一是成本价值论,即认为价值由成本决定,典型的就是劳动价值理论,认为产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投入生产要素的价值决定的。可以告诉学生该理论的局限性,即如果某产品即使投入很多要素,但是市场并无需求,则其价值为0;二是效用价值论,即产品的价格或价值由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感受的强弱,如果效用越大,则产品的价格越高。可以给学生举例,对于欣赏文物的人来说,文物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而对于一个乞丐其价值可能比不过一个面包。这里可以进一步引申,商品的价值是由边际效用决定的,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水与砖石”谁的价值更大的这一历史难题;第三,就是综合成本价值论和效应价值论。成本价值论决定了供给曲线,效用价值论决定了需求曲线,商品的价值是由供给和又有需求共同决定,均衡价格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学生对价格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才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局限于死磕课本。

最后,经济学与数学模型的结合。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化描述,其优点在于能够去粗取精,抽象掉无关的细枝末节,探索表象后面的实质与真相。建立经济学模型的目的是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数学表达非常规范、精确而且非常简练,借助数学技术进行逻辑推演,易于避免出现逻辑上或技术上的错误。理论或模型的数学化可以充分地利用经济变量的数值特征,利用统计学技术进行经验实证分析。同样,利用函数图形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模型的应用要适度,不要事与愿违。

参考文献:

[1]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01).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3

【中图分类号】 G4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12-01

1 数学与经济的关系

数学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理想工具,精确而严密的理论研究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经济学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借助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学,至少有三个优势:清晰,深入,严密。具体分析就是:第一,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既清晰明了又精炼,省去了分析文字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第二,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错误;第三,可利用已有的数学定理或数学模型推导出新的结果或者结论,排除一切干扰,得出更为深入的仅凭直觉不易甚至无法得出的结论,挖掘现象之间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将讨论集中到前提假设、论证过程及模型原理问题上来,从而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执,减少在时间与精力上的消耗,也可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此外,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从而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作用的大小。

2 微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2.1 微积分最优化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最优化问题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点内容,是各类企业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与盈利的有效手段,各种最优化问题也是微积分最关心的内容之一。

拿企业来说,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当然是盈利。这就要考虑到“边际成本”和“边际利润”了,就拿边际利润来举个例子吧

已知某产品的总成本函数为

C(x)=0.1x2+10x+1000

而需求函数为

X=350-5y

其中y为单位产品销售价,x为需求量(即销售量)

求边际利润函数,以及x=70 x=100 x=150时的边际利润

解:总收益函数为R(x)= yx,而由题设需求函数有

y=1/5*(350-x),于是,

总收益函数为

R(x)=yx=1/5*(350-x)x

所以总利润函数为

L(x)=R(x)-C(x)=-0.3x^2+60x-1000

从而,边际利润函数为

L'(x)=-0.6x+60

由此得

L'(70)=18

L'(100)=0

L'(150)=-30

由所得结果可知,当销售量为70个单位时,再增加销售可使总利润增加,(再多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总利润约多增加18个单位);当销售量为100个单位时,总利润达到最大值,再扩大销售将使总利润减少(当销售量为150个单位时,再多销售一个单位产品,总利润将减少约30个单位)所以最好的收益因为100个单位。

市场总是变幻莫测的,然而一个盈利性的机构最求最大化利益的生产目的永远都不会改变,究竟生产多少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呢?这就需要微积分发挥其巨大的潜力了。

2.2 微积分思想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微积分思想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对外贸易上。作为拉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既不能跑得太快,伤到别人,也不能跑得太慢,落后了自己,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考虑最优问题。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更是频繁且涉及的范围、领域逐步扩大,加之中国的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商品价格远远低于国际价格,使得反倾销接踵而至,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困境:出口多,贸易摩擦。出口少,影响经济。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微积分思想的帮助,结合多方面考察,达到一个的平衡的状态。

近十年来,不论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趋势,当我们看到中国一路飙升的经济数字时,会无比兴奋,其实这里也应用到了微积分的思想,函数的单调性。经济的单调递增,是我们经济繁荣的最好见证,但也有一些递增是我们不喜欢的,比如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这说明我们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利用内需来带动经济增长是必然选择。

2.3 微积分极限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极限概念是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微积分中大量的其它基本概念都是用极限概念来表达的。在极限概念的基础之上演变出了其他重要概念:导数概念、定积分概念。微积分建立在初等数学之上.能解决初等数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引进了一个新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揭示了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等一系列对立统一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极限”思想方法,是微积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应用微积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思想来源。而经济学中的许多问题.也是用微积分来解决的.其中就涉及到 “极限”思想这一重要方法。因此,用“极限”思想方法指导经济学中相关概念的学习,对于掌握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微积分的数学思想对于经济,就像阳光对于我们人类,至关重要。经济的发展需要微积分的支持,微积分的进步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只有与经济紧密结合,微积分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的指导思想来引领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工具,二者的结合也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90-02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890年,马歇尔(1842 —1924)发表《经济学原理》,初步建立20世纪微观经济学。这是对19世纪边际效用论及其以前的庸俗经济理论进行综合的结晶。该理论率先采用“经济学”以代替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词,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为基本假定、运用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创立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构成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后经过20世纪中期的扩展,微观经济学不仅研究内容有所扩展,如增加了一般均衡理论、建立了福利经济学,而且研究方法得到创新,如引入数理经济分析法、博弈论等,还关注经济理论的实践应用。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属于“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西方经济学”二级学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教育中,微观经济学不仅已经成为所有经济类课程和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成为大多数非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思维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平台性和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

学习该课程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要学好《微观经济学》,需要具备《微积分》的知识。这要求学生要把微积分课程学好,这对学习好《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大帮助。而学习好《微积分》课程本身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经管类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特别是对于文科生,学好《微积分》非常困难。《微积分》学不好,对于理解《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比如对于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计算方法知道,可是由于没有较好地掌握求导公式,导致计算出错误的结果。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该课程难度大。《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知识体系来源于西方。故《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国外的原版教材,还有把国外的书翻译过来的教材,还有就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前两种教材的思路都是西方人的,造成国内学生理解的困难。即便是国内作者所著的教材,其内容也都是西方的,其中的一些假设、案例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会让学生感觉比较生疏,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该课程中的很多概念、理论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接受起来难度大。此外,这门课的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比较大,所以,如果前面的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多,坐标的表示又与数学上所学的相反,这些都增加了这门课学习的难度。鉴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该课程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此时,这些学生刚接触了一两门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更是刚刚接触。而对学生本身来说,因为这门课是考研课程,所以,一部分早早立志考研的学生,会下工夫去学;而对于其他学生,特别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兼职上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有限,就会选择知难而退,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影响教学效果。

2.该课程内容多。《微观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它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论、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等等,而这些理论本身又各自包含很多内容,如市场论又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虽然这门课逻辑严密,学生们依然会觉得内容繁多,要全部掌握比较困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等,无论对老师或者学生,要求都很高,很多人望而生畏。

3.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一般都是站在讲台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坐在下边听边记的教学形式,学生只能理解和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把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有同学去主动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经济学知识,也很少能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经济学的课堂上缺乏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缺少学生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大多数教师也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讲课的针对性也不强。

三、解决的对策

1.学好微观经济学应多做习题。做练习题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原理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所提出的经济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启发式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在转变传统教学方法观念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中国本土案例兴趣的教法。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本土化的案例开展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把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潜力挖掘出来,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一些章节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对相关内容的对比,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供给理论和需求理论的比较,二者的概念、影响因素等大都一一对应。又如,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预算收入为约束条件,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一定的成本为约束条件;在几何图形的分析上,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消费者的预算线与生产者的等成本线具有相似的特征,消费者消费的均衡条件与生产者生产的均衡条件具有相似的形式等等。再如,在市场理论部分,不同类型市场的含义及长短期均衡的分析都具有相同的过程,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对比不同类型市场的异同,就非常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突出对图形的讲解。在《微观经济学》里,有大量的图形。学生如果对这些图形不理解,想死记硬背就太困难了,也会漏洞百出。而一旦学生理解了这些图形,会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加强对图形的讲解,讲清它的推导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某个图形是什么样的,还要明白它为什么是这样的。同时,还要注重图形和理论的结合,让二者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作到通过图形来理解和阐述相关理论。比如在讲解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时,就可以通过图示法来说明。图表可以清晰地说明了需求量变动是指由于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购买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价格本身不变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又比如,在讲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时,把概念和画图结合起来,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比如,在讲解斯威齐模型时,通过它的假设条件可以画出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图,结合图形可以很清楚的推导出寡头垄断市场的价格刚性。此外,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要注意的问题。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名词都有英文缩写,也要求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缩写,需要教师把这些概念的英文表达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又如,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经济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包括经济思想史,一些经典著作,反映经济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如《经济学动态》等,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的书籍,还有经济理论应用方面的书籍如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等等。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声音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程度、语言的幽默诙谐、板书的工整程度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总之,《微观经济学》教学就像是一门艺术,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改进,让我们的教学趋向完善,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4.穿插讲解式案例教学。穿插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就是当选择了就学而放弃了就业,失去了四年就业应该获得的最大收入,这个被放弃的最大收入就是就学的机会成本;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学生难以理解,就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渴了喝第一杯水特别舒服、到第二杯舒服、到第三杯不舒服,甚至最后难受,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通过“囚徒困境”和“田忌赛马”等案例讲授简单的博弈论等等。此外,还可以引人国内外有关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真正在心理上“乐”起来。通过所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生感到了微观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学习的兴趣高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理论。但这一形式的案例不能过于复杂,最好是一些对重点、难点能阐述透彻的小案例。这要求教师自己能深刻地理解和思考现实生活,组织和积累一些案例,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穿插式讲授的方法主要是知识点案例,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06-02

一、经济学教学特点和现状

1.经济学科的重要性。《经济学基础》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政策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可以说,经济学是作为现代公民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

2.经济学教学特点。经济学原理概念较多,各部分知识点间联系紧密,大量应用数学公式和二维图,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

3.经济学教学现状。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高校课堂教学的绝对支配和控制者,教师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依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实施。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很多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方式就是背定义、记公式,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困惑于大量数学公式和二维图,没有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本质,学生应用实践知识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锻炼,不利于了解经济学的实际意义,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能力欠缺。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习兴趣,不利于“探究式、质疑式学习”,与设置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缺少答疑解惑的方式和时间,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差不齐,经济学强调数学的应用,高中文理科学生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差异很大,教师进度很难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

二、微课的产生和特点

1.微课的产生。在国外,“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由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在国内,“微课”首先由胡铁生先生提出,他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2.微课的特点。(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释清楚,讲解演示必须重点突出,简洁清晰。(2)短小精悍。微课一般为5~10分钟,有些甚至只有1分钟左右,符合一般人的注意力认知规律,简短化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知识点分类整理。(3)半结构化,易于扩充。每个微课视频是一个知识点,自成体系,但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只是一个最小的组成单位。不同视频所展示的知识点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后期可以加入其他微课视频,使整个知识体系更完整。(4)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微课以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随着移动终端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反复观看学习。(5)时间灵活。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决定学习时间,易于被学生接受,提高了学习效率。

3.微课应用现状。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1337.2万户,移动互联网96447.2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95.5%,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已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阅读方式来说,中国人目前选择的阅读方式大部分是手机阅读,手机阅读信息量大,传播迅速,随时随地可以阅读,但也有人诟病手机阅读的碎片化,是快餐式的阅读文化,不能形成深度系统思维。然而我们无法改变移动网络阅读的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特点,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帮助我们的课题教学,微课的出现正是这样的产物。微课内容精简、信息量大、重点突出,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方便时间的灵活利用,提高学习效率。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但目前微课还处于理念阶段,主要出现在网络公开课程,在高校课堂上的实践应用很少。高校课堂仍然是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微课教育理念并未和当今高校的课程有机结合,网络微课只是高校课堂的有益补充,所以有必要探索微课和高校课程教育的结合应用。

三、微课教学模式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微课概念和特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微课如果能和经济学教学结合,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学教学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下面我们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学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

1.《经济学基础》微课教学模式设计和实现。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等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观看微课,并在平台上提问,教师可以设置思考问题。课中:教师讲授要点、难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组织课堂讨论。课堂上的重点是讨论环节,教师对平台上学生的问题和设置的问题与学生讨论。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报告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过程中,要发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要担当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要善于发现经济学有关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的联系,经济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加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讲解。这种方式不仅能使课程气氛更加活跃,而且有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课后: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反馈学习效果,在平台上提交作业并答疑,也可以进行学习测试并由教师做出评分。

2.《经济学基础》微课体系结构――以消费者供求理论为例。首先,搭建网络(包括手机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学习方案、微课视频、电子教材、深度资源和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其次,制作微课视频: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点讲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课程案例类。

以消费者供求理论为例:对本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制定本章学习规划和学习要求。本章主要知识点包括:需求的概念、供给的概念、均衡价格的决定。根据需要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细分,制作不同的微课视频,这种属于知识点讲解类视频。围绕需求这个概念,可以制作一些相关的视频,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棘轮效应、从众心理等,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制作有关需求的案例和故事。经济学图表比较多,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增加直观性。提出的思考问题可以是:消费者需要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问题思考,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微课具体制作内容要发挥教师水平、特色和想象力,要善于利用软件工具,增加生动图文,把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形象可视、通俗易懂的内容。

3.课程学习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依据网络学习平台记录和课堂讨论等。目前高校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主要依靠考勤、作业等,学生较多,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很难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频次和学习时间的分析,软件自动分析给出结果,结合平台平时测试成绩和课堂讨论等的表现,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

4.注意事项。微课的出现是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产物,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增加知识点的可视性、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微课视频时间不宜太长,一般5~6分钟为宜,当然视频时间长短还要取决于知识点特点、教学需要和学生需求等因素。知识点讲解要精简清晰,单个视频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占用学生太多平时时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要增加视频种类,并且分类清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薄弱环节进行观看,自己掌握较好的内容可以减少观看,使学生更高效地利用课余时间。除此之外,微课视频不仅仅是文字教材有声化,更需要发挥教师的创作水平和个人魅力。人是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微课视频就是把教师的讲解、对课程的理解记录下来。微课视频不是取代教师上课,微课教学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微课视频的内容,不仅是记录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是记录教师帮助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活动。

四、结论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微课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得以实现。微课教学模式使教学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渠道,师生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有疑问也可以马上提问;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师生间的了解,学生对教师计划的了解,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教师避免了在不同班级重复讲授知识点,更加专注于阐释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背后的动因,更专注于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所以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可按需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对不够理解的内容视频反复观看,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进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6

作者简介:王新利(1975-),女,河南偃师人,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数学系,讲师。(上海 20009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75-02

微积分课程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理工科专业历来都非常重视微积分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为了提高综合素质,越来越多的文科专业学生也开始选修微积分。微积分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文科生来说,学起来难免感到枯燥和困难,往往是兴冲冲地选了课,可越上越没有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增加一些来源于生活的例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帮助的。经济学是一门与微积分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多数文科类的后续专业课程。因此,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引入经济学引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经济类课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笔者在近几年文科微积分的教学中主要引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例子,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经济学引例在微分学教学中的应用

1.边际函数

在微分学的教学中,主要介绍导数的概念、求导方法、导数的应用、微分等内容。导数的应用主要讲三类问题,一类是求即时速度问题,第二类是求曲线的切线问题,第三类是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但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即时速度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曲线的切线是几何概念,和他们的专业联系不是太大。因此,讲课时就把这两方面的例子减少,而增加了边际函数的例子。

在经济学上,有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等所对应的边际函数,它们是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边际成本,是指当企业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出而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和边际利润类似定义,它们用来衡量当自变量的改变为一个单位时相应函数值的改变量的大小。由导数的定义,。

因此,求某个量处的边际成本只要先求出成本函数的导数,即边际成本函数,然后把这个量代入边际成本函数即求出了边际成本的近似值。求边际收益、边际利润的方法是一样的。

那么,这时就提醒学生思考,利用边际成本函数的定义可以算出边际成本的精确值,为什么反而去求一个近似值呢?这样的疑问就为下面学习求最值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在经济学上,企业要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或者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模式,反映在数学上就是求最大最小值问题。下面通过例子来看边际函数与最值的关系。

某空调公司生产空调的成本函数是,其中x表示每周生产的空调台数,表示公司花费的成本(以百元为单位)。该空调的价格需求函数为。问:每周生产多少台冰箱,公司的利润最大?

因为利润是收益和成本之差,而收益为价格和产量之积,所以可以先求出利润函数,那么边际利润函数是。在某个点处当导数大于0时,边际利润是大于0的,说明再多生产一台,利润是增加的,而导数小于0时,正好相反。因此只有当导数等于0时,利润最大。显然,当时,x等于100,即每周生产量为100台时利润是最大的。这样通过联系实际的讲解,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导数和边际函数的联系以及它们在求最值时所起的作用。

2.相对变化率与弹性

在微分学中,相对变化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函数的相对改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改变量之比,又被称为弹性。在授课时,经常会举物理学上的例子,但对于文科生来说,用经济学上的例子更为合适。在经济学上,有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等概念,内容非常丰富。简单地说,需求价格弹性是用来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在实际生活中,像观光旅游这类消费对于价格的变动十分敏感,而食品、电力等必需品的消费则对价格的变动影响不大。许多企业,不管是航空公司、肯德基餐厅还是期刊出版社等都需要判断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或者维持价格不变,企业的利润才能最大。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弹性关系密切。

用表示价格需求函数,p表示价格,q表示需求量,则价格需求弹性的公式为:

该公式被称为区间价格弹性公式。一般地,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因此始终有>0。根据导数的定义,对区间价格弹性公式两边取极限,得到点价格弹性公式:

可以看到,当>1或>1时,表示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引起需求量的变动超过一个百分点,则称此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当

因此,当需求是富有弹性(>1)时,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导数的定义还是导数的应用,都在这些经济学引例中有很好的体现,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经济学分析的数理基础和数学背景,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对相关经济学科知识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非常符合现代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经济学引例在积分学教学中的应用

积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定积分及其计算、定积分、定积分的应用等几个部分。笔者在讲授微积分的过程中尽可以引入一些经济学上的例子,使得本来抽象、枯燥的定理公式变得具体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不定积分部分,因为积分和微分是一对互逆运算,对边际成本函数或者边际利润函数求不定积分可以得到相应的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

其次,在定积分的应用部分定积分可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又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学上的消费者剩余或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之所以会产生剩余,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大于我们所支付的”。这种额外的好处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假设有个人愿意以275元的价格买一辆自行车,但最后的成交价格是200元,“节约”的75元即为消费者剩余。下面的例子说明积分在求消费者剩余时的作用。

某自行车零售商处一款自行车的价格需求函数为,其中x表示每个月的需求量,p表示每辆自行车的价格。当以210元的价格购买该款自行车时,求所产生的消费者剩余。

首先可以根据价格需求函数计算出当价格为210元时的需求为400元,此时的总效用为元,其市场价值为84000元,因此消费者剩余为24000元。也可以用一个式子计算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对于评估许多政府决策是极其有用的。例如,政府如何决定新建一条公路的价值。假设一条新公路的修建正在考虑之中,由于公路对所有人免费,它并不能带来任何收入。使用公路的人所得到的价值在于时间的节省或旅行的安全,建设公路的成本能用个人消费者剩余的加总来衡量。

综上,经济学中的函数和微积分联系非常紧密。在文科微积分教学中采用大量经济学上的引例可以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现实,把单调枯燥的数学概念和推理形象化,有效提高微积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为以后经济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7

课程教学原则是“定位高职、注重直观、弱化抽象、淡化技巧、强化应用”;不仅强调经济应用数学的职业性特点,而且关注经济应用数学的育人功能,有效解决课程学时少与学生生源多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并行,探索和解决以下数学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和生源的差异灵活组织教学。例如,布置课堂作业不必统一要求,可分为全班学生都要完成基本题和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的提高题,坚持分层次教学。

2.注重教学方法而忽视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发现法、归纳法、启发式等直观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发挥学习优秀的学生的示范作用。对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直观易懂的讲法,让学生了解本质、强化分类、简单高效的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极限运算、求导运算、积分运算)。

3.强调应用价值而忽视育人功能。教师要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背景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有利于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数学应用的能力。

二、数学文化教育素材和教学定位

数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通过学习数学史,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情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责任感;实践获真知,倡导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受过高等数学教育的人和没有经过这种教育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分析定量问题时,总是用一些数学理论作为参考系,从而保证了分析定量问题时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表达有条有理,简明干练。既有人文素质又有科学素质的人,做什么工作都让人觉得像模像样。

1.经济学中常见的数学模型——经济函数

函数(function)一词最初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92年开始使用,1859年清代李善兰(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的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家,中国进行微积分运算第一人,称他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可谓名至实归)第一次将“function”翻译成“函数”。最常见的经济函数及其模型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收益函数、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复利问题和贴现问题等。

学习经济学中常用的函数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类似于力学的均衡概念,分析通过市场让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之间达到平衡,则得到市场均衡价格。价格函数是需求函数的反函数。收益函数主要由价格的变化而确定。利润函数有三种情况,盈利、亏损和盈亏平衡(保本)。关于函数概念的理解,特别要认识复合函数的结构,明确从外向内的复合过程,并把复合函数分解为简单函数的过程进行到底。

2.无限变化的函数模型——极限与经济函数

微积分学的研究对象是变动的量,注重变量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点对研究经济变量非常重要。我们应关注变量的变化过程,更应从变量的变化过程中判断它的变化趋势。而要把握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借助极限的方法。极限的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辩证思想和数学方法。“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自于《庄子?天下篇》。这十二个子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说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已经初步认识到以0为极限的过程!当然,它还说明古代中国已经有了长度的度量单位和对分数的认识。1821年,法国数学家柯西提出了关于叙述极限的ε方法,用不等式刻画整个极限过程,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柯西被人们称为近代微积分的奠基者。在此基础上,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1815~1897)完成了ε-δ方法,摆脱了对极限单纯的运动和直观的解释。而微积分中的导数、定积分和级数等概念都是用极限来定义的。经济学中的极限问题有连续复利、人口增长等。

学习极限首先要理解关于自变量变化趋势的有关数学符号,体会数学符号和术语精确与简约的优越性,没有含糊不清或产生歧义的缺陷并清除了传递过程中的冗长信息;记住两个重要极限公式;灵活掌握求极限的方法;注意判断分段函数在分段点的连续性。

3.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导数、微分

导数反映了函数的变化率,它在经济领域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微分则指自变量有微小改变时,函数增量的主部是多少。17世纪下半叶,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地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牛顿从变速直线运动研究微积分(但严格的说,自然万物都偏离了直线而以螺旋的形式旋转,遗传基因中DNA、攀援植物的卷须、河水的旋涡、龙卷风、漩涡星云……世界就是一个漩涡,这是大自然醉人的脚步)。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最漂亮的数学积分符号“∫”也是莱布尼兹发明的),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

微积分是继欧几里得几何学之后,整个数学发展史上的最伟大的创造。正如冯?诺伊曼所言,“微积分是近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对它的重要性怎样的估计都不过分”。特别是微积分基本定理,把微分和积分这两个貌似无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给微积分以特有的魅力,使得微分和积分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一门崭新的数学学科——微积分的形成。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8

一、《经济数学》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1.能力训练项目名称

能力训练项目名称有:寻找经济学中常用的经济函数;连续复利问题;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经济学中的线性规划问题。

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

第一,能识别需求函数、价格函数、供给函数、总成本函数、收入函数与利润函数,并掌握这些函数的性质及图像画法。

第二,理解函数的变化趋势、变化的连续性,会用单利、复利两种方式计算利息。

第三,能求解经济学中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

第四,掌握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的方法;会讨论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

第五,会求解经济学中较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3.相关支撑知识

第一,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正确求解函数的定义域;理解函数的性质,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等。

第二,理解极限的概念,掌握求极限的方法;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会正确判断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理解函数在一点X0、区间(a,b)、闭区间[a,b]上连续的概念;理解函数间断点的概念,知道间断点的分类,能判断函数的连续性等。

第三,理解导数与微分的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并能加以应用。

第四,理解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直接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类换元积分法及分部积分法;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和定积分的计算公式;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第五,理解行列式、矩阵、逆矩阵、矩阵的初等变换及矩阵秩的概念;熟练掌握行列式的两种计算方法;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及矩阵的乘法运算;熟练掌握求逆矩阵的两种方法及求矩阵秩的方法;掌握克莱姆法则求线性方程组的方法;理解n维向量、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向量组的秩、基础解系、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这几个重要概念;熟练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其判别法则。

4.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第一,让学生自学第一章函数第三节经济中常用的函数;找出经济函数、观察函数的性质、图像;最后得出经济函数分析报告。

第二,通过对函数变化趋势的讨论,引入数列、函数极限概念,引导学生寻找极限的计算方法;通过函数图像的观察,分析函数变化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得到函数连续的概念、判断函数连续的方法;最后推导连续复利公式、并解释其经济意义。

第三,通过分析函数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引导学生发现导数概念,为更好计算导数,寻找计算导数的方法;为寻找计算函数改变量的近似方法,引导学生探寻微分概念,进一步寻找计算微分的方法,最终找到用微分计算函数改变量的方法;为找到判断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函数图像的做法,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导数这一重要工具。

第四,通过已知某函数导数求某函数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原函数的概念,通过寻找求原函数的方法,发现不定积分的概念,最后找到求不定积分的四种方法。

第五,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引导学生发现二阶行列式、三阶行列式概念,通过归纳法引导学生发现n阶行列式概念,在寻找计算行列式方法中得到行列式性质等。

5.结果

结果有:经济函数分析报告;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经济学中线性规划问题解决方案。

二、考核方案

对学生考核分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占30%)+能力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45%)。期末考试采取相同教学内容的班级统一命题、闭卷考试的方式。命题的范围和水准严格按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要求执行。期末考试出同等难度和题量的A、B、C三套试卷及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及能力考核具体内容设计:

1.平时成绩

考核项目:出勤;课后作业;课堂表现。

考核内容: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完成作业情况;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

考核标准:迟到、早退、旷课、事假、病假、上课睡觉此项共计10分。学生上课迟到一次扣1分,请事假一次扣1分,病假一次扣0.5分,上课睡觉一次扣1分,旷课一次扣2分,扣完10分为止。完成作业情况此项共计10分。少交一次作业扣2分,作业不认真、质量差一次扣1分,扣完10分为止。上课态度、参与程度、处理问题准确度此项共计10分。上课积极参与,主动并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板书做题正确一次得2分、两次得5分、三次得8分、四次得10分。上课不回答问题或板书解题此项得0分。

2.能力考核

(1)考核项目

提交经济问题解决方案或分析报告。

(2)考核内容

第一学期:第一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函数分析报告;第二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连续复利公式的推导及经济意义解释;第三章内容学完后提交边际与弹性问题及最值经济问题解决方案。

第二学期:第四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由边际函数求总函数及总函数改变量,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解决方案;第五章内容学完后提交经济学中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

(3)考核标准:

此项共计25分。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内容翔实、准确,第一学期提交一个得8分、提交两个得16分、提交三个得25分。第二学期提交一个得12分、提交两个得25分。一个学期内一次也不提交方案或分析报告此项得0分。

三、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1.设计思想

4个关键词:沟通、介绍、渗透、要求。

2.教学过程

师生相互介绍用多媒体课件――财经、金融专业中的数学函数导入新课并介绍课程内容介绍课程教学方法介绍学习方法介绍考核方式与学生约法三章,提出纪律要求进入正题――研究函数、反函数概念及函数四个基本性质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9

关键词:高中课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与现状

高等数学又称高等应用数学,即工程技术、经济研究中能用得上的数学,它是工程技术与数学相互交叉的一个新的跨学课领域,通常包括: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在工程技术与经济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好专业课、剖析工程与经济现象的基本工具。在中学数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在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之后,高等数学要适应中学数学改革与社会进步的要求,进一步进行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改革,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背景与现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观念陈旧,源于数学教育观念,主要表现在首先过分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而使高等数学变成纯而又纯的数学,这一点在现行统编教材中有充分体现。其次过分强调了计算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高等数学陷入计算题海。适当计算不是不可以,而过多的计算则毫无必要(因为有了计算机),如高等数学中极限、积分、组合数、平均数、标准差、平方和分解、相关系数、回归系数、方程的求解,矩阵的运算等计算,我们认为高等数学中凡是涉及到数值计算的,均只讲概念与方法,具体计算可以让计算机完成。陈旧的数学观念,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规格降低,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高等数学而言,教学方法的改进尤为重要。我们现在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一练习”的讲授形式,实质便是“填鸭式”教学。西方国家的教学比较重视高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交待,具有启发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教给学生以猎枪而不是猎物。

3 教材编写过时

(1)教学内容简单陈旧,缺少现代内容。在我国,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教材的编写统一,使用统一。由于编写教材的均为数学专家,带有数学专业工作者的特性,不具有广博的经济知识,只追求理论性、完整性,使高等数学变成阳春白雪。例如讨论幂指类型函数连续性、可导性、求极限等。事实上在经济学中几乎找不到它的应用。高等数学的教材重点应放在概念的产生背景或使用方法的介绍上。

一味追求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使一门很具特色的教材变成抽象的符号语言集成,使“学生“怕数学”,“头疼数学”,怕繁难的数学计算和深奥的逻辑推理。

(2)数学与专业应用脱节。多年来,我们的高等数学教材,基本上是公共数学教材的再简化,内容与专业严重脱节,过多地强调―元显函数的极限、导数、积分。比如,三角函数作为纯理论数学是不可缺少的,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也是深入的,但在经济领域几乎找不到它的应用,而我们在高等数学里却花了很多的精力去介绍。用得上的数学知识又没有介绍,比如,银行存款问题、问题、投资风险问题、优化决策问题等等,这些热门问题的相关数学知识,又很少作出系统的介绍。

4 教学手段简单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我们许多教师教学的真实写照。实践已经说明,凡是能用粉笔在黑板上做的,多媒体都能做到。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现代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意识的人才,无论是从时展的要求,还是适应经济生活改革的需要,高等数学教育都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二、教学改革的内容

1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实际需要,尊重易教易学的原则。为了缓解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应该恰当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相当,宜采用重点知识集中强化,与初等数学进行衔接、新旧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新知识;要注意取材优化,既介绍经典的内容,又渗透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体现易教易学的特点。对难度较大的理论,应尽可能显示高等数学的直观性、应用性,对高等数学的一些难点,比如极限的内容,要重新审视,要重极限思想而淡化计算技巧。局部内容,要采用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例如局部线性化的方法。强调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适度淡化理论证明及推导,以便更好地适合施教对象,同时还要适度注意高等数学自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2 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认识,是形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数学就是要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的熏陶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学数学的轻松、做数学的快乐和用数学的效益。在数学教学中,要提示知识的产生背景,能使学生从前人的发明创造中获得思想方法。结合学生实际与经济专业的特点,要引进和吸收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融数学建模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无疑就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3 纵横联系,强化应用

学高等数学知识,归根结底是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当今的实际问题。如不具备应用能力,那么只能在纯数学范围内平面式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纯而又纯的数学知识教学,而应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工程数学、金融数学、保险数学,让高等数学名符其实地带上知识经济时代的烙印。要纵横联系,强化应用,例如,定积分与概率密度函数,二元线性函数的最值与线性规划,最小二乘法与回归方程之间的联系与实际意义,这样可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应用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高等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应按“解决现实问题”这一核心来进行。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或强调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点。我国在高等数学内容上遵循“实际问题一数学概念一新的数学概念”的规律,而西方国家在处理高等数学内容上则遵循“实际问题一数学概念一实际问题”的规律,两者显然归宿点不同。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能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与过去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把教师的“教授一记忆一测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成“直觉一探试一思考一猜想归纳一证明”的过程,将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

要针对现代学生的身心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开展 经济高等教学。选编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往往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起点。比如,由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由规划问题引出方程组的概念,由工资表问题引出矩阵的概念,由企业追求最大利润或最小成本问题引出函数极值的概念,由计算任意形状平面图形面积的问题引出定积分的概念等等。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做”的知识,至于“为什么”,可以等到成人了感兴趣时再去教。

5 注意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来改进教学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拓宽认知途径,还可以渗透数学思想,凸现数学美,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就要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使其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直观的课件内容来描述需要作出的空间想象。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开展网上授课和辅导,实现没有“粉笔与黑板”的教学,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氛围和环境的形成。

三、编写富有职业特色的高等数学教材

1 吸取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经验,选取由浅入深的理论体系,使课程易教易学。在国外,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面向实用、面向工科、经济学科的特点,多数-数学知识应用的介绍以阅读方式出现,这些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各异,图文并茂,有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还有现代高等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教材的每章节,还安排与现实经济世界相结合,并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经济学科之间的联系。高职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应借鉴国外这一经验,并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成果等及时纳入编写的教材之中,力争使出版的教材内容新。数据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

2 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注重概念的自然引入和理论方法的应用,注意化解理论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本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及定理,尽量弱化过深的理论推导和证明。在形式和文字等方面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要针对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突出表现形式的直观性和多样性,做到图文并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降低微分中值定理的要求,用几何描述取代微分中值定理的证明,降低不定积分的技巧要求,适当加强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以及多元函数微积分的部分内容,较好地满足专业课对高等数学的要求。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10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核心的必修课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抱怨这门课程“难学”,而不少教师也常常感叹这门课程比较“难教”。在这个背景下,剖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待人类自身行为及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应当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而教材中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辛苦的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甚至会迷失在微观经济学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当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考虑约束条件的变化。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分析工具复杂、课程内容繁多,相对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教学难度较大。

1.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抽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由于微观经济学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之一,而学生在大学之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思考问题时常常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部分偏文科的学生这种倾向会更严重些。另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相关分析需要在一系列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的严格假设基础上展开。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不仅欠缺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能力,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也有待慢慢形成,因此,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到困惑。

2.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复杂。在目前流行的本科微观经济学教材当中,除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个别章节涉及到规范分析外,其它所有章节均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文字、图形和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述经济理论和模型。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学生在初接触的新鲜感消失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些分析工具过于复杂,难以掌握。

3.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多。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凝结了无数学者的智慧,容纳在一本教材里,难免会使得教材异常厚重。以不少高校采用的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例,全书内容包含3大篇,共计16章,其中不少章节内容,需要10个以上的课时才能讲清楚讲透彻。但现实是,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课时总量均在压缩,而这种压缩常常是通过减少具体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因此,即使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也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教学课时。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

1.在深刻理解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初步形成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抽象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呢?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深研课程教材、精选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并辅以必要的指定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对于关键知识点,务求讲清、讲透。虽然课堂时间宝贵,但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却不能吝啬时间,必须详细讲授,直到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止。例如,讲授消费理论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如何解读和诠释消费者行为是关键,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讲解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在结合文字和图形进行详细讲授后,再利用数学模型的推导进行重新表述,进而抛出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对于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在讲授生产理论时,就可以与先前学习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并相互印证,因为这两部分虽然涉及到的内容不同,但无论是分析生产者行为还是消费者行为,其基本逻辑和分析工具还是完全一致的。

2.灵活运用鲜活的现实案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来自鲜活现实的案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缺陷,减缓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一门学问,必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针对从现实中提炼出的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选择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还需要重视不断吸纳新的案例;不仅要重视概念和理论讲授之前的案例引入、讲授之中的案例穿插,更需要重视讲授之后对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于某些背景资料、复杂图表的展示可以很好地节约课堂板书时间,使课堂信息含量增大。随着文化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视频资源的搜索、下载变得容易,这类资源值得好好挖掘。例如,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课堂讲授,如果能够配以短短几分钟的斯密生平及其理论产生背景的视频,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都不是目的,不能因此而受到局限和约束,例如,某些关键的模型推导过程该板书还是应当板书,如果采用PPT展示,也许学生的印象并不会深刻。

4.配合适度的课内外习题训练。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安排适度的习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最优化、微积分等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几乎充斥了每一个章节,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把握,廓清大脑里某些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和严谨的专业思维。在课堂内,对于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应当配合习题的讲解;在课堂外,每一章讲完之后,也应当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对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不宜完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结果,而应当结合平时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试卷考题的设置不宜过于强调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应当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考察。

参考文献:

[1]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1,(7).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

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例1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1.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较好的掌握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起到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该把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介绍给同学,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宏观经济学是对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它提供了人们了解、研究和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工具,学好宏观经济学为以后学习财政理论、货币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等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们宏观经济学基础没有打好,以后在学习涉及宏观经济的许多理论时会出现对这些理论认识不清、理解不了、难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的情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宏观经济的理论基础地位和作用。其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仿佛对一般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指导意义不大,学生们意识不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对他们显示经济生活的指导作用,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学生们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不到位,更谈不上应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所以学习兴趣不浓。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该把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简要介绍给学生。告诉学生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宏观经济范围内,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宏观经济是繁荣期还是衰退期将大大影响着学生就业情况,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影响每一个家庭的收入增长速度,物价水平高低影响着每一个居民的生活等等。如果学生们能够运用自己学习到的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对学生们的毕业后的就业、买房、结婚和理财等一系列经济生活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价值让学生们了解宏观经济学,提高学生们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时应该把为什么宏观经济理论要应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和抽象概念表达的具体经济现实介绍给学生。

要介绍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但是宏观经济总量是无法直接在现实经济中观察到的,这就要求定义一些宏观经济总量的概念和指标,并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来求得这些指标,用以反映宏观经济总量。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讲授的正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宏观概念和指标,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这一章仅仅讲授与产出水平有关的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和指标是不够的。本章的目的是为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提供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基础,应该把宏观经济中的其他概念和指标也放到这一章讲授。教材如此安排是因为秉承了国外凯恩斯主义学者编写教材的习惯,因为凯恩斯和早期凯恩斯主义学者在研究宏观经济时只讨论产出问题,不讨论物价等问题。他们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研究一个国家产出和国民收入如何决定,故没有讨论物价等问题,给出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概念即可,没必要给出与物价水平等宏观总量有关的概念。但是,我们现在讲授的宏观经济学包括讨论物价水平和失业等问题,应该在讲授宏观理论之前,把这些概念都介绍该学生,并且这样也有利于介绍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介绍给学生微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的是价格和产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同样也讨论产量和价格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是某一具体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价格和产量在市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但宏观经济讨论的是总产量,它在现实经济中无法直接观测到,一个国家的总产量反映的是该国一定时生产产品的总和,但是由于产品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在数量上加总,例如不能一个鸡蛋加一斤猪肉,这样就要求创造一个概念来反应一个国家的总产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国家产出的产品虽然在数量上无法加总,但是可以在价值上加总,于是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等国民收入核算概念。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价格也是一个问题,微观经济学中价格反映的是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可以在经济中直接观测到,但宏观经济讨论价格是所有产品的价格,这就要求创造一系列反应价格水平的概念和指标,于是有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折算指数等概念和指标。与失业有关的概念也应该在这一章介绍,并且应该介绍失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是相联系的,因为一个国家在资本和技术短期内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主要有就业来决定,失业率高则国内生产总值小,失业率低则国内生产总值大。如果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则该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同时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也就处于充分就业水平。那么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就等于研究失业问题,即如果该国经济决定的国民收入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该国必然存在失业问题,解决国民收入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收敛的经济政策也同样解决失业。

3.宏观经济教学内容体系繁杂,学生学习起来晦涩难懂,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不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

宏观经理学流派颇多,各自有各自的理论体系。本人认为教师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时应该按照个宏观经济流派的各个体系来分开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