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6 09:31:36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1

新一轮的高中教学课程改革进程不断进步,新的高中教学理念也不断深入。不光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改变,对高中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职业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高中历史作为中学阶段基础文科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记得著名学者钱乘旦曾说过:“历史不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历史教学也一样,更是一门智慧。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提高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逐渐成为了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即为设置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设置教学主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所谓教学主题即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融合,简单地讲就是一节课的主要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而教学主题则有机地完成了新课标的要求。

一个成功的教学主题的设定,在内容设置上不仅决定了一节课的中心思想,而且一切的教学安排与教学程序都是围绕教学主题来完成的,包括教学材料的选取和课堂提问的设计都要服务于教学主题。而且,教学主题的设计还要体现出教学的个性化和授课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主题的历史性要求很高,对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文化底蕴要求也更高,而且要通过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识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确立的原则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是历史教师对教材上的史料及历史观合理加工的过程。从教学主题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史学素养等多方面能力。但另一方面,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设置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不仅要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及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需要遵循多方面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培养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原则

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确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是由新课标理念决定的。以学生为主体,即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态进行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进行高中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设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历史知识含量上还不足,因此要注意在主题设计上避免过于脱离教材,以免使学生难于理解。还要考虑到设计的主题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便于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

2.以历史教材为基础,延伸史料,树立史观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育人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普及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所学历史知识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树立自己的史观。但由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不足,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客观的历史教材为基础,以史料阐明史观,依托教材,培养学生树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历史看法。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在从历史教材中挖掘史料内容和史学观点,再通过学生所掌握的教材知识衍生出来,循循善诱,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产生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看法。避免学生出现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

3.历史联系现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有人说,我们的现在很快也将变成历史,所以历史与现实生活是永远分不开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设立历史教学主题的时候,要注重主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突出历史的规律性对今天现实的作用。

总之,为了跟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新课标理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设立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容高中历史教师忽视。作为高中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合理设置历史教学主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结合多角度实际,挖掘史料,树立史观,从而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2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38-01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比如,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历史概念)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3

通过对近几年初高中历史在新课改要求下发展现状的观察,我发现,初中历史新课改的教材依然是通史体例,基础知识在改革中被大量删减,一般课本中常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历史叙述,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而且,从教师方面来看,初中教师不教高中,高中教师不教初中,因此,他们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只是从一个独立的阶段来进行的,忽视了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在学生方面,由于初中历史内容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采取课上勾画重点,课下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仍旧采取原来的学习方式,这就给高中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会觉得高中历史难、深、广,衔接问题相当突出。

由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因此,我将从初高中历史政治文明史中的“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来进行研究,从教学角度来寻求有效的教学衔接对策,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研究新课改之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需要从初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方面入手,对课程标准进行分析,以此能够更权威、科学地发现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进一步找出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依据。

通过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于初高中历史在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结构上,初中历史课的开展主要是以主题形式来进行的,在开展的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间性和线索性。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初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简单,通史不通,理论概念比较模糊。在古代政治制度的讲解上主要是以史实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不做深入的要求,即点到即止。而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初中通史的体例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在这种体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较于初中阶段就显得翔实。此外,高中历史也不像初中那样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教学内容,此时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教学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教学。这种教学标准的安排也规定了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例如,在知识能力方面,初中历史主要从客观角度入手,而高中历史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从而使高中历史向学生提出更加宏观的能力要求,这就给高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只需要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即可,而高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方面,高中历史相较于初中历史,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衔接对策

1.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

教学目标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我们首先可以从课程标准入手,改进完善学校的教学标准,使学校的教学标准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升华,具体解读和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每一个专题的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师在牢牢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融合进本校的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此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维目标。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细化教学目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因为学生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对历史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在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之上,加上学生的已有历史认知和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教学发展要求和学生学情的。下面,我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归结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在历史教学中,“知识”就是指知道、理解和记住教师教授的历史事实,并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这些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解释、评价。“技能”就是指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复现”。在《秦始皇中央集权的形成》这一课中,我常常会设定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重要概念,例如,中央集权等;②阅读有关资料,提高过去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进行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导课、新课讲授、小结等部分。下面我从知识结构整合和材料的选取这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实现知识的衔接。

(1)知识结构的整合

由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在设计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进行适度地“取舍”,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课中,知识点比较琐碎,再加上古代史是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内容,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便,这时我就会用归类学习法来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衔接。

(2)材料的选取和运用

历史主要是以史实构成的,这些史实距离学生已经很远了,学生对此了解不多且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枯燥。这时,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与现代政治有关的内容来进行补充教学,而且对这些材料的运用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展示给学生。我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一般都会补充一些当时的人物画像、名言、代表作品等;在介绍历史事件的时候,会播放与之有关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史料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的层析性,以此引导学生对初高中历史内容进行衔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衔接,这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为历史教学献计献策。我还将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寻初高中历史衔接的有效方法,以此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4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历史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这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一言堂”是传统历史教学的模式之一,教师满堂灌,学生听课做笔记、死记硬背,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点,但更多的是弊端,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而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把唱“独角戏”的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中学历史教师要由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独行者转变为教学的合作者,由历史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历史教学的研究者,由学生的教育者转变为终身的学习者,并且教师还要成为信息技术的利用者等角色。因此,在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在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角色转变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个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线索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建构,有利于继续推动他们提升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活动课,活动课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和专业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高中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

新课标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那么高中历史教师该学些什么呢?

(1)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改呼吁高中历史教师走研究型发展的道路,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研究者。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不少高中历史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这种想法是偏颇的,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就不可能吃透教材。只有认真学习好新课标,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

(2)不断学习历史专业知识和本学科之外的知识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那就是历史学。”说明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尽量多地掌握本学科之外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事实上,只有具备了广博的学识,历史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总之,面对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3)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向学生展示,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多媒体的优点有: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增加课堂内容容量、突出知识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网络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

3.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1)从单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2)从片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关注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3)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表现和效果。

(4)从单向授课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5)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优化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

4.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不能再将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舞台下的“观众”,而是将学生视作教学的主动探索者、参与者,与教师平等的合作者,将他们视作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学资源。他们是独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是终究将独立生活的人,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的正常需要,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

5.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行为,实现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构成,需要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和“学生中心论”的偏执,要重塑师生关系,改变学习方式、强化人际互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但要转变角色,由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而且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关系是交往与互动。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在互动协作中分享知识。可以大胆地预测,在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知识将由四部分组成:教科书等书籍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新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和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新知识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大,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尤其新课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设置,将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高中历史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启示。安排阅读课的目的是促进师生改变传统注入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稍加指导,由学生自己阅读学习”;而活动课的设置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实验性等特征。同时,新课程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学习认知的引导者、疏导者。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适应学生,才能使教育不断创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6.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达到教学相长

学生资源是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忽略的资源,学生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很大,对某些知识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甚至超过了教师,这恰恰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捕捉的信息,可以让这些学生和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知识。又如有些学生喜欢收藏像章,他们拿到学校让教师和同学们欣赏,也是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探索新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需要;也只有真正落实高中历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高中历史课堂的生机与魅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道贵.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03).

[2]甄翠媛.简论新课程改革大潮下的历史教学[J].广东科技,2007(06).

[3]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和对策[J].科教文汇,2007(03).

[4]宫春红.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与互动”[J].科技与教育,2010(08).

[5]毛敏露.高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主题内容的选择和运用策略[J].考试周刊,2010(29).

[6]王小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国际意识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

[7]孙占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1).

[8]林跃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8(22).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5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规定了新的基本目标。2008年部分省市把高中历史从高考的名单上取消,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达到历史教学的效果。因为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了。

1 对传统课堂评价标准的分析

高考的存在,迫使教师把大量的精力用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来,对课堂评价标准基本上都流于形式,而教师则在授课中,以教材为中心,在课堂中反复落实教材,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与引导,使课堂教学价值没有得到全面的应有的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往往指责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落实不到位,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详略失当,对教材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突破不力等等。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教材只不过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现在很多教师上课,如果从原有的“以教材为本”评价标准来看,相当部分教师的授课都是符合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好课。但是,如果以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去进行评价,则发现有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还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其教学目标是不完整的,有的课堂教学甚至是失败的,没有一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意识的差课。

因此,研究、解决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及迫切,这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2 重新制定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标准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定义高中历史课程价标准,将学生的的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同时加上对过程、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

高中历史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结合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能力,因此,在制定标准时,一定要注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改革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

首先,要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能熟练地掌握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其次,要能通过阅读和其它途径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最后,能运用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手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非常强调结果,重视考试成绩,所以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标准很少受到重视。现在,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高考的改革,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

首先,要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次,要注重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要能够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前,在许多地方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将高中历史课当作政治课来上,很多地方缺乏对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使得历史课成为政治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必须增加这方面的的评价,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最后,要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的自豪感。

其中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表述去确定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在课标中往往表述为要求“了解”、“认识”的内容,能力培养则应以解决“认识”性问题为核心,应与过程与方法相结合去完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要求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核心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与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多元评价、全面评价,以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健全的人格培养。教师要着眼于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实施高中历史课堂评价的策略

有了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之后,还必须有好的实施策略,否则标准制定得再完善,不能有效地实施,也是一纸空文,因此,要有好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评价。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6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另外,《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2]而这也为历史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思考,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因素影响,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历史课程学习,重视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之由于文理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也较匮乏,这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一、积极倡导教法、学法创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程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实施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而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课程教学活动,学习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倡导新教法的实践应用,倡导新学法的实践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比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更具有意义。事实上,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历史教学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我校教务处在教学中也明确要求:“重视教法和学法研究,做好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加强课堂组织和检查,构建学生乐学、好学的课堂模式。”这都是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学习历史知识点更具有价值,高考的历史考题中,诸多大题目都是材料分析题目,而这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才能解决考试中的相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促进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

二、明确学习目标,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方向与目的,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务必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建立适宜的学习抱负,积极的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发展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咸阳市中小学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要求:“要优化教学设计,从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过渡迁移、操作实验、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主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重视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重视学生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学生历史知识积淀,丰富学生历史素养,促进历史课程教学的积极开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而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应强化学生历史知识点的积累与学习,加强历史知识积淀,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及对历史相关事件的分析与理解。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性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强化历史重点记忆,增加历史课程教学的阅读量,加强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常见的记忆方法有顺序记忆法、串线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规律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或是每节课前出一点问题,做个小测验,复习上一节内容,也可以安排在当节测验,以此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巩固学习要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历史学习记忆活动,强化记忆的效果,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加强人文素质积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积极开展历史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务必重视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历史素养积淀,从而促进历史课程教学的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7

2006年福建省开始全面实施的高中课改实行了“一标多本”的课程架构,高考的命题随之从以统一版本教科书为唯一内容的考查,转化为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程标准》,下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下同)为依据,不依托任一版本教科书。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采用的人民出版社(简称人民版,下同)和岳麓书社(简称岳麓版,下同)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对《课程标准》的诠释时选取不同的史料,决定了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可能单纯地以某一版本教科书为依据,而是通过提供第三方材料来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和能力的拓展。如2013年的38题以“工业化”为主题,从苏联和中国不同工业化的道路的解读,进而拓展到英国,突破了两个版本教科书对工业化问题的知识结构,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在已有的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同工业化道路等史料的解读、比较和分析,体现了新课程高考“能力立意”的特点;此外,诸如2012年第13题的“竹木简”和2009年的“闽人以海为田”、“李贽的思想”等诸多考点都体现了同样的命题特点。高考试卷的这个新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向是显而易见的,它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以课程观实施历史教学,不以某一版本的教科书作为教学的唯一依据。

第一,要认真解读与课程相关的指导性文本,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将本地区使用的教科书作为诠释课标的史料和课程实施的素材,而非单纯地以教科书为依据开展教学。如必修Ⅲ“思想”的教学中,岳麓版教科书以“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题,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阐述了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以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的作用;而人民版教科书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为题,选材上以介绍思想的诞生、成熟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为主,以不同时期思想的发展为主线,对课标的要求进行诠释。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建议以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可以弱化人民版对理论的过细化表述和岳麓版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过多铺垫等教科书的知识点,进一步将思想理论的变化与革命形势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为探究学习的素材,达到培养高中生学科能力和体验学习过程的目的。第二,在教学中应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高考试题关于“能力立意”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的掌握。高考试题绝大多数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的,强调能力立意,对知识点的考查是通过对教科书以外的史料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材料解读、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强调“论从史出”,在材料比较分析、拓展延伸、概括升华的过程中得出新的认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继承历史教学中重视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的传统,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人类文明传承与演进的新史观等特征

纵观近5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均显著体现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厘清历史基本脉络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特点,这是传统历史教学和课改前高考历史试题的显著特征。课改后的高考试卷在继承了这一传统的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出历史知识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课改原则,在题干材料的选择和设问中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演进的新课程理念,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以及全球化下中西文明的融合等理念在试题中得到比较充分的渗透。这几年历史试卷中基本以文明史为主旋律,题量比例较大,在自主命题第一年的2009年试题中,第20题考查的希腊文明、第38题要求学生从全球的视角比较李贽和布鲁诺这两个同一时期的东西方思想家被视作异端的相同原因等,都是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体现。

中学历史教学历来都无法回避史学观更新带来的变化,这一规律在课改后的高考中再次得以证实,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第一,一如既往地重视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各阶段的时代特征和主干知识等常规要点,无论在课改前后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点,是《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对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虽然新课标指导下的几个版本教科书的编排均不再采用通史的体例,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但建议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基于初中历史的通史脉络基础上开展专题学习,这也体现了新旧课程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第二,以史学观引领高中历史教学。近年来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为主流的诸多史学理论,越来越明显地通过各省区的高考命题影响到了高中历史教学。这些史学观应该是作为诠释课标和引领基于教科书教学的一些史学理论,建议中学历史教师要认真理解和把握这些史学观点,提升自身史学素养,同时在教学中以史学理论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试卷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体现中学历史课程注重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

历史课程承载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其内容的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福建省近5年的高考试题,反映出在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与现代公民意识等教育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如2010年的第15、19、20、21、24等选择题都从不同视角反映社会现实,体现历史学科鲜明的社会功能,第16题的社会转型、17题的、19题的文艺复兴和41题的宗教改革等等,都属于人文精神和公民意识的体现。从高考自主命题的趋势看,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随着课改的深入得以强化,试题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以折射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这些都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导向和价值引领作用。

高考试卷的这个特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课程实施中我们不仅传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事实、敬畏历史”的史学观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正面的影响。

从历史教学内容的角度,每一堂课都能涉及到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康人格的历史学习内容,教师在课程设计时,除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外,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教学切入点。第一,建议对近年来全国各省区高考试卷和模拟卷进行分析解读,提炼归纳试题中考查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考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比对,形成相关考点资料的列表;第二,在教学设计时认真提炼能作为价值引领教育点的内容,同时提供相关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帮助学生从史料的学习中提取信息,生成感悟。

四、试卷由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试题有效整合,体现高中新课程必选修模块不同的课程定位

新课程实施前后的高考试卷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实行了必修与选修模块试题的有机整合,课改后的文科综合试卷的第13-24题客观题和第38题主观题作为历史学科必修模块的考查试题,第41题则作为选修模块的考题,由考生在ABC三个选修模块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这是对高中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并列的课程结构给予了高考层面的支撑。

从课程目标上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历史知识识记与再认、学科能力与知识拓展等要求方面,明显地体现出定位的不同,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与解题要求方面,自然也不可概而论之。从几年的试卷上看,对必修模块的考查基本上不联系选修模块的内容与能力要求,但是选修模块的试题却必须建立在必修模块知识要求的基础上,41题的选材和解题要求均与必修模块知识存在必然的联系,体现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中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尊重史实、以史为据,注重对学科整体素养的考查的特点。如2011年的41A题聚焦了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还涉及到普鲁士与英国的方面的内容,2个问题的题干中均明确提出“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求,对材料和问题的解读必须是建立在《课程标准》对必修Ⅰ模块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专题的掌握基础上,而问题1要求对日本和普鲁士近代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对日本与英国近代的权利差异的比较等方面的要求,则与必修模块的知识基本没有必然的联系。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的试题的这一特征,对我们在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必选修课程模块在知识的识记方面具有不同的定位与要求,必修课程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再认的要求是不言而喻的,选修模块的教学则不存在这方面的要求,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的相关能力和学科的综合素养。如选修“人物”模块的孙中山、和邓小平等专题的学习,关注的不再是必修模块中对应的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思想、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而是以伟人们参与的重大历史活动为教学内容,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他如“改革回眸”和“民主思想”等选修模块的教学也大致可以采取这种教学策略,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必修和选修模块的不同定位。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8

1.课程标准要求的差异

初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局限于“知道”和“了解”,属于识记层次,是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的最低要求。而高中课程标准在“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认识”的层次,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就大大提升了高中教学的难度和高度。

2.教材编写内容的差异

初中教材是将太平天国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一个反侵略事件来编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并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而高中教材的编写理念在于突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农民阶级的巨大力量,从而使学生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理解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由此,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差异可见一斑。

3.教学方法的差异

我们分别听了6所学校(初高中各3所)6位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3位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总体上仍以传授基本知识为主,但缺乏历史思维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几位高中老师的教学则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老师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适时进行方法点拨。由此可见,在本课教学中,初中教学形似新课程教学,实则延续了传统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高中教学则采用了新课程以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对于太平天国这一部分内容,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以被动的简单的勾划课文、背诵知识点为主,而且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而在高中,在课内,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鸦片战争、《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等史实,探究太平天国兴起和失败的必然原因,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并分别用准确、简练、规范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概括归纳;并通过学习,感悟历史,总结太平天国对后世的历史启迪;在课外,一些还阅读了与太平天国相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了洪秀全、洪仁、曾国藩等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生平。这些正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材料研读、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概括阐释等学习方法。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探索

1.建立初高中老师定期互动交流机制

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缺乏互相学习和交流研讨。在听课前,我们组织部分初高中历史老师之间就太平天国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交流和座谈,一是课前互相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互相听课,三是课后交流座谈,从中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对策。使初高中老师的教学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既避免简单重复,又防止差异过大,寻求更多的一致性,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调研学情,制定教法

(1)学初调研。高一历史老师应该积极调查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建立能够适应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模式。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也使高一新生尽快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

(2)课前测试。高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测试或者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态度,从而用来指导教学。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老师在课前预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初中所学关于太平天国的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标准要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而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上。

(3)阶段反思与调整。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会发现一些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老师通过自我反思,并征求学生意见,总结前一阶段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精心设计导学案

如前所述,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学中,那位老师精心设计并使用导学案教学,和没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班级相比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因此,使用导学案教学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之一。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的内容、探究性问题、巩固练习、课后反思等。导学案的使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学生进入高一后,大多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材料教学和问题教学很不适应,遇到材料一头雾水,究其根源,在于初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使得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比较低。因而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达到课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必须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通俗历史读物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及其补充史料,并教给其阅读的方法。

5.初中老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明显滞后,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由历史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彻底改变简单勾划和机械背诵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设置新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一目的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材料,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从而理解太平天国爆发的时代背景。

6.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初高中历史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知识来源过于单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内容视野有些狭隘,远离学生和现实生活。这样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习惯方面不尽如人意。初中历史课标和高中历史课标都要求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这个核心资源以外,图书馆、历史教师、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产、网络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来源,历史教师应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贾丹 “学案导学”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9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 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备课要求以课标为中心,树立课标意识;课堂上实施教学也须以课标为中心,把课标的基本理念内化成教学具体实施行为;贯彻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要吃透课标的内容标准,把握教材的总体架构、基本线索和具体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由此,课标化是历史课堂的基本要求。

从教材角度分析为什么课标化是历史课堂的基本要求,是因为当今全国历史课程标准只有一个,而依据这个课标所编制的高中历史教材则有多种版本,往后的高考又是依据课标来进行。这种“一标一纲多本”的状况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首先以课标为中心,紧紧围绕课标来展开。然而,这里“一标多本”的状况又给历史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活化教材的问题,即要从以前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一种使用教材的静态过程转变成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教学不再以本为本,而是强调书本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注重对教材多样化的解读。于是我们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不同教材之间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最大限度地贯彻课标精神,完成课标要求。这就是历史课堂的又一个要求,即教材活化。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10

素质教育的提出,也促使了高中课程新课改的展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革。因此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亟需做出多种改进,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引导与强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加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转换,进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文就从笔者多年历史教学经验出发,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行简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手段。

一、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问题分析

1.学生缺乏历史学习动力

历史作为一门文科色彩比较浓重的学科,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学习高中历史的意义,也就缺乏了学习高中历史的学习动力。此外,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也只是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枯燥讲解,不理会学生是否对于历史知识有着自身比较明确的认识。历史教学的课堂过程中学生没能参与到与教师的互动,相对应老师后期所采用的考核手段也仅仅是通过试卷的形式表达。这种单一的考核手段让学生认为历史只要会背就好了,根本不需要上课,纯粹是浪费时间。上述种种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

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与学生们所熟知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相比,历史自初中阶段开始就被学生化作了副科,很多学生都认为只要语数外学得好,历史之类的课程只要考前背背,记住就好了,这种学习态度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3.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失当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几乎已经引入了我国大部分的高中教学课堂。很多老师为此更是省去了板书,认为只要通过视频的视觉冲击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上述观点严重偏离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入的初衷,对于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也是极其不利的。

二、高中历史未来教学发展趋势

1.重新定义教学主体

现阶段的高中新课改要求,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同等地位,发挥教育“以生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和谐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模式要变化

一直以来,高中历史教学都是以枯燥著称,为此高中教师只有转换历史课程教学模式才有可能让学生爱上高中历史。现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引入虽然已经很好的缓解了以往教师简单讲授的问题,但是由于很多老师并未能很好的应用该教学手段,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方法,让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始终停滞不前。为此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更是要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的整体教学效果。

3.教学思路要革新

传统历史教学,很多教师仅仅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推送,自身并没有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为此教师教学思路只有革新才能赶上新课改于历史课程的系列要求。教师在未来的历史教授过程中,要多角度阐述历史知识,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深刻的阐释了历史学习的意义。

4.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教师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历史知识讲述,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大致过程,但是现阶段新课改目标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能够站在更高的理解高度进行知识阐述,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如何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进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是一味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强化,而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历史作为文科性的教学课程不乏故事性,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以故事引导学生进行不断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融新教学手段于传统教学过程中

新课改的进行引入了比较新型的教学手段,但是很多老师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历史教学,并没有很好的认识与使用当今比较新型的教学手段。然而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未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很好的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当然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并不是抛弃传统的教学过程,两者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较好的发展。

3.构建多角度教学内容与目标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中课程的考核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为此教师一定要能够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而构建多角度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的良好发展。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要能够多角度地把握课程要求,让自己所教历史课程很好的与时代接轨,实现教材与课程的时代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量,实现自身历史知识的良好储备。只有教师自身专业基础牢固了,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引导和教育学生,去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实现高中教学最终良好发展。

4.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其专业知识及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历史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大杂烩,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知识更是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其对教师整体素质要求还是极高的。很多学生反映自己的历史教师仅仅是读相关的教材与材料,并没有很好的引导自己学习历史知识,本身自己就不喜欢枯燥的历史课堂,这样一来就更加反感了。为此教师在对应的历史课堂中,要能够积极的做出对应的调整,通过有趣的故事进行课题的引入,同时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让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主动性,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例11

一、分析目前历史课的现状

有不少学生一上历史课就走神或睡觉,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历史的学习,可能在很多同学的认识里面,就是记记背背,考试时候把背的东西拿出来组织组织就可以了。但是,仅靠简单的记忆背诵是很难到达理解记忆的效果。如果想把历史学好学精,记忆是基础,可光靠记忆是绝对不行的。需要对历史的学习进行系统、深度的学习。

有些教师上课教学也不认真,只是拿着课本给学生读读就结束了,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和传授知识。对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历史思维能力。

它是指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材料再现和反思历史进程,探寻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是历史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学科能力的中心,所以,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历史思维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历史教师不可或缺的学科能力之一。教师良好的语言素质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实情感。因此,教学的成败,以语言为先。

3、书面表达能力。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书面表达能力主要是指教学研究能力,撰写教学研究方面论文的能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挑战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1、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处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如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2、历史教师要提升专业理念

第一,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教师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第二、转变教学观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三、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能力

第一,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要大力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素质,让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以生动的语言、得当的肢体动作、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其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对所授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专业能力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去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思维,达到课程目标。同时,其他学科教师也是很好的人力课程资源。

第二,充分利用好高中学生资源。

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基础,并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收集整理历史课程资源,如收集历史歌曲、外出旅游参观历史遗址时的照片、报刊杂志中有关的历史文章等。

第三,利用好学生家长资源。

学生的长辈经历丰富,是近几十年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他们与学生关系密切,他们的生活与学生贴近,所以他们的讲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历史,更能让历史教学走近他们的生活。

2、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有必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其主要就表现在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这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即本校高中历史教学是否有此必要、本校能否提供相应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学生是否对此感兴趣等。其次分析所在地区、学校和师生实际,并与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再次确定开发校本教材的目标,即人文教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次反复,在不断的开发、实施、反思中提高历史课程开发能力。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涉及到的内容多。因此,历史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明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