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1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1

前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个由多个专业合并的宽口径专业,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该专业是新设工科专业,我们必须开辟一条与重点高校人才培养不同的途径,培养高质量的电气类专业人才。针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我们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验室硬件配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

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竞赛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它不仅要考虑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普遍性知识结构体系,还应根据专业依附的行业背景为人才提供必要的行业知识体系,即特色知识体系,以利于人才日后的发展和提升。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具有建筑电气工程相关的强弱电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建筑设备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在方案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合理安排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项目内容和时间。课程实验增加了对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要求,课程设计以核心课程为主,强化学生对己掌握的知识体系的综合利用,增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目的性,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能够有效地融合。

二、某个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的具体实践

1、 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重视实验教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建立起知识与技能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互为基础的机制是培养合格人才的立足点。实践性教学不能仅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通过多方面努力争取,在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电气信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已有物理、电路、电机与拖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EDA、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片上可编程系统、单片机、过程控制、PLC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了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电气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工厂供电、太阳能光伏、

风力发电等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建设已涵盖电气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培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现场的要求。在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课程的开设质量,积极摒弃重复性的实验内容,压缩验证性实验,强化实验技能的训练,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我院实验室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并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实验教师的实验准备和仪器维护工作。

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践性教学方面,重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把实习基地建设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信息渠道,尽可能多地建立和保持与实习基地的联系。每个实习基地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企业,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实习的要求。如我们在三年级两个学期分别让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见习,在盐城供电公司和发

电厂由特聘工程技术人员专门对学生进行指导。四年级用半学期时间安排专业实习,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去企业进行为期八周的专业实习。近几年物电学院开始尝试将学生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实践与当地对口二级企业相对接。在聘请基地企业专家到学校讲课和当面指导学生的基础上,学生的大部分实践工作在企业车间或研发室中由“双导师”指导完成。根据我校学生课外实践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需要,江苏伯乐达集团在变压器有限公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伏有限公司等二级公司创建了学生创新平台。利用该平台,学生可以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经过几年的尝试,物电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实训、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的质量。

3、 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工科专业,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一支自身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近三年来,电气工程系教师积极响应学校赴企业锻炼的号召,分批到相关企业学习。通过在企业、工厂参与产品生产、研发、技术革新,不但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推动了我院专业建设与发展。一方面教师走出学校了解行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身实践动手能力,以便培养更多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借助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青年教师进入企业从事科研,与企业专家共同申报科研成果,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目前已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另外,我们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

骨干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赛。教师在对学生的培训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

4、参加相关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项目立项、学生科研奖励、开放实验室项目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还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形成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构建科技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校、省、国家三级科技竞赛,使大学生科技竞赛从少数人的爱好转变为学生普遍参与的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我校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创新实验室,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鼓励学生申报省、校大学生创新项目。以电子设计竞赛、电气自动化大赛为契机,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和科技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参与科研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完成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历系统方案设计、电气原理图设计、程序设计、调试等一系列工作,最终还要完成现场实操、答辩等环节,经过这种全过程的锻炼,学生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学改革任

务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立足本校特点,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采用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充分满足培养创新型应用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2

作者简介:张新建(1980-),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讲师;刘沛(1944-),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42-01

一、电气特色专业的建设定位

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学科专业建设基本照搬申办学校的做法,这是独立学院的必然选择。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只是权益之计,要及时地对申办学校的资源进行改造和吸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创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1]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立于2003年9月,开始由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提供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根据自身实际和“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文华学院吸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精神理念、专业优势,形成了强专业、重实践、个性化的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基层、错位竞争、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岗位及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和专业定位。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认真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优势与不足,集中力量打造本专业的特色,改革的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主线。

1.确立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信息类专业能力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获取知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等;应用知识能力,包括应用知识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等;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

本专业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和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模块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打好基础、加强实践、发挥个性、分流培养、办出特色为原则。加强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重视专业教育,高年级学生按专业模块进行专业方向的培养。通过狠抓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注重校内外结合,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要通过课程落实到教学中去,教学方法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的必要条件。[4]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独立学院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探索出一种适应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与一本等重点高校相比,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其使用教材与一本院校必然要有所差异,需因“才”施教,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独立学院建校较短,目前还没有非常多的成熟的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电类教材。专业教师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重新编写了电类《电路理论》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经在教学中正式使用。新教材内容注重基础、突出实用适用,具有针对性,在学生中反映良好。[5]其他的电类改革教材正在建设之中。

电类主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工作原理推导繁琐、涉及电路图、波形图繁多及基本公式罗列复杂等特点。传统的课堂讲授及实验检验的教学模式给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带来很大困难。此外,由于学时及实验室仪器的限制,学生也不可能一一通过实验来验证所有理论,而运用计算机仿真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和实验学时内,如何把计算机仿真技术系统地融于电气类主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又能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问题的方法,尽快地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研究的前沿,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电气类主干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模式学习,从而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个性化教育实施的一个有益探索。目前已经在电类部分课程科目中引入了计算机仿真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加强实训体系的建立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要想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验和实训基地的建设。2005年在学院统筹规划下,一批基础实验室和技术基础实验室相继建成,承建了“电路实验室”和“电工实习中心”。2009年学院投入近2亿元建设“工程实训大楼”和“图书馆”,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建设配套的专业实验室“电力拖动与电力电子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等也将逐步建成。此外,学校与葛洲坝水力发电厂、上海电机厂、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电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能完全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直在努力引进人才。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了导师制,从教案的修改、组织试讲到跟班听课,六位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在多位老教师的指导下科研能力和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在学院的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中获奖。目前,六位专任中青年教师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了一些实际课题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力争近两年内在一些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上取得进展。

三、总结

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专业建设必须在定位、培养方式等方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特色专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关系一所高校能否受到社会认可和欢迎的重要因素。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本专业招生录取线一直在二本录取分数线附近,就业率也一直在90%以上,考研率也逐年提高,深受广大考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要实现特色专业建设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凝练特色,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个性化教育。只有经过深入的实践改革才会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同类高校电气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

(11):57-60.

[2]李忠明.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大类培养模式探讨[A].第七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C].20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3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该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4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加强师资力量是非常必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加强。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当然,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须不断得到改善和优化,才能实现该门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要不断总结理论、更新理论,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积极开展模型建立,积极做好专业实习工作等。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语: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5

电气工程学科是一个传统领域,但具有与其他学科领域新技术交叉融合的特点,已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发展热点。为此,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教育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电气类学科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建设成果[1-10]:文献[1]提出了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形成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格局;文献[2]针对电气类专业“电机学”这一主干课程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学习难点,提出应完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提高实验和实习质量等教学方法;文献[3]通过分析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阐述了如何将“学习产出理念”贯穿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等;文献[4]分析了培养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奇思妙想型”“优秀SRT型”“专业知识型”“综合能力型”等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文献[5]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举措,通过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由教授和博导开出创新研修课来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以及通过建立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文献[6]提出了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举措,包括制定专业通识教育平台和个性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金字塔”型的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和多层次应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文献[7]提出了一种用于学习数字电路设计的VerilUOC教育和模拟仿真系统;文献[8]以澳大利亚某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通过改革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措施和硬件条件,学生满意度增加了32%;文献[9]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学习策略的电力传动课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较大的提升;文献[10]提出了开展“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研究应该具备的条件,介绍了实践"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实施效果。上述教改研究成果积极推动了我国电气类专业的建设发展,已取得了一批部级和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及优秀教学成果,但均是针对人才培养某一方面进行的教育改革,在电气类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和特色化方面还不够。

针对上述不足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新举措,包括: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建立以“创新实践”课程和“大学生科技竞赛”引领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和建设“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上述举措在南京师范大学电气类专业的特色建设中得到了积极的实施,取得了理想的实践成效。

一、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主导的电气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本科专业,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并在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为此,电气类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先导性工作,需着力做好其顶层设计研究,应重点考量如以下五个关键要素: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体现高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承,明确所属电气工程领域的重点行业背景。据此,首先确立能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纲,再进行教学培养计划专业方向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构建电气类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线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教学、工程实训和创新实践四位一体”培养体系,以彰显“宽口径、厚基础、展个性、重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有电气工程博士、硕士学位点的高校,应制定“本、硕、博”一体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确立“富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教学工作等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应用型和国际化”4个关键词中的前3个关键词,可作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最后1个关键词可作为已获批电气类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高校的提高要求。电气工程是最具国际化特质的学科之一,各高校应积极推进电气类学科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是特色专业方向的前沿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典型的大类专业,所设置的专业方向不仅要充分考虑所在高校的办学传统,形成各自高校的特色,而且要充分吸收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及其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所设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资源。电气类专业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也可作为特色专业方向之一,应积极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使之更加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电气工程高新技术人才特色培养的迫切需求。

四是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教学培养计划宜按“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和自主发展”四大类课程模块进行设置。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公共课程和博雅课程,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文化艺术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电气工程学科必须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以实现“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等特色专业方向主干课程,以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的;“自主发展”课程模块设置新技术应用选修课程,以实现“展个性”的人才培养目的。

二、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学科综合实践基地

先进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工科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必要条件,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为此,应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学科综合实践基地新体系,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新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在电气工程学科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方面,应重视如下三方面的特色建设工作。

一是按课程类别构建实验室建设新体系。根据教学培养计划中所设置课程的类别,我们将校内实验室分为三大类:(1)以课程实验教学为主的专业基础及专业主干类课程实验室,如电磁场、电磁兼容、电工、电子、电机、电力电子、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检测技术等实验室,主要是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验证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2)以工程实训为主的专业方向类综合实验室,如智能实验变电站、智能楼宇仿真中心、控制工程综合实验室、电力系统动模与新能源发电实验室等,主要开展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综合设计与实习实践教学;(3)以工程创新研发训练为主的创新训练类实验室,如创新实训室、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主要是用于学生开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科创实践活动。

二是鼓励教师自研实验设备,新建实验室。目前,高校实验室设备大多采取购置方式,存在设备雷同、科技含量低、建设及维护成本高、缺乏特色等问题,不利于电气类高新技术人才的特色培养。为此,鼓励教师自研体现“科技性、综合性、开放性、工程性和研究性”的综合实训平台是提升高校实验室特色建设的一项新举措,有利于实现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新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可以采取“自研设计与自研开发”和“自研设计与委托加工”两种自研建设方式。其中,自研设计这一环节十分重要,须在充分的校企调研和方案认证基础上确定,最适于以工程实训为主的专业方向类综合实验室建设。可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建设综合效益高的综合性工程实验室,推进相同和相近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改工作,真正实现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高素质电气工程技术应用创新人才的特色培养。

三是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构建“课程实验、工程实训和创新研究一体化”的学科综合实践基地,不仅要着力建设比较完备和富有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还要着力建设一批基于“校企联盟”共建创新人才培养的企业实习基地,两者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从而使得电气类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吸收电气工程学科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及其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突破传统的、仅以“集中式企业实习”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集中式企业实现”在第四学年按班级安排学生集中到一企业进行毕业实习2~4周。由于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已很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实习效果非常一般。为此,我们提出实施“分段式企业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将大四的毕业实习根据专业课程实践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共3次的企业见习实践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新生一入学就有机会接触企业,增强对电气类学科专业工程应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保证学生在大四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时间,提升毕业设计效果。

三、建立“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工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共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享受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实践课题研究和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为此,我们提出将所有本科生作为一般创新人才进行普及培养,将优秀本科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教改目标,着力建立一套富有成效的“一般创新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培养机制”。

一是开设“创新实践”必修课程。在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设置1门“创新实践”必修课程(2学分,36学时),通过教学培养计划的制度化执行,将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定位为一项必修的工程研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2~3人一组在“创新训练实验室”完成一项小型电气产品的研发,使所有本科生在校期间都能得到一次系统的科技开发工作训练,以实现将所有本科生作为“一般创新人才”进行普及培养的教改目的。

二是开展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以学生自主创新研修为主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并作为第一课堂“创新实践”必修课程的拓展。通过开放“创新训练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跨班级、年级和专业组队,每年常态化地申报国家、省、校、院四级自主创新研修课题,以及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以实现将优秀本科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的教改目的。

三是制定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政策。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和学院应给予经费资助,并制定校、院二级突出成果激励政策。针对教师,将教师指导学生取得的省级以上科技竞赛成果与其他教学、科研成果同等对待,不仅给予经济奖励,而且在职称评定中予以优先考虑。针对学生,学生取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成果奖,在学生奖学金评定、入党、推免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四、建设“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抓手的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国际化视野和双师型素质的教学科研团队”的电气类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必须兼具“双师型、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三项综合素质。“双师型”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既是高水平教师,又是科技研发能力强的工程师,教师可通过承接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工作来培养,这是作为工科教师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要求教学团队成员须具备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应用研究的科研素养。教师可通过承接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研究工作来培养,这是工科教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提高要求。“国际化视野”要求教学团队成员须具有1年以上的出国研修经历。教师可通过申请公派出国项目赴国外高水平大学研修,从而能及时把握电气工程学科新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动态。

参考文献:

[1] 敏强,程明,李扬. 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知识体系框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 25(2):44-46+50.

[2] 虔生,胡敏强. 试谈电机学课程体系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 28(3):6-8.

[3] 晓波,黄学良,胡敏强. 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 32(S1):1-4+12.

[4] 重庆,董嘉佳,董鸿,孙劲松. 电气工程学科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5):132-137.

[5] 立欣,康玲,王明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 30(S1):65-69.

[6] 化冰,翟子楠. 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 大学教育,2013 (18):18-19.

[7] a?eres, Clariso R., Jorba J., et al. Experiences in Digital Circuit Design Courses: A Self-Study Platform for Learning Support[J], Learning Technolog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2014 7(4): 360-37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6

作者简介:黄文力(1974-),男,河南孟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何琳琳(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47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05-03

近年来,由于隶属机制由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日常管理以河南省为主,同时学生的就业形势也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改变过去单一管理类的专业设置,调整设立了“管工结合、文理并重、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工科专业。于2001年筹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其后根据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一步细分,于2008年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从而引起了对电气专业原有的专业特色、人才定位、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新的思考。本文主要介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特点,讨论相应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本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时,把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及“电气技术”四个强电类专业合并而成的专业,是新专业目录中合并调整原有专业最多的新专业之一。[1]新专业的建设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改变了过去专业设置过多、过细的做法,强调本科阶段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具有强电与弱电、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特点。由上述的发展可以看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该是一个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相结合的专业,应该体现以“强电为体、弱电为用”的理念,培养的学生既要懂强电又要懂弱电,既搞硬件也搞软件,既掌握电气技术的专业知识,亦了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应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及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等技术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自动化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其在今后的就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

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

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4.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

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一级学科

基础课 自动控制原理(双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双语)、电磁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专业技术讲座

二级学科

限选课 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机设计及优化、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器学

跨二级学科

选修课 高电压技术、发电厂动力部分、供配电技术、电力市场基础、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检测技术及仪表、传感器应用技术、楼宇自动化系统、微特电机、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气与PLC控制技术;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双语)、可视化程序、EDA技术(双语)、工业组态技术;科技论文写作

跨专业

选修课 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双语)

实践教学

环节 金工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调查、认识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选)、PLC课程设计(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选)、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选)、电力拖动课程设计(选);电气专业制作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电机学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

2.课程内容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 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

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

(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

(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

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

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电力工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办学方针的转变,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此发展契机,基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电气专业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今后培养大量合格的应用型电气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仍需经受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34-37.

[2]华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2):34-3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7

学校名称:东南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创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1995年起,电气工程系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类招收本科生,不再细分专业,实行宽口径培养。199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电气工程系制订了全新的本科教学计划,全面实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宽口径的培养方案。

专业优势与特色

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宽口径专业教学计划

1999年以来,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中国国情和东南大学的传统和特色,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的大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转变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的“素质”;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努力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

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现已建立起了由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队伍比较稳定。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采取了青年教师岗前培养制度、试讲制度、参加校首次开课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年青教师的尽快成长。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主干课程必须由高级职称教师领衔授课;晋升高级职称要满足对本科生主讲课程门数和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达到优良;教学研究成果和论文与科研同等对待;严格执行教师手册中的条例和规定等;积极动员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努力创造条件将年青教师送到海外深造,有效地提高了学历层次,改善了学缘结构,调动了积极性;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倡名师、名教授上讲台。通过上述措施,使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具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起点高、素质高的学生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在东南大学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生源很好,新生起点高、素质高。另外,东南大学对新生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招生时高分学生的高额奖学金制度;培养过程中滚动式奖学金制度;毕业时优秀学生选择职业的竞争机制;第一年后可以换专业的制度;教学计划中规定可扩大选课自由、自主选择课程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试方法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优秀成绩由学生自报、大组答辩确定;实行因材施教,优秀生导师制及筛选制度;免试研究生报名、考核、面试制度,并在选拔过程中加大获得省市竞赛奖、、创新成果等所占的权重,等等。这些激励机制,使得许多优秀新生对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很向往,更加保证了优质生源。

重视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南大学在电工电子教学实验方面实力很强,其电工电子教学实验改革在全国享有盛誉,有很大的影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东南大学全校及电气工程系都有一套相当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中的各项制度、规定齐全。行政领导班子注重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教务线和学生管理线协调配合,抓好学风建设,严格执行校规校纪,确保正常教学秩序。注重教学文件建设,各类文件齐备。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各司其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学校名称: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检测技术及仪器系以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目前,电气工程系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1个;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5个,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有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综合排名第五。

专业优势与特色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及综合,也更需要多样化、适应性强的人才。创新行为来源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基于上述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在1998年开始在对电气工程专业整合、实施宽口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上,以及1999年至2001年举办的电气信息工程(EIE)试点班教学实践基础上,又于2003年开始对本科生实施按院招生按类培养模式。参照国际著名大学同类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包含厚实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宽口径的大电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前沿与特色课程模块,以及贯穿始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应的课程设置反映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立体化模块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模块知识、电工电子技术模块知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模块知识、电力系统模块知识、电气设备与控制系统模块知识,体现了本专业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抽象(电磁场)与形象(机电装置)结合,器件、设备与系统三位一体的模块知识结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将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的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含实践-技能层、基础-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技-研究层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2003级开始,学生进校后的前两年在统一的大平台上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及能力训练,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志向并按一定要求选择专业,继续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长期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建设教师队伍的原则,坚持教授必须承担本科生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本专业教学中采用校院系三级统一调配师资,打破院系界限、学科教研室界限,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由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副教授领衔组成课程组。近五年来,电气工程系绝大部分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一些资深教授和博导通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课外PRP研究项目等形式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

全方位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服务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涉及本科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招生录取、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学籍管理及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工作规范条例、教师聘任条例、任课教师职责、教务员工作条例、监考职责以及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等。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教学全过程实行严格、规范的定期监控管理。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大平台课程体系外,还构建了由14门学科基础课程及4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即《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一)(二)、《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电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结合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特色,除了设置一级学科方向公共课程外,还灵活设置了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前沿和特色以及跨学科选修课模块,并提供多种课程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实验和系统综合实验等。

从2001级学生开始,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提供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选择空间。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如2005级)中,强调宽口径模块化专业培养模式,淡化了专业方向,对学生选不同的专业特色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没有强制性规定,学生可以结合本人特长和兴趣,自行设计知识模块构成。在多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确立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概论》等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此外,《基本电路理论》、《机电能量转换》、《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为部分学生选修的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采用英文教材、英文作业、英文试卷。

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除部分课内实验分布于理论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外,该专业还将重要的基础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独立设课,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和成绩。第8学期的整个一学期集中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通过实验教学及创新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发现、定义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应用必要的技术和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研究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国家部委、上海市、国家863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部级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电气工程系建有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压电器检测中心。通过校企联合,电气工程系还建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德州仪器TI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嘉兴联胜联合实验室。此外还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室等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供电公司、变电所等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了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目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已建立了石洞口电厂、新安江水电站、上海电 机厂、闵行电厂、吴泾电厂、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思源电气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外高桥电厂等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名称:重庆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1936年成立,1952年进行了专业调整,1955年增设电机与电器专业,改革开放后又增设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电磁测量等专业。1998年按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2001年改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现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5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

目前,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9人,本科生188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0人,博士研究生153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专业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既有先进性又切合实际。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教改项目,不断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及专业建设,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科优势明显,师资水平高。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位一体、人才交融、协调发展的格局,提供了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现状和预期好,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专业起源于1908年,是国内最早创立的电机专业,1917年从专科改为本科,1998年以前设有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引导性专业目录名称,将上述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设有6个专业方向。

目前,该本科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2007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2006年以及此前的第一次一级学科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均综合排名第二。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9人,本科生1432人(包括本硕连读生178人),工学硕士研究生669人,博士研究生164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长期以来,该专业秉承西安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形成了以下优势与特色: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水平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从1996年开始,该专业先后主持了4项部级教改项目,围绕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电气工程类教改成果整合、专业规范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获得2项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被全国许多所大学应用。拥有1名全国教学名师和2名省级教学名师。

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优势明显,提供了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基地”与“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科学构建了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出了一批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全国性的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一批优秀成绩, 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突出。该专业编写出版了《电路》等5部“十五”部级规划教材和2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所编写的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拥有电力电子技术、电路、工程电磁场、电工电子技术等4门部级精品课程。

学校名称:华北电力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1958年建校时,原北京电力学院就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其首先设置的4个专业中就包括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两个专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搬迁而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名称几经改变。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按照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下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高电压技术、城市供用电、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市场、电气技术7个专业方向。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1个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2门部级精品课程和多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教师33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2名。学院有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75名,副教授106名。教师师德良好,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

专业优势与特色

该专业具有如下优势与特色:面向电力行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依托电力行业,有完善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条件;产学研结合紧密。

学校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电气运输”专业。1962年,发展为“电气化铁道供电”和“电力机车”2个专业。1981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更名为“铁道电气化”专业。1985年,“电力机车”专业更名为“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1996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大类培养将“铁道电气化”和“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2个专业纳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磁浮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4个专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2门部级精品课程、电气工程基础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教学团队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四川省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铁道部重点学科“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创新团队。

目前该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教师188人,本科生133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70人,博士研究生81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主动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面向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规格要求合理,行业优势明显,师生认可程度高。

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构建了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良的成果,形成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构筑和实践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以软带硬、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了以个性化实验和科研项目实践为主的个性化、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专业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我国铁路电气化、电传动机车和车辆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学校名称:山东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46年,是该校工学门类中历史较悠久的学科之一。1952年设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后改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56年设立电机电器专业,后改称电机及其控制专业。1978年设立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专业。1980年设立电气技术专业。1998年,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及其控制专业、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专业和电气技术专业等4个专业合并成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211”和“985”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200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的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大学教学名师3人。

师资队伍构成: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其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占48.2%),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其中三分之一教师有海外研修经历。

近年来该专业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等40余部,完成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自该专业设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办学的主要特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8

【关键词】

创新教育;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专业特色建设已经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气类专业作为高校的重点专业,直接关系者电气人才培养。在创新教育日渐重要的高校教育中,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成为各高校的重要工作。研究创新教育视域下电器类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能够促进电气类专业的发展,而且对高校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深刻意义。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电气类专业的综合性较强,不仅涉及到电子技术、电力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信息网络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知识。因此,电气类专业应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要加强制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学校的文化传承、办学历史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为此,高校应积极制定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方案,并根据方案构建电气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电气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另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强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的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突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创新性特色;其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国际交流能力等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重点培养能够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要着重强调国际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再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强重视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沿性,在特色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高校的办学传统,而且还要重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前沿特点,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促进专业特色化的发展。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程资源,加强培养国际化人才;最后,加强重视课程的模块化发展。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应设置模块化教学,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自主发展课程这四个模块进行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气类专业学科需要学习的主干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电气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自主发展主要指新技术选修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加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首先,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按照专业课程的类别构建实验室体系。为此,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主干类实验室。例如,高校可以根据电力电子、电机、电磁兼容等内容开设相关的实验室,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另外,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建立综合类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智能楼宇模仿、智能变电站、控制工程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开展专业实践教学。除此之外,高校应加强重视创新教育,建立以创新研发为主的实验室。例如,高校可以建立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实训室,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加加快建设教师自研实验室。建设教师自研实验室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设备雷同、缺乏特色、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为此,学校应加强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技兴、创新性、开放性、研究型和工程性的科学研究,加快建设用于教师科学研究的实验室,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转化;最后,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特色建设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为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行业发展前沿特点知识和学科交叉技术。并且,小校企合作合作构建实习基地应突破传统的企业实习实践模式,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开设企业见习和企业实习教学,加强学生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层析教学法培养一般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高校应积极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通过开设必须课的形式,制度化执行人才培养计划。例如,电气类专业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创新产品研发,加强学生的创新锻炼,积极培养一般性创新人才;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进行创新实践。除此之外,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和科技竞赛,加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后,高校应积极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电气类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为此,高校应对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经费资助,并制定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经济奖励及工作奖励,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4建设双师型教师

在创新教育视域下加强电气类专业特色化建设需要高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此,高校应积极重视电气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培训,定期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引导电气类专业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尤其要学习实践教学技能。另外,高校应组织电气类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训,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热点和新兴技术,不断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电气类专业教师能够科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作者:季颖华 单位:仪征技师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9

中图分类号:G622.3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作用的日益凸现,为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依据学校自身特点,按照“电气与信息融合、强弱电并重、软硬件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四个本科专业进行了电气信息大类招生。

一、电气信息类“平台+模块”的“2+2”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至关重要,坚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构建“平台+模块”的电气信息类大类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入学后的前2年为大类公共平台课,通过前2年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大学、学科、专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把从原来4年前选专业推迟为2年前选专业。第3年起按各自专业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选学课程[1],即“2+2”模式。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更能合理的选择专业,可将分专业的矛盾后移;对学生培养而言,可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使学生对专业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进行更理性的选择。

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等)、电气信息大类学科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构成。

二、电气信息类大类平台课的建设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必须优化专业基础课及大类平台课,为更好的开设专业课做保证

该课程体系有如下特点: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集合论与图论等课程纳入电气信息类大专业公共学科基础课程,保证学生具有更为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表中除了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外,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集合论与图论、网站开发技术等,是为了满足两年后选择计算机及通信专业而开设的基础课程。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另外,我校是以建筑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重点的院校,在建筑工程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高科技在建筑行业的渗透,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3C(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2],将建筑智能化的新技术引入专业教学,扩展专业方向,建筑智能化成为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

四、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建设分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图1为自动化专业总体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情况(不包括全校公共基础课)。

由图可知,整个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分为五类模块,每类模块由相应的课程系列组成,体现了“三电三控”的特点,“三电”即电工电子类中的电路、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拖动三门课程为电气和自动化专业的三大电,是电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三控”即以自动控制原理为专业基础,包括过程控制、运动控制和楼宇控制三类控制领域。

数理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类课程主要在大类平台中开设,即主要设置在前两年,体现了宽基础,兼顾了4个不同专业的基础需求。以自动化应用技术为主线,以建筑电气应用技术为辅线,控制的专业特点及建筑特色相结合,控制类及建筑电气类主要集中设置在专业分流后,充分体现了自动化专业以控制为主的专业特点和建筑特色。

五、结论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不是针对着特定行业、特定工程对象、特定职业岗位,而是针对着将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技术领域[3]。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其应用型本科培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任重道远,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动化人才。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10

[2]《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EB/OL].

[3] 2015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排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例11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我院紧扣学生就业这一核心,采用倒推思路,制定了吻合学校、学院办学背景和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竞争优势的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优势体现在:

(一)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电力行业办学背景,源自原电力工业部所属的长沙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与电力行业联系密切。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后始终保持电力行业特色和优势,继承了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教学。具有优秀的电力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建设了湖南主网负荷中心――长株潭电网的电力系统综合模拟实验室,包括发电、输电、变电、用电、调度和控制等整个电力生产、使用和管理过程;校外建设了湖南省电力公司省优秀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电力生产控制的实际动手能力。拥有一批电力工程经验的专业优秀教师,学校先后聘请了电力行业的8名专家做兼职教授,来指导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同时大部分专业教师有电力企业的工作经历,能将电力生产和运行中的经验和问题纳入专业教学实践。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各地电力行业得到了广泛好评。

毕业生适应电力行业工作的能力强,在全国电力行业尤其是湖南省电力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优势,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各省电力公司、各发电集团公司甚至中南地区人才招聘见面会都安排在长沙理工大学,每年在长沙理工大学招收一大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毕业生整体素质高、社会声誉好,受到电力系统的广泛好评。

(二)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工程实践和实验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业面广泛,覆盖电气系统的一次强电和二次弱电领域。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更强调强弱电结合,弱电控制强电。为此,本专业构建了基于“大电工”概念的以“电路”“电子技术基础”和“电力系统分析”省精品课程为主体的优质专业基础课程群。针对学生校外实习环节面临“只能看,不能操作”“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经费紧张”等难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强电与弱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四结合”实践教学新体系,组建了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团队,采用了以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为牵引、“干中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构建了大学生电气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突出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传承“铺路石精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近六十年的办学历程,近四十年的本科教育,传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为国家电力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坚持将“铺路石精神”的培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就业指导,全过程育人。新生入校,学校在入学教育中就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使他们认识到这是祖国建设的迫切需要,是青年学生的正确选择。在就业指导中,学校结合上级有关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的文件精神和我校校友群体扎根基层、乐于奉献而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且有所成就的特点,引导学生就业时准确定位,乐意去基层单位,特别是去急需专业人才的流动性电力建设单位就业。毕业生立足基层建功立业,弘扬“铺路石精神”:服务基层,乐于奉献,“下得去”;艰苦奋斗,善打硬仗,“用得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干得好”。从近五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90%以上学生的签约单位都是在生产第一线。湖南省电力公司评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爱岗敬业,严谨务实,踏实肯干,理论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在业务知识方面占有较大优势,综合素质高”。

二、就业方向的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立足电力、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可在电力工程领域及其相关行业工作。就业性质主要包括:在企业、设计院、研究院(所)等从事研究开发、技术支持、工程设计、技术咨询等;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策划等;在大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机构等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毕业生进一步深造,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80%左右直接在电力行业就业,10%左右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年来一次性就业率高居97%,名列所有专业前茅。许多毕业生经过三五年锻炼后成为行业各部门的骨干力量和负责人,例如湖南省电力公司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大部分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电力行业背景,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强弱电结合知识结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电力系统、电气装备制造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培养计划与就业,相关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凯, 金尚忠, 孙彩霞, 等. 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及其启示[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5): 51-55.

[2]程明. 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1): 120-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