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气一体化论文

电气一体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21 16:47:44

电气一体化论文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1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以及应用性,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校生就业岗位大多是从基础装配工作做起,为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新常态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确立专业职业岗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组装、运行、维修、调试以及电气产品的开发等;机械与电气联合制造产品的装配、运行、维修、调试等,比如数控机床电气设备。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同一课时内,由一名或者两名老师共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理论与实践交替学习,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使课程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非常抽象,理论性强。技工院校学生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有必要优化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践。PLC、触摸屏、电磁阀、汽缸等都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以项目为单元安排一体化教学。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将PLC、触摸屏、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马达等设备设计成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这种一体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要求教师更多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有效传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比传统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项目设计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项目的选择要体现应用性,具有典型意义,否则会失去“项目”的意义与价值,项目的确立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一体化指的是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工学结合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处理好学生学与做的关系。

四、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岗位剖析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等。技能证书主要是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等。

2.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文化等;电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 AutoCAD、PLC、供配电系统维护等。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学能力,会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测试工具,会运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简单电气自动化工程图,会对简单电气工程系统进行设计、调试与维护。

3.考核评价一体化

建立多元化评价系统,具体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由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并且把项目评价结果告诉学生,该项目过程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发挥笔试以及平时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辅助作用。这种一体化考核评价是一种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平时表现以及笔试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

4.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突出强调了学习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技工院校应该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贯彻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实施一体化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产学研发展。

五、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归纳,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探讨出适应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2

电气自动化教学;校内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4901

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是培养专职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其教学不仅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实行高职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步教学是对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的最好方法。在高职电气自动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步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其教学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结合理论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活动

为突显高职院校技术型人才培训的目的,高职院校应该让学生们大多数的时间用在企业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让学生们走入生产一线现场,接受企业一线的技术和设备,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一毕业便可以进入企业参与工作。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设计的企业实习时间跟学校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集中安排的企业实习将不利于高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及时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理论知识跟实践的结合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建校内实训基地,让他们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及时地锻炼其动手实践能力。因为学生们只有在了解和实践各个电气自动化操作过程后,方可对工艺技术进行应用和创新,才能加深对电气自动化理论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所以,高职院校为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势在必行。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地投入到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进行实践,也可以及时的接触电气自动化所需要的器具,让课堂上的内容及时地深刻地渗透到学生们的头脑之中,从而为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可以分为电气自动化实训室、设备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基础实训室等等。在每个实训室中都摆设有电气自动化工作现场应有的工艺实体,从而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接触电气自动化工作实际操作过程。

2创建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

高职教育中,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高职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的建设不仅要从电气自动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出发,同时还要重视电气自动化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教师兼有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不然将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气自动化人才。为了加强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对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教学要求,要求教师们更多时间的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同时要求电气自动化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倾向于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定期不定期的对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教师展开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让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教师具有专业技能,让更多的电气自动化教师获得相关的高等级技能证书。再者,高职院校除了对校内电气自动化教师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校外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该定向的向一些企业聘请那些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授予学生们实践技能和参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总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提升专任教师中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求对在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再培训,有计划的安排他们进入企业挂职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企业实践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升教师们的实践教学更新能力。从而随着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技术、方法更新较快,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师应该跟进实践工艺、技术的发展速度,及时进行实践经验课的补修。

3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应该强调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在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能力。其次,应该建设一套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使实践教学有一个有效的标准,设计一些可靠的评价指标。从而最终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这一套综合考核体系不但要涉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还必须涉及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于是,高职院校应该创建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奖励制度、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创新奖励制度、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经费使用制度。同时对实践教学实行实践学分制度,让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又有一定的动力,促使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积极地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中去,从而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中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必须结合理论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活动;必须创建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必须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3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 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图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 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4

教学形式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电气工程自动化领域发展的基础,在这一行业中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很快,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实际的应用型需要,这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正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高素质人才培育系统来满足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的需要。

一、制定全新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为学术性人才,他们的主要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上的学术上交流,他们的学历较高,多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其次为技术型人才,他们的主要来自高职院校,这些人才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的基础。比较重视操作能力。而应用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中十分缺乏的,他们一般具备本科学历,有传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理论知识学习经验,并且能够吸收最新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有助于行业发展。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确定全新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程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电力系统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电子电气产品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所以这就要求这些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能够通过掌握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方向,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研究。

二、建立完善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所以这就要求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主线。首先要使人才培养能够面对社会,面对行业需求,要以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作为目标,将理论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培养方向,且在坚持基础性、实践性的同时,竭力将能力结构和知识体系结构相互融合。要做到围绕实际需求,按照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进行人才培养,同时能够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要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主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要建立一个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养成的现代教学体系,使其能够实现多方面、多形式的发展。

1.培养方向和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需求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要注重实效性,不能是学生所学习技术在毕业后就已经被淘汰,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前瞻性,课程的内容要保证精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给予学生自学、研究的过程,还要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要时刻教育学生能够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能够通过崭新的能力形式来结局实际的问题。

2.提高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教学培养中教师是一高向导,教师很难脱离单一的说教形式,所以在进行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使相关的课程教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更正,教师在具有灵活、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能够改革教学手段,并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提高师生间的互动内容,并且要使学生能够积极的产于的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学形式相互融合。

3.改进理论讲授

采取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研究式等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育从重灌输转为重引导,着重培养能力。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科发展现状等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增补,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

4.建立项目教学模式

新型的教学形式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改建,例如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种科研项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的过程,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潜能,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有着很强的帮助。

三、根据应用型人才的性质建立教学模式

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更加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培养方向。我们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教学方案,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教学情况的应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入手,并且最大程度的开设试验、设计、实习、实践等教学培养,做好第一、第二课堂的研究。以突出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作为重点项目,在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实践同时,根据专业的系统性、层次性等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在构成基础理论的同时,较基础技术能力、专项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多阶段的培养,努力将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

1.落实教学环节的转换

电气工程学科要想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上进行改革,要将教学体系分为多个层次来完成。首先要建立一套基础的实践技术和理论相互结合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并且适当的减少公式化、形式化的理论学习。其次要合理的进行精英型培养,要提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客体研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组建专业社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可成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协会社团,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专题调研。专业社团可以在校园内外开展诸如单片机电子设计竞赛、电气控制设计竞赛、聘请校外专家讲座等活动。

四、结束语

就目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程度来看,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培养对象,常规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行业的需要,所必须根据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形式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方式,并且通过改革、创新等方式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的培养,让其能够适应时展,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敏,彭彦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刍议[A].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梁小冰,黄萍,韩昆仑,姜爱华.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5

作者简介:巫松桢(1935-),男,浙江衢州人,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钟力生(1961-),男,四川隆昌人,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231-02

现今我国电气绝缘技术发展很快。例如,在超/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工程、长江三峡等大型水电站以及大型风力发电厂的建设中,许多重大电力装备的成功运行等,都与绝缘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表明我国在绝缘系统的设计、制造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较高的水平。

但是还应看到当前我国在电气工程中的“电气绝缘”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人们对电气“绝缘”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既不利于用电安全,也不利于绝缘行业产品创新。因此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并理清电气“绝缘”的科学概念,使电气绝缘科学的研究更深入,并推进电气绝缘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电气“绝缘”传统观念中的“隔离论”

1.对电气“绝缘”最流行的解释

电气工程中的术语“绝缘”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作名词用时,常指“绝缘体”或“绝缘材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对“绝缘体”的解释是“极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电工术语国家标准[2]对“绝缘材料”的解释是“用于防止导电元件之间导电的材料”。作动词用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电工术语国家标准[2]的解释是“隔绝电流,使不能通过”等。

术语“电气绝缘”译自英文“Electrical Insulation”,国际标准如IEC 60050(212) :1990等也提及“Insulation”,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等英汉词典中的解释是:“Prevent passage of electricity”等。因此,英汉词典和有关国际标准对“Insulation”的解释都表明中文翻译完全忠实于原文,都是指隔绝电流、极不导电等,本文统称为“绝缘”的“隔离论”。

2.“绝缘”总能起到电气“隔离”作用吗?

通过电容器模型实验和《电介质物理学》[3]可认清“隔离论”的真伪。

在电容器模型中有两个导电极板,极板间用绝缘薄膜或绝缘油隔开,即极板在电气上已被“隔离”。然后在两个极板间施加直流电压,极板间立刻会测到电流脉冲(吸收电流),同时还会持久流过相当小的泄漏电流。如果粗心大意,就以为在电气上已实现了“隔离”。但是,极板间流过的电流表明两个极板并没有真正被“隔离”。若两个极板之间施加的是交流电压,则在极板间还能测量到比泄漏电流大得多的电流,表明隔离作用显著降低。若在两个极板之间施加脉冲电压,则“绝缘”的隔离作用就更小了。

因此,作用电压类型不同时,“绝缘”的电气隔离能力差别很大,电压频率愈高则电气隔离作用愈小。在脉冲电压下,“绝缘”甚至很难起电气隔离作用。即使是在直流电压下,电气隔离作用也是很有限的。

还应指出,当“绝缘”的工作条件或环境条件变化时,“绝缘”甚至连很有限的电气隔离能力也可能失去。例如当“绝缘”所受电压较高或在环境温度、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电气隔离能力就会严重降低。长期运行中的“绝缘”也会逐渐丧失电气隔离能力,这是由于发生“绝缘老化”所致。电气工程中的“绝缘老化”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定义”或“概念”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1]而“绝缘”与“隔离”间却没有必然联系。因此,“隔离论”只是人们对“绝缘”的一种粗浅解释,或表达对绝缘的一种期望。

二、电气绝缘的“媒介”论

1.电气绝缘是一种“媒介”、“介质”或“电介质”

电容器模型实验还能进一步帮助人们揭示“绝缘”的本质。电容器模型实验中电极间总有电流流过(在稍微复杂一点的实验中,电极间除电流外还可能有光、磁、力等的联系),说明电极间必定有联系,而联系两个电极板的物质不是别的,正是电极导体之间的“绝缘”。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1]把“起介绍或引导作用,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称为“媒介”。因此这里的“绝缘”就是一种“媒介”。极板借助“绝缘”把电磁波、电流等信号从一个极板传播到对方。词典[1]把“某些波动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动的介质”,因此“绝缘”也是一种“介质”,或“电介质”。

2.电介质与电气绝缘

“电介质”有三大特点:组成电介质的各种带电粒子都是束缚电荷,即所有带电粒子分别被原子、离子、分子的内力或分子间力紧密束缚着;在静电场中电介质内部也能持久存在电场;而且束缚电荷在静电场中能沿电场方向发生极化(即有限位移)。[3]

若“电介质”中不存在自由电荷,则称为“理想电介质”。在恒定电压作用下,显然它不会导电,也就是能隔绝电流,这可能就是上节出现绝缘“隔离论”的依据。

实际“电介质”即工程电介质,其内部不可能没有自由电荷,不可能实现绝缘的电气“隔离”作用。其中有一部分能满足一定的电气要求,这种电介质就称为“绝缘电介质”。

3.“媒介论”对绝缘创新有重要意义

“绝缘”处于电极间特殊的“媒介”位置上,绝缘通过调节自身组成、相态、宏观或微观结构等使媒介变化,便能出现不同的媒介效应,例如使体内的电荷发生积聚、移动、增多或减少、甚至化学变化等,从而可得出介电性能特殊的绝缘制品。

例如氧化锌介质,其伏安特性与电压的高低有关,在低电压下具有很强的电气“绝缘”能力,而在高电压下却能导电。正是利用这种非线性伏安特性,使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过电压保护作用,因而在电力系统、电子线路和家用电气设备中成为重要的电气安全保护器件。

再如PTC(正温度系数)电介质,利用其PTC特性,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开关温度)内其体积电阻率能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变化,从而能控制流过电介质内电流的升、降。利用这一特性,就能有效控制绝缘体内的发热特性,该系统在运行中还具有安全可靠、节电、方便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于电加热设备。

近年来,纳米材料改性的纳米-聚合物绝缘材料[4]发展很快,例如纳米Al2O3-聚酰亚胺(PI)耐电晕漆包线漆中,当纳米Al2O3粉料含量为20%时,耐电晕寿命可提高100多倍。再如纳米云母绝缘线,是一种由高纯度云母粉与C级绝缘漆融合后制成的绝缘导线,具有耐高低温、高导热、抗电晕等性能,它可用于制造各种特种电机。

G L Moses[5]说:“Insulation is man’s tool for harnessing electricity to do useful work”。意思大致是:“绝缘”是人们用来引导“电”为人们做有用工作的工具。显然,Moses所预期的绝缘这个“工具”,所能发挥的功能远比“隔离”作用多得多。前面事例也说明摈弃绝缘的“隔离论”后,确实能使人们的创新思路获得解放。

三、“媒介论”对电气绝缘学科教学科研的影响

绝缘的“媒介论”涉及“绝缘”的基础论述,因此直接影响到电气绝缘科学技术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甚至会影响到电气绝缘学科的课程改革,以下面三门课程加以说明。

1.电介质物理

该课程把电介质作为学习绝缘材料的基础,表明该课程肯定“媒介论”。该课程内容通常主要讨论电介质的一般介电特性,建议今后最好能从能带、势垒、陷阱等微观或半微观角度把绝缘的“媒介论”具体化,系统介绍绝缘中“媒介”作用原理及其与介电特性的关系,从而更能启发人们开发性能更好的电介质。

2.绝缘设计

即“绝缘系统设计”。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绝缘系统”。系统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体,[1]绝缘系统是电系统(泛指常带电的一切装置/设备/元件)中的一个不可分隔部分,电系统中的“绝缘系统”并不是只有电系统中的绝缘材料,还必须包括与其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导体。

绝缘设计内容应有三项:根据电系统的要求提出绝缘系统的技术条件;确定优化的绝缘系统结构型式(结构优化);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到最适合的绝缘材料(材料优化)和最合适的绝缘系统工艺(工艺优化)。使所设计的绝缘系统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运行中可靠,突出绝缘系统的整体性。国内的绝缘结构设计,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比较欠缺。

绝缘设计是实现绝缘工程的关键。例如人们都要求绝缘能起电气隔离作用,但已指出绝缘体的隔离作用有限。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绝缘设计,使电场分布合理,才能解决该矛盾。

3.绝缘技术

现代绝缘技术中往往已经不是一般的工艺,而是一项“绝缘工程”,或“电介质工程”。

绝缘技术主要包含:提交完整的绝缘系统设计;研究所设计的绝缘系统的加工路线和方法,并设计或选用适合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以所提的技术条件逐一检验已制成的绝缘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并且严格监督绝缘系统的性能变化,要求所设计的系统及其电设备能在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安全、可靠运行,能全面实现电气设备的各项功能。

电气绝缘科学没有终点,它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特征,或者说具有某种边缘科学技术的特征。高度关注这一特征,不断融合其他学科的成就,绝缘技术就能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

四、结语

“绝缘”与“隔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即使“绝缘”的有限电气隔离能力,还得取决于电压类型、时间长短、温度、湿度和应力高低等因素。中外词典或标准的有关条目中占据主流地位的“隔离论”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把实际绝缘体当作“理想电介质”所致,建议加以科学纠正。

“绝缘”是电极间的一种“媒介”、“介质”或“电介质”。通过调节材料组成、相态、宏观或微观结构等来调节媒介效应,就可能开发电气绝缘新产品。摈弃绝缘“隔离论”并接纳绝缘“媒介论”后,确实能使人们的创新思路获得解放。

绝缘“媒介论”为“电介质物理学”、“绝缘系统”、“绝缘设计”、“绝缘技术”等课程内容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新思路,对推动电气绝缘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GB/T 2900.5-2002,电工术语——绝缘固体、液体和气体[Z].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6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气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原有的电气化技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水平的提升。因此,本文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内涵特点出发,探讨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电气自动化的内涵

电气自动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充分借助现代计算机来对相关的电子元件进行自动化控制的总称。电气自动化有效的降低了原有的电气工程成本,将电气工程推向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电气自动化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因此,它被广泛应用在电气工程的诸多领域。可以说,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随着其综合技术指标的不断提升,电气自动化的技术也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积极的改变。其次,对电子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电气自动化技术需要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相关的功能。无论是在信号的采集,还是在相关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电子计算机的辅助,可以说,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也为整个电气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还存在着科学技术创新不足以及与国际合作交流机会不多、助推民生发展中作用不够凸显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在某些专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核心性上,还是技术专利的拥有量上,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并不是很突出,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科研创新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其次,国际交流有待强化。科技是助推整个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方面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等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国际高水平的对话与合作,这在一定层面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行电气自动化研发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因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水平的主要思路。最后,电气自动化技术还需要更多的向民用方向倾斜。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很多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聚焦高精尖领域,与一线的民生关联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让科学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国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不断的提高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利用率是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

三、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改进策略

在上文中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内涵与特点,围绕其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上、安全性上、智能性上以及人性化上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水平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注重技术创新。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借鉴有余,创新不足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拥有绝对的优势。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电气工程应用水平的提升。所以,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人才,为其搭建良好的技术研发平台与环境。为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以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攻坚克难,突破技术难关。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大与国际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关组织的合作力度,通过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的方法,来更好的缩短中国与国际电气自动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例如,可以通过成立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交流平台的方式来定期的举办论坛,讲座,经验交流,学术讨论等,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下,今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技术与理论支持。最后,不断的从问题出发来解决当前在电气工程应用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问题、远程控制问题以及人性化的设计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不断的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在民间领域,助推大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总之,在我国今后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电气工程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在技术创新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以及满足公众电气工程需要领域进行诸多层面的提高。只有这样,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才会更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四、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以及当前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应用中的改进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相关问题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U467.2+1文献标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3.02.0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其高效率,室温启动快等优点,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的首选动力源。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Fuel Cell Engine,FCE)在运行的过程中,和传统内燃机一样必须面临66%~80%的动态工况,因此对其动态特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燃料电池发动机动态性能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此类研究大多数是集中在电压与电流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建模或者仿真分析考察电极极化等因素对输出电压的影响,而关于燃料电池效率的影响只是从电压效率、氢气利用率等方面做定性分析[1-3]。Hou 等人[4]对稳态效率特性进行分析,并建立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效率与电流等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影响燃料电池发动机效率的因素有很多,膜电极的性能、燃料电池堆的设计制作水平和装配工艺、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运行环境和加湿情况等都会对其有所影响,很多文献主要从操作参数如行压、输入气体流量、输入气体加湿温度和电池温度等对效率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5-8]。启动工况是车用发动机的主要动态工况之一,本文通过对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启动过程中的效率特性试验研究及分析,旨在得到效率在动态工况下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燃料电池发动机动态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台原理

本文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启动工况测试是基于同济大学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平台进行的,图1是测试平台结构图。

如图1所示,整个测试平台包括控制系统、辅助电源系统、氢气供应系统、电子负载系统和被测对象FCE五大部分。辅助电源系统由20 kW直流电源和12 V蓄电池组成,20 kW直流电源给FCE的辅助系统提供电源,12 V蓄电池给FCE控制系统提供控制电源;氢气供应系统包括氢气瓶、质量流量计以及减压阀等,向FCE提供减压后的氢气;电子负载给FCE进行加载;控制终端通过PLC控制柜对氢气流量、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等参数进行实时检测,测试平台的所有子系统由PLC控制柜和控制终端来控制。

测试所用FCE的额定功率为45 kW,燃料电池堆由560片单电池串联组成,有效工作面积为270 cm2。

1.2 启动工况测试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典型起动状态分为冷启动和热启动两种方式。冷机方式是指燃料电池发动机(冷却液加注完成)在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以保证燃料电池发动机内部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热机方式是指使燃料电池发动机工作在一定功率,同时监测燃料电池堆冷却液的出口温度,一旦燃料电池堆冷却液的出口温度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即认为燃料电池发动机达到热机状态。冷启动与车辆的实际启动情况相对应,故本文采用冷启动测试,启动初始环境温度为12.8 ℃。

测试按照连续加载方式进行,功率增量值为10% PE(额定功率)。图2是FCE启动过程中的燃料电池堆电流的变化曲线。启动2 s后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从0启动到15 kW,电流由0增至34 A,由于燃料电池堆温度上升缓慢阻碍了反应的进行,功率等级越大,上升所需的时间也越长,故电流在60%~80%额定功率范围内持续时间较长。由图2可知,燃料电池堆电流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启动时间为450 s,启动完成后电流为122 A,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电子负载阶跃增加,电流瞬间上升,并有一个超调量,经过1 s左右然后下降到稳态。

2 FCE效率变化规律分析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通过氢气和氧气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化学反应方程为

燃料电池效率是指燃料中转化为电能的那部分能量占燃料中所含能量的比值。当氢和氧反应生成液态水时,其标准电池电动势为1.229 V,根据电化学反应可以从理论上得到燃料电池堆的理论效率,但进入燃料电池堆的氢气无法被全部利用,一些氢气没有反应就排出电池,故燃料电池堆的实际效率需要考虑电池堆的理论效率和氢气利用程度两方面的影响。

除了燃料电池堆之外,一个完整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还需要包括氢气供应系统、空气供应系统、水热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内的辅助系统的支持,故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系统效率还需考虑辅助系统的影响。下面从氢气利用率、电池堆效率和系统效率三方面来分析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启动过程中的效率变化规律。

2.1 氢气利用率的特性

单电池反应消耗的氢气流量与电流之间的关系符合Faraday定律,而燃料电池堆通常由若干片单电池串联到一起,则燃料电池堆氢气流量hflow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如下。

式中:N为燃料电池堆中单电池的片数;m为氢原子的摩尔质量(2.016);n为反应所包含的电子数(2);F为Faraday常数(96 485 C/mol)。

对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来说,由氢氧的化学反应方程可知水在阴极生成。电池工作过程中,阴极区吹入过量空气以供给反应所需氧气,同时空气可以将绝大部分多余的水分吹扫出去。但是由于质子交换膜非常薄,生成水容易从阴极扩散到阳极区域。由于电解质的质子传导能力与水含量成正比,水的这种迁移一方面能使电解质处于湿润状态,从而具有良好的质子传导能力,而另一方面当水含量过高时会引起电解质淹没,并导致阳极和气体扩散层中的孔道被水堵塞。因此燃料电池的阳极必须具备排出过量水的能力,一般采用间歇性排出氢气的方法,故实际的氢气流量与电流之间并不是严格的正比关系。

图3为启动过程中的氢气流量试验值,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实际氢气流量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发动机启动刚开始时氢气流量较大,这是为了扫除残留在燃料电池阳极内的杂质气体。电流阶跃上升时,氢气流量也上升,由于电磁阀门相对于电流变化的滞后性,氢气流量并不是直接达到稳态值,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滞后,然后再逐渐趋向稳态值。排氢时氢气流量先急剧增加而后急剧减小,随着负载的增加,排氢的频率上升,而排氢的幅值变化减小。

为了更好地表征燃料电池发动机整个系统对于氢气的利用程度,定义理论氢气流量与实际氢气流量之比为氢气利用率,计算公式如下。

图4为氢气利用率的变化特性,启动开始后氢气的利用率以较快的速度急剧增加,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当电流达到一定值后,氢气利用率增加趋势变缓,说明在大电流区域内燃料电池堆排氢量较大,理论氢气流量与实际氢气流量之间的差值随着电流的增加而增加。电流阶跃上升时,由于氢气流量的滞后特性,氢气利用率先上升后下降,峰值甚至可能超过100%。排氢时由于氢气流量的急剧增加,氢气利用率出现周期性回落的现象,随着排氢幅值变化的减小,氢气利用率的波动幅值也减小。

2.2 燃料电池堆效率特性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过程中不涉及氢气和氧气的燃烧,仅仅是氢气和氧气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水来提供电能,因此燃料电池的效率不遵循卡诺循环的效率极限。如果氢气的吉布斯自由能都转化为电能,效率即为100%,但是由于电池内部存在由于活化极化、欧姆极化和浓差极化等引起的不可逆损失,理论上的燃料电池效率(以低热值计算)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图5是燃料电池堆的理论效率变化曲线,由图可知燃料电池堆的理论效率在50%~80%之间,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电池堆的理论效率总体上缓慢下降。电池堆电流阶跃上升时,燃料电池堆的理论效率下降,并有一个低调量,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到稳态。这是因为当电流阶跃上升时,电渗透拖拽作用使大量的水从阳极转移到阴极,而水的反向扩散较慢,导致阳极的干化,从而出现膜的内阻突增,电压急剧下降。一定时间后反扩散作用使阳极的干化现象得到一定的恢复,膜的内阻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小,电池堆电压逐渐上升到稳态。所以说明了燃料电池堆的理论效率特性与单电池相同,即燃料电池堆的理论效率与电压成正比。

图6是燃料电池堆实际效率的变化特性。刚启动时氢气利用率非常低,导致燃料电池堆的实际效率出现极值,从而出现理论效率与实际效率之间的差异。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实际效率总体上先急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燃料电池堆效率在50%左右波动,波动幅值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波动频率增加,这是因为排氢时氢气流量急剧增大,随着排氢的结束氢气流量减小,燃料电池堆的实际效率先下降然后上升,此时氢气利用率是影响燃料电池堆效率的主要因素。在电流阶跃上升时,实际效率急剧上升,此时燃料电池堆实际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电池堆电压下降,导致电池堆功率下降;二是电池堆氢气流量的滞后特性,使氢气流量滞后于功率的变化,氢气流量偏小。在这个过程中,氢气流量的滞后特性对效率的影响更加明显,所以总体效果使燃料电池堆效率急剧上升。

2.3 FCE系统效率特性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系统效率是指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与实际氢气流量的化学能之比,计算式如下。

图7是FCE系统效率的变化特性。与燃料电池堆的实际效率的变化特性相同,刚启动时系统效率很小,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系统效率总体上先急速上升然后缓慢下降。系统效率在45%左右波动,由于排氢导致的波动幅值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波动频率增加。电流阶跃上升时,氢气利用率增加,故系统效率急剧上升。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电池堆功率与辅助系统功率的差值,故系统效率也可以表示为

式中:PA为辅助系统功率,kW。计算式表明辅助系统功率与电池堆效率的比值PA/PS越小,系统效率越大。

可定义辅助系统功率与电池堆功率之比PA/PS为电堆功率因子,反映了辅助功率在燃料电池堆总输出功率中所占的比重,也反映了整个发动机系统的匹配情况。图8是电堆功率因子随启动时间的变化曲线,2 s以前,电池堆的功率为0.2 kW左右,而辅助系统消耗的功率为0.56 kW,辅助系统功率超过了电池堆功率,功率因子PA/PS远大于1,20 kW直流电源提供了超出部分的功率,但由于功率值都很小,故对系统效率影响不大。2 s时燃料电池堆的功率由0.2 kW阶跃上升至15 kW,由2 s到220 s的时间段内PA/PS基本稳定在5%,电流阶跃上升时,PA/PS急速增加并有一个超调量,然后下降到稳态值,220 s后PA/PS逐渐上升至7%。

对比图6和图7可知,启动时间在2 s以前的系统效率与电池堆效率基本为0,2 s时系统效率与燃料电池堆效率的差值迅速增加,增加到最大值9%后,然后缓慢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在5%左右。由图8可知,这是因为随着启动时间的增加,辅助系统功率占燃料电池堆功率的比值逐渐在增大。故系统效率与燃料电池堆效率之间差值的变化是由于辅助系统消耗功率导致的。

2.4 FCE效率异常现象

由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启动过程中的效率变化规律可知,电流阶跃上升时,氢气利用率和效率急剧上升,甚至会出现氢气不足而引起电池堆实际效率大于理论效率的异常现象,氢耗量滞后性引起的氢气不足是导致效率异常的主要原因,电流上升时有一个超调量对效率异常也有影响。当氢气不足以提供所需的电流时,阳极电势升高,电池堆中会发生水电解反应和碳氧化反应来提供氢离子和电子。

水电解生成氧气会使阳极腔发生氢氧混合,在铂电极的作用下发生迅速的化学反应,使局部温度迅速升高,可以导致质子交换膜被烧穿,引起电池组的失效。而碳作为电极的支撑体发生氧化后,一方面引起电极孔结构的变化,影响到反应气体的传质,另一方面附着在电极的电催化剂也会发生流失,导致电极活性的下降。从而加速电池性能的衰减,降低电池堆的寿命,因此在燃料电池发动机运行当中应尽量避免氢气不足以及效率异常的出现。

3 结论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8

一、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概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包含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网络控制技术等众多领域,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具有机电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强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硬件结合等突出特点,使学生掌握系统控制、电工电子、电气自动化装置、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气控制技术等多方面的基本技能。

该专业主要培养能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控制电气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的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出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过硬综合素质高级技术专业人才。本文涉及的电气工程专业一般是包含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中国电力工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于电气工程人才有大量需求,因此我国电气工程领域对培养相应的人才非常重视,并且我国主要的工科大学在教育和科研上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投入比重相对较大。

二、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科内涵

中国电气工程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电能,主要研究电能从产生到利用各个阶段的规律的专业。其理论基础主要是电磁理论。电能从产生到利用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充分掌握和利用电信息,因此电信息技术的研究是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同时,现代通信和计算机载体主要是电信息。所以电信息技术的研究也属于电类专业,其中电气工程是专业母体。电气工程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学科派生和交叉能力。如其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造就了新的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电磁学;电气工程同材料科学的结合造就了纳米电工技术和超导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同电子科学的结合造就了电力电子技术,而后者也进一步推动了电气工程的发展,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电气工程的一个分支。电气工程专业的范围主要有电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电气装备制造与应用以及电工基础理论三部分电气工程的基础,是以电磁场理论和电路理论为主的电工理论。他们属于电磁学的发展外延。

电工理论运用于实践产生了新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等性技术,因此电工理论是主要的理论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一般涉及制造电动机、变压器、发电机等电机设备,也涉及用电设备等电气设备和电器制造,同时包括电力控制装置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设备的制造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主要指上述装置和设备的具体应用。电力系统一般涉及电气自动化和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制造和运行必须相互统一,电气设备的制造同时要兼顾实际运行状况,如电力系统稳定的运行需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三、电气工程专业的方法论、影响因素、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介绍

电气工程专业由于理论分析较多,比较注重对数学工具的使用。作为一门工科专业,实验研电气工程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来完成主要的学习和教学任务,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下,学生在学习电气工程专业知识过程会事半功倍。

电气工程专业紧随现代科技,引入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教学研究。同时在进行电气工程的理论分析、试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时,教学也经常运用到等效与类比等科学方法。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典型的基础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过程中,派生出了很多如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等学科。这些专业由于是电气工程专业派生而来,被划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与其派生而来的专业统一被称作为为电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作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母体,又被派生而来的专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电气工作专业的专业宗旨主要是培养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系统运行、装备制造、和相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掌握技术开发、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电气工程的培养具体目标主要是,该专业学生要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等专业技术,控制理论和电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识性知识和对应的专业知识。

基于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学生在下列知识和能力上也有要求:

第一,掌握扎实的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掌握人文学科的管理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

第二,系统地学习与电气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如信息处理、电机学、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等知识;

第三,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对电气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第四,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第五,能在电工领域内掌握不低于1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术和理论,并清楚学科发展未来趋势;

第六,具备一定的适应工作条件、进行科学研究和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

四、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和知识体系

第一,熟悉系统的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和相关电路理论;熟悉并会运用电子电路原理,会分析和解决相对复杂的电工电子电路问题;能掌握基础的电磁场理论;掌握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具备能检测、分析并处理电气系统物理量的能力。

第二,掌握扎实的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学理论等相关知识;掌握力学和机械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第三,能掌握不低于一个专业方向的基本技术和理论知识。第四,能掌握在工程中测试与表示常用物理量的能力,以及掌握设计和调试电气系统的相关知识。

电气工程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一般包括:

第一,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

第二,专业类基础技术与理论知识(电磁场理论、控制理论、电路理论、、信号分析与处理、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知识一般涉及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第三,专业方向技术与知识。如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以及其他专业方向的技术。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9

在现代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工作的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提高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质量。然而,从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必须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处理,进而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理实一体,满足现代化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一、结合理论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活动

现代化综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要求学生对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熟练的掌握以外,还要对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严格的要求,而在电气自动化教学中,我国许多院校在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时,人们并没有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实践进行合理的安排,这就十分容易导致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电子自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从而使得人们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我们在电气自动化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的理念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满足现代化电气自动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另外,我们在对学生们进性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吗,还可以将相关的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引入到其中,进而使得电气自动化实训教学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职技院校应该加强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首先应该强调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在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更多地 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意识的能力。其 次,应该建设一套系统的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考评机制,使实践教学有一个有效的标准,设计一些可靠的评价指标。从而最终完善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这一套综合 考核体系不但要涉及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且还必须涉及学生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表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三、创建理论、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电气自动化师资力量

目前我们在电气自动化教学质量优化的过程中,对教学队伍的创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使其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满足了现代化创新教学的相关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对教师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严格的要求,还要重视其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们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我们在对学生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当中,也可以在学生们实践教学中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另外,我们在对专业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的素质、经验以及技能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增强。

大多数院校除了对校内电气自动化教师的培养之外,还应该加强校外兼职电气自动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定向的向一些企业聘请那些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做兼 职电气自动化教师,授予学生们实践技能和参与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总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提升专任教师中拥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重。采 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 要求对在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再培训,有计划的安排他们进入企业挂职培训,让他们不断更新企业实践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升教师们的实 践教学更新能力。从而随着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技术、方法更新较快,职技院校电气自动化教师应该跟进实践工艺、技术的发展速度,及时进行实践经验课的补修。

四、理实一体化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把课堂搬到实习、实验基地,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这应当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的一种基本模式。

在学校内建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实训室,电气设备线路布置实训室等电气实验室,实验室应全方位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职能岗位;学校与工 厂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定期到校外实验基地去参观实习,比较现实工作环境和实验场所,实际工作内容和实验内容,也可通过在施工企业现场实 习,去体会学校的教学是和现场工作,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兴趣。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必须使学生树立安全操作的习惯,对于正确的安全操作习惯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在做中学,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

在际操作技能训练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训练来挖掘。教学过程中要 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规律,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 “寻求创新”。通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养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协调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对电气自动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优化,从而使其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21-01

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是培养具备电子电器设备的安装程序、调理机器、使机器成功运行和机器维修能力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技术人员。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就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由于现今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有规范计划性、师生资源不理想、学校实训设备差、技术水平有限等缺陷;实践一直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心头病”,实践与理论在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一直得不到相互促进,导致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也处于不理想状态。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在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校教师对实践教学不重视

我国传统教学基本上都有“满堂灌”的错误方式,虽然有实训课,但实训课科室较少,而且在实训课上,教师一般值是粗略讲解一下课本上的知识,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虽然课本上也有操作图,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这是教师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有学者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这些院校基本没有校外实践,校外实践要和企业进行联系,以保证学校学生能有定时定点的实训单位,但其过程相当麻烦,也需要发费一定的资金,所以院校并没开展此类实践活动。

2、高职学校实践器材设备陈旧

虽然学校按照国家标准进购了一些电气自动化设备,但用的时间却很少,尤其有些学校的设备已经陈旧不堪了,但是院校仍没有进行更换,而设备的发展、更新速度学校也跟不上,一般都是设备都已经好几年了,学校才刚刚用上,这就使得有些功能学生没有学习到,造成学生对设备的理解层次低,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缺少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弱

目前由于大幅度的扩招,导致学校对教师的数量需求增加,但因为学校准备不够充分,学校教师有时要担任好几个课时,导致教师没有时间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深刻的研究。而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也是少而又少,老师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继而用传统的方法教学生,学生也就一直得不到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这样导致学校师资架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解决办法

1、对实践教学予以重视并建立健全的实践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实践教学只采取“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应当有效的将实践运用到教学当中,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确实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一套健全的时实践管理体系,者应当包括:实践的校内实训、实践的校外实训以及定期的实践的实训考核。实践的校内实训主要是指在学校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进行深刻的了解;校外的实践实训主要是让学生对参加共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有一个全方面的深层的认识;实践的实训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只有先建立了健全的实践管理体系之后,师生才会对实践教学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能达到理想状态。

2、及时更新维修高职学校实践器材设备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一个要求动手能力强的专业,要想学好这一门学科,实践必不可少,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及时更换实践所需要的器材设备,这样学生不仅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走在新技术的前沿,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当代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的高度结合,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3]。所以想让学生走在技术的前沿,应当及时更新维修高职学校实践器材设备。

3、增强师资力量,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启发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很深的理解,对实践也要有很高造诣;并且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领会。但时代总是在不断地进步所以学校应当在学校开展培训课,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请校外知名实践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对校内师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演讲和探讨。要成功塑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发展,优化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中必须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本文主要对当前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对当前高职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本文对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还存在不足,这需要更多的研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能更加的相融合。

参考文献:

[1] 章小印 欧阳慧平 肖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87-89.

电气一体化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43-02

基于汽车电气设备技术迅速提高,中职生学习汽车电气设备难度增大,如何在有限教学课时里使中职生掌握汽车电气设备的知识与技能,值得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去探讨。本文试就中职汽车电气设备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生生源质量下降,他们中的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学习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中职生大部分是应试教育下的失败者,意志力、自制力较弱,行为懒散,比较叛逆、浮躁、个性张扬等。而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部分中职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认为学不学无所谓。由于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钻研精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许多中职生得过且过,学习效率低下,他们不愿学、不好学、不乐学、不勤学、不善学。但同时,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低,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因此,专业教学应注重发掘中职生的潜力,应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和快乐中学习、进步。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资料、教学媒体(设备)和教学方式实行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理论知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根据目标的需要确定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了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一个教学任务由同一教师讲解,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室,师生双边交流互动,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它以一定项目(任务或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担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掘学生潜能的责任,该教学模式比较切合当代中职教育实际。

三、汽车电气设备课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具体展开

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是现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知识点多,抽象而难以理解,操作技术要求高,实践性强。该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现代汽车维修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应合理设计教学模块,以循序渐进为原则,由浅入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树立起学习汽车电气的信心。开展汽车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时,教师首先应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目标,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目标和活动,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学习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趣味感,心理上为其放下思想负担,鼓励学生胆大心细定能掌握到汽车电气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重拾自信,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破除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排除消极情绪影响。

(二)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检查汽车电气检测工具的使用。检查电路的基本工具有万用表、试灯、试电笔等。在教学生认识汽车电路前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能用工具检测电源、电线、熔断器、开关、继电器、传感器、电机、电磁阀等电器元件的好坏,是学习汽车电气必要条件。

(三)识读电器元件的表示方法和电路原理图。引导学生能识别不同厂家汽车线路图上电器元件的图形符号及外型图,了解电器设备结构、原理,必要时让学生自己画图以加深记忆,从而弄清电器设备在线路图上的位置。单独画某一系统或回路主要电器设备的各接线柱,分析各个电器设备所处的电流方向,(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3页)分析回路中各元件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

(四)电气试教台架中认识某一系统或某一回路的连接和走向。坚持每次只看一条电路原则,从单一回路入手,开始时选择简单的车型和系统,如电器设备较少的起动系统。教师分析原理图后,并画出电器元件,再由学生在图中假想用导线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然后又在试教台上用真实导线连接起来。这个过程根据需要可反复进行,适当放慢速度,不能急于求成,定要使学生每学习一个回路就要完全掌握这一个回路的连接方法,明白电路的走向。对线路讲解要细化,结合线路图在整车电气设备试教台上进行线束查找,每一系统或回路电流通向哪个电气元件,每一分枝杈有几根导线,导线的颜色和标号,它们各接到的电器元件所经过的插接器,这样使学生对该系统在线束上有初步了解并逐步做到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进行线路故障的现象、原因分析、检测与排除训练。

(五)实车操作。通过前面充分的引导并由学生自己操作,每完成某一系统的台架分析后,接着就转到实车上进行系统电路的查找和检测,学生有了前期的基础,查找和检测就顺利得多,教师在旁指导,让学生动手检测定能较快掌握实车的电路检测技能。实车操作中,要有针对性设置故障点,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去查找和排除故障,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故障查找方法和排除思路,避免操作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