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18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1

当代大学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创新人才为目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在2003年在全国启动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所谓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五个一流”高度概括了国家对精品课程内涵的界定。为了符合高等教育的需要,我们课题小组在2010年申请了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优秀课的建设,目的就是把优秀课建设成精品课,下面谈谈在优秀课建设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制定科学详细的方案是优秀课建设的基础

把一门课程作为优秀课程建设时,应当对这门课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优质、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内容,直观的辅助教学工具和充分的教学资源等。“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这门课是粮食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主要阐述发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参数控制。旨在让学生理解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与工程问题,熟悉发酵过程的工艺流程,对发酵工业控制的特点及共性有初步认识,同时掌握发酵过程中过程优化与放大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对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从事相关方面的生产和研究打下基础。根据这门课的特点课题组设计了以下的建设方案:

1.坚持和深化教研活动。

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人员充足的师资队伍。

3.巩固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外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共建和企业与学校共建的“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科研工作,形成紧密地的学研结合关系。

5.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教师备课制度、听课制度。

6.健全和不断完善教学考评体系。

7.加强国内外交流,不定期外出培训、调研,召开学术研讨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8.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二、教材建设是优秀课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材建设是优秀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优秀课程相呼应是非常必要的,主讲教师和课程组成员积极编写、更新了一些教材和翻译了部分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收集与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书籍多本,科研资料数十篇编入教案中,充实了教学内容。我们还注重建设电子教材,将多媒体元素融入网络教材。保证教材体系包含了课堂教材、辅助教材、实验指导教材等。完成了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理论教学CAI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的搜集工作,并制作出课件,丰富了实验教材。

三、教学方法是优秀课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优秀课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优秀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上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我们课题小组在优秀课建设中十分注重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特别重视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和建设。我们除广泛使用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效果。课后,利用网络课件帮助进一步消化课内知识。

四、教师授课水平是优秀课建设的重点

优秀课程要由学术理论水平较高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一堂设计完美的优秀课,其效果的体现关键在于任课的教师如何施教,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主讲教师,否则纵然有设施齐全的教学与实验条件,没有教师发挥其聪明才智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主讲教师讲授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逻辑连贯、思路清晰。要想把一门课讲好,最明显、最深切的一个体会就是“清楚”,即目标清楚、主题清楚、过渡清楚、表达清楚。

2.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情真意切、激情飞扬。一堂课能否精彩、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仅仅依靠好的教学内容还远远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具有热情与引导力,能否具有激情与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氛围与教学的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要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声音果断。其次,手势引导形象到位。要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手势,形象到位能增强教学的感召力与引导力。再次,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言。教师讲到关键时,讲到投入处,表情会巧妙地传递信息,善用表情交流,必将把课堂氛围又一次推向高潮。

3.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巧用设问,提问互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引导的过程。持续的讲解或缺乏互动的叙述,即便很精彩,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课堂参与热情也逐渐冷却下来,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种被动、无活力的消极状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采用“设问”和“提问”两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巧妙地解决学生连续听讲的心理被动问题。

4.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生活转化、朴素真切。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就是突破“专”的问题。专业性词汇让学生能够听明白就要做到:首先要用生活化的语言。自然平实,交流互动性强。其次就是采用生活化的实例。教学中使用大量与生活、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实例,具体形象、朴素真切,非常好理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由于听得懂、有意思,学生听课情绪盎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5.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幽默是师生关系的剂,是课堂氛围的缓冲剂。幽默能给课堂带来活力、带来气息、带来生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活泼风趣的教学风格,往往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轻松愉悦,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使我们在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教师队伍得到了培养与锻炼,同时对优秀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之,开展优秀课建设,教师们虽然很辛苦,但是课题组成员都体会到了这种活动的成果,它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极好形式。教师们在这项活动中学习到了不少知识,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2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综合课程设计与一般的课程实验或独立的实验课程同等对待,淡化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使综合性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等。

(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需求,项目设置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还不够,选题单一。课程设计之间在内容设计上各自为政、缺少关联,不能相互促进。课程设计与课程实验、实训或毕业设计等其他实践环节之间缺乏交互和支撑。

(三)课程设计考核程序不规范,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课程设计教学的监控和评价还停留在课程任务是否落实,教学秩序是否正常、成绩分布是否正态的表面,而对深层次的评价机制缺乏探讨和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对课程设计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学生满意度的跟踪还不够。

(四)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不科学,管理不到位

当前部分高校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依然是由教师提出课程设计题目,然后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接受题目后大多是在课后自行完成。而且,个别课程设计只有一名教师进行管理,即一位教师要全权负责一个教学班级50-60名学生课程设计的出题、指导和考核工作,这导致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间和次数非常有限,从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完成设计的进度缓慢,且质量与教学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还有个别课程未按照进度要求实施教学,任课教师随意将课程设计考核时间推后,使个别课程设计成绩提交时间往往在奖学金评定和学业预警之后,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不重视。

(五)课程设计教学保障措施不力

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还不够科学,小学期制还没有完全实施,集中教学难度大,导致教师学生投入精力不够。对学生管理中,过分强调了显性(课内:理论课堂和实验)环节,隐形(课外实践和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加强。由于教师指导不够,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安排组织教学的能力欠缺。过分地看重结果,对实验结果数据、实验报告的关心程度高于实践过程本身。教学组织不得力、过程管理不到位,考核形式不规范,在学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两极分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被“稀释”。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程设计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其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缩水的隐形弊端和不足,我们要切实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内涵建设,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国内许多工科类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内涵建设,开展了按照学科分类指导,并采取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评价机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保障教学效果。如北京工业大学着眼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分类培养”战略思考;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规范化、标准化的框架。石河子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以加强实践、强化应用、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设计内容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优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以进一步促进课程设计教学的规范化,增强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发挥课程设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瞄准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1.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和分析。

结合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电子信息类三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着整合、优化、创新的精神,在加强实践、注重能力、提高素质、强化技能的原则指导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构建面向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对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逐步建立课程设计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

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逐步建立分层分类、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使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突出人才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提高其在服务新疆、兵团地方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能力。

(二)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

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域信息系统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现有的18门课程设计,理清相互关系和课程序列,细化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按照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创新提高课三个层次对课程设计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按照软件设计、应用研发和电子设计等类型进行分类,按照基础、应用和创新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

(三)明确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1.课程设计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

综合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实验或独立的实验课程,它一般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它涉及多个知识点、多门课程或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需要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并拓展现有知识面,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设计教学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能够培养科学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思维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为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在课程设计实现的过程中,会涉及各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和算法,而工具的应用和算法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

3.课程设计教学能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涌现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完成课程设计文档和报告,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综合性文档的能力,为毕业设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团队分工设计、交流、讨论和汇报、答辩的考核过程,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锻炼的平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严格课程设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监控

在过程管理上,高度重视是前提,规范管理是关键,悉心指导是保障,科学评价是依据,严格考核是手段。

1.建立教学规范和环节标准。

修订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并依据大纲形成能够指导教学和学习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讨论、整理形成课程设计题目汇编。课程设计的实施一般分为选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和验收几个环节。

2.采用小学期制集中实施教学。

集中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充分的实验场地。课程设计教学由导师团队指导、分组进行,提交设计成果和实验报告,最后答辩评分、评优。课程设计教学实行小学期制,要求在小学期的教学周内集中进行,课内按照课表实施,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课外学生在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内自主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分组安排进行指导和答疑。

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设计教学考核采取小组现场汇报和交流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导师共同完成,各教研室、系部负责检查,学院进行抽查。课程考核之前课程设计负责人需要将经过导师团队讨论后的课程设计考核方案(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报学院教科办备案,核心课程或平台课课程设计开展学院级评优答辩。

4.强化过程管理。

抓好课程设计“三个阶段”“、七个环节”。在课程设计工作整体上,“抓两头促中间”,实行开题报告制、中期检查制和答辩考核制,抓好前期准备(出题、选题工作)、中间管理(指导工作)、后期完善(考核答辩工作)“三个阶段”和出题—选题—指导—检查—(指导)—结题—答辩—讲评“七个环节”。将课程设计当作一个小的毕业设计来对待,规范管理,抓好课程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五)完善相关制度,全力保障课程设计教学运行

规范管理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根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采取优化管理的做法,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加强指导和交流;注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同步,强化职责,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改革考核机制,加大质量监控,增强教学效果。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出台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细则,包括教学组织、实施要求、考核办法、成绩评定、学分认定等。完善了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办法,重视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修订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规范。逐步建立了课程设计主任负责制、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秀课程设计评选办法和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设计考核形式,严格考核过程,选题阶段形成的题目明细和分组安排表,实施阶段的设计文档、项目源代码和成果报告,考核阶段形成的师生评价记录和成绩登记表等过程性资料,均通过光盘以电子资料形式进行存档,尤其对于优秀的课程设计作品,由学院进行存档。优化课程设计题目及内容,优先考虑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综合性、应用性题目;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逐步稳定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落实小学期制,推进课程设计集中教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场地进行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建立“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三位”即开放实验室—环境保障、开放图书资料室—文献资料保障、元器件购置经费支持—经费保障,“一体”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选题、开题、实施、交流到汇报考核等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彰显个性、挖掘潜能,锻炼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此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3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市已经实行三年多了,自实施以来,经过广大教师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逐渐被师生所理解、接受、使用和创新。他们普遍认为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高效学习模式,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常态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对“自学质疑”模块摸不着头脑,找不着教学思路,不会备课了,处于一种迷茫或糊里糊涂的状态。

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对新教学理念下的“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摸索出适合“自学质疑”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设计,探索出真正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高效,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概念表述

优化指的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或要求就整体层面而言从诸多方法中遴选出更符合校情、教情、学情的高效方法,或者说为了在某一具体层面达到更为有效从而排除那些低效的、次要的,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做法,而使得行为实践更为突出的意思。

策略的优化指的是施教者在育人实践过程中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科学、高效地构建以发展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沿着科学、艺术、实效的途径高效发展,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要求,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就学情、教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寻更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建构更为高效的实施方案,完成知识建构。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六模块具体地说就是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个模块。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就是指施教者以课程标准、教情学情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为宗旨,科学整合教育资源,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科学有效地选择运用六模块,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生态课堂,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动态中发展学生,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课堂。

自学质疑是指学生围绕目标或要求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创新性地发现尝试知识构建的过程。

二、九年级英语“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设计优化的实践

“自学质疑”模块要求学生就呈现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系统地学习把握文本,尝试知识构建。本模块直接影响着其他几个模块的有效实施。

如何设计自学环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的首要环节。许多九年级学生自学起来比较困难,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自学,学些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对“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进行设计呢?通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自学质疑”模块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明确目标,自学有章可循

今天上课用的导学案应该在昨天就发给学生。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对导学案上的“自学质疑”模块进行解读。如教学九年级上册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Period 1 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第一课时,首先解读“学习目标”部分,让学生了解这节课要学些什么。然后,看“Step 1预习检查”部分,帮助学生明白要预习什么内容,应该怎么预习。本课时的预习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单词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先在课文中找出本课时的生词和重要短语,并用红笔在文中圈出来,告诉学生这些是要重点掌握的词汇,然后在词典中查出这些词的常用法,在书上或笔记本上写下来。再要求学生做如下练习来检测巩固:

根据汉语完成句子。

(1)你有问题吗?

______you______a problem?

(2)你没有必要担心变胖。

You needn’t worry about______.

(3)当时饭店里的噪音几乎使我发疯。

The______in the restaurant almost______then.

(4)他没有任何的亲密朋友可以交谈。

He doesn’t have any______.

科学地设计“自学质疑”学案,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主动的自学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预习过程中要做到大胆设疑,由浅入深。比如,我在教学九年级英语9A Unit 5 Films的Reading部分时,设计了一系列的自学问题:

(1)Is Audrey Hepburn famous only in the USA?

(2)What event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Hepburn’s successful career?

(3)Which film made Audrey Hepburn famous?

(4)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Audrey Hepburn?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课前已基本了解Audrey Hepburn的概况,从而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也更透彻。而且有的学生会质疑并提出这样的问题:“She had put most of her effort into ballet lessons before she entered the film industry.”“She was honoured with a number of awards because of her efforts in this area.”两句中“effort”的用法有什么不同?“honoured”可以用“presented”代替吗?“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慢慢地,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了。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英语自学的能力,又大幅度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3.在“自学质疑”设计上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自学质疑”设计上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有效地进行分层次自学引导,使得每个学生在实践中都有事可做。例如,对于学困生来说,起点应该低一些,降低难度,从基础出发,让他们学会新词汇,读通、读懂文本;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要求正确地读课文,根据课文回答问题,找出要点和难点;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有效地提出新的问题。不同的自学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只要教师坚持设计好“自学质疑”导学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慢慢地提高。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4

一、问题提出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师资的主要基地,要培养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要使高师生能多、快、好、省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制作艺术效果较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则是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设计制作则成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课件制作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制作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件,则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据调查,高师生获取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能与技巧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二是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自修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目前,高师生虽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但所制作的课件形式单一、艺术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相关的艺术素养,不能有效地将艺术性体现于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从大多数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看,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与优质课件的要求相比差距甚远,问题在于把多媒体课件的视觉艺术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谓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即是说课件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让美的形式来表现课件内容,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让学习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我们说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更要综合运用艺术的理论与技巧,遵循美学的规律,使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恰当利用艺术形式去传授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艺术美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习者的综合素质。[1]优质有效的教学本身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如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不能有机结合,使用不具艺术性的课件进行教学,就达不到教学资源的最佳优化和利用。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应尽可能充分体现其艺术性,采用丰富多样的制作手法,给予学生视觉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使其在视觉艺术传达的美感中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从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要求已经成为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了课件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画面制作艺术规定得更为详尽具体:第一是教学的实用性,考查其知识内容是否丰富,有无参考价值,用多媒体手段表现教学内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多大的优越性;第二是制作的技巧性,考查其教学内容与媒体的表现手段是否恰到好处,交互功能是否用足;第三是画面的艺术性,从两个方面考虑:(1)教学设计内容的潜在美,要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明了化;(2)画面的艺术现象美,体现在构图、动感的处理、画面的调度、声音的配合、文字的处理等诸方面。[2] 所以,要使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具技术性,又具艺术性,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尤其是艺术性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提升高师生的艺术素养着手,进行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基础,为此提升高师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是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二、调研分析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常常会忽视其艺术性,由于艺术性的体现要求制作者要具有一定审美素养,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一般不予考虑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只注重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其实,艺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等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是构成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要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形成优质课件设计制作的良性循环体系,就必须先在高师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质量。研究者在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中进行了调研,随机抽取了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三年级学生的PPT课件各30件,从“制作技术技巧娴熟、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调查分析表”数据来看:90名高师生制作的PPT课件,制作技术技巧娴熟者占74%,合理进行字体设计者占69%,合理配置图形图像者占39%,合理设计搭配色彩者占33%,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者占18%,所比较分析的六个方面呈递减状态,尤其是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方面的人数比例不足50%。可见,高师生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尚待提高。再从艺术性与技术性相比74%与18%,其艺术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高师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一个新生课题。

要提升高师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就必须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知识和素养的储备、应用能力。用审美能力支撑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的画面构图、文字处理、图形选择、图片编辑等技术,用审美的眼光去搭配界面色彩、对比协调画面、均衡配置图形,将美术知识和素养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因为只有设计者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素养,才会在多媒体课件构图中处理好主体、 陪体、环境和空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构图的均衡性、统一性、对比性、形象性、感染性与形式美等一些基本原则。于此同时,才能体现出画面构图简洁明了、主体与陪体鲜明、光色搭配明暗适当、字体大小选择适合、突出其图文并茂的美术功用性。可见,利用美术素养理念去设计课件的界面、文字、背景、图形、图像和色彩进行处理尤为重要。但是,这些美术素养与能力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进行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三、应对策略

教学实践中需要具有艺术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一旦离开了艺术性,就失去了使用时的感染力,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艺术性功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制作课件中,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在如何运用计算机丰富的资源,完善课件设计方案,增强课件艺术效果方面,都有力不从心之感。针对高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进行课件制作教学与实践,实现教育、科学、技术、实用的综合比较容易,但要充分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学生的美术素养欠缺的话就比较困难了。简单地说,要使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合理地分布文字、图形以及表格,在有限的界面上合理构图,产生有序的艺术感,达到快速、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升高师生的美术素养,将高师生的美术素养运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将会使其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技术性与艺术性方面逐步达到有机的结合。

1.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美术基础》课程是高师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所以要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平台,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媒体制作艺术素养,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需要的基本美术元素(构思构图、色彩配置、图形构成等)进行专题教学。例如:在“构思构图、图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基本具备依据内容进行构思的能力,理解画面构图的均衡与多样性,形成多媒体界面生成图像与绘画画面构成图形形式美的共性理念;在“色彩配置”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的和谐、均衡、对比、冷暖、联觉等色彩现象的内涵,尤其是要识记在光色中配置互补色会产生视觉不和谐和色相衰减的原理,同时还要准确地辨别光色配置减色原理和颜料色配置增色原理的特性。通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对媒体设计艺术目标的逐步渗透与实现,从而使学生形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基本美术素养。

2.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培养高师生的艺术设计素养

高师院校应专门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把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图形、字符、动画、色彩等效果,以及多媒体画面的最基本元素中的视觉元素(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和链接元素(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如树形链接、非线性组合、并列等)进行专门的教学。例如:在“视觉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等效果的合理安排,以达到从视觉感受上把握界面图形和谐统一的能力,克制“花、乱、灰、跳”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在“链接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能够使学生具备合理安排、并置、组合各元素的构成能力,克服“杂乱无序、主次不清”现象的发生。所以通过《媒体视觉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现代媒体设计与应用的综合艺术素养。

3.建设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观摩资源库,拓宽高师生的艺术视野

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优质多媒体课件观摩资源库。例如:学校有关教学单位要专门搜集优质多媒体课件,协同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创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并在校园网上公开传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浏览优质多媒体课件,有关授课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上给予学生指导、答疑,让学生能够随时浏览到优质的多媒体课件,从观摩中汲取艺术设计营养,逐步拓展学生的媒体视觉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借鉴优质资源的能力,以求达到学以致用,是提升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视觉艺术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

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作为高师生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把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作为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对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教学管理手段进行达标能力考核,敦促学生逐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设计艺术素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过以上策略的具体实施,学生不仅能逐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达到逐步解决课件制作中经常遇到的美术问题,例如:字体、图形、图片的大小形状,画面色彩的对比和配置等;把学到的美术知识合理地运用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只有知道在色彩面积比较中各色之间的面积反差越大,对比效果就越强烈的原理,才能有效地处理画面构成中面积色彩的大小和多少;只有理解由色彩明暗的差异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原理,才能合理配置互补色的对比效果、类似色的和谐效果,以不同色阶的搭配丰富色彩的语汇,用不同的纯度的色彩丰盈充实画面,用画面中色彩的层次、空间的关系来体现色彩的强弱、鲜明、沉闷等许多不同的变化和情感;只有了解字符、线条、图形的视觉美感,才能合理配置字符、线条、图形的大小、形状;把这些美术知识转化成个人的审美素养,能在课件设计与制作中进行举一反三地应用,才能追求课件中最佳的视觉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高师生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基本美术素养的提升,也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全面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并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将美术素养进行运用,设计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富有特色,其艺术性才能得以提高,结合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用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最优质的多 媒体进行课件才能形成,用最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汲取学科知识、健康成长。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5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1.我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培养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人才的作用[3]。因此,高校各专业都普遍设置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很广。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优质资源共享,我校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已先后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及1门校级精品课程,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规定的计算机基础主干课程“门门是精品”。并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验环境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根本,师资队伍是关键”等精品课程建设要领。所构建的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外教师和学生访问。截止2012年7月,各课程及门户网站的总点击率超过1178万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2.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分布、资源可浏览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4]。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依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应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在以往建设中更多地强调了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没有考虑到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造成了部分课程网站资源无法打开的现象。

(2)用户对象定位问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的需求,而对学生的需求则考虑较少。

(3)资源利用率问题。在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评审、轻使用的因素,加之产权、工作量等多种原因,其网上资源未能做到与课程教学内容同步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但资源建设滞后的情况,从而使资源缺乏吸引力。另外,现有网上资源多以罗列形式呈现,只能浏览获取,缺乏对资源的“推送”,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

二、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1]。

与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相比,新的精品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改进,或做什么样的升级?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此次的“转型升级”,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升级,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还应研究教学内容“升级”。简言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资源建设为基础,关键是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

1.教学内容的“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称为“转型升级”,就应有新东西,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这里的“新”,包括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

2010年7月,全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5]。

计算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核心是抽象和自动化[6]。或简单地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包括思路的建立、方法的确定和实现,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也部分地包含了计算思维的思想,但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基本以“知识点”为主线。没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能“有意识”地通过有限的几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整个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即:从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架构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力;从整体内容上研究如何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实现循序渐进、前后照应、逐步提升。

2.资源建设的“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

(1)关于“优质”。何为“优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使用者有吸引力。我们知道,要想生产的产品好卖,首先需要的是定位明确。确定准确的目标用户,弄清楚用户需求,以确定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还有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需求明确、质量过关的产品才可能有好销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标用户,无非就是教师和学习者。那么,什么样的资源对于他们是优质的呢?

一是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高质量”资源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其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虽然说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如科学研究一样站到最前沿,但教学研究与科研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教学内容升级问题,相应的资源建设也需要随之更新和重组,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

二是资源必须是丰富的。那么,如何判定其是否“丰富”呢?教指委在2009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曾提出了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4领域×3层次结构)。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资源建设若能够覆盖要求中该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丰富的。

(2)关于“共享”。作为是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是必须的特征。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事实上,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除质量外,主要就是有“针对性”,并且“好用”。

所谓“针对性”,是指资源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学习需求。作为普通教师,登录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了解某门课程国内一流学校的教学情况(怎么教的?教些什么?),并获得满足其自身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必需的资源及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这里,必需的资源包括如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基本信息;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应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作为学习者,除一些课程基本信息之外,还希望能够有一个复习、释疑和进一步拓展的环境。要使所建设的资源有针对性,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能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组织,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够获取最适合自身的各类资源,即能够“量体裁衣”。

所谓“好用”,是使用者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就能方便地获得有针对性的各类教学资源,而不是采用查询浏览、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的方式。要做到此,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

总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突破使用者厌烦、麻木的瓶颈,激发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

三、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1,2],结合自身特点,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研究工作。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的实践。

1.课程体系设计

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学时非常有限,专业范围也广,既有理工类,又涉及文、管、医、经济等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做到在有限课时内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达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总体目标,我们需要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的可行性,即哪些问题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的;(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即若计算机可以解决,那么通过何种运算规则或计算方法以及何种物理器件去解决。

基于对不同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及对计算机知识学习需求的分析,结合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具体情况和教指委提出的总体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1+1+X”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群及选修课程群”。这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可计算性及计算的复杂性,了解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一般过程及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随后的“程序设计”则是在第一门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学科较简单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综合或选修课程群则因不同专业而异,培养包括在计算机硬件或数据库等某一个方面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构建系统的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我们进一步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理科类及其他(文、管、医、经济)类专业的3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工科类以系统构建和算法设计、实现为主线,理科类更强调计算理论和算法分析,其他专业类则以数据处理为主线、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

表1以面向工科类专业为例给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它主要涵盖了两大模块,即: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可计算性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资源建设

为尽可能实现资源的“优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并考虑到第一门课具有受众面广且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一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按照教指委“基本要求”中的知识单元和实验单元标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并覆盖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按照课程体系并结合培养目标,进行资源设计和组织。

(3)根据不同专业大类、不同教学需求,实现资源的自主检索、按需组合、自由浏览,并提供参照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检索”是指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知识点),实现基于知识模块或知识/实验单元或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检索,既可选择对应检索范围中的所有资源,也可仅选择所需类型的资源。这里的“资源类型”,根据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12年初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相关会议精神,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为满足教学和学习基本需求的各类资源;拓展资源则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如我们已建成的包括自动阅卷功能的考试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重点难点问题的动画或视频教学案例以及正在建设的远程智能答疑系统等。

从全国范围来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因此其教学要求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按需组合”是希望使用户能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或学习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专业类型、教学要求(根据教指委文件分为“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和资源种类,获取有针对性的资源。例如:若需要获得研究型大学文科专业讲授本课程的要求及基本教学文件和课件,可以选择“文科专业+较高要求+基本资源”,即可直接获得系统推送出的符合较高要求、文科类专业的各类基本资源。

“自由浏览”是沿袭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一般资源组织方式,满足使用者随意浏览资源的需求。

“参照示例”则提供我们已实施的面向3个不同专业大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资源,供希望了解我校本课程实际授课状况的使用者参考。

表2为“大学计算机基础”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建设方案。依据教指委“基本要求”,将资源按8个知识模块进行组织,并确定了总体设计目标。

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创新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2.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6

一、基本情况

黑河学院设计系围绕“融合、实践、创新”的专业发展理念,确定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俄罗斯艺术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师资队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和文化教育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地处北疆、远离文化艺术中心的劣势转变为突出地方区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办学优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快速发展和特色发展。在这样良好的地缘优势和发展基础上,2004年,美术与设计学院设立艺术设计教研室,包含4个专业方向。2009年,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黑河学院重点专业。2011年,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试验区被评为省级试验区。设计系在发展过程中认真探索学科教学改革,积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全国同类院校设计教学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构建中俄合作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

第一,在中俄合作背景下,坚持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双创”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计系在建设期间,与时俱进,积极调整,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育人为根本,实践教学和产业园区建设为中心,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工作目标,继续结合在国内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成果及已有的研究基础,结合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类专业的现状,着力突破设计类专业具有“双创”精神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和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在中俄合作背景下,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实践,建设产业化实验平台,丰硕科研成果。通过工作室制及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建立和实施,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逐渐推进教学、设计实践、产业项目应用的协同与集成化,结合中俄特色办学和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及社会发展设计类专业力,争在创新、创业平台中起到搭建和支撑作用,突出特殊地位,并计划在2020年,由“产学研”向“产学研用”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借助项目研究,积极围绕中、俄设计风格比较进行具有实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改革。通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出版著作、、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设计专利等方式提高设计类教师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的产出。设计类专业将继续争取符合地域特色、适合开展深入研究的省、部级科研项目。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结合科研、教学、学生毕业设计等增加新的实验项目,把基础性、专业性的内容贯穿于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以此解决增加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带来的课时矛盾。

第三,在中俄合作背景下,加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做好中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和实现俄罗斯蜡染、纸构成、建筑设计与制图、陶艺、纤维艺术、民间美术、传统图案临摹等特色课程的引进和交流,通过中俄互派教师、学生,以及引进俄罗斯设计专业教师、引进课程、教材等实际活动来实现课程体系的建设。另外,为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印刷的有机结合,发展角色设计课程,衍生出现代产品设计与陶艺、纤维、漆器等结合出成品销售。环境设计方向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继续加大实践环节,深入产业中学习,如参与实际工程施工,加强与产业园、奥兰德等实践课程的建设。发展漆艺、陶艺、纤维课程,实现课程成果的转化。

第四,在中俄合作背景下,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和管理队伍。队伍建设包括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两方面。师资上,设计类专业青年教师人数居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活力,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能动性,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利用每年寒假、暑假派出至少两名教师出去学习培训。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大力培养在职教师和柔性引进名师授课、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培训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保障和动力作用,到2018年,至少有1名博士,有一年及以上国内外知名高校或著名研究机构学习人员比例达到40%。按照专业发展需要,科学安排人员,合理规划岗位,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保障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准和保障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需要,培养领军人才和带头人,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培养双语型教师,特别是具备一定俄语水平的设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共享优质资源,编写教材。以杰出人才引进与队伍国际化策略,持续聘请俄罗斯高校教师授课、国内名师柔性引进,坚持做到事业、发展、待遇、环境、文化、感情等要素并举的优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方针,实现院级教学名师零突破。

第五,在中俄合作背景下,利用好实验产业平台和基地建设,强化特色与优势,加强对俄交流。依托对俄罗斯高校的校际合作,拓展设计学专业的合作对象,努力提升合作层次、开展实质性合作,现有的切林姆霍瓦写生基地偏重于绘画写生,因此设计学专业要借此发展,建立以设计交流为主的基地建设和采风点,并建立合作平台,可与俄高校开展学生互派或针对某一题目开设工作坊,中俄学生组队共同完成,每期学习结束后采用成果汇报展的形式宣传。

黑河学院在对俄交流中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体现出这个优势,引进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优质教材,在交流中不仅要吸收俄罗斯特色,也要彰显历史文化特色,俄罗斯的建筑、配色、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图案等都是设计的素材和灵感,中西交融,构建中俄特色实践课程,从设计的角度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感。

三、结语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7

为了促进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需要注重包装设计的教育质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环境中,应建立创新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使我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更具多元性。

一、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包装市场上,就设计层面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图文色彩过于简单、相似设计较多、设计呈模式化形态等。对于包装设计师而言,主要工作为增强包装的美观度,其综合素养与包装设计质量密切联系。为了提升设计师水平,我国应从教育抓起。纵观我国高校现状,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很多教师的讲授模式为:理论知识+对应的设计优秀作品,随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作业,学生需要按照作业主题,制定市场调查报告,同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最后再提交作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保证学生能不断进步。该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但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上调整了办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譬如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上较为单一等,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岗位上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当前设计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理念渗透于我国,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设计专业应注重引入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知识,不仅能增强特色性,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很多高校设计专业之所以没有特色,主要原因为:大量模仿西方文化,并未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当教育模式也被一味地抄袭运用时,会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理念,注重引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输更方便,人们的观念也从原来的求同转为如今的求异。我国某些学校艺术专业在教学期间,注重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属于现阶段创新各地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不仅能开发对我国地域文化资源,而且能为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就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点而言,高校应加大改进创新力度,将当地文化特色资源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提升设计课程质量。通过加强设计课程的教学力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我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很多展览馆中呈现了西方优秀的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学生学习西方优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出现了崇洋的态势,某些学生十分热爱西方艺术作品,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摒弃态度。同时在一味地借鉴西方设计作品时,还会缺乏创新意识。因此通过收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方式较多,包括问题探索、元素对比、收集整理等,当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后,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提升设计质量。该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认知,而且能使学生意识到弘扬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为班级营造更民主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包装设计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包装设计理论知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包装设计实践活动涉及较多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地域元素、策划设计活动等内容,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为当地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元素期间,能发现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对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多,在后期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今后的就业具备指导意义,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期间,高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于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活动。我国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地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且有涵盖很多当地元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一项珍贵的资源,能促进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期间,高校可以专门派教师到当地考察文化,吸收借鉴精良的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课程设置中,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地方风俗。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服饰品、风俗等。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设计题材中,使设计作品不仅具备创新性,而且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当地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良好协调。(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在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教学模式中涵盖理论传授、实践教学两个模块,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设计体系得以创新。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增强人文关怀,与学生共同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教授给学生方法论,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设计主题上,教师应注重计划性、意识性,能基于地域背景开展教育活动。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地域文化收集作业,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在班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调研期间,学生应提前设置好探索问题,使调研活动更具高效性,当调研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调研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在点评期间,教师应多表扬学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尊重肯定,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今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活动。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次数越来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日常学习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设计社会实践作业,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包装设计作品中含有地方特色元素后,能增加获奖机率,而且有利于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比赛中,教师应帮学生分析设计主题,保障后期的设计思路、设计内容符合比赛规则,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更好地将地域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仅含有当地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更多的学生认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当设计作品获奖不仅给高校带来荣誉,而且有助于宣传地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具备独一无二的特征。高校在艺术教育期间应注重引入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使这些元素能在包装设计中发挥优势,使学生在设计中更具创新性与民族性,从而促进我国地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作者:左文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8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然而,近些年来该专业的持续扩招,使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再加之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该专业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这一教育培养新模式正是为顺应时展应运而生。它以公共性课程作为平台基础,以专业性课程作为辅助模块,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成功应用将改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优势

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校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横跨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许多专业领域。因此,依靠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各门环境设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取契合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正是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它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拓展达到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与个性化,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因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体系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采取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优势在于保持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统一性和基础性,而在此基础上又构建出适应于社会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前者为平台课程,而后者即为模块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平台课程实现具有共性特点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热点学科来设置模块课程,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等来选择适合于自身未来事业发展的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自主选择与学习来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从而为社会需求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

3、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而在模块课程教育中,则更多地加入创新性内容,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种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性,从而为社会环境设计领域培养教育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

二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

虽然“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现阶段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普遍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较为薄弱的高校,其困难更为明显。具体地来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优秀师资与优质课源不足。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担任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师资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无法形成优质课程。就目前而言,除少数重点高校以外,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模块课程教师缺乏,或专业性不强,或非该专业领域领先教师,从而直接导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并缺少优质课、精品课。

2、硬件资源与实践平台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需要构建远较传统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因而需要更为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以此来支撑“平台+模块”课程群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硬件条件均严重不足。一方面,各高校的持续扩招造成硬件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在硬件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培养模式甚至都受到影响,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更是难以成功构建。

3、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认知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远未得到普遍开展,许多教学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对“平台+模块”认知不足或没有认知,在惯性教学思维下,教学管理者无法为学生提供“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有效指导,而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认知,许多高校学生对自身的专业需求和未来就业缺乏规划,在选择专业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认知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平_+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策略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而我们应当在发现困难之后迎难而上,统一思想、加强认知,采取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得到真正应用。

1、加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型课程,重点加强建筑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公共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学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一是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专业素质水平,形成年龄、学历、水平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二是重视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借助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并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以学科典范为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我;其三,完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团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并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团队的监督与管理职能。

2、加强优质课程的建设。优质课程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成功应用的保证,应重点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课程的建设,以优质课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平台+模块”教学课程建设的成果。优质课程的建设要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来确定,构建应用型优质课程。因此,优质课不仅由学校来评判,还应征询环境设计公司、机构以及环境设计专家意见,并根据其意见进行调整与提高。

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应用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有利于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在校内建设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企业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环境设计项目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search on Mechanical Optimization Design

Course Oriented to Vocational Eduacation

LIU Xiaobo, ZHANG Jinchun, YIN Ling, WANG Chunguang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optimization of Mechanical Design courses based on higher mathematics, numerical analysis and computer programming, it's a basic course based in order to broaden and master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mechanical design foundation courses undertaken for the purpose of vocation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By analyzing the the vocational optimization of mechanical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higher vocational optimization of mechanical design cours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preliminary study.

Key words optimization design; mechanical class; teaching research

0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以抽象、晦涩著称的机械优化设计课一直让莘莘学子望而生畏,学生的数学理论功底差,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还与生产实际有一定脱节,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更别谈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专业。①因此,开展高职机械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使本课程的教学更贴近专业、贴近学生、贴近生产实际,真正成为一门对专业很有帮助的专业课,是摆在高职院校机械优化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1 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培养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在某些学科门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要好于一般本科。同时,企业对高职生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除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具有成本意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外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优化设计方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模具专业为例,进行塑料模具或者冲压模具的设计,使用优化设计,会使设计更合理、经济;从长远来看,不懂得优化设计,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在技术革新中,很难有所突破,崭露头角。②正是由于如此,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是在最近几年才逐步引入到高职机械类的教学中,逐步形成高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是数学理论与计算机技术高度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等数学、数值计算与分析、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如Matlab、ANSYS等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本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涉及的数学知识与优化算法较多,其内容理论性强,很抽象,不易理解,且上机实践操作不多,与生产实际还有一定脱节,犹如纯粹做理论研究,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普遍不高。在教学过程中,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摇摆不定,内容增增删删,课时加加减减,经历的风雨可谓酸甜苦辣。而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状况,所选教材基本上是本科生用教材,还没有一本适用于高职的专用机械优化设计教材。虽然可凑合用,但欠缺是明显的,很难适应现在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远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校中厂,厂中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

(1)内容深奥难懂。由于选用的是本科教材,其要求的理论功底明显比高职生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与生产实际脱节,存在着教的内容用不上、用的内容没有教等问题。

(2)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吸收不足。教学内容上计算技巧和编程过多,软件应用并未真正融入内容体系中。针对高职生,应用软件培训内容及时间偏少,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不够。

2 教学方法研究

2.1 适度复习和拓宽数学基础

机械优化设计包括建立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和选择恰当的优化设计方法与程序编写两方面的内容。所涉及到的数学基础有方向导数、梯度、凸函数、台劳级数展开、等高线、矩阵、二次型、正定、负定、共轭以及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的建立等。目前,高职生的数学教学一般是安排在大一阶段,学机械优化设计这门课时,可能已经淡忘。再者高职生的数学相对一般本科会作许多简化,或仅学高数上册,对高数下册、矩阵、线性代数不会涉及,而要学好机械优化设计这门课,必须掌握上述数学理论知识。因此适度复习和拓宽数学基础对高职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2.2 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课时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要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要结合机械优化设计实例着重培养学生上机实践操作能力。以此为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注意学生理论和操作能力培养及提高。教学内容经精选优化,充分地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针对我校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从合理利用学时的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优化,③主要包括:(1)数学基础(方向导数、梯度、极值条件等);(2)优化方法(一维搜索方法、无约束优化方法、约束优化方法等);(3)优化设计软件应用及机械优化设计实例。其中:优化方法教学内容是重点,很多知识点都要求学生掌握,对诸如多目标优化理论和先进优化方法内容,只做概述性的讲解,仅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与动态。针对高职生特点,结合学科应用背景着重讲解优化设计软件应用方法,可采取多媒体实践教学,边教边做。优化设计实例在课堂上讲解典型算法的程序框图,以编制一种算法程序为示例,让学生学习编写其它算法程序,在实践操作课上以学生自学加老师辅导的方式调试运行,让学生对该学科的工程应用有所初步了解。

2.3 以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2.3.1 多讲实例、精讲理论

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出发点的,相对本科生而言其理论基础或许欠缺,但所学技能可能会比他们要扎实些、偏重些。一般来说,当高职学生看到满篇的数学公式时,对本课程的兴趣已经减了大半,因此,为上好这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而言要以多讲实例、精讲理论。比如:减速器体积最小的优化,四杆机构振动力及振动力矩最小的优化,不仅要让学生能够看到优化前和优化之后的结果对比,还要灌输“成本、利润”这些经济概念。

2.3.2 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注意教学手段的改革,开展课堂板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这样,既能保证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又能利用现代的教学设施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生动,信息量大大提高。针对一些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推导和证明的需要,仍然延续课堂板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跟上教师的思路,同时在板书的同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领会;而对于一些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以及演示的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对于工程优化实例,要采取实践教学方式,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可将学生分组采用不同优化算法自编自调程序,并点评调试结果,以加深不同算法的优缺点的认识。

2.4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机械优化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过上机实验可以加深对机械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算法步骤的理解;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和学生灵活运用优化设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C语言是高职学生在大一年级学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优化算法后,通过将机械优化设计与C 语言的结合,通过C 语言编程来实现相关算法,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需选用与企业结合紧密的MATLAB 优化工具箱和当前CAD/CAE 软件如ADAMS、ANSYS作为上机实验的优化工具之一。在实践中既要给学生介绍软件中优化模块的使用还要留一定量的思考与作业题,以便学生课余学习,或者给毕业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

3 学习方法探讨

3.1 树立正确目标主动学习

目前高职学生绝大部分奋斗在生产第一线,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把自己培养成一名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抛弃“专科不如本科”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工科的学生,要主动学习理论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学习兴趣也是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实践证明,机械优化设计是保证产品具有优良的性能,减轻自重或体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种有效设计方法。同时也可使设计者从大量繁琐和重复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之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创造性的设计,并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学习过程中,要多查阅优化设计经典案例,提高学习兴趣。

3.2 课前预习与课后实践并重

如前所述,机械优化设计是在现代计算机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最优化原理和方法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人机配合方式或用“自动探索”的方式,在计算机上进行的半自动或自动设计,以选出在现有工程条件下的最好设计方案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这门课程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学好这门课,我们提倡课前预习与课后实践并重。课前预习便于接受比较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课后实践便于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4 结论

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就业率是教师永远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教授“机械优化设计”这门课程,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教学尝试。经过调查,该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与好评,也培养了一批具有相关知识的高职生,他们在企业中对产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仍将继续该课的教学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注释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10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在持久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教学特色,分别在教学的管理策略、人才培育方法、指导思维、教育进程等多个方面都有体现,但是最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开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突出特色,除了能够确保专业教学的稳固性,为院校制造出品牌效果,还有助于提高院校的聚集力、吸引力。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不仅吸收其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长处进行发展,而且注重院校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特点的继承,深化会计专业的特色培养,围绕原有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出新的教学方法,建设以社会就业岗位为学生培养最终目的的会计专业。

(2)教学质量保证原则。在创立会计专业的时候,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考虑自身在教学资源的优缺点,也就是教学条件及教学可行性。要创设好的会计专业,前提是有良好的会计教学资源,以保证会计专业得以正常运转及达到专业培育目的,并提升教学质量。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条件较差,缺乏专业的会计老师,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且会计专业教学体制不完善,束缚了高职会计教学的健全开展。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必须要积极响应社会要求,加大建设会计专业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3)市场需求为指引的原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因此会计专业的设置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时,应将市场的真正需要作为指引,针对行业职位来开设会计专业课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调查并研究市场上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乃至以后短期时间内所需会计人才的趋势,根据地方经济及市场人才要求的变化及时优化会计专业系统的结构,适时创设合适的会计专业,以地方需求为核心,根据市场会计人才去求开设有关会计专业。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

第一,高职院校除了要始终坚持培养会计人才为最终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对会计专业课堂教材进行一定的开发及改革。高职院校要设立新型教学目标,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新型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好地投入社会,为社会服务。进行会计专业课堂教材开发改革时,要学大纲,优化教材内容,将教材中交叉、重复内容进行删改整理。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采用二年理论教学、一年实践实训的教学形式,正因如此,仅仅两年是无法将所有传统教学全部教授,因此,要对会计专业教材进行开发改革,注重内容的安排,优胜劣汰、取长补短,以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必须与会计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接轨,在教学改革中应多注重与实践工作相结合,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实用,不断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专业优秀人才。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已逐步与企业协作办学,希望为学生提供最真实、最实用的学习环境。因此,在实际的会计专业课程创新改革过程中,院校要适当转变教学模式,积极与校外企业相接轨,充分发挥出校企合作的巨大优势,依靠会计行业、企业这些实践工作者,为学生展示多方面的会计技能及最新行业标准。唯有如此,方可确保会计专业课程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性课程,最终实现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此外,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及教学原则,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考虑就业导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侧重技能培训开发开设课程,并设置人文素养必修课和职业技能必修课。同时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实行职业能力测评,测评教师整个会计课程体系的实践技能。这样一来,既可以确保学生得到技能培养,又可以提升教师水平,从而满足社会需要。

三、高职院校会计实践对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通常都是很枯燥的,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假如能够在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加上实践性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激发兴趣。传统的板书直搬课本内容的方式需要更新,片面的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只会压抑学生的兴趣。为了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会会计,老师可以使用多种实践方式,例如亲身体验、利用网络条件、模拟会计实际操作、开设讲座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式达到的效果是不能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会计的实践教学不再是只有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是在座位上拼命记下笔记的模式,能够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思维开发,令学习氛围更加活泼,因此会计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位置。

(2)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专业老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素养,还应该具备充足的会计实践的经验。同时,院校还应激励老师多与企业公司或者会计事务所进行交流培训,汲取实践经验,使老师能够适时清楚会计业务的发展程度,这样除了能够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还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为会计教学研究提供前提。再者,由于报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数量的增多,而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很高的设备要求,一些院校的扩大招生政策,更加欠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老师。若老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后,可以缓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老师欠缺的问题。

(3)协助毕业学生顺利就业。现在许多企业公司都是直接通过招聘后就马上进行业务操作,所以,院校设置关于会计的实践课程,经过模仿社会上财务会计的真实运作,帮助学生科学全面地把握整个流程。比如,企业的经济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出售方、购置方的角色,内部还要联系采购、会计等部门,于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分配角色,让学生自主展示整个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感受到会计工作的乐趣,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财务处理的知识。所以,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一定要着重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变成有实际能力的专业会计人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不但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要端正教学方向,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会计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会计教学要进行现代化的创新,以满足社会需求。唯有如此,才有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例11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益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途径,是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载体。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分析课程教学性质。护理礼仪是护士在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护士文明道德的标志,是广大护理服务对象疗效至佳的一剂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有:(1)实践性强;(2)规范性强;(3)实用性强。

2、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我校护生《护理礼仪》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要求,使学生具备从事护理专业所必需的职业礼仪修养,在护理工作中实现让病人满意的优质服务,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下基础。

3、分析教学对象。护理专科生具有的特点: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缺乏临床实践,但已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理解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堂设计内容

1、设计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对学习内容给予层次划分。理论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学习,实践内容按“熟练掌握、学会”两个层次进行学习,并使其与教学大纲相一致,又紧扣时代礼仪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项基本要求。

2、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育不可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分为:(1)学生自学内容;(2)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筛选与优化教学内容。

3、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要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阐明新知识,帮助促进理解,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一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

4、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本身无所谓优劣,只有是否适当。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到教学的内容、目标、性质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5、设计教学手段。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原则,坚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注重不同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科书、黑板、挂图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视频、音频、CAI课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礼仪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的综合运用,丰富授课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建议

1、注重个性教学,优化教学形式。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各种教学形式的优势得以发挥,但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味模仿。《护理礼仪》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采用课间实习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丰富、详细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2、注重教学表达形式。在优化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要注重表达形式,如板书设计要清晰明确、层次分明,问题设计要难易得当,多媒体的设计要美观、实用、有趣,语言设计要富有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借助语言的艺术美,增强课堂色彩。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教师讲授就餐服务礼仪时,以“茶七饭八酒满杯”风趣地介绍了餐桌上的服务标准。

综上所述,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行学生参与教学实施、参与教学评价等活动,将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美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使《护理礼仪》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

参考文献

[1]郭良君 张建君 燕宣德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论坛,2008,12。

[2]索桂芳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教育探索,2004.9。

[3]陈维哲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陕西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