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0 15:10:28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1

首批产品总规模78.8亿元

早在挂牌之初,根据上海保交所的规划,到2020年建设成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保险交易市场组织,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风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中心、保险产品交易中心、保险再保险定价中心、保险服务创新中心。

保险产品交易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据悉,上海保险资产登记交易平台首批用户包括寿险公司、产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20余家。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在平台发行产品的产品管理人,首发了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共两只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发行注册总规模78.8亿元,首期合计发行及登记规模16亿元。

其中,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是以保单质押贷款为基础资产,通过循环购买而设立的资产证券化创新产品。注册规模50亿元,首期发行10亿元,期限一年。产品结构上分为优先A、优先B及次级三档。

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总规模28.8亿元,期限5年,用于四川省重点项目配套工程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建设,投资计划评级AAA。该项债权投资计划首笔发行金额6亿元,当日通过保交所交易平成对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太平洋人寿、招商信诺人寿等4家金融机构的发行认购。招商银行认购金额为3亿元,占比居4家金融机构之首。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管理人。

两单均为业内“第一单”

为什么上海保交所的“第一枪”会选择这两只产品呢?

上海保交所董事长曾于Z此前曾表示:“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资产,通过上海保交所的交易可以将沉淀的资产盘活,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这两只产品分别为业内第一单循环购买保单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业内第一单以PPP项目为底层资产的债权投资计划产品。

据悉,近年来,保单质押贷款规模逐年提高,截至2015年末,行业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保单贷款期限短、小额分散,同时以现金价值为质押非常安全。但该类业务的发展也带来了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难的新问题。目前市面上可实现大批量资产循环购买模式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谓凤毛麟角。

何为循环购买的保单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上海大学经济学教授王时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循环购买就是保险公司在购买资产管理公司理财产品后,再有新的保险。‘烫平’先前资产管理产品收益带来的波动。因为循环购买,可以不断有新的收益,使收益平稳。”

“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服务于保险主业,协助寿险公司为保单持有人的流动性需求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了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促进了保单衍生业务。

“太平―上海建工都江堰市滨江新区基础设施(PPP)项目债权投资计划”的落地是《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后保险机构投资PPP项目的首次尝试。

近年来,政府推动PPP项目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也为保险资金投资PPP创造了良好环境。2016年7月,保监会颁布《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保险机构可投资PPP项目。PPP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且收益稳定,符合保险资金风险偏好,能够有效化解部分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认为:“此项投资计划不仅是太平资产联合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建工集团在PPP领域做出的重要探索和突破,有助于保险资金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的实施和推进,也契合了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扩大投资范围的导向,为多元化社会资金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保交所要稳定运行至少要3到5年”

曾于瑾曾为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主任,这让一些业内人士推测,上海保交所可能将保险资管产品的登记交易和流转作为初期的发力点。如今,一语中的。

2013年,保监会将解决保险资管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提上了议程,于当年筹建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下称“保险资管协会”),其功能便是建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上市交易的制度规则和细则、评价体系、公共机制等,推进保险资管产品上市交易,为保险资管机构打造一个注册、登记与交易的平台。根据其构想,未来将与外部交易所进行交易对接。

保险资管协会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273家会员单位,来自13个类别的会员单位覆盖了保险资金运用全流程。

保险资管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累计发起设立各类债权、股权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614项,合计备案(注册)规模15680.21亿元。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2

2015-4-6

投资者报

四大险企中,中国太保以19.3%的净利增幅垫底。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早已经给予了股价反应,去年太保股价涨幅排名行业倒数第二,不及整个保险板块翻番的幅度。

对于中国太保来说,2014年喜忧参半。喜的是2014年寿险业务实现一年新业务价值87.25亿元,同比增长16.3%,过去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4%,其中新业务价值率达到24.5%,同比增长3.8%,创历史新高。

忧的是悬在头上的利剑――产险业务,其综合成本率达到103.8%,承保六年来首次亏损与同行的距离越来越大。

在3月30日召开的业绩会上,太保董事长高国富率领管理层致歉,表示将直面严峻挑战,多管齐下加大综合成本率管控力度。为了提高业绩,改变太保产险近年发展的颓势,太保还更换了产险董事长,由顾越担任新董事长。

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产险承保亏损主要原因是综合成本率始终居高不下,今年目标是承保盈利。

海通证券分析师丁圣韬认为,中国太保产险业务改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好转来自一次性责任准备金计提的影响消失和产险董事长变更带来的管理改善。

产险净利下降超六成

保险行业整体发展向好,寿险行业蒸蒸日上,但是产险市场犹如冰火两重天。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但是两家发展现状截然不同。平安产品实现净利润50.4%的增长,而太保产险的净利润却下滑了60.5%,并且近六年首次出现承保亏损。

太保产险承保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综合成本率始终居高不下。去年,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为103.8%,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产险前5大险种均未能实现承保盈利。而平安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却在逐年下降,去年为95.3%,相较2013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近几年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持续攀升,从2012年的95.8%升至2014年的103.8%,累计升幅达8个百分点。其中,综合赔付率累计上升6.8个百分点,是推动综合成本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车险来看,综合成本率从2012年的97.3%升至2014年的102%,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近两年市场竞争压力较大,部分业务质量有所下滑;二是由于人伤赔偿标准及零配件价格的上升,案均赔款持续增长。非车险方面,综合成本率从2012年的88.9%升至112.6%,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市场竞争加剧,企财险、意外健康险等部分占比较大的险种保费充足性持续下降;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责任险部分细分险种承保效益不理想;三是近年菲特、威马逊等超强台风及大量火灾引起赔付增长。

在业绩会上,董事长高国富也直言产险业务在发展策略、风险选择、理赔管控等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此外去年太保集团应相关部门要求,对准备金计提做了重新评估,增加约27亿元未决理赔储备金。受此影响,产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相应提高了3.6%。增加这笔准备金计提款后,去年其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增加3.3%,至102%;非车险业务增加5.2%,至112.6%。

2015年太保产险如何走出低谷,中国太保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承保盈利。车险方面,持续优化分渠道管理体系,实现多渠道协同发展;积极应对商业车险改革,继续巩固公司在车险领域的竞争地位;强化车险风险选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理赔管控,提高车险承保盈利水平。非车险方面,从渠道拓展、成本管控、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入手,优化结构,稳定发展,改善盈利。一是完善差异化的客户发展模式,继续强化重大客户发展优势,深入挖掘中小微客户市场潜力;二是积极抓住保险新“国十条”颁布的重大机遇,加快拓展非车险新业务领域;三是加强非车险业务风险识别和品质管控,强化对分险种、分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的盈利性评估,提升优质业务占比,控制高风险行业的承保,提升非车险业务的盈利水平。

业绩不好产险换帅

2月10日,中国太保公告称:太保财险原董事长吴宗敏先生因工作安排需要提出辞职,董事会同意选举顾越为太保产险董事长。3月17日,顾越任职资格获得保监会认可。

记者猜测,由于2014年太保产险上交了不合格答卷,太保不得不进行了换帅。由于太保是一家国企,过去鲜有国企业绩不好换掉董事长的案例,此次换帅,资本市场给出的评价还颇正面。《投资者报》记者联系到太保相关负责人,对此问题对方不予置评。

资料显示,吴宗敏自2011年2月起担任太保财险董事长,兼任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吴宗敏担任太保财险总经理。新任董事长顾越此前担任中国太保集团常务副总裁。

太保产险的历史也曾辉煌。2011年,太保产险盈利曾创下历史新高,综合成本率仅为93.1%,保持行业领先。此后,公司与同行的经营数据逐步拉大。2014年,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上升至103.8%,而平安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却在逐年下降,去年为95.3%,相较2013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3

1、太平保险成立91年了。太平保险,即中国太平保险有限公司的简称。太平保险是我国第一家跨国金融保险集团公司,其品牌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1929年创立的太平水火保险公司、1931年创立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1949年成立的香港民安保险有限公司。

2、中国太平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框架已初步形成。集团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整合起集团内出单、两核作业、IT、客户数据管理和服务、呼叫中心、财务作业等各类资源,实现了客户数据集中管理、保险运营服务集中和金融信息数据处理集中,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和保险产品综合服务。质量效益优先,风险管理先行。中国太平实行全集团统一垂直的稽核和全面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和全面风险管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业务范围。中国太平业务范围涵盖寿险、财险、养老保险、再保险、再保险经纪及保险、互联网保险、资产管理、证券经纪、金融租赁、不动产投资、养老产业投资等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保险服务。

4、集团组成。中国太平旗下管理的子公司24家,境内外子公司各达12家,各级营业机构2000余家,经营区域涉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北美、欧洲、大洋洲、东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来源:文章屋网 )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120-02

截至2009年末,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有3家,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28)、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318)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01)。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核心成员,2003年12月17和18日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2007年1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三地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月和2007年3月,公司先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2007年12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12月23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一、杜邦分析法简介

杜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公司赢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经典方法。这种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造并首先应用,因而被称为杜邦系统(The Du Pond System)。杜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逐级分解为多项财务比率的乘积,并通过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使企业管理层更加清晰地看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决定因素,以及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债务比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给管理层提供了一张明晰的考察公司资产管理效率和是否最大化股东投资回报的路线图。随着财务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被越来越多的财务分析者所采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应用比较广泛、影响力较大的综合财务分析方法。

杜邦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1)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2)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资产净利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3)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权益乘数就大,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权益乘数就小,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

二、保险公司杜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人寿无论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为规模最大,除所有者权益外全部指标均达到规模最小的中国太保的3倍以上,中国平安居于中间地位。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为15.78%;中国人寿次之,为15.68%;中国太保最低,为9.88%。也就是说,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收益率要显著高于中国太保。为了更加清晰的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本文利用杜邦分析的方法将其扩展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指标,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销售净利率最高,为9.8%;中国人寿次之,为9.66%;中国太保最低,为7.16%。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为0.28;中国太保次之,为0.26。中国平安最低,为0.16。中国平安的权益乘数最大,为10.2;中国人寿次之,为5.81;中国太保最低,为5.2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是三个保险公司中最低的,销售净利率同中国人寿相差无几,但是其净资产收益率却是最高的,原因就在于其权益乘数非常高,甚至快达到其他两家公司的两倍,也就是说,中国平安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主要高负债经营。中国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同中国平安相差不大,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比中国平安显著偏高,其主要问题是权益乘数同中国平安相比太小,也就说没有享受到高负债所带来的高收益。中国太保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最低的,但是其资产周转率却不低,主要是因为销售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较低。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3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本文继续深入分析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3个指标。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销售净利率最高、中国太保销售利润率最低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低,而中国人寿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长期资产周转率最高,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人寿的资产周转率最高,而中国平安的资产周转率最低。

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平安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公司,而中国太保的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均为最低,这也就是中国平安权益乘数最高、中国太保权益乘数最低的原因。

三、结论

本文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等三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对其2009年的财务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平安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高,而资产管理水平最低;中国太保的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为最低,资产管理水平较中国人寿较差;中国人寿的资产管理水平最高,盈利能力和负债水平均处于中间。这些情况所共同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中国人寿稍差,而中国太保显著偏低。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中国平安需要加强资产管理,同时降低负债水平;中国人寿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盈利能力;中国太保需要提升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同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负债水平,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5

太平养老股东的实力雄厚程度,在业内屈指可数。而其优秀的精英管理和经营团队,为公司业务发展和品牌树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据了解,太平养老在股东方面的优势非常强大,您能再介绍一下太平养老的团队情况吗?

陈正阳:太平养老是中国保险集团的成员公司。太平养老股东包括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太平保险有限公司和富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东管理的资产达到数万亿元人民币,在年金计划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为太平养老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主要股东获得权威的国际评级,为年金基金的安全性提供了长期可靠的信用保证。

太平养老拥有一支国际化的年金专家队伍。公司拥有具备丰富经验的精算师、投资专家和IT 专家。公司高级管理层更是拥有丰富企业年金、投资、保险、财务管理和运作经验,具备国际化视野,以及丰富国际企业年金管理和运作经验的专家。

2003 年4 月,国际共保组织(IGP)选择太平养老的主要股东太平人寿作为其在中国地区的唯一成员保险公司,向其所有客户在中国地区的分支机构提供优质有效的员工

保险和养老金计划,并将该计划纳入客户的全球福利管理框架中。这一点对太平养老企业年金业务的拓展也有着积极的帮助。

做企业年金领域的开拓者

“用心经营,诚信服务”是太平养老的经营理念,“安全、收益、服务”是太平养老秉持的经营宗旨,太平养老积极参与中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建设,力争成为国内最佳企业年金综合供应商。

职业:在国内企业年金领域,太平养老一直以开拓者的姿态出现,您能介绍一下太平养老在企业年金试点方面的主要工作吗?

陈正阳:2003 年11 月,太平养老的控股股东太平人寿经中国保监会推荐,作为保险业的唯一代表,参加辽宁省企业年金试点工作。2004 年底,辽宁省企业年金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直属的全部48 家企业积存的补充养老保险资金初步实现专业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

2004 年8 月,太平养老保险(筹)、太平人寿通过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辽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的深入沟通和协调,就辽宁省企业年金试点工作的正式签约和直属企业转保的工作内容达成了一致。由辽宁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代表政府,太平养老保险(筹)代表将来的受托人,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 年20 号令和23 号令的要求,建立标准的企业年金运作模式。

2005 年3 月,太平养老和河北省劳动厅合作召开了“河北省企业年金政策与操作实务研讨会”,有力推动了河北省的企业年金发展。

2005 年8 月举行的“江苏省企业年金论坛”,由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中国保监会江苏监管局联合主办,太平人寿和太平养老联合承办,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企业年金基金运营资格后,首个省级企业年金推动研讨会,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此后不久,太平养老获得了江苏标准企业年金第一单。

2005 年10 月,由公司推动和协助举办“黑龙江省企业年金制度促进会”(由黑龙江省劳动保障厅和大型企业促进会联合主办、太平人寿和太平养老联合承办)的举办同样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多家企业当场与太平养老签订企业年金服务合作意向书。

2005 年9 月2 日,太平养老承办“中国养老保险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企业年金与保险发展论坛”相关工作,该论坛由中国保监会、大连市政府主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中央、地方各政府部门和各参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2005 年11 月,太平养老作为承办方之一,积极参与国家国资委主办的169 家中央企业年金培训班,太平养老所做企业年金受托管理和案例分析的演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太平养老还积极参与了推动上海、广东、青岛、山东、浙江等省市的企业年金工作。

让企业年金成为真正的人才吸铁石

太平养老认为,企业年金在薪酬福利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吸引、保留、激励有技能和有承诺的员工和管理层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是全面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竞争性的绩效薪资制度并实现吸引、保留人才的有效方法。除激励之外,企业年金也是实现福利计划保健功能的重要手段,在基本养老保障难以满足员工全部养老保障需求的情况下,通过企业年金的补充提高作用,来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是每个员工都需要的保障需求。

职业:您认为,建立企业年金需要把握哪几个方面?

陈正阳:我们认为对企业年金的把握,可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年金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只有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后才可以建立;二是企业年金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政府并不强制,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决定;三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必须满足《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对参与资格、计划模式、管理机构等的一系列规定,将方案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和管理;四是只有建立合格的、符合规定的企业年金计划,才可以获得税收优惠。

职业:很多企业希望能一步到位地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的企业吗?

陈正阳:企业年金是一个长期的员工福利计划,需要慎重对待。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建立自己的企业年金计划。第一是前期准备阶段:了解企业年金的政策规定和其他有关情况,了解员工对退休风险、对长效激励的看法。考虑现有的薪酬体系,形成对企业年金计划的初步设想。第二是制定企业年金方案:拟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员工特点的《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其内容一般应包括:总则、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和供款方式、个人账户的建立与管理方法、年金待遇给付条件及方式、年金管理方式等内容;将《企业年金方案(草案)》交与工会/ 职工代表大会商议,意见一致后以书面形式加以认可;如果是合格型企业年金计划,还需将确定后的《企业年金方案》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由于中国企业年金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企业在设计方案时可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方便以后根据情况调整。第三是签订信托合同,确定供款计划:根据企业情况和员工收入情况,确定当年或近期的具体供款金额,以及企业和员工的供款比例;选择合适的受托人,签订受托管理合同;再由受托人选择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并由受托人分别与之签订合同。至此,企业年金计划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第四是进入计划建立的实际操作,受托人为企业建立计划、账户管理人为企业年金基金建立独立的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并及时记录企业年金计划信息、企业账户信息和个人账户信息。受托人协助企业进行员工教育,发放企业年金计划说明书等。

让风险百分百规避

资产的风险问题是各大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太平养老让所有的客户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职业:在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最担心资产的风险问题,您能解释一下太平养老在这方面是如何替客户考虑的?

陈正阳:首先,企业年金引进了强制托管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资产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托人必须以企业年金基金的名义在托管银行开立企业年金专户,即受托财产托管专户;二是受托人必须以企业年金名义在证券交易所开立专门的证券账户。这就形成了三相独立:一是企业年金财产与企业自有资产分离,是不受企业破产影响的独立财产,不进入清偿范围;二是实现企业年金财产与受托人自有资产的独立性,受托人不能做“损人利已”的事情;三是实现企业年金财产与受托人管理的其他资产之间的独立性,避免“拆东墙补西墙”,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使企业年金保持一方净土,不能混水摸鱼。

其次,太平养老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建立严格风险管控机制,保证客户企业年金资产的安全性。在治理机构方面,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章程和文件,明确股东权利、义务,董事会组成、权利和运行规则,经营管理层权利、义务和运行规则;建立投资决策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并严格按规则实施;通过组织设计和防火墙设计,确保受托、投资管理和帐户管理的独立性;明确治理主体――受托人的职责和管理流程、规则,确保履行各项受托法律责任;明确投资管理人的职责和管理流程、规范,确保履行投资管理责任;聘请法律责任人、精算责任人和外部独立审计,明确各自责任,并建立管理规则。

在治理机制方面,太平养老建立了完善的内控机制,确保所有“当事人”都依法行事,且都能按照企业年金实体的有关章程确定的目标行事。包括定期业绩评估规则;定期薪酬机制评价规则;对利益冲突状况进行识别和监视并进行纠正规则;对滥用特权信息和机密信息进行制裁的惩罚规则;对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等建立风险测量和风险管理规则。

第三,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目前资本市场的特征,设立出多种风险/ 收益特征的投资组合,客户可以进行选择。我们尤其设计了低风险的投资组合,满足客户需求。

第四,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包括对各个监管部门、对委托人、对计划参加者和受益人、对各个经办主体、对社会公众、对内部等,使得整个经营透明、公开。

普惠制≠大锅饭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方案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所有职工”,这是一个总原则。办法明确了企业年金的普惠制原则,正面否定了只为了领导和技术骨干建立企业年金的作法。那么,普惠制意味着“人人有份、事事均等”吗?太平养老对此深入解读。

职业:在设计企业年金方案的时候,是否必须普遍覆盖,可否只针对企业的部分员工?是否需要考虑退休员工的问题?

陈正阳:普惠制并不是平均主义。一个好的企业年金计划可以体现很强的激励性。企业可以通过附加一些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合理条件(比如服务年限满半年或一年等),通过对于不同岗位、不同贡献的企业职工,企业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或数额差别,权益归属计划等来体现激励性。这些细节可以在企业年金方案中进行明确。

在企业年金相关法规中,并没有涉及退休员工的规定,但是退休员工在历史上为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将他们排除在外是不合适的,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我们建议企业为退休员工提供一定的补偿,可以是在企业年金方案内的,也可以是在企业年金方案之外建立其他补偿制度。另外,对于临近退休的员工来说,由于累积期间过短,他们从企业年金中获得的利益也是很少的,因此,对于他们也建议有一定的侧重或补偿。

太平养老作为首批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的背景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6

七巨头集体出动

保险资金规模大、来源稳定、周期长,被认为是弥补保障房资金缺口的最佳选择之一。由太平洋资产牵头,集合了国寿、人保、华泰、泰康、平安、太平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合作的一个保障房项目已接近审批阶段。

据了解,此项目从去年开始筹备,名字暂定为蓝德计划(LAND)。这项计划是保险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以北京市的土地储备作为抵押,按基础设施债权投资的方式进行运作。

蓝德计划一期项目总额为百亿元左右,“资金量较大,由于担心一家保险公司运作有风险,因此,按照保监会要求,各家均摊。”有关人士表示,均摊后所剩余额由太平洋资产承担。

为此,7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目前,太平洋资产的项目计划已上交保监会等待审批,其他6家公司也在通过不同程序推进,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太平洋是主导,关键看它的批复,其他公司的计划应该是一样的。”

根据蓝德计划内容,各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把保险资金借贷给北京市土地储备中心,由后者利用这些资金为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提供前期土地供应,包括拆迁、管线铺设和道路建设等准备。

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坦言,“从项目设立到初步定下方案,很费了一番周折。”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前期土地整理是带有政府公益性质的项目,因此,利润目标必然不同于商业地产投资。但是蓝德计划提出时,正值《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刚刚下发,作为第一个在不动产方面投资的计划,业界对其收益率寄予了很高期望,“大家认为起码要高于贷款利率。”上述人士坦言。

此次保险资金将进入保障房的一级土地开发,但不涉及二级市场。

“还款来源为土地出让后的收入,目前的计划暂定还本期限为7年。我们只提供土地前期整理费用,而不考虑其后的二级市场开发。”上述人士透露,“这次集合这么多家资产管理公司,确实也考虑到规模效应,一期是百亿元左右,之后做到多大规模就要看总的资金需求了。对保险资金来说钱不是太大的问题。”

保障房的契机

今年政府提出计划全国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资金大约在1.3万亿到1.4万亿元,巨额资金缺口能否解决成为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的关键。

今年初,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示,将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贷支持。但是,由于保障房贷款资金规模比较大,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银行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因此,保险资金遂被寄予厚望。去年9月保监会颁布的《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的最高额度为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在年初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预计2010年全国保险总资产将达到5万亿元。按照10%的规模计算,近5000亿元保险资金将成为保障房的潜在资金池。

然而,由于险资投资不动产的细则及保障房建设的相关政策并不明确,如何保障保险资金的投资安全,仍是保险资金进行保障房投资,乃至不动产投资的最大问题。

“这是保险资金以债权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尝试。”业内人士称,“股权投资确实比债权投入收益高,但是风险也比较大。保险资金还是追求比较平稳的收益。”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杨超也表示,“更倾向于险资以债权的方式投资,因为对保险公司来说比较简单,而且有担保,资金的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与险资进入股权投资相似,《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保险资金可以股权、债权、物权等方式投资不动产。但由于资金运用的具体实施细则没有明确,渠道的放开还只是名义上和形式上的。因此,保险资金对基础设施股权、不动产、新兴产业等一些领域和项目的投资尚不能进行实质性运作。

3月9日,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就正式通过保监会备案。该计划将募集4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但是,由于该项目具有先行先试的“特批”性质,险资具体参与保障房投资及管理的相关细则并没有出台,这让保险资金对于该领域的投资仍面临无据可依的“尴尬”。

险资压力沉重

保险巨头集体表态或行动的背后,是保险资金长期资产的配置压力。一家保险巨头相关人士向记者直言,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具有地方政府负责、指定土地划拨、规定利润空间、承诺回购等强制性要求;对于保险资金而言,是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符合当前保险资金资产负债配置的需要。而债权投资计划与股票、债券类资产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相关性较小,有利于增强保险公司资产组合收益的稳定性,有助于降低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有效规避市场波动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风险。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7

目前,A股上市已被列为太保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太保曾计划先发行H股,并聘请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瑞银证券、瑞信集团担任承销商。然而,监管部门希望蓝筹股能留在A股发行,太保选择了先期发行A股的方案。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金融办负责人即开始和证监会沟通太保A股上市事宜,消息人士称,“H股上市是明年考虑的事了。”

太保集团的上市速度令外界不无惊讶。毕竟此前不久,它还面临着财务、人事、资产方面的重重障碍。

借力“特批”

2004年经营亏损而不能满足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曾经是太保难以启动A股上市的“硬伤”。

不过,太保对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之后,已经获得了证监会的特批,从而成功地跨过了这道栏杆。

一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太保在2004年确实产生亏损,在2005及2006年均为盈利。不过,市场上流传的亏损或盈利的多个数字,因不同时期的审计方法而不同,已经没有参考的必要。由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证监会要求依据新会计准则,对以往三年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

2006年,太保弃用了合作已久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而改聘安永,重新审计集团三年的财务数据。

该人士还表示,虽然经过调整,2004年仍为亏损,这一“硬伤”仍然出现在提交保监会的文件和未来的招股说明书中。未能持续三年盈利,但太保以获得国务院特批的方式,最终获得了上市的资格。这与正在申请上市的银河证券、中投证券等有相似之处,这些券商亦不能满足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但有望通过特批上市。

“当前的大牛市是太保急速突破、赶在2007年上市的主要原因。”上海一家证券公司金融行业分析师评论道。

太保旗下有数家子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寿险)、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产险)、中国太平洋(美国)服务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以及与荷兰国际集团(下称ING)合资设立的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太平洋安泰),去年6月还成立了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集团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太平洋寿险和太平洋产险。

目前,太保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800亿元,按照资产排名是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

今年1月-8月,太平洋寿险的保费收入为322亿元,在国内寿险公司中排名第三,同期太平洋产险的保费收入为166亿元,在国内产险公司中排名第二。

产险资产流动性较高,可投资资金的规模受到限制,太平洋产险的收入情况相对稳定,据悉近三年盈利规模一直稳定在5亿元左右。因而,决定集团整体盈亏的关键在于太平洋寿险业务。

上海一家证券公司的保险行业分析师向《财经》记者表示,因2004年股市低迷,保险业业绩不佳,业界普遍认为太保集团当年是亏损的,“2004年亏损正是太保迟迟不能上市的两大重要原因之一。”这位分析师说。

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2004年到2005年间,太平洋寿险曾至少两次因偿付能力不足受到保监会的预警。2005年7月底,保监会向太保寿险正式下达偿付能力预警通知。

这份文件称,根据该公司2004年上报保监会的经营报告,太保寿险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43.46亿元,而目前实际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46.70亿元;由此,公司实际最低偿付能力存在90.16亿元缺口。这一通知还规定,在达到偿付能力规定标准之前,太保寿险不得向股东分红,不得增设包括营销服务部在内的分支机构。

来自《中国保险年鉴》的数据显示,2004年、2005年太平洋寿险的未分配利润分别为-60亿元和-57亿元,2004年的所有者权益为-50亿元,当年亏损约10亿元,这一巨亏使得太保集团2004年出现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太平洋寿险不得不引资排险。2005年底,太平洋集团和美国凯雷集团(携战略投资者美国保德信以4亿美元入股太平洋寿险,持股24.975%)共同注资66亿元后,太平洋寿险的所有者权益达到20亿元,每股净资产约1元,但此时仍存在“利差损”的挑战。

在引资之后,适逢资本市场反转,太保寿险在2005年、2006年实现盈利并非不可能,但2004年的财务数据显然成为上市的短板。

金融学院原委

占地1234亩、位于上海东南部南汇区惠南镇科教园区内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从创办到作出停办决定,前后只有大约三年时间。这是太保前任董事长王国良留下的最富争议的一桩“家产”。

设立一家金融人才培训学院一直是太保的愿望。经过几番选择,太保最终与复旦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双方于2003年9月12日正式签订协议,该学院也获得了上海市教委、市政府及教育部的批准。但业内认为,这项计划从一开始便突破了《保险法》有关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限定,因为当时还不允许保险公司进行实业投资。

一方希望打造中国最大的保险业培训基地,一方则想打破原有的办学限制,学院起步之时,太保与复旦意愿良好。根据双方最初的协议,复旦以品牌和教学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占17.5%的股份,太保则以10亿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占股82.5%。

但矛盾很快接连发生。一位参与合作的复旦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签约的时候,太保与其他几家股东共同出资,这和复旦的理解不一致。为了打消复旦的犹疑,太保遂作出两个承诺:一是太保在出资方中作为大股东,出资50%;二是太保负责与其他所有股东的协调工作。最终,复旦以品牌和管理占17.5%,太保投资5亿元,占41.25%,其它股东(大连实德集团、上海德锦投资、台湾润泰集团、香港香江国际集团和嘉惠罗马集团)共出资5亿元,占41.25%。”

上述人士还称,复旦要求太保出示1234亩科教用地的产权证,并将产权注入金融学院。但复旦方面始终没有见过这块地的产权证。

此外,太保提出了以学院名义向银行贷款的建议,遭复旦方坚决反对。据了解,学院的董事会由13位成员组成,复旦共有四个席位,太保占三个席位,其他出资公司共有四个席位,另外有两名独立董事。虽然复旦希望通过引入两名独立董事来达到平衡的目的,但贷款的决议仍然在董事会获得通过,董事事会决议写明复旦不承担还款责任。

种种矛盾使双方的关系趋于恶化,同时,太平洋寿险正面临巨额利差损和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2005年,太保收到保监会要求清理投资的通知,在资金投入上也犹豫起来。2006年初,太保正式将退出学院事宜提上日程。据前述人士介绍,2005年就收到保监会的通知,太保选择在2006年才提出退出要求,是因为这笔违规投资终于成为上市的一大障碍。

“复旦的要求很简单,太保继续出资,保证在读三届学生毕业;三年之后,办学结束,资产由出资方自由处置。三届学生教育需要继续投入的成本是按照教育部的标准估算的,实际支出并不是很多。”知情人士称。作为退出的条件,太保同意继续三年的出资责任,并回收学院所有的债务和债权。据估算,在太平洋金融学院中,太保需要承担的债务和资金投入总计约5亿至6亿元。

太保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确认,太保在金融学院的投资,已作为“固定资产”一项计入太保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摆脱了“违规投资”之嫌,为上市铺平了道路。

但由于现行制度下教育用地的性质难以变更,太保未来如何处理这块资产仍存较大悬念。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太保最有可能的选择是将土地连同地面建筑一并出售给其他办学机构。但也有意见以为,若政策松动,这块资产也极有可能在太保手上化生出较大价值。

2006年7月,在太保主政八年的王国良调任上海国资委辖下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原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高国富接掌太保。高上任的第二天即赴复旦,表达了对金融学院师生的歉意,并向保监会和学院董事会作了汇报,主要内容是收尾工作中的处理细节并承诺承担经济上的责任。高的这些举措,使复旦和太保之间的关系又“从斗争变为合作”。

太平洋安泰未了局

太保上市中的另一个障碍,在于太平洋人寿与太平洋安泰的同业竞争问题。

1998 年10月,太保与美国安泰保险集团在上海合资设立太平洋安泰,双方各持股50%。2000年,ING收购美国安泰旗下的安泰金融服务和国际业务(Aetna Financial Services and Aetna International),ING承继了安泰在太平洋安泰中的股份。

“竞争肯定是存在的,太平洋安泰发展业务的地域,也会遇上太平洋人寿的队伍。”一位曾经在太平洋安泰供职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但在太保,从一开始这就是个被忽略的问题,也许是因为安泰所占份额比较小。”

东方证券保险行业分析师王小刚认为,由于中国的保险市场饱和度还很低,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子公司抢占尽量多的市场份额,因此频频出现子公司关注同一块业务的现象。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8

该卡是是工行专门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的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客户量身定制的一款新型金融产品,也是国内首张同时具备金融和银行保险服务功能的全国性联名芯片卡。

这款联名卡除提供工行借记卡全部金融功能外,持卡人可以通过工行网上银行、自助终端、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非常便利地办理保险业务。

借记卡和保险服务两手抓

据介绍,“工行-太平”联名芯片卡分为“中国太平理财金账户卡”和“中国太平灵通卡”两种,均采用PBOC 2.0标准芯片与磁条复合介质。

芯片卡带有微晶芯片,大大增加了卡片的信息存储容量,不仅能够实现普通磁条银行卡的所有金融功能,更能够为客户提供脱机交易、非接触式交易、会员管理和积分管理等个性化智能服务。

最重要的是,工行-太平联名芯片卡具有工商银行借记卡的全部功能。该卡具有工资、消费结算、转账汇款、存取现金、投资理财和电子现金等借记卡功能,可在工商银行、特约单位和银联成员机构等联网终端上使用。

与此同时,如果客户在工商银行柜面激活该联名卡的保险功能后,即可通过工商银行资助终端、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和中国太平官方网站办理保单信息查询、保单续期缴费、保险信息修改、保险服务预约、电子保单管理、自助购买保险以及公司信息查询等业务,还可以通过其保贷通功能,盘活保险资金,实现随时贷、随时还,实现资金的最有效利用。

今后,中国太平和工行还将根据客户的需求推出持卡人专属金融产品,进一步发挥该卡的优势,例如综合对账,保险投资咨询、第三方特约商户等服务。

客户享受便捷保险服务

“银行具有网点多的优势,其网点数量远多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希望能够有效利用银行网点资源,可以让客户能够更为便捷地享受到保险服务。”上述太平人寿人士说。

与一般的保险客户不同的是,持有“工行-太平”联名卡的客户如需进行保单保全或保单贷款,不用再去保险公司的客户服务中心,只要就近前往工行网点体验到上述保险服务即可。

作为自助服务的一种电子化媒介,持有该借记卡的客户可通过工行网点柜面、自助终端、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太平网上营业厅等途径,安全、便捷地管理在太平集团所持有的各类型保单,以及自主地选择、体验各种增值服务。

试水“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事实上,“工行-太平”联名芯片卡在中国太平与工行打造“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方面迈出划时代的一步。

太平金融有关人士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发展,金融企业间的竞争也已从单纯的产品战、价格战、服务战,发展到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的竞争。通过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一个客户、多样产品、一站式服务”,必然成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本次“工行-太平”联名芯片卡的,迈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上的第一步,体现出银行与保险双方合作不断深入、加速融合的特点。“工行-太平”联名芯片卡是中国第一张真正具备保险功能的芯片卡。这张芯片卡突破了以往银保联名卡的传统功能,首次实现了银行与保险综合金融服务的整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一次重大创新,对于国内银保行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来说是一次伟大创举。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9

据太平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介绍,人员方面,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内原来从事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的部门人员将全部进入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开业的同时新产品也将同步推出。

据悉,与太平同时获得保监会批准成立的平安养老金保险公司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开业。同时,中国人寿也已成立企业年金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小组,正在筹划成立中国人寿养老金保险公司。

“目前国内寿险公司所提供的企业年金计划实质上大多是一些具有养老保险机能的团体分红、投资连结保险,同时在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博导庹国柱教授指出。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志强也指出,在保险业向企业年金的渗透过程中成立的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可扩大自身产品和产业链,通过集团化经营,逐步建立混业经营模式,同时,也为保险业专业化经营开拓了新的想像空间。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10

关键词:

金融资产分类;公允价值变动;利润;政策建议

一、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现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二章第七条规定,金融资产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金融资产的初始四分类直接影响到后续计量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成为监管部门、准则制定者和保险企业自身等所关注的焦点。由于保险公司几乎不涉及贷款业务,因此本文讨论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笔者将在分析目前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现状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分析不同分类对利润的影响。笔者根据2012-2014年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即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下文分别简称人保、平安、太保和新保)对外公布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共11个季度),利用EXCEL作为计算分析工具,得知金融资产状况如下:

第一,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额方面,人寿、太保、新保、平安四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数分别是53.57%、59.72%、55.75%和33.16%,平安保险的金融资产数额所占比重明显小于其他三家公司且波动范围较大,其持有数额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第二,季度数额折线图显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四条折线从上向下依次是平安、人寿、太保、新保,均没有交叉点,并且四公司在2012年第二季度数值均为最低,以后逐季上升;从整体上依次观察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折线图发现,每个年度的折线段均类似抛物线,季节性特征尤为明显,平安和人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季度数额折线均高于太保和新保,且前两者折线波动频繁、幅度大,2014年之后平安超过人寿;后两者折线从2014年初开始上升,太保是急剧上升并超过新保、新保则是缓慢上升趋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折线图也是四条折线没有交叉点,从上向下依次是人寿、平安、太保、新保,且人寿的持有数额远远超过其他三家公司,人寿的折线围绕季度均值5014.21亿元上下波动频繁但幅度不大,平安的折线季度均值为2882.33亿元,除了2013年第四季度为最低点2308.06亿元外,几乎没有明显的波动,太保的折线围绕季度均值1551.76亿元上下波动缓慢且幅度不大,新保的折线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平稳小幅上升。

第三,从三类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例来看(用AQ1、AQ2、AQ3、AQ4分别表示近三年第一、二、三、四季度同期平均比重),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额均呈现出年度内先小幅度上升而后再大幅度下降、第四季度急剧下降的特征,占金融资产比重都很低,但平安和人寿明显高于太保和新保,平均比重在1.42%-3.8%之间。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除了第三季度数额略有波动外,人寿持有量最高达50%以上,其次是太保和新保、平安持有量最低至27%。平安、太保和新保三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数额基本持平且明显高于人寿持有量。经计算得出各公司投资结构,人寿、太保、新保和平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三项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49:43,1:36:59,2:37:58,4:28:61。从中发现,人寿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占比重相当大,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几乎占金融投资的50%;太保和新保的投资结构差别很相似,持有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均超过58%,其次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占比重在36%以上;平安公司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超过6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对较少为28%。

总而言之,除了平安保险以外,其他三家保险公司的金融资产投资所占比重都超过了50%;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数额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数额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在四家公司中,人寿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数额远高于其他三家,除了平安公司2013年第四季度的持有量有明显下降外,其他三家公司持有量基本保持稳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都很低,年度内基本上呈现先大幅上升后大幅下降、类似抛物线形状的特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量显著高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年度内走势相似、但上升下降的幅度较小;四家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数额都相当大,除人寿外持有量都在56%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大量出售均出现在年末,很可能是管理层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而减持,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二、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分类问题分析

根据我国财政部2014年3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修订稿(财会[2014]14号)(本文简称2号准则,下同),从长期股权投资原核算范围中剔除“重大影响以下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纳入22号准则的核算范围,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在实施新规定过程中,随着投资企业所持股份的追加或减持,会计人员必须对涉及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转换事项进行账务处理。刘国峰、孔盈(2014)的研究发现,在个别财务报表中,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互转过程中性质发生改变的那部分股权投资均以视同销售的方式来处理。由此可见,该转换的账务处理势必影响企业当期利润。对比2014年第二、三季度报告,发现平安和新保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有所减少,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有所增加,很可能是由于受2号准则的影响;太保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量自2013年第一季度以来一直未变,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2014年度在逐渐减少;而人寿的长期股权投资持有量却有所增加,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额2014年度在逐渐增加。2号准则并未明确“重大影响以下且没有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纳入22号准则的核算范围时会计实务界该如何进行转换时的核算,在实务中此类问题的会计处理可能会出现同一业务账务处理不同的现象。

不仅如此,从上文得知四家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都很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数额较少但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年度内折线图类似抛物线,增持减持幅度非常大,很可能会使得当前利润随其公允价值变动而大幅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量显著高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且变动幅度较小,但两者走势相似,原因在于两者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后续计量且同受证券市场因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表,一定会对当前利润产生影响;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虽然不影响当前利润,但是上市公司可以择机处置,处置时不仅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利润,而且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要转出计入当期利润,因而上市公司是较容易把握当期利润与前期利润的差距达到平滑各期利润之目的。上市公司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初始分类时,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企业外部人根本无从得知管理层的真实意图,因而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根据“财务目标”的需要把计划短期持有的证券划分为持有意图不明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便储蓄利润伺机释放。

三、上市保险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分析

我国保险全行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2006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重新进行分类,并对符合条件的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按照22号准则规定,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的是第一类和第四类,第一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本文根据我国四家上市保险公司在2012-2014年间公布的定期报告,经过指标整合与精确计算,得到四家公司有关项目的季度数据(如图1所示),并就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利润的同向变动。2012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期间,四家保险公司税前利润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情况如图1所示。从中发现,无论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散点图形和线性趋势线还是税前利润的散点图形和线性趋势线,人寿和新保的运动路径都非常相似,而太保和平安的运动路径也都非常相似。但是这两个指标的数额大小是有明显差异的,新保和太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税前利润明显少于人寿和平安。同时资产负债表显示,新保和太保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数额也明显少于人寿和平安,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可能就是新保和太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税前利润明显少于人寿和平安的原因。另外,图1显示四家公司的税前利润都是随公允价值变动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这两个指标的运动路径是一致的,并且呈现年度内年末数值最高、第一或第二季度数值最低;而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四家公司期末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数额都有所减少,这很可能是管理层通过出售部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年报需要之目的。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税前利润的比率来看,四家公司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人寿的该指标比较平稳,太保和平安波动较大,新保波动剧烈,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结合图1可以看出,人寿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额很少且变动小,税前利润线性趋势上扬、斜率大,因而造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税前利润的比率平稳。平安和太保的折现图走势相同,且在2012Q4、2013Q4数值达到年度顶点,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税前利润的贡献相当大;新保在2013Q3之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税前利润的贡献有正有负、波动剧烈,而公司每年都是盈利的,结合图1可以看出,2012和2013年度税前利润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较大,而2014年度的影响明显下降很多,因为年度内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蓄积利润。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得被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但却并没有对其持有时限和出售时机进行规范,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和因转移金融资产而收到的对价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均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会对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以平安为例,从图3可以发现,资产减值损失和税前利润的变动趋势一致,年末税前利润上升,同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数下降。尤其是2013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数额是两年内最低值,此时的税前利润却是两年内最高值。从资本公积的数额看,2013年末为830.06亿元,比2013年第三季度少20.84亿元。由此可见,平安公司在2013年末有通过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释放利润之嫌。从上文得知,四家保险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远远多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来衡量,11个季度的倍数平均值分别为人寿13.2倍、太保52.5倍、新保21.9倍、平安8.7倍,最高者属太保2013年第二季度为82.7倍,最低者属平安2012年第三季度为4.3倍。如图4所示,以太保和平安为例,2012年第三季度倍数比前一季度的倍数增长了3倍多,税前利润环比指数(当期税前利润/上期税前利润。)与前期相比却下降了近1倍,2013年第三季度倍数82.7与前一季度的倍数63.4相比显著下降,税前利润环比指数与前期相比却上升了1倍多,太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折线起伏波动最大而税前利润环比指数折线却能保持平稳;平安2012年第三季度以后两条折线总体上波动不算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稳步小幅上升、而税前利润环比指数几乎是围绕均值1.1倍上下波动且均为正数,说明其税前利润每年都在上升,上升幅度有增有减。太保利润上升的稳定性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倍数的大波动平滑了其利润。

四、政策建议

太平保险资产管理例11

泰康人寿在此次“打新”中唱了主角,参与次数及获配股数最多。太平人寿、华泰人寿、华泰财险也动用了较多账户,参与威创股份和中利科技的网下配售。除了这些中型保险公司之外,一些不具“打新”资格的保险新军也不愿错过机会。一家上了这批“打新”榜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动用的“打新”账户,大部分都是替中小保险公司操作,即所谓的委托投资股票,业内俗称借“跑道”。

中小险企热衷“打新”,但似乎只钟爱中小盘股。在今年6月三金药业的推介会上,合众人寿、华泰保险、国泰人寿等多家中小型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询价, “打新”热情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很是高涨。

另外,家润多、万马电缆等中小盘股发行也受中小保险公司青睐,包括华安、渤海、阳光、都邦等多家中小型险企均有参与。

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更爱中小盘股的现象,一家中小规模的寿险公司投资部人士解释:“一方面,中小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较有限,‘打新’收益相对比较稳健;另一方面,改革之后,中小投资者中签率相对会有所提高,对于中小型保险机构实质利好。”

与热情参与中小盘股“打新”不同,在今年11月招商证券的“打新”中,中小型险企并不是太积极。

据统计,在招商证券的网下配售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太平人寿合计22个账户均以7170万股的有效申购数量满额申购,在35个满额申购的账户中占比超过6成。其中,中国人保通过寿险、健康险、财产险等8个账户,合计申购51690万股,最终获配705.88万股,申购资金约160亿元。紧随其后的中国太保通过6个账户,超过133亿元的申购资金,最终获配587.47万股。中国人寿则利用7个账户,申购量达到35880万股,合计获配489.97万股,动用的申购资金达到110.98亿元。

在中国建筑的网下配售中,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这几家大型险企也出手不凡。其中,“申购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配了约5.4亿股,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配不到4.9亿股,中国平安资产管理获配4.2亿股,中国人保资产获配3亿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