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市场研究服务

市场研究服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7 09:17:42

市场研究服务

市场研究服务例1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内涵

所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被视为服务的进出口,是一种跨境贸易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并加快了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各经济体内部以及经济体和经济体之间的界限逐渐弱化,相互之间的协作和依赖不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种行业能为各行业及各经济体间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生产经营活动的相互协调进行服务,因此服务行业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崛起,并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述定义出发,国际服务贸易有以下五个特点。1.由于服务的无形性,使国际服务贸易的贸易量不能通过海关的关税或统计来直接计算,这直接导致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壁垒几乎全部是非关税壁垒,更具隐蔽性,保护性也更强。2.服务贸易的范围广泛,提供方式多种多样。这就使国际服务贸易的单一监管存在实际上的困难,各国普遍采取的是政府政策、法规的方式监管,而且涉及不同的服务贸易领域的方方面面的政策。3.国际服务贸易的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分布区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亚洲和北美洲等商品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服务贸易相应也较活跃,而对于非洲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服务贸易仍然占据较小的比重,差异比较明显。而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一直都占据着优势,仍然保持主体地位。这种区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国际服务市场已经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转变,而发达国家也很早就已经进入了服务社会。4.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更进一步。新兴服务贸易是与现代科技发展联系更紧密的银行、保险、咨询等行业,这些行业发展速度快,前景广阔,受国际服务贸易的影响也较大,相较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发展更快、更好,从而奠定了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优势地位。5.发达国家极力主张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则多数是被迫加入这一体系。与此同时,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都采取了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致使各国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保留和保护。

二、开放服务市场是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关乎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各贸易参加国政府相继出台有针对性的经济政策,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抢占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份额。1.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促使服务市场服务化。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服务市场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转变,电信、金融、保险行业得到较快发展。在国际上,服务贸易还主要集中在以美、英、法、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少数新兴工业化国家,国际旅游业服务、世界信息网络服务、视听产品与知识产权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正在蓬勃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占各国外汇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各国家的经济也越来越“服务化”,并不断与国际服务市场接轨。2.有利于各国优势竞争,促使服务市场完善化。由于各国经济水平、技术条件和所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国际服务贸易在本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在国际上服务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主体,占据着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因此服务业也逐渐成为其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低收入国家,虽然在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但在国际服务贸易中仍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各国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不断竞争,也加快了国际服务市场完善和发展的步伐。3.冲击贸易壁垒,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基础和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因此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1994年GATS的问世奠定了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的制度与规则框架,各国也相继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与实际的经济政策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不断削减本国的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本国市场准入度。但由于涉及国家利益与安全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大部分国家仍然对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有所保留,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完全自由化仍需国际社会的互信和通力合作。

市场研究服务例2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市场研究服务例3

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开办的市场,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办的市场脱钩,成立了专司市场管理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即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实行机构、职责、财务、人员"四分离",成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收费项目执行政府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辖区内城区和乡镇的市场建设、维修和物业管理。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协助市场管理机关维护市场秩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促进了市场繁荣,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近年审计的情况来看,发现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在改革进程中,由于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不到位,导致财务管理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费用开支不合规、公款私存、挪用职工养老金、收取非税收入未缴财政等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审计中发现:一是原始发票使用不符合规定。主要表现在有的原始发票要素不完整、来源不合规、使用不合法,白条顶替报销。二是超范围、超限额使用现金。主要表现为日常经济活动中超范围使用现金结算比较突出,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比较频繁,如:使用大额现金购买土特产、礼品的等问题时有发生。三是财会人员执行会计制度不严格。如:财会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有些不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调整会计帐目。

(二)财经制度执行不到位

审计中发现,单位没有制定财经制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仍有发生。如:违反规定发放各种奖金及补贴;个别职工将个人消费发票在单位财务报销;截留非税收入未上缴财政;挪用职工养老金未上缴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等。

(三)固定资产管理薄弱

审计中发现,主要实物资产管理薄弱。一是固定资产没有定期进行盘点,造成资产购置、报废等不按规定程序操作,不做账务处理,存在账实不符;二是固定资产移交不清,单位领导变更移交及会计人员调整时固定资产不按规定移交,固定资产有总账而无明细账,且账面数额连续多年保持不变;三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

(四)财会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中发现,财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知识培训,不具备会计工作经验,对会计实务和财经法规缺乏了解,加上平时学习会计知识较少,对单位经济活动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由于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甚至出现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如:会计人员违规将单位资金转入其个人储蓄账户归自己长期使用不归还。

二、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财务管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领导对财务监督管理不够重视

审计中发现,上级主管部门平时只注重指导业务,没有抓好财务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本单位领导平时把精力放在抓业务上,过度依赖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忽视了事后监督中蕴藏的管理风险,没有真正把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制度约束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因此,财会人员不从严要求自己,认为不依法依规办理会计业务并不重要,这为财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不廉洁行为的发生提供了空间。

(二)没有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有可乘之机。一是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二是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制定财务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内控制度,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三是缺乏内部制约机制。如:会计人员处理一些重大会计业务未经单位领导批准,只是会计人员说了算;会计处理日常业务没复核人员严格审核把关;单位负责人的银行汇票印鉴和公章由会计人员单独保管,这就给会计人员违法行为有可乘之机。

(三)没有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一是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没有定期开展财务审计监督,使内部监督无法得到保证。二是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等相关部门力量不足,没有组织人员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使单位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四)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意识不强

审计中发现,会计人员法制意识淡漠,在处理日常会计事务随意性比较大,没有严格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办理会计业务,如:在处理重大会计业务时,会计人员没有经过单位领导及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自行调整相关会计帐目;会计人员挪用公款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财务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观念

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必然要求,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而规范财务管理首先从加强思想认识入手。一是单位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依法理财”的正确思想,深刻认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率、增强拒腐防变的重要手段。二是把提高财务意识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抓好,通过利用各种会议强调财经纪律,经常向职工公布财经法规和财务监督制度,使他们充分了解规章制度,遵守执行规章制度,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三是财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资金效益观念,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和反映功能,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健全财经制度,切实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财务制度是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一个单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含内部财务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要充分体现合规、效益、稳定和全面的原则。从明确职责分工、授权审批、内部牵制等关键点着手,针对自身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将财务管理重点放在财务支出的审核和监督上,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对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实现从源头上治理财会违规问题。

(三)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相关部门要加大《会计法》等法规的宣传力度。促使财会人员深刻理解执行《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增强法制观念;二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财务人员培训和教育力度。积极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会计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和充实财会人员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三是提升财会人员责任意识。积极引导财会人员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提升财会人员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理财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使财会人员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要通过教育和制度约束,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业务熟练的财会队伍,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加强外部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监督合力

一是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二是抓好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作,定期将财务状况和上级审计结果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加强职能部门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税务等职能部门作用,以财务监督工作为抓手,形成监管合力,开展对财务管理活动常规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达到教育干部的目的,促进全面提升财会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监督效果的最大化,确保各单位在日常财务工作中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维护纪律和法律的权威性。

(五)强化查处违规,实行严格责任追究

一是加强对单位“一把手”的问责力度。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等制度规定,单位“一把手”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及产生的违纪违法行为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从教育培养干部、关心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强化对本单位从事财务工作人员的教育、监督,切实履行职责,严肃财经纪律。二是加强对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问责及查处力度。提高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执行力,最终要靠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少数分管领导“一手遮天”,而有的分管领导和财务人员则无视法纪,按照主要领导的个人意图执行办事,不顾财务支出的审批程序和财经纪律的刚性约束。因此,维护单位正常的财务工作秩序,在加强教育、监督和预防的同时,必须加大对违反财经法规、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行为的问责、查处力度,严肃法纪,不断促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加强我国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工作,使其达到相应的经济效果。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财务管理随着形势发展呈现出动态深化,在具体阶段会出现相应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好财务管理。本文针对县级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现阶段财务管理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认识粗浅,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同行专家们给予指正,以便在今后工作学习中不断予以补充完善。

作者:左少很 单位: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审计局

参考文献:

[1]李莉.论如何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N].辽宁省行政学院,2008(2).

市场研究服务例4

关键词:海运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EBOPS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服务贸易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全球经济70%是服务型经济,而运输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海运服务贸易又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根据UN Sevice Trade Database 数据,2008年,海运服务贸易占到了运输服务贸易的38.23% 。同时,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的成本,从而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关注海运服务贸易,对于强化竞争优势并带动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贸易各行业总体竞争力的测度,对运输服务贸易的研究,比较多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目前的文献对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具有不同看法。另一种观点是基于比较优势要素的分析,认为运输服务需要的要素是设备(船队、飞机)和人员(船员、飞行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造船、设备的拥有、购买外国先进船只以及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我国在运输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洪晓东,2003)。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数字运算来判断竞争力的强弱,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逆差的产生及持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货物贸易增长过快,运输服务在短期内供给不足,供求的缺口需要由运输服务的进口来弥补;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运输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市场被外国企业抢占(何伟、何忠伟,2008)。

但目前的文献主要是集中研究运输服务贸易整体行业,未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项目进行研究。多数研究数据是基于《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统计分析,BMP5统计的缺陷在于没有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只有大类数据,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对BPM5分类进行细化。不能简单的认为海运服务贸易整体行业的优劣势即为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和海运其他所有项目的优劣势,应该分析出海运服务贸易主要的劣势来源于哪个项目。本文将选取2001-2008年UN Sevice Trade Database按《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的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选发达国家代表德国进行国际比较。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海运服务贸易增速快且在运输服务贸易中比重大

中国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2001年的43.4%上升到2008年的66.2%,增长了23个百分点。2008年,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相比2001年增长了200.3%,印度和巴西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都高达80%以上,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速为15.5%,但俄罗斯的海运出口的比例略有下降,2008年占到了24.6%。说明海运作为传统的运输方式,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口增幅则较为平缓,中国从2001年占运输服务进口总额的28.84%,2008年达到31.67%。巴西从2001年的66.2%上升到71.0%,印度和俄罗斯的海运进口占比还略有下降。在“金砖四国”中,海运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是印度,进口占比最大的是中国。

(二)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差异较大

虽然海运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扩大,但中国和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逆差较大,2001-2008年间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仍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海运服务贸易逆差2001年为48.83亿美元,2007年达到152.79亿美元的峰值,随后开始回落,2008年为151.49亿美元。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主要逆差来源于海运,2001年海运逆差为48.83亿美元,占运输服务贸易逆差的73%,这个比例持续上升,2007年超过了运输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52.79。巴西的海运逆差2001年后开始回落,由2001年的18.23亿美元一度降到了2005年的6.93,2005年后又开始上升,2008年达到了28.09。印度的海运服务顺差在2001年以后逐年扩大,由2002年的5.5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25.37。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从2001年开始持续顺差,2001-2005年平均增速为44.51%,2006年开始顺差减小,2008年降到了2.97亿美元,相比 2001年减少了40.72%。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基于《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海运服务贸易包括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及海运其他,海运其他包括沿海船和远洋船拖和推运输服务、领航和停泊服务、船只救助和打捞服务及其他运输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服务等。本文将依据EBOPS统计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行测度与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世界出口总额之比。这一指标测度的是一国出口的绝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在贸易出口方面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MSij= 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表1计算了按EBOPS统计的“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1),中国的海运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并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1.82%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并且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还在逐步下降,印度和巴西的占有率在缓慢上升,上升速度不及中国。就分类项目来看,中国海运市场的占有率主要来自于海运货运,这跟中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货运上的占有率很低,在海运其他上的占有率较高。

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德国的海运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金砖四国”,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传统的发达国家在国际海运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见表2)。从分类项目来看,德国在海运货运和客运的市场占有率都高于“金砖四国”,特别是在海运货运上具有很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低于巴西和俄罗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只考虑了出口因素,没有考虑到进口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补充。

(二)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反映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其计算公式为:

TSC =(Eij-Iij)/(Eij+Iij)

式中E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Iij代表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TSC在1和-1之间变动, TS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大,TSC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3),中国和巴西都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和巴西的 TSC指数都在稳步上升,印度和俄罗斯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微弱优势,这种优势在逐步减小。从海运分类项目来看,中国在海运客运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2005年达到峰值0.679,此后开始下降;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中国、印度和巴西的TSC指数都为负,都没有竞争优势,俄罗斯也在2006年由竞争优势变为了劣势,但是中国的竞争劣势在逐步减小,2008年,中国的TSC指数值是四国中最大的,劣势最小。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俄罗斯具备竞争优势。

相比“金砖四国”,德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优势非常明显(见表4),这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结论

本文基于EBOPS统计,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分析了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的原因,主要结论有:

同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的代表―“金砖四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尚未形成类似商品贸易领域的优势。甚至比照发达国家的代表国家德国来看,“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在海运其他上具有微弱优势,中国在海运客运上具有优势,而在海运中占比最大的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横向比较金砖四国,俄罗斯依靠在海运其他项目上的优势,在海运服务贸易总体上具有微弱优势,而其余三国都处于劣势。但在分类项目上又存在不同,中国的优势在于海运客运,俄罗斯在于海运其他,而在共同的弱势项目海运货运中,中国的劣势最小。

参考文献:

1.陶明,邓竞魁.新兴市场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以“金砖四国”为研究对象[J].国际贸易问题,2010 (3)

2.徐光耀,于伟.“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2010(5)

3.孙江明,苏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4.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2010(6)

5.黄庐进,王晶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1)

6.洪晓东.试论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J].经济导刊,2003(7)

7.何伟,何忠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其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

市场研究服务例5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完善公共服务改革方案以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质量公共服务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应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而兴起的改革运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西方各国公共治理变革的共同趋势。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在节约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方兴未艾,正在摸索中前进。从比较的视野来考察中西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利弊得失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这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我国行政改革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与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概况与主要内容 (一)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治理危机让全面干预市场的凯恩斯主义遭遇到严峻挑战,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渐成为西方各国公共治理的主流价值取向。受此影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也风靡一时,成为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西方各国希望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政府垄断供给公共服务模式的诸多弊端,从根本上克服有限的政府治理能力与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高效化供给。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如英国鼓励国有企业私营化、推进公共服务承诺的“公民”运动与“竞争求质量”的公共服务市场检验运动、着力构建“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等等;美国则着力实施重塑政府计划,以企业精神改造政府治理,削减政府机构、收缩政府职能范围,建立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也在公共服务领域实行了全面而激进的商业化、分权化、公司化与私有化改革;其他诸如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家也大力推行了各具特色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尽管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策略与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上却有着制度性的趋同。概括起来,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合同外包(Contracting out)。合同外包,亦称合同承包、合同出租、竞争招标,指政府与其他组织签订合同,由其他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政府再购买该种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以提供给公众。英国早在1988年就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强制性竞争招标(Compulsory Competitive Tendering)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用法案的形式强制性推进公共服务合作外包也是英国的一大特色。美国实施合同外包的力度丝毫不亚于英国。从政府使用的设备到敏感的军事装备等大多通过合同购买。合同外包被广泛运用在政策制定、垃圾收集、道路交通、医疗救助、工作培训、运输服务、公共工程、精神保健甚至监狱管理中。合同外包是目前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运用最普遍的工具。

2.私有化(Privatization)。私有化即把国有公共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让给私人经营。英国是西方各国私有化起步较早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国家。撒切尔政府时代大胆突破私有化,将供水、天然气、电力等46%的国有企业产权转移给私人部门。后来的梅杰政府、布莱尔政府仍然高举民营化大旗,将民营化领域扩大至铁路、邮政、运输甚至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中。作为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治理工具,私有化因其改革的彻底性与实效性而备受青睐,几乎波及整个欧洲国家。

特许经营(Franchises)。特许经营是指“在特许制之下,政府赋予某一私人组织一种权利(通常是排他性权利),直接向公众出售服务或产品,民营部门通常为此向政府付费”[1]。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特许经营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铁路、通讯、城市供暖、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中。西方国家特许经营的方式主要有建设-经营-转让(BOT)、租赁-建设-经营(LBO)、建设-转让-经营(BTO)、购买-建设-经营(BBO)等多种形式。

4.用者付费(User charges)。用者付费是指“家庭、企业和其他私营部门在实际消费政府提供的服务和实施时,向政府缴纳费用,关键要素是付费取决于实际消费的服务量,不消费不付费,多消费多付费”[2]。用者付费在辨别真实消费需求、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倡导资源节约风气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传统西方国家的用者付费主要局限于自来水供应、电力输送、天然气配送等公共服务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前看似无法分割或付费消费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现在也可以采用用者付费的手段了,如有线电视、气象信息服务等。

5.凭单制(Voucher)。即政府部门发放凭单,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特定的公共物品供给组织中“消费”他们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受的凭单。作为新型市场化工具,凭单制改变了政府拨款方式,即由资助生产者转为直接补贴消费者,从而将公共服务由供给者控制转向由消费者控制。这种消费者选择与控制权的增加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驱动力。美国、英国等实行的食物券、教育券等凭单制实践具有广泛的影响。

(二)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探索

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而摸索上路的。相比西方而言,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起步稍晚。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也在诸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逐步建立并完善政策法律框架。2001年国家计委发出了《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书》,2002年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3年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4年建设部出台《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民营经济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了宏观的制度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进程。第二,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领域。目前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领域从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逐渐拓展到铁路、民航、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的非营利性社会事业领域。国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非国有资本参与公用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探索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手段。私有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特许经营、凭单制等不再是新名词,而成为中国各地正在探索运用的政府工具。1994年,福建泉州市率先采用BOT融资方式建设了泉州刺洞大桥,开创了民营资本直接投资基础项目的先河。2000年,广州市邮政局在国内率先提出邮政商业化改革方案,推行邮政制,让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都有机会参与邮政经营服务。2000年,浙江东阳市与义乌市签订跨城市有偿转让用水权协议,标志着中国水权市场的正式诞生;2001年,浙江长兴县、湖北监利县相继进行了教育券改革的试验等等。总体而言,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尚处于初创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二、西方与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比较

作为应对公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新途径,中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基于社会基本制度、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生态差异,中国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

(一)西方与中国公共服务改革的相似点

1.改革的环境相似。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共同面临的环境。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公共事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政府需要接受、鉴别和处理的信息急剧增长,如果政府仍处于“划桨”的角色,必然会使其陷入处理具体公共事务的困境之中,难以对重大问题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着以等级控制和行政命令为基础的政府权力逻辑,信息及其处理将构成政府管理的资源技术基础,从而趋向建构依赖于知识与信息处理的权力体系。“信息技术使得人们有可能在现有组织体制之外, 通过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特征摆脱某一体制的束缚而与外部建立许多新的多向度的联系”[3]。优化公共服务手段,收缩政府职能范围,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信息化时代对各国提出的客观要求。

2.改革的动因相似。公共服务成本高、效率低、质量差现象是西方各国与中国政府遇到的共同难题。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减轻公共财政压力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驱动力之一。西方国家庞大的公用事业开支使其财政不堪重负。例如,在1990-1994年五年中,法国政府每年向其铁路公司就提供多达40亿-50亿法郎的补贴。公共服务的财政压力,这不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碰到的难题,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例如,“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务市场资金缺口有1万亿元,仅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的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就达3300亿元,资金缺口相当大。另外,公共服务的质量低劣也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个疑难病症。在西方发达国家,“公民”、“顾客导向”运动的兴起就是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颇有微词的反映。而中国的情况也相类似,“铁老大”、“电老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也是困扰公众的烦心事。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各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必然选择。

3.改革的前提相似。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可能产生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观念、政策、制度与工具。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中国的市场化程度达到50%以上,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发展框架,这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了体制依托和经济基础。各国共同选择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与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选择。

4.改革的风险相似。作为市场化工具,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存在着失败的可能。中国和西方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如公平性风险,公共服务市场化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即顾客的付费能力将决定其将获得的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公共服务市场化导致付费能力低者或无付费能力者得到较次的服务,甚至享受不到公共服务,造成了公共服务的等级化。那么,当一部分人被剥夺了某些选择权时,社会公正性也就得不到体现。再如腐败风险,市场化不一定必然带来腐败问题,但它的实施若没有健全的法制与监督,在公私合作、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会增加腐败的机会,进而滋生更多的特权和贪污。

(二)西方与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不同

1.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建构力度不同。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指导。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完全满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的纯公共物品并不多,大多数传统意义上认定的公共物品其实质都是准公共物品,市场机制完全可以介入其中并发挥积极作用。正如德姆塞茨所指出的那样,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他进一步认为,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偏好,因此可以通过价格歧视的方法来对不同的消费者收费[4]。公共选择理论则将经济领域的“经济人假设”引入到政府管理活动中,认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同样会追逐私利,从而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现实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繁文缛节、效率低下等现象印证了这种观点。“政府失灵”的存在为市场力量、公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了生成空间与操作可能。新公共管理理论则主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借鉴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既从宏观层面也从微观技术方面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着直接的理论指导,有力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创新显得更为紧迫和艰巨。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也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理论的,密切关注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理论和实践。但是目前中国的理论研究大多还停留在介绍与引入国外理论的初级阶段,基于中国经验事实并适合于中国实践的系统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理论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公共服务改革还处于模仿照搬、创新不足的阶段。中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比较研究、中国公共服务市场改革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方法工具、运行机制、实施策略、推进步骤等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理论研究的薄弱也是制约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

2.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基础不同。尽管中国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也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但是中国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宏观层面上,西方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是在“后工业化” 时代的改革,中国目前还处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不相同。从具体层面来看,中国与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社会基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同:第一,市场发育程度不同。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比,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经济市场化水平在2008年市场化指数虽然达到了7640%,但是在国企改革、垄断行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健全市场体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克服[5]。第二,公民社会组织力量不同。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特别注意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力量,它们也有效地分担了政府公共服务的部分职能,承担与参与了大量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尽管发展迅速,但力量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其独立性、专业性、志愿性还有待提高,存在经费不足、活动能力不强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它们介入公共事务的广度、深度和能力。以每万人拥有NGO数为例,法国为110个,日本为97个,中国只有21个;中国NGO总支出约占GDP的07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的水平,也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6]。第三,法制化程度不同。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遵循“制度先于改革”的原则,通过制定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改革过程,防范和解决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日本就制定了《民营化法》,美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曾制定了《政府绩效和结果法》、《联邦采购精简法》等多部法律来规范政府的合同承包行为。然而,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相关的制度资源匮乏,制度保障不力,迄今为止没有一部法律专门对公共服务市场化做出规定。

3.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文化环境不同。西方国家公民自治的传统由来已久,“政府是必要的恶”的观念深入人心,质疑政府、不服从政府成为社会常态政治文化,制约政府权力与限制政府规模已然成为共识。这种国民心态与政治文化为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是中国公共服务长期由政府垄断供给,形成了制度性路径依赖,人们在习以为常中认为公共服务由政府独家提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把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当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看待。若非如此,必然遭致相当一部分人的反对,特别是公共服务由私人机构提供而产生种种问题时,舆论掀起批评与指责的浪潮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公共服务市场化涉及到权力关系与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一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认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就是把原先属于他们的部分权力领地转移给私营企业或社会团体,意味着权力寻租的空间变小了。出于对自身传统权力和既得利益的维护,一些政府机构与官员对公共服务市场化往往也持保留意见。毋庸置疑,这种滞后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向纵深领域发展。

4.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不同。作为公共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成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大亮点。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政府机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西方各国提供的数据表明,公共服务项目用合同出租形式比政府直接供给降低成本20%-30%[7]。英国在1979-1984年,其公共部门的效率平均每年提高了2%-3%,而90年代的“市场检验”使其每年节省资金达116亿英镑[8]。美国实施“重塑政府”计划后,在短短5年内(1993-1998),美国联邦政府精简雇员35万,占联邦雇员的16%[9]。新西兰的彻底“执行局”化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相当于GDP9%的预算赤字扭转为赢余,并使一些机构的单位服务成本降低了20%以上[10]。而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取得的成效远不如西方国家那样显著,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还不高。著名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评价指数报告》显示:“2006年至2009年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总体表现比较稳定(分别是632分,652分,679分,664分),但始终不能突破70分,公共服务面临着重要的发展瓶颈”[11]。受各种条件制约,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失败的案例也是频频出现。以肇始于湖北十堰继而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的城市公共交通改革为例,在政府的主导下,各地采取了公交线路外包、巴士民营等多种市场化手段,但是最后湖北十堰、南京、深圳、重庆、厦门等地的改革最后都以重新收归国有而告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现实困境。

三、中西比较及其启示

相比中国而言,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先行者。通过比较中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相似之处与存在的差别,可以为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健康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框架与发展启示。

启示一:认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限度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核是大力运用市场机制来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我们从中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面临的共同风险可以看出,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失效的地方。金融大亨索罗斯深刻地指出“市场基本教义错误解释市场运作方式,让市场扮演一个过度重要的角色,无意中对开放社会构成危险”,“全球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容许市场机制和利润动机渗透了原来不应该出现的活动范围之内”[12]。理查德·布隆克也认为:“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管有它不可怀疑的力量,但是它仍不足以确保许多牵涉到人类幸福以及能让人类持进步乐观态度的社会目标的实现”[13]。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纯公共物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统计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可见,市场化是只是改善公共服务的创新性举措,但是它还不足以解决公共服务的所有问题。正如欧文·休斯所言:“市场化为公共服务带来了希望,但是也随之带来了困难,不应把它看成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14]。公共服务市场化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提供改善公共服务希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公民权受损、社会公平流失、寻租与腐败等问题。只有清醒地认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限度,才会更加理性地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启示二:加强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指导

夯实理论基础是公共服务市场化成功的重要保障。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能取得较好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给予正确的指导。与西方相比,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需要着力加强。其一,要继续追踪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实践,不断吸取国外理论营养与先进经验。深入了解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最新动态,有利于扩展治理视野,启迪发展智慧。其二,加强中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更加深刻地认识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一般规律与内在逻辑,能更好地让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其三,扎根中国治理实际,加强中国公共服务服务市场化的个案研究,努力探求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真实状况。个案研究的意义在于具体探讨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践逻辑与微观模式,为构建适合于中国的一般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四,加强理论交流,努力构建能指导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系统化理论。目前学界的研究还处于各自独立研究的阶段,理论交流与共享还不够,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学术共同体与学术规范,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的系统化建构还任重道远。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术论坛、学术协会、学术期刊、学术网站等方式建立理论交流平台,为规范化理论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启示三:优化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环境

政府责任的充分履行是公共服务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别强调政府作用的发挥。正如戴维·奥斯本所说的那样:“政府移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15]。可见,公共服务市场化并不是政府职能责任的市场。相反,当政府将公共服务转交给市场主体来提供时,为抑制市场化改革的风险与失败,政府保证公共服务质量的责任反而更加重了。恰如欧文·休斯指出的样,“服务能够外包,但是治理却不能够”[14]。当前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还存在着种种政府责任缺失的现象,迫切需要重构并强化政府责任。首先,政府要做精明的决策者。政府要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前要做科学的可行性、必要性分析,了解哪些公共服务是公众所需要的,确定哪些公共服务可以市场化,哪些不可以市场化,同时在确定确立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与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其次,政府要做有效的制度供给者。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下,才能最大化减少市场化过程中的成本并应对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政府要为公共服务市场化制定公平公正的制度规范,如项目招投标制度、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公共服务价格制度、市场化经营准入制度、公共服务投资制度等,从而规范市场秩序,清除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障碍。再次,政府要做严格的监督者。政府监管的实质在于通过公共权力来约束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以防止其损害公共利益,从而规避市场化的风险。理想的公共服务监管框架应该是建立政策部门与监管部门分离、行业自律性监管组织和政府监管机构并存的监管体系,在公共服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公共服务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新型的问责关系[16]。政府通过严格的进入监管、价格监管、质量监管、退出监管等环节,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

启示四:夯实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

吉登斯指出“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对有效的民主政府和良性运转的市场体系是必要的”[17]。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公民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民社会组织能够对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进行有效弥补,能够在决策咨询、政策宣传、政策实施、矛盾疏导、表达民意等方面起桥梁纽带作用,能够灵活、高效、低成本地提供公共服务。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正在逐渐发展壮大,但力量仍然较为薄弱,需要加大培育力度。第一,用法律明确公民社会组织的定位,规范公民社会的管理。针对目前公民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着立法层次比较低、立法体系不够完善、规定过于笼统等问题,宜大胆创新,尝试制定一部类似《公民社会组织法》的法律,对公民社会组织的性质、使命、功能、机构设置、经费来源、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公民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制度支持。第二,完善公民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与方式。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公民社会组织,把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机关合二为一,建立一个完整的公民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试行无主管登记制,即放宽公民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对有些公民社会组织没有找到主管单位也可以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获得合法身份。第三,加大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的扶持力度。如帮助公民社会组织进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在合理的财政补贴外对公民社会组织给予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等。

启示五:把握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策略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在“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具备较多有利的社会条件,如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较发达的公民社会力量、较完善的法治框架、较丰富的市场化经验、较悠久的市场文化等等。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社会条件还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加之公共服务市场化本身就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社会配套制度的支持,而且改革涉及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面的利益,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采取谨慎而稳妥地推进策略,既不要冒进,也不能裹足不前。而应该在吸取西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以务实的精神加以推进。首先,要优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式。目前宜采取分领域、有步骤的渐进性改革方式。对诸如国防、外交、政策等纯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要尽可能在科学论证并充分征求各界意见并取得共识的前提下进行,对公共基础设施、后勤服务、供水供电等准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则可以适当加大创新力度。而且中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应遵循由点到面的探索道路,不断总结典型个案的经验,再向更大范围适度推行。其次,要处理好利益关系。作为利益调整与分配的改革,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顺利推行与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能否实现共赢存在着密切关系。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在内的社会利益机制,为改革的推进提供良好的环境。再次,做好配套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单兵突进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这就需要从转变社会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系统的法律框架等方面做好配套制度改革,为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提供系统性支持。

参考文献:

[1] 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9.

[2] Dick Netzen.Local Alternative to the Property Tax:Use Charges and No Property Taxes[J].Academy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December,1983:5.

[3] 沈远新.中国转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问题与趋势[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157.

[4] Densetz,H. The Privativ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0(13):293-306.

[5] 曾学文.中国市场化指数的测度与评价:1978-2008[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4):57.

[6] 林波.中国“草根NGO”:理性回归之路[N].新快报,2006-10-23.

[7] 李招忠.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思想启示[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1):62.

[8] 刘美萍.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39.

[9] 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下)[J].中国行政管理,2000(6):40.

[10] 毛寿龙,李梅.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86.

[11] 中国公共服务面临瓶颈[N].中国产经新闻报,2009-12-07.

[12] 转引自韩艺.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借鉴效用的反思[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1):15.

[13] 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19.

[14]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22.

市场研究服务例6

为了大力推进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社区体育硬件建设的困难,而依托辖区内学校相对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学校中尚未充分发挥应有功能的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为公众服务,提高其使用率,无疑是解决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场地缺乏、全面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条最佳途径。并且还能解决高校体育场馆的资金短缺、维护困难等难题。让高校体育场馆活起来,能够自给自足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国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利用情况的研究

1.国内外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使用政策规定

有很多国家法规中专门提出要开放学校体育设施。《日本体育运动振兴法》提出:“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在不妨碍拥有设施的学校教育工作的情况下,应努力使该校的体育运动设施供一般体育活动之用”。日本《2001大众体育白皮书》中记载,日本有99%的公立学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全部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达到80%以上。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地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体育设施资源。

国内体育场馆使用政策规定中,我国在高校体育场馆可否开放这个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建立完善体育场馆使用法规,大胆鼓励开放体育场馆,提高场馆的使用效率,是政府部门值得研究的问题。

2.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研究

在一些国家中,医院、体育设施、超市、学校等是建立一个社区必须要有的基础设施。学校不单独设立体育设施,而是直接在社区体育场馆中活动。这些国家中也没有体育教师这个职业,只有体育辅导员,也就是俱乐部指导者。

在美国的社区中,一般都建有休闲公园,它是体育场、儿童游戏场与公园的结合体。这些公共场地设施一般都免费或低价向社区居民全天开放。俱乐部在使用体育场地前必须向地方体协上报计划,由体协与政府休闲管理部门协商,统一安排各俱乐部的活动时间。

我国体育场馆开放率很低。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5.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

二、保定市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研究

1.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与无偿开放情况

根据问卷的调查,本文所调查的5所高校,共拥有60余片体育场地,其中室内体育馆7座,带观众坐席的体育馆3个,其中带坐席的体育场5个,这些场馆均属高校所有,无一有偿开放。

2.影响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因素

不少高校领导对高校场地开放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会给学校教学和校园安宁带来干扰,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会增加管理费用以及不稳定因素。拥有充足体育场所的学校未开展有偿开放的主要原因就是领导和教师在观念上没有意识到开放的意义以及可行性。高校领导的思想意识对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影响,“保证校园环境、秩序”和“让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是两种观念,其间的关系并不是无法解决,因此需要高校领导尽快改变观念,合理安排,方能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活动。

再有学校建设之初很多体育场馆都建设在学校内部,这些场馆比较“深”,不便于开放及对外使用。

三、结论与建议

1.保定市高校体育场馆规划缺乏管理层面的具体计划。建设之初的利用计划仅停留在学生使用方面,对体育场馆管理层面的规划均不明确。

2.各级领导加强经济意识,不要再认为体育场地是赔钱的投资。提高对体育场地的利用不要让它“死”在学校里,让它“活”起来。

3.高校体育场馆应本着“综合利用、服务学校、兼顾社会”的原则,在满足日常教学同时,服务于学校师生,兼顾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毕进杰.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外国体育法规选编[G].见:国家体委政策法规司,1995:269.

市场研究服务例7

【关键词】

贵州 市场信息服务 农户信息需求 信息不对称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述

1.1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概念

农村市场信息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和农村市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1],包括有关的理论、方针、政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农产品供求及价格等。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指为有关的决策与管理者和农村市场主体(包括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农村市场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总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就是为了有关的决策、管理、生产、加工、经营、消费提供农村市场信息的一项活动。由政府部门信息服务和非政府部门信息服务所构成,共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国内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现状

1.2.1 国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现状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120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目前已经有5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或较为完善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对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主要的特点为[2]:①政府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立法保障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以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②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体系完整、职责明确。通过不同的信息机构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进行不同的管理,全方位掌握关于农村的一切信息。③相关人员精干、高效,工作严谨科学,能够避免产生许多虚假信息,对农户决策有更多帮助。④市场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不同的中介组织也积极加入农村市场信息服务领域。⑤建立了吸引人才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程度很高,如美国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能向农户提供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和植保数据库系统(PHY -TOMED),可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⑥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

1.2.2 国内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们对农产品消费质量更为关注,农产品的质量信息变得十分重要,从农产品种子的选择、播种、施肥到收获过程中,一切相关信息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推行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通电话的自然村和行政村比例分别达到了92.4%和99.7%。能上网的乡镇和行政村比例分别达到了97%和88%,已通电的自然村基本接通了广播电视。“村通”工程为农村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起到了引导和刺激农村地区信息消费的作用。

全国333个地、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全国2 800个县(市、区)中有1 210个县(市、区)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总数的43%;全国43 000多个乡镇中,有7 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3]。

但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还很欠缺,很多地区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信息服务市场,偏远地区甚至没有形成这样的概念,尽管中央把农村信息化建设放在首位,但是真正要实现农村信息化、现代化,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贵州农户市场信息需求分析

2.1 贵州农户市场信息需求问卷调查

为了能深入了解农户的市场信息需求,笔者于2013年2月对遵义县的3个村 (中南村、度村、石河村) 进行了调查,共发问卷100份,其中包括23道题,问卷主要是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进行调查,涉及的内容有主要种植农产品、销售对象、价格变动、获取信息的方式、遇到的问题、解决途径及相关需求,共回收了80份,其中回答问题者男性有58人,占73%,女性有22人,占27%。

对于农户来说,他们有怎样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所得调查结果为:

47%的农户希望得到政府的帮助,贵州农村信息化建设较薄弱,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为政府部门,农户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希望政府所公布的有关市场信息能有一定针对性。

对一些大型的种植农户来说,产品消费对象并非来自当地,很多是运出省或者进入大型的消费市场,他们自己对市场信息能够掌握得比较好,这一部分农户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消费者的需求来做决策。普通农户只能根据农村集市的信息做决策,所以政府在其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而24%的农户希望农产品的价格能够统一,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自然灾害会使农产品质量差或者收成不好,会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上升,他们希望这个上升空间能够确定,同时也希望相关政策能够落到实处,有关农产品市场变动的信息能够及时公布,以节约经济成本。

15%的农户希望建立乡村网络站或者乡村图书馆,通过网络、相关书籍了解农产品的供求信息,避免更多的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了解农业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

其余部分农户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能够与企业建立关系,通过企业所反映的信息来做决策,农产品的种植直接与企业挂钩,避免农产品滞销等情况发生。同时,希望每个地方有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不仅提供给他们相关的市场信息,通过实地调查、指导、培训农户,提高农户的信息素养。

2.2贵州农户市场信息需求内容

通过对农户市场信息需求的调查,知道农户对市场信息需求主要包含的内容。就目前来看,农户最主要关心的信息包括农产品供求信息、质量信息、价格信息、政策信息、市场流通信息等。

2.2.1 供求信息服务

主要提供农产品供求态势、城乡消费者的喜好、农村劳动力、消费热点、与农产品相关的原料(主要是化肥和农药)、农民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的信息。在农村,大部分供求信息不及时、适用性不够,信息供不应求,农户迫切希望能够掌握供求方面的信息。不同的农产品,应分别提供相应的信息,将所获信息整理、,提供城乡区域性主要产品供给、需求表,尽可能对各种品种农产品的供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实现按需供给。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等应多有关信息,使买卖双方及时进行沟通。提供供求信息服务,能使市场主体了解整个市场的变动,更好地掌握大方向,实现信息对称。

2.2.2 质量信息服务

了解质量信息服务,可以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产品质量越高的价格越高,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才能获得高收益。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成为消费者和农户的共同需求。通过选用优等农产品种子,使用绿色肥料,科学培育,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绿色农产品所占比例。政府部门应注意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时反馈给农户和消费人群。

2.2.3 价格信息服务

农户种植经济作物,价格信息尤为重要,价格公平,才能实现买卖公平,供求平衡,避免资源的浪费。中间商以最低的价格进行收购,转手卖给最终消费市场,可能高出收购价两倍以上的价格转手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去购买,又会高出一倍以上,使农户的售出价格和消费者购买的价格显失公平。价格信息的不对称使农户的收益非常低,农民种植量大,不可能自己到市场卖给消费者,这样的成本更高,间接导致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不愿种植农产品,因此,价格信息服务显得很重要。有关部门应对此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出台有关政策实现各方利益平衡。

农产品政策信息、市场流通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了相关的政策信息,农户才能大胆地去种植,农户对市场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

贵州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贵州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现状问卷调查

笔者对遵义县三个村80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为:

24%的农户认为农产品信息不及时,相关信息只到了城镇,而已了解的信息对农产品的销售没用;16%的农户不知道如何获取信息,平日里所了解的信息都是邻里乡亲相互转达的,一传十,十传百,信息容易失真,为农户决策带来影响;10%的农户在询问相关政策信息时,遭到过拒绝,提供信息者认为信息应该保密,人们对知识的缺乏,变得自私,不愿意将相关信息告知别人,怕别人抢占先机。

西部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市场信息贫困,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农产品销售意识淡薄,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农户所做决策是根据政府的公告,或者通过电视新闻,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一年什么卖得好,第二年就种植什么,大多数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卖到集市上,销售对象主要为农村流动小商贩和私人,收益不高。相邻的乡镇集市,价格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价格,有时完全是根据别人的销售价格来决定农产品价格。贵州经济和教育发展落后,农村市场信息处于空缺状态,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老一辈对市场信息不理解,相信自己的经验,而农村市场信息又非常匮乏,市场信息服务的供给模式比较单一,针对性较差。

部分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大型相关数据库建设成功,农村信息化建设网络平台已逐步建立,互联网被大部分农户所接受,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到基层,有关信息的网站建立成功,为农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差,政府信息不公开,相关信息没有及时落到实处,信息不对称,农户能够接受的信息服务少,都是贵州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现状。

3.2 贵州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3.2.1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的买卖主体不可能完全占有对方的信息,必然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另一方的利益[4]。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具体表现为[9]:①产前和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前期的信息投入在动植物产品上,只有生产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前期信息的真实程度。如种子的好坏,等到产品收获时才能知道;化肥效果的好坏,也要等到施用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显现。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农户很难克服。 ②产后的信息不对称。农户销售农产品,要付出很大成本去发现市场和满足顾客的需求。农户对销售信息的“搜寻成本”很高,农户的信息意识普遍不强,造成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农户往往处于信息劣势方,很难获得相关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成本、利润等信息,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③其他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农户在获取其他信息时也会出现不对称现象。由于农户资金意识薄弱,获取农业资金的渠道狭窄,不知道如何利用信贷资金扩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关银行难以了解农民的还贷能力不愿贷款给农民,从而形成农民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贵州各地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农户散居在山间,对于市场信息服务相关的政策需求不同,政府也很难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种政策、措施,从而形成农民和政府之间在政策信息方面的不对称。

3.2.2 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

笔者对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做了相关的调查,其结果为:

从表1可以看出,农户使用渠道主要为新闻,其次是政府提供的市场信息和其他。西部地区农村,能通过报纸来了解信息的农户很少,大部分经过邻里乡亲的转告或从外出打工的人那获得相关信息,能够使用现代工具获取信息的农户很少,能够使用网络的人更少,由于对获取信息的概念不明确,大部分农户只能使用传统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并且使用渠道单一。

农户使用单一方式获取信息,不能全面掌握市场信息,获得的信息不完整。36%的农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为新闻,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和有关农业的电视节目,但大部分信息和当地的市场信息差异很大,不能满足贵州农户的具体需求。10%的农户在询问市场相关政策信息时,遭到了拒绝;16%的农户所获得信息对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帮助。16%的农户选择从邻里乡亲或外出打工者那里获取信息,信息容易失真、扭曲,农户获取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农产品滞销、供不应求等情况。农户使用网络方式搜索市场信息,而农民又不能辨别信息的真实度、可用度。

信息渠道不畅通,影响农户做决策,据调查统计,36%的农户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凭自己的经验或上一年的交易情况来做决策,风险性增加。农户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不能真正了解消费者的喜好,盲目做决策,出现一系列情况。农户从邻里乡亲那里了解的市场信息仅限于当地,对其他的市场并不了解,不能扩展种植规模,农产品基本消耗在当地市场,不能促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出现亏损现象。有些农户上网查询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但因为地区不一样,价格也不一致,如果农户只根据网上公布的价格来做决策,会使农户高估或者低估价格,导致农产品对接出现问题。

3.2.3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领域有关各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递、存储及分析、、反馈等相关多个环节,有关部门、企业、经济实体、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等都属于这一体系的范畴[5]。

有时,农户获取的是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源信息,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对源信息无法正确分辨;农户在获取市场信息时只是被动接受,并未进行反馈,信息提供主体不能真正了解农户的需求,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现阶段,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提供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认识不够全面,信息传播中忽视农民的真实需要,提供给农户的信息不完整,农户对市场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建设不平衡,农村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传播渠道不畅、各级政府组织部门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缺乏协调管理、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等,使市场信息服务程序欠规范,信息内容欠丰富,信息质量不高,时效性差、不准确、不全面,以致农户无法得到其所需要的信息。贵州现有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中服务提供者与农户的互动相对欠缺。人们所采用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渠道提供的信息服务往往是一对多的单向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很多信息得不到用户的反馈,致使服务的成效不理想。传统媒体与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各服务主体不能协同,导致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最终导致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得不到完善[6]。

贵州属于经济落后地区,经费短缺,一方面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即使有的地区互联网得到了有效建设,但功能有限。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较低,市场化的农村信息服务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基层人才匮乏。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低,40%的人只上到了小学,35%的人有初中学历,上过大学的人,几乎为0,导致人员素质低,农户信息意识浅薄,对信息需求不强烈,农村信息流动不畅,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2.4 农户解决问题途径狭窄

笔者对农户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了调查,如农户在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遇到价格不对等、农产品滞销、供不应求等问题时所选择的解决途径,结果显示,36%的农户选择下一年再买,26%的农户自己去找相关的销路。农户不能清晰地看待问题,不能预知问题的严重性,大部分人自行解决问题,少部分人会选择咨询村委、政府,体现出农户解决问题的途径狭窄,当种植规模较大时,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政府的管理较弱,对很多问题束手无策。能够通过企业层面来解决问题的农户很少,贵州有些地区并没有大型企业对农户的生产、销售活动进行支持,农户想不到企业层面。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户极少数会想到通过网络途径,更别说其他现代化途径。

发展贵州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策略

4.1 加强农户信息素质教育

发展教育事业。农村存在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政府应给予其生活、学习上一定的帮助,并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建设,为农户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带动农户文化素质的提升。

对农户进行免费培训。政府应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主导作用,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农村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鼓励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对农户进行信息素质培训,帮助农户认识信息、使用信息,将信息与生产经营活动有效结合,做出有效的决策。

组织人员下乡进行宣传,培养农户的信息意识。农户忙于种植管理农产品,没有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组织人员下乡宣传,能使农户及时获得信息,在工作的同时提高其素质,从根本上认识信息的重要性,正确使用信息。

应鼓励农户通过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提高其加工信息、筛选信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利用农村信息化知识服务,加强管理。完整的农村信息化知识服务体系,包括农业产业化有关的现代化管理知识、现代市场知识、农产品标准化知识、农业法律知识和精细农业、精准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资源[7]。农户信息素质低、难以使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去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难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知识服务体系可以满足农户不同类型的知识需求,提高其信息素质,改善较弱的信息环境,让农户体会到信息化带来的益处,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懂经营的农民。

4.2 加强农村市场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了解农户的需求,摸准需求才能保证供给。市场信息主体应正确提供信息,加强信息的最后一公里,保证农户又快又准地获取信息,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提升其信息素质,使其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减少因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为,共享信息。

发挥多重力量的作用。积极发挥有关部门、服务组织和农村信息员的力量,完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加强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资源的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和农村信息员对当地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需求比较熟悉,应积极收集传播信息,减少中间传播途径,使信息直接传播到农户。

加强对农业信息产品的开发,发展现代农村信息市场机制,加强信息渠道的应用,使信息化服务更加专业化、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

使用多种服务形式和手段。大力采用电话、电信、计算机、互联网渠道等,让农户了解更多的信息。加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黑板报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和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力度,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4.3 发动多方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

加强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对与农业部门有关的信息服务主体,包括农业部及有关行政局、农业部直属主要媒体、农业科研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地方农业部门给予支持与鼓励,使之积极加入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这部分市场主体应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政策信息、相关统计数据、市场动态、农村科技信息,与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科技结合,应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发农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8]。

发动更多的涉农部门,包括财政部、林业局、水利部、气象局、统计局、粮食局、日报社、农经网等参与市场信息服务,这些部门对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起到积极作用,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消费者决策、农户决策等提供参考。

吸引民间组织和经济实体,包括批发市场、涉农企业、私人企业、行业协会和学会、商业性机构等从事农村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加入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满足农户特殊信息需求。

发展发达的网络技术,建立相关的贴吧,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发帖方式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为农户解决问题提供建议。

4.4 搭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较差,应加强基础设施和农村信息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对信息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增加农户选择途径,为农村信息、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商等中介组织。中介组织能得到法律的保护,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为农户提供供给需求信息,了解消费需求,做出有效决策,农户还能与他们签订合同,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有一定保障。

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设专人收集和整理谷物、肉类、禽蛋、大牲畜、水果、蔬菜、花卉、烟草等的价格和供求信息,由农业部派出工作人员完成,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发展特色农产品,建立农业电子商务,开发电子数据管理系统,向农户提供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9]。

4.5 政府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

资金方面,提供相应资金保证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农户生产经营是为了带来好的收益,目前人民生活水平渐渐提高,很多人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种植及买卖,亟需相关市场信息,对农村网络的建设也很重视,但贵州大部分农村处于贫困状态,经济条件较差,虽然已实现村村通电信,但农户难以承受起高昂的上网费用,需要国家的资金补贴。有了网络,让农户不出门就能了解最新、最准的消息,方便地获取信息,遇到问题能通过网络进行解决。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能通过网络直接交流,减少中间传递环节,减少信息失真。

政策方面,应尽快制订完整的政策维护农户的利益,同时,加强政府监督,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农户做决策起引导作用。政策可帮助农户有效获取信息,解决遇到的市场信息问题。完善的政策可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并通过相关配套法律来保护农户合理的市场信息行为,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4.6 强化服务供需双方沟通机制

提升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能力。发展农业信息网站,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农户对信息网站的使用率。

充分利用农村经济专用电视频道。如增加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的播放时间,播放价格、供求、科技、政策等内容。

建立农村报刊信息专栏。在农村建立报刊信息栏,能使农户获取信息更为方便及时,不经过中间传播途径,减少信息流失。

增加广播电台的信息量。提供农产品产销趋势、行情等信息服务,并组织专家解答农户疑问,农户可以进行短信、电话咨询。

发挥地方媒体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地方媒体的管理,发挥当地广播、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的信息传播途径。

加强农村市场的流通体制建设。农产品流通主体包括农户、批发商、零售商、企业等,应优化农村市场的流通体制,使市场流通加快,资金运转迅速,信息流动加快,市场活跃,带动经济的发展[10]。

结 语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国家一号文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更是重中之重,笔者对贵州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英利.发展我国农村信息产业的条件分析[J].津图学刊,1999(1):50-55.

[2] 赵元凤.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9-32.

[3] 李志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55-57.

[4] 高锡荣, 唐茜, 黄佳丽.农村信息服务市场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7.

[5] 孙素芬, 罗长寿.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世界农业,2007(3):19-23.

[6] 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8.

[7] 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72.

市场研究服务例8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节能服务公司又称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EMC公司)”即国外简称能源服务公司ESCO(Energy Service Companies)。基于合同能源管理EMC机制运作、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 。其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ESCO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是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发展起来一种基于市场运作的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不是推销产品或技术,而是推销一种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管理方法。其经营机制是一种节能投资服务管理;客户见到节能效益后,EMC公司才与客户一起共同分享节能成果,取得双嬴的效果。

眼下正是全球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的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环保、低碳经济等成为国际企业不断关注的议题。我国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在近年来表现抢眼,不仅在政府政策导向方面,节能服务产业符合我国长期的经济政策要求,更重要的是节能服务产业是我国政府国际许诺能够实现的关键途径。但是由于节能服务产业市场总规模偏小,节能服务企业在企业规模限制、预期持续盈利能力以及同质化竞争困扰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节能服务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面对市场风险,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研究节能服务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市场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当前节能服务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分析

1、节能服务企业融资困难是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据统计,80%以上的节能服务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融资困难是节能服务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面临风险时最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金融危机直接导致银行惜贷,造成企业资金紧张。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基于自身经营安全考虑,对企业放贷、担保更加谨慎,要求更加严格,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使得本来就存在的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上加难。二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对象忽视了节能服务企业。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始终是银行偏爱的对象;而一些成长型的节能服务企业扩展势头迅猛,企业研发和技改方面急需中长期贷款,却往往得不到支持。三是受经济不景气影响,企业的内销商品和出口商品无法按期结算,甚至完全收不到货款的现象增多;部分企业由于客户倒闭、应收账款形成坏账而遭受巨大损失。不少企业由于客户信心不足缩减订单,造成库存增加、资金周转不灵、货款需求量增加。

2、生产要素经营成本大幅提高,而节能服务企业议价能力弱。近年来,节能服务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除了管理水平较低这一内在因素外,还深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特别是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急剧上升,导致企业劳资关系紧张,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成本骤增而大幅裁员,甚至倒闭。同时,2010年下半年,物价指数逐步攀升,生产要素上涨较快,节能服务企业在市场中议价能力较弱,经营利润被大幅压缩。

3、市场拓展日益困难。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节能服务企业的市场发展,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出现了市场萎缩、销售降低、订单减少的情况。同时节能服务企业普遍对市场前景信心不足,对未来短期内经济形势持消极态度,原材料价格涨跌幅度大、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走势不明,明显打击了企业经营信心;为避免贷款不能按时到位的风险和成本预算失控而遭受损失,很多企业下单、接单谨慎保守,甚至有单都不敢接。

4、政府支持力度尚未落到实处。节能服务企业受规模及市场的制约,借贷能力不高。节能服务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信誉建设,加上财力不足、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决定了其偿还能力较差,使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企业的贷款更加审慎。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但是,当前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一方面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银行资金积压借不出。政府为金融机构、节能服务企业所提供的协调政策措施不到位,对银行的管理考核中没有专门为节能服务企业服务的制度规范。

5、节能服务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企业的投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市场及财务风险。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二、节能服务企业防范市场风险的措施

1、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和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科学地预测市场需求,有效地控制节能服务企业的市场风险,可以对其进行评估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风险防范措施,将其对节能服务企业的损耗降到最低限度。节能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这也是企业产生市场风险的外部原因。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

市场研究服务例9

据调查。目前,××市中心城区共有物业管理小区38家,物业管理企业30个,其中二级资质企业2 家,三级资质企业28 家。管理房屋230万平方米。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0%,新建商品房的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有壹街区住宅小区获得省级物业管理示范(优秀)小区称号,六合盛世小区获得省级园林小区称号。物业服务收费率仅达40-60 %,呈现亏损的占98 %。目前,全区90%小区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处于前期物业管理状态。个别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矛盾因缺乏沟通渠道而无法解决。从总体看,城区物业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物业管理市场处于发育初步阶段,市场培育后劲不足。二是物业服务档次不高,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三是业主委员会作用发挥乏力,如何引导广大业主参与物业管理,如何缓解业主与物管的执收矛盾,举措不多,效果不显。四是物业管理行业本身自律意识不强,缺失的监管体制导致物企提供的服务呈现“短斤少两 ”,甚至“缩水”。

一、市中心城区物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物业服务公司小、弱、散突出。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物业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从总体看,发展参差不齐。由于企业管理规模过小,综合实力差,专业化水平低,造成物业服务社会资源浪费,服务效率低、经营效益差。

2、物业服务企业生存环境存在缺陷,经营困难。由于我区物业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业主对物业收费都表示不理解,业主缴费意识薄弱,造成物业服务收费率低,有的企业因难以全额收取物业管理费,只好被迫撤离所服务的楼盘,自行“夭折”。

3、拒绝缴纳物业服务费现象普遍。有的业主仅比查字典较其物业收费标准,而未比较物业服务质量,业主对收取物业服务费表示抗拒。特别是对停车收费及车库及储藏间、杂物间交物业费表示不理解,导致拒绝缴纳物业服务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物业服务收费现状

新入住业主要交下列费用:物业服务费、装修垃圾清运费、装修保证金(装修无损坏公共设施后全部退还)、电梯运行费4项。大多数业主对装修垃圾清运费、装修保证金收费意见较大,导致出现:

1、物业服务费收取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物管企业一些服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差,服务不到位,导致住户有意见而拒绝缴费。二是住户无力缴费。如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业主很多是低保户,以生活水平低为由拒交物管费。三是工程遗留问题随着物业交接,将问题转嫁给物业服务企业,成为住户不缴费的借口。四是由于业主自身的原因,如业主内部纠纷、业主出租房屋等原因致使缴费不及时等。五是业主物业缴费意识淡薄。

2、水、电收费难。一是二次供水、电梯使用费分摊收取矛盾大。二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业主觉得分摊不合理而拒缴水、电费。

三、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经营成本现状

经营成本购成:人工工资福利占70%,公共水电占6%,设施维护占3%,清洁费占4%,绿化费占3%,办公费占3%,交通、培训、服装、社区文化等费用占3%,税费占8%。

1、吉州区作为××市中心城区,由于邻近县居民到我区投资购房置业者较多,有的购买多套住房不急于入住等因素导致空房率高,小区入住率不高,由于规定未装修入住按50%交纳物业服务费,不交纳电梯运行费,而这部分人员未入住,并未减少物管企业的服务成本,造成物业管理企业难以为继。

2、由于已入住业主交费意识薄弱,应交的物业费也收不上来,导致许多小区由于收费率低处于微利状态,甚至产生亏损。据统计,大部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率仅达40-60 %,极个别达到90%以上。

3、当物价部门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水平和业主服务水平提高等情况,对物业收费标准作出调整后,部分业主不愿按提高后的标准交费。

由于物业费收入收不到位,小区设备维护、清洁、绿化投入只能打折扣,造成恶性循环。

四、明确服务类型,对物业服务收费实行类别管理。

多层、高层住宅和经济适用、福利房、商铺、写楼等住宅物业服务费实行政府定价。小区车位租用管理服务费、电梯综合运行费、二次供水费、装修垃圾处理费等应实行政府指导价。特约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五、加强完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意见建议

1、完善收费标准,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建议尽快研究制定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费指导价格体系。如《省物业管理条例》中虽明确了各等级物业服务的收费范围,可细化明确规定在各收费档次对应物业企业应达到的具体标准。

2、未使用或不入住的房屋,“业主不交纳设备运行专项服务费”不合理,也不符合实际,比如:电梯运行服务费。

3、应明确高层住宅另行收取的电梯运行费是否包含电梯维修、年检费,电梯费用各楼层间的分摊比例问题。

4、房屋公共维修基金的使用问题。按条例规定:当确需使用房屋公共维修基金的时候,由业主委员会提出,经2/3以上的业主同意后,方可申请使用。但实际上,如果修缮部位只涉及到少数业主的利益,那么就很难获得小区2/3的业主通过,给实际使用造成了困难。另外物业公司预算的维修费用没有专业机构对其作鉴定和监督其使用,容易让房屋公共维修基金造成不法利用。随着大量房屋开始进入维修期,当房屋需维修,当年收取的大修基金如何提取使用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房屋公共维修基金从未提取过。

5、应明确私家车库、储藏间是否要交物业服务费。

6、应明确当业主恶意拒交物业费时,现行办法是由物业企业起诉业主,耗费了物业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法律途径追讨的物业费都不足以支付诉讼等相关费用。建议明确物业企业催缴物业费更为简单措施或程序。

市场研究服务例10

引言

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是描述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随着某一产业生命周期从诞生、成长、成熟到稳定(或衰退)的逐步演进,企业的数量及市场集中度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均衡。在任何一个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存在着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一般而言,大部分的进入和退出对于行业中最大的厂商的影响会相对较小。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市场集中度很低;当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随着产业的衰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上升。

市场集中度的测量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或HI指数。市场集中度是用产业中最大的几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由于该指标计算简便,直观易懂,容易获得所需资料,因而在国内外对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计算如下:

式中:――产业市场的总规模;

――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规模;

――产业内的企业数。

产业内部企业的规模越是接近,且企业数量越多,HI指数越小。此外,HI指数对规模较大的前几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比重的变化反映相当敏感,如果两个企业合并成一个企业,尽管总额未变,但市场支配力明显变大。

市场综合分类是以赫芬达尔指数为基础,并考虑绝对集中度差别和企业数量,对市场结构进行的综合性分类,是由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在实施产业组织政策实践中开始的。具体划分方法是:首先按HI指数标准将市场结构分为六大类,HI指数大于3000为高度寡占型(I),介于1800到3000为高度寡占型(Ⅱ),介于1400到1800为低度寡占型(I),介于1000到1400为低度寡占型(Ⅱ),介于500到1000为竞争型(I),低于500为竞争型(Ⅱ)。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前几位企业集中度的差别和企业数量细分为不同的小类。这种市场结构分类法考虑的指标较多,产业划分具体细致,能够较准确把握各产业的企业集中与分散程度。

一、常州中介服务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依据行业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以总营业收入为计算对象,行业集中度以法人单位数目为基础,竞争型(Ⅱ)均计算前十位的市场集中度,其他类型选择集中度差别较大的一位作为计算对象。法人单位数低于10个的行业由于数量太少,只有事业单位的行业由于内部没有明显竞争性,以及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服务行业由于包含的企业类别太多,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上述中介服务行业不具有计算市场集中度的条件。按照市场结构的综合分类方法,常州市部分有一定法人单位数的中介服务行业市场结构状况如表1:

从市场集中度和赫芬达尔指数来看,常州市中介服务行业过半数处于竞争型(11/17),其中赫芬达尔指数低于500、处于竞争型(Ⅱ)的行业占三分之一以上(6/17)。竞争型中介服务业由于科技含量低、企业规模小、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既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市场调查行业赫芬达尔指数最高,达到5215,属于高度寡占型(Ⅰ),具有较大的规模效应,但该行业法人单位总共只有十家,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各5家,说明该行业虽然在起步阶段就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但内部竞争不足;科技中介行业赫芬达尔指数大于1800,属于高度寡占型(Ⅱ),但该行业收入占据前两位的是两个事业单位,常州市事业单位靠营业获得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7.0%,可见该行业即使属于高寡占型,由于受事业单位体制限制而无法发挥其规模效应,反而影响了该行业的合理竞争;其次有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社会经济咨询和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赫芬达尔指数大于1000,属于低度寡占型,体现出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有效竞争性。除此之外,常州市大多数中介服务业的行业集中度都非常低,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行业内各中介服务组织实力相当,缺少有强大市场控制力、在行业起领军作用的中介服务组织。许多行业都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市场结构,即法人单位数量较多,规模小,力量相当,整体呈高度分散化格局。

二、对策研究

1.资源整合,提升实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引导中介组织加快建立网络平台,不断拓展业务范围,进行品牌化发展、规模化经营。

2.培育品牌,提升档次。建立中介服务业培育库,将那些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的中介服务企业列入培育库,加以重点引导、扶持、培育。

3.扩大招商引资,拓展发展空间。组织中介服务专题招商活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将常州中介服务业优势企业推向全国、甚至国际,同时将各中介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引入常州。对于外商投资中介组织,制定包括税收、用地、人才、房屋租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4.引导功能分区,发挥集聚效应。政府要把中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统筹起来进行规划,引导中介组织向各类产业集聚区聚合:建立若干个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区、贸易中介服务区、生产性中介服务区、信息化中介服务区、旅游休闲中介服务区等功能区块,也可以通过“一条街”、“中心”等模式培育规模较小的中介服务业,逐步形成规模和特色,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全方位提升中介服务业的配套服务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工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市场研究服务例11

一、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及特点

(一)“十一五”以来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政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将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首都服务经济功能,突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整体经济增速,GDP占比由2005年的69.65%增至2012年的76.07%;其中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在整体经济结构中占比由46.02%增至51.14%,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见表1)。

从细分行业来看,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商务服务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发展快,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占比不断提升;房地产等基础配套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稳定保障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与上海市比较,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其18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细分行业来看,北京市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产业占比高于上海市8个百分点,突出体现了“科技北京”区域资源优势。金融、商务服务占比高于上海市4个百分点,总部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与香港地区比较,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其15个百分点,服务业整体发展仍然具有一定差距。从细分产业来看,香港作为重要港口及贸易中心,面向整个珠三角地区提供高端服务,以对外贸易为核心的批发零售业占比高,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产业占比较低,这些正是北京市优势领域与未来发展方向。

(三)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1 总量占比不断提高,支撑带动效应日益突出。“十一五”以来(2005—2011年),现代服务业GDP从3207亿元增加到831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46.02%提高到51.14%,增量占服务业GDP同期增量67.97%。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符合北京市资源比较优势,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2 以金融、信息服务作为支柱产业,各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呈现出信息化、高技术化等高端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日益成为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延伸,助力产业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闪联、宽带无线接人等一批国际标准大量涌现;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 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信息优势: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公共资源及信息资源丰富,发挥着全国信息交流中心功能。

资本优势:作为中央金融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清算中心,金融街、CBD集中了大量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及国外金融机构在华分支,形成全国性金融资本中心。

研发优势: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密集;重点高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博士点占全国三分之一;拥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半数以上。

需求优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融合。

产业聚集优势:重点区域服务要素集聚能力与行业影响力大幅提升,形成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以金融街、CBD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服务区,石景山、朝阳、东城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区,以顺义、通州、大兴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等聚集区,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强。

4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先后了促进服务业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政策意见,出台了吸引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振兴规划、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规定等专项政策。2010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先行先试政策,石景山区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7月,北京市与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签订协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技术研发、测试开发、技术转移及成果孵化平台。2012年9月,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启动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预计全年减税165亿元。

二、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分析及市场机遇

(一)信息服务是北京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全球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

1 信息服务产业是信息时代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包括电信及广电信息服务、软件等子行业。其中:电信及广电信息服务是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具有技术起点高、产业链长、渗透性强、引导效果明显等特点,同时公共属性和政策壁垒较强;软件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等特点。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高端发展信息服务业,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信增值、三网融合、软件、新兴服务业态领域形成一系列重大市场机遇。

一是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依托通信企业集团总部资源加快发展,建成世界级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全球经营所需要的信息通信服务;建成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大规模开展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随着上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展开,必将为商业银行带来3G网络,高速宽带网等一系列项目融资机遇。

二是传统电信增值服务与互联网增值服务融合。伴随三大电信运营商整体经营转型,预计“十二五”期间电信增值服务产业从1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商业银行可利用网点优势积极营销运营商增值业务资金归集等配套金融服务,并针对其投资采购项目拓展贸易融资业务。

三是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北京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推广阶段(2013—2015年)将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IPTV平台:广电系统将加快整合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资源,组建部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预计形成一系列重大配套建设项目,同时创造光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机会。

四是软件产业加速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重点关注全国性IT软件业龙头企业、电信、医疗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部分本地服务领域重点企业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需求,并通过贸易融资等产品延伸挖掘外包产业链中小企业。

五是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卫星导航等新兴服务业态。“十二五”期间基于物联网的高速铁路旅客服务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一户一T”云应用示范工程等商业化项目投入运营;新一代卫星导航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基于北斗的高精度位置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列为部级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商业银行可关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并围绕新一代卫星导航等应用领域探索融资模式,提前布局若干潜力领域。

(二)科技服务是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强大支撑

1 科技服务产业形态适宜首都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推广、工程技术服务等子行业。作为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该产业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量吸收高素质人才就业等特点。“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通过不断改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效支持首都经济发展。

2 科技服务业将形成一系列重大市场机遇。一是以全面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京市将在5年内统筹500亿元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保费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范围。商业银行可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蛋白质科学研究、航空遥感系统、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子午工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等项目;围绕北京市科技发展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及相关领域重大需求,关注绿色印刷、中低速磁悬浮、航空遥感等工程及其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

二是做强研发服务业,推动科研院所向研发服务机构转型发展,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关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及国家核电、首钢公司等企业研发关键技术进展,对研发企业及应用项目提供支持。

三是做大科技中介服务业,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参与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充分利用交易中心、交易所等平台渠道,积极关注工程技术服务、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服务企业,批量拓展客户。

四是做精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本土设计品牌。实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发展设计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设计之都,提升“北京设计”国际影响力,并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新生市场龙头企业及国有设计院所向设计服务企业转型改制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三)文化创意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中心

1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娱乐等基础行业及相应的文化产品制造及批发零售业。该产业具有创意,知识和资本密集,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有形资产少,未来收益和市场价值不确定,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和流转等问题。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与科技产业形成对首都经济双轮驱动态势。

2 北京市建设文化中心期间将形成重大合作机遇。一是优化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朝阳区、海淀区为中心,加快现有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首钢旧厂区、北京焦化厂转型利用;继CBD一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后,重点培育2~3个综合收入超千亿元功能区,形成地标性文化航母;建设中关村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期实现入驻基地企业100家、相关产值200亿元。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重点关注海淀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朝阳CBD一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798和宋庄艺术区等重点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建设融资需求:密切关注中关村部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进展,围绕数字内容制作与分发、出版发行交易与监管、跨媒体复合出版、智能阅读终端研发制造等领域挖掘潜在客户。

二是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集中在京落户。2012年6月,北京市与大连万达文化集团、中国数字集团等11家企业签署大规模战略合作协议,首期签约投资额608亿元。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将在798艺术区建设北京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水舞间”高端演艺品牌项目总投资500亿元。中国恒天集团将在宋庄投资建设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投资超过300亿元。房山文化硅谷、怀柔电影城等项目也在规划中。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情况以及核心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

三是集中力量组建行业内龙头客户和“文化航母集团”。北京市将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战略重组;“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亿级、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新增上市公司50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都市传媒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广告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文化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结算、投行咨询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四是加快首都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北京博物馆中心区,支持国家音乐博物馆、中国出版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新的部级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在天桥和天坛地区集中规划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打造亚洲演艺中心。推动市级和区县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美术馆、首都交响音乐厅等项目,提升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公共文化设施具有较强公益属性,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商业银行可关注相关重点项目进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五是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走出去”。北京市将依托国际友好城市、驻外机构、海外华人等资源,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和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海外巡演巡展,支持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动漫网游等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随着北京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可进一步依托自身全球服务网络,挖掘国际业务机会。

(四)北京市将形成较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在公共教育、卫生服务资源布局调整、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教育、卫生属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领域,随着卫生部、教育部先后出台规定明确禁止公立机构负债建设,大型项目融资机会相对减少,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配套金融服务需求,间接支持公共服务事业发展。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至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资源布局合理,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和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资源布局,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公共教育服务资源布局优化。推动中关村大学聚集核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融合,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完成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及相关高校新校区建设;结合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建设,发挥东部高校聚集区学科优势;推动职业院校向产业集中区聚集,重点推进亦庄职教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除部级高等院校以及北京市级重点高等院校外,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新建项目发展情况,寻找切入点与突破口。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布局优化。除部级、市级大型综合医院外,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新建项目,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三是加快应用科技创新成果。随着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可依托结算网点及网络银行等平台优势,开展银医合作,密切关注创新成果应用对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拉动作用。

(五)商务服务产业提升“绿色北京”吸引力

1 商务服务具有较强拉动作用,是构建世界城市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直接推动力。

商务服务产业包括企业管理、市场管理及会展、租赁、广告、法律等活动。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辐射力等特征,是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支撑条件。北京地区总部经济特征突出,拥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居世界第二;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居全国第一;资产、收入总额占商务服务业比例分别达到96%、45%;集中大量营销、研发、资本运作和管理决策等功能,并带动会计、咨询、律师、评估等中介服务业态发展。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将在集团总部、商务配套服务、会展、广告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商务服务业兼具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多数子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属于低耗、高效的绿色产业,符合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是进一步强化集团总部聚集优势。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于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到2015年吸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0家左右,同时重点引进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做实做强“总部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可重点围绕集团客户开展产业链贸易融资业务,分析把握供应链构成、商业运作特点和交易结算模式,开发个性化服务方案。

二是大力发展商务配套服务。实施商务中心区(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核心区等城市商务区,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集聚程度,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会计、法律、咨询等区域优势产业客户,根据企业经营特点,提供融资、结算服务。

三是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提升北京会展业国际竞争力,预计2015年全市会展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新国展等四大会展业核心功能区,密切关注密云龙湾水乡等六大会展产业集聚板块建设,延伸营销配套服务企业。

四是创意广告业优化发展。商业银行可优先关注行业内经营时间较长、与业务对象合作关系较稳定的企业,根据应收账款情况,通过控制未来现金流,探索进行融资支持。

(六)流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拉动经济增长

1 流通服务优化带动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实施“世界城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流通服务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现代物流两大领域。其中: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众多,具有利润薄、轻资产、负债率高等特点,并呈现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现代物流以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和物流基地网络为支柱、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商业银行未来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将在专业商品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龙头物流企业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和主要商贸流通交易中心之一,将构建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高效、绿色、低成本的都市物流体系和现代化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成熟、先进的现代化流通服务产业体系乃至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力争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商贸中心。

一是加强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和分类管理,专业商品市场集聚发展。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专业商品市场建设及升级改造过程中融资需求,主要包括中关村示范区高科技产品交易聚集区、红桥市场珠宝交易聚集区、木樨园一大红门服装产业交易聚集区以及马连道茶业交易中心等主题交易聚集区;同时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内从事石化、煤炭、医药、粮食等商品的全国及区域龙头企业,挖掘其上下游企业链条。

二是搭建重点行业电子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在线批发交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集成发展。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通州商务园等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跟踪电子商务国际化经营趋势,跟进配套服务。

三是完善物流产业基地及项目建设。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多级市场配送体系建设的融资需求。

四是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服务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音像图书等优势产业的全国及区域性龙头物流企业,以及航空、冷藏等专业物流企业,依托物流监管企业,拓展商品融资业务。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公司金融业务的市场选择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商业银行应在持续深入了解市场前提下,结合自身优势,顺应北京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积极探索业务模式、抢抓发展先机,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对接渠道,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全方位支持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持续跟踪和研究:建立与产业主管部门对接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产业发展动态及落地项目情况;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定期研究内外部重大变化并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利用结算、网点等综合金融服务网络优势,实现对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二)立足总部经济的拉动和聚集效益,满足重点产业融资需求

1 根据总部经济特点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围绕企业总部所需要的金融、保险、会展、法律、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高端现代服务需求,推进“1+N”的供应链模式,深度挖掘产业链客户群体。借助国内贸易融资产品所具有的融资成本低、优化财务报表等优势,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优质客户群。

2 建立长效跟踪机制,选择性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支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北京市科技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大力拓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探索、创新适合流通服务、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的融资模式。跟踪教育、卫生产业发展动态,重点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打造专营机构

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情况,将部分分支机构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特色机构,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重要产业功能区,鼓励根据所处区域特色,明确目标定位,以“立足区位、塑造专业”为目标,重点研究、发展1~2个特色行业,力争先试先行,探索业务发展模式。

(四)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模式

针对现代服务业“看得见、摸不着、抵不住”特点,加大对新产品研究力度,跟踪现代服务业行业特点和运行规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模式,吸收借鉴同业先进经验,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有市场竞争力的信贷业务产品。

(五)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