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的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27 09:17:43

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62-02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中起到奠基石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教育教学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并围绕素质教育探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1],要求教师以符合小学生接受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一方面,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求知欲尚需激发;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据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谜语、表演、讨论、评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的意识。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质朴而敏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较多的积极词汇,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表示赞扬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表示赞同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以及表示肯定和认可的“很好”、“完全正确”等。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的场景,采取“同学们,这位同学朗诵得是不是很有感情?”这样的方式,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给予肯定。

3.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荣誉感。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获得取得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其标志着荣誉的小红花等形式的奖励。同时,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互助合作中领悟学习所带来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主动学习意识,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的基础。正如常言所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教学取得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喜爱程度[3]。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并非管教关系,不过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4],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2.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作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自觉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通过自我监督、总结和反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修养。特别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无疑是学生眼中的标杆人物。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性,才能更好地以身示范。同时,为人师者,应尽可能地做到博学广知,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才可以基于已有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

3.因材施教。借鉴孔子“听其言”和“观其行”的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容易骄傲的学生,过多的赞扬可能会起到助长学生自我评价失衡的反作用;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多一些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其融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师生平日的沟通和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学生在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取的是小学生可理解的美德类诗歌和短文,适合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需注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搜集适合本次教学的资料,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寓乐于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自主识字、独立观察、资料收集、合作讨论等语文学习的方法。

2.道德观念的渗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健全其人格的发展。例如,教学内容涉及我国的优秀文化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结的形成;教学内容涉及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传统美德[5]时,可鼓励学生将这些美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教学内容涉及个人的成长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诚实、善良、勇敢和坚强等品质的形成。

3.美学角度的阐释。以美学的角度为学生演绎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利用拼音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让学生在良好的语境中扩展想象,使其体会和领悟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教学时还应结合课本中已有的插图,或者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素材,以美学的角度理解课文。

综上,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教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德育和美育加强智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以及提高其荣誉感,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角度,积极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与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32-233.

[2]孙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125.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2

1、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学钢琴……,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是非常错误的。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作业。定期、定量、定事设置练习等,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养成教育习惯方面经常运用的具体措施。在此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养成来自于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来自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来自于自我忍耐、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二、树立家庭创新教育观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打破事物的固有模式,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倡标新日异。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获得的经验教训,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

三、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遭遇挫折时,就不会灰心丧气,而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快乐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性格快乐就能让孩子换个角度面对生活,自觉避开沮丧消极情绪的困扰,机敏地实现情绪上“多云到晴”的转换。快乐使人精神振奋,才能与睿智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孩子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幼年和少年时期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1、提供快乐的环境,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那些民主气氛较浓,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待,有事主动与孩子商量的家庭,其子女性格往往健康、开朗和活泼,而那些凡是由家长说了算,孩子只能听家长的,不能有自己的主张和意愿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往往沉默、消极、畏缩。家庭消积情绪的信号,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应恩爱,相敬如宾,让家庭充满朗朗的笑声,让家庭充满和煦的阳光,让孩子在幸福快乐的大本营里健康成长。

2、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了。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当孩子稍微有了点进步时,要大声称赞、充分肯定,而不能拿孩子和别人比,以为孩子的进步不值一提,与别人相差甚远。家长应常常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热忱的赞赏和鼓励,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好家长会让孩子们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在于他们永远一帆风顺,而在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强,拥有好的心态,能很快振作起来。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永不气馁,同时还应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孩子及时得到心理上的调适,不断强化坚忍的心理素质,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放手让孩子追求快乐,给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利

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大方和开朗的个性。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感受,应放手让孩子自己追求快乐。对孩子适度放权,让孩子拥有活动的安排权,学会管理自己,让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支配权,锻炼其理财的能力;让孩子拥有交往的自,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家长不过多地包揽孩子权利范围的事,而让孩子在独立生活的体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家长所要做的只是适时引导,培养他广泛的兴趣,让孩子将这种追求快乐的习性保持下去,并将其带入今后的成年生活中。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3

一、高校钢琴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钢琴是一门集人体运动力学、生理解剖与运动原理及其整体协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原理于一体,且囊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美学等人文科学内容。因此,钢琴教学在开发人的智力,锻炼人体协调能力,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是对培养人的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及塑造人的真善美的优秀品质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一)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智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手与脑的共同配合,有利于对大脑智力的开发,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立体思维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商;其次,钢琴演奏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学生在钢琴音乐的学习中通过对演奏作品的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和钢琴音乐旋律的变化感知其中丰富而细腻感情,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情商;另外,钢琴演奏是一项集手指、手腕、手臂、肘关节、肩部,直至腰骶部的协调配合工作,需要演奏者具有高度的手脑协调能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钢琴的演奏不是简单的看谱演奏,而是要求演奏者不仅要具备娴熟的钢琴演奏技术,也要对作曲思想家的创作意图、曲谱的旋律认知理解,这样演奏出的作品才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将演奏者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然而,每个学生对钢琴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感知创造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正是艺术表现本身的统一性和多变性的体现。如此,也为钢琴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提供了空间。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高校钢琴教育在其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高校钢琴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的钢琴教育仍旧沿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这样教学方法忽略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的“人本教育”,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和实践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目前高校多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差异,盲目地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教师,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弹奏能力和演奏技巧,演奏忽视了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欣赏和对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艺术内涵的理解和体会。殊不知,钢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的钢琴表演艺术,而非单纯的技巧和技能训练。

(三)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性

目前高校钢琴教学的选修课程大多为钢琴音乐欣赏,且多数为西洋音乐。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较为狭窄,学生难以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此外,高校钢琴教学着重强调提高学生演奏技巧和演奏水平,而忽略音乐的基础知识,严重偏离了钢琴素质教育的目标。钢琴素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音乐专才,更旨在通过钢琴教育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四)高校钢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更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音乐理论知识水平和钢琴弹奏水平,也要从各方面做好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但是,当前高校钢琴教师的水平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或擅长音乐理论知识,或优势于钢琴演奏水平,极少能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了钢琴教学中的片面性,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音乐人才。

三、高校钢琴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品赏析与演奏技巧并重在钢琴音乐作品欣赏中,教师要注重传授音乐风格特征、时代特征和创新形式。基于文化视角下,使高校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背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感受钢琴作曲家创作时真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影响。在钢琴音乐弹奏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个人实际情况,将内容新颖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赏析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巧,在弹奏过程中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中蕴藏的情感,引发学生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

(一)更新教学理念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新型的教学理念替代传统的教学观念。作为国家有关各级教育教学的主管部门,尤其是本校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应紧跟时代步伐,解放思想,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作为高校钢琴教师,要对素质教育时代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钢琴演奏作为一门集益智、运动、美学于一体的综合类表演艺术,其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所以也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授学生演奏钢琴的同时,通过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恰如其分的引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另外,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学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推进钢琴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师资水平

为适应钢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钢琴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钢琴教师应通过不断地进修和学习,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同时不断地加强自身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丰富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曲目应是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教师应通过多种教材,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形式多样的曲目,使学生在学习钢琴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不断地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以及良好的形象,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最后,钢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学到知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自演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还能锻炼学生的胆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学校也应多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胆怯和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通过这种实践平台能有效减轻日后登台表演的胆怯和紧张情绪。

(四)加强师生课堂互动和情感交流

传统的钢琴模式,多采用教师讲授、教师演奏示范的授课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演奏技巧,也要重视音乐作品欣赏,同时也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互动,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钢琴素质教育的实施仍存在居多问题,需要改革和发展的地方还很多。因此,高校应对其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要求高校钢琴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新教学观念,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同时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以形式多样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推进钢琴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4

关键词:素质教育;计算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6-

二十一世纪,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力普及,计算机教学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强,针对各地学校纷纷进行扩招后,每个阶段,如高中、职校、大学等的学校生源素质普遍有所下降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校学生素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 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1 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1.2 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教育来实现。

1.3 计算机教育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从广度上看,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学习四项。计算机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2 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缺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理解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运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基本都实现了计算机教学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就是在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自主性较少。现在常见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笔者举两个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是任务驱动法,另一个是WebQuest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本来应该有一定的自主研究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任务分解到自己的思路上,使学生在学习中还是遵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渐渐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丧失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而“WebQuest”在汉语中则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而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去通过网络自主探索研究,可是现行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更多只是让学生上网进行搜索内容,很少让学生根据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和调查,更别提学生会根据内容和研究,自主提出相关正确的结论了。

3 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基于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自主参与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欠缺。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现有教学模式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开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和考试方法等。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自备多媒体课件,提供实用性、应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并组织学生作一些专题讨论、课堂演讲 (Presentation)等,从而使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学实践是教学内容中的另一重要环节,为了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涉及课程领域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例如在教学中,对数据库、软件工程、应用程序语言类课程,设置了Project或设计专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提供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向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应用性强,充分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方向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机会和个人意向所指的空间,即把机会交给学生,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例如,可以每学期开设的各类计算机课程,供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并在学生顾问的指导下进行选课。

3.3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

采用案例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时,在开始的时候会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给学生,然后,拿出一个公司或部门的数据库案例,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从可行性研究到系统设计、从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管理等一步一步讲授给学生,当一个数据库系统开发成功的时候,数据库应用部分也就讲完了。这样,学生以后在进行数据库开发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点是采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老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对话、讨论的方法,逐步引导、启发学生使其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

3.4 培养专项能力

计算机专业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实现还依托于当地企业,如果能够受到企业的协助和支持更好。例如,请一些企业中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他们可能今天是学生,明天可能随教师下公司,也可能承担一些实际的开发项日,例如,学生上午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可能去网络工程公司实习局域网的构建,后天可能就独当一面去给其他人解决网络故障问题,这样在角色的转换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项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动手能力强,加强了与社会的接触联系。

3.5 建立在校团队环境

在多样化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常常还以学生爱好的专项为依据形成一个团队,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易于相互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打乱了班级界限,不同性别、不同专项水平组合的异质团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帮助、促进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专题讨论、实践性的大型项目设计等。

4 结束语

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事物变化的内因;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教与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才能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计算机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张基温.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世界,1997(9).

[3] 黄清云.现代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6-

二十一世纪,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已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大力普及,计算机教学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已经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这一趋势的加强,针对各地学校纷纷进行扩招后,每个阶段,如高中、职校、大学等的学校生源素质普遍有所下降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校学生素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 素质教育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

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1 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1.2 计算机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教育来实现。

1.3 计算机教育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从广度上看,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学习四项。计算机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操作计算机,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2 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缺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理解的差异性等因素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运用开放的、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当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基本都实现了计算机教学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有很多有利的方面,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也摆在了我们面前,就是在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自主性较少。现在常见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有很多,这里笔者举两个最常用的方法:一个是任务驱动法,另一个是WebQuest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本来应该有一定的自主研究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把任务分解到自己的思路上,使学生在学习中还是遵循着教师固定的思路,渐渐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丧失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调查”的意思,而“WebQuest”在汉语中则还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词汇。WebQuest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根据完成时间的长短,WebQuest可以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两种。短周期的WebQuest一般一至三课时完成,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意识。而长周期的WebQuest一般耗时一个星期至一个月,其教学目标是拓展与提炼知识,学习者需要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去通过网络自主探索研究,可是现行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更多只是让学生上网进行搜索内容,很少让学生根据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和调查,更别提学生会根据内容和研究,自主提出相关正确的结论了。

3 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

基于现有计算机教学模式下,学生实际自主参与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学生素质教育的欠缺。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现有教学模式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改进。

3.1 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开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实践和考试方法等。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老师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自备多媒体课件,提供实用性、应用性强的教学案例、参考资料,并组织学生作一些专题讨论、课堂演讲 (Presentation)等,从而使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学实践是教学内容中的另一重要环节,为了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涉及课程领域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例如在教学中,对数据库、软件工程、应用程序语言类课程,设置了Project或设计专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提供专业方向的多样性

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向开设各种不同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应用性强,充分满足学生对计算机方向多种选择的需要,为学生在专业上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机会和个人意向所指的空间,即把机会交给学生,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例如,可以每学期开设的各类计算机课程,供各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并在学生顾问的指导下进行选课。

3.3 采用案例分析教学

采用案例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给学生讲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时,在开始的时候会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介绍给学生,然后,拿出一个公司或部门的数据库案例,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从可行性研究到系统设计、从系统实施到系统维护管理等一步一步讲授给学生,当一个数据库系统开发成功的时候,数据库应用部分也就讲完了。这样,学生以后在进行数据库开发时,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点是采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老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对话、讨论的方法,逐步引导、启发学生使其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

3.4 培养专项能力

计算机专业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实现还依托于当地企业,如果能够受到企业的协助和支持更好。例如,请一些企业中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他们可能今天是学生,明天可能随教师下公司,也可能承担一些实际的开发项日,例如,学生上午在教室里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下午就可能去网络工程公司实习局域网的构建,后天可能就独当一面去给其他人解决网络故障问题,这样在角色的转换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项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动手能力强,加强了与社会的接触联系。

3.5 建立在校团队环境

在多样化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常常还以学生爱好的专项为依据形成一个团队,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易于相互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打乱了班级界限,不同性别、不同专项水平组合的异质团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帮助、促进和提高,从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专题讨论、实践性的大型项目设计等。

4 结束语

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事物变化的外因,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是事物变化的内因;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教与学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才能达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计算机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张基温.面向21世纪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世界,1997(9).

[3] 黄清云.现代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6

一、素质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三个面向”的基础,它揭示了教育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其含义主要有两层。其一,它要求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二,教育自身要现代化。它要求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现代化。只有面向现代化来改革教育,才能使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等纳入现代化的轨道。无论是第一层含义,还是第二层含义,其目标指向都是一致的,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不但适应现实,而且也适应未来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

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教育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人们常说的科教兴国中的“教”,绝非指陈腐的传统教育,而是指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包括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众多教育因素。

素质教育作为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产物,尽管它在我国教育舞台的出现略显迟缓,然而,由于它浸透着进步、科学和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因此,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现代化已不可能离开素质教育。因此,为使整个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为使教育自身现代化并与现代化建设同步,首先要树立体现现代意识和未来意识的现代素质教育观,改革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2]。因此,要努力造就掌握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从而充分发挥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和行为,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标志。

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保证

“教育要面向世界”,揭示了教育与世界的关系。它不仅要求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为参照系考察教育,而且要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为参照系来考察教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整个世界将更加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开放性、国际性也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教育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制定其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国之所以如此重视教育,是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竞争胜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教育,取决于全民族素质的高低。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3],很明显,面向世界,首先是以高素质的人才面向世界,这种面向,不是单靠几个学者、几个科学家来实现,而要靠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去实现,这是面向世界的核心所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任务也绝非是以培养少数“尖子”、面向少数学生的“应试教育”所能完成的。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全民族的努力,需要各级、各类、各种层次的人才。从中国目前的国情看,首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延伸,即在空间上立足本国,走向世界,并确定人才培养的全球战略观念和价值观念。只有面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与世界相融,与世界进行科技、文化、信息、物资、人才诸方面的交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使中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国际交往能力,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交流与合作,才能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三、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以21世纪,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为时间坐标来考察教育。教育应当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面向未来要求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要科学地预见未来,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未来的需要。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未来,正如《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所言:“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4]为此,有人说面向未来,设计未来,是当代教育的本质所在。当代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前瞻性和预见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为这种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不仅应根据当前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考察教育,而且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来考察教育、培养人才。

这样才能掌握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国际间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这正是基于对未来的科学预见。就个体而言,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有独立人格,能独立思考,不唯命是从,善于提出问题,求真、求实、会学习、会创造、会思考、会生存、会生活、会工作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竞争的实力。就群体而言,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层次的各类人才。所有这些都

是当前,以至今后素质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面向未来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它表明邓小平同志是把教育放到更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这样,教育的超前性、先导性就更加突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不但反映了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中国目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而且更凸显出教育与未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因而,它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素质教育是真正重视人才与未来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这就决定它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总之,“三个面向”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核心是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三个面向”仅仅是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实上它在促进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方面也起到了客观的促进作用,它为这种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则是把这种教育变成现实的手段和途径。素质教育的提出标志教育思想观念的进一步成熟化。

“三个面向”从宏观上为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了方向性规定,而更艰巨的任务则是具体实施素质教育。首先,由于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它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学科教学的落实。课堂教学实质是将“三个面向”和素质教育观具体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科教学必须以学生全面素质与基础学力的提高和个性发展为目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教学准则,将本学科置于整体教育目标之下,以实现素质教育总目标。各学科课程标准应围绕素质教育总目标相应地提出本学科承担的素质教学要求。学科教学只有切实落实这些要求,并互相渗透,才能使本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形成合力。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还必须加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法研究,教的方法应该根据学的方法。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7

    2.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为素质教育打开了一个借鉴的窗口。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所以,“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这样,对外开放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才使我们有机会接触和认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特别是通才教育、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教育思想及理论,从而提出了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3.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一是指教育自身也要现代化。我国教育必须走以特别强调“质量”为目标和以“效益”为方法的素质教育道路。教育要“面向世界”,这是一个回答知识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全球挑战之教育发展战略。伴随着冷战的结束,知识经济渐露端倪。同时,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因此,只有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创新能力归根结底在于提高全民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一个迎接信息时代学习革命的教育发展战略。信息社会将引起人们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人际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把21世纪的教育称为学习,正反映了未来教育变革的实质。既然教育变成了学习,学习者就理所当然地要变成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素质教育正体现了这种主体性原则。总之,“三个面向”对于教育自身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时代背景下, 全面推进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造就能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21世纪建设使命的创造型人才。因此说,“三个面向”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

    4.邓小平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注重智力开发的思想为素质教育选定了主攻方向。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要注重智力开发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不仅针对工农业劳动者而言,而且也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在邓小平注重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思想的指引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了对教育的反思。反思国力与民族素质、民族素质与国民教育的关系;反思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反思教育改革的着重点和突破点。最后,大家逐渐统一认识:中国的发展的确要靠教育,而且要靠素质教育,其主攻方向即注重智力开发,提高全民素质。

    二、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由于充分认识科学、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自告奋勇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此后,科学、教育问题,特别是教育,始终是邓小平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一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是他推倒“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提出“两个尊重”,解放了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索精神;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面向”、“四有新人”,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阐述了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这样,多年来,邓小平理论,尤其是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就一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何利用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丰富内容去指导素质教育的实施,尚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原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党的十五大报告语),兼之邓小平理论是素质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思想,那么,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要成为首要内容。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首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为只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了广大青少年的头脑,才能使他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宗旨,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时刻准备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素质教育有两大板块,一是针对受教育者(学生)的素质教育,即通常所指的素质教育;一是针对教育者(教师)的素质教育。邓小平理论不仅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也应成为对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是教育的参与者和耕耘者,深刻领会和掌握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8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具有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三是主动性。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育。

(二)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方向

虽然各种关于素质教育的诠释存在不少歧义,但其基本内涵都包括以下三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如此以学生个体为中心来解释素质教育,貌似正确,但是片面强调个体、个性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容易忽视人的社会性和教育的社会性。然而时下的素质教育研究片面强调个人发展与个性发展,这在微观理论层面是很难看出问题的。但站在宏观理论层面上我们便会发现,这种基于个人本位的教育观点虽然在德、智、体等具体育人目标上尚能与教育方针相契合,而教育方向和教育途径上却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乃至忘记了素质教育也是置于特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教育。教育的社会性决定:素质教育不应是为人的素质而素质的教育,而应是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巩固现存社会制度的教育。教育把人的素质、人的个性及发展都纳入到超越生命的社会运动之中。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素质教育才更需要强调教育的社会功利性,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所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强化特色意识,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旗帜,让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保证素质教育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考核制度选择

实施素质教育只能逐步完善考试制度,而不能从根本上取消考试制度。

(一)不能一概否定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本身没有错。从字面上说,应试教育就是解题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何罪之有?如果一个人连乘法口诀表都背不下来,你叫他去大街上打烧饼卖都不行呀!虽然说纸上谈兵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到实践也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没有这一过程总是不行的。盖楼需要蓝图,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军队打仗也需要事先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我们要批判的是应试教育中的一种错误倾向,即:通过揣摸考试出题者的出题思路来取舍教学内容的倾向。这种倾向将应试教育引向了歧路,与原本的考试精神相悖了。原本的考试是为了检验教育者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学习的效果,根据由点及面的原则,采取抽查的形式考察教育效果的一种形式;是督促教和学的手段。

(二)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是教育质量检查、检验的必备标准和保持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离开与它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估标准的衡量,否则,就无法评定教育教学的好坏优劣,素质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教学评估标准从对学生的评价到对教师的评价递进到对学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对推动教育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确立适应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当前须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推动全社会教育评估标准的观念转变。没有全社会对应试教育评估标准的观念转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观念转变。为此,要求广大的教育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有关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探讨。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又要注意实践的可操作性。发动全社会参与展开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研讨。

二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评价素质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构建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应体现全面性和系统性,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对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单是指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单一的“应试”,而应包括受教育者掌握知识的多少,人格健全与否,认识能力的高低以及生活心理素质的高低等,这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其次,评价过程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这是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教育效果和学习成绩的考核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不能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评价方式应是多样的,不能采取单一的应试考核制,应采取多种方式评价,才能力戒以偏概全,做到全面和系统。

三是改革现行的以选拔智育为主的高考、中考招生制度。当今我国高考、中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是:人为地造成了中学生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不利局面,使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智育”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全面选拔成了单项选拔,其结果直接导致了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走向了应试教育这一误区。所以,必须彻底改革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考、中考招生宏观指挥棒转向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阶段选择

按照层次递进关系,可以将整个教育划分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五个教育阶段。按照教育的功能来划分,可以将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阶段。与上述几个阶段的对应关系是,学前到初中阶段就是基础教育阶段,高中以后就是职业教育阶段。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地域选择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9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50-01

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严重倾向。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

一、强化素质教育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教育中旧的教育思想的改革

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可以说是围绕科举取仕而展开的历史。应试教育的弊端一是表现在“教”的环节上:1.教学内容未能完全适应提高基础教育对象素质的要求。2.许多教师习惯传统的授课方式。这就反映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也表现出“应试”的倾向。应试教育的弊端再是表现在“学”的环节上: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围绕考试而学。2.多教学生只抓主科,而放弃不列入升学考试范围的科目。3.有的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实施这种模式,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它要求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训练主线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强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如果我们不能尽早地克服原有教育的弊端,不尽快从体制上、机制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鉴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高校教育就没有坚实的素质基础,就有负于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教育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贯彻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传授知识的关系、学历的关系等。不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手段,只能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应用知识。否则,素质教育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强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给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全国人才发展大会,更强调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素质教育不能尽快实现,就不可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端正指导思想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是要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形式主义。二是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教育工作者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探索,积极工作,创造条件,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目前,从整体来看,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比重还很大,而且省与省、地区与地区差距很大,老少边穷地区更突出。

(三)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重心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强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个重要的系统工程,然而重中之重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课堂授课水平,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讲中国历史,要重在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并与现实联系起来,重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10

关于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因其对象的特殊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学者们赋予了高职素质教育以不同的内涵。杨理连以有机系统的方式解析高职素质教育,他认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包含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职业技能及身心健康四个子系统。[2]卢小平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素与通用能力具有一致性,将素质教育的要素加以简约处理,界定为可操作的六个部分:道德与责任、思维方法、沟通与合作、管理方法、心理与生理、职业素养。[3]方波认为,要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要重点考虑建构起最核心的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终身作用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创新及实践能力素质三大核心素质教育体系。[4]鲁伟将高职素质教育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两大部分。其中,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职业素质是职业人所共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特点等现状,明晰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素质、规格的诉求等基础之上。且由于现实中对素质教育操作困难的问题,必须将素质教育具体化、细化,以便实施操作。

(二)有关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内涵的研究

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张良认为,课程作为育人的方案和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我国高职要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使命,就必须重视课程建构问题并就此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6]课程体系指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时和进程的总和。白月桥认为,课程体系具有历史时代性,不同特点的课程体系,决定于不同的编订、设计和构建的指导原则。[7]黄克孝就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课程观进行了理论思考,主张必须在课程体系各方面更新观念:(1)建立认定高职课程方案特性的观念;(2)树立高职课程目标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理念;(3)确立高职课程内容以创造性智力技能导向和适用性的思想;(4)创立高职课程模式多元整合的概念。[8]

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研究

本文主要从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这两方面,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展开研究。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构建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方向标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出现了两种易出现偏差的价值取向:(1)岗位技术的培养。以高职生胜任某种岗位技术的要求为出发点,把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只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以专业知识为核心来构建素质教育课程。(2)文科知识的传授。这是基于高职学生在企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不适应性,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严重失衡的问题提出的。后者是对前者出现问题的弥补,但两者只有真正结合,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9]熊文华等人认为,学生获得满意就业岗位是我们高职教育教学成功的标志。只有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才有可能进行素质教育课程模式的根本性改革。[10]李红梅以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她认为,高职院校要树立以企业精神的培育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以职业意识的养成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塑造为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11]这种价值取向综合考虑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对接,但是过分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能力为本位,还是以人文素养的培育为本位,都会相对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容易导致极端化或片面化的现象。因此,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必须清晰,必须在两者中有所侧重,但又不偏失某一方面。

(二)高职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课程构建的依据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实践课程的根本准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属于已有目标。熊文华等人提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即:坚持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就业需求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体系完整性与延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单纯的说教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的。并指出,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来完成综合素质的养成。素质教育需要有专门的课程,但单纯的素质教育课程也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不是上了一门或几门课就可以提高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需要各类课程、各类活动共同发挥作用,并且,应该贯穿于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每个阶段,或者说整个教育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生活动的始终,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素质教育的思想。[10]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理想的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实施、操作起来的可行性如何,会不会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唐磊指出,高职素质教育统整课程体系设计原则是经验的统整、社会的统整和知识的统整,组织的中心是由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组成,强调知识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密切联系,保证学习内容的横向衔接与纵向连贯,目的是以真实世界的生活内容为核心,让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而非考试的内容。而整个学习形态是动态的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独立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有机会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合作态度以及沟通协调能力。[12]

三、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内容的研究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高职素质教育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目前,高职学院的素质课程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很难实现高职学院素质课程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因此,必须明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陈向平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以培养健全的人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她认为,须构建素质教育理想的通识教育课程,将素质教育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她指出,高职课程建设的目标取向很明确:(1)能力目标,具有具体可操作性;(2)素质目标,是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但具体的课程设置原则与目标取向都必须突出能力核心,素质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大目标,围绕这个大目标,两个系统之间也必然有交叉融合的部分。他提出,高职教育阶段要解决两大基本任务:(1)在学生已完成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2)使學生具备进入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国家的、行业的或用人单位的标准或条件。[13]李红梅认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有三:(1)职业理想教育,它包括职业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2)职业态度教育,它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规范意识教育和职业责任意识教育等;(3)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技巧教育和思维训练等。[11]

综上所述,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表述各有侧重,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模式和途径也有差异。殊途同归,即都要使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都必须考虑本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并由此提出对策。

四、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的模式、途径研究

高职素质教育课程实施的模式和途径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李红梅指出,面向企业文化融入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应该有两大模块组成:素质课堂教育和素质拓展训练。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程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上几门专业课就能实现那么简单的。熊文华等人从比较完整的全面的角度思考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施,他认为,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宣讲,也更需要实践训练;不仅需要开设专门课程进行训练,还需要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和职场里进行训练;不仅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训练,也需要各类专业课程的渗透教育。为此,他们设计了素质教育的五个环节:素质教育大讲堂专门能力课堂训练专业课程渗透教育社会实践综合训练工学结合实战训练。五个环节要环环相扣,从时间和空间上增强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连贯性,力争做到知行合一。[10]胡玉斌围绕以人为本,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并重,培养出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人才的主题,设计了一种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高职课程模式,并根据专业面的宽窄分别设计了山字形和倒T字形课程模式结构,并分析了这种模式的支持系统、适应环境和特点。他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应该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三个维度、四大目标与内容(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态度、职业伦理)以及四种课程或培养途径(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创业课程)组成。他从理论的高度上提出自己建构的课程模式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并就模式主题、模式功能、模式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论述。[14]尽管他设计的这种宽基础阶梯式素质教育课程模式适用于基础较好的三年制专科高职院校,但是,模式的实施还需一定的支持系统。郭全美从课堂操作层面,描述了一课一语在高职素质教育课堂上的实践,为丰富高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个新的实践视角。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课作为全面提高大学综合素质的一门核心必修课,正切合一课一语教学环节的导入。通过在课堂中穿插一课一语教学环节,能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所谓一课一语,即开课前五分钟用一句话导入,这些话是散落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些让人值得回味的句子,来源广泛,耐人寻味、有所启发即可。[15]她还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先让二三位学生主动发言,让他们参悟PPT里的这句话;在学生分享完对这句话的参悟理解后,教师再对这句话的原意做详尽的讲解分享。

五、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展望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从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涵的阐述到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更加深入的研究,学者们都在探索如何将素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切实全面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研究仍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借以作为以后研究的展望。

(一)清晰界定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学者们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而且,有些学者在高职素质教育研究中,以偏概全,如:将职业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扩大化,视为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对各个概念的解读也存在混乱和交叉,都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因此,必须清晰界定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不能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某一方面的教育。

(二)运用多种方法研究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当前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对高职素质教育问题的分析也往往是就某一现象指出存在问题,缺乏具体的数据信息,无法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真实情况和具体问题。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对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状况存在差异,进而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就需要对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作调查分析,找出差距与特殊性,构建比较适合本校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以上研究,可以综合运用调查问卷法、实验法和教育行动研究法等,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的实证研究。

(三)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一方面,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一线教师必须清晰把握素质教育内容,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重叠;另一方面,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单单是校方的责任,也需要企业参与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中来。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最迫切,也最清楚。因此,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深化校企合作,使企业一方真正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高职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是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必须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而行业企业和一线教师等如何参与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素质教育的方向例1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为的调控方式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环境与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形成最佳组合,创造出使学生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以上三种表述都是从词义上把素质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从实际探索素质教育的经验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词组含义的理解,构成了一种教育思想和思潮。

一.素质教育是实现末来时展的教育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教育事业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学生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本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所以,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不但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我们如何实现未来时展的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呢?我认为实现素质教育不能挂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去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发展的需求,不发展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时代人才,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实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观

1、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学练目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体育资源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自我锻炼的方法,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练效果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就是: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提高道德素质和语言素质等。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但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此外,还要注重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2、正确的现代社会主义教育观首先是要着眼于世界的发展,再者就是要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其次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行的,人是流动的,信息是流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教育要随着世界的发展、信息的流动发展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不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办教育是不会培育出人才的。其实办教育不要沉浸于历史之中。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横向的开放和流动,而且也是纵向的开放和流动。不要因为在历史上某个时段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也不要因为其它国家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也就是国际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实现什么,国际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民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就要向国际学习,学习其它国家的教育经验,同国际融入一体,进行交流。就要充分吸收历史文明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树立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树立符合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人类社会已步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迫在眉睫。为此,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教育,共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国家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国家没有好的教育就不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教育中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即: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人格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