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07 08:41:18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1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BIM;协同建造流程;系统动力学

Key words: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BIM;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process;system dynamics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105-04

0 引言

随着建筑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化建造模式的不断发展,低碳、节能、高效、智慧的建造模式已经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而将BIM与建筑项目结合的协同建造流程将会促进我国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在建筑工业化中,设计方、构配件生产方、施工安装方与管理方四者的协同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建筑工业化的协同设计主要局限于设计或设计施工阶段,缺乏对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运用BIM技术实现设计、构部件生产、施工装配、管理四者的协同设计相关的研究[1]。而我们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发现通过设计方,构配件生产方,施工安装方、项目管理方四方的协同协作关系,能提高建设项目的的质量以及效率,同时能够达到环保,节约成本等要求[2]。通过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模型,整体地考虑系统,进而了解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组成及四个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关键影响因素,为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运行提供依据与保障。

1 协同建造流程架构

BIM允许建设不同参方以及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项目各利益相关者在获得相应权限的基础上,获得关于项目最新、最精确的信息,从而协调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作[3]。管理方、设计方、构配件生产方、装配施工方可以利用BIM技术可视化的功能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调控和优化。图1说明了基于BIM技g的信息化协同建造整体系统框架。整个系统由BIM的3D模型和“管理―设计―制造―施工”两大系统,5大部分组成,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数据管理与3D模型的无缝集成。构建基于BIM技术的“管理―设计―制造―施工”协同建造模型,最终获得由管理信息模型、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制造模型和施工装配模型四者整合在一起的协同建造系统模型。通过建立清晰的工作分解结构和明确的资源配置关系,将项目各方工作流程化、系统化,实现项目管理的协同效应、决策支持和实时控制,从而为项目管理方、设计方、生产制造方、施工方之间的协同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分析依据[4]。

2 协同建造流程分析

2.1 BIM与工业化建造模块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其以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建立相应的BIM数字化模型。BIM数字化模型及相应数据中心能为建设各方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项目信息,其对工程项目物理特性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在工业化建造模式下可以为建设方、设计方、构件生产方和施工装配方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并提供处理工程项目问题所需要的即时信息[5]。以BIM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能使通过现代化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工业化协同建造过程得到充分的实现,建设参与各方以BIM协同平台为沟通桥梁,解决建设各阶段信息断层问题,便于各方协同建造,消除信息传递孤岛,加强协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建造各阶段形成集成生产技术,实现建筑产品经济、环保、高效的目标[6]。

2.2 流程要素分析

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元素构成各类系统。从初步研究来看,影响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因素多种多样。综合以往有关影响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研究和论述,根据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反馈机制,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选取关键要素,形成反馈回路模型。后经研究筛选最终确定了工程进度、工程成本、BIM协同中心支持、综合管理水平、劳动力需求等26个影响协同建造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主要涵盖在管理子系统、设计子系y、生产子系统、施工安装子系统以及BIM的3D模型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动力学系统。

2.3 协同建造流程因果回路图的建立

系统动力学将因果关系定义为元素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所构成的因果关系构成了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因果反馈图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图通过反馈回路说明系统内各变量的因果关系及其变化,系统动力学即是透过系统中各反馈回路的动态因果关系来反映实际问题。因此,因果关系的分析是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基础,它可以清楚地描述系统的动态运行及逻辑关系。本文研究的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系统各子系统因果关系图如图2-5所示。

3 协同建造动力学模型构造

3.1 建模的目的、边界和假设

3.1.1 建模的目的

协同建造系统是多因素的、非线性的、复杂的庞大系统,从初步研究来看,影响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因素多种多样,而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只有明确研究目标,才能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系统的边界,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7]。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影响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主要因素,发现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的运行机制。以期发现流程设计的缺陷和优势,为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的推广和实现提供有价值的可行性建议。

3.1.2 建模的边界

系统动力学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边界的划定。系统边界的划定就是根据研究目标确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系统要素,去除不必研究的冗余要素。变量可以被分为三类,即内生和外生以及不考虑的变量,受系统内部结构影响而确定的变量是内生变量,内因决定了系统的行为。受系统外部环境影响而确定的变量是外生变量。而内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选择合理的系统边界是系统动力学模型成功的关键[8]。

本文认为,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由管理子系统、建造设计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以及施工安装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基于此,本文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从管理要素、设计要素、生产要素和施工安装四个方面出发确定了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边界,并因此将系统细分为四个子系统,分别为管理子系统、设计子系统、生产子系统以及施工安装子系统。BIM协同中心支持是实现协同建造重要因素,是从宏观角度对协同建造流程系统进行研究,它的改变将会对协同建造流程效应的实现产生重大的影响。工程成本是影响实施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中观影响要素,它从劳动力需求、工艺水平、工程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为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流程提供支撑作用。

3.1.3 建模的条件假设

模型的建立需要在一定的假设情况下,在建立模型时也必须考虑一些关键因素来确定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结构。所以建模之前需要作一些适当的假设,可以避免由于对系统中一些复杂的、细节的描述不精确而造成系统模拟精确度降低的情况[9]。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以及对实际系统的了解,提出了以下假设,并在此假设的基础上建立协同建造流程系统模型。

假设1: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个连续平稳的、无跳跃无间断的过程。协同建造流程系统是相关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统一整体。本文研究的协同建造流程系统需是一个正常的系统,即它的发展和运行没有出现间断性跳跃性,是一个连续平稳运行的整体。

假设2:在整个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因为受外界影响导致系统无法继续运行的情况。在现实的环境中,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系统可能会因为遇到重大变故所以出现系统损坏或崩溃的情况,而本文研究的是协同建造流程系统在正常环境下的正常运行,故需要作此假设。

假设3:协同建造系统的效应可以用流程时间、流程成本、流程质量以及流程协同能力等指标来判定。

3.2 协同建造流程系统流图构建

因果关系图只能定性地描述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结构,而不能分析不同变量的性质对该系统的影响。而系统流图根据变量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可将变量分为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以及常量等[10]。在考虑变量的可计算性和现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流程系统总体因果关系图构建了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流程的系统流程图,如图6所示。

3.3 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影响变量的原因树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Vensim PLE软件中,选中“管理水平”变量,然后单击工具条上的“Causes Tree”按钮,可以得到其原因树,如图7所示。其余变量同上可得。

由图7可知,BIM协同协同中心的支持以及工程成本是管理子系统中影响管理水平的的主要因素,BIM协同中心依托BIM的信息化、可视化等特点加强与设计、生产和施工安b子系统的信息交换,提高管理水平;而工程的资金投入影响项目的技术、资源及劳动力从而影响项目的管理。

BIM协同中心的支持是影响设计变更的主要因素,BIM协同中心支持通过支持BIM信息平台的运行减少设计变更,降低错漏碰缺的概率。因此,对BIM的有效应用是运行基于BIM的协同建造流程系统的关键因素。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是多元化的,BIM进度跟踪、劳动力需求、工程复杂程度、物资需求以及生产效率都是决定工程进度的直接原因,在生产子系统中,BIM协同中心通过与设计子系统、施工安装子系统的信息共享与效果反馈,提高生产的有效率,加快工程进度,生产构配件效率越高,协同合作越流畅,工程进度越快。

由图10可知,在施工安装子系统中,工程的质量由工艺水平和疲劳状态直接决定,BIM协同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工艺水平同时促进工程质量的提升,工程强度提高造成人员和仪器的疲劳降低工程质量。

通过上文对管理子系统中的管理水平、设计子系统的设计变更、生产子系统的工程进度以及施工安装子系统的工程质量的分析,绘制各变量的原因树,研究影响流程系统的重要因素。得出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设计应以各子系统内部的变量影响为起点,以子系统为基础,再分析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建立流程,最大化发挥BIM的优势,并提高管理水平,减少设计变更,加快工程进度以及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各子系统运行的流畅为前提,同时提高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的运行效率。

4 结语

本文通过系统动力学对协同建造流程系统建立模型,通过分析系统变量的逻辑关系绘制因果关系图,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反馈机制研究问题,建立模型分析各子系统重要变量的原因树并得出结论。通过系统化的流程设计,研究子系统变量,提高子系统运行效率,再以各子系统的流程运行为基础,建立基于BIM的“管理―设计―生产―施工安装”的协同建造流程,使工程项目执行过程更规范化、程序化、协同化。能够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建造模式的效率,并大幅节约成本。基于BIM的工业化协同建造流程克服了传统建造流程的缺陷,打破原有界面重新组织建造过程,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多阶段集成化协同建造,致力于实现低碳、节能、高效、智慧的建造模式。

参考文献:

[1]温创新,孙军,谭鹏,等.PC预制件生产线信息化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8):59-60.

[2]樊骅.信息化技术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J].住宅产业,2015(08):61-66.

[3]邓斌.建筑工业化背景下的精益建造流程管理[D].华侨大学,2014.

[4]王章礼.基于协同思想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5]叶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两大核心问题[J].建筑,2014(05):28.

[6]冯长辉.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和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10.

[7]赵代英.宏观安全生产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仿真及预警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2

1、引言?

城市快速路从20世纪兴起的城市化运动的产物,它是可以具有中央隔离带、多车道、控制进出口、全立体式交叉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

[1]、快速路这种大型土建工程具有公共性、大规模、长久性、基础性等景观特点。

[2]、因而除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外,还可能带来包括景观及视觉影响在内的其他影响。国外从60年代开始对工程项目进行景观影响评价,如美国1965年的《公路美化法》,要求政府政策中考虑“风景的价值”,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联邦机构决策时,运用适当的衡量美学价值的技术。??

[3]、我国从90年代开始对景观影响评价进行研究,由于起步晚,虽然发展迅速,但基本是借鉴国外的方法,未能很好的结合中国的国情,未能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对道路景观影响评价的方法本身,国内大量文献均从道路使用者出发,着力研究周边景观对道路景观的影响。本文在对北京某大型快速路景观影响的实践过程中,对以往的方法提出了改进措施,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风景景观工程体系的评价方法,对以往的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如增加了影响人口、公众关注度以及将快速路对周边景观影响和快速路对自身使用者的视觉景观影响共同考虑等,形成了较为简单有效的评价体系。

2、景观影响评价的步骤?

3、现状调查评价?

3.1 调查范围?一般根据沿线的地理地形特征确定,以道路建设引起景观变化的范围作为基本调查区域。?3.2 调查内容?研究表明,我们所获得外界信息的90%以上来自视觉感受,而快速路的体量较大,为评价分析快速路景观影响,应着重调查识别周围的具象景观。

4、景观影响评价?

4.1 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对某些景观要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对那些构成景观特色、具有地区及区域性的独特景观所产生的微妙影响;对具有特殊价值的地点和具有高度景观价值的地方产生的影响。

4.2 影响评价的方法?目前流行的景观影响评价方法很多,有景观美感文字描述法、景观印象评价法、景观心理测量评价法、计分评价法、平均信息量法、回归分析法、加权网络分析法、模糊集值统计法以及系统评分法等。

??[5]、一些专家将这些方法分为计值评价(定量评价)和优先性评价(定性评价)。实际评价中,两种方法经常交互使用、相得益彰。例如:在一般描述性方法基础上通过评分法或者问卷清单法而使评价过程和结果得到简化;一些主观性指标的分级计分需要通过描述性方法来实现。

4.3 工程实践中使用的方法?基于工程实践中对准确性、操作性、及时性的综合考虑,可以在描述法识别敏感点的基础上,采用以下较为简单有效的指标评价方法。?

4.3.1 景观影响因子描述 景观影响因子主要包括敏感度因子和协调度因子,其中敏感度因子包括影响人口、视频、醒目程度、相对距离和相对坡度五个影响因子。敏感度因子如下:影响人口:主要包括在该敏感点内活动的流动人口或固定人口。敏感点的影响人口越多,其景观影响的敏感度相应越高;视频:工程项目在某敏感点观景者视域内出现的几率越大则其景观影响的作用时间长,景观影响的敏感度就越高(或为周边景观在道路使用者视域内出现的几率)。视频这一景观敏感度因子,可以通过测定该敏感点内可观察到工程项目的面积与敏感点总面积的比值来确定??

[6]、醒目程度Sc:某些独特的造型地貌,不同的景观元素边缘交错地带,都是较为醒目的区域,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醒目程度这一敏感度因子的等级及取值。相对距离Sd:工程项目相对于敏感点的距离越近,景观敏感度就越高。设定一标准距离,通过景观与观景者的距离和它的比较来确定相对距离的等级,依据这一等级可以确定相对距离这一敏感度因子的取值;相对坡度Sa:工程项目相对于敏感点视线的坡度越大,工程项目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就越大,敏感点可能受到的来自工程项目的冲击也就越大。可以通过设定一标准坡角,通过实际坡角与它的比较来确定相对坡度的等级,进而根据这一等级确定相对坡度这一敏感度因子的取值。

??[7]、可以通过坡角α。或者坡角的正弦值Sinɑ进行比较和分级。?其中,对于影响人口因子Sp,当评价对象为具有重大景观欣赏、历史价值时,应考虑公众关注度,其评判标准应不限于周边有直接影响的人群的多寡,还应考虑在社会上引起反响的程度。对于醒目程度因子Sc和相对距离因子Sd的影响应分路段考虑车速不同情况下的视觉效果,之所以考虑这点,是因为在协调性问题上,工程项目与周边景观二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城市快速路景观的动视力特性研究视觉是人认识外界、判断外物的物理特征的基础。道路景观是视觉艺术,我们在城市快速路上所获得的景观感受直接受我们视力特性的限制。在快速路上的观察是人在连续运动中的观察,我们将搭乘机动车交通过程中乘客的视力称之为“动视力”。因此,探讨城市快速路的景观,需要我们对人的动视力特性深入研究。当我们在运动中想要看清楚什么东西时,就会停下来仔细观察。走马观花中我们只能获得物体的大概印象。因为,我们的感官适于感受和处理运动速度在1?4~4?2m/s以下的对象。如果运动速度增加,观察的细节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不同车速对乘客辨认距离有很大影响,当车辆以60km/h速度行驶时可看清前方370m处的标志,而车速增加到80km/h,则辨认距离为500m.对交通环境而言,就是车速增大景观元素的尺度也应加大。所以研究动视力与车速的关系,对城市快速路景观研究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另外,人的视野也会随着车速的变化而变化,当车速增加时,人的注意力集中点前移,视野范围逐渐变小。注意力集中点和视野、车速关系试验显示:车速的变化还会引起人对道路两侧景物的观察的变化,当车速为64km/h时,能看清两侧24m之外的物体,而车速在90km/h,则需在33m以外才能看清,小于上述距离则无法看清。这一点是快速路景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在快速路两侧建设防护设备、绿化带遮蔽的强度有决策性影响。协调度因子如下:协调度,即工程项目的视觉特征是否与临近区域协调,主要体现在项目类型、设计风格、尺寸、色调、建筑材料等方面。?

4.3.2 景观影响因子属性分析 在操作中,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各影响因子均使用根据其属性,通过分级评分并归一化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为了便于对各个景观影响因子进行打分,需要确定其属性分级。对于可定量的指标,如影响人口、视频和视距等因子,可采用5级量化分级的方式进行打分;对于不可量化的指标,如醒目程度、协调程度等指标,可采用5级描述性分级进行打分。具

4.3.3 景观影响指数函数

其影响的积极与否,主要取决于协调度的正负。

5、重点工程与周围景观的相容性问题?

基于高速路和周边景观在风格方面以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可能存在的差异,应重点分析重点工程与两侧景观的相容性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高速路所具有的现代及高科技特征;另一个是工程附近区域的景观文化特征(尤其中国独特的“山水化”了的景园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的趋势。

这个分析过程可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般描述性方法完成。

6 缓解措施和建议?在景观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缓解措施和建议:(1)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线路尽量利用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少占耕地、少拆迁,高填地段采用保护与环境美化相结合的措施。充分利用地形;(2)在设计风格、尺寸、色调、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调整,以及利用建筑学方法,使建筑与周边景观的反差度降低、使建筑群的布局得到优化;(3)通过隔离带、绿化带的建设以美化沿线环境,同时遮蔽周围部分景观,降低负面影响;(4)注意工程规划中地下设施的作用,防止地下布局架构的不良景观影响。(5)缓解措施不仅要考虑挽救和缓解工程的负面影响,更应积极的考虑美化环境、改善景观的设计。

7、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实施已有20多年了,该项制度的实施对开发项目的合理布局,控制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国际上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仍未受到关注。为此,建议我国加大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力度与实际应用工作,以丰富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韵发展。具体措施为:①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根据国外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评价的内涵和评价方法。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是其中的理论依据,评价应以科学、方便、实用为原则。②制定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指导和规范此方面的工作。③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示范研究。根据不同的地区、类型,选择几个项目,全面开展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为开展该工作提供范例。④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在评价的过程中重视公众的关注程度,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发挥环评法所肯定的公众作用。⑤注重景观影响评价专业人员的培训。随着环评法的实施,培训的内容应加强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的内容。

参 考 文 献??

1.孙明,薛志鹏。城市快速路的景观特性及其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2002,18(1):38~43.?

2.王紫雯,吴水珍。大型土建工程对景观美学环境的影响问题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3,33(2):145~152.?

3.L.奥托兰诺,蔡亲颜译。环境规划与决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315~321.?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4

1.引言

由于管理者主观认识角度片面、对知识型员工的特性缺乏准确的认识等问题,导致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着各种问题,然而传统的绩效管理由于其实施的管理系统没有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设计,缺乏针对性,这导致企业知识型员工不能展现其个人价值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且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这表明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已成为沈阳电子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取

研究样本构成情况:年龄在25-50岁,25~30岁,9人;30~35岁,7人;35~40岁,3人;40~45岁,15人;45~50岁,11人;50~55岁,5人;55岁以上,2人。男性43人,女性9人。涵盖各个学历层面和工作性质。

2.2 研究变量的选取及测量

本研究以通过整合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绩效因素模型为依据,在其基础上经过改进得出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量表,该表分为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维度,共计18个项目。本研究严格遵循国内外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依据,通过调查问卷和咨询权威人士的意见,对量表进行设计,使之符合沈阳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知识型员工的实际情况,保证研究工具的内容效度。通过预检查,最终形成了含有18个项目的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量表。

个体因素分为努力程度(主观意愿付出努力的程度;工作中实际发挥的程度)、工作动机(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工作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工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工作获得的报酬)和能力(个人具备的能力;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匹配度)组织因素分为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接受挑战性工作的机会)、激励(获得物质或精神的激励;领导的激励承诺;健全的考评制度)和环境(信息交流反馈的机会和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沟通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中的团队氛围)。共计18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计分,1代表“非常不符合”,2代表“比较不符合”,3代表“一般符合”,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依次到5代表“非常符合”,各维度均是得分越高,表示因素的影响程度越深。

2.3 数据获取及处理

为得出符合沈阳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知识型员工的绩效影响因素,研究采取开放式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施测样本来自沈阳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技术部门的知识型员工,采用正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共计发出问卷57份,收回问卷52份,(回收率为91.23%)。以三项原则对问卷进行剔除,漏答项目超过3项或以上者;答案明显呈现规律性者;两道重复题目前后分数差异在3分以上或两道题目均为3分者。提出后的有效问卷为49份,有效问卷率为85.96%。调查资料的所有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原始数据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并进行分析。

3.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

采用因子分析法,并按Varimax进行旋转,在进行因子分析前,往往需要对变量进行检测,看其是否适于做因子分析,通常采用KMO和Bartlett检验。本问卷共抽样调查了120人,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为Bartlett值为231.351,p的值为0.019<0.05,KMO值为0.768,适合作因子分析。六个因素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1。

表1 因素提取的价值及其内容

名称 内容 因子负荷量

因子一 努力程度

主观意愿付出努力的程度

工作中实际发挥的程度 0.800

0.723

因子二 工作动机

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工作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工作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影响

工作获得的报酬 0.687

0.774

0.705

0.794

因子三 能力 个人具备的能力

个人能力与工作需要的匹配度 0.733

0.650

因子四 机会 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学习新知识的机会

接受挑战性工作的机会 0.697

0.699

0.720

因子五 激励 获得物质或精神的激励

领导的激励承诺

健全的考评制度 0.670

0.700

0.601

因子六 环境 信息交流反馈的机会和环境

良好的制度环境

沟通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工作中的团队氛围 0.670

0.634

0.703

0.774

3.2 回归分析

以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各个维度(努力程度,工作动机,能力,机会,激励,环境六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对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与其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并经过检验建在标准回归方程:

工作绩效=0.73*努力程度+0.78*工作动机+0.67能力+0.64机会+0.60激励+0.72环境从回归效果来看,F=14.26**,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而从校正后的确定系数来看,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的24.6%。工作动机,能力,机会,激励,环境对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其中,努力程度和工作动机的预测力最高,说明努力程度和工作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

4.结论

通过以上对知识型员工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六大因素对员工工作绩效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定性描述结果是一致的。

(1)H1工作动机。有强烈工作动机的人很可能发挥、甚至超越他们的潜能。工作动机不一样,其工作绩效也不一样。如,追求金钱财富的人可能更看重的是组织赋予个人报酬的高低,报酬高,他们的努力程度会提高,其绩效相应也会高;追求高成就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他们会从这种环境中获得高度的激励;而追求个人成长的人则更看重工作能否给他们带来个人业务上的成长。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工作动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联。

(2)H2努力程度。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其努力程度的高低是决定绩效水平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在组织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同的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不同,绩效也就不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绩效表现,这就在于其努力的程度,努力程度高,则其绩效表现较好。

(3)H3能力。能力是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资本,其工作取得绩效依赖于其自身的能力,有能力才会有正常范围内的工作绩效,但是能力越大并不能代表其绩效表现越好,因为工作绩效还取决于其它影响因素;反之,如果员工没有最基本的自身能力,其工作绩效会明显的低下。

(4)H4机会。由于知识型员工重视个人成长,如果给予其展示华的机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以及赋予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会努力去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其绩效。组织如果能给予员工诸多的发展机会,员工就会有高涨的绩效精神,就会有兴奋、挑战的感觉。同时,他还能把机会转化为绩效,并取得绩效的满足。

(5)H5激励。对个体进行激励是提升其工作绩效的最直接手段,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与一般员工相比具有特殊性,因此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就显得格外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组织为员工合理安排岗位培训,这种激励会激发员工的奋斗精神,使其绩效提升。

(6)H6环境。工作环境影响工作心情,而积极的心情有利于提高决策效果,获得更好的记忆功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满足,从而提高工作绩效。知识型员工从事是大多为创造性劳动,他们对工作环境极其敏感,良好的工作环境能激发他们创造的灵感和欲望。

参考文献:

[1]邓国华,徐克安.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l):81-83.

[2]何汇江,卫思祺.影像科技人员能力发挥的因素探究――对深圳市科技人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州学刊,1997增刊:130-134.

[3]黄江伟.谈个图绩效提高的影响因素[OL].省略(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04-22.

[4]张继勋.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1):4-8.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5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6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群体正在发生分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第一代流动人口正在逐步退出城市,作为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型劳动群体―第一代流动人口的子女开始加入劳动大军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

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和老一代流动人口由于出生和成长时代背景不同,从而具备了显著的不同人格特征。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因而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与此同时,他们受到户籍的限制,难以扎根城市,因此,工作稳定性很差。这一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加剧收入差距,阻碍城市化进程,威胁社会稳定,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发展。

文献回顾

对于流动人口的收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是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例如罗锋、黄丽在2011年利用对珠江三角洲961个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扩展的Mincer工资方程,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多种人力资本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证明了人力资本因素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钱雪飞在2012年描述了两代农民工收入的代际差异,综合选择了8个自身因素、8个工作因素、5个生活负担因素、10个社会资本因素,合计31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对新时代农民工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而对于两代流动人口收入代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一般来说是将两代流动人口分为两个群体,分别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例如,刘美玲在2011年基于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6 年的成人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决定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等变量对老一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性收入存在影响,对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性别和受教育年限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显著。

在学者关于两代流动人口收入的代际差异的分析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两代流动人口的收入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并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认为个体特征与人力资本的差异是造成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流动人口就业收入影响因素研究

(一)模型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Mincer基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由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决定的假定,于1974年提出著名的“Mincer模型”,之后此模型成为测算人力资本对工资收入影响的经典模型,国内外众多学者都结合自己的研究特色利用改进的“Mincer模型”来具体研究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Mincer模型的对数工资回归方程为:

Lnw=βX +μ

其中,w表示工资率,X代表一组个人特征的向量,μ为随机误差项。本研究根据研究假设和变量的选取,对“Mincer模型”进行拓展和修正,利用改进了的“Mincer模型”来研究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构建的回归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Inw=β0+β1 edu+β2 train +β3 time+β4 sex+β5 trade+β6 age+β7 age2+β8 child+β9 marry +μ

其中,w为流动人口的日工资收入,考虑到年龄与工资收入存在“倒U”的非线性关系,于是,将年龄的平方项也加入回归模型中。

(二)数据与变量说明

本文的数据是基于2011年国家计生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全国范围进行,按照随机原则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样本点,样本总量128000人。该调查给出了流动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详细的个人特征方面数据。在两代流动人口收入因素分析中,两代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社会歧视与工作环境是一样的,造成他们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代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与就业观念的不同,因此,本文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采取个人特征方面的指标并提出研究假设。

1.因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的影响因素,选择流动人口的日工资率的对数做为因变量。

2.自变量。为了研究影响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因素,选择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工作行业、每天工作小时数、家庭等因素做为自变量。

年龄。年龄是研究收入影响因素中的主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根据贝克尔(Becker)的年龄-收入曲线,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型的轨迹,因此,本文将年龄、年龄的平方两个自变量同时纳入模型中,假设预期年龄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而年龄平方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性别。性别是影响收入的重要个人特征变量之一。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男性获得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要高于女性。因此,本文假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的工资水平高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在各种研究收入的影响因素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一般来说,教育可以提高就业人口的知识水平,获取信息等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收入增加。因此,本文假设受教育程度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的就业人口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并会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假设是否接受过工作技能培训都与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月工资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工作行业。不同的工作行业,流动人口的收入相差很大,一般来说科研和技术行业收入偏高,农林牧渔行业收入偏低。因此,本研究假定工作行业因素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有正有负。

每天工作小时数。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越长,收入应该越高,因此本文假设流动人口工作小时数与收入为正相关关系。

家庭因素。流动人口的婚姻状态和抚育子女数代表了流动人口的家庭状况,一般来说,已婚、有子女的流动人口家庭稳定,家庭负担较重,收入更高。因此,本文假定婚姻状态与流动人口收入为负相关系,抚育子女数与流动人口收入为正相关关系。

表1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说明,同时预期各变量的作用方向。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因素以及新生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不同和影响程度的差异,本研究使用SPSS11.O软件分别对流动人口整体、老一代流动人口样本、新生代流动人口的三个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表3、表4)。

结果显示,从流动人口整体的全部样本来看,除婚姻状况对工资收入不显著外,其他各变量都对工资收入起到显著地效应。其中,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工作技能培训、性别、年龄这四个变量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作用是十分强烈的。

其中,性别对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影响最为显著,整体上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女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与男性流动人口相差30%以上,这表明无论新生代还是老一代流动人口都存在严重的就业性别歧视。比较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发现,性别因素在老一代中的影响程度更大,新生代流动人口男女工资收入差距略有缩小。

年龄对总的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年龄越大,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越高,年龄每增加一年,收入增加2.4%。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工资收入的影响仍然是显著的,年龄增加,收入也更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这一个体特征对其工资收入的作用不显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龄代表着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对于收入有重要作用,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工作经验对于收入并没有太大作用。

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从全部样本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档次,工资收入均值会相应的提高11.3%。

外出后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重要的影响。在流动人口的全部样本中,进城后未曾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流动人口工资收入均值要比曾接受过培训的流动人口的低9.3%,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参加技术培训的收益率更高。这一数据反映出新生代流动人口接受新事物快,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对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更有效。

另外,抚育子女数对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有一定影响,要抚育的子女数越多,家庭负担越重,因而可能在选择工作时提更高的工资要求。尤其是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抚育子女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家庭压力。

总之,对于老一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收入有重要作用,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但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来说,年龄对于收入并没有太大作用,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主要受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培训、性别和家庭负担的因素影响。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工资收入还属于社会较低层次,增加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迫在眉睫。一方面,工资收入作为大部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劳动所得,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迁移的决策,只有他们认为有足够高的收入可以弥补其迁移成本时,才会做出迁移的意愿,有了迁移意愿,就会成为潜在的城市劳动力供给,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诉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生代流动人口已不仅是单纯地在城市中打工挣钱,而且要在城市中消费、生活,但如果要增强流动人口消费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其根本条件在于提升就业收入水平。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求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打工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生活成本来说,依然较低,难以支撑其在城市中成家立业的梦想。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其在衣食住行上的消费能力将会迅速增强,从而必将对城市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需求拉动作用。这一庞大而生机勃勃的劳动者群体,不仅能够在各个产业中创造巨大的财富,而且他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重要的消费者群体。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使流动人口的工资提高到合理的水平上。

为实现这一目的,本文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以下提高其收入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首先,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流动人口文化程度的决定因素。新生代流动人口是一个固定在某个年龄段的群体,今天农村受教育的儿童,可能就是下一个阶段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城市的产业工人。因此,对于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要求,必须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增强来实现。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建设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同时,要改革教育评估方式,切实以培养人才为主,让流动人口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另外,还要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流动人口技能素质。当前,流动人口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造成流动人口“就业难”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要大幅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政府应当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健全和规范培训信息的渠道,并对有关培训机构给予适当培训补贴,鼓励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成为培训流动人口的主体,高素质的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强、接受能力快,企业聘用他们也会得到更高的收益。同时,鼓励流动人口,尤其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自我投资接受培训,为他们提供真实可靠的培训信息与培训机会。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个体劳动生产率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不再以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为赚取利益的方式,而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单个劳动力的生产率,从而创造条件,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提升。

(三)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同工同酬

提高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就要在就业方面消除各种歧视流动人口的现象,实现同工同酬,待遇均等。

首先要加强立法执法建设,从根本上保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为打击企业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依据。政府要严格的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真正维护流动人口在企业工作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转变对流动人口歧视观念,营造平等就业环境。社会应该给予新生代流动人口更多的关注,使他们可以与城市人一样真正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能参与到正常的就业竞争中去,能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要消除对流动人口的歧视与偏见,不仅要借助公共媒体进行宣传,政府还应该加快社会改革的进程,为流动人口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

参考文献:

1.王艳华.“80 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

2.罗锋,黄丽.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的影响―来自珠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1)

3.刘美玲.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资决定的代际差异研究[J].经济视角,2011(10)

4.孙立,仝时.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影响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

5.钱雪飞.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J].江海纵横,2010(5)

6.王秀芝,姚林如.农民工就业现状代际差异―对江西省6市9县17个样本村的调查与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7

当电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其附近具有较为活跃的磁场,再加上设备本身具有较大的流量,因此电机设备附近形成了磁场,当这些磁场发生碰撞之后就产生了噪音。当前,噪音已经成为电机运行的一大污染,电机振动所产生的噪音不仅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损害到电机设备。

1电机振动的原理

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振动,具体的振动如下:定子的振动、轴承的振动、转子的振动。其中定子的振动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振动,如:定子绕组的振动、机座的振动、定子铁心的振动。通常情况下由电磁力引起了定子铁心的振动。如果电磁力的频率与定子周边的振动频率相接近,此时虽然电磁力的频率很小,但是仍然还可以引起定子铁心的振动。一些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轴承的振动。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了加工装配中存在的故障;外部因素包括了外界的力。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电机会运行,然而在运行过程中轴承与轴承座会发生碰撞,从而导致该系统发生了振动。转子的振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振动,如:转轴的振动、转子铁心的振动。通常情况下转子本身的振动特性会影响着转子的振动。转子的弯曲振动会受到以下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较为不平衡的电磁力、较为不平衡的质量等。机座的振动源往往是借助铁心与机座的连接传来的。

2电机振动带来的危害

噪声是电机振动带来的第一大危害。振动、噪声会影响到物理装置的寿命,还会影响到其他声音的鉴别。如果噪声的分贝超出了规定的范围,这会严重影响到周边人的身体健康。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到周边的建筑物。不管是哪一种设备,其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振动这一现象。与其他设备一样,电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幅度是不同的,并且振动会给电机带来一定的危害,具体的危害如下:第一,消耗掉更多的能量,降低了电机的工作效率;第二,电机轴承受到了伤害,电机轴承的磨损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加快了电机轴承的更新换代;第三,容易造成转子磁松动,并且定子与转子之间会发生碰撞,最终导致电机转子出现弯曲、断裂的现象;第四,造成电机端部松动,加快了绝缘的更新换代,如果电机振动较为严重,此时还会引发绝缘击穿;第五,影响到其他设备的运转,导致零件松动或者零件损坏,最终引发安全事故。

引发电机振动噪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电机设备的持续工作而产生的噪音。由于电机设备的高负荷的运转,这就导致电机设备的噪音越来越大;第二,压力持续导致电机设备产生了噪音。持续性的电压会导致磁场持续,如果保持电压不发生变化,那么电机设备周围的磁场会越来越大,最终产生的噪音也会非常大;第三,电机电流测试会引发的噪音。在测试电机电流的时候,由于有一些地方存在的电流不稳定,从而会产生噪音。

3电机的电磁振动

3.1电磁振动的产生

当电机铁心所产生的电磁力受到电机气隙磁场的影响时,这就产生了电子振动。其中的电机气隙磁场会受到定子绕组磁势、转子绕组磁势等影响。再加上受到电机气隙磁密波的影响,此时在定子铁心齿上会产生了以下两个分量,即径向分量、切向分量。径向分量会影响定子铁心,并且也会导致其发生振动变形。切向分量会导致定子铁心的局部发生振动变形。因此要想合理的设计电机,既要考虑到定子槽数,又要考虑到转子槽数。

3.2气隙偏心对电磁振动的影响

由于受到运行磨损、制造公差这两种因素的影响,转子外圆与定子外圆之间会发生偏心,从而造成定子与转子之间的气隙不太均匀。当气隙发生偏心之后,附加磁场就存在于电机气隙中,接着附加磁场会与主波磁场之间会相互影响,它们在相互影响下就会产生力波,然而这些力波却会引发电磁振动。

3.3磁路饱和对电磁振动的影响

电机气隙中的主磁场空间分布波形会受到磁路饱和的影响。其中磁路饱和既会产生附加磁场,还会产生谐波磁场,当附加磁场与谐波磁场发生了作用,此时低次力波会引起电磁振动。

3.4绕线转子所带来的电机振动

一般由于通用冲片会选择分数槽绕组,有时候还会出现以下的情况:跳线槽、空槽,如转子次谐波磁场与主波磁场相互作用引起交变电磁力,此时产生的力波会引发振动。面对这种情况,要选择转子槽数。必要的情况下要将电机转子断条情况消除掉,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振动。

转子加工偏心、转轴弯曲等机械原因也会造成机械振动,为了能够减少机械振动,这就要采用减少转子偏心等多种机械方法。

4电机的机械振动

4.1由转子机械不平衡而产生的振动

一般情况下,转子机械的不平衡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静不平衡;第二种,动不平衡;第三种,混合不平衡。通常可以借助校平衡来消除以上这三种不平衡。如果转子的冷热不均匀,那么这就会导致轴发生弯曲。所以要充分考虑到转轴的刚度,并且要选用热套配合的方式来将铁心和轴配合起来。

如果将电机与其他机器连接起来了,此时要对支座、联轴器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机组轴线没有发生倾斜,也没有发生错位。

4.2滚动轴承是电机运行中较强的振动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各个零件的结构、各个零件的加工质量、各个零件的生产工艺与滚动轴承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轴承的振动会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如:轴承的类型、滚动体的椭圆度等。除此之外,剂的选择等因素会对振动的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轴承会引起端盖的轴向振动,这些振动会影响到定子铁心,还会影响到转子。

5总结

电机振动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分析电机振动问题、处理电机振动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寻找引发问题的根源,接着确定解决该问题的方案。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分析以及处理电机振动问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尽可能减少由于电机振动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故。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8

1.引言

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被用来研究对固体材料进行表面结构分析的仪器,其英文为Atomic Force Microscope,缩写为AFM。原子力显微镜通过对检测样品表面与感应元件之间的原子作用力,来对样品进行研究,反映样品的结构以及相应性质。在使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时,将悬臂进行固定,并与样品进行接触,通过传感器进行眼测悬臂发生的变化,获取作用力的信息,由于微力的变化较为精确,从而可以得到纳米级的测量信息。

2.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位移测量系统的误差

AFM的误差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是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近场误差、悬臂位置、扫描器位置、针尖形状等原因。如果AFM设备观测样品表面的原子与分子的结构,近场误差是主要误差来源。在观测工作上,要结合实际观测情况对误差进行管理和控制,并加强对误差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减少误差,对测量进行校准。在测量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对于位移测量是重要的影响方面,在空气中,温度、湿度、清洁度、震动以及压力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纳米级别的测量中,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影响主要与仪器自身有关,与被测对象影响较小。在测量过程中,大多数采用激光干涉作为基准,而空气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激光的折射系数。另外,仪器的温度漂移,也是AFM测量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测量仪器的材料组成较为复杂,纳米级别的精确测量过程中,任何材料由于温度变化而造成的变化都可以使得测量仪器发生变形,从而影响测量点的位移,产生测量的误差。一般在测量工作中,对于周边环境的温度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测量材料不同的膨胀程度进行最大程度的控制,合理搭配温度系数,尽量做到零测量漂移的情况。

3.位移测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进行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的位移测量中,需要对测量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测量精度。对误差进行控制是计量工作的原则,在进行测量过程中要对由各种条件产生的误差进行控制和管理。在纳米测量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误差是主要的误差来源,尤其是温度,温度的变化导致仪器的尺寸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误差的产生。在进行测量中,要选择温度系数较低的材料,并且对测量环境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结构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有效的降低温度对位移测量的影响。在测量过程中,可以对测量仪器加装保温装置,使测量仪器获得良好的温度特性。对于测量过程中的湿度控制,要保证测量环境的湿度水平,经过实验验证了控制湿度之后,仪器测量精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达到了对针尖表面静电的控制目的。在进行原子力显微镜的位移测量上,建立合理的温度与湿度管理方式,合理控制环境因素,对于达到控制误差的意义。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振动的控制,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对振动的影响进行计算,从而有效的控制相关的误差。计量型的原子力显微镜在对于频率响应上缺乏良好的特性,在测量中要保证隔振,减少空气震动对于测量仪器的影响。在测量仪器的结构分析中,针尖的集合形状对于位移测量也有很大的影响,针尖的集合形状要进行合理的表面重建,并且进行相应点计算,从而对由此造成的误差进行控制。在现阶段测量位移测量中,可以采用三坐标的测量分析方法,对位置误差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运动模型,将实验结果进行定位。采用新的空间校准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原子力显微镜的校准工作质量,对于扫描器的位移误差进行了良好的控制。

4.结束语

纳米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技术领域,计量型原子显微镜的测量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作。纳米技术是我国高新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良好的带动性与产业性,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对于纳米技术的关注也不断加大,研究单位对于纳米技术的研究投入也不断增多。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的位移测量工作是纳米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所不足,在实际测量中要对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对影响测量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科学先进的手段,提高测量工作的质量。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9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未成年子女随同父母流入城市已经成为了当前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的特征之一。在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的背景下,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农民工阶层子女的体质健康却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青少年总体体质健康状况堪忧的状况下。全社会形成合力,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这不仅是对改善城市农民工阶层生存状况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是切实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2.当前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问题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流动人口范围和数量的迅速扩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离土不离乡”的间歇往返流动相比,流动人口逐渐呈现出举家和携带子女流动的现象,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健康等问题随之而来。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状况。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法规文件,密切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因素等影响,在实践层面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成长环境问题一直不尽人意,而应市场需求自发产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因教育条件和效果薄弱,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2006年5月17日,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随父母到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将以进入公办学校为主要就学方式,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扶持。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问题作为教育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3.影响城市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3.1家庭方面。

3.1.1农民工家庭中家长的体育价值观念对其子女体育锻炼有直接的影响。农民工家庭中家长的体育健身知识和体育价值观念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体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长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农民工家长把子女有学校读书,能有个好成绩,将来有个好工作,提高社会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并不十分鼓励和支持子女从事体育健身。

3.1.2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其子女的体育锻炼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影响。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职业,收入普遍较低,社会地位不高。2005年的相关统计表明:全国农民工平均月工资为921元,只相当于城市工人平均月工资1346元的68.4%,而且80%的农民工月工资在千元以下,甚至有27%的农民工月工资在500元及以下[4]。处在学龄期的农民工子女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营养摄入,进而影响他们的体质健康。农民工家庭较低生活支出也难以承受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开销。

3.1.3农民工家庭结构对其子女的体育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农民工受农村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比较深,如农民工家庭中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家庭,受农村重男轻女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同等条件下男孩受教育的条件优于女孩,这不仅影响了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使一部分子女失去了他们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条件。

3.2农民工子弟学校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对待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态度,由以前的“取缔”、“限制”到“默认”,再到“关心”和“扶持”,逐步形成了以鼓励人口流动、提倡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为主,办好农民工子弟学校为辅的政策[5]。

3.2.1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农民工子弟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多为私立学校,盈利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成立早期,主要目的是为了农民工子女有学上,都有托管的性质,课程的设置主要是语、数、外等学科,体育课较少开设或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体育课程不够完善,主要是“放羊式”的上课方式,课程的内容也主要以学生自发的游戏为主。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学习全面、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3.2.2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教师的配置对农民工子女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成立初期大都是由其他教师兼任,只要负责组织学生,防止学生发生事故,或者教授一些简单的、零散的体育知识。这成为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2.3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对农民工子女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校舍条件差,早期的学校由于规模小,为躲避有关部门的稽查、节约成本等,大都是租用废弃的厂房、仓库或校舍,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起来的窝棚,体育场地几乎是空白[6]。这严重制约了体育课的进行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发展。

3.2.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对农民工子女体育的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不重视,因而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生上体育课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课余体育活动以自发的游戏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3社区等社会环境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向城市转化的一个中间、“边缘”地带,兼有城市和农村的一些特点,由于管理相对较松,就业机会多,物价水平特别是房租较低,成为农民工主要的聚居地。城乡结合部的社区是农民工子女除家庭、学校生活以外主要的生活空间,但是受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体育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少,社区体育指导、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比较混乱、不成体系,社区群众的体育意识不足等方面的影响[7],城乡结合部社区的体育氛围不浓,农民工子女进行体育活动的条件、氛围也相对较差,不利于他们在社区等校外活动中参加健身,增强体质。

4.增进农民工子女体质健康的对策

4.1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工家庭重视子女体质健康观念。

4.1.1通过宣传和普及基本健身知识,促进农民工家长健身观念的形成,使他们在了解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基础上,树立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价值观念,进而使其子女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主动积极参加体育健身。

4.1.2对农民工家长进行宣传、教育,逐步改变他们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妨碍子女教育和体育健身的不利因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念,消除对子女的性别歧视。

4.2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建设。

4.2.1完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要求农民工子弟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开设体育课,按照《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学生体质健康测量和监控体系,消除因为体育课缺失和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而影响农民工子女发展的消极因素。

4.2.2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体育师资建设。以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依托,采用“结对子”和“帮带”等方式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进行完善,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开展提供稳定的、高质量的师资保障。

4.2.3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符合中小学办学标准和学校能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对已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资金和物质投入,保证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4.3形成社会合力,为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3.1在建设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体育体系的过程中,应将农民工群体纳入社区体育的规划和管理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体育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这部分社区的农民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对于营造良好的社区秩序和体育健身氛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农民工子女加入到这部分社区的体育活动中,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的途径和空间,这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避免不良环境对农民工子女的身心的不利危害。

4.3.2消除社区等社会环境中影响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公共安全因素。农民工家庭主要聚居在城乡结合部,该地区影响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较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重视对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环境管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结语

在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大好形势下,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使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得到切实改善,这不仅是关系到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民族体质改善的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实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6-8.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7,(1):5-25.

[3]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3-20.

[4]李培林,李炜.我国农民工的经济地位、社会态度和社会政策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7,(16):27-28.

[5]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7):19-21.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10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动力工程影响因子例11

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236-05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这就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术界有很多称法,如“农民工”、“暂住人口”、“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本文称之为“农民工”。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中国不断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也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但同时城市也在影响着他们,耳濡目染下,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生活现实和自己的遭遇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自身子女的重要性。在中国目前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大量农民工也深刻认识到仅仅接受义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让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成为他们关心的问题。提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对于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存状况,提高中国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农民工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问题十分迫切。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笔者2008年和2009年对南京市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四个地区的农民工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年龄在35~60岁,外出打工,家里有读初中适龄子女的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8份。

(一)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意愿状况

表1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意愿状况

如表1所示,所调查的样本数据中10.6%不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8.1%,女孩占31.9%;而89.4%将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其中男孩占61.3%,女孩占38.7%。说明绝大部分农民工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但一部分农民工家庭不再投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从子女的性别来看,反而男孩在接受和不接受初中以上教育都占较高的比例,女孩所占的比例都较低。这可能说明性别差异对农民工家庭是否继续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

(二)农民工受教育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父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3,母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39。父亲的文化程度比母亲的文化程度稍高一些,但多数集中在初中以下,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对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由表3、表4可以看出,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子女数占该程度总人数的比例逐渐增多,而且随着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显著增长,而父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的影响却不如母亲的显著。同一教育程度下,母亲影响下的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要高于父亲影响下子女继续接受初中教育的比例,说明母亲的影响要大一些。比较表3和表4,也可以得出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多集中在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和高中的部分,结合表2,说明虽然大部分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但仍坚持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总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希望自己的子女继续接受教育。

(三)农民工家庭收入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最高为6 250元,最低为125元,均值为1 860元。本文将农民工的家庭月收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被调查的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大多数集中在1 500元~3 000元阶段。按照南京市2008年6月30日之前的最低工资标准850元/月,一个家庭的收入基本上来源于父母两个人,那么一个农民工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3 000元之间,说明该家庭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生活结余下来的钱更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看表5可以知道,随着家庭月收入的增加,其中愿意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家庭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家庭,则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愿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四)农民工来宁时间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城市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及对教育的看法,因此把农民工来宁时间也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但是来宁时间不能确切表明农民工在南京打工时间,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以父母双方最早来宁的时间来计算农民工来宁时间。

调查数据中,农民工最早来宁时间为1984年,至今有26年,我们将这26年均分为三个阶段,如表6所示。最早九年(1984―1992年)来宁的农民工较少,仅占样本总量的4.8%,最近八年(2002―2009年)来宁的农民工迅速增多,占样本总量的62.0%。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来到城市工作。从表6可以看出,来宁时间越早的父母,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比例越高。来宁时间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呈正相关。可能的解释是,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在教育观念上受到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越大,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五)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

本文了解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是通过将其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分为:前1/3名;第1/3~2/3名; 2/3名以后。

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与教育意愿的选择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表7的数据不难得出,学习成绩越好越会选择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学习成绩在前1/3名的样本中约有94.9%的家庭会选择继续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而在学习成绩在2/3名以后的样本中仅有6.1%的家庭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二、农民工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以往学者对教育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一般将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分为三大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孙志军(2003)把分析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出生顺序);家庭背景(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家庭人口数与子女数目);学校与社区变量(学校教育质量、教育价格、社区劳动力市场机会)。苏群、丁毅(2007)将影响教育决策的因素分为:家庭成员特征变量,包括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子女个数以及家中是否有病人;家庭资源禀赋变量,包括土地面积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子女个人特征,包括子女教育支出、子女性别、子女成绩和家离学校的距离。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来宁时间、子女个数、子女的性别、学习情况作为影响农民工教育投资意愿的变量,具体见下页(表8)。

被解释变量Y的含义是是否愿意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是虚拟变量:0是不愿意,1是愿意。建立Logit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农民工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各类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由效用指数Yi决定(Yi=U0i-UIi),其中,U0i表示接受教育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UIi表示不接受对农户家庭构成的效用),Yi又决定于某些解释变量Xni。令Y=0表示不接受教育,此时Yi≤0;Y=1表示接受教育,此时Yi>0。根据以上假设,影响农民工子女是否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可以表示为:

LogitP=α+Xniβni+ε(其中,P=)

其中,X 1 i :代表家庭特征,包括家庭月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子女个数。

X 2 i :代表个人特征,包括学习成绩、性别。

与预期的结果基本相符,除子女性别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子女自身学习状况和家庭月收入对其家庭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家庭月收入是在0.01的置信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家庭月收入对家庭教育决策有着积极的影响。农民工在宁打工,收入一般比在农村要高些,但城市的消费水平也比较高,特别是对于那些子女随父母一起进城读书的家庭,城市高校高昂的学费一般是他们所承担不起的。所以,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让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越大。所以,家庭收入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2.农民工来宁时间与家庭教育决策呈正相关关系,即来宁时间越长,农民工家庭越愿意提供子女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说明农民工来宁一定时间后,受城市较先进教育观念的影响,原本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会发生变化,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资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

3.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子女教育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父亲的影响较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反映了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是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选择继续提供子女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也越高。而在一个家庭中,母亲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苏群,2007)。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于母亲,一般来说孩子与母亲的接触时间比父亲多。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过程中影响相对父亲来说要大些。

4.子女的性别及子女的个数对家庭教育意愿的选择没有影响,说明子女性别及子女个数已经不是父母主要考虑因素。多年来农村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现在多数农村家庭只有1~2个孩子,调查数据表明,被调查农民工家庭平均子女个数为1.67个,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收入一般都能负担两个左右孩子的教育费用,因此,子女个数一般不会影响父母的教育决策。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得到提高,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农民工思想意识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也随之改变,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相当普遍。因此,养儿未必防老,养女未必不防老,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解放。

5.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学习情况对家庭教育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般来说,成绩越好的子女考上高中的几率一般也越大,父母对其期望也越高,也乐意资助他们继续读书,希望子女能继续读高中、大学,从此改变命运。有些家庭虽然有心也有足够的钱提供孩子继续上学,但由于孩子自身学习成绩太差,考不上高中,父母在学习上对其也不抱太高期望,结果必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您希望您的孩子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将近96%的父母的答案都是:“孩子能读多高,就资助他们读多高。”因此可以印证,子女是否继续接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子女自身学习情况。

结论及启示

依据南京市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统计描述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民工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影响因(下转241页)(上接239页)素有:子女自身学习情况、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其中,子女自身学习情况是影响教育决策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收入、父母文化水平、来宁时间对教育决策的影响是一致的,即家庭收入越高,母亲的文化水平越高,来宁时间越长,选择继续投资的意愿就越强烈。文化水平高的母亲比父亲更能影响家庭教育决策。因此,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提高农民、农民工的收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提高新一代农民工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民工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改变,子女的性别、子女的个数已不再是影响家庭教育决策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Alan de brauw,John Giles.Migrant Opportunity and the Education Attainment of Youth in Rural China.IZA DP No.2326,September,

2006.

[2]杨利平,宋元梁.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3]孙志军.中国农村的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甘肃省委基础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苏群,丁毅.初中阶段农户子女辍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闽北农村地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6).

[5]李,赵连阁,谭洪波.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5).

[6]刘媛.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投资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南京的调研数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7]任佳慧.农民工子女流入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义务教育状况的研究――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证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8]李晖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义务教育研究――以苏南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