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0-30 11:14:12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1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2

一、建议学生分门别类梳理知识。

即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就像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一样,使读者一目了然,查找起来十分方便。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例如,可以把语文积累本分为基础知识模块,文言知识模块,阅读习题模块,作文素材模块,错题集锦等,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所学教材特点和自身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比如基础知识模块,可以对其中的字音、字形、字义,古诗句默写,精美语句等进行梳理,可以使知识积累条理化,应用起来方便快速,也可以更细致的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没牢固掌握的也分开来。在梳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卡片摘抄,批注,剪贴报纸等形式,并结合运用好双色笔、彩色笔进行,使之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梳理,可以化整为零,既能拿分又不费力。

比如错题集锦,就是把原来所有做过的题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进行笔记整理。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总结一次,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不同文章体裁,其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连做题中的思维误区也不放过。

二、立足于课堂,“结”好个性化知识网。

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不遗余力地备好每一节课,通过整理、总结、归类,把精华、实用、而且贴近高考紧扣考点的东西无私的展现给学生,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捷径”,从而避免了学生埋头苦干带来的时间上的过多浪费。因此同学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根据老师讲解,借助老师的间接经验,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并随时结好自己的知识网。温故而知新。这样坚持梳理下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梳理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第一老师”。的确,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兴趣,趋向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语文学习也是一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做好梳理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就会乐意主动去梳理,坚持去梳理,而不会被动的把语文学习当成一项包袱,一味的为完成作业而积累,为应付考试而梳理,这样常此以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会消失殆尽,把语文当成学习中的负担。

要想调动学生的兴趣,就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对待。如定期展开各项积累本、错题集的展览;及时反馈学生每天、每周、每月乃至每学期积累梳理的情况,如谁的词语音、形、义整理的清晰,工整,谁的作文素材积累了多少页了,谁的阅读是如何分项科学整理的,谁书写有进步等等,公布张贴,落到实处,做到细处。

每位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表扬赏识的,这样通过表彰先进,鼓励弱差,使之融入到积累梳理的良性循环学习中,争相积累,比赛梳理,大家都不甘落后,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达到最佳状态。

四、精选练习辅助梳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总结整理之外,同学们要选择适当的练习题进行演练,让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有所获。另外,做题时也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其实,历年的高考题就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悟懂。多思考出题者的常考点,多比较几份卷子上的相似题,你会有很大收获。

题目在精,不在贪多。更重要 的是做后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恰当的反思,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归纳技巧,找准不足,各个击 破,为今后学习做好提升。

五、做好梳理后的总结工作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3

传统高中化学课堂对于知识的传授倾向于章节化,对于知识体系宏观性的把握显然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于不同知识内在关联性的把握也有所欠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制约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理应也必须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

一、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的选择

基础知识是进行框架梳理的基础与前提,是学生用以认知化学问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根本与突破点。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认为其不重要,但事实上其在整个知识框架的梳理和建构的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针对历年来出现在高考试卷当中的化学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框架的梳理和打造时,可以将整个框架视作由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电子微粒、分子作用以及反应能量构成基石的立体式化学知识结构,而梳理框架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不断丰富与巩固、提升的过程。

(二)新知识的渗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各类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不同学科的固有知识体系也在不断随之变革、随之更新,化学学科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书本上的知识抱残守缺,不注意观察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注重知识的更新,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新时期化学学科教学目的达成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人类普遍性面临着诸如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进行化学知识框架梳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这些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化学的存在,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印记,如此更有助于学生以化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三)学生手动能力的培养

化学不同于文史类学科,纵然其中也有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也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强行记忆。相反,由于其学科本身大量的结论、现象都是通过实验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时,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手动操作的契机与平台,诸如参加试验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其在手动过程中展开疑问、分析和探究,进而增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的结果,促使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结果、关注既定的理论,却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这些结论生成的过程当中,但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离不开手动的操作与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手、脑、心步调一致、共同前行。

二、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理想成效

(一)W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建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程当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即被视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去探究和理会――如此导致学生所接收到的化学知识是零散的、与教材步调一致的章节化的;但是开启知识框架梳理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固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于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体系的建造,其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被逐渐建立起来,原本课堂枯燥、压抑的氛围也会渐渐变得活跃。

(二)学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

质疑是发现问题的根本,更是提高创造力的源泉。在漫长的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的进程中,质疑是滋生一系列科学发现、探究无数道理定律的核心所在。而在学生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树立过程中,在学生遇到具体的矛盾与问题时,其能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在质疑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便是框架梳理所能达成的一项显著效果。另一方面,作为知识框架梳理的主体,学生在遭遇困惑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主动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会探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建立在各种客观规律与理性基础之上的个人观点,帮助其内化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显而易见的。当然在具体的梳理过程中,以哪些知识为基点、以哪些知识为增项,选择哪些社会上各类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作为填补,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不断“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更新、不断巩固。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4

一、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是可能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对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不太清楚。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和其他理科类知识一样,需要理解,也需要记忆。只有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记忆。要想掌握好高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梳理好基础知识。对于理科类学科,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系。高中生物学习的是有机物、无机物、细胞等相关知识。梳理好这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梳理好这些知识,特别是在初次学习之后就梳理,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间的逻辑联系,从而站在一定的高度驾驭基础知识,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可以在每节课学习完之后梳理,在章节学习完之后再进一步梳理,在本教材学习完之后进行宏观的梳理。

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时,就可以这样梳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是细胞。在每节课、每个章节学习完之后可以进行小范围梳理。例如,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学习完之后,就可以梳理每一小节之间的联系,以及整章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通过习题复习,扎实掌握知识

对于高中理科类知识的复习,习题的练习与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也同样如此。高中的生物教材,每一个章节,都具有各自的重点、难点。复习重难点知识,通过习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平时考试以及高考中,对于高中生物考核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习题。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在复习过程中习题的练习、讲解、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习题进行复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每道题所涉及的知识以及做题方法讲明白,还有具体对一些重要的和有难度的题目进行剖析,联系和这类题相似的体型,让学生从更深层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从举一反三中扎实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错题进行总结,通过对错题分析弄懂相关知识。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一些重要的、有难度的以及反复出现的题目,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

高中生物必修二讲解的是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知识。这本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只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初次学习,不能完全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习题的练习、分析、讲解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效方式。

三、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复习,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学习层次。在一定程度上说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学习这些知识需要和社会现实情况进行结合,才能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明白知识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对于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可以融进社会现实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促进良好复习效果的产生。

高中生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要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一定的关注。在一些热点、新闻中就有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内容,或者是能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内容。近几年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技术等是新闻热点话题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可以以这些热点为切入点,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课程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在进行生物课程复习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从而明白生物知识的现实价值,提升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课程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从而使课程的复习变得丰富且更具有现实价值,使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复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各类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分析、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5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其的解释是:“梳理”,就是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从中掌握规律性的东西。而对于“探究”只是强调探究并非要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一种重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梳理”是对过去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理,使学过的知识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头脑里更好地去运用,“探究”是在整理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学习方式、行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15个专题分别是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有趣的语言翻译。这些专题与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且与实际生活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爱上语文学习。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识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对培养语文知识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来是学生最不喜欢学的一种文体,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不理解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关。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节“文言词语和句式”正好弥补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乱的文言文知识,通过这节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梳理学习,可以使学生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这对文言文的学习无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节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文化知识,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这些例子是学生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经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字词的含义也懂了文言文的语法规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识,文言文对学生来说也就不会那么难学那么不受欢迎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梳理与探究”每一个专题下面知识的传授都是有一定逻辑步骤的,对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有推动作用。如必修一的“优美的汉字”,先是介绍汉字的起源,其次是汉字的形体,再次是汉字的构成,最后是汉字文化。对于汉字学生早已熟悉,但这样有系统有逻辑地讲授分析之前并没有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找一个或者几个汉字,看它的起源、形体、构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也就随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了。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很喜欢语文,那么他的文学素养、学习成绩不会差。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梳理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梳理探究”不像“阅读鉴赏”中的名家名篇有时与读者、学生有些距离,它离学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密切,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加的热爱语文,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为例,它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姓氏源流、年节风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础上还有探究的能力,学生会好奇自己姓氏的来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对自己姓氏来源的探究。风俗节日更是学生喜欢的,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节日,为什么有这样的风俗。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节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来我们的语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视角的名家名篇,还有这样丰富而有趣味的知识。

(四)考试成绩方面

无论怎样改革,高考始终作为一根指挥棒在无形地指导着我们日常的教学内容,目前我们仍无法摆脱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状态,但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有知识、有能力还担心高考吗?并且高考除了古诗文背诵已经很少直接考书上的知识。现在高考更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查阅了辽宁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一道题是在语文教材中能找到确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就是在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过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学生在文言文知识能力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这对高考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的帮助与提高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大题的分数高达36分。“梳理探究”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仅就在古诗文阅读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阅读、写作等等。这些提升不仅提高的是学生的知识更是学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导“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许多的优点,但如何在课时安排有限的情况下来对他进行指导?依照现在语文课时的情况,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课时计划当中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在这里,笔者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册书的界限

“梳理探究”这15个专题分布在五册必修教材中,教师指导的时候可以不按每册书依次来讲解,把一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结合到一起,安排一个课时来探讨多个板块。如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观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三的“交际中语言运用”等等,可以进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阅读鉴赏”中标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我们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参考这一点,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讲解,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进行选择,不仅是版块间的选择更可以是一个版块中各个部分的选择。

(三)与“阅读鉴赏”相结合

“梳理探究”是对原先学过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在最初学课文的时候就把“梳理探究”加进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在讲授文言文课文的时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统性、逻辑性和趣味性,还减少了日后课时的安排。

(四)激发学生兴趣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6

初三的学生,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挑战,面对家长和学校的严格要求,许多学生都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如果在复习课中充分注意优化教学,就能减轻学生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复习效率。本人长期从事毕业班教学,下面就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中考复习的方法。

一、自学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要是遇到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学生易懂、易理解,理论上没有难度的,我就大胆地采用自学课型的复习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认真阅读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了解教材的内容,并适当做些笔记;其次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以此来检查学生自学的程度与效果,或者是由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来解答;最后是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让学生事半功倍。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现在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正在逐步降低识记内容的题量和分值,这并不是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是让试题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学生实际,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结近几年来的中考题,不难看出,其考试形式稳中有变,但所考查内容都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占70%)。新型的试题只不过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梳理,让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不仅要理解,还要懂得运用。因此,夯实基础知识对提高思想品德复习效率非常重要。为此,在第一轮思想品德复习课中,我花了大量时间梳理书本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复习内容

由于复习的内容多,时间少,不可能什么知识都详细学习。要想面面俱到很难,此时,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来进行复习,效果很好。每复习一单元或一课,都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知识结构图(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不完整的,边复习边由学生补充完整),依据结构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指出重点及难点。

2.梳理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构建知识框架只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网络,对于教材的具体知识内容还没有把握。在复习时,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梳理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夯实基础,面对考试,有备而战。如何梳理知识点?(1)点击知识要点:让学生明确每课、每单元所应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做到主次分明。(2)揭示基本观点:包括教材中的黑体字部分、教材中的小栏目或想一想、议一议、课堂教学中归纳总结的观点、教材中辅助材料分析思考得出的启示或结论。(3)巩固练习,强化记忆。教师要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出能融入相关知识点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练习题。学生做题后能举一反三,把握住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3.狠抓单元过关,巩固复习效果

把一单元知识点,按层次的高低、外延的大小,化为思考题,复习的问题分解出或通过复习小问题来归纳综合大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系,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在复习一个单元以后,给学生一次单元练习。练习以自测形式完成,然后通过教师批改、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来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及时讲评,做好补缺、补漏工作,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多数学生对该单元的知识点一般都能过关,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再加以个别辅导,使之达到过关或基本过关。

三、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教学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简化的,就一定要先设法简化,把它化成最少的文字,然后通过联想,把它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块储存在大脑里,这样记得少,又记得快。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7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论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思维体操的引导者。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不会提出问题而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笔者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提出了“梳理·探究·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不失为构建英语高效课堂的一个好方法。

“梳理·探究·训练”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模式顺序因课因人而异,且其环节相互交融:梳理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梳理;梳理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梳理;探究中有训练,训练中有探究。前后梳理的累积时间为10分钟,前后探究的累积时间为20分钟,前后训练的时间为10分钟。基于此,“梳理·探究·训练”的高效课堂模式又被称为是121模式。

二、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和效果

(一)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1.新授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设计预习提纲,把考点知识问题化的过程。探究就是问题考试化的过程,是强化效率意识的过程。包括:探考点命题之特点,究错误原因;探考点命题之规律,究思维建模。训练就是以情景案例或话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新授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考点问题化、问题考试化、考试规范化的过程。

以语法“be+v-ing”表达将来的动作为例。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呈现出课文中的原句子:Where are we going?When are we leaving and when are we coming back?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句子本课多次出现,这是一种语法现象,让学生在Warming Up中找出类似的句子。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句子的时态均为现在进行时,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吗?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得出结果:现在进行时有时也用来表示按计划或安排将发生的动作,能够用于这种结构中的动词有:go、cong、arrive、leave、start、stay、see、meet、wear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完成课本语法部分第二题及Workbook中语法部分的第一题来巩固此语法知识。

2.习题课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内容

梳理就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过程;探究就是把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转化为课本文本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训练就是方法、模型应用、完善和熟练的过程,是描述、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从习题课角度讲,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考查四种基本能力的过程。

还是以上面的语法为例来进行一节习题课。首先,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用现在进行时来完成一组句子。接着,教师可让他们进一步讨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最后,教师要再给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应包含能够表达将来动作的形式,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的全面理解。

(二)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梳理·探究·训练”的效果

1.学生变化发展了

实施“梳理·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课堂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听音乐的现象消失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变化发展了

教师的学生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欣赏学生;教师的自我观变化发展了,学会了反思,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技能提高了。

3.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校办学有了特色,教学有了个性,学生有了特长,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英语学科“梳理·探究·训练”建模实验过程

(一)实验原则

实用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二)实验的进程

1.建模阶段

开展教改教法大赛、建模经验观摩、交流、探讨、修改、总结和示范课堂建模。

2.入模阶段

学校行政干预,科任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堂模式教学。

3.出模阶段

建立个性化高效课堂,做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灵活运用模式。

四、反思与发展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的确定要遵循“精确”原则;营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教师是导演,不是旁观者;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模式。

2.应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8

1.知识点的复习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知识点的复习要准确。知识复习既要全面又要有针对性,看似很难兼顾,其实我们可采用“焦点访谈”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大多数题目是“入口宽,上手易”,但在连续探究的过程中,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这些点被称为“焦点”,其余的则被称为“”。我们大可不必在处花精力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通过访谈,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增长,弱点在隐蔽处暴露,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那学生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3.知识点的复习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二、知识线的串联应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知识点的串联主要是靠学生自我学习,没有这个过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方法去解决问题,更不可能做到举一反三。这就是很多老师不解的地方:“为什么这类题目刚刚讲过,只不过换了形式学生就又不会了。”按我们的说法就是: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更不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解题“高难动

作”的“绝活表演”。所以,在这个串联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主张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让学生主导这个过程。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应的知识和具体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后期复习做一个铺垫。

2.把学生分为出题组和解题归纳组(每组3~5人)几个小组又可构成一个大的探究组,各小组的角色在其过程中可以互换,教师从旁边引导,控制教学节奏,并能解决学生有争议的问题。

3.在学生自己完成这一复习环节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精选题例的讲解,同样采用启发讨论式,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

4.师生一起回忆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依学生个人的能力不同并不要求达到同样的水平和高度,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独立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

三、完善知识面的梳理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连接起来;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如下方法: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一起总结旧知的异同点,然后出示

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9

在构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

1梳理的形式

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问的逻辑关系。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比如:说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如:六年级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

2.1先回顾后整理。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如:《单位的复习》,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想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组织:请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你们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2边回顾边整理。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我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10

提到复习,人们往往把它和单调乏味的“做题讲题”的题海战术联系起来,数学中考复习课,知识点繁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重视不够,因而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大容量地灌输,对学生来说,味同嚼蜡,不仅做不到及时消化,反而因噎废食,失去学习的兴趣.

复习课难上的重要原因,是内容缺少新鲜感和教学手段选择的困难. 因复习时需将知识系统化与条理化,故教师往往会面面俱到地梳理定义、定律,再加上笃信“孰能生巧”,题海练习普遍存在. 所以,复习课就成了“满堂灌”、习题讲评课,简单地以练习来代替复习,但收效甚微.

复习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复习课,启发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 中考复习课怎样上才更为有效,以下就知识梳理、查漏补缺和变式提高三个环节上的复习策略提一些建议:

1. 优化策略,知识梳理讲效率

知识梳理是复习课的重要一环. 为避免把知识梳理变成知识点的“复述”,知识梳理时就要求必须设计一个合理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开展系统的知识回顾和重组活动,构建一个能体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知识应用功能的知识网络,便于记忆和解题时迅速有效地提取. 那么,如何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物化成果是“知识框图”,复习的关键在于“知识框图”的生成过程. 知识框图的形成应该建立在由主要线索不断细化、由基本雏形不断完善的环节中,来唤醒学生遗忘了的那部分知识,暴露其认知中存在的错误,进而内化成自身的认知结构,复习才会更加有效. 下面以“二次函数复习课”为例,看知识梳理的设计以及知识框图的形成.

教师:请看上述图片,桥索形状呈——.

众生:抛物线.

教师:对,也就是我们学习的二次函数图像的形状. 下面我们从图像入手复次函数.

如图1是抛物线y = ax2 + bx +c(a ≠ 0)的图像,请尽可能多地说出一些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把所有能想到的结论写出来,小组交流,并采用条目、表格或结构框图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把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师生一起归纳梳理:

(1)一个核心:数形结合思想(用数表达,用形释义);

(2)二项性质:轴对称性(图像特征),增减性(变化规律);

(3)三种表达:y = ax2 + bx +c,y = a(x - m)2 + k,y=a(x - x1)(x - x2)(a,m,k是常数,a ≠ 0).

(4)四点注意:①a的符号决定开口方向,其绝对值大小决定开口大小;②方程、不等式问题(数),函数问题(形);(先归纳两点)(接下来教师围绕图1设计题组,对抛物线进行平移、旋转,抛物线与直线相结合,继续深化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者关系,研究函数值大小与图像关系,最后完善四点注意)③抛物线的平移要抓住点的平移规律;④函数值大小可以直接通过开口方向与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来确定.

本节复习课中,先创设一个抛物线形大桥的情境,点出主题,利用数形结合的认知线索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认知的载体,然后以此图形为基础,顺势而上,不断变化,学生先独立思考,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进行知识重构活动,再与同伴交流,互相启发,合作完善性质,最后形成如下图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不断内化生成,最终形成结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独立探究,有效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上复习课时,知识梳理要讲究策略. 若单纯按教材顺序梳理一章的定义、定律、公式,则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的“炒冷饭”和知识“堆积”,缺少新鲜感会使学生走神,降低复习效率. 其实,知识梳理也有详略之分,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在上述“二次函数复习课”的复习教学中,“知识框图”抓住了重、难点,是完成章节知识梳理的向导. 只要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组织策略,知识梳理环节不但能上出精彩,也能上出效率.

2. 创设情境,查漏补缺增效益

所谓查漏补缺,其实就是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再利用这些“典型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在这一环节,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是查出“漏洞”的关键,因为已经熟知的问题是查不出“漏洞”的. 面对问题情境学生能做出正确回答不一定是真懂了,有可能是记住了问题的答案. 所以,应设置陌生情境来“还原”学生存在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下面以“全等三角形复习课”片断为例,看如何“查漏补缺”.

教师:结合上面的知识梳理,让我们在具体的运用中加以巩固与提高,请再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下列各题已有解答的有“病”吗?如果有“病”,请写出“病因”;如果没有解答的,你认为易让别人犯错的“陷阱”在哪儿?

(1)如图2,已知B,D,E,C四点共线,且ABD ≌ ACE,求证:ABE ≌ ACD .

证明 ABD ≌ ACE

ABD + ADE ≌ ACE+ADE,

ABE ≌ ACD.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 ; 正确解答是: .

学生1(笑着说):不能这样证,虽然图形相同,但拼法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未必全等.

教师: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1:例如两块全等的且含30°的直角三角板,既可以拼出等边三角形,也可以拼出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还可以拼出矩形.

教师:那你说本题应该如何证?

学生1:这个简单. 因ABD ≌ ACE,故有AB = AC,BD = CE,∠B = ∠C,进而可以得到BE = CD,便有ABE ≌ ACD.

(2)如图3,已知AO平分∠BAC,且∠1 = ∠2,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1 = ∠2 , OB = OC.

AO平分∠BAC, ∠BAO = ∠CAO.

在AOB ≌ AOC中.

OB = OC ,∠BAO = ∠CAO,OA = OA

AOB ≌ AOC,

AB = 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 ;正确解答是: .

学生2:不能用SSA来证明全等.

教师:为什么不能用SSA证,你能上黑板来画一个反例吗?

(过了一分钟)学生2在黑板上画了如图4的反例. 并解释道:已知AB = AB,∠B = ∠B,AD = AC,但ABC与ABD显然不全等.

教师:正如生2所画的那样.由于SSA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因此,不能用它来证明全等.这告诉我们,数学学习中,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那正确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都在静静的思考中,过了一会儿)

教师:看来是条件不能有效聚集的缘故,那么已知中有什么条件可以引申呢?

学生3: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即过分别O作OEAB,OFAC,垂足分别为E,F(如图5).则OE = OF,再结合OB = OC,由HL就得到OEB ≌ OFC,于是∠ABO = ∠ACO,从而∠ABC = ∠ACB,故AB = 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教师:大家应该都清楚了吧!这也说明证明中若有些条件不能直接用,就须进行必要的转化,这样才能把分散的条件有效的聚集起来,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路径.

(3)判断:两边和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如图6,通过两次全等,可以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错因分析或陷阱是 ; 正确解答是 .

学生4:老师,这个证明错了.因为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

教师:请你举一个反例?

学生4:就是图4中的ABD与ABC,它们的两边(AB与AB,AC与AD)对应相等,且第三边上的高是同一条,但不全等.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上面三个错误证明的分析,同学们对全等的证明方法想必理解得更深刻了,同时也发现了图4这个非常有用的反例.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解决问题,查一查自己还存在什么漏洞.

在该环节中通过问题设计了3个病理档案,病例(1)是将等式的性质(可加性)迁移到全等图形的证明中,误认为全等图形相加仍是全等图形;病例(2)是误认为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病例(3)是思维定势造成的,误认为既然要证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就应该“全等”,从而忽视了对三角形高的位置的可变性的思考. 应该. 误的目的是为了纠错,利用错误资源来教学以利于突破难点;巧用错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使纠错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

3. 加深理解,跟进变式拓思维

中考复习教学中,任何问题的设计都应服务于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通过例、习题变式,使学生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在变化中发现变化的规律,进而认识数学本质,促进数学理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下面以“分式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在变式中有效提高.

引例:如果 = 3 + ,求m的值.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P59第9题)

学生1:去分母得3x - 2 = 3(x + 1) + m,m = -5.

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2:将右边通分得 = ,m = -5.

例题:若分式 的值为整数,求整数x的值.

学生3:要使分式 的值为整数,那么x - 1的值必须是4的约数,即x - 1 = ±1或±2 或±4,所以x = -3,-1,0,2,3,5.

变题1:若分式 的值为整数,求整数x的值.

学生4: = = 4 + ,要使原分式的值为整数,只需 为整数,由例题的结论知x = -3,-1,0,2,、3,5.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拆项的方法,将分式变形 得4 + 从而使问题解决,其实质是运用了分式通分过程的逆用,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变题2:函数y = 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由函数y = 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

学生5:函数y = 变形得y=y = + 4因此将函数y = 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或先向上平移4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

变题3:当x为何值时,函数y = 的值总是正数?

学生6:根据同号得正,异号得负,x > 1或x < 0.

此复习片断从一道课本练习题出发,以独特的“视角”,通过“一题多变”的形式,对分式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拓展”,将几个看似无关的知识点,如分式、函数、不等式等进行巧妙地加工与有机整合,使原本单薄的教学内容显得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此教学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同时也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众所周知,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平移在教材中并没有专门提及,但是由于学生已接触过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知识,通过合情推理、类比、迁移,能顺利完成这一轮富有挑战性的“题组”.

中考复习课中,选择再好的例题也难免有疏漏或片面之处. 例题变式可以完善知识点覆盖,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再次观察理解问题,避免单一例题造成个人理解上的偏差. 复习教学中,组织合理的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迁移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既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要关注效率. 作为中考前的数学复习课,由问题驱动教学,用变式强化认知,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立足方法引领,重在思维培养,这是中考复习课走向务实高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裴光亚.中考数学复习的战略决策[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2008,1~2.

中考化学知识梳理例11

引言

近几年,我一直在高三教学,高三数学复习课的套路一般如下:知识梳理―基础自测―典型例题―变式训练―课堂小结。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那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知识梳理”这个环节?以前大多数老师在黑板上罗列知识点、知识结构图,现在有些教辅资料编写以填空的形式进行知识梳理,可以省去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这样进行知识梳理学生需要吗?对学生解题有帮助吗?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进行知识梳理,但老师的梳理方式对他们来讲就像放了一场电影,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在解题中似乎没起到多少作用。由此可见“知识梳理”这环节非常重要,但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呢?我在实际教学做了尝试,现与同行分享。

1.以问题为中心,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有不少核心概念复习课。教师如果对核心概念的教学理解不深,就很难对内容进行解析,学生如果未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公式,当他独自面对问题时,常常不知道何时用、如何用此概念,从而影响学习目标的实现。我对于核心概念课做了这样的尝试: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解答后让学生反思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反思中寻找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并在学生的反思中提炼思想方法。这样做能有效避免教师枯燥地复述概念,当然,最关键是如何设置一个既能复习知识点又能紧扣本节课中心的问题。

案例1:向量的数量积

问题1:已知向量■与向量■的夹角为θ,分别在下列条件下求■・■

(1)θ=135°?摇?摇(2)■∥■?摇?摇(3)■■

这是书上的一道例题,用它作为问题1有以下意图:

1.多角度认识公式,引导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从公式角度看,向量的数量积是实现由向量到数量的重要工具;

3.全面理解两向量夹角的范围。

问题2:已知向量■=(1,2),■=(2,-1)

(1)求|■+■|和|■-■|

(2)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垂直?

(3)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平行?

(4)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夹角为60°?

(5)k为何值时,向量k■-■与向量■+■夹角为钝角?

这是由书上的一道习题改编的,主要用来让学生综合应用数量积的向量公式与坐标形式,进行向量的模的求解,垂直、平行位置关系的判断,夹角公式的应用。其中(4)(5)两问是难点,如何攻克,不是以老师灌的方式实现的,而是学生板演―发现漏洞―共同探讨―问题解决这样一个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的例题和习题对概念充分挖掘,使学生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活”。如果公式认识不到位,学生就用不到位。

2.在概念易混易错处有效变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有些难以理解、易混易出错的概念,不能就概念讲概念,要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辨析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达到明确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有一次,我复习完映射的概念,强调了“任一性”与“唯一性”,并让学生分析了映射与函数的异同点。我自以为讲得很深刻,后来我在书本课后习题中找了一道题目来练手,才发现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根本不透彻。我思考了很久,决定设计两个问题,通过变式训练再一次强化映射的概念。

案例2:映射的概念

问题1:若A={a,b},B={1,2},

则(1)A到B的映射可能有多少种?

(2)A到B的一一映射可能有多少种?

由问题1引导归纳:对于映射,A中无闲元,B中允许有闲元;可以“一对一”“多对一”,但不可“一对多”。

问题2:若B={-1,3,5},试找出一个集合A,使得f:x2x-1是

(1)A到B的映射。(这就是我让学生做的书本上的一道课后习题,当时所有的学生答案都是一样的,即A={0,2,3},后来在师生的探讨下,得出本题有七个不同的答案。)

(2)B到A的映射。

变式1:已知f:AB,f:x2x-1,B={-1,3,5},按照该映射,写出一个以x为自变量,B为值域的函数是?摇?摇?摇?摇?摇。

变式2:已知f:AB,f:x2x-1,B={-1,3,5},按照该映射,写出一个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是?摇?摇?摇?摇?摇。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要引导学生注意概念的关键点,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老师要动脑围绕重点设计变式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3.利用结构相似构造类比,加深对概念、性质、公式的理解

类比思想是指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思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是数列中的两种最常见的而又是最基本的重要数列,教学中若能根据它们的异同点,抓住基本特征运用类比思想去处理,则十分有益。

案例3: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易得到等差数列有如下性质:

(1)a■+a■=a■+a■=a■+a■=…

(2)a■=a■+(n-m)d

(3)若m+n=p+q,(p,q,m,n∈N■),则a■+a■=a■+a■

(4)若等差数列共有3n项,且前n项和为A,次n项和为B,末n项和为C,则A+C=2B,即A、B、C成等差数列。

在等比数列的性质复习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等比数列定义及等差数列的区别,运用类比思想不难得出等比数列相应的性质:

(1)a■a■=a■a■=a■a■…

(2)a■=a■q■

(3)若m+n=p+q,(p,q,m,n∈N■),则a■a■=a■a■

(4)若等比数列共有3n项,且前n项积为A,次n项积为B,末n项积为C,则AC=B■,即A、B、C成等比数列。

通过类比教学,学生在思维得到训练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并且知识得到了牢固记忆和掌握。在高中数学中,可以应用这样的类比思想进行教学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椭圆双与曲线等。

4.充分利用学案,盘点琐碎知识点

对于较琐碎的知识点,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给出,穿插小题练习。我们可以利用学案的形式,梳理知识要点,配上一些填空,量稍微多一些,内容简单一些,帮助学生进行课本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是知识梳理不能长篇大论,要小巧精干,一节课有一节课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没涉及的知识点不编入知识梳理,因为知识梳理太长的话学生会有厌烦心理,那么归纳得再详细也都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意义。如复习平面向量的概念这部分时,向量的定义、表示、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内容较碎,可逐一用小题巩固每个概念,让学生先激活这部分的记忆,再通过一些典型例题深化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5.上好章节复习课,阐明知识系统,掌握内在联系

以前老师喜欢在一章节的起始课就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告知学生,使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东西做到心中有数。现在我在每个章节结束时,要求学生再看一遍课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分析哪些是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和重点,对涉及的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要点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由学生互相探讨,并且交流为落实知识要点的精选例题,然后由老师加以点评补充。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才是深刻的、全面的,记忆才是鲜明的、牢固的,应用起来才是灵活的、广泛的。

结语

如今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老师们非常重视解题教学,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刻,而对于知识梳理方式没有做过多的研究。通常对知识进行表象化,回忆性地解读几点,浅层次、再现式地归纳几条,让学生记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记忆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很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激情和热情。这几年我一直教学高三,通过对“知识梳理”这个环节的教学方式的尝试,认为教师对于知识梳理的方式要多样化,要针对知识点的特点寻求不同的梳理方式,再有教师要站在数学整体的高度引领学生对主干、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归纳总结、挖掘拓展,这样才能保持教学持久的新鲜感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