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企业信息化

农业企业信息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8 11:44:44

农业企业信息化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1

1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当今科技发展时代对企业会计提出的新要求,是企业追求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会对会计工作产生更大的便利与快捷,但也无形之中对相关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会计的信息化之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像之前一样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而且对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素养同样要严格要求。一旦综合素质偏低,就会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对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认知与处理,从而影响整体的工作进度。目前的大多数中国企业之中会计人员虽多,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了解明显不足,导致不能利用计算机熟练的处理会计中的统计运算,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缓慢,制约其发展。

1.2农业企业财务软件缺乏通用性和安全性

在实际的农业企业财务软件运用之中,并未做到独立性的针对个体设计。由于农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不同的情况之下的记账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大部分农业企业财务软件都是直接购买过来使用的,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各个企业。而且后台的数据库易出现被篡改的情况,从而不能很好的反应真实的实际情况。农业企业的一些财务软件并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很多隐私的数据都暴露出来,容易被查询修改,不能做到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1.3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

制度是一个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有力保障,只有拥有了严格的制度才能更好的进行发展。而因为农业是一项传统产业,有很大部分企业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记账罢了,其实不然,会计信息化是对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但是多数农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再加上本身的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引入时间较短,所以一些基本制度并不完善,而企业领导对此认识本身就不充分,不愿意再花费人力物力进行改善,这也是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得不到完善的重要原因。

2加快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2.1加大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其经济发展。但也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技术提出了要求,计算机知识的熟练掌握会在工作上带来很多便捷。要积极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先从计算机基础开始,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进行强化。因为财务方面的知识掌握的相对来说比较扎实,对于财务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培训,而着重点放在国家最新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制度上进行讲解。企业也应当对于不同的员工进行分类培训,比如对于新进员工、容易变动的职位员工、不易变动的职位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对财务人员也要进行会计信息化理论方面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真正含义。

2.2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的制定及安全管理

要想使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能够快速平稳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关制度来支持。当遇到问题之时,依据制度来制约各种情况的发生,并做出合理的解决对策。首先要严格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制作相关的操作规定并严格实施,使其能够熟练地掌握各项操作流程,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真正做到信息化进程发展。另外要制定安全防护的规定,让计算机设备良好的运作,并且要设有专职人员进行防护,避免仪器损坏以及非法人员对信息数据的破坏。因为与以往的财务会计不同,会计信息化后整体的工作内容、性质都发生了改变,所以要根据具体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岗位职责制度,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真正的将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优点体现出来。

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是农业企业会计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表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处理方式,减少了很多信息整理的时间。在发展过程之中要做到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数据的处理,另外还要健全相关制度去制约各项行为,保障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持续性发展。信息化已是经济发展进程之中的大趋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之中要创建适合的发展模式,解决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加快农业企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2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1],同时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2]。

信息网络随着时间进行而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农业相关方面。健全与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全球性提现,其壮大和发展对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120个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做出了一项统计研究,显示的结果树53个国家或地区初步建立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国内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实例

辽宁金实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当时国内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尚未对农业信息化形成广泛的认识,但长久以来农业从业者在没有农业信息化的前提下也一直很好的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积累的经验也是农业信息化中的数据采集过程。

公司的禽畜养殖业务是该公司的基础业务,其他业务是围绕着该业务发展起来的,该业务也是公司中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最大的部分。该公司养殖基地中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温度、湿度、通风量、日照情况,这些设备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自动对自然情况进行采集后上传到计算机,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此次记录数据与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企业能够很好的掌握养殖场内家禽的繁育情况,从而能够很好的筛选优秀种雏,选育优秀种雏以达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选出的种雏能够对外进行销售。该公司现选出的种雏生长快速、成活率高、料肉比低、成品率高,是较为优秀的种雏。

在企业的饲养过程中,企业不断的与农业专家机构、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随时掌握优良品种信息、先进技术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有关信息,从而让企业能够不断的改良品种、提高饲养产出率、防治病虫害。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议

1.对政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本地区实际要求各级部门要研究制定信息制度,拓宽信息渠道,开辟窗口。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建设合作社成员管理、社务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等系统,提高合作社日常管理效能,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信息化

加强龙头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建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征,选择产业化发展基础良好的产业有计划、分批次的建立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其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六)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依靠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充实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2.对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自身农业信息化程度

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这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配合政府协同发展农业信息化

丰富农业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为虚拟农业提供数据基础。

(三)为农民普及农业信息化

农业专家系统的普及就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的帮助,解决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3

 

农垦企业是中国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农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好,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有很多农垦企业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远离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农垦企业,面对国际化挑战和信息化冲击,将怎样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1.农垦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1.1 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但目前我国许多农垦企业并没有引起对信息资源的足够重视。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还存在众多误区:观点一,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搞什么信息化;观点二,信息化建设既花钱作用又不大;观点三,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上网;观点四,开发信息系统就是找人编程等等。个别企业领导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漠不关心,资金投入不足;对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对信息化需求不足,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往往把技术的因素考虑得太多,以为建好网络就可以了,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不应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的延伸,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充分及时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2 缺乏资金和人才

农垦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身的特点,地理位置远离城市,所经营的农产品受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而且融资渠道少、难度大,造成资金匮乏,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在困难中挣扎。既使一些农垦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在后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实际信息化的建设中,开发的各系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为适应市场,适应发展,也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后续资金需要将会越来越多。人才方面,农垦企业缺少人才是众所周知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还缺少一种重要的人才­­­­­─IT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都需要IT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所购买的产品不是终身受用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变化来维护和更新,而开发商也不是终身免费服务,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IT技术人才,并能进行二次开发。目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农垦企业具有IT技术人才外,大多数农垦企业没有IT专业技术人员或数量不足或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少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3 信息化建设步伐慢且水平低

农垦企业信息化现状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仍旧徘徊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够;第二类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抱有高度的热情,也有基本的IT基础,但缺少技术和人才,基本上是孤立的IT应用,没有大量投入,企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第三类是将信息化成功转为驱动企业成长的手段,企业接入互联网,并开始了电子商务,具备信息化的基础和经验,具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目前大多农垦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第一、第二类较为原始水平,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单机应用为主的状况,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还不够高。对已经建立网站的企业,不是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而是出于追赶企业上网的潮流,网络建好后,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应用网络资源,网站内容不丰富且缺少更新,不能深层次地利用网络资源,企业网络后期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网络如同虚设,毫无任何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目前,建立网站的企业还很少,过半的农垦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能上网的企业普遍对网络的应用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信息查询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1.4 管理规范性不够,管理体制、管理手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

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引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农垦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都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观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管理基础薄弱,使信息化建设难以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等方面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依的混乱状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标准性等等。

2. 对策与建议

2.1 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资源,企业的管理与决策都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农垦企业管理者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技论文。一方面,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农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的问题,应重在应用。信息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其作为新技术的应用既会带来管理的革命,又将带来管理的规范化。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先进管理观念、先进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信息采集、储存、传递、使用过程中失真、衰减等现象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优化决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自身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农垦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当前企业情况的同时,着眼未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铺摊子,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农垦企业要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各个业务流程,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尽可能不受硬件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也要便于整个管理系统的分步实施,有足够的整体性升级能力。其次,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从实际出发,本着够用、好用的原则,从小投资开始,从一个一个子系统开始,根据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来选择企业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如果首要问题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及产品信息,可以先开通Internet;如果是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问题,可引进或开发相应的财务系统;如果是客户服务问题可先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如果是对所属区域内的土地成分、作物布局、农水渠网等进行数据保存和分析,为生产实践作指导,可引入或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待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完善,切忌短期行为。这样企业既很快地提高管理水平,又可把有限的资金分步投入到急需的项目中去,确保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再次,网络设计要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既要考虑到先进性和可靠性,还要考虑到开放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设计要立足于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科技,以适应大量数据传输以及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使整个系统在国内外三到五年内保持领先水平,并且有长足的发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

2.3 加强和完善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科技论文。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标准化。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包括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指标体系、信息流程、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的标准化。应根据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简化、网络化和制度化改造,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管理业务流程,健全岗责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岗责体系和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经济指标体系;规范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其次,基础数据的准备,如企业历年来购销存的经营数据等。第三,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农垦企业要精简机构,改变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一切不产生增值的环节去掉;改变多层次“宝塔式”管理模式为平面网状的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信息化的前提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科技论文。

2.4 实施IT资源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农垦企业缺少资金和人才,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地搞信息化建设,也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因此,农垦企业可采取IT资源外包的方式,将所有的IT需求外包给ASP服务供应商。ASP服务供应商将融软、硬件、网络技术为一体,拥有并管理IT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以互联网为媒介,并通过互联网为农垦企业提供服务,快速地在Internet上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门户或电子商务环境,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和资源管理、电子交易等架构在个性化的虚拟网站上,获得与大型企业同样的资源优势,具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手段和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农垦企业实施IT资源外包,其大多数应用软件将被存放在ASP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上。有些农垦企业不愿意外包的应用软件也可存放在农垦企业内部系统内,通过使用这种模式,农垦企业将花最少的钱,有机会接触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T技术,最有效地使用应用软件,集中精力做他们的核心业务。同时,可将IT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他们具有最大竞争优势的方面,加速企业的成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 培训和引进人才

农垦企业信息化需要三类人才,一是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操作员,二是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IT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第二类人才最为缺少。因此,农垦企业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通过自培、委培、进修等多种形式来培养自己的IT人才;也可以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长期聘用具有IT专业的技术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农垦企业由于远离城市,工资待遇低,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和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住房、工资、福利、职称和各类保险上提供优惠待遇,想人才所想,千方百计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排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能扎下根,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给予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的过程。第四,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参考资料

1、关雪锋,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难在哪里?,中国计算机报,2001.10.26

2、木子,入WTO信息化的高门槛挡住了谁?,赛迪网,2002.01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4

引言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承担着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电力工程建设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大,任务紧迫,环境复杂,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对项目质量、工期、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应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制度、方法和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促进工程建设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进行。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力企业农村电网工程项目规模小,但数量大,施工过程繁杂,涉及多个业务部门,目标控制的难度大。如果管理上缺乏标准化的流程控制,势必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也迫在眉睫,管理信息化带来的运营规范化、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可以加强内控,优化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概述

国家电网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加快建设具有坚强、智能特征的结构合理、技术实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农网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着力解决县域电网薄弱问题,解决农村供电设施超载、过载、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电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用电。

通过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将初步建成以110千伏(66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为骨干网架、10千伏及380伏以下网络协调发展的农村电网,农网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73%;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45%;农村电网综合线损率平均达到6.5%以下,更好地满足农村各类客户的用电需求。

农村电网电力工程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信息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调度。规范了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了风险。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保证了项目数据实时性、透明性、唯一性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提供多层决策依据。

2 项目建设内容及目标

项目的建立基于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农村电网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和智能化管控,强化农网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控。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1)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了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实时、方便。(2)实现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调度(3)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风险。(4)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保证了项目数据实时性、透明性、唯一性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提供多层决策依据。(5)自动预结算,竣工资料的自动形成,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3.1 建立农村电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控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中规划、计划、立项、设计、预算、物资、合同、进度、质量、验收、结算、资料归档等工程管控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

3.2 实现农村电网工程电子化、流程化管理

建立农村电网工程管控一体化电子流程,并形成开发性、可扩展的图形化流程配置平台,使得一体化流程和各环节子流程可灵活配置扩展。规范农村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风险。

3.3 形成数据横向集成、业务纵向贯通交互体系

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与现有多个信息平台发生业务联系,相关工程数据、人员、经费、工程进度、图纸资料、设备信息等数据可从项目信息平台中获取,项目以SOA框架为基础提供数据接口平台,符合SG186信息系统工程规范,构建了能够与已经建设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横向集成,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业务纵向贯通的智能交互体系。

3.4 多样化统计分析为各级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项目通过收集自身管理的农网工程全过程各环节数据、各信息平台相关数据以及使用者提供的其他录入数据,形成工程周报、开工情况报表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报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报表、工程投资进度汇总表等多种报表,各阶段时间查询、工程进度查询、全过程进度情况一览等统计数据,为各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农网工程管控支持,为工程管理辅助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全面、规范的数据支撑。

4 项目难点及解决思路

本项目的难点主要是对现有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的全面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合理、高效的解决方面。主要难点集中在业务分析,尤其是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提出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成情况下的农网工程管控新局面和工程管控全过程电子流程的构建两方面。

4.1 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全面理解和信息化建设

农网改造,是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尤其明显。国家电网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进一步扩大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用电。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逐步开展,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也有了新的调整,项目的良好建设应用离不开对业务的全面理解,我公司将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充实业务梳理分析能力,将新形势下的农网工程管理业务吃透、摸准,并将业务管理内容信息化、坐实项目前期调研及需求分析,及时开会研讨业务方向及信息化建设内容,保障项目业务无偏差、信息管理合理、高效。

4.2 工程管控全过程电子流程平台的构建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5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内涵也已经变迁为在农村兴办的,与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类企业的总称(孙绪民,2006)。因此,乡镇企业的外延更加宽泛,包罗了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规模层次的企业。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乡镇企业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发展变化快,信息化成为推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首选“助推器”。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回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最终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因此,推进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技术、人力,信息化环境,相关政策等支持。地方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也必须为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策略支持。

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乡镇企业一般由集体兴办或者农民合伙兴办,管理水平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乡镇企业内涵的变迁,在农村兴办,面向三农的各类企业均可纳入乡镇企业的范畴,因此,现代的乡镇企业和传统的乡镇企业在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乡镇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现代乡镇企业存在人才、基础管理、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以下三方面尤为突出:

(一)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具体表现为:信息化仅作为口号,缺乏实践;信息化追求全过程一步到位,最终各个环节都无法有力执行等。上述问题对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成效影响较大,其根源在于对乡镇企业信息化没有充分的正确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必须在乡镇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开展,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为目标,最终使得乡镇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有着较大影响,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二)人才缺乏难以提升信息化水平

乡镇企业扎根农村,劳动者多来源于农村普通劳动者,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信息知识不足,信息技能缺乏已限制乡镇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虽然一些企业着力引进人才,但是由于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所限,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信息化人才。只有硬件或者软件,不可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要提高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三)资金缺乏阻碍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前期更多的是投入,并且信息化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比如信息系统的维护和运行就是一种长期的投入。在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资金严重不足,信息化进程严重受阻。

地方政府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倡导者、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新农村建设需要乡镇企业的参与,更需要用信息化促进乡镇企业的振兴,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开创良好的环境,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

(一)加强宣传引导且提供政策支持

鉴于乡镇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误区,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学习参观先进企业,举办信息化咨询会、信息化讲座等,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另外,乡镇企业管理部门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从政策层面引导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二)改善投资环境且提供信息化环境支持

乡镇企业扎根农村,企业的员工生活在农村,农村是乡镇企业生存的具体环境。因此,农村投资环境对企业的人才引进、生产经营都有很大影响。地方政府要切实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逐步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必须加大投入,确保村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特别是乡镇企业周边地区,并且不能把这些投入转嫁或者变相转嫁给企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信息化环境的营造需要地方政府合理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促进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应提供多方位帮助,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则更难。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乡镇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提供多方位的帮助。建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成立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队伍,针对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个案咨询和跟踪服务,着力扶持和帮助乡镇企业顺利实现信息化,并真正使乡镇企业从信息化中受益。

综上所述,乡镇企业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措施,从多方面全力扶持乡镇企业利用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童严.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中国乡镇企业,2004. 4

2.金勇.张静怡.乡镇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甘肃农业,2006. 4

3.黄国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乡镇企业发展的探讨.乡镇经济,2007(8)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7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当市场化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产生发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的主体是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超小型”农户经济,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龙头企业和各种一体化组织,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在一起,按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得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农业产业化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市场主体的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市场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市场连接的纽带,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产前阶段,国内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资源,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在产中和产后阶段,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社会化服务的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储存、运输、销售等信息服务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农业产业化中主导产业具有联动效应。比如主导产业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以其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后向关联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导致对主导产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将增加主导产业产品的销售、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前向关联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导致主导产业生产资料供给量的增加、价格的下降,由此将降低主导产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在主导产业与其前向、后向关联部门构成的农产品供应链中,只有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才能保证供应链的核心――主导产业对供应链系统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系统中有效地流动,从而优化农业资源配置、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山东农业产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 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350家左右龙头企业进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200家左右成为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规模大、信息渠道广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特点,它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发挥竞争优势,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出口的中坚力量。

2 品牌农业发展迅速

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中,山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制定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名牌战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稳定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农业。目前,山东省已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农业品牌,如烟台水果、寿光蔬菜、胶东海珍品等,全省拥有经国家认定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共1600多个,居全国前列,全省注册农产品商标1.8万件。

3 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山东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经营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二是通过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拳头产品人手,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在财政、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实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山东农业产业化在部分解决了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增收乏力等问题的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突出体现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形成,出现产业链条的脱节、断裂现象;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农产品销路不畅,龙头企业严重开工不足: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的资源浪费;农业产业化组织成本极高等。新老问题交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没有对农业产业化起到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山东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金农工程”的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初步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分割管理,资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网络应用水平低,缺乏相关应用软件:三是信息工作队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务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省、市、县各自为战,一方面资金缺乏、发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开发、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始终存在,没有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未实现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应用。

三、山东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强化政府职能,设立专门的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由专家、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的规划,督促各级地方

政府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做好农业信息使用者和推广者的培训工作。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考虑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全社会都能积极参与:有利于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有利于广大商家、业主和农民的开发利用。在培育农业信息市场方面,在政策、体制上理顺关系,加大扶植力度。农业科技信息部门应尽快改变当前较为单一的经营模式,主动开展诸如承接单项委托服务,为固定用户包括农村专业户提供常年专题服务,作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服务等多种业务形式,促进信息市场健康发展。

(二)更加圆满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立基于多种传媒(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网络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尽快建成相对完整的省、地(市)、县、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各等级的农业网站建设,力求在数量与质量上上档次,更重要的是讲求网站实用性,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要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广泛的信息建设和服务,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农产手中,真正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三)加快扫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碍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构建山东省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种类型数据库,并注意根据本省农业产业化的需要更新其内容。一是要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要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农业信息库如同大海,应当探索针对农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统,将经过处理的有用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盘活现有信息资源。要发挥各级各类部门拥有的信息优势,促进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四)最大程度地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信息化中的推动力量

目前山东省很多区域正处于农业产业化的起步或成长阶段,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主要的推动力量和组织力量。在龙头企业加农产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大型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实力,较易于实现信息资源与生产资源的密切结合,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它肩负着引领分散的小农户和提高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双重任务。应该尽快把诸如数据挖掘这样的当今世界流行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改善和提高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8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221-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扶持之下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脚步也不断加快,农村用电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目前我国的农电技术的农电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在某些地区还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用电需求。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电力技术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农电技术,不断加强农电技术中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力技术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对于提升农电企业效益,保证农村供电和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今后农村能源竞争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1农电技术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农电企业基于“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基础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供电所办公初步实现了运行的高效率,特别是国家电网公司的SG186工程在全系统的推广应用,对农电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农电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改变了以往机构设置不明确,部门人员随意抽调的混乱局面。没有明确机构设置,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时随意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的混乱管理模式。在网络通道建设方面,在企业内部,局域网的构建工作已经完成;在企业外部,企业于绝大多数的基层单位之间设置了光网络通道,和地市公司之间也建立了专用的光纤通信通道。光纤通道具有比特率高、误码率低和延迟率低的特点,使得信息的传输可以避免电磁干扰,有着更远的传输距离,并且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在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县级企业外包和自建相融合的方式,建成了办公OA、电网调度SCADA系统、安全生产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等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农电技术中信息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现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中间业务的需要。农电信息化建设得不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而且企业职员的信息化知识有限,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多数农电企业营销业务网点分散,通信条件差,联网难度大,无法实现全国联网和跨地区网络服务。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形成网络通道的限制,或者现有的网络通道没有备用措施,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农电企业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安全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或缺乏科学性,而导致安全隐患。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其实际应用状况较差。由于信息化标准并不完备,缺乏整体规划,给数据的提取、日常管理和维护都会带来障碍,甚至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法数据共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电的需求越来越大,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支撑也越来越多,受到当地经济、通讯网络、电网建设和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电技术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3农电技术中信息化建设创新策略

3.1管理工作机制方面

首先,农电企业应建立科学长效的责任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提出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配和管理,同步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可以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提升管理技术,利于任务的落实,并且可以不断促进农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与完善。其次,需要综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情况,有重点、有比较、有计划地进行农电技术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详细的管理方案。第三,要严格按照SG186及SG-ERP 工程总体建设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审查机制,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使用和建设进度。最后,要将农电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以综合管理为基础,规范农电技术管理体制,通过召开技术相关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农电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此外,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措施,政府也应形成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建设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农电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职工在高校深造、内部培训或者引进计算机高级人才的途径,建立鼓励机制,以应对现代农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

3.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由于电力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资金投入比较大,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公司进步和工作效率,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信息的储存可以丰富历史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之后,可以指导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因此,农电企业公司应提供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不断改进更新整体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也要重视日常基础设施的维护。此外,要解决农电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要从企业的长期需求出发,以信息化建设规划为基础,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优先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3.3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农电企业要不断根据用电需求进行农网改造,这需要企业成立农网改造小组,对农网升级改造的全过程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支持,并且进行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农电企业应当建立综合网络管理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思想,在主模块中预留各种标准接口,最后以实现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另外,平台要具有远程管理网络设备、自动发现网络拓扑、分析流量和警报等功能。为了提高网络通信通道的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防止形成电网通信中断的危险局面,网络应该采取多种冗余备份的方式。在网络平台的基础功能实现之后,还要考虑到未来系统的扩展性。农网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通信网络,实现农电企业电力通信的光纤化、宽带化、网络化,使得农电通信网络成为一个与农村用电业务需求相适应,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运行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通信网络。

参考文献

[1]苏警.农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2,10(12).

[2]张锋,王琳.基于农电技术中信息化的建设创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2).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9

4.应收账款分析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涉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逐年上升,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涉农企业迫切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提醒应收账款的催收时间,把坏账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5.给出信用管理参考建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的信息化已趋于人工智能,能够根据企业的各项信息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信用管理是一项联系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策略,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全面分析现状、问题,给出参考措施。

二、信息化在农村信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问题1.意识薄弱有些涉农企业不愿意接受信息化信用信息采集,认为信息化有可能泄露企业信息,因此,对于政府要求录入的信息化内容随意填写,导致信用数据的不全面,政府信用建设工作滞后。还有些涉农企业认为信息化手段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直接拒绝应用信息化开展相关工作,以至于农村信息化难以大范围普及应用。

2.技术人才缺乏通过调查研究,农村信息网络技术存在明显的滞后,农民计算机知识存在明显空缺,主要体现在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不了解信息化的功能、效果,导致很多涉农企业信息化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农村信用建设进程与信用结果的客观。农村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大多数农村学生大学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以至于农村现代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化被大多数涉农企业认为知识含量太高,难以掌握。

3.缺乏涉农信用平台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被重视。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因此,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必须深入开展信用建设。涉农企业及农户也意识到信用经营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信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连接点,即缺乏广泛应用的涉农信用平台。在该平台下,可以实现信用越高,经济效益越大的理想经营模式。三、提高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的策略1.提高农民信用信息意识农户信用信息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具有信息化信用意识,才能开展信息化信用活动。提高农户信息化信用意识的途径主要有:政府要求、媒体宣传、法制约束等。(1)政府要求。政府可以对涉农企业信息化信用提出要求,例如对企业进行信用测评,只有达到政府要求的条件,才能参与政府项目、工程或者获得相关资助奖励。通过先明确要求再树立自觉意识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明显的效果。(2)媒体宣传。通过调查发现,农户信息化信用意识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闭塞,信用宣传力度不足,涉农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信用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会重视信息化信用发展工作。因此,必须提高农户信息素养,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息化培训、信用知识宣讲、媒体宣传、有奖知识竞答等,通过多种手段树立提高农户意识,提升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3)法制约束。建立有效约束机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循环发展的前提。目前还没有关于涉农的成文的信用制度,无法对涉农企业进行信用约束,失信行为无处罚依据,信用建设难以得到飞速提升。因此,构建信用法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涉农企业信用约束力,提高企业信用管理能力,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培养、聘请技术人才信息化应用在涉农信用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在此建设工作中不仅需要信息化相关技术,还需要具有信用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目前农村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农村信用工作开展存在明显滞后。对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农户认知并使用信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聘请信用信息技术专家为涉农企业指导,可以短时间有效提升涉农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管理水平和信息利用能力。并通过农民身边的典型成功技术案例,宣传、教育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10

我国农民在作生产经营决策时,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足。市场信息的缺失往往导致农户经营决策失误。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或者产品卖不了好价钱,增产不增收。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就是基于这一问题诞生并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良性健康 发展 ,从而构建有效的双向传播模式,实现和谐的环形传播,最终可以消解农民市场信息不对称劣势。从最初的“企业+农户”到最近的“企业+奶联社+农户”传播模式,伊利集团在“以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发展道路上探索了多年。从传播学的角度对该范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使其进一步得到修正与完善,对推动新 农村 信息服务工作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内涵

“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概念的引出来源于“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企业+农户”主要是指是涉农企业通过合同形式与农户建立农产品收购合同,公司提供一定有偿或无偿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或资金来换取农户农产品的经营组织模式。wwW.133229.COm这种模式常被称之为“分包制”或“订单农业”。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现实中大部分是通过合同进行连结的,农户按合同规定生产农副产品。企业按合同规定收购、加工、销售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与“企业+农户”的生产组织活动相伴而生的,是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大量的信息传播活动。众所周知,信息是一种网状结构。由众多结点和结点间的联系组成。这些在信息 网络 中连接信息流的结节之处被称作信息结点或者信息接点。信息结点将各种信息流联结成一个系统,是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发送的集中地。因此涉农企业与农户之间大量的诸如各种农业技术、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等一系列与农民生计相关信息也是通过众多信息结点,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等信息渠道,最终使各种涉农信息实现在信源和信宿问的循环送达。

传播学理论一般认为,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及传播效果组成的。在以往的传播过程研究中,传播常被看作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直线型运动,尽管有反馈机制,受传者仍被置于被动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的生产发展中,信息接受者其实具有和传播者同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传播活动中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因此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传播始主体、中介、传播终主体之间有机联系,围绕涉农信息的传递、交流功能而构成的组织化的整体。传播主体通过信息传播系统提供的传播渠道及大量的涉农信息资源,来进行生产、传递、接收和利用涉农信息。整个传播系统最终为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而不断运动发展。(见图1)

从静态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由传播者(传播始主体)、传播客体、中介、受传者(传播终主体)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从动态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传播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不断协调,日趋和谐的演进过程。从纵向及时间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一个由图中各环节构成的包含反馈效应的涉农信息传递(交流)系统。从横向及空间角度看,“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一个与传播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为最终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而与其他系统配合的动态组织。

二、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构成

1 伊利集团和奶农同为传播主体

传播系统的主体就是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指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就一次传播过程来看,传播主体可分为始主体与终主体。随着一次传播过程结束,始、终二主体的角色或相互更换,或相互渗透,从而推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有序化,促使传播过程连续进行。

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伊利集团主要是原奶事业部和技术服务部为传播过程的一端,信息传播范围是奶农,奶站业主,养殖区业主,牧场业主等。当作为信源时,伊利原奶事业部和技术服务部通过技术服务队伍,报告和培训以及服务热线等方式将市场、价格、质检、政策和技术培训等涉农信息“自上而下”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奶农。在传播过程另一端的广大奶农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结点将需求信息、咨询信息、个人信息等涉农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至伊利集团。(见图2)

2 伊利集团与奶农间多种形式的信息结点

农民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而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位于传播过程的两端的伊利集团和广大奶农中间存在着以奶业专家大院为代表的科研第三方,以奶牛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自发合作组织,以奶站为代表的企农交易中介,以奶联社为代表的委托第三方等等多种信息结点。通过各种信息结点整合分散农户。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缩小单个农民与企业的信息差距,最终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企业服务农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的信息结点有: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

奶站与伊利集团签订供奶合同,伊利集团与农户之间通过奶站建立互惠互利的供销关系,是较为传统的信息结点。伊利集团将市场供求、价格、政策标准等信息通过组织传播方式传递给奶站,奶站再由人际传播或大众传播将信息传递给农户。农户通过人际传播向奶站提供个人信息和咨询信息来获得伊利集团的奶款以及技术培训。

奶牛合作社是收集奶农需求信息,获取技术信息、 法律 政策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并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向涉农企业传播,争取农民话语权的重要信息结点。涉农企业往往会对这些根据奶牛合作社传递的信息对自身的信息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有利于实现涉农企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与农民为信息传播主体的“自下而上”信息传播的有效对接。

奶业专家大院是具有监督协调和科研协助意义的第三方组织。专家大院的运营机制是由政府牵头,专家指导,逐步融入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目标是要发展成科技型企业,实现市场化经营,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因此奶业专家大院作为信息结点,更多的是收集和传播农业奶业的服务信息,信息传播方式有:上门服务、电话等一对一人际传播;网络远程培训,举办培训班等组织传播。

奶联社是针对“公司+奶站+奶农”养殖模式的出现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生产经营模式。奶联社以强大的信息投入能力和获取、交换信息的能力可以整合并取代传统奶站、奶牛合作社以及奶业专家大院,使三者合一,既弥补了单个农户的信息素质不高,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主动信息的“失语”等以往传播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极大地降低了涉农 企业 信息传播和信息管理的威本。其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 科学 化的奶牛养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原奶质量,推动实现社会、农民和涉农企业的三方共赢。

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是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 发展 过程中在不同阶段不断 总结 经验和修正的成果。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在本质上都体现了韦期特利一麦克莱恩中介模式中c扮演的中介角色。各种形式的信息结点作为伊利集团和农户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传播渠道的角色c,是守门人。因此干预着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在信息传递中进行着组织协调。作为联系企业与农户的信息结点,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伊利集团与奶农双方的传播主体地位就是通过奶站,奶牛合作社,奶业专家大院和奶联社等中介(信息结点)使涉农信息在整个传播范式中的良性流动来实现的。

3 其他要素:客体、环境和目标

(1)“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客体

“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客体即是传播内容。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农民最需要的信息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疾病处治和防疫信息69%,先进养殖技术信息61%。惠农政策信息40%,良种供应和配种信息39%,饲料供应信息3l%和原奶市场行情10%(见图3)。传播学上强调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要求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同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这就意味着始主体所传之涉农信息不仅要能被终主体理解,而且也正是终主体所需要的。伊利集团在对奶农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应奶农之需,在奶牛改良、养殖 现代 化技术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伊利集团的对农培训运用通俗的话来表达和沟通,所以受培训者感到满意,对于主动要求学习的奶农,集团则组织其到示范户那里观摩和学习,来样板奶站居住生活一点日子,进行跟班学习。因此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涉农信息传递做到了应农所需,通俗易懂,样板示范。信息易被终主体接收。

(2)“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环境

与“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环境息息相关的是信息传播系统的传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传播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质条件所构成的环境。具体包括 自然 经济 发展状况, 交通 及电力状况,文化 教育 状况,通讯、邮政情况,语言使用情况,媒介种类,媒介拥有量和普及率等等。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的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完备,交通便利。100%的乡镇已经完成 农村 电网改造,99.6%的村通电,97.5%的自然村通电;98.1%的村和88.3%的自然村通电话;87.2%的乡镇有邮电所。25.5%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99.0%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21.2%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但是 网络 基础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宽带网络。

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系统所需要的各种非物质条件构筑而成的环境。比如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引导,信息传播的氛围等等。在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运行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地方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计划指出,“在今后五年内,仍要把乳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继续建设大型乳业加工项目”。呼和浩特市政府则提出“奶业兴市”战略决策,起草《呼市奶业发展规划》,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有效带动了呼和浩特市奶业的发展,为“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目标

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是由有关的信息人员、技术设备、涉农信息的管理传播交流过程和月的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是实现涉农信息在传播始主体和传播终主体之间良性流动的多层次、复杂的有机职能系统。涉农信息传播就是由传播主体、中介、客体、目标等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作用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动态过程。在伊利集团、奶农、奶业专家大院、奶牛合作社、奶站,奶联社等要素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中,这些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并与传播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为实现信息传播系统的总目标——企业收益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而不断运动发展。

三、完善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建议

1 加强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建议政府不断加大对以“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大示范与引导的力度。同时,要积极协助企业清理内外干扰的信息传播环境,以便伊利集团“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的传播主体能够更加容易得到真实有效的涉农信息;进而协助企业加强对各个信息节点关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与反馈的管理。

2 重视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组织传播是涉农企业——伊利集团与广大奶农之间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中。伊利集团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龙头,负责管理和维护多个信息结点的信息沟通与传播的质量。农户通常是通过伊利集团的技术服务部、奶站、专家大院、兽医站、奶牛合作社等信息结点组织机构的组织传播获取信息。组织传播中除了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外,还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形式,得到及时的反馈,提高信息传播效果。

农业企业信息化例11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