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28 16:15:58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1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Www.133229.cOm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2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3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利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合同、入社、入股等模式,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传统农业中融入现代工业、商业、保险以及信息等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种、养结合,慢慢形成一整个系统化的农业一体化经济共同体。农业产业化,可以围绕农业活动中的某个或者多个农业产品,根据该产品的供销状况,建立起一条龙的工、农、货、运等一体化农业模式。通过农业一体化,可以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各个环节的协作,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可以让传统农业实现更高层次上的价值,真正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经济中的产供销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并且统一到同一个经济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规模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农业产业化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方向。

1.2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进行变革,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对农村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产业化变革的深度以及影响力,对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实行农业产业化,我国农业从传统的生产部门逐渐向现代产业方向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型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新型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自由联合这一层面上;此外,农业产业化还将传统农业技术结构发展为现代农业技术结构,也促进了农村社会面貌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

2.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是当前乡镇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受到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及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在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农村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不够成熟,一些乡镇地区的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产权不清晰、管理混乱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下农民家庭实际利益的损害。其次,一些乡镇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农民的思想观念以及农业技术相关知识,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不足,不能完全接受,因而也无法对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直接导致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滞后。此外,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相对落后,对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进行支持,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资源等条件无法有效的得到满足,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后,乡镇地区的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小,信息比较闭塞,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诊就是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些乡镇地区用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比较狭小,无法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乡镇地区的农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作物灾害以及病虫信息等无法及时传播,都会给农业产业化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

3.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对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促进我国乡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1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乡镇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农民的思想观念进步,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未来发展趋势更加的理解和支持,更能够积极的投身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中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弄明思想观念的转变,同时需要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乡镇地区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例如,在乡镇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农科专业协会、农村广播电视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宣传教育活动,让农业产业化深入人心,逐渐在乡镇地区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的促进新型农村,新型农民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3.2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建设和完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得力助手,巩固和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首先需要对组织财产进行划分,将组织财产归全体社员所有,对财产利润进行分配,同时,也需要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让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经济合作组织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3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规模经营,在一些条件有限的乡镇地区,达不到很大的经营规模。可以有条件的,逐步的进行适度规模的土地产业化发展。根据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发展一些乡镇企业,同时结合户籍制度、小城镇发展政策等,让农民真正意义上同土地脱钩,实现土地的集中化、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可以对乡镇地区的耕地制度进行变革,采用耕地流转制度,从而促使一些拥有耕地却不用来进行农业发展的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实现乡镇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实现小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3.4推进乡镇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在乡镇地区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市场建设。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借助信息平台在乡镇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传播,对有效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加工,最终将农业信息转化为乡镇地区的农业收入。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乡镇地区农业信息闭塞的现状,为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信息,产品信息以及灾害病虫害信息等,使弄明能够真正依托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生产,进而获取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此外,信息化建设还能够让农产品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取更大的价值。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信息的交流和学习,促进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4.结语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乡镇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各地区需要开动脑筋,积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展新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乡镇地区以及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4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713-05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2012年6月中共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湖北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年来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①对农业产业化基本内涵、重要性、工作重点等相关问题的认识[1,2]。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订单履约关系的研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契约完全有可能在长期内达到稳定,优于要素契约;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基于内部结算价格与农户间形成的准纵向一体化关系,加之信任、互惠、灵活性、声誉机制等关系治理机制,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发展目标[3-5]。③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研究。对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几种组织模式进行比较分析[6,7]。④对农业产业化某个关键点的典型研究。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角色、金融支持、经营战略[8,9]。⑤对农业产业化的国际经验借鉴研究。如美国、法国等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做法[10]。

毋庸置疑,上述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是,涉及具体某一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研究却鲜有文献涉及。为实现推动湖北省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尽快进入全国前列的重要战略目标,必须对当前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的形势有准确客观的认识,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此,笔者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相继展开两次专题调研,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迅猛,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年来实现年均35.1%的增长,由2006年的1 478.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 970.5亿元,一跃成为湖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与山东、江苏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 缺乏在全国有显著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

首先是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2012年山东、江苏、河南、四川4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就分别有10、11、5和3家,过50亿元的分别有19、15、15和7家。江苏雨润集团和四川新希望集团2012年销售额分别高达1 061亿元和732.38亿元,而湖北省惟一2012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稻花香集团才为160.04亿元,过50亿元的也仅有6家。其次是品牌影响力不够强。近年来湖北省虽然打造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但还没有像五粮液、青岛啤酒等享誉国内外市场的“铁军”和“王牌军”。2012年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全国有82个食品、饮料类品牌上榜,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北京市分别有8、6、5和7家,而湖北省仅有稻花香、枝江两家,差距很大。

1.2 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首先是产品呈现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双低”特征。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雄厚,但中试转化及产业化开发环节相对薄弱,产业链条短,成果转化率较低,精深加工关键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农产品大都为简单加工。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不重视新产品研发、产品研发投入少、科技研发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很多企业的发展模式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模仿和跟风行业知名企业。油菜产业最为典型,年产量连续18年居全国之首,拥有全国一流的科研技术和顶级人才,却长期停留在提供初级原料的低端产业链上。其次是加工、冷藏装备落后。湖北省目前只有约5%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80%左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

1.3 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首先是主导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科学的“顶层设计”。各地市在选择主导产业和制定产业规划时基本是“单打独斗”,缺乏全省统一的科学规划与协调,个别地方甚至是一把手“拍脑袋”,导致部分地市、行业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盲目引进和重复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产品加工与原料供应脱节,生产出的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不少企业倒闭,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是行业协会建设滞后。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行业协会在山东、江苏等先进地区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湖北省农业行业协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力量薄弱,组织比较松散。三是行业风险管控能力较弱,一些地方还未建立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风险应急管理体系流于形式。

1.4 很多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瓶颈

除了为数不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外,湖北省很多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自有资金匮乏,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内部治理不规范,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加之农村金融供给的市场割据、正规金融体系缺乏应有的活力、中间业务品种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等原因,致使当前湖北省很多农产品企业面临很大的金融信贷约束。

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2.1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困难

2.1.1 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受欧洲、美国等高负债国家仍处在“去杠杆化”过程的影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即所谓的“软复苏”状态,经济危机影响呈现长期化趋势;同时由于投资扩张动力不足、消费内增性趋强但增速趋缓、出口增速减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9.8%、9.7%、9.5%、9.1%、8.9%、8.1%、7.6%和7.4%,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滑,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前3季度经济增长依然在低位徘徊,分别为7.9%、7.7%、7.5%和7.8%。当前湖北省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风险,2013年前3季度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与2012年末相比,增幅回落3.1个百分点,前3季度湖北省工业用电量800.79亿kW・h,同比仅增长5.1%。全省食品工业生产放缓,2013年前3季度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691.66亿元,增幅比2012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尽管截至2013年5月底,湖北省经济增长已经止跌回升,但目前湖北省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发展的动力尚不充足,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这必将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1.2 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不断增长的压力 2013年湖北省企业原材料、资金、劳动用工等生产要素成本压力突出,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付职工工资204.1亿元,同比增长23.8%,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189.66亿元,同比增长90.2%。同时产品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以及企业生产扩张意愿不强,2013年前3季度,湖北省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3,分别比2012年末和同期下降1.0%和1.1%;对大中型企业的景气度调查显示,一季度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或持平的企业比例高达85.2%;从企业销售费用增长情况看,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费用为147.08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也远高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增幅,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企业市场开拓的难度。在外需不振、内需不足、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前期产能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13年不少农业产业化企业感到经营困难,中小企业尤为明显,这必将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机遇

2.2.1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2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作出明确部署,并强调应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作出明确部署。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作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发展”这两个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相关。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2.2.2 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首要议程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首要议程。2009年大力实施“四个一批”工程,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的重大战略目标。2013年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对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作出明确部署。

2.2.3 湖北省迎来“黄金十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目前,湖北省已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加快发展面临多重叠加的重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进,湖北省将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为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提供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为湖北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湖北省拥有优越的政策条件,既享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优惠,部分地区还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优惠,还有长江经济带开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优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湖北省“四化”同步加快推进,近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成长,将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3 加快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实施“巨人计划”,打造一批在全国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深入推进“四个一批”工程,实施“巨人计划”。以打造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在指导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支持一批优势特色领军型龙头企业,以资本、品牌、技术和市场等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和产权转让等方法成长为特大型企业,打造“百亿”、“千亿”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部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现代融资行为,提升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包装、运输、保鲜、贮藏等方面的先进设备,通过延长产品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从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农超对接、农交会、直营或连锁、电子商务以及流通标准化建设等,优化农产品营销网络,大力提升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和流通效率。

3.2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

2012年湖北省共建设26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 209.39亿元,且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农业部即将启动第二批部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申报工作,要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做好对26家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与规划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园区积极申报部级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向园区集中,并注重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过程中,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着力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定位要明确,要以打造一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目标,产品开发方面追求绿色、生态、专业、品牌、特色等理念;要建立一流的投资环境,完全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构筑基础设施,并且以适度超前的战略眼光来实施建设。同时打造一支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专班,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全程“保姆式”的服务,要用一流服务、一流环境将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成特色园区、品牌园区、实力园区和生态园区。

3.3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一是大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自身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将市场有效需求和精深加工紧密结合,各地要严格落实鼓励农产品研发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或利用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进行关键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引进并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先进设备工艺。二是组织召开农业科企对接会议,推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现紧密的合作关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信息资料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放。三是强化技术推广应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搭建关键技术推广、转让平台并完善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型体系和市场导向型体系相融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为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四是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管人员。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培养市场、管理和技术业务骨干。注重通过到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学习的方式对业务骨干进行高层次培训,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专业对口的重点高校硕士、博士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

3.4 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农产品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各地要制定农产品加工品牌发展规划。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统筹制定本地区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挑选有实力的企业重点培育扶持,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把握层次,梯次推进,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发展良好局面。二是突出品牌建设重点。以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加工品牌。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优质板块基地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品质打造品牌。四是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在全社会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3.5 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推进机制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抓好资金项目等协调落实,做好龙头企业的运行监测、调研和分析工作。二是优化发展环境。对龙头企业审批事项实行一条龙服务。对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用地,市县要拿出一定的用地指标优先安排。对龙头企业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用地,在符合省级土地利用计划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向省政府申请使用省级土地利用计划。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整合现有的支农涉农资金项目,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倾斜。实施“腾飞”奖励计划。各市县要建立稳定的财政扶持投入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强化金融信贷支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引导信贷资金向符合条件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倾斜,引导龙头企业向各类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包括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数据体系、标准制定采集体系、信息分析评估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积极组建省、市、县三级特色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并与部级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联系。六是建立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担保公司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利合作,为担保机构提供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J].农业技术经济,1997(6):1-5.

[2] 孙太清.农业产业化:主攻方向与工作重点[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48-50.

[3] 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1):14-19.

[4] 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

[5] 张丽华,林善浪,霍佳震.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因素分析――以广东温氏公司技术管理与内部价格结算为例[J].管理世界,2011(3):83-91.

[6] 龙 方,任木荣.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34-38.

[7] 郭晓鸣,廖祖君,付 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40-47.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5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是闽东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等。近年来,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使产业得到发展,形成了茶业、果蔬、水产、畜牧等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形成,农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优化,多项规模农业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全省前茅。为了提高福安市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现就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如下。

1 福安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历史特点

福安市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00万hm2,其中生态茶园6 666.67 hm2。葡萄种植面积3 33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 666.67 hm2,仅赛岐镇象环、苏阳连片设施葡萄就达到666.67 hm2,形成了“万亩设施葡萄带”。此外,还种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龙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脐橙近666.67 hm2,农业产业呈现种养加多元化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局面。

纵观福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几次关键的历史转变阶段,如19世纪80年代以前,福安农业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温饱,其产业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麦;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进而发展经济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两水(水果、水产)、两菇(蘑菇、香菇)、两茶(茶叶、油茶)、两竹(绿竹、毛竹)”,建立水果、水产、蘑菇、香菇、茶叶、油茶、绿竹、毛竹基地,全面推进8个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设取得实效,把福安市农业产业推向一个历史的鼎盛时期,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农业生产则更胜一筹,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福安市农业生产从温饱型转为以品质优良和结构优化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为目标的效益型农业,顺应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福安农业发展实际,是实现福安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1]。

2 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福安市农业投入逐步与市场成功对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投入依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够均衡,产品滞销比较严重,还无法顺应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2.1 财政农业支出不稳定,农业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少

从2014 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4 1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福安农业产业发展。但从2001―2012年财政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来看,虽然财政科技支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结构上分析,农业科研经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少,且不够稳定。如就福安市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来看,2014―2016年分别是269万元(其中省上160万元)、129万元(其中省厅40万元)、121万元(其中省厅55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投入较少,并且呈下降趋势。研发资金不足,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

目前,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14家(省级10家、宁德市级36家),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的企业占农业企业的30%;从事京东、当当、天猫、淘宝等网络经销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有2 000多人,年销售逾8 000 t,产值逾4亿元,电子商务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15%,但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部分产业产品出现滞销。如芙蓉李产业,3 000 hm2的芙蓉李产品,原来仅靠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个企业加工,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造成潭头蜜饯厂、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产,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在生产加工;由于企业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鲜果仅靠民众自已加工李干,自营自销,效益低下;另外还有政府财政投资较多的葡萄产业,2016年在晓阳、松罗、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区也已出现滞销现象,许多种植大户葡萄鲜果烂熟在田里;穆阳水蜜桃面积在666.67 hm2时产品非常热销,价格很好,现在发展到1 333.33 hm2,几乎全部靠鲜销,穆阳水蜜桃鲜果难贮运,因此市场需求与产品需求量已经成为问题。此外,近666.67 hm2脐橙也存在类似情况,其鲜果农历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场上售价3元/kg;溪潭芹洋一带桔柚严重滞销,后来只能通过媒体促销。

2.3 缺乏农业科技与市场嫁接平台

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以政府为主导,存在“重项目、轻市场,重研究、轻效益;生产与科研项目结合不紧”的现象[2-3]。政府部门往往是依据行政目标对具有政绩效应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而农民或农业企业则倾向于经济效益好的农业产业,这使得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差距,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或者许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2.4 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

虽然福安市每年会下拨一定的金额用于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体系,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但农业品牌的市场效应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农产品品牌一是申请多,宣传少,造成品牌知晓率低,市场效应低;二是企业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产生市场效应。

3 进一步推进福安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百业之基、安定之本。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助于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摒弃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观念,加大基础性农业科研投入,实施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保持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后劲。

3.1 增加财政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是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在预算安排上要突出重点,将发展现代农业思想贯穿其中,适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以政府为引导的无偿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引导农业产业,最大程度发挥其社会效益。其次是优化财政贴息政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用,通过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通过贴息降低企业科技投入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少量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建设上来[4]。

3.2 依托龙头建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充分发挥福安的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福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资源重组、资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5]。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带动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持续拓展壮大。因地制宜,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建立连片百亩以上的示范点及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产业化生产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现了不少科技创新技术,如19世纪60年代的银耳栽培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的茶叶新品种选育和对虾养殖技术创新、穆阳水蜜桃的品种提纯复壮、“八五”期间的大黄鱼养殖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的弹涂鱼养殖技术创新等,带动了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一是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科技示范园区为“样板”和“基地”,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联姻,推行分工协作、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扩营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制约福安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很难起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的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点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有选择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改升级,以此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7-8]。二是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强农业公共品牌宣传。为了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踊跃参加省部级组织的各类农业推介会、展销会和博览会,市政府必须增加市本级每年预算安排农业品牌创建奖励资金,支持农企争创各类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全市农业领域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4件、省著名商标18件、省名牌农产品10多种、“三品一标”企业33家49个产品,潭头芙蓉李获全国优质果评比金奖。围绕福安市国字号品牌,继续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如“坦洋工夫”“穆阳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脐橙”“苏阳杨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

3.5 抓创新、转方式,推动农产品社会化经营

一方面,通过实施农业企业提质工程,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农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企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同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形成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果蔬保鲜、精深加工及营销配送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9]。另一方面,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目前,电商已成为福安市扩大销售收入和实现品牌推广的重要渠道。为了扩大覆盖面,减少流通成本,福安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大重视发展电子商务新型业态,把信息化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引领农产品探索现代营销新模式[10]。

4 参考文献

[1] 金敏.立足优势 凸显特色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J].海峡通讯,2015(8):30-31.

[2] 汤旖G.加强政府引导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辽宁经济,2011(8):44-46.

[3] 巴瑞苹.包头市九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杨菲,徐晓波,沈利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4(3):303-305.

[5]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因素与策略设计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19.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6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7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 1998 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 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 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 1 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 67 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 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 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 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 一是变 “等贷” 为 “引贷” ,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8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46-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粗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市场观念,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更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率。

2 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志,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宣传。

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当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当今的市场是名牌的市场,龙头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有赖于商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裁决。因此。龙头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化结构,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增强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发挥名牌效应,去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人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机制互动的组织载体――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农民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架设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发展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可以确定

最低保护价。

(三)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须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来,农户经营的田块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状不同外,村域内土地生产力状况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同时,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故可依据农民的意愿,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重新调整责任田,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采用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责任田分为基本“口粮田”和“经济发展田”反租回来,按规模化形式倒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的劳动者。二是村委会把“经济发展田”集中起来,组成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由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资本的人牵头。按股份制企业组织法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股份制公司从事劳务。这样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润分红,而且,参股的农民通过在股份公司从事劳务还可挣得一份工资。公司有规模化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特种经济活动,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以面对大市场和人世后的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农户、公司双赢。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85-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伴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青海省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该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青海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 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紧缺

一是青海省环境较差资金不足,众多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推广新技术引进及新品种的引育难度较大;三是粮食的生产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低,优质种子(薯)的生产供应水平较弱;四是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资金,知识更新慢[1-2]。

1.2 品种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农作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产,忽略了外向、优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及引育,尤其是缺乏专门用于加工业的品种[3]。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贴近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不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基本上都是价廉销售,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生产的品种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1.3 栽培技术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

青海省耕地多为旱地,灌溉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此外,霜冻、干旱等自然现象不断发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4]。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渠道,取得资金保证。抓住国家实施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将项目建设当作增加农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突破口[5-7]。

2.2 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

加大对专用、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育,并研究探索优质新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水平,大力推动专用型新品种生产的发展,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2.3 加强农业社会化机构的建立,提升社会服务机制

一是相关政府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乡站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逐渐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科技团队[8-9];三是抓住4个创新,即技术服务手段的创新、科技培训的创新、技术内容的创新、技物结合的创新。

2.4 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加工,只有深加工才能使农民真正增收,吸引企业从事农业加工产业的开发,大幅提高青海省农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为龙头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3 结语

青海农业的发展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只靠单一的方法很难使农业适应市场。针对目前青海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众多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等对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步伐的加快,青海农业生产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

4 参考文献

[1] 何文俊.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1-312.

[2] 吕霞.辽宁省设施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74-75.

[3] 周晓轩.克东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84,388.

[4] 蔡有华.青海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6(2):27-29.

[5] 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S2):12-16.

[6] 鄂辉邦.青海省互助县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3(6):103-104.

[7] 余贤强.浅谈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2007,1(5):72-73.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10

1.农业产业化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向为导向,以生产基地为发展基础,将市场经济与农村用户相结合,形成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能引导农村用户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及开拓市场等产、销一体化的农业活动[1]。也就是说,通过采用产、销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并运营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农业规模性生产,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能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情况,是农产品进入经济市场环境的纽带,是提高农村经营生产的水平的重要手段。

政策性金融的内涵。农村政策性金融是指在国家和政府的扶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采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及优惠存贷利率措施,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为主要职能,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标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一种金融活动[2]。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包括农、林、牧、渔等各种农业领域,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现出国家和政府将扶持农业经济发展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体现出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商业性金融的补充。

2.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金融机构为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及以农村信用社代表的合作性金融机构等。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述如下。

政策性金融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允许农村用户办理储存业务,使农业政策性银行集资方式较少,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农业政策性银行通常依靠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和央行借款来集资,导致金融机构承担较高的负债成本,因此,政策性金融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

农业政策性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结构上失衡。农业政策性银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期限长,贷款金额较大,并且贷款的效率较低,因此,金融性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风险较大,然而农业政策性银行负债通常表现为短期性,导致农业政策性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严重失衡,从而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3]。

农业政策性银行收益低。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不允许农村用户办理储存业务,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集资方式较少,加上农业政策性银行贷款期限长,贷款金额较大及贷款的效率较低,导致农业政策性银行收益较低,甚至会出现经营性亏损,直接影响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农业政策性银行未能提供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有力支持。目前,农业政策性银行未与农村用户及农业产业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资金借贷关系,导致农业政策性银行发展缓慢,金融机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因此,农业政策性银行也不能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服务支持。

3.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对策分析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政策性银行不仅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服务,更要加强自身发展,才能保障农业政策性银行对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服务。其对农业产业化中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对策分析如下。

创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央行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发展小额信用贷款,从而增加农村用户的基础货币,拓宽货币政策的倡导渠道。其次,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加强推进市场利率化,在农业产业化中实行以风险为标准的利率浮动政策,利用利益驱动的手段使其它商业性银行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准许商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实施更高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从而使农业政策性银行形成利率与风险信贷的激励机制[4]。再次,央行要发挥其指导发展的重要职能,引导货币政策流动方向。

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内部改革。农业政策性银行首先要明确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坚持国家和政府政策性发展的方向,严格遵循市场缺陷原则,配合国家农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在信贷上坚持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加强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业务,并且重点扶持水利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及环境治理等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关的项目,同时可以选择较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农业企业,以提供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从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其次,要扩大自身业务服务范围,不要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加工等项目,还可以通过开办投资和咨询业务、与其他银行联合服务及服务农业高新科技企业等项目,从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银行贷款担保的信用和资产质量。再次,农业政策性银行可以根据贷款风险与补偿形式将贷款业务分为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并区别对待各类业务,从而促进促进银行自身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例11

一、凤阳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新路子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凤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繁荣”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利用先进技术引领农业,利用社会化大生产服务农业,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整合农业,利用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全面激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活力,使本县在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有了新亮点。形成农产品基地全面覆盖、省市龙头企业异军突起、涉农品牌建设喜人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据统计,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9.2亿元,仅6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就达2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448元。凤阳县应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把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县的重点工程来抓,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就是一条很好的捷径。正是这个优秀农业基础,为凤阳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凤阳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及其原因

凤阳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区域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凤阳农业产业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始终是凤阳县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体制的不完善

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凤阳县在体制上还存在偏重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忽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农业是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特殊产业,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将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凤阳县是应该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给予农民优惠和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思路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注。而在这方面,体制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扶持,完善融资方式和社会性服务。

(二)农业经济区域优势不明显

通过分析凤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凤阳县是个农业大县,而它隶属于的安徽省也是个农业大省,这就存在农业经济的区域优势不是很明显的问题。这样的区域发展模式势必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凤阳县农业来说,如何去改变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就面临着一个既有特色的农业经济道路又有区域优势道路创新路径的难题。这一方面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很难取得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产出的普通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销售路径。这也导致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难拓宽和特色产品不突出的难题。

(三)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淡薄

农业的长期发展,真正有效的是培养农民的农业市场意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意识及实践经验。农民具备实践经验,但在行动和创新上缺乏技术、知识的指导,这也是农产品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上和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为什么走得不远以及产出的产品很难走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增强他们的农业市场意识。

三、凤阳农业产业化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