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2 10:20:23

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篇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14-05

一、引言

2010年“1号文件”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而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98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中国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自1990年以来,陕西省农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基本与全国相当,经济总量也处于全国前列。但是在发展方式上依然存在些许问题。因此,一方面为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另一方面为加快推进陕西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提高陕西农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测算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率及贡献率,试图分析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影响因素,并就如何转变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二、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在正常年景,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部分来自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投入产出的提高。

农业科技进步就是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其实质是发送了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等量的要素投入具有较高的产出,或者等量的产出水平只需要较少的要素投入。农业科技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技进步是指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不仅包括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了农业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本文采用的是广义农业科学进步。

按照朱希刚(1997)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率的测算标准,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为: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据此我们假设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1)来自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包括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2)来自农业技术进步引起的投入产出的提高。

测算模型采用含有技术进步率的C-D生产函数,表示为:Y=AeδtKαLβMγ 。式中Y是农业总产值,K、L、M分别为相应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A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α、β、γ分别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弹性,δ为科技进步率。

对C-D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变量t求导可得:= δ+α+β+γ,当计算具体年份时取dt=1,dY、dK、dL、dM分别可以写成ΔY、ΔK、ΔL、ΔM即可得到农业科技进步率δ= -α-β-γ。

上述生产函数中所需数据,选取1990―2008年陕西省相关数据。其中农业总产值(Y,即陕西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耕地面积(M,即陕西省年末耕地面积)、劳动力(L,即陕西省乡村从业人员:农林牧渔业)选自《陕西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9)》上的数据;物质费用(M,即陕西省农业物质消耗:物质消耗)选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9)》上的数据。为了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通常采用基年的价格水平(本文采用的是1990年的水准),即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用当年价,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则通过与基年的可比价格计算得到(用产值指数推算);农业物质费用也要用基年价格去表示,用当年的物质费用占总产值的比重计算得出;农业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均用年末数。具体数据(见表1)。

由图1可知,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和物质费用呈上升趋势,而耕地面积和劳动力却呈下降趋势。农业总产值的上升则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着强劲的拉动作用,而物质费用的提高也说明农业科技进步的追加成本在不断地上升,同时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下降则反映出农业科技进步的可利用资源空间的逐渐缩小和人才的不断流失。

另外,关于上述生产函数中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弹性值的测定,笔者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有α+β+γ=1。据朱希刚(1997)的测算,全国农业物质费用弹性为α=0.55,农业劳动力弹性为β=0.20,耕地面积弹性为γ=0.25。在测算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时,耕地弹性与全国一样,为γ=0.25。物质费用弹性要按以下式调整:αi = α*ln [e-1+]。其中,α、αi分别为全国农业物质费用弹性和陕西省农业物质费用弹性,Kt、Lt、Kit、Lit分别为全国第t年农业物质费用、劳动力数和陕西省农业物质费用、劳动力数。n是测算时间年数。求出陕西省物质费用弹性值αi 后,劳动力弹性βi=0.75-αi。如果αi >0.65,仍按0.65取值,这时劳动力弹性为0.10;如果αi

按农业科技进步率计算公式δ = -α *-β *-γ *测算,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逐年计算值)(如表2所示)。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逐年稳步上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表现平平”,尤其是2005年以来,农业科技进步率与贡献之间明显存在脱节的现象,即农业科技进步较快,运用的成效却相对滞后。这反映出陕西省的农业科技进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带动的经济效益跟随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不过,农业科技进步带动的经济增长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还是值得肯定的,平均值为42.95%。

由上页图3和图4可知,物质费用(即资本)对陕西省的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而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影响了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

由图5我们可知,劳动力(这里指从事农村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甚至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自2000年,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幅度越来越大,其结果是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力逐渐减少,以致低于其维持农业经济零增长所需要的最少人数,从而限制了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综合图2至图5,在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四个主要指标,即物质费用(或者说资本)、农业科技进步、耕地面积和劳动力中,从贡献率角度来看,物质费用(即资本)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最大,并且为正。而耕地面积的贡献率为负。劳动力贡献率自2000年起由正转负;从增长率或进步率来看,都基本趋于稳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带技术进步率的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0―2008年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及其贡献率,以及物质费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及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旨在剖析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观察物质费用、耕地面积和劳动力的贡献率及其变化。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呈下降趋势;第二,物质费用(即资本)在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产出弹性最大,为0.629,其贡献率平均达到55.74%,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紧随其后,平均为42.95%,这说明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是资本推动的技术密集型发展方式。与此同时,劳动力的贡献率较低,甚至为负;第三,耕地面积对农业经济贡献率为负,阻碍程度平均达到了1.69%。

鉴于以上分析,转变陕西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根本途径就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新技术的发明,更在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由前面我们对农业科技的进步率和贡献分析可知,尽管农业科技一直在进步,贡献率也较为满意,但进步率与贡献率的相对投入和产出比却在不断缩小。这反映当前陕西省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产出不完全匹配,农业科技效益低下,技术进步带动经济效益增长趋缓,为此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对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增加科技兴农的实效。

2.鼓励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

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陕西省农村劳动力外流(指劳动力的空间转移)趋势逐年加强,数量不断增多。由图5我们清楚地发现,2000年以来,劳动力的转移对陕西省农业经济的增长已经产生了阻碍性作用。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着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增加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含量,特别是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使其充分掌握农业投入设备的使用,鼓励他们就地转移。

3.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利用效率

由图3的分析知,资本对陕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最大的,为此进一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以及利用效率,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果理论上也应是最明显的。这些都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更有效地转变。

参考文献:

[1]郝利,韩孟华,周连第.1990―2007年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农业技术经济,2010,(3):89-96.

篇2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一项伟大实践,它是第一生产力。从当前的研究结果与实践情况来看,农业科研投入具备最高的效益,其投入产出比高于一般的工业投资,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最有利的途径。因此,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指的是人们在应用农业科技去实现一定的目标时取得的进展。在农村经济增长中,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着非常关键的催化作用。但该作用需要通过投入生产要素才能得到体现,换言之,农业科技在生产要素中融化和渗透,并会随着投入要素质量的改进及数量的追加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1]

首先,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农业发展环节,农业生产者不断提高利用农业科技知识及技能的质量、数量,现代化工具的使用也帮助农业生产者快速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有能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促进农业生产者增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次,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劳动资料得到持续的改造和完善,如农具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大,化肥、农膜等新的劳动资料源源不断等。第三,农业科技进步将深刻影响劳动对象,能促进开发人工种植野生植物、把盐碱地改为良田等,还能提高既有劳动对象的质量,如培育新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初加工资源逐渐转变成精深加工等。第四,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还能节约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改良品种、施肥技术进步、栽培管理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能大大增加产量等,这些改变都能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中依旧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结构的调整不及时,组织结构、专业结构等的优化不足,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且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较缓,致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及时、不彻底,对农村经济增长不利。二是大多数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他们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将科技知识转化成农业生产力,制约农村经济增长。三是忽视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没能将科技研发与农业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导致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等。为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有效策略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进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调整农业科研结构,大力发展农技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科研组织结构、专业结构,从而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政府应给予具备良好科研基础、较强科研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科研一定的政策扶持;为一些专门进行重大基础研究工作的研究室、科研所提供经费保证;对那些科研基础薄弱、重复建设、科研能力弱、几乎没有发展潜力、几年都没有新成果的科研所,应通过市场经济机制寻求自主发展。

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也应得到大力发展,以促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阵地不仅是农业生产,还有农业科技企业,它同时也是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之一。在美国,有70%的科研经费是来自企业,英、德、日等国的科研经费也有61%~66%来自企业,但我国只有31.9%的科研投入来自企业,如果农业科技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科研投入低下的问题很难得到本质的改变。[2]所以国家应针对农业科技企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重点培育科技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快转化科技成果,把转化周期缩短,同时鼓励企业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尽早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当然,农业科技企业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而彻底扭转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负盈利的局面。

(二)培养农户文化素质,增强科技接受能力

要想使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高、接受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得到增强,政府与农户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地方政府应把农户农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聘请学者或专家现场培训和指导农户利用农业科技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并指导农户为下一步农业生产做准备,或通过网络、地方电视台、农家书屋等方式间接培训农户。二是鼓励农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工作或回家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因为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掌握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虽然缺乏农业生产经验,但只要有平台让他们锻炼,相信他们能快速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把先进的文化带进农村,间接提高农户的文化素质水平,或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户积极回乡创业,农民工回流效应能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三是农户是最终使用农业科技的人,他们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增强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供基础条件。

(三)增加农业科技储备,提高整体科技水平

重视开展对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统筹并实施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工作,尽快推出突破性科研成果。与此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抓好农业科技的组装和配套,并把境外、国外的一些优良品种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研究成果等有选择地引入内地,从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重点农业大学、国家科研机构等应将精力集中到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上,不断提高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效率,扩大规模效益,从而有效解决不适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全面承担的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3]且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也应加快发展速度,重点围绕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完成农业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并大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地方科技示范区、支柱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为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服务,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三、结语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始终把科学技术视作第一生产力,把各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策略落到实处,就能把农业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实现农业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作者单位为吉林省工商局企业档案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篇3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篇4

(一)历史经验表明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发展农业的悠久历史和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国在杂交水稻、基因组研究、动物疫病防控、林业生态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动植物良种选育、节水灌溉、人工林营造、气象预报、防沙治沙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将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设施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不断改进;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食品制造技术多样化发展;可持续农业得到重视,技术潜力日益显现;材料科学、遥感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革命促使农业的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三)新农村建设为科技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

一是,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应用与推广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生产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创新,持续带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性要素,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强大的内在驱动。

二是,科技进步不仅要发挥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引领作用。立足当前,科技不仅要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提供支撑;面向长远,科技还要为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科技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活质量实现新改善,乡风文化呈现新风尚,人居环境发生新改观,农民素质达到新提高。这些都有赖于科技进步,使科技服务的领域更趋多样化、综合化。

四是,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又要推进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有赖于科技的突破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二、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需要科技支撑。我国农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促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迫切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和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科技支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同时,粮食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我国粮食丰产的长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三)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四)培养新型农民,需要科技支撑。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不强。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根本大计。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需要科技支撑。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区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住宅建设中高耗材、高耗能和污染现象还较为普遍;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人口还喝不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科学技术责任重大。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的支撑

篇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表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山东省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还比较落后,由于没有及时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这关系到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的完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本文运用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期从测算的结果出发,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就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思考、建议。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在深入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统计年鉴和参考文献,通过完备的科学测算、准确切实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量化的指标了解、评价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状态和走势。以期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潜力的有效的发掘,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山东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及其测算现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我国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格局一体化提出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文对查阅的数据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然后对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各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分析

(一)理论依据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经济学界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界定和测算还有争论,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索洛增长方程之上的。增长速度方程是C-D函数的微分表达式,其公式简单明了,计算方便,但前提条件是必须用其他方法测算各投入要速度生产弹性系数,目前各投入要素弹性的确定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方法,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各投入要素弹性系数的弹性值(回归系数),不失为较适宜的一种方法。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农业部科学技术与质量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索洛余值法。根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减去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结合我国农业特点,将其分为:物质费用、劳动力和播种面积,这样有如下增长速度方程:

a=(Yt-Y0)/Y0-α(Kt-K0)/K0-β(Lt-L0)/L0-γ(Mt-M0)/M0①

式中:a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t-Y0)/Y0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M0为播种面积增长率。

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Yt、Kt、Lt、Mt分别为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物质费用(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劳动力及播种面积。

即:a=Y/Y0―αK/K0―βL/L0 ―γM/M0②

可用更简洁的形式表示为:

a=y-αk-βl-γm③

式中,a: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y:产出的年环比增长速度;k:资金的年环比增长速度;l:劳动力的年环比增长速度;m:播种面积的年环比增长速度。α: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β: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γ: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然后得到以下表达式: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y*100%④

(三)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1、山东省农业产值增长分析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山东省农业经济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农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34.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67.99亿元,其间增加了2.36倍,年均增长率为5.88%。

2、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年鉴数据和回归方程,计算出山东省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的环比增长速度。运用Excel软件做回归统计,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

y=0.01826779+0.556572k+0.112791l+2.728173m(山东省“八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843333

回归方程:

y=0.455039+0.657814k-1.05807l+1.010416m(山东省“九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82686

回归方程:

y=0.010657+0.146316k-0.78080l-0.06616m(山东省“十五”时期)

相关系数:R2=0.960651

回归方程:

y=0.01437+0.575422k-0.15101l+0.79819m(山东省1991-2005年)

相关系数:R2=0.950013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和回归模型,可以得到山东省“八五”、“九五”、“十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物质费用贡献率、劳动力贡献率、播种面积贡献率。

从计算结果来看,1991-200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6.79%,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9.0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76.51%,山东省近15年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很大程度都是靠物质投入的带动来实现的。农业劳动力和播种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35%和-0.11%,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很小,分别是3%和1.32%,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1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17%。科技进步还处于第二位的增长因素,这表明: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处于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粗放经营阶段。

但是从各个时期的计算结果来看,“八五”时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大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居首位。而且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7.47%,超出同期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1.64%,表明“八五”期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增长基本上是靠高投入实现的,是外延式农业增长方式。而在“九五”时期,物质费用的增长低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表明这个期间,山东省农业已经开始向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转移,为二元增长。“十五”期间,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以22.40%高于同期物质费用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20.71%,表明在“十五”时期,科技进步已经开始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考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时,必须与本地区不同生产阶段、经济增长因率等因素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

三、从制度的视角看山东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现状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农业科技、农业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得到:

“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是:15.70%,12.78%,22.40%;农业科技进步速度分别是:1.83%,0.46%,1.07%。山东省农业资本贡献率分别是:83.58%,53.20%,20.71%。农业劳动力贡献率分别是:-0.04%,6.18%,53.12%。播种面积贡献率分别为:0.60%,-15.23%,1.15%。

(二)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应对措施

1、继续保证农业科技投入,增加投资渠道

1991-2005年间的数据显示,农业投资在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因素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工作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主,农业科技投入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改变农业科技投人只依赖财政拨款的单一国家投入体制,逐步形成政府、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等多渠道、多层次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农村和个人将资金投向农业科研,同时大力扶持私有经济承办农业科研单位。

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将科研成果过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山东的一个重要问题。“八五”时期以来,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升高,表明山东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已经做出探索性的一步。因此,山东省抓好目前已建立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外向型农业开发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对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要保证资金投入,实行项目责任制,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真正落到实处。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共同协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健全全省农业技术市场网络,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制度。

3、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外、省外高级农业专家、留学生来省工作,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努力创造条件,多选派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出国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加速改革农业中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农业科技后备力量。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的新一代农业科技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启现,李志强,刘振虎,刘自杰.十五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2020年预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6).

2、刘兴慧.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5).

3、李林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

4、高志兵,李业荣.云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定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5、袁卫.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6.

篇6

2农业科技进步的意义

(1)我国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科技进步不仅能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能够依靠科技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不断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2)我国面临农业发展资源短缺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局面,所以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也愈发凸显,而这就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实现。(3)要实现科技兴农,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飞速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唯一出路。只有大力发展,促使农业科技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才能真正推动农业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健全的机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业科技发展应当遵循的原则,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健康、经济、环保以及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和实践。(2)在确保农业科技的公益性机制的基础上,采用龙头企业、科技试验园区等形式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科技、经济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够集结优势力量,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优质平台。(3)人才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因此在人才的运用上,农业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做到人尽其才,让科技工作者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挖掘出自身的潜力,为农业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4农业科技进步的举措

(1)通过加强农业生物学研究,结合生产实践和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等多重因素,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开发创新科技,提高农业生物技术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各级农业部门借助网络化、咨询平台、远程教育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信息的交流。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建立的各类栽培技术数学模型、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核心的技术支持。(3)农业资源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命脉,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在此处得以体现。要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依靠农业科技中的多学科和多种科研成果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要依靠有效的行政管理政策。

5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果

(1)过去30年里,随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已经培育成功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超过1万个,优良畜禽和水产新品种近100个,促进了农业品质的更新换代,为推动我国粮食产量和肉、禽、蛋、果、蔬、水产等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农业科技事业适应了三农发展需要,为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基本目标。(3)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稳步提升,良种推广补贴、农业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的实施,让大批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4)农业科技进步有效突破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源约束的瓶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针对广大农村各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现状,依靠科技提高了农民的种养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5)国际合作项目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鼓励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实现了科研、推广、示范、生产、销售的农业经济体系。

篇7

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是指除资金、劳动、耕地等经济要素外,所有能导致农业生产发展、效益提高、农业生态改善的方法和手段及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的过程。其既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也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进步[10]。本研究提到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农业科技进步率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比值[2],其反映的实质是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的作用能使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准确测算农业科技进步率是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关键[11],对农业科技进步率定量测算的方法很多,国内最常用的是增长速度测算模型(索洛余值法),其理论基础是C-D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该模型所选投入要素应符合实际生产情况,各个参数可通过数学方法确定,且可对参数进行统计检验,测定效果较好。因此,本研究运用C-D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估算农业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弹性系数,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C-D生产函数计量模型的一般形式是:Y=CeδtKαLβMγ[5](1)其中,Y是农业总产值;K,L,M分别是与Y相对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C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由研究理论可知,α,β,γ分别是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弹性,δ是科技进步率。对(1)式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lnY=lnC+δt+αlnK+βlnL+γlnM(2)对(2)式两端求关于t的导数,可得:1YdYdt=δ+α1KdKdt+β1LdLdt+γ1MdMdt(3)当以年份数据计算时,可取dt=1,并且将dY改写成Δy,得到:δ=1YdYdt-(α1KdKdt+β1LdLdt+γ1MdMdt)=ΔYY-(αΔKK+βΔLL+γΔMM)(4)其中,ΔYY,ΔKK,ΔLL,ΔMM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增长率。同时可以得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δΔYY;资本贡献率=αΔKKΔYY;劳动贡献率=βΔLLΔYY;耕地贡献率=γΔMMΔYY。

2指标选择

2.1数据来源

采用199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的山西省数据。2.2农业总产值(Y)农业总产值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因2003年以后国家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其中也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对数据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

2.3农业物质费用(K)

由于我国农业实际中物质消耗费用的价格指数与农业产出的价格指数同方向变动[3],因此,对农业物质费用按照“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中间消耗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乘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进行调整[1],得到各年份按照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物质费用。

2.4农业劳动力(L)

由于没有农业生产上实际投入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关统计资料,因此,采用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各年年末数量计算。

2.5耕地面积(M)

由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耕地的闲置浪费、撂荒等,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用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代替耕地面积计算。2.6时间变量(t)时间变量t的取值为:t1991=1,t1992=2,……,t2010=20。指标的具体结果列于表1。

3测算结果

用山西省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拟合生产函数,测算出各生产要素的参数。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即假设α+β+γ=1。因此,生产函数可变形为:YL=CeδtKL!"αML!"γ(5)对(5)式两边取对数,且令lnY-lnL=Y/,lnK-lnL=K/,lnM-lnL=M/,lnC=C/,可得:Y/=C/+αK/+γM/+δt(6)利用表1数据和SPSS18.0软件对(6)式进行参数估计,经回归分析,得出模型:Y/=3.080+0.528K/+0.529M/+0.017t(7)(4.664)(5.398)(1.431)(2.749)其中,(7)式下面括号内的数值为相应参数的t检验值,F为333.486,调整后的R2为0.981。观察结果可知,将耕地面积M作为变量时,它的t检验值为1.431,结果不太理想,所以删除该变量,同时根据农业部的经验对γ取定值0.25[12]。再对模型Y/=C/+αK/+γM/+δt进行参数估计及检验,得出回归方程:Y/=3.583+0.599K/+0.011t(8)(6.221)(6.890)(2.348)从结果可以看出,参数估计的t检验值均大于2,显著性较好,F为470.202,调整后的R2=0.980,样本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说明这个模型解释力较强,能够用于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由计算可知:α=0.599,γ=0.25,β=0.151,δ=0.011。根据(4)式以及各个时期农业总产值、农业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面积增长率数据计算出山西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表2)。

4结果分析与建议

4.1农业物质投入对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表2数据表明,1991—2010年期间,山西农业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农业物质消耗投入的增长来实现。除1996—2000年的农业物质费用的平均贡献率(9.67%)低于50%外,其他年份的农业物质费用的平均贡献率都超过了50%。山西省1991—2010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4.98%,物质费用年均增长率为6.06%,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2.89%;农业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为-0.06%,贡献率为-0.17%,耕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0.28%,贡献率为-1.41%,这2个要素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都很小;农业科技进步年均增长率为1.43%,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8.69%。由此可见,农业物质投入对山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表明1991—2010年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式经营方式,科技进步因素是处于第2位的增长因素。随着国家进行的宏观调控,“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拓展,农业物质投入因素仍将是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表2还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后,农业物质费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降低,由2001—2005年的74.74%降低为2006—2010年的67.31%,这也说明了山西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不断转化。

4.2劳动力和耕地对山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09-1

1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技进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两大方面。我们一般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指标来衡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近期我国这一指标的测算结果为:“八五”期间为34%(朱希刚),“九五”期间为45%(朱希刚),“十五”期间为48%(农业部),“十一五”期间为52%(农业部)。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农业的进步再也不是“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农业的发展模式也正逐渐从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转化。当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据相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都在80%以上,以色列、德国等国家甚至超过了90%。这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还有很大空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潜力很大。

2 农业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益决定科技进步是扩大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

根据朱希刚提出的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影响农业产出的因素主要为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及科技进步。就劳动力数量而言,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报酬有下降趋势;耕地面积方面,随着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我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面积都在减少,提高耕地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难度较大。因此,科技进步就成为扩大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以粮食为例,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为每亩344.4kg,是1978年(每亩135kg)的2.55倍,全要素生产效率对于粮食增产贡献70%左右。因此,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关键因素。但与世界粮食组织的“新增粮食80%要依靠科技突破实现”的要求相比,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科技。

3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3.1建立以教育部门、科研部门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三位一体的科技体系,使农民得到切实的利益 要想通过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好像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即要有适合“三农”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要能够及时将这些方法进行推广;要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他们作为科技推广的三个阶段,依次开展工作,但现实应用中却出现较多问题:如每年鉴定验收的科研项目很多,但具有应用价值的较少;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又可能买对推广不力的问题;大家都认可的项目也可能因土地的经营规模、农民的技术水平等问题影响应用效果。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众多科研成果中只有30%可以推广,而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因此,建立一个以教育部门、科研部门与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三位一体的科技体系,将有利于确保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2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农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科研机构,加大科研力度 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各高校、研究所,相应的“为了职称而科研”“坐在办公桌前搞科研”“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较普遍,形成的研究成果或者缺乏市场调查经不起实践考验,或者根本没有应用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科研机构体系,研究具有市场需求的研究项目,切实满足“三农”对科技的需求。

3.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科研项目推广应用链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好的技术或项目如果找不到适合它应用的土壤也难有好的成果。农技推广部门在深刻理解先进技术的前提下,通过先进的手段去宣传,通过技术能手去指导,必将有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但我国一些地区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如农业推广机构少,基础设施薄弱;基层农技人员少,知识老化,推广手段原始;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不足等。因此,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条件建设、人员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创造条件促成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 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支持的范围和力度。新的技术和项目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诸多困难,有些困难单靠某个经济组织个体可能解决不了,这需要政府部门多加扶持和帮助,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这个服务体系包括农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系统、财政部门、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部分广播电视传媒等多部门构成。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搭建农村科技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的入户率,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业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为投资者创造优秀的投资软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决定性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发展的快慢和质量。三农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留守村民多为年龄较大或较小的老人或儿童,综合素质较弱,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因此,必须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唱主角,鼓励农民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形成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政府部门也要运用各种财政力量,多渠道筹集农村教育经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民技术骨干;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农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的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对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的建设,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注重向“三农”倾斜。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引导和支持他们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9

在中国加入WTO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与国外大型农业企业相比没有优势,因此,必须要转变我国农业产业的生产方式,向依靠科学技术的内延式生产转变,以高效率、高产出、低成本的农业生产为发展方向,适应国际化趋势,保证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1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相关研究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只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农业科技的创新以及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等;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还包括政府政策、管理水平的提升的因素[1]。在以往专家学者的研究中,针对科学技术进步如何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做了一些系列研究,例如:周方深入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涵,将索罗模型中的科学技术定义为狭义的技术,在排除资本、劳动力要素以外的技术定义为广义的技术进步,修正了索罗模型,提出科学技术进步应当包含索罗式技术进步、资本增密式以及规模经济式三种方式;赵达薇通过改进的索罗模型,测算了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中1953-1993年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同时,徐瑛将资本空间密集、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变化三个变量融入改进的索罗技术进步模型,测算了我国1987-2003年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徐会奇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进行了研究,采用1995-2008年相关数据,测算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得出农业经济增长的外部性显著。这些有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有利于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将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研究方式分为基础模型式和经验模型式两种。

2基础模型式

基础模型式通常包括C-D生产函数、丹尼森的增长因素法、索罗余值法以及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洛余值法简单易操作,被广泛采用,国内学者以及农业政府部门在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常常采用这个方法[2]。它时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来,将技术进步、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作为自变量,农业产出作为因变量,进行指数化建立等式,其中资本、劳动力因素的指数分别代表物质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在加入时间序列因素,就可以经过数学变换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表示为经济总进步率减去物质资本、劳动力的贡献率的差。这里面的关键则是求出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

3经验模型式

经验模型式是对农业物质资本、劳动力投入的产出系数弹性进行直接推导,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即物质、劳动力的弹性值之和为1,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分解农产品价值,测算各要素的弹性系数[3]。具体为把农产品的价值表示为商品的可变资本、商品的不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之和,在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仅发生价值的转移,没有价值增值;在可变资本中,其一承担物质原料到农产品形成的中间完成者,其二维持劳动的持续进行,其三则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可以把农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价值和可变价值两个部分,不变价值由物质资本形成,可变价值由劳动力和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在经过相关假设和数学推导,就可以将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表示为1减去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贡献率的差。

4结束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可以取得相关数据以及资料时,采用基础模型测算要素的产出弹性,进行农业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比较方便有效,既有数据支撑又有模型基础;而在缺乏相关数据或者数据不是很可靠的情况下,可采用经验模型式进行要素弹性的估算,这样可以避免数据不再带来的测算偏差。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贡献率进行测算时,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模型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36-40.

篇10

1引言

加强农业的建设,其必经之路是农业的转型。改变其发展的方式,摆脱粗放经营。从一开的只追求数量而放任质量的情况下,尽快转变到提高竞争力、注重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在转变同时要统筹兼顾,走产出高效,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想要人民有钱赚,就要创新发展,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一二三产业就需要进行融合、发现创新点,让他们能够互相依存共同进步。这就需要延长产业连接,这样可以让农业有更大的空间去实现它的发展;想要乡村美,最基本的才是最实在的。最实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现实的是让人居住舒适。农业农村的“强、富、美”都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做支撑,尤其是农业的强大和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因为农业是走向机械高产而不迷失在数量上,同样注重优质,这其中最受到关注的还是安全农业。时代进步,科技创新,更要用创新发展的外部条件来强化农业、用新的管理运作方式去促进农业发展、用最新的思想当车头带动农业、用新的教育去培养新的农业人发展农业。更准确的精细的的信息提醒;思想熏陶提高了素质水平;升级结构适应新的环境;找出最适的管理经营方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质增效。可以让农业寻找到更合适的进步增长方式,让农业的发展不断进步更趁于集中一体的标准化;整体的大规模控制。

2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

2.1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的基本理论科技进步的研究源于约瑟夫•熊彼特(1912)提出的“创新”概念。把“创新”作为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成,将产品、工业组织、来源、生产方法、市场五个方面。什么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将研究创新中的新技术发明结合到实际中去,利用到农业生产里,让生活中的投入能与产出有更高的收益。讲的就是使用少量的或者同等的去得到高的产出。朱希刚(1997)概括农业科技包括很多,它并不是单一的意思,其中有字面解释的农业生产技术;还有的就是如何去综合管理控制;及决策科学等。那科技进步就不可以从单方面看待了,从自然的角度去看,还要从社会的角度。

2.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王膑(2011)在研究农业经济增长中,针对于农业的进步与发展的看法。科技创新是每个国家在世界寻求发展的动力,是增加生产动力的最基本方法,是让其动态发展的手段。孙联合、赵慧雁(2011)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增加劳动效率,改善基本参与者的素质、优化管理对策等。DouglasA,Irwina,MarkoTervio(2002)。使农业经济增长,是通过对基层生产者、参与人、发展中各要素等让它们相互作用。H.P.Binswanger,M.R.Rosenzweig(1986)指出想要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最基本的是要提高农村的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之一的便是发展科技。用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思想来强化生产者的素养,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有用的经验。科技进步还可以重新认识、深入了解存在的规律,在新的认识上发展。Devarajan,S.Swaroop,V.&Zou(1996)在农业发展中,农业经济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并且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使的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2.3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在研究统计中得出对国家的贡献值。董运来(2008)等采用索洛生产函数模型对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进行的计算,发现1991年起15年贡献最大达到66.77%。郝利等(2010)对于北京市1999年起17年中农业科技进步所占份额为78.32%,己经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进步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可以使农业经济得到发展。

3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3.1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技术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直观影响就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其达到高效、高产、高收益,最大限度的解放农民劳动力,增加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2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正确知识,提高素质科技的进步会使农民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从而能从各方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3.3农业科技进步还能管理决策服务水平高科技的发展能让上层在决策上达到最小失误,科技进步能使其更好的健全机制、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提高决策效率。

篇11

从西部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现状看,第一,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水平比较低。农业科技投入低是导致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源,1997_2005年西部农业科技投入占当年农业万元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第二,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经过统计处理后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加权过后的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年限与加权过后的东部地区相比低5.6年。第三,在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村电力装机容量、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拥有量、有效灌溉面积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起点一定要高,要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依靠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等,确保西部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0. 农业科技进步的指标与数据采集

指标的选择是综合分析的重要环节,选择时要注意指标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根据农业科技进步的定义,农业科技进步的指标应该包括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劳动力受教育状况、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指标。本文根据西部农业科技进步的具体情况将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指标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研与开发机构数量、农业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农业课题数、农业科技投入来测度。劳动力受教育状况指标用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过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以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人数的比重来测度。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指标确定为乡村办水电站数量、装机容量、发电量、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来测度。农业经济增长指标用西部农业GDP表示。在数据采集上主要考虑从西部整体来分析西部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样本采用西部地区11个省(市、区)1997—2005年(新疆、青海、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来自于这11个省的统计年鉴,西藏由于数据采集有限未包括。经过作者整理以后的指标数据见表1。

1. 西部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回归得到农业科技发展与投入对农业增长贡献之间的模型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下同):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除农业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这一变量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去掉不显著的变量并取对数重新回归得到模型结果为:由新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平方为0.7,调整的R平方为0.59,统计量为6.7,Durbin-Watson值接近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模型表明,农业科技活动人员和农业科技投入对西部农业增长的贡献都很大。当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增长1%时,西部农村GDP增长0.33%;当农业科技投入增长1%时,西部农村GDP也要增长0.32%。

2.西部地区受教育状况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回归得到西部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受教育状况之间的模型结果如下(不显著的变量已经剔除,下同):

模型的R平方为0.72,调整的R平方为0.63,统计量为7.96,Durbin-Watson值接近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结果基本上表明农业GDP增长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负相关,而与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人数正相关。模型表明,当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减少一个时,西部农村GDP要增长0.00017%;当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人数增加一个时,西部农村GDP也要增长0.17%。

3.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回归得到西部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与农业科技进步有关的基础设施之间的模型结果如下: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R平方为0.91,调整的R平方为0.89,统计量为31.9,Durbin-Watson值为2.34,接近2,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比较高。结果基本上表明农业GDP增长与西部农村村办水电站、西部农用机械总动力高度正相关。模型表明:当西部农村村办水电站增长1%时,西部农业经济要增长0.24%;当西部农用机械总动力增长1%时,西部农业经济增长0.9%。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实现历史性跨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使西部农业生产呈现前所未有的局面。在农业科技进步因素中,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农业科技投入、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的变化、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农村村办水电站及农用机械总动力的变化等。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农业科技投入

目前,西部的农业科技投入相对比较少,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西部农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建立中央、省、区(县)三级农业科技投融资管理机构,组织多元化资金,形成几个资本金在10亿元以上的农业科技投资股份公司。投资公司资金来源可以是财政性的,也可以通过合法程序向社会(企业、个人)募集取得。另一方面,西部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应该是在保持生态环境改善的条件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培育含金量高的生态种养殖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8—10个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种养殖产业化基地。

2. 加强西部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培育西部农业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