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6 08:14:11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1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企业文化和员工素质也需不断提高,并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任何一个企业都同时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企业无论是应对哪方面的压力,都需要过硬的技术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几乎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选取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数据分析,以西方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产生的影响。“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非技术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也包括销售创新,是为了提升产品使用效果的新方法。创新的成果与收入在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能为企业带来利益。我国技术创新研究起步较晚,不少学者研究了服务创新对企业的影响,如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产品管理、市场管理等方面,这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近年来,研究内容从服务创新逐渐转向技术创新同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问题、模型与方法

(一)问题技术的进步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创新,一种是销售创新。新产品来源于新的材料及流程,销售创新源于各种知识的整合。技术进步不仅影响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从经济、精神等不同方面影响整个社会。通常来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短期能产生效益,但是能产生何种效益,效益和投资是否成比例,无从得知。从长期效益来看进行技术创新是具有高风险的,部分企业的创新技术和新产品最终未能给公司带来较高回报。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投资大,另一方面是新产品容易被仿造。(二)研究模型与指标选择多数企业管理者关心的是如何从资本投入中获得丰厚的回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进行信息收集、探索、检测、预测和评估等一系列的活动,从而根据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把握机会,了解市场潜在变化,预防危机。相较于外部资源,企业的内部资源是长期积累的,取决于企业进出市场的能力、资金运转能力、投资新技术的能力和能否寻求战略伙伴等活动,其数据的可得性和各指标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长期的过程。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为主转向以产品技术、服务和管理为主,其中的产品和销售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高科技类企业和医药类企业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为企业实现创收,也能更高效地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提升社会居民幸福感。资本本身具有一个市场价格,即所谓资本价值。资本服务的价格或利率等于资本服务的年收入与资本价值之比,用公式表示即为:γ=Z/P(式中,Z为资本服务的年收入,P为资本价值)。企业有形资产可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应,价值也有限,实际上,报表中难以显示的无形资产也不容忽略。技术创新常常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者融合产生。在本模型中,P可简单代表为: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技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2015年和2016年是近年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较多的两年,故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器件类企业2个(TCL集团、亚太股份),医药类企业1个(红日药业),专用设备类1个(龙净环保),把它们2015年和2016年4个季度的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率(γ=Z/P)作比较分析。如果不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重组,此模型对企业未来至少3年内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有说服力的。

二、分析

(一)基本数据截取2015年和2016年4个代表企业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营业收入数据,以投资营业收入率γ为变量。模型没有考虑资本价值中的固定资产,是因为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中,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不高。根据选择的指标计算对比各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率,见表1。(二)对数据的分析4个企业γ的变化比较分析见图1。1.图1显示,各企业的投资营业收入率γ在2015年底为上升趋势,2016年开始先下降后上扬。这是由于企业若要进行技术创新,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所用。投入的资金既包括新产品研发费用和设备费用,又包含新产品试生产费用,这些费用常常超出预估值。在既定资产下,企业对可以支配的资源进行配置和筹划,在技术创新方面使用的资金较多,在其他方面资本增值必然会减少。待新产品或服务的重大投资告一段落,企业收益将慢慢回升。2.各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投资和收益的比例不同。TCL集团的γ值变化大于其他企业,报表数据显示,它投资技术创新的金额比例也较大,后期它的γ值上升率也快于其他企业。这是由于在前期TCL集团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从表格曲线可以看出,其得到高回报的可能性较大。3.从技术创新后期数据来看,各企业γ值均处于上扬状态,由于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从以资源和成本为主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主,在技术上领先,就可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预测今后各企业的营业收入在短期内也应是上扬状态。4.图1显示,进行技术创新初期企业投资营业收入率γ变化有几个转折点,表明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不能简单地只评估企业创新前和创新后的数据,而要从技术开发研究的前、中、后期和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多个阶段进行评估,考虑多个影响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提前解决部分可以预知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28-0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马铃薯生产技术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行业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在我国不管是马铃薯的生产还是加工都具有显著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将是未来我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重点开发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马铃薯发展现状以及创新的趋势

首先,马铃薯技术体系与技术创新。马铃薯产业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领域和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与很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衔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最近几年,在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共同的努力之下,在种子资源、新品种的培育和选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加工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次,加工技术与技术创新。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在我国市场中逐渐形成了马铃薯产业化开发的初步形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加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在这些地区,马铃薯的加工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粉皮加工、粉丝加工、酒精生产等向着薯片加工、薯条加工、雪花粉加工以及颗粒、膨化食品等方向转变。其中马铃薯点心、去皮薯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发展,扩大了马铃薯的用途,提高了各方的经济效益。

二、马铃薯需要的技术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

1.马铃薯可持续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高效抗逆性、超高产新品种筛选示范。在筛选过程中,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区域的适应性、耐密抗倒、抗旱、抗病等几个基础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因素,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然后进行示范种植,最后对推广种植这些具有高产的优质品种;其次,马铃薯超高产技术理论与模式研究。研究超高产形成的作物群体产量的构成理论和群体光合作用与群落生态系统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对马铃薯超高产研究进行控制和调整;最后,马铃薯产高产技术组合模式与定向调控研究。在马铃薯主要产区尤其是南方地区,重点对马铃薯种植的密度、种植的数量以及水费管理和栽培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组合研究,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2.马铃薯主要产区环境改善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地力测试与培肥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对土壤肥力的不同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得出马铃薯生产区域农田地力的整体情况,明确马铃薯生产中导致低产量的各种阻碍因素,研究提出相应的培肥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次,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环境保护和节水技术研究。对马铃薯主要产区存在的农药花费使用不当以及灌溉错误等主要问题,重点开展降低农田土壤农药残留技术、农田花费污染技术以及合理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马铃薯主要产区保护耕作与关键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少耕、免耕以及土壤耕作技术研究。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马铃薯对不同土壤的耕作方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出不同种植区域、不同耕作环境以及不同马铃薯种类的耕作方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种植区域内的生态效应以及水分和养分的供给效率;其次,不同保护性耕作效应评估以及技术标准研究。在种植过程中开展不同类型的耕作技术效果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的方法,建立合适的土壤、器具、种植方式等相关技术标准;最后,马铃薯主要产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体系建设。这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了重点示范区域寒冬季节农田覆盖植物的效率以及高效的配套管理技术体系,同时还应该包括新型草薯间种带状种植模式优化以及配套高产技术体系等内容。

4.马铃薯主要产区防治重大病虫害方式技术研究

首先,病虫害的防治的共性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农田病虫害的防治和控制技术、化学农药的安全精确施工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其次,马铃薯晚期病虫害研究,种植过程中晚疫病、换伏兵和病毒病的防治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为对象的组合式的无公害综合方式措施研究,并建立重大流行性病虫害防治规律、预测监督警报和综合防治等内容的研究;最后,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高毒高污染的化学农药,尽量要使用那些低污染、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要想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创新方式引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汲河.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2]杨抑,吴卫国,陈杰.马铃薯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0)

[3]赵萍,李春雷,张轶,巩慧玲. 马铃薯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201(01)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3

前言

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林业是目前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社会的稳步前进提供动力。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林业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工作,实现科技型林业,这也是林业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因此,林业单位开始加强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并在引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林业技术。不过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和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经验的欠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使得林业技术创新很难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思考。

1 当前林业技术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1.1 创新意识欠缺,资金投入不足

自从国家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林业实现快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需求,林业单位必须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但是由于我国林业都集中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使得创新意识比较缺乏,而且林业工作人员已经适应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没有兴趣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始终还是沿袭着过去的林业发展模式。虽然有些林业单位已经认识到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和高素质人才的帮助,使得相关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1.2 体制建设滞后,主体地位不明确

当前我国林业基础创新主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而在具体的工作中林业单位参与度不高,而且只投入比较少的科研经费,这就导致整个创新过程比较混乱,使得科研成果和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一致,这不仅不会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必须确定林业技术创新在整个林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林业技术创新和林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才能够帮助林业产业快速地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

1.3 科研成果过少,成果转化率过低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林业的科技成果比较少,而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这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创新的限制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林业对创新意识的提升并不重视,而且国家对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也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林业技术创新队伍,以及提高林业单位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林业部门应该关注的重点课题。

2 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2.1 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

思想观念决定着行动。培养林业工作者们的创新意识,转变传统工作模式理念是落实林业创新工作的首要问题。为此,各地区的林业工作站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发放林业技术宣传单等方式加大林业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也可以建立林业示范园,将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应用其中,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林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帮助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为了保证林业技术创新的质量,政府要加大相关的财务支持,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投入。

2.2 完善机制,确立主体地位

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完善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经营效果不佳、林业人员收入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林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林业单位应该建立并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进而解决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林业的市场竞争力。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林业企业的相关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相连,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融入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3 加强培训,建设创新队伍

针对我国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较少、高素质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欠缺的现状,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先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过硬的技术队伍。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工作。例如以林业工作站或林业企业的名义邀请林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林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组织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和网络上的培训课程,加深对林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调整薪酬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提高林业企业和林业工作站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和挽留力度,使更多的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参与到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来。

3 林业技术创新对现代林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3.1 帮助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为了促进林业更好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林业应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这也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但是当前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病虫害的威胁以及林业产品不符合市场等现象。在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后,林业的发展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数字化方向转变,并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对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等的合理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而且林业技术创新还包含很多培育技术、林木恢复基础以及荒漠化防治技术等,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发展的密切结合,帮助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林业模式下林业种植的品种都是传统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成活率低、生长时间长、易发生病虫害等缺点,很难满足当前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林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创新林业技术,培养新型林业品种,进而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林业技术创新,可以实现新型林业品种代替传统林业品种,提高了林木成活率,进而有效地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

3.3 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

人员是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的主体,所以作为林业单位应该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的人员结构。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中人员主要依靠自身的工作经验开展相关的工作。自从实现林业技术创新以来,不仅减轻了林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林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得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完善。当前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不仅体现在人员素质的提升,还体现在人员结构的优化,帮助当地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为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林业的绿色化和规范化。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林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了现代林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了当前林业单位的指导地位。尽管在林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足,影响到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林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林业工作人员也应该加强团结意识,共同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工作,进一步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现代林业的稳定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晓梅.浅谈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科学与技术,2014(10).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4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也称为企业孵化器,可以为新企业的成长提供巨大的助力,并且创造更多工作机会,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孵化器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发展形式,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

一、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任务以及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建设起来,企业孵化工作逐步发展。当前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与以前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年轻科技企业的管理工作逐渐实现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体系逐渐完善,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日益丰富,例如专利申请、广告宣传以及法律咨询等,逐渐实现技术、管理以及融资全方面的服务。

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选择影响因素

战略选择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更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发展战略的选择。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必须要正确认识到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决策,而是包含企业一系列决策的开始和前提条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应该在与企业发展趋势以及内外部环境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确定。

(一)企业孵化器发展趋势

在我国企业孵化器创建初期,基本都是由国家来进行资金支持,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更多人意识到企业孵化器所具有的功能,进而出现投资多元化。现在我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逐渐发展为孵化集团、孵化联盟等多种组织形式。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主要可以体现在服务专业化、管理专业化等多个方面。很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逐渐横向发展,例如“预孵化”。“预孵化”的实施主要中心发现存在潜力的种子,对其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服务,在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管理专业化主要指企业孵化器在技术服务方面实现现代化管理,例如对质量进行监控,就必须要获得国家ISO9001等质量体系的认证。

(二)内外部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孵化器的增多使其集中性下降。在发展初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主要是由国家投资来建设的,现在逐渐实现企业、风险投资部门等多样化投资,更多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被建设,增加了孵化器之间的竞争。其次是国家优惠政策的执行,对孵化器单位实行税务减免,房租降低等资金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发展成本,加速了孵化器的发展。最后在孵化器成功毕业的科技企业就是衡量其优秀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孵化器得到技术、资金以及管理方面的服务,并得到相应的成长。在确定企业的效益达到毕业标准后就可以离开孵化器到科技园或者是开发区等地进行征地建厂。这就要求在孵化器在选择服务对象时要加强“种子企业”的选择。

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发展战略措施

(一)拓展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影响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新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在选择发展战略措施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资金管理,为向孵化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拓展融资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建立天使投资,二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天使投资主要是个人对孵化企业进行投资,承担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以及成功后的高利润。加强天使投资的力度,为具有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一次性前期投资,为其铺平发展的道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主要是为孵化企业争取到更多信贷资金,实施的方式就是先将部分资金作为种子使用存入银行,然后银行会借贷给企业一定倍数的资金,其中存在的风险由银行和中心共同来承担,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几率。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就是要对中心已有的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保证用已有的资金为更多的企业提供需要的服务。

(二)优化服务内容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存在就是为新兴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服务,保证其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在确定中心发展战略措施的同时必须要对服务内容进行优化。首先,中心应该借助自身所存的优势,为孵化企业科技项目提供国家专利申报的服务,并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补助等。另外,中心还要向部分孵化企业提供小额资金的全方位服务,保证企业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中心还应为企业引进各种高新技术,为企业的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助力。服务内容的优化可以更好的带动孵化企业发展,进而可以使企业更早的毕业,可以更好的带动当地经济的提升。

(三)加强创业咨询管理

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孵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这就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解答和指导。因此,中心应该加强对专业咨询的管理。针对这一点中心可以外聘专家坐镇,通过辅助交流以及企业活动等方式来拉近专家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帮助企业了解更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降低发展风险,提高成功效率。同时,中心还应该加强对中心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掌握创业服务的要领,可以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加前面、体贴、适合的服务。

四、结语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必须严格定位,明确发展战略,才能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以及融资等多方面服务的同时,降低发展风险,保证企业顺利毕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5

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镇江市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的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74家增至49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42.5%。2014年,以高达50.76%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居全省第一,全市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结成“亲戚”,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成立了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北交大长三角研究院等21家产学研合作载体。“十二五”以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91.2亿元。镇江市与中科院产学研合作项目经济效益连续4年居全省第一。目前,镇江市共成立高性能合金、航空材料和部件、电力电器、农业机械、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近10家。

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和质量大幅提高

“十二五”期间,镇江市围绕六大新兴产业领域加速产业技术创新,其成果和质量大幅提高。全市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500项以上,获得上级科技拨款超过17亿元,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397项。截至2014年底,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49件。现有200多项航空航天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30多项发明专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镇江船厂在特种工程船舶领域创造了“26项中国第一”,已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全回转船舶生产厂家。豪然喷射成形7055铝合金材料、江苏恒神碳纤维及其制品的综合性能和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载体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镇江市积极推进以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全市共获批部级高新区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各1家、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和省级科技产业园12家;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76家;拥有3个“国字号”质量检测平台;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9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1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19家。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大力提升“十二五”期间,镇江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企业上市若干政策的意见》、《镇江市科技贷款风险池基金管理操作细则》、《镇江市鼓励和促进科技保险发展的实施办法》、《镇江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有3家科技支行、3家科技小贷公司,“十二五”期间,3家科技小贷公司共提供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6.10.047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李麒麟宋艳红文章通过分析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归纳出镇江市产业技贷款328笔,金额达121944万元。全市38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创投资金规模达到56亿元;5家天使投资机构获得了省、市2800万元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金支持;共有参保专利执行险企业325家,最终以501件投保专利、1912万元累计保障金额位居全国第一;获得省级上市培育计划专项扶持资金的企业研发项目共有13家,受科技金融支持的企业中有9家已在资本市场上市。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镇江大力实施市“331计划”、“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人才。截至2014年底,全市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118.5人年;比2010提高38.2人年;集聚国家“”81人,位列全省第四;入选省“创新团队”15个,总数列全省第四位;入选省“双创计划”243人,总数列全省第五位。获得资助的人才团队共申请发明专利1575项、获得授权的444项,形成新产品486个,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2个。“331计划”人才(团队)项目实施近三年来,全市共缴纳税金30.37亿元,形成13个“千万级”创业企业和11个“亿元级”创新类项目。2014年销售收入高达79.58亿元,带动就业18219人。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不足和问题“十二五”期间,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其他地区相比,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相对缺乏,不足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81.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55%,低于的苏州2.7%,无锡的2.75%,南京的2.95%。创新人才方面,“”人才81人,低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创业投资机构38家,低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全市获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均远远低于苏州、无锡、南京等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镇江市企业创新能力在进步,但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90家,数量低于苏南其他四个市(苏州2950家,常州986家,南京1329家,无锡1373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88.5%。拥有较高知识产权意识的企业不多,无专利、无商标、无著作权的企业也不少;部分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仍不高,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增加值增长乏力。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虽镇江市科技改革步伐速度较快,但适应其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创新政策落实力度不够,2014年全市企业科技税收减免为8.72亿元,远远低于常州的23.04亿元。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尚未打通,导致科技成果实际成交量远远少于科技成果量;科研成果和专利也和企业市场需求脱节这一现象普遍存在。镇江市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建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使其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探索完善重大科技项目决策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提升企业“话语权”。二是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新型研发组织,双方联合承担国家科技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三是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技术联盟,通过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形式,共同参与研发核心技术。

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一是培育创新领军企业。强化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集聚全球化资源。通过重大研发机构和研发载体布局建设,鼓励并支持领军企业发起或参与科技创新联盟国际化,大幅提升企业国际创新竞争力。二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一批拥有特色专有技术、具备国内外行业竞争优势的“小巨人”企业。充分发挥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计划等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广科技创新券制度,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对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一是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化。在构建以企业主体化、院校支撑化、市场导向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之外,积极探索委托开发、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多种模式并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二是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整合作用。充分发挥高性能合金、航空材料和部件、电力电器、农业机械、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等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整合创新链上下游资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标准研制,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建设一批产学研载体和基地。继续深化扩展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新建一批产学研创新载体;在江苏省镇江航空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的基础上,围绕航空配套、船舶与海工关键配套、智能电气等产业新建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定更加开放、更加均衡的引才政策,对接国家“”、省“双创计划”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市“331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二是重视本土人才资源培养。树立“大人才”观,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想,在本地人才的使用培养上也要参照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本地懂科技又懂市场的科技企业家的激励。加强本地人才的再培养,加快知识更新。三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改革人才资金资助方式,由无偿“补”改为“补”、“投”结合,实行资助资金审批与管理监督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度,积极落实股权激励和成果转化奖励政策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一是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推动一批孵化器快速成长为部级孵化器,鼓励孵化器持股孵化改革,鼓励孵化器发展“创投+孵化”模式。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以产业重大应用为导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进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三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建设。强化技术经纪人、科技镇长团、乡镇科技助理、企业科技专员队伍建设,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各县区、乡镇的多层级、网格化体系。强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功能一是深入推进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工作。放大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二是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创新运作模式,以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的小微企业首次投资为重点,推动天使投资与科技创业、技术创新的紧密结合。三是推动上市融资。深入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6

1 网络技术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1.1 网络技术的优点

网络技术把一些原本分散的资源给整理了起来使更多的资源得到了共享。现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运用很多方式开通上网的功能,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地点。且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的平台,人们从这个平台上获得的资源不仅仅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还可以进行比较大的文件传输,节省了很多资金与成本。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的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适应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

1.2 网络技术的不足之处

网络技术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迅速发展开来的,当然会存在一些缺陷:一些网络漏洞会经常在网上出现,这些漏洞有时候会给用户带来一定的经济等方面的损失;网络上还会有一些黑客的存在,黑客悄悄潜入用户的电脑中,来窥探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等,极大的破坏了网络的秩序。一些大型企业运用电脑进行数据管理时由于代码错误造成经济损失,且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私人电脑也越来越普遍,这就为电脑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私人电脑不被病毒侵略,如何消灭掉隐藏在电脑内部的病毒与木马程序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与解决的。现今网络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网络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2 当下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在网络技术这一方面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数据更新。早期的大型笨重机器无法进行快速的运算与传输,这个问题在现在已经解决了:当今绝大多数的计算机已经可以进行高速的运算与文件数据传输。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靠自身的努力,也重视与发达过家经验的交流,我们积极的吸取西方发达过家的先进技术,并对其加以改造变成我们自身的技术来加以运用。在技术交流这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进行交流与合作:定期派出专家团队去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培养专家学者团队进行专门的学术与理论研究;定期开展实践活动,丰富理论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交流才可以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性能。当然,在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分布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网上订餐、网上付款、网上交易等等,这些都在提醒着人们网络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也需要我们注意在进行网络技术的应用时,按照规定的操作进行相应的处理,保证电脑的正常运行。

3 网络技术的创新

现阶段我们已进入了web2.0的网络时代,该阶段的互联网具有社区网络,内容聚集和聚合,mashups(交互网络应用的一种),网络媒体及音乐等特征。综合现阶段的成果考量,笔者归纳出了这样一些网络技术创新方向:

3.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近年来在应用上得到了一些创新。人类已经开始在网站上逐渐运用一些低级形态的人工智能,例如亚马逊逐步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中运用人工辅助搜索技术Mechanical Turk,同时执行任务管理。再比如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人脸识别技术,它通过使用细胞和神经网络自动建立了崭新的脑样计算范例,并辅之以计算机远远超过人类的计算速度,使得原本一些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疆界正逐步被打破,人工智能正一步步的得到实现。

3.2 网络电视

在线视频或网络电视近年来在互联网世界里爆炸般的显现,这使得我们几乎快要忘记在数十年前这还是一项遥不可及的新型技术。网络电视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它还有许多有待开发的广阔前景。在下一个十年里,网络电视将取得更大的进展:更强大的流媒体、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更高的画面质量等等。现有的主流电视网(有线电视、全国广播电视等)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做好自身的转型将会是一个更严峻的问题。

3.3 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作为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应用技术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机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几乎在年轻人中间做到人手一机,就是移动网络技术普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未来的时间里,将会有更多的移动网络技术创新得以实现。例如近年来重点研发的定位感知服务就是一个创新点,它可以通过移动设备为用户定制个人推送消息。例如当你逛商场时会收到超级市场的优惠信息,驾驶时会自动定位到所在位置等等。根据有关研究人员的预估,现有的智能机设备将存在十年以上,直到移动网络技术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3.4 语义网

提到互联网络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及语义网,虽然语义网至今还没用得到广泛意义上的运用,但单单是理论上的创新观念就足以振奋人心。语义网涉及的是机器之间的对话,是网络智能化的核心技术之一。一旦电脑装上了语义网,复杂语句语义的优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语义时代何时才能到来呢?构建语义网的一些构件已经逐步成型,例如OWL,RDF等等,相信语义网的实现也已经指日可待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新形势下发展前景以及网络技术的创新问题。虽然网络技术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仍然需要网络技术行业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网络技术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军.网络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3(03).

[2]张健明,刘芳,李晗,于凯,曹开云,沈世勇,刘珊,罗晶.网络时代上海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发展,2012(11).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7

【导言】:随着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企业应顺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改善,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力求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要求,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1.1地基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地基施工技术是最基础的一环,也被称作桩基施工。在这一环节中,依据国家标准的《桩基施工规范》,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端承型和摩擦型。端承型桩基指的是在地基施工环节中,采用端庄侧阻力来承载垂直方向的负载。摩擦型指的是采用桩磨阻来承载垂直方向的负载。

1.2钢结构施工技术

在钢结构施工技术中,一般主要的技术环节实在装载钢结构构件前,首先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从而做好钢结构构件吊装准备工作,运输中需要保证运输道路的通畅。建筑钢结构组件的位置时,需要精确控制提升力量,确保平衡起重机的过程中。起重机钢结构组件平台时,需要确保整洁的建设平台。

1.3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传统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混凝土浇筑方法的最主要环节。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原位方法,这是一个铸造方法是最常用在中国,是指混凝土搅拌完成后将混凝土浇灌在建筑领域,第一次,并突出了混凝土浇注的实时性能。第二,预制法,顾名思义,指的是提前将混凝土搅拌好以备使用,这需要在事前对混凝土需求有着明确的了解,从而提前进行。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2.1在预应力技术方面的创新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中,预应力技术创新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预应力技术创新是指在预应力钢防护之后通过使用环绕包裹的方法对混凝土构件实施保护,通过相关设备的使用,实施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创新时,相关技术人员应首要考虑其在极限状态时的表现,然后以其负载情况为依据,进行预应力的创新设计工作,以保证土木工程的构件不会发生变形甚至产生裂缝的情况而影响土木工程施工的进度,以便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2.2在灌注技术方面的创新

灌注技术方面的创新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中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灌注技术可以分为钻孔技术创新和完善灌注技术两个方面。由于钻孔技术在灌注施工环节的基础性地位,因此建筑企业应该重视钻孔技术的创新工作。钻孔技术工作的具体要求表现在,需要施工人员提前做好清理工作,确保钻孔桩周边环境能够满足施工条件,再通过精准严密的测量工具,确认钻孔的位置,保证钻孔的一致性。同时施工人员还应注意做好施工前的钻孔机调试,确保钻孔工作进展顺利。一旦发生卡钻或者坍塌的状况,必须立即停止钻孔工作。并分析发生卡钻或者坍塌状况的具体原因,解决对应的深层问题,以便保证土木工程质量。而完善灌注技术方面的主要体现是,施工人员在进行灌注施工时,应不断完善灌注技术,保证在钻孔灌注泥浆时,能够及时补充孔内泥浆,达到填充充足的效果,从而保证桩基稳固。

2.3深基坑支护技术方面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应不断发展创新深基坑支护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具体是指,技术人员在土木工程施工前,应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环境,在地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通过灌注桩和预应力锚杆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应充分考察施工现场周围地下管道、光缆等的埋设分布,并考察岩土与地下水的分布情况,考察深基坑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阻碍,为深基坑施工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应在设计支护结构时,充分考虑其与深基坑施工方案的吻合度,保证深基坑支护工程顺利进行。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科技化含量更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国未来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方向中,首先就是科技化方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建设单位的效率,也是一个项目,以确保质量的技术,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民用建筑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成就,例如,在早期阶段的施工准备,需要使用方法的科学成本核算项目和资金,需要使用更高级的科学测试工具检查施工环境,需要使用更好的技术来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和障碍。科技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力资源的解放与施工周期的进一步控制,而且在更高效的科学体系化施工下,可以将原本存在故障的设备剔除,将存在问题的材料予以排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检测设备科学性,从而让一切问题设备和材料无处可藏。

3.2生态化趋向明显

生态发展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由于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能源,节能减排是每个行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一个必要的方式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生态发展趋势也很重要。主要用于建筑材料的优化,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建筑设备,包装材料,如环境保护的发展,以促进绿色工程的发展。

3.3智能化发展要求

智能化发展是当下乃至未来发展的必然,目前已经存在一些机械领域智能化技术应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施工作业更加简便化。智能发展主要反映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运输的控制参数,更准确的运输材料,减少施工事故原因的开销。第二,智能的发展趋势也反映在工程设备管理,以便他们能更加统一和有效的施工设备的管理,高智商的基础上首次发现,施工设备故障问题,确保施工质量。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由于土木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基础地位,不断创新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及工作人员,应重视创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8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其发展环境的变化尤为强烈,如何能够响应国家号召,让钢铁行业顺应时展,成为重要课题。自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消费与产量同步上升,近几年达到最高点并呈缓慢下降态势,钢铁产业从获取微薄利润阶段已经转为整体亏损,目前行业整体处于严冬期。本文将以莱钢的衰落和寻求发展的改革路径为典型案例,着重讨论技术水平进步在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冶金行业首批通过IS09001质量体系、IS014001环境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国家认证企业,是莱芜市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但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进步遭遇瓶颈,仍旧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并没有顺利升级固有的产业结构,严重落后于世界钢铁市场。在钢铁行业整体产量过剩的形势下,莱钢钢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销量持续下滑,导致企业连续亏损。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莱钢产品销路不畅的原因是传统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影响了莱钢的布局结构和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造成了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同业水平、劳动力成本过高等问题。技术创新的缺失还导致了莱钢资本运营效能未充分展现,不少具有技术研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因缺乏培育没有上市,市场狭窄,直接制约了莱钢的发展。

莱钢若能在技术水平的进步上找到突破口,将对企业和当地经济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对企业自身来说,第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增强钢材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销售量,扭转亏损现状;第二,可以使产业链更加完善,形成自己在价格和技术标准上的竞争优势;第三,可以缓解管理层与职工的矛盾,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管理与发展。对于全市经济而言,技术水平进步带动了莱钢发展,从而带动莱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山东省整体经济发展而言,莱钢的技术进步可以对山东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山东省钢铁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市场中扩大产业优势。

一、莱钢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就国际市场而言,全球粗钢(钢铁行业可以向社会提供的最终钢材加工原料)产能在2015年较2001年翻了一番,世界钢协的数据也显示其已达到23亿吨/年。我国粗钢产能在世界粗钢市场中占优势,约为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但莱钢作为国内钢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粗钢产能近几年持续下降,2016年大幅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左右。这种情况暴露出莱钢目前所面临的问题:钢材加工精细水平不足、钢材加工产业链短。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将严重影响莱钢的粗钢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可能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提高钢材加工精细水平、延长产业链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加快技术创新,以技术水平作为硬实力,莱钢的粗钢产品才能得到市场的青睐,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对于提高钢铁生产质量的作用不可小觑。

其次,就国内钢铁市场而言,二十一世纪初,国内钢铁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进口与出口差值减少,钢材的表观消费量(指当年产量加上净进口量,钢材的表观消费量上升,钢材市场的需求量增加,反之降低)在钢铁总产量中的比值日益降低。而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在2015年的首次降低,意味着我国钢材消费已经进入萎缩状态。市场缩小,下游需求力下降成为莱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了扩大国内市场,要想在钢铁行业整体进入严冬期时保证莱钢的市场占有率稳定或提升,就必须用技术武装自己的钢材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莱钢钢材质量在全国钢材产品中的竞争优势,努力扩大市场,赢得更多的需求。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于莱钢开拓市场、增加市场占有率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就莱钢本身发展来说,在国际与国内钢铁产业萎缩的压力下,钢铁价格大幅下降。以H型钢为例,自2012年起,其年平均价格整体下降,反映出市场需求量持续减少的现状。在市场行情不尽人意时,我们应当以钢铁质量为根本保证,通过技术与科技进步,使莱钢H型钢在市场中凸显竞争优势,从而在钢铁行业严冬期渡过难关。

同时,技术水平创新有助于解决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定期对一线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员工与管理层的理解与信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在莱钢与济钢重组过程中,工人转岗的科学调整,工人与对应科技水平工作的匹配,对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企业安全长期运行的作用尤为关键。

技术创新不仅对于莱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更关系着莱芜市的经济发展整体态势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稳定。钢铁作为莱芜市的支柱产业,它的萎缩将直接影响数量庞大的基层工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支柱产业的萎缩将严重影响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公平、医疗公平也将缺乏重要的经济支持,发展陷入僵局。这将形成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的恶性循环,影响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大力推动技术与科技创新,努力保证莱钢在钢铁市场中的地位与活力,将对实现莱芜市经济不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当地社会治安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就环境保护方面来说,为了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在钢铁产业等重工业领域推进技术与科技创新是必须要走的道路。过去,莱钢因只关注钢铁工业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20世纪90年代环境一度恶化、空气污染严重、河流长期污染。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废气处理、废水处理等项目的引进,气体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大幅降低。但不可否认的是,焦化厂所在区域范围内的空气污染状况依旧严重,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以及环保意识,用科技推动莱芜向蓝天白云城市大步前进。

二、推进技术创新的途径分析

首先,企业方面应当率先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用实际行动让莱钢在技术进步中受益。第一,莱钢应该正确、客观分析现有的技术与生产水平,认真分析当前粗钢产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选择性、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器械,以弥补自身缺陷,同时对自己已有的优势进行进一步完善,使粗钢产品加工工艺更精细化,以此来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第二,莱钢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发展钢材加工与配送服务,增长产业链,形成“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多项服务中争取更大利润。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莱钢应着重进行员工培训并努力吸纳创新型人才,组织职工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同时对于在生产、加工、销售等领域有独特创新思维的员工给予奖励,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形成全员支持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国企市场化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环境,技术与科技进步的速度也会提升,莱钢也会在市场竞争中受益。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9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工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创造不可缺少的,而机械制造是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机械制造技术是人类必不可缺的学科,而现今的机械制造技术是向着高科技、自动化、高效化,节能化发展。

1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现今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较大。

1.1 管理方面

西方先进国家大多采用计算机综合管理,对组织和管理制度、生产方式的发展比较重视,相继推出了按时生产、迅捷制造、精益加工、并行工程等管理方法和理论。反观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综合管理技术,多数小型企业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1.2 设计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设计上投入很多不断采用先进科技,采用新的设计方法。现在西方国家大范围采用计算机作图作业(CAD/CAM),大多数企业开始采用无图纸作业。反观我国,采用的计算机辅助比较少大多采用纸质图张作业。

1.3 制造工艺

西方发达国家在制作工艺上大多采用高精密加工、微型机械加工、纳米技术、电磁加工、激光加工、微细加工、电磁加工、复合加工等高科技方法。但是这些先进技术在我国尚未完全普及,一些先进技术还处于理论开发阶段。在精密仪器制造工艺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1.4 自动化技术方面

西方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技术中大范围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加工系统、柔性加工单元和计算机集成系统,实现了制造技术的高度自动化,我国自动化技术尚在起步阶段,没有完全普及,大部分还在试验阶段,无法投入生产中。

2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

2.1 面向工业方面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能在多个方面体现,如: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制造、产品的维修等方面,这些部分组成了一个技术总体。大范围的采用先进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缩短制造工期,降低制造成本。大力发展先进机械制造技术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而且可以让机械制造行业得到大力发展,提高业内效率,加大企业利润。

2.2 面向新挑战

在21世纪初,工业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从普通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有着普通机械制造技术的优势,而且还对一些弱势技术进行了改革创新,将高科技元素融入到制造业的每一个地方。高科技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巨大挑战而生的。

2.3 面向系统工程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包含诸多技术,有:自动化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在普通制造技术和一些高新科技的基础上,先进机械制造技术逐渐成为跨越物质、信息、能量的系统综合工程。

2.4 面向全球竞争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市场全球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将自己的资本,高科技技术作为输出抢占市场。我国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机械产品也走出世界面向全球客户,在竞争激烈全球市场,机械产品想脱颖而出必须加强竞争力,而发展先进机械技术可以加大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全球的地位。

3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3.1 网络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在全国普及,在机械制造和经营上面网络给技术的推广和产品的推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网络可以使原材料和产品的交易可以跨国进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便利。

3.2 全球化

全球市场上,机械技术的竞争也日常激烈,一些传统企业在这种竞争力下一些企业会无法适应导致破产,剩下的一些企业面对这种日趋强烈的竞争必须做出转型和改革,开拓市场。

3.3 虚拟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虚拟化意思是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进行模拟和检测。产品虚拟化技术检测的主要工作是检查产品加工的方式是否合理,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优化生产的工艺、降低生产的成本,并且对产品的生产计划和产品的物流情况等等进行一系列的仿真。从而达到确保产品的生产周期,及时找到产品的生产缺陷的的效果。

3.4 自动化

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方向是自动化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灵活技术的方面。自动化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制造虚拟化,全球化,网络化。

3.5 绿色化

机械制造的绿色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绿色化,采用绿色的设计,选用绿色环保的原材料,使用绿色的制造设备和绿色的工艺与包装等等使产品也绿色化,这样的绿色产品在使用或者回收再利用时将十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能源的有效利用。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状况的探讨,得出了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需要进行创新的结论,这种创新要面向当今社会工业的发展,要符合我国和谐社会与新型工业化路子的发展趋势。而上文提出的全球化、绿色化、虚拟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制造技术的创新将推动机械制造技术迈向更深远的发展。这种种创新型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加强全球的技术和科技的沟通与交流,我国要在机械制造技术上加强钻研与不断创新的精神,并市场为导向,合理的配置机械制造技术资源,以环保低碳为理念。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10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涌起,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群互相融合,形成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推动着新型社会生活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消费者形成了电子化、个性化、泛在化的特点。新技术在零售业中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物联网等推动零售业资源组织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世界零售业的产业格局因此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崛起,新的业态频出,产业链重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世界零售业逐渐复苏且新兴地区将引领全球零售市场发展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零售业逐渐从打击中复苏。在经历了2010年的恢复性增长以后,2011年起世界零售业进入较为温和的增长期,2011年和2012年全球零售市场分别增长2.9%和3.2%(见表1)。

从区域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区域经济状况不一,增长较为分化。根据官方数据显示, 2010年和2011年美国零售业增长率均保持在11%以上;欧盟零售业则自2010年第三季度以来进入持续低迷的状态,欧盟27国零售业指数一直在105左右;而日本则有所波动,2010年和2012年保持2.5%和2.2%的增长率,但2011年陷入-1.2%的负增长。

但是,新兴地区保持较高增长。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国多数时间的增长率超过了欧盟27国总体。而亚太地区将领先全球,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间,亚洲和大洋洲的零售量预计将出现接近6%的年均增幅,高于全球其他地区。中国的增长幅度更大,预计到2016年中国年均增长率达10.4%,届时,中国有机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

世界零售业产业结构重构

尽管世界零售业总体增长温和,但新兴技术正在推动零售业产业内部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变化。

(一)零售业结构电子化,新兴业态和服务崛起

新兴技术正在驱动电子化从零售业的管理工具成长为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目前,传统的零售业产业结构已发生变化,百货店、专业店等业态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以美国为例,尽管专业店仍然是其主要的零售业业态,但专业店销售额所占比重在逐年下跌,已从2009年的56%下降到2011年的53%。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连续保持较高增长。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从2003年以来,美国电子商务零售额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保持长期上升趋势,2012年占全部零售比重上升为5.1%;2011年电子商务占欧盟27国企业总营业额的比重上升为14%;2011年日本企业电子商务使用率在40%左右。

电子化也正在催生更多的创新业态。商业平台崛起,大型电子商务企业、超市、百货店、购物中心等都在以店中店的形式走向平台化;而社会化购物(social shopping)正在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之一,社交媒体成为新的电子商务门户和渠道,由此产生团购、图片社交平台、嵌入式虚拟商店等新型业态;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催生一些新兴电子商务公司的产生,如提供民居短租服务的Airbnb、提供社会化租车服务的Getaround等。

从企业内部业务构成看,数字内容销售、云服务等成为近年新的增长点,各大零售企业公司纷纷推出相应功能。以亚马逊为例,2011亚马逊媒体内容净销售额为79.6亿美元,占北美地区全部销售额的29.8%,而包括云服务在内的北美地区非零售业务净销售额已经达到14.31亿美元,占北美地区全部销售额的5.4%,增长率高达73%。此时,亚马逊已经成为多元零售服务型企业。

(二)产业边界模糊化,竞争主导力量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零售业同其它产业有着较为清晰的区分,产业链上生产、批发、零售、物流、支付、媒体等上下游企业之间有着明显的功能区隔,零售企业是商品直达消费者的主要通道。产业的竞争主导力量以从事销售的零售企业为主,竞争战略多以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为主,并以地理区位、连锁规模或特殊渠道作为竞争优势,对于大型企业来讲,其替代者或潜在新进入者有着较高的进入壁垒。

然而,新兴技术的兴起,尤其是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着消费环境发生变化,也使得产业链扁平化,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入零售业提供了渠道和手段,多样性参与者开始集聚于商业领域,并迅速成为主要竞争者,推动商业领域竞争格局聚变。这些新进入者包括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企业:批发商、物流企业(邮政、快递等)、金融业(银行等)、媒体(期刊、电视、网络门户、社交媒体)、工厂、信息服务企业(软件、智能终端、游戏、通讯运营商等)。

总体上看,这些新进入者拥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基本上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渠道;二是以已有的大规模客户资源为进入基础和竞争优势;三是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各类资源。这些共同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显著特征——平台化,即希望借助平台整合已有的资源,转化为新增长点,并形成自身的良性微循环系统。这样各大企业纷纷在金融、物流和云服务等全产业链进行布局,推行自身的商务支付和信用体系、最后一公里仓储物流体系、中小企业服务和个性化用户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体系之间如何在新兴技术支撑下进行有效整合和业务或流程重组,而产生更高效率,成为零售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业融合进程加快,企业功能重组

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零售业产业内外的交叉和融合。一些非零售业的传统行业纷纷电子商务化,并逐渐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旅游业、会展业等,线上和线下资源融合,而另一些行业,如出版业、唱片业等受到数字技术的冲击,线上零售业影响力增强,尤其是App Store的兴起,成为产业间融合的主导力量,并共同构成了新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分工。

在零售业内部,主要是业态和渠道的融合,并促使零售业业务流程模块重构。目前,在新兴技术环境下,消费者往往以一种无缝流动的方式在实体商店、网站、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等一家或多家企业的多个渠道之间进行转移。通常消费者会通过手机或网络了解商品信息,再到实体商店查看,然后通过社交网络询问别人意见,最终可能会利用网络或手机支付。因此,多渠道之间流畅的全方位体验才能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传统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将发生变化,原有的一体化购物流程将会被分解成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实体店在未来将更多地承担个性体验或仓储配送作用,网络或移动设备将会承担越来越多的咨询、比较、下单和支付功能,商业企业也因此会产生重组。

新兴技术推动的零售业商业模式创新

在零售业产业结构重构的过程中,商业平台、社会化购物和O2O模式的兴起,使得零售业在客户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和流程、盈利模式(Mark W. Johnson等,2008)方面发生变化,形成了零售业新的商业模式。

(一)个性、多元、便利的客户价值需求是新商业模式的目标

当前,伴随着信息时代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正在成为消费主力军之一,更加注重自我追求,统一和标准化的需求正在被个性和多元化的需求所代替,而新兴技术为新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和途径。

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消费者直接与产品进行关联,比如浏览使用评价、进行推荐参考、产品群体交流分享等,直至最后进行共同购物。这一系列活动推使消费者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得到便捷地统一。如被高朋公司收购的美国Mertado公司曾推出植入社交游戏的嵌入式虚拟商店,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激活虚拟店面完成整个购物过程。这种虚拟商店会根据不同游戏主题设定不一样的商品。

而更多企业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等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如沃尔玛于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来袭之前,即从手电筒和电池销售数据中分析出馅饼将在未来热销;2012年耐克公司亚洲最大体验店设立耐克数字挑战中心,消费者可以获得自己的运动数据,并与世界顶尖运动员进行对比 ;又如阿迪达斯和Tesco等开发的虚拟橱窗和虚拟试衣系统等。

(二)逆向、动态、多向、开放的资源组织方式是新商业模式的核心基础

传统的零售业资源组织方式往往是单向、静态的,通常是以零售企业为核心,将社会商品从生产者手中转往消费者手中。而在个性化的要求下,消费者更加希望资源组织方式以我为主,首先从消费者出发而到达生产者,同时,在组织的过程中能够实时调整所需,并希望资源更加丰富。这是一种逆向的、动态的新型方式。

商业平台、社会化购物和O2O模式正是构建在这样的资源组织基础上。商业平台为消费者和销售者或生产者之间提供了多向选择;社会化购物将长尾性需求集聚起来,和生产或销售资源进行匹配;O2O模式则将着重将线上和线下碎片式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匹配。而信息、物联、通讯技术等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则提供了供应链管理、商业智能、移动支付等一系列新工具,使得新型资源组织方式得以实现,因而出现C2B、逆向物流等模式。如提供社会化租车服务的Getaround网站,将美国短时闲置车辆拥着者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供求双方的社区型网站平台,通过iPhone应用来解锁汽车,实现P2P租车服务;又如沃尔玛开发了大数据工具Retail Link,由此供应商可以事先知道每家店的销售和库存情况,在沃尔玛发出指令前自行补货,实现动态调整。

(三)微支付价值链系统优化的盈利模式是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之道

传统的盈利模式通常以广告、商品销售价差等作为主要盈利方式,但在当前消费者行为和资源组织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微支付价值链系统优化成为主要的盈利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小额支付较多。即通过长尾效益的累积,积少成多,如数字内容销售平台和APP Store应用商店等,也是多数网络商业平台采用的方式。

第二,提供增值服务。以部分免费服务获得客户资源,而以个性化、定制化、平台化等增值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第三,产业链共享和优化。商业平台、社会化购物和O2O等新型商业模式中的企业,往往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考虑盈利模式,通过平台服务、返点提成等手段与企业、消费者共同结合在一起,进行产业链的共赢和优化,实现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余叶嘉莉等. 2012年亚洲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前景展望[R].普华永道,2011

2.日本经济产业省.第3次产业活动指数[R] .2012

3.日本经济产业省. FY 2011 Research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Japan’s Information-based Economy Society (E-Commerce Market Survey)[R].2012

技术创新发展分析例11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联盟长效稳定发展的关键。联盟的创立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联盟的核心任务是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在核心技术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核心技术的保护和内部共享;二是权利的归属;三是利益的分配。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保持联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化是保持联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及时申请专利或以技术秘密进行保护,进行全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核心技术形成后确定其权利归属,采取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使利益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联盟长效稳定的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行业的获利能力是衡量行业核心竞争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产生不能直接提升行业的获利能力。在产生核心技术后,积极的将技术知识产权化,在取得多项知识产权后,积极的进行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设计,将知识产权的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逐步提高行业的获利能力,最终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成立了10余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几乎涵盖了黑龙江省所有优势支柱产业。联盟成立后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签订了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目前项目正在积极的研究实验中,部分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联盟初步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有利于联盟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尚未到位,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支持少;二是联盟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大多只落在纸面,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各方只是以获取资源为主,大多数企业的目的是为了从大学、科研院所获得技术解决方案,而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没有真正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三是推进联盟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有效安排,往往造成本来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并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黑龙江省优势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作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工作在黑龙江省尚处于起步阶段,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也仅仅处于纸面协议阶段。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联盟成立的合作协议中大多都将知识产权的管理列为协议的一部分,对专利的权属、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划分,但在联盟常设机构中却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的人员和部门,没有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知识产权工作,联盟成立至今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业务产生。

三、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构建为基础,以产业共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生为重点,以发挥联盟的组织形式的优势为主线,以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和优势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标,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明晰知识产权归属,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纽带,不断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为构建创新性省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的联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权属明确,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在生物医药、煤炭开采、石油石化、食品加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重要的行业技术标准,以联盟为组织单位承担一批重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为依托,使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为联盟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一批行业自主专利群(网)。培育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的试点示范单位,使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三)发展重点

1.健全联盟知识产权制度。根据联盟的实际明确联盟知识产权涵盖的范围,明确联盟共同出资、成员自筹经费、国家资助等资金来源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定知识产权保密制度,签订技术保密协议或条款。明确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和实施技术转移制度,制定严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联盟内部成员退出和新成员加入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国外成员的联盟应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联盟涉及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众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联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以知识产权引导技术研发和科研项目。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技术研发的全过程,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效益。研发前注重专利检索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研发中进行全程的知识产权跟踪,确保研发阶段成果得到保护,研发成功后要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成果保护,注重知识产权转化和许可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3.利用联盟成员单位行业集中、研究领域相似的特点。集合联盟成员的优势,以联盟为依托,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采取灵活的方式吸纳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利检索人员,加强对重点关注领域专利的查阅和研究,定期行业关注领域专利研究报告,提高联盟成员单位的利用专利文献的意识,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利用专利文献的能力。

4.立足于企业群的创新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制定技术开发的方向,充分查阅、研究专利文献,确定研究的国际突破点,明确核心专利和专利群的方向。在取得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后,积极将技术成果专利化,针对核心专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从战略高度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的共享和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建立持续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不断取得行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专利群,使联盟成员单位更有效地利用专利战略占领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5.充分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展开联盟成员单位的全面的合作。联盟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强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纳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科研机构应利用企业的优势,加快自身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6.积极申请国家科技计戈Ⅱ项目。联盟应从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申请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积极向主管部门反应,争取立项。要严格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所有。联盟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依据联盟协议在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中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许可实施及利益分配,以及联盟解散或成员退出的知识产权处理方案。对于知识产权约定不明确的项目不予立项。如联盟及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约定,5年内不得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联盟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有向国内其他单位有偿或无偿许可实施的义务。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向境外转让或许可独占实施的,须报科技部批准。

7.在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定,在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在联盟内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8.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注重商业秘密和国防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外合作的知识产权审查和管理。联盟的核心技术尽量采取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并针对核心专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联盟知识产权巡查机制,加强成员单位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联盟联络员制度

针对每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派专人负责与相关部门对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日常协调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创建联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快速通道,在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时,要帮助和支持企业积极应对,为其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法律分析,并给予维权援助资金支持。政府应充分利用职能部门的优势,针对联盟开展知识产权的培训,尤其是联盟成员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定期组织联盟与省外相关联盟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交流。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建设目标,积极进行引导和扶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为我省的总体战略服务。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联盟的倾斜,对联盟提出的产业重大创新需求,可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直接委托联盟组织实施,指导并监督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和监督联盟根据具体积极的进行成果扩散,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

指导联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积极为联盟培训知识产权检索人员,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对全省优势支柱产业技术领域,如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产业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状况研究,及时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指导重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并对重点企业科研立项、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进出口、专利侵权纠纷等起到参谋作用。

(四)积极协调联盟内部成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