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舞蹈艺术教育

舞蹈艺术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0 10:17:23

舞蹈艺术教育

舞蹈艺术教育例1

引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1)全部参与。它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是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2)普及性水平。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而是重在学习基础的、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6年,国家教委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再到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美术等艺术课程。而舞蹈发挥其肢体语言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类艺术教育形式共同存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块:(1)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是老师教授学生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学习舞蹈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学习常用的技术技巧和舞蹈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习舞蹈剧目,培养正确抒发感情、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2)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教学。是通过视频媒介,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风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舞蹈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向往美的追求。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知识的形象化的教育和一个合理的舞蹈艺术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舞蹈艺术教育例2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方法与益处

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舞蹈教育,首先要知道舞蹈对当代每个学生都是有益的,确如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说,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舞蹈教育自身的丰富内容,而且有利于全体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够开发感知力、理解力与辨别力等各种潜能,从具体“益处”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标准加以阐解。舞蹈教育有益于学生理解人类舞蹈活动中所积累的古今经验,特别是创造性经验,如人类祖先在最早的动作组合中,就知道将各种不同元素动作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结构,当代学生在重复这种创造时,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如何将各种事物中的不同元素进行组合与排列,它将是导致创造与发明最简单的思维基础与思维方式。舞蹈教育提供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性的,是从具象到抽象最终形成动作符号的动作思维,这种动作思维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既走向实践,也走向逻辑,它是人的思维从低到高的演习过程,它有助于人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认识自己,也认识各种事物。舞蹈思维所产生的肢体动作,是从内在意向进行的过程,也是形成形象的过程,这种外化即舞蹈艺术中讲的即兴舞蹈过程,即自然地通过即兴进行表现的过程,舞蹈的这种肢体表现,即人的情感、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用舞蹈学习来提高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一种表达与沟通方式,如果采取的方式适于学生,调动人潜在的游戏冲动,那么教育目的将会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灌输的,这也是艺术教育舞蹈所追求的根本教学方法。舞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艺术,它最便于非词语流,这使舞蹈在人类早期语言文字还没有发明时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语言文字发明后,舞蹈这种社会功能虽然已经大大降低,但要知道,直到今天人类的交流仍有大半是通过意会而非语言文字所能沟通的,人体表情仍担负着大量的交流任务,动作与表情可以理解许多没有标准的答案,这证明,虽然人类语言已成为主要交流工具,但有大量事物仍不是用语言文字可以说清,倒是人体动作与表情可以意会,舞蹈学习的这一益处仍不可能的。

舞蹈艺术教育例3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144-2

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提出将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试图通过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交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的、民主的、公平的教育,使学生通过完整的艺术活动培养艺术能力,进而对他们的生活、情感、人文素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1]

我国《标准》颁布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如今还在为舞蹈艺术教育要进入中、小学课堂不断呼吁而奔走,这《标准》成了摆设。据调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三年这十二年的教育中,只有音乐课和美术课作为艺术教育之唯一课程,然而在应试教育下,高中阶段,这两门课程也难觅踪影了,即使在义务教育期间,它也可以随时被主科所占用,素有“豆芽学科”的称谓,可有可无。为此,在中小学中仅剩的音乐和美术艺术教育课程就难逃被冷落的悲凉境遇,其命运多舛可见一斑,使还未及展开的舞蹈艺术教育提前夭折。

这种境况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认知观念滞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等因素。如今,提出早日实现“中国梦”,这个大梦里哪能离得开各种小梦,而缺少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完整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又如何能兑现“教育梦”, 我们何不借这个东风把舞蹈教育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去圆这个“教育梦”。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舞蹈艺术教育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一是应试教育模式与学生艺术素质分离。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今,除艺术院校外的普通大学的招生,对考生都不进行艺术素质测评,30多年高考的历程中,由“精英”到“大众”的教育,从文盲到有知识、有学问的转化,让整个社会学历结构和层次都得到提高。但是,在急功近利似的追求升学率的同时,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极为不和谐的现象、行为以及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却丝毫没有动摇顶层设计者们对中国教育现状的一种执见,更不愿思考艺术教育渗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意识到舞蹈教育(乐舞)“在端庄人的举止,矫正轻浮散漫的行为,培养内在品格与外在形体和谐统一的完善人格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功能。”他认为,培养出有素质、有修养的接班人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它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思想道德是否成熟、是否能够独立在世上立身行事的标准。即使孔圣人在几千年前就有过“成于乐”的主张,即使国家也颁布了艺术教育《标准》,由于现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虽不断呼吁,也没有人愿意去作改变。有人明白了,就自己掏钱,花精力,用更多的时间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舞蹈教育或其他艺术教育,这在客观上让中国孩子行事标准从小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二是舞蹈师资和专项资金投入匮乏形成一种“自然惯性”。解放后直到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它是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从事舞蹈表演和舞蹈教育的人不多,尽管1952年国家教育部就提出中小学教育规定要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由于师资问题舞蹈教育在中小学始终无法得到落实或普及,于是就自然淡化了该学科的基础教育。虽然新中国建立60余年,其中又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大学的精英教育都向着大众教育转化近20年了,舞蹈人才辈出,舞蹈师资已经不再是问题了,然而这种对美育教育的“淡化”已成了一种惯性。尽管地方教育部门也有意想要落实《标准》,但是面临着资金问题,接下来,又是编制问题,设施、设备等问题,又得层层伸手要钱,政府没有钱,硬件得不到满足,再加上一层不变的“应试教育”,这又将事情“淡化”下来就成了自然,使得目前中、小学学生继续无辜失去舞蹈教育的权利,这种情况也造成了舞蹈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失业率逐年上什,同时隐含着考生报考人数和舞蹈学校招生指标逐年下降的潜在危机。

三是对艺术教育缺少应有的认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里,无论是领导还是非艺术教育专业的普通教师,他们对艺术教育认识不够。建国60多年来,目前还有许多中小学没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更没有这两门课程相对应的教学设施、场地和器材。去年笔者带队学生实习,到了一所乡镇上的九年制义务教学单位,亲历了小学二年级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音乐老师来到一间文化课教室,将一台老式录音机摆在讲台上,师生互致问候后,教师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聆听,还没有来得及教唱,这个时候数学教师来要课,40分钟的音乐课在短短的10分钟内就这样结束了,音乐教师出了教室门,身后留下一串串唏嘘声。笔者这不是对数学教师的指责,而是对随时可以下令停课、换课的一种不严谨、不科学的态度和做法而感到难过。这种做法虽然是个别教师个体行为,但是却折射出整个治学理念的不严谨、不科学,及教育教学环境不规范的氛围。也反映出一些领导、教师对艺术教育有着一种“漠视”的态度,并简单地认为音乐、美术没有什么具体的量化指标,学生能唱歌、会画线条就可以了,比一加一等于二简单多了。这样时间长了,音乐、美术自然就成了“豆芽学科”了。至今还没有被列入中、小学教学议事日程的舞蹈艺术教育学科,还不如“豆芽”。

中国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成了亿万中国家庭“鼓励”孩子有出息的至理名言,再加上对外开放要有英语,对内要讲政治,于是认为孩子学好这些学科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不学。西方艺术教育的兴起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最杰出的科学家,从不是局限在他们个人的领域内,他们通晓或熟悉艺术及人文学科,视野因此变得敏锐而成为科学家。如柯达伊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又是一位哲学家。他主要理念就是提出了有关匈牙利音乐教育的哲学理念和未来发展方向;再如卡巴列夫斯基是前苏联作曲家,又是教育家,曾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居里夫人从小就喜爱音乐,经常让她母亲教她唱歌;爱因斯坦的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使其在此有较高造诣。音乐是爱因斯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爱因斯坦科学创造的作用比一般所认为的要大得多。在爱因斯坦最珍爱的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乐曲中,他感悟到了自然科学的规律性的反映。

众多实践告诉我们,舞蹈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受教者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并以其独特的审美功效,使受教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敏锐的审美能力。同时,受教者通过接受舞蹈艺术教育还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众多经验告诉我们,从小接触舞蹈教育的人个体自律性较强,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识别,具有旗帜鲜明的爱与憎的态度。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的入学教育中,老师要求我们:“在大学里不仅是要学会做学问,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做人。”这个“做人”就是要做一个有文化、守纪律、道德品格高尚的人。这高素质的形成不是在大学里短期形成的,而是在从小接受的基础教育中养成的一种良好的个体审美习惯,并将这个“习惯”带进大学,依附一生。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即使你的数理化再好,缺乏独立在世上立身行事的本事,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衡量美的标准,你这个人也不能成大事。当然,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不是靠推理,也不是靠说教,而是借助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通过受教者亲历亲为的艺术实践来完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舞蹈艺术教育是使人类达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家们在实践中发现,“艺术教育具有使人得以充实和完美,使人懂得珍惜艺术本身的价值”,同时,“艺术教育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教育’一词的根本含义是密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成为是真正的教育”。[2]在他们看来艺术教育具有这样强大的功能,于是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他们于1994年制定出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他们清楚地看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建设具有同步、同等的重要性,所以实时地颁布了该国《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工业化步入信息化的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入手,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之成为在世界经济中具备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劳动大军。

西方等发达国家在艺术教育上都走在我们的前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文明建设、全民素质的提高理应高度重视,我国的《标准》摆上议事日程也应予以落实。要实现教育梦,必须在中、小学兑现我国艺术教育《标准》,在我国的大、中、小教育中给予舞蹈艺术教育以应有的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造就良好社会风气的要求。[3]换言之,将舞蹈艺术教育纳入到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加以全面普及推广,才能高速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让我们的国人尽快地成为在世界经济中具备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劳动大军。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效能,这些效能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且能够渗透到其他教育中产生综合效应。因此,舞蹈艺术教育是实现教育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人的个体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2]摘自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材料: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M].

舞蹈艺术教育例4

二、舞蹈教育跨课程教学的成效

幼儿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强调结果还是注重过程,是“你教、我学”还是注重“做中学”,是否尊重幼儿原发的创造性等等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来进行探讨。那么在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应当注重过程,跨课程的教学是弹性的、灵活的、能够激发幼儿情感的、有创造性的,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也会是积极的、主动的。

1.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

以前在幼儿舞蹈教育上,教师更多的是注重模仿,忽略了幼儿的想法,忽略了幼儿自我学习经验的获取。在社会、语言课程上,让幼儿在故事情景中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认为的动作,让幼儿以不同与他人的方式来运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长时间的学习,幼儿一定会获取许多自发的舞蹈经验,认识更多的身体语言符号,学会美、创造美。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在社会、语言课程上,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即兴舞创编时,幼儿会不断的动脑子搜寻生活中的印象,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就是“与众不同”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教学中老师提出小鸭子如何走路的,有的孩子就双手靠后或者双腿张开,而有的幼儿就会双手合并做鸭嘴状等的不一样的动作,幼儿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中构思着自己的故事,思维着这些动作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长期地、积累地与故事发生冲撞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和身体表现出了创造性的潜能。

3.充分扩展幼儿的视野

在这种幼儿自创舞蹈的过程中,比如,蚂蚁搬豆,可以这样搬、那样搬,他们会发现身体动作的多样性。又如,在小花猫扑蝶的即兴舞中他们会发现大自然的奇妙,进而进入到另一个场景中去探索,同时扩展了幼儿的视野。

4.教师是引导者不是训练者

在最后一点上要注意,教师是导演,负责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可以顺利进入到故事情景中去,不必强求幼儿有多么完整和专业的舞蹈动作,也不能去替孩子讲故事、编动作,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发展。所以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而不是训练者和代替者,教师是协助幼儿完成他的故事、动作,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幼儿原发的创造性,这是现代教育所付于给我们的责任。

舞蹈艺术教育例5

Abstract:Thequalitydanceeducationisonekindofemergingenterprise,thereforehowthequalitydanceeducationshoulddevelop,becomesabrand-newtopic.Thearticlebasesonthis,inanalyzesourcountry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danceteachinginthepresentsituationfoundation,proposedcertaincountermeasures,supplythereference.

keyword: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Danceeducation;Danceteaching;Creationteaching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整个教育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舞蹈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理想方式,也是普及舞蹈文化传播美的真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舞蹈教学在高职素质教育中是一门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排练、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技能课和修养课,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

第一,差异性较大。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导致舞蹈教育对象素质有较大差异。这其中,一些学生可能已进行过舞蹈的系统训练,无论是软开度及各个部位的肌肉能力,还是技能技巧及身体的感觉韵律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一些学生曾有过一定的形体方面的训练,掌握了一些基本体态、动态及少量技巧。另外就是一些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入校前多未受过舞蹈基本功专业训练,仅凭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就造成学习舞蹈素质上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舞蹈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别,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来解决。

第二,教育、教学方式老化。在以往的舞蹈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老套呆板,教师往往习惯于沿用口传身授法,强调模仿教学。而且受专业舞蹈学习的影响,较重视舞蹈素材教学,实用性的舞蹈教学太少。注重知识的记忆,联系实际不够。舞蹈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使得高职院校舞蹈教育落实困难,效果不明显,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用有限。上课形式一般以大课为主,学生人数多,个别辅导的机会几乎为零。

第三,学习积极性差。就学生本身而言,一部分学生由于入校前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加上舞蹈课又比较劳苦,所以课堂参与意识较差,很难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低年级基本功素质课比较枯燥单一,学生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部分学生曾接受过专业训练,入学后专业技能较为突出,于是自我感觉良好,表现为课上练习时怠慢、慵懒。

第四,专业学习挤占艺术教育空间。众所周知,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倾向于技术学习,以便在毕业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技术化的诉求,导致在推广艺术教育时,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教学空间。一方面,高职学生面临繁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一方面还要进行实际操作,使得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将舞蹈教学当作是一种休闲课,与舞蹈教学的本意相违背。比如在舞蹈的教学中,各种舞蹈的学习时间较长才能取得效果,而且有些训练还很辛苦,这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给工科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提出了很多挑战。

二、深化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的对策

第一,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一堂好的舞蹈课,首要的前提就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因此舞蹈教师应在系统、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构成舞蹈教学活动的诸要素进行综合,对整体进行规划安排,对所教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舞蹈基础,了解学生智能和体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课程的目标任务,应施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并预测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可能达到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课前还应了解和掌握学生意志、品德、智力、体能、心理等方面要素,以及场地课安排等问题。

第二,注重实际、实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内容要求全面,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它从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全面的舞蹈理论基础和专业的舞蹈技能技巧,不仅要求我们要有扎实基本功,还要通晓各种与舞蹈类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舞蹈知识,以从事各种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舞蹈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舞种不断被挖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将其更快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力争达到新知识与教学同步发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知识,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博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文学、社会学、生理学、美学、音乐、美术等,他们同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并把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第三,注重创作教学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创作、编导,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要通过模仿、创编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同时,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鼓励,让青年学生丰富的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对舞蹈学以致用的能力。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大多数同学腼腆、不愿表现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课上不敢表演,不好意思表演,不愿老师提问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用亲切的目光、和蔼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打消学生紧张、害怕、消沉的心理,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不足要耐

心,做到百问不厌。教师还要跟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因为,在教学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情感,能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以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影响,如肌肉僵硬、神经紧张、反映迟钝。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同学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朋友。

第四,注重兴趣教学的实施。舞蹈基训是非常单调、乏味、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对充满活力、青春活泼的青年学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和进行兴趣性教学?首先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表演使同学们忘记疲劳和训练的痛苦。同时,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音乐也非常重要。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可行方法,着力调节基训的枯燥、单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及音乐感受力。

三、结语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是所有舞蹈专业工作者的事业和追求,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也在于用舞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教育青少年,达到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目的。所以,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学水平高低与否是培养舞蹈人才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还应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努力促进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孙国荣,余美玉.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舞蹈艺术教育例6

1传统高校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85年,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传统的资优型、单一化的舞蹈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完整的”舞蹈艺术教育需求。同时,国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大学生比重逐年居高,面对这一日益壮大的群体力量,如何转变传统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观念,完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提高高校艺术素质教学质量和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1教学观念有待改善

传统的舞蹈教育将舞蹈表演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者一味地强调舞蹈的肢体动作,忽略了舞蹈最本质的因素——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因此,形成了以教为主、学生机械模仿的课堂模式。这种脱离情感的单一教育方式与舞蹈的初衷相背离,抹杀了受教者的个性发挥。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多重矛盾心理混杂一身。面向大学生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要本着顺应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生活美、艺术美的需求而展开,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展具有创新性的高校舞蹈艺术素质教育。

1.2教育课程有待完善

在我国对素质教育项目的大力扶持下,高校舞蹈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也有很多院校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舞蹈教育的内涵,对舞蹈包含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教育辅助功能缺乏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对舞蹈教育的管理缺乏深度和专业性,迫使很多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仅停留在肢体运动层面。2014年,清华大学率先试行名为《舞蹈认知与体验》的创意舞蹈课程,开创了我国将创意舞蹈应用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先河,虽卓有成效,但在我国高校范围内的普及度不高,各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1.3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舞蹈艺术教育现状大致表现为:专业院校系星罗棋布,普及型艺术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可见,在我国艺术素质教育已渐成趋势,而如何将这一工作继续深化还需长足思考。我国许多大学校园里,以社团名义组织的各类艺术活动层出不穷,但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艺术素质教育活动,则主要表现为以教为主、内容枯燥、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情况,局限了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2融入创意舞蹈的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

创意舞蹈是在鲁道夫•冯•拉班(Rudolf…von…Laban,1879-1958)关于舞蹈动作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实践拉班“教育舞蹈”思想的手段。创意舞蹈允许自发性动作的发展,并且意识到身心之间的互惠关系。这种意识之后会变成一个人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创造性潜能这个过程的支点,这种潜能触及家庭、群体和社会。笔者将创意舞蹈融入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借鉴教育学、舞蹈学、心理学、解剖学、拉班力效分析法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创意舞蹈的舞蹈动作形象捕捉法、图画再现情境法等对创意舞蹈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应用与创新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以反映创意舞蹈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及其蕴含的个体和群体效应。

2.1创意舞蹈的课程训练内容

创意舞蹈的教学模式凝练地阐述并灵活地运用了舞蹈的表现手段,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教学模块包括基于拉班主题舞谱的“要素”(elements)和“意象”(imagery)两类课程。“要素”训练课程能够帮助受教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从而开发其身体动作语言,最终使受教者具备能够创造性地利用肢体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该课程将通过启发和演示等方法,使受教者利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作出相应的动作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目标。而在“要素”训练开发身体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声、色、形、感等多方面的“意象”训练,能进一步启发受教者的创造力和感知力。“意象”与“要素”训练相辅相成,使受教者不仅更好地认识了自我,同时在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之间产生联系,对“大学生”这个既是个体也是群体的特殊人群有十分可观的效果。

2.2创意舞蹈的课程训练方法

(1)舞蹈动作形象捕捉法。舞蹈形象是舞蹈创编的基础,直接表达了编舞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情境,鼓励其专注于身体的探索,引导他们捕捉对某个事物的自身想法,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并用肢体语言、表情、音乐等将其再现,从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模仿力及认知能力。(2)图画再现情境法。图画情境再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受教者一定的态度体验,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发挥导向性作用。对于高校舞蹈教学而言,情境教学法有着更直接、更有力的作用。

3创意舞蹈在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的意义和效果

3.1个体创新意识的提高

面向广大大学生的舞蹈艺术教育与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艺术教育有本质区别。其侧重点不在于舞蹈技艺的精益求精,更多的是培养他们舞蹈动作与情感对应的体验能力、舞蹈意向与想象对应的体现能力,最终使受教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力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3.2群体文化素质的增强

人类是以群体结构的社会形式存在的,人类的教育以群体的素质提高和共同发展为目标,任何一个社会或民族都不能没有音乐舞蹈。舞蹈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和作用。

4结语

一个人对身体有了更好的感知,能够激励出更加真实和富有创造力的生存方式,建立与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创意舞蹈正是一门通过即兴来探索和倾听身体及其创造性表达为目标的新兴学科。笔者运用创意舞蹈的理念与亲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发现大学生在教学中变单纯模仿为创造舞动、变线性思维为跳跃性思维、变单一化为多元化。实践证明,创意舞蹈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对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大胆突破与创新,是一个舞蹈与心理学之间的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面对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通过更多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的努力,将创意舞蹈的理念应用于我国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中,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并在舞动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舞蹈,1993(03).

[2]吕艺生.新世纪舞蹈教育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舞蹈艺术教育例7

二、舞蹈初窥

作为世界艺术之一的舞蹈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而组成的。本文将从舞蹈与人类生活、艺术密切联系的角度出发,对舞蹈学科中的两大分类“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什么是生活舞蹈

所谓生活舞蹈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主要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等。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习俗舞蹈与教育舞蹈。

1.习俗舞蹈:通常人们把习俗舞蹈又称之为节庆舞蹈、仪式舞蹈。这种习俗舞蹈大多传承久远,根植于本民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又进行不断的发展。在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习俗舞蹈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展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特征。

2.教育舞蹈:从名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舞蹈大多来自于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与日常艺术教育的舞蹈活动,主要通过开设舞蹈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目的是希望陶冶和美化青少年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二)什么是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思想性、技巧性。大多由专业或业余的舞蹈家,通过自身多年的艺术修养与实践,创造和表演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艺术舞蹈主要类型有:古典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

1.古典舞蹈:古典舞蹈的艺术性较强,是根植于民族民间舞蹈,同时又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不断发展的艺术舞蹈。古典舞蹈是历代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结晶,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例如:西方的古典舞蹈代表形式为芭蕾舞。

舞蹈艺术教育例8

二、舞蹈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舞蹈艺术教育能够强健中小学生的体魄

在舞蹈教学中,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教育地位,学生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身体综合素质,还能够保证学生的健康发育和成长。首先,舞蹈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形体向着健美的方向发展。从教育经验可以看出,受过一定阶段舞蹈教育的学生较之于其他学生形体都更为健美,身体各方面的协调性也相对较强,为其健康发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舞蹈教育中的实地训练课程可以对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现代学生的体质。在舞蹈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肢体力量、协调性以及速度、耐受程度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为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舞蹈艺术教育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

(二)舞蹈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

舞蹈艺术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就是通过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培养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美学观念与美学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所以虽然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舞蹈素质教育中的多种手段来完成,例如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舞蹈艺术教育可以通过适当的学科拓展和融合,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完成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学习。但是更多的教育学者仍然坚定的认为艺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佳途径。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亚就曾经对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艺术教育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不能够对学生通过歌曲、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自然意识成长在成阻碍,而是应该通过艺术来对学生开展美学思想教育。这一理念在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国际教育社会的广泛认同,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通过艺术教育开展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而我国比较常用的是舞蹈艺术教育,比如组织学生排练了《丹顶鹤的故事》和《书包的记忆》两个舞蹈,学生穿着美丽的舞蹈衣,在舞台上偏偏起舞,不自觉地感觉到了美感,并将其身心投入到舞蹈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实现了学生外在形体特征与内在思想内涵的和谐统一。

舞蹈艺术教育例9

舞蹈是综合性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等姊妹艺术关系密切,有类似和共同点,舞蹈的动、舞姿造型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与美术的线条、色彩、构图有近似之处,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不同。音乐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在一定条件下抒发与展现表演者的内心世界,使心灵形象化等方面,则与舞蹈更为接近。舞蹈不能等同于它们,舞蹈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性和特点。 

舞蹈和音乐有一定联系,但是舞蹈不是音乐。音乐是以人的声音和各种乐器的声音为工具,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有:旋律、节奏、和声、力度、速度、音域、音色、曲式、配器等,它是时间和听觉的艺术,是以唱和听来培养孩子的素质发展。而舞蹈它结合音乐,运用身体、肢体语言来表现万事万物,舞蹈展现的是视觉形象,用动作、表情、内心情感等。舞蹈与美术相比,美术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运用线条和色彩为表现手段,是一种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的、再现性的艺术。舞蹈和美术有本质上的区别,舞蹈是肢体动作的艺术,它是动态的。舞蹈也离不开美术。舞蹈的演出环境、场地设施都靠美术来完成的,演出用的服饰、道具、灯光布景都属于美术范畴。在塑造人物、表现技法上,舞蹈、美术两者多有相似之处。 

2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智力 

加强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情操,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同时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大脑智力发展。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常常欣赏和接触舞蹈艺术,可以促进人们视觉感知能力的提升,为创新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青少年的大脑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而舞蹈主要是以运动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可以有效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舞蹈教育中,青少年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敏锐的观察不断的去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且能够通过思维构思和身体动作有效的展现这种美,从而不断开发青少年的大脑智力。青少年大多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着好动好学的特点,舞蹈教育充分利用了这种特点,抓住青少年的好奇、求知心理,通过各种音乐节奏、舞蹈动作来提升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和模仿能力,增强青少年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舞蹈作为一种无声的艺术,表演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和心灵感悟将内心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舞蹈的特性,不断培养青少年的想象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舞蹈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优雅气质 

沃尔特·特里表示:“舞蹈训练能够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他们肢体动作的协调性,提升动作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锻炼正确的姿态。从情感的角度来看,舞蹈教育对青少年遵守纪律、接受组织领导、适应集体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情感表达和言行举止也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舞蹈训练不仅要情感和身体并用,还要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身体在根据规定动作进行舞动时,舞蹈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敏捷性。”这里主要从情感、身体素质、注意力等方面说明了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舞蹈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舞蹈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体美的素质,提升协调动作的能力。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艺术,它主要就是通过各种肢体动作来反应真实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艺术。青少年大多都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身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加强他们的舞蹈训练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锻炼青少年的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美化青少年的身形体态,纠正他们含胸、驼背等不良习惯,帮助青少年逐渐养成优美挺拔的体态;此外,在舞蹈形式和音乐旋律的熏陶下,可以协调青少年的运动和动作,展现个人的优雅气质,让他们保持端正的仪态和仪表,实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4利用舞蹈的动态性可以解释人生美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的动作是以虚拟、象征、写意、夸张、浓缩、扩大、变形等方式处理而成的舞蹈动态。表演者动作的起伏变化蕴含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用动态反映生活情感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含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善、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有节律的动作之中。所以舞蹈家以哲学的力度和诗意的柔情、最高理性和最大浪漫者一经一纬构成思维创造空间,并把人生体验世界和宇宙的内心独白,溶解在人体文化延伸上,蕴含了无限的人生。舞蹈的特殊性和对青少年的素质美育作用使舞蹈将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希望每一位热爱舞蹈、喜欢舞蹈、重视舞蹈发展的朋友们,都关注舞蹈教育以后面临的问题,针对舞蹈教育发展的不足,多提一些意见和构想,为舞蹈的发展和舞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开拓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5结论 

舞蹈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作用是其他艺术教育不能替代的,它在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身姿形体、内心世界等方面都给人以影响。它不是以某种理论说教,而是把道德标准通过审美功能来体现的,使人们从情感上受到感染,使其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种美的崇高性。 

参考文献: 

舞蹈艺术教育例10

    芭蕾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芭蕾的教学目的不是通过单一的艺术手段就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试图将具有几种艺术教育成分综合而成的艺术教育与芭蕾舞蹈教育课程联系起来,借鉴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提高芭蕾舞蹈教学水平。

    芭蕾舞蹈教育课程与综合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因为,舞蹈与文学、音乐、美术等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姊妹艺术。如:芭蕾的肢体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人们自我表达的媒体,在起源时就是紧密相连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用语言和文字难以传达或不能透彻表现某种思想和感情时,我们往往用人体的动作和姿态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这些比拟式的动作可以代替文学中的语言,有时还可以获得比语言和文字更好的表达效果,而舞蹈还可以帮助人们体会语言的节奏、情感和韵律,提升语言的智能。舞蹈与音乐的相通之处更为人们所熟知,舞蹈创作是从音乐的乐章和乐曲中去找出舞蹈“意象”,即随着音乐的乐句和节奏展开人体动作的画面,包括动作和姿态上的点、线、形去表现舞蹈的表情、节奏和构图。一切乐曲可以根据不同的处理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意境,很多舞蹈在塑造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这种意境完整地表现出来。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可以促发空间智能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智能和音乐智能可以相互促进。通过舞蹈活动和音乐活动,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与表达自己的感情,更好地缓解紧张的情绪,这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美的感受及对节奏感表现力的体验,必然贯穿于舞蹈教育的全过程。美术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其线条的轻重缓急、虚实相间以及色调的明暗、浓淡相宜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节奏和结构,同样与舞蹈动作中徐急轻缓、沉着有力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美术是静态的舞蹈,而舞蹈是动态立体的美术。综合艺术教育与舞蹈教育同属审美教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欣赏、创作优秀艺术品的实践中学习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并在不断实践中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其审美能力。它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使审美感知经验不断从零碎的、分散的向整体综合的方面聚合、转化。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借鉴综合艺术的表现手段也就顺理成章。

    舞蹈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在教学手段上也有着明显的共性,舞蹈由各种身体动作语言组成,是通过摹仿进而感受、体验实施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综合艺术教育也同样需要由摹仿进而感受、体验来实施审美教育。只不过舞蹈教育的这种手段来得更加直接、更加快捷,而综合艺术教育的这种手段则相对显得间接、缓慢一些罢了。

舞蹈艺术教育例11

二、高校藏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藏族民间舞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数据中。笔者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分析出以下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舞蹈室,即便有舞蹈室,相应配置设备较为简陋。

(二)与藏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教学没有,只是课外活动中以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目前只有大学和拉萨师专的艺术专业开设了正式课程。藏大在文化素质交叉课中有一些艺术课程,但是,课时量较少。课外活动主要是参加民间舞蹈比赛,具有短期、临时特性。

(三)学生的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意识较为淡薄。学生常常把舞蹈当做休闲娱乐的活动,很少有人从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意识去思考和学习。

(四)藏族民间舞蹈的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从调查来看,目前高校大多是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行教育和传播,大学在公共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中包含了民间舞蹈的内容。

(五)绩效不显著。舞蹈学习,不仅智力活动过程,更是肢体运动过程,是肢体运动和智力活动的协调统一。但是高校学生目前整体存在着应变能力差、缺乏自信、遇事过度紧张和懒动等问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习掌握的舞蹈组合较短,绩效不显著。

(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师资方面,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艺术素质普遍偏低,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这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七)本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虽然有着丰富的民间舞蹈资源,但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建设视野下的藏族民间舞蹈教学建议

针对各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各高校应当提高对藏族民间舞蹈的教育重视程度

只有学校重视了艺术教育,重视了藏族民间舞蹈教育,藏族民间舞蹈及其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开设藏族民间舞蹈选修课程,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资力度

各高校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包括配套设施投入和制度设计等。配套设施投入,需要以经济投入为基础,购置舞蹈道具、服装等。制度设计主要指高校针对舞蹈选修课程制定一些适合高校学生舞蹈学习的制度及规定,以规范和保证舞蹈选修课程长期开设。高校应为学生学习藏族民间舞蹈提供场所,为藏族民间舞蹈选修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多途径、多形式的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育

目前,的高校大多是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进行藏族民间舞蹈教育和传播,很少学校在公共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中包含了民间舞蹈的内容。对此应当增加藏族民间舞蹈的公共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的课程;除了开展舞蹈比赛,还可以举办藏族民间舞蹈知识竞赛,建立藏族民间舞蹈节,举办与之相关的舞蹈图片展等。

(四)注重在艺术活动中渗透藏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意识

舞蹈,尤其是民间舞蹈,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通过舞蹈的动作、配乐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因此,应当在艺术活动中渗透与藏族民间舞蹈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应注重对学生灌输藏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即对藏族民间舞蹈资源的传承,包括某一具体舞姿的含义,或是该舞种的形成历史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应广泛开展一些舞蹈类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办的锅庄舞大赛。通过艺术活动,在传承和传播着藏族民间舞蹈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文化。

(五)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

要想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更新教育理念,与内地各院校甚至是国际高校的新型教育模式接轨,增加教师的自编教材和专著类书籍,师生同步学习。将学校的舞蹈教学和社会公共组织的舞蹈教育相结合,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为舞蹈教学服务,并积极加强教育各方之间的沟通,促进舞蹈教学的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进而提升舞蹈艺术教学的质量。

(六)充分利用地方舞蹈资源,发展特色艺术教育

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自己的民风民俗。学校必须要不断的挖掘藏族民间舞蹈资源,将其贯穿于舞蹈教育的始终。此外,学校还应营造浓厚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参加舞蹈比赛。

(七)完善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近年来,艺术教育招纳不少教师,大部分以音乐教育为主,舞蹈教育的教师甚少,教师结构不和谐。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个教育者,还是一名学习者。从事舞蹈教育的老师在进行舞蹈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的同时,还要进修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只有教师拥有复合型的知识,并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才能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