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2 15:31:12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1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综合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rban public spac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53-03

0 引言

从1950年代起,规划设计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内,这块内容的相关研究也有,可是在规划实际运作中却是一个常常被缺失的环节。在规划设计中加入方案的综合评价能构筑更为良性循环的规划体系。笔者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在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中,旨在找出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其作出权重分析,作为将来的空间改造及设计的理论依据。

1 公共空间综合评价需明确评价因素的轻重关系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其最直接的使用者是民众,可是一个公共空间从建设到使用,牵涉的人群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机构、赞助商、组织者、技术参与者、运行者、媒体以及建成后管理方等等。由于人群的多样化,这也导致了不同人眼中的差异性,每个人在尺度、角度、方位、方式等都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公共空间对于设计方而言,是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它,需要顾及它与政治,与经济,与文化,与周边环境等等的关系协调。而对于市民而言,公共空间是一个供给大家休憩娱乐,生活交往的场所,我并不在意它在大环境背景下的样子,我更注重的是我与它之间产生的关系,它的座椅是否够用?它的环境是否宜人?这是一个微观的角度。设计师看一个规划设计是抽象的,是缩小了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小,而人们使用一个公共空间是真实的,是一比一的比例。相比而言,对于设计方,他们对公共空间观察的角度是受限制的,相对短暂的,而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是全方位的,也是更长久的。一个是超脱在外,一个是置身其中,这导致了使用者和设计方的认知产生偏差。

公共空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历史风貌、布局灵活、景观丰富等等带给它的是美丽的外表和有意义的内在,而人的使用带给公共空间的却是生命,是活力。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人们使用性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文化对景观的忽视,只是需要在设计中有所侧重,比如说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如纪念性公共空间,它们的历史文脉保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每个类型甚至每一个独立的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所体现的作用都不一样,构成要素也有差别。可以说影响到公共空间设计的动力机制有许多,每一个都很重要,可是在规划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因素都考虑周全,如果可以找出相对重要的几个因素并在规划中增加关注,公共空间也会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功能。那么规划者需要在综合评价中明确公共空间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2 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到公共空间公众评价

在规划设计中,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为建成环境评价(BEE),其包括设计前期评价以及使用后评价(POE)。建成环境评价研究的是建成环境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使用后评价属于建成环境评价理论范畴,主要作用为对已有规划设计的检验与跟进,为将来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对于一个公共空间而言,使用后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对未来别的公共空间的建设做一个借鉴。历史可以明鉴,假如将以往的公共空间发展为历史的话,那现在的规划就应该以史为戒,在新的设计中不犯类似的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同时掌握曾经的规律和特点,在其复杂、多样、必然和偶然中摸索一些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律。层次分析法(AHP)是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将复杂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简化为有序的层次结构,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据化,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算的场合。

以下是将AHP运用到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方法。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因素得出以下22个指标: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植被的多样性……将这22个指标归纳成4类指标分别为: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这些指标在每个公共空间的使用上都有影响,但是各有偏重。将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是问题的设定目标。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评价因素作为标准层,作为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标准,得出以下结构模型。

2.2 建立两两比较矩阵并计算权衡向量

首先对一级评价因素B1,B2,B3,B4进行权重分析,再依次对各二级评价因素C1,C2,C3,C4,C5; C6,C7……C16; C17,C18,C19,C20; C21,C22分别进行权重分析。这样的权重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得出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的方法是利用等级排序对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计算,首先按表1评定各要素对比后的相对重要性程度aij。

按照表1的取值后,得到以下5个矩阵:A、B1、B2、B3、B4

2.3 计算矩阵一致性

由于人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是多变的,而公共空间本身的影响因素又具有复杂性,为了避免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却又比甲重要”的这种违反常识的判断。这样的经不起推敲的矩阵会影响到整个评价的结果。所以为了检验调研的可靠程度,做出这样的一致性检验,要求矩阵能够符合大体上的一致性。

当C.R.

3 案例分析――云南省红河县观塘广场综合评估

红河县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观塘广场位于其老城区。面积不大的广场作为红河老城区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拥有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是历史上马帮的过经之路,有许多中西元素融合的特色民居建筑。除此之外,观塘广场南侧的观塘是红河县为数不多的水塘之一,有着重要的水文化地位。

3.1 根据公共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选取评估指标

根据观塘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后,选取了: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等四个方面的22个指标体系。

3.2 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

红河县观塘广场的综合评价结合了5位当地规划局专家及30位当地市民的打分,然后将每一项评价指标分值取平均值,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3 评估的结果计算

通过评估的指标得分计算得出评估总得分平均值为E=77.13。可知红河县观塘广场在综合评价中得分属于中上水平,在专家及市民的心中较为理想,在未来的改建修缮中可进行适当改进便可。从总体分值可看出: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及管理维护因素上较好,在人工建设环境因素及文化设施因素上相对较弱。

从权重向量值可分析出: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中,人工建设环境的舒适宜人最为重要,其次是文化设施的丰富性,自然环境及维护管理因素。

3.4 对未来公共空间的改建与规划进行策略探讨

通过指标得分及权重向量值的对比可以得出:①自然生态方面: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方面是良好宜人的,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继续维护保持,在植物种类上可以适量增加。②人工建设环境方面:观塘广场在人工建设环境上略有不足,但是在权重值上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指标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只有良好的人工建设环境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满足需求的公共空间。所以观塘广场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如椅凳的增加,路灯的合理布置,垃圾桶的摆放等等。③文化及设施方面:观塘虽作为红河县的文化地段,但是其指标评分却并不高,这说明观塘广场在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在未来的改建及规划中需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布置,如将马帮文化元素、侨乡文化元素、水文化元素等等加入到规划设计中。④管理维护方面:观塘广场在其维护管理上属于便捷经济,在未来改建规划中可以继续维持这个优点。

4 小结

将AHP应用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的优点在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评价因素众多,每一个因素在设计中都应该给予考虑。AHP不仅可以对评价因素与评价目标进行分析,也直观的反映了各评价因素之间的关联。通过权衡评价因素,找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这也提高了评价效率。另一方面,每一个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背景环境,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公共空间的评价因素并不一样,且同样的评价因素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也有差别,就好比对于一个生态公园而言,其自然环境将成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而对于一个纪念性广场而言,其历史文化的保留是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对公共空间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评价是对未来的规划设计以及现有项目的跟进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想要让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更有效,不仅仅要收集大量的市民意愿,还需要规划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民众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喜好和观念,他们共同的属性就是对公共空间都有关注和需求。要把这样的人群思想聚齐起来本身就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更何况后期大量的运算与分析。所以只有民众的集体努力加上评价体系的完善,才能让公共空间规划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祝媛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邱俊华.层次分析法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8,02(030).

[3]陈新洋.昆明城市公共空间主观评价探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张必芳.层次分析法在旧城区公共空间绿地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霍B.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因素分析与方法的初探[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2

引言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形式多样,题材独特广泛,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特点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传统装饰元素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包含着从古到今的人类的劳动创造、文化积淀和精神理念,浓缩了宗教、思想、道德、艺术、审美、价值、社会现实、习俗等,成为时代的缩影,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适用性,由于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体系。

1.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附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特定行为。它不仅具有特定的传统装饰特征,还具备了不同区域文化、不同环境因素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不同时代文化、特征与审美主要以表达手法、题材展现、技艺功能的复杂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但承载了设计的本身要求,同时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彩、广泛流传,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与超越的,同时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与独特景逸,彰显世界艺术之林的特有气质。

2.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公共空间时一个建筑的核心,是人们生活流动的一个枢纽。从使用功能方面来说它又是一个集散地,对于空间布局而言它是表达建筑特性的方式。公共空间时现代人经常使用的较为频繁的场所,对于空间装饰,需要表达一定的文化层次内涵。公共空间的美的表达与成功的展现,需要合理规范的计划,将高尚的审美元素,内涵层次丰富的中式元素涵盖到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空间及建筑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宁静淡雅、天然淳朴的简约设计,同时还弘扬了“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3.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实践与方法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公共空间设计融入中国装饰元素,是提炼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特点,传达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并对其优秀的内容进行挖掘与再创作,通过融合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相合并,增强历史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也有助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的设计理念,增强公共空间的视觉感染力。

3.1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关联

公共空间设计是社会文化内涵的体现,从文化思想来看,无论采用什么设计风格,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内涵,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产生并完成。同时,反映不相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层次特征。从历史学角度来看,任何时期的公共空间设计都与当时的生产力结构和文化意识紧密结合。设计形式来自历史文化传承,人们按照经验总结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进行着加工相关联的一切印象。

公共空间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手法,进行空间的布置、环境的造诣来烘托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传统装饰元素不是简单的组合体的堆砌,是针对空间的多功能性的特点进行设计定位的。因此,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运用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融合着庄重和优雅的气质,更是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3.2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的应用方法

公共空间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元素,对于环境意境、空间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是针对空间布局、功能复合型设计采用传统装饰手法。同时,传统装饰元素对室内空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式传统装饰,因其不同的审美意识、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形式的不同等因素考虑,这对于是否能创造出室内文化气息和舒适宁静的艺术氛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传统装饰元素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及隐形两种。从显性方面来看,可以从形态语言、媒介、表现技法等方面去作用于公共空间设计。从隐形方面来说,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内容都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

一般情况下中国传统装饰元素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寓意及情感,运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借喻、象征、比拟、双关及谐音等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和借鉴,如背景墙的圆形设计看似简单但可以让人联想到节日的团圆和诗的意境。所以说公共空间设计的装饰形式和表现方式都有可能打造出富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具有独特格调的空间。

3.3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应用实践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公共空间设计。尽管部分思想前卫的设计师经常说要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设计作用应该是“无传承、无传统”的具有特色的理念。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不会如此。即使设计师“反传统”,也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参照物来设计与规划自己的理念。设计不是个人行为,是从媒介传播、语言形式、表现技法等显性传统对设计认识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文化内涵等隐性的传统,都在无形的影响着每位设计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空间装饰设计广为运用。翻开古代建筑典籍,皇宫建造形制、庙宇搭建规格、名宅装饰纹样等运用广泛。保留完整的故宫——皇家寝殿、乔家大院——民居特色住宅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现的处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忘。而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起到了点缀、丰富的作用。

4.结论

现代的社交活动场所以公共空间为主体,公共空间所服务的对象会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工作背景、不同种族、性别等。可以说,公共空间时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也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单一的教条式的以西方文明产物为基础元素的公共空间设计正向多元化空间设计转型与发展。中国的日益强大与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使具有传统装饰元素的东方情调的公共空间被大众接受,并受到欢迎。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运用中式元素,使空间布局合理、协调、共生,并可提高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层次及内涵。让东方文明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形成适合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风格独特的中式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及公共空间文化层次的表达,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实。(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32)项目名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3

Abstract: Taking the Linping c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oes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ity public spac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control elements and the government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city public spac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其核心功能为承载城市各类公共活动,提供人与人的公共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场所,也是人们认知、体验并使用城市的最主要领域。

1.背景

临平新城是杭州市重点推进建设的20大新城之一,于2010年7月正式启动。根据余杭区“十二五”规划,临平新城将建设成为区域性商业文化中心,进而积极推动全区金融贸易、商务办公、会议会展、大型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一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商务汇聚之城,临平新城开发办从项目启动阶段,就引入城市发展的最新理念,不仅关注单体建筑,对于建筑之间的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更是倾力打造。

临平新城的产业定位决定新城公共空间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活性、文化性和生态性。作为城市的客厅和舞台,临平新城公共空间兼顾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具有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上述三者相辅相成所创造出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够使城市品质得到提升,而且能够陶冶市民的性情,使市民素质得到提高。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临平新城组织编写了《公共空间系统专项规划》,对迎宾路两侧的公共空间进行了重点规划,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规划控制要素和政府管控措施,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

2.规划元素的掌控

2.1控制元素科学分类

单个地块的空间形态是整个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落脚点,因此临平新城公共空间规划体系构筑的基础是对于每个地块之中相关规划元素的掌控。基于上述规划体系,临平新城对城市公共空间相关规划元素进行了提炼,并系统梳理,将其分为活力要素、效率要素和风貌要素三大类。

活力要素旨在完善功能,通过满足不同人群在公共空间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吸引人流,集聚人气;效率要素重在优化布局,通过对不同功能空间之间起承转结的合理安排,形成便捷高效的人流动线;风貌要素意在彰显形象,通过对城市容貌的引导和控制,在保留单个项目创作空间的同时,塑造大尺度的连续的特有韵律。

2.2表述方式合理优化

公共空间的高品质塑造是临平新城城市设计的目标,而前文所提到的公共空间控制元素也必然通过城市设计分图则的形式加以表现。但是不同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目前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这也为落实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控制相关规划元素带来了一定困难。

目前,余杭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地块开发的控制和审批大多采用控规分图则的方式,在控规分图则上,包含了通常控规所需要控制的要素。而临平新城合理优化,在编制新城控规分图则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前文所述的各类公共空间控制元素,以图示为主,文字为辅,将抽象的指标和设计要点转化成空间方位和具象要素,探索出了一套相对规范、简洁、通俗的公共空间设计语言和符号,在实现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效引导和控制的同时,体现了规划的严肃性。同时,不同地块公共空间要素控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也兼顾了建设的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3. 规划管理的保障

3.1统筹兼顾的管理导则

为确保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新城开发办正着手开展《临平新城规划建设管理导则》的编制工作。此项管理导则作为新城规划管理人员必备的工具手册,适用于临平新城范围内各项新建及改(扩)建、临时建设工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管理导则》将首先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的强制控制,并从土地使用与地块出让,建筑容量控制,建筑边界控制,建筑设计和景观控制,基地绿化和交通组织控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例如,在建筑设计与景观章节,要求在两个地块之间设置空中连廊或地下空间统一开发的地块,遵循“先建优先”的原则,即先建造的建筑预留通道位置,后建造建筑与之沟通,避免规划初衷因建设时序的差异而无法落实。

另一方面,《管理导则》也将侧重于对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的政策引导,并将出台一系列针对二级开发商的激励机制。例如,容积率奖励政策,导则将明确某些类别的公共空间,如空中连廊,下沉式广场,对公众开放的屋顶绿地,全天开放的半室外公共廊道等,都可以在容积率计算时享受减免的奖励。此外,专项基金的设立也将有助于调动在建项目业主参与公共空间开发建设的积极性。由于一些地块在《管理导则》正式之前就已经出让,且其项目方案已获得审批认可,但已通过审批的方案未能与新城规划公共空间体系相呼应。针对上述情况,如果新城要求开发商调整方案,使之充分融入新城公共空间的规划要素,且对方愿意配合,那么临平新城开发办将给予开发商一定数额的货币补贴。

3.2量体裁衣的设计审查

《管理导则》是为新城不同地块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制定了一套通用的考量标准,但在建筑设计阶段,不同的人对导则中同一条款的理解都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临平新城特别出台了“双审查”制度。

所谓“双审查”制度,就是指对临平新城范围内的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或是重要的景观节点项目,在方案设计完成后,先由新城组织内部审查,再交由专家审查。

无论是内部审查还是专家审查,都将把涉及公共空间三大要素的设计内容作为权利审查的对象。有赖于已开展的前期工作,凭借不同地块空间要素的控制图则,加上《管理导则》,使规划管理阶段的设计审查有据可依。而“双审查”制度则是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交流探讨的形式,在充分尊重单体建筑空间形态的同时,为其与新城公共空间体系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对于项目公共空间的设计审查来说,“双审查”制度的实质是基于传统“行政许可”的补充,临平新城通过这样一个“法定程序”的设定,来保证规划管理中这种“非行政许可”的否决权。

4. 结语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4

所谓公共空间,指的是由建筑和周边景观组合在一起的公共空间,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个是室外空间,另一个是室内空间。不论是街道、广场、体育馆等室外空间,还是博物馆的内部展厅、学校图书馆等室内空间,都是公共空间的领域,而这些公共空间,在设计过程中都需要有一个共同因素,就是光线,如果没有光线,就不能实现照明。照明的实现需要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然光,另一种是人造光,通过将这两种光线的综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划分以及让设计作品变得更加有艺术魅力。因此,在公共环境设计过程中,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1通过光元素强化建筑材质

建筑与装饰材料是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体现出材料的属性和质感,我们必须通过光的方式来进行公共空间的营造,只有在光照的影响下,公共空间的影像才能更加清晰,质感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自身的表现力。合理的光能够给建筑材料带来更加明显的光线色彩,同时还能将色彩的明度更好地表达出来。另外,光在公共空间中会根据不同材质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形态,并且其自身的节奏、对比和明暗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视线会随之聚集到一些点之中,从而进一步强化空间材质的主题。最后,光还能将空间的层次感进一步丰富,由于光本身具有很强的渐变性,因此这种递进的变化能够给人们的视觉带来很大的纵深感,从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例如,毛糙的砖石光线能够发出横线的肌理,而光滑的玻璃材料在透光性光线中能够给人带来轻巧、纯正的感觉,这些都是光元素给建筑空间质感带来的变化。天津博物馆的展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这个博物馆中,设计师通过玻璃和金属两种材质做出了展柜,并采用密集的光线进行照射,从而给人带来一种看上去非常井然有序的视觉效果。人们在观察过程中可以看到,上方的光源投射到受光物体上以后,周围的阴影会与亮光区形成较强烈的对比,使得玻璃的明快与金属的冷静很好地进行融合,使得公共设计室内空间的质感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秩序感极强的室内空间艺术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对建筑材质进行强化,不仅可以让建筑材料更好地表达出其自身材质,还能将这一材质自身的质量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这一设计手法的使用。

2通过光影对公共空间建筑形态进行塑造

对于公共空间的建筑形态而言,建筑本身的形状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光线对建筑形态的塑造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光,不仅能够对建筑很深的结构、外形和尺寸进行了解,同时还能通过光线对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整体的审美意境有一定的了解。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用光投射到石板上这一技术来丰富建筑的外部造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通过这一技术来丰富建筑本身的外部造型,使原本看似比较死板的砖石变得更加有生机,使空间变得更加有艺术情感。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不仅会注重建筑本身的外部或内部结构,更加会留意光线对建筑本身形态的营造,使其成为风格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外部,自然光的照射方向、观察视角和天气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让建筑形体的表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通常来说,在大自然光线比较强的地方,建筑外部轮廓的清晰度会相对较高,这个时候光影对建筑的细节刻画也会更加清楚,表面的肌理塑造也会更加有型。相反,在光线比较弱的地方,宏观上的体积和形状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其与光融合在一起后,才能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比如瓦尔斯温泉洗浴浴场(瑞士设计师彼得祖母托设计),设计师将一块巨大的矩形分割成若干块,围墙上的檐口中会透出刺眼的光芒;相反,没有檐口的位置,光线却不是很强烈,通过这种明暗相接的效果,形成一个很强的艺术韵律美感,凹槽沉浸在池水中,形成一道很好的光线,倾斜的光线使得建筑的外形变得更加笔直,从而营造出一种非常肃穆的室内氛围。尽管受光面不能很均匀地涂抹在墙壁之上,但通过这种跳跃式的设计方式,能够很好地将阳光的形体塑造出来,最终将强烈的雕塑感和光影感表现出来。

3通过门窗将自然光的魅力发挥出来

在公共空间中,墙上的门窗是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连接室内与室外的重要元素,还能使光线通过窗户打入到室内,从而形成良好的采光效果。因此,门窗对于人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是光明与黑暗、自然与家园、寒冷与温暖的分界线,更是沟通内外环境的主要因素。白天,光线打入到室内,阴影占据所有空间;夜晚,门窗能将室内光源投射到室外,从而给公共空间营造出一个非常良好的室外效果。一旦打破了这种隔绝状态,设计者就能运用光影来打造时间流逝和四季变化的空间效果,进而为居民提供更为新颖的审美体验。朗香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教堂室内空间的门窗非常大,光线能够通过门窗投射到室内,设计师通过这种模式打乱了传统的天主教堂模式,使室内面墙变成了一个光墙,墙上的开口是一个错落的方窗,由于室外的开口相对较小,而室内的开口相对较大,因此光线能够通过墙体进入到室内形成很大的光晕,这就使得倾斜的墙体与屋顶之间形成一个很大的缝隙,当光线引入室内后,就会形成一个情境,为整个室内公共空间营造出一种非常神秘的宗教气息。

总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公共空间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让公共空间成为适合人们生存的环境,设计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对公共环境进行审视和认识,采用多种角度对公共环境进行调节和改善,利用光线对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改善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手法。通过光元素的调动和使用,设计师不仅可以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引入到一个深层次的情感领域中,同时还能起到强化质感、塑造形态和构建门窗能作用。因此,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注意对光线的综合使用,通过多种途经,来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提高公共空间作品的品质。

作者:张瑜 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宁萍.光影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评论,2016(7).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5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催生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复合需求,景观设施这一城市微观要素在塑造城市形象与品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景观设施规划设置与设计,有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感与空间尺度的塑造,促进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从而产生一系列有趣的城市活动。对现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品质的准确评价与判断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规划建设成功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前提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规划设置与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评价需兼顾景观的客观性和景观认知的主观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呈现出多目标、多属性的特征。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来定量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品质的优劣。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特点,提出了一套评价因素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在评价因素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多层次综合模糊评价模型,并以杨浦区苏家屯路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对杨浦区苏家屯路的具体城市空间景观设施进行了综合模糊评价,识别出城市空间景观设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内容

(一)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外部空间,是市民进行各种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空间场所。它主要包括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城市广场与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两大类型[1]。同时,它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会客厅”或“橱窗”。

(二)景观设施

景观设施一词最早起源于英国,一般指的是设置在城市街道或者广场等户外公共空间的各种设施,如:环卫、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等。

国外的相关文献如希若・波米耶所著的《成功的市中心设计》,日本画报社编辑部编著的《日本景观设计系列5――街道家具》,英国M・盖奇和M・凡登堡所著的《城市硬质景观设计》中也有其它的表达方式,比如Urban Furniture,Urban Element, Environmental Facilities等。其中最早的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中的各种地景设施,通俗地讲就是城市中的环境景观小品,城市景观中的公共“生活道具”。经过城市景观设施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演变,“Street Furniture”在所处空间范围和其种类上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现代“Street Furniture”便被扩大运用成“Environmental Facilities”。本文以分布在城市广场与街道中的景观设施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现场调研、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问卷调查法用来收集人们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的原始数据,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确定各分项指标的对上一层次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景观设施进行综合评价。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它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用一定标度对人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3] ,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4]。其基本步骤为:“(1)对构成评价问题的目标(准则)及因素等要素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评价因素体系);(2)在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中,对属同一级的要素,用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后,根据判断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并据此建立判断矩阵;(3)计算单一层次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4)计算组合权重及一致性检验”[5]。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判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事物隶属度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判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是: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综合评价因素体系的构建

根据层次分析法,选择目标-因素层次结构[5],建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因素体系,首先要遵循建立评价因素体系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其次要依据城市公共空景观设施的特性,借鉴城市规划相关因素。

技术标准参考已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吸取他们成功的部分。经过反复研究、思考后可以形成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价因素体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地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因素体系所包含的内容不尽一致。但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景观设施与城市空间环境协调性;景观设施的使用功能性;景观设施的设计艺术性;景观设施的生态环保性;景观设施的视觉协调性;景观设施的社会文化性;景观设施的管理与维护。这七个要素构成了评价体系的第二层次――标准层。而上述七个方面又有其各自的影响因素构成的评价因子,形成评价体系的第三层次――由25个因素组成的因素层。见表2。

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由于其性质及所处的环境的差异,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具体应用中应视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二)评价因素权重的确立

1.判断矩阵的建立。采用表1所列的递阶层次结构后,对于递阶层次结构中各层上的评价因素可以依次相对于与之有关的上一层评价因素表述的性质,采用专家咨询法,请专业人士(同济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和规划系的相关教师)就各项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分层次对评价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判断矩阵。全部评价因素经过两两判定后,就可形成一个比较判断矩阵:

2.计算单一层次下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设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λmax,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解判断矩阵A的特征根:AW=λmaxW,所得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某一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λmax和W的根法计算步骤为

四、案例研究

现选取上海市杨浦区苏家屯路进行案例研究。苏家屯路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中西部,该路属于城市支路,路西北面接阜新路,东南面抵锦西路,在靠近阜新路附近和抚顺路垂直相接,横贯鞍山四村。苏家屯路修建于1954年,全长395 m,道路宽11.2 m~12.2 m,车道宽6.2 m,沥青混凝土路面。2003年杨浦区区政府重新整治该路,补种行道树、增设庭院灯、行道灯、休闲座椅等。现车道宽约6 m,两侧各设2.5 m步行道和4~5 m的休憩绿化带。街道两旁法国梧桐树株距6 m ~6.5 m,在休憩绿化区域设置了坐具、灯具和健身器材等景观设施。打造了一条集休闲、健身与集会于一体的景观路。

本研究采用共时性评价研究,现场发放问卷146份,回收1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2.5%。被调查者情况统计见表7。

计算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评定,评语集V=(V1,V2,…,VM)=(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对应分数值为(95,85,75,65,50)那么这一级的评价因素的评价值为:

(0.09 0.32 0.37 0.20 0.02)×9585756550=77.5

(三)分析讨论

苏家屯路景观设施在“景观设施与城市空间环境协调性(A)”、“景观设施的视觉协调性(E)”、“景观设施的社会文化(F)”和“景观设施的管理与维护(G)”四项得分比较高。苏家屯路景观设施综合评价值为77.5分属于中等偏上,其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杨浦区区政府对于苏家屯路的重视程度很好,加强了管理力度,使得景观设施的清洁维护及正常的使用维护与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其二,苏家屯由以前的双行线改成了单行线,减少了机动车对此路段的影响,拓宽了步行空间的尺度。其三,此路段的行道树与街道的空间尺度合理,并且与景观设施的空间分布有机结合,得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其规划设置理念和管理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今后的景观设施规划建设中,要保持和进一步地完善。

在“景观设施的使用功能性(B)”、“景观设施的设计艺术性(C)”和“景观设施的生态环保性(D)”三项得分比较低,特别是在“景观设施的设计艺术性”方面得分是最低的。现实情况是苏家屯路的街具设施没有专门设计,而是统一购买厂家的批量化产品,没有自己独特的特征,风格、色彩与造型都非常普通,没有创新性。在景观设施系统与完备性方面也非常欠缺。景观设施的功能不系统,如自行车架没有设置,儿童游玩设施没设置,坐椅的设置数量不够且位置不合理。可见,在今后的景观设施规划建设中,这几项需要加强。苏家屯路景观设施各项评价得分情况见表7。

通过以上案例检验可以说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能较好地对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综合评价,能为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五、结 语

本文初步建立了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评价因素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层次因素的权重进行了分析,为科学地评价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打下了基础。目前,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无系统统一的评价因素体系与方法,由于地区的差异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没有任何一套评价因素体系完全适用所有地区及其所有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在进行具体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评价时,需要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考虑,对部分评价因素进行适量的取舍和补充,以获得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科学合理的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综合评价可以为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的规划建设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运用模糊综合运算,不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综合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问题。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景观设施品质评价的精确度,且可操作性较强,是一条有效的研究途径。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可以实现非量化因素的可量化,是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施品质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91.

[2] 波米耶.成功的市中心设计[M].马 铨,译.台北:创兴出版社,1988.

[3] 杜 栋,庞庆华,吴 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9.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6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400-01

在施工建筑上,在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包括对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公共建筑的技术问题、公共建筑与设备等多方面形成融合各种要素的组合设计。

一、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必要要素及附属要素

1.建立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节能的整体观。现代公共建筑空间主要包括入口、大堂、中庭、楼梯、电梯走廊、屋顶花园等诸多要素,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构建一个整体的节能设计理念,形成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依据所在的环境包括构图、尺寸、色彩、照明、形式等,譬如在照明等的应用上,在要装修的地面、墙面、柱子以及天花板,在选择适当造型的同时,考虑节能设计,尤其是在照明的运用上,可以融入艺术的特色,做到明暗相间、强弱有别,紧密有致,层次鲜明,让每一个灯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充分使用一些节能性强、美感感受强、欣赏力度强的照明设施,让设计从大堂一直延伸到客房,渗透到整体公共空间的每一个细节,凸显出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2.塑造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局部亮点。公共建筑公共空间是进行各项活动的场所,包括餐饮聚会、休闲娱乐等一些活动,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可以突出一个亮点突出某一个公共空间点,无论是从入口、大堂、中堂还是电梯、楼梯走廊等一些公共空间的亮点布置上,都可以体现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尤其是大型企业建设,也可以是彰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大厅、前台等一些公共空间摆设一些具有古香古色的老家具或者古董,从一个点上形成文化、知识、趣味上的共鸣,进行一些有艺术性、创造性的图画、耳目一新的温馨提示语、诙谐幽默的趣味故事等一些亮点,这样比全盘的改造设计要在效果上好得多。

3.构建公共建筑空间精准的设计比例。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适当的布置对客户服务项目、交通流程项目、物流、员工通道项目、厨房到餐厅的交通等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更好地实现在公共建筑空间上的合理比例控制。譬如在高级商务酒店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上,在入口空间的设计上,准确完成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的过渡,在大堂空间设置上,构建登记、服务、交通组织、休息等候等空间要素,在楼梯、走廊的空间设计上,不追求经济上的利用,营造更好的经营空间。

二、公共建筑的艺术处理

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是所有建筑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因而在公共建筑艺术处理中,应密切结合“公共性”这一基本特征,善于处理同一种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同样也是所有建筑艺术形式的普遍规律。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关系。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一些形式美的原则: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求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

1.以简单的几何形体求统一:采用简单、肯定的几何形装状构图而达到高度完整、统一的境地。

2.主从与重点:在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组织的差别。主要从处理采用左右对称构图形式的建筑较为普遍。还可以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来体现主从关系,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中心或重点,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同样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

3.均衡与稳定

有静态和动态的均衡以静态的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而动态均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和均衡相联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建筑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那么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建筑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

4.对比与微差

对比是指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

三、群体组合

群体组合,主要是指如何把若干幢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达到统一是主要目的。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必须正确反映各建筑物之间的功能联系;必须和特定的地形条件相结合。

群体组合应做到:各建筑物的体形之间彼此呼应,互相制约;各外部空间既完整统一又互相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体系;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和谐共处于一体。

分散的和集中的形式:分散的:将公共建筑划分成若干单独的建筑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室外空间体系。可以争取更好的通风、朝向和功能区划;(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博览建筑、游览建筑等)集中的:以一种综合体的模式出现。(商业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或展览陈列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公共建筑群体室外空间环境的组合方法:功能分区,交通联系,使群体空间的布局联系方便,紧凑合理;结合周围环境及规划的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美的规律,运用绿化、雕塑及各种小品等手段,丰富空间环境意趣,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室外空间环境效果。

总结

在进行公共建筑空间全面组合设计分析时,要从建筑物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彻底了解公共空间的情况下,再进行功能参数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外部环境的各项特点,通过采用形式与美感的追求,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和技术,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公共建筑组合设计,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公共建筑空间效果。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7

现代办公建筑中,公共空间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交通、休闲、娱乐的功能,属于办公建筑的核心部分。随着办公建筑的现代化发展,建筑企业极其关注公共空间设计,致力于优化公共空间的环境,促使其达到办公建筑的规范要求,体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价值。建筑企业考虑到办公需求,合理的设计公共空间,维护公共空间的实践性。

一、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需求

结合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应用,分析空间设计中的几项需求,保障办公建筑的环境优势。

1、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是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根本需求,深化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用于满足人性化的需求,注重办公建筑的服务性[1]。办公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目的是将绿化、装饰、布局等因素,同时融入到空间设计中,促使人们在办公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设计方式,在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人性化思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2、美学需求

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美学需求,用于提高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视觉效果,统一公共空间的审美标准。美学设计可以直接应用到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内,适应建筑的环境,通过美学设计,促使公共空间能够融入到周围的空间环境中。美学需求中,比较关键的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必须落实美学要求,保障局部与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把控美学理念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规范办公建筑的实践设计。

3、生态需求

近几年,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对生态因素有一定的需求,部分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部分,构建了小型生态系统,以此来降低建筑污染,实现绿色化办公。目前,水体与植物绿化,是公共空间中最常用的生态设计,既可以美化公共空间,又可以调节空间的环境。

二、现代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方面,设置了不同的功能,设计师需要综合设计不同的功能,融入到公共空间内,促使公共空间具备优质的复合特性,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合理分配空间功能,实现多元化的功能设计。结合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例举几项设计方法,如下:

1、立体复合设计

立体复合设计在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体现了复合的特点,根据空间的需求,有秩序的组合空间并设计,形成复合式的整体。立体复合设计,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引进三维设计,注重三维状态下的轴线利用,实现立体空间的叠加。现代办公建筑中,在空间功能上,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功能的空间组合,或者是专门选择办公建筑中的连续楼层,设计成立体复合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立体复合设计,可以采取灵活性的设计方法,促使立体复合式的公共空间,具有序列上的优势[2]。例如:某高层办公建筑内,低层是办公区域,高层区域为酒店服务区域,其在空间设计上选择了立体复合的设计方法,其对公共空间服务特性的要求非常高,可以同时满足办公和酒店的需求,该建筑的公共空间,选择辐射式立体布局,以主导空间为主,附属的空间为放射状排列,将办公与酒店区域在轴线上联系起来,辐射式的立体布局,还连接了高低区域的楼梯及电梯,空间设计的布局达到整体的标准。

2、线性串联空间设计

线性串联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利用线性因素,连接办公建筑的不同空间,构成线性组合的方式[3]。线性串联空间设计,比较常用于功能多的空间中,有效连接独立的公共空间,避免公共空间过于单调。例如:某供电局的办公楼,公共空间包括大堂、电梯间、休息区等多个部分,空间设计上处于杂乱、无秩序的状态,该办公楼的公共空间设计,选择了最直接的线性串联空间设计,利用简单的设计方式,构成组合空间,该办公楼按照功能区域的划分,设计线性组合的方法,串联相关的区域,整合成线性的区间区域,以免单个区域突兀,提高了公共空间的整体水平。线性串联空间中,需要选择主导的空间区域,将其作为串联的节点,便于梳理公共空间的次序。

3、中庭、边庭空间设计

中庭、边庭是公共空间设计中最常见的,提高了公共空间的服务水平。中庭和边庭的结合,主要是避免公共空间枯燥,改变空间原本的状态,提倡多样化、多元化的设计方法。例如:中庭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能够延伸到办公区域中,注重公共空间及办公区域的层次化设计,有助于改善办公空间的设计,同时配合边庭空间设计,采取嵌入式的方法,通过边庭将个性化的空间设计,引入到中庭及空间设计中,某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内,中庭、边庭的组合方式如下图1,由图1所示,空间设计按照边庭-中庭-边庭的设计方式,有效拓宽了空间的范围,不仅具有立体复合式的优势,也能体现出线性串联的特点。

图1 某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组合

三、现代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考

现代办公建筑的设计中,比较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思考公共空间的设计,推进公共空间的优质性发展[4]。首先,在公共空间中引入节能思想,最大化的控制公共空间的资源能耗,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思考如何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节能降耗的策略;然后,办公建筑在公共空间设计时,考虑到建筑自身的需求,高层与低层建筑,在设计上有明显的不同,思考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转化因素,完善建筑的转化过程;最后,思考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是否具备实践性,提高实践性的水平,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落实公共空间的设计行为,体现设计实践性的有效价值,维持公共空间设计的稳定性。

结束语:

现代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在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遵循办公建筑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实践过程,设计出符合标准的公共空间,以便提高现代办公建筑的使用价值。公共空间设计在办公建筑中,能够营造出舒适的办公环境,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办公的效率,发挥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势作用,表明公共空间设计在现代办公建筑中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陈岩松.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应用[J].山西建筑,2012,18:18-19.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8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当今的许多城市中,建筑对于城市空间的蚕食与骚扰已经使现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质量的恶化。这里面固然有物理环境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在城市建设中,建筑设计的决策者与设计者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识不足, 对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缺少必要的了解,往往趋于一种暂时的利益而忽视了城市长远的、整体的效益, 不当的设计使空间分区变得混乱,建筑的密度越来越高,空间的密度越来越小, 和空间形态毫无关系的建筑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说由于建筑设计的不当所引发的城市空间的无序化,是由于20 世纪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21 世纪,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城市空间整体质量的创造,为大众提供高效、舒适、轻松的生活空间。这一切则取决于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理解。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作为一个空间体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空间体的形态特征,并对城市环境的物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在居民的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四方面的特征。

1、开放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在市区街道和市中心,社会性活动一般来说是浅层次的,大多数是被动式的接触—作为旁观者来领略素不相识的芸芸众生。”这一规律就要求活动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能够将其用围墙或其他物理方式及管理手段封闭起来。

2、可达性

对大多数人而言,城市公共空间应是可达性良好的。

3、市民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应是社会大众,而非仅供少数人享用。彼得G·罗伊在《市民社会与市民空间设计》一文中指出:“与其他概念定义相比,‘市民特性’并不适用于反映个人、精英、神权乃至君主的意志。(市民空间)相对不受任何风格或外在形式的影响,富于变化。”

4、功能性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种令视觉愉悦的开敞空间,同时也是一种供某些日常生活使用的环境。

二、简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构成要素及基本功能

1、公共空间的设计概念

在施工建筑上,在全面考虑各种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在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包括对以通道等交通空间联系使用空间的组合、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公共建筑的技术问题、公共建筑与设备等多方面形成融合各种要素的组合设计。根据自身建筑需求客观情况做好定位,具备品位、舒适、时尚,含有许多资讯等元素。

2、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在公共建筑空间的要素构成中,包括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充分展示出公共空间的组合设计魅力,正是公共建筑实际所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以及电器照明等。从多发面来考虑,主要包括有,恰当安排设备用房,解决好建筑、结构与设备上的各种矛盾,注意减噪、防火、隔热。结合设备课程,了解采暖、空调、照明各种系统的选型原则和适用范围等等,基本上有接待空间、娱乐休闲空间、会议空间等主要要素组成的。

2、概述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基本原则

(1)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要突出舒适、美感、体现自然和谐的空间应用。在突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情况下,公共空间设计也要体现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从美感的角度出发,对材料的使用,多采用简便、舒适、大方得体、空间感强的材质,重视材料的合理使用,在节能上,使用低能耗的节能产品和技术,以贴近自然、对人体无害、新能源的使用,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以追求自然系统为原则的生态设计,注入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将使用者的需求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客户感到舒适和美感度更高。

(2)以人为本的总体把握。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尤其是面对不同建筑需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特征、服务对象、生活习惯、背景等构成,把握公共建筑空间组合设计上的多样性,在健康、安全、舒适的前提下,适当的注入个性化的设计特点,在突出人整体感觉的情况下,实现公共空间多样性、美感性、人文性等综合因素的统一。

三、建筑设计概念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的拓展

伴随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纷繁演变,公共空间危机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普遍的城市问题。人们发现,在重建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微观层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尤其大。

1、城市公共空间的立体化和室内化

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般指向外部空间的秩序,其与建筑内部的渗透也多集中于地面层。伴随着城市内部不断趋于密集,空间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城市土地的平面二维划分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多种职能共存的需要。密集的城市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挤占了大量地面空间,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则产生了更多的公共活动需求,必须依靠垂直向度的发展化解其间的矛盾,形成各职能空间的穿插叠层来整合城市环境,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室内化是城市空间结构立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公共空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外部空间的范畴,还纳入了建筑的室内公共空间、过渡空间和地下空间等内容。

2、建筑空间的复合化和开放化

建筑空间是人类出于生活生产需要而能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功能和形式是描述建筑空间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当代,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使用要求。但传统的建筑功能概念却不涉及将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交往活动,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分离。

(1) 功能与职能。当代城市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除了具有自身基本的功能之外,还须在城市中承担相应的职能。职能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最终使用目的为导向的积极功能的体现,包括建筑的用途、功效发挥以及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职能概念揭示了人的活动在建筑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全面地描述建筑客体属性与人为活动主体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将外部需求纳入建筑自身体系的范畴,从而建立建筑社会化使用的主动机制。

(2) 建筑空间的异化。建筑积极介入城市环境,其职能要素不断突破建筑本体功能的限定而越来越多地接纳原本属于城市的职能,这反映了当代城市生活中多因素交织、多元共生的整体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公共活动方式和相应的建筑空间形式,主要包括:城市街道渗透、穿越建筑内部;城市交通系统利用建筑空间组织切换与集散;屋面成为城市广场;空中花园成为城市绿化与景观系统新的组成部分;超大尺度的室内空间容纳多类型的城市活动。建筑与城市两个环境层次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形成相互咬合渗透的交错连接,建筑日渐突破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紧密的联系。

四、结论

建筑设计应当充分理解这些城市空间层级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点,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要为前提,注意不同空间层级对建筑的不同要求,使建筑在每一个层级中都能完整地表达出建筑本身与空间形态的特定意义。这需要建筑师有一定的功力,但主要的还是在于要建立一种观念,一种把空间形态看得比自己的作品还重要的观念,只有把空间形态、空间环境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地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9

公共艺术设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园艺、雕塑、公园、广场、喷泉等的建造,这些建造的元素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得以完成。城市形象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沉淀演变,不但包含城市文化还包含了民间的艺术文化。公共艺术设计往往受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城市形象的塑造则是源源不断地对公共艺术设计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一、城市公共艺术、城市形象的概念以及特征分析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特征分析受地域差异的影响,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点由城市的历史文化素质和内在文明素质得以体现。让城市本身成为印象城市,其建设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影响,公共艺术的进步不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历史沉淀中丰富公共艺术。所谓公共艺术,就是指公共空间所沉淀出来的艺术文化、艺术特征被人民所享用。公共艺术更偏向于外在夸张的表现,同时其具有表现上的广泛性。城市每一部分的公共建设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填充、丰富,无论是当地生活的居民,还是外地游玩的游客在城市中都无时无刻不关注到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完美组合会使城市文化素养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文化进步。公共艺术用夸张的艺术轮廓、艳丽的色彩等表现出来,逐渐地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体现。(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所谓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在历史文化的沉淀演变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城市形象是将远久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夸张的公共艺术组合到一起,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建造视觉上的冲击。相比于公共艺术,城市形象比较内敛和深沉。城市形象往往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传统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无疑它是一座城市的标记,是传统文化经典艺术、财富的体现。城市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素质,会加强城市居民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形象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设计来源于城市城市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中寻求平台得以更好地展现。往往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都会受到所在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骨髓,公共艺术设计是将历史文艺的浓厚底蕴在夸张的色彩中得以展现。城市的公共空间被公共艺术所丰富,也就是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城市这个载体,公共艺术设计来源于城市。(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用于城市城市在发展建设中不断地被艺术设计所丰富加深。公共艺术运用自身的色彩特点作用于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被补充新的元素、新的色彩,这是一个既丰富又消除的过程。在接受新的公共艺术的同时消除陈旧的艺术,公共艺术的深入使城市的色彩更加鲜明,更富有生命力。在这种不断更替和丰富的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记忆,变成一段时期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

三、基于城市发展下的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空间的结构是城市公共艺术通过自身特点文化来构成的。城市的建造包括公园、广场、雕塑、公园、广场中的装饰,比如孩子玩的秋千、美观建设的长凳等都可以供人们在游玩之余就座休息,形成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对于公园的建造,在游乐设施旁边放置长凳,在自然环境的美化绿景中显得安静温馨,人民进行休息交谈,划分了游乐与休息的不同空间。(二)突出区域性质,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整个城市景观的空间,城市对于景观、休息区、雕塑、喷泉等的建造,使人们在生活娱乐中对于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中所起到的功能作用更加明了。同样的城市地标当中,经典的建筑会成为人民记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符号,起到突出区域性的性质。比如街道商场的入口指示牌的安装,同样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体现。作为城市当中指示性的标牌突出了区域的划分,方便人民日常的生活。塑造城市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好地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需求。对于城市形象塑造的要求随着人们的追求不断提高,城市功能区域形象是有公共艺术的布局和结构性安排构成的。城市功能区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休憩空间等,休憩空间是指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可供休憩的室外空间。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在提高人们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城市发展中人们品质提升的要求。商业空间是人们销售和购买的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舒缓商业氛围,让人们在愉快的环境中消费和销售。(三)感官体验,城市美的塑造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民是城市的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享受着公共艺术带来的生活气息。城市公共艺术夸张艳丽的表现特点让人们在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完美。人们在享受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形成互相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积极互动中产生情感的流动。人民对城市的感受和交流是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体现。“城市美”是每个城市都追求的,从城市自身来说,提升感官形象、塑造城市内涵是现代化城市多元发展的新要求。把公共艺术中的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城市美”的塑造就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其文化价值理念为实现城市的内在美又起了推动作用。比如上海外滩晚上绚丽的灯光,古色古韵的建筑再加上上海的百年历史,让人们感到直觉美的同时又增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美。(四)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城市发展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公共艺术对城市经济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公共艺术元素设计的质量和整体性是公共艺术对于城市形象的主要表现,建筑物的修建高度以及难度、城市道路的宽度、休憩空间的结构布局等都是城市经济形象的参考。一系列公共艺术设计的整体性代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形象的有效塑造要使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且布局合理,能表现出城市的整体效果。比如广东深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有了飞速发展,再加之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使其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上结合功能区域特点,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金融城市。(五)城市文明的塑造感官传达信息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人们的感官体验记忆如何能被长时间地保留而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时间对于城市形象的研究不难看出,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信息以及保存信息的有效方法。1.城市历史文明的塑造历史文明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具有历史文明的公共艺术能够表现出一个城市的基本内涵。城市中的一些建筑、雕塑、历史博物馆存在的公共艺术元素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明形象。城市建筑本身体现历史文明形象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而历史博物馆、雕塑则能直接向人们传达历史文明的信息。雕塑不但在传达着历史文明信息,而且也肩负着见证历史文明的责任,城市中的每一个雕塑在岁月的洗礼下,都会变成城市历史文明的成果。历史博物馆在城市中起着继承和传递历史文明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在历史博物馆内观看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物品,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文明和城市的发展历程。2.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因素。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中新出现的文化和精神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称之为现代文明,公共艺术是对于城市现代文明的塑造,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的新形象。从小的事物来说比如城市中垃圾桶的艺术设计,大的事物比如说现代交通和公共标语艺术设计等都是城市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公共艺术就是作为一种中介媒质连接着城市和城市的现代文明。另外,因为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地域差异性,公共艺术基于不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设计,也会塑造出不同城市之间的地域风貌。

四、城市形象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一)影响城市公共艺术整体性城市形象由城市空间、城市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组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贴近于城市空间时,要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性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在城市的建造中,随着城市整体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艺术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的建造中视觉冲击力比较大,这就要求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能够醒目、过于突出,才会凸显出公共艺术的艺术文化。但是,这种突出、醒目的设计不能突兀地出现,要和城市的整体结构、文化素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设计。公共艺术的设计要适应周围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环境,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建造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活空间。(二)影响艺术风格整体性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必然受到城市艺术风格整体的影响。一座城市的整体风格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城市整体的艺术风格。这样,公共艺术设计的总体才能更加贴切于城市艺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性。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肯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特点、夸张的艺术轮廓以及鲜明的艺术色彩不断的贴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素养、城市建设理念,等等。与此同时,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重点。公共艺术的完美设计是为了让城市大众记住城市艺术,融入城市文化的典型记忆符号。

参考文献:

[1]杨文,龚力.论公共艺术设计与益阳市城市形象塑造[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43-44.

[2]毛溪.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J].艺术界,2008,(05).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10

关键词:

人性化;公共空间;空间设计

现在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人地矛盾,基于此背景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就需要提高人性化理念的重视,在满足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同时符合人们心理需求。就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人性化设计方面缺陷较大,还需要将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确定优化方向,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设计。

1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分析,包括街道、公园、居住区户外场地等,广义上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空间,如商业区、城市中心区以及城市绿地等。其作为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部分城市活动,这样对其设计效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执行效果,代表着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城市公共空间可以为其提供无拘束活动区域,满足其行为活动需求,如商业贸易、交通、体育竞赛、观光游览、人际交往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居民生活活动有密切的联系,良好的设计方案,可以为人们享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魅力提供帮助。同时,因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部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形象,能够体现出城市文化[1]。这样良好的设计方案,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自身文化魅力,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综合建设效果。

2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素

(1)选址。选址是否合适会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需要对人流组成方向进行分析,确定形成的路径,以及与机动车的交叉等,明确周围城市功能结构以及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目的。最合适的公共空间位置,应该是可以吸引各种使用者的地点,即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可以满足多种方案设计要求,进而可以最大程度上达到人们活动需求[2]。

(2)尺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需要合理确定其尺寸大小,一般需要根据其所处位置与环境来确定空间规模大小。其中,12m尺度可以向人们传达亲切感觉,24m尺寸为最宜人尺寸,而一般情况下围合广场最大应在135m以内。其中,对于公共空间尺寸的确定,应以满足清晰看见面部表情最大距离为依据。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在确定公共空间尺寸时,不需要过分强调大尺寸来展现城市景观,更是将重点放在人性化角度,保证空间尺度大小可以达到居民适宜状态,形成有情趣的城市空间环境。例如以内部空间尺寸为8~10倍尺度进行外部空间设计时,可以向人们传达亲密、舒适感觉。且对于广场尺度来说,在宽度超过周围建筑高度2倍后,便会具有空旷、分离感觉;而广场宽度小于建筑物高度,且建筑物间干涉度高,会传递封闭压抑感觉[3]。

(3)服务半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要保证其可以满足居民行为活动需求,因此要重视可达性设计要求。一个新的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确定其建设的主要目的,了解其实际用途,并分析主要应用群体,掌握使用者特征。并且为提高空间应用效果,还需要确定潜在使用者来往地点,分析其可以为使用广场可以接受的最远距离,以此来确定公共空间服务半径。对于城市建设中常见的邻里公园与广场,因服务半径在居民接受范围内,在周围社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一般人们从工作场所或者住宅无法看到公园或广场,其使用此类公共空间的可能性非常小。

(4)视觉形式。就城市公共空间来说,其设计的最终视觉形态如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被人们接受的可能性。经统计,视觉色彩丰富的空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评价,主要涉及各种景观要素形式、颜色与质地,如树木、喷泉、雕塑等,同时隐蔽空间、拐角设计等元素是影响人们心理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很多视觉元素单一的公共空间,很容易被定性为荒凉、单调特点,进而会降低人们接受度。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重视视觉形式的设计,合理搭配应用各项色彩,灵活应用各项元素,形成距离感、重量感、冷暖感、兴奋感等特点,增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感染力。

3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措施

(1)确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们对空间环境的适应度,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根据城市所处环境特点,分析城市居民行为特征与活动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控制好每个细节,便于人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人们生活方式已经实现了多样化发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也不同,为最大程度上创造出适宜的环境,需要从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硬件基础等方面着手,基于人性化理念,促进人们更好的时应。保证空间设计与当地区域特征保持一致,尽量减少外界因素的应用,将重点放在突出地域风格上,可以获得更多当地居民的认同。同时也可以控制成本投入,且突出城市建设风格。例如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公共设施材料尽量选择用温暖材质感的木材,搭配鲜艳醒目色彩,来改善漫长季节中单调的色彩感,向人们传达轻松愉悦的感觉,可以促使人们从心理上更好的接受,进而实现持续发展[4]。

(2)提高空间舒适度。基于人性化理念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保证设计方案符合大众心理要求,提高空间尺度与元素搭配的合理性。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重点考虑市民大众实际需求,并以满足其需求为目的,做好各细节管理,且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向人们传达舒适、健康、轻松、愉悦的感觉。第一,提高参与度。即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要提高人们参与程度,包括行为与情感两方面,使其与空间环境有高度的结合,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第二,优化边缘设计。要重视空间边缘设计,尽量提供阴角空间、中介空间与袋状空间,将公共空间的生气与活力由边缘引向中间。第三,重视领域空间。人对个人空间领域均有着较高的重视,包括私人活动与社会群体公共活动两种形式。为满足居民心理要求,设计时可以利用围合方法,形成一定范围的空间区域,来提高使用者安全感。要注意灵活应用各种空间构成元素,避免简单的堆砌,且通过灵活应用,来增强空间层次性与空间识别性。

(3)增强空间吸引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对各项功能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应适应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想要提高空间环境吸引力,需要灵活应用环境内存在的各类元素,通过强烈对比、高低纵深、冷暖搭配以及软硬设置等方法,体现出不同形态的空间形态,提高景观视觉效果,可以向使用者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另外,为提高环境吸引力,还应设置相应的休息与停留设施,满足使用者休憩要求。对于休息设施的设计,应提高其周转率,最大程度上满足多数人使用要求。

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例11

1.引言

街道、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是市民生活、集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将直接影响影响人们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指标。气候是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众多指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拥有适宜小气候环境的城市公共空间,往往对市民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近年来,城市管理者、规划设计人员越发对城市公共空间中小气候环境的设计给予特别的重视。下面本文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气候设计的策略进行一些介绍、归纳和总结,以便在日后处理相关设计项目时可以更好的处理相关问题。

2.城市公共空间气候设计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的小气候是指在城市建筑物围合的外部空间内,具体特定地点的风、日照、辐射、气温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状况。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小气候特征是在城市气候的大背景下的气候局地差异性的体现,是特定空间环境要素对宏观城市气候状况做出的局部修正。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内部形态、材料分布的空间不均匀性,是由于表面与介质之间热与水蒸气的交换面而产生的,是有显著波动特性,并且可随几米甚至更少的距离之差而变化。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小气候状况与其中驻留、活动的人直接发生关系,因而在城市公共空间气候设计中,需要分析的气候要素应当与人室外环境中的气候舒适性直接相关,主要包括:降水、温度、湿度、长波辐射、热反射、风和日照状况,以及人为热、车辆风、行人风等。这些要素可直接影响局部空间环境的舒适度,同时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制约、作用的。

城市公共空间的小气候设计就是力图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手段,根据各种小气候原理,合理组织空间中的日照和风等气候要素的分布,以优化城市背景气候在具体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状况,积极创造出宜人的室外小气候环境。

3.城市公共空间中风和日照的设计

风与日照是城市气候设计的两个基本作用对象,同时由于两者对其它气候要素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而对于风与日照在空间中分布状况的合理控制和引导,是城市公共空间气候设计的关键。

1.1 城市公共空间中风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中,风的分布状况受各种环境要素影响,表现得十分复杂。对于城市空间中风的分布状况与邻近建筑形态作用关系的分析,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风洞、CFD模拟等技术,也可以通过现场的实际测量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城市公共空间中风的设计要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方位与开口。对应不同的城市气候设计策略,合理确定街道的走向和广场的开口情况。主要是分析其与城市不同的季节主导风方向的夹角关系,以此来调节和控制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风的状况。第二,形状与组合。在气候设计中,要对街道不同的宽度、高度,以及街道、广场周围建筑物的不同形态特征作具体的气流分布分析。

1.2 城市公共空间中日照的设计

日照状况会影响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水平,并关系到太阳辐射增温、遮蔽降温、局部微风创造等气候设计策略的实现。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日照状况进行分析和主动设计,是创造舒适小气候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日照状况完全取决于邻近建筑的形态和空间中树木的种植情况,同时由于太阳运行轨迹的季节、时段变化,使得日照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呈现出“时间性”。城市公共空间的日照设计,实际是对建筑形态、群体组合、方位、位置、开口、绿化等设计要素的一种综合操作过程。

在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设计的目标,即确定在特定季节城市公共空间特定位置上对于“阳光分布水平”的要求。一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掌握具体城市空间使用者的态度和要求,并结合城市气候分析与评价确定的城市气候类型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充分利用日照阴影的时间性。日照状况的时间性实际上为其设计与控制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和灵活性,可以兼顾冬夏季同一空间对日照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这种特性,结合对建筑、街道方位、广场休憩区域、街道使用功能的精心选择,使阳光和阴影恰当地出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需要的位置上。

第三,利用太阳围合体对建筑形态进行控制。围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建筑形态、几何特征以及组合情况,将直接影响日照阴影在该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利用太阳围合体这个分析工具,能够控制围合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形态,以保证空间定位置上需求的有效阳光。

4.各种设计策略的综合运用

城市公共空间的气候设计,是一个对具体环境小气候进行科学分析,施加影响的综合设计过程,除了通过对于围合空间的建筑形态及组合状况进行控制,以影响风和日照的分布状况外,还应对影响小环境内人体气候舒适性的其它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和利用,主要包括:地形利用、绿化和水体、地面铺装材料、色彩、街廊设施等。

1.3 地形的利用

在城市公共空间气候设计中,可以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形成类似于坡地的日照和避风效果,并结合具体环境,调整风与日照在场地中的分布状况。这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自然地形的利用,有助于遮蔽降温、防冷风避寒、太阳辐射热增量等气候设计策略的实现。

在没有自然地形起伏的城市环境中,也可以通过环境设计的手段,人为创造有利的地形条件,为室外活动区域提供气候庇护,例如采用下沉广场、人工草坡等做法。

1.4 绿化的作用

绿化对于城市整体气候具有调节温度、湿度的作用,而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气候设计中,绿化更是一个重要设计因素,它常常可以弥补通过形态空间手段无法完全实现的气候设计目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大型乔木或由多棵乔木围合而成的小树木、林荫区,由于具有相对理想的小气候环境,常常成为人群聚集和活动的中心。

4.3水体的作用

水体不仅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同时由于具有特殊的气候调节特性,使其也成为一些气候设计策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水体的气候调节作用除了增加环境的湿度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水分蒸发,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其次就是通过这种温度差,进而形成小的空气环流,产生局地微风。水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具置、水体形式、水体的水容量和表面积的大小等都将影响其气候调节作用的发挥。

4.4材料的热特性

太阳辐射热在被城市下垫面的道路、广场、建筑物、植物等吸收以后,会使这些物体温度升高,产生反射辐射,并以长波方式传递,这就是“长波辐射”,它是夜间城市热岛产生的重要因素。而“热反射”则是指材料表面对于太阳辐射热的直接反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地表材料的“长波辐射”与“热反射”都会影响附近的人体获得热量的情况,进而对人体的舒适性产生影响。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当结合一定的气候设计目标,合理选择、布置场地的表面材料,将由其产生的对于人体气候舒适性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5.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小气候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论题,涉及的知识范畴众多,本文只是从一些角度和方向进行论述,虽不够全面,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从文中论述的一些方法入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