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4 16:58:33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1

作者简介:曹海旺(1976-),男,河北景县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编号:1324004104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75-0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之一,涉及到参赛者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水平。[1-3]电子设计大赛内容与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测量仪器仪表、电力电子等,不仅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而且能充分考验大学生的洞察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如何科学地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对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的体会,探寻将“精益”思想融入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中,以期对其培训及指导提供参考。

一、精益思想概述

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来源于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方式。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出现了丰田的精益生产,它以整体优化的观点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消除生产全过程一切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劳动和资源,追求“尽善尽美”,达到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多元需求的应变能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4,5]从生产角度来看,“精”体现在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上,只有低成本的企业才能获得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精益思想”跨越了制造业,在各个行业得以应用,例如精益物流等,成为新一轮的管理思想。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参赛的指导也是管理思想应用的过程,因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的实践,将精益思想应用于电子设计的大赛的培训及指导实践中,提出基于精益思想的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方法,即电子设计大赛的精益培训及指导。

二、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中精益思想的运用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及组织者等多个参与主体,而且包括多个学科及课程的教学及培训,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认为,电子设计大赛中精益思想的运用不仅仅要关注竞赛指导环节的精益化,还必须注重竞赛培训的改善,必须注重其中的管理环节、组织环节和执行环节的精益化,以确保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的永续经营,从而获得竞赛的良好成绩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充分理解精益思想的哲学方法,移植和引入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针对电子设计竞赛中的精益培训及指导,从精益的观念、对象及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精益的观念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运用精益思想,首先应该树立精益的观念,把追求持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和追求零失误作为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和指导中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首先,必须认识到,电子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动态性,没有任何一种培训方法和指导策略是一成不变的,能够适应所有的设计和竞赛过程,因此,任何的培训模式和指导策略只能是一种参考,需要随着电子设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只有这样电子设计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电子设计培训和指导的改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味地追求革命性的创新,而出现混乱和失误。

最后,在电子设计的培训和指导中要坚持尽善尽美的价值观,探究现有的培训方法和指导中的点滴不足,并通过持续改善以确保电子设计大赛中的“零失误”。只有在观念上树立了精益培训和精益指导,才能确保在方法和策略上的精益。

2.精益的对象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运用精益思想,还需要所涉及的人员追求精益,其中不仅包括培训教师的精益授课、学生的精益学习,还包括指导教师的精益指导,以及参赛学生的精益求精。

首先,电子设计不是无源之水,电子设计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课程讲授及培训中不断深化和提高。因此,需要基础课程教师及培训教师的精益授课。授课的内容除了为学生奠定电子设计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联系电子设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子设计培训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其次,电子设计的培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益求精。电子设计培训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也是电子设计的参与主体,学生只有能够精益求精地学习好电子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工具,才能根据实际问题完成相应的电子设计。例如,在模拟电子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应该知道模拟电子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更应该了解这些电路具体的应用环境,懂得相关芯片的性能参数以及使用,这样,在面对竞赛问题(例如电子设计大赛测试类问题)时,才能够应用好模拟电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精益的学习是电子设计水平提升和良好成绩获得的基础。

再次,在电子设计大赛中,指导教师的精益指导对于竞赛的结果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为期四天的竞赛中,参赛学生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很多学生为了争取时间,经常通宵熬夜。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培训中的准备工作也许都被忽略,这时需要指导教师不断的精益指导。例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测试题中,基本要求一般容易实现,很多问题在发挥、提升部分就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不精益求精,很多问题就无法实现。如果我们采取精益的思路,自然会考虑到更多更仔细的问题,那么电路的稳定性以及可扩展性自然不在话下,也不会出现有时候测试可以、有时候不能实现的问题了,对问题的解答就越来越精确,当然,参赛的成绩也就更好了。

最后,在电子设计大赛中,需要参赛学生的精益求精。虽然电子设计大赛是耗时耗力的事,但参赛的学生应该精益求精对待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成绩。如果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那么必然忽略了熟悉电子设计中的细节问题,从而影响了竞赛的成绩,这也是“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3.精益的过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极好载体,它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解题思路,而且能充分考验洞察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语言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应用分析能力、联想能力、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可以培养大学生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笔者一直认为,竞赛的结果只是一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动手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电子设计的方法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追求电子设计大赛成绩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电子设计培训中的精益问题。

首先,从电子设计相关的基础课程开始,从一些基础课程(例如“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入手,精益求精,打好电子设计的基础。其次,当进入培训阶段时,则应该从实际问题的分析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逐步培养起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问题的细节,获得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在通过了基础课程和培训课程的授课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方法,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可以通过往年题目训练,也可以自拟题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深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最后,在电子设计竞赛中进行实战。在电子设计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密切配合和精益求精,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综合能力。

三、精益培训及指导的层次

笔者认为电子设计大赛的精益培训及指导应该包括精益管理基础、精益职能、精益方法、精益目标[6]等四个层次,其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1.精益基础

精益基础是电子设计中精益实施首先必须具备的前提,包括精益思想和精益意识两个方面,没有正确的精益思想和良好的精益意识作支撑,电子设计的培训及指导中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目标,也会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电子设计培训和指导中的精益思想是把追求持续改善、追求尽善尽美和追求零失误作为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在电子设计培训和指导中不断运用精益的思想来改进其流程,反对一切形式的浪费、波动与僵化,持续追求高效,这也是电子设计大赛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所谓的精益意识,是指培训及指导的组织者、参与教师以及参赛学生运用精益思想思考、观察的各项管理、教学过程以及参赛过程,将实际结果或可能结果与目标反复对照,从而优化管理和实际操作的思维过程或思维状态。精益意识也是精益管理的重要基础,没有精益意识,在实践中往往缺乏持久的动力。

2.精益职能

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过程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也是一个多部门、多职能协作的过程。没有职能部门间的密切协作,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竞赛的组织、培训、选拔、指导以及对结果的控制。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及参与人都树立精益求精的思想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和冗余的信息交互,时刻以精益目标为导向,完成各自的任务,奠定电子设计培训与指导中精益方法的应用以及效果保证的基础。

3.精益方法

精益方法是指为使精益职能达到精益目标的实践途径。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中,精益方法包括PDCA、TQC以及流程精益等。这些方法是精益电子设计大赛培训与指导的技术支持,而且精益方法层出不穷。例如PDCA法来源于质量管理,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的第一个字母,在精益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同样可以采用该方法,不断优化培训和指导的流程,改进教学质量。

4.精益目标

精益目标处在精益管理层次结构的顶端。精益的目标包括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竞赛成绩等等。除此之外,学校可树立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及指导中,精益基础、精益职能、精益方法、精益目标之间有密切关系。以精益思想、精益意识构成精益的基础,是开展精益职能优化的前提,是有效选择精益方法的基础,是确立、取得精益目标的思想先导。精益方法是精益思想的现实体现,连接精益职能优化实践与精益目标之间的途径与桥梁。精益目标是精益管理直接、具体的导向。

四、精益培训及指导的实施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精益培训及指导的实施中,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下面几点的建设:

1.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树立精益思想和意识

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根本上树立精益的思想和意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精益求精,才能避免培训和指导中的失误,这也是精益培训及指导实施的关键因素,需要多方参与者的共同关注,改变思维模式,树立新的精益思想。

2.职能部门之间密切协作

在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中,多个职能部门密切协作,才能把实践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才能调动起参与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良好的氛围及效果。职能之间的密切协作是电子设计培训及指导中的基础保障。

3.杜绝一切耗损培养质量的行为

在整个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和指导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就会存在许多冗余的流程,这对于最终的精益目标而言,无疑是一种浪费。因此,需要优化过程中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把精益的目标放在首位,杜绝一切有损质量的行为。

4.注重过程

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不会有好的竞赛成绩。因此,应该注重竞赛前的培训以及每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精益求精,才可能在最后的比赛中求精,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5.以追求尽善尽美为目标,不断改进

任何过程都不会是完美的,都可以不断改进。因此,在电子设计大赛结束后,不管成绩如何,都应该对其进行经验总结,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以后的培训和竞赛中不断完善,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五、结束语

通过多年教学和实践,结合精益的思想,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子设计大赛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新的思想和方法为学校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培训及指导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使学生勇于挑战新高度,继续提高电子设计的教学及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艳丽,孙晶,宫俪铭.以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实验室管理[J].科技信息,2011,(17):183-184.

[2]马湘蓉,孟繁繁,阿地力·依米提.依托电子设计大赛促进师范院校电子专业的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217-218.

[3]陈国庆.依托电子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2(8):20-22.

[4]孙川三,薛炜华.运用精益思想实施精益化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8(4):160.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2

关键词 精益文化 企业管理 文化建设

精益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使企业效益最大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精益文化的内涵

精益文化就是使企业在适应市场竞争的所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质量的意识和观念的总和。提高精益生产应用效果的关键,不在于模仿或引用精益手法和工具,而在于深入探索、学习并吸收精益生产的文化精髓。可以说精益生产的手法是外在的、浅化的、表面的,而精益文化则是相对稳定的、本质性的、内涵性的东西。精益文化一旦养成,就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可以引发员工的情感共鸣,更好的规范员工的生产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精益文化的根本目标是转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推动企业在管理上更上一层楼。精益文化反映的是危机意识和人本意识,只有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危机意识能够给予员工奋发向上的力量,促进其不断拼搏进取,不断解决问题、创新方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企业建设精益文化的必要性

精益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演化的大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表现为以产品设计、质量、成本、交货及时率、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售后服务等为中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很显然,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目前生产实际的要求,因此各个行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具有高度灵活性、高效率的生产管理模式――精益生产。它以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以尽善尽美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人的潜力致力于持续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从而提高劳动利用率,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的生产组织方式。而精益生产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从更深层面上理解,它应该是一种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所以,企业在推进精益管理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精益文化的培养。

三、企业精益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精益的认知不到位

一些管理层人员认为精益管理要另起炉灶,这种看法认为企业一直在以质量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现场管理等管理方法抓落实,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时下,再提出“新式”管理模式,尽管表面上接受,但心底不认同。这种模糊认识,源于对精益管理的深度缺乏理解,将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混淆。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精益文化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比较深、也比较统一;中层管理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精益文化的重要性,却在认知程度上参差不齐;而职工对企业精益文化的认识相对较浅,大致了解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基础的概念,但通过企业精益文化规范行为,提高素质等目的,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认识。

(二)难以实现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和建设精益文化的重要基础,企业只有做到全员参与,才能更加深入的建设精益文化。我国企业在建设精益文化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生产管理流程的单位和部门。多数员工只是被动的接受企业的指导方针,对精益文化的建设热情较低,存在被动应付现象。缺乏积极主动的思想认知,步调不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成效不明显。而员工是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的主要源泉,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发挥所有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引导企业全体员工都积极参与到“精益改善”中来,通过精益理论的宣传与“人人改善”相结合,才能真正建立精益文化。

(三)过于依赖工具方法

有的企业在建设精益文化过程中过分关注对工具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精益文化内涵的挖掘。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和理念较为先进,但许多国内企业在研究和学习丰田公司的技能和经验时,将重心过多放在了对丰田公司高效率工具的研究上,比如对标准作业法,看板管理、1分钟换模法等多种方法的研究,忽视了研究丰田公司是基于什么样的思想创造出不同的高效率工具。过分依赖工具方法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没有优质的精益文化就无法创造出良好的高效率工具,这才是精益文化建设的关键。

四、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策略

(一)构建体系,导入理念

与企业文化相比,精益文化更加强调节约和效率,而企业文化则相对较为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括精益文化,精益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精益文化纳入企业子文化建设,从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系统方面着手,总结提炼出精益文化的核心内涵、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内容,要结合企业实际,将企业精益文化渗透于各项工作之中,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发展,规范制度文化、推广行为文化,营造视觉文化,切实将行业精益文化内化为职工的道德准则、固化为职工的行为准则、外化为职工的言谈举止。逐步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制度,引导职工在工作中挖掘潜力、释放能量。

(二)注重宣贯,营造氛围

精益文化要落地,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极为重要。精益文化理念的认知、认同、实践,认知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但接受知识转化到改变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从实现内心认同到行为改变,精益文化建设才是真正落地。因此,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贯,通过精益知识看板、内部刊物、海报、宣传栏、网站、征文、简报等渠道,对精益理念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大力营造精益管理的良好氛围,营造了“人人都是精益实践者、人人都是精益改善者”的良好氛围,使精益思想内化于心,推动精益行为外化于形。

(三)加强培训,掌握方法

开展分阶段、分层级、多渠道、多形式的精益管理培训,购买精益管理专业书籍,邀请国内精益生产的专家学者授课,详解精益管理的知识经验,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员工,使各层级人员深刻理解精益管理的内涵,熟练掌握适用的精益管理工具和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精益人才队伍,逐渐形成全员了解精益、全员掌握精益、全员实践精益的精益组织。

(四)制度创新,机制保障

制度保障就是精益推进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关的程序、制度,要做到标准的执行力度必须强,也即标准制定以后必须最大限度地执行。在精益推进的前期,可能员工的工作习惯、长期形成的工作思维与创新的、反常规的精益手法、精益思维相悖,因此,在精益推进的前期必须用制度保障精益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慢慢培养员工的精益意识。

(1)建立奖励机制,创造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企业首先要创造一个使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提高员工对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要给员工进行适时的奖励。奖励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在物质方面,企业应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对精益工作推进的贡献相挂钩;在精神方面,企业要尽最大的努力给员工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并关注员工的自身发展,给每个员工提供进取的机会和平台。其次,企业要明确激励导向,一旦企业部门的员工被考核,其从事的岗位工作业绩和收入将会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员工都会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然而这种机制也可能导致员工个人和公司工作的关联性逐渐减弱,致使企业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激励机制,明确激励导向,注重对员工个人的培养和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将员工的努力方向和企业目标相一致,使员工的发展和企业发展方向紧密相联,促进企业在精益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进步和发展。

(2)建立保障制度,促进员工持续改进。在学习和推进经济文化的过程中,光有奖励机制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一套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在推进精益文化过程中完善各项程序和制度,促使员工做到经常性和日常性的改进,不断进步和发展。为达到该目的,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全员参与精益文化的建设。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是精益文化建设的基础,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改进源泉,企业必须鼓励和相信员工,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共同努力,改变企业目前现有的问题;二是强调团队协作,精益文化的建设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团队精神的养成能够使精益文化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在企业日常运营中,管理者必须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从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凝聚团队力量。三是明确企业精益文化核心价值,明确企业精益文化核心价值对企业整体系统的整合和改造作用,企业应该以精益文化核心价值为主要载体,建立企业精益文化组织,这不仅是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从线性思维向创造性思维的转变过程,能促进企业在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上作出重大改变。

五、结语

在我国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企业过分强调了对精益方法的模仿,从而忽视了对精益文化本质内涵的挖掘,故而本文着重阐述了精益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建设措施,希望能够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精益文化的重视程度,以促进企业精益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汉青.从丰田生产方式对丰田企业文化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6(4).

[2] 周宇静.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精益文化建设的方法研究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5(17).

[3] 郭飞云.基于精益管理思想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2(2).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3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各高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课程实验的需要,还要为科研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地。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弊端

1、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学校教学、科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验证,所以实验室建设是以专业为基础,依托教研室建立起来的,没有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即使有的高校设置了实验管理科,也只是负责购置设备仪器,而实验教学、实验人员还是由教研室管理。这种体制使得各教研室各自为政,实验室建设“小而全”,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重复购置,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由于实验室互相独立,在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等方面缺乏整体和全局意识,“小而全”的实验室建设,造成“人、财、物”资源上的浪费。有的专业学生数量少,致使大量设备仪器长期闲置,利用率很低。隶属于各专业的实验室都购置大批的必要设备,而相近专业的设备又大都相同,如此重复投资造成了资金利用率低下,无法引进、购置先进的设备,更无法提高自研设备的资金投入,如此循环,制约了实验室的发展和创新,影响了实验室效益的整体发挥,阻碍了实验室水平的提高。

2、实验教师少,实验能力差

由于实验按照课程设置的现状,大多数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与目前教改中加强对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考核、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相违背。另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少,且多为兼职,无法投入大量的精力对实验项目进行开发,使当前的实验技术含量低;也因为实验室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大量的设备、仪器得不到及时的维护,致使一些设备仪器甚至是大型贵重的设备长期蒙尘,坏了也无人问津,有的处于半瘫痪状态,甚至不能正常运转;因为缺乏专职的实验人员,有的价格不菲的进口设备,自安装后多年来一直不曾使用过,成了奢侈的摆设;也因为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配件丢得七零八落,使用时根本找不到所需的配件,只好弃置不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在造成浪费的同时,因为有些设备长期不运转、故障多、配件丢失,本来该开设的实验项目也就不再开设,最终导致学生进实验室的机会越来越少,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严重影响了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

3、高校实验室依然采用粗放式管理

首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人文关怀不够,研究人员普遍感觉自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老师们科研教学的压力大,他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工作中的压力,包括考核、职务晋升等,在工作生活中得不到领导的关怀,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疲于奔命的状态。其次,实验室人员的状况不一,有的教学、科研双肩挑,有的是专职的管理人员。而目前高校实验室对人员的管理一般只局限于学校层面的管理,只是按学校现行的规定执行,没有针对实验室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这样就使得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变得更加困难,既要吸引优秀的或有潜力的研究人员到实验室工作,又要兼顾原有的研究人员的利益。最后,科技项目财务管理粗放。预算制是国家计划项目的基本财务制度,但在实验室科技项目经费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对策

1、建立独立的实验中心

在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各大院校都感到建立实验中心是改进目前实验室管理弊端的必由之路,一些学校也纷纷对建立实验中心进行了探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将实验室从原来的教研室剥离出来,成立相对独立的实验中心。可以针对各学院、系许多专业,基础实验内容相近、专业实验内容不同的特点,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即将基础实验集中管理,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按学科专业归口管理,成立专业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直属学院或系领导;在资金投入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在人员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的使用、内容的优化、设备的组合、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验室能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发展,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立实验中心使人才培养、人员使用、资金投入、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专业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落实,也为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的协调、素质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培养、学科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2、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仪器的利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重购置、轻使用;任务不足、产生闲置;大型仪器设备部门所有,难以共享等突出问题影响了仪器设备效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加强购置过程的管理,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前,高校应组成专家组认真进行可行性论证,避免因购置失误带来的设备闲置积压、资金浪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其次,要着眼适应高校学科配置,对全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优化组合,盘活现有资源,形成以保证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兼顾各专业教学实验需要,资源共享、应用率高的实验仪器设备用管体制。同时对人员不配套,设备无任务的,应由学校统一进行调剂。三要建立大型实验仪器公共服务体系,全校各单位占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原则上都要进入公共服务体系,打破部门所有的禁锢,为校内外更大的群体(首先是学生)、更广的领域、更多的单位提供开放式、有偿性的优质服务,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同时拓展开发仪器设备的功能。四要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科研人员用得起、机组开得起,促进良性循环。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能否提高,与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学科建设规模越大,科研水平越高,与之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就越高,为此高校应专门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科研课题使用大型仪器设备,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人员提供免费上机和测试,避免一些研究项目因无力支付测试费用而受到影响。

3、以人为本建设实验教学人才队伍,提高实验能力

在实验室建设的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认真贯彻

以人为本的方针,着力打造一个爱岗敬业、高中低技术职称匹配、知识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一是应引进竞争机制。实验教学人员应实行聘任制,在全校实行公开、公正、公平招聘,实行双向选择,最后以劳动合同的方式,双方共利、义务和责任等要制定必要的激励办法和相应的政策,多方选拔、推荐高层次人才参与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人员业务培训体系,采取定期培训、岗位辅导培训、送学住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保持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应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加速培育实验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抓思想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实验教学人员要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思想作风。抓技术素质,就是要求实验教学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包括对前人械作的验证及对新问题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实验教学人员来说,更应侧重于实验方法的设计以及如何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4

一、引言

实施精益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而真正取得效果的企业却不在多数。学者们对于如何推行精益生产提出了各种策略,共同点之一都表达了意识引导,培训先行的重要性。以小组工作(Team Work)为企业员工组织的主要形式的精益生产特征要求企业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员工的协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训方法可以归为四个方面,即团队式培训、交叉培训、基于仿真系统培训和基于元知识培训,其中基于仿真系统培训的技能内容全面,效果最佳,但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模拟平台。

二、精益生产基础培训

精益生产模拟培训,让学员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随时掌握生产动态,以可靠的标准操作、拉动物流、精益布局等方式,提升模拟工厂的各项业务指标。参加培训的学员组成以生产为主的运营团队,管理和改善模拟工厂,学员通过角色扮演,运用5S、拉式生产、单件流、PFEP等方法和技巧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从不断改善后的数据直观地感受精益生产理论带来的收益,进而主动去参与精益生产管理。

不同于其他培训,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有几个特点。首先,精益生产模拟培训需要在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除了生产的相关部门还需要客户,是企业工厂的简单缩影,真实度非常高。学员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学习精益生产的理论知识,还亲身体验,培养精益思维,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具体技能显著提升,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其次,团队合作精益生产培训的基础和目标,学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通过协作不断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最后,精益生产模拟培训的过程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认识错误的过程,随着培训的推进,学员经历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到反传统的拉式生产,再到单件流生产,运用精益工具不断改进不足。

三、精益生产模拟培训平台设计

根据模块化思想,精益生产模拟培训平台主要包括精益文化、培训课堂、模拟演习三大模块。精益文化模块,主要宣传精益文化理念及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的历程;培训课堂模块,主要进行精益生产理论知识的培训、改善活动的研讨及学员讲师之间的交流;模拟演习模块,包括模拟和研讨两部分,正如工厂车间里面会开辟出开放的讨论休息区,模拟部分主要进行学员的全过程体验,让学员进行生产和装配的标准化作业,具体执行改善方案;研讨部分是小组成员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讨论。其中,模拟工厂和课程的设置最为重要。

(一)模拟工厂

模拟工厂以实施精益生产的公司产品线为原型最佳,便于本企业员工的理解与接受,本文以S公司的模拟工厂为例,生产的产品为小型简易轴承,由内外圈、中心或偏心小白块、保持架组装而成,工厂包括生产区、非生产区、信息区、讨论区以及培训准备区。

生产区是模拟生产产品的地方,主要涉及钻加工、磨削/质检、预组装、总装以及磨加工五个工位,设计为U型生产线,设定原始状态下五个工位的位置。

非生产区包括物流(仓库)、发运、顾客、生产控制、销售五个角色。顾客产生订单给到公司销售,销售再将信息给到生产相关部门安排生产,当订单完成时,再由发运部门安排发货。

信息区亦是模拟必不可少的部分,数据是一个工厂运营好坏的最佳表达方式,信息区总结了模拟生产的各项关键指标,客户关心的订单完成率、订单及时率,生产有关的库存、生产区域面积、不合格品等,此外,精益生产的核心是减少浪费,因此七大浪费作为重要指标也是必须的。

精益生产是团队的活动,讨论区提供基本设备,不同职责的小组在讨论区学习如何运用精益的工具来解决或改善面临的问题。

培训准备区是存放工具、材料、物料等各种培训所需品的地方。

(二)细节设计

1. 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是培训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环节。精益生产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却不是全部适用于每个企业,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设计企业的精益理论课程,同时必须逐层递进,不可能一次两三天将所有有关精益生产的理论全部培训结束,可分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谓一般,即基础培训,让学员简单了解企业精益生产理论;而特殊则是针对如KANBAN等相对复杂的精益工具的培训。

精益生产理论知识包括企业关于实施精益生产的原因、政策、现状,精益生产的起源,精益生产的理念及精益生产工具等。精益理论课程是双向交流,企业的讲师给学员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学员分享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比较好的经验,这区别于学校课堂式教学。

模拟实践,为学员介绍模拟工厂,让他们了解模拟工厂的工艺、产品以及模拟的流程和要求。分配角色后,学员在精益理论的背景下运营模拟工厂,生产产品,小组讨论学习精益工具的运用,讲师基于培训过程系统地总结和回顾精益生产知识,让学员发现精益生产的优点,在授之以渔的同时激励人心。

2. 师资力量

优秀的师资是成功培训的重要因素。然而精益生产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该培训的讲师需要了解自己的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了解企业的精益生产执行状况,同时精通精益生产理论及相关知识。精益生产培训由精益生产部门或者精益生产的团队组织,首先从各个生产领域选择合适的对象开展培训,通过考核之后成为讲师,为非一线员工开展培训;对于一线操作员工,由工厂的精益团队组织培训,但是不管理论还是实践需要根据所培训的对象进行重新整理。

四、模拟培训流程

精益的过程是不断改善的过程,同时也为了让学员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及掌握精益,精益生产的模拟培训主要分为四个轮回见图1。

第一步,讲师与学员互相做自我介绍,学员提出自己关于精益生产的疑问或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学员介绍结束后,讲师对学员所讲的问题及期望做简单总结,为学员介绍培训的基本情况及培训所需遵循的守则。在良好的氛围下学员参观精益文化区,树立正确的精益意识,主动接纳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

第二步,在培训课堂,讲师讲解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背景和目的,企业精益生产现状。培养学员精益理念,介绍精益生产理论的背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及精益生产的企业目标。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核心是消除浪费,确保学员知道何为精益生产的七大浪费,从而提升其识别浪费的能力。

第三步,开展第一轮模拟,分配角色,介绍模拟工厂的布局,阐述每个岗位的职责,模拟的操作,记录数据。该轮模拟不引入精益生产理论,尽可能多的生产。模拟过程中,学员发现问题,掌握浪费,在模拟结束时的总结中了解客户满意度,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教授精益生产理论,讲解5S工具的理论及应用,带入超市和看板的概念及其设置,阐述如何运用看板实施拉动,从而消除或减少浪费。与此同时,学员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讨论,其他学员各自发表意见,说出解决方案。

第五步,开展第二轮模拟,根据工位分组,每组学员对自己所在工位开展5S工作,区分必要品与不必要品,实施标准化,对于必要品进行定位。之后所有学员对各工位分别点评,不断改善。模拟开始,各工位增设超市和看板,以看板为信号进行生产,控制库存,实现拉动。讲师在模拟结束后引导学员发表意见,感受到改善带来的效果,同时亦发现不足。

第六步,教授精益生产理论,传授价值流图的相关知识,进行价值流分析与设计;另一方面,泳道作为分析企业信息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讲师教导学员如何绘制泳道图,分析信息流现状,并设计出新的泳道图。引入节拍的概念,测算节拍时间,识别生产瓶颈,区分浪费与增值,尽可能消除或减少浪费,实现与客户节拍同步,调整产能,阐述单件流的实施。

第七步,开展第三轮模拟,分组测量每个工位的节拍,找出瓶颈,区分增值与浪费,消除浪费,计算出实际需要的工位;继续分组进行价值流分析、泳道分析、换装时间以及布局改善。根据小组讨论的方案改善第二轮的模拟,开始新一轮单件流模拟,由第三轮模拟所得的各项关键指标数据与上一轮进行对比,学员进一步理解精益生产方式。

第八步,教授精益生产方式,阐述全员生产维护和零缺陷原理,研究物流问题,设计拖车路线,分析工厂物流系统所需的所有数据,定义模拟工厂厂内运输系统。

第九步,开展第四轮模拟,分组针对上轮模拟的问题改善工厂布局,设计物流路线及工位物料存储点,分析物流所需数据。模拟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物料拉动配送,实施有效的信息传递控制。模拟结束后在讲师的引导下对本轮模拟发表观点,提出问题。

第十步,回到培训课堂总结本次培训的状况。培训结束后,评价改善的效果,根据数据将改善后的效果与第一轮的生产效果作对比,观察是否有明显的变化,七大浪费是否明显消除或减少。通过比较,学员对精益生产理论树立信心,产生兴趣,跃跃欲试。从精益生产理念到精益生产工具方法的应用,成为学员掌握的技能,为在现实工作中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最后,回头查看学员在培训伊始所提出的问题和期望,学员针对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学习心得,讲师总结,培训结束。

五、模拟培训的效果评估

S公司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培训后92%的员工对精益生产理论掌握相对熟练,能够更灵活的运用精益工具。根据2013年的数据,工厂的绩效相比之前提升10%,浪费减少8%,库存降低35%。通过实施精益生产模拟培训,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益人员,学员接受培训后不仅掌握基础精益工具,更是提高了精益热情,员工之间协调能力增强,更加配合企业精益生产的实施。而企业在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也比培训之前容易,员工了解精益生产,互相影响,企业提高生产率,及时完成订单,最终获得客户满意。

六、结语

总之,精益生产模拟培训有利于营造精益文化氛围,虽然不会使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完全掌握精益方法和技巧,但是却在他们潜意识中留下了精益生产理念,在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之时,企业员工知道什么是精益生产,从而降低实施的难度。然而,学者对于精益生产培训的研究相对较少,正如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管理的不易,企业如何做好精益生产培训也有很多难点,希望更多的文献能够补充这方面理论。

参考文献:

[1]叶飞帆,华尔天.精益企业理念与精益生产实现模式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8(06).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5

1.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各参与人对彼此的策略集、支付函数有准确了解,博弈行为同时进行。其学生和教师的博弈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效果好坏来决定是否要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优化。假设管理学科的学生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后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提高,其收益为F1,而学生在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后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没有提高,其收益为F2(F2>F1)。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优化的收益为F3,教师如果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优化,学生和教师收益都为0。而教师继续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资源来进行教学,产生的收益F4(F4<F3)。教师与学生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收益矩阵见表1:

表1 师生间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收益矩阵

在表1中,F2>F1,所以当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时,由于教学环节任务多,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讲,而且要认真完成实践环节和理论环节的作业,要查找很多资料,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学生会选择不认真学习。由于完全信息条件下,教师会预先想到学生在课程资源整合后会选择不认真学习,为了避免做无用功,教师便会选择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整合优化。这时,上面的纳什均衡为(不课程资源整合,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收益为(0,F4)。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整合优化并且学生愿意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时,学生和教师的收益为(F1,F3),此时双方的收益远比纳什均衡(0,F4)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双方。在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条件下,得到的只有一个纳什均衡(0,F4),因此,可以借助外界力量来打破这种不利的均衡,来达到教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2.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设学生需要教师整合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为A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i。教师根据学生认真学习与否来选择是否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的优化,如果教师进行了课程资源的优化,学生可以选择是否认真学习优化课程。如果学生认真学习优化的课程,那么教师和学生都获利,教师收益为Ai,学生收益为I,此时博弈结束。如果学生不认真学习,教学效果没有提高,教师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同时教师也会付出相应代价C,那么教师的收益降为Ai-C,而学生因不认真学习而受到的相应的惩罚为P,则学生的收益为I-P,反之,如果教师不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则教师收益为-A-Ai(教师多花了精力还没有提高教学效果),而学生收益为I+A+Ai。如果教师不整合优化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D,那么教师就进行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学效果为q(q<i),则教师收益为Dq,而此时学生没有任何收益,博弈结束。

图1 师生间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图

用逆向归纳法来求解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通过该方法可以看出上面博弈的均衡为(Ai,I),即教师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教师和学生共赢的局面。然而,在现实的教学管理中,一些学生为了获得I+A+Ai的收益,会不认真学习,使得教学效果不提高。此外,如果教师选择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采取措施管理,那么当C>>Ai时,教师进行管理这一威胁便成为不可置信威胁,学生知道这一威胁后会选择不认真学习,而教师事先会想到这一结果,因而在最开始就会决定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因此,学生要在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上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将无法得到解决。

3.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指至少某一个局中人不完全了解另一个局中人的特征,即不知道某一参与人的真实类型,但是知道每一种类型的出现的概率。在不完全信息下,教师并不知道管理学科的学生是否认真学习专业基础课,但教师知道学生认真学习的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概率为q,且p+q=1,同时,学生需要教师整合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资源为A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认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为i。认真学习的学生收益为Eg,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收益为Eb,且Eg>Eb。同时,如果教师选择不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教师将进行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其收益为R,而且R<Ai。教师和学生博弈的收益矩阵见表2:

表2 教师与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收益矩阵

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师和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博弈均衡为(Eg,Ai)。

表3 教师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收益矩阵

在表3中,教师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博弈均衡为(Eb,-Ai-A)。因为Ai>-Ai-A,所以教师的最优选择是对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教师事先并不知道管理学科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生是否是认真学习的,则需要计算教师选择进行优化课程资源的期望收益。设教师选择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期望收益为E1,选择不进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期望收益为E2,那么E1=p*Ai+q*(-A-Ai),E2=R,只有E1≥E2时,教师才会选择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即p*Ai+q*(-Ai-A)≥R,也就是当p≥(Ai+A)+R/(2Ai+A)时,教师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反之,教师将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

4.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是指在动态博弈中,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由于行动有先后顺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为,获得有关先行动者的信息,从而证实或修正自己对先行动者的行动。假设存在认真学习和不认真学习的两类学生,学生认真学习的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概率为q,且p+q=1。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教师并不知道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生中哪些是爱学习的,哪些是不认真学习的。因此,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行动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师生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过程是:首先,自然选择学生类型,认真学习的学生概率为P,不认真学习的学生的概率为q;其次,学生先行动,选择是否要学优化课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行动修正先验概率并决定是否进行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如果学生选择学优化课程收益为B,不学习优化课程收益为0,教师选择进行课程资源优化,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来学优化课程的收益为E,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来学优化课程的收益为-e。如果教师选择不进行课程资源优化或者学生不学优化课程,那么教师将继续用传统教学方法上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此时的收益为R,如下图所示:

图2 师生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图

图2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教师根据学生的行动不断修正掌握的信息。假设跟教师学习优化课程的学生为S,根据贝叶斯法则计算认真学习的学生(G)和不认真学习的学生(B)的后验概率为:

P(G/S)= ■,P(B/S)= ■

其中:P(G)=p,P(B)=q。学生如果认真学习了优化课程后都有一定的收益,因此无论是认真学习的学生还是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都会选择学习优化课程,也就是:P(S/G)=1,而且P(S/B)=1。同时:P(G)+P(B)=p+q=1,则有P(S/G)=P(G),P(S/B)=P(B),则教师收益Rm=P(G)*E+P(B)*(-e)=p*E-q*e,只有当Rm>R时,教师会选择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优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资源整合优化策略

首先,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形成管理学科专业群的共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教学平台。其次,加快形成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教学大纲、案例集、PPT制作、视频、习题集及试题库等精品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优化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实现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最后,应努力夯实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薄弱环节问题,以大力彰显管理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步伐,通过建立支持共同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教学平台运行的更多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美]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凤:《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李斌辉:《博弈论视野中的新课程改革》,《教育情报参考》2009年第12期。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6

中图分类号: F40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精益化体现在精和益,“精”要做减法,要做到少投入、少消耗、少花时间、少给班组增加压力;“益”要做加法,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益、提高质量、提高班组生产力。通过班组精益化管理,实现物的明朗化,行为的规范化,为全面贯彻落实《班组建设管理标准》,深入推进班组建设“创先争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国网公司班组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创建先进班组、争当工人先锋号”的活动方案,将“创先争优”活动与班组建设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要以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动公司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加强班组建设,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不仅是班组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二、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的意义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是加快“两个转变”的客观需要。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国网公司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班组是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加速推进“两个转变”、努力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的直接落脚点、执行者。在班组建设中引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只有在企业战略发展的全局中谋划班组建设,推进班组精益化管理,始终把班组建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才能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企业千条线,班组一针穿。班组建设是企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企业所有的管理思想、发展战略、任务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班组和每个岗位。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的持续推进,企业组织变革出现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组织变革的调整方向主要是削减中间层次,加强基层班组,在这一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水平与班组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因此,将精益化管理理念引入到班组建设中,全面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各项经营目标,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根本需要。企业的安全生产大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班组安全管理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对于风险较大、连续生产的电网企业来说,提高班组的安全管控尤其重要。班组安全管控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隐患事故处理的质量。但是,客观地讲,目前,我们对班组的安全管控还不够到位,仍然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痼疾,急需通过加强班组建设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而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通过强化工作过程管理,规范资料管理,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等,不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实现班组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工作环境定置化、日常考核绩效化、员工队伍知识化、工作作风准军事化,无疑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的方法

1、创新理念,勤于学习善于借鉴,顺应班组建设时代要求。

班组不仅仅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层组织,而是涵盖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技术创新、民主管理、团队建设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性单元。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班组与管理层的交流互动更加紧密、与生产流程的其他环节的协作配合更加紧密、与市场的直接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导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促进班组逐步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班组转变,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手段,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要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经济效益,增强对发展环境的快速应变能力。

2、以日常工作为抓手,以业务流程为重点,稳步推进班组建设工作。

班组在一线、在基层,班组工作非常具体明确。抓班组建设,就是要从具体的工作入手。我们抓安全生产“月计划、周安排、日分配”开始,抓工作依据、施工方案、开收工会、“两票三制”、人员组织、工器具的配备、材料的准备等等;我们抓营销管理从用户申请开始,勘察、审批、设计、施工验收、装表接电,是否规范、优质、高效。只有抓住工作这个重点,班组建设的各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班组建设工作才有实际意义。

3、开展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特色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组活动, 各种班组QC小组选题紧扣工作实际,解决日常管理中变压器渗漏问题、快速寻找故障点、提高供电可靠性问题、提高智能电表数据采集率等。开展班组特色服务,为社区无保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特别服务,体现责任央企的社会担当,和公民的职业道德。

4、重视培训工作,培养班组核心竞争力

班组是否有实力、有战斗力,主要看班组长和班组骨干成员。班组成员的能力要靠日常的培训锻炼,培训班组长和业务骨干,就是培养班组核心竞争力和班组可持续发展。重视班组培训工作,年初制定公司以及各部门年度培训计划、供电所月度培训方案、员工个人学习计划,在培训工作上舍得投入。

5、提升素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班组员工成长平台。

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必须从提高班组员工综合素质入手。必须把导入精益化管理理念与员工的成长发展紧密结合,要营造班组员工学习新知识的良好氛围,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活力。要以培育敬业、勤奋、创新、踏实、爱岗的员工队伍为目标,完善班组员工的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搭建班组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平台,加强对班组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畅通班组员工职业上升通道,为推行班组精益化管理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6、要分类指导,结合电力行业特点,突出班组精益化管理的个性特色。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7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一、烟草行业现状

国家烟草专卖局凌成兴局长指出,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行业“四大难题”不断凸显。具体表现是卷烟销量下滑、生产成本上升、行业利润增长乏力。因此,紧紧围绕行业“精益管理做除法”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练内功”的基本定位,既是实现烟草行业转型升级、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更是依靠管理进步推动节约发展,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

二、烟草行业推进精益管理的意义

精益管理,起源于精益生产,是从丰田生产方式衍生而来的一种管理哲学。当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全面推行精益管理,要求导入精益思想、推行精益方法、建立精益组织、形成精益流程、实现精益目标,并要求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人员素质提高,推动卷烟品牌发展建立在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注重管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推动企业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向一流管理迈进。

三、推进精益管理的措施

烟草商业企业在谋划 “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三大课题上下功夫,努力走出一条提高质量、提升价值、技术进步、节约成本的内生发展道路。为此,秉承“以需求拉动价值,以价值优化流程”的精益基本理念,在实践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总要求,以导入精益思想为起点,以实现精益目标为导向,以建立精益组织为保障,以推进精益方法为手段,以形成精益流程为途径。促进精益管理扎实推进,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一)以导入精益思想为起点

通过培训学习、教材推广、氛围营造等方式,积极导入精益思想,使广大员工对精益的认知实现了从“无知”到“基本认知”、从“基本认知”到“基本认同”的转变,全员的精益理念、精益意识得到增强。

企业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来持续不断地打造精益人才队伍。开展分阶段、分层级、多形式的精益管理培训。包括内部和外部培训,例如:举办精益管理专题培训,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精益课题评审会,QC活动成果会, QC诊断师培训班,各单位自行组织精益内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员工开阔了思维、提高了自身素质;从思想上、理论上、技能上为推行精益管理进行了储备。培训学习已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循环。为促进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深入推进,确保体系建设持续改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培训资料整理编制成学习手册,将精益管理的方法、理念、常用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在学习手册中,强化了精益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依托行业网站、工作群组、微信订阅号等多种方式,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分享和交流工作经验,同时配合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营造了全员知晓、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覆盖的精益管理氛围。

(二)以实现精益目标为导向

将精益管理与目标管理向融合,以“降本增效”为总目标,本着向管理要效益的原则,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从经营指标、服务质量、工作质量三大维度着力打造精益“目标树”。以企业整体规划、年度工作报告和年度一级目标为依据,召开了精益目标专题会议,确定精益目标,明确了目标值,确保目标可测量,并统一了测量口径、测量周期。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目标层层分解,从空间上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从时间上将目标分解到每个月或各阶段。形成了覆盖全市系统核心工作的三级“目标树”。使全体员工和各业务流程形成了围绕目标、完成目标的合力。同时制定了分阶段落实精益目标的具体措施,结合进行考核评价,促进精益目标的完成和不断提升。

(三)以建立精益组织为保障

将精益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需要在组织上全力保障。为此,成立精益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精益办公室,明确责任,建立分工协调、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在推进精益管理的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广大员工在管理的地位及作用。和所有管理体系的成功推行一样,精益管理的成功推进首先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一致认可和高度重视。“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分管领导要靠上抓落实,保证工作进度。将精益管理工作与各项具体业务工作一起考核,做好指导、协调,打造“人人讲精益、事事精益做”的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形成以“合理化建议为基础,精益改善课题与QC小组活动为中间层,科技创新项目为塔尖”的三层精益改善机制推进全员改善,对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充分发挥了全员的创意智慧,提高了改善成果的质量和推广性。确保了从“小建议到大课题”均有完整的管理模式,使“大课题到小实践”有完善的落地运行机制。建立了各类改善项目立项、评审、监督、推广等程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精益管理机制。

在系统内成立精益管理联络员、内审员及QC诊断师队伍,通过定期培训、经验分享、提炼总结,培养了一批懂业务、善钻研、重创新的精益管理、体系建设骨干力量。专业人员基本覆盖各单位、各部门。

(四)以推进精益方法为手段

精益方法是指为使精益职能达到精益目标的实践途径 。 精益方法层出不穷 ,对它们的理解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按照他们解决的职能内容不同,5S、TPM、SMED 是解决运作现场优化的方法, TQC 主要是解决结果控制优化的方法,战略分析、价值链分析、提案活动主要是解决流程优化的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的系列方法是解决人事组织优化的方法 。 第二,企业在选择适当的精益方法时 ,应该必须结合职能领域的目标进行综合考虑,采用系统组合。 第三,精益的信息化方法,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企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精益方法。重视信息的共享。采用电子信息化手段使信息快速、准确的流动和传递,实现信息的双向顺畅交换,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充分利用优势和实力,消除浪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以形成精益流程为途径

在进行5W1H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寻找工序流程的改善方向,构思新的工作方法,以取代现行的工作方法。运用ECRS四原则,即取消(eliminate)、合并(combine)、重组(rearrange)、简化(simplify)的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好的效能和更佳的工序方法。

首先考虑该项工作有无取消的可能性。不必要的活动,都应予以取消,如果不能全部取消,可考虑部分地取消。其次考虑合并的可能性,合并后可以有效地消除重复现象,能取得较大的效果。再考虑重组,就是通过改变工作程序,使工作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以达到改善工作的目的。最后,经过取消、合并、重组之后,再对该项工作进一步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使现行方法尽量地简化,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四、烟草物流精益应用

(一)基本思路

烟草商业企业市级局(公司)物流运营环节的基本运营模式是“非法人实体化”。该模式的基本特点一是资产统一管理,即统一管理和调配资源,并承担对物流资产的管理责任;二是业务独立运作,即实现物流配送中心对全市辖区的物流业务的垂直管理;三是费用统一管控,即实现定额管理和非法人单独核算;四是人事适度授权,即实现物流配送中心在人、财、物等方面有效授权。

开展烟草精益物流工作不仅是为了对外有亮点,更重要的是对内有实效。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结合技术创新,利用卷烟配送基础设施和综合管控这两个发展平台,运用“管理可视、流程可控、绩效可考”这三种手段,突出“精到服务、精化流程、精准运营、精确核算、精细管理”这五个重点,同时拉动上下游业务价值流提升,如上游依据库存量及卷烟销量提醒销售部合理订购卷烟,下游卷烟配送人员提升配送服务质量。通过内部全价值流提升,实现内外价值流的合理衔接,即货源精准采购、库存科学合理、货源投放松紧平衡。

(二)精益提升途径

1.现场管理

定置管理和目视管理是由5S活动深入和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是5S活动的一项基本活动。

定置管理是以生产现场为对象,研究生产要素中人、物、现场状况和之间的关系,通过整理、整顿、清扫与生产现场无关的物料,把生产现场所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的位置,使形成和影响生产条件的人、机、料、法、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现场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文明生产。定置管理通常包括生产现场区域定置,如:入库区,仓储区、分拣区、发货区等,和现场中可移动物件定置,如:劳动对象的定置、工卡和量具的定置,及废弃物的定置等。

对现场空间和场地的定置要实行“三定”原则:定位置、定数量、定区域。定置管理的具体步骤:第一步是将区域内主要设备进行标注;第二步是按照作业划分5S管理区,确定定置区作业员和管理人;第三步是将5S管理区内所有物品进行识别(状态、质量、功能、物流);第四步是5S行动―整理、整顿;第五步是管理区内所有物品定置。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的生产活动,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现场管理中,利用人们的视觉,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员工都看得到。这对于推动自主管理、自我控制、提高现场管理效率是十分必要的。目视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额管理方式,也可称为“看得见的管理”。目视管理的内容包括:规章制度与工作标准的公开化,生产计划和生产进度图表化,把目视管理和定置管理相结合,生产作业控制手段的形象直观化与使用方便化,物品的码放和运送数量的标准化、规范化,现场人员着装统一化与实行挂牌制度,巧妙运用色彩,实施色彩管理等方面。

最终,通过编写《目视手册》将成果固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使用形迹法表现物品的定置管理区域;二是各种设备设施标识的标准化管理;三是作业状态目视化管理。

2.规范化管理

从组织机构、作业流程、员工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

以物流中心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为依据,通过对物流中心各个岗位工作职责的深入了解,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的组织机构。

依据各岗位的实际工作,通过价值流图分析法及流程程序分析法,建立一种柔性的业务流程,形成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为主的标准化文件,使整个生产运营过程机动、灵活,能够以最大效率最小成本完成企业各项活动。

根据物流中心运行的基本规律并结合企业实际,从仪容仪表、岗位纪律、工作程序、待人接物、环卫与安全、素质与修养等方面规范员工日常行为,提升员工职业化素养,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3.精益管理

从精到服务、精化流程、精准运营、精确核算、精细管理这五个角度入手,搭建快速响应、高效运作、智能作业的精益物流体系,努力消除物流设备设施空耗、库存过高、人员冗余等各种浪费现象,使物流服务快速、准时、准确满足客户要求,达到物流服务的低成本、搞效率,实现精益物流。

一是精到服务,包括:送货服务、收货服务和服务监督评价。送货服务主要是针对客户关注的各种问题和需求,提供响应服务、告知服务、宣传服务、提醒服务和征询服务,对送货过程中额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提出规范的服务步骤和办法。收货服务主要是在常规服务基础上,更加关注工业客户在交通、食宿、接引、快捷等方面的需求,从服务标识、服务设施、服务响应、信息提供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服务监督评价是在原有内部监管基础上,以客户感受、客户体验为重点,重新构建服务评价体系,创新监督办法和内容,调整服务评价指标。

二是精化流程,包括配送中心建设和日常运行两部分,配送中心建设主要包括工艺流程优化、动线设计、优化人员、设备配置等。日常运行包括中转站布局、线路优化、送货模式调整等。流程再造过程中,通常采用过程活动图、实体结构图、供应链反应矩阵等方法。通过全价值链分析法对卷烟在物流中心的流转过程进行价值链分析,对比各流程的输入和输出,评价各环节对价值的贡献度和必要性,进行流程优化,形成精益流程。在此过程中,应采集各环节或工序所用时间的实时数据,确定必需的步骤和程序,努力实现时间和费用核算精确到人、车、机台、班组,分析寻找不合理的结点并加以合并和简化,确保整个流程在精益管理核心思想下,实施JIT、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7S 管理,消除不必要的等待,不必要的加工,不必要的动作,以缩短整个流程的时间,创造无中断、无绕道、无等待、无回流的价值链,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三是精准运营,开展精准运营需要以物流综合管控平台为基础,形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高效的信息采集、过程监控、运行评价及客户服务功能。实现与营销、人事、财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各类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传递的及时性,支持物流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有机结合商流信息和物流信息,实现物流精细化管理,支撑营销的精准服务,保障工商物流一体化和协同营销的顺利实施将现有的仓储管理、线路优化、绩效考核、视频监控、在途信息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提高系统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同时,关注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维修。加大硬件的投入力度,顺应时代的步伐和行业的特征,建造符合卷烟保存的物流园区或配送中心,配备自动化储运设备,并对设施设备进行常规的保养维修,以防因设备运作的故障而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作,而无法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或合格的产品。此外,还可采用技术创新来解决销量持续增长与仓储、分拣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四是精准核算,是指建立配送中心相对独立运行为特征的二级核算制度。可通过以下五个步骤进行:一是建立物流费用核算和管理体系;二是落实预算管理和定额管理;三是细化可控成本的责任承担主体;四是将相关责任纳入绩效考核;五是对运行水平进行总体评价。

五是精细管理,通过全面开展精益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培训,深入学习精益管理思想,并将精益思想运用于构建卷烟物流供应链体系。建立科学的运行质量评价体系和管理实践,努力追求“七个零”,实现客户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的双赢目标。首先需构建精益管理层次评价模型,以仓储指标、分拣指标、配送指标、人力资源管理指标、安全管理指标为第一级层次指标构建烟草物流中心精细管理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根据行业标准,结合烟草物流中心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制定评分标准。再通过层次评价模型对物流中心精细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了解物流中心的优势及不足,为进一步提升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找到切入点。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给出相应建议。

五、回顾和展望

精益管理是一项体系工程,需要按照精益的思想长期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趋于符合精益的要求。没有变革就没有飞跃,任何企业从一个阶段提升到另一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经历某些阵痛。精益思想勾勒出了一条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路。推行精益管理,是烟草商业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的必由之路。

精益管理将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综合配套应用于现场,尤其强调了发挥其整体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产出的目的。推行精益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益项目,积极地实施与开与展精益项目相关的组织管理、资源配备、教育培训、技术与方法的准备。在获得一定效益后,坚持持续改进并逐步推广,最终使得整个企业实现精益管理。

展望未来,精益改善需要与精益文化一起构成精益管理的核心驱动力。由于精益文化是无形的,在开展精益管理活动之初,往往被人们忽略。我们建议未来可以三个层面构建精益文化,一是物质层面,通过改善后的办公现场和生产现场,影响和改善员工的意识和观念;二是观念层面,通过提高员工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和改善全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三是价值观层面,通过全员的观念提升,构建企业核心价值观,使精益管理成为能够长远继承,并持续改进的信念。

参考文献:

[1] 门田安弘 . 新丰田生产方式 [M]. 王瑞珠等译 .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2006.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变是当前人们探究的重点,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基础。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需要在经济发展中保障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和民生需求的步伐。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把促进就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位置,才能够在经济发展中确保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矛盾的减少降低。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促进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问题,确保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探究的必然结果。

1. 创业型经济的内涵界定

创业型经济作为以创新事业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产生于上个实际70年代的西欧和美国等各个发达国家。它以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通过管理型经济的改革和对各种经济制度的健全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发展模式。创业型经济客观上反映了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进程中,中小企业逐渐取代大企业,并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动力之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彰显包容性增长理念,必须构筑以就业为基础的收入增长机制。发展创业型经济、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必要对创业型经济的内涵界定清晰。结合创业型经济的产生根源和时代背景,本文将创业型经济界定为以知识和创业家精神为核心生产要素,以创新为主要手段,以中小企业为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创业机制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

2. 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学属性解析

通过对创业型经济的内涵界定,并结合逐渐增多的创业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创业在经济增长和就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可持续的创新型企业成为了创业型经济的主体结构,新兴的行业为创业型经济催生亍日益广阔的空间,偏向于小企业的管理机制和文化土壤为创业型经济注入了发展活力。创业型经济表现出的以上基本特征,使得我们有必要系统分析其经济学属性。

2.1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

创新是创业活动的本质所在,创新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对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创业型经济的本质特征。创新是通过一种新发明,或者来说创新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由于在过去的时间内,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生产方式和效率的日益提高,对劳动力资源应用的日益降低,就业问题成为影响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和方式,创业经济的发展与形成对解决就业问题带来的经济制约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对创新的上述界定主要依据知识的增量,以确保在创业经济发展中是针对人类的知识分工为基础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有效前提。以人类知识分工的深化为基础。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发明者不等于创新者,只有敢于冒风险把一种新发明最先引入经济组织之中的人才是创新者。创新也是创业家精神的本质所在,可以使创业者拓宽商业视野、获取市场机遇、整合独特资源、推进企业成长。正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家精神,推动着创业型经济的不断发展。

2.2创业型经济是在高度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

分工水平的不断演进是创业型经济的主要动力。创业企业内部十分显著的分工利益能迅速推动新的产业的形成、成长与扩张。由于专业化经济的存在,分工水平的不断演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内生比较优势,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而市场容量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分工的演进,提高了分工水平。在市场与分工相互促进过程中,创业型经济内在要求的新创企业的不断出现,经济增长和就业作为分工的“副产品”也随之实现。

2.3创业型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和创业家精神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展都以若干种生产要素为依托。在这些要素中,必然有一种或两种是最重要的要素。农业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土地,工业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资本,在创业型经济中,核心生产要素则是知识和创业家精神。核心生产要素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迅速实现产业的革命,进而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创业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和创业家精神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战略地位的确立,改变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推动生产力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2.4创业型经济是以中小企业为微观经济基础的经济

在管理型经济中,制造业对规模经济的依赖性较强,资本和管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作用不可替代。而在创业型经济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成本大为降低,而知识和创业家精神成为稀缺要素,导致企业竞争面临的市场更为瞬息万变,竞争的关键从资本和管理转为信息、知识和创业家精神等核心要素。同时,随着社会逐渐由工业时代进入后工业时代,市场需求逐渐由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产品分散。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为特定市场服务、用工制度更加灵活的中小型企业就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5创业型经济的制度基础植根于市场经济

从创业型经济的市场主体来看,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最积极的维持者。由于中小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贴近市场、贴近用户,长期活跃在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与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并能够随经济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因此它对市场的发育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规范起着促进作用。小企业的竞争长期存在,是推动经济繁荣和市场活跃、成长的主导力量。原因在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往往难以经受住市场的冲击。因此,数量众多、市场份额分散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必须充分发掘企业的潜力,以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9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一种以知识和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向人类走来。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必将会对21世纪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知识经济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不再是以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作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且还以知识作为新的竞争资源。美国学者托夫勒认为:“科学技术越发展,人类按照自己需要创造资源的能力就越大,那时惟一重要的资源就只剩下信息和知识,知识将是未来贸易的中心。”现行的管理方式已无法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殊的资源呼唤特殊的管理方式。一种崭新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由此应运而生。企业为求生存和发展必须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而其中管理创新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知识经济对管理的影响

如果说新观念或新理论的出现往往标志着时代的变迁,那么,资讯管理等新管理理论的问世,知识产业、学习型组织等新企业形态的出现、商业生态系统、数字神经网络等新经营理念的流行,知识工人、虚拟企业家等新企业角色的登台。无一不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经营管理时代己经悄然来临。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他的新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受到良好教育的人都将成为社会的中坚.杜拉克说:“世界上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他更一步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资源是知识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来自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管理。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不同于资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事。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的。然而,知识资源并不像传说的资源如土地、机器设各、资本那样有形易管理,创造知识、分析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无形的活动,它无法被监控,也无法以外力强迫。因而,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悄然兴起。

二、加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设想

1.加强基础管理

中国传统企业今天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基础管理。企业管理是分层次的,首先是投资决策,这是企业的最高决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也就是企业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能赚到钱;其次是经营管理决策,也就是在具体战略上的实施方案,更强调企业的方法、目标和理念;而第三个层面就是基础管理,是企业基本业务的管理。比如像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包括从产品到销售环节,以及最终到客户手中。在这当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衔接的,当中有许多过程控制的问题,像成本控制、资金控制,都属于典型的基础管理问题。

在上述三个层面的企业管理内容中,基础管理是最基本的,如果没有基础管理,其他的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实现。所以,中国企业从整个管理的角度看,基础管理环节是比较差的。我觉得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不缺经营决策头脑,包括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决策方面的水平都不低。但是,当企业有一个好的投资方向,经营决策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时,最根本的差距还是在基础管理的实施和操作上面。

2.企业管理创新应注重四个结合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创造性、开拓性、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把鲁莽行事作为开拓创新,而应注重搞好“四个结合”。

(1)管理创新与坚持市场化相结合。企业管理就是把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等生产要素科学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实体的生产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向市场,生产和销售也依赖市场,因此,必须把管理创新与坚持市场化紧密结合,让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服从市场,按照市场机制的规律去有效地配置资源。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搞好管理创新,就必须紧密围绕市场,去探索和实施新的管理体制和方法。

(2)管理创新与坚持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相结合。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坚决反对霸道主义,家长作风。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毕竟有限,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企业的每一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管理创新与建立员工风险利益机制相结合。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管理机制、方法和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效益,而要调动员工的“三性”,就必须实行“利益驱动”,根据 “利益驱动”原则去探索企业管理的新途径,这就要把管理创新与员工的风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如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模式的管理下,员工通过认购企业的股份,真正成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之一,把风险与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

(4)管理创新与企业特色相结合。创新就体现个性,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必须从本企业的人、财、物、科技条件等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定,因事制宜,形成自己的特色,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加消化地盲目全盘地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那种盲目照抄照搬的做法无不以失败告终的。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在新世纪的复杂舞台上参与竞争持续发展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10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随着烟草系统规模不断扩大,新技术、新设备不断使用,各项改革事业不断深入,烟草行业点多、线长、面广的复杂特征也使行业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如何通过精益管理推进企业岗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现“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零浪费、零延误、零投诉”的目标呢?以下浅谈自己对于安全岗位标准化工作中精益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精益管理的概述

2013年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在广州召开。国家局李克明副局长指出,推进精益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行业发展转型的需要,是挖掘行业发展潜力的需要;要围绕思考、谋划、实践“三大课题”,全面推进精益管理。一要导入精益思想,把握“持续改善、追求卓越”的精益内涵,营造精益氛围,形成精益文化。二要推行精益方法,推行PDCA,采用精益工具,实施精益评价。三要建立精益组织,建立包括精益理念、流程、制度、机制在内的精益系统,建立精益团队和精益考核。四要形成精益流程,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的流程。五要实现精益目标,包括精益研发、精益生产、精益营销、精益物流四个方面。

二、烟草企业建设安全标准化体系的价值

1、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管理价值

烟草企业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有助于社会和行业对烟草企业的深层次监督与管理,这不但有利于烟草企业对生产工艺、管理流程、生产设备、生产原材料的安全管理,而且有利于烟草企业全体人员安全行为的养成和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这对于提升烟草企业安全水平,提升管理能力,防范安全和管理事故有着重要的价值。

2、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建设价值

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安全标准化建设进程中烟草企业可以借助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重新建设烟草企业的管理体系、生产标准,使烟草企业的生产更加规范化,在落实烟草企业安全责任的基础上,使烟草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建立起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系的烟草企业安全和管理方面的新机制。

3、推动烟草企业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控烟压力与日俱增的严峻形势,企业必须从资源占有型向管理经济型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和结构效益型转变;管理模式要从粗放式向精益化转变,管理方法要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通过推进精益管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应用并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更好地好地满足企业在当前环境下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实现企业从依靠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促进烟草商业企业发展转型升级。

三、精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的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传统的思维模式、固有的工作习惯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精益管理的推进。在烟草行业推行精益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干部员工对精益管理的思想认识障碍,如精益管理是干什么的?精益管理有用吗?为什么要推行精益管理?与私企相比较而言,部分国有企业员工相对安于现状,思维方式僵化,工作按部就班固守成规,不愿意对工作现状或流程进行改变,从而导致精益管理难以有效推行。

2、部门协同的问题

精益管理工作由哪个部门来牵头,哪个部门就负全部责任,有的部门、单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精益管理或者不闻不问、或者配合不力、或者敷衍塞责,沟通协调难度大,大量精力和时间消耗在企业内部沟通上,导致精益管理推行阻力较大。

3、方法方式的问题

有的干部员工也明白精益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等,但不知精益管理从哪方面下手、精益管理的工具不知如何有效使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积极性很强,但思路不清,缺乏的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必要的精益管理知识。

4、管理融合问题

只是就精益管理本身进行谋划和实施,而没有与企业的目标管理、对标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管理创一流、优秀地市局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企业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单打一地推进精益管理。

四、烟草企业建设安全标准化体系的主要措施

1、建立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岗位管理体系

建立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将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落实到实际,这就需要有烟草企业岗位管理体系作为基础,以对烟草企业员工生产和行为的有效规范与管理,来实现烟草企业安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应该结合岗位管理体系,对烟草生产、加工、存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做到控制,隔离各种安全危害源和安全风险,建立起岗位安全教育培训的机制,在提升烟草企业员工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前提下,实现在岗位上对烟草企业安全隐患的防治,以标准化、预防性的措施和体系来消除烟草企业安全问题和风险。

2、建立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班组管理机制

班组是烟草企业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实现烟草生产安全的基础组织,应该发挥班组在安全、管理和组织方面积极性的基础作用,通过对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目标的分解来确定班组在生产、管理中的中心工作和重点环节。烟草企业可以以班组为单位,对安全教育的落实,安全生产的检查,安全技能的竞赛等活动进行严查、验收和考核,借助集体的力量将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建设落到实处,使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变得更适于监督,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也就能够更加规范与完善。 3、建立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部门安全管理体系

在烟草企业内部,根据生产环节和职能,存在多个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要通过全员参与、专项培训、宣传教育,重点开展部门安全标谁化手册宣传落实情况以及检查表的分级应用情况,要对现场安全管理、日常安全管理和安全基础管理进行规范,加强过程跟踪检查,组织以部门为单元的考评验收小组,按照安全标谁化验收方案,扎实完成各个车间和各个部门的安全达标验收工作。

4、建立安全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机制

烟草企业应该以安全应急预案、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指导书、安全管理等制度为基础,建立并完善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管理机制,以更为有效的措施落实烟草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实际工作。通过对示范部门的安全标谁化建设,实现整个企业的安全标谁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合理计划、统筹安排安全标谁化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安全标谁化建设。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以有效措施和制度确保“时间节点”达标,通过烟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标谁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应该针对各部门、各班组的安全标谁化建设推进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及成因,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及时向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班组、各个岗位通报标谁化实施情况,而且要结

精益管理基础知识例11

一、精益生产概述

(一)精益生产的起源

精益生产源于丰田汽车制造企业。20世纪5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厂,丰田汽车公司的丰田喜一郎在参观、考察福特工厂之后,与大野耐一进行商讨并得出结论:日本国土小、需求复杂、劳动力获取困难,不适合采用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由此,大野耐一开始寻求适合日本的生产方式,他最初采用的目视管理法、一人多机等现场管理方法即是丰田生产方式的萌芽。

(二)精益生产的含义

精益生产中“精”表示精细、精良、精确,即少而精,企业只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产品,除此之外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益”表示效益,即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能够产生价值增值、要对企业有利。Womack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定义精益生产为: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量生产系统相比,精益生产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资金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的产品以准确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精益生产中员工的地位和作用

(一)员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

作为丰田生产模式的精髓,精益生产非常重视企业员工的作用,并将其视为企业生产活动的主导者。以精益生产理念为指导,企业各项管理活动需着眼于全体员工,并围绕全体员工展开,强调员工工作技能的提高、关注员工综合素养的提升。基于此,精益生产方式下管理者与员工的角色发生交叉:员工不再仅处于被动地位、不再仅是命令的执行者,而是成为了问题的解决者以及新方法的创新者,员工参与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发挥决策或者辅助决策的作用;管理者所担当的决策者、指挥者的角色变得模糊,企业需要其承担更多的是资源协调者与员工支持者的角色。

(二)员工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的基石

以丰田企业为首的日本企业,利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所带来的机会,运用精益生产模式,将员工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使企业实力得到充分展示,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并向欧洲蔓延。可见,日本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能够取得优势地位的主要利器就是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对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继承、吸收和融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与文化,其中的精髓即是充分发挥人的能力,人的因素是企业精益生产体系能够顺利运营的基础。

(三)员工是企业精益理念的践行者

精益理念并非只是管理层的理念,而是应该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层面。精益理念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只有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精益,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益,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并非简单的推进几个项目或改善几项业务,它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员工的工作――具备精益理念的员工,通过对日常工作长期不断的改善以及对工作尽善尽美的追求,逐步推进企业整体精益目标的实现。

三、基于精益生产方式的员工管理措施

(一)树立精益理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意识是行动的导向,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精益生产方式是企业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包括人、技术以及经营思想。企业构建和贯彻精益生产方式,需以相应的企业经营哲学和人文环境为基础,而这些企业精神的培育,离不开精益理念的促进和强化。纵观精益企业不难发现,相比于物质资料、技术等的精益转变,企业在组织和文化方面的精益转变更加困难。

(二)采用柔性化管理,有效识别并消除浪费

“减少或消除浪费”是精益理念的核心,包括生产资料的浪费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以精益理念为指导,通过落实精益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资料的浪费逐渐缩减,但是在员工管理方面,仍存在人员闲置、岗位安排不合理、员工工作状态消极等现象,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即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显著。企业可以通过柔性化的管理方式,有效识别并减少或消除浪费。

柔性化管理方式的特点是倡导平等、民主,通过人性解放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心情舒畅的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优良的业绩,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据此,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控制体系,通过柔性绩效评价体系对员工进行评估;提供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尊重员工意愿,安排与员工性格、能力相符的岗位,避免使用强制性的规则或管理方式;建立弹性工作制,实现工作设计的柔性化,为员工提供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

(三)构建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述,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故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根本动力是企业能够提供给员工满足其基本生存的物质条件。企业若想吸引并留住人才,需要在给予员工合理工资、根据员工业绩优劣实施薪酬分配、使员工的劳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为员工创造有一个利于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发展空间,包括让员工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对其进行职位的晋升以及提供培训机会等等。

(四)合理规划员工培训,强调全员参与

精益生产需要全员参与,要求企业从上至下都具备更高的素质,包括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如车间主任,作为基层管理人员,既要有组织、协调的能力,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以帮助员工解决技术问题,必要时应能够顶替某些空缺岗位。为使员工素养符合精益生产的要求,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层首先应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企业培训,在综合考量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员工个人发展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进行培训。员工则应积极参与培训,通过培训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改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力争达到企业培训评估机制的要求。

总之,为员工提供合理、多样化的培训机会,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员工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实现员工的一专多能,推动企业高素质员工团队的建立,满足了员工成长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