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8 15:55: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核算理论基础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生物资产
农业企业取得生物资产,按其用途分为,比如养鸡场孵出的雏鸡,准备用于饲养作肉鸡的,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准备饲养作蛋鸡的,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准备直接出售的列入农产品。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
1、购置和培育。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累计折旧等。2、转群。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贷:生产性生物资产。3、后续支出及分摊费用。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4、收获。借:农产品,贷:消耗性生物资产。5、直接出售。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
1、购置。借:生产性生物资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累计折旧等。2、自育。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利息等。3、转群。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4、后续支出及折旧。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银行存款;借:管理费用(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贷:银行存款;借:农业生产成本,贷: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三、长期资产与企业正常资产
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一)外购固定资产,如外购设备。(员工培训费不得计入,应计入当期损益)
1、需要安装。借:在建工程、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生产用动产),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2、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具有融资性质的。借:固定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未确认融资费用(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差额),贷:长期应付款(实际支付价款);借:财务费用,贷: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借:长期应付款,贷:银行存款。
(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如建冷库、厂房等
1、自营方式建造。借:在建工程———某项目,贷:工程物资、应付职工薪酬、库存商品、应交税金(销项税)、原材料、应交税金(进项税额转出)、银行存款等;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2、出包方式建造(按合同具体条款支付工程款)。借:在建工程(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等),贷:银行存款、预付账款;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
四、农业生产成本
(一)直接费用。借:农业生产成本,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
(二)间接费用。借: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累计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期末,应按一定分配标准对共同费用进行分配。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贷: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
(三)结转(应在农产品验收入库时)。借:农产品,贷: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
五、农产品
(一)成本费用归集。借:农产品,贷:消耗性生产资产、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
(二)出售。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农产品。
六、收到项目补助款
(一)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1、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补助,如收到预拨款等。①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②然后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并确认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2、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补助,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
(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1、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借:银行存款,贷:递延收益。2、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营业外收入。借:递延收益,贷:营业外收入。3、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借:递延收益(尚未分配部分),贷:营业外收入。
(三)综合性项目的政府补助。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将政府补助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视情况不同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项目期内分期确认为当期收益。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正常的开发及经营活动并保持持续发展, 都需要有计划地配备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人才,因为,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是房地产企业众多经营中最重要的经营之一。从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房地产企业中会计核算处理水平的高低使得凡地产企业的发展速度是存在有很大差别的。不科学的会计核算处理不但影响着房地产企业最大程度的稳步发展,甚至会让房地产企业自身承担巨大的风险。
一、会计核算的定义及前提以及在房地产企业经营中重要作用
究竟何为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又叫会计反映,是将货币作为关键的计量尺度,是对会计主体其资金的运动所进行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以货币作为计量的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预算的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分析。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同其他类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在基本前提上有着4个相同的方面;首先,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要实现会计核算必须具备会计主体的前提,会计主体即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单位,会计核算应该以企业发生地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会计核算还应该注重持续经营这样一个前提,因为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建立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再次,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就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及编制会计报表。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期间按年度划分,以日历年度为一 个会计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最后,就是货币计量,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 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在房地产企业开发及运营中,实行会计核算处理,目的在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并实现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最大化效益。我们知道,会计核算处理对于房地产企业至关重要,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对防范房地产企业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房地产企业风险存在于其开发及运营活动的始终。房地产行业由于其会计核算特点而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空间。其实,在现阶段,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已经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决策。日益显现的房地产行业繁荣的假象而引起的过高的房价是极其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做好防范工作的前提就是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处理,旨在利于研究房地产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无论是国有房地产企业还是其他形式的房地产企业,都在实行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项制度。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跟随了我们几十年的制度应该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可是,伴随着市场自由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在房地产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式下,房地产企业在众多管理问题中的不利日益显现且逐渐增多,尤其是会计核算处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科学
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存在着会计科目设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会计科目就是 对经济活动或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分类设计的会计项目。我们知道,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专业所特有的手法。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关于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当已经不适合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因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建设周期过长的问题,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均为在建工程,时间上要跨几个会计年度,所以成本的结转期以开发项目的建设周期为准,而按通常会计记账方法往往是要求在年终结旧账建新账,这样就导致了一个开发项目就要分别记在几本账上,这样会计科目设置的弊端是不利于投资分析的,同时也增加了会计的工作量。
2、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披露的不真实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财务风险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因为财务情况恶化而 致使企业的房地产投资以及其报酬无法全部收回的可能。投资风险、筹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是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从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来看,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质量保证金提取的相关规定是没有的,当然,我国的证监会是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取质量保证金的,并对其披露其核算方法也是有要求的,但披露的风险却仅仅限于抵押贷款的担保风险,从很多房地产企业披露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关于质量保证金问题其实基本没有披露。
三、 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的相关措施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之迅速是有目共睹的,而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成为众多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强烈关注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房地产企业与其他行业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使得房地产企业的会计工作不能与其它行业的商品同样进行。在房地产行业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核算中的某些问题的暴露,令更多的房地产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规范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是房地产企业当下应该慎重对待的问题,因此,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处理工作的有效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1、将会计科目的设置逐步合理化
房地产企业应该按照自身企业所开发的项目和规模等要求来开展核算。在企业的具体执行操作中,房地产企业应该建立开发成本明细台账并按照核算对象的具体情形设立其成本卡片,成本卡片最先可以只分为两个部门,也就是举头部门以及账表部门。举头部门主要列举其施工合同的相关内容,例如开工日期和完工日期以及施工单元以及建筑面积等。正文则要负责多栏式的明细账,需要全面和真实地反映成本开支的状况。
2、加强现金收付的实现功能
现金收付实现制也叫现金制或者实收实付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按照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间将与现金收支行为的发生与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全部记作收入和费用,而不考虑与现金收支行为相连的经济业务实质上是否发生。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会计核算中实施现金收付实现制。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划定,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主体。但是,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的不同,应该更加重视现金收付实现制。允许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这两种体例并存,是当今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处理中明智的选择。
3、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的形成基础
房地产开发企业多数都存在现金流量的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一切又都属于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也甚至影响着会计核算的成效性。所以,为了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处理,就必须加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正因为这些存在问题的方面是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形成的重要基础,那么,要保证赖以发展的会计核算处理的合理性,其基础的管理就显得更加必要。
二、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模拟操作
以超市商品采购业务中的款未付货到票到为例,具体的课堂模拟操作步骤如下:
(一)前期准备(5min)
1.教师提问(1)超市商品采购需要那些有关人员参与其中?需要采购员、出纳、仓管员、会计的参与(2)采购地点在哪?采购地点:供应商厂址(3)如何进行采购?采购过程中需要:开具转账支票购买、填制转账支票(4)采购之后需要干什么?采购之后需要:办理入库,采购员拿回增值税发票、仓管员填制入库单、会计编制会计分录(5)如何编制超市商品采购会计分录?2.学生各组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并进行问题的回答,各组组长进行分派任务,并进行超市商品采购。3.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采购流程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采购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做好铺垫。
(二)设计财务情境开始实践操作
1.案例导入(10min)每组成立超市,超市名称由各组讨论自行制定,并选择采购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及会计人选,教师扮演供应商这一角色,各组准备开始完成老师下达的“超市商品采购”任务。2.开始操作(15min)业务内容:2013年9月10日,欣荣超市采购员王某与某洗化用品集团签订了订购合同,双方约定三天内采购10箱某品牌的洗化用品,单价为999元,2013年9月13日收到了对方发来的洗化用品及增值税发票联和抵扣联,注明价款9990元,进项税额1600元。仓管员张某验收无误,填写收料单入库。款项尚未支付。会计小吴根据收到的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该超市的采购业务流程是怎样的?(2)如何进行采购业务的分工?(3)该业务涉及哪些原始凭证?(4)需要用到哪些已知账户或新账户?3.学生活动分组开始成立超市并由组长安排组员任职岗位,安排采购员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拿回增值税发票,然后经由仓管员填写入库单,最后经会计编制会计分录。4.教师活动将业务资料发放完毕,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分录和新应收账款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教师再对新账户应收账款进行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5.教学目的通过财务情境的模拟操作,让学生了解采购业务的流程和基本业务,通过经验的操作来掌握相关的采购业务知识。
(三)教学成果
1.成果展示将各组已经完成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分录进行展示。2.交流点评学生个组之间进行相互的采购业务成果交流展示,并相互交流经验;教师对各组的工作成果进行点评,并对表现优秀的组进行表扬,对表现不佳的组表示鼓励,并对所有成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3.教学目的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以及教师对个组成果的点评,使得学生体验到了会计核算实践的乐趣,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四)习题强化(5min)
补充相应习题练习所学会计分录的编制,强化知识。1.学生活动认真完成教师补充的相关会计分录的习题。2.教师活动教师补充习题,让学生练习,巡视查看练习情况。3.教学目的通过过练习强化所学知识,让学生巩固上一阶段实践操作的知识内容,熟练会计分录的编制这一课程内容。
(五)总结(5min)
利用多媒体课件等加深学生印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1.学生活动把自己所体会到的知识与教师引导、讲解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教师的点评及总结中升华自己的见解。2.教师活动归纳过程中,应注意使用各种衔接性语言,把不同工作任务衔接起来,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会任务要领。3.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才不会有零乱的感觉,使学生对采购业务的处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引言
不同的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复杂,国家对会计信息计量的基础要求也是在变化之中的,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这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求的,但是现在要求部分企业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企业财务报告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国家意识到收付实现制本身的优点。两大会计理论基础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必将延续下去。
一、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概念及其原理
收付实现制又称为现金收付制,它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到或是付出为记录标准,对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行处理的一种会计基础。在此基础上,凡是本期以现金支付的费用,不论是为以前期间义务偿付的,还是为未来期间取得资产或劳务提前支付的,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凡是本期实际收到的现金,不论是因以前期间经济事项或是未来经济事项产生的,均做本期收入处理。收付实现制只以现金的实际收支为确认计量标准。
权责发生制又称为应计制,它是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是支付现金的权利为标准来确认和记录本期债务、收入和费用的一种确认基础。在此理论下,也就是说凡是当期实现的收入或应承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是费用,及时款项的收支发生在当期,也不可以在当期处理。权责发生制的确认标准是以权力的发生的期间作为确认时间点的。
二、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对立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对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范围不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主体不同,且国家有严格的划分标准。在我国,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队等非盈利单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那些以营利为目的机构、企业做出明确规定,要求他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
2、收入费用的确认原则不同。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进行确认收入、费用的归属期;权责发生制则是以收入、费用实际原则,收入、费用的确认与现金是否实际收到无关。
3、核算范围不同。收付实现制只确认与现金收支有关的事项,其他事项不纳入核算范围。因此会计主体的全部资产都是以现金的形式存在的,没有债券债务;权责发生制则是以债权关系来确定收入、费用的,这就将非现金资产和负债纳入核算范围。权责发生制在确认期间损益的时候也连带着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进行变化,这样就能更好的确定期间损益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
4、与现金流动的一致性不同。收付实现制的确认标准就是现金的实际收支,所以说在此基础上反映的资金运动情况与实际的资金运动情况是一致的;权责发生制下,会计的确认标准是债权关系,与现金的实际收支是存在一定的时间差的。如购买固定资产,在权责发生制下,入账价值是购买固定资产的总付出,其损耗是以折旧的形式在以后年度按照一定的折旧方法摊销到产品成本或是期间费用的,这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权责发生制下,现金的运动实际运动与会计核算存在一个较大的时间差。
三、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同一性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既相对独立又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
1、两者存在的目的是相同的。无论是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其存在的目的都是确认、计量、记录和列报会计主体的经济事项和经济业务。假设不存在商业信用和借贷行为,那么无论是采取收付实现制还是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和费用支出的核算,企业期末的核算结果是一样的;即使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权责与现金的实际收支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只要权责和现金的实际收支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这两种核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2、权责发生制可以实现收付实现制财务报告目标。收付实现制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侧重的是现金实际流动轨迹,如报告期末现金的结余和报告期间内现金的筹集、运用情况;权责发生制下,会计核算侧重的是经济资源,如企业控制的资产,应承担债务,期间的收入与成本以及其他的用来评价主体财务状况和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从表面上看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侧重点不同,其反映的具体数据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计手段将权责发生制下的数据进行转化,重新编制财务报表,这样就可以实现收付实现制的财务报告目标。现在企业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的,其最终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其中现金流量表就是通过会计手段,结合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编制的。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深度解析,总结出两大理论对立性和统一性的表现特征。经济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投资者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而且对现金流量也越来越重视。综合前文所述,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未来这两大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发展的未来相互争鸣、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宋伟.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辨证统一[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23):92-94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会计学的发展也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发生着变革。本文主要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会计的基础理论上取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会计的基础理论、性质、特点、内容以及学科建设等深入研究。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主要利用坚持创新以及解放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 :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24-02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要面向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努力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在学术界的会计理论影响力。为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探究会计基础理论为实现社会自然科学的基础发展而努力。本文主要从会计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着手进行研究,为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而不断努力,从根本上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基础理论概念探究
在基础科学以及基础学科之中所包含的理论则是基础理论,但是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不仅是基础学科和基础科学,而且还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探讨。所谓的理论则是指人们通过社会的实践,然后概括出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结论。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借助一系列对于判断、概念和推理的表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按照理论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是研究世界的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定运动形态和运动形式的性质,随着基础理论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为会计基础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从基础理论的性质看出,不仅仅是基础科学或者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且其他的学科和科学都存在着基础理论,不能够误以为只有基础学科才有基础理论,而其他学科的理论无基础理论。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是会计学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研究会计学的理论思想指导。
二、会计学基础理论相关概念探究
会计学理论主要是借助推理、概念、判断等手段来揭示会计客观本质变化以及规律性的知识体系。会计学的理论按照内容的作用可以分为应用理论、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不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依据经济学和哲学作为基础依据,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来阐释会计学的本质和会计规律。研究会计学理论根据这些与会计的基础理论相关的概念以及与之比较分析,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会计研究的正确性。由于会计的原理在会计领域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特点,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会计学基础理论具有最普遍的意义、最基础和最根本的会计理论。
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对整个会计实践具有普遍的意义,包含了对于初级形态的感性经验认识以及高级形态的理性认识。会计基础知识包含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部分,其范围要广于会计基础理论,但是其中具有最普遍的意义理论才属于会计基础理论。会计理论基础,也会被称为会计理论依据,同时此理论则是构建会计理论起到指导和支撑效果,理论基础是一个整体,其分为几种理论组成。通常会计学理论,包括了经济学、哲学等系统理论,从会计基础理论的涵义可知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理论基础存在着差异。会计基础主要指的是会计基础理论,也可以称之为核算基础、会计事项处理标准,它是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的基础。基础会计即所说的计学原理和会计基础,主要作用是进行揭示会计工作的基础规律的学科,对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研究时不能混淆,需要切实的进行分开。
三、会计基础理论按照性质分型概述
(一)会计一般基础理论探究
主要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对象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目标理论、会计智能理论、会计资金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特色理论、会计结构理论以及会计国际化理论。
(二)会计核算基础理论
会计核算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准则理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理论、会计确认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会计资产核算理论、权益核算理论、负债核算理论、费用核算理论、收入核算理论、利润核算理论以及成本核算理论。
(三)会计管理基础理论
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现代管理理论、会计管理体系理论、会计管理系统理论、资本经营理论、经济效益理论、成本管理理论、资金管理理论、利润管理理论。
(四)会计体制基础理论
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主要有会计机构理论、会计体制理论、会计人员理论、会计法规理论、会计制度理论以及会计机制理论。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表现在认识作用上,依据会计理论客观认识会计事物,依据会计基础理论结合相应的法规认识,提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着各种会计事物的认识。根据会计性质和不同事物的区别来研究会计事物发生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分析会计事物的总体特征、性质、发展趋势、结构以及规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基础作用,表现在对于会计的学科和会计研究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根据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会计的核算职能从核算的一般概念来深入的研究核算模式、方法和原则。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扩宽范围,从原有的研究范围不断进行扩展,扩展到新的内容,依据会计的职能研究一般理论,实现对会计职能一一核算研究,扩张研究会计功能时,对于所具有的服务职能进行研究,确保基础理论建立起新的会计学科。会计基础理论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学》、《会计准则》可以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理论转化为负债、资产、收入、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核算。
会计基础理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效果,会计基础理论对于客观会计事物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会计的实践进行指导实际工作,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基础理论的实际工作核算认识,从根本上指导会计管理工作以及会计体制工作。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规范作用,因为它可以作为基础的理论知识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而会计基础通常是经过会计实践检验,可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同时对于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合理性检验。会计核算过程需要对会计的信息真实性、会计完整性理论,可以实现对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得的检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预见性,因为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以后的一些会计事物做出推测,会计的基础理论反映出了客观会计事物发展特征、性质、规律和趋势等,可以依据对未来的预测可判断出会计事物的发展趋势。
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出了其教育作用,会计基础理论通常可以对会计专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清楚、全面、正确的对会计基础理论认识。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反映了促进作用,可以促进会计工作、会计研究以及会计科学性建设、教育发展。还可以促进会计学的突破性发展,通过对重大改革实施,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总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要面向中国,而且还要面向世界。努力提高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在学术界的会计理论影响力。本文主要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会计的基础理论上所取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会计的基础理论、性质、特点、内容以及学科建设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来实现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玉林.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12,05:5-10.
[2] 姜宏青.非营利组织绩效会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1课程的地位
“基础会计”课程是财会审专业及各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主要论述会计核算的基础原理、核算方式和掌握最基础的技能。学好该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
12教学最终目标
对该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原理、技能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借助借贷记账法在企业的具体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在处理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掌握,同时要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技能,会计账簿的类型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中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其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指导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意对会计基本原理的解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最终目标。
13教学目的
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学科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作用。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希望学生对两部分知识进行掌握:其中一部分是会计的理论基础、核算方式和简单的操作技巧;另一部分是组织会计核算的工作、规范会计的基本工作。“基础会计”课程为进一步学习更深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今后走出校门进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其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系统科学地讲解会计的理论基础与核算方法,以会计对象、要素、科目为主线以会计核算方式为辅线,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介绍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核算方法和组织程序,重点反映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登记会计账户的基本操作,为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奠定基础,进一步为学生今后踏上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2讲授该课程主要存在的问题
“基础会计”是财会审专业及各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程,在所学学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遇到了入门难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没能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1教与学相脱离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辅助(学校或老师自行选择),教师按部就班地根据课本知识进行讲授,教师先完成会计理论教学,然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突出以理论知识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以会计核算方法为框架。过多突出理论知识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这种会计教?W方法使教与学相脱离、教学实践与德育工作相脱离,没能把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自主性、合作性等。不利于广立院校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22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大多数高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忽视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许多高等院校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一般主要采用以教材为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辅,从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理论课程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上的理论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概括地把课程中出现的重点及难点记录下来,以应对期末考试。
3“基础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一门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好多人一直关注该课程的改革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对财会审专业学生需求主要反映在“四强”:应用性强、实践性强、核算性强、管理型强,所以“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不断在进行中,但其本身也存在改革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基础会计”是财会审专业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课程,目前好多高等院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该课程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没有创新点,学生们在传统模式下学习,感觉太过死板、乏味、单调,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该课程产生厌倦感,不利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教育,使学生们缺乏自主能力、实践能力。
4改革教学方案
1、“双线核算”已失去原有的核对作用。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以及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但一笔业务需分别由二人处理。
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另外再由他人输入原始凭证信息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初始数据的录入和共用,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2、单式凭证原有便于传递的作用不复存在。
在传统核算业务中,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随着计算机记帐及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传递速度等,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流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3、帐簿种类过于繁多。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各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各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宜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这些帐簿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种帐,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以有利于迅速结息等。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电算化实现后依然设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4、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二、改革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应充分考虑在电算化条件下现代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的信息。
1、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理论与,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如下技术特性:(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2)自动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
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和发展会计理论与,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2、依据会计业务重组原则,增设会计科目级数。
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设置科目。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项明细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会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3、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如上所述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率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机会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4、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前言
会计核算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起到巨大保障作用,通过会计核算数据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使企业财务人员能够依据核算数据进行资金筹集使用,合理进行资产投资。并且完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监督企业管理人员,防止造假和舞弊的行为,同时能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最终促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会计核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核算产生的指导理论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核算理论必须与实际工作情况相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同时,要不断的加大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保证其熟练的掌握经济业务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并能很好的进行会计核算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会计电算化进行服务,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与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会计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于会计实践。会计核算单位,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核算,一种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另一种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核算方式,都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准则,了解会计核算基础知识,加强专业技能的操作与培训。严格来讲,会计核算是一项比较严谨的工作,需要从业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整个会计行业而言,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不一,科学文化水平相差甚远,很难适应会计发展的需要,要特别加强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会计理论基础知识不合格的从业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会计人员对会计企业的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这个会计单位,很多从业人员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没有很好的了解,针对会计信息不能够进行全面的掌握,这样就很难进行精确的会计核算,严重的还会影响整个单位的会计运行。
1.2权利与责任不能互相统一
会计核算管理模式,严格来讲资金的决策与使用权同属于一个经济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必须严格进行审查与核算,但是在一些会计单位往往将资金的使用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运用,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监督审查的权利分配给会计核算部门,这就导致资金被两个部门所牵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下弊端:
1)经济决策和审核不能同步进行,并在某些时候极可能由此而影响经济决策的顺利实施,甚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资金的审核监督与资金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脱离,既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又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核算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3)在权利分属于不同部门的情况下,同一项资金运动的经济责任也必然要由资金使用单位和会计核算来共同承担,这就为二者在责任面前互相推诿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4)资金使用单位和会计核算在行政管理上各自独立和在工作上互相渗透的做法,使得权利不清职责不明,对出现重大经济责任问题时,极易引发行政诉讼。
由此可见,在没有相关法律或法规进行规范权责的情况下运行会计核算,其潜在的弊端是 而易见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影响着会计核算和各集中核算单位的正常业务工作,而且也为以后经济责任的确认和鉴定造成了隐患。
1.3会计人员深入实践的程度受到了限制,基础信息不够精准。
企业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会计的核算工作首先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随着经济活动的El益复杂,企业的会计工作难度也逐渐加大,企业在对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报告等过程中需要采用合理方式方法,工作严谨仔细。对于会计信息的采集工作,应该安排一些熟知企业的业务工作及财务流程的财务人员负责,做好对会计信息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核算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避免会计信息片面和失真的情况发生。
会计核算,顾名思义就是将单位的财务集中在一起进行核算。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会计人员很难准确的掌握整个单位的财务运营情况,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在核算的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全面而出现差错,众所周知,会计核算与整个单位的财务状况是不可分的。故此,必须对其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其次,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整个生产业务活动,了解单位的发展动态,将封闭式的会计核算转为开放式的会计核算,了解与其相关的原始凭证数据以及审查的结果与目的,这样不仅仅能提高运行效率,还有助于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由此可见,不仅仅要进行理论的学习与了解,更要加快创新理念的学习,推进新的核算方法与原则,这样不仅仅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样也会推动会计核算的发展,从而使会计体系不断的完善。
二、关于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
鉴于会计核算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使会计核算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起到整顿经济秩序的先锋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1)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对集中核算单位、会计核算、报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以明确,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严格把关,进入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要进行政治品德、理论水平以及务实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杜绝“人情岗,关系网”,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确保会计核算质量。
3)财政部门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会计核算的会计工作人员抽出一定的时间走出封闭式的柜台,更多了解一些集中核算单位的生产业务及其基本情况,尽量使会计核算结果符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探索研究财务与会计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会计核算在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上顺利运行。
结束语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只有不断地发现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采取强有力的执行措施,才能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