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产统计分析

生产统计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4 15:09:17

生产统计分析

生产统计分析例1

一、遵义市农业综合情况

遵义市地貌山地、丘陵为主,易于农耕的土地较少,主要分布于平坝与河谷地带,占全市总面积约6.5%左右,以大娄山为分界线,山南地区易耕土地相对集中而平坦,土质肥沃、阳光比较充足,易于农业的发展,而山北地区,农耕土地比较分散的分布在河谷地带,地形起伏大,农耕比较的分散。近年来,遵义农业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到2013年,遵义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7余亿元,同比增加6.5%。但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例如。2013年夏粮产量为67.77万吨,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而秋粮的总产量只有192万吨,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主要的原因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是在确定农业的总产量以后,知道主要的农作物占总产量的比重,然后确定该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即:

主要的农作物产量=总产量*比重【1】。

用两组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来确定n个变量,挑选出其中对投入产出影响比较大的自变量,这些自变量包括:农业用电量,各种化肥的使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机柴油的使用量(包括耕地与浇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积、种子的投入、机电排灌的消耗量以及旱涝保收等基本情况,而因变量是总产量。在确定因变量的前提下,以投入作为自变量,总产量的因变量以SPSS作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在按照步骤对投入产出做模型分析,在消除共线性的影响以后,能够客观而合理的分析遵义市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基本的情况,发现那些因素对遵义市的农业生产影响作用比较大。这对遵义市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的意义。

本文的统计分析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SPSS模型对各个因变量与变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在遵义市农产品投入因素农业能源消耗与农业物质消耗,而遵义市农业产出主要有:稻谷、玉米、油菜籽、甘蔗、菜花、烟叶、蔬菜、茶叶与水果等。

三、回归模型分析

(一)排除不可抗力因素建立模型

在排除不可抗力因素以后建立遵义市的投入产出的假设模型的公式1为:

Y=β0+■βi+xi+ε

排除的不抗力因素包括:

一是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影响,即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大规模的泥石流等。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折旧与损耗排除在外,例如水利工程破损、修复等不算在内。

三是农产品的质量品质排除在外,例如优质的大米与次优的大米在价格上存在差异,而本研究不算此在内。

四是假设遵义市各地的农业生产力基本的相同,土地质量不存在差异。

五是假设数据能够真实的反应遵义市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重要的符号表示说明

J代表的是农产品的类型,xi代表的农产品投入系数,zij代表的是农产品的产量,αj代表的是农产品在农产品总产量的系数,yi代表的是遵义市模型中的农产品的总产量,而βb代表的是回归模型的常数,Bi是在模型中农产品投入的系数,ε表示误差的修正项,z代表的农产品实际的产量。

(三)建立模型

在建立基本模型的时候,根据投入与产出基本理论来确定,主要根据遵义市农产品产量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得出遵义市的农产品的产量与影响变量的回归模型,并且确定一定的关系以后,对遵义市农产品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确定遵义市的农产品主要的成分,在确定各种农产品的权重系数以后,然后根据权重系数。变量与总产量的关系,得到公式2如下:

yi=■αjz

设主要的投入的变量因素为x,而产出的因变量为y,那么可以得到投入产出回归方程的公式3:

yi=β0+■βixi+εi,i=1,2,…n

(四)模型分析

1.主成分统计分析。根据遵义市的实际的生产的情况与数据的观察,本文选取稻谷、甘蔗、蔬菜与烟叶的产量作为主成分的分析,分别把稻谷、甘蔗、蔬菜与烟叶的产量设为z1、z2、z3、z4。然后对这四种产品做主成分的分析,然后确定各种农产品的权重系数,然后代入公式2通过spss软件的分析可以得到,然后可以得到公式1中变量α。

表1 变量α值的确定

表2 主元素分析

通过对遵义市的稻谷、甘蔗、蔬菜与烟叶的四种农作物的主成分的确定,我们可以得到主元素的值为0.793,符合经济分析的基本要求。而四种农作物的权重α分别为稻谷(α1)=0.772、甘蔗(α2)=0.922,蔬菜(α3)=0.792,烟叶(α4)=0.595

由此可以得出遵义市农产品总产量为:

Zi=α1*x1+α2*x2+α3*x3+α4*x4

(五)相关性分析

对农业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为,化肥用量包括磷肥、氮肥、钾肥以及含有其他元素的复合肥;塑料薄膜包括地表覆盖的薄膜以及大棚使用增温的塑料,灌溉能源与农资的消耗等。鉴于农业用电量(x1),各种化肥的使用量(x2),塑料薄膜的使用量(x3),柴油的使用量(x4:包括耕地与浇灌使用的柴油),有效的灌溉面积(x5)、种子的投入(x6)、机电排灌的消耗量(x7)以及旱涝保收(x8)对农业的产量影响比较大,而其他的因素对农产品产量影响比较少,所以我们在相关性分析的时候,选取这几个因素作为因变量。

(六)回归分析

通过代入公式3我们会发现化肥的使用量、柴油的使用量与旱涝保收p值均在0.05以下,但是旱涝保收的p值为-0.036.这样的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不符合,所以在回归方程验证的时候把旱涝保收排除掉。而其他的因素,p数值过于大,与经济理论计算不符,所以还得进一步验证,首先取化肥的使用量、柴油的使用量做一次回归方程的验证。常数为59.203,而化肥的使用量系数为5.231,而柴油的使用量:1.302.由此得出回归方程为:y=59.203+5.231*x2 +1.302*x4。

(七)回归模型的验证

我们分别采用F模式、T模式与代入样本去验证。

1.F模式(统计量检验回归方程)验证。我们根据方程y=59.203+5.231*x2+1.302*x4,根据显著值为α=0.05,这是一般经济理论采用的数值,来确定临界值Fα,通过代入spss软件,得到F值为57.362,F值小于常数,说明该方程具有显著性。

2.T模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经过代入spss软件软件计算,得出化肥的使用量x2的T值为2.763而p值为0.0013,而柴油的使用量x4的T值为为1.8952,而p值为0.00108,均小于给定的p值,所以满足显著性的要求。

3.代入样本去验证。我们给定的数据代入方程,y=59.203+ 5.231*x2+1.302*x4,得出遵义市的农业总产量为992万吨,与实际1023吨相差左右31吨,误差非常的小,基本上符合要求。

四、结论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本次的投入产出传统分析比较的合理与科学,也基本上反应遵义市农产品投入与产出的实际的情况。

遵义市在化肥使用方面:化肥的有效使用率为32%,而发达国家的化肥有效的使用率为60%,说明遵义化肥的有效的使用率的比较低。

在农业柴油的使用率方面:遵义农业柴油的营销使用率仅为42%,究其原因有遵义市土地比较的分散,不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加上在浇灌土地的时不科学,造成水与农业消耗的过重。其产生的后果有,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孔朝莉.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农业投入产出统计模型建模方法的研究.

生产统计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06-01

1 计算机在生产统计方面应用的必要性

计算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1]。时代在进步,在现代社会当中,数据越来越复杂,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手工统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就必须转变统计方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生产统计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2 计算机在生产统计方面的应用

2.1 生产数据的收集方面的应用

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2]。传统的人工统计速度慢、效益低,很难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计算机有着高效率、高速度、超大容量等特点,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采用“网络直报”这种全面调查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以最高的速度进行处理,既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又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2 生产数据的计算与分析方面的应用

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面对日益膨胀的数据,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很难保障数据计算的准确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现代企业的数据分析与计算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往往是大量的,而这些数据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工作人员只需要对数据编写一道正确的程序,计算机就能自动的实现数据的计算与处理,节省了人力,保障了数据分析与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同时计算机系统有着高速率的计算功能,工作人员只需下达口令,计算机系统数据进行分析,并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律储存在计算机系统中。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生产统计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丰富统计方法,推动着统计这门科学向前发展。

2.3 数据汇总方面的应用

现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复杂性增加了人们在统计方面的工作难度,利用计算机,只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在计算机建立统一数据格式,只需要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能对数据进行汇总,节省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提高了书记统计的效率,使得数据汇总更加系统、科学,从而保障生产统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4 报送报表方面的应用

传统统计对于报表的报送有很多种,比如传真报送、邮寄报送以及电话报送等等,但是上述这些报表方面都无法与计算机网络报送相比。随着统计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日臻完善,工业生产统计的数据传送环节已经从过去的单机操作人工传输的点对点计算机远程通讯,发展成为联网传送,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网络传输、远距离传输。目前,社会发展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高,而计算机网络报送以其巨大的优势已经成为统计报送的最佳选择。

3 提高计算机在生产统计方面应用水平的措施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数据不断增加,数据形式越来越复杂,利用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而计算机的利用关键在于人,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保障计算机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为了促进生产统计方面的质量与效率,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必须加强网络建设,保障生产统计方面的安全。

3.1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未来的市场竞争必将成为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我国现代企业生产统计利用计算机来提高生产统计效益和质量的关键是在于专业的人才,专业的统计人员是计算机在企业生产统计能否发挥效果的关键[3]。因此,现代企业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加强他们统计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在工作当中有效的保障企业生产统计的效率与质量,减少误差的存在,提高生产统计的科学性。

3.2 加强计算机网络完全建设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计算机为企业带来高速率的工作效率时,同时企业也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现代网络中出现了许多利用网络来窃取企业重要信息的黑客,而数据对于企业来说关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例如,在某企业的生产统计方面,企业对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将数据进行多层加密,对数据的访问做了权限限制,在计算机系统中二十四小时开放防火墙,该企业对数据的存放做足了安全防范,防止了病毒的入侵以及黑客的恶意攻击,保障了企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我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生产统计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生产统计数据的质量,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而且它能够完成手工无法完成的分析任务,为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推进计算机在生产统计领域的广泛应用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提高计算机在生产统计方面的应用水平,企业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应有的作用,为生产统计数据的效率、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程惠.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J].网络财富,2010(17).

[2]许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统计工作新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05).

生产统计分析例3

一、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

生产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与现有的统计数据处理相比,生产统计分析更有优势,统计数据处理提供的是统计工作中并不完善的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其提供的数据并不能完全精确地反应经营生产中的重要信息,而统计分析则是提供统计工作的终极产品,对经营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看来,生产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及统计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某生产企业为力例予以说明,某企业对2005年1月―6月的生产与销售的状况做出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图表”,二是“生产与销售对比分析柱状图”。

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如下表1所示:

表1 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

据“生产与销售基本数据分析图表”所示,该企业在一月份至二月份的生产持续增长,增长率达到17%,这一阶段的销售量与之相适应,也出现5%的增长率,在增长幅度上略低于生产的增长。但是在三月与四月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两个月份的生产量基本持平,然而销售量却下降的幅度较大,五月份较之于四月份生产量有了29%的增长,达到3012.900,同期的销售额度从2009.832直接跨越到2809.100,这与生产是同步的。再从生产与销售对比分析柱状图来进行分析。如下图1所示:

图1 生产与销售对比分析柱状图

从整体上来看,该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基本持平,虽然在二月份出现生产高于销售的情况,但是在其他的月份却并未超出预期。总起来说,通过统计分析能够使生产量与销售来量保持合适的比例,从而避免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

从以上某企业统计分析实例可以看出:统计分析是完整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它以生产过程中实际采集的数据为依据,因而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且其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科学方法,揭示了经营过程中数据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找到解决现有以及潜在问题的方法,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这里所说的企业统计分析,与一般的分析报告概念不尽相同,其通过研究经营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实现合理规划企业经营过程,利用较少的生产成本来争取最大的收获。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不仅可以有利于企业自查制定目标的完成情况,而且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均起到分析或控制作用,可以使企业借鉴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未未来发展汲取力量。此外,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为例,过去的生产水平为3σ质量水平,随着劳动力的发展与生产器械水平的提高,目前的生产水平已经基本发展到6σ质量水平。在3σ水平下均值无偏移不合格率为,与此相对比,6σ水平下均值无偏移不合格品率为,两者的差距达到一百多万倍。而3σ质量水平下均值偏移1.5σ的不合格品率为,6σ质量水平下均值偏移1.5σ的不合品率为,这里,均值偏移在1.5σ是由当今的科技水平并综合考虑了经营中的大量影响因素决定的,故两者之间相差了两万倍,因此依照定义已经达到了非常严格的质量要求。6σ与3σ的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 6σ与3σ的比较

二、生产统计分析的特点

生产统计分析的特点是充分应用科学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但是文字等定性描述在该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且作用十分密切相关,而生产统计则是取其精华,将二者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因此,做好生产统计分析不仅要求收集某一经营过程中的真实数据,并进行归纳与整理,而且必须对现象的起源与发展趋势均进行深入的专题调查,以生产经营过程为主体,充分发挥统计分析法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生产统计分析是实现统计优质服务的重要方法。统计的目的在于随时让各级管理部门了解目前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及时地反映出各个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起到实时监控,及时纠偏的作用。生产统计分析和统计表在生产组织中是互补的。首先,一张生产统计表是反映某一固定时期的生产过程的量的关系,它仅仅是表征了一个独立的量,与此相比,生产统计分析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分析,它的作用是可以将各个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从而动态地分析某一阶段或时期所表现的量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生产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某生产企业1―8生产车间的产量统计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某生产企业1―8生产车间的产量统计分析如下图2所示:

图2 各车间个人产量和总产量统计表

第三车间的总产量达到32000,居于首位,但是在人均产量方面却并超过第二车间,这就说明第三车间应该在提高个人生产技能方面着力,以效率的提升促进产量;第一车间的人均产量最低,适度采取激励性措施将有利于第一车间总产量的提升;对于第六至第八车间而言,人均产量基本持平,总产量不高,这就需要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的配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各车间弱势原因,根据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其目的就在于促使各车间均衡化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说,通过生产统计分析,企业决策者能够在及时掌握生产数据资料的基础上,抓住生产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从而把握企业的运营方向。其次,与一张生产统计表所反映的产量等相关内容相比,生产统计分析可以详细地扫描很多环节和角落,只要与分析对象有一定联系,就可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其与所分析的对象综合起来进行评价与分析。如果为了追求统计优质服务的数据性特点,而凡事都已数字进行表征,忽略了生产统计分析数据的综合加工运用的功能,那么统计数据能够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有限。因此,只依靠固定的指标体系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它难以反应出生产中的实时情况,对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作用较小,因此各大企业应该采用生产统计数据分析来及时的反映、弥补统计指标的不足,实现优质的管理与决策。

例如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过程中,数理统计知识尤其重要。其中正态分布和T分布是两种典型的数学模型。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方程记作:

和是正态密度函数中的两个特征参数,

其中,为反映工件质量特性的尺寸,n为样本总数。

μ决定了曲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但不影响曲线的平缓程度;而σ只决定曲线的平缓程度,σ的值越大,曲线的平缓程度就越高,数据之间也越离散。反之,σ的值越小,曲线的平缓程度越低,即曲线越陡峭,数据之间更加贴近,因此尺寸精度就越高。

当μ=0,σ=1时,正态密度分布变为标准正态分布,其表达式如下:

标准正态分布主要具有四个性质:

(1)关于数据的平均值左右对称;

(2)正态分布曲线在士∞方向均向x轴无限延伸,在士∞处,y的值为0;

(3)正态分布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面积为1;

(4)不论和取何值,正态分布曲线在一定范围内的概率始终是相同的:

之间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8.26%;

之间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5.45%;

之间曲线与x轴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99.73%。

上面介绍的几个性质是经营过程中的常用性质,μ和σ的取值并不影响产品特性相关数据的分布,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范围内的概率总为99.7%,这是经过科学数理统计计算后的值,由此推算出,产品质量特性值落在范围外的概率为1-99.73%=0.27%。通过这些生产统计数据的计算,可以清楚地掌握一个生产线生产具体情况,经营者可以根据此情况对生产和销售情况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这样更加有利于生产线的顺稳运行。

三、生产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可以对有效地监督企业各个阶段的各项经营活动,其效果十分显著。在一个企业之中,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以后,其销售额、成本、利润等统计指标就会随之产生,企业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判断制定目标的完成程度,并了解整个经营过程看,及时掌握情况,发现潜在问题并找到应对方案,监督和有效控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保证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的方向前进,而非一直处在纠偏的过程之中。具体地说,一是通过日常的统计分析,可以监督各项统计指标的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并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提醒企业采取纠偏措施,使企业一直运营在正轨上;二是通过经营过程中统计分析工作,可以有力监管经营过程中的不合理支出,使企业人员严于律己,恪守节约准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三是通过统计分析工作使企业不断升级其各项管理措施,增加管理强度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与经营活动。

此外,开展统计分析也可以改进目前企业过多依赖于经验管理的现状,从而引导企业走向科学的管理模式。首先,经营过程中统计分析工作是以经营活动中收集并整理的各项真实数据为基础,而非经验,这将会使结果产生很大的不同。它由统计核算发展而来并和会计核算以及业务核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统计分析有着与核算一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使企业从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其次,企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为企业管理部门人士了解经营状况,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收益的重要手段,它是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体系,无论是对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经营活动之前或经营活动进行之中)进行分析,都是以统计指标为基础的。即便是对某项经营活动进行事先的预测与分析,也是以所掌握的信息和趋势,利用数理统计的科学知识,经过精确地计算、论证和比较以后得出的结论。因此,以此为依据指定的经营过程中的决策与措施,也必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最后,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所谓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如何发动其他人去工作并且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实践证明,一个成功企业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规划。用统计分析报告恰好能够促使管理人员把思想具体化,其指标可以对管理人员起到较好的警醒作用,因此统计分析工作对管理人员具有督促和指导的作用。

四、如何发挥生产统计分析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1.企业管理者、决策者需要将统计分析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决策者重视统计分析工作,一方面需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有效落实统计工作,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另一方面应加强统计员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多举办相关培训,保证他们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2.对统计员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培训培养起职业道德意识。统计工作人员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其素质越高,职业操守越好,则统计分析的质量也越高,因此,企业应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

3.企业中的相关原始资料需要认真整理。对于原始记录的要求,应该是有生产经营的地方就必须有记录。在记录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数据的整理,才能增加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原始资料的整理工作应该长期坚持,这样才能为最终的统计分析工作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积累外部资料。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证收益,除了收集好本企业的数据之外,还应该将整个行业动态与市场信息收入囊中,并促进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换,从而增加横向对比的广度与深度。

4.发挥统计分析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在现代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但同时减少人员的劳动力,提高检测效率,一般采取抽检方式,以样本来估计整体,从而了解产品质量状况,若发现产品不合格率较高,立即进行相应整改;产品质量改进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最后应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确定产品的合格率与可靠性。

5.建立统计信息库。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一个趋势。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应以IT技术为基础,充分发挥IT技术的优势,建立一套具有采集、整理、分析、提供结论的信息数据库,以便系统科学地管理统计数据,并保证所得结论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五、结束语

企业统计分析工作以客观真实的企业运营数据为依据,运用了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客观地揭示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本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清晰、有力的决策依据,因此企业生产统计分析在生产经营过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人员逐渐意识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而充分把统计分析融入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中又是强化管理的一个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企业采用生产统计分析能为企业带来较大收益,其必定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生产统计分析例4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统计是指从事于事物的变化中找到规律的工作,具有“咨询、信息、监督”功能。宽厚板企业生产统计工作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生产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状况,是监督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更好地分析宽厚板企业综合生产统计工作,本文先讲述宽厚板企业的生产特点。

一、宽厚板企业生产特点

宽厚板生产工艺大致为:铁矿石经过高炉加热变为提铁水,铁水通过鱼雷罐车运输到设备进行预处理、转炉以及精炼,再通过运输辊道进入板坯库,经加热出钢,经检验后进入成品库。其工艺特点变现为可选工艺非常多,设计产品工艺灵活,生产采用单张轧制,对轧件尺寸有很高的要求,属于连续生产,交货期短,产品批量小。在生产组织上根基市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追求产能、资源利用率以及收得率等的提高。这些生产特点就决定了宽厚板企业钢板品种繁多,而且规格也是不尽相同,合理的统计这些生产工作就成为一个难点。

二、分析宽厚板企业综合生产统计工作

1.企业综合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

目前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的生产统计工作不够重视,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之中,因此导致目前企业的综合统计工作仍然是使用手工操作,劳动量大,而且很多时候容易丢失数据为生产活动带来很多的麻烦。其次在企业的管理之中,统计人员应占据重要角色,但是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统计人员多是会计专业人士,对于统计业务不太清楚,造成统计工作主要以经验为主,数据统计杂乱无章,增加统计工作的混乱。目前宽厚板企业的综合生产统计工作模式比较陈旧,适应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综合生产统计工作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另外企业的统计核算内容虽然随着生产不断变化,但是制定还不够科学,没有完善的指标体系,报表统计指标还处在比较随意的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极强企业的综合生产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做好企业的综合统计台账,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大投入,建设综合生产信息化工作。

2.加强宽厚板企业综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宽厚板企业综合生产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首先系统要能够实现数据的合成与生产过程的监控,第二企业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录入生产数据,第三统计部门在建设信息化综合统计工作时,要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生产成本变化以及员工的工资。

根据宽厚板总体规划,建设信息化综合管理工作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生产线上的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层是生产上的过程控制系统(PCS),第三层是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EMS),第四层是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根据企业各种资源以及生产状况,有序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造执行系统根据EPR系统的计划来收集和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及时的传达给EPR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设定各种设备的具体动作参数,根据MES的指令来完成企业生产活动的控制,同时收集生产数据传输到EPR和EMS系统。

宽厚板企业生产车间的位置要有利于热量的扩散,具有地利分散的特点,在选择系统设计时可以采取面对计划部门和车间部门的C/S、B/S模式。用户通过C/S模式可以实现增加生产产量、修改生产计划、查询原料配制等功能的操作,还可以通过ADO集成接口与数据库的信息等形成共享。B/S模式面对的主要是企业的普通职工,安全性能比较低,适合与员工之间查询数据、统计报表之用。系统的管路由企业的计划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各生产车间来完成,首先管理员要维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预计指标等,基于各生产车间相应的权限,让他们具有维护资方数据的权限。信息系统的数据录入主要包括生产数据录入、产品和原料数据录入等,这个系统还具有检验工恩呢该,主要表现在检查数据绿如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在客户端也可以通过软件来进行录入和校对数据。为保证数据的追却行,系统本身还必须包含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整合汇总以及校验这个工恩呢更主要是为以后报表的打印以及数据查询和整理工作,主要功能那包括数据的处理和校验,经校验确定无误后,才会把数据录入到数据库之中。数据处理的日期可根据数据性质的统统分别经过不同时间段进行处理,生产当日的数据需要进行让日处理,月末的生产指标以及消耗量等的综合处理需要进行月处理。在统计分析中,主要是将生产数据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总结,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3.综合统计工作关键技术

在系统的数据集成技术方面,主要是指同一网络环境下控制和处理硬件、数据库以及语言等,最终达到集成状态,通常是是采用访问技术设计端口,为企业建立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数据平台。在系统的设计中EXCEL的使用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在传统的统计中,系统报表功能比较死板、不灵活,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时,工作人员需要采取COM自动化技术把数据做成EXCEL表格,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的编辑,若是数据需要进行修改,可以从模板中直接修改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宽厚板企业生产的特点,分析综合生产统计工作,并指出一些改善生产统计工作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应用到宽厚板企业的生产和统计工作之中,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人员去研究。

生产统计分析例5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一 系统仿真与仿真软件

1.系统仿真技术

系统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系统模型是反映系统内部要素的关系,反映系统某些方面本质特征,以及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系统的抽象。建立系统模型,在模型上对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称为系统仿真。系统仿真又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生产物流系统大多是离散事件系统。

系统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设想系统进行动态实验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2. Flexsim 仿真软件

Flexsim仿真软件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导向性模拟软件。该软件可以帮助客户模拟物流过程,建立仿真模型,从而高效率低成本地寻求优化生产量和降低运行费用的途径。此外,该软件还拥有各种过程数据分析功能、瓶颈和产量分析功能,帮助用户方便地对仿真运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

Flexsim仿真软件有如下几个特点: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建模;突出的3D 图形显示功能;建模和调试简单方便;建模的扩展性强;开放性好。基于Flex2sim 以上特点,用此软件可对企业生产物流过程进行仿真。通过模型运行,能动画显示出结果,从而直观地检查模型,查看各部分是否运行正常。利用软件的统计功能,查看实体的统计数据,判断此模型问题所在。下面以某生产物流实验系统为实例,介绍Flexsim 仿真软件在企业生产物流中的应用。

二 、仿真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FLEXSIM软件针对某生产物流实验系统建立仿真模型。FLEXS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并具有3D 显示功能。该软件提供了原始数据拟合、输入建模、图形化的模型构建, 也提供了与其他工具软件的方便的接口。该生产物流实验系统共由4 个单元组成:①机械手装配搬运单元;②货料自动识别缓冲单元;③堆垛系统单元;④自动化仓库单元。

三 、编写仿真控制程序

1. 模型建立之后, 将各个模块按实际设施位置布置好, 然后将各个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按实际物流过程连接起来, 使之符合实际的物流关系;

2. 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按照实际系统运行速度及货物流量设置对应的各仿真模块的参数, 使之与实际相符;

3. 编写各模块的控制程序。如控制托盘按需求产生的程序、不同颜色缓冲库控制程序和其它颜色的缓冲库程序等等。

四 、仿真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仿真模型的参数及控制程序设置好之后, 即可编译, 然后运行仿真程序, FLEXSIM可以实时显示仿真模型的运行状况, 如果参数和控制程序设置得当, 可以直接在模型运行过程中看出实际工作流程的瓶颈所在, 并可以直接修改相应设备的参数, 使系统的工作更加协调, 使各设备获得更高的利用率。也可根据设计需要, 分别模拟不同参数下系统的运行状况, 分析各主要设备的利用率。如下表2 分别对三种方案进行了模拟, 输出结果为不同状况下各主要设备的利用率。运行结束后, FLEXSIM可以直接将数据输入EXCEL 表, 以便进行分析。

由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货物生产源头流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 可以选用处理速度较慢的装配设备, 降低硬件设备的投资, 同时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传送带速度也可降低, 以节约功耗, 节省运行费用, 同时宜选用速度较低, 价格适当的碓垛机, 使系统整体协调运行, 提高各相关设备的利用率。相反, 当货流量比较大时, 则应选用处理能力更强的设备, 或增加生产线。这样系统运行时才不会出现个别环节阻塞, 其它环节等待的状态。

五 、结束语

物流系统是一个离散的动态系统, 在系统设计阶段, 通过常规的计算、估计往往很难看到整个系统运行的协调性, 以及各设备的处理能力搭配是否得当。尤其是大型系统, 一经付诸实际, 如果设计不当, 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或处理能力不足, 给以后的扩展增加难度。本文通过FLEXSIM来进行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 可以得到设计时和运行中不同要求的数据资料, 为生产的实际运行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得实际系统的设计更好地满足设计者的要求。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生产统计分析例6

一、统计分析的内涵

统计分析是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综合在一起,运用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过程与阶段分析相结合,并分别以动态分析、定量分析和过程分析为主的方法,进行系统和全面分析,较综合地评价企业在短期和长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促使企业根据统计分析数据和结果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适应外部环境以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围绕产值产量统计为核心,综合统计人员负责企业全面统计工作,贯彻执行上级规定的统计报表制度,报送各类专业统计报表,具体共包括15类,如生产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设备统计、能源统计、财务统计、销售统计、科技统计、质量统计、安全统计、环保统计以及技改投资统计等,并做好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核算与各项业务的日常原始记录、台账等结合起来,确保企业统计数据的统一性、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企业统计分析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1)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统计分析。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周围的、不受企业控制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外界因素(包括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行业和竞争对手情况等)。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开展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弄清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机遇与威胁,以便采取正确的措施,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2)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统计分析。从总体上看,企业内部统计分析就是从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在恰当的宏观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分析主要从投入、生产、产出、管理及综合几个环节和内容进行。一是企业投入要素与生产经营状况的统计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中必须要有一定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投入情况,而且要分析其经营、运行与管理等情况。第一,企业员工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合理配置和使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人力资源开发过程需要利用统计数据分析,其中包括人员数量统计、人员结构统计、人员培训与数量和结构变化关系的统计、劳动生产率统计、工资总额统计等。这些数据统计任务,有助于研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促使企业建设一支素质高、布局合理的人力资源队伍。在企业发展现阶段务必要重视劳动生产率统计分析。第二,企业劳动资料的配备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条件。生产设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企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生产设备统计包括:企业设备数量及其变动统计分析、企业设备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生产设备管理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企业设备生产能力的统计分析。第三,企业资金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保证。对财务资金状况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资金的筹集、企业资金的投放与使用、企业资金的回收与分配以及企业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等内容。二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统计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统计数据具体反映企业的生产情况(产值、产量、预算、工业增加值等)、销售情况(销售量、销售产值等)、产品质量情况(产品质量等级品率、成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内外部质量损失率等)、产品产销存情况,产品能耗情况(水、天然气、电力、热力消耗、),以及科技(新产品开发)、市场等情况。三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财务上获取的成果。它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是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利润等指标的实际与增长情况。盈亏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判断企业的盈利和发展能力,有助于企

业检查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评价生产经营决策的结果,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统计分析。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建议:深入剖析成本升降的内因与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增加产量和销量,开发新产品,提出合理化建议,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为实现产销平衡创造条件等,从而进一步挖掘潜力,促进成本费用的减少,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总体综合统计分析时,一定是经过广泛、深入的统计调查、整理和汇总之后,做出的计划、调节、控制、预测和决策的整体分析结论。

三、统计分析促进企业资源统筹

(1)统计与财务资源统筹。统计与财务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搜集和分析生产经营活动资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不同层面的资源与信息。在统计领域,统计核算离不开财务,财务核算方法、内容和手段应用于统计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统计学的内涵;在财务领域,统计方法作为数量计算和数量分析的技术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有很多财务问题都借鉴了统计方法来予以处理和解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现代企业更注重市场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就要求财务处理相关事务时,要合理利用统计方法和手段。(2)运用统计分析手段搞好趋势预测工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日常管理面临全面的转轨与转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需要对市场趋势进行预测和行为决策。例如,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标准成本差异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长期投资决策中的风险价值标准差计算,这些统计分析方法极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3)实现企业资源统筹的方法。由于企业统计核算与其他各专业口在研究方法、内容和对象以及服务对象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指标口径上出现不同是在所难免的,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协调统一,从而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明确标注使用说明,以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这样既可以消除财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充分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为统计与各专业口的资源整合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统计分析能够得出生产与分配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预测性统计分析和决策帮助。与此同时,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资源,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对企业资源统筹具有深远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彭巧.如何做好企业的综合统计工作及经济分析[j].企业导报.2011(1)

生产统计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22-05

一、研究概述

生产业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行业,其范围涉及到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许多方面。生产业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由于它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从而加速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人们普遍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现代生产业后,制造业生产结构的空间限制和资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从而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是伴随着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过程。但是,我国生产业水平低,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人指出:“生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极。”所以,对于我国生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生产业的含义和范围在国内外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生产业分类(2015)》,综合考虑统计口径及数据的可获取情况,在统计分析时将生产业的核算范围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属于非生产业,但数据难以剥离),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本文在描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生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贡献、生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以及我国与国外对比、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针对发展问题提出对策思考。

二、生产业发展规模与贡献分析

我国2009―2013年生产业和有关资料(如下页表1所示)。

通过对表1中相关资料的比较与计算,可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生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加。从增加值来看,由2009年的82 556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60 103.9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9 387亿元(名义值,即不考虑价格变动影响,下同);从城镇单位生产业就业人数看,2009年只有2 341.2万人,而2013年达到3 411.9万人,平均每年新吸收劳动力就业267.7万人。

第二,生产业规模发展快。2009―2013年间,我国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速度为18%,快于第三产业增加值(15.36%)和GDP(13.66%)的(名义)增长速度;同时期,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年均增长速度(9.87%)高于同口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平均增长速度(6.54%)。

第三,生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呈上升趋势。生产业对整个服务业增加值增加的贡献率在2009―2013年期间总的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61.06%(名义)上升到2013年的90.1%(名义),平均每年上升7.26个百分点;同时对全部服务业吸收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贡献率平均每年增加8.42个百分点。

第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依赖生产业。2010―2013年期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名义)贡献率各年分别为42.17%、44.15%、57.65%、61.3%,可谓贡献越来越大。但是,其中各年分别有25.75、26.3、34.16和55.24个百分点来自于生产业,大大高于来自非生产业的百分点(各年分别16.62、17.85、23.49、6.06)。

三、我国生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我国生产业各行业发展比较

1.从增加值的规模来看,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位居前列。2013年我国生产业增加值(现价)总计为160 103.9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35.15%)和金融业(25.73%)占比超过六成(60.88%),其余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4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31%),规模最小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6.08%)。

2.从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来看,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是“领头羊”。2009―2013年间,金融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名义)位列前茅,达到18.3%,紧随其后的租赁商务服务业(16.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5.6%)位列第三,批发和零售业(14.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3%)排列4―6位。

3.从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看,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贡献最大。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对GDP增长的贡献(11.8%)(2009―2013年简单算术平均,名义),还是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22.6%),批发零售业均处于领跑位置,但是金融业与其差距甚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第二集团;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不相上下,处于殿后的位置。

4.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最强。表3反映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就业人数之和约占整个城镇单位生产业就业人数的一半,金融业处于中间水平,其他三个行业吸纳能力相对弱一些。

(二)我国生产业发展与国外比较

一般公认,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服务业有两个70%现象,即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大约为70%,而生产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又大约占70%。比如德国,它的生产业占到45%~50%这样一个比例(徐冠巨,2016);2006年英国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33%,2004年日本占54%(见但斌、贾利华,2008);美国2006年生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资料)。我国近年来生产业增加值一直处于上升势头,2013年占GDP比重达到28.1%(按本文口径计算)。由于各国在对生产业行业范围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中外生产业的比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也该看到我国生产业的发展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我国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国内学者对生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本文根据可以收集到的最新数据的情况,将影响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X1)、专业化分工程度(X2)、城市化水平(X3)和经济开放程度(X4)。由于在建立的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取值指标与分布范围都不一样,因此,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单位做如下处理:

Y:生产业的增加值(千亿元)。

X1:经济发展水平,取人均GDP(千元)。

X2:专业化分工程度,取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X3:城市化水平,取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X4:经济开放程度,取进出口贸易总值占GDP 的比重(%)。

根据2004―2013年相关资料,得到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略),矩阵显示生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的相关系数是大于0.9的,这说明我国生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关系是密切的。而经济开放程度与生产业的相关系数达到0.8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进出口对生产业的发展影响比较大。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生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化分工程度,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的回归模型。由Eviews得到:

Y=157.1992+2.6960X1-7.0739X2+2.0686X3+0.8199X4

(1.5817) (1.8436) (-3.3168) (0.5899) (2.3579)

R2=0.9971 R2=0.9948 F=431.4632 DW=2.2543

该模型R2=.9971、R2=0.9948,可决系数很高,但是X1、X3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这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如下最终模型:

Y=204.9897+3.5500X1-6.1767X2+0.6894X4

t=(3.7712) (18.0255) (-4.3758) (2.7215)

R2=0.9969 R2=0.9954 F=645.2859 DW=1.8761

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生产业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这说明,随着市场微观主体的发育健全,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生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是外向型的,进出口对其影响比较大。

另外可以看到,第三个解释变量――专业化分工对生产业的发展作用为负,说明现阶段我国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技术创新不够的问题,市场的细分程度欠缺,服务专业水平还不高;另一方面,广义上的工业化实质就是指“经济发展”,而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生产业又从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化分工对生产业发展负的影响正好说明了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度较低。所以,我国生产业的发展与专业化分工还需不断进步。

五、问题与对策

(一)我国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对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综合本文前几部分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其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尽管生产业发展迅猛,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表现为生产业总体的增加值的扩张、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内部各行业的发展都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在行业构成方面,发展不平衡,整体结构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表现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对就业人数的吸纳能力较低,特别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虽然在提高,但总的来说占的比例还是很低。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中占比分别为4.7%、1.8%。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人数吸纳能力还确实很低。

第三,创新型、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缺乏,使生产业对制造业的供给水平不足。只有当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进入生产业,而使之提供优质服务,从而才能让制造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从上文对各行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到,我国信息类行业和科研类行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还很低,因此我国缺乏高素质人才。所以,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技术的缺乏,使得生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第四,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对生产业有效需求较低。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国现实的工业生产经营与过程中,内资企业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生产模式多,外包服务比较少;外资企业的本国生产比较发达,大部分服务需求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对我国当地的金融信贷服务、信息和技术研发服务等需求少,没有对我国生产业形成稳定有效的需求。

(二)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对策

生产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生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生产部门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总体能力也超过一二产业和一般业。根据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对策可以考虑:

第一,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生产业的领域,具备以市场为主导的专业技能以及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很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着重加以考虑,要培养具备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人才。同时,还应注重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创新源头的建设,提高创新服务的质量。

第二,建立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机制。从对影响生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到专业化分工程度对其的发展作用为负,那么有必要建立二者的产业融合机制。一方面,制造业是生产业的“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因为生产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得到加强,所以要使我国产业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生产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是必然选择,这也是世界产业发展历史证明了的经验。

第三,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是生产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地域,扩大规模能够使得其在地域上更容易集中。城市具有汇聚有关市场、技术以及其他与竞争有关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因此扩大城市规模能够使地处城市的企业更容易获取到需要的生产,与此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此外,在城市中聚集的高校也多,可以加强企校合作关系,从而可以促进生产业发展。

第四,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竞争因素,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发展。有竞争才有动力,我国生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国外许多国家本身就存在发展滞后等问题,与西方许多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生产业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对手,还有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因此,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学习新的技术和管理体制,而且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压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姜长云.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对策选择[J].经济管理与研究,2007,(5):1-6.

[2] 王红.推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产业经济,2010,(9):20-21.

[3] 王煊.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7,(24):152-153.

[4] 祝新.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对策研究,2011,(2):108-109.

[5] 孙凯.我国生产业发展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2):41-42.

[6] 郑玉香,袁少锋.我国生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产业论坛,2008,(8):102-103.

生产统计分析例8

2煤田勘探钻机事故类型分析

2.1事故类型

煤田地质勘探钻机是专门从事煤田地质钻探活动的群体,勘探行业属于非煤矿山高危行业。煤田地质钻探存在的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打击、烫灼伤、自然灾害、病亡、摔伤、溺水、(物探)爆炸、起重吊装、触电、交通、火灾、自然灾害等。

2.2安全事故排列图及分析

首先以某勘探单位2001~2012年间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分析的对象,收集与整理上述事故类型中钻机发生的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排列图。排列图由二个纵坐标(分别表示频数和累积频率),一个横坐标(表示发生过的事故类型),几个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频率折线组成。(1)确定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2)抓主要因素解决生产安全问题。将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分类之后,重点针对一二项主要因素进行改进提高,以解决主要困扰生产安全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集中精力将主要因素的影响减少比消灭次要因素更加有效。机械打击和机械伤害仍然是钻探生产中最主要的伤害形式,也是安全防范的重点。

2.3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多发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在煤田地质钻探生产安全事故中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为常见安全事故———机械打击(机械伤害)之外的主要事故类型。数据统计显示,几起自然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近几年我国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故频发。钻机平台遭遇大风袭击、崩落和滑坡、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而钻机地基处理不符合规定、没有落实防洪措施、没有按规定做绷绳或绷绳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在风力较大时没有按规定卸下塔衣等所致。因此,要合理地设计和安排钻探施工。雨季来临之前,必须挖好排水沟和防洪堤坝,陡坡处挖台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检查道路和钻探机场状况。大风到来之前,及时拆除塔衣、检查加固地锚,做好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运用其它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另一项病亡事故多发的表现主要为钻工年龄偏大、有先天性疾病、酗酒及其他非因工伤亡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工资大幅上涨,单位招工压力越来越大,钻工非年轻力壮的人员,自身素质较差,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加上未能及时进行身体体检、未能及时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从而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这就要求钻机管理人员一定要把好用工关,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处置突发事故能力。

3煤田地质钻探安全检查中“三违”行为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按照本文中排列图法的绘制步骤,对13个煤田地质钻探机台历次安全检查发现的279项“三违”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安全隐患发现频数fi、该项安全隐患占所有隐患的频率Pi和按频数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后的累计频率Fi,绘制排列图。排列图的2个纵坐标分别表示隐患发现频数和累积频率,一个横坐标表示“三违”行为影响因素。

3.1确定安全隐患排查影响主要因素。

后车(中间车、发电机)防护不全或无防护、照明线路或设施不合要求、配电柜无门或放置杂物、拉力表无保险绳或设置不当、无天轮锁、龙门架设置不当,爬梯无扶手或角度太大、绷绳及地锚设置不当、泥浆池周围及现场警示标识不足、现场凌乱,机台板不全或缺失、无灭火器或灭火器过期、坠砣地锚设置不当无围挡及警示,坠砣外挂物、现场无责任制标牌及各种警示标志、避雷针设置不当、安全帽佩戴不规范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3.2找出引发事故的主要、有关、次要因素,抓主要因素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将安全隐患排查影响因素分类之后,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不难看出,大多主要因素多属于安全防护方面不足或缺失,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类型主要为机械打击、机械伤害、自然灾害等。我们在日常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的指表3钻机事故致因的次要因素次要因素(累积比例95%~100%)可能引发事故类型塔衣不全,机台板湿滑自然灾害、摔伤塔衣腰带不均匀,起不到固定作用自然灾害柴油机排气筒无弯头盖火灾无证驾驶车辆交通泥浆使用不当孔内事故水枪无固定装置机械打击五行台板放杂物机械打击塔上人员未系安全带高处坠落现场管理混乱其他现场排水不畅沟其他氧气乙炔的间距小于5m爆炸液压油泵皮带无防护机械打击钻塔多处缺螺丝固定机械打击导和制定、安装检查及隐患排查、“三违”行为整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等方面的主要着眼点、重点就非常明了了。抓主要问题,有助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明显地提升。

3.3抓主要影响因素,但也不可忽视次要因素的影响。

尽管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对引发事故的贡献不像主要因素那么大,其累计频率Fi在80%~95%和95%~100%,由于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突发性,虽然群死群伤事故不多,但零星事故不断发生,一旦发生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其危害和损失都很大。次要因素有时也会转化为有影响因素或主要因素,成为相关事故影响的主要致因。比如钻机塔衣不全、水枪无固定装置是偶发行为,为次要因素,但遭遇恶劣天气或固定装置失效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或机械伤害就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致因。

4统计分析外协钻机事故多发原因

通过统计分析单位勘探钻机归属及所隐患排查发生的频数及累计频率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外协钻机隐患比例占所有钻机的48%,或者更大。究其原因,民营及个体勘探单位发展迅猛是助推剂,钻机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短期效益,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设施“欠账较多”;临时用工多,聘用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管理难度大;安全管理缺陷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施工环境存在物的危险状态,使生产过程存在隐患,由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基本条件。为此,从严加强外协队伍和临时工用工管理是煤田地质钻探防范事故多发的重要环节。单位应制定《企业外协用工的安全管理规定》,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外协工安全培训,从严加强事故隐患管理,把外协钻机等同于本单位钻机一样管理和使用,同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加大事前问责和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约束机制。

5结语

(1)我们可以确定影响煤田勘探钻机事故类型、安全检查“三违”行为及外协钻机事故多发影响因素的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

(2)机械打击和机械伤害仍然是钻机最主要的伤害形式,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也是钻机安全防范的重点。

(3)抓主要影响因素,但也不可忽视次要因素的作用,主要次要因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产统计分析例9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4-001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291

1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1.1 基本原则

由于生产机械的种类非常多,因此相关的电气控制方案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设计方法和原则都是统一的。所有的设计工作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设计的高质量、高效率。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必须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具备可行性;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要与实际的情况紧密结合,具备合理性;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要和机械的设计相配合,具备相融性;确保设计的电气控制系统能够安全地工作,具备可靠性。

1.2 基本任务和内容

1.2.1 设计的基本任务。在设计电气控制系统的过程中,基本的任务是根据实际电气控制的要求编制和设计出机械制造、机械使用以及机械维修当中必须用到的资料和图样等。其中文字资料的编制包括了外购件的目录、材料消耗清单以及机械说明书等;而图样的设计包括了电气原理图、电气元件的布置图、电气组建的划分图、电气系统安装接线图、控制面板图、电气箱图、非标准件的加工图以及元件、器件的安装底板图。

1.2.2 设计的基本内容。(1)原理设计。在该系统中,原理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电气设计任务书的拟定;确定电力设计方案,并对涉及到的电动机进行选择;进行原理图的设计,并对主要的技术参数进行计算及核实;对所需的电气元件、器件进行选择,并制定相关的明细表;对机械设计的说明书进行编写。在设计内容当中,原理图的设计是最关键的环节,将为之后的工艺设计以及技术资料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2)工艺设计。为了使制造电气控制系统的过程更加高效,并将原理设计环节中提出的技术指标落到实处,必须进行工艺的设计,才能为机械的调试、使用以及维护提供有效的图样资料。具体的内容包括:电气系统总的布置图、安装图以及接线图的设计;电气组建的布置图、安装图以及接线图的设计;电气箱、非标准元件、操作台的设计;电气元件、器件清单;机械的使用和维护说

明书。

2 电气控制系统中电气控制原理的电路设计

2.1 原理设计的基本方法

2.1.1 经验设计法。一般也叫分析设计法。该方法是根据具体的生产要求选择基本的单元电路或是将已经成熟的电路设计按照一定的条件组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其成为一个满足控制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完整的电路。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设计的方法简单,没有固定的程序,整个过程是建立在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基本环节的熟练掌握以及较高的电气控制系统电路的分析能力的基础上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容易,而对于经验较为丰富的电气设计人员来说,能够使设计的任务更快地完成,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经验设计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是,经验设计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通过这个方法设计出来的电气控制系统的方案可能存在考虑不周全的情况,且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也可能造成设计方案的不佳,从而影响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反复的审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进行模拟实验。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的修改,直到电气控制系统电路的设计满足生产要求为止。

2.1.2 逻辑设计法。该方法是在电路设计中利用逻辑代数,根据生产机械的工艺要求,将控制电路中的各个环节看成是逻辑变量,并根据控制的要求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多个逻辑关系式进行表达,在这些关系式化简之后,给出相应的电路设计图。

使用逻辑设计法能够使所得到的设计方案最佳,但是由于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设计的难度较大,且过程复杂,有时还必须运用到一些新的概念,因此在常规的设计当中,逻辑设计法很少被单独使用。

2.2 原理图设计的要求

2.2.1 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机械的性能、结构及实际情况,再进行控制方式、反向、启动、调速、制动等要求的考虑和设计,设置出联锁和保护装置。

2.2.2 控制电路电源的种类和电压数值。较为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包含的元件和器件不多,可以直接采用220V电源或者380V电源;如果控制电路较为复杂,要将控制电压根据实际情况降到24V、48V或者110V,并且要采用控制电源的变压器。

2.2.3 保证电气控制电路在工作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保证电气元件、器件的稳定和可靠,这些元器件的连接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其位置和触头的位置要有合理安排,电器线圈要进行正确的连接(如图1、图2)。

图1 元器件与触头间的

连接示意图 图2 线圈的正确连接

示意图

3 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工艺设计

3.1 进行电气设备总体布置的设计

这一环节要根据之前制定好的原理设计图,将控制系统划分成若干个部件,然后根据实际的复杂程度,再将每个部件分成若干个单元,对各个部分涉及到的进线及出线号进行整理,并对连接方式进行调整。

在进行单元划分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具有相似功能的元件应该组合在一起(2)为了减少单元间的连线,接线相关的控制电器应该在同一单元内;为了防止干扰,要将强弱电分开;为了便于调试和检查,要将那些需要经常调节、维护的易损元件、器件组合在同一个单元内。

3.2 元件、器件布置图的绘制

这一环节是根据原理设计图进行的,在绘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监视器件应位于仪表板上;(2)在电器板上方,安装发热元件,而下方安装体积较大或者较重的元件和器件;(3)需要经常调试和检查的元件和器件在安装时不能太高或太低;(4)为了防止强电以及外界干扰,要对弱电部分进行屏蔽设施和隔离设施的加装。

3.3 电气控制接线图的绘制

在进行这一环节时要根据电气元件、器件的布置图以及国家的相关规定,并遵循以下原则:(1)接线图中各个元器件的位置必须和实际的安装位置一致;(2)元器件和接线座上的标注应该和原理图中的标注统一;(3)采用细线条进行绘制,才能清楚地表示出接线的关系和去向。

接线图的画法包括了直接接线法和符号标注接线法。当电气系统中的元器件较少且接线的关系较为简单时,可以用直接接线法来直接画出各个元器件间的接线;而当元器件过多且接线的关系较复杂时就要用到符号标注接线法,在接线端处利用符号的标注来表示连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新华,葛立臣.煤矿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J].煤炭技术,2012,3(13).

生产统计分析例10

一、企业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统计分析指的是一种研究活动,研究方法是统计方法,采用的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实际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他的几个环节分别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同时统计分析在统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对已经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重要工作。统计方法的运用,制定出相应的生产统计表,这些生产统计表反应了生产内容的数据,将这些数据联系起来,从而为整个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目前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划。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也是进行统计监督工作。因此,对企业及时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快的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正的措施。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站稳,就需要全面、真实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以及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相关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加工成统计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首先,统计分析在生产中的作用。生产统计分析是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之后的主要步骤。在统计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其主要提供的产品是统计工作的半成品,在统计分析过程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一种最终产品。生产统计分析和统计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进行补充,首先,统计表能够反应生产过程中存在量的关系,该过程反应的只是一种独立的量。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所反应的也只是量上的独立。在生产统计分析的过程,可以联系生产中的各个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对生产的量以及过程进行总结。

其次,统计分析为经营指引方向。通过这种生产统计分析,决策者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经营的关键问题进行把握,寻找到经营发展的方向。随后,将该生产统计表中的生产内容量进行对比,生产统计分析可以深入到经营的每个环节,而不像统计指标一样,只是反应特定的对象。

最后,统计分析工作,能够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生产客观规律。统计表在该过程中,可以对生产现象的结果进行反应。根据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从而得出生产客观规律的选择,通过一种论证,使得统计数据与文字论证能够实现结合。

三、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中做好统计分析

(一)提高统计员的综合素质

统计工作者是从事统计工作的主体,统计员的素质高,其统计分析工作完成的也会比较出色。统计员的素质低,其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也一般。因此,企业要积极对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与提高其工作质量息息相关。要做到这点,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为专业知识方面,积极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不断组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还能使他们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为要不断加强统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以统计法为准绳,实事求实,以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企业生产管理的统计分析

企业成本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分析成本水平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先决条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变动的总量、结构、单价进行因素分析,并与目标指标比较,找出差异,评价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进行技改挖掘,促进成本费用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统计分析

企业经营成果的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主要从企业的盈亏分析入手,采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因素与目标利润的差异,如通过产品销售收入的单价、产品销售的数量等因素对收入的变动影响。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还要考虑许多指标如利润、产品产值、产品质量、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等,这些变量对企业的表现也是有升有降,无法从单一的统计指标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因此可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用少量的几个综合变量代替原来许多变量,得出一个总的指标,按总指标排序、分类,由此得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产成品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四)搜集市场信息,提高信息质量

对统计数据来说,真实性、客观性是其最为基本的要求。要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就需要对市场发展的方向与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在这过程中,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并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企业能够进行良性发展。

(五)提高统计分析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比如质检工作的配合、产品质量的评估,在二者工作的基础上,为产品质量的改正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需要不断改良产品质量。要对质量进行改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如全因子试验、部分因子试验以及田口方法等等。随后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以及统计,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确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加速试验,一是老化分析。

(六)建立统计信息网络,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企业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统计信息网络,使生产、供应、销售、库存、财务信息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利用数据库技术、web技术、java技术、PHP编程技术、数据集成技术以及统计技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形成生产数据与分析,消耗数据与分析,成本数据与分析、原材料库存与分析、成品库存与分等大模块组成,通过该系统实现生产、消耗、成本、销售数据的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

四、结束语

由上可知,统计分析工作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指导。还能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提供充分的监督与指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断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收集到更多的统计信息。同时还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能够对现在以为未来的工作都进行指导,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划,同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统计监督工作。所以,企业要进行及时统计,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要不断及时改正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提出对策。此外,还应当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对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完善。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企业在统计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历山.第二部分 方针目标管理――煤矿计划.统计工作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知识问答[J]. 煤炭经济研究, 2011(04).

[2] 孙梅侠.发挥统计分析职能.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6).

[3] 潘俊霞.“双压”下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对策[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05).

生产统计分析例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统计分析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统计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统计分析逐渐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统计分析中可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部及各个局部生产经营的具体状况,揭露生产经营中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因此,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统计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中大量的数据资料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实现统计工作的价值,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利用统计分析合理区别消费对象

利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统计数据,细分消费群体,对本企业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产品细分,对于本公司生产的产品进行管理。每一中品牌的商品不仅都要从产、购、销、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畅销的产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各地区的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场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比较法,统计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产品在各个销售网点的购买力状况况、商品适销及滞销类别,选择出受消费者欢迎及不受欢迎的商品。通过对各类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准确的消费信息,将信息分别反馈到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区别消费的对象,对各类产品进行合理的改善,促进企业加快更新产品、推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名品。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通过统计工作,企业经营者能更好的掌握销售对象的情况,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层次需求,合理安排高、中、低档商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而对控制好商品库存总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及时纠正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通过生产经营中的统计工作,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比统计数据及时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例如产量与质量、产量与成本、品质与材料单耗、成本与材料单耗等,我们在生产经营统计工作中,通过统计人员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确保所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对统计数据分析,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生产经营的数据中出现的差错。通过这种对比、环比法,我们可以验正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品消耗核算是否有误查,盘点生产经营中的薄弱之处并加强管理。而且,通过企业统计部门做出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生产经营中隐藏的各类问题,比如,物价上涨后,生产经营中成品消耗的材料单耗应该有所上升,但是盘点核算后超出了预计涨幅,主要问题出在哪里。通过这一项材料单耗上升幅度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生产部门存在的生产机器无突发性报废的情况,经过分析调查出导致材料单耗上升的原因,及时对生产部门的机器作保养,保证不会出现无突发性报废的情况。严格要求对生产部门的机器检测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通过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使企业能够正确的认识各个部门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通过分析总结找出真正影响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从而及时纠正,采取措施,节约成本与消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3、利用统计分析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

统计工作还可以对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调整,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商家和企业盲目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扩充企业规模,导致了各个企业商家发展的方向及经营范围的雷同,类似的经营手段,生产经营的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商家及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呈现,因此,生产效益普遍不高。,针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数据掌握现在市场同类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消费层次与市场饱和度等情况,通过统计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销售方案。有目的的实现企业经营生产的利益最大化。

4、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人才

企业统计分析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人才,只有通过合理的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需求,才能给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比。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整理数据的同时深入的解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只有通过具体合理的分析,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才能从中得到一支最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统计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分析,不但能够及时纠正企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调整,更能体现出企业经营中对员工的要求,提供人才的合理配备,加强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培训,从而为生产经营提供人才。提高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宜企业生产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

总之,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准确地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依据。另外,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是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及时的统计分析能让企业经营者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对于市场的统计能准确地提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反映市场同类产品的饱和度,整合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另外,准确地为企业领导提供统计分析,给企业提供人才需求的根据及标准,为企业的发展配备最合理的人才资源。因此,统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忠.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变迁和改进[J].中国统计.1999 (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