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的发源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3 14:40:12

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1

2茶文化资源业态范式的现实应用

茶文化资源价值转化的学理基础,是认定茶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资本。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继物质、人力、自然资本之后的第4种资本。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产茶省、一个产茶区、一个茶企等3种不同类型产业开发主体,来研究茶文化资源转化的业态范式。

2.1福建模式: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

在一个省市内公共文化资源相似性较高,茶文化资源也是如此,产业开发具有社会集体性,易文化同质。参照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同区域间可以根据比较优势来差异化开发,形成错位竞争,从而促进整体发展。以福建为例,在中国茶文化资源库中福建无疑是最为丰富的省份。茶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资源比比皆是。且福建茶叶生产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茶文化以诗词、美术、歌舞、小说等形式融于民风民俗之中。福建境内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3种茶类所属县域围绕彼此产业,挖掘自身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商业资源,并将之扩展成茶文化产业。安溪作为茶叶交易中心所在地,铁观音市场高度竞争发展出独特的茶电商产业。武夷山依托岩茶母树资源和武夷山自然风光,围绕大红袍传说开发旅游演艺产业。福鼎依托太姥山资源和白茶特性,重点开发庄园产业和休闲度假经济。漳州则依托台商企业天福的品牌优势和茶博物馆资源,发展教育产业。厦门则依托成熟的休闲经济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成为现代茶空间的集中地。整个福建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已发展出演艺、庄园、教育、空间、电商等五大茶文化产业,彼此联动形成福建模式。

2.2武夷模式:集聚效应的点轴开发

区域茶文化资源内涵非常多,需要确定何种内涵为首要增长极,从而吸纳其他文化生产要素,形成一个极化区域。在产业经济学中,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曾提出点轴开发模式,即在区域经济中确定一个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地区带动相邻地区共同繁荣。依照佩鲁观点,增长极以不同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轴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笔者仍以福建茶产业为例,用主题分类法,对武夷山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进行基础梳理,深度探讨该地区的茶文化产业。既然武夷山有如此丰富的茶文化资源,那么该以何种资源为首要增长极,以何种文化产业形式作为呈现载体?综合考虑文化资源稀缺性和久远性价值来看,地理遗迹成为首要核心内涵。围绕母树资源,结合武夷山地区丹霞地貌的自然资源,开发茶资源旅游,形成一个旅游极化区域。再结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并融合茶礼茶俗开发出综合性舞台演出《印象大红袍》。《印象大红袍》作为呈现载体以“一叶带三业”,促进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和茶产业整合发展。2012年武夷山茶旅游收入为150亿元人民币,“印象大红袍”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知名品牌,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兴业态,武夷山模式为全国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促进由茶叶到旅游到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2.3大益模式:产业延伸的增值模式

茶文化资源中包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茶叶加工到中华茶礼,这些文化资源也反向促进了基础农业的发展。笔者继续以一个企业品牌为例,深入研究茶文化资源在整个产业链中所起到的延伸增值作用。作为中国茶标杆企业,大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其普洱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时唯一一个直接以生产企业品牌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1940年至今,直以“非遗大益”为大益品牌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魅力,围绕“非遗”,扩展了产业产品线,开发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其中,北京大益皇茶会所于2007年9月试运营,融合了茶文化交流、茶道茶艺培训、茶餐茶宴等多种文化元素。大益茶道院开展茶道教育,目前已在海内外开办各类职业茶道班、茶业经营班百余期,培训学员12000余名;帮助40余所高校开设了大学茶道公共选修课,并在全国数十所高校成功举办茶道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同时,成立艺术团,独创“大益八式”茶道进行舞台演艺。2009年成立云南弘益茶文化传播中心,为云南省振兴茶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合作。另外,作为大型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的大益嘉年华,自2011年起已举办两届。这些以“会所、表演、旅游、活动、推广”为主的文化多元化呈现形式,将大益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的“非遗”文化在其有形物质产品之外,延伸了文化产品。同时也反哺了云南茶山基地,增加基础农业效益,形成完整的茶文化产业链。

3对茶文化资源产业转化的建议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使茶文化不简单表现为一种日常习俗,而是发展出各种与茶有关的经济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文化传播,构建起茶文化产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产业,茶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还缺乏有效机制。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3.1用文化绘图系统构建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并进行价值评估

目前,茶文化资源体系在各地发展中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出版的一些地方茶书主要围绕历史传说,缺少从文化资源角度挖掘的文化档案。区域茶文化资源体系需要统一构建,可利用文化绘图(Culturemapping)工具记录各种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绘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创建文化对话的工具,主要是将其独有的文化特性用地图形式表述出来。并按茶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同时应对地方茶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分类,根据重要性程度合理开发。在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上,有一定数理方法和理论基础。国外学者Mazzanti对文化资源价值构建框架性研究;AndyS则用CM方法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来进行文化资源评估。国内学者黄雪英按照品相、价值、效用、预期、传承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苏卉则提出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开发潜力评估。对于地方茶文化资源体系,可参照上述数理方法定量评估。在指标体系上建议按照品相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传承能力等设立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分值,构建评估模型。

3.2将茶文化旅游作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载体

茶文化旅游是资源价值转化并规模化为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产品、茶民俗、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开发。目前,国内外茶文化旅游按照功能主要分为4种类型: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寻源求知是围绕有形资源,开展对古茶树、古茶园等原产地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对无形资源挖掘开发体验型产品,诸如民俗、节庆、表演等。庄园度假是当前新兴范式,福鼎地区品品香、绿雪芽,依托生态茶园打造茶庄经济;云南柏联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红葡萄酒庄园理念模式,建成普洱主题茶庄。生态观光则以茶乡风貌为核心开展休闲旅游,如贵州茶海之心、杭州梅家坞、台湾木栅等。

3.3依据茶的泛文化性开发衍生产业实现跨界发展

传统茶业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农产品到文化饮品,再到创意产品。通过茶的泛文化性,创造新型创意产品。不仅停留在传统茶叶和茶具等领域,而且跨界进入多元产业领域,比如会展、教育、影视及服装业。以节庆为例,目前茶业领域节庆以原产地开采节为主。形式较传统,多为领导发言、茶艺表演、炒制大赛。节庆本身缺少文化底蕴,而且短期效应无法对产业经济进行持续有效推进。在中国的传统节庆中,也鲜有茶主题节或文化日。茶的节庆活动还未发展为独立的文化产业类型,尚有创意开发空间。而将创意与茶文化资源结合开拓出全新产业类型的还有茶空间。这股空间美学之风,从台湾食养山房、台北书院引入大陆,目前在内地普遍盛行。从茶馆到茶艺馆再到茶空间,不仅是社会空间向个体空间的社会学转化,同时彻底改变传统茶馆单纯茶水销售的服务经济模式,带动了茶会经济、茶美学设计、茶文化教育培训等多项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另外,也有必要关注到另一茶文化产业的兴起,即茶与服装的跨界。目前,茶服产业已成为一种有别于旗袍、汉服等类型的独立概念。通过百度搜索“茶服”,可以找到约1620万个相关结果;从淘宝网搜索“茶服”,显示有5.44万件宝贝,6873家相关卖家,茶服已成为茶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产业子类。这些多产业开拓,是建立在茶文化资源多样性基础上的。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2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江苏;茶产业;优势;策略

1江苏地区开发茶文化旅游的优势探析

1.1丰富多样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经过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江苏地区的茶文化也在历史的轮回中不断沉淀,在演进中不断超脱。穿越历史,回归本真,江苏地区现已形成了融茶艺茶道、茶区景点、茶文学、茶风俗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化旅游特色。而江苏地区也凭借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促进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以“提倡饮茶,交流茗茶技艺,钻研历史茶道精义,促进广大群众健康水平和茶文化素养,丰富江苏茶产业、茶文化为宗旨而成立的江苏省茶文化协会。中国的茶文化重在一个“品”字,同样的,江苏地区的茶文化资源也蕴含一种“高品位”,从文化资源的存在形式来看,江苏地区的茶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其中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蕴含茶文化要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茶文化建筑与设施以及茶品茶具等。就江苏地区的茶文化景观而言,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一些名茶产区和宜茶名水,其中名茶产区包括太湖翠竹、连云港云台山云雾茶、苏州太湖碧螺春、无锡毫茶等;而宜茶名水则包括虎丘第三泉、无锡惠泉水、扬州大明寺水等。在茶文化建筑设施方面,例如六朝居茶社、溧阳茶主题公园、南京明故宫茶馆等。苏州茶文化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一些茶文化遗址以及收藏茶文化精义的博物馆,例如古贡茶场遗迹和宜兴陶瓷博物馆等。在茶品茶具方面,江苏有云雾茶、碧螺春、天目湖白茶,另有名闻天下的宜兴紫砂茶具。江苏地区蕴含茶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指一些精神层面的,例如为了弘扬茶文化而制定的节庆,包括苏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节、南京雨花茶叶节、无锡斗山太湖翠竹茶叶节等;在茶文化的长久酝酿下,当地形成了一些以“熏豆茶、以茶待客”等为内涵的茶风俗。在江苏茶人、江苏名茶典故的熏陶和影响下,各种茶艺演出、茶舞曲、茶歌谣等以茶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相继涌现。总之,江苏地区茶文化资源众多,资源体系健全,为其开发茶文化旅游提供了优势。

1.2拥有悠久的茶叶历史和茶叶文化江苏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优势,名胜古迹遍布,本就是人们心中所向往的游览胜地。从茶文化的沿革来看,发展至现代,江苏地区仍然是茶叶生产和茶叶消费大省,江苏人民也拥有着浓烈的饮茶情结。再次翻开与茶文化相关的历史著作,可以发现江苏是出现饮茶风尚较早的地区之一。发展至唐代,阳羡雪芽和顾渚紫笋被列为贡茶,而江苏则是孕育此贡茶的产地。而重拾古代的茶书著作就会发现,【茶典•屠龙《茶说》3】中曾这样描述阳羡:“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采收方妙。”辗转至明代,茶文化呈现出的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赋诗、以茶会友,贵族子弟借饮茶来附庸风雅,甚至是普通百姓也借品茶来享受生活。民间茶馆文化悄然兴起,各种介绍饮茶的书籍也不断涌现,饮茶风尚被推到了一个顶峰。在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茶文化也在历史的变革中发展,而碧螺春、雨花茶、翠芽等名茶也不断在江苏地区涌现。

2以江苏地区为例,探索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2.1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的不同特色来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项目江苏地区茶资源丰富,如果对其茶文化资源加以合理利用,科学布置文化旅游产区,将会进一步丰富其茶文化产业资源,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江苏省的茶文化资源而言,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江苏宜兴以紫砂茶壶闻名,可以开展茶具展示和以紫砂茶壶文化特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项目。而无锡、镇江地区以宜茶名水闻名,就可以开展宜茶名水旅游欣赏活动。当然,各地根据茶文化的发展特色也会形成一定的茶风茶俗,建造一些具有茶文化意蕴的建筑和设施,同样可以根据本身的发展条件以及所处的地位优势进行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江苏省的旅游资源分布来看,茶区分布和其保持相对一致,两者相互映衬。而这些资源分布以连云港茶区、环太湖低山丘陵茶区、宁镇扬丘陵茶区为主。与江苏省旅游景区的分布相结合,可以对其旅游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将文脉、景观和茶区分布融为一体,分为以苏州、南京和连云港为中心的三个区域。再根据各区域特点依托周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将江苏地区的茶资源文化充分利用起来。

2.2科学设置茶文化旅游项目

2.2.1茶文化名胜景区游自古名山出好茶,江苏的名茶也多出自景色怡人的名胜景区内。例如在南京的雨花茶,它的产区是南京中山陵园茶厂,属于国家4A级景区。其中的文化旅游设施齐全,并且它和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相互映衬,外有群山环绕,内有花树相依,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鉴于此,可以以此为契机来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每逢采茶之际,游客便可以在其中体会采茶乐趣,放松身心,自由品茗、赏艺。再如扬州西湖边的大明寺,具有宜茶名水的优势。饮茶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选好配茶之水。大明寺有“下院蜀井”,古人称其为“天下第五泉”,再加上大明寺内所孕育的禅道,游客便可以在游历的过程中体会到“禅茶一味”的佛教茶文化。另外,茶文化风景名胜的游历过程中,可以加以茶具和制茶工艺的展示。一方面向游客宣扬了茶文化,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促进旅游产业的多样化。

2.2.2体验宜兴紫砂茶文化特色宜兴隶属于江苏省,早在东汉时期,宜兴之地就已出现了青瓷,而辗转流变,发展至明代中晚期之时,当地人无意间发现了用于紫砂器制作的特殊的紫泥原料,就此之后,紫砂器制作便一直延续着它的兴盛。而就宜兴的紫砂茶壶而言,它制作技艺精巧,形制可观,是为上品,并且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誉。

2.2.3开展茶文化节庆会展游在历史的变革中,江苏茶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风俗特点,并且这种茶文化风俗促成了相应的茶文化节庆会展的开展,例如茶叶节庆、茶文化学书研讨会、茶艺展示、名茶博览会等。而对于具有丰富茶文化资源的江苏来说,自然与茶文化节庆会展紧密相关。例如南京的雨花茶叶节、苏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节等。这些茶文化节庆会展的开设,可以扩大游客的欣赏视角,让游客融入到茶文化之中,深刻感受茶文化带来的魅力。

2.2.4乡村茶园生态游茶园生态游要基于对茶园生态的认识,以对茶园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茶园生态文化的感受为主题,开展茶文化知识学习、茶艺茶道的交流、茶叶知识普及、生态修养和观光等一系列活动。以丰富茶产业资源为视角,合理设计与规划生态茶园,让游客在生态茶园中体会到茶的精义,在合理利用现有茶叶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旅游的经济收益。

2.2.5打造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目前国内的度假旅游开发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而就江苏省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来看,可以大胆设想打造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开展茶文化休闲度假游。在此开发过程中,要以相对足够面积的生态园为支撑,加以科学设计与规划,打造集艺术性、生态型和文化性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锡常地区就明显具备开发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的潜力。同时结合地区条件,完善旅游设施,例如在度假胜地中开设茶馆,进行茶道讲解,茶艺表演,开设以茶文化学习为目的的茶艺培训班等。为游客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态环境,促使游客修养身心,真正的感受茶文化的意蕴。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高雅文化,它能吸引社会上层人士和名人名流;茶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大众文化,因为它对广大民众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基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视角,结合江苏地区茶文化资源的优势,可以从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来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项目和科学设置茶文化旅游项目两个方面来促进江苏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在丰富其茶产业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了江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为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优越条件。

参考文献

[1]郭雅玲,冯会,郑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2]张进华.宜昌茶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0(9):46-48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3

被誉为“千年古县,朱子故里”的尤溪,其产茶历史悠久,宋代便开始大范围植茶。“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的斗茶品茗诗句至今在尤溪广为传诵。十世纪中叶,中仙明山寺种植茶树良种,其后于全县传播。明嘉靖年间《尤溪县志》曾有:“茶课钞二十五锭一贯一佰六十文。”的记载,尤溪茶在明代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清乾隆年间及民国的《尤溪县志》更是均有:“尤溪绿茶产二十都二十三都者佳”的记载。在长期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尤溪人民创制了许多特色名茶,其曾拜封贡品,也曾至厦漳泉,漂洋过海而远销南洋。尤溪茶业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艺、生态旅游等方面,都融合了朱子文化、茶俗茶风以及一系列当代元素,成为正在兴起的文化产业。

1当前尤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1深厚的文化积淀

千年古县尤溪,也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园焕发着勃勃生机,其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的尤溪县,迄今已逾千年,是一个环境优美且建筑文化、理学文化、茶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交相辉映的多元文化集合地,更是具有“朱子文化”特色。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于南剑州尤溪县城青印溪南的郑氏馆舍诞生。朱熹的许多理学思想与文学灵感皆来自于茶,晚年取雅号“茶仙”。自古诗家多茶客,茶客少有留诗名,朱熹的一生不仅爱好品茶论茶,而且喜爱种茶、制茶、煮茶、宴茶、斗茶、咏茶,有着许多令后世传诵的茶诗茶联。“仙翁遗灶石,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顿觉尘虑空,豁然悦心目。”“携篓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窗寒,跏趺谢衾枕。”“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当酒。”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此外,尤溪还流传着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在汤川乡普济寺周边种着普济茶,又以苦竹林下最优,亦称其为苦竹茶。朱熹游学至家乡时,曾对苦竹茶赞不绝口,至同安上任期间常托人买苦竹茶饮之。传说元代溪滨村林真人化身成佛前,为报答素喜饮茶的契母赤墓村张家祖母傅八娘恩德,在普济寺周围种下茶籽,供其享用。而相传很早之前,客人路过际头村向一户陈姓人家讨茶解渴,这户人家没有茶,就将米酒赠予其饮用。感动的客人临走时对主人说:“你屋后山上有茶可采。”主人一看,果真满山是茶,人们认为是仙人所赐,故名谙头山仙茶。

1.2美丽的茶乡风光

尤溪地处闽中,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达到71.9%。尤溪产茶区域辽阔,有14个乡镇产茶,其茶叶适生区域超过1.3万hm2,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地理、气候以及土壤条件,具有特早春名优茶与生态茶叶生产的优势。目前涌现出了许多茶园建设观景台、休闲木屋等旅游设施。正如许多茶区一样,尤溪风光秀丽、气候怡人。有云雾缭绕的蓬莱山、雄居一隅的白岩山、险峻迷人的倒排岩、山清水秀的九阜山、气势雄伟的罗汉山、神奇秀丽的枕头山、婉若仙境的联合梯田风光、龙门场古银杏群以及广袤大气的街面水库,还有古韵丰厚、保存完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明清古民居等。这些山川景观和文化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业界的亮点,同时这些旅游佳地中的茶园,多数环境较好,云雾缭绕且气候怡人[1]。

1.3精湛的加工工艺

本着“稳定绿茶、创新红茶、发展乌龙茶”齐头并进的思路,尤溪县致力于建成福建省中部名优茶生产基地,发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尤溪茶叶品种丰富,制作技艺纯熟,也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其中尤溪红、尤溪绿茶等更是在省内外名优茶评比中崭露头角,品质独特且风味佳,是重要的茶文化旅游商品,这些主要是建立在系统精湛的加工工艺以及长期的历史进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之上的[2]。

1.4延袭的生活习惯

尤溪自古有着制茶饮茶之传统,现在除了茶农家中之外,一些普通人家中仍然有着清明炒茶、客来敬茶、自家饮茶等生活习惯与方式。

2尤溪茶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的特性分析

2.1大众化

茶已融入生活,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3]。当前尤溪县致力于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建有生态观光茶园,并将茶文化融入生态观光游中,茶文化旅游已逐渐成为了大众工作学习之余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2.2区域性

茶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地域文化的差别形成了茶区间互异的茶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互异性可以满足游客感受不同地区茶文化的要求[4]。尤溪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且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茶与生活相互碰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风茶俗。加之其宜人气候与环境,造就了尤溪红以及尤溪绿茶等茶叶的发展,使尤溪的区域茶文化充满生命力。

2.3多样性

尤溪有着包含茶景区、茶艺茶道、当地茶俗、茶文学等在内的一系列内涵深厚、品位高雅且内容多样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其多样性是尤溪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基础。

2.4历史性

尤溪从宋代便已大面积种植茶叶,至今已逾千年。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积淀,造就了尤溪茶文化旅游的历史性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成就了尤溪独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3尤溪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3.1完善服务,提升质量

尤溪茶文化旅游应朝着高效率、优质量、低耗能的方向发展,不断发展符合尤溪茶产业现状的茶文化旅游特色服务体制,并且完善茶文化旅游服务设施[5],培养服务人员个人及行业素质,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从而使尤溪茶文化旅游更具有竞争力。

3.2挖掘地方特色,建立茶文化

博物馆地方特色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尤溪地方文化特色,突出茶文化内涵,发掘茶文化民俗风情资源,打造融合尤溪的历史、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茶具、艺术为一体且传播性强的茶文化博物馆,使游客不仅品到尤溪茶,还能深入地感受和了解尤溪茶文化。[6]

3.3加强茶文化旅游景观

建设可设计茶文化旅游路线,在各景区内适当融入茶文化特色主题区,形成富有地域、自然与人文特色的茶文化景观风采。在旅游线路设立茶馆茶亭供游客休息并品茗尤溪茶。打造“茶—文化—旅游”协同且与尤溪茶乡特色相吻合的茶文化旅游景区。

3.4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策划,确立“朱子故里,绿色佳茗”的形象地位,打造“闽中茶文化旅游精品”,充分应用杂志、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以及相关大中型活动等平台,也可进一步通过拍摄电影、广告以及组织茶乡摄影采风等形式,扩大宣传范围、形式。

3.5推广茶文化VR体验

当前,新兴的VR技术在不断进步且推广。可对尤溪特色茶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VR的形式将尤溪茶文化在各大旅游景区、商场以及茶文化博物馆等地点进行宣传推广。也可以将尤溪特色茶文化以VR形式带到中小学课堂,不仅能够提高趣味性,还能够增加当地学生茶文化认知,做到“尤溪娃知尤溪茶”,使尤溪茶文化资源不断传承与创新。

3.6研发不同类型

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尤溪茶文化旅游新产品,就应该从消费者与茶的角度直观地进行分析[7]。在原有茶叶产品优质生产的基础上,应积极创新研发具有特色的尤溪茶旅游产品,同时要注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消费水平游客的需要,研发包括茶文化产品、茶乡特色产品以及茶保健产品等,既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而且能够宣传推介尤溪茶文化,从而带动茶业经济的发展。

3.7加强茶乡小镇茶文化节建设

每年在尤溪举办的“茶乡小镇茶文化节”已初具成效,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丰富茶文化节内容与形式,将茶俗、茶艺表演、茶谜、茶歌、茶戏、茶宴等相结合[8],加深趣味性以及游客体验度。同时加大宣传,提高各项茶文化活动知名度,树立尤溪特色茶旅游品牌、提升尤溪整体茶文化旅游形象及魅力。

3.8倡导保护

优先且开发合理应倡导“保护优先、开发合理”的原则,致力于保护茶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测,做到合理而不盲目地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9]。

3.9推动区域茶文化旅游协作发展

尤溪地处闽中腹地,素有“闽中明珠”之称,连接着福州、泉州、南平、三明四大地级市。国省道的不断升级以及高铁的建成,缩短了尤溪与沿海及大中城市的距离[10]。尤溪与福建省各产茶区距离相近且交通便利,可推动区域茶文化旅游协作,加强文化交流、推广沿线茶文化旅游活动,实现区域间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综合发展[11]。

3.10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

茶文化旅游人才是茶文化与游客沟通的纽带,只有对游客进行准确而全面地讲解,才能使游客深刻地感悟茶文化旅游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所在。培养人才是尤溪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等.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385~388.

[2]沈学政,苏祝成.具有文化特质功能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以茶文化与茶产业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1):145~149.

[3]朱飞燕.试论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特性和开发策略[J].福建茶叶,2016(4):173~174.

[4]朱世桂,房婉萍,张彩丽.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特性及开发思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1.

[5]阚文文.泰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与路径[J].泰山学院学报,2012(5):67~71.

[6]朱海燕,朱桅帆,刘蓉,等.安化黑茶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模式探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26~430.

[7]郭雅玲,冯会,郑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8]田亚平,周喜娟,李国兵.湖南省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4~128.

[9]胡赛强.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J].茶叶科学技术,2010(3):45~49.

[10]林兴土.促进尤溪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福建茶叶,2013(2):41~43.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4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703

1 茶文化旅游定义

茶文化旅游在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专家学者们分别根据旅游、茶文化各自的特点做出了阐述。王京传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以休闲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1]。孙艳红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地,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2]。姚国坤、高旭晖对茶文化旅游也有不同的认识:将茶文化相关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对其综合开发和全面开发形成新的旅游方式,通过观光、参与体验等游览方式,使游客获得知识的熏陶和内心的愉悦。

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2.1 历史价值

祥源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中国历史名茶,与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祁门红茶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艳”四绝驰名于世。《祁红复兴计划》称:“吾国出口红茶声誉最大,价格独高除印度大吉岭所产,无与相颉颃者,举世红茶,唯此两种”。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祁门红茶获得一等金质奖章。这一系列关于祁红荣誉和史料记载使祥源祁门红茶文化影响甚广,同时也为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

2.2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近年来,祥源祁门红茶产业迅速发展。至2014年,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分为历口茶园、金山茶园为主(图 1);年产干毛茶达6000多t,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自2005年以来举办了多届国际祁门红茶节,举行了大型文艺的演出,全方位展示了红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弘扬祁红文化,提升祁红品牌,促进祁门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

3 发展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3.1 推动祁门旅游发展,提升祁门知名度

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祁门要发展旅游,应该转变旅游业发展模式。茶文化旅游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为一体,与当代旅游者追捧的旅游方式十分契合。同时开展祥源祁红茶旅游能够调整祁门旅游发展结构以及带动祁门县内其他景区的发展,进而推动祁门旅游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能使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了解祁门,从而提升了祁门的知名度。

3.2 增加茶叶销售,促进茶产业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它将茶叶的采摘、制作、饮用、销售等环节与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茶文化旅游的开展使游客更直观地了解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游客对该品种茶叶的认识进一步加深。[3]通过发展茶文化旅游能够使茶叶销售量增加,进而提高茶产业的收入,又能进一步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

3.3 带动祁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随祥源祁门红茶产业园开园,中国祁红博物馆开馆迎客,给当地茶农和连锁景点带来经济收益逐年增加,通过祥源祁红茶旅游的发展拉动祁门县交通、住宿、餐饮,商业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由政府搭建平台,给企业和农民机遇,自发地投资建房,开办农家乐,推动一产变三产,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极大提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

4.1 区位优势

祥源茶祁门产业园位于皖浙赣三省交汇处的祁门县境内,距杭州、合肥、南京、南昌车程均在4 h左右,特别是高铁开通后,黄山至合肥1.5 h、至南昌2.5 h,至杭州3.5 h,交通便捷,除南昌、合肥外均为经济发达区域,拥挤的城市和膨胀的人口为外出旅游提供客源保障,为茶文化旅游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4.2 资源特色优势

祥源祁门红茶,祥源祁门红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工艺等在国内众多的茶文化品牌中一枝独秀,并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得金奖荣誉,祥源祁门红茶拥有1万亩的茶园基地,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第一座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祁红博物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现代化制茶工厂,都彰显祥源祁门红茶独特的文化元素。

4.3 产业价值链优势

近年来,随着红茶文化的2次发掘与传播,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体的特色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青睐,并且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在皖南区域内有自己的其它文化类景区、酒店、营地、旅行社、商业等资源,可以形成互补和引流,易形成价值链和集群效益。

4.4 政策优势

为了促进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祁门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制订完善区内茶文化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国际祁红节,更是得到祁门县政府的重视,不仅邀请茶企业参加展销,而且还组织到祁门茶厂、茶园的旅游大巴,这些措施都对祥源祁红茶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5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5.1 区域旅游品牌竞争压力大

在整个皖南地区,旅游产品基本以黄山、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为主,只有在春季采茶时节,旅行社才会以此作为旅游产品投放市场,由于观光旅游为主,游览时间短,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外界的知名度小,旅游市场尚未开拓,与之相对应的周边景区,知名度高,发展成熟,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所以竞争异常激烈,给景区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5.2 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进入性差是困扰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应高度重视区内、区外交通网络的建设;祥源祁门红茶文化产业园目前标识系统不完善,旅游人才奇缺,导游人员讲解不规范,厕所等基础设施有待提升;住宿设施资源目前主要以祥源祁门红茶周边宾馆和农家乐以及所在地祁门县城酒店为主,接待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急需提档升级。

5.3 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薄弱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目前开发利用的水平低,产品处于最低的观光层面,体验不足,附加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2次消费,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旅游产业链有待完善,由于景区刚刚起步,没有门票收入,线上旅游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旅行社推广的积极性不高。

6 祥源祁门红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6.1 突出“茶”旅特色,整合区内旅游资源

祁门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发展旅游应突出“茶”为特色的旅游地形象,以“一圈两翼”(一圈:祥源祁门茶园以及祁红产业园;两翼:牯牛降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精品旅游区)为总体开局,以祥源茶园生态旅游区(金山茶园、沥口茶园)为主要依托开发,辅助开发牯牛降生态旅游区、大洪古道历史文化区,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品;形成以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为支撑,历史文化为底蕴、休闲农业、工业遗产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体系[4]。

6.2 开发“茶”旅产品,提高参与、体验性

开展茶文化旅游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旅游产品,如茶园生态观光游、制茶车间游、茶文化亲子体验游等。可针对小朋友推出以亲子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游览茶园,学习茶文化知识、茶艺、茶礼,向父母敬茶,并让小朋友到茶场亲身体验一片树叶变成茶汤的过程;对中老年游客,则应以养生度假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品味茶文化、内涵,体味茶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制茶饮品。

6.3 丰富“茶”旅线路,感受徽派文化

开展茶旅专题线路游、生态文化线路游、徽文化线路游,传播祁红文化和徽文化,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茶旅专题游以茶园观光―制茶车间―祁红博物馆―非遗展示为代表,生态文化游以区内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大洪古道遗址、古戏台为主线的2日游,同时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展跨区际旅游线路,包括黄山―西递宏村―祁红产业园为代表的特色旅游线路。

6.4 多渠道营销,提升“茶”知名度

在市场营销宣传上,通过集团旗下的地产、景区、酒店、茶叶、交建、旅行社等各种体系,深度挖掘优势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为祥源祁门红茶旅直接引流,引导整个旅游消费市场。同时,开展互联网线上旅游平台以及旅行社线下平台等多平台、全渠道进行市场宣传和门票销售,以门票为突破口,结合机票、酒店、租车、攻略等产品,主要为游客提供自驾、自助游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6):22~23.

[2]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05(3):63~64.

[3]沈 克.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以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125~126,130.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5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千百年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茶文化。本文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出发,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特色并进行比对分析。以此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传承与交融发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英美文学视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不仅要从英美文学作品中寻找寻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与内容,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变发展信号,与中西方茶文化发展的根源流变发展的具体影响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变整体的发展走向。通过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对国民的生活影响与审美作用,促进中外茶文化的交融发展。

1.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茶文化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增添新的内容扩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劳动经验过程中,茶叶同样中居于重要位置,不仅具有养生保健与清热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脉的系统茶文化,对中国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在茶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中国茶叶通过对外贸易与交流,将中国茶叶远销海内外。西方传统茶文化由此开始漫长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茶叶生长的环境与中国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国家人民的饮食口味与生活习惯各有差异。因此,西方国家所喜爱流行的茶叶也与中国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红茶文化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内涵与社会发展特色,不断地充实壮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茶文化体系,成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异

中国与外国茶文化的根源启蒙与发展历程也不同。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最早诞生的国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茶文化诞生于本土,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地赋予茶文化新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一脉相承,富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国民的精神风貌。外国的茶文化以中国茶叶的引进为基础,以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启蒙,并结合自身茶叶发展的区域特点与国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为依据进行发展。与此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推动下,让极具欧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英美视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茶文化均作为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国民所重视。关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国与英美等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在中国,茶叶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表达着读书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茶叶在进入的初期阶段,茶叶是一种十分稀有罕见的物资,能满足人体多方面的物资供给需求,因此,视若珍宝,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文化内涵。饮茶的习惯也为少数人所享有,因此,在饮茶是十分注重饮茶的仪式感,到后来即便茶叶的普及,这样正式的仪式规范也被保留了下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国民生活。

2.1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且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社会文化特色与社会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如,在唐朝时期饮茶文化盛行,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寻常百姓都酷爱饮茶,在这当中,僧侣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将佛家思想与传统茶文化紧密结合。因此,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十分看重饮茶时的平心静气与淡泊超脱的心态,并在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国传统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熏陶,并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内涵。

2.2西方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西方茶文化的传播发展开始于欧美国家茶文化的发展,在这当中,以英美两国的茶文化发展最为突出。西方国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将下午茶列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早餐与晚餐一样的平常。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会时,先生、太太一同品尝精致优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节。由此观之,在西方传统茶文化的内涵中,茶叶被赋予了高贵典雅的精神品质与富有仪式感和实用性的内涵特点。

2.3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

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的差异发展提供了依据。西方茶文化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如,中国人酷爱绿茶,喜欢绿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国家偏好红茶,喜欢红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以绿茶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红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变差异不仅仅起源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而且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

3英美文学视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都经历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渐渐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于中外国家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英美文学的视域观察下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生活与贸易以及文化的影响。如,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茶叶常常是其中故事情节或是文学创作的座上宾。经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饮茶文化,展现了国民关于饮茶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体现了茶文化对于国民发展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生活的影响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因素来源与中外国民的不同生活习惯与审美思维,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对中外国民的生活有着诸多的影响。如,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写国人饮茶这一生活细节,表现国人饮茶的生活姿态与审美情趣。这体现了茶叶是国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国民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中国人饮茶品茗喜欢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纯真质朴。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喜欢在饮茶时加入糖或牛奶,细细品味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调,营造中悠扬放松的氛围,让自己沉浸在这个享受的时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贸易的影响

茶叶贸易对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变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早期发展中,茶叶便作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具有中国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运输到世界各地。为我国的贸易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当土生土长的中国茶叶传入海外后,也为英美等西方国家根据地域特色种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下,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也作为贸易发展中带有本国独特文化的重要物资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本国的经济贸易的发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变对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6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国际合作层面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给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区域资源的共享,开拓了新的业务市场与区域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与支撑下,区域内各行业先进的技术、理念、产品、设备开始良性融合,有效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在区域内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循环。“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积极加入“一带一路”的区域经济建设,于2015年11月发布了《河南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将各项工作细化落实。在文化建设方面,河南省以茶文化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积极开展茶文化建设,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形成有效呼应,以茶文化建设为重要契机,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的突出优势

河南省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地,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氛围浓厚。以信阳茶为主要代表的河南茶叶,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茶叶品种。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的优秀而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被显著放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此,将河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茶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突出优势总结如下。

1.1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周围与多个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相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河南省境内有三大山脉,地势西高东低,非常适合于茶叶的种植。黄河、淮河、海河都流经河南,给河南省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茶叶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保障。由于河南省地处亚洲温带与亚热带的交界处,气候湿润,光照充足,也非常适合于茶叶的种植。尤其是信阳地区,是河南境内非常适合于种茶的地方,因而信阳茶叶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以其良好的茶叶品质吸引了广大爱茶人士的关注。

1.2社会环境较为适宜

茶文化建设往往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撑。河南省是产茶大省,规模化的茶叶生产企业、充分的劳动力、高端的茶叶科研队伍、悠久的制茶经验,都为河南省茶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支撑和保障。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觉察到河南省境内蕴含的茶叶商机,开始进驻河南省,这更是给河南省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茶文化建设,将更加事半功倍。在茶文化建设过程中,河南省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给茶文化建设提供基础性的保障作用。

1.3茶文化气息浓厚

开展茶文化建设,良好的茶文化氛围是前提。河南省茶文化气息可谓浓厚非常,信阳地区是全国八大茶叶产区之一,信阳茶被誉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信阳毛尖为代表的河南茶叶,早在历史上就获得了广泛的茶爱好者的认可。在河南省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的熏陶下,河南省的茶文化底蕴在近代以来变得更加丰富。河南信阳被誉为茶文化之乡,被无数爱茶人士所敬仰。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当下的普通群众,都喜爱到河南一睹茶文化的风采,感受茶文化的浓厚氛围,近距离欣赏茶文化的魅力。

2“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茶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河南省本身所具有的茶文化建设优势,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不仅扩充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创造了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而且塑造了特色的区域经济类型,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在此,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分析如下。

2.1扩充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各种行业中文化资源的利用越是充分,文化渗透对行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就越显著。对区域经济来说,增长的动力来源越多,增长的动力就越强大,增长的效果就越容易体现并惠及到各行各业,这其中,文化的角色更多的是属于生产力范畴,如何充分挖掘文化价值、利用文化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才是研究的重点。河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与茶文化氛围,茶文化建设工作相对容易开展,在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河南省长期积淀的优秀茶文化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被充分利用,逐渐转化为经济增长点。茶文化建设过程中,茶文化资源就是建设的资本,茶文化魅力就是发展的源泉,河南省强大的茶文化实力,让茶文化建设开展顺风顺水、效率极高。茶文化资源被看作经济发展资本被全面重视起来,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愈来愈产生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各茶叶企业与政府积极配合,各文化部门为茶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河南省茶文化资本价值的规模化扩大效果显著,以其良好的支点效应,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了鲜活的动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催生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体由多种经济支撑点共同构成,这也就意味着区域内经济支撑点越多,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越平稳,发展的势头就越迅猛。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积极开发省内茶文化资源,宣传茶文化特色与魅力,在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催生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来源。在之前的实践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差距过大、地方特色资源利用效果差的情况。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河南省茶文化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契机,配合国家的大政方针,河南省以茶文化建设为突破口,良好把握茶文化产业属性和外溢效应,发挥茶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联动效应,有效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创造了新的区域产业发展局面。茶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河南省的其他产业一并受益,整个区域经济也从中借到了“东风”,实现了结构的优化,并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来自于茶叶产业,而且更多地来自于茶文化建设过程中从茶文化产业中受益的其他产业。这种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鲜活动力。

2.3塑造了特色区域经济体制

特色的地域文化,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将成为特色经济资源。河南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开展茶文化建设,就是将特色地域文化上升为特色地域经济资源的良好案例。河南省的茶文化资源,在挖掘与利用过程中,与其他发展要素形成良性融合,塑造出了一批特色的产业、企业、产品、品牌,而这些都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求之若渴的。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河南省的茶文化在政府主导、企业呼应的基本建设模式下,由意识形态和资源形态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对区域中其他行业、其他产业的价值取向、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形成了良性影响,逐渐塑造出了特色的区域经济体制。这样的区域特色经济体制是其他区域所无法直接借鉴的,只能学其“神”而无法学其“形”,因为其所依托的是河南省特色茶文化资源这一独特的经济资源载体。从区域经济学来看,特色区域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河南省的茶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的推进。通过茶文化建设,河南省境内所形成的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如一块块肌肉和鲜红的血液,让特色区域经济体制这一巨人迅速成长起来,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稳定的体制保障。

2.4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

越来越多的经济建设实践与成功案例告诉人们,文化的力量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绝对不可小觑,而良好的区域文化交流,非常有助于优化区域文化体系,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河南省开展茶文化建设,是促进区域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茶馆中悠闲地喝茶、高谈阔论,是河南人打发时间的常用方式,也是河南茶文化的一个侧面体现,在河南如此类的茶文化现象非常多。河南省的茶文化建设,对茶文化领域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包括茶馆文化、茶叶产地文化、茶文化核心思想、民俗和宗教茶文化等等,茶文化的鲜活、生动环境,对河南省其他类型的文化环境形成了积极影响,在茶文化建设的带动下,河南省多种文化行业出现了发展的“高潮”,茶文化建设在自身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区域文化的交流,增加区域文化的活跃度。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是互利共赢、彼此促进的关系,区域内的文化交流和行业之间的文化认同,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润滑剂和催化剂,以区域文化良好交流为基础,各行各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对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5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7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和艺术结缘,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时满足这三种要求。所以,在现代社会中,茶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茶文化旅游也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对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涉及较少,而且人们过于从微观上关注某个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类型大都是从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动对旅游的影响,缺少从深层次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问题。

本文以茶文化形态的区别作为切入点,首先对城乡茶文化的形态分别进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础上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以求城乡茶文化互补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一、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旅游,是以茶叶资源为载体,以享受与茶叶资源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内容,以旅游为形式的一种文化专项旅游。茶叶资源多在农村,茶叶的消费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乡村与城市都具有发展的条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即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开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激发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在城市。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和民俗性使得乡村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满足这种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二者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茶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

(一)都市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的传统特色与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产茶地,但是因为都市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文人雅士、知识分子比较多,他们在品饮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把对茶的认识上升到精神境界。他们喝茶讲究的是以“舆论倡导”相关群体,影响着其他人们。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称“艺术型”茶文化,由此决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仅仅发展到“实用型”为止,还会继续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这样说,茶资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人”的参与,才逐步形成一个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称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与开放性。都市是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各种茶文化的亲和力,无论是英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论是高雅的茶艺还是各少数民族茶俗,凡是先进的、优秀的、经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感召力与辐射力。都市是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对区域甚至是全国、世界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表现在无论是本土的、还是他国的文化都会争相汇集;辐射力体现在文化的影响上,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以及全国,全世界。我国的茶文化在历史上就已经走出国门,传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儿茶艺出访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引起轰动,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称绝,同时在全国各地演出影响深远,香港等地还派专人来沪学习取经加以推广。

创造性与多样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其多样性与创造性的特质。都市人思想观念的更新较快,不断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势必不断赋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内涵、新的理念。过去闻所未闻的各种新品名茶、茶饮料、保健茶、减肥茶……还有茶艺展示、少儿茶艺、家庭茶艺、茶席设计等这些新名词接踵而来,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体现。

时尚性与休闲性。结合了传统文化与自然精粹于一体的茶,无疑是这个社会里最具吸引力的饮品。去茶馆喝茶成了时下都市人最喜欢也最惬意的休闲活动。茶馆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说,其中不乏商贾白领,在这里,滚滚红尘、功名利禄挥洒脑后,轻啜杯中香茗,个中妙趣难以言传。都市茶文化满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发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广泛贴近日常生活的层面、茶文化艺术形态的层面、与都市内涵和茶科学相结合的层面。

其一,茶的生活层面。茶与服务行业的结合,有悠久的历史。如曲艺演出采用传统的形式:剧场有茶水供应,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沧州剧场、八仙桥附近的“雅庐”等等。平时主要供应茶水,有时兼有戏曲清唱或曲艺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诠释。茶艺馆与传统老茶馆的区别在于,除了是一种商业性专用饮茶场所,还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扬茶文化为主要目的,以品茗、赏艺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难解释各种茶艺馆旅游线路何以得到大众的亲睐。都市不是产茶地,反而有多种名茶可供选择和消费。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阁等处,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费。

其二,茶的艺术层面。都市是茶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艺术型茶文化发展的根据地。其表现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机构、茶报刊杂志、茶文学创作、茶戏曲、茶电视剧等。如20世纪中期的《茶馆》,20世纪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颇受人们欢迎,随着茶文化艺术作品的问世,人们喝茶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其三,茶的科学层面。茶文化与人们的消费观相关,它呼唤茶人以现代营销理念和良好的经营素质,不断地为茶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来影响茶的经营环境和氛围。如现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饮料、各种加工再加工茶类、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企业开拓市场创新的做法对茶文化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对于茶文化旅游购物产品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茶文化

乡村茶文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茶树喜温、喜湿,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雾的滋养才会形成优秀的自然品质。所以茶叶一般都长在深山之中;二是茶农与茶树同生同长,在长期的种植和品饮过程中形成了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比如过去在农村乡间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个供人小憩、喝茶、对山歌的路亭,这就是乡村茶文化。

1 乡村茶文化的特点

自然性与生态性。陆羽《茶经》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野者上,园者次。”所以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产茶区特别是名茶产区一般都处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雾之仙气,汲甘泉之灵性,因而,它得以成为天地间仙凡同享、雅俗共赏的灵物”。茶叶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环境赋予茶的一种审美属性。我国道家学说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乡村茶文化的生态性与此不谋而合,给人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觉。

原生性和民俗性。乡村茶文化内涵,尤其是茶与民俗、民风相结合的内容,由于很少受外来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态原始,很受游客欢迎,所以乡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也就是俗称的“俗文化”。当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胼手胝足的农民为你沏上一杯茶,那种感动是在高档的茶馆里感受不到的。没有任何表演和修饰成分,有的只是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平实。

2 乡村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生态观光茶园。“片片茶园绿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园为湖光山色增添了诗意。茶树虽然是一种经济作物,但跟一般农作物相比又有点像观赏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园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让人陶醉。难怪唐代诗人刘禹锡能写出“人间何处是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如此美妙的诗句。这一切对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人们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

茶乡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茶乡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异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盐茶、苗族虫茶,光是这些名字就已经勾起人的兴趣。而且这些民俗活动都有较强的民众参与性,游客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形成对生活、人生价值的真切体验,达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遗址遗迹。茶乡劳动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上,为我国乃至世界流下了诸如茶事井泉、茶韵寺观、古老茶山、茶所遗址、纪茶碑刻等众多的茶文化遗迹。目前,现存于世,有较大影响,又在历史上有过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遗迹有近百处之多。在这些遗迹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黄茶院、邛崃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台山葛玄炼丹名圃、长兴贡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树林、茶马古道等。茶文化遗迹,既是宝贵的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转的茶历史资源,更是人类的价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遗产。大部分茶文化遗迹都散落在乡村,鲜为人知,这些宝贵的资源特别是对茶研究者有着独特吸引力。

三、城乡茶文化互动推动茶文化旅游发展

(一)优势互补

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构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满足着不同人群的需要,满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可以把这两种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经典茶文化旅游线路,如都市茶馆游和乡村生态茶园游相结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体会到茶文化的内涵。

(二)统筹互动

1 都市茶文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提高茶叶资源知名度,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广而告之。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评比会等来打造名优茶的名气。上海茶文化节自1994年举办以来,累计吸引了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共140万人参加了历届文化节的系列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积聚人气、提升形象、体现实效”的效果。浙江新昌、开化、诸暨等地由于发展名优茶,在茶文化节亮相,并通过冠名活动、申请指定专用茶、与上海联合发展茶乡旅游等方式打响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前夕,举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乡旅游首发式”,上海市民纷纷报名参加茶乡旅游活动。茶文化节的开展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辟了新的客源市场。

其次,复兴茶文化,激发人们对茶文化的旅游动机。都市中随处可见的茶艺馆、还有茶博物馆、甚至茶小说、茶戏剧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饮茶和品味茶文化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发展的最新形态。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潜在客源,如何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把这些潜在客源变成现实的乡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们到茶乡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说,都市茶文化旅游打开了人们认识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变农民的意识,增加开展乡村茶文化旅游的动机。通过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刺激农民的意识:没有种茶的地方茶叶都火了,种茶的地方茶叶还能不行?促使他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特权,农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点,有适应农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也非都市的专利,农村照样可以搞旅游,在开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优势。近年来都市茶艺馆风风火火的开展,使得很多小镇和农村派专人去大城市的茶艺馆学艺、充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内涵,旅游的生命力不会长久。

2 乡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归宿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8

从基本含义上来讲,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数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从广义上来说,普洱茶是一种植物资源,并且是云南植物王国中的一种植物“子资源”。这是普洱茶资源最基本的含义和起点。经营普洱茶产业离不开这个最基本的起点,这也就说我们常说的如何做强做大“云南的一片叶子”,无论如何经营普洱茶产业,都离不开普洱茶是卖“一片叶子”的这个基本常识。

普洱茶还是一种文化资源。从资源的基本定义来说,任何一种被人类开发利用的物质资源,都凝聚着人类的精神活动要素。一种物质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历史越是悠久,它所蕴含的人类精神活动要素就愈为丰厚。而这种凝聚在物质形态里的丰厚的人类精神活动要素,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积淀”,也就是某种物质的“文化”要素。从根本上讲,某种物质形态一旦被人类开发利用,其“文化”要素也就开始生长。这种“文化”要素生长到一定时期,就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积累,成为附着在某种物质资源身上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人类精神资源。而普洱茶无疑就是这么一种凝聚着悠久的某种人类精神活动要素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普洱茶历史的挖掘梳理、“茶马古道”、“普洱茶文化”这些概念的兴起和流行,无论是出于自觉还是不自觉,正是普洱茶文化资源要素在新时代里的“复活”。这说明普洱茶界对普洱茶资源认识的深化和自觉,发现了普洱茶资源超越物质形态的一种“软”的要素。这个要素的发现,深化和拓展了普洱茶经营的内容,即卖普洱茶,不仅是卖“一片叶子”,也是在卖普洱茶文化的观念、卖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卖普洱茶道的优雅礼仪和玄妙境界、卖普洱茶产地的民族文化风俗、卖“茶马古道”的诗意想象和现存的茶马古道沿途的奇妙风光。

简单地说,经营普洱茶产业,实际上就址存经营普洱茶资源,包括经营普洱茶的物质形态资源和文化形态资源,在运作和出售普洱茶的物质价值和附着其上的文化价值。如何把普洱茶的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的经营关系,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步伐不断加快的令天,经营普洱茶产业还有。个更重要的课题――这就是创意。

在传统经济中,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据经济增长的丰要贡献地位,人力资源的发挥更多地依赖于其他资源的存在与应用。而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丰导性资源也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即人力资源和知识成为主导资源和驱动力当人的创造力成为主体资源,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便得到了更深刻而广泛的拓展: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民间传说、民俗风尚、小说故事等均可纳入资源的范畴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停用的资源。

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成为经济发展主体驱动力和丰导资源的人力资源,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创意能力。创意产业在当今时代的蓬勃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人力资源的创意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有地位。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并获得蓬勃发展,其原因之一便是: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资源的转化来推进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通常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其增长的代价是自然资源逐渐消失和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资源约束和资本约束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创意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因为,通过创意能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经营,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资源特性的认识、人的创造力的发挥和市场的把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经过从资源到资本再到市场的多重转化,创意产业也在这些转化中兴起和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众多的资源转化的类别中,通过创意将资源文化转变为经营资源,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模式。从文化资源到经营资源的转化,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弘扬民族文化,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具体到普洱茶产业经营,创意的重大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仅以普洱市政府主办的历届普洱茶节的主题词的变迁就可看出创意在普洱茶资源文化经营中的重大价值。1993年第1届普洱茶叶节,主题词:“团结、奋进、振兴”;1995年第2届主题词:“团结、开放、发展”;1999年第4届主题词:“创新、务实、开放、发展”;2005年第7届主题词:“振兴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共创“天下普洱”;2007年第8届主题词:“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盛世普洱再写春秋”,全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2009年第9届主题词:“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和“科学普洱、健康人生”。2005年第7届茶节以前,普洱举办的历届茶节显然还处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虽然也已经意识到了普洱茶文化要素在普洱茶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创意却不够明确、鲜明、响亮。从2005年第7届普洱茶节开始,开始有了良好的经营创意。尤其是2007年“百年贡茶回归普洱”的创意活动,更是把普洱茶文化经营的理念推上了一个值得纪念的高峰,起到了极好的现代时尚传媒宣传效果,在各种时尚概念竞争无比激烈的现代信息传媒市场上,成功地把“普洱茶”这个词打造成了一个时尚流行词,极大地推动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而2009年第9届普洱茶节的主题词:“科学普洱,健康人生”也极富创意,赋予了普洱茶科技的要素,通过现代科技要素的注入,明确普洱茶的健康价值,出售普洱茶,就是出售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健康价值。

回顾历届普洱茶节,我们就会发现,普洱茶产业创意提升的过程,也就是普洱茶产业发展繁荣的过程。10年前,茶马古道、普洱茶文化、普洱贡茶、越陈越香这些普洱茶良好的创意概念还鲜为人知的时候,也是普洱茶产业清冷寂寞的时候,而当这些概念成为时尚流行词的时候,也正是普洱茶产业走向繁荣的时候。

当然,普洱茶资源文化经营的良好创意并不仅只局限于这些大的概念,还体现在许多精细的局部。比如普洱茶产品的外部形态――包装,就有大量创意的空间。还有普洱茶产品的品饮方式,同样存在大量的创意空间(龙润普洱

茶、帝泊洱茶珍冲泡速饮就是良好的创意)。此外,普洱茶的营销方式也存在广阔的创意经营空间。良好的创意甚至还能延伸到普洱茶种植基地,柏联集团的景迈茶山庄园式生态民族文化普洱茶生产基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普洱茶资源文化经营的角度来说,除了普洱茶文化大概念创意的打造之外。这些良好创意的细部、细节不仅不可或缺,甚至有可能决定着普洱茶产业未来50年、100年的生死成败。因为正是在细部、细节的地方,才真正体现着创意的质量和能力。正是这些创意的细部,决定着普洱茶产业能不能做得精细。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没有一个粗放的而不是精细的产业能够取得真正持久的成功。因为能否做到精细,体现着一个产业真正的创意能力,以及能否把优秀的创意能力真实实现的能力。

此外,不得不强调的是,类似普洱茶这样的资源文化经营是百年大计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从普洱茶兴起的历史传统来看,普洱茶的真正兴起不是一两年的功夫,而是数百年。从历史记载来看,普洱茶种植早在唐宋就开始了,但真正繁荣兴旺,却是到了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叶的才有的事情。之后,普洱茶急遽衰落近一个世纪。近年来,各种内外因素的因缘合和,再加上通过普洱茶资源文化经营的成功运作,普洱茶产业才迅猛兴起。现在,普洱茶产业叉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遇到了不小的挫折,正在逐渐复苏和升温。从长远来看,普洱茶产业在新时代资源文化经营只是刚刚开始,它所获得的荣耀和挫折都是正常的。而普洱茶产业的资源文化经营创意也需要有百年的眼光,即需要充分考虑眼前利益,也需要充分顾及长远利益。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9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互联网无疑成为了这个世界成为一个开放整体的催化剂,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传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的时代是通过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的高度传输等方式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出去,实现资源信息的高度融通。我们不难看到,在互联网上,大家相互利用手中的资源,将一些好的资源进行分享,同时也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信息和事件予以批评。这就使得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上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的人和其他的地方中去。茶叶文化旅游是和茶叶文化相互联系着的旅游方式,茶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人的文化精髓。茶叶文化旅游则更是与茶叶的内涵和精髓相联系的旅游文化的结合体。这种以茶叶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经济文化方式是符合茶叶文化的推广需要的方式。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为茶文化与茶叶旅游双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更多的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一种共享来带动整个茶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使茶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潮流和旅游生活方式。

1互联网与茶叶文化旅游结合的优势

1.1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是高度开放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国家的都不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只要有互联网的存在,各种信息都会传递到各个地方中去。互联网的资源的开放性,为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的特点,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同时,也使我们自己文化走出去成为可能。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茶叶文化具有一定地域性,这就是茶叶旅游成为一个产业的基础。同时互联网的资源的开放性,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茶叶文化旅游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有对中国茶叶文化旅游有兴趣的世界各地的人来中国参观,也使得中国的茶叶旅游和茶叶文化通过互联网这种方式传播的世界各个地方。

1.2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资源是高度共享的,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朋友圈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源与大家进行分享。这就使得世界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是灵活的,是高度交流存在的。在这种高度灵活的信息共享的互联网的资源模式下,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可以通过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微信、微博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中去[1]。在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里,人们对于一种好的资源都愿意进行分享,这种以一传百的方式可以使得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更快更好地传播出去,从而带动整个茶叶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大家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仅可以在线享受到茶叶旅游的视觉效应,也为实体的旅游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1.3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便利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资源是十分便捷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互联网上迅速获得想要得到的信息和资源,这也就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流动的速度。信息资源的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便利性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得以迅速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便利性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相应的可能,网上查阅路线、网上预订酒店以及网上的旅游景点咨询,这些都是互联网给我们茶叶文化旅游带来的巨大的优势。

2茶叶文化旅游的特点

2.1茶叶文化旅游的地域性

茶叶文化旅游必然是与茶叶文化相关的旅游文化的活动,我国的茶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的特点,相应的茶叶文化旅游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特色。一些茶叶旅游的集中地区无疑主要集中在一些茶叶的产地[2]。茶叶旅游的形式也大多是茶叶景区的观赏,茶叶的品尝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伴随着茶叶文化的地域性相至而来的。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突破茶叶文化旅游传播的地域性的局限性,不仅可以实现实体的旅游方式,也可以实现在线的茶叶旅游方式的推广。而茶叶旅游的在线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茶叶旅游的迅速的发展。

2.2茶叶文化旅游的季节性

茶叶的生长是具有明显的季节的特点的,因此,茶叶旅游也是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们的茶叶文化旅游大多是在产茶或者是茶叶的生长的季节。这种季节性的特点往往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但是互联网的视域下,我们可以突破这种茶叶旅游的季节上的限制,通过线上的视觉的享受,发展相应的茶叶文化经济。

2.3茶叶文化旅游的人文性

茶叶文化旅游无疑是茶叶热爱者的舞台,茶叶文化旅游是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色彩气息的旅游方式。这种人文气息十分浓烈的环境下,会使得旅游文化的传播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又使得茶叶文化旅游的传播有了更好的平台,大家在互联网平台上面进行茶叶文化的交流,茶叶文化的探讨,同时也可以带动身边那些对茶叶文化有潜在爱好的人投身到茶叶旅游和文化的宣传和追随的队伍中来。

3利用互联网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策略

3.1利用互联网对茶文化旅游的线上推广作用

3.1.1利用互联网平台大力宣传茶叶旅游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大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利用互联网这个大的平台,可以通过构建网站,微信、微博、朋友圈等方式将茶叶文化旅游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去,从而实现一种资源的共享和互动[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茶叶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建立特有的网站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公众号进行推介,实现茶叶文化旅游文化的迅速的传播。

3.1.2利用互联网形成茶叶文化旅游群体

旅游通常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性的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茶叶的文化的旅游具有更强的团体性。大家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茶叶文化旅游的宣传,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茶叶爱好者和茶叶文化的爱好者的向往,大家往往更加热衷于茶叶文化旅游的集体性,从而促使了一些集体性的网上团购方式的旅游的出现。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带动潜在茶叶文化旅游爱好者的加入,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参与到茶叶文化旅游中来。

3.1.3利用互联网带动跨境茶叶文化旅游

互联网的宣传推广作用不仅可以渗透到国内的每个角落里,同时茶叶文化也会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各个地方和国家,利用好茶叶文化的互联网的推广作用,可以让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热爱中国茶叶文化的人参与到中国茶叶文化旅游的活动中来,这样使得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走出国门,吸引了更多的人,为中国的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2利用好互联网对茶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

3.2.1茶叶文化旅游的网上线路查询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也使得信息变得更加的流畅,以前的旅游大多是旅行社进行的团体性的活动,而如今的互联网下的旅游方式,则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茶叶爱好者可以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选择自己想要去的茶叶旅游的地区,然后选择相应的路线,选择住宿的方式,使得茶叶文化旅游完全成为一种自助文化旅游。

3.2.2茶叶文化旅游的网上订购服务

茶叶文化旅游由于存在着地域性,一些茶叶的产地往往是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的区域,这些区域的旅游的承载量不高,旅游文化的基础设施不够全。利用互联网充分实现信息的交互,将茶叶文化旅游的地点、酒店、旅游的行程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应的订购服务,提前预约、提前对接,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也可以节约旅游者的大量时间,提高茶叶文化旅游的满意度[4]。

4互联网下茶叶旅游文化更当注意的问题

4.1注重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利用互联网推广茶叶文化的旅游,一定要注意和关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利用更多的互联网媒介进行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使得茶叶文化的推广传播到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去。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因此,日常的平台的维护,以及与时代同步的互联网的手段和方式都要跟上,这样才能吸纳更方面的信息,实现平台资源的共享,推动茶叶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

4.2注重诚信和大众口碑的宣传作用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大众传媒和大众传播的视域下,大众的口碑已经变得日益重要[5]。这就使得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茶叶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注重诚信的建立。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对于茶叶文化旅游的正面的推介作用,从而形成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

4.3注重互联网宣传的创新性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催生了一种信息的共享的氛围,也更加突出了时代对于创新价值的追求。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作用的同时,我们要在互联网原有的平台和理念的基础上,创新茶叶旅游文化的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得茶叶旅游文化具有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5结束语

茶叶文化旅游是茶叶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这种茶叶旅游文化是和茶叶文化相互联系的整体。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茶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为茶叶文化旅游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订购查阅的工具,同时互联网平台对于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互联网对于茶叶文化旅游的巨大的宣传和服务的作用,实现茶叶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和时代化。本文通过互联网的视角下研究茶叶文化旅游的推广的策略,希望通过互联网实现茶叶文化旅游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寰,陈萍.我国旅游信息类媒体及传播效果比较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66-68.

[2]石培基,李先锋.旅游形象传播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8)212-214.

[3]肖广凤,丁丹丹.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世界,2012(12):97-98.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由观光为主到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体的旅游,文化的含量越来越高。易武有着悠久的普洱茶文化历史,具有开发茶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普洱茶茶文化蕴涵,不断丰富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必将大大提升西双版纳州的旅游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促进西双版纳州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易武开发茶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

(一)丰富的古茶树资源

全乡拥有古茶树古茶园总面积1.4万亩(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园),树龄最高的落水洞栽培型大茶树,树龄约700年,古茶树茶种群体较纯,大都属普洱茶种,有少数为勐腊种。分布疏密不一,东、南、北三面分布多而西面少的特点,这与自然山势和人群聚居分布有关;树龄高的基本上都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较完好的古茶山。

(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易武,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又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中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

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为了便于骡队马帮的运输,清道光年间铺设了从思茅关至倚邦、易武240公里五市尺宽的青石路、贯穿于六大茶山。为扩大茶叶贸易,官府和茶商还联合开辟了一条从易武到老挝、转越南、走南洋的“茶马道”。茶商马队纷纷前来易武,终年驮铃回荡,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历史上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残破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见,房基、石道上残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庄遗址等,诉说着的是一个产业王国繁盛的篇章。

二、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掘

易武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并不等于现成的旅游资源,还需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挖掘,使其旅游吸引力得以充分显现出来。

(一)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深入挖掘,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将最能体现易武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文化旅游给予旅游者最美好的东西,是对异地文化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满足。这就要求易武文化旅游产品必须用典型、生动、形象的形式去展现文化,将最能体现易武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研究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挖掘特色项目。

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从旅游行为角度来看,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涉足、接触、观赏、体验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过程。这一行为过程的文化性质,是对异地文化及其环境氛围的憧憬、遐想等文化介入冲动所导致的文化需求的满足。

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如当今世界一部分人长年生活在拥挤喧嚣的城市中,过着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许多人想放松情绪,希望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因而生态旅游、农家乐、茶文化旅游等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时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不外乎审美、求新、求乐、怀旧、偏爱、共鸣、从众等,要针对这些心理需求,开发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易武旅游资源的产品设计

(一)古茶园景观观光

西双版纳是著名的风景区,易武古茶园掩映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已构成一幅迷人的画卷。身穿少数民族特色服装的妇女在古茶树上攀爬采茶,茶事活动与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更是一幅独具特色、引人入胜的茶园风情画。

易武茶区古茶园、古茶树分布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园内生长着椿树、榕树、香樟树、漆树、董棕等高大乔木,藤本植物繁茂,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上古茶园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古茶园美景令人流连往返。

(二)观光茶马古镇易武――普洱茶圣地

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易武普洱茶圣地,以盛产品质优良的普洱茶而闻名于世界,拥有最为丰富的普洱茶历史文化遗存,成为著名的小镇。游人观赏古镇古朴的风貌,感受其古韵氛围,将会获得完全不同的旅游感受和经历。

(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茶园风光。

易武茶园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各族人民不单耕种了土地,更是种植了风景,构成田园味极浓的农耕画面,可以勾起游人浓浓的怀旧感,使其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叹之中。易武茶叶生长在无污染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家乐茶文化旅游区,对于日日挣扎于钢筋水泥环境,被快速生活节奏及职业竞争所累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处世外桃源。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城市工作之余,游憩于农家茶园,尽享浓浓的民风乡土之情;倘徉茶园,亲手采摘新鲜的茶叶,亲手制作普洱茶,与茶农分享收获的喜悦,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那份快乐。这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做农家事的旅游活动,可以为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茶艺表演

茶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旅游中安排欣赏茶艺表演别有一番情趣。西双版纳是众多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加之纵横交错的江河,山脉的阻隔和分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饮茶文化,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v尼族的土锅茶…..对游人充满诱惑力、吸引力。茶艺师通过茶艺表演把西双版纳各民族的饮茶文化展现给旅游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艺各有意境,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旅游者在品茗之中得到美的享受,紧绷的心灵得以松弛,代之逍遥与惬意,回味无穷。

茶文化的发源地例11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1-2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长,也让旅游资源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方式也在随着这种增长而适应游客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而我国茶业的历史还应当追溯至四川。"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就可以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一带就已经将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

正因为四川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加之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推动使得四川茶业的兴盛。四川茶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让之颇具特色。休闲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消费热,而有关于茶文化的休闲旅游无疑是人们热衷的方式。这样的旅游热也为后来茶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下了铺垫,而在四川省的各个旅游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上也各具优势。

一、研究现状

(一)从休闲旅游的角度体验茶文化旅游

茶叶生长的环境一般是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而作为休闲旅游的茶文化旅游区来说,吸引游客的首当其冲也应该是环境优势。以四川省老峨山茶文化旅游区为例,老峨山拥有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距离目标市场的适中距离,以及游客旅游需求由传统的3S游(阳光、沙滩、海洋)向3T游(徒步、自驾、登山)的转变,都使得老峨山旅游区成为了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及登山游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这也是所有茶文化休闲旅游区所必须具备的。

茶文化休闲旅游既是经济消费,也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茶文化旅游这一方式已逐步从以往的观光式旅游转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为一体文化旅游,旅游方式的改变也才能促使游客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从而带动四川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二)从茶文化旅游产业角度的探析

茶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进程加快。比如,杭州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加快了一堤、一村、一区的建设,并提出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安溪县借助铁观音发源的“王说”“魏说”传说,以试验茶园、假日旅游区、生态茶山为场地。用茶歌、茶艺表演、茶菜品尝等形式为游人提供全方位的享受。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产业,它可以是将茶业资源和旅行相结合的一种旅行方式,也可以是将茶文化作为吸引物让游客去了解、去认识、去接触、去欣赏的主题文化旅游。而最重要的是要让旅游者在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茶产区的茶文化的内涵,让旅游者的这次旅行能达到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三)从打造茶文化旅游地形象品牌上开发

旅游业已经成为很有文化品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产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四川“深入挖掘茶文化旅游,雅安打造茶家乐”,这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所做的旅游形象地的设计。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就需要作出不同的对策,对于在成都这样一个休闲之都,这样的休闲文化旅游更是值得研究和发展。在成都地区的七区十二县,高中低档的茶楼、茶馆、茶园共有一万多家,成为街头巷尾的一大靓点、仅成都的新津县就有500多家,遍及乡村。“四川茶馆冠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就是其最好的概括。在四川,则要抓住休闲、惬意、舒适的观念来进行形象地的设计,和泡茶馆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悠闲”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从专做茶文化之旅精品线路方面的探析

茶文化之旅可以说是我国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不少茶文化旅游规划相继出台:如中国茶叶、佛教文化及龙井之源(杭州―新昌―宁波)、中国茶叶、瓷器、民俗民居和绿茶珍品之地(杭州―景德镇―婺源―南昌)、中国茶叶、佛教文化、乌龙茶之乡(杭州―厦门―安溪)等。近年内,各地陆续兴建很多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如福建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四川宜宾叙府龙芽科技园、湖北宜昌邓村观光茶园、江苏茅山茶博园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无疑把散落在祖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由点而线穿连成面,形成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旅游画卷。这也将这些旅游点结合成一条条旅游精品线路,便于游客的观赏与参与,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在《茶文化旅游略论》一文中,作者按照地区将中国的茶文化之旅分为几条线也不失为很好的参考作者将其分为:西南探源之旅(西南山区茶树古、茶马古道黑茶浓);华东绿茶之旅(虎跑神泉龙井爽、虎丘石泉碧螺美、皖南美景毛峰醇、茅山秀丽雀舌鲜);乌龙品茗之旅(武夷峻岩红袍奇、安溪茶都观音韵、宝岛高山乌龙香)。这样的划分又开发出了新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研究评价

在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也使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学者们的研究历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了。

(一)研究区域的局限

大多数案例只是针对一些旅游品牌知名度高,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区,而对于那些具有开发潜力的茶文化旅游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正是这些刚刚开始开发的旅游区更需要合理的理论作以指导。不能只注重眼前人们的需求,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当人们对某一景点的美或是旅行产生疲劳的时候就会寻求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应重视有开发前景和潜力的旅游地的开发。

(二)研究开发出的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

很多的研究只是高谈阔论的一些空对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旅游地作以分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认清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而是盲目的开发,一味的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不具有当地的特色,也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分析,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也就没有开发的可行性了。

(三)研究方法运用的不恰当

在目前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中,很多已经注意到要涉及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但是却未能真正的融入到开发中去,理论和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在研究成果中,关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缺乏定量的把握和实证的分析。

三、思考

(一)对于茶文化休闲旅游的思考

茶文化休闲旅游这种方式是一种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旅游方式。无论是从对茶产区的旅游观光,或是在茶产区的放松逸情,游客的亲身体验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体验不仅仅只是表面上观光游览,而是要让游客在旅行中真正体会到茶文化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方式的内涵所在。比如可以在采茶的季节,让游客参与到采茶、炒茶、制茶的环节中来,同时和茶歌、茶舞、茶道、茶艺、茶礼、茶俗结合起来但关键是要突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特色,提高吸引力和可参与性。

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区的经验。如推广采茶戏,采茶戏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有观赏性、新奇性和娱乐休闲性,可以满足旅游者进行审美、求知、猎奇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采茶戏是我国评选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借鉴经验和推广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同时在移植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不能用商业化的模式让文化本身的内涵丢失。

(二)对于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思考

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思考。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和推广,有弊的一面要及时发现并改变。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所创造的收入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无疑推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最直接的就是提高茶叶的销售量,以及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和开发,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好的一面,如过度商业化,在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效益便会忽略茶文化旅游本身的意义。

(三)对四川茶文化旅游地的形象设计的思考

中国的茶业始于蜀,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对这样一个地方进行旅游形象地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其文化特色――古老的巴蜀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是平民化、是大众化,也许只要一说到四川一说到成都,大家都会想到泡茶馆,或者用“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来形容成都,这就是四川的茶文化,在这里你能品的不仅是茶,更是人生百态,因为茶馆里的人形形,扮演的角色也形形。这里没有任何伪装,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告诉来这里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这和“懒惰”二字是绝对没有直接关联的。悠闲和安逸只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正是这里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留恋于此的原因。

(四)对四川茶文化精品线路的思考

川茶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丰富多样,可以开发成旅游线路的茶文化资源也是多种多样。重走茶马古道应当是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一条探险之旅,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这三条茶马古道的发展与茶马贸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让游客历史上茶马互市的背景更能体会到茶马古道上马帮人的艰难。这样的线路具有很大的针对性,适合那些勇于探险和猎奇的游客。而针对于大众游客,范围还是应当放在旅游景区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设计不同的线路,如老人和小孩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旅游需求,针对老人主要是休闲和放松愉悦身心,而对小孩则应当着重于求知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候仲凯,何卓静.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科技创业,2009,(02);150-151.

[2]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06) .

[3]魏丽英.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

[4]胡国强.今日的四川茶馆[J].贵州茶叶,2002,(01).

[5]王镇恒、王云、朱世英.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1,(10).

[6]闻哲.川茶*茶馆*茶馆文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03).

[7]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05,(02).

[8]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06).

[9]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17).

[10]刘枫.切实推进中国茶文化事业的发展[J].学会,2007,(01)

[11]王小丹,肖玉蓉.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8,(04)

[12]李迎军.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