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18 14:42:20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20-04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各社交网络占据了媒体的主流位置。社交网络风靡于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其服务核心是自我展现、获得自我认同、他人认同、好友间交流反馈,价值观相近、兴趣爱好相似的用户可在社交网络上结交新朋友、打造虚拟社区。这种新生的社交网络迥异于传统营销模式,传统营销环境中每一个体都孤立的接收来自企业的宣传信息;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社会化个体可通过自己独立的社交行为影响和改变社交圈内的其他用户行为(如购买),使之成为拥有控制权的营销个体。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客户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应运而生,这种理论对企业及组织内部的客户关系处理、营销方式等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15年,中国体育总产值约为4 000亿元人民币,国务院确定2025年中国体育总产值达到5万亿元的目标,即未来十年中国体育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作为中国职业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俱乐部体育商业价值在互联网时代骤升。对职业足球俱乐部而言,努力适应社交网络环境下营销方式的巨变,运用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CRM理论指导其营销策略,把握住俱乐部的球迷等有价值资源,洞悉其行为特征,了解其消费偏好,开发球迷市场潜力是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展开营销策略的当务之急。

1社会化CRM理论的概念及特点

1.1社会化CRM的概念

社会化CRM的概念起始于2008年,2010年在文献报告中出现,全称是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SCRM-Socialize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SCRM通过社会化智能媒介构建服务交流平台,联合线上线下的互动,可鉴别和评估消费者的价值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媒体进行交互,通过满足个性化需求而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忠诚。SCRM与传统CRM的不同在于:社会化CRM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真实需求,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来实现企业与客户之间双向的关系管理,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寻找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新价值所在为核心概念,最终将这些对顾客有价值的服务转化为企业的策略。在社会化CRM中,顾客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所有企业运作均与顾客需求密切相关,企业与顾客的互动过程就是营销过程,SCRM体现企业与顾客间的、实时的平等的交流关系。图1体现了社交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CRM互动沟通方式。

1.2基于社会化CRM理论的营销特点

传统客户关系管理与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的变化导致企业营销模式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企业营销部门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管理信息,向客户派发单向的信息,应当向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企业全员参与、高效的客户信息处理能力的新的营销模式转变。

1.2.1以顾客为中心 传统CRM中顾客和企业是分离的,企业只负责促销,单方面把信息通过传统媒体传递给顾客,顾客无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机会。社会化CRM以顾客为中心,顾客不只与某一或几个特定部门打交道,与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反馈,甚至可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大大激发了其为自身需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通过不同的工具和技术,不断和客户交流和互动,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价值需求,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1.2.2企业全员参与营销活动 在传统CRM当中,客户关系管理只是营销部门职能,营销部门负责对顾客信息搜集、整理促销活动、定时发送邮件进行礼品优惠券分享等,将客户意见反馈给与企业无任何接触的其他部门;在社会化CRM当中,客户关系管理跨越单个营销部门的管理范畴,扩展到企业各个部门与顾客直接沟通联系,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进而达到抓住潜在客户、实现企业盈利的目的。

1.2.3顾客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提高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传统CRM的主要方式是向外传递信息,而社会化CRM的方式则更偏向于内向聚集信息。传统CRM中,企业联系顾客大都是在大型节日店庆时通过邮件、传单向顾客发送特定促销信息或新产品信息。企业单向的向顾客传递信息,顾客接受程度、采纳程度,企业则无从知晓,有些企业也会回应顾客的建议和需求,但处理数量上与发送相比微乎其微,且针对性不强、服务效果欠佳;在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通过不同技术、软件工具(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与客户进行实时的互动,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与顾客建立紧密的社会化关系网,通过针对性话题,激发顾客参与热情,组织活动让顾客把更多的个人需求展示在社会平台中。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顾客数据信息整合、处理、分析,了解顾客消费特点,为企业为顾客提供精准、个性化顾客商品需求提供依据。

2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现状

2.1营销理念缺乏创新意识

通过对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现状研究,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理念缺乏创新意识,阻碍其营销理念创新的主要症结在于决策层缺乏对社交网络时代营销市场的精准把握,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不能摆脱传统媒体统治时代营销模式的影响。相当多的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决策者依然认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主要营销问题在于做大球队、做大企业及其他副业,简单地投入纳税人缴纳的巨额资金去聘大牌球星、教练(如中国国家队),以期改变中国足球的命运,缺乏利用数据挖掘、价值链提升等综合考量,未能认真审视大数据时代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发展趋势和战略布局。导致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营销模式仍停留于在机械模仿国外足球俱乐部内容为主要特征的低级营销阶段,营销形式单一、热莘ξ叮难以提供吸引球迷眼球的营销话题,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层次整体在低端发展阶段。

2.2缺乏球迷文化的营销意识

发达国家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特别重视足球文化的定位和培育,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甚至可以吸引一家几代球迷的拥戴。职业足球俱乐部有自己的足球文化特质,不仅要注重足球队实力的提升和培养,也要有意识打造属于球迷和球队紧密相连的共同文化。这种文化是俱乐部和粉丝之间的文化共同体,它使球迷对俱乐部和球队产生“主人翁”式的情感,他们将俱乐部品牌视为自身荣誉的一部份,会主动推动俱乐部的发展和成长,共同体凝结的是俱乐部与球迷的文化共识(包括球队理论、价值追求、文化基调等)。从足球俱乐部文化角度来构筑营销理念,可让职业足球俱乐部真正发展以球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增加球迷对俱乐部的关注度,增强俱乐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有助于俱乐部利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数据技术挖掘足球的球迷市场潜力。

2.3营销方式老且技术水平落后

通过网络资料收集,目前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有自己的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但各推送的内容单一、无文化内涵、无特点,导致球迷参与活动意愿低。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方式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思想,仅偶尔球员个人训练信息或比赛结果,缺乏对俱乐部整体营销方式的布局和构建;部分职业足球俱乐部公众号粉丝数量不足十万余人,公众号缺乏吸引力、号召力,根本无法实现与球迷的互动交流;职业俱乐部缺乏专业营销的部门、人才,缺乏对球迷数据信息的分析挖掘,落后思维、技术水平等直接阻碍了信息向商业价值转变的可能。

3基于社会化CRM理论的职业足球营销实施途径

职业足球俱乐部应依据社会化CRM理论开展营销活动,社会化CRM理论可借助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平台工具进行智能化的社会关系网络管理、鉴别,它是评估社会化网络中球迷(粉丝)、管理球迷社会化网络结构的最佳最短路径。通过满足球迷的个性化需求,可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提高忠诚度。俱乐部与球迷的互动交流就是营销过程,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交流分享,企业与顾客、顾客与顾客之间彼此形成信任关系,互动形式必须高效、人性化;与传统职业足球俱乐部营销策略不同,以社会化CRM理论为基础开展的营销活动,更强调球迷在与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受到企业独特的文化感染,从而对俱乐部不只是产品的认同,在情感上a生更多的认可和信任;在互动的同时,俱乐部必须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对大量球迷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提高俱乐部开发高价值客户和高利润率细分市场的能力。从互动营销、加强文化建设、数据处理等方面,开展基于社会化CRM理论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营销活动。

3.1重视俱乐部与球迷的互动营销

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客户的消费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电通公司据此提出了AISAS理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引起兴趣、Search进行搜索、Action购买行动、Share人人分享),它将消费者在注意商品并产生兴趣后的信息搜集、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作为两个重要环节来考量。在社交网络环境下,职业足球俱乐部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开展营销活动,成为球迷分享、搜索足球信息的聚合地,可主动发起互动话题,吸引球迷注意力。在双向及多维的频繁互动中,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关系,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也是在这种互动中形成的。在职业足球俱乐部与球迷的营销互动中,要重视互动的真实化、人性化、即时化。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耐克在刘翔110m栏失利后第一时间贴出了“谁敢拼上所有尊严,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哪怕会一无所有,谁敢去闯,谁敢去跌,敢活出你的伟大”的博文,24小时被13万网民转发,互动量过10万。这种快速精准话题的借势营销,大大提高了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抓住体育运动迷的眼球,话题的口碑效应显著。

3.2加强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文化建设

社会化CRM理论最终目的是通过满足球迷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变和忠诚,通过俱乐部足球文化吸引球迷是一种有效手段。职业足球俱乐部天然就聚集一些对足球感兴趣的球迷,要激发粉丝潜能,必须塑造新型的粉丝文化为基础。对球迷、粉丝来说,从情感认同出发,以足球文化为纽带,将具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观看球赛来推动其归属感和参与度,这是粉丝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传统的足球粉丝文化中,粉丝没有发言权,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他们更多的只是观看比赛、追随明星球员。在社交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媒介,每一个人都与一个圈层的人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化媒体赋予了粉丝参与球队建设和管理的权利,让球迷有主人翁的感觉。AC米兰队从队员队服的设计到口号的选择,均有粉丝大力参与的痕迹,他们成为AC米兰足球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情感认同会大大提升球迷粉丝的忠诚度,为俱乐部未来开展的商业性活动积聚大量潜在客户。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在推送话题、与球迷沟通时,要将俱乐部独有的足球文化、足球精神和俱乐部品牌传递给球迷,将互动主题做精做细,在推送中仔细揣摩每一个话题对粉丝产生的影响,以是否可以提高球迷对球队、俱乐部的凝聚力为标准。

3.3实现对球迷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来自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日益加重,常规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加之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于旅游业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一种随心所欲、挑战自我极限、自主性强的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方式,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自我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旅游方式―驴友旅游。

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驴友旅游在南昌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没有建立自己俱乐部的软文化,而且也不注重驴行品牌的塑造,而使驴行文化氛围不浓厚,致使驴友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而造成了大量驴友的流失。因此要想稳定、扩大俱乐部的驴友,就应注意加强俱乐部自身的文化建设。

然而,我国有关驴友旅游俱乐部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于俱乐部经营现状、风险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上。如胡慧平(2004)从驴友旅游俱乐部的选址、服务项目、投资收益和经营建议四个方面论述了会员制驴友旅游俱乐部的生存基础;邵强,李山,龚建芳(2011)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对42家西安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的运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其营销途径主要是建立网站、媒体宣传、赛事组织、联盟共享、发展会员等方面,指出俱乐部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建议俱乐部应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突出特色,拓宽营销渠道,进行多元化经营;门传胜(2006)对沈阳市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张西林,王曼娜(2009)通过对湖南省户外运动俱乐部实地调查,分析我国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中出现的俱乐部行政管理缺失、户外运动组织安全隐患以及户外运动市场不规范等现状问题,相应提出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管理、强化俱乐部资质认证和年审达标、增加户外运动盈利点、组建户外运动俱乐部联盟等措施来规范和发展壮大我国户外运动市场;王俊杰(2010)通过分析河南省户外运动俱乐部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来探讨俱乐部发展的前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5]等等。目前,国内对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但驴友旅游俱乐部的文化建设又是影响俱乐部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不加重视,将会影响俱乐部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在分析驴友旅游特征及驴友旅游俱乐部概念的基础上,对目前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的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从倡导科学出行理念、健全领队培养体系、强化文化内涵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的建议。

二、驴友旅游特征及驴友旅游俱乐部概念

(一)驴友旅游的特征

驴友旅游以其独特的组织方式与行为特征,区别于其它传统的旅游形式。

1、网络是驴友旅游发起的最主要形式

旅游者通过网络途径制定旅游线路计划、网罗驴友、定制户外所需设备等做好出游准备工作。通常所说的网络途径主要有QQ等聊天工具、相关虚拟网络社区、论坛及贴吧、驴友实体俱乐部网上交流平台等。

2、驴友在出游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团结互助意识

驴友旅游虽然是在一群陌生的驴友之间进行,但是其活动内容的刺激性与特殊性促使驴友在出行过程中做到团结互助与积极自救,因而极易在短时间的行程里培养强烈的集体归属感,这是在其它传统旅游方式中无法获取的。

3、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异化

传统旅游方式热衷于市场上的品牌景区或旅游城市,大多数选择都具有趋同性。而驴友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秉承了自助游、背包游等旅游方式的特点,多选择原生态风景保留尚佳、民风民俗古朴的“老、少、边、穷”地区。

4、专属驴友文化

驴友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驴友”文化,如生态环保意识、自虐文化、驴友专有名词及驴友衍生文化产品等。

生态环保意识是基于驴友旅游目的地选择异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多数选择驴友旅游方式出行的驴友,都有着严格的环保自律意识,在驴行过程中,他们都尽力维护好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

驴友旅游中出现了许多专有的名词,如老驴、新驴、驴窝等。除此之外,驴友还将自己出行写成游记放上网站、报纸、杂志甚至于成集出书,如国内知名驴友三盅的作品《9克拉的诱惑》对户外运动及驴友有详尽描写;相关驴友旅游的特色杂志也层出不穷,如《户外装备》、《山野》等等。上述现象俨然已经成为驴友旅游的衍生文化产品,丰富着驴友旅游的精神与物质世界。

自虐文化是驴友旅游区别与其他传统旅游方式的一杆旗帜。不同于其它传统出游方式在旅行社安排中获得旅游带来的“食、住、行、游、购、娱”多方面的身心享受,驴友旅游选择的是露营、自带干粮、驾车或徒步、零购物行为的“虐人虐心”的出游过程,但就是在这种自虐中,驴友们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与心灵上的洗礼,这是以往传统出游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5、驴友旅游消费的超前性

驴友旅游往往是带着帐篷背包、锅碗瓢盆和干粮徒步上路,在旅游过程中不像其它传统旅游方式,具有生产与消费统一性的特点。其消费往往大量耗费在出游前的帐篷、背包、野外服装等等户外运动所需硬件上,因而驴友旅游消费具有超前性。

(二)驴友旅游俱乐部的概念

俱乐部(Club)是由企业经营者出面组织,会员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或团。关于驴友旅游俱乐部,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概念,大多数是沿用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概念。胡传龙(2006)给“户外运动俱乐部”所下的定义是:在户外运动过程中由企业经营者出面组织,会员在自愿、互助、互惠的基础上自主参加,并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自由协会、团体或企业机构,总称为户外运动俱乐部。它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平台来吸引会员的加入,在组织及活动过程中强调会员间的自愿、自助,而且还以享受旅游真正的价值乐趣为主要目的,以保护旅游资源、关心旅游社区为己任的旅游休闲方式。林弈言(2007)将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概念界定为:以倡导和宣传户外运动组织和开展户外运动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团体、协会,或企业机构,称为户外运动俱乐部。

在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后,笔者认为驴友旅游俱乐部是基于特定的驴友文化群体市场而发展起来的组织机构,通过为驴友提供装备租售、活动策划与组织、出行常识与技巧培训等服务强化驴友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驴行这一旅游方式吸引驴友会员在自愿平等、协作互助、共同体验的基础上自由自主参加活动,以倡导、宣传、策划、组织驴友出行活动为主要经营内容并兼营相关产业的企业、团体及协会组织等[9]。

三、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管理现状

通过对南昌市14家驴友旅游俱乐部的走访及问卷调查整理发现,建立有完善俱乐部规章制度及建立俱乐部企业文化的有7家,占被调查俱乐部总数的50%;有建立俱乐部规章制度但无俱乐部企业文化的有5家,占被调查俱乐部总数的35.7%;既无俱乐部规章制度又无俱乐部企业文化的有2家,占被调查俱乐部总数的14.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并不注重建立完善的俱乐部规章制度和俱乐部驴行文化,因而造成俱乐部在经营、运作、活动组织、等方面较大的漏洞。

(二)文化建设现状

驴友是一个特定的旅游圈子,是一群热爱驴行文化、志趣相投的朋友。驴友之所以选择加入某个驴友旅游俱乐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因为认同该俱乐部的文化,相信该俱乐部的实力。目前,南昌市驴友俱乐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较注重表面硬件文化的建设,如在营销过程中对产品的宣传、对驴友装备、安全设施的介绍以及对驴友旅游参与者进行驴行项目内容、驴行常识和技巧宣传较多。但对自身俱乐部的内在软文化宣传不够,且方式单一。

由于驴友旅游在南昌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没有建立自己俱乐部的软文化,而且也不注重驴行品牌的塑造,而使驴行文化氛围不浓厚,致驴友归属感和凝聚力不强。同时,经营者在组织开展驴友旅游活动后,往往没有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分享,致使俱乐部失去了与驴友之间以及出行驴友之间的交流机会。因而,俱乐部文化方面的缺失是阻碍南昌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

四、加强南昌市驴友旅游俱乐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科学出行理念

历年来驴友旅游事故频发,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出行安全意识的缺乏,驴友参加活动带有较强的盲目性、冒险性以及对强驴的膜拜心理和对所谓强驴身份的追求。所以,强调和倡导科学的驴友出行理念是俱乐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也是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驴友旅游的科学出行理念,与华东师范大学张树义教授所极力推崇的科学大户外的理念不谋而合。即强调人们以尊重大自然法则为前提,以重视生命及安全为原则,以科学的户外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户外活动线路及项目导向,在合理判断自身体能、经验、技能等条件的基础上,借助科学优质的户外装备,选择具有认证资质、合法经营、实力雄厚、保障完善、责任感强的户外企业及领队,量力而行地参与各种户外活动,以最大限度降低户外活动的风险,避免户外事故的发生及国家公共资源的浪费。俱乐部应加强对科学出行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将其贯彻在活动前中后的各个环节,并在联合当地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适时发起相关出行安全知识的社会公益培训,强化引导和教育,避免驴友陷入误区,本着安全至上的原则,认真践行科学驴友旅游观。

(二)健全领队培养体系

根据调查,目前南昌市的户外领队中,六成领队只是跟着别人爬了几座山、拥有几次户外经验就自立门户来带“新驴”的“半熟驴友”,正规户外专业领队可谓是严重缺乏。而户外运动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其不仅需要硬件装备,更需要领队了解和掌握户外运动的各种相关知识,包括运动医学、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以及相关的生存技能。除上述技能之外,户外领队还应该有敏锐的触觉和把握局势的勇气,能够针对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合理计划或安排。

要解决正规领队人才缺乏的问题,俱乐部首先应展开与南昌市乃至省内各高校体育、旅游等院校的合作,鼓励其开设户外领队专业,或者针对市场需求,将在校学生培训成为正规领队,以充实正规领队后备人才。其次,俱乐部应定期招聘和组织人员进行户外运动领队培训,壮大俱乐部领队队伍。最后,俱乐部所属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开展领队年检,对于那些不合格的领队,应取消其领队资格,以充分规范领队行业。

(三)强化文化内涵建设

驴友俱乐部作为一个以兴趣爱好凝聚客户的地方,自然少不了专属的驴文化建设,否则俱乐部和户外店及旅行社就没有什么异样。

1、加强俱乐部内部文化建设

(1)俱乐部应在店面装修风格、店内展陈风格、交流空间氛围营造上要凸

显驴友文化特色,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令驴友感觉一到俱乐部就像到了驴窝,便能立刻转换自己的角色,强化驴友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及线路策划中,贯彻驴行文化理念,在每次的行前会、总结会上向驴友灌输驴行文化,自创俱乐部驴友之歌,制作俱乐部驴行画册及驴友笑脸墙等唤起驴友的每次驴行回忆。

(3)再有,建立驴友档案,记录跟随俱乐部出行目的地及次数,让驴行足迹与俱乐部一起成长,同时留下每个驴友每次活动最精彩的瞬间,到一定时候转送给驴友客户。

(4)注重行程结束后的联络。传统旅游形式中,游客往往在旅行社这一中介的号召下机械地完成游览过程,待行程结束后,游客之间再也不会有任何联系。而驴友们在驴游过程中却极易形成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即使在驴游结束后,也会保持长久的联系,建立共同良好而稳定的感情。有些兴趣相投的驴友,甚至会经常相约一起驴游。基于驴友旅游的特殊性,驴友旅游俱乐部可以采取每年举办驴友年会活动的形式,与中华户外网等门户网站及知名景区联合组织策划“驴友帐篷文化节”,将俱乐部的驴友聚集到一起,并借此机会为驴友们提供最新最好玩的驴游目的地信息,介绍最新的驴游装备及使用方法,普及讲解驴游知识等。驴友们亦可借此机会分享各自最近的驴游经验、讨论驴游装备选择与购买方式、探讨最新的驴游目的地等等,以此来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稳固俱乐部与驴友之间、驴友与驴友之间的心里联系,提升驴友对俱乐部的忠诚。

(5)环保与公益活动有机融合。驴友们普遍环保观念较为强烈,他们大多秉承“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的生态旅游意识。南昌市驴游俱乐部在环保意识层面,应该迎合驴友的期望与需求,让环保与驴游同时上路。制定驴友俱乐部环保公益公约,与驴友签订公约或承诺书,让环保约定成俗;组织驴友公益主题活动(关爱农村、关爱大自然、关爱留守儿童等等),将公益理念付诸于实践;在有关门户网站发帖宣传俱乐部的公益主张,上传相关公益活动照片。通过一系列的驴友公益活动,拉近俱乐部与驴友、驴友与驴友之间距离,一方面,加强俱乐部驴友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增强了驴友旅游俱乐部的知名度,帮助其树立社会公益形象,营造良好的市场口碑。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5-02

1 前言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化转变,这一极大改革领导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转变。高校体育教育在西方和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施行了较长的时间,其实践充分证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施俱乐部化教学制度完全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学习能力和在教学环境里面学习人际交往等极为有效。对于中国高校体育及俱乐部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体育教育偏向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而少于学生的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培养和运动习惯养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化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组织教学,即学生选定所学的项目和教师,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在不受班级或年级限制的条件下,利用特定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好弥补长期以来接受传统体育教育所带来的弊病。高校俱乐部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兴趣、个性和运动能力上的需要,为学生自学、自练和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所提出的“健康第一”“成功体育”“终身体育”有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资料22篇以及专业著作,并同时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以求了解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现状,以及对于高校俱乐部化未来发展趋势等。

3 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1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学大纲、教师为中心,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了当代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和个人运动项目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在传统体育教材内容中,主要以教学大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程,很多学生既不感兴趣,又不容易掌握,很被动地学习这些运动技术项目,从而造成了一切为了应付考试这一错误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材中很少有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使得学生从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惯的传统体育课感到厌倦,没有新奇感,也就造成了在课堂上教师不好上,学生学不会、不想学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很多学生想从休闲体育类进行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和身体运动锻炼意识这方面的培养。

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表现在“达标”上,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表现在学生的“达标”合格百分比上。学生也会因“达标”为目标,很被动地接受体育课上课内容和单一的目标,对学生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也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3.2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自我的兴趣爱好是进行运动锻炼的根本条件,而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爱好和自身所具备的运动特长来决定自己所想要加入的俱乐部来进行运动项目学习和体育运动锻炼。大多高校俱乐部的教学特点表现在以某一项运动项目学习训练为主,再扩展到传统体育项目上的跑、跳、头等一系列身体素质训练,而又不会使学生感觉到单一的跑、跳、投等一系列传统体育课的乏味,真正做到了突出了某一项运动项目而又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堂上教师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为主,和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因学生中有个别的个体差异,教师也可以针对这一些学生先进行运动技能评估,和这些同学共探讨因运动技术掌握的差距来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及进度,这样不仅充分展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一中华民族教育的精髓,还能避免学生对这项运动技术项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跟不上而失去信心和产生厌学感,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俱乐部教学模式所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也能得到自己探索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3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4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自己的生活品质,积极的营造阳光般健康向上的生存状态,而盛行于中国大江南北的太极拳热正同人们逐级提高的健康需求一起与日俱增。在体育人口聚集的健身俱乐部作为新时期世界的主要健身、文化、娱乐经营场所,人们在享受着西方健身项目带来流汗和刺激时,也希望能找到一种运动来让自己的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成都市10家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者、教练、会员。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国内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同类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为了研究的准确和全面性,调查的问卷由三类构成。第一类主要针对健身的会员;第二类是针对健身俱乐部的太极拳教练;第三类是针对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应的频数、描述和相关数据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者对太极拳重视度不高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健身养生项目,有着广泛的适应性。目前在开设太极拳课的三家健身俱乐部中,练习太极拳的会员数基本上在20—30人,由于经营管理者对太极拳的了解程度不深,加上没有进行必要的广告宣传和营销推广,基本上每周只安排了一节课,而且时间安排在人们外出休闲聚会的周末,会员的参与率相对于俱乐部会员的总数所占的比例甚少。

2.2健身俱乐部太极拳教练专业水平低

从调查的3家开设太极拳课的俱乐部教练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太极教练以兼职为主,所以太极拳教练整体素质水平不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性,在对基本动作和常规技术的讲解或示范中,常常把不正确的信息带给练习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员对太极拳课学习的兴趣。这就导致会员在接受太极拳的知识和技术时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提高太极拳教练的专业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太极拳教练队伍刻不容缓。

2.3 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

健身俱乐部源于西方,西方体育运动成熟的俱乐部运营模式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太极拳不同健身俱乐部的其他项目,要想在俱乐部中推广开来,必须依靠自身价值的产业化转变。然而,在今天这个普遍漠视传统的特殊时期,全盘西化所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太极拳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太极拳失去了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魅力的光环。因此,传统太极拳必须在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选择。

2.4会员对太极拳存在误区

通过调查得知,人们对于太极拳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误区一:“太极拳是老人练的即老”。社会上练太极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有关太极拳的宣传、科研论文在研究对象上偏重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使人们误解太极拳是一项属于老年人的运动。其实年轻人比年纪大的人更需要练太极拳,既健康了身体,又进行了思维的锻炼,加强了对文化、对生活的感悟,增强了活力。

误区二:“打太极拳时间太长,浪费时间”。这其实是种误解,打一套简化太极拳耗时仅需5分钟,即使传统太极拳套路,时间也并不长,例如杨式太极拳需时20—30分钟,消耗200—300大卡热量,被称为不流汗的减肥。特别是不想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又想达到减肥的效果的女性会员,练习太极拳会成为她们又一种选择。

误区三:“太极拳博大精深,太难学,不时尚”。在一些会员看来,跆拳道的道服、绶带仪式、礼仪等都很有特色和新鲜感,动作简单易学;瑜伽提供环境舒适的场馆和特有的音乐服饰以及大量清新秀美而充满神秘感的图片广告宣传,觉得练习就是时尚。太极拳练习的入门门槛比较低,对于力量、弹跳力等一些素质要求不高。学习太极拳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特别是传统文化。

3结论

在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养身运动项目中,会员对太极拳的了解度为最高,说明太极拳在社会的宣传和推广卓有成效,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健身俱乐部中由于目前教练专业水平不高,加上在宣传和营销上缺乏相应的力度和对策,使得太极拳的推广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兵伟,赵红波.太极拳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6,6(27).

[2]贺概.对北京健身俱乐部中开设瑜伽课程的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1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5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不仅具备着优秀的文化,也有消极的传统文化。如果继承了消极的传统文化,不仅会阻碍我党建设的发展,也会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避免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出现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的现象,同时也要避免出现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盲目自大的现象。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展潮流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科学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向上、刚健奋进、自强不息以及礼让互助等特点,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党建过程中,要全面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传统文化中相同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挖掘,争取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要对传统文化中与党的建设基本原理相违背的思想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到传统文化与党建的结合点,保证传统文化能够与党的建设中的思想、执政能力、廉政建设等一致。并去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以此有效地促进党的建设水平。

(三)防止出现民族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在传统文化中,必须要批判继承,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肯定传统文化。在党建中运用传统文化,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严谨的批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党建有效地结合起来,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创造中国先进的特色主义文化,构建良好的党建文化环境,以此促进党的建设发展。

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中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首先要有效结合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科学的中国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理论体系,其次要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去除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充分挖掘出与马克思主义相符合的传统文化,与健康文化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时,要将传统文化转化成现代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要充分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

(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使中国社会具备着中国特色,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统文化对中国影响最为广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中国实际国情。任何国家在离开了传统民族文化时,都不利于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文化力量对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发扬本民族有效的传统文化,吸取各个民族的长处,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路线。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相一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相互依存的。比如在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要求着人们必须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而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赋予了它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不管是在思想中,还是在邓小平理论中,都将实事求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有效地促进党的建设。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与时俱进要求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方向,必须要与时俱进。党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党在建设时,积极吸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提出了“与时俱化”“因时制宜”以及“趋时更新”等内容。这些都要求与时俱进。在党的建设中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才能确保我国政党能够永葆生机。在与时俱进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据原则,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

(二)传统文化与党的宗旨。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吻合。比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曾提过“夫君者舟也,庄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所以覆舟。”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人民是社会主体,要想保证国家的发展,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建设中,更加重视人民的满意程度,必须要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做到让人民满意。

(三)传统文化和弘(下转第37页)(上接第26页)扬民族精神。若是没有民族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党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必须要培养党员高度的民族精神,要积极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6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的体育教学形式已难以适应时展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当前高校常见的几种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对比,阐述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高校体育常见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基础体育课模式、专项体育课模式和俱乐部教学模式。

基础体育课模式是指对学生进行自然分班,根据课表实施体育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传统性,教学目标落实在体育技术与技能教学中,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选择权,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

专项体育课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学生选好学习项目后,按照选定的项目进行分班,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并制订学习课表。专项体育课模式下,会出现选项不均衡现象,容易导致学生体育素质片面发展。

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专长选择合适的俱乐部进行体育学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师,上课时间灵活。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教学成本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明显增加。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俱乐部教学模式受欢迎的程度较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优势:

1.生本优势。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生为本”,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使其自主选择体育学习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等。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体育俱乐部的教学课程大多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

2.管理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俱乐部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管理中采用俱乐部管理模式,因此,与其他教学模式不同,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将有助于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

3.资源优势。高校体育俱乐部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资源优势,俱乐部将配备优质的教师,大大加强了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二是俱乐部往往采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方式,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比较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分为几种类型,下面从纵向比较分析俱乐部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

1.课内俱乐部模式。课内俱乐部模式立足于课堂,对传统体育课堂进行改革与优化,以俱乐部的模式实施体育教学。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组织形式、学习评价等。课内俱乐部模式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限制,课堂更加开放,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课外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目前主要作为体育课的一种补充形式,是体育教师为了拓展体育课堂,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而选择的。课外俱乐部模式主要按照体育学习项目运行,例如,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武术俱乐部等,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习内容多元化,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迎合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课外俱乐部受到不少学生的欢迎。

3.内外结合俱乐部模式。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模式立足于大教育观,从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高度出发,不仅着力于课堂,也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课外,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管理,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传授体育运动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也重点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代表性,受到大多数高校的欢迎。

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为了进一步推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成熟化发展进程,需要我们基于比较的视角,不断放大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构建成熟的、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新发展。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7

【中图分类号】G831.3-4

1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综合体育项目,集竞技性、健身性、健心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健美操愈来愈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校都在学校开设了健美操项目,健美操运动逐渐演变成为一项有意义、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因为大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对塑造形体的重视,高校健美操开展的如火如荼,现在很多高校附近成为健身会所的摇篮,各种风格类型的健身俱乐部都把训练基地放在了高校附近,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对健身的热情及兴趣。在高校健美操的开展过程中,传统的健美操练习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广大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在高校附近的健身俱乐部的刺激下,高校健美操实行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西南大学50名学生,5名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I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查阅了近年来有关传统健美操和教学模式的期刊、论文,并对有效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探索和分析。

2.2.2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走访并通过电话访问了西南大学5名老师和50名西南大学学生,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3归纳总结法

通过参考文献研究和访谈整理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

3 结果与分析

3.1西南大学健美操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西南大学的健美操课程调查发现,有2位体育老师在上课中进行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但是只是在小班教学中采用。在其余的体育课涉及到健美操课程中,有些老师还是采用传统模式上课。说明公共体育课体育教师更愿意选择教学模式相对成熟,教学计划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少数名教师探索并积极采用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通过调查了解到,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一般仅仅适用于非体育专业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进行健美操的练习,人数范围相对较窄,仅仅是低年级的女大学生。而对于专业类的体育学生,教师往往会倾向于采用两种结合的模式,一般是整体课程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活动课程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而在公共体育课上,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开展的情况不乐观,毕竟健美操课和体育课的性质还是有区别,但健美操依然适用于体育课中。在调查中,我们也可喜的发现,公共体育课的教师还是比较愿意尝试这种新型的健美操教学组织模式。因为学生多,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也可以集体组织教学

3.2健美操课程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探讨

3.2.1健美操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分析

在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基于其教学的整体计划性及规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结果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正式开讲新课程的时候,教师会允许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热身,热身结束后,教师会进行新课程的讲解,新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动作讲解、肢体讲解、基本技能教授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地是学生对新动作的掌握程度。目的是运用这种传统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迅速掌握新的动作,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因此不能完全抹杀健美操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但在传统健美操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在于学生能够适应这种计划性很强的传统模式。如果能够适应,那么就说明这种模式是比较适用的。在西南大学学校中,本人对30人随机进行了走访调查,这30名同学基本都接触过传统的健美操课程,在他们中21人表示,能够适应传统模式,5人表示不能适应,动作要领掌握较难,另外的4人则表示没有感觉。通过直观的数字表明,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的用武之地的。

3.2.2健美操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与教学目的的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都动作舒缓、身心愉悦的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享受美妙的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肢体摆动,从而达到身心同步训练的目的。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比如分层教学,评分教学,技能才艺打分,多元素教学。将每个老师的特长融入充分展示与发挥。与传统的健美操课程教学模式相比,运用俱乐部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享受健美操练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强化目的,并最终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积极思想。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单单注重健美操动作的熟练掌握程度,而是注重协调练习者的身心、肢体协调,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竞争氛围,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观念。在西南大学公共体育课中,随机访问了20名学生,他们中有18人赞同运用健美操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其原因在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达到身心愉悦,而不用担心因无法掌握健美操动作被老师责骂。另外2名学生表示,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性不强,无法提升健美操的动作要领。

3.2.3高校教师对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支持程度

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高校教师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从教师的层面来进行选取的,学生更多的是参与者的角色。那么高校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是否了解,是否支持呢?我对西南大学5名体育教师进行了访问,其中公共体育课老师都表示支持这种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他们看来,运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的课程安排也无需具有针对性,只要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将教师对健美操的理解与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就可以了。另外健美操专业课老师也表示支持这种模式,同时也是对教师本身素质的提升和锻炼,教学态度和教学意识会督促教师自身不断提高,与时代接轨。在他们看来,传统教学模式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会扼杀学生健美操练习的欲望和兴趣,健美操的练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的运动,如果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更利于健美操的普及,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练习健美操的目的。同时也专门提到这样的模式课程只能适用于通选课的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对于健美操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完整有效的训练模式和专业的上课方法,需要区分开来。

3.3健美操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3.1教师的影响

教师是健美操教学俱乐部模式的主导者,如果教师自身对这种模式支持并助力推动,那么便有助于这种健美操俱乐部模式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创新能力高,就乐意去尝试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如果教师的创新能力低,对新型教学组织方式的接受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还与教师的年龄有关,如果教师年龄偏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偏重于经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如果教师年龄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会相对高些,自然乐意去采纳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否在高校中顺利推广还与老师是否愿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关,愿意去学习采用自然就能运用,反之则不能。

3.3.2学校的影响

学校层面的影响,对于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学校的考核制度,如果学校的考核制度更加偏重于学生健美操理论知识的提升,那么体育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会淡化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反之如果学校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思想、体育观念的落实,不单纯依靠成绩来评定学生或者健美操课程的绩效,那么高校w育教师就会乐意采用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此外学校层面的影响,还包括体育设施器材方面的影响,如果学校没有充足的条件开展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那么就会影响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学校对教师的岗位培训,只有不断跟新学习,才能融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健美操的课程教学有质的提升。学校对健美操的重视程度,培训程度也影响着学校健美操的发展。

4结论

4.1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健美操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2随着高校大学生对形体塑造、身心健康的重视,健美操的练习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健美操的练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乐趣的培养,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学习健美操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思想,因4.3学校的支持力度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影响着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刘明,高校健美操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2]邱幺聿,我国普通高校健美操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第一健身俱乐部;2009年12期;

[3]张晶洁,俱乐部式教学在高中健美操选项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12期;

[4]李慧,健美操俱乐部教学的应用模式与效应初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年03期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8

关键词 课内外一体化 俱乐部教学 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

一、引言

就目前体育教学来说,最大的特点在于教育的实践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学过程则存在单一性,特别是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而体育俱乐部教学则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系统化和正规化,特别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提出,让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覆盖范围更广,教学灵活性更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和困境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高职院开展的体育俱乐部中的学生或俱乐部会员,研究目标主要是各大高职学院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同时总结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并且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构体系(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优点和适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统计资料来源于网络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人员访谈以及行动研究四个方面。

三、研究方法

(一)查阅网络文献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同方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网站,由研究者自行筛选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献,并且主动查询与教学模式或体育俱乐部关联的书籍或者论文,同时结合相关政策与法律进行合理参考与借鉴,以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1]。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目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问卷发放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各个高校抽选一定比例的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最后统计调查结果。

(三)专题访谈法

基于以上调查完成后,整合访谈提纲,同样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各大高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教师)、理论研究学生以及体育管理者参与访谈,访谈话题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属于课内教学,如何拓展到课外开展”,访谈完成后整合访谈记录与相关结果,并且进行讨论[2]。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简单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体育馆为教学场所的,贯彻健康思想与锻炼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一类新型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的主要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结合各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条件下,又能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能拓展出体育锻炼、团体竞赛以及课外训练的各个流程。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构成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其构成主要可以包含五个方面,即教学指导理念、实施流程、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评估。详细分类如下:

1.教学指导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教学指导理念主要基于两类主流思想,即健康思想与终身体育,首先健康思想的起源主要是在上个世纪末期,世界相关卫生机构已经把健康列为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方面的一种良好状态表现,而其主要含义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强壮或者无疾病。即如与政府都曾经强调过健康的重要性,后者甚至将其作为很多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也渐渐沿用至今;而终身体育的主要理念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主要的观念在于让学生终身不忘体育学校及锻炼,同时了解体育的文化及方法[3]。

2.实施流程

就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主要流程可以包含项目选择、对外宣传、学生抉择、反馈建议四个方面。首先是项目选择方面,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步骤,因为当前很多高校俱乐部的项目选择多是沿用传统的有球类、游泳、健身、越野、散打、武术、跆拳道、毽球、健美操、舞蹈等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通过了长时间的考证和演化,所以较为成熟,所以新的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三点:1、新的项目是否符合学校目前阶段开展;2、新的项目选择是否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求;3、新的项目选择是否属于民族传统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再者是对外宣传宣传方面,如果单纯对俱乐部宣传,学生的关注度往往不高,不过却能让给学生俱乐部抉择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对俱乐部宣传过程中,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一般选择学生在抉择俱乐部的时候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然后是学生的抉择,影响学生抉择俱乐部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各种内因与外因,即如自身喜好、特长、授课教师印象、自身日常锻炼时间与强度等等,不过他们的抉择过程是自由的;最后是反馈建议,因为传统教学的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是分开的,课内教学只是简单的体育文化和理论普及,而课外则包含了比赛竞技等体育技术指导,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要将两者进行整合,不过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差异,首先对于课内的教学过程,由于要满足教学计划,所以教师应当要主导教学过程,而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学习及锻炼,而到了课外教学,自由性则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点制定锻炼过程,而教师则是对学生的锻炼方式进行指正和建议。此外,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并且进行及时答疑与解惑,从而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3.教学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牵涉到社会方面的内容有:体育精神、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以及体育行为等等,而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建立合适的体育观念,深刻获取体育锻炼知识,另外,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则配合知识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普及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诀窍。

4.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过程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而且科学的评估还能给教师提供学生的信息,以便于让教师考虑如何更好的“因材施教”或者采取鼓舞手段。而对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评估过程更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评估过程。而评估方法可以包含多种。例如:日常课堂表现、学生自我评估、其他学生评估、身体能力及专业技术测试、理论测试以及小组评价等等。而且教学评估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由于评估属于综合评估,所以方式也需要与传统评估存在一定差异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应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在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构建目标,更需要考虑课外与课内教学流程的整合,包含教学的整合以及评估的整合,而且完成构建后还需要根据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反馈意见进行相应改进,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难度依然较大,特别是一些潜在的问题方面,即如俱乐部开设的项目面临创新和拓展,但是新的的项目也会引发适用性与价值性的矛盾问题;另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并不是统一的,也需要根据教学的时期进行区分。所以要抱住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则需要考虑很多这类创新教学方式产生的一些潜在问题。

参考文献

[1] 盛俊林,朱宝峰,王剑虹等.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6(06):65-68.

[2] 罗明飞,高俊兰,贺春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对未来社区体育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5(05):107-109.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9

2高校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1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从目前来看,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分段型)和分层型。三基型以原行政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等相关体育知识的传授;一体化型强调体育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不以课堂成绩为最终体育成绩,而是将成绩与早操锻炼与课外活动相挂钩;并列型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专项课为主要教学课程,辅以体育相关技术和技能的理论知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分段型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课、选修课和选项课三个部分;分层型,在尊重体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体能特征的差异,划分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供学生选择的教学形式。几种教学类型虽然在教学形式上存在差异,但都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但是从总体来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以田径术科的内容为主,而缺乏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理论的学习[4]。教学形式相对呆板,教学方式较为单调,且太过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目前体育俱乐部虽然分为课堂俱乐部模式、课外俱乐部模式和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三种,但从教学改革情况来看,还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居多。以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为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进行课堂组织,开展形式大致分为大众健身室教学模式、运动处方式模式、流动式教学模式以及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四个类别。大众健身式教学模式,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教师依据课程内容进行轮流教学,教学过程在统一授课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训练时间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并进行选择性的练习;运动处方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课堂制定为依据,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具体要求制定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则按照教师的制定计划进行练习,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纠正和配合学生的作用,并且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流动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有选择体育项目和授课教师的权力,修满课时且成绩合格则给与学分;自由轮转式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及体育兴趣,选择同时段课时内开设的项目上课,不同时段可以更换体育项目及课堂教学内容。

2.3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教学价值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教学形式灵活,教师的作用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课堂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及授课教师,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空间更加自由宽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俱乐部模式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还能够发掘学生的体育创新意识,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俱乐部模式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要求,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4传统教学与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学生从小学至大学之间所接受的都是相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单调呆板,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大学课堂,也不利于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现代体育教育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内容和理念上的更新,提倡课堂形式的多元化,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提倡“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3.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体育俱乐部模式是我国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发展以及终身体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始加入到体育活动中,并已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发挥自身运动特长的同时在体育中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满足。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只有形成了这种体育氛围,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在高校教学中得以扩大和发展。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组织形式多以单项运动为主,例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足球、健美操等,但是受到体育设施以及指导教师的体育软硬件因素影响,有的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例如一些球类运动的场地因素限制等。另外,社团参与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生居多,女生所占份额极少,且大多集中在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中。

3.2目前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开展的限制因素

3.2.1社团活动经费不足,参加社团活动人数少

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社团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从某种层面上限制了社团的发展,高校体育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活动经费和小部分的入团时学生缴纳的入团费。如果体育社团只靠这些有限的经费必定制约了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而场地、器材的不足又制约了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入团的积极性也势必受到影响。

3.2.2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缺乏分层次和延续性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但具体的教学现状只是选修课的升级模式,冠以俱乐部教学的名称而实际上仍然和选修课并无实际性的区别。俱乐部教学不仅是单一的将体育运动项目分类,而是一种递进式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点应该是学习阶段的分层和课内教学的延续性,例如: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通过细分不同的层次来实现针对性的强化教学,达到全面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

3.2.3课内外结合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将课内教学与课外的社团活动和学生体育竞赛相结合。课外的体育活动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既强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竞赛相结合,相应的教学管理部门就应该与学生管理部门相结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针对课内教学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而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只覆盖到课内的教学当中,因此,从制度上应该实现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管理,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以达到课内、课外相统一,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3.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20-02

大学俱乐部是新时期落实学生教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体现,是符合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和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需要,是大学体育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整合与完善。

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俱乐部作为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课程内容要求,为对某一专项运动有一定爱好和兴趣的学生开设相应课程。而且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统一安排课时计划,以传统的教学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注重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的计划性与统一性相结合。而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较,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传统教育中的以牺牲学生个性、兴趣、情感、爱好、才能为主的模式进行了更改,采用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教学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与乏味,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充分发挥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互动功能。此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设立的教学内容和体育运动项目多以丰富性和多样性为主,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元化的选择需求。因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所以可以在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空间的基础上,为学生自己意向性所指的空间也提供了实现基础。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计划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现对具体可行性方案探讨如下。

一、俱乐部管理模式

由学院体育工作部为中心向体育俱乐部为中心转变,各单项运动俱乐部在俱乐部管理中心的统一领导下,独立地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比赛、举办讲座和开展宣传等活动(见图1)。

二、俱乐部组织架构

(一)俱乐部管理中心

由体育工作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院学生会相关部门人员所组成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指导各俱乐部开展教学、辅导、训练、竞赛等活动。设中心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委员若干。

(二)俱乐部

根据我院目前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可成立十个体育俱乐部,分别为: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健美俱乐部、武术俱乐部、太极拳俱乐部、瑜伽俱乐部。目前,学院体育馆即将投入使用,根据场馆设计,还可以计划增加开设散打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羽毛球俱乐部、台球俱乐部等。学院也可根据学生要求,在体育场地、器材、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新的体育课程、成立新的体育俱乐部。各俱乐部分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分管宣传部、竞赛部、外联部、后勤部、培训部的委员各一人。

(三)俱乐部会员

俱乐部可实行三级会员制,即初级会员、中级会员、高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差的同学为初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基础较好的同学为中级会员;凡选择某项目俱乐部课程、对该项目感兴趣、运动能力突出、在教练指导下能够担任俱乐部课外辅导任务的同学为高级会员。另外,俱乐部管理中心指定或通过选举任命的学生管理干部均为高级会员;高级会员可凭会员证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各种竞赛、表演、辅导等活动。

(四)俱乐部教练

由学院体育工作部教师、院内兼职教师、高水平运动员担任教练。

三、俱乐部教学特点

(一)课程设置

1.一年级学生必须以某等级会员身份加入俱乐部,每周至少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三次以上(含教学、训练、辅导课),成绩考核可以实行学期评价制。

2.二年级中级、初级会员俱乐部课程教学实行随机组班制,即学生每周可根据所选俱乐部教练的上课时间安排表,自由选择上课时间。

3.高级会员可选择继续参加俱乐部的训练、竞赛等活动课,实行学年评价制。

4.不参加某特定俱乐部的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次数的课外体育锻炼。完成情况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体育素质的主要依据。

(二)教学内容

1.围绕课程教学计划的学习。由教师根据学院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组织的学习,面向俱乐部初级会员。

2.菜单式学习。由教师根据俱乐部会员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专题讲座、竞赛等形式的个性化学习。主要面向中高级会员。

(三)教学评价

1.会员考核标准。原则上由学院体育教研室会同各俱乐部主任、委员、学生代表共同制定。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成长性和健康素质进行考核。实行学分制,通过奖励学分的办法鼓励更多更优秀的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加入院体育代表队为学院争光。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也可以此激励他们刻苦训练,取得优异成绩。具体标准待定。

2.教师、教练员考核方法。主要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同行专家听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基本形式

1.俱乐部招收新会员,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每学年第一学期第3-4周。

2.教学课,分为“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对象为普通会员;小班课:人数为40 人左右,由教师担任教练;大班课:人数80-300 人,根据各项目教学特点确定,如晨练健美操、有氧健身跑、晨练武术,由教师、高级会员担任教练。

3.训练课,对象为中级会员,由教师担任教练。

4.活动课,教学对象主要以中高级会员为主,有主题的俱乐部竞赛、讲座、观摩、交流活动等。

5.辅导课,对象为普通会员,由中高级会员担任教练。

6.承办院内单项体育赛事、俱乐部赛事。

7.体育文化传播。

8.会员大会。

四、总结与建议

体育俱乐部内容的拓展,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的多元化心理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延伸了体育课程的意义。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修养,打造俱乐部文化品位。教练员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学习新知识,使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专业技术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的新时代体育伙伴,大力改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开展适当的体育项目,给广大学生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

完善俱乐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俱乐部活动的宣传,争取学生的广泛参与,争取社会对俱乐部的赞助和支持,适当地收取部分会员费,提高体育健康服务水平。学院可以利用场馆设施,除正常教学活动外,由体育俱乐部管理,对非俱乐部成员活动收取一部分费用,这样俱乐部可以有效地使用场地,同时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而对学院内不能或不能完全提供的体育馆设施,可以把目光投向校外。比如,可以与旅顺开发区其他高校合作;一方面可以弥补场地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可以与社会上相应的体育俱乐部合作与社会上有条件的单位的工会合作,既可以缓解场地不足,又可以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加将来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例11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意义问题

0引言

对于目前体育教育而言,更多的教学工作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加体现在对学生思想的锻炼和改变,特别是对于大部分高等院校来说,体育教学的核心主要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所以教学工作也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即便如此,很多教学工作往往缺乏系统化、层次化,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俱乐部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改变这一问题,其本身的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及“寓教于乐”的科学理念,以改变学生锻炼思想来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和困境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1.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无疑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大突破,因为其无论在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方面都与传统体育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推广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推动更多的高等院校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即单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为唯一目标或者“为教学而教学”的形式化流程。另外,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推行则会折射出更多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进行相应的弥补,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高职院开展的体育俱乐部中的学生或俱乐部会员,研究目标主要是各大高职学院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同时总结开展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概念、教学结构体系(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优点和适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统计资料来源于网络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人员访谈以及行动研究四个方面。

3.研究方法

3.1 查阅网络文献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同方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网站,由研究者自行筛选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献,并且主动查询与教学模式或体育俱乐部关联的书籍或者论文,同时结合相关政策与法律进行合理参考与借鉴,以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1]。

3.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目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问卷发放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各个高校抽选一定比例的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最后统计调查结果。

3.3 专题访谈法

基于以上调查完成后,整合访谈提纲,同样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各大高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教师)、理论研究学生以及体育管理者参与访谈,访谈话题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属于课内教学,如何拓展到课外开展”,访谈完成后整合访谈记录与相关结果,并且进行讨论[2]。

4.研究结果与讨论

4.1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简单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体育馆为教学场所的,贯彻健康思想与锻炼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一类新型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的主要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结合各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条件下,又能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能拓展出体育锻炼、团体竞赛以及课外训练的各个流程。

4.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构成与体系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其构成主要可以包含五个方面,即教学指导理念、实施流程、教学目的、教学流程构成以及教学评估。而教学方法体系主要是在正常的教学实施时,教师和学生能够配合、互动及交流,以达成教学的任务,同时教与学的两种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从而达到科学教学的目的。而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系可见下表表一所示:

4.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开展的问题及困境

4.2.1 受到传统教学局限与影响

虽然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即如传统教学最大的影响在于一些与时代及学生需求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往往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即如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科目中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都是传统的项目,而很多学生往往对新的体育项目具有更高的追求,这也导致了他们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厌倦,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和体现,而且传统教学的理念也对新的教学造成影响,即如普遍照本宣科的理念,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在教学评估、教学目的等方面的设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灵活性以及科学性都极其欠缺[3]。

4.2.2 资金匮乏的问题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也需要有更多资金的支持,而资金匮乏的问题也是困扰很多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问题,因为它们中大部分的体育教学资金主要需要依靠政府扶助、社会资助等方面,资金具有不定性,虽然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以会员以及拉赞助的形式拓展新的资金渠道,但是未能改变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的现状,进而导致资金来源的不足,无法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的推行提供支持。

4.2.3 设备不足的问题

导致体育俱乐部设备不足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体育教学资金匮乏,导致很多俱乐部硬件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替换与修理;再者,很多前高校体育设备、器械以及俱乐部场馆的数目及条件都无法达到国家的要求。即如可容纳两万人的大型场馆数目原因不足,另外再加上专业设备及器械的缺失,大大打击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问题还会限制学生体育活动和学习的范围。此外,逐年的高校扩招,也导致了很多体育场馆的紧缺,外加上高校本身在场馆维护、构建的资金投入有限,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负面影响,而且个别地区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性,即一些高校体育设施资源存在不足,而部分高校场馆、器械等资源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甚至是长期闲置的现象。

3.结语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的落实还存在相应的难度性,特别是一些显示问题,即如受到传统教学局限与影响、资金匮乏的问题以及设备不足的问题都会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要落实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仅仅凭借单纯的教学创新很难达到目标,相关管理者应当将目光集中在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环境的改革方面。

参考文献

[1] 张波,崔树林,李永华.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5,01(01):132-134.

[2] 胡超.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3,05(05):80-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