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08:31:18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1

战略是关于一个组织长远全局目标及组织为实现目标在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方针和政策。目前国际上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理论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克兰菲尔德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通过发挥各部门人员共同协作优势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罗宾•库珀模型。它以作业成本法为主导,建议从企业内部、外部、竞争对手等方面,以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向不同部门人员展示一幅广阔的企业成本竞争地位的图景;三是桑克管理模型。其主要利用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工具,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战略透视;四是日本的成本策划管理模式。其关键的目标是目标成本。上述模式中,桑克管理模型由于充分考虑了产生产品成本的全部价值活动,故受到我国管理学界的推崇。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的特点就是其区别于传统成本之处。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该种成本管理方式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避免了以前成本管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陷,没有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片面思想误区。也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上述所提及的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二价值链的相关概念以及应用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波特认为,公司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等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之间。简而言之,价值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业务流程。

国内学者纷纷撰文介绍价值链的概念以及优点,一些学者也在文章中对价值链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何存花,姚晓民(2003)认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框架。聂晶(2002)认为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或成本能否降低的核心,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分摊与有机联接。刘彦(2001)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作业的内容;(2)判定每种价值作业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就是部分地参考了上述步骤。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DS公司的实施

通过回顾文献,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介绍方法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缺少难以让人信服的案例研究。即使在一些结合企业实际的文章中,也很难看到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全面整体的规划。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利用对DS公司调研的资料进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可以解决一些现有文献缺乏直观性的弱点,增强价值链的运用价值。

DS公司现有主要业务为各类医药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新药研制,目前其战略思想是以高增长带动高利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改善:(1)利用优势提高医药研发;(2)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要诚信合作;(3)放弃低效或无效的供应、销售渠道;(4)原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二者同属企业外部价值链。除此之外便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下面就DS公司内、外部价值链分别进行具体规划。

(一)DS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1)DS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

一个企业首先需要供应商为它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等各种投入,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开端。优秀的供应商供应不仅提高产品质量,也降低产品成本。药品生产过程复杂,即便最普通的常见药也需要经过多重提炼与加工。特别对于以中药为原料药的药品,其药效更会因原料产地和采摘时节不同而不同。为保证药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减少供应商数量;②降低采购费用;③提高采购质量;④同供应商建立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

(2)DS公司与药品研发

我国化学制药行业中,重原料药、轻制剂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许多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当市场上需要新药时,这些企业自然就会失去大好的市场契机。面对这一局势,许多专业研发机构相继产生,特别是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更是深受企业信赖。一般对于生产能力较强,产量较大的企业来说,采取与研发机构合作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对于小企业,就适宜选择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不仅可以在技术、质量上得以保证,其较低的收费标准更是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DS公司有自己的医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比较突出。但考虑到一般药品从研发到正式生产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时期,所以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药品研发是绝对不够的。DS公司应在建立好内部研发队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比如与研发商或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各出部分研发人员合作研发,产品生产权归DS公司;或者采用最接近于消费者的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研发,这样一来研发出来的药品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结果不仅降低成本,更能增强企业产品占有率。

(3)DS公司与下游销售商

在医药企业的下游价值链活动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向医院、地级批发商销售产品,造成了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整个行业用于这一环节的成本大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建议DS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舍弃无收益的销售渠道;②与下游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DS公司与其终端市场

药品流通终端市场是指药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交易环节,其严格意义的终端市场单位主要包括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单位和其他医疗网点(如门诊、个体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而不包括直接向消费者供应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经营药品的单位。

近年来,经过医药纠风,药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医疗单位及乡村药品市场药价仍然居高难下,一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疗网点的药品质量令人担忧。DS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制药集团企业,应该狠抓这一市场漏洞,实施下列措施:(1)自建销售网点。如果DS公司在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点,有内部直接供应药品,不但使销售价格大幅降低,更会增加销量,间接实现低成本。(2)设立医院。为建立一个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者使用的更加完整的价值链体系,DS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下属医疗网点,除达到降低售价扩大销售的目标之外,还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立竞争优势。

(二)DS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1)DS企业集团内部研发

好的研发机构可以使企业迅速占领市场。DS也于2004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站”,从内部价值链角度来看,省去了与商业研发机构合作环节,节省时间和资金。

(2)内部产品设计

①面向不同需求的产品设计

不同群体对头医药品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目前DS公司的某些药品已经成为国内名牌,但还应继续细分产品,以达到最优的产品定位,从战略层上降低成本。可以适当考虑易于儿童服用的产品以及适合出门旅行的人使用的不需要水吞服的药片等。

②企业对现有产品和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

企业对现有产品进行成本管理,着重在于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建立责任中心,进行差异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本计划。对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保证投产后的低成本,运用价值工程以保证未来的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配比。最后,还要确定现有产品与未来产品的合适组合。

(3)产品生产作业工序

在产品生产作业方面,可以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将每项作业或工序的功能、成本分成细目,找出降低每一环节成本的因素;可以运用工业工程改造和重组流程提高效率;可以运用质量工程保证各环节的产出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符合质量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各项作业或工序的价值。

(4)产品包装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2

战略是关于一个组织长远全局目标及组织为实现目标在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方针和政策。国际上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SCM)理论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克兰菲尔德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通过发挥各部门人员共同协作优势来解决存在的;二是罗宾库珀模型。它以作业成本法为主导,建议从企业内部、外部、竞争对手等方面,以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向不同部门人员展示一幅广阔的企业成本竞争地位的图景;三是桑克管理模型。其主要利用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工具,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战略透视;四是日本的成本策划管理模式。其关键的目标是目标成本。上述模式中,桑克管理模型由于充分考虑了产生产品成本的全部价值活动,故受到我国管界的推崇。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的特点就是其区别于传统成本之处。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该种成本管理方式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避免了以前成本管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陷,没有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片面思想误区。也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上述所提及的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二 价值链的相关概念以及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波特认为,公司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等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之间。简而言之,价值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业务流程。

国内学者纷纷撰文介绍价值链的概念以及优点,一些学者也在文章中对价值链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何存花,姚晓民(2003)认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聂晶(2002)认为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或成本能否降低的核心,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分摊与有机联接。刘彦(2001)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作业的内容;(2)判定每种价值作业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就是部分地了上述步骤。

三 战略成本管理在DS公司的实施

通过回顾,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介绍方法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缺少难以让人信服的案例研究。即使在一些结合企业实际的文章中,也很难看到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全面整体的规划。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利用对DS公司调研的资料进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可以解决一些现有文献缺乏直观性的弱点,增强价值链的运用价值。

DS公司现有主要业务为各类医药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新药研制,目前其战略思想是以高增长带动高利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改善:(1)利用优势提高医药研发;(2)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要诚信合作;(3)放弃低效或无效的供应、销售渠道;(4)原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二者同属企业外部价值链。除此之外便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下面就DS公司内、外部价值链分别进行具体规划。

(一)DS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1)DS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

一个企业首先需要供应商为它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等各种投入,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开端。优秀的供应商供应不仅提高产品质量,也降低产品成本。药品生产过程复杂,即便最普通的常见药也需要经过多重提炼与加工。特别对于以中药为原料药的药品,其药效更会因原料产地和采摘时节不同而不同。为保证药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减少供应商数量;②降低采购费用;③提高采购质量;④同供应商建立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

(2)DS公司与药品研发

我国化学制药行业中,重原料药、轻制剂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许多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当市场上需要新药时,这些企业就会失去大好的市场契机。面对这一局势,许多专业研发机构相继产生,特别是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更是深受企业信赖。一般对于生产能力较强,产量较大的企业来说,采取与研发机构合作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对于小企业,就适宜选择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不仅可以在技术、质量上得以保证,其较低的收费标准更是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DS公司有自己的医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比较突出。但考虑到一般药品从研发到正式生产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时期,所以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药品研发是绝对不够的。DS公司应在建立好内部研发队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比如与研发商或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各出部分研发人员合作研发,产品生产权归DS公司;或者采用最接近于消费者的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研发,这样一来研发出来的药品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结果不仅降低成本,更能增强企业产品占有率。

(3)DS公司与下游销售商

在医药的下游价值链活动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向、地级批发商销售产品,造成了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整个行业用于这一环节的成本大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建议DS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舍弃无收益的销售渠道;②与下游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DS公司与其终端市场

药品流通终端市场是指药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交易环节,其严格意义的终端市场单位主要包括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单位和其他医疗网点(如门诊、个体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而不包括直接向消费者供应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经营药品的单位。

近年来,经过医药纠风,药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医疗单位及乡村药品市场药价仍然居高难下,一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疗网点的药品质量令人担忧。DS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制药集团企业,应该狠抓这一市场漏洞,实施下列措施:(1)自建销售网点。如果DS公司在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点,有内部直接供应药品,不但使销售价格大幅降低,更会增加销量,间接实现低成本。(2)设立医院。为建立一个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者使用的更加完整的价值链体系,DS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下属医疗网点,除达到降低售价扩大销售的目标之外,还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立竞争优势。

(二)DS公司内部价值链

(1)DS企业集团内部研发

好的研发机构可以使企业迅速占领市场。DS也于2004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站”,从内部价值链角度来看,省去了与商业研发机构合作环节,节省时间和资金。

(2)内部产品设计

①面向不同需求的产品设计

不同群体对头医药品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DS公司的某些药品已经成为国内名牌,但还应继续细分产品,以达到最优的产品定位,从战略层上降低成本。可以适当考虑易于儿童服用的产品以及适合出门旅行的人使用的不需要水吞服的药片等。

②企业对现有产品和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

企业对现有产品进行成本管理,着重在于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建立责任中心,进行差异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本计划。对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保证投产后的低成本,运用价值工程以保证未来的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配比。最后,还要确定现有产品与未来产品的合适组合。

(3)产品生产作业工序

在产品生产作业方面,可以运用价值工程,将每项作业或工序的功能、成本分成细目,找出降低每一环节成本的因素;可以运用工程改造和重组流程提高效率;可以运用质量工程保证各环节的产出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符合质量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各项作业或工序的价值。

(4)产品包装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3

据美国权威医药咨询机构IMS的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发展预测称,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将与2008年相当,保持在4.5%5.-5%的水平,市场销售额将超过8200亿元。

作为新兴药品市场的代表,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和俄罗斯市场将合计增长14%-15%,市值将达到1050亿-1150亿美元。我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事实,近年来增速超过20%,成为新兴药品市场代表中的代表。

和全球大多数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趋势相反,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人支付能力未受影响。未来的医疗制度改革将在原有的基础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社区医院市场的发展也将更迅猛,医药市场的容量短期将有巨大的突破,而且中长期将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473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占70%以上;从产品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共有16695个药品标准、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从基本药物目录来看,基层基本药物目录仅307个产品,即将公布的医院基本药物估计也不会超过1500种。可见医药行业竞争之惨烈。

据南方所数据, 哈药集团以135亿元的销售收入摘取2008年百强榜首,成为中国医药工业新的领军企业,百强榜的门槛底线已超过8.9亿元。 2008年,跻身50强的企业规模须超过17亿元,跻身20强须超过33亿元,跻身10强须超过42亿元。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多集中于10亿~20亿元,共有53家;20亿~50亿元规模的企业有30家。

对照百强企业,70%的中小企业,其最高的规模5000万元与百强企业最后一名8.9亿元,相差17.8倍。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生产企业占企业总数78%,其中20%正处于生存危机之中(时代方略数据)。

二、企业状况对比研究

1、百强企业ZJ成长之路分析

A、基本情况:ZJ作为国药控股旗下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5年,历经20多年的风雨拼搏,发展成为总资产逾6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年利税总额超过1亿元的质量效益型、科技知识型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位居中国制药工业百强80多位,企业以生产呼吸系统用药和抗感染类药物为主,拥有员工1000余人。

评论:ZJ企业从一家国有小企业发展到10亿规模的百强企业,成为一家质量效益型的企业,蕴藏着众多可取之处,值得认真研究。

B、战略管理

ZJ企业在网站上公布着明确的战略规划:

公司的使命: 提供优质医药产品,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愿景: 以世界杰出企业为标杆,做中国制药工业的典范

品牌承诺: 生命守护者

核心价值观: 责任、创新、速度、诚信

目标: 做中国头孢品规最全 做中国头孢品质最好

战略规划:

力争到2012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利润排名中国制药工业20强,

横向涵盖处方药、OTC和保健品等领域,纵向产业链一体化,

通过国际质量认证,

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建成国内市场领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质量效益型企业。

评论:ZJ的企业使命非常有“道”,能够获得员工认同;企业定位(愿景)准确,要做“中国制药工业的典范”;目标明确:2012年20亿、路径清晰、进程具体,以战略统领全局工作,以品牌提升企业形象,战略规划为企业注入了发展之魂。

C、发展里程

2001年提出聚焦战略,“做小河里的大鱼”

2001年提出国际化战略,“原料全国化采集,拓展国际合作”

2002年提出精品战略,“精益做精品”

2004年营销战略调整,提出“626”策略,全面开拓二三级市场

2006年12月,ZJ研究所挂牌成立

2007年9月推出保健品“康钙X”,拉开进入“大健康产业”的序幕

2007年12月正式命名12月1日为“ZJ制药品牌日”

评论:ZJ 企业面对市场变化,能够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战略,从不满足,始终保持企业的创新性和竞争力从不满足。

D、成功秘诀:长期执行竞争性战略管理,不断完善战略保障体系,提高执行力。

评论:ZJ企业在竞争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发展策略和方法,竞争秘诀如下:“战略领先、品牌制胜;重视研发、三驾齐驱;渠道管控、深耕细作;内部竞争、有效激励”。

2、企业ZH一般情况

ZH公司现有员工350人,是一家中美合资公司,成立于1993年。也是以抗生素为主要产品,其它产品涵盖消化、呼吸、心血管等九大科系,2008年销售规模达到1.7亿元。该企业拥有较好的企业文化和一定的产品力,采用内部承包制和外部制,发展缓慢。多年来没有解决好营销模式问题,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营销队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ZH企业怎样确保已经取得的市场地位,怎样寻求新的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该企业寻求专业咨询公司时代方略的帮助,时代方略选择了与ZH公司同类的ZJ公司作为标杆企业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具体的20项参数对标评估,得出了相对科学的企业诊断。

3、企业ZH与企业ZJ对标评估

评论:ZH在企业文化和产品质量上比较好,与ZJ相当;在领导力、凝聚力、产品力、财务管理方面,差距不大;在策略、品牌、研发、生产、成本等方面拉开距离,在人力资源、渠道、终端管理上尤其薄弱。

以上对标分析图清晰地勾划出ZH与ZJ公司相比较所存在的差距,为ZH公司找出了关键问题,同时也反证了ZJ企业之所以成为百强企业是名至实归的。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4

一、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研究介绍

(一)现有并购规模和结构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呈明显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跨国公司已逐步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本土企业呈现经营模式过度同质化的现象。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方面,中国药企不占优势,有必要通过国际并购来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普华永道《2011年上半年企业并购回顾与前瞻》报告表明:201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数量107宗,同比增长14%,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数量相对更少,规模更小,结构也单一,主要通过横向并购获得技术拓展和品牌延伸。

(二)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的动因分析

Bruce认为,医药公司大规模兼并是通过并购把相关的知识资产结合起来,利用资金、市场、技术等优势建立全球竞争优势;另有学者认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并购。王跃兴认为,医药企业并购动机是一般行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即追求利润和应对竞争压力;也有学者认为国外不断增多的直接面向消费者营销是促进医药企业并购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归纳,中国药企进行国际并购往往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获得先进技术;获取品牌;增加销售渠道;绕过贸易壁垒。

(三)现有研究

依托发达的资本市场,西方国家在目标企业选择方面产生了很多理论,如关于横向并购的规模经济理论,纵向并购的交易成本理论,混合并购的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理论等。国内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研究较少,主要对选择方法进行阐释。何庆明从智力资本角度论述了目标企业的选择方法;李雨田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做了分析,刘湘蓉研究了并购动机对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

目前对国际并购的研究多大而泛之,对行业的针对性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基本都是解释并购行为的理论,集中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很少对特定的目标企业进行定性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多是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为研究模板,没有考虑中国的具体情况。

(四)研究重点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选择最佳的并购目标为研究目的,构建分析框架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定性分析,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二、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概况

美国东部时间2008年3月11日,深圳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宣布以2.02亿美元正式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获得了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平台和网络。这是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在美国高技术领域达成的最完整并购案例。

1.并购公司分析

迈瑞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开发商、生产商和销售商,以和销售国外医疗器械起家,在监护和生命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成像等三个业务领域提供系列产品,最早的监护业务已占中国市场40%以上的份额。迈瑞注重战略规划,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高质量医疗设备的领导厂商。公司着重关注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每年投入研发资金约占当年收入的10%。2006年9月26日,迈瑞在纽约交易所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公司。

2.目标企业分析

Datascope公司创办于1964年,是全球第一台监护仪生产商,也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和多元化的医疗器械公司。经过40多年技术积淀,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占据50%的市场份额,为临床健康护理市场开发、生产并销售自有产权产品。Datascope曾与迈瑞有长达5年的合作关系,合作之初,由迈瑞替Datascope做产品设计和生产。

3.并购结果

交易完成后,结合Datascope产品与服务状况、欧美直销及服务网络、各自拥有研发能力,迈瑞充分受益于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成为全球第三大医疗器械厂商。2008年全球总收入接近2007年的两倍,国外市场也有所扩张。

(二)迈瑞并购动机分析

迈瑞总裁李西廷表示:“迈瑞收购Datascope是全方位的协同效用,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两者相辅相成,均为迈瑞所看重。除此之外,在双方优势利用上,各取所长,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是购买了一块有利于迈瑞在全球发展的优质资产。”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及企业战略目标,总结迈瑞的并购动机如下。

1.扩张国际市场

迈瑞是中国最大的医疗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国内市场相对稳定,需要通过一定的并购行为来实现国际市场扩张,增强国际竞争力。

2.建立国际品牌形象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但2007年在迈瑞接近51%的海外业绩中,美国只占8%,要想在美国市场建立很好的品牌形象和直销网络,并购是最好的选择。

3.获取商业流通渠道

Datascope具有完整的直销网络,旗下监护业务辐射欧美主要国家的直销及售后网络,拥有全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帮助迈瑞在全球尤其是欧美高端市场搭建销售渠道。

4.吸收国际化人才

中国医疗行业较弱的整体实力决定了药企很难吸收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加入,通过国际并购能够吸收大量国际专业人才。

(三)迈瑞成功并购关键评价指标分析

迈瑞成功并购Datascope的案例研究表明,在明确并购动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文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权衡利弊,做出合理的决定。

1.外部环境指标分析

第一,美国政府支持。医疗产业对美国不存在国际安全问题,美国政府一方面为了挽回在对待中国“技术入侵”问题上过分“保守”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几个能达成并购交易的标的公司,对此次并购支持。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反垄断委员会审批时也未作干涉,这为迈瑞能够顺利并购提供了重大支持。

第二,市场购买力强。美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高水平的医疗支出、较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及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这都是医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强大的市场购买力以及Datascope在美国良好的服务美誉度、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是迈瑞公司并购成功的前提保障。

第三,技术水平高。Datascope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监护设备企业,拥有先进的研发能力。通过并购,迈瑞可以获得其核心技术、多项知识产权及发明专利,结合迈瑞的自主创新及低成本控制战略,可使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内部评价指标分析

第一,业务相关及战略互补。由于美国技术投入大、研发速度慢、生产成本高、利润增长低、产品创新困难等特点,Datascope公司需要通过迈瑞在中国的高成长和研发的高效率来加速发展,并购双方的业务相关性和战略互补性强。

第二,营销网络庞大。Datascope具有美国医疗数字联网优势,在细分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欧美市场拥有专业的直销和服务团队,为迈瑞提供了交叉销售的机会。

第三,专业化机构介入。并购中,除了并购双方的相互考察,还引入了多家国际化中介机构。迈瑞聘请了瑞士银行作为财务顾问,毕马威负责审计,美迈斯律师事务所作法律顾问,美世咨询提供人力资源服务;Datascope方面则由著名投行作财务顾问,另外还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参与。专业机构的介入,使财务审核、价值评估、法律问题的解决更加规范。

三、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目标选择策略建议

在中国医药行业中,迈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通过对其国际并购案例的研究,结合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并购、提高国际竞争力有以下借鉴。

(一)明确并购动机

确定并购方案前,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并购动机,制定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只有清楚为何进行国际并购,并购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的放矢,选择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和长期战略目标的企业。

(二)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

明确并购目的后,可对东道国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首先,并购的成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道国政府的态度,各国政府都对跨国并购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治友好、政局稳定、法律体系健全的国家可优先考虑。其次,国际并购中,目标企业所在市场的购买能力和消费结构将直接决定并购后的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需要根据所处的经济形态来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将更为有利。最后,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从科技发展领域分析,选择时需考虑技术的可及性和发展性。

(三)对目标企业的内部价值链进行评估

对目标企业内部价值链评估包括业务相关度、营销网络、财务及资本结构等指标,是决定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首先,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等特性,为了便于后期整合,需要了解双方业务相关度及长期战略目标的匹配度,预测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其次,目标企业的营销网络状况通常也是决定企业国际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规模较大、品牌良好、营销渠道稳定、销售网络健全的企业最佳,能够帮助并购方迅速实现市场扩张,抑制竞争对手的市场拓展,有益于并购后的发展。最后,目标企业的人力资源、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将直接影响并购的风险大小。由于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经验不足,尚未构建专业的并购评估团队,需要引入国际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等,优化评估方案,综合考虑目标企业能否带来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阳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公司的选择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8(3).

2.魏彩慧.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11(1).

3.赵华,李建惠.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8).

4.李国秋,吕斌,吴鲲.企业并购目标选择的竞争情报评估模型――兼论中信证券并购广发证券失败的竞争情报缺失[J].研究实践,2008(1).

5.李栋华,卞鹰.医药行业并购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8(9).

6.郝宏兰.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目标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7.陈春华.中国医药行业并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张静.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目标选择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5

由于我国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制定需要考虑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金融等方面追究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且针对市场上有利的发展环境做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提高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计划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做好环境分析

医药企业的发展前景需要结合所处的市场以及社会环境来制定财务战略,良好的环境战略是财务战略的前提,也是财务战略关键影响因之一。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分析国家医疗改革措施以及动向,针对改革方向做好相关财务管理准备。第二,了解市场经济对于制药行业方面的供给与需求,把握住市场机会,制定完善的投资企划。第三,对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透彻分析,对金融领域的资金利率或贷款条件等方面的讯息要及时接收,以便调整财务战略,适应市场变动。第四,制定财务战略也需要考虑企业的内部资源,针对公司品种不同药品或设备等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做好精确地统计。第五,对医药企业的资源做好预测评估,制定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加强财务战略的全面性与效用性。第六,对于生产、销售,人才资源流动以及外部后勤方面涉及的资金流动或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划与处理。

(二)制定财务战略目标

医药企业稳健的财务战略是医药企业提高市场地位、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制定明确的财务战略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制定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保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与质量,完善硬件设施,提高价值服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选择正确合理的投资项目,加强配套资金与研发项目的管理,是资金运用的合理、到位。第二,加强对现有药品的运营管理,为后期经营活动所使用的现金流的筹资与支撑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第三,对 被并购的企业加强整合,确保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预期利润的实现。第四,加强对财务人才的培养以及新经营模式的推进。第五,加强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能力,完善防范措施以及防范机制。

(三)财务战略的制定分析

医药企业的财务战略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的资金的有效流动,并且能够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以及资金流动具有长期性和创造性的影响。医药企业进行财务战略选定可以采用SWOT分析方法,它是根据医药企业的内在条件设立的,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出竞争核心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制药行业,这种方法应用极为普遍,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为公司的财务战略制定提供强有的依据。制定财务战略除了结合分析方法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第一,减少风险。减少风险,缓解企业的内部矛盾,并且对于浪费资源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二,灵活的变动方案。金融行业会因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并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的发展契机为制药行业也提供了便利,加快了企业的资金融通,针对于不同的国家政策以及银行利率变动,选择多种不同的财务应对方案,增强应对的灵活性、多元化,可以节省资金成本。第三,加强投资战略。在政策以及股东的投入下,医药企业的财务来源表现的相对宽松,在投资方向,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就企业的投资状况做好详细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利用数据分析企业所需的资金使用范围及合理的货币流量,为企业的投资规划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第四,完善融资战略体系。医药企业的融资方式大多来源于内部与外部的结合,如今这种方式实用性逐渐减弱,所以完善融资方式,即实现以内部权益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四)财务战略选择

根据SWOT的分析原则,建立矩阵模型发现,稳健型的财务战略比较适合以资源优化以及提高使用效率为目的的企业,处于劣势环境的企业可以采取与营销管理相结合的财务战略,它能够使制药研发得到资金保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战略选择上,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稳健型的财务战略,这种战略不仅对医药企业的主营业务进行有效地支持,而且对医药企业的整体战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谨慎,医药企业的全局利益出发,以高质量、低风险、优服务为原则提高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医药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分析

财务战略能够被合理的选择,就要把战略运用到实施过程中去,只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应用,它才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对于财务战略的实施,要注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一)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程度要完全把握

资金投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财务部门要结合医药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做好预算,并且要评估风险程度,做好投资战略。资金投放数额有限,在有限的范围内,既要考虑不同职能的资金需求,也要考虑不同药品种类的资金运营需求,并且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出发来制定长期资金的合理比例,对于外部资金的运营情况也需做好规划。

(二)促进企业公众化

目前,医药企业大多数为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制药企业中不乏有具备远见的企业家,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就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将其充分利用,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企业家会让自己的医药企业转换为公众医药企业,并且从资本市场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监督,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化条件助其快速成长。利用股票市场使家族式企业转变为公众化企业对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它通过有效的监督为企业的资金提供保障,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族式企业还可以借助股市退市机制来使企业产权清晰化。

(三)制定上市目标,从基础上制造资本条件

医药企业在财务战略的基础上应该完善各项配置制度,保证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医药企业上市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市之前要将各种潜在的隐患解决干净,所以医药企业在解决措施应考虑周到,因为上市医药企业会披露所有的信息,所以潜在的问题医药企业应该格外注意,也可以针对披露的隐患征询相关的处理办法,以便为资本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医药企业的营运资金状况

资金营运是每个制药企业所追求的经营目标。如果资金营运大,带来的结果是收益低、风险较小;如果营运小,带来的结果是收益高、风险大。医药企业财务战略的有效实行必须结合会计学分析方法,掌握好资金管理及营运能力,控制好企业的成本、资产、负债与效益。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还需对药品库存、医疗机械、药品原材料、药品产品等资产的运营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为医药企业的药品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提供保障。

(五)完善控制体系

对于财务战略的有效实行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在资金投放环节需要有效的分配时间、任务和其它资源,并且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避免资金投放以短期挤占长期,以减少年度预算缺陷。对于实际项目的控制,需要建立优先次序原则,并且制定相关的程序性政策,把具有战略性以及现实性的问题结合起来,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式解决。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6

目标集聚战略是企业将经营重点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顾客群体,某产品系列或某一特定的地区市场上,力争在局部市场取得竞争优势。由于集中精力于局部市场,需要的投资较少,因此这一战略多为中小型企业所采用。

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上市公司,注册股本13720万元,总资产10亿元,员工1500余名。公司为国家中药50强企业、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公司成立近四十年来,从最初单一蜂产品生产,发展到目前从事以现代植物药为特色、开展心脑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系统用药等行业植物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标在植物药某些细分市场打造第一品牌。企业凭借其清晰的战略定位,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强手如林的中医药行业领域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SWOT分析与目标集聚战略选择

机遇(Opportunity):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将逐步取消,国内外医药企业将同台竞技。我国在化学原料药方面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但附加值低;化学制剂水平低,创新能力弱;传统中药市场已经有着非常强势的领导品牌,与老字号抢食,成本太高。如果定位在植物药领域,由于这块领域还尚未得到深度开发,国内国际上也无强势领导品牌,且更易被国际市场接受。

优势(Strength):康恩贝通过这几年的重组、购并已经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格局,集团关联企业的产品品种数量超过500个,产品线覆盖领域广泛,并与产品销售商形成了良好的“厂商价值一体化体系”,开展国际化与多元化也有显著成效,初步实现纵向一体化,保健品与药妆产品销量良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席位。

劣势(Weakness):受外部环境影响,药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药品价格持续走低,使得药企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康恩贝旗下全国性品牌数量较少,且缺乏全国性的营销网络,营销能力、宣传能力与生产能力相比严重滞后。同样,在此过程中,企业高层次的营销专才、研发专才相对短缺,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调整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综上分析,康恩贝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大于威胁、内部优势大于劣势,处于企业上升期。对比低成本和差异化战略,采用目标集聚战略能够规避外部风险、凸现企业优势,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要,具有与差异化战略相同的优势,另一方面因可以在较窄的领域里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经营,又兼有与低成本战略相同的优势.

二、基于目标集聚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定位

采取目标集聚战略,就必须根据核心竞争力对目标行业实行战略细分。康恩贝在业内首次将中国中药产业进行了细分定位,即将中药细分为传统中药、现代中药和现代植物药,并将其产业核心优势定位为现代植物药的研制、生产与销售。康恩贝认为,中药、植物药物同属于中药与天然药物这一子产业,占中国药品制造业的35%左右。相比中药而言,植物药是完全按照现代医学理论来开发、生产的,质量可控,生产管理都可标准化,并且作用机理明确,有系统的数据、理论作支持。资料显示,排名医院用药前20位的中药品种中,有l2种属植物药概念,l5种为注射剂。

三、基于目标集聚战略的技术创新模式

利润=新药+知识产权,这是世界各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模式。康恩贝公司技术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定位植物药领域,发挥其核心竞争力优势,寻求战略合作,实现创新、模仿并举;将系列化做宽,精细化做深;紧跟国际植物药技术潮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植物药,以此降低市场风险,创造更高价值。

1.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相结合

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创新是重中之重。目前,国内药企平均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仅占到销售收入的2%左右,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国内超过90%的药企只能靠生产仿制药求得生存。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选择目标集聚战略,康恩贝的竞争力在行业内得以增强,能够从容实现从营销发展模式向依靠产品的研发创新支撑模式转变转变。因此,康恩贝加大力度推进植物药的自主研发,目前研发投入达到近3%,并同时注重仿制品药的消化吸收二次创新,在同等仿制药品的竞争中,突出企业的技术优势。

2.内部研发与战略合作相结合

技术获取可以有多种途径,包括内部研发、合资、合作开发、技术型并购等等。康恩贝认为,企业技术发展要“长短结合、内外协作”,要与市场需要、与长远战略目标导向相结合,不能只注重短期利益,要将自主创新与战略合作相结合。

3.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

医药行业专业性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性。技术创新一般可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植物药领域出现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亟待创新。康恩贝的研发思路就在于一方面加强产品创新,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技术研发,并对现有品种进行质的提升,包括植物化学技术和新型制剂技术;另一方面是对现有产品进行以提高质量为基础的改进,提高质量标准,优化生产工艺。完善产品线,实现系列化做宽,精细化做深,促进规模化做大。

4.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知识产权是医药行业的生命线。对中国医药企业来说,研究老祖宗们留下来的中药是突破国外药物专利垄断的最佳途径,在中国的中药材,因为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本身不会有知识产权问题,如果应用现代医药理念和技术去寻找中药的物质基础,从中药的土方、复方、汲取物的复方中找到新的有效成分,这些都有可能取得突破性创新。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7

医药行业新政的推行引导行业向更高效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医药行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放缓。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前背景下,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何把握机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长久发展已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2016年,国家出台并施行一揽子新政。《关于落实中药提取和提取物监督管理有关规定的公告》要求不具备中药、中成药生产能力的企业停止中药提取委托加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规定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全部停止生产;《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要求除麻醉、第一类之外,其余药品取消政府定价;药品无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不能上市等。随着新政的到来,医药行业的标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1]。目前,“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为儿童健康市场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中医药上升到战略层面,对中药企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健康中国”的使命也为医药企业进入大健康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动力;互联网与传统医药企业的嫁接释放出更多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的建设也为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开疆拓土。

(二)经济环境

2015年,由于国内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医药行业的增长明显放缓,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控费、药品招投标、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等多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行,带动医药行业的结构化调整。而医药商业也呈现增长放缓、竞争加剧、市场集中化的趋势。但是,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药品消费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医药的总体需求将增长,进而拉动医药行业的发展。

(三)社会和文化环境

近年来,我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老龄人口比例日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与质量改善,加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因此,医疗保健支出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持续上升。随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食用增加,长期如此会引发慢性病。目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出较快上涨的趋势。这种局势会带动中国药品消费量的增加。(四)技术环境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行业,技术水平高低是医药企业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项目升级,新药品研发、生物制药等发展速度迅猛。近几年,药企对医药研发技术的重视度日益加深,加大研发支出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这势必会促进医药行业向前跨进一大步。

二、波士顿矩阵分析

亚宝药业是一家中西药生产销售综合性企业,公司产品包括中西药制剂等共计300多个品种,旗下具有儿童腹泻药(丁桂儿脐贴)、止痛贴膏药(消肿止痛贴)等为主的创新中成药,及以心血管系统药(珍菊降压片、硝苯地平缓释片)为代表的仿制药。

(一)产品市场增长率根据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5年年度报告,计算得出亚宝药业产品的市场增长率,结果如下表所示:报告期内,止痛贴膏药因销售势头良好,为保证市场供应,增加了生产量,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73.50%;心血管系统药由于大省份市场销售萎缩,销售量有所下降。

(二)相对市场份额根据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产品最大竞争对手2015年年度报告,计算得出亚宝药业产品的相对市场份额,结果如下表所示:(四)业务发展分析1.明星业务。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止痛贴膏药的销售收入为21333.43万元,市场增长率高达373.50%,相对市场份额大于1.0。2015年止痛贴膏药销售收入比上年增加84.8%,它作为亚宝药业主打产品之一,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亚宝药业应优先供给资源,拓宽止痛贴膏药的市场,提高相对市场占有率,促使其向现金牛类产品转变。2.问题业务。消化系统药与营养补充剂属于问题业务,这两者市场增长率都大于10%,但相对市场份额低,分别为0.1和0.09。对于问题业务,亚宝药业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改进有潜力的业务,提高其相对市场份额,使其转变为明星业务。3.现金牛业务。儿童腹泻药是亚宝药业的现金牛业务,其2015年毛利率为79.03%,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丁桂儿脐贴作为儿童腹泻药类产品的销售冠军,在我国的儿童药市场中赫赫有名。对于该类业务,亚宝药业应通过开拓销售渠道,进军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销售。4.瘦狗业务。由于大省份市场销售萎缩,心血管系统药2015年的销量下降,市场增长率为-7.62%,它的相对市场份额与最大竞争对手华润双鹤相比,只有0.28。由于该类业务市场近乎饱和,企业难以获利。因此,企业应淘汰市场增长率与相对市场份额均极低的业务,将剩余资源向其他产品转移。

三、企业财务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分析1.盈利能力。近三年,亚宝药业的净利率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6.97%上升到2015年的10.56%,上升3.59%。2013-2014年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上升2.37%,而2014-2015年略有下降。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2.营运能力。2013-2015年,企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与存货周转天数上升幅度明显,表明企业存货周转速度与收款速度下降,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发生坏账损失与收款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增大。3.偿债能力。2014年企业的流动比率有所下降,但2015年上升且超过2013年水平,说明企业变现能力增强,短期偿债能力提升。其资产负债率由2013年的47.03%下降到2015年的37.01%,下降10%左右,体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变强。4.发展能力。近三年,亚宝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2015年低于10%,其应关注并提升主营业务收入,避免企业走下坡路。其净利润增长率于2015年度下跌13.71%,企业应引起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经过上述分析,发现亚宝药业的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存在一些问题。该公司应收账款收款速度与存货周转速度双双下降,降幅明显。企业应收账款的帐龄越长,坏账就越大;存货周转时间越长,企业可以利用的流动资金越少。长此以往,会对企业的营运造成极大的打击。另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2015年度净利润增长率的情况也并不良好,二者若持续下滑会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四、财务风险控制与公司战略建议

(一)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无效或存在漏洞是财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该体系属于事前活动,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2]。针对企业应收账款收回速度慢,账龄长,易导致坏账发生的问题。亚宝药业应实施严格的信用政策与收账政策。根据客户信誉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适当紧缩,降低应收账款的规模。同时,树立并增强财务风险意识,重视收账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存货管理是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存货周转天数长,占用货币资金过多,会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6]。亚宝药业应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时刻关注企业销售的变化情况,定期更新产品的销售政策,扩大产品销售渠道[3]。亚宝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大幅下降,表明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为持续盈利,企业应改进消化系统药、营养补充剂与心血管系统药;大力支持止痛贴膏药的发展,优先提供资源,促使其转变为现金牛类产品。而丁桂儿脐贴作为企业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亚宝药业应致力于新兴市场的挖掘,多方位开拓销售渠道。

(二)公司战略建议目前,在我国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中医药事业被鼓励发展,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上涨趋势加快的背景下。亚宝药业应坚持中西药销售与研发齐头并进,继续聚焦儿科、老年慢性病制药领域。医药研发技术对药企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亚宝药业应加深同国内外知名制药公司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关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并加大研发支出与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培育核心竞争力。

五、小结

本文对企业的宏观环境和业务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识别财务风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与公司战略建议。希望亚宝药业能在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处于变革期的背景下,抓住机会,通过财务风险控制与战略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强.医药产业升级背景下的YB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8

全面进入WTO、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医药贸易业的影响,从短期经济效应来看,是需支付一笔不斐的成本代价的,即在过渡期与后过渡期内,由于国内医药贸易业还很脆弱,一旦外商扩张性进入,国内医药市场份额会明显下降,企业经济效益会大幅度滑坡;但是,如将医药贸易放入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考虑,即从长期收益来分析,这一代价是值得的。因为,全面进入WTO、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医药贸易业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医药贸易自由化,我们可学到跨国医药贸易公司先进的技术、现代营销管理经验,来改善与提高中国医药贸易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含量、售后服务及劳动者素质,降低医药流通的交易成本费用,使企业的收益报酬呈规模递增趋势,即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全面进入WTO后实施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医药贸易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就成为中国医药贸易业实现持续发展与拓展竞争领域的关键。

中国医药贸易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药品贸易是世界贸易额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国际医药市场的贸易规模正逐步扩大,从1970年的217亿美元增长至1998年的3010亿美元,年增长7%左右,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4110亿美元。中国年均药品消费水平由1993年的50元人民币增长至1998年的近150元人民币,每年以16%的幅度增长;再者,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药品消费仅为日本的1.6%,美国的2.3%。这充分表明,中国医药商品市场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自1980年日本大冢公司在天津建立首家合资制药企业以来,国际一流制药公司,如默克、辉瑞、杨森、史克、葛兰素威康、拜尔等纷纷以直接投资、合资、控股等方式,抢占中国医药市场。迄今,世界25强跨国制药公司中已有20家在中国落户。国内外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未来5-8年内,中国人均药品的消费水平将达到美国的1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医药贸易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全面进入WTO后中国药品贸易市场前景无限广阔。

中国医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经济效应分析

医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医药贸易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适度规模经营上,企业界一直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交易成本必定增大,出现经济效益与经济规模不相等的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建立于微观经济学中的规模递减规律的假设上,即当规模扩大,则成本会加大,结果是规模报酬呈递减趋势。事实上,从目前一些跨国医药贸易公司的扩张来看,这一规律未必成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医药贸易业也随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现在无论是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营销方式等远非传统医药贸易所能比拟。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即新型业态等的出现与采用,使得一些国际医药贸易跨国公司的规模报酬不是呈递减规律,而是遵循另一经济规律,即规模报酬递增。如美国GW公司,1995年的净销售额在125.7亿美元左右,比中国整个医药工业6000多家企业1997年全年的销售总额还多。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益。其规模报酬递增就在于GW公司从顾客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管理均采用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使平均成本与边际平均成本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而呈下降趋势。根据厂商理论MR=MC,当MC下降后,则企业报酬收益也随之上升。可见,当企业规模增大时,只要我们注重加强技术、营销渠道与管理等的创新,其规模投酬就不一定遵循递减规律。对此,我们应有一份清醒的认识,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是中国医药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机。

医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医药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要素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都需要通过对人力的开发与管理来实现。早期,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作往往效益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重视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本土化。可以预料,中国全面加入WTO后,由于实施贸易自由化,国外跨国医药公司将会把争夺人才即人力资源作为进攻中国医药市场的重要战略步骤,他们会不惜代价吸引中国优秀人才。因为他们深知,要占领中国庞大的市场,获得超额价值,除了不断对医药贸易进行技术、分销渠道与管理的创新外,重要的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特别是本土化。目前,一些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跨国医药公司已经开始进行这样的运作,他们坐镇中国著名学府,斥巨资设奖或允诺高薪或送国外进修培养等争夺商贸人才。然而,就国内医药贸易业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的素质还较低,还存在着对人力资源的不重视与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了医药贸易业的创新与变革。因此,全面进入WTO“后过渡期”后,国内企业要想与国外企业一争高下,必须十分重视医药贸易人才即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通过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创新力。

医药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型药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全面加入WTO后,中国将面临100多个WTO成员国的要求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严峻事实。尽管中国自1993年实施新的专利法以来,开始对于药品进行专利保护,而且新药审批越来越严;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在药品方面特别是在西药方面难以形成垄断优势。目前世界上平均开发一种新药的周期为10―15年,平均成本约为2.5亿美元。据国家医药局的统计,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中97.4%为仿制品。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今后若要仿制一种在专利保护期内的国外新药,外方就要索赔4-10亿美元,若要买断一种专利新药的生产许可证,至少需要500-600万美元;按照以往每年仿制20-30个品种计算,若换成购买生产许可证,每年需要支付2亿美元,这是我国医药企业无力承担的。因此,中国医药工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的冲击下,将从此告别以仿制为主的医药工业时代,走一条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生产路线。通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提高我国医药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医药贸易战略调整

在遵守WTO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药品流通的政策法规与保护体系

全面加入WTO后,中国应完全履行WTO基本准则。但这不等于说,全面加入WTO,实施自由贸易,中国药品市场就呈完全竞争市场,不需要政府实行必要的干预与调控。事实上,在不违反WTO这一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一些先期加入WTO的国家,均制定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法规与政策,以避免过度损害自己国家的经济利益,即使在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的美国也是如此。鉴于此,笔者认为,全面加入WTO后,中国在承担应有义务的同时,应依据WTO的准则,并考虑自己的国情与实际竞争力,确定市场准入的程度、规模和时间,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这样,既履行了世界世贸组织规定开放市场的义务,又根据世贸组织的条款及国际贸易惯例保护了国内医药贸易业。

以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为契机,从单纯的竞争战略走向混合式的竞争战略联盟

面对后WTO时期与贸易自由化的来临,人们已开始逐步认识到,单体的企业竞争是难以与世界跨国医药企业相抗衡的。为了中国医药贸易业的振兴与发展,必须摒弃单体的竞争战略而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式竞争性战略联盟集团,组建中国医药贸易的“航空母舰”与“联合舰队”,发挥国有医药贸易的群体优势,增强与外资医药集团抗衡的能力。所谓战略联盟集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商、科、银、外资等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而与生产商、供应商、顾客等结成的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经营联盟战略可集中联盟各成员的优势,通过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发挥联盟间的巨大规模效应,大大地降低开发药品、拓展市场、销售等交易成本,提高医药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以物流配送为中心,大力推行批发配送、零售连锁与特许经营

现代化的物流作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将低物耗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利润源泉。医药商业实行配送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仓库运输条件,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要在兼并、重组后改造成为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以现有的大型医药批发公司为中心,组成建设、配送、批发、零售一体化的市场经营网络;零售企业要组成新的医药连锁店,按现代贸易经营方式与营销技术改造传统的医药贸易零售企业。同时,创造条件实现进口新特药的总、特许总经销。一方面,可降低医药贸易交易成本,主导市场药品的流通;另一方面,可通过总获得某一药品的市场“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目前,通过总与特许进入我国的进口药品已有70-80多种,效益相当惊人。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科技进步是兴医富药的源泉,是推动医药流通领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当前,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医药集团正不断扩大科技进步与创新在药品流通中的贡献,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升医药贸易整体效。如GW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每年投入在科研、市场开发与营销的经费占总销售额的30%左右,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尚不足销售额的5%。今天,我们面对WTO,要想成为国内医药消费市场主导力量,并在国际医药舞台上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开展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大力开展药品的研发,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特药;特别是大力发展中国的中成药,使之规模化、科学化。与此同时,应大力促进医药贸易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系统,从根本上杜绝目前“一对一”谈判所带来的购销漏洞与营销道德问题,堵住资金的流失,保证药品质量;缩短药品周转时间,降低采购成本,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中国的医药贸易才有活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全面开放市场,实施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医药贸易来讲,在短期内可能由于不适应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而面对强大的医药跨国公司的进攻,表现出束手无策,减让部分药品市场,失去部分国内消费者,导致出现一批医药零售出现重新洗牌甚至倒闭或破产,在一段时间内使国内医药贸易业出现整体效益下滑;从长期竞争效应来考虑,实施贸易自由化,国内医药贸易业通过学习与借鉴国际跨国医药公司的先进的技术、现代的营销模式与超值的顾客服务等,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一定的“后发优势”,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医药流通业的整体效益,从而使我国医药贸易业进入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资料: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9

一、 引言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保持合理的扩张。与企业采取内部积累方式进行扩张的成长路径相比,企业并购成为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优先选择发展战略之一。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并购交易无论是活跃度还是交易金额都在逐年提高,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仅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就完成了1 232起并购,同比增长24.3%。具体数据可参见清科研究中心相关并购报告()。在国家政策的推动、行业投资的高回报和行业生产集中度偏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医药上市企业并购交易逐年增多,在2006―2010年,我国医药上市企业共完成92起交易另据本文对Wind咨询数据的统计,2009―2013年间,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中超过亿元的并购累计达到104次。。

从理论上讲,医药上市企业进行并购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取得规模经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也即企业实施并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产生所谓的“1+1>2”效应。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需要深思和亟待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并购交易是否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绩效?更进一步,既然运用并购方式推动医药行业整合重组是我国医药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那么医药企业并购战略是否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或者究竟哪种并购战略会显著影响到企业绩效?本文尝试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本文与已有文献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遵循“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分析了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技术寻求型并购和混合型并购三种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而可以在更为细致的层面探讨医药上市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而可以为企业并购前的战略规划提供微观层面的证据;其次,本文采用了2003―2012年医药类并购数据,拓展了样本量。在回归之后,我们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分析,从而使研究结果更为可靠。

二、 相关文献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及其经济效果已在理论和实证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企业并购动因分析。该领域研究文献较为丰富,已有文献一般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管理层的自利动机在企业并购行为中的重要性,或是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企业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行为的关系;而对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财政分权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有研究将着眼点放在了政府干预在企业并购中的特殊作用。还有部分研究者分析了企业资产专有性和企业所有制性质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其实,企业的并购决策是复杂的,因此不应将企业的并购动因归结为某个单一维度的变量,比如在我国医药类上市企业的并购交易中,很多医药企业的并购并没有将技术因素作为主要因素加以考虑,医药企业并购更多的也是在于寻求生产或采购的规模经济,或为降低交易成本而向上下游产业价值链延伸,或是为进入新的市场。

第二,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绩效度量标准,研究者们并未取得一致性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并购及并购类型与企业绩效的不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例如冯根福和吴林江采用1995―1998年间的201起并购交易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发生并购后,绩效从整体上呈现为先升后降特征;并购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并购类型的企业其市场业绩存在不一致。Jones等以在美国的188家跨国公司的分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市场竞争绩效、产品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企业绩效,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并购对绩效有负面的影响。邱岚、卞鹰和王一涛使用医药行业企业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结论。另一部分研究者则发现企业并购可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例如范从来和袁静基于产业演进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处于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并购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袁莉莉对医药类上市企业的相关并购和多元并购与企业绩效的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总体上相关并购能提升企业绩效,而多元并购对企业绩效反而有负面影响。还有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了公司的并购效率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存在明显的冲突,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成功悖论”。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的并购绩效,本文认为,除了国内外学者给出的问题等解释之外,还与我国的市场机制、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公司治理结构等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有关。基于中外制度背景的差异性,对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而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并购的动因各不相同,那些并购战略规划得当、并购目的明确的企业所实施的并购交易,往往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程度的协同效应,从而使并购后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整合资源,使得并购活动更加成功。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企业并购行为会影响到并购绩效,本文将使用我国医药上市企业2003―2012年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实证检验。

三、 研究设计

1. 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文献并结合本文使用数据,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PERi=α0+α1MA1i+α2MA2i+α3MA3i+βi∑Xi+μt+εi(1)

其中,PERi表示第i个企业的绩效,MA1表示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MA2表示技术寻求型并购;MA3表示混合型并购。这三个变量的系数就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如果系数显著为正,就表明企业的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X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μ表示年份虚拟变量,ε为随即误差项。

2. 变量选取

首先,关于因变量,为了全面分析企业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且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和利润率的提升。因此,我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收益率(ROA)来企业绩效,对于前者,本文以企业税后利润与净资产之比来度量,对于后者采用并购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ROA与并购前的ROA之差进行度量。

其次,关于解释变量,已有研究对企业并购的分类主要根据并购双方在业务和市场上的关系,界定为纵向并购、横向并购和综合并购,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时将有可能发生横向并购,如果企业双方处于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时将可能发生纵向并购活动,如果双方从事的是互不相干的业务而进行并购则为混合并购。但本文的目的是分析企业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即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并购的动因与并购方式,因此借鉴姜付秀等的做法,本文设置以下三个虚拟变量: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根据我们手工搜集的医药上市公司公告,如果企业并购行为中主要涉及进入新领域或拓展其销售渠道等方面内容,就界定为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为0;如果样本企业的并购活动主要涉及内容为技术或新产品等,与创新方面有关,就界定为技术寻求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为0;除这两种并购类型之外,企业并购战略被界定为混合型并购并赋值为1,否则为0。如果上述三种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则回归模型中,其回归系数将显著为正。

再次,为了控制其他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本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以下控制变量:

(1) 企业成长能力(gro),本文采用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来。一般而言,成长越快的企业,其并购的需求也越大,进而会强化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

(2) 公司治理变量(cg),有文献表明,作为一种制衡机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存在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及其经济后果,本文采用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作为变量。

(3) 企业规模(size),在文献中用于测度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三个:销售总额、总资产和员工人数。但对企业而言,销售额易受外生事件的冲击,而且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员工人数会存在较大差距。研究也表明,用资产指标可以降低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企业规模。

(4) 企业资产专有性(psa),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资产专有性越强,企业越会发生并购,而且并购绩效与资产专有性正相关,本文采用公司无形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

(5) 企业偿债能力(deb),根据自由现金流理论,企业的负债在一定程度上将抑制企业的并购活动,另外,由于债务利息具有抵税的作用,因此负债比例的高低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公司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

(6) 企业所有制变量(pro),企业所有制在企业并购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看,国内企业并购行为也有政府因素的推动,因此在模型中应考虑企业性质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在本文中,如果企业为国有企业,就赋值为1,否则为0。

(7) 企业年限(age),本文采用企业实际成立年份的自然对数作为变量。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企业成立时间越长,则表明企业所属行业发展越充分,而这意味着企业会积累更多的资源,因此企业会拥有相对较强的发展实力。

最后,为了控制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共同时间趋势,本文在回归模型中也加入了时间虚拟变量。

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样本选择过程和数据来源如下:首先,以沪深证券市场中148家医药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对2004―2012 年全部医药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获取用于度量企业并购绩效的总资产、总利润等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后续并购交易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部分医药企业上市较晚,比如2009年以后上市的医药企业,我们就无法查找样本期之外的数据,并且2010年之后上市的企业也不满足对并购后财务数据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剔除了ST和PT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因此。最终进入分析的是12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数据。借鉴韩立岩和陈庆勇的方法,本文企业的并购绩效采用公司在并购事件发生的前一年、当年和并购后两年共四年的财务数据,也即2003―2012年的财务指标和相关数据。对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公司,我们手工查询了公司的各年财务报表。

其次,根据上面选择的样本,我们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报告栏目上查询了2003―2007年的年报数据,而2008―2012年的数据来自巨潮网年度报告栏目。另外,在上述样本企业,我们还使用Wind 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选择用于实证分析的并购样本,最终在上述所选127家样本企业中,共有202次并购活动,每个企业在样本期间至少发生过一次收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所示。

四、 回归结果与分析

1. 并购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

我们首先考察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面板数据,因此我们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在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时,需要注意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和异方差问题。对本文使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表明(见表2),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一般都在05以内,据此可以判断多重共线问题并不会影响实证结果。为了减少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使用White所推导出的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差方法,对回归结果的标准误差和t统计值进行修正。具体回归结果呈现在表3中,表中汇报了两种不同的财务绩效为因变量的混合OLS回归结果。

从下表3中各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企业成长、企业规模、公司治理、企业资产专有性、企业偿债能力、企业所有制及企业年限这些因素后,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战略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呈正向关系,并且其系数和显著性都表现出相当的稳健性,虽然混合型并购变量的系数为正,但结果并不稳健。

首先,本文界定的三种并购战略变量。从回归结果看,医药行业在选择价值链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本文认为可能的解释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既有技术密集型企业又有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投入较多的研发经费,不断进行新药的研制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然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存在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低的问题。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一些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通过重组收购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或将企业的生产业务延伸至销售、原材料供应等领域,或者直接将新药研制实力较强的企业纳入本公司中。进而,这些医药企业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实现规模效益。对于混合型并购战略,在不加入控制变量回归情况下,该变量对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包含控制变量后,混合并购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不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企业的总资产收益收到多方面的影响,企业并购发生后,随着企业生产业务的扩大,并购企业在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后续的整合度不够,因而导致企业的混合并购影响不显著。本文的这一结论暗示着,医药企业并购在并购战略或并购动机及并购后的资源整合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其次,关于企业成长变量。从回归结果看,企业成长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并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医药类上市企业,而且医药上市企业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事实上处于产业演进上升阶段的企业其并购绩效也表现较好。正如前文所述,医药上市企业是近年来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板块。而且随着我国医药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医药企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这都将强化企业成长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

关于公司治理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该变量系数虽然为正,但都不显著。这与魏成龙和郑军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他们也认为医药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认为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在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并没有起作用,以至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被称之为“花瓶”。本文的这一结果意味着,未来应进一步改革公司治理政策,使独立董事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于企业规模变量,回归结果表明,该变量系数至少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一结论表明,医药上市公司是存在规模经济的,那么未来继续推动我国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将有助于我国医药行业总体收益的提升。

关于资产专有性变量,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该变量与企业的两个财务绩效指标表现出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本文认为,企业的资产专有性越高,表明企业拥有的独特战略资源越多,那么企业在并购整合时就能与并入的企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从而可以通过改善被并购企业的绩效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关于企业年龄变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的年龄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对于年轻的企业,成立年限较长的企业会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在企业并购活动中,能对并购目标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从而使得企业的整体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并最终促进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

最后,关于企业所有制变量和企业偿债能力变量,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回归结果并不稳健,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2. 稳健性检验

在进行经验研究中,进一步检验实证结果是否随着模型参数设定的变化保持适当的稳健性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已有文献的方法,本文采用如下的稳健性检验:首先,使用资本-劳动比率(KL)作为因变量,本文采用企业固定资产总额与企业员工数的比值进行度量。因为对中国企业的绩效水平而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绩效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与凝结在生产装备设备中的资本规模因素相关的,那么,在研究企业绩效提升时,就应考虑到企业拥有的资本要素的影响效应。其次,一般而言,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的平方项,然后再分别进行回归。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我们重点关注的企业并购战略变量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总之,本文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医药类上市企业并购战略与并购后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五、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行为-绩效”为逻辑思路,采用2003―2012年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并购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和技术寻求型并购与企业绩效存在稳健的显著正相关,混合型并购战略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这意味着医药企业并购一方面要在并购的战略上制定好规划,另一方面在并购后应注重资源的重新整合;② 企业的成长性、企业资产专有性、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对企业并购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表明处于生命周期成长阶段的中国医药企业增强集中度和规模将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③ 企业治理结构、所有制和企业偿债能力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影响关系。

本文的政策含义也很明显,首先,企业并购活动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来科学地选择并购目标和并购方式,在进行并购前应对并购目标进行评估,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对并购后的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其次,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生命周期和产业演进的上升阶段,因此应继续推动中国医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企业规模,从而提升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最后,企业并购活动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必须做好充分的并购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等。此外,并购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属市场竞争行为之一,政府不宜进行过多行政干预。

参考文献:

[1] 姜付秀,张敏,刘志彪. 并购还是自行投资:中国上市公司扩张方式选择研究[J]. 世界经济, 2008(8):77-84.

[2] Sanjai B, Black B S. Board Independence and Long Term Firm Performance[R]. Working Paper, Columbia Law School, 2000.

[3] Hayward M, Hambrick D. 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 Evidence of OECD Hubr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42):103-127.

[4] 韩立岩,陈庆勇.并购的频繁程度意味着什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证据[J]. 经济学季刊, 2007(7):1185-1200.

[5] Brown R, Sarma N. CEO overconfidence, CEO dominance and corporate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7,59(5): 358-379.

[6] 方军雄. 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J]. 管理世界, 2008(9):118-123.

[7]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 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区国有企业并购[J]. 经济研究, 2008(4):41-52.

[8] 张雯,张胜,李百兴. 政治关联、企业并购特征与并购绩效[J]. 南开管理评论, 2013(2):64-74.

[9] 李青原, 王永海. 资产专用性、资产一体化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 2007(2):90-95.

[10] 赵立彬,张秋生,杨志海. 融资能力、所有权性质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证券市场导报, 2014(5):9-15.

[11] 冯根福, 吴林江.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1(1):54-61.

[12] Jones G K, Lanctot A, Teegen H J. Determinants and Performance Impacts of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3): 255-283.

[13] 邱岚, 卞鹰, 王一涛. 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药房,2006(19):1448-1451.

[14] 范从来, 袁静. 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8):65-72.

[15] 袁莉莉.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类型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医药行业[D]. 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6] 李心丹,朱洪亮,张兵,罗浩. 基于DEA 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J]. 经济研究, 2003(10):15-24.

[17] Cording M, Christmann P, Bourgeois Iii L J. A Focus on Resources in M&A Succes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to Resolve two Paradoxes[R]. University of Virginia Working Paper, 2002.

[18] 周绍妮, 文海涛. 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级体系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10):75-82.

[19] Li Mingfang, YimYu Wong. 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hinese Firm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20): 243-265

[20] Collis D J, Montgomery C A. Corporate Strategy: Resources and the Scope of the Firm[M]. Chicago: Irwin, 1997.

[21] 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323-329.

[22] 魏成龙、郑军. 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2003―2008年数据的分析[J]. 经济管理, 2009(9):49-54.

[23] 张杰,李勇,刘志彪. 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11):50-64.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G726.8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1-0065-04

Building of strategic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a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enterprise with conglomerate mixed ownership

LIU Tianyao*

(Sinopharm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Sinopharm Group was taken as a case to discuss the key steps for a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enterprise with conglomerate mixed ownership how to build its strategic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omestic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KEY WORDS mixed ownership;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strategic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目前,国家正着力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试点,其中不少混合所有制企业是通过并购形成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一般不超过40%,关键原因之一是内部很难形成一支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能相互融合的战略性人才队伍。如何培养这类企业的战略性人才队伍,国内的相关案例研究并不多见。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药控股”)在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吸纳了近300多家国有、民营,少量外资、台资医药企业加入,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一条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的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之路,助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概念界定

国药控股主营药品分销,是国内领先的药品、医疗保健产品分销商及供应链服务提供商。2009年在香港上市后,进行大规模并购,迅速提升了公司价值,但同时又引发了一些风险因素,尤其是人才队伍的价值理念、能力素质差异巨大,常导致总部的管理策略难以落地,影响了稳健发展。于是,将培养一支能相互融合、协同作战的战略性人才队伍列入了人才发展规划。

其战略性人才队伍包含:领军人才,即具备良好职业操守、富有国际视野,“懂战略、善经营、精管理、能带兵”、国药化、职业化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及其后备;核心人才,即具备良好职业操守、认同企业文化,掌握某业务或管理领域专长的人才。

关键环节

企业培训体系一般有3个层面:① 保障层面,即制度体系、组织架构、素质标准、生涯规划等;② 资源层面,包括课程、讲师、评价体系,以及培训管理系统等;③ 运营层面,指培训项目的运营管理,含需求分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环节。

基于这三大层面,结合混合所有制医药集团的特点,国药控股开始构建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其中有五大关键环节。

基于业务运营特点,构建培训管控架构

2011年,中国医药集团创建国药大学,并将国药大学委托国药控股管理。国药控股依托国药大学为其总部及各级子公司提供培训管理与服务。

根据国药控股的分销网络遍布全国的特点,国药大学对总部及各子公司的培训管理职责作了明确分工:国药大学负责总部及二级子公司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指导,及战略性人才核心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估与跟踪;二、三级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本单位培训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估与跟踪,负责对下属公司培训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政策指导。

因所有制形式多元,培训上的强制管理只能制约子公司的发展,故采用了“管理+服务”的策略。一方面下发面向各级子公司的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稽核、反馈机制;另一方面,给子公司提品手册,根据子公司的需求,提供精品课程、定制培训项目、管理咨询等系列服务。

分析岗位胜任素质,设立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公司战略的研究、企业管理者调研、标杆企业借鉴、行为事件访谈等专业化工作,国药大学构建了战略性人才的胜任素质模型,该模型将胜任素质分为四方面:① 管理自己,即自我控制方面的素质;② 管理业务,即处理日常工作的素质;③ 管理团队,即团队建设的素质;④ 管理外部,即维护客户关系的素质。基于岗位胜任素质,国药大学明确了各类战略性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目标。

结合职业生涯通道,规划学习发展路径

遵循以上培养目标,国药大学绘制出各级战略性人才的学习地图[1]。基层员工要接受职业素养及专业技能培训,如商务礼仪、时间管理等;一线经理侧重项目管理及专业技能培训,如沟通协作、辅导激励等;中层干部侧重部门管理培训,如目标管理、团队建设等;高层领导侧重公司的宏观管理培训,如战略管理、公司运营等。

围绕内部知识沉淀,开发配置学习资源

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国药大学根据战略性人才成长需要,建立了以课程开发、案例编写为主导的内部知识沉淀机制,广泛整合内外部学习资源,涉及课程与案例开发、师资培养、学历提升、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

开发国药味课程

“课程”是指学习的进程或认知建构过程。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课程是集团性企业沉淀内部知识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有3种模式:自主开发、外包开发、联合开发。国药大学采用以上3种模式,开发了一批内部课程,有效地解决了适用性课程短缺问题。

为提升课程开发的效率,国药大学针对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了差异化开发方法:

1) 通用课程:通用内容情境定制化。对于商业礼仪、沟通、时间管理等通用课程,其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较通用,免费资源颇多,开发者只需要将场景改为自己公司的特定工作场景即可。

2) 专业课程:专业内容全部定制化。外部引进专业课程难度大,且不实用,故国药大学一般都采用自主开发、外包开发或联合开发的形式来定制专业课程。

3) 管理课程:内容任务定制化。培训市场中此类课程较多,但很少能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国药大学一般是引进此类权课程后,进行二次开发,加入适合国药的工作任务。

编写企业内案例

近年来,因DTC(direct to customer)药店非常有潜力,故而国药控股积极推进各分销子公司开办DTC药店。然而,有些子公司并不了解或不愿开展此项业务。为协助推广该业务,国药大学以案例形式总结出子公司在DTC药店实务方面的优秀经验,供子公司高层决策参考,指导子公司开展业务。类似地,还深入一线调研,编写了《财务总监案例集》、《销售代表案例集》等,这些案例集下发给子公司后,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国药大学不仅自己编写案例,同时也在精品项目班中要求学员结合实际工作编写案例,并将优秀案例发表在内刊《悦学》上,既促进了学以致用,又广泛沉淀了内部知识。

经过3年的运作,国药大学初步确立了通用类、专业类、管理类的案例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内部知识沉淀工作,为企业培训开辟了一条资源补给线。

配置差异化资源

国药大学针对素质类型、管理层次的差异,配置相应的学习项目,设置了以“龙”、“鹰”为核心的系列精品学习项目。“龙”系列有“飞龙”、“跃龙”、“潜龙”等项目,培训各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鹰”系列有“飞鹰”、“翔鹰”、“菁鹰”等项目,培训各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此外,针对子公司全体员工,安排送教上门的“星火计划”;针对内训师,策划园丁工程等项目。

把握完整学习路径,建立知识转化机制

学以致用、提升绩效,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是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为帮助学员进行知识的转化,国药大学结合国药特色,借鉴培训项目设计“6D法则”等先进方法[2],确立了在培训项目的前、中、后促进知识转化的五步机制。

1) 确立精准目标。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如何结合公司及学员的需求,确立学习目标的问题。在培训项目实施前,采用结构化需求调研问卷,抽取各类样本学员及其相关利益人(领导、下属、同级)进行调研,了解学员的工作职责、目标、挑战、所需技能,并结合战略要求,分析学员的实际状况与目标间的差距,梳理学员应掌握的核心知识点与技能系列,精准定位培训目标。

2) 设计完整路径。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如何设计将学习转换为企业效益的完整路径的问题,帮助学员形成积极体验。国药大学在培训前、中、后,围绕“学习内容”、“学与教的形式”、“学员情绪情感”、“培训营销宣传”等维度进行项目设计,突破了传统项目设计只注重培训课堂,而忽视学员在培训前的准备阶段、培训后的知识转化阶段。

3) 引导课堂应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如何在培训项目实施中促进学员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工作行为的问题,以尽可能降低学习转化的难度,帮助学员成功跨越从“知道”到“做到”的鸿沟。在这一阶段,国药大学结合自己开发的“培训项目五大引擎”(行动学习、外部对标、情景体验、名家传道、内部分享),采用“通关考核”的方式,促进学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向显性技能转化。例如,“情境领导”一课设置通关考核,由考官扮演“下属”,学员扮演“管理者”,运用所学开展情境对话,促进“知”与“行”的有机结合、顺利转化。

4) 促动课后转化。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如何协助学员在企业中应用所学内容提升工作绩效的问题。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国药大学应地制宜,与参训学员所在的子公司合作,创设便利条件,激励学员、督促学员去应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跟进、辅导、评估、反馈。例如,为“情境领导”一课编制了《课后实践手册》,为学员布置了相关任务,促进能力在具体工作任务和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5) 开展评估复盘。培训项目结束后,国药大学运用多元化工具,评估学员将知识转化为商业结果的情况,并对整个项目进行复盘。复盘有4步:① 回顾目标,即回顾初始目标、项目成果、目标分解及里程碑、目标与结果的差距、意外情况;② 评估结果,即评估项目中的亮点、不足;③ 分析原因,即分析导致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执行不到位的原因;④ 总结规律,即联系现在及以往的各项工作,发现一般规律,指导未来工作[3]。

此外,还根据学员特点,建立了差异化的促进知识转化的机制。对于基层员工,因其培训的内容多为应知应会的硬性知识,往往是采用考试与绩效考核的形式促进知识的转化。对于中高层人员,因其培训的内容多为战略、管理等方面的软性知识,往往采用行动学习、项目学习、案例撰写等方法。

效果分析

调研表明,实施3年来,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改善了员工素质,具体表现在6个方面:① 在文化融合上,员工对国药文化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吸引了大批外资、民营企业中高层加入;② 在战略视野上,中高层拓展了自身的全局观、全球化视野;③ 在专业知识上,全员学历结构全面优化,尤其是培养了一批药学专业人才;④ 在管理水平上,管理者的职业化水平明显提升,管理由粗放走向了精细;⑤ 在学习能力上,内部知识得以沉淀,内部横向交流、信息传递风起云涌;⑥ 在创新思维上,员工队伍的创新意识、能力明显提升,不少公司能迅速推出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举措。

在各子公司的努力下,国药控股于2013年实现销售1 600多亿,助力中国医药集团跨入世界500强。

结语

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的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可基于企业的需求、人才发展的规律,全面抓住培训体系建设的各层次及各关键环节,结合业务设置体系架构,准确界定胜任素质目标,科学规划学习路径,开发内外部学习资源,形成促进知识转化的机制。

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的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也是符合工信部等12个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3〕16号)的初衷,也是对医药行业提出的“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兼并其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一种切实可行的做法。国药大学的做法给予国内同行一个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014年7月15日,国资委召开“四项改革”试点新闻会,宣布6家央企入选改革试点名单,其中国医药集团被选为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单位。由于国有医药资产普遍经营效率低,而医药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地方国资改革中医药领域成为重点改革领域,所以集团性混合所有制医药分销企业的战略性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既能帮助国药集团总结以往的经验、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通过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目前存在的由于改革不彻底、不到位带来的阻碍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外,也能给国家“四项改革”的深入实施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王成, 王, 陈澄波. 从培训到学习[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9-59.

威克 C, 波洛克 R, 杰斐逊 A. 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学习发展项目的6D法则[M]. 周涛, 宋亚南, 译. 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1-21.

医药公司战略分析例11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68-001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出去”战略,它是我国经历了近20年的改革开放后,确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方针和策略。“走出去”战略能够带动我国各行各业经济新增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向国际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各行各业都提出了适应本行业的“走出去”战略,作为我国民族瑰宝的中医药行业,在国运昌盛之时和各行行业的带动下,也将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医学,因此,“走出去”战略,是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对中医药企业的对外投资、医药产品出口,以及国际化医学人才的输出等产生重大影响。

1.“走出去”战略对中医药跨国企业的影响

“走出去”战略实施后,我国中医药企业的对外投资额不断增加,据资料统计,我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同仁堂药业,迄今已在1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2家独资公司、16家合资公司和48家药店;天津天士力公司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已在美国顺利注册,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正式进入Ⅲ期临床,是我国首例进入美国FDAⅢ期临床试验的中药产品。同仁堂和天士力成功设立跨国中医药企业,为国内中医药企业提供了设立跨国公司的经验,并将带动更多的中医药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医学。

2.“走出去”战略对中医药产品出口的影响

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主要以植物提取物、保健品、中药材及饮片等原料型产品为主,以香港、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台湾、马来西亚、美国和荷兰是新兴的出口市场。“走出去”战略实施后,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据资料统计,2015年上半年我国内地对香港出口3.9万吨,同比增长8.3%;对台出口中药材5869吨,同比增长78.3%;对马来西亚、美国和荷兰等市场,出口数量依然保持超过20%的增幅[1]。这表明“走出去”战略,带给中医药企业新的经济增长,开拓了更广扩的中药产品市场。

3.“走出去”战略对中医药人才国际化的影响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医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走出去”战略实施后,必须依靠国际化的中医药人才传播中国医学精髓,推动中医药行业走向世界,因此,培养为世界人民消痛祛病的中医师,以及中医学文化的承载者、实践者、传播者,使中医学成为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医学,是下一代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