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智能建造方向

智能建造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17:39:08

智能建造方向

智能建造方向例1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智能建筑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对智能建筑的理解也应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拓展和深化.进人90年代,作为信息高速公路“节点”的智能建筑,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智建筑中“智能”的含义由原来单纯的3A系统,建筑设备自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化系统拓展开来,加人了“建筑系统”,建筑物不再是以智能建筑环境的身份出现,而应与其它3个系统列,称为第4大系统.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智能系统提供空间的位置上,要主动新设计观念,与其它3大系统融为一体,创造出“4A”集成的智能建筑.在建筑系统中,建筑从整体构到结构形式、从空间布局到交通核的布置及外部造型都应体现智能建筑的特点,而不能沿袭一贯的没计法.智能建筑不仅要在硬件上体现高科技,作为软件的设计观念上也要体现高科技.

1 建筑的灵活性

智能建筑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其综合布线系统使建筑可以随时改变布局和使用功能.相应的在建筑计上,就应发展无障碍大空间来与之相适应.将交通核、辅助用房和设备管线等需固定位置的部分集中置,剩下的空间全部是大柱网开敞空间.层高要设计相对较高,一是留出吊顶和架空地板的高度,二是考虑后若全部按照大空间使用,净高不至于显得太低,产生间视觉的压抑感.在结构上用钢结构桁架承重,这样有的设备管线都可以放置在结构构架之中,吊顶所需高度就会大大降低。

2建筑的节能性

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是智能建筑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中,谁能以少量的投人获得最多产出,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要引入适宜技术的概念。在设计中除了利用智能技术调节各设备外,还应在方案设计中结合气候等因素的融入。合理组织各种建筑要素,使建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气候调节能力,建筑设计可以在传统技术中发掘适宜成分。

3 建筑的舒适性

智能建筑中的用户拥有各种先进的设备来营造一个舒适的人造环境,但许多人仍然觉得不舒服,因为它是人造的,不是天然的,人的趋自然性与生俱来的,但身处高楼大厦中的职员却很难亲近自然,这就需要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要亲近自然的倾向,人性化的设计。

建筑的可发展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建筑可以带给我们另外一个世界,这也是我国建筑发展现在所面对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的一个弱点。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把节能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所以我们将建筑功能与技术更好地结合,创造低成本、智能化的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5建筑与城市的协调

信息时代的智能建筑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它是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节点,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智能建筑作为一栋建筑也在努力与城市溶为一体.许多建筑释放底层空间为城市广场,加强了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并为自身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这只是建筑融于城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城市环境,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智能建筑中的先进技术,创造出可与城市共生的建筑。

6 智能建筑融入途径的构建

智能建筑从以下方面构建了景观意识融入空间的途径。

1)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引入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思想,通过场地条件的限定,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将空间的限定、组织、形态等问题和场地中的环境要素、景观特征相连接,学习从环境认知与场地分析出发进行空间设计的方法,并从整体编织、互为图底的角度思考、解决各种空间问题,实现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融合、形态上的协调以及景观空间的连续性。

2)基于感知的空间体验。体验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身体知觉的综合感受,强调的是主体在场。体验对于空间的意义在于一体验是人类感知环境空间秩序从而建立场所感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空间教学需要加强观察体验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和体验,体会环境中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密切关联及其对空间建造活动的影响。

3)空间行为与空间场景。空间创造了环境,而环境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相互关系。空间行为研究是将空间与其承载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的整体来考察,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心理体验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空间的内涵在于具体的空间行为所引发的特定空间场景和空间场所感的认同,目的是建构人与空间环境的和谐关系、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场所。

4)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概念,古人造园往往就是在造景。景观空间则是一种被运动的身体以多种感官方式体验的流动空间…,并有赖于组景序列对景观印象的完整体现。对古典园林构景手法的关注,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借景、框景,漏景、障景、隔景、影景、题景等实景与虚暴的掏景方式”.将有意义的景象画面从环境中界定和凸显出来.同时,营造步移景异、小中见大、或藏或露的空间层次和丰富的景观体验。

7 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其技术和平共处产品必将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智能建筑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向综合性发展.建筑将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形成综合性大楼,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商业建筑和办公建筑中.在智能办公楼中安排多种辅空间,例如:购物、餐饮、健身、娱乐美容、医疗,托幼、住宿等.

2)向专业型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出现智能学校、智能医院,智能图书馆、智能工厂、智能银行、智能住宅等新型的智能建筑.特别是智能住宅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今后智能建筑发展的一大主流.

3)向区域性发展.智能建筑将向区域管理系统和城市系统发展.智能型建筑不再孤立地规划、营建,逐步走向集中成群规划、建设.它们将成为新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区,最终导致智能城市的出现.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方向例2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我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竞争背景下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广东省作为国内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也对接印发了《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针对广东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的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创新驱动,智能化升级改造需要国际领先水平人才的引进和高等院校实战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面向广东智能产业的深度融合设置的。其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需要针对广东省高端装备、制造过程、工业产品智能化等领域的薄弱环节,以“机器智能”为方向,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企业,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培养具有智能系统开发与设计、智能装备的应用与工程管理能力;能在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从事智能系统的是开发与设计、应用于维护、运营与管理的“厚基础、强应用、能创新”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1专业实验平台建设思路

面向智能制造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依据《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工业产品、制造流程智能化升级改造的任务,从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提取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建立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机器智能”为方向建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为核心,以项目、科技竞赛、紧密对接企业协同创新为手段,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工程实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查询检索资料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技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团队里具有工程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掌握基本创新方法,并让学生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重点。立足华软学院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现有的平台优势,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基本思路,完善支撑体系,优化验教学资源配置,建设一个能够与广东智能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梯形层次化实验平台。

2实验平台建设内容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平台的建设要依据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突出面向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为特色,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建立阶段化、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1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智能制造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特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还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应用能力为基础,其次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如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基础、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与电子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数据库与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最后是专业方向类课程,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制造业基础软件中的嵌入式软件、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工业机器人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智能控制技术。主要有知识获取模式识别;数据通信与网络;嵌入式系统移植和驱动开发;嵌入式应用开发;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智能系统方法、传感信息处理等技术,完成系统集成,并配合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完成电子工艺实习、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和综合项目实验,并在工程应用中实施的能力。

2.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据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电路基础、信息与控制基础、嵌入式技术、机器智能系统五大模块开展不同学习阶段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类、专业实训类、综合创新类。

1)基础类实验注重开设与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相结合的精品实验项目,并逐步提升基础实验课时的比例。从实践中启发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培养,如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制定工作计划步骤、从基础理论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及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和评估工作结果的方法。培养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

2)专业实训类实验主要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及方法独立解决行业领域内的任务和问题并能够评价结果的能力。如智能传感应用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实验项目,知识表示与推理项目,计算智能项目,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系统;机器人项目,如最小机电系统组成,如何完成对电机的控制;利用单轴或双轴控制平台实现基本搬运装配作业。

3)综合创新类实验注重培养学生从理解问题域开始,获取数据和知识、开发原型智能系统、开发完整智能系统、评估并修订智能系统、到整合和维护智能系统六个阶段构建智能系统。如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包括产品设计加工、智能生产调度、智能工艺规划、智能机器人、智能测量等;直角坐标机器人实现码垛搬运、多关节串联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实训等。

4)科技竞赛、与企业协同创新,通过观察记录待智能化升级的工厂生产过程,发现定义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检验假设、发表结果、建构理论等实验过程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创新的方法,团队协作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如嵌入式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科技竞赛;以及针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嵌入式工业控制系统设计;针对原材料制造企业的集散控制、制造绦屑成应用;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应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电气、机械加工、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制造、轻工家电、医药制造等行业的应用。

2实验教学保障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平台建设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验室建设为核心,结合目前学院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资源,仪器设备共享共建的原则,系统化筹备购置。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主要针对智能系统设计开发和机器人应用,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应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和工业机器人仿真软件ABB Robot Studio。基于“探索者”机器人系统控制实训箱Rino-MRZ02(包含履带机器人、双轮自平衡机器人、5自由度机械臂、6自由度机械臂等)

可以开展的项目有:利用启发式算法、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模糊数学理论对工业产品设计进行性能模拟、运动分析、功能仿真与评价;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自学习、自组织构造产品加工过程新能参数预测模型。利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多智能体系统进行感知、并对环境的改变进行解读、动作进行规划和决策;利用专家系统、遗传算法、模糊逻辑集中式解决生产调度多目标性、不确定性和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寻求最优规则,提高调度的速度;利用蚁群算法、遗传算法分布式多智能体系统进行问题分解、彼此协商、任务指派、解决冲突。

履带机器人可开展电机控制实验;运动控制实验;HD轨迹控制实验;无线通信实验。双轮自平衡机器人呢可开展自平衡模块实验;倒立摆算法实验;双轮载具运动实验。6自由度双足机器人可开展双足运动控制实验;步态规划实验;双足平衡实验;机构改装实验。5自由度机械臂可开展机械臂运动控制实验;颜色分拣实验。可扩展为8自由度双足机器人、轮腿式机器人等技能提高类课程设计。

智能建造方向例3

我国现代造船业起步晚、准入低,造船模式主要源自学习借鉴日韩,虽然目前已是全球造船体量最大国家,但离第一集团的造船强国还有相当大差距,而要短时间内赶超它们似乎几无可能,除非有打破悬殊的技术基本同处起跑状态。今天,中国造船业有幸迎来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那就是智能造船。如果能快速掌握这种最新技术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中国造船业就必定能在生产效率、成本管理、经营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彻底弥补。纽波特纽斯船厂总裁Matt Mulherin对未来智能造船进行了形象描绘:所有在建船舶的设计、检验状态、材料需求清单及其状态和位置等信息统一存储于中央计算机系统,不同领域的团队成员设计不同船舶时可调用或添加信息,船厂全面连线,通过数字化制造实现精益造船、均衡生产。业内认为,作为“综合工业之冠”的船舶业,谁能在智能制造等技术开发与应用中拔得头筹,谁就可能从传统的制造、经营、管理模式下突围,抢占规则制定权、标准话语权、业态主导权和竞争制高点。可以说,智能造船的浪潮已迎风掀起,而“弯道超车”的机会正悄悄向我们走来。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智能造船模式,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政策,并将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确定为我国船舶行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首家企业,大力营造船舶智能制造氛围。今年初,工信部等六部委又联合印发《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D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把智能制造作为船舶工业强化管理、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正是这样,我国智能造船逐渐铺开,许多船企主动介入并初见成效,如中船重工建成了国内先进的高技术船舶分段制造数字化车间、金海重工投资30亿元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化船厂……工信部自去年也开始向船舶行业广泛征求意见,加紧编制《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要用5年时间推动我国造船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进步,造船效率和质量接近日韩水平;用10年时间赶超造船先进国家。

最大限度提质增效

之所以开展智能制造,除了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应对社会需求多品种、小批量、高品质发展趋势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工成本越来越高。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忠钦说,船舶智能制造不仅将工人从“苦、脏、累、险”的作业环境中解脱出来,也将推动造船工业朝着安全、经济、环保、高效、舒适的方向发展。智能造船的优势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达到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这显然使得造船业从依赖经验走向基于科学。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建造每修正载重吨,韩国需消耗15.5工时,日本消耗9.7工时,中国则需要35.4工时,效率仅为日本的1/3。此外,我国造船质量整体较低,仅设计差错率就是日韩同行的10倍。对此,我国船企想方设法扭转这一劣势,但一直难以从根本上提质增效。实践证明,打破传统作业模式,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既是提升船舶建造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我国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大连船舶重工数字化生产车间为例,通过配备多种焊接机器人替代分段焊接人工作业,其分段建造效率提高30%,车间能耗降低10.8%,设备有效利用率提高30%。

智能制造并非简单地仅仅作用于船舶生产线,而是触及船企方方面面的提升,不但推动船舶制造设计智能化、产品高质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销售网络化,而且为船企彻底提高质量、效率、效益提供技术和系统支撑。

智能造船的核心是全链条协同

船舶行业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离散制造特点,要求生产作业系统具有更高的柔性和智能,而智能制造的核心则是“从设计开始到工艺生成到物资供应系统到制造车间到测试和最终交付的全链条协同”。这就要求船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取代封闭的生产制造系统,提高制造系统柔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用IT把设计源头与工厂的各个末端连接起来,实现人、产品、设备完全交集。与此同时,搭建设计、生产、采购等业务“一体化”智能生产流程设施,建立智能化生产系统和车间物流系统,使智能化设备机器代替人工操作的机器,通过云技术把所有生产资源都连接起来,使目前的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生产系统向智能化生产系统转变,实现船舶的定制化与规模化、个性化与普适化、虚拟与实体、微观与宏观、当前与未来的结合。

要实现全链条协同,大数据的集成和应用至关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大规模信息技术数据不仅向各层面各要素渗透,促使相互间和谐作用,而且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产生颠覆式改变。众所周知,造船业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且不说其涉及的航运、配件、机电、钢铁、化工、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充满各种复杂而变数的信息数据,就说它包含的设计、采购、制造、使用、维护、售后、物流等环节也离不开数据应用。换言之,在船舶设计建造阶段就应纳入后期航运运营考虑,引入大数据挖据技术,提供更稳定、更易维护、更具弹性的在线订舱服务。这正如南通中远川崎总经理韩成敏所说,造船业推进智能化,关键在于大数据的支撑。

我国离智能造船有多远?

当前,国外先进造船企业正处于由“工业3.0”向“工业4.0”推进的阶段,普遍使用了数字化、自动化和精益生产等技术,实现了厂域空间全网络覆盖及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反观我国船厂在数字化、自动化、精益生产等方面基础薄弱,总体上处于“工业2.0”阶段,如日韩船厂自动化率已经接近70%,而我国骨干船厂的自动化率最高仅为20%左右。正因为我国造船业数字化工艺设计能力严重不足、船舶建造装备与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造船过程管控缺少有效数据支持及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集成度低,业内出现了一些悲观言论。有的说,智能制造并不适合造船行业,不能盲目跟风。也有的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大投入和长时间探索才会有成效。甚至有的还以原熔盛重工数字化造船项目的失败为教训。

但事实上我国智能造船就在眼前,不是说基础条件差人一截,我们就离智能造船遥不可及,就凭目前国内成功开展智能制造的例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诚然,我们的先天不足注定了需要更多付出和更强的机遇把握能力。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涛说得好:“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或是增加几台自动化设备就能实现,需要一个短板一个短板地补齐。”我国应该借鉴韩国经验,重点突破三大局限:一是在装焊、管系、涂装、大分段合拢等方面开展“机器换人”工作。二是积极推进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制造数字化和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建设。三是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优化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I模式等。这其中引进和培育造船、管理、信息和数据库等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则是“重中之重”。

循序渐进“三步走”

智能建造方向例4

加快结构调整,深化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在调整中提升,制定实施绿色制造实施方案、大数据和云计算行动计划、“互联网+制造”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和京津冀联网智能制造示范行动,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引导存量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立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建成北京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稳步推进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金山公有云等一批重大云用加速发展。支持北人集团盘活腾退厂房,成功举办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天津

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型制造,开展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型制造行动,积极发展工业设计。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壮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产业,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B2B云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据资源聚集服务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营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双创”新生态。

河北

加速转型发展,深化制造业强省建设。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鼓励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围绕“培育一个知名品牌、开发一项专利技术、形成一个特色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滚动实施千项技改项目,加快沧州激光产业园、东旭集团光电显示玻璃基板、北汽福田年产10万吨发动机缸体缸盖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和产城融合,加快互联网+、民民参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发展。推动第三批3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企业贯标,组织开展“互联网+制造”百县行活动。

上海

稳增长,促融合,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注重供给端发力,以重大项目落地为抓手,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运行安全。聚焦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集成应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要素,提高研发设计、标准制定、功能服务、总包总成能力,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重庆

聚焦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趋势明显。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重点围绕制造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等领域,加快互联网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运用。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集成应用,全面提升制造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智能改造工程,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5.7%,运营成本和产品不良品率平均分别下降13.8%、28.4%。

广东

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遴选5个左右的重点产业,以龙头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依托,联合上下游企业,建设20个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积极承担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制订工作。推进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建设。加大10个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摸查示范基地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依托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分行业实施智能制造推广应用计划,完成1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骨干(培育)企业,实施3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建设试点。培育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和10家系统集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4个机器人产业基地,力争机器人制造业产值达600亿元。

山东

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把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摆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一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继续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出台省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深化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探索实施“1+N”带动提升计划,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培育省级试点示范企业50家以上。二是推动“互联网+制造”试点示范。推动出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意见,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模式。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深化互联网普及大行动、两化融合深度行等活动。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开放式"双创"平台和服务平台,力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76%。

浙江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和“互联网+”行动,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制造过程的融合、商业模式的融合、双创平台的融合等工作,实施100个示范项目,启动培育一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融合发展、兼并重组、品牌收购、标准升级、管理创新等途径,推动优势骨干企业提升发展。开展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互联网+、标准化+、设计+、机器人+等专项行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今年要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00个以上、工业机器人1万台以上。树立中国制造新标杆。支持宁波市建设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指导和支持其它有条件的城市争取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争创“中国制造2025”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

河南

坚持创新引领、智能转型、开放带动、绿色发展,打赢工业转型攻坚战,以转型改善供给质量、以转型对冲成本上升、以转型缓解环境约束,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网络经济强省提供坚实支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挥财政资金和基金引导作用,推动大范围智能化改造,滚动培育50个智能工厂、100个智能车间,争创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完成52家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任务,使对标企业累计达到2000家。创建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力争上半年申报创建成功,确保3年实现创建目标。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首批确定10个左右培育对象。组织推动新一轮“十百千”技改示范项目,推进一批工业“四基”和军民融合示范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

安徽

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积极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认定省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100个左右。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争取1-2家企业进入国家推荐名单。继续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在机械、石化、冶金、汽车等10大领域选择300家以上企业,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以上。积极争取国家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制造等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应流集团高温合金零部件、中鼎EM燃油发动机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

贵州

着力抓好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助推大数据战略行动。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在西部地区保持中上游水平。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及应用。建立一支两化融合服务队伍,组织1000家以上企业开展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组织25户企业实施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重点实施5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继续开展智能制造省级试点示范,争取创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标杆企业,组建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支持省内高校联合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设立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支持省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工业云”平台功能完善与应用。

四川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出台《四川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军民融合等七大工程,指导成都抓好“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支持绵阳、德阳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开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建成一批柔性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示范项目,重点支持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青海

落实《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关于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实施智能制造工程,谋划和实施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项目,启动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行业应用。加快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全面实施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大力培育部级和省级两化融合标杆及示范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专项行动计划,积极引进阿里巴巴、浪潮集团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参与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电子商务、绿色制造等项目建设。争取将西宁市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争创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继续争取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加快海东、西宁、海西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实施政务云、产业云、民生云、生态云示范工程,推动青藏高原大数据灾备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新疆

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继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两化融合企业试点、两化融合试验区等试点示范遴选、建设工作及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示范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通过智能制造手段增质提效,以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项目为重点,大力实施智能升级;根据企业基础分级推进,行业优势企业对标国家智能先进标准实现智能转型。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新疆行动方案》。完善在线工作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新模式;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企业示范带动,在输变电、农牧机械、新能源装备、汽车和化工等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重点行业智能检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化水平。

内蒙古

智能建造方向例5

为应对中国制造的重大机遇,浪潮将以混合云应用模式为主攻方向,以实现智能制造为目标,加速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云落地步伐,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的厂商。

浪潮优势厚积薄发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核心是将互联网作为创新的原动力,实现强大的融合性和可扩展性。而“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它需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深度融合互联网新技术与制造业,优化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投资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等,改造提升中国制造业。

基于此,“中国制造2025@浪潮”战略清晰展现了互联和智能时代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全景。浪潮认为,中国企业要实现智能制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键环节技术应用,以精细化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关键环节实现外部互联;第二阶段是整体技术应用,从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实现集成,企业内外部实现全面互联;第三阶段是智慧企业,智能优化决策为核心,以大数据驱动各种制造活动的执行,全面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产品。

六大平台五大举措

为支撑战略切实落地,浪潮规划了六大产品支撑平台,并制定了五大战略措施。六大产品支撑平台包括:精益运营管理平台、智能供应链平台、工业电商平台、智能制造集成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浪潮数据中心平台。

智能建造方向例6

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融合渗透,驱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数字经济蓬勃兴起,这些都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3月11日上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记者会上,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领导详细介绍了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情况。

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有关方面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重大工程带动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当前,只有把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摆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突出位置,聚焦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打好政策措施组合拳,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和标准体系框架,开展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行业应用示范,支持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信息物理系统、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和试验床,出台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方法,加快组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发展工业互联网要稳扎稳打

新兴信息技术既构成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为实体经济创造产值,也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创造出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促进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应用模式与新兴业态,已经迅速成为主要工业化国家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寻求经济新增长点的共同选择。

人人都在谈工业互联网,但工业互联网真的那么美好,那么容易实现吗?神州数码董事长郭为认为,现在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欧美和全世界制造业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国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所以无论国家部委还是各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将工业互联网,或是类似的理念付诸到中国制造业的改造提升中去。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组织行业实践,总结有关经验和先进做法,建立试点示范。面对当下我国重要而急迫的制造业改革任务,郭为指出,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的大量具体环节,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攻关,不能单纯炒作概念,一定要扎扎实地实践,长期研究,长期指导,长期跟踪。工业互联网是现在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要力争在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中,不掉队,不落后,还要走在前列。

郭为认为,在实践过程中涉及的数控系统、MES和ERP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工业云平台和网络通信等各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方面,需要有先进经验和实践,还需要将这些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比较合适的方式是依据先进做法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为今后全行业、大规模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都是显而易见的,切不可盲目夸大、急于求成,要培养和保护好人才。无论是现在已经在企业中工作的人才,还是正在引进的跨行业或海外人才等,都需要长期地、持续地保障他们的工作机会和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培养更多的后续梯队。

虚、实经济结合实现共生共赢

谈到智能制造的话题,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认为,中国智能制造应具备自己的特色。例如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周云杰介绍到,这种模式核心的作用就是通过建立诚信的生态体系和资源共享平台,把供给侧和需求侧融合在一个生态组织内,这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二元分离状态。

在推行“人单合一”的过程中,必须以互通互联的智能制造能力为根基。周云杰提出的建议是:明确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我国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方向,建造符合国情、适合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平台。

此外,周云杰还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变得日益紧密且复杂。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支柱。预言大师凯文・凯利曾经预测,未来最大的电商仍有可能是实体店。虚拟经济(电商)和实体经济(实体店)的融合是大趋势,未来真正能发展起来的形式是线上和线下一体化。

周云杰指出,作为实现“中国智造”的主体,企业除了要坚持品牌之路,还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做成一个封闭的企业。企业要联合整个上下游的资源,形成一个共生共赢的生态系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并非是谁要颠覆谁,谁能颠覆谁,关键看它们分别可以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无论是互联网消费,还是线下体验,消费者会非常理性地去选择。

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 2025》战略,出台《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战略规划,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各地方政府也推出相关支持政策,配合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战略落地方面仍有差距。

为此,孙丕恕建议国家通过智能制造专项和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对产业化程度弱的工业软件加大支持和投入,在短期内集中突破核心技术;加大对成熟工业软件的推广,并在军工、航天等关键领域实施国产化替代。另外,他还建议国家建立制造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由IT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高校、制造企业及工业软件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突破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问题,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智能制造样板。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发达国家都有一批IT骨干企业支撑智能制造。为此,孙丕恕建议国家建立制造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由IT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高校、制造企业和工业软件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解决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问题,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智能制造样板。

为此,他建议国家先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形成在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智能制造提供从咨询、规划、实施、软件、平台到硬件的一体化能力,以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地。

企业互联网社会化

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词在两会上出现汇频率较高。

“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要用数据说话。”擎天科技董事长辛颖梅对信息化助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用数据分析出怎样提高一个城市的公共安全感,利用互联网平台聚合公众,让公众参与到构建自己的平安家园中去。

在今年的“两会”上,辛颖梅的关注点是:提升生态文明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实现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深度融合。她希望能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物联网的实时监测、大数据的洞察分析、多媒体的直观展示等信息化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促使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制度化、系统化迈进。

此外,政府还需要建设更加有效便利的公众交互平台。由于基层数据的共享利用效率较低,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享受不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为此,她希望能加快建设生态大数据中心,特别是打通数据汇聚的通道,尽可能消除已有的信息孤岛,实现生态文明各领域相关业务数据从采集、处理、汇总、到交换共享的全流程管理,这样才有可能算清生态一本账,也能算好长远账。

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推动全球经济向数字经济方向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的经济模式,正成为全球各国竞争的新焦点。

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发展进程中,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力度地融合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进步。

云模式的企业服务平台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和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营销、制造、研发、客服、金融、商事、财税、人力、法务、办公等,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运营的新模式。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认为,构建和运营好云模式的企业服务平台能够快速、规模化地帮助我国大、中、小微企业改进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效率。

王文京表示,云模式既能够支持企业实现更高层次的商业创新,又能够升级企业运营管理。汇聚到企业服务云平台上的各行各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也是各级政府实时监测、分析、调控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云模式的企业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营主体必须是市场化的企业,应由专业化的公司来构建和运营,以市场化的方式向企业提供服务。

人工智能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许今年对任何一个行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学习顶尖专家知识和行业大数据,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专业人士。未来 5 到 10 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

刘庆峰还提出以下九条具体建议:一是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二是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三是推动行业数据开放与共享,制定“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四是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五是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支撑和法律体系;六是设立部级软课题,进行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和伦理引导;七是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人才引进计划;八是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产业资源整合;九是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我国制造业转型需要依靠两项信息技术来实现:智能技术和工业技术。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徐晓兰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呈现出跨媒体、群体性、自主化、人机融合的新特征。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在搜索引擎、图像识别、语音交互、智能控制等领域率先推出了一批创新成果。一些研究机构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感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徐晓兰带来的提案是关于重视和发展人工智能。她的提案其实并不是针对人工智能本身,而是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促进我国智能制造新旧动能的转换,如何及早研究和应对未来智能社会的到来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和治理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自主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平台等,但是这些产品会遇到适配问题。对技术和产业发展来说,应创造机制和挖掘动力推动终端企业敢于应用这些自主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智能制造规划的实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通^应用,企业才能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用、从用到好的四个阶段发展。”她表示。

人工智能技术涵盖面很广,需要很多新的技术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人工智能将引导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发展,对大数据、云计算产业都是利好。

人工智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潘云鹤表示,类人机器人是以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对机械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要比类人机器人产生的效用更大。所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是自主的智能系统。目前中国企业还没有达到工业4.0的水平,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除了智能制造,还有很多其他领域。潘云鹤表示,在智能城市、智能经济、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领域,人工智能都能渗透进去,特别是智能城市。现在我国政府在做经济调控、城市规划和布局时都需要有前瞻性的信息供参考。政府各种精确调控都需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在国家布局方面,潘云鹤建议,应该与重大需求和已积累的发展成果相结合。地方政府要了解自身发展的方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地方发展。潘云鹤认为,智能城市应是最先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领域。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推动芯片制造、集成电路的发展,带动其他更多产业发展。

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对显示技术有自己的见解。他表示,2010年前,我国平板显示制造市占率不到全球的5%,2011年,京东方在合肥量产我国第一条6代TFT―LCD生产线,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世代生产线的封锁。近几年我国大陆面板企业成长迅速,整体竞争力全面提升。

现在,显示技术向AM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演进,技术和产品迭代的机遇和挑战来临。欧阳钟灿认为,在大尺寸AMOLED的研发上,我国与韩国处在同一起跑线。显示产业符合信息革命的特点,技术含量高,应用广泛,在信息技术中起到很大作用。手机、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都需要平板显示。平板显示对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目前行业的瓶颈在于AMOLED新型显示技术还不够成熟。AMOLED发展走向分为中小尺寸和大尺寸两个方向。中小尺寸AMOLED主要用于手机,大尺寸的主要用于电视。中小尺寸的AMOLED市场前景更加明朗。

除了显示屏外,我国在虚拟现实和增强虚拟现实领域也有可喜的进步。我国政府对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支持较早,也出现了一批很好的成果。例如浙江大学在毛发、流体等复杂图形渲染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增强现实透视眼镜在不少指标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虚拟现实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家大型活动(北京奥运会等)等领域。我国还出现了一批主营虚拟现实技术或产品的上市公司,如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

对于企业来说,进入这个行业面对的挑战很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认为,小企业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不行的。大企业,例如联想、阿里、华为、中兴等都进入了这个领域,他们的投资有比较清晰的战略布局。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大面积推广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浸没式头盔容易产生眩晕感,增强现实的透视眼镜不够轻便,电池续航能力不足,交互体验不好等。但是,随着上述这些大型企业持续增加投入,进行开发研究,上述问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都能够得到完满解决。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实行差异化发展,很多地方政府支持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热情很高,但要避免重复投资,要有侧重点地发展,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可以扶持当地企业重点发展硬件,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支持当地企业重点发展软件,其他一些地方政府可以支持企业将重点放在应用方面。

掌握核心技术

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在“两会”期间提交了题为《关于对半导体显示/芯片产业加大支持力度的建议》。他指出,半导体芯片和半导体显示产业是提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建议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

李东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一支蓬勃崛起的力量,正在从跟随者变成领先者。但是中国企业进入电子信息核心基础领域比较晚,目前还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他认为,企业是工业项目投资的主体,企业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由于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折旧费用高,希望政府在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上应给予充足支持,给企业带来很实在的帮助,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支持。

除了半导体行业,中国还需要在其他领域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话语权,通信行业尤为如此。

5G时代是什么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憧憬。中国电信湖南公司总经理廖仁斌始终如一地认为,中国需要掌握5G核心技术。中国3G的TD-SCDMA成为全球三大3G标准之一,4G的TD-LTE成为全球两大4G标准之一,这些事件使中国在全球通信市场的专利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甚至成为标准的主导者之一,迅速增强了中国通信产业的综合实力。

在推进5G商用化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支持产业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协同开展5G研发和国际合作,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谈到物联网就不得不提到窄带物联网(NB―IoT)。廖仁斌表示,NB―IoT的特点是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这个低功耗是现在手机移动通信不可比拟的,NB―IoT终端不用的时候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同时又能长时间连接网络。

中国电信在NB―IoT上已展开布局。到2017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将会完成全网覆盖800MHz频段,并同步升级支持NB―IoT。该频段主要用来建设800MHzLTE网络和800MHz的NB―IoT网络。800MHz及以下频段具备功耗低、覆盖强、穿透力强等优势,能够满足NB-IoT网络的需求。他呼吁国家加大力度支持电信企业对800MHz及以下频段网络的建设工作,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允许共享经济在发展中试错

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共享经济也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近两年,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解决了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也把我们这个传统自行车大国里自行车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现在资本介入后,这个市场从表象上看有一点乱,有人开始提出怀疑。

但竞争的时候会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况,例如投放量、投放区域能否合理安排等问题。与此同时,车子从十几万辆到几十万辆投下去之后,如果没有合理调配,在一个地方堆积又对当地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

针对这些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政府该怎么办?

智能建造方向例7

“沭阳速度”之快

2016年3月10日,在一片空旷的土地上,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一期举行了奠基仪式。一年多时间,园区一期14.5万平方米厂房及食堂宿舍楼已经全部完工并且装修完毕。目前,已经签约入驻企业8家,协议总投资超10|元。这一年的发展被业界称为“沭阳速度”,得到了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高度认可。

“我们在发展纺织产业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设备的智能化、国际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伟表示,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在针织产业的融合,打造沭阳智能针织特色品牌。

作为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区,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规划,主要以智能针织品为主,向上下游延伸到锦纶、包覆纱、面料、袜子、无缝内衣等针织品,建成后将完成孵化区、成长区、样板区、配套区建设,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品牌服务、物业管理等园区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如今,沭阳围绕针织产业链招商,开发区独特的包覆纱及丝袜等针织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产业承载平台日趋成熟。全县包覆纱生产设备超过4800台(套)且技术先进,占全国同类设备总量的21%以上,是全国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

此外,沭阳已承载各类项目754个,用工13.8万人,建成包覆纱、针织毛衣、提花遮光窗帘布等15个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综合竞争力逐年攀升,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百强榜”,还先后获批了纺织纤维新材料、装备制造和软件等四大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并通过了“江苏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验收。

按照“未来针织靠智能、智能针织看沭阳”的发展定位,围绕“龙头带动、平台驱动、县乡联动”的运作模式,沭阳力争5~10年时间将产业园打造成百亿级针织品生产基地,使之成为产业转移升级的集聚区、政府与行业协会互惠合作的示范区、体制与机制创新的先导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区,着力将沭阳打造成现代针织制造业高地、品牌集聚高地、创意设计策源地、针织商品国内外市场的集散地,把沭阳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针织名城”。

“沭阳模式”之智能

“纺织服装业推进智能制造,势必要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沭阳纺织产业的发展是省内产业调整、转移的典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表示,沭阳有着丰富的包覆纱产业发展基础,这对其发展后道针织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其提出“智能针织”的定位后,对入驻“智能针织产业园”的企业设立了较高门槛,不是把原来的厂房做简单的迁移,而是打造产业的升级版,均要求企业具备一定智能化水平,这为当地针织产业智能化发展培育了高起点的优质土壤,对整个行业智能化水平的引领作用也较为明显。

向智能制造要投资。在江苏沭阳经开区友富路上,全国首个智能针织产业园――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格外醒目。“我们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打造纺织业智能制造的平台,来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入驻企业朝着高效、智能、生态的方向发展。”沭阳智能针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魏伟表示,得益于智能制造平台的吸引力,去年1月才奠基的产业园目前已签约8家企业,园区协议总投资超10亿元。

向智能制造要订单。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眼中,纺织智能制造能够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在互联互通的制造模式下协同生产,从而实现精益制造、高效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制造和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意义不仅是改变制造模式,更会刺激需求,将带来更多个性化、功能性、小批量的订单。”

向智能制造要效益。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工业4.0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指出,当前纺织工业面临着市场、资源环境与成本的多重压力,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没有竞争力。“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让工业制造即便在处理个性化订单时也能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与能耗,有望使强调高质量的高级定制以更低的价格走入百姓日常消费。”

“沭阳经验”之绿色

近年来,新一轮全球纺织产业转移呈现中低端向东南亚转移、高端向欧美回流的特征,中国纺织产业转移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挑战和困境。显然,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一味寻求成本洼地、政策高地已成过去,在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各地优惠政策逐渐趋同、环保要求越发严格的背景下,如何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为抓手,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在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课题。

智能建造方向例8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智能建筑将是以后建筑的主要潮流,但在现在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阻碍着智能建筑的顺利发展,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及浪费,必须抓住发展机遇,从明确认识,完善政策,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专业人员技术素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展建设智能工程,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措施。

1. 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的重要标志是智能化集成系统,也就是通讯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三个系统的集成。是原来建筑物中“弱电” 系统水平的极大提升。这种提升使不少人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区,许多业主及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的功能,信息化产品了解较少,形成一种盲目的”智能热” ,造成智能建筑的规模和功能超出实际需要。事实上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一些开发商把智能化变成推销用语,追求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大而全。实际上很多系统建成后难以启用,成为一种摆设。

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根据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档次,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需求的需求,配置不同需求的智能化装置,为此,要满足不同需求的建筑智能化发展方向。

2. 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发展快车道,人们的传统观念及旧规程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经验表明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技术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现在从全国范围看,与智能建设相关的管理部门有许多个,如建设,邮电,广电,技术监管及公安等,管理部门多标准不同,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智能建筑专业的规范化,必须统一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

3. 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由于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而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可见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

建筑作为永恒的主体必须使其具备较高的智能系统,并使其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现在智能化建筑直接应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当代智能化建筑领域内,信息网络通技术,控制网络通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无线局部网络化技术及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都会有更加广泛深入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泛化,可移植性,扩散性和可操作性发展。更准确地说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今后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

4. 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 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另外智能化产品规格混乱通用性差,使系统集成难以实现或留下潜在隐患。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目前专业划分过细,缺乏综合实力,很难承担一个项目的全部施工内容。现在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安装施工,是由集成商自己来承担。而集成商因为没有施工力量将安装工程分包给其它人施工,其工程质量很难保证。而施工验收仍偏重于定性验收,忽视定量验收。问题是缺乏掌握智能化系统技术人才,造成在设计,施工,监督,竣工等过程中不能把关,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

5. 总结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

6.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智能化生活小区

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

综上浅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方向例9

一、500kV变电站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与科技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阶段我国的500kv变电站实现了微机化继电保护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同步进行管理。众所周知,枢纽变电站是大多数500kv变电站的一部分,所以对枢纽变站实行管理也即是对部分500kv变电站管理。

虽然我国对变电站采取了精细化管理,但是在设备操作方面依然存在缺陷。没有规范的操作程序与专业技能超强的管理人员,往往会使变电站以及有关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甚至会导致电网不能正常安全的运行。

二、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

在时代的发展下,变电站技术也在与时俱进,各种新型技术、材料等应用在变电站系统中,有利于提高变电站管理水平以及促进变电站向更高端方向发展。变电站在应用现代技术时,一般都是将自身需要作为参考系数,这种形势下的变电站系统与各个子系统各自成单独的体系,且相关联性较小。

变电站系统之间存在通信接口不一致现象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使系统收集到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过一定技术改造后,变电站系统没有完全摆脱原通信协议,系统在后续过程中若需要采取维护措施,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智能变电站只有结合新技术,并充分融合新、旧技术,促进其具有快捷性以及灵活性,能够抵抗各种变化造成的影响,从而提高智能变电站标准与规范。

三、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技术

(一)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

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不仅能够促进500kV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改造,还能实现综合自动化功能。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可以借助摄像头监视和记录变电站运行时的信息资料,实现远程操作或是后台操作。在其中可以利用高科技是变电站具备遥测量采集,方便管理者进行信息收集。

变电站在实现智能化改造技术时,应利用内部通讯手段规范每个系统运行时信息管理与监控。利用智能电网具有在线监测功能,建立数字化变电站,将变电站进行顺序控制,并结合特有的电源推动智能变电站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二)设备智能化

500kv变电站实现智能化改造技术,应该选用智能化的电力电子产品,并保证所使用的设备达到一定的标准。研究人员还应该结合现有的技术,实现大面积的新型设备研究开发,使智能组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并及时对变电站系统进行检查与维护,提高系统在运行中的质量。

利用现在电网的特点,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全面构建智能电网。在建立智能化电网时,选择的设备往往是智能化电力电子产品,比如,分布式电源。只有从源头上控制变电站设备具有智能化,才能保证信息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等特点能够完全展现在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中。使用的产品具有智能化特点,便于管理人员监测系统运行的状况,对系统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分析与改善,使系统运行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三)智能化应用功能

500kv变电站改造工程实现智能化应用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在研究开发智能化应用工程中,可以借助信息化一体平台和智能化设备和利用规范化通信,促使变电站系统能够将设备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互操作。为了提高变电站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展现数字化设备与控制方法,可以采取优化智能化变电站操作与调度功能,并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等措施。

(四)智能化辅助功能

变电站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过程中,除了主要功能与操作采用了改造技术,变电站系统中的辅助功能也应实现智能化。因此,在构建智能化辅助功能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辅助功能智能化的巡视系统,促进系统监控、测量以及系统维护等功能能够实现一体化。系统中的保护装置由于具备操作回路功能,因此,即使没有达到智能终端的标准,也能够将系统内部自带的自动保护功能实现全方位的提高。

在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中,能够按照所选择的自动化配置,测试变电站不同环境条件下火警、户外、空调等的温度与湿度,保证在无人看管与操作情况下,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巡视,保障变电站系统正常运行。

四、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

变电站故障分析时能够有效的结合拓扑和逻辑等因素,而不是纯粹借助数学模型与理论研究。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应该总结故障类型与解决措施,从而建立故障综合分析推理模型。使用这种模型能够系统故障实现分门别类的分析,还可以采用单独的故障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故障与监控信号进行高效分类与推理。随着推理机检测到的故障类型与监控信号,并判断出故障类型时,相应的故障信号就会启动。随后,该项故障的推理模块也就能够被启动,这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检测故障类型是否满足相关的条件后,一旦确定了故障类型,推理结果也就会在时间窗后出现。

目前的变电站系统中,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出现故障识别率有误以及实际情况复杂而实行验证程序较为困难等问题,且实际操作中,由于使用灵活多变的故障录波通道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故障综合分析系统的配置造成一定的干扰,使其故障识别度不够精确。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结合现有技术与资源,通过智能化改造使智能告警与故障综合分析系统变得更加完善,促进该项功能长久发展,减少实际工程配置的复杂程度,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一份保障。

结束语:

如今,变电站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充分展现了社会的高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我国500kv变电站采用智能化改造技术,能够促进电网安全而又稳定运行,并且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发展应该立足基础,运用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与新方法,优化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方向例10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带动下,社会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智慧城市的发展预示着人类未来社会将朝着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节约的方向发展,生态型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更好选择。

1智慧城市及其创造力展现

如今,以宜居思想为引导方向,将技术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已经付诸实践。所有大中城市都渴望被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这也是城市的发展格言。智慧城市的理念是由知识社会和数字城市的有机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它被定义为“多领域创新体系”[1]。由数字网络、人工智能和城市的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集体智慧经济竞争力。通过创新实现知识经济是一个城市的智慧标志,使它能够产生“空间竞争优势”[2]。智慧城市是人性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1.1智慧城市使生活更便捷。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智能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科技渗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购物、智能社交等一系列智能选择为人们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也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得以展现。各大城市竞相实行了公交及地铁等公共领域的免费Wi-Fi覆盖,方便了人们的上网需求。此外,手机地图APP还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通过GPS、RS定位系统,为出行者提供多种出行方案,包括最佳出行路线设计,一键智能搜索,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附近的餐饮、游玩住宿等综合信息。在医疗方面,网上挂号减少了窗口拥挤的排队时间,人们可以预约挂号和预约专家,从而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使就医计划更加准确高效。1.2智慧城市使生活环境更怡人。环境也是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空间不但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的打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环境。满足了人们的自然审美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的结构优化。1.3智慧城市更注重人本发展。智慧城市使城市安全有了保障。例如,三门峡移动与当地出租车公司合作,在展示广告及监控信息的同时,还安装了隐蔽报警装置,这样,使得司机及乘客在危急情况下的安全有更切实的保障。此外,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关注人的主体地位。每个公民都是城市的主人,重视提升民众的公众参与度,目的是让人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一些交流平台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市民对智慧城市的预期设想与存在问题的反馈,及时了解并整合反馈信息,从而使政府部门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有针对性地作出调整。

2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异化问题

随着建设热情的高涨,智慧城市的弊端也日益浮出水面。由于智慧城市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建设体系和制度也并不完善,因此,从生态共同体视角审视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技术异化的风险。2.1环境风险的反思。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强求自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的异化会导致环境危机,这将使生态问题进一步加重。城市的繁荣是依靠消耗能源材料发展的,智慧城市的发展也会受城市化的负面影响,这将危及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据联合国2014年的《世界城镇化展望》预测,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再增加25亿。目前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到66%,而且,大部分增加的城市人口将集聚在亚非地区[3]。除此之外,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至97亿人,至2100年将达到112亿人[4]。不断增长的人口及城市化进程将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及材料,这意味着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在居住、能源、交通等方面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压力也与之俱来。城市建筑技术的异化在空间的延伸吞噬着人类生存之根。在时间上,混凝土、钢筋水泥作为技术物如破了自然转变的时间限制,难以回融于自然界的本真过程[5]。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更多的材料及能源被消耗,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这些因素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造成阻碍。随着电子产品的极速更迭,技术异化的表现也层出不穷。电子垃圾作为智慧城市的“残留”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以手机为例,手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手机外观与性能的更高追求使得手机产品迅速更新换代,淘汰的二手手机一部分回收再利用,另一部分就直接废弃,其中含有大量毒害残留,如果随意处置,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使环境问题显露出世界性的趋势。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每年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在本土消化不掉,就会想方设法踢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成为了“垃圾桶”。目前,我国电子垃圾进口增长速度提高很快,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约200多万吨电子垃圾。广东汕头贵屿镇因拆解废旧电子产品及其环境污染问题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城[6]。这个巨型垃圾场的面积也在日益扩大,并不断向内陆蔓延。2.2伦理风险的反思。智慧城市建设的多种运作环节存在着波动风险。智慧城市的智慧发展靠物联网、云存储等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由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的支撑的智慧城市,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关系网。城市技术体系是复杂的巨系统,各个环节都在这个关系网中共存,如果某些环节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健康运作。智慧城市下的信息技术风险会导致个人及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的泄露。智慧城市使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是智慧城市朝向信息化发展的技术表现。信息技术离不开网络的传播,然而,网络信息病毒种类繁多,并且具有传染性、寄生性等破坏特征,一旦信息技术发生异化,将造成社会的恐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受主体性认识的局限性束缚与道德意识欠缺的干扰,使城市发展也会受到干扰。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活动,其设计、操作过程需要高端人才的参与。在技术设计及创造时,技术主体无法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完全的预知和把握,此外,技术人员的道德伦理缺失也可能会阻碍智慧城市的建设。由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融合了高技术等一系列复杂手段,技术主体的目的性干扰将会牵连着整个技术发展动向,一旦目的发生背离,将造成整个技术体系的混乱,影响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2.3主体风险的反思。技术异化会造成心灵危机的隐患。智慧化生活与服务带给人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一定程度上人的幸福感缺失。现代社会下,广告成为人们获得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商家通过广告宣传营销产品,造成人们盲目消费。然而,物质的丰腴与心灵的满足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这会导致在物质堆积过后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仍然存在。

3生态共同体理念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智慧城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将城市建设得现代化又不失人文关怀将是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议题。在广泛的生态共同体时代背景下,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重新审视将更有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将生态文明创造性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智慧城市发展的创造力。3.1遵循生态法则。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态的整体性。在生态学中,各种生命层次以及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特性、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7]。作为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运作也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例如,从技术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要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因此,要遵循自然法则,合理地开发并实用技术,重新给予大自然“安全感”。3.2遵循伦理道德原则。重视伦理道德的构建将会减轻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参与,树立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不断膨胀,有些技术人员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的追逐而将道德约束置于脑后。因此,净化技术目的,矫正扭曲的技术价值观,使技术发展目标与生态价值目标相呼应的主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技术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懂得“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技术主体不但要对现阶段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从而保证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3生态生存的必然指向。虽然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异化问题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在生态生存的指引下得到弱化。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有义务去理性思考其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生态生存是环境伦理学的行动转向,崇尚以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去感染世间万物,以一种包容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对待自然方面,从控制自然转变为解放自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指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生存要求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感恩自然,善待自然,适度消费。拥有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使生活更加“智慧”,才能构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智慧社会。

4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的显著标志。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使技术异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及时的规避与弱化。将生态文明注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智慧城市的活力。将自然的智慧,社会的智慧以及人类思维的智慧融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起生态共同体的责任与义务,打造环境友好型城市,最终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作者:张胜男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EvaAguaded-Ramírez.SmartCityandInterculturalEducation[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7,237(21):327.

[2]SujataJoshi,SakshamSaxena.DevelopingSmartCities:AnIntegratedFramework[J].ProcediaComputerScience,2016,(93):903.

[3]户万涛.智能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要求[J].工程技术研究,2017,(8):28-31.

[4]胡滢.世界人口发展之展望[J].生态经济,2015,(10):2.

智能建造方向例11

走向智慧工厂时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

基于中国制造2025 整体规划,中国制造业将走向何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基于智慧和网络的智能机器大生产时代,这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过去,机器替代人的一部分体力,今后,将替代人的一部分智力,这将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智慧的大生产阶段。中国制造从传统工厂向数字工厂的迈进,需要大量付出,从数字工厂迈向智能工厂,则更为艰苦,在国家战略框架的引领下,中国的制造业一定能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能走在全球制造业的前列。

数字化工厂是工业4.0的基础

同济大学中德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执行主任沈斌教授

工业4.0 的核心是“产业价值链相关的活动、能力和速度,实时掌握所有信息,在任何的时间点导出优化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信息”和“速度”。工业4.0 的基础,首先是数字,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数字化,数字化工厂是迈向工业4.0 的第一步,数字化工厂是工业4.0 的基础。

工业4.0有多远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

第一,工业4.0 是否已经来临,还是悬浮在空中?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前是生产效率、生产质量的大幅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基核心点在于规模化,而第四次工业革命更着重于灵活性,即柔性和智能,同时深度考虑资源要素,其核心点是以智能设备为支撑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万物互联。工业4.0 本质上依然是制造模式的变革,制造装备的变革。现在信息化的平台、环境和设备都已出现并已相对成熟,完全可以支撑起工业4.0,不过自身需要继续向更完善、更精细化的方面发展。

第二,工业4.0 不是单独的工业4.0 革命,还将带来更广泛的社会相关变革,是一种系统化的变革。

从Physical到Cyber,再到Physical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研究员

想了解智能制造,必先深入了解CPS,欲深入了解CPS,必须了解Cyber。Cyber 被译为“信息”,但其实Cyber 的含义与信息(Information) 概念迥异。Cyber 有控制、网络、协同、众创、虚拟的含义,Cyber 实质上指的是一种控制机制,而控制的载体才是信息(Information)。所以,现在CPS,只能有一个译法,那就是:赛博—物理系统,而非信息—物理系统。

在Physical 物理时代,制造业用的方法是制作出实体后的试错法,而在Cyber 时代,能通过建模的方法,来确定是否可以投产。Cyber 空间中的Physical,是指从数字样机到实物产品。所以未来的制造模式是从Physical 到Cyber,再到Physical。

加强中德交流,共同发展

德工业4.0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李万林博士

除智能生产外,德国业界把“智能服务”添加到工业4.0 的范畴中,这就使得整个产业都实现了数字化,可以实时地获取数据,凭借数据支持在产业链中随时对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工业4.0 可以实现了人—物体—系统的有机结合,开创大规模生产下的个性化定制模式。

针对工业4.0,全球几大国都提出了相似的方针对策,本质区别不大。中德之间要增加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这对两国战略目标的达成都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