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30 17:39:08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1

一、风险投资项目概况

企业投资一个项目,需要资金I,准备采取银行信贷融资,项目盈利能力π是企业的个人信息,其概率分布p|π=H|=P,

P|π=L|=1-P是共同知识,这里H>L。企业向银行提出信贷融资比例以换取投资额I。这里企业被视为信号发出者,信贷比例X作为项目盈利能力的信号。银行被视为信号接收者,看到信贷比例后,决定是否接受信号X。假设R表示新项目的收益,r表示投资者的机会利率,即投资于其他处的利率,且设R≥I(H+r),投资者无法分离利润π与收益R。

x作为项目盈利能力的信号,其信号博弈的时序为:首先,以概率分布p|π=H|=P,P|π=L|=1-P选择项目的盈利能力π;其次,投资者获得π后,选择信贷比例X;再次,银行看到X后,形成对项目利润的推断p|π|X|,并决定是否接受x;最后,若银行拒绝X,即选择行动a=a0,获得保留收益I(1+r),项目的收益为π,若银行接受X,即选择行动a=a1,获得收益X(π+R),项目收益为(1-X)(π+R)。

二、信号传递的博弈分析

信号传递博弈有三种类型的均衡:分离均衡、混同均衡和准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是指风险投资者传递的信贷比例信号能反映出它的真实类型,能够给银行传递项目的盈利能力的准确信号,是银行所期望的均衡状态。混同均衡是指盈利能力不同的项目选择相同的信贷比例信号,银行不能通过该信号得到项目盈利能力的明确信息。本文仅讨论分离均衡、混同均衡的情况。

项目信贷比例不能传递有关项目盈利能力的信息。混同均衡的存在,说明由于风险项目盈利能力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从而导致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即银行由于无法知道风险项目真实的盈利能力信息,只能根据市场项目盈利能力的平均水平参与投资,这就使盈利能力强的项目被低估,融资成本过高而投向盈利能力弱的项目。要从根本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关键是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分离条件存在时,项目盈利能力不同的风险投资者以概率1发送不同信息,信号能准确地揭示其项目的盈利能力类型。在该分离均衡中,项目盈利能力不同的企业分别选择不同的信贷比例信号,在企业和银行间传递有效的分离信号以实现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是一种较好的信号机制,在投融资市场中,银行可以通过风险投资者发出的信贷比例信号,了解项目的盈利能力,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分离信号机制解决了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项目的信贷比例信号,识别项目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使得企业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比例识别其对项目盈利能力的投资偏好。

三、项目融资选择的博弈论解释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2

一、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观和契约观为出发点探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存在性;二是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盈余管理的计量。这其中包括应用应计利润模型、随机游走预期模型、平均数回复模型、琼斯及其扩展模型和营运资金模型等应计利润法(AggregateAccruals)。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尚存在分歧。陈建岐(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2000)基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后认为,从“信息观”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做出选择,而且还可据此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因此,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基于博弈论角度的盈余管理研究尚不多见。邓春华(2003)采用了与本文类似的角度,但侧重于描述性分析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并提出只要存在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必然会发生盈余管理的结论。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相应博弈模型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本文将采用博弈论的分析范式,进一步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行为。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博弈模型构建

(一)基本假设个体行为理性假设。即假设博弈各方要使各自的目标函数最大化,并能够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对于企业来说,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关于其是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存在道德上的约束,关键在于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企业。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同样假定其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利益既包括经济因素,如奖励、收入等,也包括非经济因素,比如信誉、精神鼓励等。非合作原则假设。即博弈双方不能合谋以获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尽管企业可能向监管部门进行贿赂,但均为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并不影响总体上的非合作关系。假设博弈各方完全了解自己和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收益。即了解自己和对方所能采取的各种对策与概率分布以及在各种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利益,但其进行决策时并不知道对方具体采用何种决策。

(二)模型构建根据以上分析,假设盈余管理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为R,这些收益包括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行为获得的财富转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对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反应是负面的,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给股东(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留下不好的评价,带来声誉损失为s。监管部门也将对其进行罚款惩处和告诫,盈余管理被监管部门查出所付出的罚款为F。R-F-S则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而被监管者查出所得到的收益。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检查成本为c,这些成本包括监管部门的人工费用以及与被监管企业的沟通费用(如接触和了解)等。w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并查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得到的收益,包括公众对其好的评价,上级部门给予的奖励以及对于上市公司的罚款收人等。W-C则为监管部门检查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所得-到的收益。一c为监管者检查而上市公司末进行盈余管理所得到的收益。同时假设L为监管部门未查出盈余管理行为所遭受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公众对于其不好的评价以及上级部门的处罚等。C-L表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但没有甄别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在相机行为混合策略(mixed strategy)下,监管部门实施监管的可能性为p(p∈[0,1]),其不监管的可能性为l-p,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为q(q∈[0,1]),则其不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为l-q。这种混合策略体现了上市公司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而监管部门也存在类似的机会主义行为(opportunistic),即在没有出现盈余管理问题的情况下监管部门也会出现类似的偷懒行为。另外,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会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这取决于监管部门的判断概率和现有制度的完善程度。将其分别设为m和n,同时假设mYi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即有监管意愿)并且甄别(see through)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l-mn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但未甄别出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引入这两个变量主要考虑到现行制度框架和监管部门对其运用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间。由此,本文构建的博弈模型收益矩阵如。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博弈模型分析

基于上述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混合博弈模型求解其纳什均衡解。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

由上式可知,在最优监管概率(监管意愿)下,增大m和n,即完善l监管体制(包括监管的实施体制和现有会计准则等)有助于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概率(减少盈余管理的操作空间以及将盈余管理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同时,增大w,即提高监管部门的收益也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率,这些收益包括有形的货币资本,也包括监管部门的声誉及威望,其在一定程度上对遏制违纪和低效行为是有所裨益的。在最优监管概率(监管意愿)下,c同q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检查而其未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与其盈余管理的概率成正比(保持其他量不变),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归因于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的博弈。有些难以甄别或者在判断上不能达成一致的盈余管理行为需要经过大量的取证和审查,尽管这些调查工作事后可能会被证明是不必要的,但监管部门仍恪尽职守进行了相关支持性工作。同样,可以求得上市公司的期望收益并表示如下:0000000000000000

该系数同监管概率负向变化,同时,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并且甄别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同监管概率正向变化。这说明在最优的盈余管理概率下,过高的权衡系数会降低监管概率,这可以解释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上市公司出于收益考虑,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可能采取一些扭曲资源配置的寻租(Rent-Seek-ing)行为。二是在完善的监管环境和体制下,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概率要大一些。这一点似乎与针对监管部门的求解结果相悖,实际上两者成立的前提条件有所不同。前者条件是存在最优的监管概率,后者条件是存在最优的盈余管理概率。前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各种动机,实际上监管者的监管动机也各式各样,如考虑公众反应,私人利益(声誉、升迁、收受贿赂等)、受审查成本(即对监管者的监管)等。监管环境和体制较为完善的情况下,监管者的监管倾向要受具体环境(如公众评价、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政府政策导向等)影响。同时,成本收益权衡系数同监管部门实施监管并且甄别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具有联动效应,即

在相对完善的监管环境中,R/(F+S)会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政府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监管体制,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首先,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模型分析结论是完善的监管体制有助于降低盈余管理动机。作为监管体制的重要实施者,监管人员素质是监管部门综合素质的体现,同时决定了其履行监管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监管人员要着力研究和探讨盈余管理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发掘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背后的动机所在,从现实惩治和制度规制等方面对此加以控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有效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本着透明、公开和公正的原则公布工作业绩,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定期进行工作的陈述与报告。其次,加强宣传,形成媒体、社会公众、同业及政府等在内的监管体制,为盈余管理的消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主体自律,行业互律和外部他律三个组成部分。企业处于特定的行业之中,行业协会或者行业内其他企业对其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同时能影响其发展轨迹,因此,来自同业的监管有利于更好地识别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及水平,也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支撑。民间独立审计也是进行监管的有利力量,其具有独立性、非政府性等特点,可以作出相对公允而充分的判断扩展了监管部门的信息源。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3

一、文献回顾

在讨论盈余质量时有几个相关的概念,即盈利质量、盈余质量、利润质量等。盈余或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市场经济运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和动力,且企业家的本性就是追逐盈余(程小可,2004)。本文认为,这些概念实质上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因此,本文未对其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并在文中统一使用盈余质量进行表述。目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SFAC)以决策有用性来评价盈余质量,认为盈余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有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的能力。列夫认为会计盈利质量是指在报酬――盈利关系中盈利的解释能力(菲利普等,2004)。Penman和Zhang(2002)认为,公司披露的非正常项目当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的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也有学者认为盈余质量是指收益和评价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性,其决定因素包括公司所处的商业环境和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Leopohl,A.等,2003)。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盈余质量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Ball和Brown(1968)研究了证券价格变动与盈余变动的关系,发现二者呈显著关联。Lev和Thiagarajan(1993)提出了盈余质量信号评价方法。Lipe和Konnendi(1994)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盈余质量进行度量。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Penman和Zhang(2002)对会计稳健主义、盈余质量和股票回报进行了实证研究。储一昀、王安武(2000),苟开红(2005)等也结合盈余质量对国内上市公司做了实证研究,建立了评价模型,但缺点是没有证明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特点,设计了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建立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结果与公司未来盈余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系,并关注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以证实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

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缺乏效率且市场监管滞后,上市公司质量良莠不齐,存在较多的盈余管理现象。在选取指标时尽可能兼顾到决定盈余质量的每个方面,即每个方面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充分反映盈余质量的特征。要充分把握盈余质量的特征,必须全面了解会计信息,因为会计的盈余信息从属于会计信息,所以,会计盈余的质量特征也从属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是决策有用性,而决策有用性是通过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效益性及重要性等不同层次的若干个质量属性来保证的,相关性及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同时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的会计信息才是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只有反映真实并同时具有可验证性及中立性的会计信息才是可靠的会计信息(FASB,1985)。决定盈余预测价值的特征是盈余的稳定性、成长性和安全性,而推导出能检验这三个特征的因素是盈余的安全性,可靠性,盈余营运性,现金保障性,可操纵性,可扩张性。其中可靠性是指反映债权人资产的安全程度;持续性指企业各期盈利持续发展的稳定程度;营运性指企业经营运转的能力;现金保障性指企业的账面盈利伴随有相应的现金流入;真实性指企业账面盈利与真实盈利之间的吻合度;可扩张性指企业的成长、持续发展的能力。一个良好的企业盈余至少应该包括以上六个方面。相应地,对于公司盈余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从这六大方面着手。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这六个方面建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三、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样本选取本文中的样本公司选自我国沪深股市的A股。根据研究需要做了如下筛选:剔除了金融与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了ST、PT公司,剔除了2003年~2005年会计数据不全的公司。最终本文随机选取了符合要求的90个样本2003、2004、2005连续三年的财务数据。数据来源于样本公司对外公布的年度报表。

准化的数据矩阵用于以下的研究,为方便表述,经过预处理后的指标代码不变,本文数据处理及分析在spss13.0中进行。

(三)建立盈余质量评价模型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利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检验以检验指标变量之问的相关性。如果原有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将无法从中综合出能反映某些变量共同特性的少数公共因子变量。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连续三年的KMO检验值均大于0.6,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指标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连续三年的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均大于1100,其对应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零假设。总的来说,指标变量体系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于本文建立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之间以及评价指标内部均存在强相关性,为简化在指标综合评价中众多的原有指标变量,从中提取出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样本三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盈余质量综合评价。公因子方差比如(表3)所示,这是因子分析的初始结果。公因子方差比是指按照所选标准提取相应数量因子后,各变量中信息分别被提取出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Xi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率连续三年分别只提取了64.3%、61.3%和66%以外,其余年份各指标所提取的信息均较为充分。在因子分析过程中,对每年均提取了6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有的14个财务比率指标,主成分用Fij表示(其中i=2003~2005,j=1~6),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003、2004和2005三年的财务数据中,6个主成分因子包含原来的信息量分别为84.763%、82.072%和84.731%。这说明前6个因子包括了14个评价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在构建盈余质量因子分析评价模型时,将多个主成分分别按其方差贡献率来确定权重并进行加总,即可得到一个综合指标EQI,称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三年的盈余质量评价模型分别为:

根据上面的评价模型,结合样本公司的数据资料,可计算出90个样本公司连续三年的公司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四、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检验

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模型,旨在评价上市公司的收现性、安全性、成长性及稳定性。本文将对所建评价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一)研究假设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企业价值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的可持续性。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力取决于企业的质量和活力,即盈余质量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讲,高盈余质量是上市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盈余保持现有水平或在现有基础上平稳增长的重要条件,盈余质量越高,公司盈余可持续增长能力越强;反之,盈余质量越低,盈余水分越大,盈余可持续增长能力越弱。鉴于以上分析,根据公司盈余质量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公司的EQI越大,其盈余质量越高,盈余的可持续性增长能力越强,因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上市公司的EQI与未来会计盈余的可持续性增长能力正相关,即EQI越大,公司未来盈余的可持续增长能力越强。

(二)研究模型本文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以上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检验公司未来盈余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与盈余质量是否具有正的相关性,如果该假设成立,则模型的回归系数为正。回归方程为:Qi,t=a+βEQIii,t+ei

其中:Qi,t代表第i个公司第t年的未来盈余持续增长能力。本研究以每股收益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Q。=(EPSt,i-EPSt-ti)/EPSt-1,i+100%,EPSt,i为第i个公司第t年度每股收益,EPSt-1,为第i个公司第t-1年度每股收益。EQIi,t为第i个上市公司第t年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三)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根据计算出的样本公司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的公司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和每股收益增长率Q,本文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数据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中可以看出,样本公司连续三年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的平均值均为负值。每股收益增长率Q连续三年的平均值为正,但其均值较小,三年分别为10%、16%和13%,增长率Q的均值并不是稳定增长。并且样本公司连续三年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也较大,其标准差大大高于增长率Q的标准差。虽然增长率Q的标准差远远小于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EQI,但2003年样本公司每股收益增长率增幅最大者高达57%,最低者降幅则为-311%。2004年和2005年每股收益增长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也相差较远。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公司盈余质量普遍不高引起的。可见,盈余质量对公司未来盈余的增长能力有较大影响,在分析公司未来盈余增长能力时,不仅应关注盈余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公司的盈余质量。

(四)线性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回归模型,对样本公司2003、2004和2005三年的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进行回归,规定回归系数的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如(表6)所示。(表6)回归结果显示,2003、2004和2005三年的统计量F结果分别为4.7、7.013和9.580,相伴概率值均小于0.05。这表明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与每股收益确有线性回归关系。三年的回归系数p值分别为0.115、0.079和0.15,T检验p值显著,且均为正值,这与假设的预期符号是一致的,验证了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与每股收益增长率之间的正相关性,说明了本文所构建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由(图1)可知拟合优度R2呈逐年上涨趋势,这说明随着证券市场参与主体的日渐成熟,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也逐渐受到各方的关注,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对每股收益增长率的解释程度日益提高,即在我国盈余质量对公司未来盈余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逐渐增强。但是,拟合优度R2值不高的可能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盈余质量是影响每股收益增长率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二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着严重的盈余操纵现象,使得会计盈余数字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降低。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4

一、引言

近年来,财务重述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国外情况来看,根据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2006年的统计表明,美国财务报表重述的公司从1997年的83家增加到2005年9月的439家,重述的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由同期的0.9%飙升到6.8%,其中不乏施乐(xerox)、安然(enron)、阳光(sunbeam)等世界著名公司。scholz 2008年的统计发现,美国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数量从1997年的90家上升到2006年的1 577家,10年增加了18倍。特别是在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实施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明显增加。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1999年仅有24家上市公司发生了财务重述,而到2005年则达到19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左右。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生报表重述的动因,从而解释这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二、财务重述概述

(一)财务重述的概念

2005年5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bs)的15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no.154)将财务重述表述为:修正前期的财务报告以反映这些报告中存在差错被更正的过程。由此可见,财务重述专指会计差错更正,而不再包括其他会计变更。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具体定义了“前期差错”的概念,提出“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告造成遗漏或误报:(1)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能够合理预计取得并应当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2)前期财务报表准则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更正概念更加强调公司的责任,具体描述了可能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准则12条还首次提出了“追溯重述”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会计准则与监管部门法则的趋同,预示着我国财务重述制度的日趋成熟。

(二)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

第一,财务重述会引起强烈的市场反应。对于这种反应,从短期内看,导致发生财务重述公司股价严重下挫,股票买卖价差加大,从而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长期来看,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存在明显的负的回报率,使公司的价值下降,同样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第二,财务重述会引发财务重述公司管理层频繁变更。这一变更也表明,ceo和cfo作为公司高管,代表公司所有(股东)对公司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工作,并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有重要的责任。第三,财务重述会使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招致法律诉讼,陷入长期的麻烦之中。这种诉讼无论是公共惩罚还是私人惩罚,都与财务重述公司股东的损失存在较大相关性。第四,财务重述会使发生财务充实的公司融资成本上升。因为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降低相关评级机构对财务重述公司的预期盈余质量评级,导致投资者提高了对公司回报率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融资成本。

三、财务重述的动因分析

(一)完全契约论与不完全契约论

coase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本质》开启了契约理论研究的先河,此后契约理论迅速发展,形成了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两个派别。完全契约理论是把参与博弈的各方当事人放在一个委托—框架下处理,把所有的交易和生产关系抽象为一种契约关系。在完全契约理论的假设中,在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完全理性的委托人总是可以设计一个最佳契约,该契约充分考虑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或然状态,并能够无成本地被第三方强制执行。而不完全契约正好相反,由grossman and hart(1986)、hart and moore(1990)等发展起来不完全契约的理论认为当契约不完全时,资产归谁所有,谁拥有资产的支配权等问题就非常重要。该理论的主要思想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市场的复杂性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尤其是与专用性投资相关的许多重要变量即便可被当事人双方观察也不可被第三方(比如法院)证实,因此现实中的当事人难以签订能够自我实施的或者被第三方低成本强制实施的完全契约。也就是说,当契约不完全时,资产归谁所有,谁拥有对资产的支配权等问题变得非常重要。

(二)企业的本质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coase(1990)从交易费用角度对企业的本质作了阐述,认为市场与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可代替的手段。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是由一系列短期契约来完成的。而在企业内部,相同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建立较少的长期权威关系契约来完成。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将倾向于扩展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另一个企业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之后经很多学者的研究形成了现代企业的结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合同)的集合,企业之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都是这个集合的子契约,并且这些契约的本质是一种不完全契约。

(三)不完全契约角度的报表重述动因分析

上市公司是企业的一种形式,因而也是不完备的契约集合,其本质也是由一系列的不完全契约组成。而在上市公司中与报表重述相关的契约主要包括薪酬契约、融资契约和财务契约,同样的道理,它们也是不完全契约。

1.薪酬契约

薪酬契约是用来规范的劳动者与企业之间酬劳关系的契约集合。财务重述期间,由于薪酬契约的存在,企业高管的有限理性加之相对于其他投资者拥有更完备的信息,从而导致了财务重述前后公司内部人员交易行为异常。beneish(1999)较早地检验了财务重述公司内部人交易行为,发现在财务报告高估盈利期间,这些公司的管理者比配对组公司的管理者更有可能卖出他们的股票和行使股票期权。agrawal and cooper(2008)以宣布低调盈余的财务重述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一定标准选取控制公司之后研究了公司五类内部人在公开股票市场的交易行为。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样本公司,全样本分析仅微弱支持财务重述公司的高管在财务重述期间比财务重述之前出售了更多的股票。但在子样本分析中,却发现了财务重述公司的高管在财务重述期间出售了较多股票的证据。li and zhang(2007)发现在sox法案实施之前,内部交易行为与宣告时股票非正常收益存在相关性,但sox法案实施后,具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交易行为明显减少。因此他们认为财务重述报告期间存在内部交易行为,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在财务重述前抛出股票以减少股价即将下跌带来的损失,sox法案的实施约束了财务报告重述公告前的内部人交易行为。除此之外,这种信息不对称还致使内部人员行使股票期权现象的出现。burns and kedia(2006)研究发现,ceo期权组合对股价的敏感度与财务错报显著正相关,而ceo薪酬结构的其他部分与财务错误报告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表明通过财务错误报告来影响股价以谋求私利是持有股票期权ceo动机之一。efendi et al.(2007)发现财务重述之前,公司ceo会执行更多的期权,尽管他们在市价下降的时候持有大量未行使的期权。burns and kedia(2008)尽管没有发现公司管理层在错报期间执行更多期权的证据,但发现执行了更多期权的公司往往会采用基金的会计政策。这些公司比配对公司管理层多行权20%~60%,且与收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幅度与管理层执行的期权数量正相关。财务重述期间高管交易行为和股票相关的薪酬变化显示了管理者存在自利行为,并通过财务重述来实现。

2.融资契约

融资契约是用来约束资本市场上融资企业行为的契约集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盈利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保持一个连续正的盈余增长以融资到更多的资金往往就成为公司融资的资本市场压力。由于融资契约的存在,融资企业拥有对本公司资产的支配权,许多盈利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就会利用这种支配权,通过财务重述的途径进行盈余管理,以使公司盈利能力符合要求,进而进行融资。dechow et al.(1996)发现融资需求显著影响着公司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公司期望以较低成本进行融资时,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最大。burns and kedia(2006)发现财务重述公司的股权融资与长期债务比的平均数都显著高于非财务重述公司,说明财务重述公司有着更多的融资需求。

3.财务契约

财务契约是用来规范企业管理层的财务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契约集合。在股票正常交易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们有限理性的存在,投资者对未来股价的预期多依赖于证券分析师和管理当局的盈余预测,盈余操纵被用于迎合这种预测,若没有达到财务预期则可能带来股票价格的负效应,降低公司的声誉,导致公司在经营业务中遭受损失,从而减少企业未来的利润。callen et al.(2008)发现具有亏损历史并且将来可能亏损的公司相对于盈利公司更有可能利用财务重述操纵盈余。richardson et al.(200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未来盈利增长方面承受了更高的市场期望值,迫于市场的压力,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操纵以维持盈利增长或超过预期的盈利,而为达到上述目的采取的激进的会计政策最终导致了更频繁的财务重述。

四、结论及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会计准则、法规的制定

报表重述现象的出现存在客观的可能性,它的出现显示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规都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尽量全面客观,尽量减少不确定措辞的使用,不给财务重述制度上的可乘之机。此外,应加强相关法规的责任追究机制,明确公司负责人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责任,加大对会计信息造假的惩戒力度,从而提高财务造假者的成本。

(二)完善公司内部薪酬激励机制

由于薪酬契约的存在,导致了财务重述期间高管交易行为和股票相关的薪酬变化。对此应设计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管理者激励机制,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并将财务重述行为作为衡量期权的一个因素,让经营者与企业盈余剩余长期结合,使经营者不会轻易选择放弃长期利益行为,并进一步限制高管行权条件和高管在财务重述期间的行权行为,从而减弱经营者为自身利益进行会计造假的动机。

(三)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由于融资契约的存在,投资者和债权人与管理层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和债权人多依赖于外部审计。这就要求相关审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执行审计准则职业标准,提高审计信息质量,以保障外部使用者利益,从而减少财务重述现象的出现。

(四)提高相关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理性认识

由于财务契约的存在,加之证券分析师和相关当局往往根据当前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证券分析师和相关当局的盈余预测往往偏离公司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相关的经营者和投资者提高理性认识,不要盲目跟着预测走。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5

由于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会计政策等的不同规定,盈余管理成为众多企业为了不同目的而操纵财务报告等的重要部分,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使分析师预测和投资者判断存在偏差,误导投资者投资,给资本市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对现实规制盈余管理和盈余管理审计无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研究前景。

一、国外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国外盈余管理的研究早于国内,且研究方法和动机方面明显成熟于国内,国外的文献综述按企业性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营利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第二部分为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研究。

(一)营利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1.概念

在国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中,Schipper、Healy和 Walhen、Scott等学者的研究较具有代表性。其中,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对会计披露时进行干预,这种干预行为是具有倾向性的;Healy和Walhen 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伴随着企业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企业管理者运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改变财务报告,误导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了解并影响其判断结果;而Scott对盈余管理的解释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管理者为了在如一些成本及借款合同中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会计政策中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一种行为,另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是从契约观这一方面出发,即公司在面临一些应急状况时,企业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达到契约中的规定条件,在维护契约各方利益的同时来保护自身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还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提前确认收入或者延迟确认收入,计提减值准备,调控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用等支出的形式来平滑利润,来满足不同时期财务报告的要求。

2.动机

目前来说,国外相关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1)满足资本市场的需求,上市公司影响公司股价,迎合分析师预测或者企业自身的收益筹划;(2)满足管理者的报酬激励以及债权人要求的报告盈余标准(3)达到监管要求的动机,即逃避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

Deniz Igan,Marcelo Pinheiro(2012)通过开发一个关于收益操纵、分析师预测和机构投资者交易的模型,得出了内部人持股的程度影响企业的管理收益,并且盈余管理也导致了不乐观的分析师报告错误,进而导致机构投资者积极的交易行为。这一研究结论将内部股权激励和分析师预测联系起来,同时得出,公司治理较弱的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突出,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来避免盈余管理。

James Jianxin,Gong,Siyi Li(2012)以2009年标准普尔数据库的数据为样本,研究首席执行官的激励信息是否与预测未来盈利有关。从而得出结论:预测未来盈利提高了高管的激励。从而说明高管激励因素随企业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有着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得出:CEO激励与未来现金流量和非操控性应计收益具有相关性,而与操控性应计收益无关,说明CEO激励因素促使企业去规划交易创造收益而不是操控报告收益。

Hassan Heidari,Ali Ashtab,Golamreza,Kordestani(2012)采用德黑兰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探寻债务合同和资本市场的压力(净收入和经营活动收益增长),收益增长以及公司的财务杠杆的高低是否与调整EPS的盈余管理有关,从而得出结论:债务合同的约束和资本市场的压力是公司管理层调整每股收益的两个动机,有更高收益成长的和高财务杠杆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并调整每股收益。

Daniel A. Cohen,Paul Zarowin(2010)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采用Jones模型,分析增发股票期间的实际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研究结果显示增发股票期间为了满足行业监管的要求,采用实际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方法,在增发股票之后对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较大,这说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发股票,且有向上管理盈余的倾向。

Yan Xiong,Haiyan Zhou,San jay Var shney(2010)基于两个投资组合公司的数据,探讨企业在IPO发行前与IPO时期新股表现不佳的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在IPO发行之前公司有很高的盈余管理水平,投资者不能拥有额外的非正常收益。这也证明了IPO之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普遍性及企业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给规则制定者启示,决定是否应设立新的标准和其他需要进行披露的项目来抑制IPO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

Healy认为,公司为满足某种奖金计划进行盈余管理,提高收益,进而获得更多奖金。Daniel A.,Cohen Aiyesha,Thomas Z. Lys(2008)研究得出盈余管理在整个样本周期内稳步增长,达到或打破去年的盈余标准,达到或打破分析师的预测,避免报告亏损是管理盈余的重要动机;在法案公布之前应计盈余管理的增加与基于股权的高管薪酬的部分转变同时发生,对于应计制盈余管理,期权成份提供了激励的差别,期权授予当期是消极的,而未执行期权则是积极的。

3.研究方法

国外相关学者关于盈余管理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应计利润法,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使用,特定项目研究法等。由此而见,以前主要集中于权责发生制下的的研究,目前则更多结合实际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Daniel A.,Cohen Aiyesha,Thomas Z. Lys(2008)研究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公布前后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盈余管理是如何变化的,以及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并得出结论: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公布之前,企业的盈余管理在财务舞弊时期呈增加趋势,而法案通过之后,盈余管理水平恢复到颁布之前的的水平;同时发现法案公布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下降时,实际盈余管理活动显著增加,表明了公司转换到实际盈余管理。

Annalisa,Prencipe(2012)通过应计利润项目来研究美国跨国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国内公司的是否存在区别,研究结论显示:一是美国跨国公司与国内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确不同,国内公司比跨国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要大,这可能是国外公司的法律及各种政策的约束所致;二是有国外子公司的跨国公司,若子公司坐落在法制薄弱的国家或者是避税国,则会更多地进行盈余管理,两者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外汇收入方面。

Scott D. Dyreng,Michelle Hanlon,Edward L. Maydew(2012)也证实国内收入比国外收入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有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的公司,这些分支机构若坐落在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则会更多进行地盈余管理;坐落于避税国地区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大,并且盈余管理的递增效应集中于外汇收入部分。此部分可以考虑合并过程、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不同角色、公司治理的角色以及特殊法规的影响,利用对这些因素的进一步研究来解释跨国公司究竟是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Daniel Cohen,Raj Mashruwala,Tzachi Zach(2010)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降低广告支出来避免损失和盈余下降,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晚期阶段,公司增加广告支出来达到盈余基准,在财务年度的第三季度增加广告支出,从而在最后一季度突破先前年度同时期的收益。

另外,Benjamin C. Ayers(2006)通过研究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发现公司可能为达到利润与盈余增长的基准同时在现金流量与非操控性应计两方面都进行了控制活动。而国外的很多学者对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因素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以探究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的因素。Constantinos Caramanisa,Clive Lennox(2008)探寻审计努力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在控制了其他的变量后,审计努力如审计时间越短,管理层报告高收益的盈余管理动机越大。此外,还有学者研究公司治理,董事会结构特征,关联交易等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非营利性组织的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对营利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少有对非营利性组织盈余管理方面的探讨,因此,此方面可以说是盈余管理今后一个新的研究方向。Marc Jegers(2012)基于比利时2007年非营利组织的844份财务报告,主要探讨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问题,结论证实,非营利组织更倾向于披露零利润,而组织现金流量的绝对值水平越高,就越倾向于操纵盈余;潜在的机构差异(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的差异)和非营利组织的金融负债结合在一起很容易导致操纵盈余管理。对非营利组织盈余管理的特征等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

二、国内盈余管理相关综述

(一)概念

我国国内相关学者也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魏明海(2000)认为企业盈余管理是管理者基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债权契约合同的结果,在编制企业会计报告和构建规划交易方法时,在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的判断。

大体上讲,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分为:一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会计准则规范的要求;二是进行盈余管理所采用的是基于会计方法上还是非会计方法上,如规划交易或对其时间进行安排等。

笔者认为,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实现自身利益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已有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进行自由选择,为对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造成损害,但是其行为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可以说是对政策范围内不同选择而做出的最佳选择;另一种被成为“利润操纵,利润平滑”,此种是企业的不合法行为,指有目的的操纵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信息披露,这可能不是一个企业的整体行为,而是企业某些小集团群体或个体利用其有利信息而进行的操纵行为。

(二)动机

国内相关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较为成熟,研究表明,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管理层的报酬激励;为达到融资目的而满足企业债务契约的要求;为达到公司上市或增股的目的,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还有的是为了免税或税务筹划的目的。

吴联生等(2007)从避免亏损的角度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实证研究结论显示,非上市公司虽然没有上市公司那样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但仍然有着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防止公司出现亏损现象。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和频率则远远较大。蒋义宏(1998)主要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动机方面进行研究,并指出:在股票上市发行时由于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不符合条件,为了提高发行价格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会进行盈余操纵以获取配股资格;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以避免公司出现连续亏损导致公司股票被摘牌的情形。另外,陆建桥(1999)从上市公司亏损前后年度的数据出发,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有亏损现象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探讨,并指出,上市公司在出现亏损前后及其出现亏损当年有盈余管理的行为。

(三)研究方法

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多,总结国内相关学者对已有盈余管理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1.利用特定项目,应计利润项目,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公允价值研究等。

其中,陆建桥(1999)验证上市公司存在亏损现象时,通过管理公司财务中应计利润项目来进行盈余管理程度的测定。蒋义宏(2002)主要选取了2000年这一具体年度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其特征为首次出现亏损、当年度扭亏和摘帽的上市公司,从而验证上市公司存在亏损时不仅通过应计项目来调节盈余,同时也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调节。

2.采用的模型最多的是Jones模型,国内很多学者对Jones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修正的Jones模型和扩展的Jones模型作为其参考模型,并证明其模型的优越性等。

顾振伟(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中表明,在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下,有关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归为正常的经常性利润扣除项目,文章在扩展的Jones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计量。实证结果证明,在计量效果方面与以往的模型相比,扩展的Jones模型更有效。

3.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的上市公司数据对盈余管理进行探讨,以及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与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等。

其中,李维安,王新汉,王威(2004)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研究了公司盈余管理与形成的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三、评述及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对盈余管理研究的综述可知,就目前而言,对盈余管理主要从其概念、动机、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且以上市公司为例进行研究的最多,而对非上市公司研究较少,尤其是对非营利性组织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方面,国外刚刚起步,国内还是空白;另一方面,关于企业盈余管理,国内相关学者对具体应计项目的涉猎较浅。因此,今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问题,对具体应计项目和采用收付实现制方法对盈余管理的深入探讨,以及相关的案例研究是今后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Deniz Igan·Marcelo Pinheiro,Incentive to manipulate earnings and its connection to analysts’ forecasts, trading, and corporategovernance,J Econ Finan,2012(36):781-821

[2] James Jianxin Gong·Siyi Li,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prediction,Rev Quant Finan Acc,2012(20):75-89

[3] Hassan Heidari,Ali Ashtab and Golamreza Kordestani,Predi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based on adjusted earnings per share (EPS)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Vol,2012(28):8281-8286

[4]Daniel A. Cohen, Paul Zarowin,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50):2-19

[5] Yan Xi ong & Haiyan Zhou & San jay Var shney,The economic profitability of pre-IPO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PO underperformance,J Econ Finan,2010(34):229-256

[6] Daniel A. CohenAiyesha DeyThomas Z. Lys,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3):757-787

[7] Annalisa Prencipe,Earnings management in domestic versus multinational firms: discussion of“Where do firms manage earnings”,Review Account Study,2012 (17):688-699

[8] Scott D. Dyreng·Michelle Hanlon·Edward L. Maydew,Where do firms manage earnings?,Review Account Study,2012 (17):647-687

[9]Daniel Cohen. Raj Mashruwala.Tzachi Zach,The use of advertising activities to meet earnings benchmarks: evidence from monthly data,Review Account Study,2012 (15):808–832

[10]Benjamin C. Ayers,Discretionary Accrual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 Analysis of Pseudo Earnings Target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3):617-652

[11]Constantinos Caramanisa, Audit effort and earnings management,Clive Lennox,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8(45):116-138

[12]Marc Jegers,Do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Manage Earnings?An Empirical Study,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ird research Voluntas(2012)23:85-105

[1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J]. 北京:会计研究,2000(9)

[14]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北京:会计研究,1999(9)

[15]顾振伟.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6

传统会计主体概念辨析

最终控制人与多元化价值效果——基于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的检验

资产减值:会计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来自配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持续盈余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

公允价值定义及计量属性综述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分析

分阶段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期权模型研究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

会计监管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借鉴

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中小企业反倾销应对策略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探讨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构建

公司制衡机制与财务舞弊: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相关性实证分析——西北五省区的数据

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探讨

证券市场自愿性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行为特征分析——基于2003~200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审计数据

研发和广告支出摊销: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EVA的电力上市公司绩效与内部治理结构关系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论正外部性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动态多元关系网络的企业资本结构安排

公司规模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沪市100家上市公司的分析

信托业务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分析

法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

法务会计教育问题研究

审计合力监管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研究

审计师与管理者博弈下的审计独立性与审计质量——纵横国际的例证分析

审计师强制轮换的利弊分析与抉择

注册会计师行业低价揽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公司法修订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分析

会计盈余及时性对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的实证研究

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文献述评与未来研究方向

融资结构与资本预算方法选择

论会计资产内涵变迁经济思潮对会计的影响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

企业家·生命·周期及其价值提升研究

成本理论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中西方比较研究

产销率会计及其报表模式研究——与TOC理论的对接探讨

基于现金流量表的盈利质量分析

构建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体系的构想

预算博弈中对弈一方的行为剖析——基于三种不同激励报酬计划

多层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及预警初探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资本结构与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从委托理论看财务负责人的双重受托责任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设计的探讨

平衡计分卡的“平衡”性及其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应用

基于管理职能的成本概念框架构建

试论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构建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理性思考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7

通过对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有效分析出公司所处的财务状况,公司在管理上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改进,使得公司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日趋规范。本文对财务比率进行了概述,并进一步阐述了财务比率在公司财务状况评价中的具体运用,指出财务比率运用到财务状况评价中的意义。

一、财务比率分析概述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都依据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及各种指标进行,通过对这些财务数据、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可了解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同时可分析得出公司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以达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为企业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简言之就是把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各种复杂信息加以整理,将其转化成有利于进行企业决策的相关信息,以提高财务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财务比率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可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寻找解决对策,在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断加以调整完善。

二、财务比率在公司财务状况评价中的运用

(一)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指企业经营运转企业资产的效益,即企业资产营运的效果,是在对企业资产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中体现的。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主要目的有: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利用效率、不断挖掘企业资产利用潜能。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内容主要有:

(1)总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的总资产营运能力是指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益及效率。通常通过总资产周转率体现,即用企业销售收入净值与资产总额的比值,这一指标能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果,通过该指标,企业可以评价资产的运用效果及收益情况。总资产的产值率和收入率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即总资产效益,即企业投入资产的产出能力。

(2)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分析。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分析主要通过三个指标分析:一是流动资产周转率,该指标主要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该指标越小,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越多,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流动资产周转一次需要的天数。二是存货周转速度,常用产品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表示,用来反映企业的存货周转状况。三是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即用企业一定时期的应收账款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比值表示,常用周转次数表示。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概述。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特定时期内的赚钱能力,这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利润是一定投入与一定产出比较而得出的相对概念。利润率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还是职业经理人,都非常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对投资人讲,投资的目的就是赚钱,只有企业盈利能力强,才能实现投资目的;对债权人讲,只有企业获利,才能归还债务,盈利能力直接决定其偿债能力;对企业职业经理人讲,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可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也是对其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公司来讲,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目的就是企业能持续增长持续获利,盈利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稳定持续发展下去。

(2)盈利能力分析内容。1)资本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盈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资本而获取利润的能力,反映出企业的资本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即企业当期净利润与企业净资产的比率。企业净利润是企业的税后利润,企业净资产是资产减负债的余额,该指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为核心的指标,比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2)资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资产经营盈利能力,是企业资产运营产生利润的能力,财务比率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即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平均总资产的比值。影响该指标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企业销售税前利润率,该指标所反映的是企业产品营获利能力,销售息税前利润率高,代表企业产品获利能力强。二是企业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产运转效率的直接体现。

(3)每股收益能力分析。每股收益又称每股盈利、每股税后利润等,是税后利润与公司股本总数的比例,是衡量股票投资价值的指标之一,可以综合反映一个公司的获利能力。该比例反映出每股股票所创造的税后利润,该比例越高,说明每股股票创造的利润越多。当公司只发行普通股时,每股收益是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票可分摊的净收益金额,这一指标直接关系普通股票持有者所能获得的利润。是企业税后净利润与普通股股数的比率,即普通股每股可派的股利,是股东对股本获利能力的分析指标。如果公司还发行优先股,需要在税后净利润中首先扣除分给优先股股东的利息。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按照偿还期限,债务常分为短期负债及长期负债。企业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预测出企业的筹资情况,为企业理财等活动提供参考。

(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运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也称支付能力。影响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内部因素,如企业的资产结构,尤其是流动资产的结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企业的融资能力等。企业外部因素,银行信贷政策、宏观经济环境、证券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常用的指标有:1)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即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即多少钱的流动资产作为一元流动负债的保证。正常该指标应该在2∶1以上,当流动比例为2∶1时,说明流动资产是流动负债的2倍,即当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即使有一半短期内不能变现,也能保证所有的流动负债按期偿还。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面临较小的短期债务风险,债权人的资金也就越安全,其权益也就越有保障。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高越好,如果指标过高,可能是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也可能是企业存货积压太多,或者兼而有之,这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或者企业经营不善,造成存货积压。2)速动比率分析。速动比例指企业的速动资产与速动负债的比率,指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可随时变现部分应对短期负债的能力,也称为酸性实验比率。速动资产拿掉了流动资产中的预付账款及存货,将其作为不可随时变现的资产。这一指标,是非常保守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3)现金比率分析。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可立即偿付债务能力越强,但是如果该指标过高,则说明企业的流动资产没有有效的利用。因此,这一指标正常应该保证在20%左右最为合适。该指标的现金类资产是不包含存货及应收款项的。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投资效果;企业权益资金的稳定程度、实际价值及增长状况;企业的经营现金流等。主要评价指标有: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可以综合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将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进行对比,反映在企业总资产中由债务获得的有多少,也可以作为企业清算时衡量债权人利益受保护的程度。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举债越多,负担越重。站在债权人的立场,其最关注的是不同融资方式的安全度及其能否按期回收本息。如果一个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仅占公司资产总额的小部分比例,则企业的经营风险将主要由债权人承担,这将对债权人非常不利,融资给企业的资金风险很大;相反,如果该指标较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其权益越有保障。2)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比率是将股东权益与资产总额进行对比,表示企业总资产中有多少是通过投资人投资获得的。该指标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要正常运营,该指标要控制在适中的数值,如果股东权益比例过小,则说明企业负债过高,企业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越弱;如果股东权益比例过大,则说明企业主要资金是股东投入的,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积极融资不断扩大经营规模。3)产权比率分析。产权比率是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值,这一指标说明企业的债务负担和企业的偿债保证程度之间的相对关系。产权比例可以反映股东持股情况,也可以侧面反映出企业的借款经营程度,是企业财务结构是否稳健的标志。比率较低说明企业自有资本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大,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就越强。4)利息保证倍数。利息保证倍数又称已获利息倍数,通俗讲就是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是企业经营息税前利润与借款利息费用的比值,用来衡量一个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借款利息能力较强,债权人的利息权益越有保障。因此,债权人会分析该指标,用以衡量其债权的安全程度。

三、运用财务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的意义

(一)科学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考核公司业绩

及时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做到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全面了解,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等能够全面把握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进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不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二)帮助管理层不断挖掘公司潜能,实现公司经营目标

对一个公司而言,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存续的最终目标,公司管理层通过进行财务比率分析,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找出对公司经营发展不利的各种因素,及时出台相应对策进行应对。通过对公司的全部人财物等进行整合,不断挖掘公司潜能,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三)是投资者科学投资的保障

投资者是公司财务报表重要的外部使用者之一,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投资是否有价值,能否完成投资的保值增值。作为公司的局外人,只有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才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分析,以此进行投资决策,决定投资方向及金额。

四、结语

随着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财务分析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核心,通过对企业不同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可以使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充分掌握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便于对公司绩效进行考核;能帮助管理层不断挖掘企业潜能,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同时还能为企业的投资者提供科学投资的决策支持。

(作者单位为中化方兴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8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3-0068-08

A discussion of the stochastic relation between Stock Price and earnings per share

SuPinggu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Be directed a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ck price and earnings per share,the paper discuss stochas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stock pricewith earnings per shareand their variation rateswithby viewingwithas two-dimensional stochastic vector,andwithas two-dimensional stochastic vector ,and by using the ratio of price to earnings per share as a index of valuing stocks. Under the analyses of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and conditional variance, the paper put forward a stochastic model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del reveal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stock price and the variation of earnings per share, and it also uncover the way and size of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variance of earning per share, the variance of price itself, the coefficient of the two variablesthat cause the price to vary. Beside, the model is a stock valuing model that is based on earning ability of company, so it has special meanings to china stock market, because it is irrational. It can help the investors to invest with rational sense.

Key wordsStock Price, earnings per share, stochastic relation

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事关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股票市场与上市公司之间相互关系的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证券市场中股票估价与投资理念的实际问题,是证券市场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课题之一。对于这一问题,虽然国内外许多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角度证实了:作为虚拟资本的股票,最终必然要受制于实体经济,其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其市场价格则要遵循“价格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实际市场价格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理论研究是一种确定性关系研究,这就使得这种研究的结论很难适用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现实股票市场;而大多数实证研究本身则并不能揭示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随机关系,也不能给出二者之间明确具体的随机关系表达式,因此很难用来指导股票投资活动。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考察现有有关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关系研究的贡献及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将公司盈利(及其增长率)与股票价格(及其变动率)看作是二维随机变量,运用概率论中的条件概率分析方法,来揭示股票价格变动率与公司盈利增长率的随机关系,建立二者之间的随机关系理论模型。此外,本文还将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价格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一、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盈利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在理论上探讨股票内在价值或称理论价格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以下观点基础之上的,即股票是权益证书,代表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持有人有权获取公司未来的盈利。公司未来盈利越高,股票的价值就越大。所以,股票内在价值可以用现金流贴现方法加以确定,主要包括两类现金流贴现模型:第一类是股利贴现模型,该模型将股票的内在价值看作是公司未来所有各期每股红利支付额的现值。由于未来各期分派的现金股利等于各该期的每股盈利与派息率的乘积,所以可以将股利贴现模型写成

第二类贴现模型关注的焦点不是股利,而是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投资机会。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和投资机会角度看,股票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在现有规模和状态下公司业务持续经营所产生的未来一系列等额现金流X1的现值X1/r;二是从下一期开始公司未来投资机会的净现值,即从下一期开始未来各期每股盈利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额的现值与引起这种增加的留存收益再投资额的现值之差。所以第二类模型可以写成

上述现金流贴现分析模型的贡献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公司未来盈利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决定作用;建立了股票内在价值与公司未来盈利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证明了公司未来盈利是实现内源融资、扩大生产规模、进行价值创造的源泉;是进一步增加未来盈利和投资者取得更多红利的可靠来源,因此是股票价值决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如宏观、微观经济因素及公司内部管理因素,虽然也对公司股票价值有影响,但它们都是通过影响公司盈利而间接对股票价值产生影响的。

然而,这类模型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确定性关系模型。在这种确定性模型下,投资者要准确估计股票的内在价值,就必须准确地预测公司未来所有各期的每股盈利、派息率、留存比率等,而这则要求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各期是否具有投资机会,是否需要减少当期红利支付额,留存部分盈余用于再投资,这些投资是否具有正的净现值,能否增加未来的盈利和红利支付额,未来各投资项目的风险有多大,相应的折现率应该为多少,都作出准确的预测。而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要做到这些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类模型的理论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其适用性很小。

第二个方面是从实证角度对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这种研究主要是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如回归分析法,将公司每股盈利作为解释变量,股票的市场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历史数据,直接对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公司盈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国内外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都证实,成熟市场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每股盈利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就国外的研究来看, Ball和Brown (1968)首次发现,美国股票市场股价与公司的会计盈余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二者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1957―1965年间,经历正的盈余变动的股票具有正的价格变化;反之,负的盈余变动与负的价格变化相连[1]。Beaver, Clarke和Wright(1979)扩展了Ball和Brown的研究,结果显示,盈余变动对股价变化的影响远大于Ball和Brown 所估计的幅度[2]。后来的许多研究如Ohlson(1995)的研究也相继发现,股价与盈余数字有显著的相关性[3]。

就国内的研究来看,赵宇龙(1998)较早地发现中国股市会计盈余数据具有信息含量[4]。陈晓、陈小悦、刘钊(1999)对1994―1997年A股市场的研究证实,A股市场上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5]。陆宇峰(1999)的研究发现,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对股价的解释力度在逐年增强,特别是在机构投资者比重增加情况下,影响股价的基本面因素日益重要[6]。陆静、孟卫东、廖刚(2002)利用1999年到2001年的数据,比较了公司每股收益和自由现金流量对股票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证实了公司每股收益比现金流量能更精确地解释股票价格[7]。这些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日益健康,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会计盈余越来越成为影响股票估价的重要因素。

上述实证研究的贡献在于,它利用公司盈利与股价变动的实际历史数据证实了市场价格与公司每股盈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市场价格变动对公司每股盈利变动的依存关系。

然而,大多数实证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这类研究并不是在深入分析公司盈利与股价这两个变量客观上存在的某种联系机制和随机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揭示和构建二者的随机关系理论模型,进一步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的,而是在首先假定二者存在线性或某种非现性关系的前提下,利用历史数据来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这种线性或非现性关系。也就是说,大多数实证研究本身并不能对二者之间的联系机制及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随机关系给出明确的理论上的阐述,也不能给出二者之间明确具体的随机关系表达式,因此很难用来指导股票投资活动。

二、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的随机关系分析

正因为有关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的实证研究本身并不能给出二者之间明确具体的随机关系表达式,而现金流贴现理论模型则没有考虑到随机性,是一种确定性关系模型,无法用来指导充满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现实股票市场的投资,所以有必要从不确定性角度来探讨和建立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之间的随机关系模型。为此,本文以下部分将从随机性出发,通过将股票价格及其变动率与公司盈利及其增长率分别看作是二维随机变量和,借助于市盈率这个联系股价与公司盈利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运用条件概率来揭示股票价格变动率与公司盈利增长率的随机关系,进而建立一个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随公司盈利变动而变动的随机关系模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现金流贴现理论模型及大多数实证分析模型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基于公司基本面和盈利能力的实用的股票估价模型。

(一)作为二维随机变量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盈利

尽管现金流贴现模型和实证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证明了股票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盈利,但二者的关系并不像贴现模型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机关系。这是因为,公司赢利受宏观及微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受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红利政策、投资机会、留存收益再投资的回报率等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随机性,是一个随机变量;同样,由于股票价格不仅受具有一定程度不确定性的每股收益的影响,而且还受股票市场本身其它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受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股票价格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由于公司每股收益和股票价格都是随机变量,并且后者除了受前者的影响之外,还受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每一个可能的公司每股收益下,股票价格都会有众多的可能取值及相应的发生概率。于是,可以将公司每股收益X和股票价格Y看作是一个二维随机变量(X,Y)。

正因为公司未来每股盈利是随机变量,股票价格也是随机变量,所以投资者无法通过准确地预测公司未来所有各期的每股盈利,依据现金流贴现模型,一次性评定一个确定的股票价值。而只能从随机性出发,通过将股票价格Y及其变动率y与公司盈利X及其增长率x分别看作是二维随机变量(X,Y)和(x,y),根据公司盈利对股票价格的决定作用,在深入分析宏观、微观经济因素、公司成长机会以及内部管理等偶然因素变动的基础上,首先对公司下期每股盈利Xt+1及其在已知的本期每股盈利Xt基础上的增长率x=(Xt+1-Xt-Xt)/Xt的概率分布作出预期;其次要借助于联结公司盈利与股价的某种估价指标如市盈率指标,对其所估计出的每一个可能的下期每股盈利水平下,股票下期价格Yt+1及其在已知的本期股票价格Yt基础上的变动率y=(Yt+1-Yt)/Yt的条件概率分布作出预期。并且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经营环境的改变、投资项目的变化,不断调整他们的预期。

(二)公司盈利的概率分布及投资者对其的预期

在二维随机变量(X,Y)和(x,y)中,由于公司每股收益X及其增长率x影响着市场价格Y及其变动率y,所以为了探讨Y及y与X及x之间的随机关系,需要首先从影响因素和投资者预期的角度来研究X及x的概率分布。

从影响因素角度看,由于X是受大量相互独立的随机因素影响的随机变量,并且每一种因素在总的影响中所起的作用都很小,因此,根据概率论中的中心极限定律,这样的随机变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四)股票价格变动率与公司盈利增长率的随机关系理论模型

正因为无论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还是从投资者的预期角度看,(x,y)的分布都可以近似地看作服从二维正态分布,所以我们可以在(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的条件下,构建二者之间的随机关系理论模型,以便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当公司下期每股盈利增长率为x=xi(i=1,2,…n)时,股价变动率y的平均水平是多少?股票投资的预期差价收益率是多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多大?特别是,当公司下期每股盈利增长率x为其所有可能增长率的平均值E(x)时,股价变动率y的总体平均水平E(y)是多少?股票投资的总体预期差价收益率是多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多大?

在(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的条件下,根据概率知识,当公司下期每股盈利增长率为x时,股票价格变动率y的条件数学期望E(y|x)的表达式为:

式(5)具有深刻的经济内涵。它表明:

①股价变动率y与每股盈利增长率x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依存关系。这是因为,公司盈利不仅决定着股票的内在价值,而且还通过市盈率指标影响着市场价格,它的变动必然会引起股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

②当每股盈利增长率为x时,它的这一增长能够引起股价发生多大幅度的上涨,一方面取决于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ρ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股价自身波动的不确定性σ2与每股盈利波动的不确定性σ1之间的比率σ2/σ1的大小,即取决于一个单位的每股盈利的波动能够引起股票价格发生多大幅度的波动。这是因为,股票的市场价格不仅受公司每股盈利这一随机变量影响,还受其他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股价的变动与每股盈利的变动并不完全同步,而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这样,当一单位的每股盈利的波动能够引起股票价格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时,即当σ2/σ1较大时,则每股盈利增长一定幅度x就能够引起股价发生较大幅度的上涨。

③当每股盈利增长率x围绕它的均值μ1上下波动(x-μ1)时,股票价格变动率y就围绕它的均值μ2上下波动ρ(σ2/σ1)(x-μ1)。

正因为式(5)明确具体地揭示了y与x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及其联系机制,反映了影响股价变动的各种随机因素的结构及各自影响作用的大小,因此,投资者可以用它来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动。不过,由于股价的变动不仅受公司每股盈利变动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还受其他众多偶然因素变动的影响,所以投资者运用(5)式进行预测和决策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则是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之一。式(6)中的σ2y|x=D[y|x]=(1-ρ2)σ22就是衡量这种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大小的指标。它表明,股价变动的不确定性σ2y|x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股价自身波动性σ22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y与x的相关系数平方ρ2的大小。股价自身的波动性σ22越大,二者的相关系数ρ越小,股价变动与每股盈利变动之间的依存关系越弱,则投资者运用上式进行预测和决策的风险就越大。

三、 随机关系模型的运用

为了运用式(5)进行预测和决策,需要估计它的各个参数μ1、μ2、σ1、σ2的具体数值。对此,可以利用股票价格变动率与每股盈利增长率的历史数据进行估计。这是因为,这两个变量的历史关系反映了历史上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是否建立在对公司盈利预期基础之上。或者反过来说,这两个变量的历史关系反映了公司盈利的变动是否改变了投资者对公司及其股票的认识和预期,从而改变了其投资决策,进而影响了股票价格和股票投资收益率。

当采用历史数据估计(5)式的参数时,它的含义就是,当公司每股盈利增长率x围绕它的历史均值μ1上下波动(x-μ1)时,股票价格变动率y就围绕它的历史均值μ2上下波动ρ(σ2/σ1)(x-μ1)。这样,如果根据历史数据对(5)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显著相关,则说明公司每股盈利增长对股票价格变动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由历史数据估计出的参数确定的模型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投资者就可以根据其对公司下一期每股盈利增长率的预期,运用该模型对公司股票下一期价格的变动作出预测,并将它作为投资决策的参考。

为了从实证角度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是否建立在对公司盈利预期基础之上,考察公司盈利变动对投资者行为和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检验公司盈利变动对股票价格变动的解释能力,了解市场的成熟状况和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本文选择1994年底至2005年底上证A股指数成份股加权每股盈利及股价指数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为此,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对加权每股盈利年度增长率按百分比增长率x=(Xt+1-Xt)/Xt计算,对股价指数年度变动率即年度投资收益率采用对数收益率y=(Yt+1-Yt)/Yt≈ln(Yt+1/Yt)计算(见表3)。在此基础上,绘制上证A股成份股股价指数变动率与加权每股盈利变动率相互关系图1,并对式(5)进行OLS回归,结果见表4。

观察图1可以看出,上证A股指数变动率与加权每股盈利变动率总体走势基本一致。这表明随着中国股票市场逐渐向健康方向发展及投资者投资理念的日益成熟,公司盈利能力正在逐渐成为投资者投资股票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公司盈利的变动正在成为影响股价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预期,随着中国股票市场日益健康,这种情况将日益显著。

从表4的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0.0806的P值表明,回归系数在8%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所以可以在该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而接受回归系数不为0的备择假设。这说明上证A股加权每股盈利的变动是引起股价指数变动的重要原因,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而R2=0.274205则表明,式(5)中-μ2的变动中只有27%能够被(x-μ1)的变动所解释,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理想。这说明,从以往情况看,公司盈利能力虽然是投资者投资股票时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政策变动、投机炒作、股票操纵以及公司盈利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散户投资者脱离公司基本面跟风投资等,也是造成中国股票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打击股票操纵,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是今后中国股票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相信随着中国股市逐渐走向健康和成熟,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公司基本面和盈利能力分析的股票估价模型的实用性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Ray Ball, Philip 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2):159-178.

[2] William H. Beaver, Roger Clarke.William F. Wright.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systematic Security Returns and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Forecast Erro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9,17(2):316-340.

[3] Ohlson J.Earnings,Book Value,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arch,1995,(11):661-687.

[4] 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1998,(7).

[5] 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6) .

[6] 陆宇峰.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基于“费森―奥尔森估值模型”的实证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论文,1999.

[7] 陆静,孟卫东,廖刚.上市公司会计盈利、现金流量与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2,(5):34-42.

[8] 龚六堂.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沿――首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纪要[J].经济研究,2001,(8).

[9] 陈信元,陈冬华,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金融研究,2002,(4).

[10] 苏平贵.现代证券市场理论的发展及局限性[J].投资研究,2004,(6).

[11] 廖旗平.应用流通权定价理论确定对价水平[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12] Campbell, J.Y. and R.J. Shiller.Valuation Ratios and the Long-Run Stock Market Outlook[J].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1998.

[13] Campbell, J.Y. and R.J. Shiller.The Dividend-Price Ratio and Expectations of Future Dividends and Discount Facto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8:195-228.

[14] Campbell, J.Y. and R.J. Shiller.Stock Prices, Earnings, and Expected Dividends[J].Journal of Finance,1998:661-676.

[15] Basu, S.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Price-Earnings Ratios[J].Financial Management,1975,4(2): 53-64.

[16] Basu,S.Th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s in relation to their Price-Earnings atios[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3): 663-82.

[17] Fama, E.F. & French, K.R.Value versus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8,53(6): 1975-99.

[18] Nicholson,S.F.Price-Earnings Ratios[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1960:16(4): 43-45.

[19] Nicholson, S.F.Price-Earnings Ratios in relation to Investment Results[J].Financial Analysts ournal,1968,24(1): 105-09.

[20] Ohlson, James.A synthesis of security valuation and the role of dividends, cash ows, and arning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0,(6):648-676.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9

一、基本部分:1、机会:⑴描述创业计划:瞄准清晰的市场要求,瞄准具体的目标顾客。⑵描述产品和服务概念:使用类比,给出例子,解释怎样满足顾客的需求。⑶描述市场中的竞争

2、策略⑴策略+目标市场+创业模型。⑵怎样盈利?⑶怎样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⑷谁是顾客?

3、怎样做:怎样盈利潜力、预期收入、盈利能力、回收策略、描述管理队伍、全面均衡、经验不足

二、可选部分:产品户服务的命名:命名时应考虑的因素有:时髦用语、暗示创业模型、有说服力、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三、注意:

1、以顾客为中心描述之一讨论的框架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特大的大型应用;这个风险事业是一种解决方案对顾客需求的特殊之处,初步成功

2、使用图标来说明概念,清晰简洁的书面材料,直接了当。

创业计划竞赛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服务,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以描述公司的创业机会,阐述创立公司、把握这一机会的进程,说明所需要的资源,揭示风险和预期回报,并提出行动建议。创业计划聚焦于特定的策略、目标、计划和行动,对于一个非技术背景的有兴趣的人士应清晰易读。创业计划可能的读者包括:希望吸纳进入团队的对象,可能的投资人、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政策机构。

创业计划的组成部分创业计划一般包括:执行总结,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市场调查和分析,公司战略,总体进度安排,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管理团队,企业经济状况,财务预测,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等十个方面。

1. 执行总结是创业计划一到两页的概括。包括以下方面:本创业计划的创意背景和项目的简述 创业的机会概述 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 经济状况和

盈利能力预测 团队概述 预计能提供的利益

2.产业背景和公司概述 详细的市场分析和描述 竞争对手分析 市场需求 公司概述应包括详细的产品/服务描述以及它如何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进入策略和市场开发

策略

3.市场调查和分析 目标市场顾客的描述与分析 市场容量和趋势的分析、预测 竞

争分析和各自的竞争优势 估计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市场发展的走势

4.公司战略阐释公司如何进行竞争: 在发展的各阶段如何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 通

过公司战略来实现预期的计划和目标 制定公司的营销策略

5.总体进度安排 公司的进度安排,包括以下领域的重要事件: 收入来源 收支平

衡点和正现金流 市场份额 产品开发介绍 主要合作伙伴 融资方案

6.关键的风险、问题和假定 关键的风险分析(财务、技术、市场、管理、竞争、资

金撤出、政策等风险) 说明将如何应付或规避风险和问题(应急计划)

7.管理团队 介绍公司的管理团队,其中要注意介绍各成员与管理公司有关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注意管理分工和互 补);介绍领导层成员,创业顾问以及主要的投资人和持股情

8.公司资金管理 股本结构与规模 资金运营计划 投资收益与风险分析

9.财务预测 财务假设的立足点 会计报表(包括收入报告,平衡报表,前两年为季

度报表,前五年为年度报表) 财务分析(现金流、本量利、比率分析等)

10.假定公司能够提供的利益 这是创业计划的“卖点”,包括: 总体的资金需求 在这一轮融资中需要的是哪一级 如何使用这些资金 投资人可以得到的回报,还可以讨论可

能的投资人退出策略

目标:指明计划的投资价值所在。解释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参赛项目具体来源:

参赛小组成员参与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此种情况下,参赛小组须向组委会提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所有人的书面授权许可,以引用其产品);可能研发实现的概念产品或服务。

一、核心内容

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详尽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

现实的财务预测

明确的投资回收方式

精干的管理队伍

二、写作框架

概述: 公司的业务和目标及其他

产品或服务:

用途、好处

竞争优势所在

专利权、著作权、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10

关键词:投资;不确定性;分析

Key words: investment;uncertaintie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102-02

0引言

工业企业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是一种事前评价。 在其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性,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会引起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的风险性,甚至造成决策失误。为此,在完成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后,还需要进一步对项目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三大类[1-2]。

1盈亏平衡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生产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下,研究投资项目成本与收益平衡关系的一种方法。其前提假设是产销量一定,根据产量、成本、售价和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预测和分析。盈亏平衡分析中,以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点应用最为广泛。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常用生产能力利用率的盈亏平衡点BEPr和动态盈亏销售额BEPx计算。

BEPr=■(1)

BEPx=■(2)

C■为年固定成本;S为年销售总收入;C■为年可变总成本;T为年销售税金及附加;P为单位销售收入;V为单位变动成本;单位产品t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1-BEPr又称为经营安全率,数值越大则表示抗风险的能力越强,一般情况在30%以上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例如:某变速器企业新增变速器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当年建成后投产,达产后年新增变速器产能1万台,预测每台销售1万元,单位变动成本8000元,年固定成本900万元(年折旧为750万元),生产周期为10年。税金及附加暂忽略不计。

按照公式(1)和(2)计算生产能力利用率和产量的盈亏平衡点:

BEPr=■×100%=45%BEPx=■=4500台

如图1所示,年总生产成本(年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和)与销售收入的交点为盈亏平衡点。平衡点越低,项目盈利的机会越大,亏损的机会越小。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千方百计的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并提高产品的销量和单价。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在应用中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原因是保本点的计算是在以下三项假设条件下进行的:一是产销量相等;二是单位变动成本不随生产批量变化而变化;三是销售价格在任何销售水平上都相等,其关系都为线性关系,而这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不现实的。即使调整为非线性关系,来模拟实际情况,由于人为痕迹明显,也难以准确描述实际情况。因此,盈亏平衡分析方法更多的是给出定性的分析,定量效果差。

2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研究投资项目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项目经济指标发生的相对变化,并通过这种相对的变化来判断这些因素对项目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影响投资项目的主要因素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总投资额、项目期末残值、经营成本、产品价格、产销量、达产期限和基准折现率等。确定该因素后,假定一个微小的变化会严重的影响经济效果指标,则该因素为该项目的敏感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常用的方法有单参数分析和多参数分析[3]。

对上文变速器企业的投资项目,估算现金流量表如表1,假设基准折现率为10%,各个参数都有在15%波动的机会,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如下。

采用净现值(NPV)作为评价指标,则目标函数如下:

NPV=-I+(S-C)(P/A,10,n)+L(P/F,10,11)

=-7500+1250(P/F,10,1)+1850(P/A,10,9)(P/F,10,1)

+800(P/F,10,11)=3275(万元)①(3)

灵敏度β=■

由上面两式就可计算风险因素变动时相应的净现值及其灵敏度,如表2。

由表2中结果分析可知,上述四个可变因素中,净现值对销售收入和经营成本较为敏感,而投资额与资产残值的变化对预期利润值得影响不大。评价指标对各因素的敏感次序依次为销售收入(S)、经营成本(C)、投资(I)、资产残值(L)。这便是投资项目决策过程中关注的排序,符合一般工业企业投资项目的关注度排序。

从图2可以看出销售收入和经营成本对基本方案净现值的影响曲线与零净现值线(横轴)的交点(临界点)分别为-6.32%和7.5%。,也就是说,当销售收入降低约6.2%和经营成本提高约7.5%时,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

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上,假定其他不变,改变一个因素的前提,不符合实际的真实情况,并且实际变化的幅度和范围不一定在其设计的范围内,也难以判读每种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如果考虑各个因素其内在的逻辑性和预期变化,采用多因素模型,则由于度量更加复杂,更难以把握[4]。

3概率分析[5]

概率分析是事先给出影响投资项目的各因素发生的某种变动的概率,运用概率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风险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步骤有如下:

3.1 确定风险变量的概率一般通过对大量已完成的类似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采用专家调查等方法来确定各风险变量可能发生的状态及相应的概率。

3.2 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和方差列出各变量不同状态及其相应概率的组合,并计算每种组合下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及其相应的组合概率。将各组合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净现值分别相乘,得出各个组合的加权净现值,然后将各个加权净现值相加■NPV■×p■,求得净现值的期望值E(NPV)。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E(NPV)=■NPV■×p■=NPV■×p■+NPV■×p■+…+NPVn×pn(4)

方差D(NPV)=用于表示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即对期望值的偏离程度。

D(NPV)=■{E(NPV)-NPVi}2Pi(5)

净现值NPV≥0的概率由概率论的中心极限定理可假定NPV服从正态分布,即:

P(NPV≥0)=1-P(NPV

=1-P(■

需要对上述的公式进行解释。

3.3 投资项目经济风险评价在上述基础上考虑不同行业或项目投资风险程度的不同,把投资的风险程度以风险投资系数的形式表示并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QRL=QR-λQL(7)

其中,QRL为项目风险收益综合值;QR为NPV≥0部分的概率,即风险收益;QL为NPV

QRL可以将项目的风险收益和风险损失有机地结合起来,较好地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偏差对投资收益的影响,QRL越大,表明投资项目投资价值越大,若QRL

同样以前面的变速器企业投资项目为例,若基准折现率为10%,销售收入(S)、经营成本(C)、投资(I)三个风险变量经专家调查认为每个变量有三种状态,其概率分布如表3所示。试对该项目进行风险评价。

因每个变量有三种状态,共组成27个财务评价数据,表上第一个分支表示销售收入、经营成本、投资同时增加15%的情况,以下称为第一事件。

计算分别计算各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以第一事件为例):

P1=0.15×0.3×0.2=0.009

依此类推,计算出其他事件可能发生的概率。

计算各可能发生事件的净现值(以第一事件为例):

NPV1={-7500+1250(P/F,10,1)+1850(P/A,10,9)(P/F,10,1)}

(1+0.15)+800(P/F,10,11)=4055.445(万元)

依此类推,计算出其他事件可能发生的净现值。

由公式(4)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

E(NPV)=■NPV■×p■=4055.445×0.009+10259.23×0.027+…+

2821.9×0.009=10009.91(万元)

由公式(5)计算净现值的方差:

D(NPV)=215635098.1

由公式(5)计算净现值NPV≥0的概率:

P(NPV≥0)=0.719

假设某一投资者欲对该项目进行投资,该投资者根据项目情况,并结合行业实际,选取风险投资系数为1.1,则:

QRL=0.719-1.1×(1-0.719)=0.4099

说明该项目可以接受。

4结论

由于每一类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有其各自优缺点。如:盈亏平衡分析仅能分析整体抗风险能力;敏感性分析更适用于考虑单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概率分析综合了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等等,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决策者应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分析方法,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对投资项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此外,利用决策树和蒙特卡罗模拟也是风险决策的有效方法。前者,特别适合多阶段决策问题,后者适用于无法凭借经验公式和数学模型充分表达的,含有许多随机因素的决策过程。

注:①原数据是按残值800计算的,没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新元.高等工程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王华.建设项目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胡志健, 徐永其.项目净现值的敏感性分析及投资风险防范[J].科技和产业,2008(2).

盈利能力分析概述例11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信号传递成本的企业融资互助担保机理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30日

一、引言

担保是提升企业信用资质的重要金融手段,寻求于担保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现今市场上主要存在政策性信用担保、商业性信用担保以及互信用担保等模式,其中互信用担保由于具有减小信息不对称和降低银行风险的优势,而备受市场的青睐。然而,近年来爆出的“上海钢贸互保圈跑路”、“浙江家具互保链断裂”和“互保企业造假骗贷”等事件,又将公众们的视线聚焦到互信用担保上来。由于互助担保组织中的各个企业间存在信用互保的特质,就可能出现某个不良企业的贷款拖垮整个互保组织的问题,近些年来出现的很多事件就是因为互保中的某一个不良企业的不良贷款导致整个互助担保组织出现危机。而这些种种事件体现出的则是互保组织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互保组织中的某一家企业,它会存在天然的动机粉饰自己的经营业绩等会计指标,以期获得更多的贷款,究其原因是因为互助担保组织、银行与企业三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某些企业会有粉饰经营业绩的动机。

本文通过建立互助担保组织与企业的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在存在信息传递成本与不存在信息传递成本的假设之下的博弈结论。由此理清互信用担保的运行机理,进而为发展互担保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就企业融资难的问题,Stiglitz首先指出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着重分析与演绎了互助担保贷款体系如何解决借款人道德风险,并减轻外部贷款人监督成本。Berger在研究中发现,由于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财务不规范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银行对企业具有更高的审核成本。林毅夫也指出,大型银行天生不适合为企业服务,他们对企业有很高的服务成本,这也是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对于如何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Banerjee采用博弈分析证明互助担保模式的比较优势在于担保集体中自发的监督机制,此为减轻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Besley通过构造社会惩罚的形式以发挥担保品的功效,从而弱化信贷配给问题。Ghatak构造了企业、银行、担保组织的动态博弈模型,认为贷款成员在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下的选择行为可以有效地化解逆向选择问题。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隐性货币收益”、“社会惩罚效应”,“粉饰成本”等因素,运用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互助担保融资模式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钟田丽采用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对互助组织内生性的激励与成本运行机制做出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组建互助担保组织的动力来源于降低成本,这种成立互助担保组织的模式成为了企业的一种最佳选择,建议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的设计,应是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前提下,实现自组织、自运行、自协同、自平衡。崔晓玲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从担保费节约额的分配这个激励机制的视角切入,同时考虑互担保组织内被担保企业相关程度因素,研究了互信用担保运行机理;得出的结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互的担保组织会对企业具有激励作用,并且更有利于降低成本。

综上分析,本文在充分消化、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就互助担保贷款过程中的企业和互助担保组织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构建信号博弈模型,从企业担保贷款保证金角度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的参与双方分别为企业和互助担保组织。其中,企业有两种类型:?兹={?兹H,?兹L},高盈利能力企业?兹H、低盈利能力企业?兹L,其中高盈利能力企业的概率为P(?兹H)=?酌,低盈利能力企业的概率为P(?兹L)=1-?酌。

假设2: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除了贷款利息外,还包括担保费率,高盈利能力的保费率为RH,低盈利能力的担保费率为RL(RH

假设3:一年后高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为H,低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为L,Ra、Rb分别表示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利率。

假设4:担保组织对企业收取保证金(费率为Rg),企业可以选择接受与否来释放关于自己盈利能力高低的信号,接受与否均可获取担保贷款。

根据前述假设,得出博弈时序如下:

1、自然年根据特定的概率分别从可行的类型集?兹={?兹H,?兹L}里选择企业的类型?兹i。

2、企业观察到自然的选择后,从可行的信号集里M={MF,MNF}中选择信号MF(发送信号)或者MNF(不发送信号),在信号成本无差异的情况下高、低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成本均为Rg。高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概率P{MF/?兹H}=?琢,低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概率为P{MF/?兹L}=?茁;高盈利能力企业不发送信号的概率P{MNF/?兹H}=1-?琢;低盈利能力企业不发送信号的概率为P{MNF/?兹L}=1-?茁。

3、担保组织在观察到企业是否发送信号的战略后,从行动集R={RH,RL}选择担保费率策略(RH为低担保费率,RL为高担保费率)。

由于企业盈利能力是私人信息,担保组织不知道,因此参与双方的博弈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具有信号传递博弈的特征。所谓信号传递博弈,就是指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向信息不对称的担保组织发送信号来传递自己真实类型,从而降低逆向选择带给双方的损失。发送信号的途径按其成本异同分为两类:一是盈利能力高与低的企业传递相同信号时成本无差异;二是不同盈利类型企业传递相同信息成本有较大差异,这两种信号传递机制的效果也有显著区别。为此,本研究将分别对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和有差异两种情况进行博弈分析。

四、基于无差异信号传递成本的博弈分析

在整个担保贷款过程中,假定交纳相同比例的保证金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并无差异,即两者的信号传递Rg={F=1/?兹=H}=Rg={F=1/?兹=L},那么这一基于信号成本无差异的信号博弈分析如图1所示。(图1)

在上述情况下,因为已知条件RH

结论1的经济学意义在于不同盈利能力的企业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时,该信号博弈仅存在唯一的精炼贝叶斯混同均衡:高盈利能力企业、低盈利能力企业都选择不发送信号,担保组织无法确定企业盈利能力高低,从而无法给出正确的担保费率策略。此种情况下,会形成类似于“柠檬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五、基于不同信号传递成本的博弈分析

从前述的分析得到,当信号成本无差异时,企业缴纳保证金所发送的信号不能起到类型区分的作用,那么要使信号博弈传递机制起到类型区分的效果,核心在于使博弈模型存在分类均衡解,即高盈利能力企业选择策略{F=1},低盈利能力企业选择策略{F=0},以此使担保组织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的不同信号而将其正确地分离开来。

Spence曾提出“斯宾塞-莫里斯条件”:信号博弈中分离均衡存在的基本条件是不同类型的信号发送者发送相同信号的成本不同。在本文研究情况下即为:Rg{F=1/?兹=H}≠Rg={F=1/?兹=L},分别以RH表示Rg={F=1/?兹=H},RL表示Rg{F=1/?兹=H}。在担保贷款过程中,显然高盈利能力企业因其盈利能力强,就更加容易筹到“保证金”,换句话说高盈利能力卖家发送信号(缴纳保证金)成本要远低于低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的成本,即RH

结论2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当信号传递成本不同时,该信号博弈仅存在唯一的贝叶斯分离均衡:高盈利能力企业发送信号,低盈利能力企业不发送信号。当然,这种分离均衡的存在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RL-RH>Rh,表示仅仅当高盈利能力企业享受的担保费率优惠(RL-RH)大于其信号发送成本Rh时,发送信号对高盈利能力企业有利,其才愿意发送信号;(2)Rl>RL-RH,表示仅仅当低盈利能力企业“冒充”高盈利能力企业承担的粉饰成本Rl大于高盈利能力企业享受的担保费率优惠(RL-RH)时,理性的企业才不会发送信号;(3)A>RL-RH,对担保组织来说,仅仅当其从高盈利能力企业得到的额外收益A大于担保费率折扣(RL-RH)时,担保组织才会选择低担保费率策略。当前述所有条件全部满足时,担保组织才可以从企业发送的信号来判断其类型,进而做出正确的担保费率策略,来规避 “逆向选择”问题。

六、结论

本文将互助担保贷款过程中担保保证金作为企业传递信号的途径,建立了没有信号传递成本和有信号传递成本的两种信号博弈模型,运用信号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互助担保贷款过程中担保保证金的信息区分作用,得到如下结论:

(一)当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时,高盈利能力和低盈利能力企业均混同于不发送信号的精炼贝叶斯均衡。现实中互助担保组织发生的若干造假事件,根本原因就是整个互助担保组织没有很好的区分不同企业的机制,参加互助担保组织的企业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甚至没有信号传递的成本。@就导致了差企业粉饰自己的动机,对整个互助担保组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当信号传递的成本对高低盈利能力企业不同时,交纳保证金这个信号就能区分出企业的优劣,从而克服交易过程中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实际的互助担保机制设计中,应用缴纳保证金这一措施来甄别企业的风险,可以通过这一良好的机制设计来克服互助担保组织的内生缺陷。“上海钢贸互保圈跑路”、“浙江家具互保链断裂”和“互保企业造假骗贷”都是因为互助担保组织中某些企业粉饰自身业绩获得更多的信贷,而出现的还贷问题则将整个组织拖入泥潭,良好的机制则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鉴于此,互助担保组织在设立担保基金的时候,应将信号传递的成本体现为企业所缴纳的担保金,互助担保组织可适当提高保证金比率,这也就提高了低盈利能力企业通过包装粉饰把自己变成高盈利能力企业的成本。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互助担保组织可以从理论上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1]Stiglitz,J.E.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4.3.

[2]Berger A,Udell G.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J].1998.22.

[3]林毅夫,李永.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4]Banerjee,A.Thy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2.9.

[5]Besley,T.,Coate,S.Group Lending,Repayment Incentivesand Social Collateral[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46.1.

[6]Ghatak,M.Screening by the Company You Keep:Joint 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Peer Selection Effect[J].Economic Journal,2000.110.465.

[7]孟,钟田丽.小微企业与互助担保组织的动态博弈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2.

[8]崔晓玲,钟田丽.中小企业互信用担保运行机理分析[J].管理学报,2010.12.

[9]郝蕾,郭曦.卖方垄断市场中不同担保模式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