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中历史教资重点笔记

初中历史教资重点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2 10:15:18

初中历史教资重点笔记

篇1

现阶段,随着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创新,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局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在历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感到:历史教师在利用和开发历史教材教学作用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历史资源,并将两者加以整合,才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往往被放在低于语文、数学、英语教学的位置,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这种现状给历史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不小的压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总结出以下两点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历史教材内容。湖湘大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因此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许多湖南的历史知识,如四羊方尊、屈原、蔡伦,魏源《海国图志》、曾国藩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湖南志士、伟人等。随着新课改的出台,历史教材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课程资源,不断扩展课堂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2012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中,第23题考查什么是雷锋精神,人教版教材的课文正文中并未涉及,而是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自由阅读卡”中。只有不断地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和开发教材所提供的资源,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方向,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重组,按照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时间或人物顺序进行重新划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记忆效率。

二、整合湖南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学习认知能力。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湖南历史考试内容的分析,出题人主要用选择题或判断题等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内容相对简单,并不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将湖南当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贯穿在历史教学中,将中国的发展历史与湖南当地的发展历史相结合。譬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一课中,教材只提到了孙中山,而2011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第19题却是:请列举两位为辛亥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湖湘伟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湖南当地历史渗透在历史课堂中,这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记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对比思维习惯,又能减少因单独记忆历史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发展而造成的记忆混乱压力。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中倡导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动脑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历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到岳麓书院、雷锋纪念馆、故居等地参观,搜集历史资料,延伸历史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历史遗迹,拉近学生学习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其养成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和习惯。例如: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指导学生动手开展几个活动,如仿制湖南古代文物(长沙有走马楼吴牍、四羊方尊、马王堆素纱禅衣等),临摹欧阳询“欧体”书法比赛,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历史实践活动,弘扬湖湘文化,开展爱国爱家乡教育,使初中学生“知我湖南,爱我湖南”,做一个“忠诚、担当、求是、图强”的湖南人。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教材,再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精神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2

初三历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它不仅要完成初三世界史的新授任务,而且还要完成初一、初二中国史的复习任务,初三历史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了以下两点尝试。

1.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扬州市历史中考采用开卷形式,它减少了死记硬背,更注重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根据课本又高于课本,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1 直接提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提问。如“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发源地、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么?”“《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时间、内容是什么?”等。此类提问方式是针对基础性、知识性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答案都直接来自于课本,所以此类问题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1.2 层层剖析提问。即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的方式。如讲授“清朝加强对的管理”,我层层设问:“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驻藏大臣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立有何意义?为什么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直接提问最后一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层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3 总结归纳提问。让学生将内容相关、相似知识纵横联系,分门别类归纳说明,达到编织经纬,掌握知识全貌的目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单元总结或专题训练,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如在复习完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三个问题: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进程如此艰难?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你有何感悟?通过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4 对比区别提问。将相类似或相反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能掌握开卷考试下主观分析题的解题技能。如我们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可将这三次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从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特点、革命中的重要文件、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结果、革命的作用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分析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这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并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5 讨论式提问。在开卷考试中,直问直答的试题在逐渐减少,尤其是材料解析题更易表现出开放性。如在2010年扬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中31题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2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些开放性试题,学生失分较多,这说明学生开放性思维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经常向学生抛出一些讨论式提问,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主动探究,还可以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加全面,更有深度。如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展开课堂讨论,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一开放性试题。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提高上课、复习和考试效率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让学生做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克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也为复习、考试提供蓝本和依据,因为课堂笔记是课堂教学浓缩的精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1 每课课堂笔记。第一步在每课的课题上面作一纲要式笔记,有助于学生把握住每一个考点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步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做标划、批注式笔记,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知识点,打下扎实的历史基本功,而且此种笔记可以随听随记,简捷方便,对今后的复习、考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 每单元课堂笔记。第一轮复习以单元为单位,因此而形成单元课堂笔记。如以七下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科技、文化成就,涉及到8个考点。我将标题定为《明清时期》,将考点进行整合,并在每一考点后注明页码。具体如下:①政治:军机处(100页)八股取士(101页)②民族关系:清朝加强对的管理(110页)③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和平(郑和下西洋127页)战争(戚继光抗倭104页,郑成功105页,雅克萨反击战107页)清朝外交政策(闭关政策129)。通过课堂笔记,我帮助学生以单元为单位,建立了一个个“块状”形知识网络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快捷定位,并能根据笔记上标注的页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考点,为准确答题奠定了基础。

2.3 专题归纳笔记。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因为专题复习能围绕着一定的线索将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如我在复习中国古代史边疆地区领土问题专题时,对涉及到的考点做如下笔记:①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大陆与台湾第一次官方友好往来。②元朝时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③明朝荷兰于1624~1662年,郑成功收复。④清朝在1895~1945年将台湾割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收复。⑤1949年占据台湾,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通过此专题笔记,学生不仅在复习中能从总体上把握,而且在考试中如涉及到此问题也能集中查阅,节省学生的翻书时间,提高了答题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教学活动,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我们就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极其强烈的。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1.教师应在历史课堂中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由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内容更感兴趣,所以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意联系实际,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我经常与学生共同分析时事热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说明历史在认识社会、判断社会问题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讨论,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通史类或者专题类的书籍

教师可以介绍《全球通史》《大秦帝国》等书籍,也可结合时事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如《旧制度和大革命》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在高中期间的历史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稳固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这种错误理解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线索,构建知识的体系。首先,在章节上整理单元重点知识线索,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个章节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在讲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时,要突出该课在本册书中的地位,因为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对近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打破教材编排,整合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可以参照学情和初中教材对高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比如,我在讲必修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这一课时,由于内容多,理论性强,有很多政治经济学概念,非常不好理解。如何让学生把这节课学好呢?我发现教材材料丰富,我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把本课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美国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我用James一个虚构的人物的人生经历创设了四个历史情境贯穿全课:第一场景讲了James失业,继而又找到工作;第二场景讲了James在70年代再次失业;第三场景讲James在福利政策下的生活,并让学生分析福利政策的利弊;第四场景讲了James在90年代末生活的改变,每个场景都配有相关探究性问题,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篇4

1. 多布置预习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便是布置预习性作业。像这样的作业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提纲式”作业,就是要求就教材内容列出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待下节课上课前抽查;二是“习题式”作业,就是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边预习边做习题,习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要涉及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做好课堂笔记

做好课堂笔记是课堂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科学地做好笔记,是检验是否能调动学生各个学习器官听讲即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好的笔记可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多介绍做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法,重点摘录法,重、难点体会法等。实践证明,能科学做笔记的同学成绩就好,不会做或胡乱笔记的同学成绩往往差很多。因此,课堂笔记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历史学科作业的批改艺术

1. 批改学生作业时要注意学生作业信息的反馈和讲评

教师不重视学生作业讲评,学生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作业评讲,不一定要求有批有评,但对一些典型的习题一定要认真讲评,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然这个讲评过程也要讲究艺术,对作业一贯认真或进步快的学生应多表扬,使之得到鼓励;对普遍错误的作业应讲明错的根源,根据不同错误讲清应对的策略。

2. 作业批改可采用多种批改方式: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

篇5

一、图文史料的魅力:描绘多彩历史,打造高效课堂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而史料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有效的、可行的教学方式。[1]

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从认知方面来讲,少年的思维正向着更为抽象、概括和注重逻辑的方向发展,他们较儿童具有更强的学习迁移能力。[2]初中历史教学不同于高中历史,其史料的开发,首先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才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文字史料、人物肖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文学作品、新航路开辟的地图及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等方式共同实现《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的多层次教学。

二、图文史料的选用:围绕课程标准,训练学生思维

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感悟和理解。用从史料中提炼出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

史料如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后人的层层足迹。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其选取必须以课标为中心。以《世界历史》(人教版·九上)中《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课为例,笔者结合多年初三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选用史料以实现高效听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1.围绕课标选材,突破重难点。

2011版新课标:(1)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2)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3)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本课两大主题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其核心是“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属于资本主义时代曙光的两件大事。教师应该围绕这两件大事开发史料,将这两个主题讲清、讲透。笔者在此选取了几则史料进行说明。

材料1: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世界在发生巨变。在神学笼罩的黑暗中,思想文化的巨人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挑战;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勇敢地探险者找到了沟通世界的新航路,腐朽的封建城堡在风雨中动摇,资本主义新时代即将到来。

材料2:这是一场主张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性解放、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奠定了欧洲新时代的思想基础,使欧洲人走出了愚昧的时代,走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

从这两则史料上看,世界正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思想上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封建教皇的控制,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为主要代表,其核心思潮就是“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价值所在,通过批判天主教会的贪婪、描绘蒙娜丽莎的容颜,展现“人”这个中心。经济上,追求财富的欧洲人对黄金的梦想促使他们开辟了通往世界的航路。

相对于历史概念,初中生对人物的兴趣是最浓厚的。针对本课重点人物哥伦布,在史料开发方面设计如下:他,出生于意大利,起航于西班牙,越过茫茫大西洋,来到了古巴、海地,发现了一个远离亚洲大陆的新世界,当他向西南航抵美洲大陆时,他相信自己到了马六甲海峡附近,因而有了印第安人的称号。

人物众多也是本课的特点之一,人物、国籍、作品众多,使学生记忆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自行设计了一段文字资料:一位威尼斯商人慕名来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文艺复兴的先驱者莎士比亚,探讨了达·芬奇《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还欣赏了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通过辨认错误以正视听,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2.结合问题设计,训练学生思维。

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方面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思维无疑是本课的目标之一,初三学生对地图及方位的把握上还相当欠缺,利用地图《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新课内容的传授是多年来被证明最有实效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学习方位最初始背诵的口诀,看着地图,学生就能完成文字表述:哥伦布西行,越过大西洋,到达今天的古巴和海地,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回到西班牙,绕地球一周,证明了地圆学说。可见,当学生进行文字表述时,是建立在读图识文的基础之上的,空间感跃然纸上。

培养学生利用辩证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一课,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尤其是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影响,是训练唯物史观最好的课题。笔者在此选取了以下几则史料:

材料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道: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的。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材料4:马克思说:“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哥伦布的航行和发现确实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过推动作用,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5:西欧国家使殖民地成为他们的附庸,从而攫取了大量财富。正如亚当·斯密所说(1776):“在任何一块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里,我们所获取的利润一般都远远超过在欧洲或美洲已知的任何一块耕地。”

上述史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欧洲来说确实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来说,则打破了原来各洲孤立的状态,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对印第安人来说却是灾难的开始,生命被屠杀,资源被掠夺……这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要从多方面考虑,要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不能以偏概全,以点覆面。

三、图文史料的升华:构建知识图表,实现高效学习

与传统的声音和文字刺激记忆相比,图像记忆的效率要提高3~10倍,图像记忆的要领是图像必须精简。而所谓的“思维导图”,就是通过绘图,增强人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从而促进大脑潜能的开发,将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展示,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

针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一课,学生通过构建知识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体系;通过设计表格,对相似知识点进行区分,从而帮助基础知识的记忆。设计如下: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基本由原始史料、二手资料和资料创建三个方面构成,史料的选择和创造必须兼顾单元、课题,围绕“课标”这个核心进行运用和开发。

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91-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课堂的导课技巧。

一、直接式导课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紧扣课文主题,进行开门见山的直接式导课。直接式导课具有针对性强、主题突出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利用故事和时事进行直接式导课,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利用故事,直接导入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多历史事件早已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进行导课,让学生直奔学习主题。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戊戌六君子”的故事: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会产生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有关呢?这样导课,直奔主题,立即引发了学生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2借助时事,直接导入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进行直接式导课。用时事进行导入,能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可以洞悉事件的发展规律,深化学生的思想。例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读当前泛滥的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去学习这一课。这样导入,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情境式导课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式导课,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利用视频,创设导入情境

当前,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拍摄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搜集各种与所要教授的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创设导入情境,为学生“重现历史”。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影片《南京!南京!》的剪辑。视频直观地“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烈的史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接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观看影片后的感受,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是什么决定了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这样导入,不仅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

2利用音乐,创设导入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创设导入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豪迈的歌声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样导课,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与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对话的心理冲动,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3利用图片,创设导入情境

利用图片导入,相对于利用视频和音乐导入,耗时更少,也更方便和直接,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没有前两者大。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图片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图片。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将图片放大,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来创设导入情境。例如,可以利用谢攒泰绘制的《时局图》来导入《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局图》形象地表现了列强对我国领土的瓜分状况,及当时我国仁人志士的“救国”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图片导入的缺点是对感官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小,在利用图片导课时,教师可以融合其他导入方式,以取得更好的导入效果。

三、互动式导课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进行互动式导课,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角色扮演导入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深刻记忆所学的历史事实。尽管角色扮演距离当时的历史甚远,细节上无法做到精确地重现历史,但是,只要教师选材正确、引导得当,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时,笔者让学生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宋太祖或者是宋太宗,然后思考:作为北宋的统治者,在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怎样防止自己的土地再次被分割?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互相探讨、互相补充,学习热情高涨。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各自的意见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要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等权利集中,才能维持国家的统一。而这个结论恰恰就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这样导入,不但会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伴讨论导入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研究,以此导入课堂。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大量的课前准备,要精心挑选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例如,笔者教学《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运动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笔者要求其中一组寻找“相同之处”,另一组则寻找“不同之处”。学生们分工合作,积极寻找答案。这样导入,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导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特点等,灵活地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导入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雷 靖)

公 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新闻记者证核况自查工作并重申有关规定的紧急通知》(《2009》299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关于2009年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关于期刊申领新闻记者证的有关通知》《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单位申领新闻记者证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我单位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举报电话为0771-5815336。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13-01

历史作业是历史教学活动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在不少教师设计的历史作业往往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常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尝试创新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笔者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实践证明,教师布置形式多样的历史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作业形式的创新,设计多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课、第2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1)假设你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请用日记的形式描述你一天的生活。允许自由发挥,但必须紧扣历史。(2)请你做一天的导游,为参观北京人和河姆渡人遗址的游客(可以是同学、父母、长辈)介绍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的生活情况。(3)这是一段描绘北京人和河姆渡人一天生活的文字(略)……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笔者要求学生任选一题完成,可以互相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多选做几题。“穿越”是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题(1)让学生投身于北京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中,又允许学生“胡言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非常喜欢选择完成题(1)。题(2)可以在课堂上当场完成,但也有一定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择完成题(3)的学生比较多,此题难度较低,较容易完成。不少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将三道题都完成了。这样设计历史作业,通过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增加作业布置的主体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笔者将布置作业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能力自主布置作业,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要求学优生给学困生布置作业并检查作业情况,而笔者则在课堂上进行抽查。又如,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抄写、背诵类型的作业。笔者还在作业检查环节下功夫,通过学生自检、教师不定时检查、家长会作业展示、每周作业展示、优秀作业展示等方法,保证学生认真布置和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布置作业形成了一种机制,学生在此过程中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将历史学习方法融入作业

笔者认为,历史作业中应融入历史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思想僵化。

篇8

初中学习的科目比较多,可以这样区别初中历史与其它学科:历史更注重的是技巧性的多看多背多记,不像数字计算需要推敲思考。当到了考试前的冲刺阶段,课本内容太多,人物事件难记,尤其是多变的时间地点,假设只是凭着死记硬背是没多大作用的,这时更需要技巧性的复习。扎稳基础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把学习效率提高。实践是最重要的,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疏通各个关联难题,理清思绪,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向积极学习的方向发展,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短期内最大限度提高复习效果。

一、研究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存问题

1.对历史发展模糊,单一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都有相同的苦恼,学生平时学习历史光靠死记硬背,并没有渗透知识点并加以运用,往往学起来不是很理想。由于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把中国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及现代史全压缩成一个单元。老师通过课堂上补充讲解书上缺乏的信息并传达给学生,由于没有充足的课时,书面知识被一笔带过,使得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几千年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知识不够牢固。平时提问答题也会有诸多状况,因为学生基础知识不深,很容易将各个时期朝代及人物事件混淆。比如把记忆中的答案写出,却记不起来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事件,或是分不清楚朝代顺序,将时间写错等漏洞百出的问题。

2.基础不扎实,写汉字出错频率高。几乎每张学生的答卷都会有错别字,无论是填空题还是简答题。往往最常用到的简单词组更容易出错,学生在答题时因为某个词不会写而换成另一种表达,就会曲解了整体大意,从而影响教师给分,这是非常让人惋惜的。

3.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然而许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都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的,无法把握答题技巧,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二、探讨初中历史复习方法

1 知识结构整理法

这种复习方法是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掌握整体脉络,总结出提纲,使其在对本部分内容系统学习掌握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知识结构,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长此以往,在以后的学习中,容易抓住重点,打好基础知识,从而消除害怕学不好的心理。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懂得举一反三,那么遇到的难题都不会是问题。

2 比较异同法

该方法是将历史上发生的性质相似或相同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以及相异的地方,通过罗列这些信息可增加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巩固。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常见的比较方法有如下几种:

1)横向比较法。在不同空间,类型相同的事物处于同一时期所表现出的形式的异同点。不同国家、地域、民族等都是不同空间的具体类型,可通过这些空间在同一时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复习,从美国、英国、法国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出发,从多个角度理解资产阶级革命,从而发现三者的共同点。此外这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存在个性上的差别: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较特别,属于民族解放性质的,具有双重性。通过比较分析,深刻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表现形式,然后融会贯通,对于理解、记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纵向比较法。处于不同时期的同种事物具体的表现形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出发,观察、比较历史事件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如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印度沦为殖民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走向亚洲强国。通过比较,学生可发现不同历史背景下同一现象的发展是有差别的。

3 问答法、讨论法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再一次学习、记忆。然而很多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经过从头到尾的认真复习,到头来还是把握不了知识的运用。引起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过于自信,学生常常会认为对原有知识的掌握较为全面,复习时没有重视知识结构框架的把握;第二,由于教师落后的观念,常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逼迫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增加历史复习的生动性,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师生对答法,这种方法是针对学生自己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和自身抓不住复习的重点而设置的,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总而言之,虽然现今初中历史复习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每一位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性,增加课堂活力,采用多种复习方法,学生的成绩必然会提高。教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学生出现“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的情况发生,也是学生能提高对知识理解、记忆能力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范莉.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篇9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38-01

说起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很不乐观。尽管现在很多地区把历史列为中考科目,但由于不计入中考总分,只以等级方式呈现。使得各方对它的重视度都不够,因而考起试来成绩很不理想。在我们这里,有些农村中学历史中考的低分率达到了100%,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咱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这些农村孩子如果连历史都学不好,又如何去展望未来呢?因此,提高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质量,是任教农村学校的历史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笔者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农村的历史老师,特别是非专业的历史老师。第一要务是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得有一桶水”。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工作之余阅读历史专业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第二是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历史教学培训;第三是与同事多多交流。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善于思考,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21世纪的今天,时代在发展,历史老师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善于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1.制定教学计划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制定出这样的教学计划:初一重点培养学习兴趣;初二重点培养学习方法;初三重点培养学习能力。这是因为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对这个新学科是否有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习态度。加上初一历史不统考,我们可以腾出一定的时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二历史要统考,在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我们要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来应对考试;初三中考,学生有了两年历史学习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个时候则要侧重培养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让他们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

2.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什么时候激发”、“怎样激发”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要点。

2.1什么时候激趣最好

激趣选对时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什么时间激趣最好呢?笔者认为:初一进校时、新课导入时、学生疲倦时。这三个时间段中,初一进校时最为关键。为什么呢?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进校不久就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你今后再怎么激发,可能意义都已经不大了。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利用好这个时间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够在初一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并让他们保持下去,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也就成功一半了。

2.2怎样激趣才行

第一、激趣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历史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不仅要学习历史,而且要学好历史。

第二、激趣时要用自身魅力感染学生,这种魅力一般体现在教师的亲和力以及讲述的语言和肢体上。比如,教学“巴黎公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更好地感悟《国际歌》的内涵,我们可以用低沉的声音充满激情的演绎这首歌。教学“九一八”事件时,播放一曲深沉辽阔的《松花江上》。然后深情并茂的给学生讲述:“如今我们中国强盛了,辽阔的神州大地,再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再也嗅不到令人窒息的硝烟,人们在和平的环境中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中华民族以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可以忘记历史,可以安于享乐。欧阳修曾在《伶官传序》中写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也很艰难,我们会面临许多来自于内部外部的困难和压力,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还需要我们几代人付出艰辛和汗水,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悲壮的旋律,激情的讲述,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3.改变评价方式

历史是门极具趣味性的学科,但因为要考试,给学生的心里增加了思想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一历史不统考的契机,确保学生对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不用费太大的精力便能获得较高的分数,为初二、初三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初一学生进校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历史课只要做好“三个认真”考试就可以拿高分。三个认真指: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只要你平时作业完成认真,期末评价可以得20分;老师检查你的笔记记得认真,期末评价也可以得20分;这样,还没考试你就有了40分,考试时你只要再考20分就及格了。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历史太好学了,从而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老师会想:万一学生真的在期末考试中只考20分怎么办?请放心,如果学生平时的作业能认真完成,笔记能认真记录,加上历史是开卷考试。有了这几个先决条件,学生是不可能只考20分的。但有了这样的评价机制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因此大增,很多学生甚至能把这个良好的习惯保持到初三毕业。

4.尊重理解和宽容后进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改的理念。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这个理念。在农村学校,由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思想学习后进的学生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是尊重和理解他们,然后是宽容,最后是同他们交朋友。

篇10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以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当前,如何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已日益成为教师们关注的话题。在初中历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近年来,笔者通过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探索、实践,对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笔者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辅助作用

1.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开阔学生视野

历史教学的知识对象是已经过往的人物、事件和现象。我们不可能把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重新发生,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把历史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编成一个课件,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历史信息知识,不受时空限制地再现不可能重演的场景,大大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的视野。笔者讲解关于明朝文化的内容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电视剧片头剪辑下来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回答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三部明朝小说。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往往是课本、地图册、板书等,这些媒体在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媒体的功能与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多媒体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对大量的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节省了过去因板书或以板书形式构成某一图表的时间,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们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在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笔者不仅分析战争原因、性质、过程和影响,还用投影片对《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使学生得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并加强了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讲解关于“世界格局”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主要讲述两极格局解体以及对世界局势的产生的影响,美国因想极力构建单极世界而不惜采取单边主义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都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威胁,学生对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制止战争和反恐的问题很难得出结论,因此,笔者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供了两则材料,让学生提炼其中的观点,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又能让他们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已开始出现学生自己操作进行自学的软件,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步进行的软件。这些软件给学生以自由空间,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同时,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4.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对于重要的历史史实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声音、展示图片等方式进行具体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以便突出教学重点。对于复杂的历史过程、历史线索,教师可以边讲述边演示其运动发展过程,变静态为动态,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教“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相关内容时,“遵义会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及理解其历史意义“遵义会议是我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笔者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让他们看到红军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被动挨打、土气低落,几乎全军覆没的背景;遵义会议后红军采用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加深了对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的记忆。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的运用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多媒体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所以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盲目进行,而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和对教材的详细分析,以及对本节课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设计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这样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

2.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笔者曾经在一些观摩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不注意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单纯追求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展示了很多图片、录像,也不管学生是不是能接受,变“人灌”为“机灌”。结果,台上教师讲得热热闹闹,台下学生表现冷冷清清,师生间缺乏互动,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使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时,应该有机地插入板书、讨论、提问、阅读等传统教学手段,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辅助手段必将被广泛运用。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传统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都要自觉用好多媒体,为推动历史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1

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材是放在初二一学年进行。初二上学期先用四课时学习古代史,再从鸦片战争进入近代史的学习,到蒋、汪发动反革命,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结束。到初二下学期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继续学习,体系与高中雷同,整个近现代史被人为割裂成几部分,内容烦琐,而且跨度较大。近现代史本身头绪繁多,概念繁杂,须记忆的时间更多,教材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学习困难,掌握不牢固,认为历史是最没兴趣、最没价值的学科。

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框架结构大胆创新,全书由六单元组成,前三单元叙述了整个近现代史最基础的内容,而后三个单元为三个专题 。前三单元的内容从标题看已经是很清楚了,分别是晚请史、民国史、共和国史,叙述了整个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条理非常明晰。而每一单元的线索同样清晰。

二、图文并茂,直观性强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一直是根据照片沟描的线条图、想象图,色彩单一,教师感觉失真,学生感觉无味。而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大量的彩色图片资料,在长达130页的教材正文中只有13页没有图片,其余的少则一副,多则六副。图片资料所占的篇幅甚至超过文字资料。这些图片大多数是照片,既有重要人物的画像、照片,也有文物照片、古迹照片等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读性。初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一切知识的掌握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历史教材叙述的又都是远离现代生活、不可再现的往事,这就为学生的感知增添了困难和障碍。照片资料弥补了这些不足,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可视的历史。人们被照片所激发的思绪是任何文字都不能替代的。照片的大量引用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三、内容全面,贴近生活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弗尔提出:“只存在作为整体的历史,历史应当是包罗万象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廉也提出:应当重视“政治以外的历史”,把历史写成整体是历史的时代精神。《历史与社会》正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用了比较多的篇幅讲述社会生活和文化史的内容。在前三单元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之后,用三个单元详细介绍了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工业、文化、社会生活。

四、史料教学,开拓思维

历史学习的一重要原则是“论从史出”,而在以往的历史教材中,史料相当有限,而结论性的论述却充盈其中。如果让学生仅仅通过阅读课本进行讨论与思考,那么学生的思考将会成为缺少内容的泛泛而思,其所进行的讨论也不可避免的完成为泛泛而谈。而在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史料,一改以往教材的弊端。这些史料除了在正文中出现,还有在“读与思”中以问题形式出现,这实际上就是史料分析题,笔者做了统计,一册书共30道史料分析,史料丰富,既有数据,也有漫画,既有新闻报道,也有的诗词。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在阅读、分析史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其历史思维得到训练与培养,同时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也开始品尝了历史学习的乐趣。在先前的历史学习中,学生经常有一种错觉,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问题都很简单,只需记背就可解决,上课听否无关痛痒,所以历史课成了休息课。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史料教学,可以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以史启智”的目的,使历史学科的内在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五、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