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医药综述

生物医药综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2 14:40:40

生物医药综述

生物医药综述例1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16)02-0001-03

手足综合症为临床中常见的使用化疗药物(卡培他滨、奥沙利铂、长春瑞滨等)或生物靶向药物所引起的一类周围神经毒性反应。该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疗用药治疗剂量的提高,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在抗癌药不减量的前提下,西药对本病的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中药对该病疗效确切,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化疗后手足综合症的文献质量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归纳了方药使用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资料来源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线检索,以“化疗”“手足综合症”“中医药”为检索词,公开发表出版时间限定为2001-2014年,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化疗后手足综合症的相关论文或报道。1.1.2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化疗后出现手足综合症的诊断标准;②临床干预为中医药治疗,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③有对照组,且中药方剂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优势或疗效相当。排除标准:①综述、描述类文献;②药理学研究;③理论探讨性研究;④动物实验研究;⑤混合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

1.2方法

对近10年来文献中提到的中医药治疗进行归类,并对每种方法使用的药物进行分析,统计出频次。通过总体分析,研究中医药治疗的主要方法及具体用药的规律。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采用Excel2003录入和整理数据进行校对,用频数及构成比对内服及外洗药物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中医药治疗手足综合症的相关文献55篇,涉及中药107味,共计439味次。2.1内服药物类别及使用频次结果见表1、表2。在治疗手足综合症中,内服方用药涉及12类药物,其中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解表药5类药物的累计使用频率高达84.76%,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手足综合症内服用药的主要药物。其中以补虚药为主,共占39.5%,主要使用药物为当归、黄芪、白芍等;活血化瘀药次之,占23.8%,主要使用药物为川芎、红花、桃仁等。结果见表2。2.2外洗药物类别及使用频次在治疗手足综合症中,外洗方用药与内服方用药侧重不同。其用药涉及11类药物,其中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祛风湿通络药5类药物的累计使用频率高达81.7%,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手足综合症外洗用药的主要药物。其中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共占23.6%,主要使用药物为红花、川芎、鸡血藤等;清热药次之,占21.9%,主要使用药物为赤芍、紫草、黄柏等。结果见表3、表4。

3讨论

手足综合症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手足部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水疱、脓疱、色素沉着、皮肤皲裂等皮肤损害,并伴有疼痛、麻木感等自觉症状的一系列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化疗无法足量和如期进行。中医认为恶性肿瘤发生大多是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癌毒内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痰湿互结成癥积,难用善药取效,非攻不可,故治法上常采用以毒攻毒。化疗药物乃大毒之品,治疗肿瘤则是以毒攻毒之法,故化疗时加重了正气的损伤,导致气虚血瘀,气滞湿阻,血行不畅,脉络瘀滞,气血不能达于四末,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出现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等症。本病正虚为本,血瘀为标。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经络瘀阻”,现代中医家治疗手足综合症多从“正虚血瘀”着手,获一定疗效。本研究结论为治疗手足综合症使用的内服中药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而外洗中药则以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符合正虚为本、血瘀为标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其中,补虚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当归、黄芪、白芍等,当归占首位,使用味次为21,其次是黄芪,使用味次为19。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活血止痛、补血调经的功效,为补机体气血的常用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具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当归中多糖成分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生成的作用[1];当归多糖能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增强皮质激素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激活淋巴细胞产生抗体[1];当归可显著抑制由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组织水肿及慢性炎症损伤[2]。黄芪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对正常机体的抗体生成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促进正常人和肿瘤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提高[4];黄芪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增加免疫器官重量,促进体内IL-2产生,提高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5]。外洗活血化瘀药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红花、川芎、鸡血藤,其中,红花占首位,使用味次为15,其次是川芎,使用味次为10。红花味辛微苦、性温,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良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花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菌、抗疲劳等多种生理活性[6],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及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7]。川芎性温,味辛,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气滞血瘀、经脉运行不畅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等症。川芎还具有镇静、镇痛和一定的抗肿瘤作用[8-9]。清热药、祛风湿药、化痰药、解表药等也被运用于手足综合症的治疗,将辨病与辨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环节、多方面治疗手足综合症,体现了医家治疗癌性疼痛时用药的灵活性、多样性。本篇文章只是初步探讨了中医药治疗手足综合症的用药规律,由于搜索文献有限,采取统计方法简单,只做了单纯频数分析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各医家用方内各个药物之间的配伍作用,并不能直接反映医家临床应用有效的经验及治疗趋势。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深入探讨其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冯学花,梁肖蕾.当归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11(40):4.

[2]胡慧娟,杭秉茜,王明书.当归的抗炎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9,16(11):684-687.

[3]刘玉莲,杨从忠.黄芪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药业,2004,13(10):79.

[4]WeiX,ZhangJ.Astrgalusmongholicusandpolygonummultiflorum′sprotectivefunctionagainstcyclophosphamideinhibitoryeffectonthymns[J].AmJChinMed,2004,35(2):669-680.

[5]黄天风.黄芪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4):431-432.

[6]扈晓佳,殷莎.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3,31(3):23.

[7]王晓菲,金鸣.红花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7,36(1):51.

生物医药综述例2

1、《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半月刊,主办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出版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文,大16开,ISSN:1002-1256,CN:23-1278/R,邮发代号:14-257,创刊时间:1984年,复合影响因子:0.121,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究、疾病防治经验、护理医学、技术·方法、医院管理、综述·讲座、教学研究、病例报告、新动态、新信息等。

2、《现代临床医学》:双月刊,成都市医学信息所和成都医学会主办,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中文,大16开,ISSN:1673-1557,CN:51-1688/R,邮发代号:62-222,创刊时间:1975年,复合影响因子:0.251,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讲座、论著与研究、经验与总结、护理园地、中医中药、刊授继续医学教育、个案报道等多个栏目。

3、《大家健康》:半月刊,吉林省卫生厅主办,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中文,16开,ISSN:1009-6019,CN:22-1109/R,邮发代号:12-121,创刊时间:1985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病例报告、护理园地、老中医经验、临床报道、临床护理、临床经验、临床研究、学术探讨、药物与临床、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药、专题访谈、医院管理等。临床经验、医学教学、医院管理、经验方法、药学研究、影像检验、护理探讨、调研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论坛、综述、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

4、《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双月刊,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和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中文,大16开,ISSN:1671-4040,CN:36-1251/R,邮发代号:44-126,复合影响因子:0.275,创刊时间:2001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医临床、报告与分析、临床药学、护理园地、医院管理。

5、《现代诊断与治疗》:半月,南昌市医学会和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中文,大16开,ISSN:1001-8174,CN:36-1160/R,邮发代号:44-60,创刊时间:1990年,复合影响因子:0.256,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华夏医学掠影、中外医学交流、综述、经验体会、诊疗新技术、教学查房。

6、《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半月,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主办,出版地:云南省昆明市,中文,大16开,ISSN:1007-8517,CN:53-1102/R,邮发代号:64-56,创刊时间:1992年,复合影响因子:0.113,知网、万方、维普和龙源四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民族医药、药物研究、学术探讨、医疗论坛、临床研究。

7、《内蒙古中医药》:旬刊,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主办,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文,大16开,ISSN:1006-0979,CN:15-1101/R,邮发代号:16-78,创刊时间:1982年,复合影响因子:0.059,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临床报道、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疗法与方药、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8、《北方药学》:月刊,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主办,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文,16开,ISSN:1672-8351,CN:15-1333/R,邮发代号:16-421,创刊时间:2004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药品质量及检验、制剂工艺、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综述、经验交流。

9、《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月刊,河南省卫生厅主办,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中文,16开,ISSN:1006-9488,CN:41-1245/R,万方收录。

10、《医学信息》:旬刊,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和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主办,出版地:陕西西安市,中文,ISSN:1006-1959,CN:61-1278/R,万方和维普收录。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临床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交流、综述与讲座、研究生园地、新技术与新方法、经验与教训。

绿色通道

11、《继续医学教育》:月刊,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出版地:北京市,中文,大16开,ISSN:1004-6763,CN:12-1206/G4,创刊时间:1987年,复合影响因子:0.226,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述、医教论坛、医学成人教育、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国外医学教育、考试研究。

12、《实用手外科杂志》:季刊,沈阳市手外科研究所主办,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中文,大16开,ISSN:1671-2722,CN:21-1466/R,邮发代号:8-132,复合影响因子:0.067,创刊时间:1987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文献综述、实验研究、术式讨论、临床经验、病案报告、学习。

13、《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医学版是下旬刊,长江大学主办,出版地:湖北省荆州市,中文,大16开,ISSN:1673-1409,CN:42-1741/N,创刊时间:2004年,复合影响因子:0.214,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祖国医学、护理学、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短篇报道、文献综述、专题讲座等。

14、《黑龙江医学》:月刊,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主办,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文,大16开,ISSN:1004-5775,复合影响因子:0.151,创刊时间:1958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生物医药综述例3

肾病综合征是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 ,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白蛋白的通透性增高 , 并以此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症候群[1]。患者一旦患有肾病综合征 , 则会出现大量的蛋白尿和低蛋白症 , 患者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水肿和高脂血症。临床上认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 微生物感染、免疫机能异常等因素均可能使患者患有肾病综合征。目前临床上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口服激素治疗 ,治疗效果明显但是副作用非常大 , 患者在治疗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激素副作用 , 通

作者单位:450000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

过对患者进行中医药疗法治疗激素副作用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 2013年 1月~ 2015年 1月收治的 12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 , 将其随机分为中医组和常规组 , 每组64例。中医组患者男33例, 女31例;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 (48.35±7.69)岁。常规组患者男 29例 , 女 35例;年龄 15~68岁 , 平均年龄 (49.53±7.35)岁。所有患者均在本院通过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 , 并在本院进行住院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具有可比性。1. 2方法

1. 2. 1常规组患者通过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激素治疗 , 对患者进行强的松口服 , 首次服用剂量为 1 mg/kg, 服用时间为清晨,1次/d。服用8周后对患者进行减量,减量0.5mg/次, 直至减量到 0.5 mg/kg时改为隔日服用 ,服用时间为清晨 ,1次 /2 d。在患者用药 3~8个月后将用量减至 0.4 mg/kg, 用药 1~1.5年后停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 , 按照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营养支持、利尿、降压、抗凝、降脂、抗感染等辅助支持治疗。

1. 2. 2中医组患者则在常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 根据患者用激素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治疗 , 患者在首次大量服用激素过程中容易引起柯兴式综合征 , 患者会出现潮热出汗、兴奋、咽干口燥、心烦失眠等症状 , 此时对患者用知柏地黄丸进行治疗;在激素减量以及小剂量治疗阶段 , 患者易患皮质激素撤减综合征, 患者的临床症状为腰腿酸软、喜暖畏寒、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小便清长等症状 , 此时对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与温补肾阳的药物 , 主要加用淫羊藿、补骨脂以及

锁阳等药物治疗;在患者的维持治疗阶段 , 患者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 , 如纳差、腹胀等 , 措施应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养胃的重要 , 如白术、茯苓、麦冬、生地、陈皮、山楂等药物;而在患者治疗期间 , 容易出现凝血症状 , 此时应对患者加用行气活血化瘀的药物 , 如红花、木香、川穹、郁金、丹参、赤芍、丹皮、牛膝等。

1.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出现的激素副作用情况。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 采用 χ2检验。 P

2结果

中医组患者中出现激素副作用 10例 , 副作用发生率为

15.62%;常规组患者中出现激素副作用 24例 , 副作用发生率为37.50%。中医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常规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注:两组比较 , aP

3小结综上所述, 中药治疗肾病综合征激素副作用的疗效显著 ,

肾病综合征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 , 发病后的症状复杂 , 具有非常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 临床上对肾病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激素治疗[2]。患者在治疗过程参考文献

中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 分别是大量服用激素阶段、激素减量[1]赵巍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激素副作用的优势分析 .国医论

生物医药综述例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526-01

循证药学指的是实证药学,是现阶段新兴的、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的一种科学性和有效性很强的方法。其内容是指临床药师将病症结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并搜集和评价其涉及的科研文献,再根据文献证据评价所制定出的临床医疗方案,基于此种情况,结合医疗人员经验和实践、医疗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更加完整、更符合病情的药物治疗方案的一个临床实践的过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临床用药干预的案例110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所有案例均由临床药师进行循证药学干预。

1.2 方法

1.2.1 临床用药不合理现象 找出110例患者在临床用药中不合理之处,确定需要进行干预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过程是遵循PICO-S方法,再结合临床实际的需求,确定需要干预及解决的问题。

1.2.2 最佳证据 针对110例患者用药不合理现象,找到最佳证据来解决临床问题。需根据问题症结(如药物过敏)制定检索的策略,并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和搜集。文献检索的范围有:全部已发表的文献,文献信息源存在通用信息、原始研究和经滤过(评价过)的先相关文献等。可采集的通用信息包括卫生部所颁发的各类法规、各类疾病治疗的用药说明等。能直接收集的证据就合理利用,但是临床用药无法收集的证据,则需要自身建立证据,如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医院与地区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此种资料不易得到,就需要自身建立。搜集最佳证据的整个过程中,能大大提高药剂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也能促进医院的药学发展。

1.2.3 证据评价和分析 系统评价就是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实行全面的文献综述,经阐明、选择、评价和综合全部与此问题相关的、质量较高的研究证据,再按照统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选出合格的证据,用统计学的方法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得出一个可靠的结果,最后对结果加以说明。循证药学研究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证据,自有―套比较严谨的评价体系及等级制度,一般自高到低分为5级:l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2级:单个样本量的足够RCT结果;3级:有对照组但是没有进行随机方法进行分组的实验;4级:未设置对照组的对比观察;5级:证据源于描述性的研究,如个案报告、临例、系列报道等事例。疗效评价重点关注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药物经济学等诸多综合评价的合理性研究。

1.2.4 临床用药干预 谨慎地评价和使用所得到的证据要,采取说服力极强方式的循证证据在临床用药干预中向医生、护士和患者阐述自身的观点,积极取得其认可和配合,从而发挥药剂师的工作能力。

1.2.5 工作评价 记录临床用药干预的过程,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观察,并作出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为今后的用药干预行为积累更多的经验。

2 案例分析

110例案例中,其中有1例女性高血压患者,因饮用葡萄酒出现昏迷,送到我院抢救,临床医师诊断结果为低血压休克。患者家属表示患者经常饮用葡萄酒,以前并未出现昏迷的现象,其血压也控制平稳。

循证干预过程:临床药师首先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细节,得出:发病当日,患者习惯性地于早上8点准时服用硝苯地平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之后在上午lO点左右直接喝了葡萄酒,改变了以往晚餐后饮酒的习惯,并且当日饮酒量大于平常,饮酒后约5min就出现了头昏,最后导致昏迷。经药师文献检索,参考相关的文献,发现乙醇会抑制机体血管运动中枢,促使其血管扩张,乙醇会与一些降压药发生会发生反应,导致患者血管扩张,两者共同致使患者肠胃不适和血压下降,从而导致昏迷。因此,药师总结得出:饮酒量及饮酒时机会造成患者发生突发性昏迷。

3 讨 论

我国医院的药师大部分均是化学出身的药学者,其药物的临床经验欠缺,无法全面开展临床药学的工作,因此,采用循证药学的方法,可以弥补药师临床经验不足这一缺陷。药师可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与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医院医师、护士或者患者家属解答疑惑,并指出医院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循证药学强调的是临床证据,而不是临床直觉所得的经验,其中心内容就是寻找最佳证据,并分析和运用证据。整个循证药学的实践过程中临床药师可运用最新的技术,搜集最有效的文献资料,并采取正确的评价方式,制定出最好的治疗或者用药方案,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药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临床药师在使用循证药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还需要缜密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2]。

循证药学在我国临床应用较少,这是由于国内缺乏完整的循证药学体系所造成的。但是循证药学正在国内逐步兴起,其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在具体实行临床用药干预的过程中,临床药师需要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建立一套符合医院药学发展的循证药学应用体系,从而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率和增加药物使用后的疗效[3]。

综上所述,循证药学应用在临床用药的管理中,是保证临床用药干预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循证药学也能帮助药师提高其自身素质,促进医院药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综述例5

《黎族药志》第一辑于2008年出版,收录了200种黎族药用植物,第二辑也已于2010年出版,两册共75万字,彩色铜版纸印刷,16开纸页面,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成为了海南第一本完整彩色图录的黎族药志典籍。

《黎族药志》第三册正在出版,将收录包括黎族民间常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等。

戴好富,男,1974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热带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曾获“海南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和称号。

迄今为止,戴好富已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6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9项,其中11项已获授权,3项实现产业化。先后获2011年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海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黎药研究相关书籍

01.《海南民间验方草药》(1965年·油印本),由海南中医药研究出版,海南中医药研究所编。记录了许多医生使用过,或是民间使用过,证实是效果很好且一直流传下来的处方。

生物医药综述例6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现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疾病,以在当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机体出现的长期极度疲劳为突出表现,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属中医“虚劳”“郁证”“百合病”等范畴[2]。

1 临床表现

1.1 传统医学 CFS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相应的记载,但疲劳作为中医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如《素问·示从容论》指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论的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饮食,或有美食,或有不用闻食嗅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脏躁病:“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景岳全书》中所述的眩晕,以及历代医家有所发挥的郁证等,其症状与CFS有某些相似之处[3-4]。

1.2 现代医学 CFS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精神疲劳与肌肉疲劳,即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两个方面[5],精神疲劳除显示出抑郁、自卑、紧张和不满等心理和社会特征外,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或缺陷,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并可能表现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安全感及社会认同感、焦虑不安和易激惹、睡眠障碍等;肌肉疲劳常表现为体力活动后容易疲劳,或疲劳不易消失,有时表现为周身不适、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发热发凉感等,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眩晕、过度换气、颈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休息后不能缓解。慢性疲劳可表现出形形色色的症状,一系列难以用某一种病种予以解释的症候群,而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无重大异常,因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所包涵的内容复杂,表现程度不一,甚至同一患者在不同的时间里所表现出的症状、程度也不一样。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罹患慢性疲劳综合征,有人提出可以用以下列举的16种信号进行自我检查,了解自己的疲劳程度[6]。高血压,高血脂,性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厌食,失眠,头晕,头痛,对烟、酒、刺激性食品过度爱好,便秘,腹泻,面部出现色斑,腹胀,不易消除的疲惫,厌倦。以上信号越多,疲劳程度也就越重。

2 治疗

2.1 传统医学 从多数临床相关报道来看[7-10],对CFS的治疗多本着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因其证多为虚实夹杂,故采用调理脏腑功能和驱除邪气并用的方法。肾虚心怯型:治以温补肾气、养心安神,方取肾气丸合养心汤加减。偏阳虚者加益智仁、肉苁蓉等;阴虚阳亢型:治以育阴生津、平肝泻火,方取左归丸、天王补心丸和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郁血虚型:治以疏肝理气、养血调荣,方取归脾汤、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加减。脾虚湿困型: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方取香砂六君子丸合平胃散加减。脾胃蕴热型:治以健脾化痰,行气散结。药用半夏、竹茹、枳实、黄连、陈皮、郁金、丹参等。心脾两虚型:治宜益气健脾,养心安神。药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木香、远志、熟地、甘草等,同时调整饮食。

2.2 现代医学 心理治疗,缓解心理压力,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有助于促进病人的认知转变,尤其是帮助其调整对生活的期望,减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减轻症状,CFS病人通常对药物很敏感,尤其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故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慎用可引起疲劳等不良反应的药物[11]。免疫治疗,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方法尚存争议,须进一步观察其疗效。营养支持治疗,注意膳食营养,戒除烟酒,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补充锌、叶酸、维生素A、C、E等,尤其是B族维生素,补充矿物质、必需脂肪酸等均有助于机体的康复,缓解疲劳症状。

3 小结

笔者认为,对CFS病的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开展对CFS病的中医流行病学调查,制订统一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加强中医药对CFS的临床治疗研究,遵照循证医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研究方案并开展远期的疗效观察,客观评估中医药对CFS的疗效,使治疗效果具有可信性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Fukuda K,Straus SE,Hickie,etal.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 Inter Med,1994,121(12):935.

[2]朱国苗,房 敏,孙武汉,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推拿干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11):72-74.

[3]曹长恩,皮寒义,丁华民.慢性疲劳综合征重在理肝益脾探讨[J].实用中医杂志,1997,13(5):38.

[4]王天芳,张翠珍,季绍良,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特征及中药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4):58-60.

[5]刘继芳.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分析[J].中医杂志,2000,41(2):124.

[6]蒲传强,崔荣太.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J].人民军医,2006,49(10):51.

[7]王 敏.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J].中国社区医师,2003,19(17):75,239.

[8]戈佩君.辨证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12-13.

生物医药综述例7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转贴于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生物医药综述例8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生物医药综述例9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江苏籍 中医医家 著作研究 概述

民国时期在 中国 近代史中是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时期(38年),在整个中医药学的 发展 历史 中只是一瞬,但是,由于其恰恰处在 社会 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渡期中,来自于社会、 政治 、 经济 、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汇与冲突尤为明显,这就决定了其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着西方文化留学背景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西方医学以前所未有的强势进入国内,政府也积极推动其成为社会医疗主流。中医药事业从起初的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被漏列,医疗行为被限制,发展到中医药被整个废除的境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局面。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整个中医药界奋起抗争,同时也顺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本着“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宗旨,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中医的各项权益。他们积极探索创办中医药学校及函授的教育形式,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 医院 ,努力开展学术上的中西医汇通,并围绕着上述内容著述立说。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以《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为主,以下简称《中医联目》)有4330余种,占到全部中医存目存世书籍的三分之一[1]。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著作,对于当今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江苏籍中医医家群体在上述的历史事件中均有参与,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中甚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形成的著作有573部[2]。这一群体又大多寓居在中西文化交汇与碰撞的上海,具有一定的时代代表性。因此,对其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著作进行研究,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现就以《中医联目》中所载的480余种各类著作为依据,对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作一概述。

    医籍所涉及的种类

    按照《中医联目》所划分的种类,去除重复项,在这些著作中,医经类20种,基础理论类12种,伤寒金匮类19种,诊法类11种,针灸推拿类15种,本草类25种,方书类43种,临证各科中包括临证综合类23种,温病类18种,瘟疫类5种,疟疾类6种,内科类12种,风痨臌膈类14类,其他疾病类18种,妇产科类18种,儿科类20种,外科类20种,伤科类1种,咽喉口齿类7种,养生类12种,医案医话医论类63种,医史类23种,综合性著作类24种。从医籍所涉及的种类来看,医家们的著作涵盖了中医药绝大部分的种类,有些尽管从种类上归属于大类,但从其内容上来看,已经超出某个传统种类的归属。如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既是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释,更是不同于传统对经典医籍的注释,而是对经典医籍的现代诠释和发挥,与现代知识的结合更加紧密。再如恽氏的《生理新语》、《病理概论》和秦伯未的《生 理学 》、《病理学》等等,也已不是一个“基础理论”所能归属了的,更多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认识与诠释。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时期医家们的著作时,既要注意其传统的一面,更要注意其有别于传统的内涵实质的一面,这些实质性的学术观点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医具有诸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类著作

    中西医之汇通早在西方医学于十九世纪传入我国即已开始。较系统论述中西医汇通的医家可谓唐容川及朱沛文,但大量开展中西医汇通之学术研究与实践者当属于民国时期的医家们。这其中,江苏籍医家的代表者有恽铁樵、丁福保、陆渊雷、时逸人、杨百诚、章次公、许半、蔡陆仙等等。

    自从1917年余云岫之《灵素商兑》发表抨击中医理论的观点以来,中西医的论争便趋向公开和激化,中西医阵营中的各自维护者,纷纷发表言论或著书,对余氏的观点加以回应,形成了不同于以往著作组成的论争性 文献 和著作。第一位以著书形式回应余氏观点和言论者当属恽铁樵氏。在其1922年出版的《群经见智录》中,恽氏以独特的领悟,对于中医最基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剖析,他的“四时五脏”学说可谓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真谛,被后世所推崇。他对于中西医体系的优劣进行了较为公正的比较,驳斥了余氏对中医认识的错误 方法 和观点,从而拉开了中西医相互论争之幕。随后的如其弟子陆渊雷氏,在继承其师的汇通思想之后,提出“中医科学化”的主张并撰著了相应的著作。

    江苏籍医家所撰著的中西医论争及汇通的著作所涉及的面较广, 总结 起来有论述中西医理论之立足点不同,而主张各取之长、互补其短以及融会贯通的。如恽氏《群经见智录》、《保赤新书》,许半龙之《中西医之比观》等。更多的医家在涉及中医各科内容时揉进西医学的认识,以图全面地在实践中促使中西医的汇通。代表者如恽氏的《生理新语》,其在自序中这样描述他的这本书:“本书既名新生理,自非中国古代五运六气、三百六十五穴道之旧生理,然亦非纯粹西国解剖学、显微镜、血轮细胞之新学说。若用简单概括的话评论我这部书,可以说得不新不旧,亦新亦旧;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将《内经》所说的证之于病能不得其解,求之于西学。那是轩岐医学、西洋医学和我自己的实地经验,三合而成。”[3]表明其是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中医理论的。再如丁福保的《新内经》、《中外医通》,杨百诚的《医学新论》,章次公的《药物学》及《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著作,也是将西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学知识相揉合、相比较。

    与上述书中所反映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有所不同的是主张中医科学化的思想。持这种主张的代表者有陆渊雷、时逸人等。陆氏在其《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以及《陆氏论医集》等著作中虽有欲以西医学知识融会贯通中医的想法,但其主要思想却是以为中医的疗效和验是可取的,理论却是多臆想和空泛无据的,主张以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理论。也就是其最终主张的“中医科学化”。陆氏的这一“新观点”在当时整个社会崇尚科学化的大背景下,很有号召力,特别是青年人,一时间响应和追随者遍及海内外, 影响 较大。其著作《伤寒论今释》和《金匮要略今释》就是不同于别人以《内经》的传统理论来诠释,而是用西医理论解释之,再用各家经验证实之的。陆氏的这一思想和做法,大有废医存药之嫌,故而也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尽管如此,陆氏的一些思想还是有值得现代人借鉴和思考的地方。这类著作成为江苏籍中医医家著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规模化教育的教材类著作

    民国初期,由于当时的北洋政府将中医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漏列,从而导致中医界的奋起抗争。积极抗争者如江苏籍的丁甘仁、余伯陶、谢观等,他们向北洋政府请愿,抗议这种对于中医的不公正待遇。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筹办中医学校,以期既成事实,劝逼当时的府承认中医教育的合法性。最终,尽管政府没有将中医教育列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但也默许了中医办学校从事规模化教育的事实。

    中医规模化教育在与各种社会阻挠势力的斗争中发展起来,服务于学校及函授教育的教材著作应运而生。这类著作从丁甘仁氏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编写的《脉学辑要》、《药性辑要》以及《医案讲义》等开始,到之后为陆续兴办的中医学校及函授学校自编的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了当时中西医各个学科,可谓洋洋大观,形成了这个时期所独有的著作形式。如恽铁樵的《生理新语》、《伤寒论讲义》、《伤寒论研究》,秦伯未的《内经学讲义》、《内经类证》、《诊断学讲义》,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许半龙的《

    方药类著作

    《中医联目》中,江苏籍中医家的本草类著作为25种;方书类著作为43种。从民国时期江苏籍中医药学家们编写的这类著作的 内容 上不难看出,他们在此时所要 研究 的重点是放在古药古方今用上面,突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他们在忠实古代方药 文献 以及沿用传统文献整理 方法 的同时,尽量结合西医药的研究成果对古方药的临床功效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贯通,以期为当今医疗实践服务。因而此类著作极少有空泛的 理论 论述,切合实用是医家们编著这类书的主要目的。本草类代表作有恽铁樵的《论药集》,章次公的《药物学正编续编补编》,张山雷的《本草正义》;还有地方性本草研究的如赵黄的《祁州药志》、《蒙古本草药之原植物》、《蒙疆所产本草药材关于其原植物之考察》等;本草谱录类如赵黄的《 中国 新本草图志》以及陈存仁的《中国药物标本图影》等。方剂类著作除了上述的著作特点外,还有一个鲜明特色即是医家们以自己亲身临证体会或经名家实验的经验来阐述方剂,处处以临床实效为根本宗旨,这就使得这类书既可以被看作临证方书,也可作为中医 教育 教材。代表性的有丁甘仁的《丁甘人家传珍方》、《百病医方大全》,丁福保的《中国经验良方》,恽铁樵的《验方新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时逸人的《中国处方学讲义》,秦伯未的《处方学》,张赞臣的《方药考论类编》等。

    临证各科及医案类著作

    江苏籍中医医家所编撰的临床著作,按照《中医联目》的分类,有临证综合、温病、瘟疫、疟痢、内、外、妇、儿、骨伤和五官等科。内容涵盖了所有临床学科,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类中医学著作。其中既有对前人临证学术经验的 总结 与阐述,更有作者本人结合自己亲身临证心得体会而得出的理法方药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重要文献。代表者如张山雷的《中风诠》。是书从阐述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内外风混淆辗转变革的过程着手,反复申论《素问》气血上菀的本旨及其与中风的关系;结合西医学之神经学理论,讨论内风脑神经病之脉因证治,系统论述中风证治八法,创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 治疗 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 应用 价值。再如恽铁樵的《温病明理》,在1928年初刊之后的8年当中,对于这本书中4卷所论的内容和观点进行临证检验,在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之后,于1936年另加1卷,再次出版了该书,并有了新的临证认识,如作者认为温病于十二经而言实为手经病以及认为古人以为的“温病下不厌早”之说值得商榷等。这种注重实际、不尚空谈、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是值得我们 学习 和效仿的。

    另一个特点就是医家们能够针对当时 社会 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流行病来研究和著书。如对于肺结核病、性病、小儿痘疹惊疳等,体现了作为医生对于社会负责任的职业道德。医案类的著作,在《中医联目》中江苏籍医家撰著的有29种(这其中不包括医家们所撰著的医话医论类的著作,关于这类著作的内容已在其他评述点中介绍了)。这当中绝大多数是医家们自己的临证案例,如《孟河丁氏医案》、《药医案全集》、《陆氏医案集》、《曹颖甫医案》等;尚有集前人医案分类汇编的医案书籍,如《分类王孟英医案》、《医方经验汇编》等。这些医案著作是先辈医家们留给后人的第一手临证资料,也是后人继承其学术思想和经验的重要文献。 

   医学卫生保健类著作

    民国时期相对于前朝封建社会来说要更加开放。这种开放所带来的是西方较 科学 的社会公共卫生意识。加之西医强势的进入和社会对于医学卫生知识的需求,利用图书杂志报纸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医学卫生和中医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中西医界的共识。中医界人士除了利用所办的杂志报纸等传播医学知识外,还编写并出版了大量的医学普及类读物。其中之代表如丁福保的《怎样调理使你身体强壮》、《卫生格言》、《青年之摄生》,朱振声的《百病自疗丛书》、《家庭实用验方》、《家庭医药常识》、《育儿常识》、《万病治疗大全》,蔡陆仙的《民众医学指导丛书》,顾鸣盛的《长生不老之秘诀》,丁仲英的《康健论》,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以及谢利恒的《气功养生要诀》等。医家们还针对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医学普及教育,如肺结核、性病等。还有提倡健康生活观念的书籍,如朱振声、顾培玺编撰的介绍如何戒烟的指导性书籍等。这些著作的编写对于当时中西医药知识得以在广大民众中传播与普及、提高中医药在民众中的信任度等,均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综合性史学工具书类著作

    民国时期的38年间,由于出版印刷业的兴盛,社会对于医药学类的图书著作的需求较旺,加之中医药界人士意识到中医药的生存和 发展 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对中医药的学习与研究,于是,由出版界组织,或由个人发起,大量的中医药综合性著作以及史学工具书被编撰出版,形成了这一时期另一种著作形式。在《中医联目》中,仅江苏籍中医医家编撰的这类书就达40余种。综合性丛书合刻医书中除了上述的教材类和卫生普及类著作外,尚有陈存仁的《皇汉医学丛书》、顾培玺的《顾氏医苑》、蔡陆仙的《中国医药汇海》、陆士谔的《基本医书集成》以及张赞臣的《古本医学丛刊》等。医学史类的著作有二十余种,其中以陈邦贤的《中国医学史》和谢利恒的《中国医学源流论》等通史类著作最具代表性。陈氏的《中国医学史》可谓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医学通史专著,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出版,在向国外介绍我中华医药方面作出了贡献。工具书类代表者有谢利恒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以及章巨膺编撰的《应用药物辞典》等。

小  结

    相对成书于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来说,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的著作只是一小部分。通过对上述江苏籍中医医家撰著著作的评述,我们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内容之丰富, 时代 特色之鲜明,是历代中医药著作中之罕见者。中医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观上得到了一次嬗变。 “即使在今人来看,当时医家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教育以及中医科学化的一些见解也还不失 参考 的价值或借鉴的意义。”[1]民国时期之于今天已有近百年的 历史 ,过去文献研究的重点是在古代,对于这一时期的文献研究明显不足,因而,重视和研究成书于这一时期的中医药著作应该成为当今中医药研究者的共识,并通过研究和利用,为今日之中医药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综述例10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 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 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生物医药综述例11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