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2 14:40:43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在管理数字内容各环节中相应的保护需融入其中,以此保证内容更具完整性且使用权限满足内容管理要求。从现代数字内容管理看,其过程体现在生成与收集内容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分析以及销毁等环节,但目标实际管理中仍存在问题如内容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或被非法应用等,究其原因在于未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因此,对保护技术在管理数字内容中的应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DCMP技术的相关概述

对于数字内容的保护与管理,其可简称为DCMP,在目前许多行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如图书馆数据管理、网页制作、电视媒体或数据中心等,其融合许多现代学科内容包括计算机学科、法律内容以及道德等。为保证其满足标准化要求,DCMP应用过程中相关技术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1 从描述数字内容角度

描述过程主要正对数字内容、框架以及权利等进行。其中在数字内容方面,现行对其描述的规则可归纳为:①对机读书目进行描述、存储与检索中涉及的相关标准,将其规则界定为机读目录;②国外发达国家数字内容管理中提出的MODS与RDA规则;③分类法规则的引入,其主要以学科知识内容为依据,、利用相关数字或字母对数字内容进行描述;④描述数字内容中主题词表的应用,具体指为可将词间语义关系显示出来且提供索引的词汇表;⑤以知识关联与语义为基础的知识检索,其在应用中具有明显的智能化检索特征,将相关的组织与处理技术融入其中。而在框架描述方面,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总结通常用于框架描述的规则体现在XML、RDF、METS等方面。以XML为例,作为一种文本语言,在信息描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自我描述性特征,可使不同类型数据或来源不同信息以统一格式进行显示,是满足数据内容管理标准化要求的重要工具。而RDF则称为资源描述框架,其能够将Web资源元数据描述出来,如相应的Web资源许可信息或是否具有一定的版权等。除此之外,框架描述过程中也涉及METS与MPEG-7等规则,其中前者可体现出明显的数字化特征,对资源管理与描述以及权限设置都可发挥重要作用,而MPEG-7由称为描述接口,主要应用对象为多媒体内容,且在构成上包括定义语言、方案以及描述器等。另外在描述权利方面,其主要对需要保护的内容进行描述。以RELs为例,相比传统ODRL语言,描述过程中更侧重于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避免因技术专业性过强而影响用户对数字内容的使用[1]。

1.2 数据内容标识与存储

标识与存储是保护与管理内容的主要环节。在标识过程中,可分别以DOI、OID、URI以及Digital Item为规则完成内容表示。其中DOI是一种识别符系统,由相关字符串、数字以及字母构成;OID则可作为一种标识符,主要对网络中相关客体或对象等信息与特征进行标识;URI可理解为网络中的协议要素,能够将相关的资源如文档或图像进行定位;Digital Item又称为数字项,所描述的数据具有结构化与描述性特点。另外在保存数字内容过程中,主要集中于存储与保存两方面,一般能够对数字内容进行保存中需引入相应设备如光盘、硬盘以及磁带等。但需注意设备选择过程中应结合存储设备的应用优势,如流媒体应用上主要以磁盘为主,而用于系统离线或近线的设备则以光盘或磁带为主。目前在存储方面相应的技术主要包括如云存储、IP存储等。另外在保存数字信息方面,主要技术包括迁移、仿真、信息更新与数据再造等技术,是数据资源得以保存的关键所在[2]。

2 DCMP标准化要求

2.1描述内容的标准要求

以当前多媒体元数据为例,标准化要求中对内容描述的相关标准主要体现在:第一,描述文档元数据中的标准如印刷生产、APP电子书、DC元数据等;第二,网页数据描述的相关标准主要以HTTP、URL等,且目前在描述标准完善过程中逐渐引申出可用于描述很多具体环境的URI与URN等标准;第三,描述多媒体元数据方面也需考虑到其他标准如MPEG-7或实际交换框架等。另外,在数字内容格式方面,应注重满足DCMP标准化要求。例如处理媒体信息过程中,需在压缩的基础上完成传输或存储措施,其中涉及的标准主要包括JPEG压缩标准以及MPEG标准等,且在编码与文档方面也存在较多具体标准如BMP或PDF等[3]。

2.2 标准化要求在保护数字内容中的体现

保护数字内容首选需考虑内容保存的具体要求,根据以往学者研究总结,在保存数字内容方面主要可结合数字遗产相关的保护规则、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相关模型、保存与管理数字内容的具体指导以及主题门户网站对数字资源的管理与保存等。从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技术:第一,知识产权保护中MPEG体系的应用,其对内容版权具有明显的表示与保护作用,且在描述版权过程中采用两种描述符,是保护数字内容的重要DRM机制。第二,数字媒体项目的应用,其在技术措施的应用要求引入相应的政策内容,可使以往DRM应用中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或用户隐私、权限等方面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所构建的DRM平台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以及统一特点。第三,音频与视频的编码。用于保护数字内容的编码内容主要以AVS体系架构为主,其中的如网络电视档或广播档等都与现行数字内容保护标准化要求相适应[4]。

3结语

DCMP关键技术的应用是各行业领域保证其数字内容安全可靠的重要途径。实际应用中需从其标准化要求出发,明确描述数字内容与内容格式的相关标准,并注重保护技术的应用,以此使数字内容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棠丽,高麟鹏.数字内容管理与保护技术与标准化[J].中国标准化,2011,12:71-75.

[2]刘灿姣,董光磊.出版企业数字内容管理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10,07:55-57.

[3]刘政春.数字电视前端数字内容管理器FPGA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2.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2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是当今出版业积极探寻的发展之路。在数字化出版事业的进程中,编辑工作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编辑的“角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即从内容的加工者,逐步升级为内容与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从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化服务业态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搭建符合出版要求的内容管理平台。基于这一平台,数字化内容资源分类入库,集成使用,传统纸质书变为其形式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本全过程数字化线上编辑加工的试验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由笔者担任责任编辑,全书共50万字,完全在内容管理系统中进行编辑加工,历时半年的试验和改进,达到出版要求,内容、编校质量均检验合格,得到该教材编写者的认可。以下简要介绍此书的数字化编辑加工流程、特点及改进建议。

采用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就意味着要出现运作方式的相应变更。在内容管理系统中,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从传统的纸介质办公转变为在网络平台进行数字化办公。传统的编辑、出版和发行的配套运作已相对成熟,因而整个流通程序比较固定和规范。传统工作模式一旦发生变革,可能在最初会遇到一些困难。由于反复试验和不断调试系统、改进流程,往往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内容管理系统中的数字化编辑加工一旦试验成功,会逐步成熟并走向规模化,届时,将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便利性。

1.工作模式的先进性

根据数字化内容管理和编辑加工要求重建图书生产流程,建设新的内容引擎,使其直接与有关信息化平台接口,搭建一个作者和编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就成为必然。在平台的虚拟工作区中,作者、编辑、审稿、设计和校对人员等可以进行各自的工作并互相沟通,这意味着将基于信息化技术来重组、优化生产流程。各项工作基于同一平台开展,也便于实现全流程各环节的质量统一管理和实时控制。

在一部书稿到印刷环节时,它也同时到网络课程、电子读物等立体化教材呈现环节,即纸质书只是内容管理平台上数字化产品的形式之一,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纸质书的完成是进行内容数字化的前提条件。如果在之后要进行修改,则只需修改它的内容源头,即可实现各个产品相关内容的修改,增强了内容的一致性和精确性,便于做到实时同步更新。基于数字化内容管理平台的新型出版流程,将会显著减少内容创建和内容维护的时间和成本。

2.加工操作的便利性

在数字化内容管理系统中,编辑通过系统提供的编辑器和流程管理系统,对稿件进行编辑处理。这包括对原稿的编辑加工,也包括对排好版式的清样文件进行通读和修改。每一流程执行完毕,自动进入下一流程。每位编辑均可直接在稿件上进行修改,系统会通过不同颜色的设置来标识不同的审稿级别,并自动记录稿件加工痕迹与操作者信息。系统为各环节操作人员设置了具体的级别权限,如一审、二审、三审等。编辑终审完毕后,可进入到发排、数据库生成、网上等程序。

加工书稿时,为了保证稿件内容的科学规范,编辑可利用内容管理平台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对文稿中的资料数据等关键性内容进行查询和确认。此外,数字化操作所特有的格式自动检查、统查、统改、编号顺改、跟踪操作等功能,将使加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数字化加工后的书稿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做成纸介质出版物;与此同时,它的内容可以被重新拆分、集成和再创造,从而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和多种媒体形式。

3.避免批改错漏

在传统书稿加工时,原稿掺杂各审次的加工痕迹,也存在一些批改错漏,编辑往往到清样环节还要从档案室调出原稿,进行对比、纠正和修改。用计算机进行线上操作即可免除这样的麻烦。每个环节的编辑、设计人员,隐藏批改标记后,即可随时检验编辑、设计的效果,如果发现批改不妥,立即改正。

根据我们在线上加工试验教材书稿方面的经验,下面简要介绍其编辑加工流程与传统纸质书稿加工流程的区别,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基于内容管理系统的编辑加工,与传统的纸质书稿的加工,在流程及操作方法上均存在多方面的不同。首先,作者交来的稿件要先经多媒体部门完成初步的格式、体例的规范,然后转成可以在内容管理系统上加工的XML文稿,直接在线上对其进行版式设计。设计好的XML文稿,发至编辑加工环节,由责任编辑及二审、三审进行逐级加工。编辑要在线上审读书稿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标签进行内容和格式的修改。在完成一个审读段落后,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内容拆分和标注,存入媒体素材库中,为其他载体的组合做准备。展开标签后的XML编辑器工作界面如图2所示:

系统会清晰地记录各审次的加工时间及加工痕迹,每完成一个环节,文稿对上一环节操作者自动锁定,由“写入权”改为“只读权”;而处于当前工作环节中的操作者获得“写入权”;各审次编辑可随时调出文稿,检查加工进度。

当稿件三审加工完成,已达到发稿要求时,即可从编辑加工环节至排版环节。XML文稿利用新型多媒体技术进行排版(如3B2等)。排版后为PDF版电子校样,作者阅读清样、校对人员逐字校核、编辑誊红及通读工作样等,都在电子校样上完成。其中校对人员的工作变化较大,由原来的以折校为主,改为现在的PDF文件(校样)对照XML文件(原稿)校对。

经过数字化的编辑加工后,作者交来的Word原稿就变成了一套立体化教学资源。印刷出版只是它的整体形式之一,通过素材拆分、整合变换等,同步生产出的还有跨媒体、多载体产品。

三、常用标签和使用方法介绍

当作者交来的Word文稿经过多媒体技术人员的XML转化,并进行了初步的版式设计后,就形成了XML格式的动态文件,即编辑加工前的“原稿”。原稿由内容和标签组成,分别对应数据及元数据。元数据定义数据的属性,限定数据的使用环境,实现数据的呈现方式。隐去XML语言的标签,编辑可以像阅读Word文档一样审读内容,增删、修改一般内容。如涉及内容属性的改变,则需要修改XML语言标签。这是线上编辑加工的基本操作原则。编辑可查找XML语言语法规则文件,即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来选择合适的标签,并随时用该语法规则检验语句的完整和逻辑的闭合。本试验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HEPDTD V1.0版,包括DTD词汇二百余个,主要分为结构类、内容类、版式类及重用类。各类别标签举例如表1所示:

在编辑加工书稿前,技术人员根据对Word原稿的初步判断,已经将各类标签加入XML原稿中。一般来说,编辑对结构类标签的改动并不大,而经常涉及的是内容类、版式类的修改和增删。举例如下:

1.内容标签

提取段落的小标题,是编辑加工中经常要做的工作。在传统加工模式中,采用“插入”的校对符号;在数字化加工时,我们用更为严格的“标题”标签实现:

隐去标签后的上述内容显示如下:

2.版式标签

版式标签中最重要的是强调样式(Emphasis)标签。通过Emphasis Font调整字体,通过Emphasis Type调整格式。例如:

四、对于内容管理系统的改进建议

由于线上加工书稿属于首次尝试,系统和流程随编辑加工的推进而不断调整,编辑亦需边学边用,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探索、熟悉和改进加工操作技术。通过全流程线上加工及征求各环节的意见,内容管理系统尚需进一步修改。修改建议如下:

1.必须检入并脱机保存关键环节的文件版本

在内容管理系统的网络中每检入一次文件,就会生成一个版本的文件,记录当前的所有更改信息;而脱机保存就是将当前文件保存到本地计算机硬盘中,防止网络故障等其他偶然情况的发生。

根据系统规定,在流程过渡中,每次设置状态前必须检入当前文件的版本。此外,建议责任编辑还要检入并脱机保存的文件是三审意见确认后准备内容集成并发稿的文件。此时先不要接受所有修订,而应带修订痕迹脱机保存到本地硬盘上,然后再带修订痕迹检入到网络系统中,这样,就会在本地机和网络系统中生成一个加工完成的带有一、二、三审修订意见标记的文件,此文件可作为传统编辑流程的“发稿”环节的稿件,即生产环节所依据的“原稿”。

有了最终加工完成的带标记的“原稿”,校对人员可依此对排版文件或校样进行校对。

除了“发稿”后的校对外,在XML文档录入后、编辑加工开始前,也应增加校对人员对XML文档根据作者提供的Word稿件进行毛校,以降低差错率。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3

关键词:

数字出版产业 内容分类 内容管理

数字时代,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传统出版产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成为必然。近10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0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仅有15.9亿元,而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377.9亿元,10年内增长了近100倍。然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 “重技术、轻内容”“技术引导内容”的行业发展思路已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数字产品内容严重匮乏,质量参差不齐,遗漏、错误甚至低俗的内容充斥等。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就明确指出“数字出版必须以内容为灵魂……数字出版勿重技术而丢‘灵魂’――内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也认为“内容产品不足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1]

数字出版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新兴出版方式,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容是生存的根本,数字技术只是为了使内容能更有效传播的科技形式。出版活动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造、编辑与传播内容。[2]在数字条件下,消费者对内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丰富的、高质量的内容才能大规模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只有对内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与管理,才能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深入发展,内容管理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并逐渐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点研究方向。“内容为王”“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成为未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路线的共识。

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管理,是指在内容上进行包括收集、编辑处理、格式转换、审核、版本控制、内容测试、等处理的过程。[3]在大量的内容资源中,绝大部分内容是非结构化的,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前,数字出版产品的数量众多、种类庞杂,涵盖了电子期刊、网络文学、数字化影音、手机报刊、电子游戏等几乎所有的精神文化生活载体。而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产品具有差异性的属性使对其的管理模式也理应是异质性的。在资源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对数字出版产品合理分类,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内容管理手段、建立高效的内容管理平台,既是出版部门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又是监管部门规范和引导数字出版行业科学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振兴文化产业、提升国家形象、提高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根本路径。

一、基于内容资源载体差异的分类

如果按照现代出版业的基本构成――大众出版、专业出版与教育出版,对应地将数字出版内容分类为大众数字出版物、专业数字出版物和教育数字出版物,[4]虽然划分形式清晰,但数字阅读的普遍性与被动接受性导致该种分类方式不能将所有产品的分类结果以及管理模式完全匹配。鉴于此,有学者从内容本身的属性特征将数字出版内容划分为客体性内容、主体性内容和互动性内容三类。[5]基于内容属性的划分结果可以切实地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管理模式问题,然而该分类标准存在的两个显著缺陷:一是按该分类标准会出现同一出版内容可同时分属不同类别,分类结果的互相覆盖表明了分类标准的模糊性;二是对内容进行管理的实施主体是出版机构和监管部门,因此对数字出版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和针对性管理的立足点应当是出版单位和监管部门而非消费者。

鉴于如上已有分类的诸多缺陷,可依据内容资源的原始载体的差异,将数字出版内容分为以下三类:

1. 原始载体非数字化、尚未且亟需数字化的内容

并非只有已数字化出版的内容资源才是数字出版产业所传播和管理的内容,相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保留下来大量的、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史资料,如中国古代的文学精粹――《四库全书》、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传媒报刊――《申报》、笔墨书画等。这些文化遗产都以纸质甚至石碑、甲骨为载体,显然是非数字化的。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些极具文化和商业价值的文化瑰宝都将会被开发、编辑、加工成数字产品,隶属于数字出版内容的范畴。这类内容资源的受众一般是学生、关注中国文化历史的民众以及从事文化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

国家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速振兴中国文化产业非常重视,这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而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对这些历史文献和思想精华进行抢救、发掘、编辑和整合,可使中华民族文化领域资源焕发新的活力,向全世界展示华人世界的灿烂历史、社会变迁、文化兴衰和近现代的百年追求,为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产业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从事文化领域工作的各行各业进行创新提供极为重要的资源基础。

2. 原始载体即为数字化形式的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文化消费习惯的变迁,近年来网络上涌现了大量原创文化作品,这些原始载体即为数字化形式的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产业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内容资源的展示形式是多样化的,涵盖了网络文学、博客、论坛、微博、微电影、电子游戏、手机报纸、电子唱片等。这类内容资源的受众多是时尚、充满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群体。

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文学指的是利用网络发表的原创文学作品。从形式上看,网络文学也跟传统文学一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体裁。在承载平台方面,当前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也都辟有文学频道,更广泛地创造传播途径则是利用专业的文学网站作品。如现在国内最大的民营出版公司――盛大文学,旗下拥有七大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言情小说网、晋江文学城、榕树下、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以及三家图书策划出版公司――华文天下、中智博文、聚石文华。盛大文学同时与中国移动合作,是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最大的内容提供商。

除网络文学作品外,还有诸如手机报纸、彩铃、音乐、游戏、动漫、微电影等大量内容资源,这些形式多样、内涵深邃的内容资源可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其文化需求,符合国家对数字文化产业提出的要求。

3. 同时拥有数字化与非数字化两种载体的内容

随着数字化普及,越来越多的资源不再以单一的载体进行传播,以往报纸、书刊作为主流的传播方式,现在数字化的介入使传统传播方式得到了扩充,因此大量出版内容得以同时通过传统载体和数字化载体两种形式传播。

按照所用出版载体的时间顺序,该类内容资源还可被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传统出版在前、数字出版在后的内容资源,这类内容一般是传统出版后认同度高,导致了人民群众对数字化产品的需求,因而数字出版得以出现,这包括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剧作品等,如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文学作品,之前基本以传统出版为主,但在后期读者对莫言的电子化作品产生需求后,出版商将其电子出版;第二种是电子出版在前、传统出版在后的内容资源,这类内容一般是通过网络向公众展示后,得到了良好的反响或产生了产权的争议,而通过传统出版加以传播和保护,如2011年度畅销书榜单第一名的《二号首长》,其首发于新浪小说板块,在得到普遍好评后,出于更广泛传播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通过重庆出版社该书得以付梓;第三种是传统出版和电子出版几乎同时展现的内容资源,这类资源一般是想依靠多种渠道传播,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偏好,如学术期刊在出版印刷出纸质版本后,同步在其官方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网等平台期刊目录、摘要或原文。

这一类内容资源的受众对象非常广泛,而不同的人群对出版作品的消费偏好不同,有的消费者习惯于纸质、电视等传统方式接受文化产品,有的消费者更乐于通过电脑、手机等便捷的信息化方式获取资源内容。作品创作者和出版企业依靠多种传播途径,同时采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两种载体将内容资源进行出版,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偏好,在扩大作品传播和覆盖范围的同时,也可有效保护作者创作者的自主知识产权。

上文对内容资源范围的圈定和分类,除已数字出版的内容外,把尚未数字出版的、有文化价值的内容资源也纳入研究视野,同时依照原始载体的差异进行分类。这种界定和分类丰富了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扩大了数字出版的管理视野。

二、非同质内容资源的差异性管理

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消费者所需求的是健康、丰富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对这些内容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科学管理。内容资源的特征差异表明,对不同类别的内容管理不能一视同仁,而对异质性内容资源进行更细化的差异性管理更是非常必要。

1. 第一类内容的挖掘、开发与数据库式管理模式

对于尚未被数字化的历史遗留文化瑰宝,最大限度地抢救进而开发这类内容资源已是当务之急。有关政府单位和文化出版企业要对这类资源展开深入挖掘、开发和编辑整合,进而完成数字化处理。具体而言,要深入挖掘这些原始非数字化载体的、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内容资源,按照数字化生产、传送和阅读的要求进行原文扫描、文本复制、再编辑和再创造,经过转化、整合、更新、拓展等深度加工过程,完成内容整理工作。

在对这些内容资源完成挖掘和开发后,建议采用数据库式的管理模式。比如建立中国史料文献数据库,并可按照不同的标准建立分库,如唐代书画库、近代报刊库等,将编辑加工后的数字化产品纳入数据库,并加入检索、复制等办公功能,将这些内容资源实现科学利用,最大化地发挥去文化和商业价值。[6]在这方面,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湖南青苹果”)走在了行业的前列。湖南青苹果成立20年来,整合了从清朝至今200多年的400种报刊实施数字化,建立了拥有4000亿汉字和4亿篇文章的海量历史文献库――“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以下简称“华文库”)。当前,《人民日报》(1946―2011)电子版、《光明日报》(1949―2011)电子版、《申报》(1872―1979)均已完成数字化制作,《大公报》(1905―1995)也完成部分数字化处理;华文库下辖了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源数据库、中国革命领导人文库、中国歌曲数据库等数十个分库。华文库对于增强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提升全球华人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繁荣和统一发挥重要的作用。

2. 第二类内容的规范监管与精品化打造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作者与读者角色的自由切换。在互联网时代,“创作”不再归作家和导演所专属,出于交流、展示甚至博取眼球关注等各种动机,每个人都可成为文化产品的创作者,如网络文学创作、撰写博客、发表微博、拍摄微电影等等。[7]然而,网络文化的不断繁荣,也意味着海量的原创作品中难以避免地存在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充斥于海量的电子游戏、网络视频当中。而这些网络作品的受众大多是尚在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年轻人,因此,如果不对此加以规范管理,那么低劣的内容资源很容易腐蚀消费者的思想和心灵。

为能让消费者欣赏到导向正确、主题高雅、思想积极、内容健康的作品内容,各级文化监管部门要针对网络原创作品制订并实施严格的规范标准,同时保障审核制度的规模化和健全化,对于涉及非法、反动、黄色、暴力等的不良作品要进行全面审查和及时删除,并对涉及的出版企业施以严格的惩罚措施。

对于出版企业,应着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数字出版精品。要大力提高数字化产品的创作质量,健全内容的内部审校制度,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和传播提供导向正确、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内容资源。要转变管理理念,重视精品化产品的打造,将深层次阅读作品作为发展的主攻点,不以浅阅读、快餐式阅读用户的点击量为经营的根本目标。以盛大文学为例,其当前就存在创作资源数量大但质量不高的状况,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甚至存在错字连篇的情形。虽然其创作平台是开放的,但对于质量不高甚至低劣的作品应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扭转其“有大作,无力作”境况的根本出路在于打造精品化产品,打造盛大文学的独有品牌。

3. 第三类内容的消费者导向管理模式

还有一部分出版内容兼具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两种载体,说明消费群体对该内容资源具有差异化需求。数字出版需要大量的内容来填充快速出现的各种网络阅读终端,同时需要多种类型不同的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的类型和形式通常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和决定的,因此,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对此类资源开展管理是科学而必要的。针对这一类内容资源,出版企业要重视消费者的层次差异、市场细分、产品需求和消费偏好,要更加注重消费者需求在两种载体相互转化中的作用。

在将传统出版物向数字出版转化时,出版企业应当更多地了解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和习惯性选择。企业应当深入调查获得消费者的偏好,在此基础上制作有针对性的数字产品形式。

在将数字出版物向传统出版转化时,出版企业则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把浩如烟海的网络作品都转化成传统出版物是不现实的,因此出版企业应当深入了解并持续关注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准确把握读者关注的前沿热点作品,遴选出市场前景预估良好的作品予以出版。当然,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作者的知识产权和个人利益保护问题。2011年曾火爆的官场小说《二号首长》在网上只连载了几期,就得到一致好评并被读者互相推荐,重庆出版社关注到此情况后,评估认为将该书印刷出版市场销售可能会不错,因此《二号首长》的纸质版本得以面世。

综前所述,按照原始载体的差异,将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受众对象及其对应的管理模式总结如下表:

结 语

数字出版产业是传统出版产业在内容上的延伸,在与用户消费习惯互动影响和转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出版企业和监管机构的管理模式的转变。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资源包含初始载体即为数字化出版的内容资源,尚未数字化出版却有极大商业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内容资源,以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同时存在的内容资源。不同类型的内容资源具备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所面向的受众对象亦有所差异,针对这些特征差异,对数字出版产业内容进行细化的分类管理,有助于规范和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质量,引导数字出版产业健康、科学发展,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创造空间,为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晶.浅议优质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核心推动力[J].编辑之友,2010(6):60-61.

[2] 方卿,王清越.关于数字出版模式的思考――内容资源主导模式[J].中国出版,2011(9):35-37.

[3] 何戈,付继娟,耿东锋.数字出版的内容再组织模式探究[J].出版参考,2010(12):15-16.

[4] 闵祥鹏.传统出版物与数字出版物的受众差异性分析――以新媒介为载体的数字出版物及其发展趋势的冷思考[J].中国出版,2011(17):52-54.

[5] 于文.内容的属性差异与数字出版的多重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1(2):37-40.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4

1对数字内容产业进行管理及其法律法规建设的必要性

现阶段,急需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缘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因素,即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传播给传统的版权法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日益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对于媒体管制所带来的挑战。二是管理和法律因素,即我国目前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管理难题,具体讲就是政府规制和法律法规建设,以及综合管理中的问题。

1.1外部环境因素网络环境下,传统的内容产业逐步演变为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化的优势也带来了易于复制和难以把握“作品的网络传播权”的问题,数字内容产品的复制权、合理使用、技术措施和权利保障等成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如何管制?如何推动健康有序发展?传统上对媒体的管制的模式是否适用于网络?三网融合(通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络)应该执行什么样的传输标准和融合模式?传统的内容产业如何顺利转化为数字内容产业,其赢利模式如何建立?网络技术和业务模式上的融合必将给内容产业的监管体制带来哪些新的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研究。

1.2管理和法律因素从国家层面来说,目前我国没有关于数字内容产业的专门法律法规;从立法程序来看,尚未启动,相关的司法解释也不多,也没有反映到司法体系之中。与数字内容产业管理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有《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中国互联网自律公约》等。现在管理中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出台的规定和红头文件,以及省级以下人大批准的地方法规,如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施行的《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制度很不完善,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尤其是出现的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数字内容产业管理和发展的全国性的纲领性法律文件。从管理角度来看,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管理尚不到位,一是管理部门多,相互间配合不够默契,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专门执法队伍,执法力度不大。三是缺乏必要而有效的监管手段。目前,虽然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都在开发对网上信息内容实施监管的信息系统,各部门也都在自主开发内容监管软件,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与协调,因而实际监管的效果并不理想。四是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没有行业管理制度和机构。

2国外数字内容产业的先进管理和立法经验

如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均拥有比较完整的数字内容产业法律法规体系,这些国家在数字内容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美国在管理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时主要是依靠法律保障。政府扶持、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是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三大推动力。第一,1985年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政策》,就信息的生产、利用、管理、责任等进行规范。1993年克林顿政府又提出了《国家基础设施年行动计划》,为保证数据的安全配送、销售,防止数据的非法配送和销售实施了控制数字内容使用的“数据权限管理技术协议”,为美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新的推动力。第二,美国在互联网立法和管理方面特别注重限制色情和暴力的传播,注重对儿童权益的保护,注重对个人隐私、他人利益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倡导互联网内容供应商和网民加强自律。第三,在数字内容管理方面美国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软件行业协会、新媒体行业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都是由该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组织的目的是共同探讨该行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共同谋划解决方案和策略。欧盟拥有较为完善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法律规范体系和政策措施。早在1994年欧洲委员会就通过了《通向信息社会的欧洲之路:一项行动计划》。后来欧盟又制订推出了关于构建新型科技信息社会的一整套政策,如《电子欧洲———一个面向全体欧洲人的信息社会》等政策性文件;还陆续了一系列用以规范和指导各国信息化发展的“指令”,初步建立了欧盟的信息法律体系,如《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协调信息社会定著作权和著作邻接权指令》等。同时,欧盟的各成员国作为国家,在欧盟统一法律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旨在促进本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法律规范[7]。2000年欧盟正式提出了一项旨在发展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欧洲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提供更便宜、更快速和更安全的因特网;二是在公众技能和网络方面进行投资;三是鼓励使用因特网。这些措施使欧洲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澳大利亚在管理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立法方面采用的是政府管制与联合管制相结合的办法,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即政府提供立法框架,行业和业界提出切实可用的规则交由立法机关填充整合形成制度,并交由相关机构去监督、实施,这种模式被称为共同规治。这种模式的好处就在于不需要一直改变立法,但是可以随着现实的变化,去改变业界提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样可以适应这个行业发展需要。日本十分重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上制定了相关倾斜政策,法律法规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出台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2年颁布了《知识财产战略大纲》和《知识财产基本法》,2003年制定《知识财产推进计划》并成立了“振兴内容产业议员联盟”,2004年颁布了《内容促进法》,对内容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内容制品的创造、保护和活用的一般性政策措施;内容作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互联网认证技术、促进保护性技术手段的开发与应用;内容创造和产业发展的目标指导向;内容制品的交易;振兴内容产业的国家政策措施,等等,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此外,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把知识产权法法典化的国家,其《知识产权法典》就是将所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行政法规汇编,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3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的建议与设想

参照国外的先进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我国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数字内容产业管理与法律法规建设工作。

3.1德治道德是人类行为准则的调节器,运用道德手段管理数字内容产业是对法律、行政手段的重要补充。《说文》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说,也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道德根源。我们要努力提高数字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素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切实履行《中国互联网自律公约》、《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4部自律性规范,自觉依法开展数字内容的生产、销售、传播、交易和使用。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5

* 本文系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

摘 要:文章阐释了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介绍了业务平台架构、播控平台架构和工作流程以及馆藏数字内容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的审核与过程,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服务模式,力图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构建资源共建、服务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05- 04

1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概述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下发展的新形态,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1]。我国自20世纪90 年代末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来,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覆盖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和行业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2]。

电视服务是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2008年以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电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文化服务的新亮点[3-4]。与传统数字电视相比,互联网电视采用OTT服务模式,能够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并跨越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开展服务[5]。互联网电视广泛采用国际通用的UPnP规范和基于Web的远程用户界面设计技术,通过更为丰富的交互元素更好提升观感和使用体验并实现与家庭消费电子设备的互联互通[6],用户可以实现自有内容的统一管理与播放,有助于构建以互联网电视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娱乐体系。

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支持和推动下,国家图书馆与项目共建单位CI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通过互联网电视向海内外超过4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笔者依据服务现状,对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做具体阐述。

2 体系结构

2.1 业务平台架构

国家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负责全国性的内容管理、产品管理、EPG管理和运营数据统计。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可对接全国内容服务提供方,接收其提供的内容,还可以对接集控平台,分发内容、产品、EPG信息,并收集OTT业务的运营数据。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的系统层级图见图1。

图1 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系统层级图

如图1所示,国家图书馆设立集成播控总平台,各省设立集成播控分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分级部署的原则实施,方案如下:①统一网络:实现全国内容统一管理、统一分发。②二级架构:各司其职,中央播控平台侧重运营监管,分平台侧重对接和能力服务。通过中央平台对全国OTT TV进行监管,全国直播、点播、栏目和增值业务等上线进行审批和控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上线或者下线调整。各省分平台侧重BOSS对接及提供门户服务能力。③三条主线:内容主线为所有上线的影视节目都是在播控平台经过审核的;经营主线为用户的消费行为都是有记录,终端行为是可统计可分析的;管控主线为所有栏目、EPG、业务上线都需要在播控平台进行审批,所有节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强制下线。

中央播控平台内部由节目服务平台、集成播控平台、传输服务网络、CDN接口和终端应用服务几个部分组成。主要结构与内容流转流程见图2。

图2 中央播控平台主要构成与内容流转结构

①节目服务平台:主要由媒资管理、媒资制作、媒资管理系统与成片管理系统组成。②集成播控平台:主要由内容集成系统CIS、运营管理系统OMS、业务支撑系统BSS三大主要模块组成。另外,为了支持业务系统的运行,还包括内容媒体服务、CDN管理系统、EPG管理服务、终端管理TMS服务几个模块。③传输服务网络:该部分包括到CDN网络的接口、EPG分发服务系统和终端管理分布式系统几个模块组成。④第三方内容服务CDN:包括CDN分发网络和CDN预处理系统等。⑤终端应用服务:该部分为运行在机顶盒终端内的主要模块,包括业务APK、播放器、CDN模块、业务中间件等。

2.2 播控平台主要子系统

互联网电视播控系统主要包含:内容集成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媒资管理系统、EPG门户等。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见图3。

图3 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子系统

2.2.1 内容集成系统。内容引入是集成播控平台对接、聚合、管理各个节目服务平台所提供内容的中间系统,是对自有的媒资管理系统(CMS)或第三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进行集成,统一格式,推送至运营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处理过程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可对内容按一定规则进行过滤。内容引入的范围包括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接口,海量内容存储和处理系统以及对运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内容引入包括内容获取、内容筛选、内容推送。

2.2.2 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内容上下线、栏目管理、栏目维护上下线管理、EPG分组管理、EPG模板管理、EPG制作管理、EPG元数据管理等。运营管理主要负责内容的审核、组织、打包、上下线审核等工作。

2.2.3 业务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包括终端管理、用户管理、账户管理、产品打包、定价策略、综合套餐等。在这样一种运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对互联网电视更丰富业务的支持和更精细化的运营的需要,在核心播控系统可以选择性建设一系列的扩展运营系统,提升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能力和运营水平。

2.2.4 媒资管理系统。媒资管理是对节目生产环节产生的节目进行统一管理,涉及节目管理、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日志、配置、权限及工作流的系统化管理。媒资管理系统包括:内容管理、存储管理、统计管理、检索管理、日志管理、工作流管理、配置管理等。

2.2.5 EPG门户管理。EPG系统的目的是EPG将节目信息展现给最终用户,以便最终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选择和搜索需要的节目,提高用户与平台的交互特性。因此,EPG系统应提供全部内容、产品、服务的元数据信息统一管理,为不同的使用人群提供不同的EPG样式与为特定的用户展示不同的EPG内容能力,同时还需要提供EPG模版管理功能和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功能。

2.3 核心播控系统

集成播控平台是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系统平台,集成播控平台是实现业务有序运营、安全播控保障的重要部分,可以实现内容节目的安全有效的播出控制管理、相关的运营支撑功能、对平台的增值业务接入与应用进行管理控制。

图4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架构见图4,其主要功能如下。

2.3.1 节目审核。节目审核流程如下:①内容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节目初审流程,节目初审流程对节目的视频内容、编目信息、海报图片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节目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节目与频道的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节目定价过程对节目的价格进行设置,根据业务支撑系统定义的产品包和价格计划进行节目价格设置。④节目预处理过程调用内容加密与预处理子系统的流程,根据分配的密钥信息进行内容加密和预处理,返回已经加密完成的内容文件。⑤节目分发根据内容分发规划,调用各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接口,对内容进行网络分发,返回节目内容分发完成以后的网络地址。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节目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内容呈现和播放的效果,进行内容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节目审核流程。⑥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节目内容的EPG信息到终端。

2.3.2 频道审核。频道审核流程如下: ①频道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频道审核流程,频道审核流程对频道的内容规划、名称信息、海报图片、所属频道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频道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频道的上下级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频道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频道呈现效果,进行频道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频道审核流程。④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频道的EPG信息到终端。

2.3.3 内容应急上下线。内容应急上下线流程如下:①根据需要上下线的节目与频道在运营管理系统中进行选择,对节目与频道进行上下线处理。②节目与频道上下线处理需要与全网的EPG系统服务进行同步,处理失败则返回上一流程,查看处理异常信息。③全网EPG同步完成以后,上下线处理完成。

2.3.4 内容分发。内容分发流程如下:①根据业务策略设备分发规则将需要分发的内容实体文件地址引入到分发流程中。②对实体文件分发进行流程管理,调用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服务进行内容分发,并等待分发结果。③内容分发系统全网CDN分发成功以后,向运营管理系统回传内容分发成功消息与CDN文件地址。

2.3.5 终端认证。终端认证流程如下:①根据http消息获取请求终端的MAC值。②根据终端串号查找合法的终端设备信息,无法找到设备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终端设备信息存在,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MAC属性验证获取的MAC值正确,如果MAC值不正确,终端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MAC正确,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型号属性验证设备型号正确。⑤终端认证流程结束。

2.3.6 用户认证。用户认证过程如下:①解密认证的登录名和登录密码信息。②根据登录名查找合法的用户信息,无法找到用户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用户信息存在,根据用户信息中的密码属性验证密码正确,如果密码不正确,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密码正确,根据用户信息相关属性关联查找用户的EPG模板,返回用户EPG模板。

3 服务模式

互联网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为以电视为媒介的内容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信息流通渠道和技术应用开发两方面为互动个性化铺平道路。在互联网电视服务上,应当吸收前期已开展的电视服务成果,结合互联网电视的平台优势为全国数字图书馆搭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新媒体服务模式开辟新的视角。

3.1 高度共享资源建设与服务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二五”期间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已实现全国33家省级公共图书馆、473家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截至2014年底已经达到1,024TB,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与服务基地。海量丰富的资源成果需要创新多样的服务渠道来支撑。互联网电视服务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布局的具体应用,也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集成化优势的示范内容,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海内外形成图书馆特色的电视内容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较高生命力、优质优量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将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新环境下占领媒体融合新阵地带来重要参考价值。

3.2 高效展示图书馆资源整合成果

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促使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和学习模式都在发生变化[7]。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公共阅读、提高公众科学人文素质的使命[8]。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根本,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应保持图书馆优势资源特色,重点对自有版权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规划建设,将图书馆馆藏中所蕴含的经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和弘扬。当前面向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图书馆经典资源进行有序组织,并基于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技术,将知识单元按统一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是实现提升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的社会认知度与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数字图书馆经过深层加工的知识型数据,可为图书馆开展互联网电视服务提供充足的关联性资源支持。

3.3 服务形式与服务手段多样化

在服务的形式上,图书馆可根据受众对象的收视习惯、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确定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图文、视频等节目形式,专题片、讲坛、访谈等多种表现手段构成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电视画面。图书馆在利用互联网电视平台进行服务时,其内容选题可涵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文化人物、文化信息及其他与电视图书馆定位相符的主题内容。节目形式上,在视频节目制作中,图书馆应大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内容应简练易懂、结构鲜明,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服务手段上,可以围绕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群艺馆等文化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将传统线下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并与数字文化资源等精品内容形成关联,依托互联网向公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文化内容推送,从而形成部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公众周边文化服务资源的线上展示和线下参与的O2O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文.关于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 J ].商场现代化,2005(8):232.

[2] 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R].中国产业调研网, 2015.

[3] 张炜,李春明.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国图空间”数字电视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J ].图书馆建设,2010(6):69-71.

[4] 钱宇.泛在服务模式下的电视图书馆研究[ J ].图书馆建设,2011(12):73-78.

[5] Xuemin Shen,Heather Yu,John Buford,et.al. Handbook of Peer-to-Peer Networking[M]. Springer US,2010:961-965.

[6] ANSI/CEA-2014-B.Web-based Protocol and Framework for Remote User Interface on UPnPTM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Web4CE)

[S].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6

http://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档案管理 数字化发展

作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数字成像、扫描、计算机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采集、传输、处理以及存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链接各方资源,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数据库,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效益和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及时利用。而如何通过系统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数据库,这是目前摆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难题之一。

一、数字化发展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首先,电子档案具有体积小,使用寿命长,容易复制,传递速度快和便于存储等纸质档案不可比拟的优势。对目前的社会发展来说,电子档案具有更高的实用性。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将会实现从纸质档案到数字化档案的跨越,对传统的档案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其次,选择数字化也是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工作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传承中华文明应用先进科技的主要机构,具有先进的文化理念。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改革发展,档案的门类不断增多,内容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当然数量也会更为繁多。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的管理方法恰好适应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再次,实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也是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发展自身素质适应时代要求的选择。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明显不能满足新型档案管理的需要,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高职院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校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为了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更加方便、准确与快捷,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必须发展档案数字化。同时这也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目前正值库存档案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库存档案数字化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下文从数字化工作的科学性、实用性、工作途径和工作手段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数字化路径做了详细分析。

1.实现库存档案数字化

(1)优化数字化管理工作。档案资料数量庞大,其中含有大量鉴定后会做销毁处理的档案和未鉴定的档案。如果盲目地将这些档案悉数数字化,只会大幅度增加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负担和难度,同时白白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资源。因此,库存档案数字化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优化方案,做好库存档案的优化工作。根据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以及高职院校档案所属年代、使用频率、保密级别和保管年限等等,对库存档案的优化工作制定出一份科学合理的方案。

(2)有选择性实施数字化发展。根据制定好的档案优化方案,评估鉴定库存档案的利用频率、实用性和价值,按照高职院校档案的保密等级、内容优先级和年度优先级三个方面确定档案数字化的合理范围。首先对那些急需修补的档案和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确保库存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不适合现有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方法的档案,例如没有解密或密级较高的、暂时不用的和保存价值较高的档案,可以暂时不进行数字化,待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科技条件进一步发展成熟之后再做科学安排处理,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数字化。

(3)选取多种工作手段。目前使用的数字化手段多种多样,比如拍照、扫描、著录编辑等,可以根据库存档案的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数字化手段。针对著录是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扫描后的处理办法和扫描的分辨率等等要制定出合理的规范标准,用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由于纸质的文档扫描以后,其本质是图片,依然不能实现全文检索,虽然能通过屏幕进行阅读打印,但打印的文档存在两大问题,首先,费用高,其次,不能起到凭证的作用,需要原件复印以后加盖档案证明章才能有效。声像、实物档案等文件资料可以采用拍音频视频采集或拍照的手段首先形成电子文件,然后上传至高职院校档案数据库。之后,还要对电子文件的单位及人员名称、活动内容、获奖情况等进行著录编辑。

2.实现电子文件档案化

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电子文件的建设。电子文件档案化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把电子文件的归档纳入管理制度当中去。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对于纸质文件相应的电子文件要做到及时的收集并准确注明移交情况,实现文件的远程利用和全文检索。电子文件要有统一的的格式命名标准,例如工程图纸使用DWG格式、图片统一采用JPEG格式、文档使用PDF格式等等。同时,由于电子文档大多是纸质文档转换孤傲来的,内容也与纸质文档相同,因此归档时还要注意避免重复。

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发生了变化,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提高档案管理数字化工作的效率,以适应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新要求。

上文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样论述了数字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凸显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迫切性和必然性。并通过数字化工作的科学性、实用性、工作途径和工作手段四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论述了库存档案数字化的原则、方法和手段。本文以全面深入的分析论述为档案管理数字化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http://

参考文献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7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应用,档案管理也逐渐变的数字化,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很多缺点,如内容记载比较繁复、不易保存等,因此数字档案室的建设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数字化档案室,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研究的重点,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既要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又要考虑到档案管理的具体特点,因此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年来,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数字化的。本文浅述了数字档案室的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建设措施。

一、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的发展趋势

数字档案室值得是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作为管理的手段,将传统的纸质档案变为电子档案,基于网络对各种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储存、共享的一种档案管理的模式。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有利于高效系统地进行各种档案管理。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各方面的建设都会有一些促进作用,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不断促进档案内容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内容就是各种档案,建设数字档案室,就是要对数字化的档案进行储存管理,因此在数字档案室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计算技术、通信技术等,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转化,变为数字化的档案内容,使得档案管理的过程最终实现数字化。数字档案室中的档案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纸质档案,而是视听型的档案内容,三是对以上两种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的档案内容。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推进,档案内容逐渐数字化也变为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

第二,对各种文书信息进行处理的办公过程变得数字化。对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系统复杂的过程,在数字档案室的建设过程中,各种办公业务也要逐渐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从而使得对各种档案信息的管理都能进行高效、系统的数字化操作,比如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档案进行综合、形成条理清楚的电子文档并且传输到数字档案室进行管理,以便查询和调阅等。

第三,促进档案共享。数字档案室的建设,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将不同全宗下的档案进行互相的连通,实现资源共享,各档案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数字档案室中下载所需的信息资料等,促进数字档案系统的共享。

二、如何加强数字档案室的建设

加强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档案室的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基础设施是一个基本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往往影响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在数字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网络建设,由于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在数字档案室的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档案数据网络,与当前的互联网进行区分,根据具体的情况与当前的办公网络和业务网络进行有效地隔离,在进行数据交换时,要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其次是对硬件的建设,由于档案内容量十分巨大,因此在数字档案室的硬件建设过程中,要配置满足档案存储、查询等需求的各种服务器、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以满足海量的档案信息处理需求。最后是数字档案管理中的软件建设,软件是数字档案室的核心,无论是档案的整理收集,还是存储分享,软件都是这些工作开展的动力,因此在配备软件资源时,要选择稳定的、安全可靠的操作系统,选用能够满足各种资料信息和数据管理的需求,要选用对应的扫描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地处理,同时,要选用合适的软件,实现电子档案文档与各个工作办公系统的衔接。

第二,更新传统的档案管理的理念。长期以来,档案管理都是传统的纸质版的管理模式,但数字化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管理的理念。针对有的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观念,要及时更新,让档案管理人员能明白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改革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改变传统的繁复的管理模式进行高效的管理。

第三,加大对数字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效率与人才队伍的质量息息相关,当前加强数字档案室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人才选拔方面,要严格把关,对于在岗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长训与短训的方式,定期对他们的业务技能进行培训,巩固业务知识以及各种计算机等技术的操作能力。另外,还可以与高校的相关课程进行联系,加强高校学生对数字档案管理的掌握和应用,为以后的数字化档案室建设培养人才。

第四,完善数字档案室的相关制度。数字档案室的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保障是相关的制度,各个单位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数据网上查询利用制度、档案数据网和信息设备维护使用制度等,在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不断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三、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变得信息化、数字化。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字档案室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各种设施的完善,还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制度的完善,共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8

1、数字化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1.1 从经营战略看

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发展战略。所谓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面对着激烈变化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随着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和数字出版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版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出版企业纷纷打破以往出版单一出版物的局限,以数字出版转型为目标,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数字化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所有出版集团战略的共同选择。 目前,许多出版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其经营领域不仅实现了与传统的图书出版相关业务领域的全覆盖,而且还纷纷进入新的媒体,扩大数字出版产品的经营,努力实现由传统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目标。[1]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将数字化战略列为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明确提出集团数字化发展的基本定位、战略目标和重点,以全面推动集团出版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实现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1.2 从内容生产环节看

第一、数字化改变了编辑思维、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以信息处理与传播为核心的数字出版技术的进步,要求实现出版物的创作、生产、传输、消费一体化和数字化。换而言之,就是出版企业全部出版和经营环节都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出版的基础是内容,编辑工作是出版的核心,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编辑用计算机取代纸张和笔,用键盘与手的结合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编辑的所有的创作活动和编辑行为。另外,编辑的主要工作是选题、组稿、审稿,并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在数字环境下,编辑在选题之始,就需要有明确的版权保护意识和多元化经营意识,考虑一种资源多次利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数字化给编辑工作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 编辑通过浏览国内外大型书目数据库、浏览其他出版单位网站,获得国内外同类出版物的出版情况,避免选题重复,为选题提供借鉴和指导。编辑在一些数据库中查询与选题相关作者情况,通过电子邮件与作者联系,还可以在一些网站、论坛和微博中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借助网络信息,征询作者。在审稿、加工过程中,编辑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与作者沟通、联系;通过网络查询有关数据库获得资料。专门的编辑软件使编辑修改、加工轻而易举,编辑好的文档可直接排版、制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数字化使编辑可以通过了浏览网络论坛中的读者的看法,了解读者的需求,改进编辑工作,还可能从中发现读者喜爱的选题。

笫二、数字化改变了出版产业链,传统出版企业内容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在“作者―出版社―印刷厂―发行商―读者”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链上,出版社控制着内容和订单,处于核心地位。数字出版的出现这一链条被打破,出版社在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处境不妙。正如《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的:“长期以来,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并不均衡,渠道供应商与技术提供商过于强势,作者与内容生产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内容资源被廉价使用,利润分成不尽合理,第三方监督缺失等,强势环节挤压弱势环节的情况屡屡发生。”[3]几乎所有的图书出版单位在图书资源数字化整合集成过程中,扮演的只是电子图书出版资源提供者角色。全国电子图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掌握在几家非传统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出版商手中,这使得传统图书出版单位的内容资源和版权优势大打折扣,在未来的市场控制力、话语权和网络平台上处于劣势。[4]

1.3 从制作生产环节看

第一、数字印刷给印刷技术和生产工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5]一般意义上的印刷技术包括印前技术、印刷工艺、印后加工三个部分。印前技术受数字技术影响最大。数字技术的进步,导致直接制版技术和按需印刷的出现。前者与桌面出版系统相比,省去了胶片过程,缩短了印刷周期,使得出版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能够更好地控制印刷质量。国际上很多著名印前厂商,把直接制版技术系统视为本世纪的主导技术。在我国正走向普及。按需印刷则省去了制版过程,图文信息排版之后即可直接进行复印。实际上是将印刷前设备与印刷过程高度地集成,使印刷高质量、全彩色、个性化的印刷品成为可能,但目前应用范围受限。

第二、催生数字出版新业态。以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的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形态、传播形态和出版形式。它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出版企业占主流的产品是印刷型出版物。由于数字出版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个性化鲜明、创作门槛低等特点,市场需求日趋旺盛,技术创新日新月异,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成为现代出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目前状况而言,数字产品形态有基于有线网络技术的互联网新闻、互联网出版、互联网游戏,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机报、手机电子书、手机音乐、手机游戏,还有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各种移动阅读终端,如便携式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等。这些数字产品颠覆了传统出版的销售方式和服务模式。得到我国越来越多互联网和手机网民读者的青睐。很显然,数字出版作为新的业态,它一方面深刻地动摇传统出版的生存空间,对传统出版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却大大地拓展了出版领域,推动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业转变。出版企业要适应变化而管理,开发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出版产品,追赶产业前进的步伐。

1.4 从经营销售环节看

第一、数字化带来发行体系的大变革。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发行渠道信息化。我国传统出版物发行渠道有:国有(新华)书店、国有售书点、出版社自办售书点,集体、个人书店(书摊)等。在出版物发行中,有大量的信息流:出版企业的书目信息、中间商的库存信息、零售商的反馈信息、读者的需求信息。无论是否自办发行,都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以保证发行渠道的畅通。为此,许多出版集团和有实力的中间商都引进信息处理技术,投资建立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销售终端,创新与融合带来新体验。近年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从网络布局和业态调整两方面入手,紧盯国内商业零售市场的变化,深入研究诚品书店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总结已建成书城转型的经验,全力打造以图书为核心的文化消费终端网, 这种探索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第二、数字化催生了全新的发行渠道―网络书店。[6]数字出版打破了传统出版载体纸张的垄断地位,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平板电脑等都成了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载体。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宽带用户数、手机网民逐年增加,在线阅读、手持终端阅读开始普及,数字出版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网上书店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网络书店成为当今中国书业“主流”渠道的趋势日趋明显,在未来取代连锁书店成为第一大售书渠道己毫无悬念。与传统渠道相比,网络改变了图书传统上是以本地购买为主的消费习惯。网络渠道不仅具有规模大、集中度高、流通效率高、终端渗透力强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图书查询、在线书评、图书排行榜等多样功能和诸如个人定制、各种折扣、提前销售、旧书市场等个性化服务,是传统书店难以或根本无法做到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出版企业的读者和市场。目前,以纸质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业虽然在图书市场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网上书店的建设与管理却是短板。网上销售居弱势地位。当当和卓越亚马逊等非出版企业经营的大型综合网上书店主导着网上图书销售市场,越来越多地掠夺着传统图书经销渠道话语权。

1.5 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看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数字化时代对现代出版企业的必然要求。它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业务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化。详细点说包括:合理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建立企业的总体数据库、建立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建立局域网,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接通互联网,获得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信息,充实信息资源。很显然,企业管理信息化涉及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借用数字技术这一工具,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分析设计,并进行合理的整合,重新理顺内部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化、生产经营信息数字化,实现新技术与经营管理机制的统一,使企生产经营更加科学、高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信息化有赖于出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这个系统整合了多个子系统,能够实现多项功能。它集书稿管理、出版管理、发行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于一体,不仅具有收集和处理各种数据;更好地控制各部门的运行状况;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竞争力;与管理机构的沟通更为便利的功能。而且大大加强了出版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出版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人员通过企业局域网进行信息共享,互相协作的员工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情况,这样就大大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与误差,加强互相间的联系、沟通与合作,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不仅如此,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能为高层次管理者提供出版决策支持。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决策层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局面:日益增多的产品种类和产品创新、难以控制的库存信息[7]、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反馈以及企业内部种种人事和财务。在这一情况下,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强大支持工具获得了青睐。许多国内外大型出版集团都建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分析。

2、在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数字化发展对出版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出版企业还没有做好数字化管理的准备,导致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障碍。为扭转这一状态,大体可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更新观念,制定并实施好数字化经营战略

首先要克服观念上的障碍,高度重视国内外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势头和巨大潜力,真正认识到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意识到数字出版不只是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且改变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以奋力进取,开放合作的良好心态,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实现团队目标。

在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最要紧的就是战略决策。数字化发展战略作为出版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怎样进行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帝蒂芬?P?罗宾斯教授的战略管理过程理论框架,可供借鉴。该理论框架将战略管理视为涵盖以下六个步骤的持续过程:(1)确定企业目标和战略;(2)分析环境并识别企业的机会与威胁;(3)分析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并识别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4)构建战略;(5)实施战略;(6)评估战略。[8] 对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出来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在实施中要把握重大项目的高效运作和整体战略层面上各重大项目之间良好的相互御接与协调,这样才能使内部目标明确,把内部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以推动企业发展。另外,发展战略贵在坚持。但由于新技术、新形势、新需求使发展战略具有发展性、阶段性的特征,所以对发展战略既要坚持相对稳定,又要根据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适时进行充实、调整,使之更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2.2 重视出版内容的研究开发与管理

内容资源是出版产业赖以生存与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谁能够充分占有大量内容资源谁就有数字出版领域的发言权。纵观世界出版业,不难发现,大多数在数字出版领域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以内容资源制胜的数字出版企业。如励德。爱思唯尔、盛大文学、龙源期刊等。[9]

面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出版社应首先, 保护、利用现有的优秀出版资源,立足于内容提供来做文章。将己经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内容数字化,或者将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数字化,然后利用网络传输。[10] 特别要注意做好自有高品质、特色出版资源的开发。将人无我有的内容、品牌资源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如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及编撰系统”, 凤凰传媒集团的“教育培训”数字出版品牌等。[11]其次,要围绕内容扩展产业链,一种资源多次利用,实现全媒体出版。要根据渠道及终端特性,进行多平台应用与多终端的内容开发,使一种内容得以在纸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2011-2012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达1377.88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28.34亿元,仅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06%,说明单纯地将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缺乏原创内容,难以在市场中立足。[11] 国外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出版企业除了出书外,还致力于产业链扩展至电视、电影、游戏等一系列领域。除了出书外,还出售来自书的内容,如出售书的电影、电视版权,推销书籍的国际版权,经销与书的内容相关的产品,如广告画、咖啡杯、T恤衫、纪念品以及贺卡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出版企业作为内容提供商,在全力开发优质、原创内容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并充分利用内容的潜在的价值或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或通过技术提供商,参与全媒体的竞争。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中,特别要注意维护和保持住传统出版业的内容优势,并找到成熟的赢利模式。亚马逊、苹果等数字出版企业成功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内容做好,并与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才是数字出版发展之路。

出版企业在推进数字出版过程中,还要适时地对原来产业链的主体的位置进行必要的调整,对原有产业环节进行整合与重建,以克服薄弱环节,强化竞争力,实现赢利模式的多元化。中小出版企业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宜开展专业化经营。首先必须对出版资源进行全面清理,进而找准时机和合作对象,把这些资源放到国内一些具有巨大市场前景的数字出版商务平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要扬长避短开展小品牌经营,注重选题创新,在专、精、特、新上做足文章,借势借力,努力寻求与自身优势相匹配的发展机会。

2.3 出版企业要树立版权意识,注重数字版权的维护、开发和管理。

出版也可以说是版权经济,对版权不可轻心。首先,要加强数字内容产品的权利管理,防止侵权和盗版现象发生,这可以借助数字权利管理技术(DRM)得以实现。其次,要切实提高对数字版权的控制力。数字出版的出现,使著作权人原创作品的版权由原来仅有的纸质版权分化为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数字出版初期,传统出版社缺乏控制数字版权的概念,数字版权集中到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技术提供商手中。另外,由于纸质版权和数字版权的分离,出版社虽然拥有大量的图书资源,但由于没有作者授予的教字版权,并不能将其用于数字出版。[12] 针对这种情况,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应切实增强版权意识,提高版权尤其数字版权的控制力。 版权对出版企业的意义还在于开发利用,目前,版权资源的利用实际远未达到充分的效应。一旦与多媒体等互动,其经济价值将出现乘数效应。迪士尼以版权为核心开展相关多元化经营就是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13]

2.4 构建各种平台,推进经营管理数字化

数字技术的进步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整个出版业务流程,从数字内容的编辑制作到多终端设备的发行再到合理收费模式的建立等,都需要相应的数字技术的支撑。因此,基于现代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再造出版业务流程是数字出版发展的必然选择。[14]对出版社来说, 首先要建立包括出版自身资源的数据库,将已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并进行数字化存储,达到分类有序,检索方便的目的;然后按照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对出版及发行进行整合,打造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数字化流程,实现从约稿到最终数字化出版的整个流程都在网上实施和管理。这种系统平台的建成,不仅能降低运行成本,而且能大大提高编辑、出版业务和管理效率,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要。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9

[分类号]G250.7

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是一种用综合方式创造、编辑、管理信息与内容的工具。目前国外图书馆CMS主要有Greenstone、DSpace、Fedora、Keystone Digital Library、Lenya、Nukc、Drupal、Xoops、Tvp03、eZpublish、Joomla!、Plone、Com-monspot等,国内图书馆CMS主要有TRS WCM、CDICM、TPI WCCM、ezCMS、Phpcms、Dedecms等。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Greenstone、DSpace、Fedora、TRS WCM、CDI CM、TPI WCCM,本文拟对这6种系统进行比较分析。

1 图书馆内容管理的需求与CMS的作用

内容管理是一种收集、组织、分类和构造任何类型的信息资源以便它们能够以想要的方式被存储、检索、出版、更新、重新目的化或再利用的过程。从理论上讲,内容管理包含众多领域,如文献管理、知识管理、记录管理、电子内容管理、财务内容管理、学习内容管理、网站内容管理等,内容包括文献、备忘录、信件、办公文档、档案、图像、网页、声音、视频、产品数据、程序或程序代码、合约等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

1.1 图书馆内容管理的需求

在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中,图书馆基于如下多方面原因需要实施内容管理。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面临一些技术、财务与管理问题。从技术员工角度来看,图书馆需要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来安装内容资料,这要求图书馆技术员工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来从事日常管理,如备份与更新,由此增加了工作难度与工作量。从财务分析员角度来看,获悉与跟踪项目相关的成本是很困难的,很难预测未来项目成本。从管理角度来看,对内容的分布式存储与个人访问导致系统管理的困难,如系统安全问题、网络管理问题。 因此,图书馆需要CMS来有效管理内容的保存、组织与传播。

・图书馆用户对信息资源存取的需求越来越大,且需要更高层次的个性化内容和服务。用户希望所有数字内容和服务能够表示在图书馆网站上,且能按照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定位。同时,目前图书馆开始关注在线环境的独特内容,包括在线新闻、数字馆藏、现场互动和辅导报告等。因此,图书馆需要开发新的流程与工具来管理这些内容与服务。

・图书馆网站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图书馆网站管理者发现不仅要管理大量静态超文本标记语言网页,还需要多方面的网站建设能力,包括:①对不同用户组进行个性化或客户化的能力;②简化内部工作流和减少因单调反复作业引发的工作量的能力;③实现质量控制的能力;④降低管理图书馆网站成本的能力;⑤再定位与再利用多种信息集合中的内容、把内容传递给图书馆内部网络与互联网的能力。因此,图书馆必须利用CMS把相关内容组织起来以确保这些内容得到有效管理、易于检索和用不同方式进行传递。

1.2 图书馆CMS的作用与优势

图书馆CMS通常具有如下一些作用:①简易地创建与获取内容,如利用图书馆数字资产建立数字图书馆、利用个人数字资产建立数字资料库、各成员用户不管身处何处都可按需处理内容;②有效地组织内容,如把内容组织为可检索的结构化数字资料库;③有效地管理内容,如确保内容的完整、改进出版工作流程和更快进入市场;④快速地把适当的内容传递给适当的用户;⑤充分利用新媒体机会,如电子商务、光盘、电子图书、掌上电脑、无线设备等。

图书馆CMS体现出以下优势:①提高信息质量。CMS可以提供准确、最新文献以及存储所有内容的场所,具备文件控制系统的某些特性。内容开发者可以利用CMS进行记录存贮与协作。②提高机动性。内容可以用各种方式重新确定目的,也可通过一个中心地点实现内容的检索,允许用户和系统十分容易地找到和存取信息。③改进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只要利用一个系统就可处理网络管理与系统安全,包括授权与认证,减少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④减少维护与成本。CMS的实施将消除以前以个案为基础的支持系统,这反过来允许图书馆员工用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管理那些内容或项目。

2 六种图书馆CMS简介

2.1 Greenstone

Greenstone是由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新西兰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发,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人类资讯非政府组织(Human Info NGO)一起合作建设与发行的系统。它是一套用来构建与传递数字图书馆馆藏,包括组织信息并在互联网上或用光盘出版信息的开源、多语种软件,遵循自由软件协会公用许可(GNUPublic License),最初于2000年,2004年获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纳慕尔奖(Namur award)”,如今最新版本为Greenstone3。其目标是授权用户特别是大学、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其数字图书馆,并促进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利用以分享信息和把它们置于公共领域。

Greenstone可运行在Windows、Unix/Linux、Solafs和Mac 0S-X上,能够收集各种开放档案诠释资料撷取协议(OAI-PMH)文献,并把它们合并在一个馆藏中,也能够获取与输出元数据编码和传输标准(METS)格式文献。Greenstone有两个不同界面:读者界面与图书馆员界面。终端用户通过拥有网页浏览器的读者界面访问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员界面是一种基于Java的图形用户界面,可利用Greenstone元数据集编辑部器(Greenstone’s Metadata Set Editor)定义新的元数据和预先定义各种元数据集,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并利用插件程序(Plug-ins)来获取外部各种不同格式的元数据,包括XML、MARC、CDS/ISIS、ProCite、BibTex、Refer、OAI、DSpace、METS等。各种插件程序还可用来获取各种文件,如用于文本文件的PDF、PostScript、Word、富文本格式(RTF)、超文本标志语言、纯文本、Latex、Ex-cel、PPT、电子邮件、源代码等,用于多媒体文件的图像格式(包括GIF、JtF、JPEG、TIFF)和音频格式(包括

MP3、OGG、MPEG、MIDI等)。

2.2 DSpace

DSpace是一种开源软件平台,可帮助组织通过使用工作流提交模块或者一系列的规范获取接口获取与描述数字资源,利用搜索与检索系统组织的数字资产,并长期保存数字资产。它由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惠普实验室于2000年开始合作开发,2002年11月对外正式,最新版本是DSpace1.5.2。

Dspace数据模型中的对象包括社区(community)、馆藏(collection)、条目(item)、包(bundle)、比特流(bitstream)和比特流格式(bitstream format)。每个Dspace被划分成一些社区,这些社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子社区(sub―communities),对应于大学的院系、实验室、研究中心。社区包含馆藏是一群相关的内容。一种馆藏可以出现在多个社区中。每种馆藏由一些条目组成,这些条目是存档文件的基本存储元素。每一个条目归属于某个馆藏,不过,也可出现在另外的馆藏中。条目可进一步划分为命名的比特流包(bundles ofBitstreams)。每种比特流格式是适用某种文件格式的一种独特与永久方法。

DSpaee在体系结构上可分为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层,包含插件管理器(plugin manager)、元数据、对象包装程序插件(packager plugins)、词汇转换表插件(crosswalk pIugins)、电子用户与分组(E―people andgroups)、验证、授权、管理与合作、句柄(handles)、比特流持久标识符(bitstream persistent’identifiers)、存储资源支持、检索与浏览、超文本标记语言支持、OAI支持、开放链接支持、创作共用支持、订阅、输入与输出、注册、统计、检验和校验器(Checksum Checker)、使用仪表等功能模块。DSpace能够保持和促进所有类型数字内容的开放访问,这些数字内容包括文本、图像、移动图像、MPEG和数据集等。使用DSpace的益处包括:使个人研究成果快速向全世界读者传播;利用搜索引擎如Google联络全世界读者;存储可以再使用的教学资料以便运用于课程管理系统;存档与传播个人网站上的资料;存储学生项目案例;展示学生论文(在允许的前提下);跟踪自己的出版物或书目;为自己的工作建立永久网络标识符;无需为图像支付费用,可以在个人出版物中显示自己的永久标识符。

2.3 Fedora

Fedora(Flexible Extensible Digital O bject and Re-pository Architecture,灵活可扩展数字对象和仓储框架)是一种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可用稳定、安全和容易管理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对最新免费与开源软件的访问。它是在安德鲁・梅隆基金会资助下,由维吉尼亚大学和康纳尔大学联合开发的数字对象仓储管理系统。该系统旨在成为可互操作的、基于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机构仓储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能够显示利用网络技术如何配置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结构。

Fedora遵循Mozilla公共许可,自2003年7月“Fedora Core 1”测试版1以来,如今已经升级到Fedo-rall。Fedora系统由Fedora数字对象和Fedora仓储两部分组成。Fedora数字对象是Fedora体系构的核心,它由永久标识符(persi’stent ID)、数据器(dis-seminators)、系统元数据、数据流(datastreams)组成,能够提供一个集成内容(包括数据和元数据)与行为(对内容的操作)的框架。Fedora仓储是存储管理数字对象的接口,可通过一定的访问控制策略提供数字对象的内容机制。Fedora在体系结构上由管理和访问接口层、内部服务层和存储子系统层三层组成,能够提供灵活的数字对象模型、Web管理和访问服务、内容版本控制、XML格式的数据存储和导入导出、对象之间的关联支持、检索、元数据采集以及管理工具等多种功能。

2.4 TRS WCM

TRS WCM(TRS web content management)是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内容管理系统。从2000年起,TRS在国内首倡中文内容管理战略,如今已经升级到第6版(TRS WCM V6),成为能够支撑多形式、多结构、多来源的内容管理平台,可以面向网站内容管理、企业内容管理、网络媒体、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等领域,提供对媒体内容价值链的全面管理,覆盖内容采集、内容创建、内容存储、内容传递各个环节,可以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提供给所有用户。

在媒体内容生产及对外服务层面,TRS WCM拓展了传统报刊出版的单一内容流程,可提供跨媒体的各类多样化内容增值服务,并支持新闻内容采集、加工、、评估和挖掘加工整个流程。在媒体内部信息整合和应用层面,TRS WCM可用于构建媒体综合信息门户,支持媒体企业内部内容采集、加工、集成、以及共享和交流,提供企业情报监测、经营决策支持、办公协作以及知识管理、文化建设等多项功能。目前用户包括政府部门(如国务院新闻办、宁波人事局等)、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西安科学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网通山西太原分公司等)、图书馆(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以及新闻媒体单位(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

2.5 CDI CM

CDI CM是由北京中数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内容管理软件,可以收集有价值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元数据加工,提供高质量内容、浏览、检索、保存、管理及在线查询服务,比如支持各种规模多用户的联机事务处理系统、提供可共享的数据格式和元数据标准、采用RDF封装的XML文件数据格式,是集数字资源加工、与调度功能于一体的馆藏资源管理与应用软件。它于2002年12月1日推出试用版,2004年11月被选为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著录工具,可以广泛运用于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和更新,适用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出版社、图书网站、电子商务、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等单位进行文献、档案、内部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库的建设、管理及网络服务。目前用户包括国家机关/公共图书馆(如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吉林省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等)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

2.6 TPI WCCM

TPI WCCM是由同方知网系统软件公司开发出来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最流行的开发架构

(Struts+Spring Framework+Hibernate),采用数据库、页面缓存技术;支持分布式、集群,可7×24小时不间断运行;支持Tomcat、Weblogic、WebSphere等应用服务器;支持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DB2、Informix、sy-base、MySQL等多种数据库;支持GB2312,BIG5,Uni-code等编码。它具有内容聚集、个性化表现、搜索、web应用访问、个性化定制及单点登录等功能,可用来进行网站群管理、网站搜索、网站、内容协作与管理、个性化门户建设。如今它在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得到了推广。

3 六种图书馆CMS的比较分析

CMS能够利用相关元数据保存、组织、传递与管理本地开发的文献和外部文献。因此,可以从元数据、内容、表示、存取、保存5个关键领域来分析不同图书馆CMS的技术优势与劣势。对于每一个领域,可以比较一些关键性能,并以“√”符号代表具备该性能,以“×”符号代表不具备该性能,见表1。

从5个关键技术领域指标的比较来看,国内商业化CMS与国外CMS几乎没有太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国内CMS在开发时,较好地吸收了国外开源内容管理软件的特性(Greenstone、DSpace、Fedora三者差异不十分明显,只有在少数个别指标彼此不同;TRS WCM、CDI CM、TPI WCCM三者也不存在较大差异,稍占优势的是TRS WCM)。

虽然国内CMS较好地吸收了国外CMS优势,但并不代表国内CMS已十分完善。如,TPI WCCM还存在的问题:①非TPI格式数据的转入转出问题;②全文文件下载的版权保护问题;③系统无自动定时备份问题;④数据库检索频繁时常需重新启动IIS服务。CDICM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数据标引方式大多为手工标引,著录比较繁琐,半自动或自动标引程度较低;②内嵌分类表的使用尚不够方便,搜索的数据入库无法归人相应类日;③页面浏览和检索数据的速度较慢;④页面无法独立显示各子库的最新数据,不利于揭示最新资源;⑤存在对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10

[作者简介]肖进。中共淄博市委党校信息中心副主任,山东淄博25503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066-03

我国“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加速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制定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整体推进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目前,山东省淄博市正在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符合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目标。

一、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传统内容产业发展较好。具备产业发展需要的内容基础。淄博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一向是内容创意的源泉,能够为内容产业的剧本故事情节构思提供大量的优秀素材。长期以来,依托历史文化,淄博市在艺术创作、编剧制片、文学创作等领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部分作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如京剧《红嫂》《马夫掌鞭》《颜文姜》,电影《画皮》,电视剧《王渔洋》,乐舞诗《齐风韶韵》等,传统内容产业的良好发展。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网络和宽带普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近年来,淄博市努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许多方面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一是电信基础网络建设起点高、功能强。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近2万皮公里。通信光缆已覆盖全市五区三县城区、乡镇和农村,可提供千兆到区、百兆到楼、十兆到户的高质量宽带信息服务,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5万户,宽带用户接人数32.4万户,各项指标每百人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二是移动网络发展迅速,通信能力、服务水准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山东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对淄博市移动基站的抽测结果表明,淄博市移动网络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国家标准,通信能力、服务水准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迅速崛起,领先国内水平。淄博市是全国第一个采用双向互动型机顶盒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城市,到2006年8月,淄博市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发放总量达到35万台,其中双向机顶盒的发放量为26万台。占机顶盒发放总量的72%。

(三)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应用支持。目前淄博市拥有各类信息服务机构达2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专业咨询人员1.2万多人,呈现出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技术服务相融合、传统方式与网络信息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产、学、研”一体发展初见成效。拥有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人才。近年来,淄博市放宽市场准入,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培育良好环境,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数字内容产业“产、学、研”一体发展,目前,齐赛创意产业园、聊斋动漫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山东理工大学、淄博职业学院、淄博师专等院校新开设的动漫艺术设计专业,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市内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开发”,将课程学习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如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走“校企结合”的路子,与深圳九鼎动画设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培养协议,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在该校建立直接为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培养人才的动漫画高级研修班。此外,各类商业IT培训机构纷纷开展培训游戏设计、动漫设计、数字影视制作等课程,并与学员签订定向委培协议,为学员推荐工作,直接为企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五)淄博市数宇内容产业市场需求大,发展空间大。淄博市总人口428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数字内容需求迫切,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目前,淄博市已有WWW网站1300余个,数字、网络服务公司近50家,涌现出了卓创资讯、海尔兄弟、美图生活传媒、盛世天元数码动画、凯拓、隆众等涉及信息咨询、创意策划、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动漫设计的新兴文化企业,设计制作了数字动画作品《生活珍味》50篇、《藏羚羊》及部分涉及齐国故事、齐国人物和《聊斋志异》的动漫作品10多部,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成为淄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正处于健康的起步阶段,也取得了一些实绩,但在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的贡献上还远远不够,产业能力尚未明显发挥。

(一)相关发展规划滞后。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战略性认识上还较为迟缓。相关发展规划滞后,发展重点和方向尚未明确,难以制定目标明确、分期实施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在产业发展中,有“重硬轻软”现象,重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软件支持却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资源和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传统的管理方式与新产业发展不适应。数字内容产业涉及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横跨多个部门,在行业管理、运作方式、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上与传统内容产业存在巨大差别,但目前淄博市仍采用传统的内容产业管理方式,各资源分属多个部门使用和管理。如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部门管理报刊、电子出版物、印刷市场;旅游、建设部门参加旅游资源管理;电子信息部门管理网络游戏、网络音像、手机游戏、影视等。在管理体制上,缺乏一个能够统揽全局的机构专门负责指导、协调和推动,难以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和重点突出的产业布局。

(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在产业分布上,数字电视、游戏动漫、网络服务、移动内容等数字娱乐产业领域发展良好,但其他数字内容产业领域如数字出版、数字学习、内容软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企业分布上,淄博市广电和联通、移动集团无论在资产规模,还是收入水平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相比之下,其他从事数字内容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综合竞争力不强,使企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并且,未来几年内数字内容产业即将进入调整期,政府对市场监管将逐渐走向规范,行业准入门槛也逐渐被抬高,走在行业前列的企业状况良好,而排在后面的企业很容易被淘汰。

(四)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尽管拥有高校和其他商业培训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相比巨大的产业需求,在人才需求上依然是供不应求,尤其缺乏高水平人才,包括具有知识多元化、视野国际化、又兼具技术背景的高层次管理

人才和“大师级”内容创意、策划设计人才。此外,人才外流情况严重,高水平人才向大城市流动频繁。

(五)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和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数字内容产业一般都涉及多个行业,如动漫产业所包括的不仅仅是动画和漫画等音像制品,还能推动玩具、食品、保健品、服装、玩具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作用叠加在一起,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相当可观的影响。日本动漫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杂志连载,出单行本,改编为动画,制作成电子游戏、模型、服装等衍生产品,使之成为“动漫之国”的榜样。相比之下。淄博市的数字内容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赢利模式单一。

三、淄博市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成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数字内容产业是新兴产业,关联到传统分类概念里的多个产业,牵涉的管理部门众多,造成多头管理或管理真空,没有为扶持所管理的数字内容产业开展卓有成效的服务。因此,有必要成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进行整体布局和全面规划,制定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鼓励政策,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推进产业的发展。

(二)支持重点领域发展。政策适度倾斜。要根据淄博市实际,对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博物馆等领域进行重点开发。淄博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此开发新的网络游戏和动漫。淄博市拥有众多的古迹遗址,目前仍以实地参观游览、纸质媒介和电视广播为主宣传展示,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展示平台尚未有效开发,市场需求大。目前,数字内容产业在淄博市仍属弱势产业。为了尽快做大做强,使既有的资源优势真正形成产业优势,政府还必须在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特别是那些有市场潜力的企业,政府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培育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数字化管理的内容例11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数字资源已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图书馆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如何充分收集图书馆数字资源并对其进行管理是现在图书馆面临的重要问题。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简称LC)在数字资源收集和管理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对我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1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目标

 

近年来,随着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加大,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强了对数字资源的收集和整理,目前已经收集到了超过1.16亿份数字文件的集合,并且每天以1.5兆兆字节的速度增长。其所收集的数字资源来源于60多个信息员,内容包括:历史报纸、网页、电子期刊、电子参考书、数字参考作品、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等[1]。根LC网站关于“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项目”的介绍,LC的数字资源建设目标包括以下三点。

 

1.1 获取数字资源并实现长期保存

 

LC要求工作人员充分地发现数字资源,收集数字资源,并在实现数字资源安全存储的基础上,将其放到LC的存储机构中,通过对数字资源合理的存储控制实现其在LC内的永远保存。

 

1.2 实现数字资源的有效管理

 

在实现数字资源安全有效存储的基础上,制定数字资源的管理方法、规范存储数字资源的格式,有效处理数字资源内容,确定工作人员的工作标准和流程,并利用一系列工具整合数字资源的管理和服务,以实现馆藏数字资源能够充分满足读者需求。

 

1.3 实现图书馆读者的顺利访问

 

实现读者能够顺利访问图书馆存储的数字资源是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需要建立一套数字资源存储服务设施,并解决数字资源使用的相关版权问题,以消除读者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障碍[2]。

 

2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收集管理方法

 

为了实现数字资源建设目标,LC在进行数字资源收集和管理时,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2.1 建立多个数字资源获取渠道

 

为了建立LC自身的数字资源存储,必须首先扩大数字资源的来源。LC目前的数字资源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向数据库商购买电子资源,获得其访问权限;(2)通过与LC出版、编目计划中出版商合作,数字化其所拥有的文献资源,或者获得数字资源的访问权;(3)通过读者或出版商捐赠数字资源。此外,LC也寻求与更多的伙伴(如:美国联邦或州政府)合作以寻求更多的数字化资源,例如LC正与包括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在内的众多国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以完成“国家数字报纸项目”(National Digital Newspaper Program),实现将分散存储在美国各地的旧报纸进行数字化并存储至LC[1]。

 

2. 2 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存储

 

LC要求将所有获得的数字资源都保存在LC的存储系统内。为实现这一目标,LC与数据存储技术专家通力合作,为相关专家提供信息主题和数字资源收购方面的咨询。在数字存储过程中,LC明确了数字资源的存储格式规范,设立“推荐格式规范”(Recommended Format Specifications)[2],主要用于确定数字资源的物理和技术特点,便于馆员在进行存储过程中按照数字资源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存储。此外,LC还开发了数字格式转换程序和内容捕捉程序,在进行数字资源存储的同时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内容进行提取。LC同时存储数字资源的技术细节和内容细节,方便了图书馆读者和馆员在检索和使用数字资源时实现顺利提取。

 

2.3 引进或自行设计多个信息资源管理工具

 

为了实现对数字资源的自动化管理,LC引进和自行开发了一系列软件工具,其中最关键的是处理数字资源内容的“一体化图书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简称ILC)和处理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电子版权办公室”(Electronic Copyright Office,简称ECO)。此外,为了处理特殊的数字资源或数字资源部分管理过程,LC也针对性地开发了一些软件,如:为创建、传输和管理馆藏清单的文件管理系统(Bagger),用于编辑网络档案的Digiboard,用于收集和存储数字文档的“内容传输服务”(Content Transfer Services,简称CTS),用于处理连续出版物的“传递管理服务”(Delivery Management Services,简称DMS)等。

 

2.4 标准化数字资源处理工作流程

 

在图书馆引进和自行开发的软件基础上,为了更有效地对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LC对数字资源的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了标准化设定,提供给馆员一个规范化、程序化的操作流程,以保证每个数字资源能够按标准设置和存储,每个数字资源的内容细节都不会被忽略。

 

2.5 对图书馆馆员多层次的工作要求

 

在处理数字资源的时候,与以往图书馆的信息处理工作只要求熟悉本岗位的业务和操作流程不同的是,LC的馆员将发挥主导作用,馆员被要求熟悉整个数字资源收集和管理的过程,其他馆员在处理数字资源时所要负责的内容,数字资源从产生、存储到使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只考虑馆员自己所要负责的那部分内容。此外,LC要求馆员掌握更多的软件工具,无论是编目方面、检索方面、信息存储方面还是在信息评议方面的软件。LC通过定期对馆员进行新软件和新业务的培训以满足新的工作要求。

 

3 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资源收集整理的实践问题与解决

 

LC在进行数字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时,也遇到了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平衡、与其他部门合作等问题,并试图对其予以解决。

 

3.1 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平衡问题

 

LC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时,面临着数字资源是否替代纸质资源副本的问题。虽然LC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相关的处理政策,但LC既不想采取完全淘汰纸质文献这种过分激进的做法,也不想在从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并存到只有数字资源阶段的技术距离与其他图书馆拉的过大。LC试图优先处理濒危的信息资源或者集中处理目前馆藏不足的跨学科的信息资源。

 

3.2 与技术部门合作的问题

 

LC在进行数字资源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需要与其他部门合作,尤其是与技术部门合作。LC需要技术部门开发各种图书馆所需要的工具软件以实现LC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中所需要的功能,但他们并不熟悉图书馆数字资源收集与整理的工作流程,因此LC的馆员在工具软件开发中主要提供数字资源收集与整理的专家意见,并且配合技术部门模拟测试工具软件的可靠性。馆员发现与技术部门合作的难点主要在最初阶段即如何设定LC所要处理的数字内容,而进入模拟阶段则顺畅许多。

 

3.3 数字资源的版权问题

 

LC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尚未完全解决的就是数字资源的版权问题。目前,LC无法将全部所获取的数字资源完全呈现给读者,如:在连续出版物方面,LC目前只能提供230份经过版权许可的期刊,虽然未来有望增加到1 000份,但仍然只占LC所期望开放的数字期刊范围的一小部分。对此,LC计划通过采取限定读者范围、限定所提供的数字资源内容等措施以规避版权所带来的障碍。

 

4 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资源获取管理工作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随着我国图书馆信息和数字存储技术日益完善,数字资源也日益成为我国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馆藏数字资源的丰富程度与管理完成程度将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质量。LC的数字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给我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以以下启示。

 

4.1 扩展数字资源的获取渠道

 

与LC一样,我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方式也主要是购置和自建两种[3]。在资源购置上,虽然通过向数据库商购买能够获得较多优质资源,但受到采访经费的限制,所能购置资源数量有限;在自建方面,我国图书馆通过对本馆的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以增加馆藏数字资源,但每个图书馆的馆藏特色资源有限,因此无法完全满足读者对数字资源的需求。根据LC的经验,图书馆也可以与其他单位(包括所有学术和非学术单位)合作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由其他单位提供拥有版权的文献,而由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加工并存储和管理。在图书馆与合作单位之间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既扩大了数字资源来源的渠道,也扩大了数字资源的服务范围[4]。

 

4.2 与技术部门合作开发适合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软件

 

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利用购买的数字集成系统来实现对数字资源的管理,这些数字管理系统不一定完全符合于图书馆的需求,因此根据LC的经验,图书馆最好应与技术部门合作开发数字资源管理的相关的软件工具。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最终目标向技术部门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软件如何符合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方面提供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开发出来的数字资源管理软件更能符合图书馆的需求,合作的过程也更有利于图书馆馆员熟悉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

 

4.3 实现数字资源处理过程的标准化

 

LC的经验证明,在进行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可能产生的错误,同时能够充分著录数字资源的内容和技术细节,图书馆应将数字资源的处理过程进行标准化处理,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数字资源处理程序的标准化,通过制定数字资源处理程序的标准,实现馆员数字资源收集、存储和对外服务工作的规范化;(2)数字资源的内容和技术提取的标准化,对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内容和技术细节提取进行规范,使之能充分提取数字资源的各方面细节,便于读者检索和利用馆藏的数字资源[5]。

 

4.4 重视馆员技术培训工作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馆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馆员应全面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规划,熟悉数字资源收集和管理的各种软件工具的应用方法。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加强对馆员在数字资源处理上的培训。图书馆主要在三方面对馆员加强培训:(1)培训馆员了解数字资源处理的整个过程,了解图书馆数字资源收集、管理和服务的步骤;(2)培训馆员熟悉各种数字资源收集和管理软件工具;(3)培训馆员数字资源处理的规范和标准。通过培训以实现馆员能迅速投入数字资源建设的工作中,并促使馆员迅速掌握新的工具软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