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1 10:26:19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1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技术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小时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小时。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常健:透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4).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2

1.医院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医院的影像设备更新很快,这就要求操作者(影像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影像设备学知识,还要对新型的影像设备有所了解,能做简单的设备维护,才能更好地为影像诊断服务;近几年来的医院招聘考试中逐渐加大了设备学知识的含量,显示影像设备学在影像人才培养中的分量日益增加[2]。

2.影像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影像学人才需求量增加

影像医疗器械公司对既具有医学影像知识(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又具有理工科知识(影像设备)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明显增加,最近几年有不少从事影像设备生产、维护的企业主动联系我校,招聘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这些变化既为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遇,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能力本位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思想

能力本位教育是指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教学思想。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二、“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由学校、企业、医院共同参与影像人才培养,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本教材开发、授课计划实施等各项工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参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影像设备学课程量,要求影像设备学和影像技术学课程量达到1∶1,理论课和实践课程量达到1∶1,在职业岗位设置上,企业岗位和医疗岗位达到1∶1。

2.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由校企双方人员1∶1形式共同完成。

3.开发校本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影像设备学的最新发展,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训讲义。

4.研究并制定授课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5.形成适应“1∶1”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企业技能考核标准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1∶1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考核评价体系。

6.培养适应“1∶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教师团队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我校专业教师也必须要寻求专业突破和发展,以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1∶1增强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水平。

7.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

校企双方1∶1予以宣传和引导,逐渐转变学生、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医院就业”的观念。

三、“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通过充分调研和准备,学校与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后为华润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办学,开办冠名班“万东班”,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效果反馈情况,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充实。为了考查“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研究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设置“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1.成立课题小组

小组成员除了影像系主要专业教师外,其他主要是由来自企业、医院、职业院校的影像学专家组成。定期组织研究小组做专题讨论,根据万东班的实施反馈情况,适时对课程标准、校本教材编写等做前瞻性动态调整。同时,保持与省内外医院、企业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定期做调研活动,始终对人才市场需求保持充足的认识。

2.教学方案实施

具体步骤如下:

(1)课程实施。学校与万东公司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万东实训中心,包括有工频X线机、高频X线机、DR等常见设备,满足了专业课程基本理论方面的教学需要,专业理论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和医院设备科工程师承担;定期由万东公司员工讲授影像设备新进展等主要内容的课程,利于学生对影像设备前沿知识的掌握、拓展眼界。在CT等高端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中,学校把通过政府采购的价值360万的飞利浦16层螺旋CT一台放置于合作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医院临床使用和我校学生床旁教学使用,医院则将退役的一台CT捐赠给学校供师生拆装研究以及CT基本操作,有力促进学生对CT知识的掌握理解。校内仿真实训、“医院课堂”将企业、医院与课堂教学充分衔接,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3]。

(2)专业实践。为了尽早使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知道以后是“做什么的”,也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转变就业观念,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接触专业不久即进入到影像设备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一般在学期后程统一组织,历时近一个月时间,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文秘等各部门中轮转,与普通工人一起吃住、一起上下班,充分感受企业氛围;为了博采众长,利用地利优势,不仅在万东本部安排学生实践,还会安排学生到南京普爱射线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实践。在企业实践时,教师以公司教学人员为主、学校指导老师为辅,共同负责学生的培训和学习。实践结束后,及时举行总结大会,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分享实践心得[4]。

(3)技能训练。学校对技能训练始终严抓不懈,对围绕影像岗位需求的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三者全面加强。一是抓课堂,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同时实施模块化教学,以任务引领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抓课外,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将学生分组排班,选任“小老师”值班维护实训中心,专业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指导;三是抓比赛,形成了“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认识,定期举行校内影像技能展演活动,借此选拔技能水平出色的学生,组织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强化技能水平。

3.修订评价考核体系

既重视学生在企业、医院的实践考核,又重视上岗证的考核,采用校企共同制定的技能考核标准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以“1∶1”的双标准渗透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中。考核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渗透于每个环节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做到“一任务一考核”,让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勤奋,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5]。

4.培养教师团队

(1)加强理论学习。万东团队内的专业教师通过深入研究、组织开展万东班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教师临床跟进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与生产一线的脱节。团队定期组织专题教科研活动,如调研结果的探讨交流、课程标准研讨、万东班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策略等,还利用各种机会请国内高等院校影像学专家来校讲座。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在培训回来后围绕培训内容开展讲座,及时汇报各种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达到“一人培训,全组受益”的效果。

(2)强化专业实践。一是通过组织教师脱产或不脱产的形式深入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如有4位专业教师到万东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接受培训后考取万东工程师证书。二是利用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的机会进行脱产进修学习,形成师生共实践同学习的氛围,实践内容涉及到企业文化、仪器的生产销售、技术的临床应用等。参加实践学习的人员不仅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在全员体验影像专业内涵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影像人才培养的意义。

5.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就业观念

对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引导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渗透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要求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都要参与[6]。

(1)宣传学校和影像技术专业。为了学校和影像技术专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为了学生家长能深入了解专业特点,成立了影像系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让家长深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行情。学校利用家长会、座谈会、电话联系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的百年办学历史和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实验室建设及校园文化,适时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场所和实训室,强化美好印象,增加信任程度。同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生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活动等。

(2)宣传明星企业和杰出校友。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和优秀毕业生来校,与在校生开展“就业?创业?梦想”等座谈活动,讲授创业发展的动人事迹;开展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邀请家长们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和家长要解放思想、放远眼光,深化“企业就业和医院就业一样好”的观念。学生在企业实践时,企业人员定期进行企业宣传,包括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企业待遇、企业发展愿景等,切身感受明显企业的先进理念。同时,将明星企业、优秀毕业生的介绍汇编成册,发放给学生作为宣教手册,激发学生的荣耀感。

四、成  效

1.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早期、深度地接触企业和医院,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更为深入,学习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学生在个性发展上显得更为健康、全面,其果断性、自信心、创新能力上都表现出了优势(见表1)。万东班与平行班相比,明显对企业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对于影像设备生产、销售、售后等流程以及最新的设备发展动向如数家珍(见表2)。在影像设备学的相关几门核心课程中,万东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明显高于平行班(见表3)。因此,在对企业就业的认识上,学生与家长的思想都明显有较大的转变。在医院就业招聘门槛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我校影像技术专业就业率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正与校企深入合作,拓宽了就业方向密切相关[7]。万东班在企业就业率明显高于平行班,单在医院就业质量上看,万东班学生在二甲以上医院的就业率也明显高于平行班。

2.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养

教师通过万东班教学,与临床、企业一线的带教老师的合作,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缩短与临床脱节,丰富了专业理论。团队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从听听看看到深入接触企业,在企业中生活、学习、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与学生在课堂和医院企业的接触,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也更为理解,师生沟通更为自然顺畅,这使教师的育人观念有所改变,眼界拓宽[8]。以影像教研组教师为核心,联合专业基础、文化课程教师以及企业医院兼职教师,组建成的影像技术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中共同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课改,共同参与实践,达到专业和基础相渗透,因此,被成功评为南京市职教优秀教学团队。影像系主任姚建新荣获“江苏省职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增强了学校和专业的影响力

我校率先创新办学思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强化影像设备维护技能,以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1∶1”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就业途径,在同行业中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目前,已经有无锡、山东、天津等地的高职院校在借鉴我校的办学思路,多次到我校参观学习、吸取办学经验,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因特色而闻名,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通过对业主调查发现,医院、企业对万东班学生的优秀专业素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满意度达到100%,影像技术专业因此获评省级特色专业。

4.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

通过深入全面的校企合作,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企业冠名班“万东班”,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学生所参与实践的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在合作中为学生和教师所深入了解,企业也在合作中对我校的学生倾注精力、全面了解,非常有利于其选拔合适的人才。因此,这种深入的校企合作吸引了一些其他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寻求与学校的合作。

5.社会和家长反响良好

在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生动的就业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渐渐转变,医院不是唯一的出路,相当比例的学生会选择到企业就业。在企业环境中,不管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影像设备的维护工作,对于拥有影像技术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都能够灵活运用、熟练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医院影像科室的工作中,学生对各影像设备的原理、性能清晰明了,使得技术操作更加熟练。多家企业和医院的专家认为,此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扩大就业途径。

五、思  考

1.意义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3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像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能在新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摆在影像技术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认真分析、科学研判当前培养的五年制高职影像技术人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能给其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一、“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背景

1.医院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医院的影像设备更新很快,这就要求操作者(影像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影像设备学知识,还要对新型的影像设备有所了解,能做简单的设备维护,才能更好地为影像诊断服务;近几年来的医院招聘考试中逐渐加大了设备学知识的含量,显示影像设备学在影像人才培养中的分量日益增加[2]。

2.影像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影像学人才需求量增加

影像医疗器械公司对既具有医学影像知识(影像诊断和影像技术)又具有理工科知识(影像设备)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明显增加,最近几年有不少从事影像设备生产、维护的企业主动联系我校,招聘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这些变化既为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遇,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能力本位教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思想

能力本位教育是指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教学思想。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二、“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由学校、企业、医院共同参与影像人才培养,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本教材开发、授课计划实施等各项工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参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影像设备学课程量,要求影像设备学和影像技术学课程量达到1∶1,理论课和实践课程量达到1∶1,在职业岗位设置上,企业岗位和医疗岗位达到1∶1。

2.制定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由校企双方人员1∶1形式共同完成。

3.开发校本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影像设备学的最新发展,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编写核心课程教材和实训讲义。

4.研究并制定授课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制定适合的授课计划,由校企双方人员1∶1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5.形成适应“1∶1”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以企业技能考核标准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1∶1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考核评价体系。

6.培养适应“1∶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教师团队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我校专业教师也必须要寻求专业突破和发展,以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1∶1增强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专业水平。

7.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

校企双方1∶1予以宣传和引导,逐渐转变学生、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医院就业”的观念。

三、“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通过充分调研和准备,学校与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后为华润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办学,开办冠名班“万东班”,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学效果反馈情况,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和充实。为了考查“1∶1”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研究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设置“平行班”作为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1.成立课题小组

小组成员除了影像系主要专业教师外,其他主要是由来自企业、医院、职业院校的影像学专家组成。定期组织研究小组做专题讨论,根据万东班的实施反馈情况,适时对课程标准、校本教材编写等做前瞻性动态调整。同时,保持与省内外医院、企业和学校的密切联系,定期做调研活动,始终对人才市场需求保持充足的认识。

2.教学方案实施

具体步骤如下:

(1)课程实施。学校与万东公司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万东实训中心,包括有工频X线机、高频X线机、DR等常见设备,满足了专业课程基本理论方面的教学需要,专业理论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和医院设备科工程师承担;定期由万东公司员工讲授影像设备新进展等主要内容的课程,利于学生对影像设备前沿知识的掌握、拓展眼界。在CT等高端影像设备学课程的教学中,学校把通过政府采购的价值360万的飞利浦16层螺旋CT一台放置于合作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医院临床使用和我校学生床旁教学使用,医院则将退役的一台CT捐赠给学校供师生拆装研究以及CT基本操作,有力促进学生对CT知识的掌握理解。校内仿真实训、“医院课堂”将企业、医院与课堂教学充分衔接,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3]。

(2)专业实践。为了尽早使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知道以后是“做什么的”,也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转变就业观念,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接触专业不久即进入到影像设备生产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一般在学期后程统一组织,历时近一个月时间,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售后、文秘等各部门中轮转,与普通工人一起吃住、一起上下班,充分感受企业氛围;为了博采众长,利用地利优势,不仅在万东本部安排学生实践,还会安排学生到南京普爱射线设备有限公司、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影像设备生产基地实践。在企业实践时,教师以公司教学人员为主、学校指导老师为辅,共同负责学生的培训和学习。实践结束后,及时举行总结大会,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分享实践心得[4]。

(3)技能训练。学校对技能训练始终严抓不懈,对围绕影像岗位需求的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影像诊断三者全面加强。一是抓课堂,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达到“眼见为实”的效果,同时实施模块化教学,以任务引领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二是抓课外,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强化技能训练,将学生分组排班,选任“小老师”值班维护实训中心,专业教师进行技能训练指导;三是抓比赛,形成了“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认识,定期举行校内影像技能展演活动,借此选拔技能水平出色的学生,组织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不断强化技能水平。

3.修订评价考核体系

既重视学生在企业、医院的实践考核,又重视上岗证的考核,采用校企共同制定的技能考核标准和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标准,以“1∶1”的双标准渗透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中。考核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渗透于每个环节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做到“一任务一考核”,让学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勤奋,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5]。

4.培养教师团队

(1)加强理论学习。万东团队内的专业教师通过深入研究、组织开展万东班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教师临床跟进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与生产一线的脱节。团队定期组织专题教科研活动,如调研结果的探讨交流、课程标准研讨、万东班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策略等,还利用各种机会请国内高等院校影像学专家来校讲座。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在培训回来后围绕培训内容开展讲座,及时汇报各种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达到“一人培训,全组受益”的效果。

(2)强化专业实践。一是通过组织教师脱产或不脱产的形式深入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如有4位专业教师到万东医疗装备有限公司接受培训后考取万东工程师证书。二是利用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的机会进行脱产进修学习,形成师生共实践同学习的氛围,实践内容涉及到企业文化、仪器的生产销售、技术的临床应用等。参加实践学习的人员不仅包括专业教师,也包括专业基础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在全员体验影像专业内涵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影像人才培养的意义。

5.引导学生和家长转变就业观念

对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引导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渗透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要求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都要参与[6]。

(1)宣传学校和影像技术专业。为了学校和影像技术专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为了学生家长能深入了解专业特点,成立了影像系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让家长深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行情。学校利用家长会、座谈会、电话联系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的百年办学历史和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方向、实验室建设及校园文化,适时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场所和实训室,强化美好印象,增加信任程度。同时,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生就业指导讲座和相关活动等。

(2)宣传明星企业和杰出校友。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和优秀毕业生来校,与在校生开展“就业・创业・梦想”等座谈活动,讲授创业发展的动人事迹;开展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邀请家长们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和家长要解放思想、放远眼光,深化“企业就业和医院就业一样好”的观念。学生在企业实践时,企业人员定期进行企业宣传,包括企业发展史、企业文化、企业待遇、企业发展愿景等,切身感受明显企业的先进理念。同时,将明星企业、优秀毕业生的介绍汇编成册,发放给学生作为宣教手册,激发学生的荣耀感。

四、成 效

1.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通过早期、深度地接触企业和医院,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更为深入,学习积极性普遍得到提高。学生在个性发展上显得更为健康、全面,其果断性、自信心、创新能力上都表现出了优势(见表1)。万东班与平行班相比,明显对企业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对于影像设备生产、销售、售后等流程以及最新的设备发展动向如数家珍(见表2)。在影像设备学的相关几门核心课程中,万东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明显高于平行班(见表3)。因此,在对企业就业的认识上,学生与家长的思想都明显有较大的转变。在医院就业招聘门槛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我校影像技术专业就业率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正与校企深入合作,拓宽了就业方向密切相关[7]。万东班在企业就业率明显高于平行班,单在医院就业质量上看,万东班学生在二甲以上医院的就业率也明显高于平行班。

2.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养

教师通过万东班教学,与临床、企业一线的带教老师的合作,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缩短与临床脱节,丰富了专业理论。团队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从听听看看到深入接触企业,在企业中生活、学习、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与学生在课堂和医院企业的接触,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更为全面,学生对教师的工作也更为理解,师生沟通更为自然顺畅,这使教师的育人观念有所改变,眼界拓宽[8]。以影像教研组教师为核心,联合专业基础、文化课程教师以及企业医院兼职教师,组建成的影像技术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中共同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课改,共同参与实践,达到专业和基础相渗透,因此,被成功评为南京市职教优秀教学团队。影像系主任姚建新荣获“江苏省职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增强了学校和专业的影响力

我校率先创新办学思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中强化影像设备维护技能,以深入的校企合作为基础探索“1∶1”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就业途径,在同行业中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目前,已经有无锡、山东、天津等地的高职院校在借鉴我校的办学思路,多次到我校参观学习、吸取办学经验,并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因特色而闻名,提高了学校的美誉度。通过对业主调查发现,医院、企业对万东班学生的优秀专业素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满意度达到100%,影像技术专业因此获评省级特色专业。

4.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

通过深入全面的校企合作,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企业冠名班“万东班”,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内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学生所参与实践的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在合作中为学生和教师所深入了解,企业也在合作中对我校的学生倾注精力、全面了解,非常有利于其选拔合适的人才。因此,这种深入的校企合作吸引了一些其他影像设备生产企业和医院寻求与学校的合作。

5.社会和家长反响良好

在实施“1∶1”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生动的就业教育渗透其中,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渐渐转变,医院不是唯一的出路,相当比例的学生会选择到企业就业。在企业环境中,不管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影像设备的维护工作,对于拥有影像技术学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都能够灵活运用、熟练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医院影像科室的工作中,学生对各影像设备的原理、性能清晰明了,使得技术操作更加熟练。多家企业和医院的专家认为,此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能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扩大就业途径。

五、思 考

1.意义

由于“1∶1”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就业竞争力,转变了就业观念,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继续推广。因此,在之后的每届班级中我们将相继开办一个万东班,继续完善“1∶1”人才培养模式。

2.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国家出台一些鼓励性政策,激励企业能加深与学校的合作,但是在社会转型期仍需要有根本性的体制改革才能使企业增强合作的需求性和主动性,从而进一步使学校和企业双方在合作中获益[9-10]。(2)影像设备学的师资需要加强。由于近些年专业方向以影像技术为主,而设备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专门从事设备教学的教师数相应也少,在“1∶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中显得师资力量不足,亟待加强。(3)万东班学生需作跟进调查。虽然万东班学生的专业素养普遍要高于平行班的学生,但是对于其毕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跟进调研,以便能对“1∶1”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一个更全面、立体、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月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J].全国商情,2013,(15):85-86.

[2] 赵汉芬.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医教结合、校

院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

教育,2010,28(4):15-17.

[3] 王木生,徐国华,罗志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院

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设计[J].中国医药导报,

2014,11(35):103-106.

[4] 李源源,樊娟娟,单政,等.医学技术相关专业校企深

度合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6):26-27.

[5] 尚彩云.高职影像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J].滁州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26-28.

[6] 陆云升,刘元涛,孙贞超,等.渗透式教学法在影像技

术专业教学中的实训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4):52-53.

[7] 殷红,米靖,卢月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综述

[J].职教论坛,2011,(12):l1-17.

[8] 宋海南,柳立新,刘玮,等.校企合作实训中心建设与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4,

(10):152-153.

[9] 谢庆彦.校企合作常见的问题和对策[J].职业,2015,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4

一、校企合作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1.开展校企合作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要求。目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是医疗卫生部门和医疗公司。这两者在人才需求上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医疗卫生部门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医学和工程学的综合能力,除要求学生应具有基本的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维修能力外,还能向管理、研制、开发等方向拓展,参加医院各相关科室的科研课题;要求学生既要参加仪器设备管理,又要参加医院各种软件(门诊、检验、放射)网络等全面管理、培训和技术支持。而在医疗公司,则更多的要求学生能够具有生物医学工程、医疗仪器等领域及相关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及管理的能力。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要想达到这些要求是不现实的,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则可以通过建立就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开展校企合作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涵盖众多领域,其知识体系跨度较大,涉及从物理化学基础到工程学、医学、生物学等。在四年内进行如此庞杂的知识学习,学生可能出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与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校企合作则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市场和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由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将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上,由企业根据学科知识应用前沿来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开展校企合作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办出特色和水平的要求。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该学科领域内呈现出了知识与技术更新快、设备更新淘汰快等趋势。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需要建立稳固而先进的实践基地和专业实验室。尽管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所需设备价值较高,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投入仍显资金不足。同时,由于学校教师在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存在基础知识较强而运用能力较弱、学历层次高而管理经验欠缺等问题,学生在毕业时的设计已经开始出现脱离应用实际、毕业设计命题重复、一个教师因需要指导多名学生而造成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以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基地的形式,可以解决一部分实验、实践经费;通过“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应用实际和现实情况,增加毕业命题选择范围;通过建立“双师制”等教师培养体制,可以改善学校现有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增加学生指导教师数量,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教学整体质量水平。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中应用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就通过不断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和医疗公司的合作,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综合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的缺乏,许多应用型课程的实践必须放在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进行,影响了学生实习的创新性能力培养;2.由于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片面追求学生的动手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职业发展的局限;3.由于制度建设和保障力度不够,造成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学生培养目标单一等问题。

三、校企合作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中应用的具体措施探讨

从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经验来看,要想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仍需在以下几个环节加强建设,把控质量: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5

精挑“打包”项目

南京卫生学校的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医电专业”)开办于1977年(第一届叫“医疗器械维修中专班”),近40年的办学经验,让学校领导深知医院和相关企业是学校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站在行业最前沿,他们最了解企业和医院的用人需求,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站在教学第一线,他们最清楚学校的“短板”和学生的就业趋势,从而更准确地瞄准教学目标。经过反复考量,他们决定将《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血透机构造与维护》和《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这三个项目“打包”。这三项是医电专业的三门课程,是专业教学中的三大难点,属于专业技能的拓展模块,选择将这三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打包”给医院和企业,有其渊源,医电系主任周雪峻介绍说。

在一次专家顾问委员会上,一位计量专家说,医疗器械除了常规的维护、使用及管理外,常规的检查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按照国外的标准,这些用于高危病人辅助治疗的医疗设备应该每天都要进行计量和检测,以保证其参数达到标准值,否则会对病人造成危害,这一过去曾被国内医院忽视的环节现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计量专家的话让南京卫生学校的领导意识到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将会成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新趋势。《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课程在此背景下于2010年应运而生。该专业需要让学生接触各种医疗器械的构造、检测、维护等,但学校实训室的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而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却有很好的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故将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打包”给企业。

《影像设备学》则是医电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不同的是,医电专业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各类影像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主要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因此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就成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不二之选。

“诞生”于2011年的《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课的实践教学任务则“承包”给了医院。随着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日趋增多导致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血液透析机器除了由专人操作外,还需要工程师跟台对设备进行专业维护。让学生到医院实践,能大大提高其专业技能。

优选“承包”对象

将这三个项目的实践教学任务“打包”给医院或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共同监督教学过程,共同考评教学结果。那么选择怎样的医院或企业才是最适合的呢?

基于三项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那些拥有大型影像设备、专门实训场地、技术能力突出的工程师团队,以及对校企合作感兴趣的企业和医院成了接受“承包”的对象。经过多方论证,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计量院电离辐射与医学工程计量所成为优选“承包”对象,他们分别“承包”了《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血透机构造与维护》和《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的教学任务。

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具备国内本土放射医疗影像设备维修力量。经过考察和交流,学校领导发现该企业的条件和目标正是《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的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

同样,选择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课程的“承包”对象,是因为该院是江苏省综合性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距离学校近,方便教学计划的实施。而江苏计量院作为全省计量单位的“龙头”,也是南京唯一一家计量院,其综合实力正是《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课程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三单位分别安排教学任务负责人一名,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这两个教学任务的主要教学场所在学校,计量所的工程师将教学中所需的医疗设备搬入课堂;医院的工程师则指导学校建立实训室,并带领学生去医院血透中心现场教学。《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模块的教学任务,则全部在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完成,学生吃住学均在公司,学校安排专人协助管理。

细分教学任务

学校将三个项目的教学任务进行“承包”后,分别与三家单位签订了教科研协议,明确了校企双方在相关课程点上的教学任务分工。

2013年初,南京卫生学校与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签订了“大型影像设备维修技术实践与培训”教学研究项目合作协议书,合作期为三年。项目合作协议书上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职责和任务。如学校要定期组织学员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学员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学校要参与企业培训模块的讨论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细化和调整等。企业则负责安排教师、进行食宿管理、安排教学过程、颁发培训证书等工作。

目前,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承包的项目主要是《影像设备学》CT安装的模拟演示和基本操作、球形管的拆装与维护两项。随着校企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还将合作开发更多的课程。另外,学校也正在考虑“视频教学”,即将企业的规范化操作过程进行录制,制作成教学视频,提高教学效果。

《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课程的设置,是南京卫生学校在省内首开先河,因此专业教材、师资队伍等都处于空白状况。与江苏省计量院达成项目“承包”意向后,南京卫生学校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教材开发、实训室建设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等一揽子“打包”给了江苏省计量院。江苏省计量院则派出一个专家团队全权负责该课程的建设工作。前期的实践性教学由专家带实训设备到学校进行,或由学校教师带学生到计量院进行。目前已有一批该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器械相关工作,这也证明了双方的合作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学和就业。

由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包”的《血透机构造与维护》课程教学任务,实施方式与《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类似,涉及到课程实训教学任务时“打包”给医院,其他课程则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开展。

实践增长“才干”

教学任务结束后还要对专业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医疗器械的计量与质控》和《血透机构造与维护》的理论考核由学校承担,实践考核由“承包”教学任务的单位完成。《影像设备学》CT操作与维护则由企业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情况以颁发证书的形式体现。至于专业教学任务“承包制”的成效如何,还需从学生、教师及专业提升等方面来考量。

由于三单位的性质和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学生获益良多。如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的实训条件非常好,学生动手机会比较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透中心由于病人较多,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实例;而江苏省计量院的老师授课细致,检测实践内容与实际工作吻合度高,极大促进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

学校专业教师在参与组织的过程中,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校企合作中,课程负责老师定期“重温”了课程实操,对专业实践更加熟练;教师参与医院或企业项目,提高了其教科研能力。

除此之外,专业教师还在课程合作教学过程中开发了精品课程或优质特色教材。如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开发了《血透机构造与维护》精品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现已投入使用;与江苏省计量院合作,编写了《医疗设备计量与质控》优质特色教材,现已公开出版;与南京吉尔甲医疗设备维修有限公司合作,积极筹备实践操作教学视频的拍摄事宜,力求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6

Exploration on the new practice pattern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Yang Dewu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It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at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urpose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the major of med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It is also analyzed that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for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cooperation with Toshiba medical systems(China) co., LT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further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dical equipment;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我校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自2007年招生至今,在专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实训设备的新思路。2014年4~5月,该专业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医学影像设备操作维修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我校的大力支持。

1 校企合作背景

我校是2012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北京地区医疗仪器维修等职业岗位群,培养高端技能型医疗仪器维修人才。作为一个新专业,在学院的支持帮助和行业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开发医疗仪器维修实训设备十余种。但同时,面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该专业在大型医疗设备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设备采购昂贵、维修拆装损耗大、仪器设备更新不足等。通过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开展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交流活动,依托专业教师的理论优势,利用社会企业资源,我们组织了一次校企互利共赢的大型医疗仪器学习研讨活动。

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科研培训中心计划投资近亿元,安装包括国际最先进的320排640层DVCT- Aquilion ONE、3T磁共振、DS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专用影像工作站等大型医疗影像设备,通过专用PACS系统进行内部数字化管理。该中心可同时接待200多人分别进行CT,X-ray,MR,US,CL及工作站的教学与培训。

2014年3月,我校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学习交流意向,在DR成像设备、CT成像设备、MRI成像设备领域开展仪器操作、结构原理、故障维修等多层面的深入研讨,在6天内完成48学时的研讨内容。

2 校企合作目标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学校的师资和配套设施必须紧贴行业实际需要,其中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校企合作中,通过深入开展学习交流,使院校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地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搭建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员培养的有效平台。同时,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师资水平不高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企业同时可以完善工程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的目的。

研讨活动主要完成以下目标:(1)专业教师能够熟悉DR,CT和MRI设备的构造,能够辨别设备的组成部件及安放位置,可进行简单部件的拆装和检修。(2)专业教师能够独立完成DR,CT和MRI设备的常规检查操作,针对不同的检查部位和要求,进行参数设置和图像调整。(3)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进一步熟悉DR,CT和MRI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各检测参数的物理意义和设备的临床应用。(4)探讨新形势下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 校企合作的做法与过程

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与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交流合作模式,不依靠单一的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而是采用以岗位能力为载体的深度合作模式。在初步研讨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和职业岗位需求,拟定改革与创新的内容。通过CT,DR,MRI和DSA的使用操作、拆装维修开展知识与技能的交流,达到院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目的,并就院校教学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创新与改革思路进行讨论,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次校企合作活动思路与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合作思路及过程

4 校企合作效果

本次校企合作活动圆满完成预期目标,效果较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练代学,专业教师能够掌握设备的结构及拆装和使用操作

在本次活动中,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不仅向我校教师展示了当下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而且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拆装条件,这些是目前医院或其他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无法提供的学习机会。每位专业教师通过亲自体验,能够较好地掌握CT,MRI,DR和DSA设备的构成及主要部件的识别,通过实际检查操作,对设备的使用操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4.2 互通有无,企业工程师受益匪浅

对企业工程师而言,本次活动不是简单的培训,而是一次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企业工程师在仪器设备的原理方面存在一些疑惑,通过与专业教师探讨CT与MRI设备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梳理了自身的知识体系,收获颇多。

4.3 以教学改革与企业培训模式创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校企双赢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入交流,指导院校师资队伍和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为企业的社会培训和员工培训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双方通过探讨教育与培训的改革创新思路,找到了下一步开展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阔了思路。

5 校企合作的体会及建议

5.1 将校企合作活动作为常规教研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师收获颇多,同时也在感慨如果这样的活动能够坚持长期开展,将更有意义。医疗设备发展迅速,也需要院校教师走出校门,向企业学习,向社会取经。

5.2 “借鸡生蛋”,完善院校实训条件

大型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且采购与管理程序烦琐,作为院校的实训设备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但与此同时,大型医疗器械公司都在完善社会培训的条件和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社会资源为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便利,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5.3 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去”

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能力单靠书本学习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样,学生的培养,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学习路径,除了校内实训及毕业前的实习,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将实物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和企业的环境里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103-107.

[2] 杨虹.高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65-67.

[3] 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99-101.

[4] 许黎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改革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34):55-59.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7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创建以来,发展相当迅猛,其学科定位、产业效益和发展前景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同和重视。截止目前,全国约90余所高校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中医学院校约13所。如何充分发挥医学教学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鲜明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医学院校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1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

2 当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情况

1)招生情况

我校2010年4月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1年正式招生。2014年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顺利毕业,到2015年本专业在校生共169人。

2)主要专业课程

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导论、C语言、电工学、信息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和AutoCAD、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临床医学概论、信号与系统、医学影像技术学、医学检验仪器、医学图像处理、医学影像学、医学传感器、医学影像原理与设备、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医用激光仪器、放射物理原理与肿瘤治疗技术等。

3)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从事医院设备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在医学设备经营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以及在相关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的辅助开发、制造和技术管理等等工作。

3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问题分析

医学院校具有很深厚的医学大背景,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能紧密结合,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我校是地方性医学院校,王牌专业当然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类专业,而工科专业都相当“年轻”。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我们学校尽管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一直有开设了医用物理、医用高等数学等基础学科,但相比理工科院校要薄弱很多,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电子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要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在我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资源比较多,而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老师却不多,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就更加少之又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知名度不高,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是很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是个怎样的行业,甚至容易和其它名字相近的专业如:生物工程、医学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名称混淆,导致第一志愿填报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一志愿填报医学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更是几乎为零。统计我校几年来招生情况可见,几乎所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都是调剂生,也就是入学时专业思想就不太稳定。加之其专业知识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瓜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相比医学影像技术学专业,就业时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4 对策初探

医学院校要紧扣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有科学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方面优势互补、劣势互存。综合性大学具有完善的理工类学科体系,工科师资队伍力量比较强,基础课程比较成熟,实践教学条件平台比较完善,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完善的培养体系和成熟的培养经验,但缺乏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临床实践条件,缺乏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的先决条件。因此,医学院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理工院校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优势互补。校校联合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育人质量。

2)积极探索与知名医疗企业联合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与医疗企业联合培养本身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优化教学体系,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问题。学校有诸多附属医院,为医疗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使用方,同时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另外,通过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学院校可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优势,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强、支撑学科不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等瓶颈问题。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培养高素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研究与产业化并举的教育培养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8

而飞利浦公司的新产品在前就因其新概念让诸多参观者产生期待。10月17日下午,在新品会现场,飞利浦推出其两项新的技术产品――微平板3DiCT和IMR成像技术。“微平板3DiCT是飞利浦最新推出的超高端CT,这是CT产品一次重要的技术突破,产品定位主要瞄向国内三甲医院。”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总裁张文明表示。

首先,3D微平板探测器,重新定义了图像质量。这一产品之后便成为了业内唯一球面化的3D微平板探测器,可以有效去除锥形束伪影以及散射线伪影,提高CT的图像质量。同时3D微平板探测器实现了无损信号传递和零电子噪声成像,在低剂量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图像,相同图像质量下更低辐射剂量成像。

“飞利浦今天推出的微平板3DiCT,使得辐射量降低了约90%,这种技术使得用CT做肿瘤筛查成为可能。”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指出。此外,他还认为,目前,中国对于肿瘤的筛查推动进展缓慢,其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进步了很多,而这些新的工具在临床上使得我们筛查的准确率和时间节点都大大提升。

其次,3D冠脉斑块分析成像,CT成像“斑块活检”。微平板3DiCT实现无限制微辐射冠脉成像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斑块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类病理”成像,使诊断者不仅关注冠脉的形态学狭窄度,而且关注疾病源本身,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再者,iPatient CT扫描实现“自动挡”。当前中国医院CT检查等待时间长影响了医院工作效率,张文明指出,iPatient CT让医务人员能轻松应对庞大的病人量和复杂的扫描案例并确保每一例检查都有最优的剂量与图像质量,提高了CT的扫描效率,为医院带来了经济价值。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9

广播电视编导VS广播电视工程VS广播电视新闻学

所属类别

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

广播电视工程――电气信息类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传播类

专业放大镜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红遍天下,这背后,是栏目工作人员辛勤挥洒的汗水。一档电视节目,需要经过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多道工序才能“出炉”,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是致力于此的。报考该专业的学生一般要参加专业艺术考试,如影视评论、编写故事、才艺展示、综合面试等项,但也有一些院校招生普通类的考生,在志愿填报期间报考即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许多人并不陌生。我们脑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肩扛摄像机的记者冲锋在一线,顶风冒雨,来往奔波,为人们发回最新的报道……该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要学习的主要课程则包括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或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电视摄像、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法规与广电职业道德、播音主持艺术等。

相对于前面两个专业,除了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写作等“必修课程”外,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课程中还带有更多的“技术”元素。它是一个以视音频技术为核心,并与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视听艺术等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专业。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成为能在传媒领域中从事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视音频技术的研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并可从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提到就业,厂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是这些专业学生对口的“用武之地”。只是在同一个单位,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比如在电视台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当播音主持、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毕业生则更愿意肩扛摄像机,在新闻采访一线来往奔波;而电视节目的后期整理,动画制作等相应的技术工作则轮到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大显身手了。当然,知识是相通的,除了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大型企业的宣传部门等也是这类专业学生施展才华的地方。

医学信息学VS医学信息工程

所属类别

医学信息学――生物科学类

医学信息工程――电气信息类

专业放大镜

“在相声界我影视演得最好,导演界我编剧编得最巧,编剧界我相声说得最逗,这年头,就得玩个综合实力……”每当回忆起冯巩春晚的这句经典台词时候,总不由得哑然失笑。其实,当高校的专业也来个“强强联合”,那么必然实力大增,获得更多考生的青睐和关注。医学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工程这两个专业就是这类综合性的专业。

医学信息学专业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该专业隶属于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类。

现在去医院就诊还需要花钱买病历吗?NO!如果您也这样想,就严重OUT了。因为现在流行的是电子病历。为什么呢?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病历,并提供就诊信息,这就极大方便了人们看病、治疗。其实,这只是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其中一个应用,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它已经渗透到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

当毕业的日子来临时,就业成了不容回避的话题,冯巩的那句小品台词又犹在耳前。是的,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复合型的人才注定是就业市场上的“常青树”。医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中心、医学信息研究所、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医学图书馆、医学杂志编辑部、医药卫生信息相关企业,从事卫生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运行监控、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医药信息分析研究、医药信息咨询、信息服务等工作;当然,也可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则可以到医疗卫生部门、医疗器械设计与生产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设计、开发、维护和评测等工作。中国科技方面不及很多国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术业过于专攻,学科交叉型人才十分缺失。而该专业属于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对建立逻辑思维与思辨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随着时展,医药系统信息化更是大趋势,目前的中小医院这点还不十分完善,系统很落后,改造系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医学影像工程VS医学影像学

所属类别

医学影像工程――电气信息类

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专业放大镜

许多同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将站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填报志愿时,带有“医学”关键词的专业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然而,这种“以貌取人”的选专业方式难免导致错误,比如医学影像工程专业,虽然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电气信息类家族的成员,毕业后授予的不是医学学士,而是工学学士。

医学影像工程专业是一个集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医、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特点。该专业主要培养从事x线机、数字化x线机成像装置、磁共振成像装置、超声成像设备等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工程技术人才。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了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程序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生理学、病理学等。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明了x射线,举世轰动。这一伟大发现也成为医学发展的里程碑。这使得对病人的诊断得以冲破皮肉“束缚”,内部器官一览无遗地展示在医生面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T、超声波、核磁共振等各种医学影像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破茧而出,而操作这些仪器、为病人进行诊断的医生,就是医学影像学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人才。

在大学里,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磁共振、超声学、DSA、核医学影像学等操作技能的星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同时,作为一门极具实用性的专业,医学影像学自然少不了实践环节,实习的时间都为一年。一般来说,大家的实习地多为本校的附属医院,实习内容基本上就是了解拍片的流程、掌握拍片的技术、学会看片等等。去医院做过B超的人或许都见过拍片的影像,就是通过这张黑白的影像图来为患者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一般专业的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修业年限为五年。毕业时,将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在就业上,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防疫机构、医学科研、血站等单位,从事临床影像技术、功能检查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到西门子、飞利浦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总的来说,医学影像学工作时的对象是仪器的操作。

至于医学影像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医院从事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操作与使用,为大型仪器的引进和选型出谋划策;在厂家、研究所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安装调试。我们知道,医疗器械工业是知识最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而医学影像工程又是医疗器械中科技含量最高,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最迅速也最广泛,资金投入最多的类别。因此,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海洋管理VS海事管理VS海关管理

所属类别

海洋管理――海洋科学类

海事管理――交通运输类

海关管理――公共管理类

专业放大镜

乍一看,“管理”是这三个专业共同的关键词,如果你认为它们都是管理学类专业,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这三个专业里,只有海关管理是属于公共管理类,海洋管理专业是海洋科学类,海事管理则属于交通运输类。

海洋管理专业是海洋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该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海洋科学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论知识,对其管辖海域内的权益、资源和环境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监督、干预和限制的人才。

近几年,索马里海盗活动的猖獗再次引起全世界对海事管理事业的关注。事实上,对于海洋业这样一个“大摊子”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必然会造成混乱。海事管理专业所培养的就是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航海技术、海运业务、海事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航运企业管理和海事事务处理的高素质型人才。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该专业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些学校在招生日寸会规定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大连海事大学就规定“海事管理专业只招收男生,要求双眼裸眼视力在5.0以上,同时非英语语种考生不宜就读”。

至于海关管理专业,从名称上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培养面向海关工作的专业。众所周知,海关既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和门户,也是其财政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位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因此,该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管理政策及法律制度;熟悉国际经济、贸易的一般运作规律,具备相关法律、商品、会计和海关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海关国际公约和惯例;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海关业务实际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从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这三个专业以后从事的都是管理类工作,只是类别有所不同。海洋管理专业是对海洋整体的管理,海事管理则重在对航运企业的管理,而海关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的“主阵地”则是在海关。

海洋技术VS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所属类别

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类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工程类

专业放大镜

2009年底,一部名为《2012》的灾难片横扫全球票房,大海在关键时刻的“救世主”形象深入人心。这虽然是电影虚构的场景,但在实际生活中,海洋已成为经济“富矿”,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发海洋,向海洋要财富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海洋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都是以开发海洋为基础的。

海洋技术专业,顾名思义,是致力于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简单点说,该专业是以海洋为研究主体的,以后从事的工作也是跟海洋密不可分。比如,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海洋事务管理、海洋新技术、海洋科研部门、环保部门的科研工作;化工、石油、地质、水产、交通部门的化学实验及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矿产、海岸动力地貌、河口、海岸带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含油盆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解释;河口、海岸带及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气象局、海洋局系统以及交通、军事等部门的海洋调查预报工作、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工作,以及为石油部门海上石油平台设计安装提供有关海洋水文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港湾、河口、近逼、浅海及深海区的生物本质调查、资源及开发利用工作……

众所周知,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总面积为3.7亿平方公里。在当前世界资源缺乏的压力下,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都是身怀各种绝技的“多面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招鲜”,该专业旨在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海洋资源,在整个海洋技术系统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大致来说,该专业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辽阔的海洋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无疑为海洋工程技术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实践证明,没有海洋工程技术的创新或高技术的突破,就没有海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不能充分开发海洋,也就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VS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

所属类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仪器仪表类

专业放大镜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电子行业又是制造业中不折不扣的“大户”,无数就业机会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的目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都是与电子行业“亲密接触”的专业。但在专业归属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而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仪器仪表类的专业。

先谈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这是一个“老牌”专业,在很多高校的专业目录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该专业所致力于培养的,是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以数学和近代物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这两个学科特别是近代物理中电子学的知识要求较高。所以头脑比较灵活、经常有新思想的同学在这方面会有一些优势。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时候也应该多多动脑,多去实验室,有许多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发明了专利,这对以后的就业很有帮助。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07-02

医疗器械产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专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稳固、产业链条完善,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制造技术涉及生物医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技术交叉领域,具有行业壁垒高、集中度不断提高等特点,是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材料、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行业的崛起正在为医疗器械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现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研开发、生产和管理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颇具发展前景的生力军。

1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

1.1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格局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时间早,国内居民生活水平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较高,市场需求以产品的升级换代为主,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医疗器械有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1.2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往来平均增速达7%左右,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左右。据统计,美国、欧盟、日本共占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超八成的份额。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国和消费国,消费量占全球的40%以上,2015年强生公司以2 584亿美元的总收入位居全球榜首。2011―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3 903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1.90%。预计该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增长至4 775亿美元,2015―2020年期间将呈现4.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1.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但增长强劲,市场销售规模2001年、2013年、2014年分别为179亿元、2 120亿元、2 556亿元,2014年的增长率为20.06%。我国医疗器械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为3 080亿元,为2007年535亿元的近6倍。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类销售总额为568.58亿元,新华医疗以75.54亿元的收入位列国内医疗器械公司收入之首。2010―2015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CAGR)为17.01%。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大高于全球增速,预计2017年将达到4 94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5.4%。

1.4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格局

在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中,跨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出口的是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医疗设备,当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是X线设备中的高频高压技术、全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内窥镜生产技术等。进口医疗器械垄断高端市场,国内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2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工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把医疗器械纳入战略发展,“十三五”医疗器械已经到了蓄势待发,大发展的趋势,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2.1 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1.1 有利因素

(1)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近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为医疗器械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2020年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为重大装备研发、前沿和共性技术创新、应用解决方案研究、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数字诊疗装备行业将实现突破、收获及继续高速发展。

(2)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稳步增长,我国由于社会老龄化人口比例提高、新医改政策的深入贯彻、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以及居民支付能力增强等因素,国内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必将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迅速扩张、高速发展。

2.1.2 不利因素

(1)国外企业具有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其中,产品设计与研发、分销与品牌建设是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利润的关键环节。

(2)新进入的企业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医疗器械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研发创新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2.2 政策强力支持,助推市场需求增加及产业优化壮大

(1)国务院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精准医疗等领域将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和支撑升级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被确定为医药工业与医疗卫生方面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这必会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助推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在国家政策导向及医疗装备新需求下,国内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将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可见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3)医疗器械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成行业未来的主要方向,尤其小微医疗器械科技公司作为医疗器械新产品研发的主力,成为大公司重点收购对象,致使医疗器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壮大。

3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连续多年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产品出口的数量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当前,现代医学对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1)医院高端医疗器械的配备以及便捷的家用医疗器械都将迎来高度的需求增长。

医疗器械创新体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的特点。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医疗设备是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高技术的结晶,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利润高,因而是该行业相互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加强对创新产品的政策支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临床急需的产品提供支持。预计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与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关联度将愈加紧密,对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工艺、新材料应用、研发水平等势必产生巨大影响,促使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从中低端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转化。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重点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健康监测装备等五个领域。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指导点,国家对医疗器械和医疗装备有很高的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将作为“十三五”重点专项的首发。高端医疗影像产业化方面,主流的、高质量、高分辨率及多功能的影像设备仍是“十三五”重点关注的部分。诊疗一体化特别是高端影像相结合、可再生组织修复的材料和可吸收植介入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趋势。智能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医疗器械高端设备及前沿技术如云诊断等多由发达国家所掌握,大量的健康信息智能检测微型化需要我们整个行业来发力。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借助互联网技术为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帮助,借助手术机器人实施远程操作或通过现代通信方式指导前方术者操作。同时以人机工程学为背景进行医疗机械改进,改善医疗器械中的弊端,保证相关机械性效能更高更好,人机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战略要以全球性医学目的的调整和医学模式转化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根本,加快产品的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建成一个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有机结合,既适合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能与全球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企业必将从未来的医学发展方向、国际市场环境、国内市场政策及自身发展战略三者联动过程中抢占先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必将真正成为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需求更加旺盛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 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态势[J].财经界,2009(1):43-46.

[2] 2016-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

医学影像技术企业分析例11

二、现代医学成像技术专业要求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医学成像有了巨大的突破和近战,现如今,随着各种医学成像系统和设备的出现,这些装置都成了现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所在。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知名企业像是西门子、飞利浦、GE等大型企业都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医学成像设备研发部门,再加上医疗机构的需求,这直接导致了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巨大的高端人才缺口所在。笔者要着重指出的现代设备需求的都是应用型的复合人才需要有极强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具体要求所在。

三、现阶段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第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多,课时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某些成像技术和一些基本算法实现的过程讲解不深入,甚至一略而过,致使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于医学成像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很难有效地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多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又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又会使学生产生偷懒情绪,一晃而过的幻灯片并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第三,现有的考核体系不够完善医学成像技术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融合了当今诸多高新技术,不仅注重基本成像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注重对仪器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传统教学体系,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医学教学了。

四、新时期现代医学成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笔者认为要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具体选择合适教材,主要教材是《医学成像系统》,辅教材可以选择《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和《医学成像技术》。同时,笔者将为学生准备自编的讲义和其他辅助参考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来综合利用其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为了更好的将复杂的额理论荣辱到实际动手当中,主要体现的实践性的基本特点。高校应当开设必要的相关医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动手机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以来,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进行系统性的改进。

(三)考核体系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考评体系中,仍采取的是笔试考试为主,实践考试为辅。然而,这种模式并不能真实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笔者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会逐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考试并将这些成绩融入到期末考试总评成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