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2 10:55:17

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科特色例1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教学充满无限的乐趣,也极富有挑战性。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到注重“环节”。地理教学中我们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纲领,以“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准则,坚持集体备课,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每一节的重点、难点,构建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努力做到尽心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拓展”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教学反思中侧重教法、学法的总结,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其次,我们要注重地理教学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初二学生开学之初,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是难点,为此开学第一课,我们安排学生每天晚上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目的不仅是让他们了解各地天气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世界地理”,走进“中国地理”,识记中国各省的轮廓图。让学生观看电视的同时,观察各省的轮廓特点,如黑龙江、云南、广东、山东等省,有的学生说黑龙江像只大鹅,云南像孔雀,广东像大象的鼻子,我们山东做出了最棒的标志,伸出大拇指……在七嘴八舌的游戏中,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

现在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接触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如,我校地理教师可以和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学习地理。如学习“青藏高原”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学习“青藏铁路”时,请同学演唱《天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在高,路不再遥远,各族人民欢聚一堂。”还有的同学演唱《长江之歌》《阿里山的姑娘》……一首首旋律优美的乐曲总会唤醒学生的心灵,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领会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在悦耳动听的乐曲中提高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大量的影像资料和图片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为教学增添了光彩。例如,讲到某些国家时,首先让学生直观地看一看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然后把相关知识点巧妙地融合进去。实践证明,在信息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堂活动设计的时效性和全面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动进行后学生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如不要。如新课的导入,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设下疑问。如果导入的内容学生兴趣不大,产生问题的效果不佳,那么这个活动设置就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得不偿失。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学生还没有得出结论时,教师便将其打断,终止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结果便成了教师告诉学生结果,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结果。对于学生来说,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远比教师塞给的要好。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这样便可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必须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四、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地理学科特色例2

1.建构主义教学论与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构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和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

地理概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学生整体地理知识建构中起着标志性的作用,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学生整体地理知识体系中的骨架。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地理概念,掌握正确的地理规律,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熟悉而典型的地理学习情境,呈现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协作、讨论、交流、思考中完成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构建。例如,对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区位”的教学,教师可作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一幅地图,如全球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分布图,再提示学生观察地图并思考,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在哪里(重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为什么在那里(重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出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的区位是什么,让学生构建准确的“区位”概念,即包含“位置”和“与周围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两层涵义。

2.多元智能教学论与地图能力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八项智能。每个人都有1~2项智能强项,并可向其它领域发展和转移,且是动态发展。教育之目的就是要发挥智能强项、发展智能弱项,并向困难领域转移,促使人的智能螺旋式上升。

地图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包括地图的阅读、分析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意识,训练感知地理空间结构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地图能力只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少一部分学生的强项智能。地理教学之目的是提升所有学生的地图能力,尤其是作为弱项智能的那部分学生。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具有的优势智能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提升所有学生地图能力的教学目的,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效果。

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总结归纳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对以数理逻辑智能和内省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地图完成这些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对以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最终结论;对以空间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让其动手描画该图,通过注意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得出结论;对以自然观察者智能为强项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对比观察三幅图的异同,归纳得出最终结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正确人地观的形成

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来的人应该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参与者——小组成员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强调中学生要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即正确的人地观,它属于地理学科的思想性特色。

用人本主义教学论指导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结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材料,师生共同收集准备材料,或展示教师准备的材料,共同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处理材料,共同分享经验体会,解决问题。

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的教学为例,首先由教师呈现“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图”,学生读图并说出该图表示的主要含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目前人类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其中一种资源的利用为例,师生共同寻找目前人类利用该资源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可以来自各种媒体,也可以通过学生调查访问得到,甚至可以是学生生活的亲眼所见。学生阅读比较这些材料,归纳出该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意识

到这些利用方式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彰显地理学科特色课堂呈现

1.运用计算机软件演示地理事象运动演变过程

地理学科涉及到很多地理现象的运动演变过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地壳运动、大气运动、洋流、生物循环、城市区位变迁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过程,掌握运动演变规律。学生现有的地理教科书,在呈现这些内容时,仅仅以图片形式。这种呈现方式是静态的,并且图片数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运动的过程,学习效果不理想。现在用于动画制作的计算机软件有多种,常见的有macromedia flash、adobe imageready、adobe premiere等平面动画软件以及3ds max和maya三维动画制作软件。教师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动画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课时内容要求,制作出形象直观、赏心悦目的地理动画,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层的地理事物,往往是宏观、大尺度的,学生很难形成在不同尺度空间下的正确概念。google earth软件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通过该软件可以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照片。师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高度,查看地理事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特征,形成准确的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在10千米高度俯视城市,看到的是一个点;在1千米高度俯视,可以看到城市的轮廓;在100米高度俯视,则可以清晰看到城市的道路网和城市功能区。

2.运用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地图呈现

电脑网络是一种学习工具和手段,能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由于篇幅限制,地理教材和地图册能够提供的地图数量非常有限。教师把网络资源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呈现给学生丰富而且典型的地图,有助于学生清晰、准确、全面地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培养地理能力,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例如,讲授“自然带”内容时,教师在用好教材地图的同时,还可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每个自然带的景观图片、反映各个自然带内植物结构特征的图片、自然带内动物的图片、自然带内土壤的结构图片等,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形成丰富的自然带概念。还可以收集经过适当加工,能更直观展示地理规律的图片,如山地景观变化图片,更能清晰地表明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理学科特色例3

(1)指导思想: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课堂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结合德育和情感教育,包括环境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灾害教育等。树立其正确的社会观和地理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积极开展地理活动,并把此活动作为学科特色。

(2)设计内容、形式及教学目标:不同学期不同年级课堂活动计划紧密结合课程标准设计如下。

七年级上学期结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开展“我爱地理——地球仪制作”展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地球、地球仪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者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内容开设“我爱我校——校园平面图制作”或“我爱我班——班级平面图制作”展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对地图三要素的运用。对学生的“一笔画世界”简笔画作品进行部分展评(如图1、图2)。

(注:图1、图2 为学生在白纸上绘制的世界大洲轮廓图,并画出主要经纬线以及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七年级下学期结合世界分区地理教学内容开展“世界风情录——地理手抄报”展评活动(如图3、图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美术绘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拓展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注:图3是学生绘制的以漫游法兰西为主题的地理手抄报,图4是在校园里集中展评的特等奖作品。)

八年级上学期结合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进行“爱我中华,喜迎国庆——中国政区地图填图比赛”活动。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加强对课内学习内容的巩固及中国政区空间概念的建立,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学生填注着色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河流湖泊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进行部分展评(如图5、图6)。

(注:图5、图6由学生填写中国各省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进行着色,标出中国的邻国)

八年级下学期结合中国分区地理进行“走遍中国——地理手抄报” 展评活动,可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合作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习地理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二、趣味课外作业

(1)地理野外实践:根据不同学期实际情况,政史地生四个教研组会与政教处共同组织相关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曾经组织学生到新郑轩辕黄帝陵、始祖山、黄河游览区、商城遗址、桃花裕等地考察,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展。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可丰富学生的地理生活经验,增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的地理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理小论文每年都能获得优异成绩。

(2)地理专题讲座: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可在年级开设地理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八年级进行“” 、“时区和日界线”等专题讲座,七年级开设“地震”等专题讲座。充分调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塑造浓郁的地理文化氛围。

(3)其它形式:可针对时事地理如“节能减排,共享蓝天”主题,并结合校规中“三管两静”、“弯弯腰”等长期活动在学校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节能减排在我身边”活动,活动形式为张贴自行设计的节能标语、抓拍志愿捡拾废弃物、低碳生活照片展评等。促进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作业评比办法及管理

每学期因活动内容、目标不同,评比办法和要求也会不一样。在此以2008—200年下期地理组第二课堂活动为例说明活动方案。

内容——世界地理风情,体现知识性。

主题——自定,或选择课内某一地区、某一国家,也可选择课外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版面上一定要有鲜明、突出的主题字体。

制作方式——手绘也可电脑设计,要求图文并茂,体现艺术性。

版面——A3纸大小,要留有边框,版面紧凑、美观、大方,班级和名字设计在正面。

时间——从学期初教师布置后,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在期中考试前后进行总结。

参与方式——可独立制作也可小组合作,要求人人参与,计入量化成绩。

评比方式——由地理组教师评比出奖次,参加有奖,开设特等、一、二、三等奖。

地理学科特色例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随之而不断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站在新世纪、现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又要求我们必须对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同时,及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拓展到更宽广的领域,提升到更高远的境界。这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从发展的角度看,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共同发展及和平发展五个方面, 基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发展特征、目标和途径,动力和保障, 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外互动, 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具体贡献。科学发展观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脉络更加清晰,决定了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突出地位。

二、从功能上看,科学发展观解决了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历史难题

地理学科特色例5

一、以基础性学习制度为牵引,导航学风建设规范化

1)“三级”考勤制度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任务,坚持上好每一节课是对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学院学生课堂出勤制度》、《学院课堂秩序规范管理制度》。

试行班级互查、学生会干部常查、院学风督导小组抽查的三级考勤制度,以班级互查和学生会干部常查为主,院学风督导小组抽查为辅,多管齐下,形成工作合力。依照学院所制定的《本科生课堂考勤实施办法》,学院制定课堂考核表,各班学习委员进行课堂考核表的填写并由各任课教师签字确认,学院定期汇总公示课堂考勤情况并公示,做到奖优批劣、促进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做到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跟进与完善,不断从学风建设的小细节小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大一学生自习制度

严抓大一学生自习的纪律,加强自习出勤的考核。一部分同学自控能力差,进了大学后就放松自我,导致学业不能顺利完成,为保证学院良好学风建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大一年级早自习模式,成立学业兴趣小组,制定与之适应的考勤制度,严格考核学生出勤,定期进行考核表整理与总结,切实开展批评与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班级进行公示并记入班级评优。大一年级成立学风自制委员会,负责协助老师做好学风建设工作。

二、以扶学风制度为纽带,推进学风建设特色化

1)“一帮一”结对子帮扶制度

按照“强基础、重过程”的学风建设总体要求,学风建设应当从大一的学生做起。由于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对前途感到迷茫,在生活上需要更多的帮助,继承学长关怀计划取得的成功经验,学院继续完善帮扶制度,定期整理帮扶教育管理档案,每月整理帮扶总结,切实开展帮扶活动,做到帮扶者用心,被帮扶者舒心,令各年级学生在感恩的过程中共同学习与成长。

2)学习困难生“3+1”帮扶制度

实施《学习困难生“3+1”帮扶教育实施办法》,由辅导员、学生本人、学习委员三方参与,通过确定学习困难生、结对子双方自由选择、学生会学习部集中检查指导等一系列办法的有效实施,切实保证帮困工作质量。

3)班导师助理制度

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长,为每个学生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助理,制定了班导师助理职责、选拔任用制度以及考核评价体系。

三、以内隐性学风制度为抓手,促成学风建设体系化

1)督导制度

学院建立院级学风督导组,聘请督导专员定期按计划对课堂、自习教室、图书馆等场所的学习情况进行督导,对学院学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各年级建立学风督导组,负责学风状况的检查、督促、纠正;各班级设立督导班委,由学生选举产生督导员,负责本班级的学风状况的自查自纠。督导组每月出具学风督导报告,对下一阶段的学风建设提出合理改进意见。

2)辅导员监管制度

(1)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

深入课堂了解学生情况是最直接的方式,为有效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全面提升学生出勤率,辅导员每学期每节专业必修课应听课两次及以上,每月应对每节必修课进行至少一次的抽查点名,切实了解学生课堂情况,并认真《电信学院辅导员深入课堂情况记录表》,学办于每周一进行汇总。

(2)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除学校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各院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也从家长那里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不在校期间的情况,便于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期末考试之后(寒暑假期间),辅导员依照教学秘书提供的成绩单,对专业课不及格科目2门以上的学生家长联系,汇报学生情况,提醒督促复习;每学期初成绩分析后,各年级辅导员应在两周内与学籍处理、学业警告、成绩下滑严重的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对于经常上网的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家长要及时做好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使学生不要沉溺于虚拟的网络,及时告知家长;旷课严重及受处分等违纪情况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按相关程序要求及时通报家长;在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时,应详细做好相关记录并存档,认真填写《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手册》,每月底学办进行汇总。

3)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监管制度

学生干部是学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学院要求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求学生党员努力做到“五个一”,即:一个党小组建好一个班,一个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党员帮助一名困难学生。

地理学科特色例6

关键词:普通高校;特色学科;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特色是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目前,积极培育学科特色,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共识。普通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辨证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办学层次。

一、特色学科的含义和特征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是在比较意义上,就对象的范围、类别、内容而言的,它所对应的哲学范畴是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特色学科建设必先培育和发展学科的个性。在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基本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必须有别于不同学校同学科的地方。因此,可以说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学科,是一定比较意义上的优势学科,是学科内涵中特定方面、特定领域、特定时期中的特长或优势[1]。这种特长或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显而易见的,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自认的,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特色学科的含义,其主要特征有四:一是特色学科的独特性。特色学科是把学科突出的个别“强项”或优势表现出来,体现在具有鲜明的个性上,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从哲学意义上看,特色学科是事物的一种特殊性,它具有事物特定的、独特的、不同于一般的特性。二是特色学科的客观性。特色学科是一个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发展方式。在学科的发展方向、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环境和条件建设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是一种客观事件。它的出现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三是特色学科的价值性。特色学科的建设首先要满足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区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特色学科建设又不能只局限于满足需要,还要带动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向前发展,这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要导向。特色学科建设不能“无特造特”,失去价值的特色学科,没有发展和建设的必要。四是特色学科的发展性。高校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学科的竞争。特色并非一成不变,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而变化,不断充实和发展。

二、特色学科的类型

特色学科的类型,笔者认为有综合优势型特色学科、行业优势型特色学科、地域优势型特色学科三种类型。

1、综合优势型特色学科

综合优势型特色学科是由于学术力量综合实力见长而发展为特色学科。也就是说,学科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实力上,即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在学科方向、学科队伍与梯队、学科基地等诸方面站在了前沿,处于领先地位的学科。这类特色学科也就是重点学科,往往集中在国家重点大学(研究性大学、进入“ 211” 或“ 985” 工程的大学)。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学、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等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理论创新、创作实践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2、行业优势型特色学科

行业优势型特色学科是由于行业优势明显而发展为特色学科。其拥有服务于特定行业且实力较强,培养的专业人才出类拔萃,被社会所认可,能够解决行业的关键问题而技高一筹的学科。例如,水产类、冶金类、交通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凭借“人无我有”的独特学科地位,学科特色得以显现。作为普通院校的上海水产大学,以水产养殖学科为特色,成为国家水产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普通高等院校拥有部级重点学科的佼者之一。

3、地域优势型特色学科

地域优势型特色学科是地方普通高校处于毗邻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绝佳位置,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学科建设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形成特色。2007年国家批准的重点学科中,草业科学集中分布在具有鲜明地域优势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三所西部院校,挤身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这一国家重点学科。

三、特色学科建设需要遵循的哲学原则和处理好几种关系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核心与支柱。普通高校要在各高校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学科特色建设作为突破口,根据社会、经济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建设与发展的总目标;要提高普通高校在学科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性与竞争力,不断巩固和拓展生存空间,必须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辨证地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转贴于 1、特色学科建设必须遵从实事求事原则,处理好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所有工作的出发点。特色学科建设也是如此。纵观国内外著名高校之所以知名,是由于在学科建设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发展整体实力,使其强于普通院校。这些高校往往拥有一二个乃至多个绝对占据学术前沿阵地的学科,而另一些学科则相对普通。在1999年的美国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之所以能超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了世界顶尖学科。这些学科由于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成为代表该院校水平和形象的特色学科。而普通高校总有部分学科相对较强,成为自己的顶级学科与知名大学媲美。所以,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殊性,科学规划、强化创新、发展特色、凸显优势。具有自己的特色学科,才能使自身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2、特色学科建设必须遵循发展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是对传统的延续,创新是对传统的发展,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创新,既不能对传统东西采取全盘否定,也不能采取一概肯定。墨守成规的继承往往因无法适应星驰斗移般的条件变迁而最终夭折。只有依靠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开创崭新的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

特色学科是由本学科经过必要的时间准备和理论积累,逐步以特定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特定的知识作理论内容,形成独特的、完整的学科框架,并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成为科学意义上的特色学科。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的特色学科都是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的实际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因此,普通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继续传承自身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在社会上已经产生影响的特色,打好传统这块“金字招牌”。二是要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传统特色新的内涵,围绕传统特色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使传统特色不仅能够保持突出优势,而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三是根据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善于培育新的特色学科,重视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地方性特色上做文章。这样,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抓住机遇,极易形成具有时代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新的特色学科,实现学术地位的提升。

3、特色学科建设必须掌握特殊与普遍的原则,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或系统。科学本身是一个整体,只是为了研究方便,把他分解成一门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每个学科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由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发展。同一门类或不同门类学科之间,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好各个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形成学科群,才能发挥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

学科建设的目的从整体看要求尽可能多的学科成为一流学科。但各学科的基础、条件、水平和发展前景不尽相同,不可能同步发展,必须划分重点学科和一般学科,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先使重点建设学科搞上去,通过示范、辐射等作用带动一般学科发展[4],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因拥有“齐鲁文化”研究这一优势,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地。就这一点,把它的文、史、哲包括区域经济全都带起来了。由此可见,普通院校在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培育上,一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整体上统筹规划、设计。二要在总体布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按照分层次、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要集中学科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攻关。通过局部重点建设,实现某一特色学科的率先突破,依靠局部突破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与发展。特色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会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兴盛;相关学科的兴盛,反过来又会促进特色学科的不断深化与巩固。

4、特色学科建设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处理好扬与弃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来看,“为”与“不为”是一对矛盾。“有所不为”是“有所为”的初级阶段,它是为“有所为”创造条件、储备发展能量。“有所为”则是“有所不为”必然结果。在条件成熟、发生质变的情况下,“有所不为”必然要转化为“有所为”。该为不为,会错失发展良机;不需为而为之,会造成巨大浪费。这是由于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在制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对学科建设工作的最高要求,带有高度的决策性,正确决策取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在资源上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优于他校,只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自身的规模、现有水平、学科发展潜力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科的整体布局,制定切合实际的学科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选取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进而强化其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地理学科特色例7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48-03

收稿日期:2014-12-19

作者简介:王红芳(1973―),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李雪霞(1979―),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本文为湖北工程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基于Google云消息框架的个性化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23。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省级人民政府、位于地级中心城市并由省市共同投资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特色办学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其宗旨在于地方高校要遵循办学历史,寻求办学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实施特色办学。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与本校特色相适应的馆藏资源,是成功实施特色办学的信息资源保障。[1]

1 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访问湖北省10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网站,调查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结果显示,仅有6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了专门的“特色数据库”栏目,其中三峡大学图书馆建设了比较完善的特色数据库,包括三峡大学文库、水利水电、武陵地区资源库、工程移民专题库、三峡濒危植物库、专业课课件库、本校国际论文统计、读者资源共享库等11个专题,具有很鲜明的学科特色、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建立了麻醉学、解剖学和护理学三个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具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建立了土家族研究网和学位论文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和学位论文特色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本校特色;湖北文理学院建立了文化襄阳和博士教授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尽管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唐诗、宋词、成语词典特色数据库栏目,但没有实质性的建设内容。其余4所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没有建立专门的地方特色数据库栏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地方高校图书馆。以下是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调查情况(见表1)。

1.2 现状分析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建立并提供了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只有5所地方高校,所占比例仅为50%。其中,三峡大学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方面成绩尤为显著。另外4所高校图书馆尽管也建立了特色数据库,但不够全面,仅仅偏重于特色数据库的某个方面,不能为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特色资源服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尚有5所高校还没有开展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占总比例的50%。由此可见,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很不乐观,呈现明显的滞后。另外,调查中,笔者分别从本校特色、学科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三个方面统计了10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发现只有4所高校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40%,有4所高校建立了具有涉及本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40%,仅有3所高校建立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30%。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构建与本校学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馆藏数据库,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原则与内容

2.1 基本原则

王红芳,李雪霞: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探析

王红芳,李雪霞: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探析

2.1.1 遵循学校办学特色原则。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责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2]因此,每一所地方高校在学科设置、地域文化等方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年的办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多次优化与重组,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优势学科和建设重点学科,在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竞争力,发挥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培育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已经成为很多地方高校特色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3]图书馆必须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确定自身的馆藏定位,以专业特色为依据,以原始收藏为基础,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藏书体系,为本校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和特色创新创造条件。如三峡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处世界水电之都的地方优势和学校在水电学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建立了水利水电、武陵地区资源库、工程移民专题库、三峡濒危植物等地方馆藏。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可以利用本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植物学”学科方面的优势,建立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特色数据库。由此可见,遵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影响图书馆确立特色馆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2 遵循地域文化特色原则。地方高校的发展通常要与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其办学出发点、学科专业的设置、未来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4]一方面,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设立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另一方面,为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地方高校在科研选题上会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资源收藏范围和重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体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地方文献,就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重点收藏的对象。[5]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以收藏本民族特色文献为重点。如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土家族研究网,涉及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史志以及地方志和民族古籍。湖北文理学院建立的文化襄阳特色数据库,涉及三国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充分考虑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及需求,是确立特色馆藏的另一基本原则。

2.1.3 遵循本馆发展的实际状况。学校和地域的差异,导致各图书馆的软硬件实力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购书经费、馆藏数量和质量、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办馆理念、人员素质、图书馆制度建设和管理、图书馆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馆实际确立自己的特色馆藏。[6]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自建新能源汽车特色数据库,符合本校“立足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交通”的办学特色理念。因此,立足本馆发展实际,是建设特色馆藏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

2.1.4 遵循由点及面、分层建设原则。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资金有限,在学科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定位、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首先确立2―3个能体现本校学科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协调好与其他培育学科的平衡发展,注重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整合和深层次开发。在建设过程中,对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学科资源要优先建设,重点扶持。建设时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依托本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相关院系,采取分层次、点面结合的建设模式,建立院系联系机制和考核机制,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此外,还应设置特色资源学科专人负责制,由专门的学科馆员和院系学科带头人负责某个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2.2 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内容

对于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除了要重视传统纸质资源建设外,还应该依托网络数字化平台,加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与合作化建设,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特色馆藏的共享。[7]在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内容方面,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从本校学科特色、所处位置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本校个性化特色三个方面着手建设。

2.2.1 建设学科特色资源。学科特色是指与本校某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有较密切关系,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或具有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特色的资源。[8]如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可根据省重点学科的设置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工程和教育学几个学科特色资源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与本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相关院系建立合作机制,对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项目急需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

2.2.2 建设地方文化特色资源。由于地方高校地处地级中心城市,所在位置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因此建设与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建设地方文化特色资源时,地方高校图书馆尤其要和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文化馆和档案馆建立联系与沟通,寻求支持;也可拜访一些地方名人和专家学者,收集或复制他们手中的珍贵资料。如湖北工程学院可以立足“中华孝文化”这一品牌,建立具有独立孝文化研究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孝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提供研究资料和交流平台。

2.2.3 建设个性化特色资源。个性化特色是指他馆、他校所不具备或只有少数图书馆具备的特色馆藏。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发、整理,将本校老师公开出版的著作、科技论文,以及课件等资料建成本校教师文库;或将本馆收藏的古籍建成特色文库,形成有别于他馆的特色资源;也可以将本校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整理成学位论文数据库。此外,可以将本校各级精品课程项目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集成,搭建网络课程特色数据库教学共享平台,为实现本校立体化教学提供全面的服务。

3 结语

特色办学是当前地方高校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本馆资源优势,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需求和本馆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分层次、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科特色资源、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以及个性化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为实现特色办学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 文.特色办学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38-139.

[2] 杨 红.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构建与特色服务方式[J].实用医药杂志,2012 (7): 665-666.

[3] 呼 群. 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1): 150-153.

[4] 杨 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山东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2):45-48.

[5] 龙柳亭.浅述广州图书馆多元文化馆的特色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4): 176-180.

[6] 王伟利.农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 (5):75-76.

地理学科特色例8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特色办学 必要性 实施策略

一、特色办学的内涵 

所谓特色,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独特的征象与标志。对高等学校来说,特色办学是为了在办学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风貌。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办学特色有明确的界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并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影响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特色办学的必要性 

新建本科院校实行特色办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规模扩招的形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些学校必须慎重思考由专科到本科、单科向多科转变所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证明,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实力,有实力才有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要想站稳脚跟,赢得主动,获得发展,就必须突破固有的办学劣势与发展瓶颈,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的理念,积极主动地谋划和设计特色强校之路。 

(二)是凸显竞争优势的客观要求 

与许多办学历史悠久、竞争力强大的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实力相对薄弱,缺乏竞争优势。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办学思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将走向末路,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而要扭转这种局势,就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特殊优势和潜在优势,办出特色,从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使特色不断得到强化,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不断积累竞争的力量、优势和资本,这样才能凸显其竞争的优势。 

(三)是迎评促建的客观需要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规定:评估结论为优秀的学校必须“特色鲜明”,良好的学校必须有特色项目。从指标导向的层面来看,这不仅仅是让参评院校去总结办学特色,更重要的是推动各个学校去创建办学特色,成为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也就是说,要在教育思想匡正的大前提下,在“明确办学思想”、“准确学校定位”、“推动教学改革”、“落实办学举措”等方面下工夫,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 

(四)是增强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都属地方政府创办,从学校分布、生源特点、专业方向、毕业去向上看,都反映了地方性。因此,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也是一般的校情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应更加突出应用性、服务地方性。地方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之间具有互动的制衡关系。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办好特色学科和专业,以强化服务地方的能力来发展自己。

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特色办学理念 

高校有了特色的办学理念,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获得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新建本科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在当前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对办学理念的设计和谋划,既要认真研究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秉承历史的、优秀的办学传统,同时还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实际,构建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办学思想体系。 

(二)建设特色学科专业 

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应对学院原有学科专业、师资结构、教学质量等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的近远期目标,分阶段提出实现目标的工作计划和任务。根据办学层次的提高对培养规格要求的不同,改造传统专业课程结构,使学校形成既有传统特色又具现代生命力的学校特色。其次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现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地缘特征,办出一批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学科专业。 

(三)重视培养特色师资队伍 

特色师资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条件。新建本科院校要以组建学科梯

[1] [2] 

队和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资源整合,建设一支数量达标、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做到增加数量和提高素质结合,重点引进和着力培养结合,学科学术型队伍建设和应用技术型队伍建设结合。另外,学校还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使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学校拓展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开发新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将教师的主体作用将完全凸显出来,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持久深入地开展。 

(四)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特色办学的核心选项,教学有特色,更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越来越取代课堂教学成为高校最重要的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应从三个方面改进教学方式,实施特色教学策略:首先,创新课堂教学,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为“互动”教学模式;其次,强化实践教学,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积极开辟实践教学新渠道;最后,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网络教学可以解决名师、名课资源供给紧缺的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推动学生个性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特色的形成。 

(五)做好特色的内部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构建科学规范、有特色的内部管理模式,提高综合办学效率、水平和培养质量。特色管理模式包括学校整体管理特色和各个具体管理特色。整体管理特色体现在对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目标的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实现途径的设计等方面;具体管理特色体现在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必须遵循五大原则:整分合原则,即整体把握、综合协调;开放封闭原则,即开门办学与关门办学相结合;能级原则,即量才使用、权责分明;动力原则,即合理运用激励手段产生动力;弹性原则,即正确估计、留有余地、不断调整。唯有如此,学校的内部管理特色方会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地理学科特色例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4-0064-0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快速,驶入了多元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高速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势头,高等院校的竞争意识日益增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新生力量,在办学硬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管理经验以及文化积淀等方面相较于成熟的高等院校处于劣势,一方面处在传统综合大学与高职高专的夹缝中,另一方面群体内部也产生激烈的竞争。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走内涵式特色发展道路才能突出重围,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式特色发展的内涵

从事物发展的表现来看,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形式。其中,外延发展是以事物的外在因素作为动力和源泉的发展模式,强调的是数量、规模和空间的扩张,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内涵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结构的变革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强调内部变革,通过结构优化,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效能。总的来说,外延发展注重“量”的扩张,内涵发展注重“质”的提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着从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轨迹,所以外延发展是基础,内涵发展是根本。只有在内涵发展之中,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也分为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两个阶段。外延发展阶段主要依靠教育投入的增加、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内涵发展主要依靠院校内部要素的优化和调整,充分挖掘院校内部的潜力,提升教育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或基本走完了外延发展阶段,即校园的扩建、设施的升级、设备的完善等外部要素已经具备,寻求内涵的发展成为其未来路向。

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里,同等条件下,谁更有特色谁就能脱颖而出,傲视群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者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高度重视,各学校纷纷制定特色发展战略,努力创建特色院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已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Ⅲ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强调,“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区域性为创建特色院校提供了天然的条件,然而如何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发掘优势资源,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却是办学者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在外延发展条件相当的前提下。发展内涵的特色性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路向选择。

内涵式特色发展是指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激活其内在的特色因素,展现出优势特色,即在内涵发展中求特色,以内涵的特色作为发展目标,以获取更多关注和更大资源,并在竞争中获胜。外延发展重在资源的配置和规模的扩张,发展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内涵发展在于院校内部的优化和“自组织”,发展方式由外部输入转向内部改造,发展性质由依赖转向自觉,发展场域由宏观转向微观。内涵发展指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性实践,推动学校整体的转型升级,展现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那么,如何实现内涵式的特色发展呢?

二、以办学理念和学校愿景引领学校发展

“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大学精神的结晶,是对“办什么样的大学”的哲学回答,它确定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理念,避免“假、大、空”的口号,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凸显自己的独特内涵。

内涵发展是基于一个具体的院校,院校之间的差异存在,决定了内涵发展的根本是特色发展。我国学校最大的问题就是按文件办学,按通知治校,造成严重的同质化,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可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在顶层设计上改变这种状况,基于自身的优势,确立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不去考虑“卫星上天之事”,而要考虑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问题。

办学理念要落实为特定时期学校的发展愿景。愿景表现为一定时期学校发展的规划,是师生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它有三个基本要求:大家愿意看到的(期望的),大家愿意为之努力的(主动的),通过努力可以一步一步接近的(可实现的)。学校的愿景既是校长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针对学校实际的一种科学发展规划,它凝结着全体师生的共同认识,反映着全体师生的共同目标。只有这样,全体师生才能把学校的发展愿景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化作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以及行动指南。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成员,既缺乏办学经验和实力,也缺少文化底蕴和活力,要想“出人头地”,就得树立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满足当地支柱产业发展要求,体现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反映当地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办出特色、增强学校生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应立足于自身优势和区位优势,设计和谋划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同时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地方性”、“服务型”、“应用型”、“技能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才能实现学校的发展愿景,“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现实的定位。

三、以内涵要素的特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外延发展体现为学校的物质形式,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我们不能否认外延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外延发展不相上下的条件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靠内涵各个要素的特色发展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内涵的特色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内部管理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等。

1.学科专业特色

大学特色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科特色。在学科特色建设中,应以核心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的成长;以特色专业引领特色学科发展;让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奠基,这也是当前高教课程建设的潮流。具有优势的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性特征。如哈佛的政治学和医学,耶鲁的法学和生物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等等都是其闻名世界的标志学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基础较差,发展历史较短等原因,所以在打造特色学科的过程中,应该结

合本校实际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找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即要使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于不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要进行调整或淘汰,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要重点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只盲目追求热门,要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在学科申报、学科管理和学科建设人才选拔上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人才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名片”。人才培养理念能够为培养特色人才打牢思想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为培养特色人才指明方向,人才培养过程能够为培养特色人才提供保障,而人才培养质量则是衡量人才特色的主要尺度。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过程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面对具体的生命个体,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以“应用型人才”、“服务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途径,才能培养出应用强于名牌大学,基础厚于高职高专的特色学生。为此,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为强教必先强师。

3.社会服务特色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只有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良性的互动,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地方高校在为当地服务和贡献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支持与发展。但要体现服务社会的特色,就必须把目标定位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与当地政府、企业等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参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建设,“成为地方社区发展的思想库,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地方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成为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在融入地方的同时,充分依托和利用地方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拥有肥沃的土壤与足够的营养。

4.内部管理特色

特色的管理体制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坚强保障。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严重缺失,导致办学活力下降,办学特色丧失,长期以来产生了“体制依赖”的办学观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等方面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已很难保证学校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实现“内涵升本”的目标,以求得继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构建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为此,要完善大学章程,凸显大学章程在大学治理中的主导地位。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开放性、服务性为管理手段,强化学术权力的地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依法管理,民主管理。

5.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特色是校园环境和精神氛围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一所大学的软实力。校园文化能够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作风规范、价值取向,其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为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和形塑的作用。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和辐射功能,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感受、认同并习得校园文化特有的魅力,进而对社会产生辐射和感染,提升学校的品味和声誉。可以说,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特色的营造,要吸收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加以体现,从而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重视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创建,努力打造大学的形象文化,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内涵的特色发展。首先应创新办学理念,以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指导特色战略的实施;其次要深刻了解与把握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动向做好办学定位,打造品牌学科,培养特色学生,营造特色文化,只有真正激发内涵各个要素的活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阻B/OL].省略/jrz2010-07/29/content 1667143.htm,2010-07-29.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教育部(2004)21号.

[3]王玲,学校愿景与执行力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5-03-22.

[4]章兢,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兼论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中国高教研究,2005,(10):12-14.

[5]许霆,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选择[J].江苏高教,2005,(1):40-42.

地理学科特色例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78-02

引言

专业是学校发展的载体,专业教育状况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集中体现。2009年,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专业有特色则学校竞争力强,获得社会的美誉度就高。培育与建设特色专业是各类高校的重要工作,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对于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宋毅和蒋达勇(2008)认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战略抓手,在建设中应坚持社会导向、改革创新和示范带动的原则;李元元(2008)认为特色专业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求,是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在关于特色专业建设问题上,张婕(2011)认为要正确处理特色专业的定位和功用,以及对部级特色国家专业建立认证体系以加强监控。在专业建设路径上,杨新海等(2011)通过调查研究得出,高校主要通过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深化内涵建设和强化建设管理四条路径来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柴达(2011)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地方资源、办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专业特色的路径;蔡颖蔚等(2008)认为,研究型大学应充分根据内外条件遴选特色专业,并在本科专业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等方面加强特色建设。此外,一些学者对特定的特色专业建设也开展了研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因此,有必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探讨特色专业建设机制。

一、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特征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服务地方需要开设了许多经管类专业,它具有如下特征。

1.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经管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与专业实习内容也与地方企业发展需要息息相关,注重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管理体制上,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属地方办学,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属于地方管理,从而需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在人才就业趋向上,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大多来源于本地,因而当地的就业大学生大多来源于地方本科院校;在科学研究上,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专业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往往注重地方经济社会特殊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创新与积累成为高校的特色。

2.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立足于一般“本科”层次办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更注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如何进行创新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现实发展中遇到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具有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办学的重要任务。在专业教学上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实现宽口径及培养规格的特色化、多样化,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分析研究与管理等工作能力;注重实验与实践教学,突出适应性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中加强对地方经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掌握,能迅速胜任工作,并能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

3.地方经济的影响性。尽管地方政府不是高等教育资金投入的重要来源,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发展受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是地方经济状况对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辐射与支持作用,地方本科院校可通过项目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平台从地方获得资金促进学校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各种交往交流,密切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并在土地供应、校园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得到支持与照顾。二是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发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各产业内核心专业人才,也需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经管类人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状况决定人才专业状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人才特色,从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适应地方人才需求与产业结构发展时,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机制分析

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本科校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专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基于办学规律、办学条件、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把握经管类专业特征,系统考虑专业建设的相互作用,培育特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特色专业的定位

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中显示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第一类特色专业是适应国家需要,选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为建设点;第二类特色专业是适应国家需要,在优先发展、紧缺专门人才和艰苦行业中,选择相关若干专业领域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体现在:一是办学水平的先进性,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较强的学科实力支撑、较好的办学条件服务、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其他专业学习的典范;二是专业特色性,专业内涵拥有特色的、独具的东西,其他学校的专业不具有可替代性和复制性;三是稀缺性专业,其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所紧缺的,并且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的定位与路径选择

1.专业定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上处于不利地位,人力物力财力比较欠缺,但面临的高校专业建设评价标准是同样的,易陷入向重点大学靠拢的盲目思想,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致使专业建设水平不能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要准确定位,结合区位特点、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以市场需求主为导向、以人才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的先进性、特色性和稀缺性方面办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路径选择。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高效利用各种办学资源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就应根据经管类专业特征选择建设路径。一是服务地方型。立足于区域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做强做精,形成特色。二是异质型。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培育专业的异质性特色,在专业的领先性、前沿性、创新性和差异性等方面体现特色专业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特征。三是行业特色型。以行业发展为专业服务背景,通过把握行业变化与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特殊行业人才,成为行业型特色专业。四是优先发展型。作为特色专业,理应是学校的重点专业,学校在配置资源时应优先、重点与集中投入,重点培育,实现办学资源的“集聚”效应。

(三)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的建设和发展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系统考虑各个要素与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精心设置培养方案。在准确分析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条件下,根据办学资源准确定位特色专业,并精心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

2.增加投入。积极争取各方(政府、高校、企业等)对特色专业在资金、设备、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增加专业建设的资金、场地、人才的投入。

3.建立全方位的专业实习实训平台。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特色更多要依靠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因此构建全方位的、全过程的专业实习是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专业建设的支柱,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执行者与建设者,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

5.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社会经济调查分析教学等,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

[2] 杨新海,徐宗宁,付保川,张兄武.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地理学科特色例11

论文关键词:分类发展;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

当前,我国有高校2600多所,学生总规模298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600多万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已完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各高校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在大众化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走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道路,无疑是每一所高校的必然选择。

技术本科院校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兴起的一种高等院校类型,是以从事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为主的院校。以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准备。此类院校往往具有比较显著的行业背景,隶属于地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加强传统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不仅是技术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院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在特色,在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征程。《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高等教育发展绘就了蓝图,为推动高校特色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为高校的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2010年中央财政开始设立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办学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可见,办出特色是获取中央财政支持的一项重要条件。2011年上海启动了“上海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及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启动的目的在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上海高校按照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扶需、扶特、扶强”原则,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建立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实现卓越发展。

由此可见,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问题,国家教育战略及落实教育战略的各项政策导向均为各高校特色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技术本科院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产生的一种高校类型。此类院校往往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格或几所院校合并而成。虽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许多办学成就,但由于办学时间短、底子薄等原因,技术本科院校在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办学理念不明确、特色学科专业少、高水平师资缺乏、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制约学校特色发展的诸多问题,并受到来自普通高校的挑战,一些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开始凸显。

办出特色是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应对挑战、争得机遇的必由之路。技术本科院校只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才能在高校如林的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才能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地发展。在特色发展过程中,技术本科院校要明确高校办学特色的几个特质:一是独特性,办学特色应是本校所特有的,是高校遵循教育规律的自主创造;二是优质性,特色是水平,是优势,其基本要素就是高质量的教育;三是稳定性,办学特色应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并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传统是特色之基;四是发展性,办学特色不仅是对过去优良传统的理性总结,更要反映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五是认可性,办学特色是在竞争中产生、保持并发展的,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并被公认的。

二、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战略选择

作为一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是技术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举;作为一种战略,特色发展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在战略实施上,应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凝练办学理念: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引擎

办学特色强调整体性和目的性,以独特的办学理念为逻辑起点,用发展战略贯穿全局和始终。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与精髓,是对办学目标和办学行为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一所高校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之一,决定着高校的发展方向,引领着一所高校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这样的大学的行为和认识,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创新。

一所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并被社会公认的富有特色的高校,都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顾,教学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是其办学特色形成的依据。印度技术学院(IIT)仿照麻省理工学院而建,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多样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理念,进而构建了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技术教育体系,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内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理工类顶尖院校。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为谋求与其他本科院校的错位竞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将紧扣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需求,大力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致力于为企业工作现场提供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优秀人才,并将“培养和造就卓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以此为起点,确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建设一流的技术本科院校,全力推动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办出技术教育的特色和水平。但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已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技术本科院校还不多,确立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的独特的办学理念,还是今后一个时期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艰巨任务。

(二)强化学科特色: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核心

学科建设始终是高校的战略举措,是体现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是高校办学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离开特色学科专业,学校的特色发展战略就失去了根基。所以,高校要不遗余力地持续加强特色学科的优势,并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学科发展有特色,水平高,就可以带动学校其他方面工作的发展,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根据自身的优势,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某些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以这些学科为突破口,率先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如,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年轻大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重点发展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商业与心理学等新兴学科专业,目前凭借这些领域的卓越成就已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佼佼者。

高水平的学科支撑高质量的教育,建设特色学科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战略重点。无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本科院校都应重视特色学科建设。那么,技术本科院校应建设什么样的特色学科?如何建设其特色学科?这是值得每所技术本科院校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其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方向。《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对照《规划纲要》要求,技术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思路上,应当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实施差异化战略。

首先,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大学重在开展“顶天”的基础研究,技术本科院校则有责任承担起“立地”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研究,要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实际,重点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同时,技术本科院校也要瞄准国家当前的重大发展战略,积极争取承担和进入国家或行业重大、重点项目,结合高技术的研究,不断创造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其次,要明确学科发展路径,技术本科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要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基本路径,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采取与企业共建、共设发展研究院等产学研联合体的方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技术知识的转化。技术本科院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形成学科力量的集聚,构筑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平台。再次,借鉴国内外许多一流大学都以某一种或几种学科群为优势和龙头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的经验,学科基础相对薄弱的技术本科院校更要确定学科发展重点,要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出发,结合区域、行业、学科发展情况,重点支持优势明显的学科,实施人财物的政策倾斜,促进其在区域内、国内获得自身地位,并逐步形成以特色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带动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

(三)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是其立身之本。能否培养出特色人才是高校特色发展战略价值的最重要体现,也是一所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国家强调办学特色,其根本目的也是希望以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去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所以,判断一所高校办学有没有特色主要看其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高校相比是否具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并最终体现在毕业生以及毕业生日积月累的社会声誉上。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一流大学重在培养精英化的学术型人才不同,技术本科院校更多应是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应是未来的行业技术领军人才,行业建设者和振兴者,其特点是理论基础扎实,并能将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他们主要在工作现场从事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基础知识宽于高职院校学生,其实践能力强于传统大学学生。

人才培养过程特色是特色人才形成的途径与保障。技术本科院校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要努力构建校企共建机制,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项目攻关,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渠道。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人才培养特色的主要尺度,质量是特色的归宿。所以,技术本科院校在追求特色发展的时候,必须牢牢把握“质量”这一标准。那么,如何检验其教育质量,其根本评价指标就是学生。首先,要检验我们的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其次,要看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度,体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上;第三,要看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一所高校是否具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本科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过程中,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能适应工作变化并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

技术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不仅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际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还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院校办学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因此,在考虑特色发展战略时,必须认真思考并探索技术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形成机制。

(一)改革创新是特色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不少高校自身成长的经验总结。当前,技术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在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观念不够解放,大学文化积淀不够深厚、办学条件有限、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学生创新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学校社会影响力不够等问题。解决新时期技术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的这些有碍学校办学特色提升的问题,改革创新是根本推动力,必须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深化改革,破解学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根据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改革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按照教育规律,推动学校在办学理念、学科与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产学研相结合是特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当前,技术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各界的全面合作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技术本科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向行业企业,加强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满足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校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办学活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办学资源。

技术本科院校应认真研究地方产业结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优势,找准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行业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从而不断强化学校科研特色,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技术本科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在产学研合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并根据本校实际,在立足主要服务面向的基础上,产学研合作应积极向相关领域拓展和延伸,扩大服务面向,构建多层次有梯度的社会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