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08 10:52:04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1

一、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新晨

4.高职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2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4.高职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根据笔者的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财务和评估。笔者认为财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评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也可以尝试该模式。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可以用第一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任务并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校内实训,用第二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资产评估方面的教学任务,用第三学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事务所顶岗实践。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资产评估方面的事务所由于从业人员较少,几乎每个事务所都需要业务助理人员。高职院校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结合起来,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将相关的评估事务所建设成校外实训基地,聘请该事务所的评估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3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4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主要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为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人事部负责组织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后续教育,高等院校负责开展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随着资产评估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将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专业设置不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向本省教育厅申报,经审批后即可进行招生,因此,相比于本科、硕士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时间更长,招生人数更多,为早期的资产评估市场提供了一批实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本科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有了需要,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一些院校专门建立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本科层次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才真正开始,2004年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史短,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存在学科归属、专业口径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课程设置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生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发展史近似于资产评估本科教育,最早也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的。2004年以前,各高校要么是在财政专业中,要么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招收资产评估方向研究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专业研究生。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需要。资产评估是一个以提供资产价值判断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行业,资产评估人员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评估对象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有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要有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必须以此为基础,在上述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锻炼,以满足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分3个层次,每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区分开来。

1.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掌握资产评估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高专层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评估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 本科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

大学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适应能力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资产评估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的构筑,系统地学习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技能技巧,训练面临纷繁评估对象和复杂市场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资产评估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3. 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

资产评估高端人才是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不仅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评估教师队伍,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还可以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1.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资产评估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技能的基础上,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加上一定的特色内容,如具有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和课程,甚至可以引入这两种资格考试内容;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的专业内容;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和保险公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二手车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艺术品价值评估的专业内容,等等。

2. 资产评估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由一个院校,特别是由一个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来进行相关学科的建设,相当困难。如果拥有资产评估所涉及学科优势的学校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大大提高资产评估专业教学质量。如财经类院校、工科院校和拥有珠宝鉴定专业、鉴定中心、实验室的院校,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则对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联合建设,聘请其他学校教师来校讲课,相互承认学分,开放选课系统、实现学生跨校选修课等。另外,联合办学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形式,聘请评估机构资深评估专家到校讲学,在评估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或匀出部分学时让评估机构代为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楠,于金龙. 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5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主要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为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人事部负责组织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后续教育,高等院校负责开展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随着资产评估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将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专业设置不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向本省教育厅申报,经审批后即可进行招生,因此,相比于本科、硕士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时间更长,招生人数更多,为早期的资产评估市场提供了一批实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本科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有了需要,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一些院校专门建立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本科层次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才真正开始,2004年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WWw.133229.Com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史短,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存在学科归属、专业口径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课程设置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生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发展史近似于资产评估本科教育,最早也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的。2004年以前,各高校要么是在财政专业中,要么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招收资产评估方向研究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专业研究生。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需要。资产评估是一个以提供资产价值判断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行业,资产评估人员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评估对象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有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要有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必须以此为基础,在上述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锻炼,以满足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分3个层次,每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区分开来。

1.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掌握资产评估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高专层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评估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 本科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

大学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适应能力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资产评估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的构筑,系统地学习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技能技巧,训练面临纷繁评估对象和复杂市场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资产评估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3. 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

资产评估高端人才是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不仅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评估教师队伍,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还可以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实际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1.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资产评估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技能的基础上,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加上一定的特色内容,如具有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和课程,甚至可以引入这两种资格考试内容;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的专业内容;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和保险公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二手车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艺术品价值评估的专业内容,等等。

2. 资产评估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由一个院校,特别是由一个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来进行相关学科的建设,相当困难。如果拥有资产评估所涉及学科优势的学校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大大提高资产评估专业教学质量。如财经类院校、工科院校和拥有珠宝鉴定专业、鉴定中心、实验室的院校,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则对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联合建设,聘请其他学校教师来校讲课,相互承认学分,开放选课系统、实现学生跨校选修课等。另外,联合办学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形式,聘请评估机构资深评估专家到校讲学,在评估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或匀出部分学时让评估机构代为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楠,于金龙. 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4).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6

1、国内外资产评估行业高等教育现状

1.1 国外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资产评估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无论在评估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际操作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才培养上基本形成了一套由准入考试教育、高等教育和后续教育构成的完善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早在1894年于英国成立的伦敦城市大学,便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其研究重点是在金融、投资等经济环境下,运用定量方法对资产与投资市场互动关系进行评估;美国的霍夫斯特拉大学设有房地产评估、收益资产的评估、评估原理与程序及专业操作规范等专业;新西兰梅西大学设有资产管理专业,具体方向有城镇评估、乡村评估、房地产评估三大方向。

在澳大利亚资产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重视。1972年南澳大利亚大学率先开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开始授予资产评估专业学位。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使学生了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其未来的执业素质。由于澳大利亚具有完善的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目前,澳大利亚资产评估协会已将大学学历作为入会标准,在大学获得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有两年相关工作经历后,可以直接申请成为注册资产评估师,可见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

1.2 我国资产评估专业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中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和探讨的逐渐深入,进入九十年代后,一些院校开始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并开始招收国有资产管理方向的本科生。后来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市场上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也有了大量的需求。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的建立以后,促使一些院校将原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方向改为资产评估专业方向,或专门建设了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一些院校不仅进行了本科层次的专业建设和招生,而且延伸到了研究生层次。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也建立了本科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并开始进行招生。近几年来,我国虽然在资产评估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体系,评估人才缺口较大,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培养数量严重不足。到2010年,全国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有14所,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只有几百人,远远不能满足资产评估行业的需求。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方面由于起步晚,目前也处于探索阶段。

2、关于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思考

2.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道德素质要求。对资产评估人才道德素质的要求并是仅仅停留在遵纪守法的水平上,而是要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起标帅作用。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规范、讲究职业道德,弘扬传统美德。不仅能够始终坚持独立、公平、公正原则,而且能够与一切违反职业道德的不良风气作斗争。不仅将资产评估作为一种职业,而且能够真正作为事业来对待,关心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积极为行业的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工作中能够勤勉尽责、廉洁自律、精益求精,谦虚谨慎,团结和带动周围的同事共同为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不断作出努力。

(2)知识储备要求资产评估高等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外语、数学、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资产评估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并掌握与资产评估相关的法律知识、行业法规、监管规章;掌握每个专业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资产评估涉及多种特殊行业,需要资产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涉及土地和房地产的评估应具备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涉及税基评估应具备税收与财政学的专业知识;涉及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应具备金融和保险等知识;涉及车辆和机器设备评估,应具备机电设备专业知识;涉及珠宝鉴定的应具备专业珠宝鉴定方面知识。

(3)能力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资产评估人员,首先要具有宏观形势的理解能力,正确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动向及趋势,把握重大资产评估政策出台的背景、意义和理念,并合理运用到评估工作中去;其次要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业务工作的能力,如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具有独立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较扎实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2.2.1 完善课堂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开设的,为了让学生了解一般规律、掌握一般技能,重在教授系统的通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的教育课程群,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通识教育课的宗旨不是重在传授某种专门的知识,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基本知识,以有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课程群除了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政治、外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之外,还应包括从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具方法科学及艺术素养、体能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精选出来的,具有基础性和普及性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群。该课程群应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财务会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另外考虑到资产评估专业涉及相关学科较多,专业基础知识跨度大的特点,还应开设机电综合技术、建筑工程概论、财务管理、证券期货理论、管理学原理、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

(3)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是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宽度教育的基础上,将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向系统化纵深发展的专门化课程群。资产评估专业课程是资产评估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于明确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关系重大。这一必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机电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投资项目评估等,设置的课程应能直接与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考试衔接。

(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群。设置这一课程群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专业主干课学业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进行专业拓展和深化教育,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既获得各种必要的知识,又提升了专业能力。该课程群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税基评估、财务报告分析、珠宝收藏品评估、企业战略管理、国际评估准则等课程。

2.2.2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课程。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是一门将资产评估理论与资产评估实务融于一体,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宗旨的资产评估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实践课程。开展融合会计、评估等内容的综合模拟实验,强化文理渗透的力度,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为特点的教学内容服务(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让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件进行交互式的探索,使学生以评估理论为工具解决实际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资产评估综合模拟实验,既可以检验与进一步学习在课堂上所学的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与方法,又可以补充学习书本上没有的,而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的资产评估业务知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其他资产评估专业理论与方法,缩短资产评估学专业在校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促进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坐下去能写,站起来能说,深入实践能干”。同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有效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推动资产评估行业科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2.3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组建评估培训师资库,请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资产评估行业从业人员到学校,以讲座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业务水平;也可以把青年教师有计划地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生方向的学校进行系统学习, 或者鼓励青年教师考取资产评估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及安排青年教师到资产评估事务所从事资产评估实践活动,以强化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7

1.校本评估的产生背景。1982年,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设立了一个名为“国际学校改进计划”的跨国研究项目,将校本评估(SBE,School-Based Evaluation)作为研究范畴之一。该项目由来自14个国家的150多名专家参加。项目组成员通过互访所在国家,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评估的实施情况,对校本评估在学校改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总结校本评估的实践经验。从此,校本评估运动在挪威、英国、美国、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开始兴起[1]。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在各高校展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内容涵盖了大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引导下,纷纷建立了校内评估的机制,开展内部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内部评估的具体工作,并通过自评为学校建设提供依据。但随着传统评估方式弊端逐步暴露,外部评估缺乏对学校脉络的了解,内部评估则面临学校成员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内部评估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校本。由此,结合校内外评估方式的“校本评估”正在成为学校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2.校本评估的概念与特点。诸多学者对校本评估的定义提出了看法。台湾学者郭昭佑认为,“学校本位评鉴是学校成员在专家协助下,学习评鉴技能且实地执行学校层级评鉴,以建立学校内部评鉴的常驻机制,并透过内外部评鉴的联结与多元参与的真诚对话,以为学校发展改进与绩效责任”[2]。戴维•内伏(David Nevo)认为,校本评估既非内部评价的同义词,也非外部评价的反义词,而是二者的融合,其关系为互补而非对立。校本评估期望通过内、外部评价的结合,互补其功能,并建立学校内部的评价机制,以使评价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改进和满足对绩效与责任的要求[3]。同时有学者认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特色,应该成为校本评估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准,应在相当程度上主导、影响校本评估,使校本评估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本校特点[4]。我们不难看出校本评估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校本评估由学校成员担任,通过学校成员对学校脉络的了解,充分发挥内部评估的优势;(2)学校成员必须在校外专家协助下学习评估知识和技能,弥补专业性的不足,校内外实现紧密联系与沟通;(3)需建立内部评估常驻机制包括评估机构、评估队伍、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与体系等来执行校本评估,随时随地地督察学校办学;(4)需校内外多方参与的真诚对话,尤其是校外的评估专家与校内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们的沟通协作,以收集更多的观点;(5)校本评估兼具评估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的功能,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发展与改进;(6)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和特色,从而使校本评估具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即校本评估是独具特色与个性的评估方式;(7)校本评估,既不是单纯的内部评估,也不是外部评估的反面,而是校内外评估的完美结合与互补,是为克服内外部评估的先天缺陷发展起来的。

二、现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校本评估”理念存在的矛盾

高校专业评估是高校通过全面收集专业办学信息和资料来了解各专业办学水平现状,对各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进行的综合评价活动,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指导专业设置改造与整合等工作。校本专业评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构建一个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首要条件[5]。

近年来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引导下,纷纷设置了内部评估机构,构建了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纵观目前各高校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普遍包括以下指标项目:(1)专业定位与规划;(2)师资队伍;(3)教学条件;(4)教学建设与改革;(5)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6)专业特色。另有少数院校将“教学管理”指标也纳入观测范围,以对各专业的管理制度建设及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专业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际教学、教学改革成果、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生就业等几大指标是各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对比校本评估的特点与理念,各大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在多方面与“校本评估”存在着些许矛盾。

1.现有指标体系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院校及专业的多样性。校本评估显然是一种“基于学校”的个性化的评估方式。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而展开的评估才具有校本评估的特点。而现有的指标体系过于强调院校之间及专业之间的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其统一性首先表现在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评估方案具有趋同性,即评估方案都选择与上级行政单位如国家及省级评估方案保持高度一致,评估内容和标准大同小异。同时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同一套评估方案来评估学校内部所有类别的专业。这为评估工作带来了方便,使各个专业可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下进行比较。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同样的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套用同一套评估方案,采用相同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显然忽视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专业培养的多样性。这会造成对客观事实反映的失真,降低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助长各专业的盲目攀比心态,引导各个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步趋向同质,与社会需求脱节,失去办学特色和发展重点。

2.指标体系内容的全面性有余,但针对性不足。如前所述,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专业教学工作的所有内容。这样的评估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但关于专业建设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体现出来,如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等[6]。专业评估作为一种专项评估,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样的综合评估相比较应有显著区别,需在全面反映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评估的针对性与关键性。全面的指标体系尽管能全面反映专业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因缺乏针对性使评估导向迷失,不能够明显地突出专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所在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因此,挑选关键的能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标,简单明了地反映学校、专业的办学实力是校本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核心所在。校本专业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与专业的发展。如果评估不能抓住学校与专业发展的关键点,引导专业办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符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那么以评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无从实现。

3.现有指标体系突出评估的终结,弱化形成。校本评估是兼具终结性及形成的评估方式。但现有大多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下设的标准更倾向于达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强调对现有实力的评价。如在“师资队伍”指标中,通常要求教师资历具有硕士、博士的人数达到一定比率,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人数至少达到一定数目;在“科研水平”指标中则要求近年来教师至少发表多少篇文章,攻克多少个课题和项目;等等。这些标准显然都是终结性的,更多的是体现专业建设成果的现有数据。但对于过去几年师资队伍实现了怎样的增长、科研能力和教学条件是否有进步和改善等这些过程性的数据评估指标体系较少涉及到。这就使得评估结果最终只能片面地反映各专业的现有实力,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专业的发展与改进程度。且如此的评价体系只会进一步拉大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的差距,产生晕轮效应。优势专业凭借已有的雄厚基础长期获得好评,而弱势专业由于基础较差,即使有所改进但相对优势专业来说仍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得到重视,长此以往则不利于专业的均衡与长远发展。

三、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重构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高难度的工作。因此,在研究校本评估的特点、分析现有的指标体系的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先尝试提出基本构建理念与思路,为实际构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指标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符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目标。在校本评估的理念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学校,对于专业评估不应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而都采用统一的模式。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评估见解和方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与学校的办学实际、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将本科教育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按学科分设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学科型的本科人才;第二种为按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本科专门人才,即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科型本科专业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其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自然侧重点也应大为不同。如对应用型本科专业进行评估时,在考察专业教学工作基本因素的基础上需强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在指标体系设计时需强调实验装备与实践教学状况、实习基地状况、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设计等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关的考核指标,加大考察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以突出对专业“应用性”的要求。同时,还需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观测点,以考察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2.指标体系重构以多类型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导,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校本评估不是单纯的校内评估,也不是校外评估的对立,而是校内外评估的融合与互补。外部评估在校本评估的过程中担任着专业指导与咨询的重要作用。内部评估最大的弊端是学校评估成员缺乏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避免这个弊端则需要与外部评估进行沟通和对话,寻求外部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而现存多种评估指标体系通常是多位专家反复推敲与研究而成,对校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性意义。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实现科学性与专业性,必须参考多种类型评估指标体系来建构。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8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招,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师资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下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担忧。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于 2003年启动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综合评估,进一步促进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部将专业评估工作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时又制订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上海市也积极响应,根据上海市的自身情况,设立了本科专业预警机制,下发了《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72号),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上海海洋大学也启动了大规模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对校内的4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进行了校内自我评估。事实证明,专业评估是建立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那么,如何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关于专业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内部专业评估的也不少,比如汤潇林等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机制构建初探”、熊璐璐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研究与思考”,也有一些关于本科专业、专业的要素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模式的并不多见。本文将剖析当前阶段的专业评估的实施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持续的,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内部专业评估模式,从而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大原则。

2、专业评估的主要内容

新的评估标准目的是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当前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都由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组成。

三、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情况

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各高校也按照教育部和各主管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校内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或专业认证工作,但各高校的情况不同,所开展的评估或认证工作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本科专业评估的实施情况:

指导思想: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海大主体,注重长效机制,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目标: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海大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海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

评估专家: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担任评估专家,并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分组,每个小组配评估工作秘书1名,负责记录及后勤服务工作。

评估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成立“专业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业评估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动员会,解读“评估指标体系”,细化评估工作任务,做好分工与协调工作;第二阶段为材料收集阶段,各专业根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评估支撑材料,同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发现亮点和不足;第三阶段为评估报告撰写和简况表填写阶段,根据前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处理,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同时填写数据简况表,制作汇报PPT以便评估答辩;第四阶段为评估专家评估阶段,评估专家听取专业负责人的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查看数据简况表以及评估支撑材料,检查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评估支撑材料,形成初评结论及书面检查意见;第五阶段为专业整改阶段,各学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上交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同意后按照整改方案开展专业整改工作。

四、对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的客观分析

1、可以促进各专业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的办学条件、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果等方面。内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能够全面涵盖上述的办学水平,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检查,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办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2、校内专业评估同样出现了“一刀切”的评估弊端

各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专业自身的条件,由于内部评估涉及多个专业,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当采用分类的方法,这样比较适应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而本校在进行专业评估中均采用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而在进行专业评估中也是严格按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估,没有侧重点,没有差异化评估,从而形成了强势专业依然很强,弱势专业依然很弱的僵局。

3、校内专业评估缺乏可持续理念和权威认证

校内评估因是学校内部组织的评估,就目前来看形式大于内容,评估后虽然有反馈有措施,但后期重要的整改阶段因没有了后续所要达到的指标体系而显得整改走过场的形式过多了一点,同时没有权威机构对整改后的专业认证,也使整改阶段失去意义。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

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其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就是说开展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原则确立后就要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是动态的,确立好指标体系后,就要确立一个验证系统,就是说所设计的体系是否可操作,是否具有持续性,最后是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同时为后续的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打下基础。

1、专业评估模式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不仅要重视专业办学条件的评估,更要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坚持争优原则、分类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3]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符合规律,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办学特点,科学整合并协调各指标和考核点之间的关系,赋予相应的权重和优先次序,制订科学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工作能正确地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教学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

要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应包括如下几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主要指专业的办学的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本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与利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与保障体系的健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专业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强化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完善、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组织保障;教学效果简单讲就是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成果,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认可度。

3、完善专业评估模式的信息反馈系统

目前的专业评估后信息反馈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和规范,专业评估的前期对教学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形成了专业评估报告,评估专家根据这些报告和支撑材料为专业“号脉”,最后形成了专业评估结论,将分类处理过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负责部门,以便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评估研究中,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改进功能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寻找适合于每一个高校每一个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技术也是困扰着评估者的难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2] 谢鸿全,王成端.高校内部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2008.4.66-69.

[3] 郭玉婷,马龙.地方医学院实施专业评估工作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2)234-235.

[4] 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74-79.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9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资产类型、新的市场细分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需求已经逐步趋向高端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特征明显、知识背景综合的资产评估高级人才将是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继2004年重新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后,2010年又增设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目前全国有15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68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高级化,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资产评估专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而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结构的研究,过去一直被淡化,这可能源于市场经济发展有待完善,对资产评估专业理论知识的需求没有现在迫切。随着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实施,从理论上探讨资产评估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归属进行梳理,厘清学科知识结构。本文根据资产评估实务的要求,拟从专业学科属性和学科知识结构两个方面,阐释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和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构成,探寻学科知识对资产评估专业方向设置的影响。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定位

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属性,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是以“倾向性”的观点阐述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根据对文献的梳理,目前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倾向于管理学科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发轫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有较长的渊源关系,理应归属管理学科(李光洲,2007;邓九生,2008;唐振达,2009),在以管理(会计)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文学和理学(王开田、胡晓明,2002;张艳,2009),此观点偏向于管理学。教育部2004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时,将该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从2010年15所具有资产评估本科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看,属于会计学院的有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属于商学院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属于金融管理学院的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有11所,占总数的73%,因此相对于持经济学观点而言,倾向于管理学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二)倾向于经济学科

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如果资产评估的方法误用,评估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则只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陈鹏,1998)。同时资产评估的理论主要依附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供求理论、预期理论等,分析资产价值采用的方法也是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张俊平,2008),因此,资产评估更倾向于经济学学科。在全国15所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中,将资产评估设置于财政(税务)学院的有内蒙古财经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商学院和河北经贸大学,共4所,占总数的27%。因此,倾向于经济学观点也符合资产评估的特征。

(三)倾向于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既包含有管理学、又有经济学,还有工学、法学等学科。张欣(2006)直接提出了资产评估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性复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的专业技能高,且与多种其他行业相关。从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科的交叉性。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2002)认为,应该设置会计方向课程、经济与管理方向课程、金融与证券方向课程、税收、统计方向课程;常丽(2007)认为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李春杰,柳娜(2010)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可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税法)、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科目看,包含有《财务会计》、《经济法》、《机器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资产评估》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较多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较为合理。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资产评估的学科定位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资产评估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涵盖资产评估的全部知识领域。从评估实务上看,资产评估需要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由于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评估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从资产属性和技术角度看,评估某一项资产时需要掌握资产的权属关系、状况、技术特点、管理流程、收益成本关系等,涉及的学科知识包含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等方面的知识,缺少哪一方面的知识都无法正确评估出资产的价值。而职业道德是保证评估师正确履行自己职责,客观、公正、合理评估出资产价值的前提,伦理学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资产评估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给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对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

资产评估的多学科融合特点,决定了资产评估师需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关于资产评估学科的知识结构,这里从评估师需要具备的能力、资产价值计量和学科门类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构建不同视角的资产评估知识结构关系。

(一)资产评估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实践。从评估师实务操作层面上看,可以将评估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第二个层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级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层级是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资产评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决定了评估师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只有对学科知识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第二层级是对资产正确评估的前提。知识掌握后不一定能够运用,这就要求评估师能够恰当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多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三层级是评估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关键。该层级要求评估师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在评估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层级是第二层级的基础,第二层级是第三层级的基础,第三层级属于最高层级,也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资产评估时需要具备的能力。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10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56-05评估是世界许多国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已有上百年历史。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从1983年的理论提出开始,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3年由教育部确立了五年一轮次的评估制度。国家首轮教学评估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结束。首轮教学评估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是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探索, 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1]。在首轮评估结束后,新一轮评估的目的定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自主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相对于上一轮评估,新一轮评估呈现出“分类、质量、自主、常态”的全新思路和面貌。所谓分类,就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其对人才类型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制定多样化的评估方案,实行分类评估;所谓质量,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评估制度设计和实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自主,就是使学校成为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使评估成为学校生活的内在需要;所谓常态,就是评估经常化、常态化,从过去的定期化评估变成教学过程的自然过程[2]。

开展常态化自我评估是高校投身国家教学评估实践过程中创建的教学质量监控新模式,是贯彻新评估方案的重要体现。当前,各高校纷纷以教学评估为抓手,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常态评估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各类评估相互孤立,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尽管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评估,但教学评估缺少顶层设计,指标针对性不强,导向不明,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评价信息来源单一,部分指标内涵抽象,缺乏明晰判断标准;各类评估由学校自上而下单独布置,单独评比,脱离以往教学生活和教学管理,难免成为师生的一种额外负担;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干部以及课程、专业、学院管理的业绩评价不能紧密挂钩;院系教学评价指标注重存量,忽视增量,未能真实反映各单位教学进展;院系教学评价指标注重显性业绩,如项目、论文和成果,忽视隐形业绩,如各教学环节管理是否到位,教师和学生遵守教学制度、履行教学职责等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V东海洋大学在本科教学自我评估的实践中,探索构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多层次教学评估体系,包括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环节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对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常态化评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示范和参考。

一、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评估要求

首先明确,地方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定位不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肩负着全面提升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历史重任,“应用型”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对于广大地方高校而言,在完成规模扩张以后,必须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3]。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实现教学评估常态化,对地方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建设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完善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教学评估体系,包括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环节评估和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等多个层次,紧扣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评价标准,实施常态化评估,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多角度、全方位监控。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以评促建,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统筹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针对以往各类评估相互孤立的不足,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体系(又称教学评估体系)在构建方面,不再是把各类评估作为一项单一或孤立的工作,而是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整体设计,对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院系、专业和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评估。与以往的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示范专业评估和精品课程评估等各类单项评估相比,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体系体现出明显的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各指标体系是面与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层次清晰,各有侧重,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有机统一,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多角度、全方位的自我监测。各指标体系设计如下:

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及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实际,在教育部审核评估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指标范围和等级标准两方面的调整,对三级指标和观测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使指标体系在国家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构架内突出学校办学特色[4]。针对以往院系教学评价指标注重显性业绩,忽视隐形业绩的不足,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以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工作为重点,建立涵盖教学管理、教学队伍、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关键环节的评价体系,在各单项、专项评估的基础上,对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察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落实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责任,突出二级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和基础作用,促进二级学院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帮助专业厘清办学思路,紧扣各个教学环节,树立专业质量观,促进专业科学定位,加强建设和管理,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观测点的设置上,突出考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等九大一级指标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检视,引导各专业积极推动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5]。

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方向,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模式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关键,以课程考核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教学与考核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为要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观测点的设置突破精品课程的评优标准,侧重于课程的建设过程,包括教学基本文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表现、学术水平与学术交流以及师生交流,以此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评估。

教学环节评估标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和实习、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评估标准。在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建立了以日常教学检查制度、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规范了教师各类课程教学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方面,制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明确开题、中期检查、论文评议、答辩等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2013年结合海洋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梳理各教学环节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修订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导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注重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优化后的评价项目更侧重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管理过程本身的评价,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引导和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指标。2013年以来,以《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为契机,建立校级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编制了基于网络运行的院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方案,指标内涵直接采用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指标内涵,用数据与信息的形式来表达、反映和诊断教学基本状态及质量,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编制和制度。本科教学质量年报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要素,反映学校自身特色,展现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措施和年度取得的新成果。主要内容包含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了学校和学院、教学系、教师以及学生教学信息收集、评价与利用机制,同时增强了学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增进了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O督。

二、教学评估体系的实施

长期以来,教学评估处于日常教学过程之外,成为独立的评估制度和评估形式,各类评估往往由学校自上而下单独布置,单独评比,脱离往常教学生活和教学管理,对院系和其师生而言,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成了一种额外负担,疲于应付,进而产生厌倦、反感和抵触情绪。若不改变评估形式,想要对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常态化评估,是非常困难的。广东海洋大学根据教学评估常态实施的基本要求,大胆探索,建立了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方式,并结合学校原有的教学工作来组织实施教学评估,将教学评估融入到原有的教学管理中,使独立性的单独评估转化为内需性的附着评估,有效减少了隐性和显性评估成本,被院系和师生认同、接受,有效促进了常态化教学评估的顺利实施。

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是指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量化指标由校内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打分,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定性指标由专家听取汇报和查阅资料后评定。这种评估组织方式首先在行政管理专业试点,结合2014年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审核备案工作进行。2015年对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此种方式评估,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量化指标由职能部门依据日常工作记录评分,不仅降低了评估工作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还节约了专家评估成本。同时,依据教学工作记录打分,有效降低了人为因素影响,更好地发挥了评估的诊断性作用,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继而,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方式在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评估中广泛应用。

促进常态化教学评估顺利实施的又一得力措施是,结合学校原有的教学工作来组织实施教学评估工作,将教学评估融入到原有教学管理中,使独立性的单独评估转化为内需性的附着评估。具体如下:

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工作实施,由学校规划与法规处牵头,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从2014年开始,每年结合学校“三大行动计划”与“创新强校工程”考核工作对二级学院进行一次教学工作评估,形成“创新强校工程”年度考核自评报告和“三大行动计划”年度总结报告,全校范围内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作为学院领导班子考核、先进教学单位评选的主要依据,更好地发挥了评估效用。

专业评估是根据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面向所有专业三年一轮次,采用单独评估与部分指标结合学校日常工作进行评价的混合方式。2016年春季学期,学校统一部署专业评估工作,对27个本科专业进行诊断性评估,由学院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宏观指导。专业评估工作定量指标由校内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打分,定性指标由专家打分。在专家打分环节,对各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等邀请校内外知名同行专家及教育管理专家组成4个专家组按学科大类分别进行会议评审,每组专家5~7人(含1名企事业单位专家),为期2天;对于评估方案中需要通过召开座谈、抽查材料、现场考察等方式评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及教学运行等方面的定性指标,则结合学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组织了4个校内专家组完成,大大节约了评估成本。

课程评估是结合学校相关专项工作,由学院组织实施,学校核查。从2015年第八届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2017-2019年创新强校工程专项资金项目(精品课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开始,课程评估正式被融入相关专项教学工作中,作为相关工作的内需性要求,附着性地开展,各学院以教学系为单位开展课程自我评估。此后,课程评估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广东海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评估工作方案》具体组织实施;教务处结合期中教学检查、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精品课程申报立项等工作,组织专家通过听课、查阅教学基本文件、考试试题和试卷等档案资料及课程网站,对学院评估结果为优秀的课程进行核查评分,评估结果作为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课程立项的资格条件,作为划拨课程建设资助经费依据,以及作为教师教学业绩,作为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的依据,充分发挥了评估效用。

教学环节的评估,由学校组织实施,结合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进行。按照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组织与实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等4个教学环节有关管理制度进行日常教学检查和专项教学检查。2013年优化评价方案,按照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组织学生通过综合教务系统进行评教。统计并公布各单位学生评教结果,按学院分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评教报告,指导各单位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督促相关学院帮助学生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查找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作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依据。

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是结合《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进行。2013年以来,以《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为契机,组织了2013、2014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采集工作,及时补充和更新学校教学状态数据,认真分析教学状态数据,为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作为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报,上报省教育厅,面向全社会。

三、成效与反思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多层次教学评估体系运行以来,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环节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渐次展开,对院系、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常态化评估,有效改变了各类评估相互孤立、教学评价信息来源单一的状态,各层次评估呈现出良好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结合各常规、专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形式,促进了常态化教W评估的顺利实施,教学工作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使教学评估结果与教师、干部以及课程、专业、学院管理的业绩评价与奖惩措施直接紧密挂钩,充分调动了院系和师生积极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力度增强。又因其指标内涵更加具象,判断标准更加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更加鲜明,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方面表现明显。近三年,学生在国内外刊物公开近100篇,自主或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2项,产品设计7项。学生参加课外学术与文体竞赛共获省级以上奖项726项,年均获省级以上奖项为242项,是2010~2012年的3.46倍;其中获得部级奖项380项、省部级奖项341项,分别是2010~2012年学生获得相应奖项的3.58倍和3.28倍。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2014和2015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86%、97.37%和95.21%。

但综合来看,学校教学评估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优化和发展空间,也在为此不断地努力完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需要推进专业认证,进一步丰富教学评估体系;二是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估指标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同时操作更加简便;三是需要设计评估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评价,以提高评估效率,也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参 考 文 献

[1]钟秉林.本科教学评估若干热点问题浅析――兼谈新一轮评估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9(6):39-40.

[2]刘振天.回归教学生活: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设计及其范式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39-45.

地理专业学科评估例11

高校评估:高校竞争的产物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开展了评估工作,在那个时期,教育部还开展了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试点。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启动,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重要步骤。

但此前一直没有一个负责高校评估的正式机构来开展相应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高等教育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之中。所有的高校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

2004年是1998年高校扩招之后的第6年,第一批高校毕业生已毕业两年,扩招之后的就业难出现也有一年以上。这让全社会都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4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了2000万,居世界第一位,毛入学率也超过19%。这一年,我国共有本科高校644所,独立学院30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900多所。

在这一年,所有人突然意识到,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上大学就不愁出路的时代结束了。从用人单位到高校考生都急切地想要知道,在众多高校中,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有着最好的教学质量。在此之前,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此之后,全社会需要一个专业机构出具的专业数据和权威评估结果来做出自己的判定。

在这种形势下,教育部在这一年成立了负责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的专门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该机构是经过中央编制办批准的正式机构,直接隶属于教育部管理。高校评估工作以本科教学为评估重点,本科教学评估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领导和组织,但教育部要组织专家进行抽查评估。教育部每年要评估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200所左右,每年抽查已参加过评估的高职院校50所左右,总计250所上下。

经过10年的发展,除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之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了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新一轮评估已经开始

2014年初,辽宁省教育厅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了2013年度全省普通高等学校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的新设本科专业评估结论。对全省34所高校的70个本科专业进行评估的结果是,有6个专业评估结论为不合格,包括沈阳理工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渤海大学的德语、沈阳大学的哲学、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商务、大连科技学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辽宁何氏医学院的市场营销。这6个专业将被暂缓安排招生计划,并在一年后对其进行复评。

辽宁省的高校评估,是教育部开展的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一部分,也是第二轮评估的最后一年。今年3月,教育部宣布,2013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以上层次)评估工作已顺利完成,涉及北京、上海等24个省市143个办学单位的346个机构和项目。从评估结果看,参评机构和项目合格率达到83%,有条件合格率14%,不合格率3%。评估中发现,一些办学单位无视核定的办学规模或招生计划,擅自扩招,致使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举办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河南工业大学举办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吉林财经大学举办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和黑河学院举办的俄语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等4所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违规超规模(计划)招生情况尤其严重。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工作计划,在2014年至2018年要进行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评估重点是: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整个评估过程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分级负责;中央部委属高校审核评估由教育部负责;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三轮评估。这一轮评估在过去10年的评估工作基础上有所发展,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专门评估。评估工作的体系建设比10年前也有很大完善,但还有改进余地。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地方教育部门的评估已经开始,但是来自第三方机构的独立评估并没有形成模式。目前,高校评估工作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2014年两会上,也成为一个受到重视的议题。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对于高校评估的建议。

现行评估机制存在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艳林在2014年两会期间提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应交由社会评判。他强调,高校办学质量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完全依赖评价。赵艳林认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由于不同学校的定位不一样,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和层次不一样,这就决定了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比如,有些高校是培养应急人才的,就不能要求它将学生同时培养成科学家。只要能培养出自我定位中所需要的人才,就能体现出办学质量的高低。并不是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培养多少科学家、多少领导、多少企业的领袖,就意味着水平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赵艳林进一步强调,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不能仅仅靠评价。高教质量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出来以后,由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自然形成的。不能依靠几个专家在短短几天里的调研观察,就对这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做一个最后的裁判,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它最后的质量认定,应交由社会评判。评价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些措施。比如,有多少老师,有多少生均经费,还有占地面积是多少,这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些条件,但是,有了这些条件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一定高。评价可以激励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办学不能被评价左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也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对高校评估提出了批评意见。他指出,教育部管理高校、教育部评估高校,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这两个角色是不能由同一人兼任的。这是明显的角色错位。这种角色错位导致,虽然高教评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评估指标体系僵化单一,对所有类型高校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评估过程呆板、流于形式,评估细则里规定的动作一项不能少,顺序不能乱。暗箱操作时有发生,公布的评估结果有时无法让人信服。这些问题,让高教评估工作经常被社会诟病。饶子和建议,尽快建立“管、办、评”分离的高校评估制度,“管”是政府对高校实行宏观管理,制定指导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办”是校长负责办学;“评”是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承担起高校评估工作。这样,所有高校不必按照一个模子去发展,有利于高校管理者腾出精力,根据实际,办出特色学校。

高校自建评估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