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13 09:12:54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1

园林美术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美术绘画技法为教学基础,培养学生艺术地表现园林设计思想和园林规划设计图,由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造型能力。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也是学生艺术修养循序渐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的过程,是融绘画和园林规划设计为一体、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园林美术课教学的效果,不仅决定着学生园林景观手绘的表达能力,还将会影响到学生后期设计作品水平的高低。

1绘画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一个园林设计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生活积累,以及表现设计意图的技能。

1.1对园林设计方案的影响

园林审美与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设计图也受到传统楼阁绘画的影响,依此来营造一种画境。中国优秀的古典园林之所以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园林设计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密切关系上。一个园林工作者的美术修养影响着他的造园水平,园林艺术设计中,造园师会以绘画的艺术手法为基础,在布局和造景理论上借鉴绘画艺术,对自然的追求始终以意境的表达为核心,巧夺天工,使园林成为人化的风景。而绘画艺术本身就有着独创性的艺术审美情趣,二者的艺术审美情趣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被称之为“文人写意山水派”园林,可见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之大。正是一些文人画家参与营造设计,中国园林的设计原则遵循着“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规律,重在诗情画意,追求含蓄之美,以创造诗情画意为园林设计的核心,使之成为一个有主次、有烘托、有呼应、有多样统一的完整布局的艺术品。因此,园林就有了比自然美,比生活美更浓缩、更精炼的艺术美,园林景观中处处体现着绘画艺术的意境。

1.2表达园林设计意图

园林设计图主要包括总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道路铺装图、植物效果图等。这些图纸在进行手绘时采用的是焦点透视的绘画表现手法,通过线条、明暗、造型、色彩等绘画语言,以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国画、油画等形式进行表现,是设计成品的效果表现,是传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方法。一名合格的园林设计者,即便有较高的设计天赋,如果不会用手绘表现设计意图,那么在工作中也会面临困难的局面。在如今电脑普及的时代,计算机辅助设计亦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电脑终究不能代替人脑,设计师的表达意识、直觉等灵感是转瞬即逝的,电脑未必能快速抓住这一灵感,只有手绘能将人脑中的地形、建筑、山水等园林要素的组合,在纸面上迅速记录下来,再经过后期整理清楚地表现出来,而且绘制的同时能融入 设计者的个人情感,体现出设计者的绘图风格,从而更具人性化和美感。设计者大脑中美妙的亭台楼阁,浸润婉约的小桥流水,“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灵动曼妙的园林秀雅风光,通过画笔传递给观者。所以,绘画目前仍然受到设计师及爱画者的青睐。

2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学生的美术起点低,教学要求过高。园林专业学生多为没有美术基础的理科生,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园林画技法,这就要求学生短期内要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教学,将难以达到这种水平。学生如果在短期内掌握不了这么多技法,就会使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

其二,大班教学,不便个别辅导。传统美术教学中以小班教学为主,人数在20人左右,便于一对一的辅导。但园林专业学生一个班的人数一般远多于20人,按传统美术教学方式,教师示范时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效果不佳。

其三,授课内容覆盖面广,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园林美术以表达园林效果图为主,不同于传统绘画的范围广,任何内容都可表现,但目前的园林美术教材囊括的范围较广,课程内容与园林专业的方向脱节,学生感到很迷茫。

鉴于以上情况,园林专业美术课程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专业服务,探索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园林美术教学内容的专业指向性,将园林美术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具备表现形体结构、空间透视、构图等素描知识,以及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调配色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改革建议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园林美术教学,如何配合园林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发展,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园林素描,还是色彩,在教学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要与传统美术教学有所区分,将课程内容进行精简、筛选,重点放在与专业相关的园林元素及园林景观的练习上,使其具有鲜明的为园林专业服务的特点,总体应分三个步骤进行。

3.1素描基础知识训练

这部分的内容包含美术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法。理论知识的学时安排根据专业要求,应大幅缩减美术史、名作赏析等美术专业知识的学时比例,注重园林专业绘画所需要的透视、结构、造型、线条、构图等知识地讲解,园林作品的欣赏及文化底蕴的讲解,可在绘制园林单体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练习中逐渐渗入,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结合所画内容进行渐进式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不仅对实践教学有所帮助提高,也使理论知识不至于抽象枯燥。

技法课是园林美术的重中之重,但在教学内容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不能对传统绘画技法课的内容全盘接收。园林美术的基本技法应从石膏几何体开始画起,到静物结束。在训练内容上减掉传统绘画教学中与专业无关的石膏头像、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等课程。在表现形式上弱化传统教学中调子素描的练习,以结构素描练习为主。因为结构素描摒弃了调子素描中光影的干扰,缩短了绘制时间,注重形体结构及线条表现的练习,符合园林专业绘画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通过用结构素描来进行石膏几何体和静物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形体比例、结构、构图法则及线条表现力等基本技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为满足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的技术性要求奠定综合训练基础。

3.2单体园林元素效果图的表现

单体园林元素包括园林建筑类、植物类、山石水体类等构成园林景观的各单体要素,它们是园林景观的基本物质基础。单体园林要素的不同组合,会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和效果,点缀着园林的情感意境,这部分内容的练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要求用素描线条表现各单体园林元素的造型特征及材质,用色彩强调材质及各元素的不同颜色特点。所以,单体园林元素的素描表现适宜用素描的形式之一速写来进行,色彩的表现选用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单体园林元素的练习,改变了传统风景画教学的一开始就画整体景观的方法,降低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能与后续专业课程相衔接,尤其是单体元素中建筑和植物的练习,初步奠定了《园林制图》《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绘制能力,使教学具有专业针对性。

结构素描通过基础的几何石膏体和静物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形体结构比例和一定的线条表现能力,再进行单体元素练习。这部分内容以钢笔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能提高学生绘画的速度,训练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符合园林专业快速表现以及传达设计意图和理念的要求。色彩教学也须针对专业特点,减掉基础的静物、石膏像、人物等画法练习,直接进入园林元素画法练习,以钢笔淡彩的形式进行表现。工具选用水彩,因为水彩比较容易掌握和控制,真实感强,易于接受,能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是园林专业初学者学习色彩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

3.3园林景观效果图的表现

园林景观效果图是设计者对景观效果的设计意图和构思进行形象化再现的形式。这部分的内容是前面知识学习的整合与运用,这一训练已进入到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阶段。园林景观效果图的内容包括平面图、透视图和鸟瞰图,素描的表现手法仍然是钢笔画,色彩先进行水彩钢笔淡彩画法练习,后进入马克笔淡彩画法(可用彩铅笔进行辅助绘制)。通过单体园林元素和景观效果图的水彩画法练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色彩的绘画技法后,再进行马克笔淡彩的训练,使课程循序渐进地衔接起来,利于学生理解、接受。马克笔的快速表现能力是其他色彩画所不能比及的,且马克笔作图快速便捷,色彩剔透、着色简便、笔触清晰,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生动、轻松之感,在园林表现图的色彩表达上具有很强的优势,是设计人员所青睐的绘画工具。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2

二、“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人数较少,仅有3人,而且教师的专业背景均为艺术院校毕业。他们虽然在钢笔绘画的艺术技巧上具有专业优势,但所具有的园林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通过钢笔画训练启发学生设计思维方面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园林钢笔画”课程授课教师应积极加强与设计专业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如何将专业设计内容渗透到“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中,增强设计专业的方向性导向。

(二)教学内容单一

从教学内容上看,改绘的教学内容比重较大,写生和创作的比重较小,“园林钢笔画”课程偏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缺少对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训练内容沿袭旧例,缺乏创新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其他相关院校的信息往来和专业交流,因此教学思路不够开放,教学内容单一,与其他专业课的关联度较小,没有充分利用园林学院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园林设计方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从而使“园林钢笔画”的训练内容与园林设计的专业训练有些割裂,没有起到应有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业内容偏重于照片改绘的训练,而写生和风景画创作的比重较小,实习地点和写生内容多年来只有微小的变化,缺少创新。

三、“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园林钢笔画”主要面向风景园林和园林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开课时间为第四学期。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专业概论”“素描基础”“制图基础”“造形基础”“园林植物基础及实习”等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园林综合studio”的训练进行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具备了初步的设计技能。第二学期则完成了“色彩基础”“生态景观规划”等课程,其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积累,其设计师的专业认同感和设计思维逐渐萌发。第三学期,通过“设计表现技法”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为转向专业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园林专业学生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完全相同。但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相比,开始明显偏向植物学方面的学习,出现了偏向植物方向和偏向设计方向的分野。因此在第四学期选修“园林钢笔画”课程的学生更倾向于向设计方向发展。这些选课学生对设计快速表达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思维训练方面的需求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园林钢笔画”课程应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去掉了线条练习部分,主要课程内容由课堂临摹、照片改绘、写生和风景画的创作几个部分组成。课堂临摹的目的旨在通过范画的临摹,初步了解钢笔工具的特点、钢笔画的基本技法、体会画面的经营与内容的表达方法。照片改绘主要训练学生在二维图片中概括表现对象特征、提炼线条、组织画面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风景写生打好基础。风景写生则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景物,在三维空间环境中选取表现对象、概括特征、表现形象,完成三维物像到二维纸面表现的转换,建立一种真实景物与绘画之间的表达联系。这一训练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完成风景画的创作做准备。“园林钢笔画”课程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参考图片和写生素材构思一组园林风景,并将这一构思用最适宜的钢笔画技巧绘制成一幅钢笔风景画作品。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从设置到组织,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训练学生从零基础入门状态到能够自如地以钢笔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风景画构思,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钢笔画的表现技巧和绘画方法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提高了学生美术技法的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为日后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注重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园林钢笔画”作为园林学院专业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还肩负着与专业设计课程相衔接,培养和发展学生设计思维的任务。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设计专业通用的图示语言来表达构思、进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也源自于设计思维的觉醒。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对学生设计方案能力的培养。因此“园林钢笔画”课程教学应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为培养学生园林设计的基本技能提供一个综合训练平台。通过“园林钢笔画”的课程训练,让学生有意识地实现从“画”到“图”的转换以及从“二维”到“三维”空间概念的建立,这也是设置“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创作的目的之所在。“园林钢笔画”的教学内容与园林设计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职业市场的需要,即帮助学生掌握日后就业和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在园林设计的实际工作中,设计方案的快速表现是一项必需的专业技能。快速表达的手段不拘一格,钢笔画因为具有简洁、概括、清晰等特点往往被作为设计方案快速表现的首选。因此在教学方案中应增强园林要素表现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将钢笔风景画的绘画技巧运用于专业设计图的能力。

(三)增加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

现行的“园林钢笔画”共有40学时,计2.5学分,课程内容调整后保持了原学时和学分不变。对掌握较快,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为他们增加一项创作作业,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强化与设计相关的教学连接功能。创作作业包括两幅要求不同、重点各异的创作作品。第一幅创作作品题材不限,以学生自备的多张照片为创作依据,要求根据素材完成一幅钢笔风景画的绘制;第二幅创作作品题材限定为“圆明园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确定相关文献及参考资料、现场照片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和素材,帮助学生完成考据、推理和表达等环节。“古典园林复原想象表现图”的钢笔画的创作,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钢笔画技法,并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收集、考证相关资料,对古典园林进行复原想象。若要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此项作业,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美术训练,同时还需要学生查阅古典园林的相关文献、图纸资料,并进行现场考察。本课程选择圆明园中相关景点作为表现对象,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四)开展特色化教学

钢笔画简洁明了,具有强烈的黑白色调美,不像铅笔画更擅长呈现丰富的灰色调。钢笔携带方便,随时都可记录或表达设计构思和意图。学生在学习钢笔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画得细致些、深入些,在掌握了基本的造型手法后,学生可以速写的形式完成训练。钢笔速写不能潦草,而是要快速准确地表达对象,将自己的设计构思诉诸画面。钢笔画既可以单独成为设计图,也可以在钢笔画设计图的基础上简单着色,形成钢笔淡彩的效果图。钢笔淡彩图的特色化教学使学生将色彩自由运用到钢笔画的创作中,丰富了“园林钢笔画”课程的教学内容。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3

作者简介:杨宝仪(1990-),女,广东东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资源保护与管理。

通讯作者:陈红跃(1964-),男,广东澄海人,教授,硕士导师。

导读:园林体验性设计是多雏度、多元化因素相结合的设计方式,能使消费者与设计作品之间产生互动,体现个人价值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设计也将进入体验性阶段。园林体验性设计的关键是使参与园林体验空间过程成为美好记忆,目的在于让消费者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可通过强调质感和光影的关系、提炼场所的记忆要素、完整展现场所中的情景画面、结合不同材料与技术等进行园林体验性设计。据此,可为园林的体验性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问题随之而来,同林设计在当今全球绿色建设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重要。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该行业的发展趋势。现代园林设计已经不是单纯追求视觉美,还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态原则,更注重于园林的体验性。同林的体验性设计作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营造富有体验特色的空间场所和景象有着重要意义,其目的就是满足观众的参与感、自我价值实现的认同感。而基于多感官互动的同林体验性设计,其本质就是要使同林设计趋向感知化;更能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时间觉、位置觉,更能激发人内心的美妙感觉,实现人与同林的良好互动。

一、体验性设计的概念

将空间、光线、形式及材料质感等与感受时间有关的内容分离出来,然后结合使用气氛、气候和地形,创造出以时间为参数的连续设计,这一过程为体验性设计(experientialdesign)。体验性设计是新的艺术形式,它不是区别于物体创造、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而是包括了所有这一切。这些领域内容在选择上是有关联的,在表现形态上也是存在包含关系的。总而言之,同林体验性设计是多维度、多元化因素相结合的设计形式,能使消费者与设计作品之间产生互动,体现参与感的过程。

世界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依序是产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阶段、服务经济阶段,现在全球进入体验经济阶段。所谓的体验经济,实质是指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经济,产品需要从消费者生活的情景与情感出发,塑造各种感官体验的思维认同,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目的,进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在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越来越希望能从各方面的生活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而体验性消费能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

设计领域必然跟随经济发展的脚步,经济发展产生体验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于体验性消费的需求。产品、展示、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体验性设计所展现的新设计观、新设计方法以及新的设计理念都是基于向消费者提供更美好的体验感受,强调给消费者带来情感的交融和升华。除了经济发展因素以外,促使体验性设计产生和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信息技术,发达的信息技术给消费者带来各方面的信息资讯,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消费者的视野。设计作品若只在功能及形式上进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视觉感受,他们更需要的可能是设计给情感、心灵撞击迸发出来的火花,使消费者能与设计者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便是体验性设计需要在不同设计领域上提倡的原因。

二、体验性设计的意义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分析,体验经济时代满足的是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中所说,人类的需求可分为5个阶梯。按照逐级递升的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恰好印证了经济学角度上所说的不同阶段。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对应着产品经济的发展,因为产品经济提供给人们丰富且充足的生活必需品,满足了人们生理和安全上的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当经济发达到能满足人类生理上最基本的需求之后,会放大对心理与精神上的需求,渴望人与人之间,物与人之间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从而产生个人价值的体现。 从经济角度出发,体验性设计被认为是体验经济的灵魂及思想核心,成功有效的体验没计可以积极地促进体验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体验没计已经被各种企业经营活动广泛应用,形成了—个新兴的设计行业。例如,体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可以是—个题目的设计、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地点的重现、—个诱人的故事,而这一切均是根据消费者的兴趣、态度、嗜好、情绪、知识和教育等条件进行的。

三、园林的体验性设计

(一)园林体验性设计的营造途径

约翰·西蒙兹认为我们要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在中国,现代园林的五大要素分别是:建筑、地形、植被、水和山石,做出不同空间层次,不同的植物配置,从而形成不同的作品。但是,顺应时展,园林的体验性设计单纯运用这些要素是不够的。追求高品质、新感受的体验性园林作品,在设计思考过程中要考虑更多因素,可添加更多自然要素,例如光影、空间交错所形成的风声或材质摩擦所产生的声音等,也可加入一些高科技材料与基本园林要素相搭配。综合有关文献,笔者认为体验性园林设计有下列的基本途径。

1强调质感和光影的关系。光使万物存在,塑造了形态,显示出质感,反射到颜色,使世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光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变化,加入了时间的维度,阴影界定了灰度的空间,在自然的环境中塑造出戏剧式的效果。

例如我国北部漠河的项目:漠河纬度很高,影子很长,景观非常有戏剧化,感觉像在舞台上。在商讨设计方案时,发现在漠河很难定夺属于怎样的建筑风格。因为距俄罗斯很近,有人建议做俄罗斯风格的景观园林,但由于需要体现领土问题,应该要打造—个中式的景观园林,但漠河不完全符合中原文化的特点,是—个以自然为主的文化,并不符合城市建设的需求,所以最终确定利用色彩把控整个城市的风格,巧妙运用光影作为装饰。这个项目设计很好地将地域特色进行整合,并将其重复放大,增加了属于大自然的趣味性,让观众更好地体验该地域独有的自然风貌。

2提炼场所的记忆要素。植物和动物有自身的生态环境,人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需求。我们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既不是将人工的东西强加于自然环境,也不是将自然的东西硬塞到场所。在设计处理上是将自然的要素提炼让人产生回忆和惊奇,创造出新感受的景观。

在园林设计中,场所记忆充分体现在“场所精神”和“场所的认同”两个层面上。园林作品在营造充满回忆的场景中,除了提炼记忆元素外,还可以利用群众所提供的与历史场景相关的纪念物品,加以展示,将纪念物与自然要素结合,加强场所认同感,达到展示目的,同时达到提升群众对园林场所的记忆体验。例如广州的猎德村,在村子改建后,设立历史展示墙,并保留祠堂等建筑,尽可能直观地增加群众对于猎德村历史发展的体验。在园林上面可体现自然记忆的元素有很多,例如乡土植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雕塑或是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材料所制作的小品、构件。可以通过这些元素营造园林的体验性设计。如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所实施的中山岐江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等项目大都采用乡土植物,其中沈阳建筑大学大量种植水稻形成的稻田校园不仅达到生态目的,还能体现学校的特色,亦能促进该校师生体验乡土自然环境。

3完整展现场所中的情景画面。设计不仅是为人们创造空间场所,适应其工作、生活和休闲的需求,也要将一些新的体验和生活模式传达给别人。

现在中国很多楼盘在打造东南亚热带园林、法国皇家浪漫园林等风格。广义来讲,在国内建造不同地域风格的园林,也是体验性设计的一种方式,让国内居民感受外国风情。即使如此,这样的体验性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现代信息发达,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除了现实存在的场景以外,虚拟的动画、电影、游戏场景可能更引人人胜。如图1、2,是—个游戏公司5R根据楼兰——世界上最神秘的地区之一,所制作出来的单机游戏“楼兰——轮回的轨迹”中的场景,其中植物的组合非常具有童话色彩。又如图1中的场景,现实当中可以模拟萤火虫生活环境,培养大批的萤火虫成为主题公园。图3、4是电影《霍比特人》中场景的真实写照,里面的园林设计如实地呈现电影中的科幻气氛,一年里吸引大量的旅客跟电影人前往,期望体验电影中童话般的空间。这些虚拟场景既然由人们所创作出来,说明是人们内心深处迫切想要感受的场景。因此这些由自然要素所组成的园林场景,是能通过园林设计将此场景赋予实现的,或者能进行设计野趣与美感相结合的空间,满足消费者对于童话式自然境域的向往。

4结合不同材料与技术。在科技不断进步、新材料不断改进的时代里,从园林设计方面来说,无论是新材料还是旧材料,传统技术还是高新科技,都有它的特点,只要适当结合,运用在园林设计方面,那么便能营造出更多不同的体验效果,从而增加体验的领域。如纽约国会大厦广场,由托马斯·贝斯莱设计,用波纹型的景墙将广场划分成私密程度不同的空间。约30.48米长的橙色波纹形景墙吸引了周边的行人,透过墙上椭圆形的孔洞,能看到墙后秀美的竹子。景墙上还有不锈钢的水管,水流声、风吹竹林声等声音交织在一起,产生特殊的声响效果。这些园林景观设计不是单纯依靠自然要素营造出来的,所以适当的结合不同材料、运用不同技术也能提高园林体验性设计效果,达到大自然“做”不出来的奇妙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园林的构成元素、多感、多维度结合,利用材料、质感、光影、场所记忆、高新科技等营造园林景观的体验性,能增加园林的文化性、趣味性、情感性。然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形式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而体验设计在体验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人类实现个性化追求、实现自我需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园林体验设计必将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借鉴好体验设计,营造出新颖的园林体验性境域,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人们实现更高生活质量、更高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径。

(编辑:高真贞)

参考文献:

[1]赵仁冠,裘蒂·斯拉斯基美国捷得建筑师事务所:体验性设计和场所塑造[J].时代建筑,1996,( 02):1-13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4

1中国园林都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

中国古典园林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委婉含蓄。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园林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绘画诗歌等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表现为诗、画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诗画艺术直接转化为园林的物质造型。园林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要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另一方面也需要向绘画汲取营养。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与外界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中。设计者力求在狭小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出宏大的自然山水之势。

2我国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当今的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园林应充分地尊重自然传统,有意识地改变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更具自然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进而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

3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所涉及的主要元素是:石、水、植物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植物是园林中四季美景的艺术表演团。当然园林设计中还涉及到一些动物,比方说:鱼和天鹅等。笔者认为在这点上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史相通。在手法上现代园林常常讲究大面积的铺排,看起来非常气派,然而游逛起来却非常累,让人无所适从。而传统的园林,讲究以小见大,强化造园意境,反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当然现代园林也有可取之处,比方说引进了西方园林大面积的草坪的设计,给予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4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应用

集天下名山胜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使游人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应该确立研究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重新创造。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博大艺术内涵和特点的艺术综合体。跟当时的人文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息息相关。在建设和研究的背后,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要体现地域特点富含时代气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正是“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园林的设计受限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根源,同时运用符合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思维路径去研究问题。因此,这种差异首先应该从人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切入。从本质上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并变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之长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梳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进入近代后的衰落根源。剖析现代风景园林的行业本质,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行为。解析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本为宗旨,以地域为特征,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简约为手法。从现代园林出发,再回到传统园林,从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出发,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园林,从中剥离出其现代价值和局限性。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5

张复(1546年-约1631年)字元春,号苓石、中条山人。少年时师从钱毂,此后博采众长,广摹宋元诸家,“能自运其生趣于蹊迳之外,其功夫不及仇英,而天真过之。间作人物,亦颇工致”。并终于自成一家,是吴门画派的著名画家之一。有关张复的资料极少,仅在《弁州续稿》《画史会要》《桐阴论画》《明清画家印鉴》等书有零星记载。明朱谋G在《画史会要》中记述他是江苏太仓人,而明末姜绍书所撰《无声诗史》则称他是江苏无锡人,但他主要活动区域在苏州无锡一带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西林园和此图册的渊源,顾文彬在册后的长跋中已经描述得非常详细。西林园是无锡望族安国所筑,因其居日“西林一片石”而得名,是明代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对其园内景致描述有记曰:“破石根则神瀵涌,疏磴道则幽穴显,斩恶木则嘉楠出。列棘以为藩,藩严而中靓深;分流以自环,环多而相映络。其台榭可以巧承态,其户牖可以奇取睨。其泉可以酿,果茹蔬可以羹,鱼鳖虾蟹可以客。”可见当时西林园的盛况足以冠绝一时。西林园至安国长房曾孙安绍芳时大加整治,精心辟出32景,与天下名士游赏其间。安绍芳(1548年-1605年),字茂卿,号砚亭居士。安氏“十岁工辞翰,稍长读书,动于寸计,当广坐拈一题,下笔衮衮,气吞名流,而独好韵语不辍……暇即枕漱百家,六籍中过目成诵。字临曹娥碑,画摹大痴、懒瓒,旁写兰竹,别具一种清芬,姑以自寄其潇洒标韵而已。诗名《青萍集》《凉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于世”。可见,安氏本身就是饱读诗书,擅于丹青的文人雅土。而安氏常外出游历,认为“足迹不出门户,不能大观远览以广其志意”,其出游范围极广,王廷相对此有记载:“北走京师,循太行,抵恒岳,跻岱宗,谒孔林,以观阙里之圣迹。已而泛大江,蹑匡庐,陟武当,游于洞庭之野。冀闻轩皇奏乐之音,复道荆溪而南登龙池,穷天目,涉震泽,访苏台以吊阖闾,没而悲子胥之狂忠。又自钱塘而东上会稽,探禹穴,凌天台,历雁宕,望东海之洋,以求安期生羡门之俦。”在当时这么广泛的游历是十分少见的。也正由于其广泛的游历所见,才有西林园的如此胜景。

安绍芳精通诗文书画,自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又素喜与文人雅士往来酬唱,在精心整治西林园后,“盖其景为三十有二,各有诗,茂卿具其事,贻书友人王世贞,俾为记。”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安氏作《安氏西林记》,详细记述了园内32景中最盛之20景:“所谓三十二景,而得其尤胜者,台馆亭榭之类。凡丽于山事者五,丽于水事者十二,兼所丽者三。曰兰岩者,之衡,纵岩也,大国之香滋焉;日风弦障者,高坪直上接于下,瞰诸水,长松冠之,风至则调调刁刁鸣,故曰风弦也;曰逐谷者,降而凹S,入水深,佳处也;日晨光坞者,之逶迤,而左右抱林者也;以左小缺得芬模候独早,故曰晨光也;曰纤纤泉者,穴于岩,冽而分甘,所谓可以|者也,然于茗尤发香而益色,是山事也。日镜潭者,诸流之所汇也,其受纤纤,既皎而澄,可以烛须眉,故曰镜也;曰凫屿者,水中最大洲也,群凫p属,玉而族焉;曰上岛者,屿之右,别岛也;曰中州者,屿之辅洲也;曰萧阁者,于屿长松币之;曰空香阁者,于岛竹木丛之;日景榭者,缘潭而立,得月则水中,楼阁皆可俯而有;曰一苇渡者,以渡岛屿名;曰夕霁亭者,以唏发于颓阳名;日素波亭者,渡口绾也;曰息矶者,可憩而息者也;日醉石者,可藉而醉者也。是皆得之水,故日水事也。日虚籁堂,以迟宾者也,中空与绪,飓叵所不纳,故名;日椒亭者,广除也,可以眺山椒;日夹台者,踞椒亭而耸,梧竹承之,是不尽丽山水者也,然山水之致袭焉,故日兼所丽也。”私人园林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既有山又有水,风景秀美适宜观赏,还需有文人雅士之间的品赏题咏,以增添园林的文化气息。

张复就是在这种艺术气息浓郁的氛围中,得以在西林园的亭榭阁堂、湖光山色间流连忘返。而其应安茂卿之邀作《西林园景图册》时,记录的便已经是经安茂卿整治过的西林园了。而从顾氏题跋中可以看出,原本张复应是完整地把32景全部绘出,集成《西林园景图册》,而顾文彬收藏的仅剩16开。另一半的册页在辗转流传中已经散佚,对此,顾文彬感觉十分惋惜,并根据王世贞《安氏西林记》所记载的32景和现存的张复《西林园景图册》进行了互相考证:“安氏西林,王弁州记,张元春图之。图凡32景,此册已佚其半……兹以图与记互相参考,其两存者8景,风弦障、q谷、上岛、空香阁、素波亭、息矶、庭、爽台是也;图中有而记中无者8景,花津、石道、荣木轩、沃山、鹤径、层磐、深渚、雪z是也;记中有而图中无者12景,兰岩、晨光坞、纤纤泉、镜潭、岛屿、中州、萧阁、景榭、一苇渡、夕霁亭、醉石、虚籁堂是也。合而记之共得28景,此外四景则并其名而佚之矣。”顾文彬在叹息《西林园景图册》散佚之时,也表达了庆幸珍爱之情,在册后跋中记道:

“此册得之已30余年,日望延津之合,杳不可得。间尝过无锡访西林遗址,而故老已不能指其处,盖距今300年矣。盛衰靡定,兴废迭乘固然,其无足怪,幸而尚有图与记存,令读者心游目想,恍若置身波光林影之中。虽谓西林至今存可也。”能让法眼如炬的一代收藏大家如此珍视的画作,必定有其独到之处。

《西林园景图册》应是张复早期作品,册上有款识云:“万历庚辰为茂卿先生写西林32景。”万历庚辰即1580年,时年张复仅3S岁。从《西林园景图册》的画风来说,此册“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烟雾溟漾,江湖纵横,千岩万壑,重汀绝岸,林木清幽,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一方面,这是和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江南一带,气候温和、空气潮湿,草木蓊郁,景色多烟云变幻,色彩多轻松流丽,山川的形象轮廓,多柔和婉约,因而形成南方山水画水墨淡彩的南方情调;另一方面,从画风师承上看,张复“山水初以石田为宗,晚年稍变己意,自成一家”。其沿袭了钱Y、沈周“风趣冷然、清老超逸”的风格,并上溯荆浩、董源,黄公望和倪云林,用笔清劲外露而不失苍润浑厚,意境清幽 简淡而不失雄秀气壮,在技法上采取皴擦点染结合并用,成功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烟氲气氛,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构图章法上则取法马远、夏圭,大胆取舍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往往留出大幅的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以及浓郁的诗意。纵观《西林园景图册》,所画西林园景山川纵横,疏密开合,景物变化丰富而又简约,毫无繁冗之感,写景绘形更是概括提炼,笔简色雅,景幽意长,点景人物则力求笔简神全。王世贞在《安氏西林记》中评价张复作画:“自荆关以至倪黄,无所不有,而能自成一家人物,以沈周为宗,而工致过之,少师钱Y,有出蓝之誉。”可见,此时的张复尚无完全摆脱前人的画风,却已有了自己个人风格形成的雏形。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6

什么是意境美,其实说它是美有点不贴切,因为园林设计带给人们的意境体验其表现形式不一定是美的,有可能是崇高的、深远的、淡雅的、清幽的、享受的,不过这里我们姑且统称其为“美”。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优点类似于华龙点睛之笔,在满满的绿色或自然中独立而明显的突出来,是观园者的视觉中心,对园林的意境营造有指向和奠基作用。如用老庄的理论来讲,园林中的建筑要做到天物合一、自然而成效果,配合园林中花草、树木、山水等自然景观建立楼台亭阁、榭廊甬道、藤蔓支架等人工建筑,是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让建筑成为诗情,让景观成为画意,利用这种交相辉映的景色提供给观者以美的精神体验,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所致。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构想过国园林景观中的“天物合一”,任务园林园林景观中建筑设计的最高经济是——即为人做、宛如天成,可敬对精神境界和精神艺术的最求是自古代有就有了的。

早在《履园丛话》中就有记载,“造园如作诗画”,现在我们就来说一下园林建筑的意境美的体现形式。“造园如作诗画”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在我看来,园林建筑的意境美感亦如诗与画,如诗,园林建筑如诗中之骈句、自然景观如诗中之散句,只有做到骈散结合、才能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园林设计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辉映构造才能顺利疏导人们的精神指向;园林建筑如画中笔墨,这是一幅水墨画,自然如宣纸、建筑为墨迹,自然景色奠基人们的情感基础,园林建筑则是为意境勾画出轮廓,加之建筑细节设计最终则能够达到精神升华、主旨突出,形成一种高格调的境界美。

想要更好的展现出园林的意境美我们首先就要做到开阔创新,园林艺术不能只停留在传统里,要与时俱进,加入新时期建筑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甚至于说结合本地园林的地理特点、人文特点、文化特点等合理发展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更新、设计风格不断变化,最终达到使其精神营造出来的意境境界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需要和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补给。之后我们还要做好园林建筑中的艺术传承和保护,当下经济效应正越来明显地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甚至有些设计者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全然不顾园林建筑的精神本质,这样不尽丧失了园林建筑的本质作业使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传统园林建筑工艺的传承链条,使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我无法有效传承,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建设者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配型观园者的欣赏层次。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7

园林景观规划以渲染环境、烘托氛围、兼以休憩游赏为目的,为人们具体形象地创造舒适的园林景象空间。在满足美化环境、生态与实用等功能的需求外,园林景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以一种文化符号的形式来反映当地精神面貌与空间的艺术,表达所要追求的“形外之意,景外之情”的意境。因此,主题风格的形成和文化特征的突出在园林景观表现中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园林的精髓所在。根植于地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和突出园林主题与园林景观的设计关系密切。

1主题风格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1.1主题风格

主题泛指“主旨”、“主意”、“主观点”、“立意”等,是作者对场景的观察、理解、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整理、概括而得出的思想结晶。风格指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而主题风格应用在园林景观当中往往是指区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流派之间园林景观的主要标志。如“中国自然山水园林”、“法国宫廷式花园”、“日式精致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等等。

1.2地域文化

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严格来讲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文化有它自己一定的特点。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地域文化着重强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比如南方、北方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1]。那么,在园林作品当中所表达的地域文化则是不同的园林景观风格,而这种风格是由于不同地域特征的差别产生的。就比如中国园林,北方多为皇家园林,体现皇家的等级身份,其规模特征多为庞大,雄伟壮观;南方则以私家园林为主,小巧玲珑、秀美巧致,体现的是诗情画意的文人墨客情怀。再比如同在南方,苏州园林与上海园林所体现的文化特征也不尽相同,尽管在设计手法上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苏州园林既含有文人士大夫的文化精华,也有农耕文化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园林景观韵味。而上海由于地理地域原因园林则融合了中、英、日等多种园林风格。因此,地域文化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和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各个地区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形态稳定性、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等特点。设计师如果能够根植于本土文化,理解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所要表达主题风格之间的深层关系,就能够找到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园林作品的关键点,才能设计出主题和地域文化相融生的优秀作品。

2地域文化与园林主题风格的关系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主题通常用造景来烘托形成园林的各个景点,景点的塑造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来发挥,而设计作品中的主题主要是反映当地的文化特征及内涵。因此“主题”是园林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游客参与园林观赏娱乐活动的关键游园线索。“主题”具有解释文化和传递文化的功能,另外,“主题”表现的景观内容通常作为当地的文化内涵被观赏者理解和接受。

2.1园林主题风格承载着地域文化

各个园林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单元,这些单元空间富有诗情画意、文化内涵等诸多信息,空间艺术所烘托的主题风格不仅是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性需要,更是承载着表达文化特征的职责。比如,中国式传统园林,把建筑、山水、地被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利用自然条件,协调统一的自然美与人工美浑然一体,一直承载着“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具有日本特色风格的“枯山水”式的园林,其中的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在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中,常见的“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缩三万里于尺寸”的缩微式日本园林就很好地阐释了其中的禅宗文化;而充满自由、奔放的美国园林景观风格则是不拘泥于种种宗教和制度的束缚,更多表达是一种自由、大气、个性、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2.2地域文化是园林主题创作的重要源泉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充分表现当地的历史文脉,再现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为园林主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景观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结合现代的文化理念,将地域文化的历史性和现代文化的时代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让游人从园林主题创作中更加充分地了解历史、体会地域文化。如法国园林富有“皇权至上”的文化精神,给园林景观带来构图严谨、笔直的林荫道,壮观的水渠、造型优美的花坛,别具匠心的雕塑,艺术价值极高的小品等元素,处处彰显着皇权的尊贵;英国是工业极度发达的国家,人们向往“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景观空间。排除一切人为艺术,力求自然天成的境界,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丛与丘陵地貌相结合,草场、花园、露台、湖泊和喷泉等等,形成了英国独特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通过地域文化与园林主题风格的关系简单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因文化而产生主题,因主题而彰显文化。

3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表现及意义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形式有2种:即形似、神似或神形兼备,园林景观设计师恰恰能从地域文化中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并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园林景观作品[2]。景观设计作品中通过景点主题再现、点睛等设计手法,把凝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显现出来的地域文化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地域文化的物态化存在,是文化意义上的表层体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形似表现。地域文化透过园林中硬件景观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精髓进行细化与夸张,除了本身存在的形态,更注重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神态。人们身处其中能够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属于文化的深层体现,是地域文化中飘离在园林景观设计载体之外看不见的东西,通过身临其中感受其中文化的意境,我们可以称之为神似表现。综合上述2种设计形式的应用,形似中有神似,神似中有形似,二者共同交融于设计中,更能突出地域文化的主题内容,即神形兼备。因此,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文化发展的最终形态必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回归地域文化、注入地域文化将会成为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园林景观设计师尊重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理念是决定园林设计的成功关键因素。

4国内园林景观中主题风格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无论是从最初萌芽时期的囿,到秦汉时期的苑,再发展成魏晋六朝时期的自然山水园林,唐宋时代的文人园林,还是到了清代移山缩地的写意园林,中国传统园林一直所遵循的原则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出来的主题风格是浑然天成的、幽远空灵的。如“西湖十景”,一直作为最具有自然山水美的风格典范;再如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其总体风格是营造一种曲折深邃、清新雅致、突出宁静致远的氛围,追求一种山林野趣和自然美,其园林意境的主题是表现文人士大夫怡情自然山水,超脱世俗功名的情节。另外,中国传统园林强调的是“造园之始,意在笔先”,“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创作特色,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3]。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粹在于综合运用各种元素赋予物质空间以诗情画意,用意境主题来表达特有的文化内涵。造园者把自己的情趣情感倾注于园林景观之中,使得园林景观意境深远而耐人寻味[4]。如古人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品格精神。此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5]。而现代园林景观作品中,造园手法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现代园林的发展,主题风格的表现趋向多元化,其特点是要不断满足时代需求,彰显时代特色。现代园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上都有极大的拓展,继承了传统文化遗产并汲取其精髓,同时,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探索景观可持续发展,不断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的主题与文化当中,为“现代”园林景观主题与文化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但是,园林景观的创作不能被程式化,更不应刻意地生搬硬套地创造主题,而应在不同民族,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自己的园林文化特质,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在对自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自然,重视生态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创作出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更加富于自然精神的园林作品。如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代表的现代园林,其景观风格正体现这传统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中运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西方先进的居住景观理论,融合我国传统的造园经验和园林材料,同时又具备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空间艺术。所以传统景观的现代演变,对于满足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者应巧妙运用中国园林的建造理念和技法,结合现代的手法,把传统建筑及景观人文融入现代环境来表达中国传统园林的深邃意境,是现代优秀的园林作品关键所在。

5结语

营造文化内涵深刻,主题突出的园林景观作品并非园林要素的简单组合。由“观”到“品”再到“悟”的感受过程中,作为优秀的园林设计者,设计过程中应从整体到局部,围绕主题进行合理巧妙的布置处理,鲜明地反映出主题。依据特定的自然条件,有机结合营造园林景观的目的及其内在联系,达到和谐统一,保证各种类型园林功能要求与主题、文化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673-6675.

[2]于洋.地域文化在运河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3]刘翠鹏.意在笔先融情入境———管窥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D].北京林业大学,2004.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8

园林设计过程就是设计师与业主共同寻找矛盾、认识矛盾、解决和协调矛盾的过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设计创作,图像在创造活动中至关重要。设计中需要整合诸如场地特征、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等矛盾,在此基础上构思立意,进行方案设计。这种逻辑思维自始至终需要借助“图”的形式把思维活动形象地描述出来。积极思考与表达这两种行为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互为交织,循环往复,过程中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像是一场自己与自己思想的对话。这种对话就是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图式思维方式,而设计就成为图式思维和矛盾解决相始终、相融合的过程。

1 图式思维理论

图式思维(Graphic Thinking)是美国设计教育家保罗・拉修创造的设计思维方法。他在《图式思维论》中指出,图式思维主要应用在方案构思阶段,指导规划师的设计工作。保罗・拉修认为,图解思维过程可以看作自我交谈,在交谈中作者与设计草图相互交流。交流过程涉及纸面的速写形象、眼、脑和手。他认为图式思维在方案设计阶段能够起6种作用,即:表现、抽象、手法、发现、检验和激励。

表现是思维的形象传达,图式思维的主要工具是徒手草图,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构思的发展过程全部以徒手草图的形式表现记录出来。抽象是图式思维应用图解分析的手段,这种抽象手段可以把建筑设计比作图式语言,也可以对方案本身进行抽象化的分析。应用图式思维进行设计处理是很有启发性的手段。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有三种:开敞端的形象,转化的形象,有结构或有秩序的形象。设计作为创作过程,就要寻找灵感,实际上寻求设计构思灵感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检验是设计方案的选择与综合的过程,检验过程可以用图解说明。设计人员要使方案有吸引力,就需要有激励性的因素。

2 图式思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图式思维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表达,是设计师记录、分析、研究设计的最佳方式,其最终结果是通过点、线、面、色彩等视觉符号表达于图纸且被人所感知。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视觉获得大量现状信息,在大脑中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通过绘制大量草图,解析设计中轴线、节点、空间序列之间的结构形态,进一步揭示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同时进行手脑相连的设计思考后,将各类信息凝炼成设计构想与空间形态布局,用图式的方法表达出来。可以看出,在园林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图式思维作为一种视觉信息的表达,要比文字等方式更具有灵活性、直观性。

如果说图式思维是对设计灵感的酝酿和培育,那么图式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设计师传达设计信息、与人交流的有效手段。设计思维的表达,主要是将人脑储存的信息和主体的臆想和感受进行外化的过程,即将抽象臆想的东西转化为人类的语言、符号或图像等。用图式语言把思维的结果展现出来更便于设计者表达思维、促进思维。

3 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

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园林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既要进行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创作,同时又要了解和分析错综复杂的内外关系,解决定性和定量上的矛盾,靠语言和文字的手段是不够的,仅凭借大脑中的空想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使用图式思维的方式来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1园林设计课堂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转而以“图”代替文字。以文字记录课堂笔记会使学生陷入到僵硬的思维模式中,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比文字书写,图式表达更为直接、醒目、简洁,并能快速捕捉课堂信息,教学重点,触发创造性的思维。其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简单的分析图、树形图、推导图或是概括性草图,加入思考过程的简单文字等。

在学生探讨、交流设计方案中,有意识地运用图式思维,改变以往评说、辩论式的语言评图过程,以“图”作为交流的媒介,通过大脑思考、辨别和判断,肯定某些部分,否定某些部分,以及对原有图形的改进和联系、想象,产生新的认知;再对原有图形进行演进,以此往复构成将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性逐渐深入的图式思维的过程。

3.2园林设计实训教学中图式思维的培养

在对设计场地的调研中,培养学生用草图记录信息、收集资料,锻炼图式思维的运用与表达。在设计初期,设计意向常常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随手勾勒的图形中,能激发想象与联想,激发设计思路与灵感,促进设计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是飞跃。

实习过程中,通过锻炼实际场景记忆能力,深化图式思维的运用。看到某一景观或场景在脑中默记下来,然后再通过手绘进行表达。整个过程通过记忆,回忆,表达,思考,完善,提高了对景观形象的认知和场景空间的感受,强化了大脑(思维)――手(绘图)――大脑的循环过程。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9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FrederickLaw,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Andrew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2.1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2.2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2.3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2.4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应该对于一个学校是否具备设立园林专业做出严格审查和认证。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审查。

第一,园林专业基本课程的设置,由园林、土建、美学、文学、环保五部分构成。园林部分占比较大比例,主要让学生掌握园林的历史、理论、设计方法、元素特征等基本素质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中外园林史、园林工程学、假山、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水景、园林理论发展等等;土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建筑材料的特性等知识,如:材料力学、地质与地貌学、基本建筑学、给排水等等;美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如:素描、水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雕塑、国画等等;文学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表达能力,如:园林文学、散文诗词欣赏、中外名著欣赏、游记欣赏等等;环保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气候、生态的素质,如:气候分区特征、园林生态学、土壤与肥料学、病虫害学等等。

第二,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与所教学生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不然的话,我们培养的园林师就会成为“环境杀手”。

第三,教师任教资格的认定。

鉴于园林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合理配置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比例,降低留校任教、工作经验少的教师数量。可以适当外聘有一定工作年限、水平比较高的一线设计是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对于案例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库。可以有效地保证学生与外界近距离接触,及时接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现状,改变课内与课外、毕业前后的专业知识割裂的情况。学生可以更好的更新知识、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四,园林案例资料和图书资料的数量、质量的审查。

三、注册园林师执业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园林设计行业的特点。依据从业时间来认定设计师是工程师还是高级工程师并不能反映和保证设计师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才的流动,自由园林设计师增多,资质的高低已不能反映设计公司的能力。执业制度对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制约效果。如果在执业期间出现信用污点,会遭受严厉的处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而要重新取得执业资格的难度很大,有的甚至终身不能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实行执业资格的行业一般都比较规范,在社会上也具有较高的信誉度。注册园林师和园林师事务所的实行已是非常必要的了。

3.1注册园林师的认证

建议分为助理园林师和注册园林师两级。助理园林师必须是经过认可的园林专业合格毕业的学生,选择一家园林师事务所实习,协助注册园林师工作,不得单独从事园林设计事务。注册园林师是在助理园林师实习期满后(建议2~3年),由领导其工作的注册园林师推荐,经过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的批准后成为注册园林师,可以单独执业,接受CFLA的监督和管理。

3.2园林师事务所

由一名或多名注册园林师主持的设计单位。注册园林师负责景观项目的实施,业主只要找到园林师事务所,与设计师确定好方案后签订合同就可以了,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材料的选择、施工单位的选择、现场的管理、进度的控制以及质量的监测等,都由签约的设计师负责。工程完工后,所有的质量问题也都由设计师负责。这种全权负责的方式,迫使设计师对劣质材料、不规范的施工企业避之惟恐不远,从而保证整个行业的规范度。

一个设计师事务所要营业,必须有一定数量具备执业资格的设计师,事务所聘用设计师时不但要审核执业资格,还会查询设计师的诚信记录,诚信记录由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负责,保证了对执业设计师的有效管理。

四、园林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园林设计师的专门组织,或者说功能不够完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1978成立)是全国风景园林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科普性、非盈利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主要从事国内外风景园林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规划设计、论文等竞赛活动,推动学术发展,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人事厅或建设厅主要对于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定,管理面比较广,并不能对园林师进行跟踪管理。

因此设立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ChineseFederationofLandscapeArchitecture)这一专业组织就成为必要,中国园林师协会(CFLA)进行自律管理。主要职能为园林师注册资格的认定,园林师事务所资格的认定,园林师执业业绩和诚信的纪录,园林师执业执照的发放与吊销,设计事故责任的判定,接受业主投诉,行业规范的制定等方面。这些信息对社会公开,以便业主了解设计师,为选择设计师提供帮助。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10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许多风景园林工程均投入施工工作中。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在风景园林中加入人性化理念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O计人员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人性化理念进行合理运用。

1、风景园林的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风景园林工程建设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能及时对城市环境进行改善,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借助绿植的过滤作用来达到噪音阻隔的目的,利于和谐城市环境的构建。在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应充分融入人性化的理念,且风景园林主要的服务对象为人,实现风景园林的人性化设计是必然要求[1]。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应强化园林设计的个性化与创意性,能将独具特色的设计元素融入到园林工程之中,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进而产生观赏兴趣,符合人们的审美观,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例如,在风景园林区域,利用各类植物设计成卡通人物或代表性建筑物等的形状,定会吸引人们的目光,进而凸显城市园林设计的个性化。另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选择具有药性的植物来充实风景园林植物,对人们的健康影响力更大,能达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2、风景园林设计中人性化理念应用分析

2.1对风景园林细节设计工作产生足够重视

每个作品细节处理效果均会对其整体质量产生一定影响,细节设计能够对人性化理念进行展现,并且可以对人性化理念应用的效果进行判断,基于此设计人员需要对风景园林细节设计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对细节设计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紧抓细节质量,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并且充分展现人性化理念。例如:对风景园林中灯光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其覆盖在风景园林中全部路面上,将黄色柔和的光源作为灯光的光源,与此同时对太阳能进行合理应用;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需要保证观赏效果,同时需要展现出曲径通幽的美感;在风景园林中设置单杠和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供人们观赏期间进行玩耍;除此之外在对风景园林中水池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其深度进行控制,并且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减少观赏者在观赏期间出现意外事件的几率,上述种种细节设计均体现了人性化的理念。

2.2中对人们多样性的要求进行充分考虑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逐渐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好的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需要对人们多样性的要求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确定建设的具置时尽量选择离住宅区比较近的位置,尽量避开人流较为集中的位置;在对活动区域进行设计时需要将儿童和成人活动区分开,并且尽量将其设置在远离人行道的位置,减少意外事件出现。

2.3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

对于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要做好风景园林工程中园林建筑物和风景设计的协调统一性。认真分析好风景园林工程的定位,保证其科学合理性以及多样化发展。与此同时,有关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人与自然的特点,实现风景园林工程各个环节的生态化发展,比如对太阳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生态节能施工技术等等的应用,保证风景园林工程工程设计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的体现。

2.4对生态节能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例如:太阳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等,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以上技术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施工过程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园林景观同自然环境能够更好的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第四,对风景园林中人性化标识设计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人性化标识主要指在园林景观中的危险位置设置明显的标志或者为人们设置指示路牌等,例如:在风景园林动物园中设置“请勿靠近,请勿随意投食”等标志,告知人们此处具有一定的危险不能随意靠近,进而减少意外事件发生;此外可以通过人性化标识对各个区域的方向进行指示,为人们参观风景园林提供便利条件。在对人性化标识进行设计时需要满足美观性和创意性的要求,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增加风景园林的美感。

2.5强化园林设计个性化

现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对风景园林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一成不变的园林设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强化园林设计的个性化与创意性,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个性化事物的关注需求。每个城市都有其专属的文化特色、地域风情与民族习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会对民众构成重要的吸引力,且能增强民众的民族与文化归属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设计师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形特色设计个性化的风景园林,成为城市的重要记忆点与标志点,能让游客快速记忆,加深印象,也利于城市特色地形文化的传播,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优势,能为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增添色彩。此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注重人、自然与经济相互融合、协调,打造更具个性化的城市环境,是当前亟待完善的关键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也进一步推动了风景园林工程的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要求,必须要将人性化元素应用到风景园林工程中,它能使整体效果更加凸显,是点睛之笔,既满足了大众的基本要求,又凸显了园林设计之美。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例11

目前园林、环境艺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园艺、室内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但课程教材种类繁多,每个学校选择的教材也不同,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了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课程教材。该教材分为园林景观基本要素、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案例剖析3大部分内容。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园林基础知识薄弱等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教材内容全面、具体,学生易接受,紧扣专业所需,充分利用案例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但该教材缺乏地形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这两方面的内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学习内容,如景观设计学、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植物篇)、园林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知识,以弥补所选教材的不足。

(二)整合教学模块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能够帮助学生就业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总学时72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课堂教学分为36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和36学时的实践教学两部分。与以往的教学设计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模块教学探索,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两大模块,即园林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模块、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是考察理论知识模块教学成效的手段和主要方法,通过实践模块评判学生对理论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中将36学时的实践教学又具体分解为3个课程设计任务,每个课程设计任务的要求及设计目标各不相同。第1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别墅花园设计(中式庭院景观)项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套A3方案,用时2周,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小空间景观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融入园林景观的四大要素,学会传统的造景手法,掌握基本的景观设计方法,独立完成设计方案。第2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城市街头绿地设计(山地水系景观)项目,要求学生组合为2人小组完成一套A3图册,用时3周,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地形和水系景观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在设计中充分运用园林景观中的人工和自然要素,把握各景观及广场建筑之间的关系尺度,进一步提高学生造景手法的运用能力,学会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各功能布局、用立面图表达景观层次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能力。第3个课程设计任务是城市广场设计(西欧风格景观)项目,要求学生分为3人小组完成一套投标文集,用时4周,主要目的是强化训练学生的设计技能,帮助学生在设计中创新设计元素,学会协调建筑与环境风格,具有相应的景观处理能力,学会编制设计文本及图集。通过以上2个模块的教学和3个课题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既能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改进教学方法

(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任教教师,不仅要专业扎实,还要具有极强的实践及动手能力。这需要教师除了积极参与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之外,还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和科研活动,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课程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笔者依据不同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理论模块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和讲授法为主,在讲授理论中穿插优秀景观案例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实训模块教学中,采用项目实验实训、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和对比教学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一是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文字直观展示和讲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水体、建筑和地形等四大元素,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选取一些成功案例利用多媒体进行设计方案的演示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构思的理解,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思考的意识。另外,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网站,让学生课下进行网上自主学习,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案例教学+现场参观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参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立竿见影的。笔者在理论教学之余,常带领学生去市区及学校周边各大公园、广场绿地进行现场教学,讲解绿博园、紫荆山公园、校园中的景观设计,分析景观中的铺装设计、园林建筑小品设计、植物配置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景观设计的美,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借鉴并超越优秀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三是项目实验实训教学法。这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该教学方法紧扣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培养目标,通过“任务导入—思维启发、设计引导—课堂集中指导、课后单独辅导—总结评价”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与高校和设计院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让学生熟悉规划设计类项目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四是情景模拟和对比教学法。采用情景模拟和对比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景模拟中学生可以成为项目设计的主角,以设计评标的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锻炼学生的岗位实践应用能力。对比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方案设计过程,在互相对比中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创新和完善考核体系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规划师,要求学生具备园林景观设计知识和景观设计能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灵活的考评体系。传统的期末考核多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不能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和3个课程设计任务,构建了“2+3+5=10”的考核体系,即学生第一个独立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成绩占总评成绩20%的权重,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个合作完成的设计方案的成绩占总评成绩30%的权重,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景观设计能力等;最后一个合作完成的投标方案文集的成绩占总评成绩50%的权重,综合考查学生对方案设计的理解、创新程度。通过上述3次测评,可以动态显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和提高。另外,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考核中,还制定了无不及格的考核原则。笔者认为,任何设计都有其独到新颖之处,没有不合格的作品和学生。对一些设计能力较弱、实践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跟踪指导,直到学生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设计构思和设计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