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06 07:57:42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1

1、引言

处于竞争中的企业面临多变的环境,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每个企业都在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技术是重中之重,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源泉。将企业与生物类比,引入生态学中的理论对企业进行研究成为热点。生态学理论研究技术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视野。本文利用生态位理论对技术生态位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企业技术生态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模型利用技术生态位影响因素分析企业技术演化过程,为企业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提供对策和建议。

2、企业技术生态位

企业的诸多要素构成具有类似生物的特征。近年来,不少学者把生态位理论逐步引入到产业和企业发展研究中来。企业生态位是指企业在发展中所占据的资源空间,包括特定市场位置、地理位置和功能地位,是联系企业自身生存发展与企业生存环境的纽带,体现了企业与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处的状态。企业生态位和生态环境的构成,一般认为基本上由地理位置、资源需求、技术、制度、顾客特征、竞争状况等因素决定。其中技术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技术迅速提升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技术生态位是客观存在,每个企业占据一定的技术生态位,并服务于一定的市场目标。由于环境的复杂与不确定性,企业技术生态位是随着企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进化不断变化的。运用技术生态位不仅能够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能够通过开发和创新技术生态位创造新的需求。

3、技术生态位的影响因素

(1)技术资源,技术资源是企业技术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的任何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资源来支撑,技术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技术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性资源、知识性技术资源、人力资本技术资源。企业之间的技术资源的差距对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2)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不易为其他企业复制、体现了企业素质。企业技术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不同的经济环境、要素素质决定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不同。

(3)制度,一个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制度对企业技术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影响主要是指与技术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和经济制度。如管理与服务政策、专利保护制度、良好的制度鼓励竞争、多元化的价值观,有助于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4)市场需求,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主动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满足消费者需求,需求更高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成果去占领市场。

4、基于技术生态的技术演化过程

4.1企业技术演化

企业演化理论来源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关于技术的演化过程,本文将技术演化阶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技术惯例能力阶段。企业是利润导向的组织,通常在企业已形成了一套做事的方式,即企业惯例。企业根据惯例行事,如果企业按照惯例行事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这些惯例不会发生变化。但如果企业的运转出现收益低于某一个限度,或是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如需求发生、制度环境、竞争力量发生变化时,企业的技术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企业将可能对惯例进行调整。

第二阶段,企业技术搜寻阶段。企业努力调整惯例的阶段称为“搜寻”,也即变异。搜寻外界已存在的或者开发不存在的技术和惯例来改变自身的活动方式和技能。技术搜索是获取外部技术资源的有效手段。

第三阶段,环境的选择。企业技术能力的变化能否增强企业的实力,取决于环境对这种变化的选择结果,企业技术行为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将最终决定变异的企业是否能够在新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经过环境检验的技术将被保留和传衍,不断的繁殖、扩散,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企业新的惯例,不适应市场环境的技术会被市场淘汰。

4.2模型

结合技术生态位构成要素对企业技术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如图1所示。

任何一种技术在演化过程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对其技术环境的分析和认识。通过技术生态位的分析,企业可以认识自己在发展要素上的优劣势。技术生态要素是影响企业技术生存和演化的关键,支配着企业行为,企业技术生态位通过生态要素对企业发生着作用,推动着企业技术不断演化。

企业通过对环境需求进行判断与认识,首先发现顾客需求,包括顾客特征、偏好等;其次要辨别顾客需求的空间和时间。然后根据企业技术生态位对企业状况进行分析,从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和制度方面判断企业竞争状况和企业现有技术能否满足需求状况,为后续的行为和活动提供方向和依据。

5、建议采取对策及总结

研究消费需求企业可以对自身进行很好的定位,并寻找到新的企业技术目标,最终改变企业技术生态位,抢占市场份额。引导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生态位,避免因趋同而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对企业内外技术创新要素及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行适当控制,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保证企业技术的既定目标和方向持续发展和演化。企业应加大R&D投入力度,强化企业技术和能力,在企业内通过对企业技术生态位的分析,找出企业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突出发挥并提升弱势能力。完善政策制度,为企业创造有益发展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政府应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制定技术扶持政策,鼓励技术开发和创新,为企业创造一个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我国政府的有效干预政策,可助企业实现技术跨越式飞跃。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结合企业技术生态位对企业技术演化过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丰富了生态学在技术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技术演化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构建和谐的企业技术生态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等理论研究及其实践提供重要的思路。(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004-02

1 概述

进入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将我国企业进一步推向了世界市场,跨国公司的加入加剧了市场竞争,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也促进了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催生了新的创新形式,创新网络、合作创新等形式逐渐兴起。创新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了新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产业规则的制定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完成。因此,我国转型环境的演化不仅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也为企业主动发挥影响创造了条件,企业必须由被动应对环境转向积极主动地与环境共同演化,而当前研究对这种共演机制缺少分析,难以指导企业的创新活动。

根据共演理论,企业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也在主动地影响着环境。企业和环境是在互动演化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互动演化,以往研究集中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部环境,而企业主动影响外部环境、与环境共同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2 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分析

根据共演理论,企业不只是被动地适应、服从外部环境,而是与环境共同演进的。在与环境的互动演化中,企业可以更有效地识别并利用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绩效,同时促使外部环境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转型环境下制度的不完备性、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的动态性以及文化、认知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也为企业主动改变环境提供了更大空间。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联盟等各种有效的创新战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引导制度建立健全,改变资源和产业格局,促使外部环境符合自己的需求和优势。此外,不同类型的创新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企业需要针对创新环境的具体特征,选取不同类型的创新途径,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建立。

不同的创新环境因素是相互联系的,转型环境下制度的不完备性、资源的稀缺性、市场的动态性相互影响,加上文化、认知的作用,共同构成了创新环境的复杂性。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对创新绩效以及竞争优势产生影响;而企业的创新行为需要创新能力体系的支持,同时创新活动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作用于创新环境的各个因素。

具体来讲,制度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全球一体化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机会,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使外部环境向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例如,制造业经济、环保政策冲突时企业善于识别机会、利用机会进行创新,会促进政策法规的完善;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引导着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健全。这些行为不仅有利于我国正式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也使企业占据了主动地位,先于制度建立获取收益。与制度环境的共同演化,对企业的机会识别能力、学习能力、研发能力等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部的学习、研发可以创造新知识,这种难以模仿的无形资源是创新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在企业内部产生新的资源,降低资源稀缺性的影响,改变资源环境的格局。

与转型环境下正式制度不完备、不稳定的情况相对应,非正式制度的盛行,社会网络的广泛存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对特定资源的依赖性。例如,管理者关系(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可以带来政府资金支持和充分的市场信息;整合资源、建立外部网络可以使企业受益于组织间知识、技术共享等惯例,有助于企业获取稀缺资源。特别是,在中国多元化主体明显、政府掌握关键资源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影响政府、影响行业的能力,就可以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争取政策法规、行业规则制定方面的主动权。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蕴含着大量机会。通过有效的战略选择,企业可以改变竞争格局、开发新的技术领域或者引导消费者需求,在适应市场环境的同时使市场环境顺应自己的优势。机会识别、风险控制等能力较强的企业,善于发现、利用市场机会,不仅可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使企业获取收益,还可以开发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开辟新的市场,从而改变竞争格局,重构现存的产业模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依靠内部组织学习、独立研发而开展的自主创新,也包括从外部获取技术知识、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例如技术引进、建立技术联盟进行合作创新。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研发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进行创新,对企业的整合能力、机会识别和风险控制能力、技术管理能力以及网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于完善的创新能力体系,企业可以更好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立竞争优势,同时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环境的发展。

可见,企业的创新行为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促使了环境的发展和演进。而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管理者个人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其中国家文化又是形成个人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文化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迁,例如新产品、服务对个体价值标准、消费习惯、生活理念等的改变。

3 对以往研究的贡献

基于共演理论,本研究强调企业创新行为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在研发能力、管理者关系、整合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支撑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构建创新网络等具体的创新行为,对资源格局、产业竞争、政策法规、行业标准、文化认知等创新环境因素产生影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主动地改变环境。对创新行为影响创新环境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企业与环境互动演化的作用机理,为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有助于创新理论体系的丰富和

完善。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基于共演理论,本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对创新环境产生影响,企业与环境是共同演进的。企业仅仅被动适应环境不利于技术创新,而积极参与环境的演化,主动影响创新环境,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和绩效。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环境的共演机制,有利于更全面地揭示企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弥补资源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等理论视角的不足,完善创新理论体系;同时,对企业与环境共演机制的深入剖析,可以为企业主动影响环境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有效地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晓庆,许庆瑞.技术能力评价:理论与方法[J].科

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4):64-67.

[2] 吴佩,陈继祥.自主创新模式下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

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

(4):127-133.

[3] 吴伟伟,于渤,杨莹.企业技术管理能力提升路径研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的劣势,影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更复杂一些,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对该问题做一些深入回顾和思考,对促进和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和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从论证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影响出发,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才是资本主义增长的主要源泉。”从那时期,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以非均衡非连续为基本特征的技术变革经济分析。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开始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技术创新的案例与数据,并提出对技术创新的专门定义,这一时期,技术创新也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以外的其他学者(如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对企业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政策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技术创新管理是国外管理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被认为是一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

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很多,主要的观点有:

索罗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提出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度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技术创新方面的著名学者费里曼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搜集了多篇论文,并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

(1)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竞争会促进技术的变革。而熊彼特则强调垄断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认为市场垄断地位是企业承受与创新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先决条件,“大企业是技术进步最有力的发动机。”对于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卡米恩(Kamien .M);施瓦茨 (Schwartz.M)、谢勒尔(Scherer)等提出两个假设:①大企业会促进创新而小企业则会妨碍创新;②不完善竞争的市场比近乎完善竞争的市场更有利于技术的变革。此后,各国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了考察,结果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支持熊彼特的大企业创新观点,另一种则拥护古典和新古典的观点,即竞争驱使下的中小企业能最有效推动技术创新。

1967年曼斯菲尔德通过对一些产业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与垄断的关系因产业的不同而不同。纳尔逊(Nelson)也得出同样结论,认为熊彼特关于垄断有利于创新的理论是一个阈值理论,即企业的规模超过一定阈值后,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这一阈值随产业不同而不同。

(2)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

目前,许多学者几乎都把创新能力看成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实现,并完成技术创新行为的诸种内在要素的总和。由于各自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分解方式也各有差异企业传统的创新能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从文献来看,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可以分成四类: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投入产出能力、过程能力、综合能力。

①企业创新的静态能力实际上是创新的基础能力,如Abernathyand Clark(1985) 把企业创新能力分为11项能力,即技术的设计与实施、生产系统与组织、(劳动、管理与技术)技能、供应商关系、资金设备、知识与经验基础、客户关系、市场声誉、销售与服务渠道、用户知识和用户沟通模式。这是一种事前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②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能力是一种宏观的创新能力,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奥斯陆”技术创新统计法为代表(Scheirer,Mansfield,1980;Bound,1982; OECD,1993)。这种方法强调输入和输出指标,而不是创新内部过程的描述,是对企业创新进行宏观绩效分析的较好方法。这是一种事后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③企业创新的过程能力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对象,测量和收集创新过程的各种信息,从而达到调整创新活动、提高创新绩效的目的。这方面的研究以Chiesa等(1996)为代表,其创新能力模型包括二个维度,即创新过程和创新产出绩效,其中核心过程有四个:新概念产生、产品开发、工艺创新和技术引进;并通过计分卡和深度审计二个层次进行评估。

④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是集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于一体(陈劲,耿雪松,Richard Smith,1 997),更好地反映企业创新的当前实际能力和绩效。

(3)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潘旭明(2002)从网络环境下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很多,在传统条件下主要是企业的技术基础、经济条件、人员素质等。在网络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传统因素外,还应当关注企业的社会网络和信息管理能力。徐晟(2005)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和方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灰关联的静态和灰色GM(1,N)协调模型动态分析,找出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平均每个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及企业资金占经费筹集比重等。

池仁勇(200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效率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如企业制度、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性、创新方式的选择等。而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只能是改善宏观市场环境,政府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动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成果的回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有:政府扶持、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究经费、创新意识、研发人员决策、领导重视等内外因素。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两条:一是文化因素;二是国民收入。

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同体现。西方文化强调对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对私有财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西方文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事物的细节、严谨认真的风格,这对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有些因素严重阻碍创新思想,比如中庸之道让人平凡;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打击个人创造积极性;不重视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保护使创新者利益受损;不求细节、急功近利导致粗制滥造等。

国民收入、社会福利因素的影响。总部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6年~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芬兰、瑞典和丹麦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前四名,中国名列第48位。这四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民收入都很高、社会福利制度都很好,说明高工资和高社会福利不会阻碍创新和竞争力,相反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力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要素禀赋、需求情况、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以及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这四国家在要素禀赋、需求状况方面都不占优势,说明他们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相关行业和公司竞争能力。

这个问题可以做以下解释。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们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教育、医疗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企业由于用人成本较高,无法实行低价竞争的策略,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我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压低工人工资来降低成本,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导致大量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不愿在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入,一旦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就面临困境。今年随着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不利因素,东部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三、对策和建议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资金相对短缺,科技人才匮乏,研发条件简陋,技术薄弱,技术创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只有针对以上提出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政府的扶持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李时椿(2001)对美日技术创新机制比较认为,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礼贸(1999)研究了韩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认为:政府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对R&D的支持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显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硕士论文,2002.3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常朝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企业管理,2002,(9):102-104

[5]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

[7]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

[8]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60~63

[9]潘旭明:网络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模式分析.商业研究,2002,(13):14~16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4

“技术创新”是近年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习惯中,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先进设备或工艺的发明、引进,以及传统工艺的改造、提升。事实上,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利润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来,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除熊彼特以外,受伊诺思(J.L.Enos,1962)、弗里曼(C.Freeman,1973)、美国科学基金会(NSF,1976)等的观点影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大体形成了7个方面的观点,分别侧重从利润最大化、市场导向、经济活动过程、企业主体、边际改进(增量改进)、社会经济效益、历史和社会经济范畴加以解释。其中,“边际改进”(marginal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的增长”这一观点,使人们对“技术”的内涵再次发生了兴趣。

技术(technology)一词最早由希腊词techne(艺术、手工艺器)和logos(词、言语)组成,意味着既是好的又是有用的。17世纪,technology开始出现在英文中,主要用来讨论艺术应用;20世纪以后,其内涵迅速扩展,开始包含方法、工艺、思想以及工具和装备等;20世纪后半叶,人们逐渐认同的定义是“人们力求改变和控制其环境的各种手段和技能”。《辞海》对“技术”的解释有两个层次:第一,“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第二,“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由此可见,“技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生产工具及其他物质装备(本文称其为“装备技术”)等“硬”技术;也包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本文称为“工艺技术”),以及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人、财、物等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本文称为“管理技术”)等“软”技术。其中“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是纯粹的“技术”(本文称为“纯技术”),也是人们所重视的技术,通常人们所说的“技术创新”就是指这种技术;而管理技术相对来说就虚得多,通常被人们排出在“技术创新”这一范畴之外。为方便起见,本文以图一表示“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

由于“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这样的“纯技术”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获得途径等已经被理论界讨论得非常成熟了。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管理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

2.管理技术与“纯技术”

(1)管理技术是“纯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纯技术”要付诸于实施,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同时,“纯技术”的创新,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体系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建立。否则,纯技术创新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目前,不少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大多不是因为它们的“纯技术”落后,而是因为组织管理跟不上。所以,企业若想获得较大的绩效,单纯地依赖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管理技术的创新密切结合。惟有如此,才能确保创新取得预期的效益。而管理技术也只有通过为“纯技术”的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最终取得成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功能。

(2)“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管理技术的手段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管理技术的手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如随着现代仿真技术、网络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OA)”、“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新的管理技术不断应用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从而使得我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种类繁多的信息,进而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迅速、机敏的反映。特别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用于技术设计等工艺技术的创新之后,原先的顺序式研制与开发创新的流程就变为平行式开发创新和研制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与平行式创新开发流程一致的管理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由于计算机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大量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了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不可想象的管理目标。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技术创新将与计算机技术手段更加密不可分。

3.管理技术与管理技术创新

本文认为,管理技术是以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并在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的指导下,不断吸收和借鉴有关学科的方法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技术的目标是提高决策效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因此,用科学方法或管理技术对管理问题分析的主要结果,必然与管理行为有直接关系,从而影响管理决策。

(2)管理技术的评价依据是社会经济效果。衡量管理技术成功的标准不只在于其方法内容如何,而更着重于它是否能在管理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和效益。任何没有实用价值或不能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益的管理技术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成功的管理技术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管理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管理技术的应用结果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为实际的效果、效益的提高。

(3)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创新活动,是“为了在市场中赢得管理优势,重新组合管理资源,以更有效的管理行为实现组织创新效益的过程。”管理技术的发展进程、科学化的程度既依赖于企业的体制创新与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又是企业体制创新与其他方面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企业体制创新及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密切相联。从外延来看,管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际上就是企业策划,简称“企划”。所谓“企划”,根据英国著名管理大师莱德的定义就是“一个管理目前和未来的系统,是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基于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设计、调整自身的产品、品牌、形象,将产、供、销基于统一的战略平台进行考量、分析,并确立本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发展目标及其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战略,寻求企业内部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控制”。从内涵来看,管理技术创新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侧重于“量”的变化,即现有管理技术经过改造、移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把现在提高计算机效率大显身手的“虚拟技术”,把自动控制推向更高层次的“模糊技术”等纯科学技术的新理论,用于指导高新管理技术的设计。第二个层次侧重于“质”的变化,即对现有管理技术及所依据的理论的突破。如突破通常由专业技术人员“包打天下”的“交钥匙工程”模式,而以“教配钥匙技术”为宗旨的ATT管理技术(ApplicationTaskTeam)就是一个例证。

二、管理技术创新的理论价值

1.促进企业战略构想的形成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质化,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所说的那样:企业可划分为“四流”,一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资本,软件是规划企业战略;二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品牌,软件是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三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商品,软件是靠管理经营取胜;末流企业的硬件是单纯地生产商品、不问市场,软件是靠传统管理。因此,一个立志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不断把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把握理论变化,提供战略思路的前提首先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过去,有的企业只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注意掌握创新的管理技术,结果影响了先进技术设备性能的发挥,造成惨重的损失和浪费。这种不重视通过管理技术创新而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教训应该为我们吸取。

2.为投资、并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革命、竞争全球化以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很多企业为摆脱困境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活动进行产业转型。然而,根据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而企业成功的来源是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即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表现。因此,在投资、并购之前忽视战略规划或仅仅开展象征性的规划活动,必然导致企业盲目跟随市场,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跟进什么,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淘汰。

3.推动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转型

对于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企业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其技术创新不主要表现为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而是“管理技术”的创新,因此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研发实力,提高“企划”水平。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财务风险、技术环境等的系统分析,及时规避投资中的系统风险;同时在对投资品种的深度调研和挖掘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投资回报。

4.预见技术发展轨迹

“在许多产业中,技术的发展过程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些逻辑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取得极大的成功。……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用户需求一致时,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效益。”由此可见,认识到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投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认识这样的“内在逻辑”并非科技工作者所能独立完成的,它往往需要专门的技术预见专家组织政府、产业界、管理界、社会学界、科技管理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思想碰撞,并在对消费者进行大量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严谨推理的基础上才最终得出的。与此同时,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技术创新。如,20世纪40年代末期创立的美国兰德公司就专门为应对技术预见开发出一系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预见模型。像科学发展的趋势推测、技术增长的曲线描述、计量计算、德尔非法、技术系统模拟、情景模拟等都是兰德公司开发的行之有效的技术预见方法。

三、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价值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此,开展新形势下的管理技术创新对于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理技术创新是QFII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之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这三个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QFII实施后立即引起境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据了解,真正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A股市场股票不过80-90只,其中60余只股票为重中之重。而它们之所以被关注不仅在于业绩、资源和成长性,也在于它们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市场资信度及注重职业操守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外资选股的标准固然苛刻,但这些标准无疑对我们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管理技术创新是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分级管理模式的框架下,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本级政府所辖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上海以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体制作为突破口,初步设想成立一个大党委,将上海目前40个控股和集团公司的党管干部全部纳入其中;深圳在向外资开放5大国企集团的同时,还开放民营资本参股国企;北京严格把住金融命脉,而把一些实业公司送到市场中去竞争;重庆积极酝酿出台《重庆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等。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精神,本文建议继续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创新,如出台相应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的管理模式,转而以明确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如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来取而代之。

3.管理技术创新是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理性选择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G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0-45-3

Open the "Invisible Do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Method

Wei Yizhao Li Shuhong Sun Wenying

(Jiaozuo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Jiaozuo Henan 454002)

Abstract:At present, many famous foreign enterprises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methods.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of these experiences, combining with 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TRIZ which is currently applied at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of TRIZ innovation method in Chinese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enterprises.

Keywords:Innov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IZ; Economic structure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转亏为盈的契机。

1 深刻认识强化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意义

强化创新驱动是当前企业抢抓机遇、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应当涵养自主创新的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但是,更直接、更迫切也更有效的,还是充分释放市场的能量。

创新最初是以技术创新的概念出现的,其他创新大多由其推动,或与其紧密有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坚实基础,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降低科技发展对国外技术和方法的依赖,真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技术的进步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关,要想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必须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尤其现在整个宏观形势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打赢转变发展方式攻坚战,实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科技创新处于重要地位。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经济的发展“品质”[2]。通过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创新服务,努力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人文魅力,不断提高大众生活的幸福感。

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

TRIZ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创新方法,已成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给创新这一现代社会中最活跃的元素带来了革命。TRIZ提供的不尽是一种纯粹的创新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够帮助实践者形成一种系统的、流程化的创新设计思考模式,准确地分析和发现核心问题或根本矛盾,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2.1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可行性

TRIZ理论可谓是企业创新的利器,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TRIZ理论便于开展培训,所提供的训练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简单易操作,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研发人员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用系统化的解题流程解决创新问题或矛盾。通过这些方法培养了研发人员的创新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灵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和模式,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2]。

TRIZ创新理论的应用已给企业带来了实际的效益,韩国三星电子是应用TRIZ理论并获得极大成功的典型企业。1997年,三星电子引入TRIZ,在研发部门实施技术创新理论培训,开始引入TRIZ理论指导技术创新活动;1998年至2002年,三星电子共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协会颁发的17项工业设计奖,连续5年成为获奖最多的公司。2003年,三星电子在67个研究开发项目中使用了TRIZ,为三星电子节约1.5亿美元,并产生了52项专利技术。2004年以1 604项发明专利超过英特尔(Intel)公司名列第六,领先于日本竞争对手日立、索尼、东芝和富士通。三星电子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成功之路,给渴望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鉴的启示[3]。

2.2 TR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技术创新是种结构复杂、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复杂系统。涉及企业各部门、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中介组织等众多要素。不同类型在创新方面的障碍是不一样的,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带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TRIZ理论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的,可划分为创新构思、创新协同、创新扩散。TRIZ理论帮助企业壮大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提高自主创新和市场机制之间的联动效率,实现自主创新和企业的互动共赢。

TRIZ理论认为产品及其技术的发展,像生物体进化一样,遵循着客观规律,TRIZ就是研究规律、认识规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同一条规律往往在不同的产品或技术领域被反复应用,很多创新实质上往往是其他领域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全新应用。TRIZ理论提出了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39×39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理、11个分离原理等,指导人们在科研工作中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得到高质量方案。TRIZ理论主要是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科学创新思维以及通过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并快速形成创新的原始构思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创新构思阶段,以缩短创新构思的时间,保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4]。

2.3 企业推广应用TRIZ理论促进创新的策略

企业为了发挥TRIZ理论的应有作用,以出专利、创效益为目标,应用TRIZ理论解决技术难题和产品开发问题。TRIZ理论通过培养研发人员的创新思维,降低创新成果转化成本等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对TRIZ理论进行推广:一是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企业家对创新活动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工具的高度重视,是企业成功应用TRIZ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和措施,优化创新氛围。二是做好TRIZ理论的培训,加大TRIZ理论的相关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培训力度,有利于研发人员改善创新思维,提高原始构思能力。有实力的企业可聘请TRIZ理论专家进驻企业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政府举办的TRIZ理论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学习。三是培养和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性心理素质。创新性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继承特性,注重对企业员工创新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提高和内化,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可应用TRIZ理论,从不同方面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利于使创新与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3]。

企业在熟悉了TRIZ理论之后,根据所处行业的性质和市场竞争态势,开发并制定有利于创新成果成功扩散的相关策略,把TRIZ理论运用在研究与开发、原型生产、产品制造等各个环节的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协调控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3 创新方法促进焦作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焦作市科学技术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技工作强化科技在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创新方法的理念,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推进研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科技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焦作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为了保持企业行业排头兵地位,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在大浪淘沙的形势下,秉承创新理念,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升级,为了企业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对研发团队的创新方法的理论学习,并根据产品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等实际情况,用创新方法的思想制定研发方案,解决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同时投资6 000多万元完成“河南省制动器技术中心提升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升级改造,不仅改善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大大提高对生产研发的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产品研发和试验的工作效率。目前公司拥有专利42项,专有技术29项,编制行业和国家标准9项,国家认可实验室一个,研发能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在行业技术日益成熟之后,同行业的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水平基本持平,要想增强竞争力,也要走“创新性 节约型”的节能减排之路,也是为企业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节能减排工作提升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水平,变废为宝,资源得以最大化地利用,给企业带来新的收益,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加,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及技术创新,同时节能减排成果的推广应用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是集核黄素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核黄素生产能力达3 000吨,占据国内90%、国外40%的市场份额,核黄素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整个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企业节能减排的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定期对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理论的学习,调动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愿意创新并使用相关的技术和设备。用创新方法指导生产,加大科研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改造,增强节能减排创新能力,从生产的源头上节能减排。目前公司拥有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公司将取得的发明专利技术全部应用于核黄素工业化生产,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全部进行应用,通过成果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形成了生产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升了我国核黄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

4 结语

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TRIZ理论的普及、研究、推广和应用,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引擎,企业应借助TRIZ理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方法,以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企业常变常新,屡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艳,毛宏起.TKIZ理论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与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8.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6

“技术创新”是近年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习惯中,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先进设备或工艺的发明、引进,以及传统工艺的改造、提升。事实上,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A. Schumpeter)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利润而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来,关于“技术创新”内涵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除熊彼特以外,受伊诺思(J. L. Enos,1962)、弗里曼(C. Freeman,1973)、美国科学基金会(NSF,1976)等的观点影响,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大体形成了7个方面的观点,分别侧重从利润最大化、市场导向、经济活动过程、企业主体、边际改进(增量改进)、社会经济效益、历史和社会经济范畴加以解释。 其中,“边际改进”(marginal improvement),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的增长”这一观点,使人们对“技术”的内涵再次发生了兴趣。

技术(technology)一词最早由希腊词techne(艺术、手工艺器)和logos(词、言语)组成,意味着既是好的又是有用的。17世纪,technology开始出现在英文中,主要用来讨论艺术应用;20世纪以后,其内涵迅速扩展,开始包含方法、工艺、思想以及工具和装备等;20世纪后半叶,人们逐渐认同的定义是“人们力求改变和控制其环境的各种手段和技能”。 《辞海》对“技术”的解释有两个层次:第一,“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第二,“除操作技能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由此可见,“技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生产工具及其他物质装备(本文称其为“装备技术”)等“硬”技术;也包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本文称为“工艺技术”),以及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人、财、物等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本文称为“管理技术”)等“软”技术。其中“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是纯粹的“技术”(本文称为“纯技术”),也是人们所重视的技术,通常人们所说的“技术创新”就是指这种技术;而管理技术相对来说就虚得多,通常被人们排出在“技术创新”这一范畴之外。为方便起见,本文以图一表示“技术”这一概念的内涵:

由于“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这样的“纯技术”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获得途径等已经被理论界讨论得非常成熟了。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管理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

2.管理技术与“纯技术”

(1)管理技术是“纯技术”的基础和前提

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纯技术”要付诸于实施,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同时,“纯技术”的创新,也必然会对现有的管理体系、生产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体系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建立。否则,纯技术创新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目前,不少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昙花一现,大多不是因为它们的“纯技术”落后,而是因为组织管理跟不上。所以,企业若想获得较大的绩效,单纯地依赖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管理技术的创新密切结合。惟有如此,才能确保创新取得预期的效益。而管理技术也只有通过为“纯技术”的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并最终取得成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功能。

(2)“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管理技术的手段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实践,管理技术的手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如随着现代仿真技术、网络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OA)”、“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新的管理技术不断应用于我们的管理实践,从而使得我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种类繁多的信息,进而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迅速、机敏的反映。特别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用于技术设计等工艺技术的创新之后,原先的顺序式研制与开发创新的流程就变为平行式开发创新和研制的流程。在这种情况下,与平行式创新开发流程一致的管理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由于计算机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创造了大量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了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不可想象的管理目标。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技术创新将与计算机技术手段更加密不可分。

3.管理技术与管理技术创新

本文认为,管理技术是以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并在它所揭示的客观规律的指导下,不断吸收和借鉴有关学科的方法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及管理技术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技术的目标是提高决策效果。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 因此,用科学方法或管理技术对管理问题分析的主要结果,必然与管理行为有直接关系,从而影响管理决策。

(2)管理技术的评价依据是社会经济效果。衡量管理技术成功的标准不只在于其方法内容如何,而更着重于它是否能在管理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和效益。任何没有实用价值或不能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益的管理技术都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成功的管理技术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管理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是管理技术的应用结果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为实际的效果、效益的提高。

(3)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基本创新活动,是“为了在市场中赢得管理优势,重新组合管理资源,以更有效的管理行为实现组织创新效益的过程。” 管理技术的发展进程、科学化的程度既依赖于企业的体制创新与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又是企业体制创新与其他方面技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企业体制创新及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密切相联。从外延来看,管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际上就是企业策划,简称“企划”。 所谓“企划”,根据英国著名管理大师莱德的定义就是“一个管理目前和未来的系统,是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基于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设计、调整自身的产品、品牌、形象,将产、供、销基于统一的战略平台进行考量、分析,并确立本企业存在的问题或发展目标及其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战略,寻求企业内部管理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控制”。 从内涵来看,管理技术创新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侧重于“量”的变化,即现有管理技术经过改造、移植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如把现在提高计算机效率大显身手的“虚拟技术”,把自动控制推向更高层次的“模糊技术”等纯科学技术的新理论,用于指导高新管理技术的设计。第二个层次侧重于“质”的变化,即对现有管理技术及所依据的理论的突破。如突破通常由专业技术人员“包打天下”的“交钥匙工程”模式,而以“教配钥匙技术”为宗旨的ATT管理技术(Application Task Team)就是一个例证。 二、管理技术创新的理论价值

1.促进企业战略构想的形成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质化,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经营战略。正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说法所说的那样:企业可划分为“四流”,一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资本,软件是规划企业战略;二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品牌,软件是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三流企业的硬件是经营商品,软件是靠管理经营取胜;末流企业的硬件是单纯地生产商品、不问市场,软件是靠传统管理。因此,一个立志成功的企业必须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不断把握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把握理论变化,提供战略思路的前提首先是管理技术的创新。过去,有的企业只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注意掌握创新的管理技术,结果影响了先进技术设备性能的发挥,造成惨重的损失和浪费。这种不重视通过管理技术创新而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教训应该为我们吸取。

2.为投资、并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革命、竞争全球化以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企业的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很多企业为摆脱困境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纷纷通过投资、并购活动进行产业转型。然而,根据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是产业选择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而企业成功的来源是企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即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表现。因此,在投资、并购之前忽视战略规划或仅仅开展象征性的规划活动,必然导致企业盲目跟随市场,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跟进什么,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淘汰。

3.推动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转型

对于投资控股型企业集团来说,由于企业不是直接从事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其技术创新不主要表现为装备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纯技术”的创新,而是“管理技术”的创新,因此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研发实力,提高“企划”水平。通过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财务风险、技术环境等的系统分析,及时规避投资中的系统风险;同时在对投资品种的深度调研和挖掘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超额投资回报。

4.预见技术发展轨迹

“在许多产业中,技术的发展过程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而这些逻辑影响着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可能取得极大的成功。……技术发展的方向与用户需求一致时,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效益。” 由此可见,认识到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们准确把握未来产业的投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认识这样的“内在逻辑”并非科技工作者所能独立完成的,它往往需要专门的技术预见专家组织政府、产业界、管理界、社会学界、科技管理界的专家经过反复的思想碰撞,并在对消费者进行大量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严谨推理的基础上才最终得出的。与此同时,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离不开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技术创新。如,20世纪40年代末期创立的美国兰德公司就专门为应对技术预见开发出一系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预见模型。像科学发展的趋势推测、技术增长的曲线描述、计量计算、德尔非法、技术系统模拟、情景模拟等都是兰德公司开发的行之有效的技术预见方法。

三、管理技术创新的实践价值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此,开展新形势下的管理技术创新对于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新目标、新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理技术创新是QFII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六大之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三个文件:《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这三个文件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要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QFII实施后立即引起境内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据了解,真正为境外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的A股市场股票不过80-90只,其中60余只股票为重中之重。而它们之所以被关注不仅在于业绩、资源和成长性,也在于它们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市场资信度及注重职业操守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外资选股的标准固然苛刻,但这些标准无疑对我们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管理技术创新是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分级管理模式的框架下,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本级政府所辖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上海以国有企业的干部管理体制作为突破口,初步设想成立一个大党委,将上海目前40个控股和集团公司的党管干部全部纳入其中;深圳在向外资开放5大国企集团的同时,还开放民营资本参股国企;北京严格把住金融命脉,而把一些实业公司送到市场中去竞争;重庆积极酝酿出台《重庆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等等。为进一步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的精神,本文建议继续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创新,如出台相应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办法,改变现行中央大型企业工委的管理模式,转而以明确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如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或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来取而代之。

3.管理技术创新是加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理性选择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7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8

现在企业已进入了全面创新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对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足而稳健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技术创新是企业探寻未来利润源泉的法宝,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

一、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世界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他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的涉及范围很广,但“创新理论”可以说是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

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是从50年代以后,逐步从熊彼得的创新理论中分化出来的。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推出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的过程。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获取未来的利润空间,积累资本,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必备的法宝。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建设

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一定的群体(人才),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环境因素与人才团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条件。

1.企业组织文化建设——活跃创新思维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首先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潜能的发挥,与企业组织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度。所谓企业组织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充分体现本企业的价值理念、总体目标、管理哲学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组织文化是动态的,需要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能否充分激发组织员工的创新思维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塑造

尊重每一位员工,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从而调动每一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LG公司提出的“尊重人格”的经营理念。

(2)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潜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员工不断感受到,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为此企业要有组织有秩序的采用各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学习。如海尔集团通过《海尔企业文化手册》等企业内部刊物,通过对新员工的教育,日常案例教学、漫画教学等形式,向员工灌输海尔文化,让员工真正融入到公司中去,激发员工创新思维的活跃和发挥。

2.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吸引创新人才

未来企业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胜出。为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不断吸收优秀人才到自己的企业中来,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做好人才储备,奠定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辨证关系

技术创新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下进行的,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变化发展,曾经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会渐渐变得无法适应技术创新的步伐,这时,组织创新就成为必然,否则就会严重阻碍技术创新的发展。这种阻碍作用有时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停滞;有时表现为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潜力得不到发展。可见,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内部创新系统的共同体。因此,要通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来保障技术创新的进步。

四、技术创新过程是不确定的,多风险的,技术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技术创新是企业把科技进步和市场要求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是打破原有技术模式下的一种技术突破,促使资源从低效率、低附加值利用的方面向高效率、高附加值利用的方面转变。这一过程往往是不确定的,通常伴随着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反复循环。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做好风险控制。

五、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实际上包括两个层次,即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它是产品的生产技术革命,工艺创新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原材料能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它会便企业的利润空间增长。产品创新是指为了给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的变化,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如:从收音机产品到组合音响的发展,就是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是低层次的,产品创新是高层次的。工艺创新往往使企业使用有限的生产元素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产品创新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前景。

改革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了吗?我想只能是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发展。因为经济发展靠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如果经济仅仅是由人口或资本的积累而引起的“增长”,不能算作“发展”。

我国现在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求我们的企业摆脱“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性,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

张瑞敏在《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跨国竞争》中讲到,海尔的白色家电在国际上排名第五,要想实现目标前三强,“要靠创新来追”。

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许多企业举步维艰,有的被迫关门停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企业要走出困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辟新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资料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07-03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增强了技术以及技术应用的复杂程度,同时也增大了风险,即便是重大技术突破也不一定就能够实现产业化,不一定就能够带来巨额利润。熊彼特把创新视为经济变化的实质,创新能够实现产业“突变”,他甚至认为创新所导致的“创造性破坏”的重大技术何时到来是不确定的。而在这个经济运动过程中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起着关键和推动作用。通过对江苏省工业企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及路径分析实证了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的数量关系及其传导机制。

1企业家精神影响技术创新的相关假设

1.1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

熊比特(A Schumpeter)把企业家称为“创新的灵魂”,之后又指出企业资源新组合实现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是创造性的破坏者。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也认为企业家是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是能把经济资源由较低的生产率水平转变为较高生产率水平的人。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专门职业。因此,创新是企业家的特征,不仅包括思想和制度创新,还有技术创新及创造市场等。所以,充当一个企业家不是一种职业,也不是一种持久的可遗传或继承的状态,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一种对未来发展和创新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企业家精神既不等于企业家素质也不等同于企业家能力,它是一种精神现象。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过程及环节当中。约瑟夫•熊彼特在其所著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1)假设1:企业家精神与技术创新有较强的相关性。

(2)假设2:创新意识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较强。

(3)假设3:研究开发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较强。

1.2企业家精神间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陈旧和因循规矩的反叛者,并认为一旦当企业家实现新组合后则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他就失去了资格。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rxWeber)最先关注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韦氏认为,企业家精神本质上包含从事经济活动的伦理动因,敬业态度,以正当手段获取财富,节约与节制。卡斯那(Q•M•Kirzncr)认为,企业家精神本质是以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时机,发现在投入和产出的相对关系中潜在的、未被利用的机会,并灵活地、充分地利用这个机会。傅家骥等人认为企业家具有不断创新的意识、成就意识、机会意识并且善于用人。常修泽教授认为,企业家应当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内在素质,其中,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体系,其导向和凝聚作用体现着企业家精神,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思想及运行。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倡导者、激励者、协调者和组织实施者。通常,企业家并不直接参与基于产品、工艺、设备和原材料的技术创新,而是借助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以及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和自身的特质来创造一种适宜技术创新的组织氛围和文化氛围,以保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最终求得企业的全面发展。很多成功的企业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中国的海尔和宝钢,日本、韩国和美国的一些成功企业无不是通过其企业家精神上升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产生推动作用。

(1)假设4:企业家精神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

(2)假设5: 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文化间接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3)假设6: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创新意识和研发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4)假设7:企业家精神通过创新意识和研发间接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

2实证研究

2.1研究方法

由于因素间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以及具有方向性的因果关系,采用回归及路径分析进行实证研究。路径分析主要通过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和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构建递归模型。任何一个递归路径模型都可以用结构方程组表示,假设ε=(ε1,ε2,ε3,…,εn)′分别为模型中的内生和外生可观测变量:Bn×m是η的参系数矩阵,Γn×n是ε的参系数矩阵,e为内生变量所对应的误差项,满足期望为零,两两不相关。则该路径模型的结构方程组为:

η=Bη+Γε+e(1)

其中:E[e]=0,E[e′e]=diag(e′e),在上述假设下,采有最小二乘法可以求解各个参数并对中间变量进行检验。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用来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路径图把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而且能更深层次分析因素间的定量关系及其传导机制,克服了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的不足,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使用SPSS11.0和SMOS4.0对数据进行分析。

2.2研究样本

本研究数据的收集通过对江苏省工业企业调查问卷的形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99份。样本的信度表达式为:

α=KK-1(1-∑σ2i/σ2T)(2)

K表示变量结构中项目的总数,σ2i为第i个项目观测量的结构内方差,∑σ2i为K个变量的方差之和,σ2T为总方差。整个问卷结构信度为0.6911,其标准值为0.8049,就问卷总体结构而言,变量结构是可靠、可信的。

2.3数据分析

2.3.1用技术创新水平(TEINN)作为因变量分别企业家精神(ENTR)、企业文化(CUL)、研究开发(STU)及创新意识(INNCO)进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并得到回归方程的的标准式,见表1和式3~式5。

表1表明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对技术创新都有较大的相关性,其中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系数为0.559,而研究开发对技术创新相关性最大;企业家精神和其它四个因素的相关性也较大,其中最大的是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相关系数(0.693),这与企业家精神主导企业文化的理论假设是相吻合的。

式3~式5分别为技术创新水平对企业家精神的标准回归方程,式3表明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回归系数为0.552,有较强的影响,研发和创新意识主要影响技术创新的水平,式6中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水平的系数小于零,而且其检验值(t检验)不显著(0.822),这与自变量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有关。因此,简单的回归分析不能适应相关性较强且具有因果关系的自变量。

2.3.2路径分析

(1)数据的偏度及峰度。

表2中各因素的偏度值(skew)和峰度值(kurtosis)全处于 2之间,表明分析数据满足对正态分布的要求。

(2)模型拟合分析。

经过计算并对模型进行调整,最终模型的各项主要拟合指数值见表3。

根据表3,模型拟合的各项指标拟合的效果较好,所以,整个模型的拟合是可以接受的。

2.3.3标准化路径系数图

根据理论分析及基本假设构造企业家精神影响技术创新的路径图。企业家精神直接作用于企业文化、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而间接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的。企业文化由企业家精神主导,并通过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活动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各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标准值标在相应的路径图上,见图1。

从图1可看出,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直接影响较大,其标准值为0.69,企业家精神对研发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影响相差不大,其影响标准值分别为0.38和0.39;企业文化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仅为0.08,其主要是通过创新意识和研发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精神的范畴,其最终要通过诸如研究开发、创造市场需求等具体的行为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行为和水平的直接推动因素。

2.3.4因素间的效应分析

路径图上的系数仅仅是某一对自变量对因变量直接影响大小,通过进一步计算可以得到每一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的总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大小,其值见表4。

表4表明,企业家精神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值为0.693,企业家精神影响创新意识的总效应值为0.641,其中直接影响为0.380,通过企业文化间接对其影响为0.261;企业家精神影响技术创新全为间接影响;企业文化影响创新意识的总效应值为0.377,全为直接影响,企业文化影响研究开发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较小,而企业文化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影响技术创新的,其值为0.256;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技术创新。

3结论

(1)通过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影响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及影响总效应和间接效应,其结果和现实是吻合的,并较好的验证了前提假设。因此,路径分析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回归分析所不能解决的具有因果关系因素作为自变量的问题。

(2)论文前提假设全部得到证实。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较小,主要是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间接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这符合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外延,因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精神现象,是通过具体的创新行为如研发等来推动技术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主导作用,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都属于一种精神现象,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体现在创新程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其作用是持久的和潜移默化的。对技术创新直接而且起到主要作用的还是研究开发和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企业才能更好实施创新行为,勇敢地走创新之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不仅仅是企业掌握资源多少的问题。研究开发包括从投入研发费用和研发人员,到技术的引进、模仿创新再到自主创新,重点从产品和工艺着手,最终实现新产品的产业化,因此,研发对技术创新的最终价值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3)企业应该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创造一种独特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文化。企业内部应该建立起适合企业家成长的激励机制和氛围,建全外部企业家选择的市场,从行政任用转变到市场机制的选择,从而更好的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并把企业家精神上升为独特的企业文化,促进研发活动有效的开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丁云龙,远德玉.试析演化观中的技术创新问题[J]. 科技发展,2001,(9).

[2]熊彼特•约瑟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丁或.论企业家的定义[J]. 市场周刊,2004,(8).

[4]光.从韦尔奇的实践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J]. 现代管理科学,2002,(2).

[5]刘辉.熊彼特韦伯理论和企业家精神[J]. 时代潮,1997,(8).

[6]邢以群.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J]. 浙江大学学报,1994,(6).

[7]熊彼特•约瑟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9]许庆瑞等.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常修泽等.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495.

[1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Gifi,Albert,Nonlinear Mulrivariate Analysis,john Wiley & Sons, Inc.1990.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10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理论

(一)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与传统技术相比,一项高新技术一般需要一群相关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传统的技术一般是以独立的技术形式存在的。在高技术之间,每一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既依赖于其他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高技术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不像传统技术那样有几年甚至几十年。与传统技术相比,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渗透力,可用于许多领域,并可与传统技术或产品结合起来,产生新的用途。

(二)高技术企业

我们认为,高技术企业就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规模运用高新技术为市场提供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企业大规模地运用高技术从主要两方面体现出来:产品和工艺。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为市场提供的是传统的产品或服务,由于高新技术的采用,其产品技术含量得到提高,这类企业也是是高技术企业。区别是前者体现在最终的产品上,后者体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间。对传统技术的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企业也就具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能力基本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来以后,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熊彼特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谢里夫、格里利克斯、南希・施瓦茨、罗森堡等,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新技术推广、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等。7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二阶段,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专题深入研究,更加注重研究成果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里曼、多西、厄特贝克等。他们对技术创新研究的主要贡献有:技术创新的扩散问题、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来源、技术创新的阻力机制和环境因素等。

(一)技术创新的一般模式

从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的变动,演化出三代技术创新的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前,以“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式;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的“需求拉动”模式;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综合这两种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

1.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创新推动模式:创新主体拥有新的技术发明或发现,并能够利用这种发明或发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熊彼特是这种模式的倡导者,他认为,技术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不是由市场产生,而是由拥有技术专利的创新主体根据技术的功能适用性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市场上存在的某种需求或者在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需求。

2.需求拉动模式

需求拉动模式是指由于客观存在的需求引起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在需求拉动模式中,技术创新始于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又回归到市场来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际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这种模式也是很多的,如积累性的或改进性的技术创新,多数是由需求拉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采用需求拉动模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间短、见效快。由于需求拉动模式忽视了基础性研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的缺乏强有力的基础。

3.技术―需求互动模式

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技术创新模式都是线性模型,从一个起点单向到终点,由于竞争激烈和科学技术的变化,技术创新机制趋于复杂。技术创新的技术―需求互动模式是指创新主体拥有或部分拥有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情况下,面对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模式。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技术创新由于科技和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都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二)企业技术能力概述

企业技术能力是指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并与内部的知识结合,创造出新的技术与知识,实现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同时又使得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该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内涵:一是技术和知识的模仿、消化吸收等创新能力,即技术学习能力,包括选择、购买国内外的技术的能力等;二是技术转移的能力,包括技术扩散和引进等方面的能力;三是技术的应用能力,即进行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包括产品生产与组织方式、市场开拓等。

技术能力是企业内在的能力,它不是直接地、完全地体现在产品,体现在企业的人员、信息、设备、专利、论文、管理等各个要素中;技术创新能力是个技术能力外在的反映,可以直接通过产品研制开发和生产等环节表现出来。其中产品的技术水平,则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技术能力是企业第一层次的能力,产品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最终体现,技术创新能力则是外在,第二层次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关系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具体体现。

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积累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随着人员科技素质、信息化能力、设备水平、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储备知识与技术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反映在研发能力、工艺能力、组织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决策执行能力的提高,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技术能力的积累而增强。从长期来看,企业技术能力需要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表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具体反映。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拉瑞(Lany,1981)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汉默尔(GaryHamel,1990)是从基于产品技术平台的企业核心能力积累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埃尔森(R.Nelson,1999)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而进行创新的总体能力。范戎凯(2000)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依靠创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即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从而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魏江(200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五种能力的组合,其中前三种能力是最关键的能力构成要素。

(三)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

1.自觉地成为创新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投资主体,作为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就意味着研究开发活动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企业不仅要有健全的研究开发机构,还要有相当的技术开发硬件投入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资源,这样才能保证科研成果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高新企业在技术创新利益分配的体制健全,企业既然作为投资和开发主体,相应地也就该享有对创新收入的自主分配,这是激励主体的根本所在。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提高”

首先,企业要坚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个中心。要做好两个提高:一是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坚持以企业本身为主体,在改善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同时,并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中去;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第一是在吸收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组合或进行二次开发;第二是进行技术、资金、装备、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并与市场需求想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积极营造科研环境

充分调动科技开发人员和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加速培养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尊重科技人员的劳动,的氛围,提高广大职工的科技意识和素质,注重在职工中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和专业技师能手。

三、结论及建议

高技术企业是一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是知识经济社会企业主要组成,对高技术企业及技术创新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高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出发,发展出了一个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能力为内容的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对影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首先介绍了高技术企业及其技术创新的一般理论,然后从技术能力开始了本文的研究。在回顾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之后,本文认为技术能力导向的高技术企业是在经营过程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环境中,企业只有努力提高技术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技术能力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企业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企业技术开发论文例11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源泉,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是一种生产函数的新组合,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他把创新概括为五种类型:第一,生产新的产品;第二,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第三,开辟新的市场;第四,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第五,采用新的组织方式。根据前人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从而占据市场份额并实现市场价值。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1)创造性。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过程,技术需要有所创造,无论这种创造是渐进的还是跨越的,都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或是创造出全新的功能价值,企业技术创新要十分注重强化创造性。(2)商业性。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导向和易学术水平为中心。因此,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赢得利润,获取其商业价值,取得市场成功。(3)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是指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强弱之分,而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具特色。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侧重点不同。二是同一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各具特性。(4)积累性。技术创新能力不是企业一朝一夕就能拥有的,而是要企业经过长期的技术学习和不懈的技术创新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步具备的。通常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在特定的技术创新领域,沿着企业现有的技术轨道,并以企业特定的产品和工艺技术为主线逐步提高。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因是复杂的,来自内在和外在不同方面,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1)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的表现是实现扩大再生产,而扩大再生产要采用高技术以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达到企业获取更高利润的目的。因此,对利润的追求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2)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竞争机制,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需要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建立以客户实际需求驱动的产品开发流程,缩短产品开发周,减少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3)国家科技政策的影响。政府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科技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指引方向,便于企业确立技术创新的发展目标。科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和热情,因此科技政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在重要动因。

四、结论与展望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技术研究而忽视技术创新。从科技成果数来看,我国与日、美水平相当,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推广应用率不足10%,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科技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显突出。伴随着国际环境的复杂化,经济关系日趋国际化,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经济竞争更加白热化,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是落后国面临的严酷现实。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求得科技进步,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地借鉴国外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其运用,加强可行性论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后果做到有战略有策略有对策。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培养的过程中,为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发挥我们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关,恰当地保护和协调国内的市场,树立技术创新观念和不断深化我们对技术创新规律的认识,将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中国物质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