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轻工业论文

轻工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1 18:52:38

轻工业论文

轻工业论文例1

1.2开展能源审计,挖掘节能潜力津滨轻轨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分析挖掘节能潜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目标、规划和措施。结合能源审计建议,公司不断调整能耗管控重点,做到运营发展与节能指标同频同步,紧密结合。节能委员会细化分解节能指标,以电、水、气、油分类确定消耗源99项,同时明确月度、年度消耗指标达1292个。

1.3贯彻节能政策,加强监察力度津滨轻轨每年与开发区签订《协议目标节能责任书》,接受相关管理部门的年度节能评审验收。建立了能源消耗管理统计系统,监控全线用能情况,及时收集、统计、分析用能数据,并在用电高峰进行不定期抽查。

1.4优化行车组织,提高电能吸附列车在起动时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在制动时就必然要产生相当大的制动能量,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图,行车密度较大,间隔均匀,且同一供电区间内各列车起动和制动的时机配合恰当,反馈制动把动能转化为电能送入轻轨供电网供其他列车使用,再生制动能量就会被其他运行车辆吸收,津滨轻轨一直运用此原理不断完善行车组织工作。2012年津滨轻轨与天津地铁

1、2、3号线实现并网接驳,城市轨道交通步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公司适时调整行车方案以满足客流量增长的运输需求,最大行车间隔减少至12min,最短行车间隔达到5min,平峰行车间隔8min,行车密度增加,各时段间隔趋向均匀,列车牵引与制动进行匹配,根据各车站客流数据分配停车时间,在当前运营规模下最大程度利用再生制动的能量。

1.5整合修程规程,降低检修能耗参考同行业运维水平,对电客车及运营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评估、论证,最终确定延长电客车定修、架修、厂修的走行公里,运营系统中修以深度故障修为主,减少设备生命周期中、大修的检修次数,降低了设备检修过程、动静调试中的能源消耗。

2能源利用现状

以2013年1-10月为例,津滨轻轨主要区域耗能6675tce,其中电力占比85.73%,天然气占比14.04%,水占比0.23%。主要消耗的能源是电力和燃气。电力驱动牵引电机,完成由电能、机械能的转换,带动机车运行。其中电力又分为牵引用电和动力用电两部分:牵引用电主要作用是轻轨机车运行时牵引系统牵引电机用电及车上的照明、空压机等辅助系统用电;动力用电维持各个轻轨站正常运行的用电,包括车站照明、电梯及办公区用电等。而燃气主要供食堂、锅炉房等辅助生产生活用能。

3将节能减排技术融入运营生产

3.1供电系统

3.1.1电压制式与电压等级目前国内外轻轨供电系统的电压制式主要有DC750V和DC1500V两种,津滨轻轨采用的DC1500V电压等级可以显著减少牵引变电所数量,全线牵引整流机组总安装容量小,供电设备利用率高。另外,由于供电臂长度较长,位于同一供电区段的列车数量多,有利于列车再生能量的吸收利用。津滨轻轨中压网络采用35KV等级,35KV中压网络输电半径和容量大,电能损失小,设备完全实现国产化,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节能的合理可行性。

3.1.2无功补偿技术运营之初津滨轻轨主变电所35KV侧现场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母线平均功率因数仅为0.4左右,且由于轻轨本身工作特性,尤其是夜间停运后。使母线一直处于无功倒送状态,并且母线中5、7、11、13次谐波电流超标,造成能源浪费。为抑制无功倒送、节约能源、消除谐波,津滨轻轨分三期对主变电所加装无功补偿装置,深入开展无功治理工作。

3.1.3电力监控系统(SCADA)电力监控系统由设在控制中心主站的电力监控调度系统,设在沿线各变电所被控站的全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在车辆段供电车间的电力监控复视系统及远动通道组成,用于对沿线变电所内主要电气设备的遥控、遥信、遥测、遥调和遥视等。该系统实现了轨道交通电力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通过运营行车组织及节能管理相互配合,可不断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达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3.2车辆设备

3.2.1车体采用不锈钢材料的轻量化整体承载结构,流线型前端采用进口树脂玻璃钢结构,降低车辆负荷,提高了牵引动力效率,降低了牵引能量消耗。

3.2.2采用由VVVF逆变器、交流异步牵引电机和微机控制装置组成的动力系统,使列车的智能动力输出有效降低牵引能耗。

3.2.3全封闭的车体填充了隔热保暖材料,避免了车内能量的流失。

3.2.4采用两动两拖的混合编组,既满足了运营需求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3.3机电系统

3.3.1屏蔽门系统:津滨轻轨地下段采用全封闭屏蔽门技术,大幅减少了隧道与站台区域的热量交换。

3.3.2空调系统:为了应对传统定速空调能耗大、故障走高的问题,津滨轻轨投资数百万元对车站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变频改造,预计可节能20%以上。

3.3.3照明系统:地面车站充分利用自然光,并于2009年响应国家号召全线集中采购更换了节能灯具。

3.4自动列车清洗设备为实现废水零排放,津滨轻轨自运营前就签订了西班牙自动列车清洗设备的采购合同,该设备具有先进的循环再生过滤系统,分别采用固定沉淀、油脂分离、生物净化、石英砂活性炭精滤等方式,有效除去水中污染物,达到回用达标。根据使用情况统计,水处理系统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23868t,节省开支15万元。

4让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员工生产生活

4.1太阳能津滨轻轨投建车辆基地、停车场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计算太阳的辐照强度和集热器面积,本项目共设计安装集热器125组,共计250m2,按照冷水温度10℃,用水温度45℃(即温差35℃),太阳能保证率按照75%计算,则250m2集热器年产热量约为1268008MJ。即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后,每年可节约能量1268008MJ。按照太阳能设备使用寿命15a计算,15a一共可以节约燃气费用约100~110万元。

4.2辐射采暖技术车辆基地库区(组合车库、列检车库、特种车库)负责日常轻轨车辆各种修程作业,库区面积7.569×104m2,建筑主体采用轻钢结构门式钢架,墙体为双层加芯钢板,平均高度达20m,由于不同库区负责修程任务不同,并且同一库区又划分不同维修区域,机车维修通常为全天不定时开展,导致供暖需要具有区域及进段相对分散的特点。为了权衡库区采暖在节能、环保、安全等要求,轻轨车辆基地库区采暖系统摆脱了传统的陈旧的暖通设计习惯,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型采暖系统—燃气远红外辐射采暖技术为车辆基地库区作业供暖。辐射采暖系统比传统的蒸汽采暖系统节能40%。对同样的室内温度效果,该采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只需其它传统采暖系统的80%~85%,且设计室温可比对流型采暖系统低2~4℃,按照工况厂房室温达到14℃的下限标准,采用热水管网对流供暖每年需消耗燃气335.60×104m3,而采用辐射采暖系统供暖每年仅需消耗燃气126×104m3,节约燃气费用300余万元。

轻工业论文例2

2将节能减排技术融入运营生产

2.1供电系统

2.1.1电压制式与电压等级目前国内外轻轨供电系统的电压制式主要有DC750V和DC1500V两种,津滨轻轨采用的DC1500V电压等级可以显著减少牵引变电所数量,全线牵引整流机组总安装容量小,供电设备利用率高。另外,由于供电臂长度较长,位于同一供电区段的列车数量多,有利于列车再生能量的吸收利用。津滨轻轨中压网络采用35KV等级,35KV中压网络输电半径和容量大,电能损失小,设备完全实现国产化,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节能的合理可行性。

2.1.2无功补偿技术运营之初津滨轻轨主变电所35KV侧现场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母线平均功率因数仅为0.4左右,且由于轻轨本身工作特性,尤其是夜间停运后。使母线一直处于无功倒送状态,并且母线中5、7、11、13次谐波电流超标,造成能源浪费。为抑制无功倒送、节约能源、消除谐波,津滨轻轨分三期对主变电所加装无功补偿装置,深入开展无功治理工作。为了防止出现过补和欠补情况,轻轨联合设计院利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PSCAD/EMTDC软件建立负荷及电缆的仿真模型,得出无功补偿容量。通过对集中式补偿、分区集中补偿、分布式补偿三种方案的效果评价与经济对照,轻轨采用集中式补偿方案,无功补偿改造后供电系统无功功率基本维持在零附近,功率因数基本维持在0.99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90万元/月,每年节约1000万元电力费用,年减CO2排量6220t。

2.1.3电力监控系统(SCADA)电力监控系统由设在控制中心主站的电力监控调度系统,设在沿线各变电所被控站的全所综合自动化系统,设在车辆段供电车间的电力监控复视系统及远动通道组成,用于对沿线变电所内主要电气设备的遥控、遥信、遥测、遥调和遥视等。该系统实现了轨道交通电力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通过运营行车组织及节能管理相互配合,可不断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达到系统性节能降耗的管控一体化。

2.2车辆设备

2.2.1车体采用不锈钢材料的轻量化整体承载结构,流线型前端采用进口树脂玻璃钢结构,降低车辆负荷,提高了牵引动力效率,降低了牵引能量消耗。

2.2.2采用由VVVF逆变器、交流异步牵引电机和微机控制装置组成的动力系统,使列车的智能动力输出有效降低牵引能耗。

2.2.3全封闭的车体填充了隔热保暖材料,避免了车内能量的流失。

2.2.4采用两动两拖的混合编组,既满足了运营需求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2.3机电系统

2.3.1屏蔽门系统:津滨轻轨地下段采用全封闭屏蔽门技术,大幅减少了隧道与站台区域的热量交换。

2.3.2空调系统:为了应对传统定速空调能耗大、故障走高的问题,津滨轻轨投资数百万元对车站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变频改造,预计可节能20%以上。

2.3.3照明系统:地面车站充分利用自然光,并于2009年响应国家号召全线集中采购更换了节能灯具。

2.4自动列车清洗设备

为实现废水零排放,津滨轻轨自运营前就签订了西班牙自动列车清洗设备的采购合同,该设备具有先进的循环再生过滤系统,分别采用固定沉淀、油脂分离、生物净化、石英砂活性炭精滤等方式,有效除去水中污染物,达到回用达标。根据使用情况统计,水处理系统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23868t,节省开支15万元。

3让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员工生产生活

3.1太阳能

津滨轻轨投建车辆基地、停车场太阳能热水系统,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计算太阳的辐照强度和集热器面积,本项目共设计安装集热器125组,共计250m2,按照冷水温度10℃,用水温度45℃(即温差35℃),太阳能保证率按照75%计算,则250m2集热器年产热量约为1268008MJ。即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后,每年可节约能量1268008MJ。按照太阳能设备使用寿命15a计算,15a一共可以节约燃气费用约100~110万元。

3.2辐射采暖技术

车辆基地库区(组合车库、列检车库、特种车库)负责日常轻轨车辆各种修程作业,库区面积7.569×104m2,建筑主体采用轻钢结构门式钢架,墙体为双层加芯钢板,平均高度达20m,由于不同库区负责修程任务不同,并且同一库区又划分不同维修区域,机车维修通常为全天不定时开展,导致供暖需要具有区域及进段相对分散的特点。为了权衡库区采暖在节能、环保、安全等要求,轻轨车辆基地库区采暖系统摆脱了传统的陈旧的暖通设计习惯,引进国际先进的节能型采暖系统—燃气远红外辐射采暖技术为车辆基地库区作业供暖。辐射采暖系统比传统的蒸汽采暖系统节能40%。对同样的室内温度效果,该采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只需其它传统采暖系统的80%~85%,且设计室温可比对流型采暖系统低2~4℃,按照工况厂房室温达到14℃的下限标准,采用热水管网对流供暖每年需消耗燃气335.60×104m3,而采用辐射采暖系统供暖每年仅需消耗燃气126×104m3,节约燃气费用300余万元。

轻工业论文例3

Doubt and cognition from the conlusion of "regarding science and despising arts"

YANG Qing-yu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es the reaosn why education is lack of humnism spirits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humamism knowledge education acuality, youth students' society value viewpoint and employment selection, and shows that lackness of humanism spirits is objective and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thoughts of "regarding science and despising arts", but has deep reasons in scoial history.

Key words: Regarding science and despising arts Humanism spirits Education Society

近两年,“重理轻文”是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重理轻文”中的“理”是理工、农林、生化、医药等学科的代称,“文”是文学、历史、政治、哲学、法律等学科的代称。有关媒体载文对所谓的“重理轻文现象”、“重理轻文趋势”、“重理轻文思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批评指责。笔者认为,“重理轻文”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在实践上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在理论上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是一个值得商榷讨论的话题。

一、从教育现状看“重理轻文”

“重理轻文”的一个代表性的观点是学校对文科的学习不重视。事实上,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上,对人文学科的学习并非不重视。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占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的公共必修课都是属于文科而不属于理科。因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把思想品德培养放在首位的,这种培养恰恰更重视的是文,根本不存在什么重理轻文。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反复强调:人文知识是精神食粮,是能给予人的思想和灵魂必不可缺的空气、水、阳光,伟大理论和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精髓,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正是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把伟大理论、重要思想的学习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了整齐划一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程”。相当多的学校多年来雷打不动地坚持每星期三下午全校停课进行政治学习的制度。这种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任何人也不敢否定也无法否定。

另外,英语学习肯定是属于文科的。中国教育中英语学习是持续时间最长、投入力量最大的教育。几千万在校的大学生,为了获得四六级英语证书,在精力、时间、经济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对“文”的重视,在世界各国的教育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

我们现行教育中的各种招生考试、职称评定考试,政治、外语是必考科目。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招考中,政治外语成绩优于专业课成绩。每年的研究生考试中,那些专业课成绩优秀的理工类考生因政治外语不合格而落榜者成千上万,这足以说明对文科的重视程度。

我们知道,一个真正重视理工教育的社会,其公民的科学素养应当是很高的,然而这方面的权威报告却令人惊诧。中国科协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和测度方法,于2004年5月公布的中国公众素养第五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1989年美国和加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分别为6.9%和4%,日本在1991年为3%,欧共体1992年为5%,美国2000年为17%;目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仅相当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5~50年前的水平。2005年3月公布的由中国科学院等权威国家机构完成的《中国科普现状调查》,以无可争辩的可信度指出:“每2个中国人中有一人相信求签,每4个人中有一人相信星座,每5个人中有一人相信周公解梦,在50个人中只有一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很差,正好说明对理工重视不够。在一个迷信充斥的社会里,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当务之急,而不是去热中于去批评什么重理轻文。迷信包括对神祗和巫术的迷信,对某种思想的宗教式迷信,对某个偶像的个人崇拜迷信,这些迷信决不是重理轻文的结果。

从社会教育层面看,我国的各种媒体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教育,年年、月月、天天、时时都是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这种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广泛性,思想教育的深刻性、及时性都凸现了对文科的重视,没有丝毫轻文的痕迹。

非常遗憾的是,重视思想教育的结果是青年学生普遍丧失了思想能力,重视品德培养的结果是大面积的道德滑坡。面对这种令人心寒神悸的教育现状,我们应当看到其根本问题不是什么“重理轻文”,而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缺乏时效性、实效性。过分地把人文教育思想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倒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青年学生认为,现在的人文教育虚假政治成分太强,训导说教味道太浓,脱离现实生活太远。存在决定意识,我们生活在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却用超出时代要求的高、大、空的道德精神要求青年学生,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我们需要从人文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等体制性、机制性因素上进行反思,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更加具备真实性、适应性、实效性。

二、从社会价值观看“重理轻文”

对一门学科、一种职业、一个行业是否重视,可以从社会价值观上来认识。

中国社会是一个长期受到封建文化濡染的社会,根本就没有重理轻文的土壤和基础,倒是以文取仕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中国古谚中的“学而优则仕”主要指的是对经史子集的文科学习,与理科无缘。有人说,现在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根本就不是现实。真正流行的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里的“好爸爸”,说白了就是“官爸爸”。对官位的崇拜,对权力的崇拜,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具体体现,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社会价值观,并不是什么“重理轻文思潮”造成的。有人认为,中国排名前50位的大学校长中,只有两人是学文的,剩下都是学理工的,从而断言这就是“重理轻文”;还有人认为,一些学理工的当了省部级领导,甚至当了国家领导人,这就是“重理轻文”现象。学理工的人抛弃了自己的专业,改行去从政,有着错纵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至少说明他们已经不热爱理工、不重视理工了,把这种现象作为“重理轻文”的佐证,实在是牵强附会。鲁迅、郭沫若都是学医出身,后来弃理从文成了享誉中外的大文学家,由此就说他们“重理轻文”,岂不贻笑大方。近两年来,“公务员热”不断升温。一方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然,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价值观的重心并不在理工层面。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从政从文的,决不是从理的。无论学文还是学理都对考取公务员趋之若骛,这种以“仕”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对“重理轻文”论是一个极大的讽刺。2005年中央和国家公务员的录取比例是322:1,从政从文的考“官”热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社会不存在所谓的“重理轻文思潮”。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说,中国吃皇粮的人已达7000万,按照这个数字官民比不是1:198,也不是1:26,而是1:18,这个数字对“重理轻文”论是最有力的否定。

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可,从我们媒体的宣传也可略见一斑。近几年来“明星热”高烧不退。影视明星、歌舞明星、体育明星等等的绯闻轶事充斥着传媒生活,对她们穿什么内衣、生的孩子几斤几两都如数家珍地刊登出来,对明星的关爱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前不久爆炒的“600名人电话录”中没有一个科学家,没有一个“理工”类名人。这些名人百分之百属于“文”圈子,而不属于“理”行当。2004年,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一共得了三项国际大奖:以色列政府颁发的“沃尔夫奖”、泰国公主诗琳通颁发的“金镰刀奖”、世界粮食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在我们的青年学生中,知道袁隆平得了三项大奖的能有几人?而对得了堪与诺贝尔奖比美的菲尔兹奖、克雷福特奖的华人青年数学家丘成桐,知道的人更是寥若寒星。诸如象陈省身、苏步青、黄昆、马祖光这些象高山一样令人敬仰的科学家同样鲜有人知。科学家没有必要与影星歌星比知名度,但众多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建立了卓著功勋的科学家,在媒体宣传上“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寂寞局面肯定不是“重理轻文”的现象。青少年的偶像中,只有歌星影星,而没有科学家,这是轻视理工的具体体现,是不利于未来科学事业发展的一种有害现象。

我们的社会上有过“明星热”、“经商热”、“出国热”、“考官热”、“超女热”。却从来没有过什么“理工热”,那种“重理轻文的风潮愈演愈烈”的论断,纯属空穴来风。至于把青少年受到不良社会倾向的误导而造成的是非判断能力差、生活情趣低俗,生活方式奢靡归结为“重理轻文”,更是无稽之谈。正是哪些肤浅无知的痞子作家、庸俗下流的无聊文人,用“身体写作”的时尚美女等自由化思潮的文化误导在青少年中造成了负面影响。他们对鲁迅精神的嘲讽和贬损,对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风格的谩骂诽谤,对贵族生活的追求和张扬,给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带来了恶劣后果。这根本与“重理轻文”无关,而是重文重到是非善恶不分、精华糟粕并蓄的地步,才出现了文坛上允许垃圾传播、蚊蝇飞舞的怪事。整肃文坛、净化艺苑才是正事。

三、从社会选择看“重理轻文”

认为“重理轻文”现象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每年高考报考理工类的考生人数大大超过报考文科类的考生。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另一个事实是每年理工类招生的人数更是大大超过文科类招生的人数。社会选择和个人选择的一致性、趋同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需求关系的稳定平衡。如果理工类招得多,报考的人反而少,文科类招得少报考的人反而多,那岂不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选择吗?以文科招生比例较高的北京市为例来看这个问题。2005年北京市理科录取率下降了7.5个百分点,文科录取率上升了2.6个百分点,但理科录取率仍然远远高于文科。2005年北京市高考招生报名的考生是98745人,其中文史类考生35298人,招生计划20694人,录取率58.6%;理工类考生63447人,招生计划49792人,录取率78.5%,比文科高出近20个百分点。北京如此,全国其他各省市(区)就可想而知了。从招生比来看,文科录取率大大低于理科,这说明报考文史类考生的相对人数远远高于理工类。由高考文理科报考人数的多寡得出的“重理轻文”的结论,在事实面前显然不攻自破。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状况下,个人选择必须服从社会选择,尤其在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高考极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在掌握自己命运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时候,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根据社会需求把报考的主攻方向投向了理工科,完全正常。有人斥责这种选择是实用主义。上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这种学业实用主义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这是由就业岗位的多寡、劳动资源的配置等社会选择决定的。有关部门的需求信息说明,未来十大热门专业是: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现代医药类、汽车类、新材料类、环境能源类、管理类、法律类、营销类。而企业急需人才的前十个岗位是:营销、高级技工、高级技师、中层管理、高层管理、一般技工、工程技术、科研、新产品开发。这清楚地告诉我们,理工类人才的需求远远多余文史类。考生和家长从社会需求出发对个人专业方向进行理性的选择有什么不好呢?面对虚浮有余、实用不足,空谈太多、实干太少的社会风气?如果硬要说这是“实用主义”,这种被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接受的“实用主义”当然无可非议。

实际上,考生在理工类专业的选择上仍然有冷热之分。考生即便是“重”理,也只是“重”局部行业、局部地区的某些理工类专业,并不是“重”理工类的所有专业。笼统地说考生“重理”,是以偏概全。众所周知,农林、地质、煤炭、矿业、石油、冶金、机械等专业并不被大多数考生青睐。现在我国的地质学院、矿业学院、煤炭学院、冶金学院、石油化工学院等几乎清一色地更名为“理工大学”或“科技大学”,就是很好的例证。

近两年,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势头看好。而这些职业技术学院中绝大部分是理工类。这主要是面对我国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短缺采取的一种“按需生产”措施。我国现有7000万技工,其中高级技工不到4%,而欧洲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却占到技术工人的30%~40%。就拿广东省来说,2005年技能型人才缺33万,汽车、石油化工、信息产业等行业的技能人才奇缺。《广州市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口发展“十五”计划》提出,从2000年到2005年,广州技能人才总量将从94.6万人发展到153.48万人,技师与高级技师比重将从1.69%提高到7%。再看上海,现在有技工0.38万,而市场需求达1.28万,缺口为70%以上。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不是过分重视理工,而是对理工的重视远远不够。

没有重点就没有辩证法。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某些事物的发展总有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之分。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行业、某一地区、某种技能发展的快一点、多一点、好一点,是完全正常的,同时同地全面推进是不可能的。然而经常有人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指导下制造出一大堆“重××、轻××”的命题或概念进行无的放失的批评指责。按照二元对立论的观点,因为中国有9亿农民,是不是就得出“重农轻工”、“重乡轻城”的结论?因为东部比西部发达是不是就得出“重东轻西”的结论?因为我国10%的居民占有45%的城市财富,是不是就得出“重富轻贫”的结论?因为教师职业中女性已超过70%以上,是不是就得出“重女轻男”的结论?按照这种“重×轻×”的荒唐模式推下去,我们社会的各行业各还能和谐相处吗?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市场会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求,自发地影响调节人们的学习观念、择业观念。至于青年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他喜欢文还是喜欢理,那是他们的权利。过去那种强制性社会分工的机制已经消逝,市场给他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自由选择角色的空间。靠某种社会舆论攻势,靠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人为地强迫诱导他们重什么不重什么,那只能是拔苗助长,徒劳无功。

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公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教兴国为要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理工、发展理工、建设理工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从社会分工来看,物质财富的生产要靠理工类行业,而从事理工类行业的劳动者占人口的80%以上。从这个现实出发,重理工是自然的、正常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按照某些学者的观点,如果我们的社会不是80%以上的人从事理工,而是去从事文史,那么我们只能去吃“哲学”的饭,穿“文学”的衣,住“历史”的房了。把创造物质文明的理工类行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社会规律是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的。

四、从人文精神的缺失看“重理轻文”

“重理轻文”论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社会上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重理轻文”造成的。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深刻认识和终极关怀而形成的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发展观。“重理轻文”论者往往把人文知识、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样就把“大学应当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理工科人才”问题,偷换概念变成了“大学应当让理工科学生接受人文教育、学习人文知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大学学习阶段无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都需要“灵魂发育”、“精神成人”,这就象所有人都需要健康一样。不分学科、不分行业,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要进行精神营养丰富、灵魂发育健全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培养,从这点上看,“重理轻文”论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有人说:“现在的理工科学生一点不懂文科,而文科生对理工科一无所知。”这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观,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教育系统本身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因素、多种类彼此相关的错综复杂的综合存在。人文文化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并不对立。人文文化是科学文化的导向,科学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文和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交叉融合的,文史哲是文化,理工农医生也是文化。理工农医生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她同样能给予人思想和灵魂,能激发人的奋斗志向、奋斗精神。那种认为只有文史哲才有文化内涵,才能培养人文素养,而理工科只是物质载体,与培养人文素养无缘的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现在的一些事,往往是看对了病,开错了药方。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客观现实,是我们社会肌体病患的一种,其根子不在“重理轻文”。其实,不仅仅是人文精神缺失,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对“病因”缺少深刻的认识,就很难开出有效的治疗处方。如果认为,多读几本文史哲书籍,多读几本红色经典著作,多读几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者积极倡导进行经史子集的“国学”研究、恢复“儒学”传统,大搞尊孔祭孔活动,就能够树立、培养人文精神,那只是圉于书斋的“精英意识”。因为提高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是社会性的大众行为,不是某个行业因学科性知识缺陷而进行的填漏补差。文史哲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教育并不能代替人文精神培养。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具有敬畏生命、珍爱自然的优良传统,这种可贵的人文精神既不是文史哲浇灌的,也不是理工农打造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没有人文精神,与学习文史还是学习理工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关系。饱读文史哲经典的人,不一定就有人文精神,在理工类行业创造出辉煌业绩的人不一定就缺乏人文精神。水利专家黄万里教授,是始终在旁观皇帝新衣的人,他始终坚持科学、捍卫真理;中国宇航事业的火箭之父钱学森大师,从不居功骄傲、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哗众取宠;他们不依附于权威、不取悦于大众,通过自己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体现出了崇高的令人敬佩的人文精神。而有些一天到晚谆谆教导别人要有人文精神的人,自己却没有人文精神。诸如鼓吹“小康社会就是小车社会”的某些精英们,头脑里、心目中根本没有草根阶层贫穷困苦的现状,没有国家和民族的苦难记忆,他们的身上能够体现出什么人文精神呢?还有些社会科学的精英们,自觉地与权贵们沆瀣一气,对政客文化、低俗文化、无赖文化、商业文化、美女文化大加吹捧和赞扬,实际上成了人文精神沙漠化的帮凶。

轻工业论文例4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加快工业发展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要求。最近,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这是一个思路清晰,决策科学,目标明确的重大战略决策。

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工业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产业结构毕业论文模板,则是决定工业强省“好”的关键性因素核心期刊。

一、贵州工业产业结构基本状况

(一)贵州工业产业结构的根本特征:“重太重、轻太轻”

贵州省的产业结构特征是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制造业比重过小,各类工业产品的加工链很短,加工度低下,最终消费品比例低,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差。

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统计口径,2008年贵州工业结构中,重工业企业2098家,轻工业企业仅为578家,重工业企业与轻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6:1;同年,重工业工业增加值749.01亿元,轻工业增加值302.25亿元,比重为2.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毕业论文模板,重工业2469.34亿元,轻工业641.79亿元,比重为3.8:1。同年,贵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11.13亿元中,重工业2469.34亿元,占近80%,轻工业641.79亿元,仅占20%,比例为3.85:1。同年,全国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5:1[②]。从主要工业产品方面看,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1.1%、工业产值在全国排位第26位的贵州,许多重工业产品排位大大靠前:原煤第7位毕业论文模板,发电量第10位。10种有色金属第16位,电解铝第8位,铁合金第4位,磷矿石第3位。在重工业中,单纯的采矿业在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中就占1/5,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1/6。[③] 其中,在重工业内部,资源开采业的比重又很大。2008年,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工业总产值占12.8%,工业增加值占14.6%,利税总额占24.2%。可见,贵州工业结构中“重太重、轻太轻”的问题非常突出。其中毕业论文模板,生产初级产品的采矿业比重很大,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核心期刊。

(二)贵州工业产业结构失调的负面结果――“木桶效应”

经济学的著名理论――“木桶效应”表明,一个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木块所决定的。

在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贵州经济体系这个“木桶”中,最短的就是资源深加工业。由于工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资源深加工的严重不发达,贵州资源深加工附加值和工业产品消费资金从木桶“短板”中长期而巨额地双重流失,这是贵州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重大原因。

以贵州主要工业产品磷矿石为例。据调查,1吨磷矿石原矿只能卖300余元,加工成黄磷或饲料级磷酸氢钙可以卖1300元,加工成磷复肥可以卖1850元,加工成农药级磷酸盐可以卖2800元,加工成医药级磷酸盐可以卖3000-4000元,加工成电子级磷化工产品可以卖1万元以上。2008年毕业论文模板,贵州磷矿石产量1317.18万吨,按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中间级的农药级磷酸盐2800元/吨价格、按磷矿石一半的产量计算,贵州磷矿石深加工附加值流失至少高达131亿元。贵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中名列前茅的初级产品中的原煤、电解铝、铁合金、生铁、成品钢材、粗钢等情况大同小异。因此,贵州资源深加工附加值几十年、巨额的流失几乎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相应的,由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贵州绝大多数工业最终产品都必须从省外购入,从而导致了消费资金的长期巨额流失。环顾我们的现实生活,几乎所有工业制成品――从汽车、电脑、家居装修到锅碗瓢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成品与贵州有关。贵州是全国最大的铝及铝加工基地之一,铝土矿保有储量3.65亿吨,占全国的1/5核心期刊。但是,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多年来一直以卖铝锭为主毕业论文模板,铝加工发展严重滞后。多少年来,贵州99.99%的铝锭大多以1万多元1顿的价格卖到广东番禺等铝型材加工地,然后以比卖原料几乎高1倍的价格买回铝型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贵州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煤炭为例。2008年,贵州原煤产量11798.46万吨,其中4170.83万吨成为电煤,占40%;初加工的炼焦用煤1231.33万吨,占10%,调出省外原煤2043.80万吨,占17.3%;3139.85万吨作为原煤消耗,占30%。总体可见,贵州煤炭产品中约50%是初级产品。[④]

(三)“重太重、轻太轻”产业结构的不断强化

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基本要求相反,贵州轻、重工业比重长时期以来一直处于更趋失调的趋势中。从1996年到2008年毕业论文模板,贵州轻工业总产值从191.40亿元增加到641.78亿元,增加70%,年均增加5.38%;重工业总产值从322.70亿元增加到2469.34亿元,增加87%,年均增加6.7%。从西部大开发启动的2000年到2008年,贵州重工业增加速度更快,重工业总产值从425.30亿元增加到2469.34亿元,增加83%,年均增加10.4%。同期,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增加68%,年均增加8.5%。其中,采矿业的升幅又非常大。从2005年到2007年,贵州采矿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52.41亿元增加到103.46亿元毕业论文模板,增幅达到将近2倍,同期,全国采矿业增加值增加仅1.3倍核心期刊。近两年来,这一趋势更加突出:2008年,贵州采矿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加高达36.6%,高居全省所有工业行业之首。[⑤]

这些情况表明,贵州工业产业结构失调是贵州工业强省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二、调整贵州工业产业结构的硬约束

贵州“重太重、轻太轻”产业结构失调的根本原因,一是市场失灵,二是政府失灵。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的产业,从而导致宏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每个企业的理性选择产生了整体非理性选择。这样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有力干预。

然而多年以来毕业论文模板,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附加值等产业结构调整大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鼓励、支持等软约束层面。近几年来实施的差别电价应该是对“三高”企业的最大硬约束,但是也主要是限于节能降耗减排而没有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失灵,结果导致了贵州工业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得到优化,反而日趋失调。为此,必须大力纠正政府失灵,制定硬约束的政策措施,强制性实施贵州主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贵州省应根据新的工业强省战略要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尽快制定贵州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其中,应着力强制性推动贵州主要资源型工业中的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产业的加工深,延长产业链毕业论文模板,增加产品附加值。

(1)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磷及磷化工行业产业链

建议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省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强制性延长磷及磷化工行业产业链政策核心期刊。应规定凡是在贵州境内新增的磷矿资源开采企业,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磷化工中的高端产品应当达到一定比例;对现有磷矿资源就地转化率低于80%的采矿企业制定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指标,对一定期限不达标的企业强制性实施与下游深加工企业整合政策;对回采率低于90%和就地加工转化率低于80%的采矿企业,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对其采矿活动进行限制;对发展磷煤化工中高端产品企业进行财政、金融、税费、推荐发行股票上市等支持。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黄磷、过磷酸钙、焦炭、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淘汰初级的落后生产能力。

(2)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铝及铝加工产业链

各级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国土资源、国资委、环保等部门对新建的单纯铝原矿开采及初加工项目不予批准;对现有铝原矿和初加工企业,限期两年实现转型,确保原矿实现100%就地转化;应对企业进行铝型材、铝制品生产等资源深加工进行强制性规定。

(3)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煤化工产业链

在煤化工领域,要强力推进煤化工、煤焦油精细加工产业。要为大型煤炭开发企业制定煤基合成草酸二甲酯、乙二醇、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等产品的量化指标;要为企业引进和开发煤焦油分离、提取和提纯技术,形成系列产品制定限时限量的硬指标,制定奖惩对称的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政策。

企业是制度的产物。唯有对贵州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制度性硬约束,才能尽快加长贵州工业经济这个“木桶”上的“短板”,推动工业强省战略更好更快地实施。

[②]中国统计年鉴,2009.

[③]贵州统计年鉴,2009.

[④]《贵州统计年鉴》2009,P97.

轻工业论文例5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加快工业发展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要求。最近,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召开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这是一个思路清晰,决策科学,目标明确的重大战略决策。

工业强省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促进贵州工业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而工业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产业结构毕业论文模板,则是决定工业强省“好”的关键性因素核心期刊。

一、贵州工业产业结构基本状况

(一)贵州工业产业结构的根本特征:“重太重、轻太轻”

贵州省的产业结构特征是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制造业比重过小,各类工业产品的加工链很短,加工度低下,最终消费品比例低,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差。

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统计口径,2008年贵州工业结构中,重工业企业2098家,轻工业企业仅为578家,重工业企业与轻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6:1;同年,重工业工业增加值749.01亿元,轻工业增加值302.25亿元,比重为2.5: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毕业论文模板,重工业2469.34亿元,轻工业641.79亿元,比重为3.8:1。同年,贵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11.13亿元中,重工业2469.34亿元,占近80%,轻工业641.79亿元,仅占20%,比例为3.85:1。同年,全国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5:1[②]。从主要工业产品方面看,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1.1%、工业产值在全国排位第26位的贵州,许多重工业产品排位大大靠前:原煤第7位毕业论文模板,发电量第10位。10种有色金属第16位,电解铝第8位,铁合金第4位,磷矿石第3位。在重工业中,单纯的采矿业在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中就占1/5,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1/6。[③] 其中,在重工业内部,资源开采业的比重又很大。2008年,采矿业从业人员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工业总产值占12.8%,工业增加值占14.6%,利税总额占24.2%。可见,贵州工业结构中“重太重、轻太轻”的问题非常突出。其中毕业论文模板,生产初级产品的采矿业比重很大,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核心期刊。

(二)贵州工业产业结构失调的负面结果——“木桶效应”

经济学的著名理论——“木桶效应”表明,一个木桶的容量由最短的木块所决定的。

在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贵州经济体系这个“木桶”中,最短的就是资源深加工业。由于工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资源深加工的严重不发达,贵州资源深加工附加值和工业产品消费资金从木桶“短板”中长期而巨额地双重流失,这是贵州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重大原因。

以贵州主要工业产品磷矿石为例。据调查,1吨磷矿石原矿只能卖300余元,加工成黄磷或饲料级磷酸氢钙可以卖1300元,加工成磷复肥可以卖1850元,加工成农药级磷酸盐可以卖2800元,加工成医药级磷酸盐可以卖3000-4000元,加工成电子级磷化工产品可以卖1万元以上。2008年毕业论文模板,贵州磷矿石产量1317.18万吨,按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中间级的农药级磷酸盐2800元/吨价格、按磷矿石一半的产量计算,贵州磷矿石深加工附加值流失至少高达131亿元。贵州主要工业品产量中名列前茅的初级产品中的原煤、电解铝、铁合金、生铁、成品钢材、粗钢等情况大同小异。因此,贵州资源深加工附加值几十年、巨额的流失几乎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相应的,由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贵州绝大多数工业最终产品都必须从省外购入,从而导致了消费资金的长期巨额流失。环顾我们的现实生活,几乎所有工业制成品——从汽车、电脑、家居装修到锅碗瓢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成品与贵州有关。贵州是全国最大的铝及铝加工基地之一,铝土矿保有储量3.65亿吨,占全国的1/5核心期刊。但是,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低,多年来一直以卖铝锭为主毕业论文模板,铝加工发展严重滞后。多少年来,贵州99.99%的铝锭大多以1万多元1顿的价格卖到广东番禺等铝型材加工地,然后以比卖原料几乎高1倍的价格买回铝型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贵州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煤炭为例。2008年,贵州原煤产量11798.46万吨,其中4170.83万吨成为电煤,占40%;初加工的炼焦用煤1231.33万吨,占10%,调出省外原煤2043.80万吨,占17.3%;3139.85万吨作为原煤消耗,占30%。总体可见,贵州煤炭产品中约50%是初级产品。[④]

(三)“重太重、轻太轻”产业结构的不断强化

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基本要求相反,贵州轻、重工业比重长时期以来一直处于更趋失调的趋势中。从1996年到2008年毕业论文模板,贵州轻工业总产值从191.40亿元增加到641.78亿元,增加70%,年均增加5.38%;重工业总产值从322.70亿元增加到2469.34亿元,增加87%,年均增加6.7%。从西部大开发启动的2000年到2008年,贵州重工业增加速度更快,重工业总产值从425.30亿元增加到2469.34亿元,增加83%,年均增加10.4%。同期,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总产值增加68%,年均增加8.5%。其中,采矿业的升幅又非常大。从2005年到2007年,贵州采矿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52.41亿元增加到103.46亿元毕业论文模板,增幅达到将近2倍,同期,全国采矿业增加值增加仅1.3倍核心期刊。近两年来,这一趋势更加突出:2008年,贵州采矿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加高达36.6%,高居全省所有工业行业之首。[⑤]

这些情况表明,贵州工业产业结构失调是贵州工业强省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二、调整贵州工业产业结构的硬约束

贵州“重太重、轻太轻”产业结构失调的根本原因,一是市场失灵,二是政府失灵。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的产业,从而导致宏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每个企业的理性选择产生了整体非理性选择。这样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强有力干预。

然而多年以来毕业论文模板,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附加值等产业结构调整大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鼓励、支持等软约束层面。近几年来实施的差别电价应该是对“三高”企业的最大硬约束,但是也主要是限于节能降耗减排而没有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失灵,结果导致了贵州工业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得到优化,反而日趋失调。为此,必须大力纠正政府失灵,制定硬约束的政策措施,强制性实施贵州主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贵州省应根据新的工业强省战略要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尽快制定贵州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其中,应着力强制性推动贵州主要资源型工业中的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产业的加工深,延长产业链毕业论文模板,增加产品附加值。

(1)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磷及磷化工行业产业链

建议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省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强制性延长磷及磷化工行业产业链政策核心期刊。应规定凡是在贵州境内新增的磷矿资源开采企业,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磷化工中的高端产品应当达到一定比例;对现有磷矿资源就地转化率低于80%的采矿企业制定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指标,对一定期限不达标的企业强制性实施与下游深加工企业整合政策;对回采率低于90%和就地加工转化率低于80%的采矿企业,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对其采矿活动进行限制;对发展磷煤化工中高端产品企业进行财政、金融、税费、推荐发行股票上市等支持。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黄磷、过磷酸钙、焦炭、电石等行业准入条件,严格淘汰初级的落后生产能力。

(2)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铝及铝加工产业链

各级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国土资源、国资委、环保等部门对新建的单纯铝原矿开采及初加工项目不予批准;对现有铝原矿和初加工企业,限期两年实现转型,确保原矿实现100%就地转化;应对企业进行铝型材、铝制品生产等资源深加工进行强制性规定。

(3)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煤化工产业链

在煤化工领域,要强力推进煤化工、煤焦油精细加工产业。要为大型煤炭开发企业制定煤基合成草酸二甲酯、乙二醇、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等产品的量化指标;要为企业引进和开发煤焦油分离、提取和提纯技术,形成系列产品制定限时限量的硬指标,制定奖惩对称的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政策。

企业是制度的产物。唯有对贵州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制度性硬约束,才能尽快加长贵州工业经济这个“木桶”上的“短板”,推动工业强省战略更好更快地实施。

[②]中国统计年鉴,2009.

[③]贵州统计年鉴,2009.

轻工业论文例6

荷兰欧沃艾索省国际事务主任范斯登博根(Jacques van Steenbergen)说,欧沃艾索省与大连的经贸发展密切,恩斯赫德与大连是友好城市。欧沃艾索省位于荷兰东部,高科技企业和环保企业较多,希望以此次拜访为契机,扩大双方在相关领域的交流,明年初还将组织大型企业代表团来大连举办经贸活动。

荷兰恩斯赫德市经济和教育局局长理查德、东荷兰经济发展局主任张峻青、荷兰Life Parking System 公司总经理杰伦(Jeroen de Vries )分别就教育及美术交流、大连企业赴荷投资服务、城市智慧泊车项目等作了介绍。

此次荷兰代表团里有多家企业随团来访,经大连贸促会协调和引荐,荷兰Foreco公司总经理与大连市木业协会和韦泽木业有限公司就木制品加工、贸易和技术合作进行了对接;荷兰HWT公司代表与大连都市发展设计有限公司就绿色屋顶设计以及庄河海绵城市建设等项目进行了对接洽谈,均取得了积极成果。

第十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圆满落幕

第十二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于10月28日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圆满落幕。此次展会为期4天,展览面积2.3万平方米,参展企业600余家,参观人数达2.5万人次,组织各类海事论坛、技术交流50余场,近3000名业内人士参加,展会规模成为历届大连国际海事展之最。

组展阵容强大,集聚行业精英。

本届展会集贸易、展览、学术于一体,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东协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辽宁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辽宁省航海学会、辽宁省船东协会、辽宁省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辽宁省船员服务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大连市分会、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共同承办,集聚了海洋、船舶产业领域的诸多重要机构和精英组织,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重要涉海企业参展。

展会设置的国际展区、船舶与海工装备展区、船舶与海工配套展区、军民融合成果展区、渔船渔机展区、海事科技展区等主要展区,每天参观的业内观众络绎不绝,济济一堂。尤其是代表国内外海事产业主流和方向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展区,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领衔,各大船舶修造厂、海工装备企业科研院所汇集盛会。“辽宁省第一届军民融合成果展”同时亮相,吸引了省内8个城市近50家企业参加,集中展示“民”和“民参军”的技术成果。

紧跟时代步伐,展望产业未来。

本届展会以“创新发展、军民融合、兴船利企、环保海洋”为主题,范围涵盖船舶与配套、海洋工程、海事服务、海洋开发、港口航运等各领域,并开展了相关主题的海事论坛和配套活动,更加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重点突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前沿技术的新产品,突出海洋经济新成果,合力做好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

论坛专家荟萃,彰显展会品质。

本届展会组委会本着创新、务实的办展理念,精心地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论坛活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挪威创新署共同主办 “第三届中国大连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论坛”,来自国内外15位海工专家做了精彩主题演讲。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海洋技术与装备发展论坛”,6位专家分别就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液化天然气船技术、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船级社协会最新规范、邮轮经济与技术、大型化船舶结构的前沿技术等议题展开演讲。

中国船东协会主办“国际船东机务大会―机务论坛”,中远造船工业公司、中远航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大连中远海运油品运输有限公司、上海船舶机务技术联合会、码头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机务工作和航运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出谋划策。

大连船舶工业公司集团、辽宁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辽宁省造船工程学会,在辽宁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举办了“辽宁省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暨政策及需求会”。

辽宁省造船学会、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广东省造船工程学会共同主办“总工程师论坛”,邀请大连、江南、黄埔文冲等国内骨干造船企业的总工程师作专题报告。

打造智能船舶,迎战智慧航运的“航海科普论坛”,打造创新联盟,助力辽宁国防工业深度发展的“国防科技发展论坛”,迈向造船强国,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的“智能制造与先进技术”论坛,助力船海产业转型发展的“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推介会”,DNV GL信息会,直流组网电推系统技术研讨会,海事劳工公约专题讲座,船厂配套企业贸易对接会等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轻工商品博览会希望把大连重点轻工品牌推出去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经济合作部、大连市轻工业联合会、大连中艺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大连)轻工商品博览会近日圆满落下帷幕。

轻工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21-02

人才是永恒的主题,是核心竞争力。年轻科技人才学历层次高、思想新、有活力、想干事,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能力,缩短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周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企业以往人才培养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通过分析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特征、成长周期及内在规律,对新时期加强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建议。

1 年轻科技人才的作用及特点

年轻科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关系着事业的长远发展。年轻科技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他们经历开放的社会环境,接受传统的现代教育,感受多元的价值文化。他们志向远大、学历较高、富有热情、思维活跃。他们工作干劲十足但经验缺乏,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能力较弱,需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建立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他们主体意识和自我观念强,注重自我感受,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敢于质疑。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人才成长的一般发展过程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与梅尔,对于人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成熟度提出了人生发展的“八阶段”理论。1979年我国科学家赵红州提出了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峰值为37岁。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学研究复杂程度提高,最佳创造年龄产生了后移,科研人员在35~45岁的年龄段上,创造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

2.2 科技人才能力成长过程研究

美国学者库克认为,人员参加工作后创造力的发挥呈S形状(如图1),以表示在参加工作前3~4年的学习期间创造力增长情况,如果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其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上述关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各有侧重。他们指出,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虽然不同的学者在阶段划分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每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

3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3.1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科技人才,主要是指从新员工到成长为科研骨干的年轻科技人才群体。为了深入研究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及成长规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履历分析、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出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和成长周期,并对年轻科技人才成为科研骨干的成长阶段进行了细致划分;提炼了科技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重点提升的能力要素,以及在不同阶段采取何种有效的培养措施能促进年轻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骨干人才。该文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2 年轻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该文将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看作是其各方面能力素质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重点分析科技人才在各个阶段的成长目标、培养内容,以及针对能力提升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来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从而总结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基于对年轻科技人才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培养实践,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将年轻科技人才从入职工作到成为骨干的成长成才阶段进行了细化分解,即适应期、成长期、提升期和成才期,具体描述为:

(1)适应期(1年内)。年轻科技人才从院校毕业到能够适应岗位要求。

这一阶段,年轻科技人才学历层次高、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更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刚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对企业业务、研制流程、技术制度和规范都不清楚,岗位适应能力还需加强,对企业文化也缺乏深入的理解。他们发现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仅仅依靠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有限的技能是难以解决的,很多年轻科技人员感到压力大,所以,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欲望,他们迫切需要资深科研工作者的指导与协助。在这个阶段,年轻科技人才重点是要熟练地掌握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工作技能,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进行全面的学习和理解。通常采用导师的经验传授、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记录了前人研究成果及经验总结的科技档案等方式培养。该阶段是年轻科技人才能力初步发展的阶段。

(2)成长期。年轻科技人才从适应岗位要求到参与到科研任务中,能够独立分担完成相应的科研岗位任务,一般需要2~3年时间。

年轻科技人才已经基本适应了岗位的要求,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特定的科研领域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对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各项专业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有较好的继承。他们会渐渐表现出谦虚好学的特征和积极、热情的一面,愿意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观念逐渐加强。但是也存在设计水平不够、工程经验缺乏,科学作风没有形成,他们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锻炼提高自身的系统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在这个阶段,年轻科技人才初任科研角色有了自己的科研任务,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工作形式,成为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并能够对所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此阶段应是年轻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迅速增长的阶段。

(3)提升期。从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科研岗位任务到能够提出和承担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性科研课题,一般需要4~6年的时间。

随着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增长,年轻科技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主观上希望能够承担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企业也希望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钻研,使某个业务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个阶段要求年轻科技人才需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必须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有较广泛的了解,并能借助外界的启发和自己的判断思考,发现和提出一些有助于提高企业某业务领域技术水平的新建议和新课题,并有能力付诸实现。在经过培训后,一些员工在本专业领域内已取得一定成绩,成长为基层专业骨干。此时年轻科技人才心态趋于稳定,工作较为扎实,渴望得到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该阶段是年轻科技人才研究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4)成材期。从能够负责完成一定难度的科研任务到基本具备牵头组织完成较大型或较高难度攻关任务的能力。一般是工作时间在7~10年。

经过长期的培养和实践锻炼,年轻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主观上则表现出对事业成就的进一步追求,企业也需要他们逐步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科研事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相应就要求科技人才能够积极跟踪专业领域的发展前沿,能够抓住业务领域内较为关键和具有较大意义的攻关课题,能够综合利用各相关专业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具备一定的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取得多方面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协调好各子系统、各专业和各类人员之问的合作,牵头组织完成一些有一定规模和较高难度的业务攻关任务。该阶段应是年轻科技人才科研组织能力有较大增长的阶段。

科技人才成长过程所划分的“阶段”只是一个概念框架,并不是严格、清晰的边界,实际上科技人才成长过程是渐进的,阶段之间的分离以及阶段之内的稳定都是相对的,成为科技人才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一种历程而不是终点,任何科技人才的成长都从未停止过,是一个在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动态流变的过程。

4 年轻科技人才培训培养对策建议

根据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企业要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培训需求,设定具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培养目标,使得年轻科技人才的学习与发展更具科学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对年轻科技人才能力提升进行双向塑造。

4.1 完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个人学习发展地图

要针对年轻科技人才的不同成长阶段,依据能力要素和岗位所需业务知识要求,科学合理设计培训课程大纲,明确科技人才任职培训、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形成科学、系统的培训课程体系。此外,积极构建从上岗培训、成长培训到发展培训的长期“学习地图”,为年轻科技人才指明成长路径。

4.2 注重企业文化传承,培养优良品质和科学作风

要发扬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年轻科技人才的责任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的内生动力。以企业优秀文化传承为牵引,通过形象展示、榜样塑造、荣誉激励、情感沟通等工作,坚持技术传承与精神传承并重,激发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个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4.3 搭建实践平台,积累工程经验

以重大工程搭建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的平台,推动人才与事业的同步发展。一方面,坚持以工程项目为牵引,以业务研制为平台,尽快让年轻员工参与到重大项目中去,在科研生产的实践中增长本领;另一方面,应注重在工程时间中加强交流和岗位锻炼,助推他们成长。

4.4 促进知识转移和共享,鼓励对外交流

一方面,建立知识和经验共享机制,进一步发挥资深科研工作者培养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继续教育、知识培训,积极组织年轻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加速人才成长。

4.5 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针对年轻科技人才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研究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课堂讲授、实地参观、现场体验、行动学习等方式相结合,提升培训实际效果。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创新课题等方式,鼓励年轻科技人才的创新思维,为年轻员工提供可以发挥个人创新智慧的平台。

5 结语

综上所述,年轻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面广、周期长,培训实施专业性强,需要从战略高度予以统筹规划,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培养和培训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郭新艳.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9):223-225.

[3] 李德才,杨成平,吴勇.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6):40-42.

[4] 佟新蓉.中央部属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特点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8):207-210.

[5] 方桂玲.关于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思考[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19(3).

轻工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0-02

一、研究生助教工作现状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张,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快实施研究生的“助教、助管、助研”工作,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规范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强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联系,缓解学校师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1996年在校研究生只有3人,2008年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137人,从2007年开始尝试研究生的“助教”工作,设置指导实验和实验室管理岗位。目前我校已把研究生兼作“助教、助管、助研”作为实践环节纳入研究生教育管理中,但是存在岗位责任不明确、研究生待遇低和分散管理等低效率状态。研究生在二、三年级从事协助教学工作的模式,即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让研究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管理与协调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缓解研究生的经济压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研究生”助教”工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助教”工作岗位设。随着本科生招生数量的扩大,由于实验室管理岗位师资不足,因此,设置的岗位有准备实验、指导实验、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室管理等。担任助教的工作量不少于16学时。研究生作为“助教”参与教学过程的课程有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综合实验、食品生物技术实验、食品毒理学实验、食品工艺综合实验、食品工艺开放实验、生物工艺综合实验、啤酒酿造开放实验等。2007级和2008级研究生中共有29人承担准备实验、指导实验的教学工作;参与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人数共35人;参与开放实验室管理的人数共17人。

2.聘任原则。试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定期考核,按劳付酬的原则。同等条件下,思想进步、学习刻苦、生活困难的研究生优先。在选用助教研究生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选择具有责任心强、表达能力好、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岗位的申请与聘任工作一般在开学后两周内完成。首先由学院公布助教岗位,研究生经导师同意填写申请单,学院组织选聘,用人岗位审核确定。

3.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规范教学环节要求,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的文件规定执行,符合《山东轻工业学院教师工作规范》要求,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教学管理暂行规定》、《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规则》、《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管理办法》、《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修订)》、《山东轻工业学院实验中心(室)人员岗位职责》、《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培训内容主要是《山东轻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的职责执行。培训后经考核合格后上岗,并配备指导教师。

4.岗位工作模式与职责。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课前让研究生熟悉实验课的理论内容,工作内容包括采购原材料和试剂、配制试剂、做预备实验、讲解实验、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环节预先演练一遍,指导教师检查准备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实践效果表明,研究生协助实验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研究生拥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和工作热情,能够很好地完成布置给他们的实验教学任务。研究生与本科生都是青年人,年龄差距小,相互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尤其对于开放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引导启发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效果更好,对提高实验和教学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研究生来说,参与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过程也巩固了所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了独立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5.考核方法。受聘研究生的三助工作按学期考核,由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根据受聘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定。指导教师严格管理,记录考勤,受聘研究生按时填写《工作考核表》,对不胜任教学工作的研究生随时解聘,并报学院备案。考核设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考核合格的,享受全额资助;考核不合格的,可扣减课时量5-10%的劳酬或停发。研究生对考核评定结果持有异议,可向学院提出申述。

三、研究生”助教”工作模式的总结与展望

1.研究生助教工作管理模式。各单位提出计划编制计划公布岗位学生申请导师审核学院审核聘用岗位审核培训岗考核评价。

2.展望。研究生要处理好自己学业与助教间的关系,以学业为主,助教为辅,做到学业和工作相互促进,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这种双重身份,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实践证明,启用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实验课是一项很好的举措。要根据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和方法,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使硕士研究生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使研究生本人在这项工作中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研究生助教工作对于深化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保障培养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缓解了研究生待遇偏低和学校教师岗位、实验室管理岗位缺编问题。如何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保障研究生助教工作的经费,强化职责,使研究生助教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是学校职能部门监管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刘常澍,梁冰,李志华.硕士生指导本科生实验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1):22-23,79.

轻工业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6-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改革和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郑州轻工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具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良好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体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重要步骤,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目前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3+1”培养模式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培养,本科生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集中进行生产实践。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以烟草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大学生创新活动、开放性综合实验、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烟草工程系遴选了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有工程实践经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均有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烟草工程系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烟草企业遴选、聘请专业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获得一定的薪酬。

四、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课程,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过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了由“因教师设课”向“依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设课”的转变,消除部分课程重叠或教学内容重复等不合理现象,最终实现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环节。烟草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当前加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工程见习、烟叶生产实习、打叶复烤实习、卷烟材料实习、卷烟生产实习、创新型实验、卷烟产品实习、卷烟厂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模块构成。烟草工程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指导教师的选拔、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制度,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实践计划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保证实习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生产实习指导书须及时更新。为此,烟草工程系科学编写了《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注重知识的可获取性,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进行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通过科学制定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烟草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梁德全,陈钦勇.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7-69.

[5]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6]李瑞丽,杨靖,程传玲,等.关于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1):68-69.

轻工业论文例10

0 引言

现行的本科院校中很多专业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专业与大学生理想兴趣的差异,如果大学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兴趣所在,将对大学生产生很严重的影响,现在有很多校内转专业甚至退学的案例。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为了能尽快恢复大学生的信心,让大学生尽快树立专业信心,轻化工程专业也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前期确立了轻化工程专业的办学方向和特色,即在保持工程专业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兼顾制浆造纸工程、皮革工程两个专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轻化工程教育发展计划。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将所掌握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中,同时也在科研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增强学生对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开设系列专业知识讲座,让新同学入门,了解自己的专业

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还是实行的应试教育,同学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大量的练习题,为的是高考的时候能取得好成绩,踏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但是对专业的认识非常缺乏。因此,对于某些非热门专业,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门,难免会听到一些有关自己所学专业的负面议论,导致情绪低落,上进心变差,在很长时间内难以使自己的情绪安定下来,甚至有刚报到就办理退学的现象发生。

针对这一现象,要缓解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知识在科研方面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开学典礼期间安排由系主任主持的长达半天的专业介绍讲座,还专门为我们的大一新生安排了专业讲座课程,该课程由轻化工程专业教授轮流上课,介绍轻化工程专业的理论,并与实际相结合,展示轻化工程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介绍与轻化工程专业相临近的专业,并建立将临近专业与轻化工程的结合点。这种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刚入校的大学生对我们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其对专业的热爱。

2 开设科研讲座课程,让学生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拓宽轻化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学术性讲座是大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发掘学术兴趣和增强学术功底的第二通道,并能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这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学术性讲座,对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学们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对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了解,而学术性的讲座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且,听学术性的讲座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不然就不能够及时地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因此,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解轻化工程现代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轻化工程专业针对大二学生开设了科研讲座课程,课程由本专业教授、副教授轮流上课,主要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通过大一期间的专业介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非常关注,课后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研讲座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科研讲座课程每位老师安排的是三学时,据讲课老师反映,每次课间休息时间都有很多同学来提问,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时太少,根本不能深入介绍其研究方向。这说明我们的科研讲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有助于深化他们在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了解前沿科学;并且为他们的学位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实现宽口径人才培养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进一步了解科研动态,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给优秀的有才华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国家和各高校显示出了不同的支持力度。这为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大学生参与科研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和培养的环节,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一定的学分给予考核,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大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切实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但是由于资助经费有限,很多学生依然不能进实验室。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力度,轻化工程专业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针对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联系相应的科研项目负责人,由科研项目负责人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但是申请进实验室的同学必须严格按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要求申请,老师们也会对学生按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要求进行考核。通过前面两项努力,更多的同学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报名进入实验室。高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为这些莘莘学子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对于创新教育的成效无异于锦上添花,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科研工作的严格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训练严谨的科学家的素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项目组全体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这样可使更多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当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整个轻化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轻化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深入,兴趣更加浓厚,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也更加清楚。低年级能够获得关于轻化工程专业相关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轻化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高年级同学可以自行选择方向,进入自己喜欢的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验证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跟以前相比,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更多的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从事科研事业,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同学选择了本专业。

参考文献:

[1]邓海波.培养新型轻化工程人才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Z):161-161.

[2]权军利,裴国亮,单卫星.浅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20-23.

作者简介:

轻工业论文例11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把中心干部队伍建设和贯彻落实

“三项机制”、促进会展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现将XXXX年轻干部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全面激发干部活力

中心党委把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与落实省委“三项机制”工作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年轻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坚持突出考核重点、严格日常考核、量化考核标准,真正让“干事业”成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勇气的“强心剂”,推进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助推器”。

(一)推行干部轮岗制,对于表现优秀突出的干部提拔使用。目前,XXXX共有后备干部6人,年轻干部5人。根据工作需要,XXXX推行干部轮岗制,在不同岗位中发现干部,对于表现优秀突出的干部提拔使用。在(活动名称)筹备组织过程中,中心领导班子和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将士用命,为大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艰辛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担当、恪尽职守、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优秀干部职工。大会结束后,中心党委经过认真研究,对3名负责同志进行了提拔任用。在干部提拔过程中,认真落实干部选用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规范干部选用程序,把好初始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任命等关键环节,确保选人用人公开公正。

(二)科学配备干部,加强对下属单位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加强对下属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中心党委选派两名业务水平高且富有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到下属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在下属单位支部换届工作中,中心委派至下属单位的两名中层干部均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三)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为了深入贯彻全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暨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国际化会展集团发展方向,积极构建职能清晰、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行体制,促进中心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心专门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对中心内设机构、下属单位及其职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整,将以前8个处室、3个下属单位,按照职能划分重新设置了5个职能处室、4个业务处室、3个下属单位,对处室职能进一步作了明确,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使内部机制更活、职责更明、活力更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处室干部力量,促进中心各项建设,针对人员调整后各处室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我中心开展了副处级干部的推荐工作,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通过民主投票、民主推荐和组织谈话等程序精心挑选了8名干部作为副处级提拔对象,进一步深入考察,要把真正优秀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充实到各个处室,激发年轻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截止2017年11月,XXXX正式职工74人,领导班子成员6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纪委书记1人,平均年龄53.5岁。处级干部共11人,平均年龄45岁,年轻干部5人,占总人数6.76%,45周岁以下正处职干部3人,占总人数4.06%;40周岁以下副处职干部2人,占总人数2.70%。

二、开展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价值认同

中心党委结合XXXX成立17年积淀的特色企业文化底蕴,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并经干部职工讨论通过后,确定了XXXX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出了具有XXXX自身特色,又能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心党委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对中心的企业价值一致认同,在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服从中心的需要。干部职工必须以中心的发展为个人努力工作的唯一目标,保持对中心的归属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状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对个人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个人的努力也在推动中心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在具体岗位上高效努力地工作,把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中心的企业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把中心枧为共同的家园,更好地发挥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强化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

中心党委将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指导各支部按照业务划分,积极探索将支部、党小组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后勤支援等服务功能。同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定期组织年轻干部参加党小组会议、党支部会、党员大会进行学习讨论,前往照金革命纪念址参观、重温入党誓词,特别是专题学习讨论报告,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不断强化年轻党性修养,增强了年轻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宗旨意识。

四、积极开展培训学习,提升年轻干部业务能力

一是按照中心追赶超越实施办法,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争先进,做模范,奋力追赶超越”活动,树立“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以奋斗者为本”、“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奋勇争先。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提升职工队伍能力素质。今年4月,XXXX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会展业发展研讨会暨会展从业人员培训班”,特别邀请XXXXXXX等全国知名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专程来陕讲课辅导,为参加培训人员讲授了有理论有实践,内容丰富的业务课程,提升了业务理论水平。还组织中心干部职工参加由XXX主办的“XXX高级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中心干部的业务理论。此外,还针对性的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组织的有关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

三是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外出考察,并选送年轻干部去全国一流会展企业观摩实习,提升年轻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今年5月,中心选派4名年轻干部赴XXX参加集训,学习积累举办国际会议的经验,并选拔参加了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会议的会务服务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许和好评,为中心全体职工做出了榜样,为我省承接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前做好技术准备。中心主任带领中层年轻干部走出去,分别赴杭州G20峰会会址参观学习,赴天津振威、大连百奥泰等国内知名会展企业交流学习,赴深圳华为总部参观学习并交流座谈,拓展了业务,开拓了中心年轻干部的眼界。

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年轻干部来源

为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心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机制,采取调入、招录、招聘等多种方式不断夯实人才队伍,优化年轻干部来源。今年,通过考察,调入外系统优秀干部3人,充实了业务骨干队伍。又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过资格审查、笔试、体能文艺测试和面试等环节的筛选,选拔出了一批素质高、年纪轻、有特长的干部加入,为会展中心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充实了干部队伍。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

几年来,我们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选用年轻干部工作的发展不够平衡,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工作力度不够,还有论资排辈现象;二是由于受岗位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我中心近年来很少补充年轻干部,导致源头不足;三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中层干部出现了明显断层:四是在体制上还存在着不太适应的方面,有些制度措施不够完善等。

今后打算:1.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用人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多种新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解决源头不足问题;

3.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认真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果断调整不胜任的干部,为优秀年轻干部腾出位子;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