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0 19:10:06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1

随着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人们被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这些舞蹈中蕴涵着原始的生命态度,舞者为生命而歌,为生命而舞。这些舞蹈表达的人性的光辉与众不同,散发着一种巨大的自然能量。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舞蹈不仅是一切艺术之母,而且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人类学家认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舞蹈,舞蹈同人类一样古老。舞蹈的这些最原始的特质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的舞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怀着对这些珍贵的原生态舞蹈的敬仰,笔者对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体现生命的自然性

西南少数民族自古就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所谓的“天”就是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一部分。天地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是内在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绝对依赖而和谐。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舞蹈。这种原生态舞蹈,不是简单的原始舞蹈或民族舞蹈,也不是一种简单舞蹈动作的堆加或形式上的传习,而是一种整体生命状态的呈现方式。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同天地、万物及神灵沟通,而舞蹈就是人与万物沟通的惟一方式。舞蹈不是表演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中的舞蹈不是为了舞台表演而人为创编的,它因为其深厚的渊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内容,其中的某些仪式性的含义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舞蹈的服装、舞具都有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的远古含义。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所以,这种原生态的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

二、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内容极其生活化

西南少数民族的舞蹈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大众之中的,它以民间生活为基础,用舞蹈的方式表达生活的需求。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对原始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考察后认为:“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的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原始人类无疑已经在舞蹈中发现了那种他们能普遍地感受的最强烈的审美享乐。多数的原始舞蹈运动是非常激烈的。我们只要一追溯我们的童年时代,就会记起这样的用力和迅速的运动,倘使持续的时间和所用的力气不超过某一种限度是会带来如何的快乐。因这种运动促成之情绪的紧张愈强,则快乐也愈大。人们的内心有忧动。而外表还须维持平静的态度总是苦的:而能籍外表的动作来发泄内心的郁积,却总是乐的。”

比如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屋里屋外,只要一把芦笙或一把三弦,人们就能欢乐起舞。歌舞者白发而成,边歌边舞,舞步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歌舞者的情绪随着山歌的变化而变化。有打歌调称:“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再比如烟盒舞,这种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高潮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

再比如佤族的甩发舞,佤族妇女大部份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舞蹈。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这种源自内心的欢乐情绪通过歌舞的形式更强烈地“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原生态舞蹈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在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例如,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的“采茶舞”,也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等。这些舞蹈中的动作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以及盘茶、送茶等动作,还有彝族的“海菜腔”,它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再比如傣族的《象脚鼓舞》是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

这些舞蹈内容生动、丰富,反映的是鲜活的生活状态和场景;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舞蹈,舞蹈就是生活。

三、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突出体现了仪式化和图腾崇拜

“桑林中,崖壁下,或面向着咆哮奔腾的宽江长河,或围绕在柴芯的烈焰四周。火把的闪光映照出崖壁上的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像,击石的铿锵伴随着鼎沸的呐喊欢唱;头饰彩羽,身披兽皮的人们……从日出跳到日落,从黄昏舞到晨曦。”(引自《中国舞蹈史》)这就是少数民族仪式舞蹈精彩的描述。仪式舞蹈的主题是生命,它用富于宗教感情的既定舞蹈动作程序。以使人们以神圣的心理从这些程序中体验并深信不疑地感受到神灵对生命本体的佑助。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仪式舞蹈是一种流传久远,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影响极深的一种民俗现象。当征服与支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因手段的缺乏而难以实现的时候,盛大的仪式舞蹈就开始了。他们通过这种仪式舞蹈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意识到自身与群体的巨大潜在能动性。人们深信舞蹈可以超越现实,沟通神灵,于是不同部落产生了各具代表性的舞蹈,而这些舞蹈往往都是用于祭祀仪式的。

例如,哈尼族的芒鼓舞,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还有铜镲舞,这种舞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打鼓前要“祭鼓”,打鼓时边打边唱。

再例如,佤族至今仍然保留着“木鼓舞”的习俗。他们将“木鼓舞”看成很神圣的仪式。在佤族人们的历史上,“木鼓舞”通常在本族人受到外族人入侵时、村里的老人过世时、取外族人的头颅祭祀古神时,敲鼓而舞。现在“木鼓舞”在佤族大多在两种情况下跳,一是村民拉木鼓回村寨时跳,二是有重要的活动在木鼓房中所处的村寨中跳。“木鼓舞”原始风貌浓厚,动作丰富。舞者时而站成两横排或两竖排交错变动,时而相互拉手将木鼓围成圆圈伴随着鼓点而舞,舞蹈情绪激烈,狂野粗砺。在简单奔放的律动中勃发出生命的情感。

还有,面具舞也是当地先民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是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跳的一种舞蹈,其中的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除了认为万物有灵外,还信奉氏族的图腾。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象征和标记。涂尔干在分析图腾崇拜时认为,在氏族成员之外“存在着支配他们同时又支持他们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群体成员所激起的情感,这种情感已经深入氏族成员的内心,并且对象化了。为了对象化,这种情感就被固定在某种客体上,如图腾。于是某些东西就变得神圣了。图腾崇拜在于部落和氏族成员对图腾神圣感情和心理归依感。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讲:“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这种超凡的力量就是“图腾崇拜”。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这种方式强化了群体认同的标记性。例如,我们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中,常常见到牛头的出现。这就是体现对农业生活和力量的崇拜的牛头舞。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中国人的先民很早就和牛发生了关系。传说远古时候‘葛天氏’之乐,是表现农业生活的。表演时三人手里都拿着牛尾巴,顿足踏地,边舞边唱”。这在当地的民间舞蹈中得到了体现。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几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牛可以耕种、有力量,还能带来更多的粮食,在原始社会,有粮食就有生命,就有财富,所以牛的多少可以衡量财富的多少。对牛的崇拜,可以看到原始先民对农业的重视。

还有,基诺族视太阳鼓为神灵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太阳鼓舞是其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的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器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原始先民相信阴阳协调,天地交和,生命乃成。对产生生命的行为和器官有着近乎神灵的崇拜。他们把这种崇拜隐含在舞蹈动作中,以乞求获得孕育生命的能力。从这些舞蹈中可以看出原始先民对待情爱、生命的态度。

再如,傣族人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图腾,他们的孔雀舞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内容多为表现孔雀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这些舞蹈虽然道具不同、舞风各异,但都体现了对氏族图腾的崇拜、对生命的崇拜。

四、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这种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如同一本活得历史画卷,向人们讲诉着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他们对神灵、对生命的崇敬。舞者动作的内涵,舞蹈的内容,舞蹈所表达的信仰,以及舞具的神圣含义和它的活化石作用,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原生态舞蹈,其呈现过程是表演艺术;舞蹈的特定时间、空间与内涵体现了岁时节日民俗与人生仪礼;而舞蹈的服装和特定用具又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技术密切相关。所以,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无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这种舞蹈是舞者世世代代从先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具有生命的活力,是可以不断发展的活态文化艺术品。

五、结语

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圣殿中的一枝奇葩,处处体现着信仰和崇拜,体现着那一方水土人民对生活的真诚和感动。他们的舞蹈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热爱,没有粉饰与浮躁。因为大山里的人们深信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他们跳舞是为了示爱,打歌是为了庆丰收,击鼓是为了交媾,这些充满人性的东西完全不同于一般舞蹈形式的单纯炫技。他们的舞蹈不是技巧,而是生命本身。他们是在用生命舞蹈!

【参考文献】

[1]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2]爱弥尔.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2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风俗习惯等等,提高孩子们的知识面,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傣族孔雀舞为例,傣族以孔雀舞最为闻名,孔雀舞主要以对孔雀的拟态为主,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勤劳、善良和幸福生活的吉祥鸟,因而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常常与孔雀一起,欢快的起舞。又以壮族对山歌时的舞蹈为例,壮族人对生活充满向往,一边欢快的对歌,一边奔放的进行舞蹈,壮族由狩猎到农耕生活的进步,以及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都在壮族舞蹈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还有维吾尔族、佤族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其舞蹈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少数民族舞蹈手工区:这一区域主要由幼儿园的日常手工课环节演变而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舞蹈老师引导孩子们收集少数民族乐器、风俗照片、舞蹈服饰资料等众多方面,通过孩子们对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知识的充分了解,进一步制作相应的少数民族舞蹈服装和视频。同样以傣族的孔雀舞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漂亮精美的孔雀头饰,还有孔雀裙子等,结合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们学习少数民族舞蹈时的成就感。又以维吾尔族的民族舞蹈为例,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简单的维吾尔族方帽,还有常见的维吾尔族小马甲等等,以男生小朋友和女生小朋友一组的方式,学习舞蹈《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2)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提高民族舞蹈乐趣。

家长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另外一名重要老师,因而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充分融合少数民族舞蹈,必须要加强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在幼儿园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导家长的参与,促进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从而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设置半个月一次亲子互动日的方式,以家长带着孩子共同进行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表演,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制作等方法,营造良好的亲子互动氛围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环境,提高了幼儿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选取部分在民族文化博物馆、艺术团等地方工作的家长,为其他家长和孩子们介绍相关少数民族舞蹈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具体内容,并带领台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孩子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总而言之,需要促进家长对少数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从而赢得家长的充分支持,幼儿园和家庭两方协作,为孩子们提供愉快的少数民族舞蹈学习氛围。

2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舞蹈时应注意的内容

少数民族舞蹈的种类较多,需要根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筛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先选取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活动,结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当选择特点较为明显,简单易记的舞蹈音乐,如维吾尔族的《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傣族《孔雀舞》等等代表性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还应当选择题材较为多样化的音乐,从而保证孩子们在体验不同少数民族舞蹈的同时,丰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3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早期,少数民族舞蹈就已经传入内地,也改变了中原王朝宫廷乐舞的具体形式,对于汉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有普遍性。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对中原宫廷乐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还帮助了乐舞文化对中外的传播,也使民族的团结加强了不少,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了促进的作用[1]。在中华舞蹈史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地位不仅比较高,还比较重要。

在祖国的舞蹈艺术界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比较特殊且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很好地传达新颖的时代信息,例如城市的良好发展、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等,用热情、传神的舞蹈姿势在表演舞台上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利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一传承下来,使它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民族气息和特色,其舞蹈语汇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风格。例如北方的舞蹈传承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刚健豪放,而南方舞蹈则是婀娜秀丽;在平原地区的舞蹈比较柔美细腻,而高山的舞蹈则是奇特潇洒,各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各有特色和光彩。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家,他们的舞蹈成就比较突出,不仅在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还在舞蹈创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藏族的卓玛、白族的杨丽萍和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等等,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舞蹈家。

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情况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在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比较注重于对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而忽视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的分析。由于舞蹈是一种表演形式,只有进行演出才能够展示给世人,然后被人熟知直至被人了解、欣赏。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做好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够将这个舞蹈完整的流传出去[2]。部分人并不赞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还有部分人认为整理编修工作需要依靠专家才能进行。但我国的舞蹈专家仍然还处于成长期,无法完全胜任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只有让比较熟悉各地群众喜好的文化干部来进行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完全做好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同时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开始进行分支研究。改革开放使人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舞蹈艺术创作各种变化的表现力也因各种现代化技术产品的引进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进行保护和如何促进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是当时舞蹈艺术工作者思考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20世界90年代开始慢慢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艺术的中心走去,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出台的各种民族政策也保证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相比60年代,具有越来越高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60年代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对舞蹈创作的探索、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和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2000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重点的保护对象。同时民族学者、舞蹈艺术教育者、民俗学者等各种专家,都对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是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项目。各国舞蹈家在近十几年开展了十几次相关“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国际会议。国内外对于舞台艺术舞蹈、地域民族表演舞蹈等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仪式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生活类的舞蹈一般都是群众组织的舞蹈活动,这些生活性的舞蹈在现今也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其也会有突破性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的建立,而给各国游客展现具有自身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对于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保证民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好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要传播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还要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给广大群众观赏。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文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深远意义。必须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加以重视,才能拓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丽娟,杨春雪.刍议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

[2]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4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是少数民族艺术重点学科基地,是中国民族舞蹈家的摇篮。学院在培养有特色、综合素质全面、有较高实践与理论研究能力的民族舞蹈高级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肩负着继承、发展、弘扬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融少数民族舞蹈教育、表演、创作研究为一体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心。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科创立于1957年,经50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含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次学历教育和舞蹈表演、教育、编导、史论以及舞蹈钢琴伴奏等多个专业教育的格局。同时具有艺术硕士(MFA)学位授权点。几十年来,学院培养了数千名优秀的民族舞蹈编导、教育、表演及管理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其中许多人成为专家学者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目前舞蹈学院有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500余人。

舞蹈学院有一支荟萃了多民族,实力雄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25人,其中不乏享誉国内外的舞蹈教育家、编导家和表演艺术家,他们使舞蹈学院在担任高层次的民族舞蹈教育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为培养创造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民族舞蹈优秀人才,学院建立了基础技术技能课程、民族舞蹈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基础理论课程相辅相成的四大课程体系,且基本形成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实习体系。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舞蹈学院的特色,不论是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还是舞台表演在国内均处于地位。

数十年来,舞蹈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东方风韵》少数民族舞蹈系列教材14部、民族舞蹈教学剧目近100部;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100项,教学科研获奖180余项。创作舞蹈作品200余部,如大型舞剧《凉山巨变》,大型鼓乐舞《东方朝阳》、蒙古族舞剧《马头琴的传说》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群舞《奔腾》《长白祥云》《红河谷?序》《高原》《锦绣中华》《云岭飞歌》《东归英雄》《摆手女儿家》《废墟上的赞歌》《翻身农奴把歌唱》《草原汉子》《锦鸡炫美》,三人舞《牛背摇篮》《禅心》,双人舞《出走》《天唱》《遇》,独舞《萌动》《飒韵》《蒙古人》《五彩云霞》《傣女》等。在中国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1~9届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舞蹈比赛、中央电视台“CCTV”电视舞蹈大赛以及国内外其他各类舞蹈大赛中,荣获众多创作、表演金、银、铜奖等奖项。

舞蹈学院除经常承接国内大型演出外,还先后数十次应邀赴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十余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访问演出。以鲜明独特的舞蹈风格、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和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5

    民族舞蹈的精品佳作应该是反映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同时强化和突出该民族舞蹈的风格韵味特征,而绝不是使风格特征淡化、削弱、歪曲以至消失。如果进行创作时,只抓一点外在的元素,忽视各个民族舞蹈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及其深邃的内涵,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更不用说那些歪曲了民族的形象、违背民族的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创作”了。

    其实在我国民族舞蹈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许多舞蹈精品,如蒙古族的《鄂尔多斯》、黎族的《三月三》、维族的《摘葡萄》、藏族的《洗衣歌》、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等。这些舞蹈有的是从群众自娱性舞蹈加工改编为舞台艺术节目,有的是从生活中获取素材,根据新的内容进行新的创作。不论是加工改编的还是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新意,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而极为可贵的是,这些舞台艺术作品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该民族的舞蹈风格特征。这些舞蹈中创新的舞蹈步伐、舞姿、动作等为该民族和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可,成为了该民族舞蹈的一部分,丰富了该民族的舞蹈艺术宝库,并在该民族和全国广大群众中流传。

    笔者走访了许多民族舞专家、学者和编导,不少人认为,少数民族舞蹈也需要不断地吸收借鉴,才能促成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问题是在吸收借鉴的时候,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不能忘记少数民族舞蹈的“根”,不能丢掉少数民族舞蹈风格韵味这个最根本的元素。而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舞蹈都是有根的,那就是有着数千年积淀的民族人文文化底蕴。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211-02

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历史渊源

少数民族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一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部落间的战争和原始宗教等活动,一部分是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如佤族、景颇族的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纳西族的东巴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藏族的羌姆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受宗教影响形成的面具舞蹈;还有一些自娱性舞蹈则植根于本民族生活,但已带有了表演艺术的性质。

二、广场体育文化的形成

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是以城市开放的广场为平台,以城市广场设施为物质基础,开展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1]。广场体育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广场,没有广场也就无所谓广场体育文化。

20世纪 80 年代之前,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缓慢,一般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没有广场或者广场很小,而大型广场则是少之又少。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形式多样的城市广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尤其一些大型的城市广场,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休闲、娱乐、健身,各种各样自发性群众组织的文体活动悄然兴起,广场体育文化逐渐形成。这是一种粗放的、无序的体育文化形态。此后,地方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对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加大管理力度,对各种体育活动进行梳理和规范,避免了各种不利于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事件的发生,广场体育文化才真正成熟起来。目前,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的走、跑类及太极类外,舞蹈类等各种新型体育文化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活动组织形式日益规范化、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体育文化活动更加成熟。

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在广场体育文化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

(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

民族民间舞蹈萌芽于人类原始社会,是人们最早用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态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历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也不例外,起初,舞蹈是全氏族或部落、村寨的集体活动,几乎是每个成员必备的技能。原始信仰产生后,舞蹈和原始宗教意识相结合,形成早期的宗教舞蹈,并进而发展成习俗舞蹈和礼仪、祭祀舞蹈[2]。发展到现在,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已经集动作美、音乐美、人体美和服饰美于一体,吸引了众多的舞蹈爱好者,并且深受大家的喜爱。他们无论男女、不分老少,无论民族、不分职业。由此可见,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无论古代还是现今,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

(二)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自娱性

从云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产生的动因看,在表达丰收的喜悦、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颂赞以及教育后代,倾述爱慕、 欢庆婚嫁时都会跳起。如景颇族居民用目脑纵歌舞进行历史教育;佤族居民建成新房以后,邻里乡亲来跳贺新居舞等。大家通过舞动身体表达内心乔迁新居的喜悦之情,具有明显的自我娱乐性。这也恰恰符合了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参加者休闲、娱乐、放松的心态。

(三)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能够强健身体

原始民族的舞蹈动作一方面源于生产劳动,一方面源于模仿野兽搏击,动作的动感性强,粗犷有力。至于发展到后来单纯为表现人体美,展现心理情感时,民族舞蹈还是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原始动作,但运动幅度、运动量并未减少,有的甚至是加大。如白族的霸王鞭,表演者手拿霸王鞭做各种动作,时而鞭体磕肩、腿,时而触胸、敲地,时而前进,时而穿花,步伐多种多样,有进有退,下蹲转身,跳跃停留等。再如,佤族的“剽牛舞”、“射日舞”;傣族的刀舞、棒舞、棍舞、拳舞等;彝族的“跳月琴”;哈尼族的“竹筒舞”[3]。正是由于民间舞蹈大多具有跑跳频繁、运动量大的特点,所以少数民族舞蹈爱好者在广场上除了将其作为舞蹈表演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健身方法。

(四)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展现出原生态的表演性

广场少数民族传统舞蹈的观众与舞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如常见的彝族左脚舞,就是在龙头弦子的伴奏下,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大圆圈,舞者们时而蹉脚闪腰,时而折步跌脚,时而甩腿对脚,时而摆手转身,舞步整齐统一,舞姿轻盈健美。大有原生态表演的感觉。而且由于动作的重复性和规律性,观众在一旁只要多看几遍,难免会跃跃欲试,只要加入到圆圈队伍中也就自然从观众变为表演者了。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深受大家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与广场体育文化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极大地丰富了广场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72-01

随着近些年来出现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印象》的推广,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已经渐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些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之中,蕴藏着西南少数民族对生命赞美而又谦卑的态度。这些少数民族舞蹈与传统的舞蹈相比,其艺术内涵以及所要表达的人性光辉都完全不同。因此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研究,可以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可得到进一步地了解。舞蹈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体现了一个民族精神,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所以说,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实际上就是对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能利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延伸。

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对自然能量的崇拜

长久以来,西南少数民族都是出于农耕的状态,这首先就为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状态和信仰奠定了基础。西南少数民族同胞将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的追求贯彻到了其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人们敬畏自然并且服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为了体现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本性以及相互依赖,共同存在的生活状态,西南少数民族同胞便创造出了一种别具风格的舞蹈形式。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原始舞蹈、民族舞蹈或简单的日常劳作以及祭祀形式的延续,其还体现出了少数民族同胞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命状态及精神面貌。在以往,西南少数民族常常通过舞蹈等形式以求与自然界的万物实现沟通和交流,这种生活中的舞蹈,最初并不存在表演的用途,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已经逐渐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在重大的仪式或一些节日庆典活动中加入大量的舞蹈表演项目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舞蹈之中,各个不同民族的舞蹈服装以及道具都具有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例如,基诺族太阳鼓舞中象征神灵的太阳鼓,藏族拜山神舞蹈中的玛尼石等等。

二、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的生活化元素

作为西南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舞蹈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同胞精神生活中的基础,没有别的艺术形式能够取代舞蹈在西南少数民族同胞心目中的地位。在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中男女青年常会通过跳土风舞来进行择偶,无论是在室内还是田地里,只要有一把弦,众多青年男女便能开始毫无顾忌地跳起舞来。这种舞蹈的舞步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节烈,舞者的情绪也会随着舞蹈的激烈程度而产生不同的变化。彝族人在跳舞的过程中,无论男女老少脸上一律都洋溢着欢喜的神情,彝族人认为不跳舞的话人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三、西南少数民族舞蹈中的图腾意象以及宗教情节

作为东巴祭祀仪式中跳的东巴舞,它是为了超度亡灵而创作的。原始的东巴教认为,人死了,躯壳就死了,灵魂也就不存在,这样就要由东巴来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又如,孔雀舞是傣族人的民族精神图腾,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的内容表现了孔雀的生活习性;舞蹈动作大多是表现孔雀的动作,在半蹲姿势的基础上有节奏的颤动着,身体和手臂每个部位都弯曲着,其动作大多集中在手臂上,有标准化的位置图和步法,各个动作都有鼓语伴奏。这些舞蹈尽管舞风不同,道具各异,但是都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氏族图腾的崇敬。

四、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人类的艺术瑰宝

如同一本活的历史画卷,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舞蹈向人们描述着那里的先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神灵的尊敬。其艺术价值体现在舞蹈蕴含的内容、舞蹈表现的信仰、舞蹈者的动作涵义和舞蹈用具的圣洁的含义以及舞蹈本身的活化石的作用之中。表演艺术是原生态舞蹈的呈现过程;那时的节日民俗和人生仪礼通过特定的舞蹈时间、空间与内涵来体现;然而舞蹈用的服装和工具和相关的特殊制作加工工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作为一种非常稀有的艺术形式的西南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是舞蹈者从世代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是生命的沉淀,是必须传承发展的活的文化艺术品。

五、结语

迄今为止,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还只是在发展阶段,远没有达到理想中的要求。究其原因,只是人们在把握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文化精神不得当造成的,这种在文化层面的肤浅认识,只能使发展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变得更加艰难。因此,只有结合传统舞蹈文化的精髓与现实文化的意义,在广阔的空间里充分发扬舞蹈文化,才能够构建一个全新而且独特的舞蹈体系。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8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科创立于1957年,经50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含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次学历教育和舞蹈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及舞蹈钢琴伴奏多个专业教育的格局。同时具有艺术硕士(MFA)学位授权点。几十年来,学院培养了数千名优秀的民族舞蹈编导、教育、表演及管理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其中许多人成为专家学者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目前舞蹈学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500余人。

舞蹈学院有一支荟萃了多民族,实力雄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33人,其中不乏享誉国内外的舞蹈教育家、编导家和表演艺术家,他们使舞蹈学院在担任高层次的民族舞蹈教育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为培养创造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民族舞蹈优秀人才,学院建立了基础技术技能课程、民族舞蹈课程、基础理论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相辅相成的四大课程体系,且基本形成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实习体系。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舞蹈学院的特色,不论是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还是舞台表演在国内均处于地位。

数十年来,舞蹈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东方风韵》少数民族舞蹈系列教材14部、民族舞蹈教学剧目近100部;出版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百项,教学科研获奖180余项。创作舞蹈作品200余部,如大型舞剧《凉山巨变》、大型鼓乐舞《东方朝阳》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群舞《奔腾》《长白祥云》《红河谷•序》《高原》《锦绣中华》《云岭飞歌》《东归英雄》《摆手女儿家》《废墟上的赞歌》《翻身农奴把歌唱》《草原汉子》《葡萄熟了》《锦鸡炫美》《石人与天鹅》,三人舞《牛背摇篮》,双人舞《出走》《天唱》,独舞《萌动》《飒韵》《蒙古人》《五彩云霞》《傣女》《打鼓佬》等。在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1~10届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以及国内外其他各类舞蹈大赛中,荣获众多创作、表演金、银、铜奖等奖项。

舞蹈学院除经常承接国内大型演出外,还先后数十次应邀赴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数十个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访问演出。以鲜明的民族舞蹈风格、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和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一、体育舞蹈与音乐的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又叫作国际标准交际舞,源自于欧洲的宫廷舞和美洲的土风舞,慢慢的在世界各地得到改进和发展,最终在英国皇家舞蹈协会的努力下统一规范成了国际标准交际舞,又叫做体育舞蹈[1]。它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拉丁类和摩登类,两大类分别包含五个小类伦巴,恰恰,牛仔,桑巴,斗牛。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狐步。这十类舞蹈均有自己的舞步和音乐风格。目前规格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体育舞蹈比赛有世界体育舞蹈锦标赛和“黑池”,体育舞蹈的音乐多采用管弦乐和轻音乐同时加入了音效,以满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体育舞蹈。体育舞蹈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其中包括竞赛,社交,培训教学等方面。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些体育舞蹈发展较快的国家来我国大陆进行教学或表演,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进行了较早的推广[2]。慢慢的传入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湘西。吉首大学这座湘西的高等学府设有体育舞蹈专项,并在2012年5月份承办了第六届全国体育舞蹈大赛暨湖南吉首首届广场健身舞大赛,促进了体育舞蹈在湘西地区更好的发展。目前在湘西地区还有较多的体育舞蹈的培训机构进行着少儿和成人体育舞蹈的培训工作。湘西地区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对于苗鼓每年“国际鼓文化节”以及每代苗鼓王的选拔活动,2014年国际鼓文化节高峰论坛在吉首举办,在1995年8月份,在中央电视1套的第74期“艺苑风景线”栏目中,播出了苗族舞蹈及土家族打溜子等节目。2001年3月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东西南北中”栏目中播出了湘西苗族民歌。少数民族的音乐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由于体育舞蹈的国际性、外来性以及比赛规则的限制使得湘西少数民族民族音乐尚未进入正式的体育舞蹈比赛音乐中。

二、湘西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及其与体育舞蹈创意结合价值

1.湘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湘西少数民族音乐以人口较为众多的土家、苗族的音乐为主,多产生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以下4类:民族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歌。民族器乐中既有土家族热闹喜庆的打溜子,又有恢弘大气的苗鼓,还有风趣活泼的咚咚奎等等。在湘西的民歌中有缠绵抒情的小调,铿锵有力的号子,规律的节奏,变换的拍子来表达着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亦有载歌载舞的戏曲和说唱音乐[3]。

2.体育舞蹈的音乐特征

没有音乐的舞蹈,就像人失去了灵魂。“载歌载舞”一词充分的体现着音乐与舞蹈与生俱来的结合性。舞蹈的结构框架、情节发展均受音乐的影响,一首完整的音乐由开始、高潮、结局等组成,同样一支完美的舞蹈也是在一整首音乐的伴奏下完成,经过开始、高潮、结局。舞蹈的旋律在音乐的旋律下进行完成,各种音乐元素在旋律下形成统一体,各种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艺术风格的表现统一于音乐旋律之下。

如在拉丁舞中伦巴舞是柔情、缠绵多表现两个人的浪漫爱情,因此它要求的音乐多为舒缓,节奏较慢的伦巴舞的音乐节奏为4/4拍,通常每分钟有27―29个小节。恰恰舞是俏皮、活泼表现男女之间俏皮、性的舞蹈,音乐节奏较快,恰恰舞活泼欢快,节奏较快,通常每分钟有30-32个小节,也是4/4拍,每个小节为四拍,强拍在第一拍。桑巴舞则为激情四射,节奏更快些多为2/4或4/4拍通常每分钟有52―54个小节,每个小节为四拍。斗牛舞刚劲勇猛,节拍为2/4拍通常每分钟有60-62个小节,八拍一轮回。牛仔舞每分钟42-44小节。

在摩登舞中的华尔兹舞姿优美,加上三拍子的音乐又是那麽动人,舞曲的抒情中即有情侣间的些许浪漫又有难舍难分的哀怨气息,因此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都极受欢迎。狐步舞是4/4的节拍,每分钟三十小节左右,音乐中充满恬静自得,运用quick和slow的节奏处理方式使舞蹈更加行云流水。探戈2/4或4/4拍,每分钟三十三小节左右,音乐抑扬顿挫,刚劲有力。维也纳华尔兹又称作圆舞曲是3/4拍,它比华尔兹更快些,每分钟约有五十六小节。快步舞是4/4的节拍,每分钟约有五十小节。

3.湘西少数民族音乐对体育舞蹈的影响

(1)多样的湘西少数民族音乐丰富体育舞蹈音乐

体育舞蹈的音乐有十大类,每一类更是有多首不同的曲子,来满足不同风格特色的体育舞蹈。而湘西少数民族音乐更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土家族喜庆、热闹、充满生活元素且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打溜子可以充实适应较快的桑巴舞音乐,诙谐幽默充满儿童色彩的咚咚奎可以丰富恰恰舞的音乐,鼓点清晰、节奏较快的苗鼓可以充实牛仔舞的音乐,湘西民歌中缠绵抒情的小调可以丰富伦巴舞的音乐,铿锵有力、浩气冲霄的劳动号子可以丰富斗牛舞的音乐等等,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等艺术均源自于生活,因此湘西少数民族音乐推动着、丰富着体育舞蹈的音乐。

(2)湘西少数民族音乐对体育舞蹈的促进

体育舞蹈这一外来事物,在我国较为发达开放的地区发展迅猛,人们的接受程度较高。然而在湘西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发展较为落后。用湘西本地区人们广为熟悉的民族音乐伴以体育舞蹈,例如,在苗鼓的伴奏下,进行牛仔的舞蹈。在打溜子的伴奏下,舞动桑巴。等等。这样人们用着自己熟悉音乐舞动着外来的体育舞蹈,这样极大的促进着体育舞蹈在湘西地区的推广和发展。这种湘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极具生活性其中包含着甜蜜爱情、生产劳动、有利于激发舞者的表现力,使舞蹈的穿透性、感染性更强。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都给体育舞蹈者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音乐下进行着身体的舒展,感情的宣泄,有利于提高舞者的运动能力,身体的柔韧性、速度、耐力等,以及在音乐下加强对舞蹈动作的记忆能力[4]。

三、湘西少数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的创意结合

1.加强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应用

体育舞蹈的音乐在市场上很少有卖,适合表演、教学、训练的专门音乐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体育舞蹈的传播和发展[5]。使用cubuse软件对湘西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部分修饰,包括节奏的处理,音速的调整,淡入淡出等,优化其音质和音效,制作出较慢节奏,以适应初学者包括少儿和老年人,制作出正常音乐节奏适应各类比赛或表演的体育舞蹈的十类舞曲,同时多媒体制作好的音乐还可以网络的方式传播输、分享给体育舞蹈爱好者,使其更加方便有效的使用。

2.加强两者创意融合的传播与推广

在大型活动、电视、网络节目等多种方式进行湘西少数民族音乐伴奏下的体育舞蹈表演,在大众健身者和拥有更多说话权利的广场舞大妈中进行推广,立足于湘西地区现有的少数民族音乐加以体育舞蹈表演。利用名人的效应,在全国的体育舞蹈赛事中,选取国家职业组的冠军选手进行表演,这样会有更高的可信度和传播的时效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进行传播,利用网络(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进行传播。

3.加强科学研究,提升两者创意融合的科学性

首先,体育舞蹈专业的高等学府要担起这份重任,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大胆创新音乐形式,广泛应用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在体育舞蹈中。

其次,在体育舞蹈的音乐教材中不能仅局限与国外的交响乐(管弦乐),要对于本民族的音乐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尤其是已经制作成熟的湘西少数民族音乐。在同时艺术类中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也应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年龄、专业水平等在不同的课堂阶段使用不同类型的制作好的湘西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体育舞蹈的伴奏。

4.赛场音乐安排中开展试点与推广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以及各类体育舞蹈的管理机构应更多的制定规则加强宣传,引导湘西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走进各类少儿体育舞蹈的考级中,体育舞蹈教师进修培训中和体育舞蹈的竞技比赛中。全国的体育舞蹈赛事也应更多在湘西地区举办,促进体育舞蹈在湘西地区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5.湘西少数民族音乐与体育舞蹈创意结合案例

湘西少数民族音乐曾经与体育舞蹈结合过的典型案例,在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国标舞《明天我们结婚吧》由北京舞蹈学院的李航、娄慧进行表演,舞蹈开场采用了大气磅礴的排鼓、大鼓、小鼓、等民族乐器,伴以俏皮活泼的牛仔舞,用此种方式来表现两人新婚前的喜悦心情,也是整个节目的开始。随后采用锣、钹、镲等独具湘西特色的乐器进行伦巴舞的抒情阶段,来表现二人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在排鼓、大鼓、小鼓、锣、钹、镲等乐器的合奏下,进入故事的尾声阶段.在最后通过音乐处理软件剪辑插入了“亲爱的,我们结婚吧”一句歌词作为舞蹈最后的造型动作。《蝶恋》同样也是在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国标舞由温亮富,孙荣编导.上海电影艺术学院的选送的作品,采用的音乐是的选段。

参考文献:

[1]姜桂萍.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刘阳.试论体育舞蹈音乐的“中国化”[J].大舞台,2013(6):279-280.

[3]熊晓辉.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概述[J].毕节学院学报,2011,29(2):71-75.

[4]王汝尧,孙玉芹.对中国民族音乐融入体育舞蹈的探讨[J].体育研究,2013,255:109.

[5]徐凤萍.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思考[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6.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10

一直以来,艺术文化都会寻求教育作为扩大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渠道,完成由点及面的推广。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同样可以选择教育作为最佳的宣传推广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建构以幼儿为中心的民族艺术教育体系与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让社会提高对传承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度,积极加入少数民族舞蹈的幼儿素质教育传承模式建设的讨论中来。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在幼儿素质教育中不断增多,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自信自觉担起传承重任;同时,也可以让汉族幼儿接触到其他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和谐繁荣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教育的传播扩散,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无疑能为继续壮大文化内涵与规模提供良好的素材,同时也可以满足各民族在传承实践中的探索需求。可见,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传承与幼儿素质教育的关系

1.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其智力,激发其潜能,初步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儿童舞蹈艺术教育内容的融入,使幼儿可以在轻松欢乐的表演中激发生活情趣。舞蹈旋律的优雅感一定程度上能熏陶幼儿的性情,使其在积极表现的渴望中激发出自我表达的潜能,能开发幼儿的行动创造性,并且使幼儿对真善美的判断力大大提升。可见,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必要性分析

(1)全面促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民间传承。文化的传承既要体现“传”的系统性,也要体现“承”的合理性,因此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而言,需要借助人的力量来完善“传”和“承”的过程,即需要传播者和继承者两个主体,前者是发起人,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新形势下,我们应转变思路,主张从幼儿教育入手,让幼儿从小开始适当接受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培养,从而在兴趣培养和技能训练中挖掘更多的文化继承者。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其教育的质量程度关系一个人未来的人生发展,而且人的个体意识从幼儿起慢慢便形成了特有的习惯、倾向或态度等特点。适当在素质教育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将有助于幼儿成长后对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较稳定的兴趣和喜爱,对于舞蹈艺术的情感关注也会愈加饱满,也就能够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传承做出更多的努力。

(2)有力推动幼儿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幼儿教育的培养,不单单能开发幼儿的智力因素,还能开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能够影响人的行为的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幼儿的未来成长需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良性影响。当幼儿开始全面接触少数民族舞蹈后,会被颜色鲜艳、风格特异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深深吸引,陶醉于情感表达丰富的民族艺术元素中,或有了美术创作的兴趣,或有了欣赏民族乐曲、歌曲和舞蹈的乐趣,或着迷于倾听舞蹈背后的民间传说,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可以被直接表现和培养的地方。因此,加强幼儿素质教育中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能够让幼儿充分培育审美观,不断感知少数民族舞蹈的价值取向,从而有力推动幼儿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3.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幼儿表面看上去具有低龄化的不成熟特征,但完全能够接纳学校对其所提供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幼儿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载歌载舞的形式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而且,幼儿特殊的心理感知能够迅速捕捉到舞蹈中的欢乐元素而产生愉悦感,自然愿意更多地欣赏舞蹈。很多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而幼儿也往往借助生活经历来学习理解,因此,少数民族舞蹈也会结合幼儿对生活的理解来使其完成学习。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阶段的各种认知能力已经能够使其从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掌握更多的直观信息,能够将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重新演绎出来。综上所述,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是可行的。

4.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幼儿素质教育中传承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殊意义

少数民族舞蹈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25-01

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更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厚重的文化色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大多能歌善舞,并完成着传承与保护本民族的舞蹈文化的历史使命,而国内各大高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与传播艺术文化的基石,更应该在发展与完善我国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强调发展舞蹈艺术的民族性。

一、我国舞蹈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仅有少数的学校设立了民族舞蹈教学课程,且这类课程的学习对象只限于专业艺术生。在大学教育阶段,国内只有几所舞蹈专业的本科学校设立了舞蹈教学专业,它们的教学目的是为表演行业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舞蹈专业的技巧性,以后的发展方向基本以舞者,演员为主。还有很多高校把培养重点放在舞蹈基本教育的训练上,对于民族性舞蹈的教学至局限在形体锻炼时,忽视对学生舞蹈感情和文化的培养。另外,我国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舞蹈精神,这给高校舞蹈教育的民族性培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资源,但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因为受到课程设计,职业规划及师资团队的局限,舞蹈教育的民族性并未完全的得到体现,很多学校只是设立了单独的或者少量的少数民族舞蹈课程,使我国学生接受民族性舞蹈教育的培养受到约束,各种舞蹈类型的教学设施分配不平衡,教学方向缺少人文素养,缺乏多元化及多样性的栽培机制。

二、我国的舞蹈教育如何体现民族性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学的重要部分,而民族性的舞蹈文化是我国舞蹈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我国舞蹈教育体系中加入民族性的文化内容,将民族性深厚的舞蹈传统文化及舞蹈内涵,是完善我国舞蹈教学体系应该追寻的目标。各大高校应当注重在舞蹈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设计及课程开展上进行民族性文化的设计,使先到舞蹈教育的民族性理念渗透到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传播民族性舞蹈文化创设有利的条件。

(一)培养民族性舞蹈文化的教育理念

舞蹈教育机制注重舞蹈文化思想的交流,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文化具有多样性及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遇到民族舞蹈的传播者及很多令人赞叹又优雅美丽的民族舞蹈时,就好比一个艺术大师曾经说过的,我们无需用自己好奇及窥探的眼神去打扰和干预他们的表演,如果我们有兴趣将他们的地区性文化作为创作资源时,那也不要使别人误会我们创作的作品才是最好的诠释。各大从事舞蹈教学的高校和研究舞蹈教学民族性特征的学者,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舞蹈文化就行改造的基础上,应当尽量的保持舞蹈文化的精髓,在审美及艺术价值上尊重原创的设计,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给以最高的认同与保护,而不要将它摧毁。现代文化的介入也许会对民族一人的生活带来干扰,但只要怀着尊重与虚心研究的精神,对民族舞蹈文化给予肯定,就可以帮助少数民族人民更加理性的保护少数民族的舞蹈资源。

(二)注重舞蹈教材设计的民族性

少数民族的舞蹈在长时间的沿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少数民族地区深厚的舞蹈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仰、艺术审美及道德、价值观念等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都通过舞蹈表演的姿态、节奏及风格表现出来,甚至有时候还会扩展到音乐的曲调模式、演员的服饰及乐器的选用中。要使舞蹈教学的教材设计体现民族性,就需要通过民族风俗及文化历史的角度,在把握舞蹈教学的民族性本源上,提取哪些可以反映少数民族典型的心理状态的动作语言,使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体验到这个民族特有的舞蹈文化风格,从而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传播民族舞蹈的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性的舞蹈教学机构,在民族舞蹈教材设计上需要注意的另一个要点就是民族舞蹈的训练练:(1)在民族舞蹈教材的设计中,要利用一系列的难度逐渐升高的民族舞蹈单元设计舞蹈教材,使学生受到民族性舞蹈风格的训练;(2)要将不同难易程度的民族舞蹈动作收入教材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形体,进而提高身体的灵动美及立体感,最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做到舞蹈动作的收放自如,表现舞蹈作品感情的张力。坚持舞蹈教材的民族性训练课程设计要再保持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性的条件下进行,使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保存民族舞蹈文化的艺术价值又能够符合现代舞蹈教学的理念,符合现代社会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

(三)体现舞蹈教学目的的民族性

根据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及不同的舞蹈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国的舞蹈文化被分成很多领域。作为一个变化的文化体系,它缺乏稳定性,一直都处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时代的人民对舞蹈文化理解存在不同,再加上社会发展变化之快及各种不同文化类型的融合,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也在逐步的改变过程中。因此,在舞蹈教学课程中,在教学生把握各种舞蹈形态及动作的同时,还要向同学们讲述与分析该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历史发展。这种动作语言及节奏韵律的配合能够使同学们更加准确的把握少数民族地区舞蹈动作的理论知识及风格特色,进而使学生们可以在这些知识的吸收下进行再创作,重新带来自己理解重的民族风舞蹈文化。

我国舞蹈教学体系应该尽可能的在高校课程设计内寻求民族性的文化指引,进而以传播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为重要任务,对舞蹈教育的民族性给予最全面的引导与普及。将人文历史,科学创新结合起来,一起为保护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特色资源服务,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完善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怡.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几点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0(06).

[2]崔琰.新时期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探讨[J].艺术教育,2013(05).

[3]刘妍.高校开设中国民族舞蹈课的可行性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4).

[4]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5]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6]傅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J].民族艺术,2010(01).

[7]陈林宜.高校公共舞蹈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舞蹈,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