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4 09:17:41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1

一、组织学习研讨

需有学习资料、个人学习笔记、集中研讨记录

二、广泛征求意见

需有征求意见方案、征求到的原始意见、班子的征求意见情况综合及班子成员个人的征求意见汇总清单

三、开展谈心谈话

需有谈心谈话方案、谈心谈话原始记录

四、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提纲

需有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个人发言提纲,以及“三个清单(查找问题清单、整改项目清单、落实结果清单)”

五、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需有各党员之间的批评材料。

附:

最新民主生活会发言范文2019年民主(组织)生活会 全套通用材料2019-02-12

民主生活会关于思想政治、执行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发言提纲2019-02-11

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组织生活发言材料2019-02-11

2019年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2019-02-08

2019年普通党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2019-02-08

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2019-02-07

2019年民主生活会谈话记录2019-02-07

不准共产党员信仰宗教和参与宗教活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提纲(简要版)2019-02-07

在县委常委班子2019年度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纲2019-02-07

统计局副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2019-02-07

2019年党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2019-02-06

乡第一副书记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2019-02-05

2019年纪委书记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对照检查情况报告)2019-02-03

发改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2019-02-01

民主生活会批评意见汇总2019-02-01

乡村振兴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稿2019-01-31

人大领导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提纲2019-01-31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2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内隐学习是当代心理学家新近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类型,是当今学习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对内隐学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无意识认知心理过程与机制的了解,同时,对教育教学等诸多实践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通过实验对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进行研究的学者是Reber[1,2]。Reber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复杂知识的无意识获得问题。所学材料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任意排列但事实上却符合一定“语法规则”或者说是由这些语法规则生成的字母串。Reber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内隐学习这一崭新的领域,同时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内隐学习的第一个研究范式――人工语法范式。

Reber在其内隐学习的研究中采用指导语分离技术分别引发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发现了内隐学习在复杂语法学习中的优势效应,即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好于外显学习。我国学者张翔和杨治良[3]在有关指导语作用的研究中也验证了指导语的这一分离作用。Brooks和Reber等人[4,5]在他们各自的实验中应用指导语技术都达到了预期的分离性结果。按照Schacter等人[6]提出的提取的意识性标准(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简称RIC)的逻辑,两种测验引发了两种不同的提取,进而可以证实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差异。鉴于此,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人工语法范式下的指导语分离技术。

学习材料是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操作的第一要素。通常使用言语材料的研究较多,在人工语法范式中,大多数研究者[7~9]使用的是英文辅音字母。近年来使用其他言语材料的研究也很多,比如,Axel Cleeremans[10]试图使用法语单词作为材料来研究现实生活中学习了多年的正确拼写的规则,Greene等人[11]在研究转换推理关系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是日语的平假名。目前,在材料的使用上研究者们还从言语材料发展到了非言语材料。杨治良等[12]使用人物的半身照片研究在社会认知的人物特征识别范畴内的内隐学习“三高”特征;Chun[13]在研究空间注意中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是一块模板,上面有许多不同颜色的旋转的类似T和L的形状;Heuer等人[14]在研究任务序列的内隐学习时使用的基本材料是数字,然后再改变数字的位置和大小让被试作出反应;Vinter等人[15]运用动态绘画封闭图形研究通过观察训练的内隐运动学习。

而非言语材料――颜色,我们曾进行过着重探讨,并发现非言语材料更适合内隐学习[16]。有关错误记忆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能为此提供佐证。比如,Israel和Schacter[17]分别测试了对图片和词组学习列表中的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发现图片的错误再认少于语词的。鉴于此,我们将非言语材料的颜色块引入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作为本研究的材料,进一步探讨内隐学习的学习材料敏感性,特别是中学生这方面的特点。同时引入的还有与颜色块严格对应的颜色单字,作为言语材料的一种与上述颜色块两相对照,研究颜色内隐学习的特点。通常来说,对颜色块的加工更多停留在知觉层面上,更偏向生理,再加上内隐学习的无意识性,我们预期,色块组内隐学习成绩会优于色词组,即颜色块可能更加适合内隐学习。

总之,本实验综合使用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来探讨内隐学习的普遍性及其认知加工过程。

2 方法

2.1 被试

上海市华新初级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48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4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年龄11~13岁。把他们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人。

2.2 实验仪器

实验用PentiumⅢ(at 500Hz)PC机呈现视觉刺激。

2.3 实验材料

由Reber人工语法字母集的一种变式[18]做相应的元素替换而生成的色块串和色词串各60个(4≤串长度≤11),组成Visual Basic 6.0自编程序一套。图1给出了由此生成的色词集材料的内在规则及例示;再将色词集材料中的每个颜色单字替换成相应的颜色块就构成了色块集材料。实验时分别使用。

2.4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3三因素混合设计。3个自变量分别为:指导语、学习材料和时间。其中,指导语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记忆指导语和规则发现指导语2个水平,引发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学习材料为被试间变量,分为色块串和色词串2个水平;时间变量(单元)为被试内变量,共分为3个水平,反映的是学习进展的时间效应。因变量为被试对语法串与非语法串的区分能力(区辨指数)。采用累积计分制:所选答案完全正确记得4分,错1处得3分,错2处得2分,错3处得1分,错4处或不选的情况下均记为0分。

2.5 实验程序

本实验按实验性任务分离将被试分成内隐组和外显组。被试按照主试的要求选择实验类别,进而接受不同的指导语:“下面我们将呈现一组颜色串,它们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请您尽量记住它们(内隐组)/但却是根据一个特定的规则组成的,请您尽量去发现这个规则(外显组)。”

实验时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目光与屏幕保持平视状态,屏幕亮度及对比适中。一切就绪后由被试自主打开实验程序并开始实验。学习阶段,在屏幕中央位置连续呈现10个从正确集合中随机抽取的色块串或色词串,每个色串呈现时间为5秒钟。这些色串将不在本单元内的测验中出现。测试阶段,让被试从5个选项中选出1个正确的颜色字串或颜色块串。每个随机抽取的正确色串与其他4个分别含有1、2、3、4处犯规的色串同时呈现。8秒钟后,让规则发现组挑选自认为符合规则的色串;而记忆组被试则被告知要挑选与他们识记项最为相似的色串。犯规色串是以随机位置上替换其他颜色的方法产生的。这些色串本身的呈现位置也是随机分配的,以保证被试在选择正确色串的同时,也有同样机会选择那些犯规色串。被试做出选择后,立即呈现反馈信息。无论正误,都在反馈信息下方给予正确答案并停留5秒钟。

被试每做10题为一组,暂停休息,并建议内隐学习组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在学习阶段和反馈阶段所识记的内容;而对外显学习组被试则建议他们努力去思索和发现其中包含着的语法规则。30秒之后系统自动回到测验阶段,进入下一组测验。形式同上,但题目是全新的。一组学习加五组测验为一个单元。单元结束后,休息2分钟,自动进入下一个单元。实验共三个单元,各单元的正确集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单元之间,学习材料、测验材料以及由正确集合派生出来的错误选项却完全不同,是由计算机随机生成的。整个实验大约需要1小时。

3 结果

实验用SPSS for Windows 9.0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ANOVA)。结果分述如下:

3.1 学习的时间进程

本实验设三个单元表示时间进程,结果发现被试在时间变量上存在主效应,F=17.935,p

3.2 学习材料对学习的影响

本实验的学习材料具体是指色词或是色块,结果发现被试在学习材料上存在主效应,区辨指数在色块和色词材料之间有显著差异。F=23.267,p

3.3 指导语变量对学习的影响

本实验用不同的指导语达到实验性任务分离目的,结果发现被试在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F=13.712,p

4 讨论

4.1 中学阶段的内隐学习仍然存在优势效应

内隐学习在成人阶段的作用已被普遍证明,但是处在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的中学生,情况如何呢?本实验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是指内隐学习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外显学习的效果。比如,Reber和Millward用概率学习范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内隐和外显指导语组被试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外显指导语最可能表现出优势效应的前几轮测验中,也同样没有显著差异。Reber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对复杂材料的内隐加工优于外显加工。在本实验中,无论从指导语还是从反复学习来看,外显学习组都应该比内隐学习组更有利。但即便如此,内隐组的区辨能力从开始就不逊于外显组,并将这种态势保持到了最后。因此,颜色学习中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是存在的,从而证明了内隐学习更大的普遍性。

4.2 非文字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突出

本实验所用的学习材料为色块和色词。色块为典型的非文字材料。在认知过程中,甚至在感觉阶段,就能完成对色块的加工。色词则不然,它毕竟是一个字,属文字材料。结果表明:色块组的成绩明显高于色词组的成绩,且差异极其显著(p

此现象提示我们,内隐学习可能对学习材料更加敏感,而外显学习则不存在这种依赖。应用于实践领域,我们关注的是:对于内隐学习,可能某些材料更具优势。可以推测,在现实生活中,诸如画画[17]等工作,更多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可能也更适合于内隐学习。而抽象思维,比如一些需要高级认知过程的材料可能更适合进行外显学习。在实践领域中利用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刺激材料的呈现方式,还应该在刺激材料的性质上下点功夫,尽可能找到更加适合内隐加工的材料,力求在应用实践中将内隐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极至。

4.3 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特征

所谓长时功效现象是指随着时间的增长,学习成绩呈现的逐步上升的趋势。Mathews[18]以英文字母为研究材料,提出了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现象。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不同于Mathews所用的研究材料,改用视觉色块和汉字色词。结果如图2所示,随着学习的推进,内隐组与外显组的成绩呈并行上升的态势。换言之,随着内隐知识的增长,个体外显知识也在悄然积累着,只是不及内隐知识突出而已。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内隐学习还是外显学习都具有长时效应。这里的长时效应具有非常的意义。它表明在内隐学习的时候,知识也在进行不断地积累,这为我们以后运用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长时效应的获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实验中,被试经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过程,才表现出了长时效应。现实生活中,内隐学习也需要长时间的多次重复才能获得知识,因此无论何种学习都是需要一定的努力的。因此,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特征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教学上的实践价值。

综观本实验的结果,不难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的,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是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统一。任何一个学习过程其实都不是纯粹的内隐或者外显学习,总是混合着另一种学习过程。杨治良等人[19]曾用一座大厦的框架结构来描述记忆的理论。该模型认为,内隐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钢筋部分,外显记忆就象框架结构中的水泥部分。如果单有钢筋构不成框架;同样,如果单有水泥也构不成框架,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建一座建筑物的基本框架。“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假设,在强调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辅相成的统一性同时,依旧认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正如钢筋和水泥是各自独特性的建筑材料一样。而这同样适用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

5 结论

本实验以中学生为被试用颜色(色词和色块)为学习材料,探讨了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发现中学生内隐学习的效果显著好于外显学习的效果,从而更大范围内证明了内隐学习的普遍性;就不同材料的内隐学习而言,色块的成绩明显地好于色词的,表明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内隐学习对所学的材料,较之外显学习更敏感;尤为重要的是,在时间变量上存在主效应,且内隐组和外显组成绩随时间并行上升,证明了颜色内隐学习中长时功效的存在。这提示我们:内隐学习需长时积累,也会长时间保存。这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Reber A S.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67, 6(2): 317~327

2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 应用心理学, 2001, 7(3): 45~50

3 张翔, 杨治良.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1992, 15(4): 11~16

4 Brooks L R. Nonanalytic concept formation and memory for instances. In Rosch E, Lloyd B B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New York:wiley, 1978. 170~211

5 Reber A S, Kassin S M, Lewis S et al.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odes in the learning of a complex rule struc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1980, 6(2): 492~502

6 Schacter D L et al. Intention, awareness, and implicit memory: The retrieval intentionality criterion. Lewandowsky S, Kirsner K: Implicit memory: Theoretical issues.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9, 355~389

7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报, 2002, 34(4): 351~356

8 Rebecca L G. Transfer and complexity in Artificial Grammar Lear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7, 33(1): 154~207

9 Theresa J, David R S. Abstractionist and processing accounts of implicit learn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2(1): 61~112

10 Sebastien P, Pierre P, Michel F, Axel C. Implicit learning out of the lab: The Case of Orthographic Regul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1, 130(3): 401~426

11 Anthony J G, Barbara A. Spelling Jeffery A Dusek and Howard B. Eichenbaum William Blevy. Relational Learning with and without awareness: Transitive inference using nonverbal stimuli in humans. Memory & Cognition, 2001, 29(6): 893~902

12 杨治良, 叶阁蔚. 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3, 16(3): 138~144

13 Marvin M C, Yuhong J. Contextual cueing: Implicit learning and memory of visual context guides spatial atten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8, 36(1): 28~71

14 Herbert H, Volker S, Thomas K. Implicit learning of sequences of task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1, 27(4): 967~983

15 Annie V, Pierre P. Implicit motor learning through observational training in adults and children. Memory & Cognition, 2002, 30(2): 256~261

16 郭秀艳, 杨治良. 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程.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8(3): 85~90

17 Paul J R, Kenneth K. Implicit learning in problem solving: The role of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2): 178~203

18 Mathews R C, Buss R R, Stauley W B, et al. 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 A synergistic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 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9, 15(5): 1083~1100

19 杨治良等. 社会认知具有更强的内隐性――兼论内隐和外显的“钢筋水泥”关系. 心理学报, 1998, 30(1): 1~6

CHARACTERISTICS OF IMPLICIT COLOR LEARN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Xiuyan, Zou Yumei, Li Qiang, Sun Y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3

2、需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起来;3、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 4、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学习;5、在游戏中实践。除了 孩子自己的发展,我们教师也要为孩子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幼儿 在模仿,发音、用词和掌握语法规则等方面学习语言,幼儿园也要帮助 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 图倾向,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还应努力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 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使幼儿的 有事想说,有思想感情表达。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良好的语 言环境,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的习得与提问,幼儿语言是在运用的过 第1页 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幼儿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 的,在幼儿园里,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给幼儿创 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在幼儿阅读 习惯的养成中,家长也要充当重要的角色,坚持每天睡前为孩子读一 个故事,这样可以培养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活 动,如果家长有一定的阅读习惯,便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第四,语言活 动组织常见误区。

1、重教轻学,我说你听。

2、缺乏有效反馈。

2、片面追求形式变化; 3、说教成分多,忽视文学美; 4、对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把握不到位。

总之,要想设计好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我们老师要把握每个幼 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创设良好的语言环 境,那样我们的活动才能顺利的进行! 第2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心得体会_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与组织心得体会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活动设计与组织 培训心得体会野芦沟学校 王永琴 9 月 23 日全县的几百幼儿教师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听取了教 授讲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和设计与组织》,让我们这些一线 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得到的学习和提升,告诉我们如 何去设计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动。

指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劳动活动环节中引导幼儿习从而实现某种 目的的活动。还特别是在如何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一一给我们做了详细 的讲解,让我们知道怎样去选择内容、分析教材和孩子、制定合适的 教学目标、分析并确定重难点、做好充分活动准备、合理设计活动过 程。然后通过活动讲解让我们去思考问题,从中让我知道了自己教学 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幼儿园教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的就是集体教学活动。而幼 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含有群体性和集中性。如何让幼儿园集体教 学活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首先我们必须在教材的内容上好好挑 选,还要认真分析选材的内容,并分析了解自己的学生现状和各方面 的能力,设计好合适的集体教学活动方案。

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呢?在选材时我们就必须考虑 选材的科学性、对于孩子们起到的教育性、更要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 征、引起孩子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选好材料内容后,我们当教师的还要通读教材,整合内容,正确 地把握好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做到这些, 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对教材内容多读多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 自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1 握好教材的思想内容,选取最合适教学方法,完成好教学活动,达到 教学目的。总之,听了教授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她的教学 理念,教学的语言,教学的方法都是我值得学习的。所以,在今后的 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015.9.242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心得体会_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环境创设与组织指导学习心得广州市天河区天晖幼儿园 2014 年第二学期教师学习 心得体会《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环境创设与组织指导》学会心得 执笔:李诗为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促进区角活动的创设和指导,真正发挥 区角活动的时效性,本学期幼儿园组织了各年级的级组长到上海去学习,在级组长学习完后,回来给我们分享了此专题, 我说说我的学习心得。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设 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活动类型,引导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 料、环境、同伴、教师充分互动获得经验与发展的活动。区域游戏活 动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娱乐性、娱乐性,从以上几点 使我知道了开展好区域活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要从多方面去考 虑,把各方面的文化运用到区域中,“滋润”着每一个孩子,只有把 区域活动开展好了,才能满足孩子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有益于幼儿的 身心健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幼儿 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 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 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 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 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 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 正好验证了这一理念的科学合理性。

准备环节是第一环节,其中包括区域环境的创设以及区域材 广州市天河区天晖幼儿园 2014 年第二学期教师学习 心得体会料的准备和投放。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 识。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 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 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 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 的主人, 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是否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 度。

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 共同合作, 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 自信地探索问题。

活动区设置是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的地理因素, 通过师生 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 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 行学习。尽可能 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 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 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 整.另外,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应该充分利用特 定的空四周墙壁展示与课的主题相关的资料、照片、或孩子的美术制 作作品。总之,在活动室里,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的空间都用上了。根 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孩子们会主动地配合教师布置周 广州市天河区天晖幼儿园 2014 年第二学期教师学习 心得体会围的环境。

孩子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自由选择表现的形式, 共同装扮活动区。

二、活动区材料充分的准备及合理投放,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 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 题。因此在准备、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 水平进行投放。

1、 家园配合准备区域材料。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 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 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而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就 成了很好的丰富区域材料的形式,在材料收集中就需要老师、家长和 幼儿共同配合。一是充分利用自然物,在自然区域里,有着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天然游戏材料。如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 “书签”;捡来小石头、小树枝当成计算材料;小石头染色,当成飞 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 、、、、、、孩子们在随 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 也增加了想象力和 合作能力。二是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 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 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瓶盖做成串铃等等,幼儿 参与制作,动手能力进步了,创新意识增加了,环保意识提高了,也 广州市天河区天晖幼儿园 2014 年第二学期教师学习 心得体会更喜欢玩区域活动了。

2、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 能使幼 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 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 意力具有不稳定性, 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 尽管能吸引幼儿投放活动, 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 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丢弃——另换一物, 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 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 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我们通常在开展某一区域游戏前,先与幼儿共同探讨,再根据幼儿的 认识特点、兴趣及教育目标,共同制定区域游戏的规则。

3、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

一 方面,材料的投放要根据班级幼儿不同的需要、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幼儿的主动探 索。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能 是整齐划一的。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 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而且发展速度也不 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 不了”的幼儿,还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 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这样可以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材 广州市天河区天晖幼儿园 2014 年第二学期教师学习 心得体会料,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操作机会。在活动中,允许操作能力强,完成 较快的幼儿在完成本次活动后选择第二区角内容, 这样既让操作慢的 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时间,也让操作快的幼儿减少消极等待现象,使每 位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

4、要选择在活动时间内易观察到变化的材料(科学区里应特别注 意)。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4

二语习得研究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潜意识的完成。而真实的阅读材料提供了语言学习者和文章的写作者之间真实且自然的语言习得平台。相信,在大学英语泛读教学中运用真实材料不仅让中国中学生潜意识地更接近真实的目的语文化,也使得英语学习变得更激励人。

一、文献综述

1.真实材料

真实材料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外国学生编写或录制的材料,而是本来就是为讲本国语的人提供的材料”(Wilkins, D., 1976:79)。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语言交际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并在外语学习中得到积极提倡。语言交际教学法认为,真实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获得(Little, Devitt&Singleton, 1989:26);真实材料和媒体能帮助学生加强语言课堂与外界之间的直接联系(Bdnton, 1991, cf.,Gail K,2001:65);真实材料被视为一个具体化语言的方法(Gebhard, 1996, cf., Gail K, 2001:68)。因此真实材料有很强的内在教育价值,是其它材料不可比拟的。

2.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假设理论与真实材料的选择

Krashen(1981:100)指出:“只有学习者理解了(通过听或阅读)难度上比他现有水平高一些的输入语言,才能习得语言。假设学习者英语水平是i,他能理解的输入就应该是i+1。”换句话说,仅达到学习者已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习得语言毫无意义;相反,太难的材料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学习者接触的真实材料应该是足量的、可理解的、分级的、在他们“i+l”舒适范围内。

二、大学英语真实材料阅读法研究设计

这个实验已在三届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中实施。下面我介绍一下第一次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该研究历时三个月,24人组成阅读组,25人组成非阅读组,两组水平相等。非阅读组只是一个对照组,没有参加阅读项目。项目的目的是:(1)创造一个自然的、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进行真实阅读的习惯;(2)潜意识地获得语言习得多;(3)扩大背景知识面,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宜的阅读中心,它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充足的真实图书资料。资料丰富才能吸引读者。阅读中心备有9种英文原版期刊和350本原版图书。“充足”也意味着时间的充足:中心每周开放三个下午,并且允许每周借出两本书刊。(2)轻松的环境(tension-free)。中心是利用一间空闲教室建立起来的,内有6个书架及一些桌椅,这有利于创造阅读的氛围。学生自己选择材料阅读,没有任何形式的学习要求,以此鼓励他们注重内容,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但是要求他们每两周作一个口头报告,内容包括:他读了哪些资料?有没有值得推荐给同学们阅读的资料?为了引导参加者真正进入状态,也为了掌握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采用过以下几种做法:

1.进行了三次阅读理解测试

阅读组和非阅读组同时接受三次测试。每次测试均由5篇短文和30个多项选择题组成。第一次测试是研究开始的第一天,第二次测试是研究结束日,第三次测试是研究结束后两个月学生所参加的全国英语四级统考。这便于比较真实材料阅读法是否能有效地提高语言测试中阅读理解力。

2.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这只是在阅读组进行。第一个问卷――“阅读兴趣”是在研究实施前一周进行的。这便于教师为中心准备资料以及能了解到学生现有的阅读背景。条项包括:(1)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4)是否喜欢阅读。

第二个问卷――“你对真实材料阅读法试验研究的意见”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完成的,以便了解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赞同、非常赞同、没意识到、反对、非常反对中选一答之。

(1)帮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使我对阅读感兴趣

(3)对我的写作有积极影响

(4)让我对阅读产生厌烦

研究结束后两个月,阅读组接受了第三次问卷调查“坚持自读阅读”。我想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培养了阅读习惯以及试验的长久效果。调查项目包括:

(l)在这两个月中,你是否一直坚持进行真实材料阅读训练?

(2)你的英语能力是否有提高?

(3)是否提高了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3.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档案包括两个表格。表1:“每天用于真实材料阅读时间”,它要求受试者标出每天阅读时间,目的在于鼓励学习者坚持下去。表2:“个人阅读纪录”,它要求受试者把每天所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刊名(书名)、作者、页数、资料难易程度、阅读方式。这便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自读进度有所了解,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哪些刊物(书)受欢迎。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只是偶尔单个查看所填内容以便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实验结果

为了清楚地了解真实材料阅读法实施效果,我们可以分析前面所提到的测试、问答调查及表格的结果。

1.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是三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分数。

从表中结果可以清楚看出:阅读组进步比较明显。在第一次测试中,两组水平相差很小。第二次测试中,两组距离显著拉大,在第二次测试中,对照组几乎保持原有水平,而阅读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该项目结束后两个月,两组学生都参加了第三次测试一一英语四级统考,第三次阅读测试成绩实际上是统考成绩。阅读组平均高幅度很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真实材料阅读法在提高学习者阅读理解力及其应试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来逐个分析三个问卷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问卷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学生平时只花非常少的时间进行以兴趣为日的的自读。问题(l)每星期所读过的真实材料时间?问卷统计结果为:18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5%每天阅读1~2小时;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每天阅读2~5小时;1人占总实验人数的4%每天阅读5~8小时。

B.学生阅读兴趣非常广泛。问题(2)喜欢的阅读的材料种类――学生偏好的顺序是:报刊,短篇小说,读者文摘,侦探小说,经济新闻。

C.科技读物是他们感到困难的读物。问题(3)有困难的阅读材料种类?测试所有学生一致认为科技读物,和国际时事类材料很难;6人自身在进行经济内容读物阅读有难度。

D.学生其实对自读很感兴趣。问题(4)是否喜欢阅读。该问题统计结果为:19人占总实验人数的79%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兴趣;5人(占总实验人数的21%)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感觉一般;没有人对于真实材料的英语阅读不感兴趣。

虽然学生对自读很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场地、环境及资料等原因使他们不能如愿以偿。所以试验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提供保障。

从第二个问卷――“对真实材料阅读研究实施的意见”,可以总结出:真实材料阅读研究积极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下表就是他们的意见总结:

这份问卷还有最后一个自由回答问题:“请你评价真实材料阅读训练”。学生的答案可以归纳如下:(1)它提高了我的阅读灵活性。培养了我能根据阅读目的不同随时调整阅读速度。(2)这个训练应纳入教学计划中去。(3)培养了我阅读技巧。(4)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背景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语言书面文字交际能力。从个人阅读档案的两个表格中,可以总结出:研究实施期间,参加者大多数每天花2小时自读,平均为1.5小时。在项目完成后,虽然时间少了,但比项目实施前每天多出1小时,可见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读习惯。可以看出,真实材料阅读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自读兴趣,促使学生进行了真实阅读,同时也为外语学习尽可能提供了一个正常的、真实的交际环境。

四、结论

真实材料阅读研究是在充分考虑阅读理解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外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实交际潜意识获得语言习得能力。本试验项目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果:

首先,80%的学生非常愿意进行真实材料阅读,它让学习者在轻松正常的阅读环境下进行非正式的学习,且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提高了阅读的灵活性,培养了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这种注重语言内容而非语言形式的阅读使学习者觉得阅读不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也摆脱了教师过于中心化的课堂局面,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不但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而且也潜意识地提高了语言的交际能力,获得语言习得。但是,本实验过程存在一些缺陷,如实验样本仅是来自两个班级的具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等。为此,我们期待进一步验证中学生阅读真实材料的可行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Littlewood, W. Communi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Nuttall, 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5

二、操作应用:

一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汉字接龙卡

材料:每张小卡片上贴一字现代汉字和一字象形文字,以此类推。

玩法:出示一张接龙卡,引导幼儿观察接龙卡的一字“”并找出相应的现代汉字“月”;“” 或一字“人”找出相应的象形文字或现代汉字。

建议:(1)这个游戏可以一人玩或多人玩,提高幼儿与同伴合作、协商能力;(2)本材料适合大班上学期使用。

二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拼图

材料:一张小卡片中上部分贴有各种幼儿熟悉的动物、植物、日用品、学习用品等,下部分写上相应的汉字,图文并茂拼图。

玩法:

(1)扑克(两人或多人)玩法:一个幼儿手持图片,另一个幼儿手持汉字卡片。由手持图片的幼儿先出牌,手持汉字卡片的幼儿应找出相应的汉字卡片,两张拼合在一起。

(2)单人玩法:先看图片(或汉字),再找出相应的汉字(或图片),拼合在一起。

建议:(1)此材料可以单人玩或多人玩,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2)本材料适合大班上学期使用。

三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汉字演变卡

材料:汉字演变卡、象形文字卡和现代汉字卡、演变图示卡

玩法: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汉字演变卡中少了哪个文字,从文字卡片中选择所需要的卡片插入汉字演变卡。

建议:(1)此材料适合单人玩;(2)本材料适合大班上学期使用。

四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记忆扑克

材料:一张卡纸贴上动植物的图片,并贴上相应的文字。

玩法:幼儿可以把动植物的图案用手遮住,让同伴说出相应的文字。

建议:(1)此套卡片适合刚学汉字的幼儿,单人或多人玩;(2)本材料适合大班上学期使用。

五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反义词扑克

材料:在粉红色的纸上写“女、大、上、重、甜……”,在粉蓝色的纸上写“男、小、下、轻、苦……”组成一副反义词扑克。

玩法:两个幼儿一组,分别持片轮流出牌。

建议:(1)老师启发幼儿一边玩一边根据牌上的汉字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如:我是男孩子--我是女孩子;一颗大苹果--一颗小苹果(2)本材料适合大班下学期使用。

六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姓名积木

材料:在每个积木的六个面上各写上一个字(幼儿的姓名分别在不同积木面上)。

玩法:幼儿可以通过塔积木的形式来熟悉自己的名字或同伴的名字。

建议:(1)此材料可以让一个幼儿玩,也可以让多个幼儿合作塔积木,熟悉自己的名字或同伴的名字。(2)本材料适合大班下学期使用。

七组:

图一(制作材料): 图二(幼儿活动情况):

名称:找认识的汉字

材料:制作的小本子(幼儿人手一本,封面写上幼儿姓名)、剪刀、双面胶、废旧报纸、笔

玩法:幼儿通过阅读废旧报纸寻找自己认识的汉字并把认识的汉字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注明当天的日期并与同伴交流,比比认识几字,结合计算。

建议:(1)此材料可以多个幼儿玩;(2)本材料适合大班下学期使用。

三、效果分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要借助于环境、材料。所以,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轴心。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是区域活动目标得以实现不可或缺的前提。作为教师的我,在区域的设置中注重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的,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通过区域材料的投放、操作、应用,收到了以下效果。

效果(一):物美价廉

卡纸、白纸、色纸、废旧报纸的成本低、轻便、容易携带和收集、使用率高,而且安全卫生,是幼儿园一线老师制作教玩具不可缺少的材料。在以上七组照片中,均为语言活动区的材料。

效果(二):兴趣培养

兴趣是幼儿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还会引发出好多学习以外的东西,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们通过汉字接龙卡片的游戏了解现代汉字是由象形文字转化而成的,从而提高对汉字的兴趣。从一组图二看出,孩子们可以用汉字接龙卡片排出各种造型,了解文字符号的规律,认识汉字;汉字演变卡是让孩子了解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同时激发孩子区域活动情趣和培养孩子对中国汉字的热爱。由此可见,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幼儿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在区域活动中,只有提供趣味性、探索性、又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吸引幼儿,培养幼儿的兴趣。

效果(三):常规培养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显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也存在“常规”问题。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没有受到“常规”的限制,就会随心而欲,好无目的。凡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良好的区域常规不是一两天可以养成的,而是要经过老师和幼儿长期磨合而形成。区域活动材料是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的前提,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不断刺激中,才能使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区域常规的培养和形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

效果(四):合作学习

合作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源泉,幼儿在合作交往中既享受快乐又创造快乐。平时,发现孩子在语言区域活动时,有的自己阅读图书、有的无目的摆弄一些指偶或木偶、有的这边瞧瞧那边看看,连自己都不知道在干什么。大班区域活动,更加提倡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如玩“反义词扑克牌”、 “姓名积木”、“在废旧报纸上寻找认识的字”,这些通过与同伴合作交流,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已达双赢。

四、指导策略:

策略(一):计划投放

区域活动强调区域材料的投入要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把材料一股脑儿全部投入进去,也不能过于频繁地变更材料,放纵幼儿片刻的兴趣与兴奋。应该分期分批地投放与依计划不断地更新材料,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兴趣与逐步深化。大班上学期,在“语言区”投放一些操作简单、有趣的材料,如文字接龙卡片、拼图、图文并茂等材料;大班下学期又增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材料,如反义词扑克片、姓名积木、在报纸上寻找认识的字。

策略(二):细心观察

区域活动幼儿是主体,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平时,老师把重点放在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在观察的同时,细心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水平、学习方法、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及幼儿对材料是否兴趣等方面。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之间的经验交流,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形成一种生态式的教学模式,这样每个幼儿都能从别人那收获原本自己不懂得的知识,非常轻松、自然地了解了相关知识。在区域活动中,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老师”,让“小老师”带动能力差的幼儿。这样,可以帮助能力差的幼儿提高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又促进其能力的发展,使教学和区域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与提高。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6

根据《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方案》要求,我支部拟定于2021年8月中旬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为做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准备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入开展学习

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内容,重点学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

二、开展谈心谈话

即日起至8月10号前,局党支部支委委员之间、支委委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之间采用多种方式,普遍进行谈心谈话,相互提醒、指出不足、交流提高。谈心谈话内容、个人检视发言材料及照片及时交陶海鸥处汇总。

三、撰写个人检视发言材料

全体党员紧紧围绕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盘点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收获,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参照模板撰写个人检视发言材料(个人检视发言材料模板随文提供)。

四、其他工作事项

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为衡量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内容,请全体党员认真准备,支委委员要加强组织指导,并做好会议筹备工作。

特此通知。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7

作文如“大匠操斤,即土木材料,而不善施者,终不可为大匠”。其实在写作中只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就能使语言达到“采群芳之英,酿而为蜜”的艺术效果。

一、材料巧组合,增强语言气势

排比句式的运用能使文章具有强烈奔放的感情,也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近年来,很多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将材料进行组合,构成排比句式,而使语言表达项的分数提高了许多。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的结尾处即用此法: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

文章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和热情奔放的排比句式既表现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这样的文字想不打动阅卷老师都很难。

另一考生在《舞动腾飞的翅膀》中运用排比单独成段设置的一个“精彩的亮点”。在开篇,作者就用一个设问句“人在旅途,孰能无忧”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作者不是急于把答案抛出,而是用“也许,你曾埋怨过上帝的不公,命运的坎坷,那么,请打开书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来,伟人也曾迷茫过”这样一段话再次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最后再用材料精心构造了一组排比:“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了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当你的脸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是什么,带你走出迷雾的森林,赠你以阳光的希望。”小作者这样一唱三叹的的手法和排比的气势一下子就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

这两篇文章都是巧妙地将名人或名言组合成排比句式,起到了强化内容、丰富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文采性的作用,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写作中,排比句式可以放在开头,使文章就在开篇先声夺人,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也可在文中单独成段,成为文章的亮点。

二、材料精选取,突显文化底蕴

文章应是“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炼(校核,提炼)务精”(刘勰《文心雕龙·事其》)。写作中如能按主题的需要适当选取一些名家名言,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字运用基本功,也能突显出文章的文学底蕴,而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化氛围。如《悲乎,读书已成奢望》的开篇:

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读书?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因为不读书无法如范进们一样中举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如王安石们一样走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如钱谦益们抱得美人归,所以,人们才去读书,才去为读书而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才去“凿壁偷光”。

作者精妙地选取了一些名家和名言来帮助说理,使文章具有意蕴,文采飞扬。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述——浓缩的是精华。

又如2006年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直点连接后就构成了三角形。古代埃及法老利用了正三角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制造了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毁楼必危。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结构的支撑。”作者围绕话题对材料进行适当裁剪,既使语言具有文学气息,也颇具哲理思辨味。

三、材料妙裁剪,尽显人文精神

作文中在阐述某一概念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的材料进行巧妙综合,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

如2006年广东考生的《心有天使诗意人生》选取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郦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他们身上天使般的责任心、报恩心、执著心和坚强心,表现了全社会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小作者这样写道:“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的天命。’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自己,也感动了中国……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动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还有的同学巧妙地将名人事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剪裁,构成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让语言富有感染力: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文字间浸透着浓浓的哲辨味道,且事理结合,具有说服力,也营造出了一种人文味道。

四、材料善翻新,创造奇味异趣

经典素材都是历史凝缩下来的一种积淀,也是作文随手可用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素材巧妙地改造,注入另类涵义,则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如运用妥当,也是有助于得高分的。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8

我相信,对于艺术家没有比画一支玫瑰更困难,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过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画家必须具有那种精神上的单纯朴素,使他倾向于相信他只画他所看见的东西。那些存心想制造风格,自愿离开自然的人是错过了真理的。――马蒂斯

1油画肌理所具有的有意味形式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在绘画中抛却主题的说教,通过纯化画面形式语言和组合方式而使作品具有可玩味的图式效果,凸现画面视觉基础元素点、线、面、色、图形及肌理等语言符号的感悟作用,引导心灵对画面形式,纯化重组进行思考和延伸。在本文里,着重强调油画艺术中肌理对于纯化视觉画面的优长处特点,强调发挥油画肌理基本语素的功能,摆脱油画艺术叙事功能的束缚,从而增强油画作品画外有话,借肌理而言它的作用!运用肌理基本元素的交织与排列组合上的差异,碰撞、叠加、对比,来唤起画者与观者不同的心灵感悟与联想。这种艺术语言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基于画者文化素养、背景等的积淀下,运用油画材料肌理技法,在一定秩序技巧引领下,最终形成有意味的画面形式,一如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说:艺术和技巧是由相同的根源产生的。

2个性化语言的尝试促进油画肌理技法的丰富

肌理,从广义上讲在物体表面上的一切现象均可称其为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组织结构,即各种高低错落、交错纵横、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客观物象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与质感含义略近。对于油画艺术中的形式因素来说,肌理是以材料来贴近物象与艺术家本质的表现形式。油画家依据自身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的特殊感受,利用不同物质材料,使用不同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来的一种画面组织结构与纹理效果。在产生于古希腊的克里特岛米诺斯文化晚期的西方早期油画的雏形――湿壁画中,其壁画画面由于天然墙面的条件限制,其人物、动植物物所选择的颗粒状天然矿石颜料、金属颜料、植物颜料使画面具有触摸感和质朴的气息,以红褐色暗示为男性,白色区分为女性,颜色鲜丽,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

成熟期油画,其材料可分为:承载绘画材料层的依托材料及底子涂料的基底材料;直观表现绘画色彩与肌理的油画颜料和各种结合剂、稀释剂的媒介剂材料等三大类。而借用肌理来充分表现物象的外在特征,增强艺术效果的方面则包括画布纹理、粗糙的基底,笔触的变化,刀法的运用,以及添加物的使用等等。

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在其油画作品中,运用肌理技巧制造明暗对比的特殊效果。他首先用中棕色画出底色层,目的是使作画顺序遵循从暗部画向亮部的程序,再用经过特殊处理的中间色层以稍大的画笔饱蘸颜料生动有力的塑造出物象的形体结构,然后根据画面需要,进行提白和反复的透明罩染。如此多遍后,亮部色层便如同浮雕般凸起出效果,笔触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触摸感极为丰富。也增加了油画欣赏更多角度的美感。处于暗部阴影中的物象由于透明而显得含蓄和可辨识,画面笼罩在具有强烈而神秘的宗教气氛之下。油画肌理的合理运用与表现不仅是对对象外观、质感的简单摹写与再现,更包括对画面总体气脉、节奏、情绪的表现与传达。任何的肌理技法都应如人自然而正常的呼吸一样畅通,遇有阻滞或过频过缓那肯定是出现了问题。说到底,肌理在油画中的运用是技术,是精神外化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讲,肌理技法与材料运用的发展史亦是西方油画艺术史的一部分。每一位优秀的油画艺术家的作品中肌理的运用必然与常人有所不同,而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其不同时期的肌理材料技法的运用也是具有相当的差异。

形式语言越是单纯抽象没有明确的指向,其实越引发人的自由联想及解读。康定斯基说:“量的减少与质的增加成正比……一种表现形式外表上的增长,在某些场合,会导致他内在力量的减少”。油画作品表面结构所呈现的肌理美感是油画作品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熟练的运用此技法可以成为深入表达画家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

“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常使用浅色做画底,且做得很薄,留住画布纹理,作画时先用大画笔薄涂大块色彩为底色,使不同层次不同笔触的颜色形成层层叠加的色层。笔触堆积形成有秩序的纵横交错的网状色层,产生出作品粗糙表层颤动着耀眼光芒的色彩效果。运用颜料本身实际有形的质地感,厚涂或用画刀将颜料摆在画面上。他说:“绘画的好与坏,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画布表面即能判断。”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绘画诸流派中最具有影响力和创造精神的画家毕加索作品中,肌理技法在其手中运用十分自由。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他把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自己的作品中,“拼贴画”一时占据了其作品的主导。他曾经在画面上追求的立体感、空间感此时部分地以恰当的实物填充进去。在《静物和藤椅》中,毕加索使用了一片普通的上画藤编椅图案的油布粘贴在画布上,后再此肌理层上画满一种特别大胆的耐人寻味的图案。在毕加索一系列作品中,乐谱纸、图案纸、铁片、沙粒、木片、人造理石、刨花、报纸、商标通通进入画面中,使作品传达的内容、及指向极为丰富。

3现代材料肌理技法展望

油画肌理技法以其独特的思维形式走过了千年的艺术历程,以精神来把握技巧,本着精神对技法的能动作用,品味、理解、吸收、运用和发展肌理技法,并在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中,达到一种新的思维与技法的统一。运用不同材质肌理共同构成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开拓思维维度,加强语言的实验力度,使材料进入作品特定空间进行摆置。在一个大的文化概念中,能够体现人心性迹化的物件都可谓之艺术品。运用材料的本身从根本上就是它的物质性带来的人文主题,使绘画中的各类材料于平面中不断地保持实验性、探索性和成为情感迹化的载体,就是让作品和其本身语言与材料的人文含义更加的明确,更加的和谐。

油画肌理技法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是所从事架上绘画的艺术家普遍存在的探索,以开放的心态去延展、拓宽和呈现艺术家的体验,通过对艺术自身规律、肌理、材料的体悟,在作品中反映整个生命、感动每个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9

二、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该理论可以推断,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形式和内容都高于教材的英文经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基于教材形成的语言能力,不断地将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实践过程

1.选择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原则。

(1)思想性。语言是是思想的外壳,因此语言材料中不可避免的隐藏着一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中有一些与我国主流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接触了一些有悖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阅读材料则后果是可怕的。因此,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语言材料的思想性。要选择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没有政治错误的语言材料。例如在初一阶段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我和学生一起诵读了What is time? 和What is life?这两首经典的英文小诗。

(2)经典性。为了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语言范例,教师在选择诵读材料时必须得保证材料的经典性。优秀的语言材料应该是语言地道,内容丰富,意蕴深刻。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这些语言都是活的语言,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此外,经典的语言材料应该还能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风俗人情。语言材料的体裁可以是诗歌,散文,歌曲或小说片段等。

(3)适宜性。适宜性指的是经典诵读材料必须是难度适当,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水平相当。当然,根据前面提及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语言材料的难度可以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但难度不可过大,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否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焦虑感,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难么如何控制材料的难度呢?一要考虑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语言材料。二是要注意生词的数量,最好控制在5%左右,如果生词量过多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

(4)协同性。经典诵读的出发点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选择必须要为英语教学服务,必须要和英语课堂教学相协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单元话题相协同,二是与语法项目相协同。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第二单元的不定代词语法项目时,我就因时制宜,结合该语法项目和学生一起欣赏了Emily Dickens的I'm Nobody,这既拓展了不定代词的用法,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具体实施的方法。

(1)编写校本课程,在体艺大课间开展专门的英文经典欣赏课。体艺2+1活动是我们宝应教育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英文经典诵读活动完全可以将该品牌作为载体,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因为英文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应该属于一种文学艺术。

(2)植入英语课堂教学,使英文经典诵读体现在每一堂英语课中。在英语课的导入,拓展,结束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的渗透英文经典。例如,在动词不定式时,我就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来导入新课。

(3)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沙龙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沙龙的目的是组织学生与大家分享经典诵读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吟诵英文诗歌,朗读英文美文或演唱一些英文歌曲。一些英语老师也可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嘉宾推荐环节,向学生推荐一些时代感强,语言优美的英文文章。

3.评估手段。

(1)制定考级制度。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来,可以根据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制定若干等级。学校可以组建由骨干英语教师组成的经典诵读等级评估小组,每学期进行一次经典诵读等级考试,可以让学生先申请欲考等级再接受评估小组测试,允许学生跳过低等级而直接报考高等级,对于顺利通过评估小组测试的学生可以颁发其荣誉证书,并且将经典诵读的等级与英语学科的学期成绩相结合,可以将不同等级折合成相应的分数直接加入到英语成绩中。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10

科学课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因此,课堂中常常出现喧闹、混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做法逐渐改善这一状况。

1.上好开学第一节课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从不上新课,而是组织学生从课前准备、课堂要求、器材的准备与保管、课后的收拾整理、实验报告单的填写等方面进行商议,制定出本班的《科学学习要求》,然后张贴在教室的“公开栏”中,让学生随时明白要求,并在课堂中严格执行。

2.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管好了一个小集体的秩序,整个大集体的秩序也就成功了大半。所以在分组时,应与班主任分的学习小组基本保持一致,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同时,选好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材料员,并进行培训,今后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孩子体验不同角色,体会自觉维护纪律的重要性。

3.培养良好倾听习惯在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没等老师说完要求,学生就开始动手,课堂一片混乱;在交流时,不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为了避免这些现象,我与学生约定俗成,用师生对接科学格言的形式提示活动的开始和结束。例如,用“大胆实验,小心求证”表示开始,用“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表示结束,从而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汇报之前,强调对汇报者和倾听者的要求,并根据表现进行加分奖励。

4.提高器材时敢馐

在科学实验中,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外,有时需要学生自备器材。如果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准备器材的意识和习惯,就会因缺乏器材而影响活动的开展,造成课堂混乱。为此,应做到:提前2至5天列出器材准备清单和具体要求,并告知学生。例如,在教学“模拟‘火山’喷发”这一实验时,除了酒精灯和三脚架外,土豆泥、番茄酱、易拉罐皮、火柴、矿泉水瓶需要学生自备。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对自备材料应做出如下要求:土豆泥尽量压碎,保持自然湿度;易拉罐皮留其侧面,保持平整;取适当的番茄酱装入空瓶中,加水稀释。

二、重实验器材调控课堂纪律

科学课的乱象一般都出现在探究活动环节,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有的学生你抢我夺,争抢材料;有的学生则把材料当成了玩具,独自享受。而这一切都是材料惹的祸。因此,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精心选取材料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教师一定要选取利于学生操作,利于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现象的材料,提高实验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流动的空气》时,为了能让学生感受空气会流动,我就为每小组准备了一个连通气球装置:在一根吸管两头分别捆上一个气球,其中一个充满气后用线捆扎。实验时,孩子们直接解开充了气的气球的捆线,观察两个气球的变化,从而形象地看到了空气会流动这一现象。

2.有序收发材料实验材料的适时发放、回收,对课堂纪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如果材料的收发及时、到位,孩子们的兴趣就高,反之就会分散注意力,削弱学习兴趣。所以,对材料发放时机的把握,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例如,在教学《神奇的磁力》时,每种磁铁每组至少各准备一个(保证每人都有一个磁铁),并用盒子装好,由材料员保管。当“探物游戏”开始时,由各个材料员进行分发,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探物游戏”中去,体会磁铁的磁力和分析被吸引物体的材料组成。当“探物游戏”结束后,各个材料员迅速收回磁铁,装入盒中。等到探究活动“哪里磁力大”时,再由材料员取出其中的一块“条形磁铁”进行小组探究。否则,很多学生都会停留在玩耍磁铁中,课堂秩序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从而影响活动实效。

3.控制材料数量

材料的数量是每个孩子一份还是每个小组一份,教师应该根据活动的内容灵活设计。一般来说,容易准备的而且需要每个孩子都动手的,就每人一份材料;如果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则每个小组一份材料。

三、善于评价激励催化课堂纪律

中心组个人发言材料例11

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提出: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卷入”越深,他就越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卷入”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心需要,是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处于一种主动积极地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的状态。探究是科学活动中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但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特征影响,在参与探究活动时只顾着看热闹、看新奇,习惯于服从指挥,消极等待,被动地听或做。这种忽视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本质提升,完全失去了探究应有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真正“卷入”探究?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基于儿童立场,从“小组合作”及“探究问题、材料和评价”等维度略举几例,试作剖析和探讨,与同人共享之。

现象一:小组合作的“负效应”

从三年级起,学生就接触科学课。为了更好地展开教学,科学教师都会为学生分组,往往是四人一小组,并且确立组长。小组合作要求每个组员都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学习。而在教学中笔者却发现,组长似乎成了代言人,领材料是组长,汇报成果是组长,就连每次的实验操作也都是组长。

【反思】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合作完成。如合作研究实验方案,合作进行实验记录,合作整理实践资料,集体交流实践成果,整个学习就是在集体的氛围之中展开的,因而合作是必然的。上述案例中呈现的现象并不在少数,长此以往,其他小组成员的表现欲就会受到限制,慢慢地也就失去了表达想法的欲望,这些成员会想当然地认为组长回答才是正常的现象,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考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由此也变得低下。

【对策】

一、 让分工更明确

在探究活动中笔者经常采取如下做法:首先,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次小组活动中你承担了什么职责,在今天的活动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然后,利用2~3分钟时间,请他们在小组内说明自己的想法并进行重新分工,力求使每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分别承担一次诸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实验员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如此,通过赋予学生特定的职责,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 让交流更充分

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应给足学生时间,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不同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同时为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取得实验的成功。

三、 让参与更自主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应让组员明确这些角色并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例如,小组长可以是汇报员,记录员也可以是汇报员等。这些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小组内可以定期轮换。这样,学生就能倾听他人发言、专注思考,有条不紊地进行交流,提升学习效果。

现象二:探究问题的“宽泛性”

在教学《自由落体》一课时,针对小球下落现象教师提问:哪些因素影响了小球的下落? 问题提出后课堂上一片寂静……

【反思】

这样的例子可能出现在很多课堂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前没有仔细地斟酌,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的抛出应该要能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为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究奠定基础,否则这个问题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宽泛性也会成为学生不愿意回答的一大障碍。要跨越这道障碍,就需要教师智慧地处理教材。

【对策】

一、 控制“度”,化大为小

有针对性地提问,指向性明确。教师提问时可以将问题改成:哪些因素影响了小球下落的快慢?学生就想到可能与高度、空气阻力、自身重量等因素有关。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问题要小而精,切记不可宽泛,问题一“大”,学生看似天马行空的回答,实则对思维没有任何的促进。教师须知,问题是为学生积极思维服务的,是为推动课堂教学服务的,更是为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服务的。

二、 把握“量”,循序渐进

一节40分钟的活动探究课,要让学生设计实验,谈注意事项,还要动手实验、发现规律进而汇报交流。因此,教师的提问要从易到难,并且要力求精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具有关联性,直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要重点思考如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发展。

三、 讲究“法”,面向全体

教师提问后应切忌学生齐答的现象出现。学生齐答,看上去似乎都知道问题答案,实则多数人在其中“滥竽充数”。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发展,反而会养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进行分层设计,简单的问题个人回答,稍难的问题给足时间等待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小组讨论之后再回答。

现象三:探究材料的“呈现不当”

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教师把实验材料全部放在桌上,当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时,很多学生的想法是加盐,接着教师再问“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几乎就没有学生举手了。

【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组装、操作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科学素养。但材料的选择、材料投放的时机等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就上述案例中造成的这种情况而言,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提供材料的时机不对,学生一进教室就被桌上的材料吸引,看到桌上有盐,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很可能与今天的教学内容有关,刻板效应造成学生思维受到局限,不愿意再多去思考。

【对策】

一、 呈现时机的思考

材料出示的次序也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在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材料让学生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对教材进行思考分析,没有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自然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样的材料,一起发放就混作一团,分开发放则精彩纷呈。因此,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刻剖析,精心选取需要的材料,在呈现时机上多加思考,由此才能发挥材料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

二、 呈现方式的思考

在执教《探究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笔者手里拿着两根导线,让学生在不打开暗盒的情况下想办法判断教师手里的导线是断开的还是连接的。学生一下子讨论开了,有的说把导线一头抽出来看看,还有思维活跃的就想到了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找一个电路检测器(即电池、导线和小灯泡)来试试,这样呈现材料的方式,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基于他们的兴趣出现的,也是基于他们的思维迸发的基础上出现的,效果自然要优于直接出示。

三、 探究方式的思考

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尽可能多地用实验代替讲述,例如《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一课,可以采取让学生亲自种植的方式,体验营养繁殖的过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以“月季”为例,教师通过与学生充分地交流讨论,明确扦插月季的方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种植、养护、记录。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并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讲讲注意事项,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的科学态度。

现象四:评价没有及时“给予”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对于自己上课不积极举手的原因分析( )

A.老师没有给予评价 B.怕回答错误,被嘲笑 C.老师的问题太难

调查发现有56.5%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没有给予评价”,32.8%的学生选择了“怕同学嘲笑”。

【反思】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对于教师的评价都抱有很强的期待,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回答,或者是更留心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此外,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教师的评价若方法不当,一旦过激,往往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再也不愿意回答问题。

【对策】

一、 及时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不能滞后,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应及时给予评价。对待错误的回答,先鼓励后纠错,注意语言方式,适当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想”,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对待正确的回答,先表扬后要求,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的方向去思考;对待表述不清的回答,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有条理地回答问题;当然还有课堂上精彩的回答,教师更加要不吝表扬,带动学生为精彩的发言鼓掌。

二、 准确评价

科学课上,教师不能为了追求“结论”而忽视学生的数据,要准确评价学生的发现。例如,在《预测》一课中,教师在学生数出10毫升的黄豆粒数后让学生预测50毫升的黄豆粒数。小组汇报时,多数小组预测的结果都是70粒、71粒,有一个小组是76粒,其他学生开始窃窃私语,有个别学生大叫“啊!太多了吧!”这时,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找找原因,先让各组学生一起猜测出现这个数字的原因,而后请这一小组学生再数了一遍10毫升黄豆的粒数,全班一起分析。很快学生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一组分到的黄豆中有很多体积偏小,这导致他们数出来的10毫升黄豆的粒数比其他小组的多,于是预测50毫升黄豆粒数时数字也就大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疑惑巧妙地转化为探究的“点”,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这一小组的窘况,更加激励了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全面评价

在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们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认真倾听,要理解学生的语言,并能根据学生的语言去引导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用准确、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促进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当然,评价主体应该多元,不能仅仅只是教师评价,更多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互评或者自我评价。例如,在小组汇报设计实验后,可让其他学生补充或者点评,说说优点与不足。只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才能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利用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结合小组合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小组讲评。

当然,导致学生上课消极等待的原因是复杂的,想要解决这种现象,需要智慧的处理,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学情对症下药,找寻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做到敢想、敢说、敢做,真正地“卷入”科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