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10 07:02:45

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1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

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是当代社会注意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做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范。这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我一直想做一名志愿者,其实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多一点的爱。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总会觉得缺少了爱,缺少了被关怀。尤其是随着人渐渐地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人与事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越来越复杂。同时我们会对这个社会越发不满,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很虚伪的社会。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爱,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无名的爱。我相信凭着这心中的一份爱的种子,从我做起,从我们年轻人做起,我们可以让自己,让别人看到这个社会始终还是温暖的。所以从这方面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其中。参加协会,我希望得到的只是一份体验。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2

服务单位:_______(以下简称丙方)

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审定确认,甲方将在丙方_____(岗位)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限为________年,自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起至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止。

为切实做好服务工作,维护志愿者正当权益,规范各方在服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有关政策规定,以及此前签定的招募协议书的有关约定,按照“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三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 甲方权利

1.在本协议书所确定的岗位开展服务,并享有与丙方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以及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服务期间,享受与丙方正式人员同等的休假待遇。

3.服务期间,享有每月_________元的生活补贴(在西藏服务的,每月_________元),同时享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人身意外伤害和住院医疗保险。

4.参加乙方组织的相关交流、慰问、联欢等活动。

5.及时了解全国项目办、相关省(区、市)项目办及乙方的有关西部计划的重要信息。

6.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取得本人服务鉴定等相关证明材料,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和待遇。

第二条 甲方义务

1.认真履行志愿服务职责。

2.按照本协议书和乙方确定的时间到岗服务,并服从乙方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的岗位调整。

3.服务期间,应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服从管理,尊重民风民俗,自觉维护志愿者形象;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守则;遵守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

4.除因不可抗力因素并向丙方、乙方提出申请,不得单方中止协议或擅自离岗;确有特殊需要或原因的,须经乙方同意;因正常休假离开服务地期间,应与丙方、乙方保持联系。

5.服务期满,递交工作总结,参加相关总结、考核工作;离岗时做好相关的工作交接。

第三条 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2.对丙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

3.在甲方服务期满时对甲方进行考核并提出相应意见。

4.发现甲方隐瞒协议签定前已患重大疾病或提供其它重大虚假信息等情况,并导致其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的,乙方可单方面解除本协议,不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乙方义务

1.负责落实上级项目办相关工作要求,对甲方进行管理和服务,对丙方进行监督和指导。

2.及时向甲方和丙方传达上级项目办的相关信息和工作要求。

3.做好接送工作,确保甲方及时、顺利到岗开始服务;服务期满后按时结束服务并离岗返家(校)。

4.监督、协调和指导丙方为甲方提供适合的服务岗位、相应的办公条件和免费的住宿条件。

5.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做好甲方的安全保障等工作。

6.协调、督促有关方面做好甲方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的发放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甲方的工作、生活情况,对甲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经常开展交流、慰问、联谊和培训等活动。

7.在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协助甲方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第五条 丙方权利

1.按照西部计划相关管理规定和丙方的规章制度,对甲方进行日常管理。

2.按照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考核与服务鉴定。

3.根据实际表现情况,建议乙方对甲方进行表彰或处分。

第六条 丙方义务

1.作为甲方在服务期间工作、生活、健康和安全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级项目办的有关规定,对甲方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2.为甲方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免费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确保甲方享有与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同等的办公条件和休假待遇,在甲方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3.因丙方原因使甲方受到伤害的,丙方应按照本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待遇,承担照料、补偿等相应责任。

4.服务期间甲方发生意外或伤病时,妥善安排、及时治疗,并尽力给予帮助,并及时报告乙方。

5.按照有关规定,完成乙方交办的各项任务。

第七条 本协议生效期间,因甲方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害、损失及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甲方个人承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因一方无故中止协议,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受害方有权追究其责任;给其他两方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九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经各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三方各持一份,并由全国项目办备案一份。甲方服务期满后本协议书自动终止。

第十条 因本协议书约定事项发生争议,争议各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乙方办公场所所在地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解决。

甲方(签字):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丙方(盖章):________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3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角色,有着与“君子”类似的社会期待,总是被要求付出,而缄口不谈收获,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使得一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颇为尴尬。我们课题组,以黑龙江大学志愿服性社团及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对象,对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以“黑龙江大学志愿服务性组织的工作现状”为主题进行调查,针对“如何看待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利己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访谈。

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谈“利己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者M.Snyder和E.G.Clary曾经调查帮助艾滋病志愿者的动机,并对志愿者的持续工作时间进行了跟踪。他们发现,出于无私动机和原因的志愿者确实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志愿服务行为。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出于自私的动机和原因(比如想交朋友或真的得到奖励等)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却能保持更长久的志愿服务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E.G.Clary等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当人们通过帮助而能够获益时,他们会更倾向于帮助别人,从而导致志愿服务行为的发生,特别是针对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群体,比如说大学生群体。他们将依据自己的需求来权衡他人的需要,从而决定助人行为是否对他们来说付出过多。这种决定过程被称为“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权衡包括自己的所有潜在损失,包括个人伤害、情感伤害和任何由于被污名的群体的联系而带来的名誉损害。当志愿服务行为不会伤害到自己时,人们会提供帮助。不仅如此,如果志愿服务行为能给自己带来奖励,人们也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奖励包括金钱、情绪的提高、技巧的提升、声望的增加和来自他人的认可、好名声的维持、个人满足,甚至于一句简单的“谢谢你”。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自利动机能导致助人行为的发生,那么利己性动机也能促进志愿服务行为的发生,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所提出的“自利模型”。这一理论的提出也说明:纯粹的利他行为是否存在还有待考证。

大学期间处于一个不断积累自身技能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阶段,大学生在此期间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志愿服务作为一个既面向校园内部,又有机会走向校园外界的社会实践载体成为大多数大学生首选的一个锻炼平台。从这样一个动机出发,课题组认为,有必要直面和正视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所带来益处和利处。

二、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心理动机现状

针对这个课题,我们前后进行了两轮访谈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了学校6个志愿服务性学生社团及学校29个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发现,82%的受访者都不愿意谈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志愿者带来的实际益处,而是更倾向于泛泛地谈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给自己心灵上带来的成长。相反,当课题组成员提出,假设学校要出台奖励政策大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想法时,28位受访者持反对和保留意见。笔者针对此种复杂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纯粹的利他动机:只为捍卫志愿服务的一方净土

所有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都强调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的动机必须是纯粹利他动机,这样才能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价值得以实现,认为提高能力等利己性动机则是志愿服务活动的附属品,居于次要的地位。他们如此强硬地要求纯粹利他动机,是因为意识到了高校校园里的利益驱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趋之若鹜,这样容易造成志愿服务的环境混乱,人员混杂,降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因此,他们想要在高尚的志愿服务领域留一方净土,保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高品质性。

(二)矛盾的心理:是否将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置于同等地位

当前,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尚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大部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志愿服务性社团都面临着招幕志愿者的重要问题。在宣传和纳新时,大家普遍处于一个纠结的心理状态:是否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利己与利他动机置于一个同等重要的地位。

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所担忧的问题是:假如承认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利己性,一方面的确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增加志愿者的数量,使志愿服务活动在短期内可以很好地进行;但是,另一方面,后期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难以把握,志愿服务群体的稳定性无法得到保证。从长远角度来看,也并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有效地运行。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目前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开放的心态:利己与利他动机并存

只有5位志愿服务性组织的负责人能够坦诚地认为,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利己动机和利他动机是可以并存的。他们在招募志愿者和与新志愿者进行交流时,很乐意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能带来的益处,比如获得奖励、得到志愿证明,来吸引和留住新的志愿者。这个问题从某些方面来说,就像是大学生参与实习。实习工作确实让雇主免费受益了,不过也给实习生带来了好处,例如增加了技能和经验,得到了实习证明。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志愿服务活动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真正热爱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使其通过大面积地招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达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大学生志愿者无法直面和正视志愿服务活动利己性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重义轻利”的传统,“义”指体现社会功利的道德标准,“利”则泛指个人利益、功效。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号召人们努力去追求义,即社会功利,为社会多做贡献,用社会功利限制、约束个人私利。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也以利他动机为主要态度导向。正是源于这种历史传统文化的压力,即使恰当地宣扬志愿服务活动所能带来的益处也显得不太适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大学生一直被这种文化熏陶着,从而使志愿者们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利己性闭口不谈。

(二)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

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志愿服务的本质概括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其中,“奉献”是指不求回报的付出。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象征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促进社会和人类进步的志愿服务活动。这是一个高尚的要求,要求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方面必须是纯粹的利他主义。

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在高校里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在志愿服务活动,提倡大学生志愿者们不求回报地奉献,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志愿者们不谈志愿服务活动可能带来益处的几率。

(三)大学生志愿者心理尚不成熟

对于刚步入校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尚未具备准确分析行为处事原因的能力。参加志愿服务一方面或许是出于热爱,一方面或许是不假思索的跟风行为。面对新鲜而好奇的大学校园生活,他们也许嗅到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增加自己在校园里更快发展的筹码,但是由于不成熟的心理和较少的经验,他们还无法正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而是将其埋在心底,直至被遗忘。

即使是有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由于受整体志愿服务环境的影响,他们在还未明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真正动机前,也不会真正承认志愿服务活动能给自己带来益处,而总是习惯于从利他角度阐明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陈光标先生高调晒慈善被广大人民群众斥责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追求本心的社会。从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志愿服务精神,皆不主张志愿服务活动蒙上过多的“功利”色彩。人们所见到的志愿者都是高举着“无私、奉献”的旗帜,标榜着不求回报的处事动机。情况是否真是如此,我们不言而喻。

四、直面与正视“利己性”的策略

(一)营造义利统一的社会氛围

社会价值导向影响着社会氛围,不论是由于传统历史文化,还是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都应该做些调整来转变社会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看法和观点,不再把志愿服务只归因于利他动机,不再给志愿者太多的压力。当今嗅觉灵敏的舆论和媒体对大学生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极其苛刻,不允许丝毫背离“奉献精神”的初衷。这让大学生志愿者有很大压力,面临着心理上的双重矛盾。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子路的行为好像有损孔子光辉的教育思想,并且也和社会上所宣扬的“热心助人、不求回报”的价值理念不太符合。但是,孔子知道后,非常赞许,并说:以后鲁国会争先恐后地救落水者;反而,孔子却认为子贡的行为不利于营造以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义利统一观,虽然以义为先,重义轻利,但并不排斥对利的合理索求。子路救人受谢,义利两全,既合乎道德又合乎人性,行义获利对行善是一种鼓励,可推动助人之风。子贡重义让利,虽然合乎义,但也因行义而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会让许多想行善者望而却步。为了受而劝德,当今社会也理应努力营造义利统一的社会氛围。

(二)学校制定奖励与鼓励政策

目前,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且及时表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异的个人和集体。比如,学校每年度的“芙蓉学子”项目和12.9表彰晚会。但是,还未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层面做更多的引导工作,而仅仅是在事务性上做一些简单的指导。笔者认为,校团委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响应“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出台相应的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政策。比如,参加志愿服务性活动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可申请学分;在评奖评优时,进行综合测评的加分;甚至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性活动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志愿者群体或许能够更加踏实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也能够正视志愿服务活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让志愿服务活动在阳光下进行。

(三)通过培训帮助志愿者转变心理

我们都知道,志愿者在上岗前会有针对志愿服务基本技能的培训,那么对于准志愿者的心理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学校通过开展“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心理”等培训活动,帮助志愿者分析自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使被压抑在心底的自利的心理浮出水面让,志愿者坦诚地面对志愿服务所能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诸如得到奖励和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将这些视为非常自然的事情。

大学生志愿服务性活动是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应该得到重视 调整。从利己性角度出发,让大学生志愿者直面和正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从而使大学生志愿者真正体会到志愿服务活动给自身所带来的益处,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工作在阳光下开展,最终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伯莉・J・达夫:社会心理学:挑战你的成见.宋文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57-258.

[2]S.E.Taylar:社会心理学.谢晓非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4

[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3]吴兴刚.70%的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反思[J].乡音,2008,6:9.

[4]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3):18-4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5

自2013年8月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一市以来,我市项目办始终把把西部计划工作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途径来抓,按照我省项目办的统一部署,2013年市共引进了来自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份各高校的51名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本着让志愿者“受锻炼、长才干、出成效”的原则,通过各服务单位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2013-2014我市项目办西部计划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3-2014年度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2013届志愿51人,2012届志愿者12人。共计63人,其中已有30人结束服务期,11人就业。

二、领导重视,真诚关怀,为志愿者顺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党委组织部、教育局、财务局、劳动局、团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市领导要求项目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此项工作,确保志愿者引得来、留得住,切实为我市基层组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市党委还在交通、资金、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项目工作实施有条不紊。二是切实关心志愿者。我市本着“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从工作、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今年7月举行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迎送会,市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每逢节假日市领导都会安排为每一名志愿者发去慰问短信和慰问礼品,过年时和留守岗位的志愿者同吃年夜饭,送贺卡。平时也组织诸如篮球比赛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为了更好的了解志愿者们的思想动态,市项目办经常看望慰问志愿者,并和他们交心谈心,作好志愿者思想工作,确保志愿者们安心开展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工作。2013届志愿者来到一市,我市项目办都要专门召开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志愿者精神、理念,志愿者应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市情介绍、民族风情介绍、国防知识介绍等。

三、加强管理,健全机制,为志愿者有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管理是西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为了保证“西部计划”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项目办及时制定和下发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十市项目办管理职责》、《服务单位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志愿者工作量化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各基层项目办、受援单位给志愿者落实与本单位职工相同的福利待遇。在市团委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派专人到服务单位进行慰问和了解情况,及时传达我省项目办有关精神,掌握志愿者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状况,竭力帮助志愿者解决困难,为志愿者工作、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二是建立来信来访登记制度,对志愿者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以便解决突出问题,总结管理经验。三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制定了《大学生志愿者安全建康管理制度》。今年1月召开“西部计划大学生安全健康管理工作会议”,对在岗的所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健康管理条例系统培训;四是不断完善“导市带徒”制度。服务期初签订导市带徒协议,服务期结束,由导市和服务单位统一对志愿者做出鉴定。五是不断健全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成立了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QQ群等。选拔了一名志愿者在市项目办服务,从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负责上报志愿者工作、生活情况,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是严格履行请销假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管理志愿者的请销假,并要求留下联系方式,便于随时联系。通过严格的制度,保障志愿者们的人身安全。七是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制定了《十市北屯市大学生志愿者经费管理使用规定》,对专户设定、经费使用、支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确保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四、精心组织,热情服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013届志愿者自来这一年,我市项目办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一方面,先后组织开展了联欢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春节联谊活动;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篮球比赛活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通过开展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加深了大学生志愿者对我省、对一市的了解,提升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扎实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继续推进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助老、助困、助孤、助学等日常化、个性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

五、搭建舞台、促进成才,积极为志愿者提供发展空间

我市项目办把志愿者就业工作作为重点,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一是深入调研,了解意向。为进一步掌握即将结束服务期的志愿者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今年6月中旬,我市项目办深入到每一个志愿者服务单位,通过召开就业服务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形成专题书面调研报告,向市党委汇报,通过党政支持和部门协调,及时解决志愿者的困难,为他们留下就业提供保障。二是形成合力,争取政策。我市积极争取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落实新的就业措施和规定,为志愿者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提供信息,促进就业。发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依托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积极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截至目前,2013-2014年度大学生志愿者共有15余名已就业。

六、加大宣传,挖掘典型,在全社会树立志愿服务新风

我市项目办积极协调新闻单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认真挖掘大学生志愿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市项目办还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对“西部计划”宣传报道的通知》,要求各受援单位积极做好挖掘就业创业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塔里木日报上开辟“大学生志愿者风采”专栏,连续报道反映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生活的情况。截止目前,我市项目办在各类媒体上刊发稿件100余篇(条)。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作为一股重要思潮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联合国2001年《国际志愿者——全球志愿者宣言》甚至宣称现在是“志愿者和公民社会的年代”,志愿服务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力量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而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

1 服务学习的内涵以及“服务学习”的理念

1.1 服务学习的概念

美国1993年的服务行动(Service Action)这样定义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方法,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990年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方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则概括了服务学习的四个的要素:一是学习与发展要借助于服务活动的参与;二是服务学习融入学校课程,或提供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整队服务活动中的所见所为,进行思考、讨论和写作;三是服务学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生活的社区情境,应用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四是服务学习将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室扩展至社区, 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发展对他人关心的情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服务学习就是要在知识学习体系之外,或者说在知识学习体系的外延上,有机制的在社区参加服务课程或服务活动,以满足社区的需要和实现自我成长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学习模式,经历、反思与互惠是服务学习的关键词。

1.2 与志愿服务的联系

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相比,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服务,都秉承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都没有从服务中取得金钱或物质回报的目的。二者的区别在于:在服务动机上,前者可以是自愿参加的,也可能是课程要求或学校组织的,而后者则完全是基于个人自愿参加的,这是由志愿服务活动本质决定的;在服务的目的上,前者是基于互惠的,学校要培养学生、学生要自我成长、社区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形成共赢的服务目标,而后者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通过自己的参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在与知识学习的相关性上,前者以满足社区发展和学生成长为同等重要的目标,将知识学习延伸到了社区发展中,两者相互促进,努力实现互惠,而后者则把服务成果作为唯一目标。总之,志愿服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服务学习则是将学习收益贯穿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以期服务提供者能够在价值、知识和技能上实现自我成长。

1.3 “服务学习”的理念

“服务学习”的理念就是要在志愿服务中将服务与学习有计划的结合起来,以教育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双重标准去构建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

2 “服务学习”理念下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实践

2003年以来,山东大学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针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并逐步实施了《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2004年10月又制定了《山东大学服务省会济南工作计划》,按照“大学城市合作大有可为,名校名城互动空间无限”的总体思路,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工作机制,搭建了山东大学与省会济南市全面合作的发展平台。2005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提高山东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配合山东大学服务山东、服务济南行动的推进,山东大学出台并实施了《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方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启动了学生志愿者服务济南社区行动(以下简称行动)。

截至2006年底,全校28个学院在济南市81个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志愿服务站,组建了289支项目团队,参加服务活动的学生超过了2万人次。服务济南社区行动已经成为山东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重要途径。

2.1 培育学习观念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与国际视野,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把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打造为我校人才培养的特有模式和有效途径,服务社区行动已经成为学生在山大完成大学生活的一种方式。在服务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行动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为基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以长效持久为目标、以文明进步为宗旨”的指导思想,按照“学以致用、供需结合、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以“政策宣讲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技能培训、专业援助与咨询服务、公益服务与社区建设”为主要服务内容,在服务形式上采取了“项目加接力”的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济南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通过行动,学生强化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社会竞争力。

2.2 建设组织体系

针对传统志愿服务服务提供方与被服务方不对等的现状,我们协调各方关系,建立了互惠共享、相互服务与学习的组织工作体系。由校团委与济南团市委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大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指导中心,负责对服务社区行动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协调学校与地方的联系;由各院部协调济南市各团区委,在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山东大学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站,负责各学院学生在社区内开展服务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社区居委会为服务站提供一定的联络场所,方便开展服务活动;由各学生班级、学生党团支部和各类学生组织按照服务项目,成立项目团队,开展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在服务地点上采取了“多重覆盖”和“一对一结对”相结合的方式,在组织形式上构建了“项目团队——社区服务站——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

2.3 健全运行机制

按照服务学习的基本过程设计:一是制定计划。由社区志愿服务站双方负责人在固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明确服务的目标和对象;二是每次活动前学生和服务场所管理员提前做好精心准备。使学生明确了他们在服务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服务场所的情况及各种活动规则;三是按照计划实施服务活动,但要根据活动进展的情况及时对计划进行修正;四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反思过程,学生将会思考他们在服务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分析并解释它们,理解其中的意义。

按照“项目团队——社区服务站——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学校团委负责与团区委(街道办事处、大型企业、事业单位)规划服务平台的建设,院部团委负责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服务站的各项工作,班级团支部负责组织好项目团队,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好服务社区活动。

2.4 规范考核评比

按照《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及《山东大学本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的规定,社会实践为必修课,每年计1个学分,学校每年都要对学生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同时对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成绩认定,考核材料包括由组织活动的负责人或接受单位(个人)签字盖章的《山东大学学生服务社区活动写实记录及考核登记表》、学生本人的成果汇报材料,包括调查(调研)报告、服务成果(成效)、媒体反响等能够反映自己活动成果的材料,同时规定了学生每人每学期参加服务社区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10小时,申请优秀等级的学生必须向全班同学汇报服务心得与体会等。学校每年按照当年毕业生总数5%的比例,向在服务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突出成绩成果的毕业生颁发《社会实践经历证书》等。

学校还强化了对各学院建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工作考核。考核工作引入了竞争机制,学校还对部分开展工作不力的服务站,分别给予了批评警告和摘牌注销处理。

3 “服务学习”理念下山东大学开展学生服务济南社区行动的思考

目前,学生服务社区活动在国内高校开展方兴未艾,将社区服务明确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而山东大学也是国内首家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开展服务社区行动的高校,启动这项工作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受自身能力素质、适应能力、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不能提供合格的服务,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的需要;部分服务项目设计不合理,不能与社区需求及服务者学习愿望相适应;在项目设计与服务行动中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专业的指导;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服务过程,而缺乏服务过后的思考,还有不少的学生在服务中走形式,甚至根本没有参加过服务社区的工作;中国的社区建设刚刚起步,组织建设、工作职能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率不高,社区的参与局面尚未形成等。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最早起源于英国,而美国则很好的将社区服务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服务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式,并受到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1999年,全美超过46%的高等学校推行了服务学习的方案,有1.5亿学生参与了服务学习的课程,到2002年,有216所学校认可了美国国家社区服务合作组织在推行服务学习这一方面的成就。当然,我们也要思考服务学习在中国是否会象美国那样有效呢?服务学习在中国未必有效,但建立在“服务学习”理念上的服务社区行动在国内高校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山东大学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理解并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将服务济南社区行动深入开展下去,并期望能为国内高校开展这项活动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做法。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牺牲个人的时间与精力,积极参与到各项志愿服务,为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活动。这些拥有特殊知识和充裕时间的大学生群体,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标志着志愿者服务工作进入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丰富起来,成为青年志愿者团队中极具活力的群体[1]。国内高校陆续以社团的形式成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并设有专门管理与指导部门,体现了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时,弘扬积极乐观的志愿精神,成为国内开展大型活动的模范,让上海世博会、杭州G20峰会等深受启发,不断规范、创新志愿服务模式。

据调查,辽宁省共有普通高校116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多达1000多个,涉及社会服务的不同领域,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到大型赛会等项目,从不同方面为志愿服务提供最有力的舞台。由此可见,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着显著的成效,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我们不能否认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其背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志愿服务形式化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途径是由学校社团组织,成员参与实施。有些成员只追求服务时长,导致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并没有切实对服务对象带来改变。

(二)参与队伍的流动性

参与队伍一般指组织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短暂的志愿服务并不会给服务对象带来些许的改变,有些“治标不治本”的意味。其次,校方组织的志愿服务,由于年级变迁和社团人员不断更新,管理者与参与者的经验都需要重新积累,导致许多出色的志愿服务项目都会随着人员流动而夭折。

(三)服务内容单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类型虽多,但就某一志愿服务团队来说,服务内容还是较单一的传统服务。部分公众和志愿者对于志愿服务内容的理解也过于简单,对于服务的认识仅停留在“学雷锋活动”、“公益劳动”等层面。志愿者长期做同一种志愿服务,易形成程序化倾向,缺乏挑战性,大大削弱了志愿者的积极性。

(四)服务缺乏专业性

传统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既服务社会又加深专业学习[2]。但除了医学、法律等专业知识可以应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中,为居民提供相关的咨询等便利服务,其他志愿服务不能很好的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志愿服务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的衡量标准――需要层次理论

针对以上问题,衡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应如何衡量?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利用需要层次理论来评判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服务对象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志愿服务才能是有效的。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层次理论是衡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重要途径。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3]。这样的需要具体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就是获得物质的和现实利益。志愿服务可以为服务对象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如关爱儿童的志愿服务可以为儿童带去学习用品,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可以为老人带去生活用品……这些物质上的需要应是优先被满足的。

安全需要即人对安全、秩序与稳定的需要,具体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是给予服务对象最大的安全感并使服务对象的安全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归属与爱的需要即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系,对应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志愿服务旨在让服务对象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对应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希望通过志愿服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让服斩韵筇逖榈阶约旱牧α坑爰壑担增强自己的信心。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一个人希望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的潜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对应到志愿服务中就是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下和自身强烈使命感的驱使下自觉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共同参与建设和谐社会。

然而,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处于哪个层次,以及本次服务后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否全部满足。若服务对象的需要全部得到满足,则可判断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有效的。

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正以迅猛之势递增,各高校在保证志愿服务团队的“量”之外,还要关注志愿服务的“质”,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并以此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它。志愿者应根据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在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光明道路。

参考文献:

[1]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3-97.

[2]林竹,傅艺娜.关于社会工作理念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3):34-36.

[3]中国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3.

作者简介:1.蔡如雪(1996-),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学校:沈阳化工大学,学历:本科,共青团员,社会工作专业14级学生,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多次获得校综合奖学金,参与多项社区实践项目,具有较强的实务能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8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群体利用业余时间通过高校或社会上的志愿组织有组织的为他人提供服务与帮助的一种活动方式,传承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具有选择参与随意性、服务领域广泛性和精神文明实践性的特点,是一项包含了服务他人、教育自我、优化社会环境三位一体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1]。

我国自古就有着历史悠久的慈善文化,儒家、墨家、道家等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仁爱、奉献、博爱互助的思想,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中国全面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寒假期间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展“青年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汶川地震、玉树泥石流抗震救灾一线,也时刻活跃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始逐渐向长效化、制度化的趋势发展。其意义也得到了各位学者的普遍认可:

1、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德育价值的需要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在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所树立的是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倡导的是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宏扬社会正气、树立起社会新风,丰富发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设“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其特点是具体实践、亲历亲为、切身感知。在经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的历练,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整合信息资源力度等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起来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备的修养。

3、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它以雷锋精神为引导,潜移默化中倡导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价值论,弥补了市场体制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受发展时间等多种因素制约,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1、组织招募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多是由高校团组织直接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层层推动得以开展的,这种组织方式在志愿者行动发展初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化,这种单一的组织招募方式显然会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远发展。很多高校大学生迫于组织压力不得已参与志愿行为,其本身就与志愿精神相违背,只是单纯的“要我参加”,而不是“我要参加”。

2、志愿服务培训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45%的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40.7%学生反映自己所受培训“效果不明显”(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机制,不仅在培训机构与资深的培训人员方面有所欠缺,也在培训内容上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在培训方法上陈旧乏味,导致培训效率低下、未能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与目标,更在培训中忽视对志愿理念与精神的加强与深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工作滞后。

3、志愿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不多,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一些活动内容仅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如公益宣传、义务献血、大型活动志愿者、社区服务等纯粹的体力型而非专业型的志愿服务,而这种志愿服务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需求和激发志愿者的参与兴趣。因此,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深度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势在必行。

4、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志愿服务运营资金短缺。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运营资金基本上是来自各高校团委,而团委一般从专项经费或者办公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款项来发展志愿服务。一些没有挂靠团委或者院系自办的各种志愿活动,除了在团委申请到少量的活动经费外,只能依靠校外的赞助。然而校外赞助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性,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志愿组织都存在着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从长远来看,经费匮乏是制约志愿者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制度法规不健全。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激励、考核等制度措施,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权力界定不清,容易引发纠纷,从而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也弱化了志愿服务良性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路径分析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一套完整规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对于引导、促进、提升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

随着志愿服务发展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应把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与志愿组织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实现传播志愿精神理念、服务志愿项目和志愿者个人的目的。具体的招募途径为:一是通过团的基层组织宣传志愿服务项目的详细内容与招募启示,鼓励个人和团队积极报名;二是通过校园媒体、网络、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公开接受咨询形成开放式组织工作格局,保证志愿者流入渠道的畅通。

甄选合适志愿者也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前提。经大量学者研究表明,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对组织使命有着一致的认同度;自身硬件条件过硬,熟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专业知识技能;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等达到与岗位相适应的要求。

大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是利用科学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志愿者在某一个合适的位置上,通过发挥其自身的潜力去完成志愿服务。

2、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是确保志愿服务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要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志愿培训机制,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专项培训制度。志愿者在上岗前,应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岗位情况等有充分的了解,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胜任工作。因此各高校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内容纳入常规教学课程体系中,高校的可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中心,专项负责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任务。

第二,丰富培训内容。首先,是对志愿精神及理念的培训。通过对志愿者精神内涵意义的讲述,确立正确价值观和端正服务动机;其次是对服务理论及岗位知识培训,讲解具体服务岗位的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流程,以便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最后,是对服务技巧的培训。学习沟通与接待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服务文明礼仪、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确保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避免技术性失误。

第三,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的凝聚力,挖掘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采取讲座、研讨、实地考察、专题讨论、案例、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拓展培训空间。以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的引力,使得志愿者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强化基本技能。

3、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服务领域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大型活动等传统领域中,但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推进,延伸服务对象、使服务内容多样化已成为必然选择。

高校应在设置志愿服务时,应充分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拓专业服务领域,合理安排志愿服务,避免“一刀切”现象。其次,应将志愿服务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如低年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高但经验较少,可侧重于体验型服务;中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服务理念和素质,可以从事服务型志愿活动;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可以从事专业实践方面志愿活动。

4、强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保障

资金筹集的渠道狭窄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障碍,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即包括政府拨款、民间基金、企业捐赠、个人捐赠和国际援助多元筹资渠道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性扶持机制,多渠道并举是志愿服务组织获得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凭借制度化建设才能实现长效发展,诚然,志愿者工作的法规完善依赖于政府、社会、高校的三方合力。政府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界定志愿服务独立的法律地位及范围、明确青年志愿者、服务对象、志愿组织三方的法律关系,建立三方之间纠纷的解决机制,以夯实志愿者组织的法律法制基础;高校应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奖惩规定,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保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社会各界应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更多理解和帮助,扶持大学生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帅.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2(4).

[2] 谭秋云.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

[3] 高海燕.青年志愿服务运行机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 林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 2011年硕士论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9

一、相关概念

1.大学生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志愿者无私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不为获得任何报酬,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而提供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

2.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体现,是通过强化志愿者的内心信念引导志愿者的行动,是个体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态度。自愿精神以自愿为前提,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多种精神。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1.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群体处于从校园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各种思潮混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易使大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动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依靠课上老师的传授,另一方面依靠自身的实践体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大学生践行高尚志愿精神的载体,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无私奉献社会,热心帮助他人,在活动的过程中践行着利他主义和高尚的仁爱精神,净化了身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人生观、价值观朝着更加高尚的方向发展。

2.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蕴含的高尚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度统一。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秉承无私的精神,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为社会公益做贡献。有利于大学生修身养性,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促进志愿者个体内在的和谐。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走入社会,扩大了大学生的朋友圈,与社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群打交道,建立了良好的社交关系网络。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的了解和交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延伸德育工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延伸。大学生志愿者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所进行公益服务,传播了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了“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的新风尚,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更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了形式。使德育工作结合社会实践,既实现了德育的理论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发展了德育理论,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的巨大实践意义。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1.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在高校德育进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形成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弘扬志愿精神。各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实践活动启发大学生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志愿服务意识,完成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锻炼自己、提升品质的任务。高校德育管理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立法。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加快志愿服务全国性立法,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只在少部分城市形成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其全国性立法进程。法律应明确界定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涵,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志愿服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的奖惩措施规定。制定有关管理运营的规定。这样才能推进志愿服务立法进程,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才能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

3.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德育体系。

高校应改变现状,重视志愿服务的重要德育作用,认识到志愿服务德育功能。将志愿服务规范为日常课程,纳入高校德育的常规教学活动中区,促进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现。首先,高校应设立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课程,给予学分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聘请专业的教师团队,一方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其次,高校应将志愿服务表现情况纳入大学生评优体系,例如将参加志愿服务并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作为竞选三好学生等的必备要求,作为培养党员的实践环节,作为奖学金的重要考虑因素等。用这些方式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

4.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要依托于大学生志愿组织,优化大学生志愿组织建设,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德育价值的有效发挥。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要明确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责任制度,进行责任分工,制定小组负责人,避免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另外,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加以精神或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志愿者热情,激发志愿者参与积极性。通过优化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推进志愿服务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结论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载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探究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并探究了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实施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向更高层次上发展,更促进了志愿服务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R].2009.7.19.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10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行政色彩仍然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仍以政府为主导,真正意义上的“非政府”志愿服务活动较少。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管控为主的志愿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使志愿服务失去了自身本来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活力。各级政府为了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做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以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向符合行政要求,但这种约束间接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灵活性、创造性都受到阻碍,使志愿服务的平台和渠道受到限制。

(二)缺乏政策法规支持和资金支持

目前,随着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成效日益显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真正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的政策法规却不多。这使一些志愿组织在身份确认、角色定位、服务活动合法性等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而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是政府及学校自行制定的一些管理办法,尚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另外,资金是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多是由各高校进行资金划拨到团委等部门开展工作,有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是依靠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开展工作,而这两种形式的资金都非常有限。资金的不足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下降,长期以来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稳定性。

(三)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服务质量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来开展,而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个人的能力、服务的态度等服务质量产生影响。有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服务活动只是捞资本,便于将来就业,并不是真心想做公益事业,为社会服务;有些大学生虽然非常积极,但缺乏相应工作能力,导致服务质量不高;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太注重方式方法和工作态度,将负面情绪带给服务对象,反而适得其反,严重影响志愿服务质量。

(四)缺乏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融入机制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是在校学生自发组织或在学校学工、团委等工作部门以及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志愿服务的内容多局限于传统的敬老爱幼、义务支教、“三下乡”等活动,这些活动多停留在浅层次,基本上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就没有了后续的发展和深入,对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大学生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作用,缺乏长远规划和融入机制的探讨。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影响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各方支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才能引起关注,最终在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得到政府与社会更多支持,最终形成一股政府主导、社会关心、自身努力的强大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制度,是对日常工作的科学指导,尤其是要建立工作章程,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另外,还应当制定志愿服务人员的选拔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监督制度、培训制度、服务评估制度等各项制度,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日常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例11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

目前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普遍采取两个层面的志愿者组织方式:一是学校层面的志愿者活动组织,一般由校团委直接管理,担负着全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考核、表彰、培训等工作;二是各个院系团委负责的志愿者组织,具体负责开展本院系的志愿者行动,有时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

在志愿服务的内容上,社区服务活动和校园内的服务活动所占比例较大,校园服务活动占39.1%,社区服务活动所占的是38.4%。根据访谈的结果得知,“大部分班级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地点都会选择临近校园,减少志愿者在路程上的时间消耗。”下乡支教服务活动以及残障服务活动的参与率较少,有3.1%的同学选择曾参加过下乡支教服务活动,4.1%的同学参加过残障人士服务活动赵枞安曾在《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中讲到,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服务过于形式化”、“服务领域单一”的问题[1]。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对象主要还停留在针对青少年、社区老人、校园活动为主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的服务范围较小,无法适应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志愿者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重复活动,新的服务项目较少。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

由于随意性比较大,志愿组织内部缺乏相互交流。许多人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借用名为“奉献爱心”目的却是其他,不仅淡化了志愿精神的作用,也淡化了志愿者身份的价值,削减了志愿服务的功效。一方面是因为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志愿服务时数而参与服务活动。再者是志愿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分工不明确,致使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不明确自己所需要提供的服务。

4.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满意度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志愿者的身份,学校由原来的一个志愿组织发展到每个系、每个专业,甚至到每个班级的每个成员。”这种点到面的推广形式是提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一种途径,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参与性以及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关于志愿服务的总体感受上,有47.9%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十分有意义,对志愿服务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也有40.7%的调查者认为志愿服务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说明我校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上有待提高。

二、影响大学志愿服务动机的因素分析

1.性别

女生在盲目从众的动机上表现更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女生的性格偏感性,男生相对比较理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选择上比较合理,不跟风行动。另一方面,女生较于男生而言,比较有爱心,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基于这样的特点,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男生对于女生而言更好地看待志愿服务活动。

2.专业

不同专业性质在盲目从众动机的认同程度发现,文史类专业在志愿服务上的盲从程度远高过于理工类的学生。数据表明了在个人发展上认知上的差异,理工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越理智,理工类学生表现出的较不明显的从众动机,原因在于理工类学生的对于外部活动的态度较为理性,文史类学生往往更缺乏理性,容易盲目去参与志愿活动。

3.年级

大一年级大二年级初入大学,对校园活动如:比赛、社团组织以及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入学时间不长以及自身思想观念以及自身的素养相对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较低,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盲目从众动机比较强。大三年级的学生较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正处于知识不断丰富、观念不断更新、思想逐步成熟的阶段,有更强的意愿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相对较全面。大四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理念和知识素养更强,但大四学生更多集中精力在实习、毕业、择业、就业等相关事宜,在校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较低,投入的时间精力。

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建议

1.合理管理志愿服务团队,提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自主性、自愿性

在我国,志愿者行动一般是在组织机构的倡导下应运而生的。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的组织行为使得志愿服务就成了一个下达、督促、评价的过程[2]。在大学校园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和民主意识较强,但依靠组织、社团对个人或者群体的控制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手段。将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数与奖学金挂钩、与个人荣誉挂钩的志愿服务精神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觉得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奈、“被志愿”的选择。违背了志愿服务“自愿”的精神,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

2.加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将志愿服务专业化、高水平化

志愿服务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盲目志愿。加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强调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服务活动,大学生的专业差异太大,每次志愿活动所招募的志愿服务对象不同,其专业也不同,加上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前期没有通过相关的培训,使得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服务方向。在志愿者招募培训方面,要结合志愿服务需求确定志愿者的招募标准和培训要求,结合学校志愿服务实际,采取面向团体与面向个人相结合的形式招募志愿者围绕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进行志愿者骨干队伍的集中系统培训;围绕志愿者基本技能,开展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的通用教育培训;针对有一定业务要求的支援服务项目,进行志愿者岗前培训[3]。

3.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引导,内化志愿服务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倡导的期待理论指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目标[4]。如何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确保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能充分满足大学生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充分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内在的情感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依靠外力所强制推动的志愿服务,无法长期平稳发展下去。合理安排志愿者项目内容,使不同群体的志愿者动机与所参与项目匹配,正确引导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增强社会参与程度。

四、总结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不仅关系着志愿活动开展的质量,更系着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是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的一个途径。同时,广泛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引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高校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体现。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模式,管理志愿服务团队,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自主性、自愿性的基础上,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逐步内化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优化志愿服务活动。(作者单位:莆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枞安,陈昀岚,牛娟娟.安徽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调研报告[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