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24 06:28:37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1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2

初三下学期我们历史科的教学任务重,复习要涉及初一至初三六册的教材,复习范围广、内容多,如不能有效地安排好、利用好时间必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学效果,要取得较好成果一个良好的复习计划极为关键。因此我校在每学期期初,我们初三历史备课组成员都会根据学校的周课时数和校历表制定好一份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进度。本学期期初至市质检考试前完成第一轮总复习,以《考试说明》为纲,以课本为本,以《复习指南》为指南。从5月下旬开始进行第二轮复习,主要以《初中历史学习报》中考版为主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强化学生解题技巧。

二、立足《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以《考试说明》为纲回归课本

1、学习考纲、指南新精神

中考历史学科要复习的知识点既多且杂考查的角度又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如何设题最后还得回归课本回归考纲。因此我们的复习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紧扣考纲、把握趋势、夯实基础、锤炼能力”。每年市教科所的《考试说明》和《复习指南》出炉后,我们备课组成员都会一起学习领会《考纲》和《复习指南》的新精神。特别注意比较当年《考纲》、《指南》和往年相互比较有啥新变化,变化点在哪,这些变化点就是我们当年须多关注须反复锤炼的重心。

2、复习立足考纲回归课本

近几中考试卷80%为基础题,另20%稍难题和较难题也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基本史实的再现仍是考察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掌握好基础知识是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因此,我校初三备课组的复习方针是紧扣《考试说明》,夯实基础,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不求每一位同学能熟记所有的知识要点,但求学生对每一册,每一课内容的纲要非常熟悉,只有这样在开卷考时,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找到所考查的知识点的位置,加快答题速度,提高答题质量。

“回归课本”,就是复习时我们以课本为准则,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合。第一轮的复习时我们“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细致地阅读教材,逐册、逐章、逐节地对《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全方位对知识进行梳理,绝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但是要注意的是复习不是上新课,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去粗取精,在整理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后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对基础知识了然于胸,在考场上才能大大减少翻书的时间,提高做题速度,才能节省出更多时间用来思考难度较大的题目。

3、根据《考试说明》构建知识网络与能力培养

初三年的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再加上初一二年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又要求在一学期里熟知三年的知识要点,理清知识结构,这就有些强其所难。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考试说明精心编撰复习提纲,在提纲中按照章节顺序整理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结构。一份好的复习提纲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能抓住每一个学习主题的框架,熟悉提纲和课本目录。一份完整、详细的复习提纲,对学生来说是考场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利器。

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但不能忽略能力培养。在复习中要注意基础与能力并重,因为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复习要点线结合,注意要点化、线索化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抓住了基础知识这个“点”还要注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点线结合应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复习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串线,复习完一本书后也可适当地串线,尤其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更应该注意联系,由于历史总复习的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再有更多时间去组织专题复习,因此只能注意在平时复习时将之融入。实践证明,抓点线结合,便于将历史知识要点化、线索化、条理化。抓住了点,复习便有了针对性;抓住了线,就可以以线相串,串住一些知识点,就可以“顺藤摸瓜”,记住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3

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已经多年。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打破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这意味着中考改革已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体现了中考正渐渐把新课改理念融入其中。这种新形式的测试带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和有益启示,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以下是笔者多年来指导学生进行初三复习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正确发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指导作用,全面落实和掌握基础知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材、进行历史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实施的基础。由于教材只是实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途径和形式,而《考试大纲》又是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用于指导考试命题和复习的依据,这就意味着中考历史命题的依据不是某一个版本的历史教材,而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以,不管历史教材的版本怎么变,我们都应该仔细阅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因为它们是我们取舍、细化历史知识的依据。因此,每一年的《考试大纲》下发后,我们都要把它与上一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仔细比对,以便在第一轮复习时找准方向,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克服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减轻负担,提高复习备考效率。以下是我在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些常用方法。

1.断代史复习法。在进行初中历史复习的时候,我有时把传统高中历史教材的复习法引进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复习中国古代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时候,我发给学生一个知识网络图,呈现出隋唐的兴亡线索,再带着学生分朝代整理考点,包括:隋朝(兴亡时间、经济繁荣、教育制度),唐朝(兴亡时间、盛世局面、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教育制度)。这样,在复习的时候学生就能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理解记忆与运用,而且我个人认为这对于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也有一定的好处。

2.“厚今薄古”法。按照安徽中考考纲的规定,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了15%左右,世界古代史占了5%左右,因此,在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采取了“厚今薄古”的做法,即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用较少的时间复习完,这样就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详细复习赢得了充足的时间。

3.角色体验法。在复习的时候,我还尝试让学生做“命题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例如,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让学生将它们区别开来,我让他们假设以判断题的形式命题。

命题一: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命题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命题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通过学生对这样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命题,便能比较全面、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理解、掌握知识点,使师生互教互学、互动互提升,让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得到开发和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灵活变通能力。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专题化、综合化复习,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由薄变厚”,掌握了大量信息,但学生一时难以消化、吸收。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迫切需要在第二轮复习时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化、专题化整理,即“由厚变薄”。在复习时,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和敏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时把相同类型历史知识归纳起来并形成专题,这一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能力。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另外,在进行纵横联系的时候,需要教师创设轻松的氛围,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复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但是它仅仅用了200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蚂蚁”到“大象”的过程,你能够整理出这个发展线索吗?然后,我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整理两册书上的知识点,最后我再总结,给学生呈现出一部美国历史,即:“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扫除外部障碍)——南北战争(扫除内部障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罗斯福新政(从危机中恢复)——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大发战争财)——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与美苏争霸同步进行——世界头号强国(充当‘世界警察’,实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这种方法,把学生早已学习过的、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复习中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效复习的目标。

三、关注热点问题,正视历史与现实,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因此要注重时政热点,应用历史知识、观点去解释当代问题。最近几年历史中考中都或多或少地考到了社会热点问题。比如,2012年安徽历史卷第16题以伦敦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的事件引出希腊文明的影响。这种状况说明中考命题的时代气息越来越强,体现了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在复习中要以热点问题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丰富社会热点,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4

国家教学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公布中高考范围。1992年以前,中高考命题只以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为依据。1992年6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第一次制定了《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对知识考查的范围和能力考查的要求都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是复习和考试的依据。历史复习如何正确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三者的关系呢?

1.以纲为纲

这个“纲”是指以《考试说明》为纲。要求教师:(1)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试说明》,认识其基本特点,熟悉内容,认准考试目标,把握教学方向。(2)依据《考试说明》,对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考试内容,排除考试要求以外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3)重点研究《考试说明》中四类能力要求,一方面把各项能力要求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在设计习题时加强能力要求,在讲评练习时结合能力要求,使学生准确理解各项能力要求的实质和水平层次。

2.以本为本

这个“本”是指以教材为本,尽管《考试说明》上说:“不应当拘泥于某一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如果不以教材为本,师生在历史复习中就会无所适从。因此要求教师:(1)依据《考试说明》,按纲目顺序,逐个推开,逐一覆盖,不留任何死角,不搞跳跃式教学,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教好、学好、考好的第一要素。(2)适当拓宽知识面,提供一些与教材密切结合的新材料、新问题,创设一些新情境,以便使学生对《教学大纲》的不同表述尽快适应。

二、教材与复习资料的关系

教材是教学与复习的依据,离开了教材,复习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流。复习资料则是教材的补充,一本好的资料,既可启发学生学习,也可以启发教学。因此,教材与复习资料之间是相辅相成,不能偏废。我们提倡:

1.历史复习的全过程都要“滚”课本

手不离本,读不离本,讲不离本,练不离本,能力这个半径始终围绕“本”这个圆心旋转。

2.要提高高考质量,还必须配置一些好的资料进行复习与训练

复习资料精一些好还是广一些好?师生应有所别。对教师而言,应博览群书,吸取多本资料中的精华,加以提炼,以充实复习教学内容,手头的资料应适当多一些。对学生而言,资料太多并非好事,因为总复习阶段学生头绪多,任务重,参阅过多的资料不利于减轻过重的负担,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因此,教师应自制资料卡片,积累资料,并及时掌握新书出版信息,为学生选订一份行之有效的复习资料。

三、重点、难点与知识面的关系

复习应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在复习中只注意“点”,而不注意“面”,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中高考命题可不受覆盖面的过多限制,但为使中高考对中学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命题还是要适当考虑知识覆盖面的,这就对复习面的铺开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提倡:

1.注意复习的广度

对教科书上的每一知识应逐一学习,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们所疏忽的所谓“非重点内容”。在每单元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用列表或图示的方法列出该单元的知识结构网络。测试题的编制也应在突出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考虑到知识的覆盖面,并尽可能涉及各个知识点。

2.注意对重点的复习和难点的突破

为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复习工作在照顾全面的同时,必须克服事无巨细的平均用力的做法,高度突出重点,必须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去剖析某个重点,不遗余力地讲深挖透,直至揭示其内核和本质。而达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必须突破包围重点的难点,这也是历史学科特点本身所决定的。

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的关系

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是既要考查考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注意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并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内容于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之中,因此我们提倡:历史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渗透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狠抓基础知识教育

历史高考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的考查,但是有必要指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强调注重能力,并不意味着轻视知识。相反,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通过设计新情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本质。为此,我们要下工夫抓好打基础的工作。但是,再现历史知识决不能仅仅看做是孤立的、机械的死记硬背,而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2.突出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要求教师:(1)始终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即把能力培养考虑到每节课中去,从第一轮复习开始就要做到不仅使知识到位,同时力争能力到位,到第二轮复习时再纵横联系,深化教材,形成立体型复习,到第三轮复习时在原有基础上综合提高,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和论证的能力。(2)加强历史理论和历史概念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史实典型,有意识地灌输、补充、讲解有关哲学理论和史学理论的观点、方法,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5

二、搜集中考信息,关注中考命题

作为一名初三的历史教师,搜集中考信息是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例如,在第一学期的12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教育局或教研室都会给教师发一本《考试说明》。这个《考试说明》就是中考的“纲”,俗话说得好,“纲举目张”,只有狠狠地抓住这个“纲”,很好地研究这个“纲”,深刻地吃透这个“纲”,才能把握中考的命题趋势,把握中考的试题类型,才能把握中考解题的要求。此外,教师还要经常浏览最新的教学参考和杂志,时时关注网上有关中考的信息,力争将中考意识渗透到平时的复习教学中,把那些中考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穿插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将平时的工夫做足做好,就一定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三、注重基础知识,抓好专题训练

这里所说的注重基础知识,抓好专项训练,是指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历史复习时,首先,要做到以“纲”(《考试说明》)为纲,以“本”(课本)为本,对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来个全面梳理,通过纵横联系,点线面体结合,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漏缺点统统找出来,再通过分辨、解析、弥补,进一步整合,使之更加明晰,并将它们纵向联系,横向联系,进而形成一棵知识的网络树,织成一张知识的系统网。

其次,要做到以“纲”(《考试说明》)为纲,在复习时,要按照“纲”中的命题题型进行练习,对于选择题,诸如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的世界之最之类的,要让学生不用翻书就能够快速地作答。对于列举题,这类题目都是课本中比较重要且条理清晰的知识,只要教师在复习中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书中做好记录,到时候一翻书就能够快速作答。对于材料解析类的题目,一般说来有两类,其一是源于教材的,这类题目只要学生能通过分析,明确隶属于教材的哪部分内容,解答也没有多大难度。其二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得较为密切的,这类题目的答案要点也常在课本中,也就是平常说的用课本中的观点,去解答试卷中的问题。

再次,要做到以“本”为本,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千万不要忽略这一类读图、填图、分析图的试题,它在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例高达30%,且形式灵活多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读图、识图、填图环节十分薄弱的现象。他们在复习中只注重掌握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也较差,更不晓得如何从图像中捕捉必要的信息来解答问题,再加上地理位置不明确,张冠李戴,导致在中考别严重的丢分。而这类现象只在复习中强化读图、识图、填图、分析图的训练,才能杜绝。

四、关注现实生活,注重热点问题

在历史复习中,教师可以选准一些与当前生活现实相关的重点、热点的问题,进行特别的专项练习。自从开卷考试以来,中考文综试题的命题,就从来没有回避热点,每年均是这样。在今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可以预测的是,试题将更加关注现实,更加注重热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两个“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在答题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解答更加接近中考试题的答案。

五、调节学生心理,从容直面中考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有些许的变化,也要加以重视,不能掉以轻心,时刻注意调节。教师一定要从始至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就要去做。在师生之间一定要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更要舍得情感的投入,要深入学生实际,听取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式。如若这样,那么,每一份恰如其分的要求,每一句温暖的鼓励,都能够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6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在思品社会课的中考总复习中,迫切需要进行审慎设计。这是因为过去的总复习设计多停留在“炒冷饭”层面,把学过的知识重新上一遍,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方法上多采用“填鸭式”的办法,在大量的习题操练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三维目标的整合,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复习效率不高,复习教学目标单一,学生不满意,教师不如意。基于此,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对如何进行总复习设计这一课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探索出一套总复习的设计方法。

一、总复习策略的具体实践

1.明晰考纲,整合知识,体现知识的综合性。

初中历史与社会和思品课要复习的内容多,加上许多学生在七八年级不重视这些学科的学习,普遍存在学生基础差、知识漏洞多、能力低的现象。这要求组织复习的教师首先明晰考纲,与学生一起梳理哪些内容是要考查的,哪些是不必关注的,即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每一学期教材的主干内容,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1)明晰考纲。首先,考纲明晰之后复习就有了方向。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战后世界新格局》一课时为例,在复习时要先看考纲的要求,考纲里对该课时的考查条目规定了两点:了解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明确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变化。这两条考纲题目,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时要重点在这两个考纲要求的范围内进行知识的落实、梳理及技能的提升。

针对考纲条目“了解雅尔塔会议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时对雅尔塔会议的内容进行补充。除了让学生从教材上知道美、英、苏三国一致同意在战后处理德国、签订了《雅尔塔协定》之外,教师还要对协定的内容进行补充,把前苏联答应欧洲战场战事结束后对日作战、苏美英一致同意在战后成立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等内容补充到教学中。

其次,考纲明晰之后就知道在什么地方多花力气。上课就像作画,不可能平分笔墨。在不能平均用力的情况下,哪些内容是应该多费力气,需要浓妆的?哪些内容是应该少费力气,需要淡抹的?考纲给了明确的回答。以《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为例,考纲是这样规定的:了解新中国成长历程;概括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成就;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经历的曲折的原因和表现。

研读考纲条目之后,不难发现,三句话里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了解”、“概括”和“分析”,这三个关键词已经在告诉我们,对于“了解”和“概括”的层次内容,在教学时应该是淡抹的,而“分析”层次要求的条目是该花力气“浓妆”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考纲只要研仔细,方向淡浓很清晰。

(2)整合知识。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分阶段、分内容逐步推进的。如果学生仅仅学好了某阶段知识,学会了某些内容,而缺乏不同阶段间不同知识内容的交叉、渗透、整合,那么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也很难健全发展。而学生认知建构和整合知识的能力,除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学生的自悟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复习课有意识地、高效地拓展和深化,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完善。

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复习应理清和呈现这样一个逻辑体系: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理想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不同教材不同知识板块的相关性,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涵盖整个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的知识体系和网络。

在整合和构建过程中,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分清易于混淆的概念,防止实际运用时张冠李戴。如:要分清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主导等。

2.联系热点、辐射重点,突出考试的导向性。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就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这些热点知识往往又可辐射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比如“危机”这一热点可以辐射初二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中日关系这一知识点,可以辐射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我国的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要知识点。

反之,考纲中的重要知识点,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又可以和许多重大热点问题相连接。因为,历史与社会和思品课,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这门学科在总复习时的一个很大特点在于它必须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重点问题相联系。这是其学科的内在要求和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总复习课成败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总复习设计过程中,就其复习教学策略而言,教师要把教材考纲重点与社会热重点有机结合起来,以一些社会焦点为切口,精心设计复习方案,创设材料情境,把热点材料引进课堂,师生共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复习热点问题《朝鲜半岛危机》为例,我们设计了以下训练题目:

材料一:近期,朝鲜半岛局势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半岛上的每件事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①1953年,在朝鲜半岛上,中朝人民取得了?摇 ?摇战争的胜利。

材料二:2012年2月,朝鲜又一次进行了核试验,半岛局势越发紧张。3月份,朝鲜还宣布《朝鲜停战协定》完全无效,进入准战争状态。中国一直坚持半岛的无核化政策,呼吁各方保持冷静,重启六方会谈。

②半岛局势的紧张,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什么?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7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全面系统地复习,拓宽知识,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老师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2读、讲、练、评、相结合,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除此之外,我还列了一系列专题,如西方列强的侵华专题、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专题、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专题、科技革命专题、专题等等。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性质”、“标志”等。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

3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联系乡土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把它们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它们。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试题的开放性和时代气息。

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例如,关于台湾“公投”,要能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统一是人心所向,历史所趋,“公投”是违背人心,违背历史,必以失败收场。解决的途径是实行“一国两制”。

此外,作为考生,也要对自己的家乡历史特别关注,能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

4仔细研究考纲

考纲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复习时要紧扣考纲,研究考纲,有的放矢。在复习时,要认真阅读和对照考纲上的内容,按照考察水平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安排复习,考纲上没有的内容不是考试的内容,可以不复习或只作一般了解。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5注意学科间的渗透

学科间的渗透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这不仅是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考察,也是对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考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要想达到既专又博,平时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郑和下西洋”时,要学生弄清郑和下西洋经过的海域、最远到达地的地理位置等;在复习“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时,引导学生分析和平与发展的辨证关系,这反映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渗透。

6沉着应考,留意细节

首先,开卷考试首先要有“卷”。现在一些同学缺失了初一、初二的教材,不仅降低了上课的听课效率,也对中考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所以,把书备齐是第一步!在考前应准备好所有的教材和打算带到考场的资料,避免在考前发现遗忘后惊慌失措。

其次,认真审题,科学分析。拿到试卷后简单的浏览,选择比较得心应手的一份先做,看到题目后,不要急于翻书开卷,先要有层次的审题。尤其是图表题,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综合所有信息后,认真思考后,找到并结合课本出处,依据题目要求作答案。对于选择、判断、材料、问答等题型,要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语,忽略无效信息,将关键词综合分析,结合课本内容,理清思路。对于一些与平时练习时比较接近的题目,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原题答案,盲目抄袭,要独立思考,找出区别与联系,当然也可以借鉴有用的部分,加深自己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时间,任何一门课不能超过一个小时,以免影响下一科。遇到难题及时查阅课本并思考,如果短时间内没有答案就先做后面的,不要因为一道题耽误太多时间和精力。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8

挖掘教材,吃透课本。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第一是将课本读“薄”,删减会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率。第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对于课本只言片语提到的关联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我会随着复习的进度及时翻阅高中历史课本和《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等资料。教师对教材理解通透是为了将知识脉络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否通透,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每复习一本书,我都会发给学生两种导学提纲,一种是类似于“细枝”式每一课导学提纲,强调的是零碎的基础知识,另一种是类似于“主干”式的全册知识体系。这两种导学提纲是分阶段交替使用(复习初期强化基础知识使用“细枝”式,复习后期构建知识体系使用“主干”式)。我曾多次对学生说过,复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书浓缩成一页知识体系,最后上考场时留在脑子里的是六本书浓缩成的六页知识体系。

二、“精”

首先,教师课堂用语要精炼,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要一针见血、准确到位。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解重要的知识点之外,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上。我将积累的学习方法整理成《历史自学秘籍》,学生要求我一次性倾囊相授,而我选择在课堂上一点一滴地向学生渗透。《自学秘籍》有5字诀窍:“读”:是读教材,要左手提纲,右手课本,让导学提纲引领你读出主干知识及重点内容;“看”:主要是浏览课本中重大事件相关的小字、插图,以防有遗漏;“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这种“记”是一种强化记忆,一定要记得准确无误,“记”的时间,安排在自己精力最充沛的时候。那么怎样才算记住了?标准是6W――When、Where、Who、What、Why、How;“忆”:是对已复习过的课本内容“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主干知识(重点、难点)。通过“忆”可对已掌握的知识了然于胸,这既会增强迎考的信心,又避免了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思”:以点带面,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个及至。具体的做法一方面要“思”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也就是我们当下的时髦用语――穿越,同性质、同领域的事件既要能够古今穿越,还要能中外穿越。如中外同时代或同性质事件,(中)鸦片战争与工业革命;(中)洋务运动、与(日)明治维新;一战与;抗战与二战等。另一方面要“思”,学习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有什么借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

其次,精选练习,精心辅导。不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那我就一定要身先士卒先入“题海”,对全国各地的结业考试题一一甄别后,再让学生们来练习。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题要精选,答题的方法也要独到。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应试方法,我把它称为《历史应试宝典》,《宝典》主要介绍了如何“审题”和“答题”,(不管什么题型都是“三堂会审”)选择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审题干、审备选项、审选择方向;材料解析题的审题,主要是“三审”:一审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标点符号等;二审问题,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三审分值,根据分值,合理分配答题要点。

第三,巧设小结,精编专题。会考的考察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也就是说,会考既考察历史的阶段特征、也考察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发展进程。因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要作好阶段性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其理解。

三、“情”

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联络好师生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方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很多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干劲十足,上了初三学习任务重,明显出现了倦怠感;有的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给学生讲了“木桶效应”: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学习成绩就如木桶效应一样,只要有一科落下了就如木桶一样怎么都不会盛满水,总成绩会落后。讲这个道理就是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结业考试。

四、“查”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试来加以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第二,检查和考试还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9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84―01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设置历史预习作业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路径。本文以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Ⅰ为例,着重探讨历史预习作业的设计与作用。

一、阅读圈点式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圈点出关键词句和困惑之处,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困惑的内容调整教学设计。阅读圈点式预习适合新接手的班级,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善思、善问的习惯。如,在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任务:请你阅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点出本课的关键词句和你不明白的内容。

二、设置问题式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理解力需要以问题为抓手。教师应以课标为核心、以教材为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并思考,为课堂教学的思维与认识奠定基础。设置问题式预习适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性较强的课型,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可以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如,在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中,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本:1.什么是君主立宪制?2.英国为什么会建立君主立宪制?3.为什么说《权利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4.为什么说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三、编写提纲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建构知识框架,编写学习提纲,使学生梳理知识线索,初步认知教学内容,同时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纲式预习适合知识结构较为系统、规律性较强的课型,这样预习可成为课堂教学中深入学习的起点。如,在第六课“罗马法”中,教师可给学生下达这样的预习任务:请你编写“罗马法”一课的学习提纲。

四、编制年表式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教师在设计预习主题时可提示相关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梳理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使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年表预习法适合涉及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的课型,这样在预习中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在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中,教师可给学生下达这样的预习任务:请你编制本课的大事年表(1851年、1852年、1853年①②③、1856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864年)。

五、填充表格式

表格预习法可将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的史实、繁杂的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表格预习法适合涉及人事多、头绪复杂、信息量大的课型,在预习过程中可培养学生提炼、浓缩、概括、集成等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如,在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六、准备材料式

学生准备资料的过程就是亲身体验、直观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过程,更是理解与思考历史的过程。此类预习适合与社会生活、时政热点联系密切的课型,这样的预习可丰富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经历,提高学习能力。如,在第十六课“抗日战争”中,教师可布置这样的预习:请你搜集汇总“侵华日军罪行” 和“全民抗战的史实”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七、复习补白式

让学生回顾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复习补白式预习适合初、高中历史教材不重复的知识点,这样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将初中和高中学习的知识衔接起来。如,在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任务:请你查阅八年级下册《历史》,回答新中国是如何筹建的?新中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10

高中文科班的历史复习课,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打基础。如何上好这一阶段的课,是每位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看”是指学生看书,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列出一章的信号提纲,根据信号提纲,记忆基础知识。“讲”即在学生初步熟悉一章内容的基础上聆听老师讲授,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和难点;2.要讲带有规律性的、前连后挂的内容,理顺知识的层次结构; 3.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写”即教师在黑板上将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的信号提纲写出来。信号提纲应反映: 1.本章或本节的前后顺序; 2.各信号的内在联系; 3.重点要求简单明了,既不丢失要点,又要有系统性。“练”即在完成三个环节之后。为了强化记忆,以教师拟出的练习题为中心进行操练。一堂课、一个单元的效果如何,一般要在此环节经受检验。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压力地进行自觉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接受从学生那里反馈来的信息,了解学生知识上的漏洞,以便及时查缺补漏。

二、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对中学课本就要掌握透彻。不管是课文目录、年表、地图,还是正文、注释、插图,都要认真熟读,准确把握,千万不可孤注一掷地猜题、押题。应先统观全局,勾划出历史知识的基本轮廊,然后在复习单元、章节内容时,弄清其在整体中的位置,把片断的内容纳入历史知识体系之中。历史事件可分成原因、背景、内容、过程、表现、结果、意义、影响。对构成历史基础史实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应重点记忆,反复巩固。只有这样,才能以基础取胜,靠苦战过关。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高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高中历史复习时,教师要善于选择复习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如为使学生对早期资产阶段革命的特点有一个科学认识,在复习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确立君主立宪制而结束,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保守性,请谈谈你的看法?”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围绕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等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归纳整理,把握规律,抓住特征

为了做好灵活性、考能力且富有立体感的题型,在高考历史复习时,教师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以各种方式把同类问题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归类串联,整理成知识网络。即弄清不同类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这有助于把握其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再把古今中外容易混淆的史实进行分析比较,弄清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本质区别。

五、认真分析,掌握技巧

对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有关知识要抓实、抓全。对重点知识,具有共性和启发性的内容,要进行加工整理,组合重构,纵横贯穿,有序贮存。要善于从众多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加以总结、比较,得出正确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力争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 、论证。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加以分析和评价,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应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待他,分析他的功与过。

初二历史复习提纲例11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

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100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20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20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100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20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20世纪的历史尤其如此。在论证了高中宜于开设两门20世纪史之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