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5 07:10:32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例1

中华民族数千年所积淀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阔,上至天文(如星象学),下至地理(如堪舆学,即风水学),中通人文(如历法),从而形成了“命理之学”(预测学),“济世之学”(传统医学,其中包括养生学),“治世之学”(儒学)、“人世之学”(传统武术)、“出世之学”(仙道内丹学)等独特的学术体系。这些博大精深的传统学术体系,都是在《周易》气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形成,并且都是实实在在的致用学术,如果我们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上述传统学术便无从成立,只能当作封建迷信而遭到冷落或抛弃。

谈到传统武术,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你看得见的,是它的动作,这是技术行为,在这些技术行为中,又包含着文化内容,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你看不见的,即它折射出的社会伦理、人文精神,比如太极拳里所体现的中庸思想等等。因此,中华武术的伟大,在于它与西方体育强调竞争的思想不同,它不但有竞争,也有调和,它攀援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并与之难解难分,成为古老的东方文明献给全世界的宝贵礼物。

中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实用学术,它不仅具有“踢打摔拿、翻滚腾挪”等全面而巧妙地武技动作,其中所包含的阴阳、五行、八卦等文化内涵,体现出的则是武功中独特的练气功夫。无论是少林派外家拳的“金钟罩・铁布衫”,还是武当派内家拳的“内功劲力”,内功的练气修练始终占居着主导地位。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各门武术派中的代表性拳种即可发现,对内功机理的不同理解,是构成该拳种技击特色的关键。

我们先以内家拳而言,形意拳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整劲”或“争力”的应用上来,而整劲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内气能量在体内阴阳双运的循行规律。故而,使形意拳形成了自己“硬打硬要无遮拦”的技击特色。八卦掌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掌法的变化和行步走转上,虽然仅强调吐纳导引的修练,但实际上所求取的依然是内功“争力”,以适应其踏中掌击的强大威力,特别是其行步走转时所采用的(足尚)泥步,对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太极拳的技击精华体现在“推手技术”的应用上,推手功夫中的“听劲”原理,以及“沾连粘随”调动对方的身体重心移动,我方又不失重心平衡的技艺,体现出来的则是内气能量“阴阳对五”的循行规律。太极拳虽然也重视“争力”的获得,但相对来讲,却更加重视“阴阳对五”的训练与应用;故而方能形成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技击特色。“五”在太极拳中喻意为身体的中正,即身体重心的平衡。这与儒家所谓的中庸思想无关,完全是后人的一种附会。

王芗斋先生所创立的“意拳”,继承并发挥了形意拳中关于修练“争力”的精髓,而舍弃了形意拳“直来直去,先发制人”的技击法则。他在吸收八卦掌足尚泥步的同时,又继承了太极拳推手中的柔化精华,舍弃了太极推手中的擒拿和摔跌技术。从而形成了自己刚柔并用,简练直接的“化打”风格。

再以外家拳而言之,《金钟罩・铁布衫》是少林外家拳代表性地内外兼修功法。它通过“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排打操修,使人体产生并具备了超常的不畏击打的特殊功能,属于一种外壮功夫。由于外壮功夫不像内家拳所修练的“内功劲力”那样,受到内气循行规律的局限,因而在技法的选择上,踢打摔拿均可运用,使技术的使用范围更加全面而丰富。为了弥补腿法起腿半边空,容易失去重心平衡的问题,又形成了地躺腿法。而地躺腿技的产生,也是与外壮功夫的抗摔打能力直接相关的,否则,便难以避免因各种翻滚动作造成的外伤。此外,外家拳不仅重视外壮功夫的操修,也极其重视击打能力的训练。例如著名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即是在内功基础配合下,再结合外部筋骨皮的操修而形成,大都属于攻击型的外壮功夫。

少林外家拳又分为南少林和北少林,南少林虽然与少林同属一个少林派系,但在拳法原理与技击风格上,都与北少林有着很大的区别。南少林拳法注重腰马步的桩功修持及桥手的训练,在技法法则中强调占据中位,即所谓的“让身不让步”,这些特点取决于对内气能量“阴阳对五”循行规律的认识。因此,南少林拳法特别重视对重心平衡和铁臂功的操修,在腿法的应用上也就多采用的是低盘腿法。再如著名的咏春拳,属于南拳中的一个拳种,它不仅继承了上述技击特点,而且又吸收了太极拳中的“听劲”功夫,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藕手”技术,低盘腿法则加以较大的舍弃,很少使用。

南拳拳种虽然属于少林派系,但实际上则处于外家与内家之间,武林界常将“南拳北腿”与“内家外家”并称,其原因就在于此。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北少林都注重对禅定的修持,这也是少林派系立足于武林之首的原因所在。佛教的禅定之学与道教的“虚无用神”相比较,佛教在对人脑潜意识(直觉意识)的认识和开发方面,都显得先进了许多。我国传统武术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注重对直觉意识的开发,这是习武之人步入武学上乘境界的阶梯,这也是王芗斋先生引禅入拳的真正原因所在。

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极其曲折艰难,所涉及的历史层面和具体内容也十分繁杂,在此只能是加以概述而已。但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一)传统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气学文化中诞生而致成熟的;(二)内功的炼气修练,始终是与技击术的组合浑然一体的;(三)传统武术的宗旨和灵魂就是技击,这是相应明确的。如果脱离了以上这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例2

日本和韩国在中国武术身上提取一点,重新加工,改头换面,迎合奥运,开发了新品种柔道和跆拳道。外国人知道利用中国武术,中国人也应该借鉴他们的思维。中国武术有很多流派,可分为数十种(说130种,是一拳数名及无特性的胡编乱造),按照武术的流派特色,从武术中提出八个项目作为武术新模式供大家参考试行(这里仅提出项目及原则,不列细则)。

这八项是套路、抢摘、推手、摔跤、靠打、劈刀、踢打、散打,比赛分单项和全能两种。单项比赛,将套路比赛设为资格必赛项,再任选一单项,两项成绩相加,即为单项参赛成绩(可以参加多个单项,资格必赛项只须一次,可重复与各单项相加计算成绩)。全能赛,将套路比赛和散打比赛设为两项必赛项,然后任选一项,三项成绩相加,即为参赛全能成绩(可参加多个任选项,选择最佳一项成绩计算)。

一、套路比赛。参照现行比赛规则,但只开展徒手套路赛,标准器械赛。

二、抢摘比赛。这是蔡龙云教授早在七十年代提出来的“摘星换月”项目。在规定场地中,两人穿不同颜色比赛服,在衣服的胸、腹、背、腰、两踝、两肩、两肘、两腕的十四处固定缝制十四个月亮,用刺毛布贴上十四个五角星,两人互相抢摘五角星,摘去一星就露出一月,故“摘星换月”,在规定时间内,抢星多者为胜。原则是不准抓人,更不准踢打摔拿。这是无接触无伤害技巧性、兴趣性、观赏性的项目,动作极简单,极易推广,但需快速灵活多变的技巧身法。建议如八卦掌、螳螂拳、翻子拳、绵掌、猴拳、蛇拳、鹰爪拳、虎爪拳等门派参与。

三、推手比赛。推手是传统武术中文明高雅的“手谈”,在规定场地及时间内,二人互推,将对方推弹出圈外次数多者为胜。原则是不准抓人,不准擒拿,不准摔跤,不准打人,不准踢人的五不准,比赛中僵持顶牛不准超过三秒钟。这是有接触无伤害的技巧性兴趣性观赏性极强的比赛项目,动作极简单,极易推广,但需有快速灵活多变的技巧身法。建议选择下列流派武术练习参赛,如杨、陈、吴、孙、郝、武等传统太极拳,渔门拳(渔门推手),梅花拳(梅花推手),咏春拳(咏春推手)等等。

四、摔跤比赛。按中国式摔跤比赛方法和规则。奥运虽已有国际式自由式和柔道式,但均不及中国式优越,我们是从武术大项进入,参与优胜劣汰竞争,让世界选择。重要的是中国自己要有统一训练方法和规则,应以京跤(清善扑营)及保定快跤为主,辅以蒙古抱跤,反对狗爬式的硬占抱腿。

五、靠打比赛。只准用背部肩肋胯的上中下左右,两边共六处进行二人互相贴身撞击靠打,同时可用叉腿绞格挤压,将对方靠撞出去次数多者为胜。原则是不准头靠,不准踢打摔拿,不使用胸靠。这是有接触无伤害的技巧性观赏性极强的比赛项目,动作简单,易推广,但要求参赛者重心低矮,暴发冲撞力强,有灵巧转换的技巧身法(需按体重分级,可暂定在60~70公斤级别开展,反对倒身鞠顶肩撞)。建议选择下列武术门派练习与参赛,如八极拳、心意六合拳、搂桩靠背等等。

六、劈打比赛。只准用身体上部两臂进行攻防,如劈、砸、绞、格、鞭、挑、抽、击等。原则是不准踢打摔拿,这是有接触、有伤害、有风险,技巧性与观赏性极强的比赛项目,动作简单,易推广,建议选择下列流派武术练习参赛,如劈挂掌、八卦掌、通臂拳、通备拳、螳螂拳、翻子拳、太祖拳、迷踪拳、燕青拳、形意拳、咏春拳、查拳、洪拳、红拳等等。

七、踢打比赛。只准用身体下部两腿进行攻防,至少有二十多种腿法都可使用,原则是不准用上部手臂拳打臂击擒拿。这是有接触有伤害有风险的技巧性观赏性极强的比赛项目,动作极简单,极易推广,但需有极佳的腰腿基础功夫和灵活多变的技巧身法。建议选择下列武术流派练习与参赛,如潭腿、戳脚、太祖拳、迷踪拳、燕青拳、咏春拳、查拳、洪拳、红拳等门派。

八、散打比赛。这里不讨论具本细则,仅提出对散打的认识。

现在的散打有一种倾向,拳法大都是左右摇晃躲闪、横摆进攻,是西方拳击式。踢法大都倒身横踢,远离对方自行跌倒,是跆拳式。摔法常用低头弯腰硬占抱腿,常有抱空嘴啃泥,是狗爬式(经常搂抱,很少蒙古抱跤,更少京跤和保定快跤)。以上的三种拳踢摔,已难与国际上兴起的K―O、现代搏击、MMA综合格斗及UFC终极格斗等相抗衡,基本上没有中国武术技巧,仅用武术散打之名,无武术之实,依靠笨力笨打,不伦不类,犹如小狗熊相搏及大袋鼠相斗。

传统武术例3

2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

2.1实现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

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活态传承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核心部分。因而,在保护传统武术文化血脉,拓宽传统武术文化生存空间的基础上,扩大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规模是必需的,其固有的师徒垂直传承与耳提面命的口传心授,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动态传承不仅包含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术技法,还包括弘扬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系列内容,照顾到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内在的层级性。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确立传统武术传承者的社会身份,明确其与相关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可视化的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标准,对于传统武术的当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同时也是依靠代际相传而保存其血脉的,然而这种传承需要有合适的文化空间作为背景。传统武术门派林立、技法多样的特征决定着其文化空间传承的复杂性。原初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并不是全然不动地复制前人武术活动遗迹的过程,毕竟这种未受干扰的原生态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因而,应该在对原初性武术文化空间进行保护的同时,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例如,定期邀请传统武术名家教拳,访问传统拳师练功场所,深入拳师生活、进行拳理领悟,还原乡村传统武术习练场景,以真正实现再生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优化。

2.3发挥政府和社会双驱动力

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努力。一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逐步落实,从2006年开始,政府已经将大批优秀的民间武术拳种纳入了“非遗”保护名录,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创造了最有利的时机。传统武术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被贴上了国家形象的文化标签,于是成为我国至为珍贵的文化资源。例如河南焦作市将一山一拳作为焦作市的旅游名片,又如四川省峨眉山市将峨眉武术作为本市形象的象征和身份标志。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和其所属群体的角色和身份会随着场景的变动而转化,其所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依靠其环境变化,环境的变易决定着他们的文化认同程度,而文化认同又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内实现〔5〕。因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认同的基础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驱动联合力量来推进,形成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三位一体的驱动机制,打通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播渠道,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灵活调整政府策略,成立有关的传统武术社团、研究机构和表演团体等传播平台,对传统武术文化实施多层次的保护。

传统武术例4

传统武术是我国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武术。竞技武术是建国后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根据世界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创编而成的,它们存在母子关系。然而当今却出现了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不由得使人产生许多担忧。现在我们应该确切的体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瑰宝中有西方体育(包括竞技武术)所不能取代的东西。本文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进一步阐述它们之间的价值差异。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复兴,使之走向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

传统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是在个体自卫、群体抗争、禽兽袭击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并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利用。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它融汇了中国的古典哲学、美学、中医等理论。因此,传统武术几乎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成分,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竞技武术是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产生的。20世纪之初,民间人士对武术进行了改良,其中著名的有马良和他的新武术,1901年他就开始创编新武术,并用于实践,其教材教授法均受瑞典式体操的影响。后有精武体育会和北京体育学校等组织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编。此外建国后为了迎合世界体育的发展,国家又对传统武术进行了“舞蹈化”的改革,逐渐发展成现在套路与散手两大模式的竞技武术。

二、特点对比

传统武术诞生并长足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人文主导型”的社会,注重整体观、天人合一和道气论,传统武术对人格的培养方面就受这种母文化的影响,形成一个显著特点:通过身心修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运动,来砌成形而上的无形的精神升华,最终诉求理想人格的塑造。

然而,西方社会是一个“科学主导型”社会,体育从属于生物科学,其理论体系偏重于生理、生化、心理、遗传、基因等方面,思维方式上侧重它的竞技性、技术性、审美性,理念上重名利,观念上强调“更高、更快、更强”。[1]因此西方体育崇尚生物体的型。竞技武术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片面追求身体运动的外在形式,不会刻意追求其动作的内涵。

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价值差异

1、技击价值的差异

根据众多专家的研究,大都认为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性。传统武术的萌生、发展和完善无不是围绕这一特性进行的。传统武术是一个枝蔓繁杂的整体,单从技击内容上讲,就包括踢、打、摔、拿等四击。古代习武之人较技较力时,并没有动作招法的限制,点到为止,最后“以胜败论英雄”。所以习武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武术项目,也就造就了后来有如此多的门派以及门派之争所产生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也是促成中国武术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从哲学角度讲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需要与对需要的满足,[2]武术是改朝换代的强有力工具,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武术能够繁荣昌盛,就是社会对其技击性的需求,同时又使社会得到满足。历史发展到今天,和平年代主张法制和民主的社会大背景下,虽然人们对其技击性的需求日益减少,但在一定的社会范围之内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军人、武警、公安人员、探险家都需要有个体反对抗的能力,就连其他行业人员也应该有,否则碰上应该见义勇为的事也是有胆无力,所以不求能派上用场但求有备无患。

近年来竞技武术内部的发展开始分途,套路是套路,散手是散手,成了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这不是在危言耸听。套路发展太过注重它的表演性,即西方人的performance,也就是越来越舞蹈化、体操化了。在平时训练中,刻意追求“高、难、美、新”,技击性的动作日益减少,中国武术原有的特性在它身上几乎荡然无存。长期如此,武术套路运动员除了能够锻炼身体的协调、柔韧和爆发等素质之外,不会去应对实际的挑战。另外,散打中的规则与护具也限制了擒拿与摔跤的动作,使运动员都成了规则中的英雄,规则外的莽夫。这也是近些年大家经常说的,世界级搏击比赛,在国内我们赢多输少,在国外输多赢少。

2、健身价值的差异

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大体育中的一员,它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健身。竞技武术是在生物运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人体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理解剖知识去对某块用力肌肉进行训练,以使其达到高、难、美等某种需要的程度。是运用一种直接、武断,甚至是残酷的训练达到功力的增长。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为了金牌,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生命。很多退役运动员落下了一身伤病,金牌带来的利益还不能满足治病的需要,试想那些没有得到金银铜牌、作为金字塔底部的那些运动员,今后的生活从何谈起?

传统武术则不同,动作简单、运动强度适中,适宜于大众练习。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传统武术与中医、气功、骨伤科等相邻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人体养生体系。如传统武术吸收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方法,根据不同人的年龄、性别、体质来选择适合本人锻炼的项目;在锻炼方法上,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健身效果;另外,在纠正错误动作时还提出了“全身之病,腰腿求之”,“梢节之病,根节求之”。[3]除此之外,传统武术和气功结合,通过气的运行,使锻炼的人们达到人体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整体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的境界,从这方面来说,太极拳是技击与养生结合的典范,也是解释它为什么成为习练人群最多的拳种的原因。总之,传统武术的 “内外兼修”是它社会化的根本基础。

3、教育价值的差异

传统武术是在古老的中华文明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它必然浸透着和蕴含着中华的民族精神特质,如趋义避利、不畏、同仇敌忾等精神。[4]再加上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属性,使之成为培养认同感和和民族精神的有效形式。因此传统武术具有潜在的、很高的教育价值。它的这种教育价值对塑造人格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具体地说传统武术注重人格内在的培养,但并不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那种“中庸和平”的人格,而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中,时代要求我们具有的一种全面的人格,即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身心,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较强的工作能力,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这正符合我国当前“教育要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

在当代,竞技武术本该更好的发展它的搏击技艺和养生之道,但是,它的形态正逐步失去它的原貌,尽管它吸收了不少戏曲、舞蹈、体操的翻、转、跌、扑等表演技巧。然而在金牌的诱惑下,片面追求外在的人格思想,其内在的固有精神困惑愈加深重,致使传统人文失落,使它已失去了内在精神的张力,教育价值也就无从谈起。

四、结论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诸多价值差异来看,传统武术的特殊价值呈现在我们眼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挖掘传统武术这块金子。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国家应重视传统武术,大力宣传,经济上给予扶持。二是要建立合理的传统武术各级比赛制度,使其更加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传统武术科研体系。四要加强传统武术的挖掘与整理。五要对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如:少林武术、武当武术等)进行完善与科学开发,培养发挥其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重申,谢谨.寻求中国武术发展的突破点[J].体育文史,2002.5.50.

[2] 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61.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85.

传统武术例5

生态系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一直都是学者们十分关心,并致力研究的问题,当代的武术保护策略多局限于拳种范围的保护、挖整,后来也有学者提出武术的“活态”传承,认为武术应当注重传承人的培养,让武术在人的身上“流动”起来。但是这种观点仍然有其局限性,武术的保护和发展应当着眼于武术生态系统的建立,创造一片适合武术繁荣生长的土地。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存留下来的瑰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是,自从中国经历了1840年到现如今将近两百年的剧变,可以说,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变化都要比过去几千年来文明的变化程度要大。在这种剧变下,以武术为代表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威胁,如可能够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合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下民传人和从业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传统武术的生存现状

1.1现代化的冲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其一切活动包括对文化的传承,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环境则无从谈“文化”或“文化传承”。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1]当技术发明增进了人类控制和调节环境的能力,当习得的行为模式得到传承,环境和文化的意义就被改变。[2]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其与中国传统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逻辑模式,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冲击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1.2异质文化侵蚀

中国自近代以来,长期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的状态,使得社会整体对待异质文化呈现出不理性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时,再加之优秀的市场运作机制,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被寸寸挤压。对于现代武术的竞技化的发展,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失败,对此,是否需要提示大家应当返回到传统武术当中,去寻找文化的血脉和未来的道路。蔡龙云先生指出,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舞”和“击”的两条道路;形意拳传人李仲轩口述的《逝去的武林》中也提到,传统武术有练法、打法和演法三大内容。费孝通认为,传统应当是在继承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的过程。这表明,传统不仅仅是继承,而是保持了继承和创新之间适当的张力的过程。作为现代武术大力推广的竞技武术,不仅完整的继承了相关拳种的已有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难美新的独特风格,作为武术演法的发展,武术竞技套路的发展无疑是相当优秀并且成功的。但是,演法的高度发展却撇下了打法和练法,以练法落后尤甚,这种不平衡发展引发了甚嚣尘上的“技击丢失”论,这是对中国武术构成体系的误读。但是这种不平衡发展的确造成了武术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使得面对跆拳道等异文化项目时,显得竞争力不足。

1.3快文化之殇

中国传统武术的培养模式是徒弟把师父养在家里,15岁开始习拳,徒弟练拳,师父帮着调养,到40岁左右功夫大成。[3]网络媒体出现之后,信息的流通极大的加快了,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快文化,追求时尚的风潮愈演愈烈,以优衣库等服装品牌为例,其款式每周出新,甚至常常使用水洗一遍就报废的材料,迫使消费者加快消费的周转率。跆拳道等国外武技作为体育项目推广,使用运动员的培养模式,简单、高效,短时间内就能见得成效,这种方式也迎合了现代快文化的追求个性,更新频繁的特点。反观传统武术这种动辄十几年为周期的培养模式无法适应快文化的节奏,也成为武术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

2武术文化生态系统的模式探索

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许多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措施和建议,然而,这些方法层面的建议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土壤才是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展武术的根本途径。武术传播发展的主流,从古至今都是游离在官方之外,私下传播的情况,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文章指出“中国武术是生长在过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的”,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的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农耕文明背景的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的再生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就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活态”是文化发展和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概念,以武术为例,现有的研究认为,武术的继承和传播不应该仅仅把武术的器械,书籍资料,录像等挖掘保留下来就万事大吉,还应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使武术得以在人的身上流动,保证武术的活态传承。[4]然而,这种观点固然有其现实的意义,但是仍然有视野的局限性,武术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现存的拳种的挖整、保护和活态传承,更应注重于整个武术文化系统的“活态”。以八卦掌为例,董海川作为一代宗师,技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弟子由于自身的天赋,特点不同,又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从狭义的拳种保护上说,董海川的技术风格在他辞世之后必然消失于历史之中,然而他的弟子却通过各自的方式,将董海川的拳术保存了下来。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现代公认的种类繁多的拳种系统是明末才得以成型,期间,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有名的无名的拳种产生又消失,如果以现在的武术保护的视野来说,这些都是损失,但是正因为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武术文化体系得以在这种不断有新拳种产生,又不断有拳种消亡的情况下,以一种生机盎然的“活态”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能够构筑一整套武术文化的生态系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就不必拘泥于具体拳种的兴衰存亡,而能够站在生态体系的高度把握武术的流变,通过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使武术能够生生不息。

2.1经济体制

近代以来,产品供需产生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了经济体制的核心,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产生的场所。在《做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表征、认同、生产、消费和规则的文化循环,任何一项文化主题或人工制品的分析研究都一定要通过这个循环,在现实世界中(这个循环的)各个环节是以一种复杂的和偶然的方式不断地相互重叠和相互缠绕的。[5]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立足市场,发现受众的需求,将武术作为一项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并且让大众进行消费。这个过程中,如何定位武术表征,使得传播的受众产生认同,是当下武术传播的重点。

2.2科学技术

以西方社会为主导的现代科学体系的兴起,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由此产生的各种科技成果远远超越了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现代科学体系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其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得中国传统自然科学“黑箱”式的研究模式看起来越发的玄奇而不可信,然而,传统自然科学能够在中国社会存在、发展,必定有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如何将二者结合,形成一套全新的科学体系,不仅有利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如果能够建立起这套体系,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例如:中医经络学说、气论等,如何应用现代的科学话语进行解释,不仅有利于瓦解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神秘化言论,而且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自然观的逻辑起点和脉络。对于传统武术的大量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也能够通过定量研究更好的被学习和掌握。

2.3社会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社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文化导向,文化又反作用于价值观的形成。武术的文化和身体技术体系就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武术的基石,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石。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日渐稀薄,汉文化的特色日渐丢失,反观日本,正式场合下的礼仪风貌,民族气息浓厚,一片唐宋风情[6]。由于近代以来的特殊国情,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价值观和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循环出现了断裂,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依靠政府制定政策,营造文化导向,不可以放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的现状自由发展,重新建立起一个对中华文化传统比较好的继承下来的社会风貌。这样一来,武术也能够从中受益,恢复了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就会有着独到的社会效应。古今文化,失传者甚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的潮流中仍是主流,其因有文化之土壤,一旦雨露播撒,便生根发芽,本不应出现单独保护某项文化项目的局面。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本来的土壤已经变得稀薄,只能从项目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中,重新挖掘文化之土壤,是为“文化成果反哺文化生产者”,通过这种人为干预的传承活动,使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从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社会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对武术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释和重构,重新配置出适合武术生长的文化土壤,使得武术在传统和现代的张力中得到新生。

参考文献

[1]谢业雷,李吉远.“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JulianHSteward,著.文化生态学[M].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杂志社,2007:107-112.

[3]李仲轩,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武术例6

一、武术现代化的追求

纵观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将1901年武举制的废除作为武术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中被迫进行的,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于是,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中西体育文化碰撞迫使武术在纷繁复杂的发展道路中选择竞技化,所以,人人能练,便于比赛就成为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马良邀集专家创编了《中华新武术》,它打破了旧武坛的门户之见,是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积极尝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武术竞赛规则》,它是仿照西方体操规则而制定的,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作为非奥运项目被保留下来,但是武术一直试图提高自身的地位,便以“入奥”为目标,大力发展竞技武术。由此可见,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西化模式。洪浩教授指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继承武术的传统,我们追求的是武术的现代化,而不是武术的“西化”,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变是一种内外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不少学者支持洪浩教授的观点。首先,传统武术现代化是外在冲击与内在诉求的必然选择,如王岗指出的,“由于西方强势体育的入侵,外来体育休闲文化的进入,新的体育项目的不断出现,武术作为中国人的锻炼、健身项目的选择率在急剧下降。”(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欧阳友金提出“传统武术发展之路是自我发展的选择,我国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时期,传统武术所具备的农业文化的特征必然不适应工业文化发展的需求,必须运用工业文化所体现的体育价值观进行现代化改造,促使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欧阳友金,龙佩林,东西方文化的时间差与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在传统武术现代化进程中,若坚持西化模式,即中西方不同的体育文化却用一个现代化标准评定,使得武术也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了。正如戴国斌所说,套用西方体育理念和技术的武术现代化潜伏着异化为“穿着唐装的体育”或“拿着刀枪剑棍的体操”。(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所以,在学习西方的同时,还要保持自身的民族性,正如王岗教授的观点,“武术的真正继承和发展,重心仍在我们民族的本土,或者是在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核不变前提下的武术的世界传播,远离西方竞技体育程式的武术发展,才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王岗,武术运动的发展:远离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程式)

洪浩教授还提出,在武术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方式的现代化是武术现代化的核心,传统的师徒传承已不能符合时展的脉搏,学校作为传承武术的主阵地,奏响了武术现代化传承的主旋律。近年来,学者们认识到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正如邱丕相提出的,“中国有3亿多青少年,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是否可以将武术从学校的体育课中独立出来,作为每个学生必上的国学课程,这将十分有益于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由此可见,在当今多元文化激荡的年代,武术作为国粹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几年,武术教育蓬勃发展,逐步解决“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三大问题。《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以及段位制教程教学指导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现在正着手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即建立完善的武术师资培养体系,建立武术师资培养与中小学就业的通路,为中小学输送更多合格的武术教师。武术不仅需要通过中小学推广普及,还要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进一步深化武术教育,更好地传承武术文化。郭玉成提出了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即“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合二为一,并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教育,启迪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服务。”(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二、再造传统的呼唤

乔凤杰教授从形态上的武术套路和思想上的人格圣道两方面介绍武术的民族特征。他指出,传统武术在经历变革时,传统武术语言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见代武术习练者对武术思想的感悟。传统的武术家们采取道家的语言表述方法,强调整体的表述,并倾向于运用比喻的语言来表达,比如闭门推月,燕子抄水,饿虎扑食,这一个个形象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静态美与动态美融入其中,让人反复琢磨,细细咀嚼,这种比喻的语言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武术动作中,还体现在武术的技战术思想中,如“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燎”,形象地表达出出手及回手的速度。形象生动的语言促使习武者在长期的磨练中理解武术的内在精华与深层含义,开拓了想象与思考的空间,使得习武者的技术与精神得到了升华。但是,王见代的武术习练者因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学习西方看到即分解的思维,用西方的语言概括中国的武术,造成意识上的混乱,因此,他们把动作结构分解,将“燕子抄水”分解为“仆步穿掌”,将“饿虎扑食”分解为“弓步推掌”,虽然严谨具体,但是阻碍了习武者们对武术思想的正确理解与感悟。当然,传统的中国武术中也不乏有具体的、细致的语言表述,但是,那些用心良苦,寓意深刻的语言确实应当保留与传承。在中国武术的思想方面,强调儒家的圣贤之道,要求习武者在武术实践中遵循这个“道”,重视内功,崇尚内修,正如王岗提出的,武术界中有武以载道之说,中华武术所倡导的武德恰恰与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本,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

在谈到武术当今的发展时,乔凤杰教授指出,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变革,都要认清自己的传统,中华武术的当展,绝不是一个全盘西化或竞技化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再造传统的问题。再造传统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传统的模样。传统武术历史悠久,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功能,而且体现着宗教色彩与人文关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身体动作当中,通过身体动作的练习达到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悟,通过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将传统文化上升为一种东方特有的身体文化,最终达到练拳即练人,以拳养人,以拳化人的根本目的。”(王海,赵岷,李翠霞,媒介、话语和权力:对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思考)因此,使得数以万计的民间武术家不计名利地修炼,津津有味地咀嚼,它有着远大于竞技武术的魅力,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大众化运动项目。但是,不难发现,传统武术在当代逐渐形式化,丧失了厚重而悠久的文化内涵,仅仅成为了一种身体练习形式,在西方竞技体育大家庭中丢失了自己的特色,所以,要将形式化的传统武术重新植入古老而又崭新的文化内涵中,把大众的武术还给大众。另一方面,还要大量引入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加大技术的科学研究,汲取西方科学可用的思想观念和运动技术,促进武术的现代化研究,让世界接纳传统武术。不仅如此,还要敞开心胸,放眼未来,积极宣扬具有时代性的人生智慧,包容和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念以及中国古人长期形成的文化,不能全盘拒绝传统,要遵循传统中的一般规则,在传统的基础上再造传统。有些学者支持乔凤杰教授的观点,马文国指出“在多元文化竞争的年代,建立和恢复民族文化的自信尤为重要,尽管在社会和文化的断裂带里,我们已经发现传统武术在风雨飘摇中徘徊和困惑,但是我们要让传统武术的真谛在回归中得到完整的保留。”(马文国,邱丕相,文化自信:传统武术的希望)在认识到传统武术和谐宽让、点到为止、舍己从人等独特优势后,他又提出“面对文化争夺的硝烟,我们要去再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的魅力。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理性和足够的力量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为传统武术建立起清晰而丰满的文化身份识别,让传统武术在文争夺中不再迷失自己固有的文化价值。”(马文国,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

传统武术例7

中图分类号:G85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835-03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自诞生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洗礼,在茫茫神州大地上开花结果,熠熠生辉。武术承载着古老而优秀的东方文明,古往今来,多少练武之人深深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在开合进退、动静虚实中体验着自我与自然的融合。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武术开始顺应时代潮流,融入体育之中,进入学校,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使得武术不得不削足适履,按照西方体育项目的方式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传统武术训练体系的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50余年的发展表明,竞赛对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竞技武术是武术发展的新高度。国际武联自1990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有112个国家加入国际武联。武术工作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武术仍然未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正式项目,未能进入世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是否说明我们这么多年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过于忽视了呢?竞技武术是否是武术发展的最终形式呢?

武术竞赛是推动武术发展的动力,是提高武术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传统武术因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喜的是,最近几年武术专家和武术工作者对传统武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传统武术的竞赛也越来越多。

如何通过竞赛提高传统武术水平,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和继承,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传统武术竞赛的研究,提供适合传统武术竞赛的模式,为传统武术竞赛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武术的由来及面临的困惑

武术本不分现代与传统,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的产生使武术分离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传统与现代才是对应的说法)但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竞技武术指的在传统武术基础上,由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发展的,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1]。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总合[2]。

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显著的健身效果,独特的审美意境,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竞技武术起到了向世界推广宣传武术的作用,但忽视了传统武术的发展无异于失去了武术发展的根本,因此,武术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既要做到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为人类服务,又要发扬竞技武术的宣传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武术来源于民间,在民间有着大量的习武人群和丰富的武术资源,但当今社会传统武术发展却不尽如人意,我国共有成体系的拳种131个,套路更是不下几千个。然而,竞技武术如火如荼的发展了近50年,导致了武术的发展趋势朝着竞技武术的方向发展,使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很大困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武术所呈现出的后继无人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笔者在河北省邢台市对梅花拳习武人群的数量作过调查,5年前邢台市注册的练习梅花拳的人数为54000人,现在仅为40000人左右[3]。笔者在2006年8月北京体育大学首届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上,对其它拳种的民间武术家进行过访谈,民间习武人数的减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我国人口是持续增长的,而传统武术的习练人群却在下降,传统武术需要走出民间,需要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2现有的传统武术竞赛模式

“模式”一词来源于英文词 “model”, 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等,它表示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模式的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4]。研究事物的模式就是排开事物次要、非本质的部分,抽出事物主要的、有特色的部分进行研究。

竞赛规程是运动竞赛主办机关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参赛者和组织者工作的具体依据。包括竞赛名称、主办机构、目的、任务、日期地点,参赛条件、报名手续、竞赛项目、比赛方法和规则、名次评定和奖励办法[5]。

本文的研究对象“传统武术竞赛模式”所涉及的竞赛模式指的是传统武术竞赛的标准形式。具体内容指的是:武术竞赛规程当中对于有关竞赛具体操作方面的内容,包括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办法、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这几个方面的规定。在竞赛模式中,项目的设置和竞赛办法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奖励办法和评价机制,因此,本研究主要对项目的设置和竞赛办法进行探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展武术的思路集中在竞技武术上,传统武术的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武术竞赛也非常少。最近几年专家学者才又把目光慢慢转移到传统武术上来,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武术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全国每年都有不同形式的传统武术竞赛,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自2004年开始举行功力大赛,到2007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武术功力大赛是将武术的基本功训练进行提炼,以竞技的形式出现,也是对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探索。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举办第一届武术功力大赛,大赛设项分3类:规定竞赛、自选表演赛、特邀汇演。其中,规定竞赛包括:单掌断砖、石锁上拳、长杆较力、流星打靶、桩上徒搏,共5个项目;自选表演赛分为克服阻力、击打能力、灵敏能力、其他能力共4组;特邀汇演包括各种武术绝技。功力大赛的评判采用2005年颁布的《功力大赛竞赛规则(试行)》。功力大赛的举办受到了武术界的好评,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传统武术竞赛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各种传统拳术和器械的套路表演。2004年和2006年在郑州分别举行了两届世界传统武术文化节;北京市也在2006年举行了传统武术比赛暨传统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举行了首届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与会的运动员共有200多名,年龄从11岁一直到90岁,并且计划每两年举行一届。各地方性的传统武术竞赛也是经常举行,其中河南焦作的太极拳年会已颇具规模,孙氏武学交流会举办的孙禄堂武学交流大会到2007年也已经举办了3届。各地传统武术交流大会主要还是进行套路表演,竞赛内容上排除竞技武术套路,而采用传统武术套路,分类方法也各种各样,有的竞赛按照拳种进行分类,有的按照《武术竞赛规则》中对其他类别中分成四类的方法进行分类。但竞赛办法都是套路表演,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

传统武术竞赛的另一种形式是徒手对抗,目前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传统武术徒手对抗性的竞赛有河南卫视的“武林风”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武林大会”。这两项比赛都是反映武术的本质属性,将技击通过竞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不过,竞赛规则及竞赛办法仍需改进。

3适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竞赛模式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他是否能融入主流社会,是否有适合于其自身发展的方法来进行推广和普及。练习竞技武术可以通过竞赛走向高校,而传统武术只会在健身防身的领域里受少部分人的青睐。

推动一个项目的发展,竞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近几年传统武术竞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各地的传统武术竞赛也都开始进行摸索实验,有学者提出对传统武术竞赛应加大投入力度,鼓励青少年参加传统武术竞赛,并且依照竞技武术的模式给参赛运动员颁发等级证书,以刺激传统武术的发展。

目前传统武术竞赛还处在摸索阶段,竞赛模式很不完善,规则也有待明确。传统武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内容也丰富多彩,而竞赛需要有比较好的操作性,那么竞赛如何在可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反映传统武术的特色,从而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呢?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从这一方面讲,练武的最主要目的是搏击取胜,因此,武术竞赛采用对抗的形式最符合武术的特点。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的体育属性越来越明显,并且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衍生出许多功能,比如: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交流表演。因此,武术的功能是多元化的,武术竞赛也应该反映武术的这些特点。

我们知道,传统武术的每个拳种都有自成体系的训练方法及独特的技法,包含内容丰富的功法训练方法,多样的套路和各有特色的技击方法。另一方面,《运动训练学》中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将武术套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将武术散打划分为对抗类格斗项目,可见武术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它应该像田径一样包含许多小的项目,因为它的各个小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我们目前的竞赛不成体系,功法、套路、散打各自进行,并且内容不全面,不能全面反映武术的特点。

由此提出武术应该作为一个全能项目来进行竞赛,根据武术的特点和目前所存在的竞赛项目提出适合传统武术的竞赛模式为:传统武术竞赛为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的全能竞赛和单项竞赛,三个类别为:武术功力大赛,武术套路表演,武术搏击。每个类别中的内容另行确定,具体项目分类见图1。

参加竞赛的运动员按照三个大类别下的六个类别进行竞赛,参照体操项目的竞赛模式,六个类别分别进行单项竞赛,最终的全能成绩为各单项总成绩的总和。三个类别由于竞赛内容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不同所对应的竞赛办法也不同,功力大赛可以比较直接的进行量化,套路表演依然要进行评分,搏击为取胜的方法。参加竞赛的运动员可以参加单项竞赛也可以参加全能竞赛,各个类别的单项成绩即为全能成绩。

4新的竞赛模式的分析

传统武术各拳种都有自成体系的训练方法,都包含功套用一体的体系,新的竞赛模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体育竞赛的特点是竞争性强,但竞争的前提是保持项目原有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本身的特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项目的异化。

4.1功力竞赛的分析新的竞赛模式中功力竞赛基本上采用现行的功力大赛的模式,因为现行的功力大赛具有非常鲜明的传统武术的特点,与其他体育项目有明显不同。并且,功力大赛的竞赛规则也逐步成型,因此这种形式是非常合理可行的。由于传统武术的功法练习种类繁多,依据力量类和技巧类分为两类,桩上徒搏和搏击重复,因此不作为功力比赛的内容。

4.2套路竞赛的分析竞技武术套路竞赛已经发展50年,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固有模式,我们知道,竞技武术来源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就是提取了部分的传统武术套路进行竞赛,逐步形成了以长拳、太极拳、南拳和刀枪剑棍为主要内容的竞赛体系,而把大部分的传统武术拳种排除在外。并且,为了适应竞赛的需要,规则不断细化,竞技武术套路竞赛与体操、舞蹈的风格越来越接近,而与传统武术的风格却越来越远。今天发展传统武术竞赛,应避免这一问题,为所有的武术拳种提供一个公平统一的机会参加竞赛,防止又来一次50年最终成为另一个竞技武术。新的竞赛模式中套路竞赛采用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两个类别,而不是按拳种进行分类,因为中国武术131个拳种,每个拳种都各有特点,任何一种将不同拳种分在一类的方法都不会做到完全合理。因此,套路竞赛不分拳种,不分类别,整体分为拳术和器械两个大的类别进行竞赛。

套路表演的评判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定位不准确,很有可能将武术的发展引入歧路,规则的制订应该在保证

项目竞赛正常进行的同时,做到合理、公正。合理性就是要符合项目的特点,而不能让项目随着规则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套路表演的评判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各拳种的风格特点。武术套路是将攻防动作编成成套练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技术和锻炼技法,评判时应紧紧围绕这一特点来进行,而不是为了评判的简便不断强化局部,最终导致武术套路的异化。对于具体的评判方法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因此不作详细说明,但这一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加强裁判队伍的建设和规则的完善而解决的,希望同仁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4.3搏击竞赛的分析武术的本质是技击,练武为防身制敌也是许多练武者追求的目标,通过搏击对抗最能反映武术的本质。搏击对抗类似于实战,实战中就有徒手的对抗和持器械的对抗,都可以从古代战场找到原型,并且,很多拳种中都存在徒手对练和器械对练的套路,因此,将搏击竞赛设定徒手对抗和器械对抗。目前,徒手对抗的搏击竞赛主要有散打、武林风和武林大会等形式,都是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利用踢、打、摔、拿等技法进行的对抗,徒手搏击可以参照这三种比赛的规则和赛制进行,关键是要做到合理,公正。因为在实际生活或者古代战场上,对抗是不分拳种的,因此,不同的拳种可以在一起进行竞赛,并且,武林大会按拳种进行竞赛,很多人都感觉在比赛过程中,拳种本身的技法特点不明显。本来技击就不拘泥于形式,因此,各拳种按照统一的规则同台竞技应该是公平合理的。

器械对抗原则上也可以采用任选器械的对抗,不过,竞赛毕竟还是属于体育的范畴,不是真正意义的实战,因此,保证安全性和可控制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所以,宜采用目前存在的器械对抗――“短兵”来进行竞赛。

5结论

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传统武术习练人群减少,没有融入现代社会。

2) 传统武术竞赛目前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竞赛内容不全面,分类方法存在争议,竞赛办法单一,规则不完善。3) 依照功、套、用一体的模式设置传统武术的全能竞赛模式符合武术本身的特点和项目发展的要求。

4) 武术全能的竞赛模式如果要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竞赛规则,培养高素质的裁判队伍。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68.

[2] 武冬.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23-1625.

[3] 河北梅花拳网站省略.

传统武术例8

传统武术近几年的发展不容乐观。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肯定将被推向奥运会的大舞台;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必将利用现阶段的大好时机寻找自我发展的出路,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将传统武术推向市场,形成传统武术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全国武术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也必然是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对传统武术产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合理综合创新传统武术的优势,提出发展思路。

1.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1.1 体育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这种特殊消费品的一个行业,而体育产业化就是把体育纳入生产领域,有意识地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来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传统武术产业化就是以产业运作方式来发展传统武术,以提高传统武术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使传统武术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使传统武术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2 中国传统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涵容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1.3 传统武术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我们开发传统武术产业,就必须抓住其本质的特性,以传统武术最本质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优势发展传统武术产业,并遵循产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更好地发展传统武术和体育产业。

2.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现状

2.1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

由于受民族特性的影响,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表演、比赛项目,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而作为一项体育产业来发展传统武术还没有能达到人们非常满意、深入人心的效果。

2.2 基础薄弱,没有形成产业规模

传统武术产业一直处于一种无序的、无组织的、无专业性领导和规划的发展状态,只有少数的个体从事着相关产业,其规模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远不能适应传统武术的发展需要,传统武术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无法形成与体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模。

2.3 传统武术无形资产的极大浪费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健身、防身、观赏功能,是东方文化思想的精髓,它既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既具备了体育项目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一项巨大的无形资产。长期以来武术工作者对品牌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也没有让传统武术这块金字招牌发展它应有的价值,没有利用品牌效应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就使传统武术的无形资产白白浪费。

2.4 传统武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

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传统武术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同样有赖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武术套路产业开发的关键。目前我国既懂得武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很少,而具备高素质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更少,这样就使我国传统武术产业经营找不到切入点,市场运作有失科学性。

2.5 传统武术的创新不够

陈旧观念的束缚,使传统武术远离了现代时尚生活。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丰富多样、更新、更美。目前,我们许多的武术工作者仍旧是固步自封,不愿迈出改革的步伐,致使传统武术比赛远离观众、远离商家、远离媒体,这样传统武术无论是在走向世界,还是自身发展上都举步维艰。

2.6 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不够

传统武术产业由于自己的弱势,没有能够得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另外社会力量、资金的投入也不够,发展过程造血功能也不强,导致传统武术产业的发展相对较落后。

3. 传统武术产业化的建议与策略

3.1 进一步发展创新传统武术项目,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规模

传统武术项目虽说历史悠久,底蕴较深,但我们仍要做进一步的努力来进行综合、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对其较流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和交流来宣传和加强传统武术的影响力,并可对部分项目在保持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科学和健身的原理,更加符合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

3.2 传统武术的产业化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底蕴,同时体现其时代性和经济性

传统武术是一种具有多元之功能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传统武术要发展其浓郁的文化特征,体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使传统武术产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经济性。

3.3 加强政府的挟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传统武术市场

传统武术产业起点不高,形式单一,传统武术专业本身又是一项耗资性产业,暂时性资金不足等问题都必须要发挥政府的力量,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挟持、引导并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投资,投资方面主要是加强场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赛事交流活动基地,并要借助政府力量和物资来规划发展传统武术的市场,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体系。

3.4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传统武术产业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推进传统武术产业化进程和产业发展壮大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因此加快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既具备现代体育经营管理能力,又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和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是传统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需要加强传统武术的相关科研活动,加快传统武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的体育院系应与经济管理学院相结合,共同培养传统武术的经营管理人才。

3.5 完善传统武术产业的运作机制

体制和运行机制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还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影响了体育产业特别是传统武术产业化的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尚未从直接办体育产业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产业运行机制也缺乏内在的创新动力,特别是产业投资政策和机制不健全,缺乏产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本扩张能力。在加入WTO后,体育产业特别是传统武术的产业经营要发展壮大,抢占国内国际市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新与完善产业运行机制,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应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对现行各级政府主管体育产业的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进行重组,转变职能,强化管理、监督、协调和指导作用;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性投入和产业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局面,建立多渠道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 ;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在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和布局等方面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产业组织自身则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逐步形成既有竞争激励机制又有责任约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原则和规律运作,推动传统武术产业迅速发展。

3.6 传统武术产业与其它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我们可利用传统武术的自身特性及文化底蕴优势,发展与其它产业协同的产业关联效益,将传统武术产业化之路融入到其它产业当中去,互相推进,共同发展,并发挥其世界性的独特魅力,认清传统武术产业的发展机遇,步入国际体育的大舞台,拓展传统武术的国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打造响亮的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全面发展传统武术。

参考文献:

[1]白晋湘等.民族传统体育消费导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

传统武术例9

关键词 传统武术 养生

养生,又称养性、道生、颐养、保生、寿世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养生一词最早见《庄子・内篇・养生主》,他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它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武术深受它的启迪。传统武术被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格斗的技术,而且具有健身、养生、康复的功效。不但国人喜欢,而且也为世界人民所欢迎。

一、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

(一)传统武术的本质特点与现代社会现状的冲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武术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和独特的面貌与我国战乱频繁、多灾多难的特殊历史背景有关,武术的发展史侧面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武术的发展必然是需要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和平时期,武术已失去搏杀的技击功能,并且在经济高度发展,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现代社会各种健身和娱乐节目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在空闲之间进行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跆拳道、瑜珈、空手道越来越受欢迎,作为一种运动时尚的代表,拥有巨大的潜力。习练武术的人群却不容乐观,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有很多,但很多是我们不顺应时代的需求的原因,在社会呈现以娱乐为一体的时代特征中,当代武术的健身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二)传统的传承模式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在传承方式上传统武术长期是以师徒和血缘关系的传承模式流传的,外人想学点东西非常艰难,“留一手”成了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潜规则,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武技就此流失,传统武术就很难得到持续发展。

在教授的形式上传统武术也和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落差,传统武术多以单一的“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教授,这和当今“信息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教学有着鲜明的差别,且传统武术练习方式枯燥,见效很慢,很不符合当今的传播体制。

二、关于传统养生

(一)传统养生的产生与发展

传统养生是古人先贤源于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关于生命的自我养护、改善和提高的健身之术。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儒、道、佛以及医学等各派思想的影响,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构建成了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体系,形成了古代养生的“重人贵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和“形神共养、性命双修”的养生观以及“动静相宜”的运动观等,这些都是当代健身气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源泉。当代养生功法应当积极的从传统养生术的思想和理念中汲取知识,使健身气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二)传统养生对现代生活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了人们的目标和追求。传统养生强调适当的身体运动,运动方式多以通过理顺通畅体内与运动相关器官的代谢,平缓活动肢体来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所以耗氧量、耗能较低,更适合在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大众群体开展。人们通过传统养生方法锻炼,可以切实的得到锻炼,可以使身体变得更加健康,使精力更加充沛。同时,养生方法的练习,不仅能使人端正人生态度,提高人体抵抗压力的能力,并且人们能有效地避免和克服公共健康在现代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养生术对促进人体健康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价值。传统养生术的理念是适合向现代人推广的一种养生观,也是适合现代人练习的一种健身方法。有学者提出:“应当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整理、发掘出通过改善人体神经活动而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理论与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全力推向世界,以便做出东方民族对人类应有的贡献”。

三、武术与养生的联系

在进行技击实战中,身心健康是必备的素质。以技击为本质的传统武术能够接纳养生,这是必然的前提。实践证明,融入养生功法后的武术内功训练,对于提高习武者的身心素质有着更为突出的功效。

传统武术结合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它强调从整体观出发,注重人体的内外兼修,因而,它不像西方体育只针对身体的局部进行锻炼。传统武术注重意念,在锻炼时要求意在行前,形神相随,在练习过程中需配合着呼吸来调整人的身心状态。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练习形式能够适应不同年龄的人群,人们可以根据武术的运动风格和特点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健身气功在短短几年间得到广泛传播就是很好的证明。

四、结语

健康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的今天,大力支持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发展,发挥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优势,将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们在从事传统养生运动中,能够体验其中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进而可以更好地体现人们的文化追求和文化理念,因为它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从精神到肉体,循序渐进地全面进行锻炼,从中了解、感受做人真谛,领悟人生价值,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传统武术例10

阮伟(以下简称阮):非常感谢广大观众、武林朋友对《武林大会》的支持与厚爱?选

关于武术赛事,以前也有许多的人在做,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中华武术的本质特点,所以也就没有谁能真正把武术比赛做起来。

很多的武术比赛,都是注重表演,表演性质的武术比赛长期开办,就会使许多武术拳种慢慢失去特色,使拳种慢慢消亡。应该讲,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就是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法,中国武术的发展也是因地域而创,就是根据中国人的体格特点而设计的。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表演,就会丧失中国武术的基本特征,武术也不能称其为武术。很多人戏说中国武术不是武术,而是“舞术”,我想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那么,怎样才能把真正的中国武术还原出来,把中国武术的搏击真正地继承并发展下来,这是我们创办《武林大会》的初衷。

过去有关方面也在做,但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希望能够把几个拳种揉在一起。也就是说,恨不得把130个门派编成几个套路,然后用于表演,那么实际上就丢掉了武术的许多精华的东西,丧失了武术的本质意义。这种做法一是使赛事的可视性差,另外在对武术技法的继承和发展方面,起了很多反作用。所以,我们这个《武林大会》推出去以后,收视率就一直往上攀升,而且无论从报纸,还是网络上,反响都很好。为什么反响这么好,也就是说,大家都渴望能够把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并且由此搭成一个平台,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做《武林大会》的擂台,把中国传统武术继承并发展好,这件事也是得到了央视领导的全力支持。但有一个原则,即要有利于推动中华武术的发展,把中华传统武术真正的技击技法能够继承下来,而不是简单的说我们搞几个比赛,把几个套路展演一下,这就叫继承和发展。上世纪50年代,体育界就评说武术“人死武亡,继承危机”。现在,我们再看待这个问题,也回想我们这些年来的处境,可以设想一下,我们统计国家挖掘整理的130套武术功法,现在还有多少个拳种能拿出来展示?我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能达到一半就算不错了,再过50年可能一半都没有,就全丢掉了,剩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架子、表演武术。那么,我给现在表演武术定义是什么?是舞蹈、杂技、体操三种,就是没有武术。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出散打。那么,散打是什么呢?它不是拳击,更不是武术。我不知道中国哪位武术专家能证明散打就是武术。我们不能为了迎合而去抹杀武术,把武术变成现代体操。其实,我觉得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武术应该切实地继承和发展,并且借助这个平台把中国武术,中国文化很好的发展。

早在8年前,我们便开始了《武林大会》的策划。在1997年和1998年,我们做了《说武论技》栏目,当时做这个节目主要目的就是传承。后来,我又请韩建中老师做了《擒拿一招》,连续做了一段时间,当时就树立了我们的一个“中国心”。这个“中国心”就是怎样在全球传播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而不是把表演那一套搬出来。所以,当时我就跟老韩提出来,说我要做中国真正传统武术的擂台。一晃8年了,这个想法在去年被台里正式认可同意。我们进行了半年的筹备,今年3月份开擂。

在筹备阶段,我们征求了许多传统武术方面的专家和民间武术专家们的意见,包括传媒界的一些意见,我们第一次把拳套去掉,把头盔去掉,以使武术的擒拿动作,拿的技法展现出来。另外,我们解决了怎么打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以前很多年都没有被解决,就是在武术搏击中,很多人都认为武术是一项体育项目。我们打破这种认识,我认为武术不是一个项目。即如果按照130个门派来说,武术就有130个项目,一个拳种就是一个项目,每一个拳种就按一个项目立项,这项目就按这个规则来走,不要把多个拳种放到一块。当然,也有喜欢把武术揉合到一块的,他们从这个拳种里拿几个动作,再从那个拳种拿几个动作,把它编到一块,都按这个规则来练,还美其名曰叫“剔除糟粕”。我说你先没有弄清传统武术是什么,传统武术哪些是糟粕?它是技击技法,有什么糟粕可言呢?技击技法是一个技术,一个击打方法。击打方法的好与不好,或者他的技击程度的高低,只能说水平的高低和用法不同,有糟粕可言吗?这个杯子好,它就时尚,杯子不好,它就糟粕,可能吗?所以这种状况下,我认为,我们对武术的认识有这个误区在里头,就说让每一个拳种就按一个规则来比,就像奥运会就按一个规则在那走,可能吗?说篮球、排球,你们也别练篮球、排球了,我给你们一个球,大家都在那练,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个误区要把它澄清。我们《武林大会》整个有个大规则。这个规则是大家通用的规则。在这个准则的基础上,每一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规则,你是练形意拳的,那你就拿形意拳的规则来,你八极拳不要参与到形意拳里边去,就说你打篮球的非要参与到打排球的规则里,你这不是瞎胡闹吗?

所以,《武林大会》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一方面是广大观众对《武林大会》的厚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真实传统武术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武林大会》在还原中国武术本来面目,为推进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所做出的有益贡献。

以我的看法,目前我们《武林大会》所展现出的传统武术技击还是低水平的。但尽管现在处于这样的一个低水平,就引起观众的关注,可见我们的“粉丝”有多少,热爱这个项目的观众有多少,可见我们的观众是多么热爱这个项目的。如果水平打到三流二流,直至打到一流水平时,把它送到国际上去,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武术项目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他是国际共有的,或者说她更是属于世界的。各国的历史文化项目,不仅属于属地国,更属于全世界。我认为,武术也同样,中国最有名的产品,最有名的体育,就是武术,没有谁能跟武术比。武术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厚重地道,博大精深,谁能抗拒得了?我不能说我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至少我们这一代应该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而且让人认识我,让人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而不是金庸笔下的中国武术,那是神化,神化以后他不现实,我们要回归现实,回归传统武术的真实。

记:《武林大会》今后在招集上擂拳种方面还有哪些要求?以后有何调整?

阮:我们现在的方法比较简单,主要由该拳种的专家负责去招集,今后我们会把报名地公开出去。对于上擂拳种,我们有一个原则,如招集形意拳,就要真正练习形意拳,不是练了两年散打,又练了两年表演,就来以形意拳传人的面目来参加打擂,你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传统武术习练者。关于《武林大会》的栏目,明年可能会略作调整,因为我们一年只能拍10个拳种,明年想考虑再减少,把单拳种的上擂时间拉长,更多更细地展示传统武术拳种的精彩技击方法。

传统武术例11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文化特征 文化形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变,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武术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后备力量不足,致使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无法保持其系统性与完备性,许多拳种、刀术技术面临着濒危的局面,这成为了21世纪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武术的文化特性

武术作为一项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特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哲理的一项体育项目,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并把这些哲学思想作为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是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项目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武术理论体系中,无论是拳理阐述、技法概括、训练机理、技击原则、武德修养,都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在武术理论中,以“阴阳变化”这种古代朴素辩证法为基本思想,演绎出对立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起伏、显藏、攻守等等。这一武术理论思想体系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拳种、流派的武术理论之中。中国武术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另外,武术练功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二)技击性

产生、发展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术,技击性是其一个显著特征,并在古代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武者在对抗中热衷于切磋技艺,在相互提高中同时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和套路两种表现形式。技击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并且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运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种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

(三)健身性

当今社会,人们一般都是以健身、技击实用等目的来进行武术锻炼。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分立在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也曾说过“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运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二、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形态

(一)传统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躲避禽兽的侵袭,在与禽兽的对抗中逐渐形成了拳打脚踢、跳跃滚翻等一些自然动作,这便成为了武术产生的基本因素与条件。后来人类将这些随意性的打击活动生产、狩猎提供的攻防相结合,经过历史过程的选择,提炼稳定化为一定的结构层次。当原始人进化到晚期阶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抽象、复杂起来,形成了传统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二)传统武术的宗教形态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由于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不理解与恐惧,因而产生了万物都是受神灵主宰的观念,由此产生了一些宗教活动。据史料记载,巫术活动中的“图腾武舞”就与最早的具有实战意义的“武技动作”有密切联系。在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中,人们摹拟拳打脚踢的动作,喻以驱邪逐魔,慰藉人类的灵魂。至今,巫术活动中的“武舞”仍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构成了宗教形态的武术活动。

(三)传统武术的军事形态

在奴隶、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战争的激烈和武器的落后,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的这些攻防格斗技能,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开始形成技击性的武术。近代以来,由于热兵器的出现,军事形态的武术活动在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削弱,但在局部冲突中,仍是重要的军事手段,现代军警训练中的擒拿与格斗练习就是其突出的体现。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传统武术文化也不例外,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从武术在现代运动中的发展中也能够看到,武术是最能适应人类发展趋势的,从而也容易成为世界人民热烈追求的未来体育文化。武术推向世界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武术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