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郊游教案

郊游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23 18:47:48

郊游教案

郊游教案例1

一、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国民旅游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其热度逐渐攀升。传统村落作为乡村旅游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现存并纳入部级传统村落建议名单的传统村落有52个,其中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16个,[1]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发展,京郊传统村落也开始走上了发展旅游的道路。总体来说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营销更是处于刚起步甚至未起步状态。本文以京郊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对部分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经历为基础,希望能够针对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对策建议。

二、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政策方面,2014年多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2]2015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举办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研讨会。[3]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北京市对于传统村落旅游十分重视。

市场方面,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4]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以及传统村落旅游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旅游需求方面,如今人们更希望通过旅游获得心灵和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对于以慢节奏休闲为主题的传统村镇旅游的青睐日益显现。同时旅游者对与目的地的互动和服务的个性化诉求愈加突出。因此传统村落旅游营销需要把握旅游需求的新趋势。

科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旅游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旅游服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5]电子商务企业、自媒体、新媒体的广泛影响、新兴营销手段的不断涌现都为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因此,传统村落旅游营销需要深度结合新型营销方式。

(二)内部环境

京郊传统村落资源品质较高。京郊传统村落由于地形地势的关系,大多依山势而建,四面群山环抱,周边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部分村落还拥有一定河流湿地水系,如沿河城村、潮关村。其次,京郊传统村落均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例如爨底下村、沿河城村、马栏村等。另外,京郊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少数村落已开发了文化旅游活动,如河西村、灵水村举等。

村民发展旅游热情较高。京郊不少传统村落进入后失去了主要产业收入,人民生活水平日渐低落。在乡村旅游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村落村民从发展旅游业中收益,形成了一定的带动效应,因此多数村民对于旅游开发的热情很高。

三、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意识薄弱,重视程度较低

京郊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整体看来京郊传统村落的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水平很低。

对于爨底下村、灵水村、古北口村等旅游经营情况良好的村落来说,他们早已小有名气,重大节假日期间食宿供不应求。这些村落多安于现状,旅游营销仅仅是被动传播,营销意识非常薄弱。对于其他旅游业刚起步的多数村落来说,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对于旅游营销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

(二)旅游产品单一,特色挖掘不足

京郊大部分村落的旅游产品仅仅停留在“观光游览+农家乐吃住”的初级层面,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关联密切的产品体系。如游客来到爨底下村只是观赏民居,入住农家乐,重游率很低。

多数古村落缺乏对自身文脉的记录、梳理与挖掘,缺乏对游客精神层面的吸引。如灵水村庙宇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举人倍出闻名于世,但是不论是文字表达还是影视宣传,举人文化真正的内涵并未得到展现。

(三)缺乏人才支撑,营销能力不足

京郊多数传统村落内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多数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主发展能力欠缺。“空心村”的问题,给旅游发展带来极大的制约,使旅游营销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

四、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旅游营销理念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宣传教育和学习研讨,将传统村落的有形价值和文化价值传递给村民,加强对村民营销观念的更新,让村民们意识到没有旅游营销就没有村落旅游的长远发展,只有主动出击,将自身的优势与吸引力展现出来并传递给游客,才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二)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特色,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梳理京郊各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深挖村落的文化历史脉络,积极打造体现村落内涵的特色旅游产品。例如爨底下村依托其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建筑,可以开发多种产品组合,如古村度假游、四季摄影游、影视寻踪游、减压养生游等。

充分挖掘当地有地域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文化活动,设计具有趣味性、新奇性和互动性的体验产品。例如马栏村可以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动态展示,让游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三)构建多级传统村落旅游营销体系,创新营销手段

要展现京郊传统村落的多元魅力,形成旅游品牌,需要从区域合作的角度来进行旅游营销,构建多层级的综合营销体系,产生更强的联动效应。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应启动北京传统村落旅游营销策划,组织专业的团队调研各个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明确各村落的主打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从整体角度开展京郊传统村落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和营销活动。可以委托北京电视台进行专题拍摄,并在热门报纸杂志上推广北京传统村落旅游。定期开展传统的民俗活动、网络征文比赛、摄影摄像比赛等吸引游客参加。 区镇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具体营销活动,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指导制定适合各个传统村落的营销方案,如策划旅游品牌形象、广告用语、宣传画册,编制旅游地图等。与专业的旅游公司、广告策划公司、新媒体公司合作,出面与在线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业务联系,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适应游客自助游、个性化旅游需求。

传统村落村委会应当组织居民落实旅游营销方案,将本村的餐饮、民宿、旅游纪念品等旅游要素均融入营销体系中。可以邀请名人、红人前来体验或参加节事活动,提升市场知名度。还要引导农家乐和民俗户联合建立自主营销主题网站,定期组织村民展开新媒体案例学习,鼓励村民利用微信、微博、美拍、直播等自媒体手段进行推介,引导开展整村营销。

(四)加强对传统村落村民的培训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村民营销观念的传递与更新,通过宣传、案例学习、经验分享等方式让村民树立自主营销、创新营销的理念。邀请专家针对当下比较流行的营销网站建设、新媒体营销手段给予村民培训,通过定期授课讲解、典型案例分享讨论、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培训方式,将最新的营销信息与知识传递给村民。还可以设置营销先锋评选,给予适当奖励,激发村民的营销热情和参与程度,形成全民营销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传统村落旅游招商推介会议基本情况[DB/OL] . http:// bjta.gov.cn/wngzzt/ztcllyfzytkztw/kyxw/378068.htm.

[2] 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DB/OL] . http://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404/t20140429_217798.html,2014-04-29.

郊游教案例2

先秦是个热情奔放的时代,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似乎都热衷于郊游。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爱情诗篇,都是时人郊游的记录。《出其东门》诗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

国家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还设定了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因选取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上巳节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

魏晋时代,“风情游”的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视为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许多士人“返乎自然”,把理想寄托于郊游过程的山水之间。玄游提倡“贵无”,因“玄学”而兴起。当时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刘伶和王戎就是代表人物。

全国性的群众“郊游热”形成于唐代,尤以京城长安为最。长安东南郊的“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市民郊游的最佳去处。曲江是个人工湖泊,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游人如潮,以致长安几成一座空城。

与先秦的“风情”、魏晋的“精神”不同,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吃出了不少可记载入中国饮食史的“游宴”,如设宴会地点在曲江风景区内的,便有上巳节游宴、新进士游宴、关宴等。

在宋代,郊游也出现过小高潮,但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踏青的情景。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风俗。

宋以后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人喜欢蹴鞠(踢足球),明人喜欢打秋千(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人更迷恋放风筝。

朱熹的好色经历

文/陈甲取

南宋理学家朱熹是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当时读书人考国家公务员,都以他写的《四书集要》为工具书、红宝书。朱熹明里三纲五常,满嘴“存天理,灭人欲”,他的私生活却很劲爆,极为“三俗”。

朱熹以提举茶平司的身份到台州视察工作,看中了才貌双全的营妓严蕊。但严蕊不理他,反而跟台州太守唐仲友打得火热。朱熹打翻了醋坛子,就写状子告唐仲友,连着打了六份报告,说他跟女严蕊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行为不检,伤风败俗。朱熹还把严蕊抓起来,逼她承认跟唐仲友有,灌辣椒水坐老虎凳蹲小黑屋,关押了两个多月,一心想制造冤假错案。奈何严蕊自恃清白,即使吃尽苦头也不肯自污污人,朱熹实在没辙,只好把严蕊放了。

郊游教案例3

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要远远高于中高年级,在高年级集队时总发现少几个学生,问明缘由,不是他们不喜欢体育课,是觉得现在的体育课很无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教学手段的单一,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死板,这些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有些体育老师为了省事,还在沿袭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法基本属于半封闭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对体育课也就可上可不上。

比如我在教学“水平一”单、双脚跳。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站在线上,一队一队的跳,没跳两次,学生就已经不耐烦了。要想突出活动的多样性,那么在备课上一定要做足功课,我动手做了几个青蛙、袋鼠的头饰,在课中,让每队的第一个小朋友戴着头饰,学着青蛙跳荷叶,荷叶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短绳摆出荷叶的形状。青蛙跳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模仿袋鼠妈妈跳。这样有效地优化了本节课的活动内容,增强了跳跃练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二、提高兴趣要突出活动形式的合作性

作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阳光活泼的小朋友,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只会束缚他们。因此,我们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给孩子们一个能合团结合作的氛围,解放学生手脚,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发挥想象,大胆创新。

我在执教“水平三”叠罗汉一课中这样设计:1.教师介绍学习内容,学生观看叠罗汉图解,教师讲解;2.学生6人一组,分组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反馈练习情况,小组展示动作造型,并结合动作进行讨论;4.巩固深化练习,在注重动作造型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性练习;5.展示学习成果,各组轮流展示动作造型,并进行评价。

三、提高兴趣要突出活动过程的体验性

由于体育学习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关注学生身体的体验性,这决定着学生对动作技术的学习,都要经历自身感受,每一次自身感受都将会引起学生心理过程的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就是通过体验而达到的认识目的。其次要关注学生心理的体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比较丰富,通过心理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增长实践能力,从体验中认识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能从良好的心理体验中产生再次的学习需要,这使学生对新的学习产生强烈欲望,很大程度上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在执教“水平一”郊游一课,这样设计:

1.教师语言诱导,构思郊游活动情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2.郊游行走途中进行队列练习,并用《郊游》歌曲音乐伴奏,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并模仿农民伯伯劳动的情景,以及小动物活动动作,进行准备活动的模仿操练习等;引导学生模仿小白兔、小青蛙跳,然后结合立定跳远动作进行教学。

3.郊游活动到达郊游活动地点后,结合帮助农民伯伯采蘑菇的情景,开展采蘑菇游戏接力活动。

4.郊游结束教师结合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案例将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郊游情景的有机结合,使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从体育教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从而使学生从活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高兴趣要突出活动评价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往往取决于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因此,评价不是消极地对教学结果进行衡量和描述的活动,而应是积极地促进教学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

每学期开始我都在教一年级的广播体操,当一节广播操学完,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并能完整练习时,这时将学生分成四组轮流展示,一组展示,其他三组观看,做完后让其他各组的学生说说该组中哪个同学做得最好?并说出好在哪里?以及哪个同学动作还需要改进?并指出哪个动作需要改进?

郊游教案例4

本节课在组织教学的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能上好这一简单的教材,教师设计了情境教学,以“我们去郊游”为主要情景,带领、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重难点,运用情境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

案例介绍一、学习内容

①沿直线跑。②游戏:开火车跑。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两点之间跑成直线距离最短。

2.运动技能目标:学会用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的快速跑。

3.情感目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前脚掌着地沿直线协调、自然地快跑。难点: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流程

1.活跃情绪阶段:⑴课堂常规:①指挥学生集合队伍。②师生问好。⑵队列练习:①立正。②稍息。⑶去郊游:采用走跑小游戏(音乐伴奏)进行。教师语言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接着学生兴高采烈地跟教师乘上“大巴士”,向郊游的目的地前进。⑷教师模仿驾驶员开着大巴士带领学生走跑练习。⑸在走跑练习过程中,教师指挥学生听信号做“抱团”游戏。⑹当“大巴士”开到一片平坦的停车场上,教师带领学生做彩带热身操。教师语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的车停在了停车场,来!拿出你们的彩带跟老师做彩带热身操。”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根据设计的“郊游”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在乘大巴士的过程中,着重复习已经学过的走和跑教材,同时穿插“抱团”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巩固旧知识。当车来到一块平坦的停车场时,学生跟老师做热身活动――彩带操,以达到活跃身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本环节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运动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2.合作、自主创新阶段。⑴邀请同学表演开汽车(团结协作走和跑)。⑵教师介绍前脚掌部位,学生之间用彩贴相互贴一贴前脚掌。⑶组织学生体验前脚掌着地跑。过渡:语言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上车继续向目的地前进。”当车开到目的地,教师对学生们说:“小朋友,我们分小组来开‘汽车’,比一比,看哪组小朋友最团结、开得最稳。”学生们激情高涨,跃跃欲试。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带领大家到了郊游目的地。教师运用小组开“汽车”的形式,让学生们展示“团结合作”,重点巩固走和跑教材,接着自然过渡到直线跑教学。教师向学生讲清快跑是脚前掌着地,学生们用彩贴互相贴脚前掌,以此明确脚前掌的部位,最后学生在快跑中体验脚前掌着地的动作。⑷组织学生放“风筝”。⑸学生用彩带作“风筝”,举过头顶,在快跑中让“风筝”飞起来。⑹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快速跑,让他们手中的“风筝”飘起来。⑺教师请学生演示,评价直线跑的动作,表扬激励。⑻组织开“火车”跑游戏。⑼学生在画好的“轨道”上分小组开火车。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启发、诱导学生如何使“风筝”飞起来。学生利用学具――彩带进行创意,在快跑中让手中的彩带飘起来。教师适时帮助跑得不快的学生,通过努力,他们手中的“风筝”也飞了起来。学生在放“风筝”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直线快速跑,使他们感觉到“跑”不是那么单调,而是充满了乐趣。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掌握了直线跑的技能。最后,教师引领大家做开火车跑的游戏,又一次通过游戏教学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使火车开得又稳又快。

3.稳定情绪,身心恢复阶段。⑴放松性活动――我们都是一家人(音乐伴奏)。⑵教师站在圆心,学生围成同心圆,与老师一起跟音乐节奏做放松舞蹈。⑶学生边唱边做动作:“我们都是一家人……”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多年来,一线的体育教师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能紧随时展的脚步,应和时代改革的强音,在教学中既有优秀传统的继承,也有改革创新的脚印。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新课改的认识和课标精神的理解。

1.尊重儿童人格,重视儿童个性发展。本节课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时非常注意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培养是新课标理念的体现,更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过去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教学时为了“统一”所做出的种种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本课设计“郊游”情境,倡导游戏教学,对学生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和灌输,强调发展学生的兴趣,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

郊游教案例5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对自然绿地进行开发利用,导致城区边缘或近郊区的自然景观减少甚至破坏。为了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各国相继设立了郊野公园来加以保护,并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利用,将其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地和提供人们郊野游息、追寻自然野趣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场所。

1 郊野公园特点与定位

2.1 郊野公园特点

(1)靠近市区, 交通便利

地处市区边缘或近郊, 区位条件比较优越, 市政道路直接连接公园入口, 游客可以搭乘城市公共交通到达, 出入便利; 在附近的居民更加方便, 日常时间都可以进园活动。

(2)注重保护为主, 利用为辅

成立郊野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区域, 所以建设郊野公园主要是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 旨在保护自然资源, 改善生态状况, 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城市居民提供科普教育和游览休闲的户外场所。

(3)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偏低

郊野公园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干扰甚至破坏较大, 相比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风景资源略差些。

(4)具有自然和野趣的风格

郊野公园一般选择在自然风光区域筹建, 旨在对这些自然生态区域进行保护, 将这些地方控制起来, 以减少城市扩充对其破坏, 以期达到改善城市气候进而改善城市气候的目的, 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郊游的场所, 在风格上比城市公园更注重自然和野趣。

如何突出郊野公园的特色是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失去自身特色, 应尤其注意处理好与城市园林景观的关系, 使其与城市生态园林紧密地结合, 并采取有效的规划技术措施保证郊野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 郊野公园的定位

2.1 性质定位

郊野公园的定位是规划设计的前提, 若定位不准确则与森林公园、城市公园或主题公园没有区别, 难于发挥优势, 也失去郊野公园的特色。其性质定位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用地为目标, 以郊野自然

景观为特色, 营造开展户外活动、游览休闲、运动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开放性公园。

2.2风格定位

郊野公园一般选择在山地、湿地、山川、田园、河流、溪谷、水塘、湖泊、海岸等自然风光区域来筹建, 所以所营造的景观应是自然的、具有野趣的, 人工添加的园林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外观颜色都应该是朴实的, 这更有利于与大自然的协调, 形成自然美。

2.3功能定位

(1)保护功能

成立郊野公园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地, 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如香港的郊野公园 , 其最初设立郊野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教育设施, 为做好保护工作, 1976年香港行政局颁布5郊野公园条例6, 为保护、管理郊野公园提供最基

本的法律保障。

(2)恢复功能

郊野公园一般是位于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自然生态环境受人为破坏很严重, 因此需要恢复, 以构建自然生态的环境。

(3)旅游功能

设立郊野公园的另一个目的是开展生态旅游, 向市民提供郊野的康乐和自然教育活动。

科教功能:在郊野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享受郊游乐趣的同时, 培养市民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习惯, 增强环保意识和增加认识自然的机会, 发挥科教功能。

3规划设计原则

3.1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郊野公园的景观环境是自然的环境,要求规划建设的景观是自然的景观,应保持其完整的自然地形地貌,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改善现有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关闭破坏严重的采石场、退果还林,合理安排公园的园林服务建筑、园路和服务管理设施,并使其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3.2生态优先、突出山林野趣特色的原则

以自然山体为骨架,保护山水林泉和动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让游人于游憩中了解自然、享受自然、自觉保护自然,并获得生物学、地质地貌学等相关知识,提高市民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3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园内的各类公用服务、管理设施和游览道路的开辟等项目,均应方便游人利用,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游人的需求,开创人性化的活动空间。

3.4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园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持续发展为前提,永续利用为目的。尤其是郊野公园的建设,更应立足于生态、加速用于生态恢复的人工林向自然生态风景林的演化。严格控制游人量使环境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极限。

3.5安全性原则

公园内的道路、观景平台、风景建筑、服务与管理设施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与规范,防止地质灾害发生,防止森林火灾发生,以免危害游人安全,此外,路口应设置路标。

3.6滚动发展原则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使公园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公园设施逐步充实与完善。

4规划设计理念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是通过感觉来实现的。佛教中称人有“五法”,又名“五境”,即“色、声、香、味、触”,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缘之境。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这五种感觉来达到、体验并升华至“意识”的境界。

现代人在高楼大厦混凝土森林中生存日久,感观的灵敏度大大降低,难以感受自然灵性。充分利用自然的绿色景观,发掘人的感悟能力,增强人与自然的交流,成为郊野公园总体设计方案的理念。设计理念如表1所示。

表1 郊野公园设计理念

5规划技术要点

5.1 功能分区

郊野公园功能分区是根据风景资源的属性、特征及其分布进行合理分区,将郊野公园划分为生态游览区、生态保护恢复区。将生态景观环境良好、风景资源系统相对较为丰富的用地划分为生态游览区;将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林地和坡度大、植被少、水土易流失的区域等划分为生态保护恢复区。其中公园管理服务区分布在生态游览区内。

(1)生态游览区

设计将生态环境良好、风景资源相对较为丰富的用地划为生态游览区。又根据地形地貌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完整性,保持景观及环境特色,便于进行可靠的保护和管理。

(2)生态保护恢复区

保护恢复区范围内不适宜作为景区建设的用地,主要是保护性地恢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5.2总体布局

郊野公园的布局形态,主要考虑景观要素、用地组织、功能关系、交通组织的整体空间形态,反映郊野公园的功能分区、结构、地域、环境等内在联系与特点。郊野公园布局结构形态是以主要山脊线和山谷为骨架的块状结构形态,道路系统主要沿山谷与山脊布局;景区以山谷与山脊两侧用地划分、景点是以资源特点和游憩需求而布局;生态恢复区则以生态敏感度与景观敏感度、果林分布、资源特点而确定。

6 结束语

总之,郊野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为主, 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朴实、野趣为原则, 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 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 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挥其优势, 规划特色公园。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郊游教案例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3-22

修回日期:2013-06-04

引言

为了缓解城市扩建所带来的压力和及时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毗邻香港的深圳市在看到香港郊野公园建设的成功以及影响力的提高后,于2002年出台《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提出建设21座郊野公园的目标[1],塘朗山郊野公园便是该次规划中首批建设的郊野公园之一,2003年7月,《塘朗山郊野公园总体规划》审批通过。根据该规划将公园分成近、中、远三期建设的要求,公园管理部门再次编制了《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详细规划》(图1),并在2005年获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由此正式启动了一期建设。

由于公园规划建设初期,国内关于郊野公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2],且内地管理体制和建设模式与香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圳市首批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并无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随着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的建成与完善,其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1 概况

塘朗山郊野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龙珠大道以北,留仙大道以南,西起红花岭,东止于梅林山公园,总面积约993 hm2。公园最高点塘朗主峰海拔430 m,东可全观鸡公山脉,西可远眺西丽水库,北可尽享大学城美景,南可一览南山区全貌,是一个360°全方位观景的绝佳平台。因此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规划建设便以“观山观水观天下”为主题,纳入一期规划范围的主要是以塘朗主峰、鲤鱼背、望天螺峰等山头组成的山脊线以南的公园区域,总面积约436 hm2。

2 项目背景条件分析

2.1 以山地为主,缺乏平地

塘朗山郊野公园以山地为主,缺乏平地,因此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和扰动,减少水土流失,功能规划以登高揽胜为主,因地制宜布局景点和交通设施。

2.2 林分单一,水土流失

公园约70%的森林曾被毁坏并栽种成荔枝树,原来肥沃的土壤被雨水冲蚀。因此一期建设范围内的林木以荔枝林和人工次生林为主,植被单一,老化快。

2.3 废弃石场视觉效果

深云石场废弃后严重影响公园的视觉效果,需要进行治理复绿和景观改造,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公园和谐的一部分。

3规划布局与调整

3.1规划初衷

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详细规划根据功能要求、资源属性、景观特征、人文脉络等因素,将公园划分为生态游览区、生态健身区、森林生态恢复区、管理服务区。生态游览区主要利用地形等自然条件进行适当的人工改造,修建亭、廊、平台等驻足、休息场所,可供游人眺望美景。另外,在陡峭处设立登山步道,让游人享受登山观景的乐趣。生态健身区主要通过对深云石场进行生态复绿改造,利用既有的深云水库和深云采石坑筑坝蓄水成景,营造人工湖和瀑布景观,并在湖区边设置健身步道和游乐设施,供市民休闲健身。森林生态恢复区主要用于退果还林,改造为生态风景林,使森林生态恢复,暂不进行人工景点开发。管理服务区主要是服务市民游客,作为入口集散地。

3.2 规划调整

随着公园一期建设的逐步展开,相关的制约问题也开始显露,问题主要有:1)城市发展引起规划发生变化。公园建设必须服从于市政建设,规划中的生态健身区最终因成为地铁7号线的临时停靠站而无法实施;2)荔枝果树的征收补偿涉及费用巨大、协调解决困难重重等问题,退果还林大多无法实施,森林生态恢复遥遥无期;3)管理服务区的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因此,一期规划方案的部分内容必须作出调整。调整后的方案将建设重点放在生态游览区,但生态游览区的部分建设也因上述问题遇到了较大阻碍,其中涉及到荔枝果树补偿的登山步道和景点大多不得不取消(图2)。

4 建设的成功经验

4.1 自然野趣和生态优化的建园理念贯穿始终

规划建设中,仅安排必不可少的园林建筑和服务设施,并尽可能将之融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登山步道尽量结合地形和游人踩踏的小径选线,并保留一定的自然土石路面。尽量在视觉开阔、景致优美的无林地或疏林地因地制宜地开辟观景平台(图3),既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又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性化。园路铺装、石凳等的选材首先考虑本地石材(塘朗山郊野公园主要选用本地芝麻灰和西丽红花岗岩石材),既能降低成本,又易与当地的环境融合。园林小品、垃圾桶、指示牌(图4)等设施大多采用混凝土仿木制作而成,既坚固耐用,不易被盗,又可烘托自然、野趣的郊野氛围。

4.2 合理利用公园资源组织游览园道

根据生态游览线路的需要将主要道路分为主园道与登山道2级,利用原有的3 m宽微波站道路(已弃用)与机耕道扩建成6 m宽主园道,与市政道路相接,可直达山顶,满足消防救助需要,并可供体弱年幼者锻炼休闲。主园道采用沥青路面以提高游人行走的舒适度,并且是半郁闭的空间,可达到幽恬宁静的效果。而登山道宽度1.5 m,主要用来打通各景点之间的交通微循环,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资源条件:主峰南面海拔300 m以荔林为主,起雾时云罩半山,俨如仙境,荔林层叠,隐于云中,仿似云中踏步。因此,设置登山道自入口沿东西方向穿行上山,名曰“荔云”。海拔300 m以上以桉、相思人工次生林为主,林密山高,局部视野开阔,城市景观一览无余,因此在此区域以“揽胜”为重点修建登山道联结3座观景亭,以供游客进行森林浴和登高远眺。主峰山脊线绵延起伏至梅林山,沿途多有过去种植的油茶,花开之时,清香扑鼻,故在此设置登山道,取名“茶香”,一则供游人入林寻幽,二则供游人饱览自然深山之美,体验茶花清香。各登山道与公园地形、水体、植物、景点、公用服务管理设施结合,形成完整且景观体验多样化的道路网络体系。另外,在登山道规划建设中尽量减少分岔路,避免游人迷路和走回头路,做到既自成一体,又可与主园道相互连接,体现了人文关怀。

4.3 灵活运用传统园林造景手法

《园冶》有云:“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坐落于城市之中的郊野公园,不仅可以利用山、石,树、植物等自然美景造景,更可将城市美景等收为公园的景观背景,以拓展景深,营造气势。如大观亭的选址与建造,便是远借南山区景观与深圳湾全景作为背景。由塘朗主峰向大观亭远眺,游人可感受到景亭屹立于城市之巅的磅礴气势(图5)。另外,位于大观亭选址下方有一组自然石景,仰望可感受景亭临石而立的险势(图6)。由大观亭深入北端,可见一片原生小琴丝竹林,借此修建拢翠亭,景亭隐于竹林中,分外清幽,同时于此可观西丽大学城美景。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塘朗山作为深圳市西部的最高峰,山高云表,山势巍峨,风景壮观,因此山顶的园林建筑必须具备一定的体量与高度,而主峰山顶的原始地形十分狭小(仅约210 m2),四周皆为陡坡。因此,为了打造公园园林亮点,公园对山顶平台进行拓宽:向南拓宽约7 m,向东拓宽约10 m,并在极目亭的位置修筑地台,同时采用假双层亭八角亭(亭高约12.8 m),以提升园建高度和体量。经过空间营造,极目亭跃然挺立于塘朗主峰之巅,与山脊线和天际线结合成为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并可与大观亭形成对景。

4.4 近自然式植物群落配置

建立郊野公园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对疏残林、阔叶次生林、无林地和荔枝果林进行改造,而受制于荔枝果林无法征收补偿的情况,公园的植物主要种植于主园道与登山道两侧。针对公园原来的植被特点,植物群落配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增加植物的多样性;2)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长势好、易养护的品种(除主园道外,大多区域无法进行人工浇水);3)克服景观的单调,增加植物的景观层次和色彩;4)不破坏森林生态的平衡。因此,一期共栽种各类乔木品种50余种,灌木品种70余种,在骨干树种的选择上以深圳本土树种和在深圳生长较好的树种为主,如凤凰木Delonix regi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ranum、木棉Bombax ceib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 等。在种植方法上,根据种植区域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主园道旁绿地以残次杂灌林和疏林地为主,因此,可对其清表后进行不规则的自然式种植,营造乔灌混交林,丰富林相色彩,突出景观层次。在空间较大的局部缓冲地段适当采用列植来突出曲线美(图7)。登山道两侧的林木郁闭度一般较高,因此大多采取疏伐桉树,套种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土沉香等稍耐荫乔木,并通过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红花木Lor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等稍耐阴的灌木的散点植来点缀色彩(图8)。

5 不足之处及思考

5.1规划时对外部因素的考虑不足

在公园的总体规划中,深云谷景区原为公园的管理服务区,后来部分改变成南坪快速路塘朗隧道出入口。在随后的一期详细规划中,深云谷景区再次被规划为生态健身区,然而随着城市地铁的大规模建设,该区域又成为了市政工程临时余泥渣土填埋场,而今最终被规划为地铁7号线夜间停靠站和维修站。经过数次的规划更改,原位于深云谷景区的公园次主入口被取消,郊野公园原来的规划设想无法实现,布局也受到一定影响。

另外,塘朗山郊野公园内荔枝林的青苗补偿问题无法解决,许多规划内容因此无法实施。如储云峪景区、深云径、乐山径及其附属的景点等均无法建设。

因此,郊野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应多方考虑城市规划、历史遗留问题等外部因素,对于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应予以规避,以免影响整体布局与后期施工。

5.2 园建外立面细节处理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不足

由于公园规划建设为分期分片建设,而并非是一次性整体开发建设,因此公园虽确定了园林建筑风格形式,然而各景点的设计水平和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却往往存在差异,部分园林建筑在外观细节上不够统一。因此今后的郊野公园应尽量做到一次性整体开发建设。

5.3公园的文化氛围不足

公园景点的命名、题字、题诗大多源自周边自然景观特征,缺乏文化考究;牌匾、门联的刻字等采用电脑字体,缺乏文化韵味。对此,郊野公园的景点设计除了发掘自然资源的题材外,还可以多考察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刻字方面多征集采用优美的书法字体,以提升公园的文化艺术性。

5.4 郊野公园的科教功能缺失

郊野公园大多拥有宝贵的原生态森林资源,具有市政公园无法比拟的自然资源属性,是进行环境保护宣传、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然而在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中,这些平台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家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应当充分利用郊野公园的宣传平台,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学习、体验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服务。比如可以效仿香港郊野公园建设自然教育径、树木研习径;结合景观建设,在天然块石刻上动物、标本图案和动植物知识等,既富野趣又有教育意义。

6 结语

塘朗山郊野公园一期规划建设在深圳市的郊野公园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其中一些造园经验和普遍问题值得园林工作者甚至社会各界思考。深圳还将有更多的郊野公园投入建设,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的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以使深圳郊野公园的建设更加合理与完善,成为国内郊野公园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杭程,孟祥彬.2007~2008年北京郊野公园建设实践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4-2010年合订本,2010,38(7):3795-3797.

[2]王晶慧,丁绍刚,舒应萍.郊野公园研究浅析[J].河北林果研究,2009,24(3):339-342.

作者简介:

郊游教案例7

在当前的社会中,往往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定位有着错误的理解。例如有一些父亲受“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认为父亲是“一家之主”,主要应为事业而奋斗,要挣钱,是家庭的供养者。而教育子女的责任,则主要由母亲去承担。

郊游教案例8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我园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专项督查,促进教师树立科学保教观念,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治理任务

1.严禁我园教师教授幼儿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

2.严禁我园教师给幼儿布置小学内容家庭作业、组织有关小学内容考试测验。

3.严禁教师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对幼儿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

4.我园教育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不得脱离生活实际,严禁以课堂集中授课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

5.我园不得通过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

6.严禁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名义向我园推销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我园不得要求家长统一购买各种幼儿教材、读物和教辅材料。

7.我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调整优化幼儿园活动区域设置和活动空间,配备丰富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幼儿图画书,为幼儿自主游戏和学习探索提供机会和条件。对未按规定创设多种活动区域(区角),未提供充足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缺乏激发幼儿研究兴趣、强健体魄、自主游戏的教育环境的,要及时纠正。

8.我园要利用本地生活和自然资源,遴选、开发、设计一批适宜幼儿的游戏活动,丰富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基本需要。

9.对于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要督促其参加专业技能补偿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仍不能取得教师资格的,要限期予以调整。

10.开展岗位适应性规范培训,纠正习惯于“小学化”教学,不善于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教育行为。

三、时间及步骤

2018年9月,我园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2018年10月~2018年12月,我园按要求逐条逐项开展自查,并接受上级抽查。

2019年1月~2019年4月,根据抽查和摸排情况全面整改,巩固成效,形成常态化管理和规范化制度。

2019年5月~2019年6月,迎接上级专项督查。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我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订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压实职能部门推进责任,强化幼儿园主体责任,明确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如期完成治理任务。

2.强化教师培训。制定幼儿园教师专项培训方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加强新教师入职培训、幼儿园教师专业培训、师德师风和安全意识全员培训等。要完善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制度,提高教师科学保教能力。

3.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我园要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和引导各种传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在开展专项治理期间,要通过家长座谈会、亲子游戏、专题宣传等向广大家长和社会宣传小学化教学给幼儿带来的危害,使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避免过度教育和“抢跑”,为广大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良好态势。

五、专项治理工作领导组

长:王荷林(园长)

副组长:白佳丽

员:张云平

史宝华

张敏

高海燕

马文丽

郊游教案例9

学校外出郊游活动方案1

一、活动主题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无处不弥漫着春的气息。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还有各色鲜艳的花,绿的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诱惑着我们年轻而有活力的心。我们渴望置身于青山绿野之中,感受春风拂面、芳草如茵、阳光和煦、鸟鸣雀跃,处处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美景,在享受自然中开阔心胸、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强身健体,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友谊,我们137班组织一场踏青登山活动。

二、活动宗旨

1.让同学们紧张的神经好好放松一下,感受自然风光给大家带来的享受。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增进友谊,传替快乐。

3.给同学们一个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让大家享受竞争中的乐趣。

三、活动的时间、地点

时间:4月19日下午1点——下午5点。地点:太阳山

四、活动对象和形式

对象:高137班全体同学+班主任。

形式:春游登山踏青表演节和玩游戏

五、活动流程

1.参加人员下午1点在校门口集合,乘车至太阳山樱花楼。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登山比赛,以小组成员全体到达山项的先后顺序确定比赛名次。

2.每组(以平时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两至三个节目和一个游戏项目,要求人人参加。

3.到达山顶太阳神处的坪里后,全班同学围坐在一起玩游戏和进行表演。没有准备节目或者游戏的同学需接受“真心话大冒险”。

4.每人写一段登山或者活动感受,三、五句话就行,可以是亲近热爱自然方面的,可以是攀登体会,可以是增进同学或师生友谊方面的,可以是团队合作方面的,可以是推介家乡自然或人文景观的,可以是做环保志愿者的感受,呼吁游人保护环境,反正是,“我手写吾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给大家任何压力。

5.下山步行至樱花楼,乘车回家。

六、后勤组织工作

1.每人交20元租车费,邹文豪联系租车,要求安全性能好能装载50人的车和车技好的师傅。

2.周艳萍等负责当天的摄影工作。

3.活动当天的“干粮”自己准备。参加活动者至少每3人要准备一个大袋子,活动期间注意保持卫生,临走前带走自己的垃圾。并沿途收捡游人留下的垃圾,做一次环保志愿者。

4.每位小组长和班干部即是本次活动的保安员,班委会团支部负责活动后总结。

七、活动意义:同学们到郊外踏青,登山,既锻炼身体,又可以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情谊,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此次活动主要是以观赏风景、野游、登山、表演节目和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自已设计)的形式进行。

学校外出郊游活动方案2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春满校园的时候,我们借春游活动的契机,让同学们走向美丽的大自然,亲近感受大自然,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让学生在呵护绿色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放飞心情。

方案活动安排:

一、时间:20--年--月--日(星期四-)

二、活动地点安排:

三、教师安排:

活动总指挥:--

活动策划:--

年级班次

负责教师

三年级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四年级

(1)班

2)班

(3)班

(4)班

摄影:--

安全保卫人员:--,负责沿途学生过马路的安全。

四、活动过程:

1、9:00在校门口集合整队,强调活动具体要求。

2、9:10出发(行走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拉歌、娱乐。)

3、10:00到达目的地,各班级组织活动。

4、12:00分组就餐。

4、13:00各班组织文艺表演、做游戏等活动。

5、15:00活动结束,步行原路返回。

五、春游注意事项:

1、为保证早上出发前的安全与纪律,班主任做好出发前的组织工作。

2、爱护花草树木,严禁破坏公共财物。

3、以年级组为单位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聚餐,不独自行动,不玩危险游戏,一切活动均听带队老师的指挥。

4、建议学生讲究节约,带适量的物品,不宜多。

5、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每人自带一个塑料袋,以便装垃圾。

6、不参加的学生一定要家长写好请假条,同时班主任电话联系确定。

7、活动结束后,整队回学校。

8、建议同学穿运动鞋,宽松的衣服。

六、安全保障措施:

1、在春游前一天各班组织一次春游安全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和学生时刻将安全装在心中。春游那天,各年级按以上时间到校后,以班级为单位进一步加强关于春游安全知识教育及再次强调春游注意事项。

2、做到人员保证,带队教师负责组织参与学生的一切活动。同时要强调行动纪律,要求学生服从大局,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3、要注意饮食安全,不要让学生喝生水和食用不卫生的食品等。

4、防止学生走失,不准学生擅自离开群体活动,若有个别离开,预先告知班主任;有必要的要请示负责人。

5、保卫人员要带好外伤备用药箱,各班准备创可贴。

6、对身体有疾病的学生,班主任原则上要求其不要参加,特别是心率不齐或手脚不便的学生坚决不给予参加。不参加的学生一定要家长写好请假条。

学校外出郊游活动方案3

一、活动目的

进一步贯彻4+2特色教育工程-科技之春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带领学生饱览祖国、家乡的秀丽风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活动主题

走进春天,播种希望,放飞快乐。

三、活动时间:

20--年4月12日8:00-4:00。

四、活动安排

1、全校各班分组开展活动。小学部以年级或2——3个班、中学部以2——3个班为单位分组开展活动。

2、活动地点、活动形式及任务由各组认真商定之后,在四月五日之前将活动方案一同报团委办公室备案,最后由团委少先队统筹安排和详细部署。

五、活动要求

1、教育学生文明活动,带适量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随地乱扔纸屑等杂物。保管好自身财物,防止丢失。

2、随班领导和带班老师要时刻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安全,碰到问题及时处置,带好常用药品。

3、学校在4月11日课间操时间,集中对参加活动的学生和其他未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注意校外活动安全。4月12日,学校组织进行春游社会实践活动。

4、各小组4月12日早上8点在学校操场集中整队出发,活动结束后务必将学生带回学校,清点人数,强调好安全注意事项后方可让学生离校并立即发送短信告知家长活动结束时间,请家长注意学生是否按时到家。如因没按要求行事的班级出现安全事故的,责任由带班教师负责。

5、教师在活动中要尽可能多的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学用科学知识。并且在春游过程中,采集好植物、矿物标本,回来后制作好后参加学校的竞赛活动。

6、全体师生穿校服、运动鞋、带齐所需物品(包括必备的药品),徒步前进,师生不得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活动中,听从随队行政和老师的指挥和安排,注意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严禁玩火。

7、按照安排,作为学校集体活动,所有教师必须参加到各年级组各班的活动当中,负责安全工作。出发前,由随队行政负责清点登记,并报邓校长备案。(出勤按一天计算)

8、各组长于4月9日前将活动地点报学校少先大队备案,统一部署。

9、请各组尽量带上相机,捕捉活动中的精彩瞬间,留下美好的记忆。并把活动图片传给少先大队保存。

六、安全应急措施

1、学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安全保卫小组、医务后勤小组,各组成员分别编到各活动小组,落实好安全措施,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同时学校将方案报县教育局审批。

2、各班在活动前必须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进行安全文明教育和活动注意事项。活动中,各组由班主任和随班老师带队,负责活动期间的安全医疗后勤服务。

3、各班在4月初开始做活动宣传工作,本着学生自愿参与,家长同意的原则。各班班主任在4月11日以短信告知家长活动的详细信息;对不参加的学生,需让家长自己监管好小孩,确保其在家中的安全。

4、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5、安全保卫医务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体教师

6、领队和随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确保此次活动的安全。

7、活动前加强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安全教育。所有人员必须听从领队的安排,不得擅自行动。随队教师必须认真监管好每个学生。

8、如果出现事故,请认真实施安全工作预案。

(1)、如出现安全事故,第一时间向学校主要领导报告,并同时向当地请求救援,学校主要领导和安全领导小组立联络相关人员进行救援。

(2)、应急处理措施:

郊游教案例10

小学英语牛津教材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使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需要。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3 PartB

这一单元B部分是关于职业的教学内容,policeman与policewoman单词长难记忆,但这一类复合词在今后的学习中司空见惯。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死记硬背单词已经不能成为当下主流,在这教师就可以引入构词法的相关知识,列举出与这两单词相类似的构词法单词:postman,postwoman及fireman,firewoman,等等。适当地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课内一下子记住了好几个新词。此类单词不仅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 6A Unit6 Holidays

该单元的话题是节日,教材中只是简单笼统地介绍了中西方一些重要节日的时间和相关活动,教师可以补充与节日相关的阅读材料,包括节日来源和风俗习惯,或者补充介绍一些其他重要的节日,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交流。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交流,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单元相关句型。

二、替换“七巧板”板片形状――适当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不断更新教与学的方式,让教材为“我”所需、为“我”所用。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9 PartC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如何购物。A部分的场景设计得非常巧妙,整个对话内容在服装店完成。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就没有真实感受,而且对句型会把握得不够好。牛津小学英语C部分就为拓展练习做了很好的训练,但C部分的设计太局限于书面形式,对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有限。以第九单元为例,教师如果把课堂设在操场上围圈而坐,让一些学生进行时装表演,边说衣物的英文名称边展示衣服,然后教师提示一些购物用语,就让学生们自由到各“专卖店”(由一部分学生扮演和组织)去购物。没有了课堂的限制,真实又生动的情景让学生们尽情地投入其中,并且切实地感受到购物的乐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各类衣物的表达,掌握了所要举一反三的购物语言。如此活化教学C部分内容,打破传统的看图说话教学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非常受师生们的欢迎,而且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调换“七巧板”排放顺序――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同一年级的各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顺序,寻求适宜于任教班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顺序。

1.单元之间调整。单元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教科书中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案例1: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10&Unit11

3B Unit 10“ Do you play...?”和Unit 11“ A good idea”都涉及了like的用法,like+n.&like+v.ing。两者练习紧密却被分在两个单元中上,这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在系统学习第10单元后再补充动名词的用法,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干扰,在句型运用上也容易出错。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将11单元中的部分内容调到第十单元内来讲,这样学生在对于like的这一知识体系上的学习更系统,能够及时建立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

案例2: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1&Unit3

这两个单元B部分的词汇都涉及工作类名词,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可以将这两单元的内容整合,把第三单元的内容提前,融合在job这个话题中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调整,延续学生认知的兴奋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同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单元内部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指的是教师根据单元内的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案例: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3

本单元围绕各种类型工作展开,单元末尾的歌曲“They sing happily”曲调轻松活泼,是调动课堂气氛的良剂。教师可以以此歌曲作为铺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听音乐回答问题,逐一引出job: farmer,worker, driver,waiter。以此调整,学生不但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几个工种类单词,而且很好地奠定了课堂学习氛围的基调。

四、灵活“七巧板”的摆放方向――调整教学方法

现行教材中的有些课文或是对话内容略显单薄,无法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此时,教参中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就不一定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方法,设法使简单的对话内容丰富起来。

郊游教案例11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94-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扩散,城市和周边地区的休闲、游憩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形成了环绕城市、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短期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被众多学者称为环大城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ReBAM)。19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地区相继出现了ReBAM现象,如北京、上海、深圳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城游憩带越来越成为我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随着黄金周旅游所爆发的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各方面问题的出现,人们的旅游消费越来越理性,旅游消费方式有所转变,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尤其是随着短线、乡村等城市周边旅游的不断兴起。公共节假日改革和推行带薪假期制度将对人们此后闲暇时间的分布和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长短假期的合理分布以及带薪假期的灵活应用将有助于国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发展。调查显示,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环城游憩带渐渐成为城市居民出游选择的新宠,并将成为今后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向(李文英,郑昌江,2008)。因此,对国内外环城游憩带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999年在中国珠海召开的“城市旅游国际研讨会”上,吴必虎教授提出“环城游憩带”的概念,标志着城市周边旅游研究成为旅游学界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2001年时任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司长的魏小安《对发展中国家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思考》对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概念与原则、过程与现状、地位与作用、发展模式、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这表明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已经引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预示着环城游憩带在研究和实践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魏小安,2001)。

1 国外环城游憩带研究回顾

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是学者在研究旅游空间系统的过程中逐渐提出的一个概念,该概念的思想源于国外。

在概念研究上,MCKenzie(彼得•霍尔,1996)在一份讨论城乡结合部发展的文献中谈及了城郊旅游现象;前苏联地理学家普列奥布拉曾斯基(1982)在其著作中描述到,每逢周末,成千上万的人拥向市郊的娱乐带,这些娱乐带通常是在地形条件较好的地方,通过绿化建立森林公园和园林带。1987年Stephen L.J. Smith 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概念”,认为城市旅游引导着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城市化类型,现代城市是为了消费而建立的,而不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城市那样以工业、生产、商业和居住为主要功能。

在空间结构上,以美国学者盖恩(Gay Lieber,1972)为代表的少数旅游学家将郊区旅游带纳入城市旅游地域系统中,并提出了著名的都市旅游的理论模型,我们可称之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旅游中心,在其用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能与特点。盖恩随后对这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做了探索,为市内和周围的休闲和旅游功能区位的模型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观察途径。日本学者对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也有涉及,如 Koike(铃木富志郎,1985)根据旅游形式、设施、游客数量、以及旅游景观的明显差异将城市由里向外划分为几个地带,即1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市区、半日游地带,3小时车程范围内的一日游地带,大于3小时车程范围的隔夜游地带。Weaver1993根据旅游活动随距离衰减的现象,曾提出过类似环城游憩带这样的城市居民出游的同心圈层结构,将城市居民出游目的地划分为专业旅游带、中心商务区、地方邻里区、胜地带和乡村5个带,显示出旅游研究者对城市旅游地域空间分异的关注。英国的鲍尔(Ball,1984)观察到,在大伦敦,也形成了环形的游憩地带。

2 国内环城游憩带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城郊旅游的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对城郊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开发模式研究上,以实证研究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几个大城市,对中小城市探讨不多。1999年吴必虎提出环城游憩带这一概念,把城郊旅游空间圈层分为核心区、区、边缘区,指出大城市周围200公里以内是旅游高频区,且距离衰减作用明显。环城游憩带的提出表明我国关于城郊旅游的研究有了一个独立的理论框架,可以视为城郊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何雨、刘顺玲。2006)。之后学者们纷纷结合自己所在地区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颇丰,如沙润、吴江(1997)以南京为例,研究了城乡交错带的旅游发展,并将城乡交错带划分为近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地带;李九全(1999)研究了西安环城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模式;周丽君,崔痒(2005)对长春市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因素和结构特征作了研究;李江敏,张立明(2004)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作了实证分析;潘勇(1998)在对上海市区居民旅游强度和频度分析的基础上,对市民包括郊游在内的旅游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

在概念研究上,国内最早由吴必虎于1998年提出(吴必虎,2001),它指发生在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吴必虎,2001)。但是对于这一空间地带的称谓并不统一,有“城乡交错带”(沙润,吴江1997;付全胜,1998)、“郊野”(肖胜和,1999)、“环城游憩带(吴必虎,2001)”、“大都市郊区游憩带”(王云才,2000),等等。无论如何称谓,这一地带介于城市市区和广大农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相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过渡地带。

空间结构方面,吴必虎(2001)根据上海居民出游规律的研究,把大都市环城游憩带分为核心区、中间区、边缘区,其圈层结构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其外部按第一环带、第二环带、第三环带向外扩散,最外层是城市游憩带。王瑛、王铮(2003)等通过对居民出游的边际效用分析,发现旅游地分布存在一种类似杜能环的区位结构,即以旅游集散地为中心,呈现由内向外的环带状分布;吴志强(2005)等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应经历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李业锦(2003)对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之后,提出了把环城游憩带分为内、外两个圈层的观点。

开发模式方面,陈传康(1996)观察到,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市民周末休闲时间的增加,城市周边旅游和短线区域旅游重合,在城市周边地区应开拓相应的康体休闲旅游,其活动形式包括康体养生、体育休闲、农业旅游、亲子活动、亲近自然、生态回归等;胡燕雯(2002)也对环城度假带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她认为环城度假带可以发展乡村度假型摸式、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公园游乐模式、专题旅游休闲活动模式和会议旅游模式等;叶岱夫(1998)观察到城郊旅游开发存在风景区城市化、山水公园乐园化、自然景区建筑化等不良现象后,建议近郊区实行以园林、森林和农业观光园为基调的综合开发,远郊区宜围绕田园景观和乡村景色进行开发建设,并建立城郊乡村保护区,为城市留下一部分高质量的乡村原野。刘淑芳(1996)对城市郊区县城旅游规划的研究显示,度假、会议、商贸和观光游应成为郊区县域旅游后开发模式。

形成机制方面,吴必虎(2001)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区位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作用下形成的,是投资者和旅游者达成的一种妥协。离开城市距离越远地租越低,投资商的资金压力越小,而旅游者的旅行成本就越大,其出行意愿和实际出游率越低,最终在某个适当位置形成游憩区域。石艳与何佳梅(2001)也分析了与其相似的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与市场特征,更进一步明确环城游憩带是由级差地租、旅行成本、政策导向所致,在此基础上资源创新也是一大要素。

3 研究评述

我国对环城游憩带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概念的论证和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概念的涵盖范围也有待拓展。对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游憩行为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现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个案研究,但研究中缺乏中小城市的研究,并且定性的研究比较多,缺乏定量的研究。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上主要侧重从资源类型探讨开发模式的研究,在投资、经营和营销方面的论述较少。除此之外,在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和空间结构以个案研究的比较多。在环城游憩带旅游发展的方面,主要分析了其形成机制、现状特征,着重与从市场和营销两方面探讨其发展,在规划、政策和开发方面论述不多。但是,环城游憩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正逐渐完善,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 Belt Around Metropolis)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式,是市场导向所致的(乔海燕,2007)。城市化和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城市化对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环城游憩带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优化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规模升级,还有利于城市圈和城市群的形成。环城游憩带的培育和发展将是我们着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并形成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示着城市区域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郭鲁芳,王伟,2003),同时为城市旅游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实践上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Gay Lieber,Fesenmiaier D R. Recre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 London: EδF. N. Spon Ltd,1972.

[2]Ball J V. Landscape Preferences and Behaviour of Visitors to Spanish National Park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29):145-160.

[3]李业锦.济南市环城游憩带(ReBAM)空间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3.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