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环境教育融入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索

环境教育融入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索

时间:2022-10-11 10:33:59 关键词:环境教育 自然地理 教学设计 探索

摘要:高中自然地理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新课标中提出的人地协调观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和环境教育融合。

环境教育融入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的探索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历来都被社会所重视。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环境保护也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然而诸如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还在频繁发生,科技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新的难题,公民的环保意识亟待提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时期。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学作为研究人地相互关系的学科,在其中进行环境教育优势明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环境教育有着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教育;教学设计;海水的运动

一、环境教育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许多环境公害问题,各类环保运动逐渐兴起。在探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约束并不能为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的解决找到根本的出路,而应该重视环境教育用于唤醒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性作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发展的开端[1]。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不断深入人心,以及各类环保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环境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学校环境教育是基础[2]。为了充分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发挥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的持续性作用,必须要对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环境教育提出符合时代的、更高的要求。

二、自然地理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理想学科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分支之一,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周围境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这些物质和能量包括空气、水、食物等,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每种自然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等)都是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主体部分。其中水作为自然要素之一,是生命之源,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将环境教育应用到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年版)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这不仅是对于新教材新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也是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的新探索。

三、教学设计

以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为:“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说明”为行为动词,说明的对象为“海水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充分强调了对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的一节内容,该节内容以水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及综合思维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以及海水的性质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并探究海水的运动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实施环境教育非常好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为更好地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难点是运用综合思维的能力,辩证地看待海水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或结语

环境教育是指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4]。在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本课例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设下悬疑并导入新课,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海水的运动及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设计三个探究活动,结合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历史资料带入情境依次探究波浪、潮汐、洋流三种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带领学生运用本节所学潮汐知识,解决课前疑问,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其正确地看待和处理海水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本节课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注重通过探究活动或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产生的教学效果较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学生的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及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提高。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探究“海水的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时可以由直接影响拓展至间接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问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延伸,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学材料可进一步丰富,不应局限于课本案例,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延伸的条件;此外,由于课堂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可通过布置课外活动等方式,促使学生在环保意识提升的同时,身体力行,真正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结论

高中自然地理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场所,新课标中提出的人地协调观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和环境教育融合。此外,当前我国学校环境教育仍然存在着环境教育渗透不足、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环境意识不强、环境意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通过在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过程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开展环境教育中的主战场作用。除此以外,在今后的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可以与课堂渗透、研学旅行、做中学等方式融合开展。

作者:崔甜笑 彭剑峰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