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村电商发展对策探索3篇

农村电商发展对策探索3篇

时间:2023-01-06 17:54:55 关键词:农村电商 发展对策 探索

摘要:实施“农业+”计划,大力培育农村电商领军型企业,明确领军企业的链主地位和链主责任,引导传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转型升级,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改变原有生产经营方式,带动相关合作伙伴和农户应用电子商务模式,逐步形成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培育设计、艺术、运营、营销、客服等电商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格局。

农村电商发展对策探索3篇

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篇1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产业,任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三农”被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产业兴旺着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的产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苍溪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大巴山南麓,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热量丰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舒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当地较为发达的农业活动,带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苍溪县作为四川省的农业大县,在全县近71万人口之中,有62万人参与农业活动。被称为世界红心猕猴桃之乡和雪梨之乡的苍溪县,农业是当地的重点产业,农业产值年年增长,拉动全县经济稳步提速。然而随着时展,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信息化的需求,高效的信息互通带来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互联网的普及快速地渗透到了最传统的农业产业。王金凤(2016年)等提出“互联网+”作为国家新战略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影响的思考[1]。刘灵犀(2021年)基于可视化工具梳理了近十年来农村电商的演化路径,发现由于“互联网+”的影响、电商平台入驻农村市场、乡村振兴、三农政策等诸多因素,2015—2020年成为农村电商快速崛起之年[2]。裴璐璐(2021年)基于不同于传统零售的线上线下“新零售”分析了该背景下农村电商模式发展的困境及解决方法[3]。苍溪县以构建“苍溪农村电商生态体系”为核心,支持电商典型,开发县域流通与农产品购销的结合模式,加强线上线下双发展,推动农产品市场结构转型升级,紧抓当地农产品特色品牌、品控及标准化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激发县域经济新活力。

1现状

网络时代的急速膨胀和传统农业产销模式的不平衡不配套催生了农村电商的诞生和发展。电子商务出现以前,消费端对于生产端具有滞后性和地域性限制。信息化时代的开启,改变了苍溪县农产品的商业形态,网络销售开拓出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影响了苍溪县的涉农经济。苍溪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和重点县,拥有优越的农业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等作为县特色农产品,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县域电商走进千家万户,苍溪县抓住机遇,积极引进电商平台带动本地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并完善电商生态体系,整合当地农产品信息资源,做好电商服务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驱动下逐步推进了服务体系升级和扶持力度加强。

1.1建成和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目前,苍溪县建成面积达2400m2的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个。建成乡镇电商服务近4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300个,其中贫困村服务点有163个。以点带面,上行下效,形成了以电商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乡镇电商服务站点为节点的电商服务体系[4]。另外,依托于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整合全县物流企业,建成县级电商物流中心1个,入驻了包括顺丰速递、申通快递、韵达快递、中通快递等在内的8家物流快递企业,形成了信息共享、职责明确、配送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1.2完善了农产品上行电商配套体系

孵化培育优秀电商企业近20家,优秀个人创业网商30个;在淘宝、余杭后勤、天虎云商等电商平台建设了苍溪特色馆,对10余款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和品牌策划,开展县域农特产品网络推广活动支持电商精准扶贫,并对其中几款农产品进行“一品一码”溯源建设。其中,与杭州市余杭区达成“数字经济”互助项目,加快苍溪县农业数字化进程,拓宽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1.3全方面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服务

采取集中培训与散培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电商创业团队、个体经营户、驻村工作队、传统企业电商升级和只有知识没有经验的毕业大学生等,开展与个人情况相应的电商人才培训。经统计,苍溪县累计开展电商培训400期,参与人数达10000余人次。其中乡镇培训、专题培训、贫困村专题电商培训、常规培训分别开展上百期,培训人次达上万人。以人才赋能电商,促使措施精准发力、直击痛点,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1.4精准认定扶贫产品,健全质量保障机制

完善苍溪县扶贫产品目录清单,已完成苍溪红心猕猴桃、苍溪雪梨、苍溪川明参等多个扶贫产品认定;广元千业农产品公司、青联众创电商公司、紫衫农业公司等公司申报为扶贫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积极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安全责任体系、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质量溯源体系、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五大体系”,加强各生产环节与网上购销平台APP终端的数据对接,从源头上保障农特产品质量。

1.5完善产品直通渠道,构建全域市场体系

在京东、天猫、易田等知名电商平台,以及微店等社交平台,开设苍溪涉农产品扶贫专区,构建苍溪特色产品“网上集市”,重点销售本土扶贫农产品。仅2020年上半年,苍溪县就实现农特产品电商交易额3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积极开展扶贫产品“八进”活动,在大润发超市、世纪华联超市、梨乡市场、武当市场等地设立了扶贫产品销售专柜。依托成广渝合作和东西扶贫协作,组织县域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到成都、重庆、浙江等地开展农特产品专场品鉴会和推介会。

2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落后,电商保障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苍溪县电商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的滞后,农村电商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结构不完善,相应的服务措施缺乏落实,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经济活力不充分[5]。由于运输流程复杂、路面建设水平低、乡镇道路网稀疏、运输成本高等因素,物流体系的完善受到较大阻碍。物流配送中心不足,县农村三级物流系统需要及时改善和加强。而电子商务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与现阶段苍溪县农村4G网络建设之间的矛盾也亟需解决。

2.2电商人才数量供不应求,人才质量较低

电子商务对于新型员工的要求较传统行业更为苛刻,目前的电商行业更需要相应的多媒体人才、运营人员、管理人员和信息人员的复合型人才。人员的供不应求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人才缺口是当务之急[6]。同时,由于农村网络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电商兴起时间短、农村地区宣传不够到位等原因,部分农民对于电子商务接受慢,对于电商营销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知。

2.3行业组合不够,农产品“出口”不好

产业化的生产和销售系统还不完善。供销、电器、农产品协会等尚未有效整合。农业合作社、农户等与电商平台供给方的沟通渠道尚未有效建立。农产品在网上的销售效果较为一般,线下与线上联结不够紧密,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在促农增收方面还没有很大的效果[7]。

2.4资金投入不足,支援措施不足

尽管不断的零售商正在加入农村电商这一时代洪流,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模仿这一新的商业形态,政府资金帮扶的需求仍然困扰着大多数电商人。当前苍溪县电子商务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产业金融主要依托于政府的资金扶持,县级、企业、银行的金融措施未落到实处,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够,电商发展后劲不足。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产出率低,大资源、低收益的问题仍屡见不鲜。

3对策

3.1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构架物流运输体系

完善农村交通物流网,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为物流集散中枢、乡(镇)物流配送站为节点、村级物流配送网点为基层末梢,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实打实地将农产品物流配送落实到户。支持本土超市、贸易公司等传统商贸企业参与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整合超市货品、酒类、果蔬、农资配送等运输需求,解决农村物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问题[8]。另外,加强农村基层宽带建设,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健全农民参与农村电子商务的方式方法。

3.2创新推广本土电商扶贫品牌,加大线上线下推介力度,强化电商宣传力度

加大对企业农特产品电商品牌的打造,扶持本土电商企业做大做强,构建苍溪县特色产品“网上集市”。例如,可对白驿镇岫云村支部书记李君创建的“一品一家”电商平台和“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电商销售模式进行深度挖掘,并在全县推广。打造“时光鸭”“岁月鸡”“年华猪”等成熟农村电商品牌,以岫云村为核心,吸引周边乡村,带动全县、辐射剑南阆巴,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苍溪电商扶贫模式。积极组织县域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重庆、成都、西安等地开设线下农特产品体验馆,实现消费端和生产端“零距离”连接。引导鼓励传统企业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加快新销售渠道宣传,实现线上与线下共同推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对电商理念和电商运营模式等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开展电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宣传活动,提升电商理论普及率和电商运营推广率,创建电商发展良好氛围,吸引各行业积极投入电商行业,促进农村电商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9]。

3.3因地制宜,加大电商人才培训与招引

整合县域电商人才,建立电商人才资源库,针对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人员、城镇失业或待业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大学生等[10]帮扶对象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专业培养设计、摄影、运营、客服、美工等专业人才。建立电商人才师资队伍,以点带面,上行下效,为苍溪县电商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本土培养为主、人才引进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深入乡村,针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实施有针对性的销售策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面对面为群众讲授电商知识。推动人才“走出去、引进来”,不断壮大电商人才队伍,为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4扶优促强冷链物流企业

重点扶持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物流快递企业,尽快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本地龙头物流和快递企业,同时积极引进外地物流企业,扭转个别物流企业独家经营、垄断部分物流市场、物流价格偏高的局面。优先发展果蔬冷链物流建设,重点支持经营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冷链物流建设,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招引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建成综合现代物流园区,实现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拣及信息服务等功能,充分发挥集聚功能,提高运作能力,降低运营成本[11]。

3.5强化扶贫产品品牌打造,完善产品运营销售体系

1)制订扶贫产品的生产标准,实现产品生产标准化;聘请专业机构对扶贫产品进行标准化包装,并借力媒体对扶贫产品进行大力宣传推介,力争将苍溪县优秀扶贫产品打造成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促进特色农产品上行速度。2)进一步健全流通体系。规划建设物流新区,充分吸纳社会资本的投资建设,引导有实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争取上级发改、商务、农业等部门加大对苍溪县冷链物流、农贸市场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畅通扶贫产品的流通渠道。3)强化电商服务站点营运管理。持续加大电商服务站点人才培训,有效促进电商服务站点正常营运,提升扶贫产品网上直销能力。4)拓宽扶贫产品营销渠道。鼓励引导县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车站等经营场所自建扶贫产品销售专柜。5)推进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建设。完善销售体系,遵守政策,将工作目标落实在每个责任人头上,加强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联系,做好监督防控工作,减少冲突和错误,提高销售质量。

3.6落实支持政策,健全奖补制度

除省政府对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给予的财政支持外,县本级财政每年投入相应的财政支出推进电商农产品扶贫工作,并全面推广“政担银企户”试点和“扶贫再贷款”模式;大力开展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人才培训工作。另外,奖补政策也应落在实处。政府财政投入一定资金,对扶贫产品销售额达到一定量的店铺等按相应比例给予适当奖补。调动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在农产品电商支撑下实现质的飞跃。同时,银行积极介入农产品销售贷款业务,降低利息,构建线上线下服务网点,完善金融供给,提供金融支持。

作者:何姝彦 陈玉保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篇2

农村电子商务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正发挥着重要的市场调节作用,推动着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工作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启动,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阿里巴巴的“千县万村”计划、京东的“星火燎原”、苏宁的“乡村易购”、邮政的“邮掌柜”、联想的“云农场”等各类电商平台企业,纷纷加快了在广大农村的布局,打通农村电商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抢占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一股农村电子商务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涌动。“苏常熟,天下足。”常州作为苏南核心板块、长三角关键节点城市,千百年来一直都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常州依托江南水乡得天独厚的山、水、林、田、湖禀赋资源和乡镇企业先发优势,主动导入电子商务、大数据、直播带货、冷链直供等渠道载体,大力发展规模品牌农业和乡镇特色产业,全力助推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拥有江苏省农业信息化基地46个,农产品网上销售主体582家。2021年实现农业电商交易额约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8万元。为进一步促进常州地区农村电商蓬勃健康发展,笔者通过深入常州农村地区,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分析比对数据,总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常州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电商发展态势良好

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212家、家庭农场2305家,创建省级以上示范社12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49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4家(其中部级5家、省级46家),全年省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718.04亿元,同比增长14.35%。获评江苏省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农村)基地46个,其中智能农业类11个,电子商务类12个,“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3个。推进生产智能化,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超过27%。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常州农业电商地方特产馆5个,扶持建设农业电商集聚区4个。据统计,全市共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主体582家,各类平台开设网店和自主建设销售平台网店数达549个。部分乡镇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商业街区、专业市场、旅游景区等,集聚发展农村电商,形成信息、人才、物流资源共享。南山竹海特色街区、横林镇电商产业园、夏溪花木市场等7个园(街)区获评省级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街)区,成为农村电商产业集聚的代表。农村电商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农村电商品牌逐步形成。家具类的中淘和简尚、花木类的花香缘、水产类的洋泽农业等一批农村电商龙头企业逐渐涌现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同时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的建立,长荡湖大闸蟹、溧阳青虾、白露山蓝莓汁、圣贝特蜂蜜等成为网络畅销的农产品品牌。

(二)电商销售模式持续创新

近年来,常州农村电商销售模式与时俱进、多元共生,出现了产销一体化模式、高端会员制模式、直播带货模式等各类模式创新,助力农村电商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乡村依托现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优势,广泛开展电商应用和线上线下融合。积极推进横林镇地板小家具、竹箦镇活性炭、西夏墅镇刀具、孟河镇汽摩配等农村制造业产业集群自建或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加快拓展网络营销,扩大竞争优势。常州邮政联合天宁区郑陆镇查家村委,成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依托线上商城“邮乐小店”和全市129个营业网点,线上线下融合,面向全国推广销售焦溪翠冠梨。另外,还组织开展“青年新农人直播带货挑战赛”,集合了常州地区7所高校,400余名青年学生,近百支队伍接受挑战,参加比赛,直播助力水果、花卉等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宣传和推广。在比赛过程中,推动了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聚焦乡村振兴领域。同时,通过新农人的直播带货比赛,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复合型青年农业人才,宣传推广了具有常州地方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打响了常州本土农产品“阳湖”系列品牌,发挥青年学生的专业所长,实现富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由此可见,农村电商搭上直播快车,推广美丽乡村助农成效显著。

(三)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出台并实施《关于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全面打造县、镇、村三级电商物流服务体系,畅通农村物流“微循环”。目前已建成乡镇快递(包括邮政网点)网点总数370余个、初具规模的农村快递服务中心23个,网点覆盖率100%。实现了全市建制村“村村通快递”,非邮快递服务通达率100%。目前全市农村快递业务量占比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实施农业大数据建设,完成农业大数据一期、二期建设(农业信息资源交互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应用,打通数据孤岛。全市建成559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和4个中心站,实现了全市涉农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各地通过益农信息社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公益、便民、电商和培训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四)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依托富民资产合作社,以农户空房等闲置房产入股吸引农户,统一进行民宿改造和管理,与携程等各类旅游知名平台合作,开展旅游、农副产品线上销售,每年接待网络游客约3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5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8万元,树立创业致富典型。溧阳市社渚镇肢体残疾养殖户虞晓付通过电商成功创业,与300多农户合作,开展青虾、虾苗和虾草等水产品网络销售,壮大发展青虾产业,打响“溧阳青虾”全国地理标志商标的品牌。同时还引导周边养殖户成立家庭农场及合作社,吸纳安置了60余名贫困残疾农户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荣获“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称号。深化区域合作帮扶,借力电商平台持续推进苏陕、援疆合作。膳坊电商、泰果等电商企业通过帮助销售安康当地跑山猪、鸡蛋、花菇等特色农副产品超过5000万元。援疆电商创新打造“新零售+互联网直播+线下体验”的经营模式,累计帮助新疆伊犁州、克州、阿克苏地区等多地销售农特产品累计突破2500万元。

二、问题分析

(一)农村电商产业规模偏小

尽管常州在农村电商产业方面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已经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主体582家,但与同为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相比,常州农村电商企业普遍规模不大,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农村电商领军企业。涉农电子商务产业集群集聚度不高,销售总量偏低,组织形式分散,相互联系松散,资源共享较少,尚未真正凸显“常”字号的聚链集群优势,导致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相对分散,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仓储物流成本较高,进而降低了农村电子商务的整体利润。究其原因,主要是常州现阶段还缺少区域型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或平台型电子商务运营服务核心企业,无法形成电子商务创新生态系统的领导种群,进而影响产业路径的开拓和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市级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链主”企业培育、突出打造核心平台、更好地对既有特色农产品和乡镇特色产业进行更高层次的产品规划、品牌培育、行业规范和产业链再造。

(二)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相比苏州鸡头米、无锡水蜜桃,常州农产品在产品定位上,还未能精准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缺少精品、优品、名品、极品、奢侈品培育意识,满足于土特产、大路货,在新品研发、产品标准、质量溯源等方面还缺少系统化推进,常州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够、品牌力不强,粉丝还不多,导致网络销售比例偏低、缺少爆款产品。分析原因:一是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程度偏低,局限于“本地、当季、少量”,难以面向全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批量化营销。二是对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重视度不够,新农人较少,本地农民年龄偏大,缺少敏锐的热销农产品市场感知力,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速度慢,部分农产品种植水平还不够高。三是全市农业电商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但尚未形成科学的品牌战略,在产品分级、包装设计、品牌视觉、广告营销、消费反馈等各个环节存在孤立和割裂,导致部分产品市场认知度低、回购率低、影响力小,难以真正实现和放大品牌效应。

(三)电商人才急需招引培育

与传统农业经销模式不同,农村电子商务在整体运营、销售技术、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其专业性、复杂性比较强,且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特别快。农村电商从业者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容易陷入误区。相比北上广深杭等电子商务集聚地,常州大多数农产品电商规模小、知名度低,靠企业自身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高薪吸引人才较难,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人才难引、难招、难留的问题,电子商务运营的综合性人才也相对匮乏。广大农民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难以成长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专精人才,更难以把握电子商务的前沿信息、发展趋势和商业机会。同时,政府层面对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进行的专业化培训和指导有待加强。

(四)农业生产与市场信息不对称

分散化、碎片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现实中,虽然近年来常州已经开始实施农业大数据建设,完成农业大数据一期、二期建设(农业信息资源交互平台),建成559个村级益农信息社和4个中心站,实现了全市涉农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组织方式较为落后、农户掌握市场信息不敏感、部分商品价格波动大、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突发性病虫害或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农民难以对市场趋势、动态、行情、机会、风险等进行全面、准确把握,容易产生盲目跟风、盲目选种、盲目耕种、盲目养殖、盲目定价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滞销,甚至大批量变质损毁。对此,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往往会采取拓宽销售渠道、开展临时义卖、实施适当补贴等救助帮扶手段,有的还会采取打造品牌集群、组织集中生产、定向批量采购等方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但过多的政府干预不利于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和良性发展,反而滋长了农产品电商从业者的依赖心理,甚至会出现“卖不掉怪政府”的现象。

(五)农村电商产业生态系统尚需健全

目前,常州地区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出现“小菜园”“农家乐”“吃在常州”数家以本地农产品经营为主的企业,并创建自营APP,开展运营。但这几个APP都存在知名度不高、用户群体较为单一的问题,商品品类不够丰富,运送不及时等问题。可见,农村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关键种群特色不鲜明,支持种群单一,寄生种群缺乏等诸多问题,这就很难形成有较强集中突出优势的电子商务环境的生态群,大大降低了常州农村电商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另外,常州本土农村小型乡镇企业也缺乏电商意识。比如,本土的雅浦黄酒,虽然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但其销售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线下店铺货以及朋友圈销售为主,缺乏利用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的创新意识,这也反映出电商生态链构建的迫切性。

三、对策建议

(一)全面构建农村电商产业链

实施“农业+”计划,大力培育农村电商领军型企业,明确领军企业的链主地位和链主责任,引导传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转型升级,拓展电商销售渠道,改变原有生产经营方式,带动相关合作伙伴和农户应用电子商务模式,逐步形成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培育设计、艺术、运营、营销、客服等电商服务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格局。

(二)全面构建农村电商创新链

加快农村电商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各类电商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构建产学研创新体系,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联系合作,承接其试验、育种基地,为储备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术、品种优势等奠定基础。市级层面可以组织开展农产品新品展示会、农业新技术竞赛、农业科研成果交易等活动,促进先进农业技术、农产品新品种的展示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市场效益转化。

(三)全面构建农村电商人才链

坚持招引、培训两手抓。一手抓招引。将农村电商中高端专业人才招引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利用人才政策杠杆,切实增强领军型、创新性农村电商人才的招引成效。一手抓培训。要加大对电商经营主体和技术人员的初级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淘宝、天猫基础类实操,平台入驻及发展策略,美工基础实战课程,淘宝、天猫平台实操总结与提升,阿里巴巴平台基础操作以及微营销、推广策略等。同时,组织对电商高管、部门经理及骨干员工进行中高级培训,重点学习大数据、跨境电商、电子商务应用、直播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四)全面构建农村电商品牌链

升级老牌名品。深入挖掘传统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天目湖白茶等传统头部农产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鼓励知名电商平台与常州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强互惠合作,主动宣传推介常州品牌农产品,提升市场知名度,扩大线上销售份额。加快农业新品孵化,形成一批具有“小品种、个性化、适度规模”特点的专业村、专业户,为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增加中高端市场占有率。构建品牌集群,加快塑造体现常州历史文化内涵和江南水乡风韵的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区域农产品资源,开展整体设计,形成区域品牌产品,全方位提高常州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美誉度。

(五)全面构建农村电商数据链

在农业大数据一期、二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链接各个环节,增加数据应用的便利度,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结算、质保、溯源等各个环节的晴雨表作用,高效配置各类市场要素,切实保障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行业繁荣发展。

四、结语

农村电商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增产增收作用巨大。常州地区农村电商在政策扶持以及当地农民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县域物流配送网络、农产品产地收集市场和集配中心建设,培育农产品区域公共营销品牌,以共享、互利的平台运营思维推进农业电商创新服务体系的管理。农村电商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主要管理人员,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博采众长,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与技术特长,更好地为各广大涉农电商企业服务。作为当地政府主管单位要重点扶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等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引导村镇企业数字化转型,吸引更多的小镇青年回乡创业,实现农村地区的繁荣发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李琳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篇3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蒸蒸日上。而“三农”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使国家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办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电商扶贫计划和政策以促进“互联网+农村”的完美结合,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1中国农村电子商务概况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农村互联网建设,建设起安全高效绿色的宽带网络环境,县域电商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在网络覆盖方面,贫困地区通信“最后一公里”被打通,截至2020年11月,贫困村通光纤比例达98%。在销售市场方面,据统计,2019—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规模稳中有升,2020年上半年通过网络的农村销售总额为7668.5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的14.9%,零售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5.0%。全国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的销售额达1937.7亿元,同比增长39.7%[1]。在耀眼的数据背后,却有一些需要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农村电商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迅猛,电商发展水平较高。相反,中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较为缓慢,电商水平也比较低。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的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当地的农村电商发展,出台了相应的农村电商发展支持政策。

2攀枝花市的农村电子商务现状

随着国家农村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攀枝花市也积极推进当地农村电商的建设。攀枝花市于2015年全面启动“攀枝花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2016年,米易县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申报成功,成为了攀枝花市第一个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米易县农产品丰富,一年四季都生产特色水果及特殊蔬菜,是著名的南菜北调基地。2018年,盐边县也积极进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成为省级农村电商扶持项目[2]。盐边县少数民族居民比例较高,各种少数民族特色产品较为丰富。2019年攀枝花市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0.72亿元,2020年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51.84%,较四川全省平均值高出32.78个百分点。在农村网络零售结构中,2019年农村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0.61亿元。2020年依托于“直播+产业”新业态、农村站点服务体系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品依靠电商加速上行,推动农村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了0.98亿元,在网络零售额占比90.07%,较2019年同期提升4.45个百分点。攀枝花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品类不均。2020年,攀枝花农产品在网络端实现零售总额3.58亿元,同比增长31.09%,水果、水产、草药占据行业前列,分别实现2.88亿元、0.40亿元、0.21亿元,水果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比80.46%,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排名居第一位。枇杷、芒果、鱼胶品类最为热销,引领农产品上行。二是农村电商模式得到突破。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直播带货等方式迅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攀枝花市直播交易额实现13824万元,直播观看人次累计196万人次。其中,“电商+直播”带货使攀枝花芒果快速上行,线上渗透率大幅提高。店铺产品在电商渠道呈现火爆销售态势。2020年,攀枝花“本地产”芒果网络零售额实现了18.16亿元,同比增长103.27%,网络零售量实现了4898.69万件,达21.80万t。

3攀枝花市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攀枝花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攀枝花市的农村电子商务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农村电商基础设施落后

任何农村电子商务都需要有相应基础设施的支持,如物流、服务、信息共享体系等。攀枝花市地形呈现山势较高、峡谷幽深的特征,山间小块盆地错落有致。这些地形特征阻碍了互联网与物流行业在农村的发展,导致基础设施在农村较为缺乏,农村电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有很强的特殊性,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农产品配送和存放过程需要更加细致的配套设施,造成了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3]。现阶段,攀枝花市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物流服务站点并未实现全覆盖,也没有建立完备合理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攀枝花市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起始阶段,系统数据更新慢,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

3.2农产品电商人才缺乏

近年来,虽然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电子商务技术人才极为紧缺。据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的相关报告,预计在未来5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350万人,并且在已有的技术人才当中,仅有小比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攀枝花市现阶段的农村电商人才缺口较大,并且缺少一套能够自主培养专业人才的体系。攀枝花市相当一部分农户对农村电商还不能接受,市场意识、品牌效应意识与包装意识等淡薄,多数农户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攀枝花市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缓慢的城市发展速度,客观上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引进加大了难度[4]。

3.3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水平偏低

首先,由于攀枝花市处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不能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现今攀枝花市农村电商只是区域经营,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品产业链,主要是通过个体经营这样一种传统模式来开展销售,品种过于单一、上市时间集中。其次,农村电商过于依赖全国性电商平台、小程序推广等模式,对新模式运用不足,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模式发展缓慢。

3.4电商产品品牌建设薄弱

虽然攀枝花市农村电子商务的成果显著,但大部分农村电商商家毫无品牌意识,生产经营表现为小规模、分散型的模式,产品源头不集中,标准化生产不普及。攀枝花市存在本土龙头企业少、知名品牌少以及实力不够强劲、企业发展规模不足的问题。以攀枝花市规模较大的“26度果园”为例,该企业在其他省、市还没有树立起知名度,产品竞争力较弱。

3.5政策扶持力度较小

攀枝花市农村电商创业园平台建设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氛围并不浓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不足。虽然攀枝花市各级政府紧跟国家政策,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但就发展现状看,切实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帮扶力度还远远不够,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4促进攀枝花市农村电商发展的解决思路

4.1构建信息共享体系

构建攀枝花市农产品电商平台,特别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需要积极推进,并促进信息共享体系的建设,达到各乡镇及村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尽快进行大数据建设,指导农户加大市场短缺的农产品种植力度。在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方面,政府部门需要主动加大在农业科技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并在后期运营中持续维护,为信息共享体系在攀枝花地区农产品电商模式的切实有效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4.2强化物流配送

农产品的物流配送问题直接关系农产品的销量,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短板问题。首先,保证发达的交通网,完善交通路线规划和建设。其次,支持快递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建立自营网点,保证农户的农产品与物流公司的无缝对接。同时要配套冷藏、保鲜、防潮设备和技术,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的相关企业与农户定点合作,在基层推行农村电商物流“一条龙”服务,灵活调配物流资源,保证农产品物流的快速运转[5]。

4.3农村电商人才储备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攀枝花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问题。在培训方面,与当地高校合作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对农村电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攀枝花学院正在建设电商实验室,该实验室与深圳及福建电商企业合作,对高校学生进行电商的实践技能实训。攀枝花市相关部门要主动与高校协调,利用攀枝花学院的教育资源,以农村基层干部、农村电商企业技术人员、农户分别进行农村电商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主动邀请成都等地区的成功人士,召开农村电商运营分享会,以成功人士的亲身经历指导攀枝花市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高薪政策来吸引相关专业人员,也可以招聘对应的资深农产品电商人才,或者在各大学提前挖掘吸收专业人才。

4.4塑造网络品牌

现代经济的发展,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在农村电商领域,实行名牌战略是增加农产品销量的最好方式。攀枝花市政府在品牌方面有一定认识,相信产品品牌的塑造对农产品的巨大影响。近几年,攀枝花市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种植园,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济合作运营,以达成品牌化经营,实施标准化质量管控,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攀枝花市农村电商的品牌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电商及农产品、农村初加工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等,政府要鼓励商标注册、专利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在商标监管执法方面需要加大力度,依法保护农村电商及农产品商标品牌权益。以攀枝花康养论坛为契机,在网站平台进行广告精准投放,有效提升攀枝花农村电商品牌。挖掘更多实物型农产品上线触网,做好特色农产品的推广营销。鼓励生产链各企业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网络营销模式,借鉴网络直播等新方式,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

4.5政府的大力扶持

首先,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攀枝花市政府重要战略地位的一部分,根据攀枝花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发展困难的扶持政策。其次,安排专项发展扶持基金,采用灵活多样的补助方式,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探索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为农村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

5攀枝花农村电商发展前景

5.1电子商务企业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实现全部乡镇的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覆盖,电子商务及相关配套企业得到发展,网商微商达上千家。县级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60%以上,农村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预期,电子商务促进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攀枝花市需要充分重视特色农产品在农村电商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特色优势,因势利导,让攀枝花市农村电商在特色农产品的引领下健康发展。

5.2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

“县、乡(镇)及行政村”三位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网络将不断完善,逐步实现电子商务的应用和服务网络在乡镇全覆盖。县级建立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和县域物流分中心,通过对“万村千乡”网店、供销、邮政等资源的整合利用,健全农村地区商品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快递到主要村,流通效率大幅提高。农村商品得到快速流通,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显著提升,农户与市场得以紧密联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5.3重点产业实现有效突破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产业基地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平台,推进特色蔬果、特色林果、无公害畜牧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同时,开展农旅互动,以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景点、康养基地、餐饮住宿、农家乐、休闲娱乐、旅游产品等旅游文化资源和本地旅游服务企业资源,加快推进乡村阳光康养旅游电子商务工程。结合城乡产品双向流通项目的推动,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建成综合立体并可复制、推广的电商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环境、乡村面貌、助农增收,实现经济转型,助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休闲康养业等电子商务发展,力争在全省农村电商领域内树立自身的特色发展模式。

6结束语

得益于互联网产业的更新换代,我国农村电商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农业”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凸显在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显著作用。攀枝花市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农产品品质好,全年不间断供应,且一些产品具有唯一性。攀枝花市在发展农村电商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产品质量的监控。现在的中国经济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人们对生活品质愈发关注,绝大多数民众强调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生态等特征。攀枝花市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攀枝花市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契机,有利于促进攀枝花市整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涛.2020上半年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J].中国商论,2020(15):1-10.

[2]李欣,唐宇,陈宾宾,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以泰州市为例[J].商展经济,2021(16):43-45.

[3]罗宁波.攀枝花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6):99-100.

[4]樊纯.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障碍及创新路径———以湖北黄冈市为例[J].南方农机,2021,52(16):85-87.

[5]李萌.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11):170-171.

作者:兰筱婷 彭勇 单位: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