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行测学习计划

行测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24 01:49:20

行测学习计划

行测学习计划例1

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实施意见》精神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技术技能,促进技术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满足群众计划生育生殖保健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以人为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重要载体。科技大练兵活动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系统、学习型单位,以及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立足本职岗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技能,造就一支高素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工作原则: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应遵循“全员参与、立足本岗、因人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1、全员参与:每一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都代表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形象,都承担着为群众服务的重要职责,都需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更新科学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因此,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必须组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全员参与,确保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伍整体水平。

2、立足本岗:每一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都要立足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认真学习钻研本岗位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岗位要求,学习知识、操练技能。

3、因人制宜: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指导技术服务人员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个人学习计划,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因人制宜,人人受益,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履行本岗位职责的能力。

4、讲求实效:科技大练兵重在实效。各县市区要根据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组织好科技大练兵活动。要结合当地实际,注重技术服务队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不能搞花架子,不能走过场,切忌形式主义。

三、目标要求及主要内容

(一)目标要求

1、促进技术人员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终身学习、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2、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服务理念、精湛服务技术、良好服务态度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标兵,培养一批计划生育技术学科带头人。

3、营造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内部学理论、练技能的良好学术氛围,促使在职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促进技术服务队伍健康发展。

4、促进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进一步依法执业、规范执业,树立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机构形象,把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成为育龄群众之家。

(二)主要内容

1、计划生育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计划生育手术常规操作技能。

3、避孕方法知情选择,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

4、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5、查环查孕及B超操作技能。

6、生殖道检查操作技能。

7、基本检验知识与操作技能。

8、医疗文书书写及档案管理规范。

9、避孕药具知识及储存、管理、发放、随访。

10、护理知识及技能。

11、服务机构管理及依法执业知识。

(三)参加人员范围

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人员,包括临床医疗、护理、检验、药剂、影像、心电等技术服务人员。

四、活动形式

以自学为主,辅以培训、观摩教学、讲座、专题研讨、进修、理论测试和技术竞赛等形式。

(一)开展全员自学。科技大练兵活动以自学为基础,自学要贯穿于整个活动期间。全体技术人员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和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时间,确保完成学习任务。

(二)组织培训、进修。各县市区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三千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和省、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积极参加各类计划生育技术业务培训班、继续教育、专业临床进修等。县级人口计生局年初要制定培训、进修年度计划,每年要对辖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至少培训1次,所有参与培训的技术服务人员要有学习笔记。

(三)现场观摩和讲座教学。各县市区可安排适当的模拟教学,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行模拟操作,现场指导。也可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讲座,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每年每名技术服务人员至少参加一次市或县人口计生局组织的专题讲座或观摩教学。

(四)学习交流与专题研讨。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完善学习制度,开展学习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交流总结实践经验和工作体会,强化训练效果。

(五)测试和竞赛。各县市区在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对所有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一次测试和岗位知识技能竞赛,省、市人口计生委每两年举办一次。测试和岗位竞赛均应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每次每名技术服务人员的测试成绩和竞赛成绩均要妥善存档。通过测试和岗位竞赛,全面检验科技大练兵成果。

五、进度安排

科技大练兵活动总体安排为三个阶段。时间安排为20*年~2010年。

(一)启动阶段(20*年1月~5月)。

1-5月,市人口计生委制定下发《长治市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全市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培训和部署。

6月15日前,县级人口计生局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结合当地实际,确定科技大练兵重点任务,分级制定科技大练兵活动具体方案。

6月底前,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学习相关文件、资料,制定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参加科技大练兵活动计划,组织订购相关学习资料及训练模型模具。

(二)实施阶段(20*年7月~2009年9月)。

各单位和个人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完成《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以及计划生育基础理论等十一项内容的学习,开展全员培训,完成进修计划。

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好“四项学习、三次测试和二次竞赛”。各县市区每次集中培训、测试或竞赛,都应事先向市人口计生委科技科报告,市人口计生委将派人参加和具体指导,并将各单位组织活动情况作为最后总结评比的依据。

1、四项学习:全体技术人员要完成“个人自学、单位集中学习、县统一培训进修学习、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四种学习。

个人自学:技术人员根据本岗位职责和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好学习时间,确保完成学习任务。每人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4学时,并要有相关笔记记录。

单位集中学习:各单位要组织完善每周学习制度,每周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学时。要将工作和学习合理安排好,学习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不影响日常工作。

县统一培训进修学习:县市区人口计生局每年要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学习。培训学习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注重效果,确保质量。培训和测试可以结合进行。

网上继续教育学习:全体技术人员,参加相关计划生育继续教育网上学习,完成包括科技大练兵主要内容以及相关专题的网上学习,全面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

2、三次测试:各县市区要完成对辖区全体技术人员的三次测试。测试包括理论和技能测试,注重技能测试。测试以提升技术人员学理论和练技能为目的,测试过程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1)第一次测试:

时间:20*年8月底前,县人口计生局组织辖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第一次全员培训和测试。

内容:《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管理规范》等为主要内容。

组织:县级人口计生局

(2)第二次测试:

时间:2009年5月底前,县人口计生局组织辖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全员第二次测试。

内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基础理论等11项主要内容。

组织:县级人口计生局

(3)第三次测试:

时间:2010年5月底前,县人口计生局组织辖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第三次全员测试。

内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基础理论等11项主要内容,或各自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内容。

组织:县级人口计生局

3、两次竞赛:

(1)第一次竞赛:

时间:20*年8月底前,县市区人口计生局组织辖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全员技能竞赛。

内容:计划生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取知识竞赛、模拟操作和现场操作等形式。

组织:县级人口计生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服务站和县级服务站各科室分别选派代表队参加。

(2)第二次竞赛:

时间:2009年5月底前,县市区人口计生局组织辖区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第二次全员技能竞赛。

内容:计划生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取知识竞赛、模拟操作和现场操作等形式。

组织: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各乡镇服务站和县级服务站各科室分别选派代表队参加。

市人口计生委于2009年7月底前组织全市科技练兵技能竞赛。市竞赛总分前五名的单位,给予“科技大练兵先进集体”奖和相应物质奖;各单项总分前三名的个人,授予“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标兵”称号和相应物质奖。在此基础上推荐参加全省竞赛的代表队及个人。在省竞赛中获得奖励的,给予记功和相应奖励。

每年各县市区人口计生局要将本年度开展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总结及下年度活动计划于12月20日前报送市人口计生委科技科。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0年1~9月)

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对科技大练兵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县市区人口计生局应每年进行一次总结表彰。市人口计生委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市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总结表彰会,对评出的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先进单位和岗位竞赛优胜者进行表彰。向省人口计生委报送开展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总结。组织代表队参加全省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竞赛。

六、分工与要求

(一)市人口计生委:

1、制定全市科技大练兵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2、指导各县市区制定方案,确定科技大练兵的各阶段任务和要求;

3、组织开展各项学习、培训、进修活动,组织现场观摩,提升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4、组织市级科技大练兵竞赛,选派县级代表队参加全省的科技大练兵竞赛。

5、按照国家“三千人才工程”方案,继续做好20*-2010年度的人才工程培训进修。

6、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大练兵工作指导,及时搞好工作总结与表彰。

(二)县级人口计生局

1、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组织开展各项学习、培训、进修活动,组织现场观摩,提升技术人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组织全员培训,组织做好三次科技大练兵测试。

4、组织县级科技大练兵竞赛,选派县级代表队参加全市的科技大练兵竞赛。

5、加强对县、乡服务站科技大练兵的检查指导,及时搞好总结表彰。

(三)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1、制定本单位的科技大练兵具体实施方案;

2、完善技术人员“每两周一次集中学习、每月一次病案讨论、每季一次专题讲座”的学习制度,并做好记录;

3、协助计生局搞好对乡镇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学习指导,组织所有技术人员参加测试。

4、协助计生局以县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加省、市科技练兵竞赛。

(四)技术人员:

1、平均每人每周个人自学、集中学习和训练时间不少于4个学时,要有学习和训练笔记。

2、每年参加完成一次测试和竞赛并有相关记录。

3、2006至2010年,医技人员至少参加一期3个月以上的临床进修。

七、效果评估

(一)评估办法。通过测试、竞赛、督导、专题调研等形式,市、县人口计生委(局)要经常对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动态评估综合评价结果。

(二)评估内容

1、对技术服务人员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掌握情况进行测试。

2、对技术服务人员基本技能进行考核。

3、对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人员参加活动情况进行抽查:查看学习、训练记录和笔记,查看个人测试档案。要求技术服务人员学习、训练、培训等计划完成率及测试参与率均为100%。

(三)评估结果的使用。

评估结果为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1、开展大练兵活动评定结论为优秀的县市区、单位,可优先推荐为国家、省级先进或示范单位。评定结论为良好的单位,可优先推荐为市先进或示范单位。评定结论为不合格的地区、单位,两年内不得参加系统内的创优、评先。

2、个人在大练兵活动中的测试、竞赛成绩与评先选优、岗位资格认定和技术职务晋升相结合。在测试和竞赛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者,在核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合格证》时可予免试,在职称评定时享有优先申报权,在技术职务聘任时优先考虑。年度内接受测试或抽检不合格者,不得参与本年度选先评优,对测试不合格者应限期补考,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要求的,应取消其上岗资格。

八、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加强对全市科技大练兵工作的领导,市人口计生委成立科技大练兵领导组。组长由人口计生委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科技的副主任、分管人事的副主任、纪检组长担任。领导组成员有科技科、办公室、监察室、科研所、药具站的负责人。大练兵办公室设在科技科,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都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主管科室组织实施,为科技大练兵活动提供切实的组织保障。

行测学习计划例2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1“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1)程式:整-分-合-补-测

(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组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将多年建构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师生交流模式等),运用惠威尔的“支流-江河”科学进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为骨架,辅助以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将其整合、进化成“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2.1结构图示:

2.2 结构图示说明:

2.2.1第一层:“课前-课堂模式”。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课堂两个部分和阶段,将课前学习作为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1)程式:课前-课堂

(2)说明:

①课前: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

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过程,也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2.2.2第二层:“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前述)。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五个环节。

2.2.3第三层:“各环节操作模式”。即“整”、“分”、“合”、“补”、“测”每个环节的操作模式。各环节均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举例如下:

(1)“整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情境-引入模式(适合新授课):

程式:提问-情境-思考-引入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②检测-目标模式(适合复习课):

程式:问题-检测-矫正-目标

说明:检测预习题,订正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分环节模式”。由两个子层次组成:

1)第一子层:“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通过它将“分”环节规划成几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①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以一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为例,程式如图。

②说明: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2)第二子层:“各小循环操作模式”。对应不同的课型(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讲评课),各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①新授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探究模式”,举例如下:

a.实验-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

b.经验-假说模式:

程式:问题-经验-假说-检验-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经验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c.资料-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资料-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

d.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

程式:问题-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渐进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②习题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解题模式”,举例如下:

范例-方法模式:

程式:问题-范例-方法-练习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③复习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复习模式”,举例如下:

a.结构-要点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练习。

b.结构-范例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范例-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提炼要点,针对要点进行例题教学,再进行练习。

c.结构-分解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分解-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对多个要点分别复习,包括例题教学、练习等。

④考试讲评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矫正模式”,举例如下:

缺点-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缺点-矫正-练习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同类练习和再矫正。

(3)“合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小结-方法模式:

程式: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说明: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小结要点,提炼有关内容,总结形成方法。

②网络-浓缩模式:

程式: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将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树分支综合成完整知识树,对各个分支进行纵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的浓缩和纲要。

(4)“补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个别-全班模式:

程式:问题-自查-个别-全班

说明:给学生一段时间自查缺漏,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5)“测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独立-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订正-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根据错误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独立-反思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反思-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根据答案自我订正,反思并整理错误。

2.2.4第四层:“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程式:小问题1-小问题2-……-小问题n

(2)说明:教师充当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3 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迅速地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部分。

(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①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

②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步骤: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

第二子步骤:针对各小循环的内容,用“各小循环操作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矫正模式)规划各小循环教学。

③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

④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

⑤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四步,就将一节课完整、科学地设计好了。

4 应用案例

下面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4.1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1.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学生收集发声实例。

4.1.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声速。

4.1.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预习情况,做敲锣等实验,由此提问发声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练。

③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练习三。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

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形成?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结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

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事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看法不统一。由于不能得到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声速表,从介质、快慢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可以在全班介绍“声波”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4.1.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日常声现象引入)-问题2(发声实验)-问题3(归纳原因)-问题4(练习一)-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问题6(介质假说)-问题7(实验检验)-问题8(真空传声猜想)-问题9(渐进实验)-问题10(理想化推理)-问题11(练)-问题12(声速表分类比较)-问题13(练习三)-问题14(小结)-问题15(补漏)-问题16(检测)。

4.2复习课案例——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

4.2.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本章概念: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等。

4.2.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将“分”环节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4.2.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检测-目标模式”规划“整”环节:检测课前任务并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四个分支规划为四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复习分支一:温度及测量;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练。

③第三小循环: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练习三。

④第四小循环: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练习四。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复习模式”规划四个分支:

①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提出复习问题,建构分支知识树(如图),点出温度计使用方法等要点,出示测温实验题进行训练,订正。对疑难较多点(如,测温方法改错),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用“结构-范例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针对复习内容,用分类法(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逆)和比较法建构知识树,点出熔点等要点。对于用晶体熔化规律解释现象这一重点,出示例题提炼条件、方法,再进行问答题练习,订正并平行矫正。

③用“结构-分解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针对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重点问题(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然后分别从实验、问答角度分别复习。首先,通过“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实验方法、要点,进行实验题练习并矫正。然后,将分支二问答题方法迁移到本分支中,用在“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上,强调知识与现象的对应,进行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④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根据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要点(如概念中“直接”两字意义),出示升华、凝华概念和现象判断选择题,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3)用“网络-浓缩模式”规划“合”环节:

将“分”中四个分支知识树组合成本章完整知识树,找到各分支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等,从而形成“结构网络”。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2个表格、5个图像、3个点……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对于画图像等共性问题,在全班一起强调方法并练习。

(5)用“独立-反思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问答各一题),学生独立答卷。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批改,自己整理错误并纪录。

4.2.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检测课前任务)-问题2(出示复习目标)-问题3(分支一知识树、要点)-问题4(分支一练习)-问题5(分支二知识树、要点)-问题6(熔化问答题范例)-问题7(分支二练习)-问题8(分支三知识树、要点)-问题9(沸腾实验题范例)-问题10(沸腾实验题练习)-问题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问题12(问答题练习)-问题13(分支四知识树、要点)-问题14(分支四练习)-问题15(小结)-问题16(补漏)-问题17(检测)。

5 建构教学模式体系的意义

运用诸多教学模式组成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无模状态变成有模状态,从无序到有序。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体系进行灵活运用,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一种新的无模状态,但这不是无序的无模状态,而是一种表面无模而心中有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中的“道”。

行测学习计划例3

一、引言

(一) 研究缘起

教育局在2007年以考核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为本,改革高中的中国语文科课程,在旧课程的「读、「写的基础上,把「听、「说的元素加入公开考试的课程里面,培养新一代掌握较全面的语文能力,以使他们能够响应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笔者任教的学生的说话能力比较弱。在与学生进行口语沟通训练的时候,他们都不太愿意发言,从此可见他们在口语沟通中的积极性是不足够,乃至是欠缺,表现令人担忧的。由是观之,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说话能力,并引起他们对此的重视,笔者于是开展本个案研究,以探讨在说话能力方面的创新教学方法。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透过学生之间的协作,自主操作口语沟通的训练模式,为本科的学习引入自主学习的元素,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从而提升学生学习中国语文科的动机。本研究所设置的训练模式,以公开考试的评分标准、模式为根本的依据,并从中研究及探讨「朋辈口试主考员对于口语沟通的学习与教学之实际成效。本研究历时8个星期(4/2013-5/2013),而其所探讨的具体问题包括以下4项:1.「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能否提升学生对说话能力训练的学习兴趣?2.「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能否有效改善学生在口语沟通测试中的积极性?3.「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能否提升学生的应试信心?4.「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能否诱发学生在本科的自发性学习行为?

(三)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设计

研究对象为笔者任教的一个中四班级,共有学生18名,与一般的中学生比较,他们的语文能力相对较薄弱;大部分同学在口语沟通的表现普遍未达基本水平,而且普遍都不太积极参与口语沟通中的讨论过程。前置测试的设置乃是在于评测学生的基本口语沟通水平,以让笔者大概了解学生的说话能力及学习状况;总结测试的设置则用作调查学生在完成「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后,其口语沟通的水平有否得到实际的提升。总结问卷的设置在于了解学生在参与「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后,对于口语沟通的看法、兴趣、应试信心,以及本计划的成效评价。

二、现况、理论文献探讨

(一) 口语沟通的公开考试设置

2014年中学文凭试的口语沟通测试,其公开考试的设置已修订为:「占全科总分百分之十四,考试时间为二十五分钟。口语沟通主要考核考生在讨?中的表达、应对、沟通等能?。考生以5人为一组,准备时间10分钟,以?解所提供?同形式的讨?材?。全组的讨?时间为15分钟,每位考生设有1分钟首?发言时间。(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13)

(二) 口语沟通实施的重要性

口语沟通的实施有助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余芳(2013)认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须有的能力,这是因为口语交际是现实生活情境的一部分,是人际间交流信息、双向互动的过程;事实上,口语沟通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与人沟通的机会,以助他们日后的升学或就业发展。另外,口语沟通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培养与人沟通的习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发生变化。具备较强的说话能力已愈显得迫切。(罗为健,2004)这就是说把口语沟通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他们把与人的沟通变成一种习惯,继而从中强化及提升沟通的能力,以响应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 口语沟通中的参与问题

参看以下的论述,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应考口语沟通时,发言不足之情况:「至于个别考生过于沉默,或冷淡响应的情况亦非罕见,对讨论气氛和节奏,不无影响。、「仍有考生只发言一、两次,便无以为继,遑论抓紧其他考生的发言重点加以深化,另辟蹊径,引导讨论。、「很多主考员都指出有部分考生不积极发言:有的不发一言,有的在「盛情难却下以一二短句简单响应,十分被动。、「沉默寡言,只作简短回应的考生亦颇为常见。(香港考试及评核局,2009、2010、2011、2012)自2007年中国语文科新课程实施后,除了2007、2008年的公开考试报告没有提及学生参与发言不足的问题外,2009、2010、2011、2012连续四年皆指出部分考生发言并不积极,有些考生更是一言不发,而这种情况亦是时常有之,可见学生对口语沟通参与的不足够、不积极的问题有严重化的趋势。

(四) 「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的理念基础

笔者考虑到任教学生的情况、能力、兴趣,以及说话信心的关系,亦配合笔者的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学生的「参与兴趣影响到他们参与口语沟通的「积极性,而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又影响到他们的「发言信心,继而影响到他们「说话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口语沟通能力培养架构,由四个具层递关系的层次所组成,包括「参与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发言信心及「说话能力的培养。

下图展出了「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的组成架构:

图1:口语沟通能力培养架构

参与兴趣的培养是提升说话能力的基础。在学习方面,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周汉光(1998)认为:「兴趣是刺激学习的原动力这就是说兴趣是一切学习行动的开始;接着,他深化了兴趣的概念:「兴趣能令我们做事时全神贯注、专心致意、勇往直前、不遑他顾,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大。换言之,要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当中的首要条件就是兴趣的介入,若然学习离开了兴趣,成功就不可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提升学生参与口语沟通的积极性之第一步,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口语沟通练习进行有机的契合。

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他们建立发言的自信心。课程发展议会(2007)指出「语文能力,是在对语文材料大量反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是说,若要提升学生的说话能力,就要提升学生参与口语沟通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多作练习,以让他们可以从练习之中学习到他人优秀的说话方式及技巧,对于自己的不足则进行优化纠正,相信这些积累的说话经验,对于他们发言信心的提升有着正面的影响。

自信心能使学生可以放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叶玉珠(2011)说:「对自我能力深具信心的学生较可能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不愿意在口语沟通中发言,盖因对口语沟通的训练不感兴趣;在长年累月缺乏口语训练的情况下,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就犹如初次接触口语沟通般,那么他们自然缺乏发言的自信心,结果就是得不到理想的口试成绩。事实上,要使学生能够在口语沟通有好的表现,教师就必须「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创造性地说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其表达的兴趣。(单艳芬,2013)那么学生就能建立说话的信心,继而改善说话的表现。以「参与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发言信心的层递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能让学生开启口语沟通训练的大门。以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引子,组织不同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索行为,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认知需要、成就动机。(李荣婧,2008)这样便能够提升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他们能够在当中感受到所带来的欢愉喜悦,那么他们参与口语沟通的自主意愿便能够得到激发,在这个往复不断的过程当中,他们就能够积累说话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就能让他们建立出发言的自信心,并进一步提升说话的能力。

(五) 「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中的互评

「要学生负起学习和自我改善的责任,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罗耀珍,2008)这就是说自评与互评在学习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中的互评中,学生只需要在聆听同学发言时,撰录简单的笔记即可,工作较简易快捷,而且过程中他们可以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去指导同学,这都能让他们对本计划的互评环节产生更大的兴趣与动机。

三、「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的设置

为了确保「朋辈口试主考员按照统一的标准、原则为同学打分,以确保分数的公平性;因此,笔者在计划开始之前,要求实验班的全部同学都要参加「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工作坊,以了解口试进行的过程与操作、评分标准、评分方法、常见问题等;而最重要的是,学生都需要在工作坊里面观看一场口语沟通的录像,并进行打分的练习,以让他们有所经验。另一方面,清楚了解口语沟通的评分标准,也有助学生掌握考试的要求,从而改善自己的口语水平。

在刚开始的时候,笔者会进入教室里面与「朋辈口试主考员一起进行打分,然后在口试结束后,跟他们比对所给的分数,如果当中的分数有很大的差距,笔者就会详细地跟他们讲解所给分数的原因,以让他们进一步掌握评分的准绳度。另外,在每一次的训练,笔者都会要求同学在教室当中设置一台录像机,把他们进行口语沟通的过程,这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其后看到自己的表现,还可以让笔者持续观察他们的表现。此外,口语沟通的设置尽量按照公开考试的方式设置,惟容许学生按照参与练习的同学数目,作弹性的安排。另外,笔者并没有规定学生在课后何时留校进行练习,只要他们认为时间许可,并且能相约班中的同学一起进行练习,那么笔者便会把所需的器材借予他们。一般的流程就是参与口语沟通的五名学生先对测试的题目作十分钟的准备,然后便正式开始15钟的讨论,讨论完结后便由「朋辈口试主考员对讨论作出总结及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析。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口语沟通测试

为了调查学生在参与「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后有否提升他们的口语水平,本研究设置了前置测试及总结测试,并透过SPSS 18.0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的Paired Samples T-test,计算同学在两次测试中的得分平均数,以将两次测试的成绩作出比较及分析,以了解学生在参加了本计划后,口语沟通能力有否得到进步。前置测试题目为:「香城中学中文学会将举办『中华文化赵谈周,以古代的衣、食、住、行四方面为主题,藉以增加同学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假设你们是中文学会干事,试讨论并议定活动详情。、总结测试题目为:「假如你们有一天放学后,在书店内看见你们的好友偷取参考书,然后匆匆离去。他品学兼优,深得老师和同学喜爱。你们会怎样做?试讨论并达成共识。

表1:学生在阐述及语言部分的得分

测试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偏差 t值

前置测试 18 2.72 1.64 -2.73*

后置测试 18 3.56 1.62

*p

从上表的数据显示,在参与「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后,学生在阐述及语言部分方面,所得分数的平均数有着显著的上升。可见,学生在参加了本计划后,能够透过自发性的小组说话练习,改善发言的质素。

表2:学生在应对及态度部分的得分

测试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偏差 t值

前置测试 18 3.22 1.73 -3.34**

后置测试 18 4.44 1.79

*p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参与本计划后,在应对及态度部分的得分平均数有着极为显著的增加。可见,学生在参加本计划后,都在口语沟通的讨论过程中展现出高度的参与积极性。

表3:学生整体得分(总分)的平均数

测试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偏差 t值

前置测试 18 6.72 2.68 -3.00**

后置测试 18 8.00 3.20

*p

根据上表的数据显示,在参与「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后,学生的整体得分平均数有着非常显著的增加。可见,学生的整体口语沟通水平是有所提高,并且具有极大的进步。

表4:学生在口语沟通测试中的发言平均次数

测试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偏差 t值

前置测试 18 1.72 1.02 -9.66***

后置测试 18 4.22 1.70

*p

上表的数据显示,在参与「朋辈口试主考员计划后,学生在口语沟通测试中的发言平均次数,有着极为显著的上升。可见,学生能够透过参与本计划,增加对口语沟通训练的积极性,并勇于在测试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 总结问卷调查

为了调查学生在参与本计划后,对于口语沟通的信心、看法、期望,笔者特设置问卷调查。受访学生数目合共18人。

1. 学生对于本计划在提升口语水平方面的成效评价

「参加了『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后,我能妥善地衔接别人的发言。(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22.2%、同意:72.2%、十分同意:5.6%);「出任朋辈口试主考员能够使我从别人的身上学习到不同的说话技巧。(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 16.7%、同意: 77.7%、十分同意:5.6%);「在『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完结后,我的中文口语沟通能力有所改善。(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 0%、同意: 77.7%、十分同意:22.3%)。全体受访同学都认为他们都能够在参与本计划后,中文口语沟通力能够得到提升;大部分的同学认为能够透过本计划掌握如何应对别人的发言,以及能够从主考同学的身上学习到不同的说话技巧。

2. 学生对于本计划在提升参与口语沟通积极性的评价

「『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增加了我的口语沟通操练机会。(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5.6%、同意:88.8%、十分同意:5.6%);「『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够提升我对说话能力训练的兴趣。(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11.1%、同意:72.2%、十分同意:16.7%);「『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使我更愿意进行说话操练。(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5.6%、同意:83.3%、十分同意:11.1%);「『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够使我能自发地进行说话操练。(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22.2%、同意:66.7%、十分同意:11.1%);「在参加了『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后,我更能积极地在口语沟通中发言。(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0%、同意:83.3%、十分同意:16.7%);「『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够提升我在口语沟通中的发言信心。(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11.1%、同意:72.2%、十分同意:16.7%);「『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够加强我的应试信心。(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22.2%、同意:66.7%、十分同意:11.1%);「『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够使我掌握公开考试口语沟通的评分标准。(十分不同意:0%、不同意:16.6%、同意:77.8%、十分同意:5.6%);从以的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同学认为本计划增加了他们进行口语沟通练习的机会。同时,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使他们对说话能力训练的兴趣增加、更愿意进行说话操练、能自发地进行说话操练、更能积极地在口语沟通中发言、加强应试信心、掌握公开考试口语沟通的评分标准。

五、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能够带动学生对于说话能力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具有极大的神奇力量,可以使人变得充满激情,以及变得投入;而同样地把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结合,亦自然能够产生同样的效能(吴善挥,2013)「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让学生来当小老师主考同学的口语沟通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定的自主乐趣。教师只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之与说话能力的教学相互结合,学生自然不会抗拒语文能力的训练,乃至爱上它,最终使语文教学能够发挥至最大的效能。

本计划为学生创设了培养说话能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较轻松的环境下参与口语沟通的练习。「在设计口语交际活动时,尽量为每个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所体验。(王春丽,2012)本计划让学生因应自己的需要,自由组合口语沟通的小组进行练习,并且容许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借用器材,为他们提供更大的便利及诱因去进行口语沟通的练习,由是同学参与口语沟通的积极性自然大大增加,克服了「(一般香港)学生在口语沟通的学习上缺乏足够的练习(欧阳汝颖,2012)的弊病,使到发言、应试的自信心得以建立。

在学生的说话积极性建立后,要让他们保持持续的自发性学习,就要把学习与他们的实际需要相互结合。王娜(2012)认为在设计说话训练的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地明白训练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何等的关系;另外,吴善挥(2013)指出若把自主学习与公开考试制度结合,定当能使老师与学生更愿意接受自主学习的模式。简言之,本计划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预备公开考试的应考,让学生在口语沟通训练中的自发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发展。

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影响,使到学生操练口语沟通的积极性增加,继而提升了学生的口语沟通能力。王伟(2012)指出教师在推行自主学习活动的初段,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使他们互相影响,为学习营造更浓厚的学术环境。由是观之,起初笔者的学生并不是全部都愿意积极参与本计划并进行口语沟通的训练,可是在一些同学的带领及影响下,那些不愿意参与的同学都愿意参与其中,并变得活跃起来,在他们持续自发性地进行练习后,本研究的测试结果亦证明了学生们说话的能力有着一定的提升。

徐俊祥、陈美玲(2002)指出学生对中国语文学习「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对学习的拥有感及主动权。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适度地参与学与教的设计之过程,使他们能够选择自己喜欢而又能够配合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材料。「朋辈口试主考员训练计划则让学生可以拥有

学习的主导权,继而让他们对口语沟通的学习与训练产生一定的兴趣,由是使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增加,并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整体口语水平,可见学习主导权对于学生的学习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EB]. 2007.

[2] 余芳. 口语交际课堂增效四策略[J]. 教育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3, Z1:67-68.

[3] 罗为健.对“说话能力培养”的再探索—赣州卫校“高护专业学生语文说话能力培养”课题介绍。[J]. 卫生职业教育. 2004, 18:30-31.

[4]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2009、2010、2011香港中学会考中国语文考试报告及试题专辑[R]. 2008、2009、2010、2011.

[5]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2012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国语文考试报告及试题专辑[R]. 2012.

[6]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香港中学文凭科目评核大纲(中国语文)[EB]. 2013.

[7] 周汉光. 有效的中文科教学法[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8.

[8] 叶玉珠. 教育心理学[M]. 心理出版社. 2011.

[9] 单艳芬.浅谈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形式和方法[J]. 学周刊. 2013, 1:72.

[10] 罗耀珍. 促进学习的评估[M].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8.

[11] 吴善挥. 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主办「2013年『学生自发性学习国际学术研讨会, 浅谈学生自发性学习的首要关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013.

[12] 王春丽. 中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构成[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2.

[13] 欧阳汝颖. 促进学习的评估—中国语文科口语沟通课程的建构与实施[R]. 香港:优质教育基金, 2012.

[14] 王娜. 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开展与思考[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2.

行测学习计划例4

二、重点工作

1、继续加强常规工作

(1)备课:继续实行电子备课或者旧教案补充修改使用。提倡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教学相关资料,制作使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培养追根求源的习惯,并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立体、丰富。建议老师们进一步学习学科课标,并通读所教学科的全套教材,以了解自己所教年级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根据区教研室的要求,完成电子工作室的上传工作。

(2)上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浪费学生的一分时间,树立高效课堂的观念。认真贯彻课改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本学期每人约课一节,并对自己的课进行深入客观分析,以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学校鼓励其他老师也主动约课,倡导自我检测、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风气。教师们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上课时请不要锁门)

(3)作业。对于作业的设计、批改,每位教师要认真对待,力求科学、客观、有效,严禁以罚做作业来变相体罚学生,作业要在落实以“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为要求的“四精四必”上下功夫,做到位。对于需要鼓励或者教育的学生,倡导教师进行导语式、启发式、鼓励式批改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听课。听课是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观察学生学习习惯的有利时机。因此,本学期我校继续加强听课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教研组长要定期听教师的随堂课,加强对教师日常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并倡导老师之间互相听课,同时对所听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科学的指导,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周二听课日,所有课堂面向所有老师开放。(上学期发现了听课记录造假的情况,本学期请老师们不要再这样做。)

(5)教研工作。继续以集体教研和分组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进一步探索课堂观察模式。每周三下午为固定教研活动时间,除进行听课评课研究课等活动外,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组织学习、研讨,并建议老师们充分利用教师阅览室,发挥学校订购的各种教育教学杂志的作用,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理论或经验学习,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外出参加教科研等活动的老师,由教研组长统一安排,人员安排报教导处,回来后凭听课记录等资料记录学时。

行测学习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7-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主导的教改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涵盖宽及依赖工具”等特点,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模拟测量”、“数字化测绘”,并逐步走向“信息化测绘”,每个阶段均离不开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2]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测绘专业课程普遍被压缩,还存有一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体系在当前的教学计划下很难保证较为系统地完成测绘专业培养目标,更谈不上实施“卓越计划”。

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环节。笔者根据培养测绘类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不断整合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面向卓越计划进行实践教学科学定位,逐步推动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部分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

1.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传统测绘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很少使用,以致课程教学内容老化,很多教材目前还未涉及现代测绘仪器装备技术,无法让学生及时熟知新的知识,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离。

2.学校实验设备的更新得不到保证,教学实习仪器陈旧,无法接轨现代测绘需要的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内容,很难实现技术领先和卓越。

3.校内实习场地狭小,综合实习困难,实践教学环节松散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在校期间很少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训,缺乏对测绘工程项目的整体认知,更谈不上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方案

1.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测绘学科的办学经验,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学校集中学习,期间穿行企业实习(计入对应课程学分);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充分参与下,联合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程专业人才[3]。重视校企联合平台在测绘实践体系中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根据测绘类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照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调整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实践计划,建立有特色的测绘实践体系。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具有“信息化测绘”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采取相对自由的实践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建设开放式校内实习场,拓展实践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利用校内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校内各类实验室的共享与开放。充分发挥各专业原有实习基地的作用,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专业兴趣和团队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教学单位和实验室的教师在不影响日常课间实习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时间和人员。这种相对灵活、宽松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开放的实践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发挥平台[4]。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校内教学信息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优势,让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脱离物理时空的限制,构建虚拟化的实验室环境;还可利用校园网将一些常规实践操作性过程进行视频播放,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根据开放式实践教学工作的需要,建立开放式实践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缓解实践教学设备不够的问题,实现校内教学实习的现代化。

(2)通过学科专业竞赛促进大学生实践教学。我校很早就尝试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来促进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会同相关测绘仪器公司联合举办了9届学校测绘技能大赛,并在中国测绘学会举办的3届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全国测绘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举办测量技能大赛,建立了大学生提供展示和锻炼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测绘数据采集及内业处理工作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还能发现在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测绘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测绘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培养,通过课程相关专题设计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数字测图实习为例,在课程教学结束后举办一次软件应用比赛,让学生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扫描矢量化过程,还能在数字测图外业操作的基础上,能够应用软件进行大比例尺图式符号的设计,熟练掌握地物、地貌的绘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竞赛,学生迅速从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成一个企业工程师的角色。

(3)产教研结合,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属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善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产学研结合是途径,建立校外实践中心可为学生参加实际生产作业奠定基础。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应挑选一些技术实力强、项目类型多的单位,这样的单位涉及的科研课题多、项目类型全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广泛接触课题的机会,实践操作技术正规,可给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加强实践教学,我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了联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测绘行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框架协议,共同制订了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学习方案,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到企业讲授,学生现场观摩和实习,参与到企业的工程设计、运营组织管理,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企业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或增设“工程实例型”选修课程,将典型的工程案例和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时引入课程教学。指导集中实习或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突出工程教育,注重能力训练,以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科技开发及项目组织管理能力、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极为有效。

(4)基于导师轮换制度的测绘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校内外实际的纵向和横向课题为依托,以项目总负责人为导师制度,导师轮换制度的核心理念在于各测绘小组间导师定期的轮流交换。通过校企联合的运作模式,项目总负责人做整体指导和讲解,实施分组作业的导师引导模式,各分项负责人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技术设计、现场踏勘、组织人员设备、外业观测、内业数据处理和成果提交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该类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成果的验收的整个过程,也是宏观认知项目管理的过程,使学生100%接受工程训练和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同类型项目的把控能力[5]。

四、实践教学过程考核

学校和企业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监控与结果评议相结合,对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达标进行评估。任课教师(包括实验室人员、指导教师)对每门课程是否达标负责,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实践进行过程评价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从实习小组细化到每位学生,全面考核学生的测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合理的考核机制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6]。

五、结语

“卓越计划”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测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前进过程。为实现应用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测绘学科工程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通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S].2009.

[2]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7.

[3]朱庆伟,孟鲁闽,留蓉洁.地矿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初步实践[J].测绘科学,2012,37(5):229-231.

行测学习计划例6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行测学习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20-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1

1 . 引言

“口译是以口译员为媒介的一种特殊的翻译传播和社会交际行为”,口译的过程“既是信息传递过程、交际传播过程,也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卢信朝,2009)。因此,口译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这一复杂认知过程、使其内化和自动化的教学活动。

根据笔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对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三年级的50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1.5%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未或极少制定口译练习的中长期目标或计划。如果学生在口译一开始就没有明确自己的“志”在何方,那么学生口译学习缺乏动力,口译教学将难以顺利展开。

随着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兴起,学习者因素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武光军,2013)。目前国内口译教学研究更多重视的是教师“如何教口译”,研究的出发点仍旧是教师中心,而学生“如何学口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实验,论证元认知策略在口译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试图找出元认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2 . 理论依据

元认知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 l a v e l l(1979)提出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又包括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随后元认知得到发展,被西方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发展成为了3大类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O’Malley & Chamot, 2001)。

元认知策略主要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步骤做出规划与安排。如: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点难点,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安排学习时间等。监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和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估策略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本研究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主要是指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在课堂上教授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策略,并督促学生通过元认知周记形式在课后的口译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从而逐步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内化成口译学习习惯、口译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过程。

3 . 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并结合口译教学目前普遍学时不足且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口译练习的实际,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译学习中是否使用元认知策略?如果使用,哪些策略使用得更多,哪一个策略更少?

(2)经过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学生与未经过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学生在口译产出方面是否有差异?

4 . 研究设计

4 . 1 受试

本研究受试选取了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级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有28名学生:男生2名,女生26名;控制班有27名学生:男生2名,女生25名。由于进行口译前测时,实验班有2名学生不在场,口译后测时实验班有1名学生不在,控制班有2名学生不在,为保证计入统计的数据是前测和后测一一对应,故该5名学生的成绩被剔除。则实验班的有效数据人数为25人,控制班的有效数据人数为25人。两个班此前都接受同样的语言课程,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口译课程,教学实验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三周开始进行,前两周为原口译教师授课。

4 . 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表

本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口译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调查表(前测)》《口译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调查表(后测)》。

笔者参考了文秋芳《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2003)的版本,设计包含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有关问题的五分制莱克特表调查问卷。卷内含13个问题,让学生就自己的实际情况由频率从低到高的五个维度作答,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

4.2.2 口译测试

口译测试选用的材料是笔者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后,挑选出3个相对符合的材料,让大学四年级的一组学生对3个材料的难度进行测试,将学生的口译产出进行录音和量化打分,计算每个材料的难度系数,再挑选出难度系数接近的两份材料来作为口译前测与后测的材料,从而保证口译前测与后测的难度相当。

本研究采用经典测试理论的难度系数公式P=1-S/F计算试题难度系数,其中P代表试题的难度,S表示被试者在该测试中得分的平均值,F表示该题的满分值(孙甲霞、李学勇,2009)。材料1难度系数为P1,材料2难度系数为P2,材料3难度系数为P3。难度系数结果如表1。本研究最终选择了P2作为口译前测测试材料,P1作为口译后测测试材料。

本研究中计算学生口译成绩时,只考虑学生信息转换率和逻辑性,并没有将交际性、效果、行业规范等因素纳入成绩计算。口译成绩的计算借鉴了蔡小红(2003)的口译评估模式,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将口译文本划分成信息单位和意层,根据学生口译录音来进行评分。由于目前学界对信息单位和意层单位各自应占的比重仍没有定论,为了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口译教学成果,笔者姑且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学生口译成绩:

口译成绩=已译信息数/总信息数×70+已译意层数量/总意层数量×30

具体信息数量与意层数量划分方法蔡小红教授(2003)在其论文中已经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4.2.3 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

为了能够确保实验班学生在课后口译学习中持续使用元认知策略,笔者设计了表格形式的《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根据自己口译的学习情况进行填写,内容包括本周口译学习的目标、口译练习计划、练习步骤、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案、自我口译练习评估和方法总结等内容;教师每周收齐学生的周记,并在课堂上对普遍问题进行反馈。控制班则不需要填写记录周记。

4 . 3 实验步骤

实验第一周,笔者先对口译材料难度系数测试,得出难度相当的两份材料分别作为口译前测和后测的材料。第二周在口译课堂上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口译和元认知策略的前测,第二周至第十一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平行教学(有关教学内容参见表2)。实验第十二周另组织学生非上课时间进行口译和元认知策略的后测。

5 . 结果与讨论

5 . 1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学习中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

根据Oxford(1990)的分类,在五分制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莱克特表中平均分得分在3.5分~5分的学生可认为是高频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说明他们在口译学习中经常使用学习策略;2.5分~3.4分的学生可认为是中频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说明他们在口译学习中相对较少使用学习策略;得分在1.0~2.4的学生可认为是低频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说明他们在口译学习中几乎不适用学习策略。本研究的问卷共有13题,故问卷总得分在45.5~65之间的为高频学生,32.5~45.4之间的为中频学生,13~32.4之间的为低频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总得分分别为40.20和42.88,这表明受调查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译的学习中相对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主要处在中频使用水平(见表4)。

在问卷的13个问题当中,问题1至4是属于计划策略,问题5至9是属于监控策略,问题10至13是评估策略。其中得分最低的是问题3“我已经计划好了如何提高口译能力(M=2.2200,SD=0.78999)”;其次是问题1“我学习口译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很明确(M=2.4000,SD=1.06904)”。得分最低的四道题目均分布在计划策略的问题当中。可见,学生在口译学习中是很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的。

此外,得分最高的是题目5“上口译课时我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M=4.0600,SD=0.61974)”。得分最高的三道题目均分布在监控策略的问题当中,问题5、7和8所得的元认知策略分数均处于高频使用水平。

进一步按照13个问题所属策略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如表5),计划策略的均值仅为2.8108,处在元认知策略中频使用水平,印证了学生们口译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的说法。监控策略的均值为3.4050,是元认知策略中使用得最多的策略,但是仍没有达到高频使用水平,表明学生们在口译课堂上能比较认真听讲,能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但评估策略的得分是三个策略中使用得最少的,均值为2.7800,这表明学生在口译学习中缺乏反思,也不了解改进和提高口译能力的方法。

上述调查结果对口译教学的启示是:

(1)口译教师应在口译的第一堂课上,先让学生明确口译课程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口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对于想要日后从事翻译行业或者考翻译研究生的同学,口译是一门必备的技巧,必须刻苦扎实练习;而对于那些没有这样打算的同学来说,口译学习中学到的信息处理和笔记技巧等会对专业八级考试mini-lecture题型很有帮助等。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做翻译,因此不重视口译课,非常缺乏学习口译的动力和积极性。

(2)口译教师在随后的口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并在口译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指点。

(3)口译教师在口译第一堂课上可适当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可以让口译学习更科学、更有效。

5 . 2 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实验班学生口译产出的影响

口译前测的结果显示,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口译水平相当。在使用难度系数相当的口译语料进行口译测试的情况下,控制班平均分为51.5712,方差13.20124,实验班平均分为50.9224,方差为9.77678。将两个班的口译成绩进行T检验,F值为1.697,Sig.=0.199

10周后,从表7可以看到,两个班的口译成绩均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接受了10周的口译学习后,学生的口译能力得到了提高,说明口译教学效果比较良好。但是,实验班和控制班口译成绩提高的幅度有明显差异。控制班口译成绩均值为55.4964,方差13.88672,实验班口译成绩均值为65.6740,比控制班的高出10分以上。

随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口译后测进行T检验,以验证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性时,笔者惊讶地发现(如表8),这两组数据之间竟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仔细分析数据结果后发现,Sig.(2-tailed)0.07与P值0.05是非常地接近,虽然两组数据不呈明显差异,但至少也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差异趋势。导致这一结果也可能是由于笔者没有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剔除其中可能存在误导的数据。这也是下一步研究可以继续探讨的地方。

为了验证元认知策略培训与口译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元认知策略使用得分(后测)和口译成绩(后测)这两组数据被用来进行皮尔逊系数分析,Sig.(2-tailed)>0.05,这表明两者之间有显著关联,即元认知策略使用得越频繁,口译成绩就越高。可见,口译课堂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笔者认为,元认知策略培训之所以能提高口译能力,原因在于以下4个方面:

(1)口译教学伊始就重视计划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口译的目标,从而制订有关学习计划,让口译学习变得科学有序。

(2)重视评估策略的使用。笔者在实验班进行口译教学时对学生课堂上部分口译练习进行录音,然后让学生课堂或课后听自己的录音,并就录音进行点评和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录音回放,让学生直面自己真正口译练习中的表现,发现自己表达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嗯,啊”之类的赘词很多,或者语流不畅、语法错误、发音不准等问题。笔者在2013年7月参加中国翻译协会组织的口译技能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到,施晓菁教授就在课堂上使用录音回放的形式来进行复述、交传和同传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3)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使得实验班学生每周都必须设定学习目标,并对自己所设定的练习目标进行质和量的评估。当他们能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时,成就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当他们没有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时,内疚感会让学生在下一周更加努力地练习。无形中,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能够自己对自己的口译学习进行规划和评估。相比之下,控制班的学生则缺乏这样的觉悟,口译学习只停留在老师课堂上的训练和课后作业。

(4)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了一个课上与课下的连接,让学生在周记中充分表达自己在口译学习中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周记的内容进行汇总答疑,可以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因此实验班的口译学习来得更具互动性。

5 . 3 元认知口译教学具体教学步骤

由于元认知策略是“认知的认知”,相对抽象,很难量化直观地观察和跟踪,所以笔者通过课堂上强化计划策略、评估策略,课下要求学生记录元认知周记的方式,来确保元认知策略课上与课下的执行。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笔者尝试归纳元认知策略指导下口译教学步骤:

(1)口译第一堂课适当插入元认知策略知识介绍;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口译学习的目标,并要求学生不断自我反思;

(2)口译课上通过进行录音回放,自我口译录音转写、修改,发现口译问题、分析口译问题和提出改进方案,从而践行元认知的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

(3)口译课后要求学生客观记录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口译学习计划,自我监控学习进度和方法,自行反思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自我修正。教师可每周或隔周检查周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反馈。

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需要不低于一个学期的执行期,并且元认知周记是关键。这是因为,笔者在后续跟踪中发现,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证研究结束7周后的期考中,口译成绩的差距又变得不明显。根据笔者了解,这是由于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学生放弃了元认知周记的执行。而且,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是学生口译学习中的科学认识策略,换而言之,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模式,它的习得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形成稳定的认识模式。

6 . 结论

口译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口译技能教授与训练,还应关注技巧以外的认知能力,如元认知策略。笔者通过教学实验,通过三个具体操作步骤,将元认知策略这一抽象概念传导给学生,并让学生们付诸实践。首先,笔者在口译教学伊始简单介绍了元认知策略,并着重强调了口译中所需要的计划策略。再者,笔者通过录音回放点评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执行监控和评估策略。最后,笔者根据元认知策略所涵盖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设计了《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要求学生们课后按周记录自己的口译学习,自己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监督计划的执行,然后对自己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分析,让学生成为自己口译学习的管理者。

十周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口译教学中融入元认知策略相关培训后,学生的口译水平在一定时间内会得到很大提高,元认知策略使用与口译产出分数呈正相关,口译的教学效果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由于受试范围有限,试验周期较短,仍需进一步研究反复论证。下一步研究可以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从而更好探讨元认知策略与口译产出直接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10): 906-911.

O’Malley, J. M. &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O’Malley, J. M. &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Boston, MA: Heinle and Heinle, 1990: 245.

Wenden, A. L.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8(4): 515-537.

蔡小红.论口译质量评估的信息单位[J].外国语,2003(5).

黄建凤.会展英语现场口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刘露、刘刚凤.元认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运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卢信朝.英汉口译听辨:认知心理模式、技能及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孙甲霞、李学勇.经典测试理论确定试题难度系数的算法与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44-45.

武光军.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学习观念及其发展特点研究[J].外语界,2013(1).

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1-68.

行测学习计划例8

一、引言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教育迈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学习媒介改变,而且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在过去短短的三、四年间,“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式学习”“泛在学习”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热词。与此同时,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也逐渐进入高校的视野。所谓混合式学习指的是“电子或线上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的模式”[1]。因为结合了网络学习和面授学习的优势,混合式学习据称能提高学习成效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满足感[2-6]。2015年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预测混合式学习是未来1-2年内促进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趋势[7]。然而,混合式学习并不意味着两种学习模式的简单组合。Launer[8]认为,影响混合式学习成功与否有五大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学习者和教师能否转变传统角色。然而,“多数学习者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因为对学习者自主缺乏了解,他们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难以应对自主学习环节”[9]。一些研究[10-13]也表明,自主学习能力是决定混合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Komarnicki&Qian[14]认为,“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因为师生、生生交流相对较少,距离感增加,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取得成功。”“虽然人们对学习者自主至今仍未有一致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其主要特征是学生除了能响应课堂教学外,还能对自己的学习承担主要责任”[15]。它包括:(1)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决策能力;(2)实施计划的能力;(3)反思及评估学习过程的能力[16-18]。在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其测评方式“既可能让学生增权益能,也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动机”[19],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混合式学习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追捧之时,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实施网络自主学习及测评?这些问题是实施网络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我国高校设计混合式学习提供参考,为网络自主学习测评设计提供理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选取了笔者所在省份不同类型的高校6所,分别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和农林类的一般本科院校。各校随机抽取四个自然班的学生以及承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或自主学习中心管理人员参加调查。为使抽样调查尽可能有代表性,笔者还利用暑期会议机会,调查了参会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他们分别来自浙江、湖北、河南、内蒙、甘肃等不同省份的。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何?他们如何看待现有自主学习模式?(2)高校如何实施自主学习项目及测评?实施效果如何?(3)教师与学生如何看待自主学习测评的目的、测评主体及内容等要素?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研究目的,在文献研究及访谈的基础上,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各一份。学生问卷包括四部分内容,22个题项;教师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共13个题项。

(四)数据收集及处理

问卷于2015年8-9月发放到相关学校,共发放学生问卷1300分,回收有效问卷1248份,回收率为96%;发放教师问卷400份,在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中,26份来自非本科高校,34份问卷显示答卷人学校未开设网络自主学习项目,因此,剔除这60份问卷,实际收到有效问卷237份,其中88.8%是一线教师,10.7%是学习中心管理人员,调查对象分布在6个省份的35所一般本科高校。因此,该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运用SPSS19.0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多选题频数百分比。开放题则采用编码归类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及对自主学习模式的态度

学生对自己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计划决策、实施计划、反思与评估三部分均值落入中等区间内(3.07-3.35)。40%-60%的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肯定。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一题项,有30%左右的学生既未给予肯定也未给予否定的回答。在这三个能力维度中,计划决策的均值最低(3.07)。40.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学习计划(题1),49.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改进学习有明确要求(题8),但只有36.3%和25.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具体的学习目标(题9)或能规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题11)。相对其他两个能力维度,学生对自己实施计划的能力给予较高的评价。在实施计划的每一题项,均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运用学习策略(题2)、根据计划完成学习任务(题4)、适时调整学习方法完成计划(题10)以及调整节奏完成计划(题12)。在反思评估能力维度,虽然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评估学习效果(题7)或明白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题13),但不到50%的学生实施阶段性评估(题5)或反思、总结学习(题6)。仔细阅读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虽然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计划、实施计划或反思评估学习的能力,但涉及到具体的目标决策、时间管理以及阶段性评估及反思时,只有25.6%-49.8%的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这表明,学生的自我认知可能与他们的实际能力有一定差距。这一结果也印证了林莉兰[20]的研究结论。接受调查教师中,只有1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错”和“很好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的态度如下页表2所示。数据显示,认为该模式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被选频次百分比分别达40.6%、27.9%和18.5%,而认为该模式“没有用”或“浪费时间和精力”被选频次百分比总计只有13%。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模式“比较适合大学生”“让他们承担起更多学习职责”“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模式给予肯定。当问及妨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时,学生的回答按频次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1)自我监控能力差;(2)不太清楚学习目标和要求;(3)不知道怎样学;(4)缺乏检验学习效果的测评机制;(5)基础太差,无法自主学习;(6)认为自主学习没必要;(7)其他(如下页表3所示)。上述数据表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1)自主学习能力薄弱;(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缺位。在实施自主学习项目时,教师指导或宣传不够到位,以致学生未能了解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要求;(3)测评设计不科学。Holec[21]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行为的一种倾向,而非实际行为,“学生掌控学习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下—比如学习,可能转换成实际的行为,但并不一定是此情景下的实际行为。”本研究调查结果支持上述论点。尽管接受调查的学生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给予较好的评价,但学生在实施具体的目标决策、时间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反思等策略时,情况并不乐观。而且,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以及学生反映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均表明,学生运用自主学习能力状况并不理想。这一结果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量表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局限性。

(二)教师对自主学习项目实施及测评的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在自主学习中心开设了自主学习项目(87.6%),且有自主学习测评方式(90.7%),但只有12.1%的接受调查教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68.8%的教师认为实施效果“一般”。所调查学校的测评内容主要是学习成绩(39.5%)、学习频率(31.8%)或自主学习能力(28.7%)。60.7%的教师认为现有测评方式“不科学”或“不太科学”。教师反映自主学习测评实践中的主要困难来自:(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少(25.2%);(2)学校对测评不关注(21.5%);(3)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18.9%);(4)测评工作量大(17.9%);(5)不知道该怎样设计测评(16.5%)。上述结果显示,虽然多数学校都有自主学习的环境及测评方式,但测评的内容仍然是学习成绩或简单的学习频次统计,测评指标设计过于简单,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关注。教师在测评实践中的困难不仅来自他们缺乏自主学习测评的相关知识,也来自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校管理部门的重视。教师问卷在两个方面与学生问卷结果对应。第一,高校在实施自主学习项目时,仍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不清楚自主学习目标和要求”“不知道怎样学”,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少”;第二,自主学习测评仍缺乏“科学”“有效”的方式。

(三)教师和学生对自主学习测评要素的理解

数据显示,82%的教师和70.3%学生均认为自主学习测评的考核重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均认为自主学习的主要目地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2.5%和38.9%)。对于自主学习涉及到的其他能力,教师和学生的观点略有不同。在学生看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32%)可能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样重要。有趣的是,教师比学生更加重视提高网络信息处理能力(9.7%-1.2%)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6%-6.3%)。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重视这些能力,很可能是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年轻人,所掌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远比他们老师想象的要好。研究发现教师与学生均认为,自主学习评价主要目标是:(1)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2)监督学习过程;(3)测试知识和能力。有关测评主体问题,教师和学生观点不尽一致。教师的选择频次百分比依次为:(1)学生(42.7%);(2)教师(26.7%);(3)学习同伴(16.5%)和(4)学习中心管理人员(14.1%)。而学生的选择频次百分比依次为:(1)教师(72.9%);(2)学生(16%);(3)学习中心管理人员(10%)和(4)学习同伴(1.1%)。Little[22]认为,学习者自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思性过程中学习者自我评估发挥的作用。Dickinson[23]认为,所有的学习者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自我评估,但有效、自主的学习者一定是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估,并且意识到自我评估的重要性。本调查中学生对自主学习测评主体的认识,反映了他们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仍然没有转换角色,缺乏承担学习职责的能力。教师对网络自主学习测评的其他建议(开放题)还包括:(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科学定位自主学习课程目标;(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

四、启示与建议

本次针对本科一般院校的网络自主学习及评价活动的调查,虽然样本覆盖面有限,但反映出来的问题对我们设计混合式学习,特别是网络自主学习有一定启示。

(一)建立教师—学生互动的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者自主不仅涉及学习者因素,还涉及教师因素,能否实现既取决于学生能力,也取决于教师能力[24]。大量研究表明,国内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容乐观[25-28]。王琛、国兆亮[29]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于在线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混合式学习的整体效果。Johnson&Marsh[30]也认为,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积极融入学生的网络学习并提供外部指导,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推行混合式学习模式时,我们应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必要的干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Marsh[31]认为,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仍应是促成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融合的激励者和组织者。Launer[32]则对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职责作了进一步阐述。她认为,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除了承担传统课堂教学的角色外,还应:(1)调节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时间框架,与学习者讨论学习目标,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大量的学习资料及学习方法,支持合作学习;(2)为学习者提供如何学的学习策略指导;(3)为学习者提供技术支持;(4)协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5)激发学习者动机。

(二)建立“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自主学习测评体系

20世纪末,以评促学在西方的兴起,并融入教育主流。与测量不同,以评促学测评的主要目地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调整教学活动和学习策略。Lamb[33]认为,以评促学与学习者自主在概念上有明显的交集。两者均包含自我管理(计划、监督与评估)和自我调节(管理学习并使自我管理有效的认知因素)的能力。因此,以评促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测评促进学习者自主能力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确定学生的能力高低,而是增强学习者自主能力的意识,增强教师对自主能力的了解,从而改进教学。以测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是国外近十几年来学习者自主研究的风向标。林莉兰[34]通过对国外近30年文献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后学习者自主研究测评范式出现了转向:(1)测评的价值取向由静态测量转向动态评估,测评的目的由甄别转向促进发展;(2)测评标准由标准化转向个别化和多元化,重视学习者多元的自主能力发展方式;(3)测评主体由教师评价转向师生共建,重视学习者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理念下,测评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促进学习者自主的方法,它将评价与教学、评价与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诊断、干预和矫正,实现促进学习者自主的目的。本研究发现,所调查高校实施的网络自主学习在考核内容与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设计不当、效果欠佳的情况,与师生需求有差距,而师生对自主学习的目标、考核目的、考核内容、测评主体等问题的认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则说明,践行“以测评学,以评促发展”的理念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行测学习计划例9

作者简介:张先厚(1963-),男,陕西安康人,甘肃省电力培训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在峰(1964-),男,甘肃白银人,甘肃省电力培训中心培训处处长,高级讲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31-02

干部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青年干部培养是事关企业长久发展和干部队伍可持续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电力行业来说,如何通过有效的培养方式不断提升青年干部队伍的胜任能力是培训中心面临的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2012年甘肃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在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中大胆创新,充分借力外部咨询公司智力资源,在项目实施中采取了全新的管理模式,整合多种培养方式,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探索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青年干部培养方式。

一、训前测评:由经验培训走向科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精品培训项目而言,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是保证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在以往的课程设置上,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学习内容,而忽略了学员的实际需求及岗位需要。但随着培训成熟度的提升及培训体系的日益完善,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必然要由“经验培训走向科学设计”。

2012年的青年干部培养项目中,通过引进MTS测评系统,在训前对个人能力素质进行测评,找出每个学员的短板和优势,进而针对个人和团体的优劣势设计学习方案。

1.确定指标

在个人能力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上,采取了学员上级访谈和本人问卷调研两种方式确定素质指标。最终,围绕青年干部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和业务管理”三方面确定了带领团队、分析能力、计划管理、监督指导、责任意识、执行能力、主动沟通这七项素质指标。

2.定义指标与在线测评

测评指标确定后,需要对每个指标进行行为定义。每个素质指标分别包括五项素质剖面(如图1),再针对每个素质剖面从测评题库中抽取适合此次培训学员的测评题目。通过行为定义与题目选择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学员的胜任水平,从而为后续的学习设计提供更为系统、科学、实用的指导方案。

3.出具测评报告

在线测评结束后,MTS系统会根据个人的测评结果为每个学员生成《被试者测评报告》。报告从学员的胜任系数角度,通过对所选指标的学员反映进行精确计算,并将学员的个人素质表现与学员群体水平进行比较,分别得出个人与团体的报告。最终,利用素质剖面技术深度剖析学员在每个测评指标上的特质,帮助学员找到素质短板,并提供其实现持续素质改善的发展建议。

4.基于测评结果设计培训方案

针对测评报告的发展建议,在项目设计上以提升团体能力短板为主要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个人的成长发展设计整体培训方案。以团队建设、发展他人、执行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七项能力指标为主,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设置了六大课程学习模块;其中,针对六大培训模块设置学习方式,结合培训内容,安排两个单元的行动学习、一个单元的考察实践和贯穿始终的训后行动计划,形成了不断循环的学习模式。(如图2)

二、混合培养:促进培训效果最大化

设计新颖、有针对性、培训效果明显的系统培训方式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项目的设计上遵循成人学习发展的“70-20-10规律”,以提升青年干部当下岗位胜任力为立足点,以成就未来卓越管理者为着眼点,设定了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三种角色,以此为出发点搭建混合式学习平台。

在“学习者”环节,项目设计了体验式学习、面授课程、参观考察等以知识传播为主的学习方式;“实践者”环节设计了行动学习工作坊、自主学习、主题演讲、课外活动、辩论赛、论文撰写等以技能提升为主的学习方式;“传播者”环节设计了分享沙龙、读书会、训后行动计划、成果转化等训后学习方式。(如图3)

1.体验式学习

在体验式学习环节,从团队建设、室内体验式活动、体能训练、户外晨练四个角度设计了体验式学习内容。将直接的感官体验和知识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强化青年干部的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勇担重任的团队精神。

2.面授课程

在青年干部的课程安排上,以“思想境界上有新的提升,理论水平上有新的提高,能力素质上有新的增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为课程目标,确定了“党性修炼、管理攀升、思维激荡、知识拓展、心态锤炼、卓越表达”六个模块的专业学习,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操作实践,在课程模块学习的不同阶段插入主题研讨、案例讨论、学员分享等多种课程内容转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对接。

3.参观考察

在参观考察方面,选定同行业先进企业和国内优秀企业为经营管理实践基地,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达到青年干部培养的知行合一。

4.行动学习工作坊

在面授学习外,重点将“行动学习工作坊”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培训项目中,将问题解决能力作为青年干部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行动学习把青年干部培养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相结合,在行动学习中通过不断解决各种复杂的挑战性问题培养青年干部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变革创新等经营管理中需要的干部素质,并沉淀出大量可应用的管理工具、案例,这都将有助于提升青年干部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促进业务改善。在为期45天的青干培训项目里,共设计了两期行动学习工作坊。

以指向实际工作问题为导向,通过项目启动、方案评审、教练式促动、成果汇报四个环节,结合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岗位特点,分别挑选了“世界咖啡”、“群策群力”和“焦点汇谈”三种结构性较强的工具作为行动学习的研讨工具。

项目启动:首先为学员导入行动学习理念。通过深度讨论,工作坊确定了这次行动学习所要达到的业绩指标和能力提升要求,同时就深度汇谈结果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促动”,包括聚焦主题、确立愿景、SWOT分析、关键行动确定、行动方案细化六大环节。在聚焦主题时,通过反复讨论,学员们最终确定了“如何促进‘三集五大’在本部门的顺利推进”等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和管理的学习主题。

方案评审:制定出的行动方案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是否满足项目主题需求、是否具有执行的意义,这些需要在不断的提问引导下让全体学员群策群力,通过反复讨论、反思,最终选定符合公司战略、满足主题需求的学习内容。

教练式促动与成果汇报:在方案的产出过程中,通过“群策群力”和“世界咖啡”两种方式,从可行性分析、细节执行到解决方案进行全面促动。“群策群力”以对话、轮流发言及个人展示等形式展开,不仅为学员提供了积极探索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分步实施的想象平台,也帮学员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明晰了自身定位和挑战目标。“世界咖啡”则是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弹性的小组讨论,以“桌长轮流制”为机制,从澄清问题、分析问题、排序问题、开发方案和制订行动计划五个步骤针对训后的计划落实展开讨论。讨论完之后每组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方案汇报,针对汇报的方案由其他学员和促动师利用“SMART”原则进行分析论证。

5.自主学习模式

在项目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培训班开展了“主题研讨沙龙”、“辩论赛”、“读书会”、“主题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辩论赛”中,项目设计了“人生机遇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企业文化外形与内质哪个更重要”的辩论主题,为学员激荡思维、观点碰撞、提升逻辑表达能力搭建了趣味化的平台;“主题演讲”活动则是通过学员的感性回忆与理性沉淀,将培训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设定了“电网行业发展专题”、“公司发展战略落地与执行专题”、“管理案例分享专题”、“人文素养提升专题”等主题演讲活动,让学员根据自己的所长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演讲。同时中心组织老师组成评委小组,对每个参赛学员的演讲作后续改善点评。通过主题演讲,既为学员提供了形象展示的平台,也提升了学员的公众表达能力。

6.主题活动及课外活动

培训之余,还相继开展了“爱心园地”、“快乐早班车”等主题活动,丰富参训学员的业余生活;同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了班级凝聚力和组织向心力。例如,在“爱心园地”里,通过轮流记录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及时为生病、有困难的学员送出祝福和问候,让大家在学习之余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课外活动中,定期开展羽毛球、兵乓球、打太极等体育比赛和趣味晚会,提升学员身体素质的同时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

三、反馈评估:多管齐下推动效果落地

有效的培训评价可以为培训效果落地提供有力的证据。项目期间,中心充分考虑当前的工作实际,在以往比较成熟的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建立起“课程评估—知识内化—成果转化”的三段式评估步骤,使培训评价机制更成熟、考核评估效果更显著。(见图4)

1.课程评估

课程结束后,要求所有参训学员填写培训课程评价表,从课程评价、讲师评价及项目管理三方面对培训实施过程进行总体评价,并出具整体的项目评估报告。

2.知识内化

在知识内化环节的评估中,为促进培训知识的内化、固化及转化,中心组织学员定期开展“课堂微分享”和“培训心得撰写”活动。其中,“课堂微分享”让学员每天利用课前10分钟时间分享近日的读书内容或者课程感悟,并以即时贴的形式粘贴于学习园地内;“培训心得撰写”则让学员结合工作实践和培训知识即时撰写课程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并以演讲报告的形式呈现。

3.“2+1”成果转化

为使培训真正见成效,培训中心针对此次培训项目设计了“综合能力提升的‘2+1’成果转化计划”,即1个以个人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行动计划、2个以改善组织工作为目的的行动计划。学员在每个课程模块结束后,需要根据“2+1”行动计划表制订自己的训后改善计划。由项目管理人员引导学员在《行动笔记》中记录当天学习收获及行动改善计划。同时,行动计划针对每个行动步骤设计了课堂笔记、一对一学员分享、集体研讨、行动公示和行为评价环节。通过训后行为公示和评价环节,对学员的训后行动计划进行监督,有效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

4.训后行动监督

行测学习计划例10

在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中,程序设计是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生本身的原因,程序设计课往往变成某种计算机语言的语法学习课,学生即使学会某一门语言,也不知道怎么开发软件,缺乏软件工程知识。Extreme Programming(极限编程,简称XP)是由Kent Beck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以编码为核心任务并且经历过实践考验的轻量级软件开发方法,是敏捷软件开发方法中最著名的一个。这种软件开发的方法开发规模小,流程相对简单,重要的是,极限编程的开发周期是以代码为中心,将其应用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更能突出计算机语言的中心地位。学生在提高自身编程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软件工程思想。

一、极限编程概述

极限编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软件工程的小型软件开发方法。传统的如RUP的开发方法注重整体架构的由上而下逐步细化,而极限编程则强调由软件最简单的基本核心由内向外逐步构建。软件在设计初期规划客户最基本的需求,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添加和调整功能模块。每个模块的开发粒度小,实现的功能最基本,代码量小,周期短。

二、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极限编程方法

一名优秀的程序设计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代码编写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首先,优秀的代码编写能力不仅是指能够写出执行效率高、运行强健、稳定的代码,而且代码风格优美。有的程序员写的代码思路独特,执行效率很高,但是缺乏良好的注释和书写风格,以至于别人很难理解,甚至一段时间后自己也不知道这块是怎么设计的。这对程序员之间的交流和传承及代码的重构是非常不利的。其次,良好的沟通不仅发生在程序员之间,而且发生在程序员和用户之间。极限编程的最佳实践对以上两点都有严格的要求,将其应用在程序设计教学中非常有利。

1.计划会议。

计划会议也叫计划游戏,这是对所开发的软件制定的一份计划。对于软件中远期的、非当前急需开发的功能只是提出一个概要性、轮廓性的计划。而对马上必须实现的功能则是制定详细的、细化到尽可能小的粒度,从而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是每天都要做的,计划不仅要明确工作任务,而且要明确完成任务的标准。随着每天计划的完成,我们设计的软件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向正确的目标靠拢。这种计划会议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需要所有成员参与集体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极限编程强调所有程序员对整个软件的整体掌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对软件整体框架的把握。

2.小型和简单设计。

XP编程方法一贯秉承的是“持续集成、小步快走”的哲学理念。我们希望在计划会议中提出的近期计划目标是一个可以拿出来让用户体验的、可评测的小作品,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这个小作品,我们的要求是只要实现提出的基本功能,尽量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设计,不增加计划以外的预设的东西。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程序设计的难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3.结对编程。

结对编程是XP的一个重要实践,它要求写代码的时候必须两个程序员在同一台电脑面前进行,一位负责书写代码,一位负责代码的阅读和校验。在结对编程的过程中,两位程序员会进行大量的沟通,自己的思路必须让对方明白,同时也让对方审核。这种做法有利于知识在学生中的传播,对代码质量的提高、良好编码风格的形成、沟通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利。

4.测试先行。

一般的程序设计方法都是先将功能模块写好,然后再使用一组测试数据进行测试。而极限编程强调,在每写一个模块前,必须书写测试用的代码。这个测试用的代码就已经将我们要书写的模块方向定准了,在模块代码书写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通过这个测试,而不是完成之后再测试。这样在中途发现设计偏离轨道可以及时纠正,保证工作高效。现代软件工程中对软件的测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测试代码的书写、测试数据的选择等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极限编程尤其强调测试的作用,将其应用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测试习惯。

5.重构。

极限编程强调的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而不是最好的方法实现既定目标。只要在测试中通过,就可以被认可。但随着代码的日益完善,对以往执行效率低的代码必须进行重构。所谓重构,就是在不改变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对代码进行修正或利用新技术重现。这是提高软件性能的重要手段,但不管如何重构,其代码必须通过原先的测试程序,这体现了先前测试先行原则的重要性。重构有利于学生提高代码的书写能力,促使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6.编码标准。

极限编程方法是以代码为中心的开发方法,同时要求知识共享、代码同行审核,强调交流与沟通。那么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代码可以被所有成员读懂。在现代软件企业中,不管采用的是大型的RUP方法,还是小型的XP方法,统一编码标准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极限编程对编码标准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学生在校就养成良好的代码书写习惯,以后可以快速地融入新的开发团队。

三、结语

极限编程的优秀实践很多,并不需要全部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应用在教学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软件整体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等都非常有益。实际教学中,我们在ASP、VB、Java等课程的实习阶段应用极限编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能够采用更多的XP实践,让教学过程更加逼近真实软件开发过程,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软件开发流程,提高专业素质,培养优秀的软件开发人才。

参考文献:

行测学习计划例11

一、计划要齐全。

根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之规定,学校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除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等课外,你所兼任的科目:音乐、体育(包括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术(包括书法课程)、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传统文化(地方课程、语文老师负责)环境教育(科学老师负责)、安全教育(品社老师负责),校本课程(6321习惯养成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方案)。

计划要求: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学科教学计划(课程纲要),计划必须有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教学进度(表)等环节。

除学科教学计划外,还要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培优辅差工作计划、“6321”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计划与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升工作方案)、小组合作教学计划与方案等

二、备课要规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内容包括备课程标准,备学情,备教材,备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检测等等。备课形式包括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规范撰写教案,提倡手写教案,备课要求:教案应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禁止抄袭现成教案和课件。教学设计要做好圈、点、勾、画、批、注等,认真、规范地做好教案与设计的使用。

三、上课要扎实。

教师上课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扎实高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对学生“六会”(会听课、会表达、会阅读、会写字、会写作、会运算)学习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教学一体化。课后要加强教学反思,积极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打造实战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四、作业要适量。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规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五年级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总时间最多不超过1小时,与家长沟通好,让家长做好监督。教师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作业。批改作业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书面作业要全批全改。作业评价要用等级与星级相结合,要有鼓励性评语,禁止出现分数评价。禁止教师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禁止让学生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矫正指导。

五、指导要科学。

指导包括课下辅导和课外指导。

课下辅导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对部分边缘生、后进生进行学科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要切实帮助这些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树立迎难而上、健康向上的自信心,培养奋勇拼搏、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争着学、比着学”的学习劲头。辅“差”的同时,还要做好培“优”,各学科都要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外辅导活动,培养本学科的专长学生,让我校各科教学全面开花。

课外指导就是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切实保障学生在家学习收获满满,真正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的“加油站”、“补给站”。

六、检测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