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2 00:09:05

海峡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关系例1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155-02

自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三通”倡议以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由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政治因素在两岸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使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互利基础上的两岸分工合作逐步形成。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9―1986年,是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转口贸易为主,以转口投资为辅,经贸额度小,项目单一,两岸贸易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两岸的贸易额是39.9亿美元。第二阶段为1987―2001年,是平稳发展阶段。以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起允许台胞经第三地转赴大陆探亲为重大契机,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考察市场与资源情况,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此期间无论是两岸的总贸易增长率还是中国大陆对台出口和从台湾进口增长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投资方面,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和寻求发展的经济腹地。第三阶段,2002年至现在,两岸贸易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两岸先后正式加入WTO,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两岸的经济环境,也对两岸经贸往来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加入WTO为两岸经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大大加强。为了履行对WTO的承诺,两岸均采取了一些扩大开放、减少限制的实际措施。加入WTO后,在双方均扩大开放的互动作用下,两岸的经贸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而大陆则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两岸贸易具有明显的单项性和不平衡性。两岸贸易的单项性,使台湾对大陆贸易形成巨额顺差,除了1979年台湾从大陆进口的金额高于出口的金额,出现0.35亿美元的逆差外,台湾对大陆贸易每年都呈现顺差的局面。到2006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计为3 987.6亿美元。自1992年起,台湾对大陆顺差每年均超台湾对全球顺差,换句话说,若扣除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台湾已经陷入巨额贸易逆差的窘境,可见两岸贸易对台湾出口市场之重要性。

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两岸之间已经有很深的贸易依赖关系。两岸贸易总额截至2007年底已达6 036.9亿美元。从2003年起,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商在大陆累计投资项目71 847个,合同金额1 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9.1亿美元。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两岸经贸发展越来越紧密。

二十多年来海峡两岸贸易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其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两岸贸易在双边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海峡两岸的贸易规模由1978年的0.4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2.3亿美元,增长了1982倍,海峡两岸贸易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78年的0.22%增长到6. 4%。2007年台湾地区从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中获取5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其二,海峡两岸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参与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着台湾地区工业制造业企业向中国大陆地区的不断产业转移,海峡两岸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参与贸易的企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产品主要以轻工类消费品为主,占台湾地区向大陆出口贸易的70%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对上游原材料的需要,台湾地区主要向中国大陆出口中间品和半成品,向中国大陆出口这类产品占其向中国大陆总出口的90%以上。2000年后机电产品、电子信息产品和其配件居向中国大陆出口产品前列。与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以土特产品为主,占向台湾地区出口规模的90%以上, 20世纪90年代后对台出口商品转变为以工业原材料、农产品、工业半成品为主,占80%以上,到2000年后则以电机机械设备、电子配件为主,目前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双向贸易成为构成海峡两岸贸易商品的主体。与海峡两岸商品贸易结构不断变化相对应的是海峡两岸参与贸易的企业主体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海峡两岸贸易基本上由两个区域内部的企业参加,进行垂直的产业间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贸易主体由区域内的企业转变为以跨区域合资企业和跨区独资企业为主。

其三,台湾地区对大陆的投资,首先,在地域分布上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又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为重中之重,由东向西呈逐渐减弱的梯度状。台商大陆投资的地域分布特点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政策因素。大陆改革开放后,在区域发展战略上形成了两大重点,一是以珠江三角洲为基础的东南沿海地区;二是以长江三角洲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地区。台商大陆投资的空间流动轨迹基本上与之对应。区位因素。东部沿海地区与世界联系的交通便捷,是国际跨国公司在大陆较为集中的区域,这对以外销为主的台商企业是一个巨大的便利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台湾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为电子等产业,而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历史积淀、开放的思想及当前的发展战略都与台商投资产业结构吻合。其次,在产业上目前偏重于高科技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在台商投资大陆初期,主要都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但是近年来,台商的投资领域发生了变化,逐渐将视线转移到了高科技产业。目前电子类产业在大陆投资的主要领域有:通讯产业、半导体产业、资讯硬件产业、平面显示光电产业。最后,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主要以出口导向为主。近年来,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尤其是IT产业仍秉承“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香港押汇”的生产模式。因此在大陆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台资高科技企业普遍表现优异。这些企业使大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资讯产业硬件制造国,也是输美资讯科技硬件产品的最大出口国,这些输美产品超过50%是由台商制造的。

从今后看,海峡两岸经贸合作有以下发展趋势。

其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规模与地位会继续上升。由于岛内市场需求有限,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祖国大陆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因而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同样较高。所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对于各自的经济增长均有重要影响。随着今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在各自的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上升,具体表现在:海峡两岸贸易与投资额在各自的对外贸易与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将继续上升;祖国大陆可望长期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台湾地区可望继续成为祖国大陆前四位贸易伙伴;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这种合作在各自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峡两岸二十多年的经贸合作发展加深了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海峡两岸关系例2

一、空中航路

双方同意开通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建立两岸空(航)管部门的直接交接程序。

双方同意继续磋商开通台湾海峡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及其他更便捷的航路。

二、承运人

双方同意两岸资本在两岸登记注册的航空公司,经许可得从事两岸间航空客货运输业务。

三、直航航点

双方同意根据市场需求开放适宜客货直航的航点。

四、定期航班

双方同意尽可能在本协议实施半年内就定期客货运航班作出安排。

五、货运包机

双方同意开通两岸货运直航包机,运载两岸货物。

六、客运包机

双方同意在两岸周末包机的基础上,增加包机航点、班次,调整为客运包机常态化安排。

七、公务(商务)包机

双方同意视情开办非营利性公务(商务)包机。

八、准用条款

双方同意客货运包机等相关事宜,准用《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的规定。

九、联系主体

(一)本协议议定事项,由海峡两岸航空运输交流委员会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相互联系。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得指定其他单位进行联系。

(二)本协议其他相关事宜,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联系。

十、协议履行及变更

(一)双方应遵守协议。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二)协议变更,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方式确认。

十一、争议解决

因适用本协议所生争议,双方应尽速协商解决。

十二、未尽事宜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得以适当方式另行商定。

十三、签署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四十日内生效。

本协议于十一月四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附件:海峡两岸空中航路、客货运包机安排

海峡两岸财团法人海峡

关系协会 交流基金会

会长陈云林 董事长江丙坤

附件

海峡两岸空中航路、客货运包机安排

依据本协议第一条、第三条、第五条及第六条,议定具体安排如下:

一、直达航路

双方同意由两岸空(航)管部门以适当方式,就建立北线上海与台北飞行(航)情报区直达航路、空(航)管交接程序进行联系并作出具体安排。

北线飞航路线为:

自B576 BERBA点(N27°04′41″E123°00′00″)经双方议定之航管交接点A点(N27°26′20″E122°25′19″)至东山双向使用。

二、货运包机

(一)承运人:双方同意各自指定二或三家航空公司经营货运包机业务。

(二)航点:大陆方面同意开放上海(浦东)、广州,台湾方面同意开放桃园、高雄小港作为货运包机航点。

(三)班次:双方每月共飞六十个往返班次,每方三十个往返班次。其中,双方上海(浦东)、广州两个航点每月每航点各飞十五个往返班次。在每年十月至十一月间的货运旺季,双方可各自增加十五个往返班次。

(四)商务安排:双方航空公司采商业合作方式经营,并向双方航空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三、客运包机

(一)航点:大陆方面同意在现有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厦门、南京五个周末包机航点的基础上,开放成都、重庆、杭州、大连、桂林、深圳、武汉、福州、青岛、长沙、海口、昆明、西安、沈阳、天津、郑州等十六个航点作为客运包机航点。台湾方面同意将已开放的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八个航点作为客运包机航点。

(二)班次:双方每周七天共飞不超过一百零八个往返班次,每方各飞不超过五十四个往返班次。其湾方面至上海(浦东)的班次不超过二十个往返班次。今后视市场需求适时增减班次。

(三)其他事宜:客运包机常态化安排实现后,此前的节日包机安排不再执行。春节期间可视情适量增加临时包机。

(四)邮件运输:双方同意利用客运包机运送双方邮件。

海峡两岸海运协议

为实现海峡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促进经贸交流,便利人民往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岸海运直航事宜,经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经营资格

双方同意两岸资本并在两岸登记的船舶,经许可得从事两岸间客货直接运输。

二、直航港口

双方同意依市场需求等因素,相互开放主要对外开放港口。

三、船舶识别

双方同意两岸登记船舶自进入对方港口至出港期间,船舶悬挂公司旗,船艉及主桅暂不挂旗。

四、港口服务

双方同意在两岸货物、旅客通关入境等口岸管理方面提供便利。

五、运力安排

双方按照平等参与、有序竞争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运力。

六、税收互免

双方同意对航运公司参与两岸船舶运输在对方取得的运输收入,相互免征营业税及所得税。

七、海难救助

双方积极推动海上搜救、打捞机构的合作,建立搜救联系合作机制,共同保障海上航行和人身、财产、环境安全。发生海难事故,双方应及时通报,并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及时实施救助。

八、辅助事项

双方在船舶通信导航、证照查验、船舶检验、船员服务、航海保障、污染防治及海事纠纷调处等方面,依航运惯例、有关规范处理,并加强合作。

九、互设机构

双方航运公司可在对方设立办事机构及营业性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十、联系主体

(一)本协议议定事项,由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航运协会联系实施。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得指定其他单位进行联系。

(二)本协议其他相关事宜,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联系。

十一、协议履行及变更

(一)双方应遵守协议。协议附件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二)协议变更,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方式确认。

十二、争议解决

因适用本协议所生争议,双方应尽速协商解决。

十三、未尽事宜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得以适当方式另行商定。

十四、签署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四十日内生效。

本协议于十一月四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附件:海峡两岸直航船舶、港口安排

海峡两岸财团法人海峡

关系协会 交流基金会

会长 陈云林 董事长 江丙坤

附件

海峡两岸直航船舶、港口安排

依据本协议第一条、第二条,议定具体安排如下:

一、两岸资本并在香港登记的船舶比照直航船舶从事两岸间海上直接运输,在进出两岸港口期间,其船舶识别方式比照《港台海运商谈纪要》有关香港船舶的规定。

二、目前已经从事两岸试点直航(境外航运中心)运输、集装箱(货柜)班轮运输、砂石运输的两岸资本权宜船,经特别许可,可按照本协议有关船舶识别等规定,从事两岸间海上直接运输。

三、双方现阶段相互开放下列港口:

大陆方面为六十三个港口,包括:丹东、大连、营口、唐山、锦州、秦皇岛、天津、黄骅、威海、烟台、龙口、岚山、日照、青岛、连云港、大丰、上海、宁波、舟山、台州、嘉兴、温州、福州、松下、宁德、泉州、肖厝、秀屿、漳州、厦门、汕头、潮州、惠州、蛇口、盐田、赤湾、妈湾、虎门、广州、珠海、茂名、湛江、北海、防城、钦州、海口、三亚、洋浦等四十八个海港,以及太仓、南通、张家港、江阴、扬州、常熟、常州、泰州、镇江、南京、芜湖、马鞍山、九江、武汉、城陵矶等十五个河港。

台湾方面为十一个港口,包括:基隆(含台北)、高雄(含安平)、台中、花莲、麦寮、布袋(先采专案方式办理)等六个港口,以及金门料罗、水头、马祖福澳、白沙、澎湖马公等五个“小三通”港口。

双方同意视情增加开放港口。

海峡两岸邮政协议

为扩大两岸邮政业务合作,便利两岸人民联系与交流,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岸直接邮政合作事宜,经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业务范围

双方同意开办两岸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品、新闻纸、杂志、盲人文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快捷邮件)、邮政汇兑等业务,并加强其他邮政业务合作。

二、封发局

大陆方面邮件封发局为: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厦门、西安、南京、成都;台湾方面邮件封发局为:台北、高雄、基隆、金门、马祖。双方可视需要,增加或调整邮件封发局,并由增加或调整一方通知对方。

三、邮件运输

双方同意通过空运或海运直航方式将邮件总包运送至对方邮件处理中心。

四、规格及限定

双方同意商定邮件尺寸、重量等规格,并尊重对方禁限寄规定。

五、账务结算

双方同意建立邮政业务账务处理直接结算关系。

六、文件格式

处理邮件使用的袋(吊)牌、清单、邮袋、查询表格等,依双方认可之格式。

七、邮件查询

挂号函件、小包、包裹及特快专递(快捷邮件)等邮件业务的查询,由双方邮件处理中心相互联系,并应提供便捷的业务联系渠道。

八、查询期限

挂号函件、包裹之查询,应自原寄件人交寄之次日起六个月内提出;特快专递(快捷邮件)自交寄之次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九、补偿责任

双方对于互相寄递的挂号函件、包裹发生遗失及其内容全部或一部分遗失、被窃或毁损等情形,应由责任方负责补偿,并相互结算。

特快专递(快捷邮件)之遗失、内件被窃或毁损等情形,概由原寄一方自行负责补偿,不相互结算。

十、联系主体

(一)本协议议定事项,由海峡两岸邮政交流协会与财团法人台湾邮政协会相互联系。具体邮政业务由双方邮件处理中心联系实施。

(二)本协议其他相关事宜,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联系。

十一、协议履行及变更

双方应遵守协议。

协议变更,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方式确认。

十二、争议解决

因适用本协议所生争议,双方应尽速协商解决。

十三、未尽事宜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得以适当方式另行商定。

十四、签署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四十日内生效。

本协议于十一月四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海峡两岸财团法人海峡

关系协会 交流基金会

会长 陈云林 董事长 江丙坤

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

为增进海峡两岸食品安全沟通与互信,保障两岸人民安全与健康,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岸食品安全事宜,经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信息(讯息)通报

双方同意相互通报涉及两岸贸易的食品安全信息(讯息),并就涉及影响两岸民众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信息(讯息)及突发事件,进行即时通报,提供完整信息(讯息)。

针对前项查询请求,应迅速回应并提供必要协助。

二、协处机制

双方同意建立两岸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协处机制,采取下列措施妥善处理:

(一)紧急磋商、交换相关信息(讯息);

(二)暂停生产、输出相关产品;

(三)即时下架、召回相关产品;

(四)提供实地了解便利;

(五)核实信息(讯息),并相互通报;

(六)提供事件原因分析及改善计划;

(七)督促责任人妥善处理纠纷,并就确保受害人权益给予积极协助;

(八)双方即时相互通报有关责任查处情况。

三、业务交流

双方同意建立两岸业务主管部门专家定期会商及互访制度,就双方食品安全制度规范、检验技术及监管措施进行业务交流及信息(讯息)交换。

四、文书格式

双方信息(讯息)通报、查询及业务联系,使用双方商定的文书格式。

五、联系主体

(一)本协议议定事项,由双方食品安全等业务主管部门指定的联络人相互联系实施。必要时,经双方同意得指定其他单位联系实施。

(二)本协议其他相关事宜,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联系。

六、协议履行及变更

双方应遵守协议。

协议变更,应经双方协商同意,并以书面方式确认。

七、争议解决

因适用本协议所生争议,双方应尽速协商解决。

八、未尽事宜

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得以适当方式另行商定。

九、签署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签署之日起七日后生效。

本协议于十一月四日签署,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

海峡两岸财团法人海峡

海峡两岸关系例3

“汪道涵先生”,是1993年4月下旬首次“汪辜会谈”,共同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项协议之后,海内外人士对汪道涵的尊称。“汪辜会谈”举世瞩目,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青年学生时期的汪道涵就已投身革命,他在抗日战争中成长、成熟,成为职业革命家,而这一切又与他有一位进步的、崇尚现代教育的父亲切切相关。

因爱国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15年3月27日,在安徽省嘉山县(今明光市)明光镇,又诞生了一个男婴,他的第一声啼哭与其他婴儿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他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父亲―明光镇著名人士汪雨相,清末秀才 、同盟会元老,早年投身民主革命,1904年留学日本,曾任孙中山先生的文书。汪雨相回国后从事教育,是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奠基人之一。他为儿子取名汪导淮(后改名汪道涵),对其人生志向和人生转折有重大影响。汪雨相对爱子寄予厚望,年幼时,便送他到自己创办的明光小学读书。汪道涵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3岁就进入明光中学初中班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群情激愤,抗日呼声遍于国中。消息传到明光中学,学生立即上街游行。汪道涵和同学秦其谷、李正恩等19人还上街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声泪俱下,十分感人。当年10月,他们扒火车到南京参加了对国民政府的请愿示威,要求立即出兵东北,抗日救国。

1931年底,汪道涵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高中部。在南京期间,他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下半年,18岁的汪道涵从南京考入上海交大机械系学习。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籍,思想不断进步,同中共地下组织有了联系。

1933年1月,汪道涵参加革命工作,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上海交大党支部宣传干事、中共法南区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等职务。11月初,他带领几名同学上街散发传单,向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突然,不远处传来刺耳的警笛声。为了掩护其他同学撤退,他站在石阶上向夹在人群中的同学喊道:“你们快跑,不要管我。”说完,他跳下石阶向和同学们相反的方向跑去。其他同学脱险了,汪道涵被军警逮捕了。在上海警备司令部监狱中,他大义凛然,不屈于,严守党的秘密。汪雨相得到儿子在上海被捕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变卖家产,东挪西借,终于筹措5000元大洋前往上海营救。三个月后,汪道涵由父亲保释出狱,之后,被聘为明光初级中学教师。他以此职业为掩护,在家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4年7月,汪道涵与秦其谷、李正恩等人在明光中学校园内秘密成立了一个读书会,组织青年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因时为民国二十三年,故命名为“二三读书会”。

1937年春,汪道涵考入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理学院数理系,插入本科二年级继续读书。是年暑假,他由上海回到家乡,与原读书会的几名成员在汪家协商,成立了“明光抗日救亡青年战时服务团”,由李星北任团长,汪道涵任副团长。同时,还创办了《抗日快报》,组织了“抗日救亡剧团”等,以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救国。 在家乡期间,汪道涵还组织成立了中共明光临时党支部,发展党员。秦其谷、李正恩、李纯儒、戴皋汝、汪乃枢等五位青年学生先后入党。汪道涵为中共明光临时支部书记,李纯儒负责组织工作,李正恩负责宣传工作。汪道涵派李纯儒、汪乃枢到南京寻找中共组织。他们在南京转悠几天,因未能联系上,只好返回。

汪氏父子毁家纾难奔赴延安

汪雨相是进步人士,忧国忧民,汪道涵等人的活动瞒不过他的一双慧眼。他明青年们的追求,并由同情到支持。一天,他对汪道涵说,要抗日救国,光在家乡搞不出什么名堂,必须走出去,学好本领才行。汪道涵听了父亲的话,试探地问:“您的意思是到哪里去呢?” 汪雨相用手指了指西北方向。汪道涵明白父亲的意思,高兴地问:“去延安?”汪雨相坚定地说:“对,去延安!我决定带领全家到延安……” 汪道涵说:“太好了!不过,我还想把临时党支部的成员都带走。您看怎样?”汪道涵的意见和志向得到父亲的赞同和支持。于是,他们决定奔赴延安。

1937年10月9日晚,汪家开了全体成员会,汪雨相正式公开了要带全家人投奔延安的计划,汪道涵具体讲了去延安的理由和打算。10月10日晚,汪雨相、汪道涵父子带领全家、中共明光临时支部成员及家属,共28人,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当时投奔延安的人很多,但基本上是青年学生和热血青年,像汪雨相、汪道涵父子带上全家及亲友的,还是第一个。汪氏父子为抗日毁家纾难,奔赴延安,后来传为佳话。

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紧紧握住汪雨相的手,激动地说:“欢迎!欢迎!我代表边区人民欢迎您的到来。我要在延安为您摆酒接风洗尘。”在林伯渠、等同志的帮助下,汪氏父子等终于到达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

中共中央领导听说明光的汪雨相一家到了延安,亲切地接见了他们。林伯渠亲自设宴给汪雨相接风,并向他敬酒。当林伯渠听说他们为防止意外,在西安将孙子、孙女和另两个孩子送进了西安育婴堂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到了延安后,汪雨相被安排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任秘书长,工作任务不算太重。在延安,老人看到,人人平等,自由、和睦,相亲、相爱,人人有书读,有饭吃,有衣穿,有事做。老人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他从内心佩服,佩服共产党。他为长子汪道涵的选择而自豪、庆幸。

汪道涵到延安后,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学习。在宝塔山下、延河水畔的窑洞里,汪道涵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和统一战线理论,学习游击战争等战略战术。经过半年时间的学习,他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参加新四军到淮南敌后去

1938年春,汪道涵在陕北公学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从延安到达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参加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先后任四支队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团长等职务。

1939年5月19日,汪道涵率新四军四支队战地服务团(7月改为五支队战地服务团)20余人,随苏皖省委委员、津浦路东临时前委书记方毅和朱绍清指挥的新四军四支队八团二营,到达津浦路东嘉山县名镇自来桥。这个镇因在历史上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和在群众中流传的一个歇后语“有病不请医生―自来瞧(桥)”而得名。自来桥位于明光东南约40公里的群山之中,和滁县、来安、盱眙接壤。他们到达这一地区后,立即唤起广大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忱,积极发展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9年6月,汪道涵发展自来桥青年积极分子周正渭、金石、刘仲民、梁化农等4人入党,并成立了中共自来桥党支部,金石担任支部书记,刘仲民任组织委员,周正渭任宣传委员。这是嘉山县第一个正式的中共党支部。此后,汪道涵又派人到白沙王活动,首先成立了“青年抗日协会”,并发展陈功、张玉昆、孙学林、陈永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共白沙王支部。还派人到张浦郢一带开展工作,在那里发展了进步青年宋再潮、杨如新、汪传胜、胡道胜等人入党,并成立了中共张浦郢支部。抗日烽火在皖东盱来嘉边界地区迅速点燃,渐成燎原之势。

10月,新四军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郭述申率支队部到津浦路东。在罗司令指挥下发动了来安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威风。11月间,汪道涵邀请罗炳辉率特务营和话剧团从半塔到自来桥参加军民抗日联欢大会。罗炳辉在会上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揭露了顽固派消极抗日、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言行。随后,话剧团为群众演出了精彩的节目,激起了群众的抗日热潮。

12月底,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到达皖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他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强调江北新四军要东进,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

1940年3月17日,皖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之后,皖东各县相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3月中旬,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聚集10个团的兵力进攻路东中心区半塔集,当时罗炳辉率五支队主力正在路西配合四支队反击桂顽,半塔军民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五支队政委郭述申等领导下,坚守七昼夜,最后在兄弟部队驰援下打退韩德勤顽军,取得胜利。半塔保卫战胜利前后,路东各县顽县长都跑掉了。嘉山、来安、六合、仪征、天长、高邮、盱眙、淮宝八县先后建立政权。4月,成立了路东八县联防办事处。不久,中共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路西迁到路东。

主政民主政府,领导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40年3月中旬在自来桥镇宣告成立,汪道涵出任县长。他负责组建了县政府民政、文教、财政、粮食、军法等办事机构,建立了区乡政权。还组建了县人民武装“嘉山县总队”,亲自兼任总队长,县委书记江平秋兼任政委。总队下辖一个独立营,有4个连的武装。各区设区大队,乡成立中队。到1942年,全县民兵发展到2300余人。民兵根据主力部队作战需要,化整为零,打击日伪军。还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涧溪、白沙王、中嘉山、东西徐、独山、白米岗等近百次战斗。到1942年,参战3800余人次,毙伤敌计5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18挺,长短枪23支,以及弹药、电台等大批军用物资。1940年7月初,汪道涵还组织民兵平息了周屯仓、自来桥一带的地主暴乱,缴获40多支长枪,1支短枪,并召开公审大会,处决了苗五、易怀本等首恶分子。

在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的同时,还组建了嘉山县各界抗敌协会总联合会。这是工、农、青、妇等群众抗日组织的领导机构,主任为丁明志。主要任务是动员和团结各抗日阶级、阶层及民众团体进行对敌斗争。接着,嘉山县农民抗敌协会、工人抗敌协会于1940年春成立。嘉山县青年抗敌协会、嘉山县文化界抗敌协会于1941年1月宣告成立。1941年春,嘉山县妇女抗敌协会成立。

戴锡可是汪道涵的夫人。她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思想进步,于1940年2月参加革命,曾任中共自来桥区区委书记。1940年夏,汪道涵与戴锡可结婚,成为革命伴侣。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汪道涵认真抓统一战线工作,和涧溪、自来桥、白沙王等地的一些地主、开明绅士、帮会的头面人物建立关系,使其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1941年4月,为团结和争取各阶层爱国人士共同抗日,汪道涵主持召开嘉山县第一次参议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县工抗、农抗、青抗、妇抗的代表,参议员有张雪徵、周正渭、许克俊、雷国勋、李贤杰、周鹤元,宋干卿、孙新甫、吴相臣等。汪道涵当选为参议长,何寿之、周鹤元当选为副参议长。

自1941年起,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农民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实行“二五减租”、“三七分租”等,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积极性。1942年1月,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嘉山县决定成立供销合作社。它是群众性的集体组织,群众入股,买货优待,每年分红两次。每区都设立一个供销合作社。此后,县内各集镇都兴办了供销商店。汪道涵还通过他父亲的旧交、大辛庄的富户辛老先生借了5000元大洋,在自来桥创办了一个国营商店,取名利华商店。店门前亲撰一副对联:“利国利民国民宜利,华夏华族夏族光华”,使商店的宗旨更明确。利华商店开业后,物价开始平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为了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还要求各区乡组织变工队、代耕队等。1942年3月,在涧溪、自来桥等地组织了互助组。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发挥,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改善了。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县长汪道涵对根据地教育十分重视。他组织一批人到各乡镇调查了解教育现状。1941年4月8日,在自来桥召开教育动员大会。他在会上就复苏和发展根据地教育事业作了报告,要求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每乡一校或两校”活动。课本一律使用新编的文、史、地、算和农业知识等新民主主义教材,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会后不久,恢复了涧溪、白沙王、自来桥、刘郢、仇集等9所小学。

1941年8月,中共津浦路东区委任命汪道涵为中共嘉山县县委书记,并继续兼任县长。同年底,担任津浦路东八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协助方毅主任工作。1941年12月初,县委、县政府在大许郢主持召开全县新文化动员大会,提倡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文化。中共嘉山县委书记兼县长汪道涵讲话,号召各乡有小学,村村办冬学,人人要识字,大办识字班,广泛开展冬学运动。之后,根据地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嘉山县创办了大徐郢、官山、张浦郢、烟口桥、石坝、桑大郢、戴巷、旧县等8所小学,1600多名少年儿童入校学习。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还组建了“自来桥抗敌剧团”,汪道涵亲自兼任团长,邹玉龙任副团长。剧团紧密配合中心任务开展宣传活动,创作和编演了大小节目近百个,不仅在县内演出,还到淮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半塔集等地进行演出,发挥了唤起大众、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作用。

1943年2月,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后,他仍担任淮南行署副主任,兼任津浦路东专署专员。1943年8月,汪道涵调华中党校学习,一年后续任原职。汪道涵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汪道涵先后任苏皖边区政府财政厅副厅长,建设厅副厅长,华东军区、山东军区军工部部长兼政委,胶东行政公署代主任,安徽省财办主任,杭州市军管会副主任兼财经部部长,浙江省财办副主任、省财政厅厅长兼商业厅厅长等职。在后勤、商业、金融、物资等诸多方面努力工作,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遗余力

新中国建立后,汪道涵先受命赴上海任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业部部长,1950年4月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兼任华东文化用纸管理委员会主任。1951年5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他参与接管官僚资本工厂,整顿工业秩序,恢复、巩固和扩大华东工业基本建设,为华东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时,汪道涵的夫人戴锡可担任上海益民工业公司总经理。通过戴锡可,汪道涵认识了年轻的。从此,他们建立了忘年交和亲密的革命友谊。

1952年8月,汪道涵奉调北京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此后不久,他建议将从轻工业战线调到机械工业战线工作。在一机部的12年间,汪道涵主管机械工业生产、科研院所和对外合作等工作。曾经陪同总理访问苏联,加强同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技术合作与项目引进。他为顺利实施以156项大型建设项目为核心的“一五”计划,为机械工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10月,汪道涵调离一机部,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但他仍心系机械工业的发展。他先后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和荣誉理事长,积极开拓民间科技交流渠道,组织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继续为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期间,汪道涵蒙受冤屈,遭受迫害。1972年初回京后,在一机部情报所工作。当时在一机部工作的同志,仍时常看望尚未恢复工作的汪道涵。重新获得工作机会的汪道涵,此时尚未正式,但他以豁达的胸怀和极大的工作热情致力于机电工业科技情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主持编写的《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8月,汪道涵恢复领导工作,先后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他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积极推动者,也是经济特区的积极支持者。他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广泛调查研究,为推动对外开放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他协助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制定我国发展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方针政策;他关心和支持经济特区的开办与发展;他根据我国首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组织制定实施条例和有关管理办法,推动了国内外经济技术的合作与发展。

1980年10月,汪道涵任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代市长。1981年4月当选为上海市市长,成为1949年以来上海的第五任市长。直到1985年6月,汪道涵卸任,由接任上海市市长。在汪道涵任上海市市长期间,他主持制定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等一系列事关上海重大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先行提出了浦东开发、申办世博会、建设航运中心等重要主张和意见,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美国塔夫茨大学授予他公共管理学名誉博士称号,以赞扬他在上海市长任内的政绩。芝加哥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汪辜会谈开启海峡两岸关系新篇章

1985年7月汪道涵退居二线后,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顾问、上海市经济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等职务。同年12月28日,上海市台湾研究会诞生,他又被一致举荐为名誉会长。在此期间,他心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继续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

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京成立,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提议,中共中央决定将会长重任托付给年高德昭的汪道涵。1992年,他成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与中央对台工作的重大决策与部署。汪道涵晚年担重任,谱写了他一生中最为华彩的篇章。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香港会谈后形成“九二共识”,凝聚着汪道涵的智慧和心血。1993年4月27至29日,汪道涵受权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首次“汪辜会谈”,共同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汪辜会谈”举世瞩目,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首次公开接触商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1月30日,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即著名的“江八点”。

汪道涵努力贯彻提出的八项主张。他站在民族和历史的高度,探索解决两岸关系中的重大政治问题。为扩大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争取台湾同胞对一个中国原则的理解,他提出了“86字箴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尚未统一。双方应共同努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平等协商,共议统一。一个国家的和领土是不可分割的,台湾的政治地位应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讨论。”

1998年10月中旬,辜振甫应邀率海基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和北京,与汪道涵再次会晤,并受到总书记的接见。汪道涵与辜振甫在上海会晤期间达成四项共识,开启了两岸政治对话。

2005年5月,汪道涵在上海抱病先后会晤来大陆访问的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他强调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和平发展难能可贵,民族振兴弥足珍贵。

汪道涵身体力行地贯彻中央“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不辞辛劳地广泛会见台湾各界人士,有政界人物、民意代表、退伍将领、企业家、学者、记者等,人数之多,难以计数。台湾各界人士通过与他的会见,增加了对大陆对台政策的了解,增加了对大陆高层人士的敬佩,也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感情。

海峡两岸关系例4

摘要:本文通过对贸易流量指标分析表明,台湾地区与包括大陆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不平衡的互补贸易关系,对大陆出口依赖明显,对东盟等其他贸易伙伴进口依赖明显,致使台湾地区对大陆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敏感。基于多边阻力条件的引力模型分析表明,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双方经济增长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海峡两岸贸易政策等。“大三通”、ECFA关税减让等政策的效果显著且不断放大,两种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 :海峡两岸;台湾地区;经贸关系;引力模型;贸易流量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99-08

收稿日期:2015 -05 -18

作者简介:李丽(1973 -),女,辽宁营口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E-mail: lili1891@gmaiL C0m

一、文献梳理与评述

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产业垂直分工与贸易的互补性、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一般均衡或局部均衡分析、政策影响等角度研究。吴凤娇和陈炳华运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流向。李非和吴凤娇运用G-L指数和GHM方法对海峡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李非和蒋含明用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了海峡两岸贸易成本。张传国研究了由台商投资驱动的海峡两岸贸易以及由海峡两岸贸易诱发的台商投资之间的关系。刘秀玲利用海峡两岸进出口数据测算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黄庆波和赵忠秀以贸易依存度、贸易竞争指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两岸四地贸易依存关系。王腾坤研究了海峡两岸贸易与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向洪金和赖明勇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就ECFA对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大小进行了模拟分析。

国外学者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海峡两岸及亚太周边地区经贸关系的影响。Hsieh分析了WTO框架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Rosen和Wang用GTAP模型分析了海峡两岸自由贸易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对海峡两岸贸易的影响。Chang等分析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计划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但对于决定海峡两岸贸易流量的双边和多边因素所做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针对海峡两岸“大三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早收计划等重要贸易政策的定量分析还不多见,对大陆、日韩、东盟等台湾地区周边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变化对海峡两岸贸易状况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以台湾地区与大陆等18个重要贸易伙伴1999-2014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以双边贸易流量指标和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为基本分析手段研究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二、理论模型与数据处理

1.贸易流量分析的主要指标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某一类产品k占i国出口份额与产品k在世界贸易额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其中,Xki是i国产品k的出口额,Xi是i国的总出口,Xk是世界产品k出口,X是世界总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的国际比较优势,该指标大于1表示i国在k产业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这种优势越明显。

(2)生产率水平(EXPY)是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对出口国人均GDP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即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乘以该国同期人均GDP,可以计算出某国产品的显性技术含量。在显性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再以i国k产品占该国总出口的比率为基础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可得到一国的生产率水平指标。该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3)区域贸易集中度指数(RIT)。一个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量会有所不同,一般用RIT指数衡量一国对某一国或某一地区出口的相对集中程度。该指标大于1说明该国与特定贸易伙伴的区域贸易集中度较高,进而说明双方贸易关系较为紧密。该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Michaely提出的贸易互补指数通过计算两个国家进出口产品的重叠程度来衡量贸易互补关系,有别于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贸易互补指数的方法,其经济意义清晰,便于横向比较,是世界银行贸易流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的原理并不复杂但计算过程烦琐,限于研究目的本文不详细讨论计算步骤,只给出计算结果。

2.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最早由Tinbergen提出,经过后续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完善,已经成为分析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工具。在简单模型条件下,常用双边的GDP作为引力变量,双边经济中心距离表示阻力条件。Anderson和Wincoop进一步完善了引力模型。他们指出,当贸易双方周边还有其他重要贸易伙伴时,双边贸易流量并非简单地取决于贸易双方的因素,还要取决于贸易双方与其他国家的多边阻力条件。在台湾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东盟、中国香港是近邻,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这种贸易格局符合多边贸易阻力模型的基本假设,因此采用Anderson和Wincoop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分析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考虑引力模型是连乘形式的方程,为便于做回归分析,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对方程系数进行简化、合并,得到以下方程:

其中,TRADEij代表以美元现价表示的双边贸易额.GDPs表示贸易双方GDP的乘积与同时期世界GDP之比,DISTij表示双边地理距离,TARIFFij表示双边优惠关税率,FDISij表示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αn表示常数项及每个指标的系数,ε为误差项。

3.数据来源与处理

各国贸易总量、贸易方向、GDP、人口数据指标取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数据缺失部分根据各国公布的统计资料补齐,2014年世界GDP取自世界银行的预测值。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指标取自台湾地区“经济部”公布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引力模型的地理信息取自法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关税数据取自世贸组织关税在线分析数据库,贸易、GDP以美元现价计算,双边距离单位是千米。关税仅取用税率百分数的数字部分,关税税率值缺失部分遵照关税税率的延续性,沿用上一年度税率,对于关税税率为O的情况,由于对数不能取0,用0. 010代替。

4.样本容量

台湾地区对外贸易高度发达,与全球248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贸易品种涵盖世界海关组织统计的全部22类98章产品,但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区域分布不均匀,与亚太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额的75%以上。依据台湾地区对外贸易部门201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选取台湾地区18个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及重要邻近贸易伙伴的数据为样本,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或地区,选取了1999-2014年共16年的面板数据,有效样本288个。这些国家和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可以代表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

三、经验分析

1.贸易流量指标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根据式(1),以国际海关组织商品分类编码HS -2012两位编码为分类标准计算台湾地区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台湾地区主要出口优势品种有:针织品、化纤、特种纺织品、贱金属制品、机电、影音产品、精密仪器、精密电子、塑料制品等。在这些优势品种中,台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对美国、日本最为明显,其次是对中国大陆,再次是对韩国,和东盟相比则是各有所长,如表2所示。

(2)生产率水平。用式(2)计算台湾地区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全部产品的生产率水平指标。台湾地区的生产率水平(43192)明显高于大陆(8424),略高于东盟(40271),略低于韩国(49403),明显低于香港(114699)、日本(67234)、美国(151376)。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率水平作为一项衡量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贸易活跃、收入较高的国家的分值会高一些。尽管东盟人均GDP远低于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人均收入较高,对外贸易活跃,三国贸易总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70%,产品优势集中,新加坡还是全球收入最高、贸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显著抬高了东盟总体生产率水平指数。

(3)海峡两岸区域贸易集中度。用式(4)计算2010-2013年海峡两岸区域贸易集中度指数,产品分类按照联合国广泛经济类别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划为食品及饮料、工业原料、燃油、资本品及配件、交通工具、消费品等6大类。在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方面,食品饮料、工业原料、初级燃油、资本品零配件集中度较高,加工燃油、资本品、交通工具、消费品集中度较低。在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方面,加工工业原料、资本品、资本品零配件集中度较高,其他品类集中度较低。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中,大陆是台湾地区重要的初级原料和零配件的供应地,双方在加工工业原料、资本品以及资本品零配件相互贸易集中度较高,说明海峡两岸产业内垂直贸易较为频繁。海峡两岸交通工具和消费品贸易集中程度远低于1,说明海峡两岸在这类产品的价格、质量、规格、消费习惯等方面差距悬殊,如表3所示。

(4)贸易互补指数。根据式(4)分别计算1999-2013年间台湾地区与大陆贸易双向互补指数、2013年台湾地区与大陆分产业贸易互补指数、2013年台湾地区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互补指数,结果如表4所示。

2009-2013年间,台湾地区出口产品与大陆进口需求互补指数稳定在80%左右,双边需求匹配度很高,台湾地区进口产品与大陆供给的匹配度平均在60%左右,匹配程度明显低于前者。从产业角度分析,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匹配度很低,特别是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与大陆市场需求之间匹配度只有26%左右,双方农产品互相需求很低或者贸易障碍很大。大陆是台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但台湾地区对大陆的进口互补性很低,表明大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台湾地区市场面临较多竞争或者贸易障碍。海峡两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达到了非常高的互补程度,双向互补性都很强,双边贸易关系紧密,海峡两岸在相关领域可能存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互补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而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进口互补指数明显高于中国大陆,表明台湾地区可能从其他贸易伙伴采购生产投入品加工后出口到大陆。如果大陆对台湾地区重要贸易伙伴实施关税减让政策,有可能直接影响台湾地区在大陆和第三方之间的贸易地位。

在台湾地区与其他贸易伙伴方面,台湾地区与美国、韩国的互补关系比较接近,与日本的互补关系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台湾地区对以上三国的进口互补指数都明显高于出口互补指数,台湾地区进口依赖美、日、韩的供应,而台湾地区出口产品可能在进口国面临竞争或其他障碍。

在台湾地区与东盟方面,双方互补指数较高。台湾地区对东盟的进口互补指数高于大陆,超过83%,接近台湾地区与大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互补关系,说明台湾地区在进口方面高度依赖东盟市场:台湾地区对东盟出口互补指数不到71%,台湾地区出口对东盟的依赖程度相对低一些。

2.引力模型分析

根据式(5)用统计软件STATA 13.O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用豪斯曼检验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Prob>X2=0. 409,结果不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观察随机效应模型各协方差系数,包括常数项在内的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保留全部系数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下面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分析每种变量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1)双方GDP的乘积与世界GDP的比值每增长1%将带动贸易额增长0.744%。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台湾地区“国际贸易局”公布的资料,2013年海峡两岸对外贸易额为1244亿美元,同时期海峡两岸经济分别增长7%、3.7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GDP增长3.900%,即双方GDP相对于世界增长了5.059%,意味着为海峡两岸贸易增长贡献了约为5个百分点(6.800% x0.744)。

(2)台湾地区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每提高1010将带动海峡两岸贸易增长0.170%。2011-2014年间,台湾地区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11.700%,意味着台商直接投资对海峡两岸贸易增长贡献了约为2个百分点(0.170×0. 117)。进一步对16年来海峡两岸贸易和投资流量进行因果分析(Granger分析),结果表明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变化与海峡两岸贸易流量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显著(1%),且贸易流量的时滞为2,意味着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带动了海峡两岸贸易额增长,投资对贸易带动效应在2年后显现。

(3)双边距离每减少1%海峡两岸贸易将增加0. 756%。双边经济距离通常非常稳定,但海峡两岸却有特殊性。如果以海运时间计算,在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以前,台湾地区到大陆海运平均时间为7-9天,海峡两岸“大三通”以后平均时间缩减为3-5天。以海运距离计算,即便以绕行距离最近的日本石垣岛计算,海峡两岸直航至少缩短了260海里(约470千米)距离。尽管“大三通”没有改变海峡两岸地理距离,却缩短了经济意义上的距离,因此在引力模型分析时要考虑这个因素。

(4)大陆对台湾地区实际进口关税每下降1%海峡两岸贸易将增长0.188%。目前大陆平均最惠国关税税率是9.700%,《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根据早收计划,大陆对农产品、化工、纺织、机械等539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产品实施分阶段减税计划,受益产品占当年大陆自台湾地区进口总额的16.100%。早收计划实施一年后大陆对台平均优惠税率下降到8.700%,到2013年优惠品种也扩大至800多项,平均优惠关税税率进一步下降到7.600%。当前,海峡两岸总体关税水平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特别是占贸易额较大比重的液晶、集成电路、化工等产品有望纳入早收计划,将进一步带动总体关税水平下降。

四、海峡两岸贸易潜力及政策的效应分析

1.双边贸易潜力分析

贸易潜力可以用实际贸易额与模型预测值的比值来衡量,潜力小于0.800说明双边贸易潜力巨大,例如政策优势没有得到释放,或者存在其他重要制约因素。潜力大于1.2说明双边贸易潜力释放得十分充分,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减弱,需要引入一定的创新机制才能重新挖掘潜力,居于两者之间说明双边贸易潜力已经得到较好释放,同时也有一定的开拓空间。海峡两岸人世以前,经贸往来受到政治、经济多种因素制约,贸易潜力难以充分释放,潜力指数均不足0.700。2002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相继人世后,双边经贸潜力迅速转化为实绩,贸易潜力指数5年内即下降至2007年的1.660,贸易增长潜力趋于消耗殆尽。2008年海峡两岸就“大三通”达成协议,扩大了贸易潜力,2011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贸易潜力,促进贸易潜力指数持续回升。目前,海峡两岸贸易潜力指数在1左右,贸易潜力已经得到释放同时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的良好状态,如表6所示。

2.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

贸易政策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分析与引力模型直接相关的效应,即“大三通”的运距效应、早收计划关税减让的效应,两种政策同时实施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假设两种政策有和无的四种组合分别计算模型预测值,可计算出运距效应、关税效应、协同效应,结果如表6所示。

(1)运距效应。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大三通”带来的通航便利每年为海峡两岸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40亿美元,2011年以后更是超过200亿美元,为海峡两岸贸易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关税效应。2011年早收计划实施以来,关税减让对海峡两岸贸易的贡献显著,从早期的每年30亿美元迅速提高至91亿美元。可以预见,随着关税优惠幅度进一步扩大,关税减让效应会进一步显现。

(3)协同效应。关税减让和“大三通”两项政策同时实施所产生协同效应每年为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贡献超过18亿美元,2014年达到29亿美元。协同效应的存在说明两项政策互相促进,产生了积极的组合效果。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从生产率指数、贸易集中度、贸易互补指数等指标判断.大陆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重要的中间品进口市场,其重要性超过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其他重要伙伴。海峡两岸中间产品贸易互补性很高,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海峡两岸与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大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台湾地区市场可能面临较多竞争或限制。海峡两岸农产品互补性很低,如果排除农产品贸易障碍或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该领域贸易还有一定成长空间。

(2)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动力。海峡两岸贸易增长不仅取决于各自的GDP增速,还取决于双方在全球经济中份额变化,任何一方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都将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大陆经济长期保持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台湾地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对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投资对贸易带动效应在投资2年后显现。

(3)海峡两岸贸易政策的效果。“大三通”、早收计划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经贸发展,其效应随着时间延续在不断放大。两项政策对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贡献显著,并且两项贸易政策同时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效果超过了单独实施某一种政策的情况。

(4)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的贸易关系。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之间生产率指数相差明显,贸易互补指数较高,双边的产品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可以判断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乃至其他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会比较稳定,对外部政策冲击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对台湾地区而言,美国、日本作为进口市场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作为出口市场的重要性。

(5)台湾地区与韩国、东盟贸易关系。台湾地区与韩国、东盟在生产率指数、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相当接近,三方的优势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大陆或其他贸易大国针对三方实施的差别化贸易政策可能引起较为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从而引发上述国家的高度关注。台湾地区的进口需求对韩国、东盟依赖程度较高,而出口对其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与大陆及美、日、韩、东盟等重要贸易伙伴均处于不平衡的互补贸易关系中,出口明显依赖大陆市场,而进口依赖其他贸易伙伴。这种贸易关系使得台湾地区对大陆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变化非常敏感。

2.政策建议

(1)从维护、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角度出发,应努力维护对台湾地区贸易政策与对其他国家贸易政策的平衡。大陆与某些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有可能影响到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特别是中韩、中国一东盟、东盟一中日韩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中对台湾地区的排他效应不容忽视。在适宜的场合把台湾地区纳入海峡两岸共同参加的区域贸易自由化体系,或者把大陆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优惠贸易安排扩展到海峡两岸贸易政策中,有利于维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平稳发展。

(2)应及时评估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潜力,当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潜力趋于耗尽时应适时出台贸易政策扩大贸易潜力。“大三通”、早收计划等措施迅速提高了海峡两岸贸易潜力并促成贸易潜力向贸易实绩的转化。从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角度出发,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降低总体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壁垒,将持续推动海峡两岸贸易发展。应结合使用各种政策,既能减弱采取单一政策的突兀感,也能获得多种政策结合使用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获得更为理想的政策效果。

(3)改善台商投资环境,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目前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以中小型投资居多,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投资产业以批发及零售业、制造业、银行业、酒店服务业、信息软件服务业等为主。与美、日、欧等地大型跨国投资者相比,大陆台资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较弱,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对政策敏感。因此,改善台资企业经营环境,完善对台商投资的法律保护,形成公开、透明、公平的经营环境,同时注重改善基础设施质量,降低台商运营的综合成本,不仅有利于促进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增长,对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凤娇,陈炳华,应用引力模型评判海峡两岸贸易流量和潜力[J].国际经贸探索,2007, (6):34-39.

[2]李非,吴凤娇.海峡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1):121-128.

[3]李非,蒋含明,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455 -459.

[4]张传国,台商投资与海峡两岸贸易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5, (4):61-67.

[5]刘秀玲,海峡两岸贸易互补性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6):57-62.

[6]黄庆波,赵忠秀,两岸四地贸易关系的依存性、互补性和因果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9, (7):82-87.

[7]王腾坤.ECFA签订对海峡两岸之经济分析与展望[J].理论参考,2009, (7):49-52.

[8]向洪金,赖明勇.建立ECFA对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的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 (1):18-23.

[9] Hsieh, P. L The China - Taiwan ECFA, Geopolitical Dimensions and WTO Law[J]. Journal of Intemational Economic Law, 2011, 14(1):121-156.

[10]Rosen,D.H.,Wang,Z.Deepening China - Taiw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J]. Peterson Institutes for In-temational Economics, 2010,(6):1-6.

[11] Chang,K.I., Hayakawa,K..张国益.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arly Harvest List: Evidence from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J]. JETRO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cs, 2012,(8):2-8.

[12]Michaely,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583.[EB/OL]. [1996 - 03 - 26]. http://elibrary. worldbank. org.

海峡两岸关系例5

会议通过了经推荐、协商产生的178名候选人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新一届理事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国家事业单位、派、人民团体、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部分省市台湾工作办公室、企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召开第一次会议,推举陈云林为海协会会长,聘请张克辉、林丽韫为顾问,推举郑立中为常务副会长、孙亚夫为执行副会长、李炳才为驻会副会长,推举王富卿、王在希、安民、张铭清为副会长。根据会长提名,决定李亚飞为秘书长。

贾庆林指出,通过协商谈判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政策。今年3月下旬以来,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势力及其分裂活动遭到沉重打击,两岸关系发展面临多年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两岸同胞比以往更热切地期盼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恢复两岸协商谈判并取得实际成果,是当前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海协会新一届理事会承担着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海基会进行商谈,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循序渐进,务实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推动两岸协商谈判不断取得进展,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贾庆林希望海协会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对台工作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遵循建会宗旨,认真履行职能,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同心协力,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出重要贡献。

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戴秉国指出,这次会议对于尽快恢复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往与商谈、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戴秉国说,我们应当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协商谈判的进展,历来是两岸关系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海协会与海基会均已表示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联系往来和协商谈判。希望海协会与海基会复谈后,优先协商解决两岸同胞期待已久的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争取尽快签署协议,尽早实施,以满足两岸同胞的迫切愿望。戴秉国还表示,在今后的两岸协商谈判中,双方要维护“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协商谈判的政治基础,搁置一时不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利推动两岸关系取得实际进展,最终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条件,寻求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问题和可能遇到的新问题的办法,还要努力解决两岸同胞交往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充分肯定了海协会十年来取得的工作成绩,希望海协会在新形势下承担起推进两岸协商谈判进程的重要使命。今后海协会要根据两岸关系形势发展和对台工作需要,与海基会就今后协商议题和步骤作出规划,努力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程;并且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寻求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而努力。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海协会的工作,保障海协会职能的顺利履行。

海峡两岸关系例6

本届海峡论坛围绕“聚焦民生,惠泽两岸”议题,设置了开幕式暨综艺晚会和论坛大会、政策研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民间民众嘉年华4大板块25场活动,主办单位多达62家。与首届海峡论坛相比,“第二届海峡论”坛突出了以下4个特点:

一是民间交流。两岸民众共同参与是海峡论坛的一大特点,也是其“民间性、广泛性、社会性”的具体体现。从参加本届海峡论坛的上万名台湾同胞来看,更多的都是来自民间的基层民众,其中来自岛内最基层乡镇、村里的普通民众占了八成,中南部乡亲约占六成,许多人从未来过大陆,打破了去年的8000人纪录。

另外,参与界别更加多元、广泛、齐整,包括了台湾25个县市。活动在邀请工商企业界、文化教育界等界别基础上,扩大邀请闽南族群、客家族群、少数民族和行业代表及民间社团人士:在邀请台湾知名人士、社会精英的同时,邀请更多的台湾基层民众和妈祖、关帝、保生大帝、陈靖姑、开漳圣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众。

二是两岸互动。海峡论坛是专门为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而打造的新平台,凸显平等参与和双向互动。因此,无论是充分展示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设计,还是注重群众流和扩大交流活动受众面的文化产业对接,都让所有参与论坛活动的民众和其他普通民众共享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围,融洽彼此感情。可以说,以海峡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元素为桥,本届海峡论坛处处营造并体现两岸互动、交流合作、多方参与的亮点。

三是基层对接。论坛突出民众参与这个主体,让两岸百姓当主角。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深化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扩大基层参与面,开展基层各界别的对口联谊,促进基层对接常态化,争取形成更多的合作共识和成果。比如,漳州的开漳圣王及部属后裔回漳谒祖进香活动上,4对漳台开漳圣王庙宇对接“兄弟庙”、“义结金兰”,漳州与台湾“十姓百村”成功联谊对接:21日-22日在三明举行的海峡两岸乡镇对流大会,是本届论坛最有特色的两岸基层乡镇对接交流活动:20日-23日的武夷山朱子文化节,也以两岸基层联谊为渠道,开展福建南平市与台湾县市、乡镇、学校的对流。

四是海西先行。把两岸交流愿景与海峡西岸发展议题相结合,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以及一系列中央惠台政策,研讨海西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等举措,充分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两岸航空运输发展圆桌会议、两岸金融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平潭旅游开放开发等3场政策研讨活动,即切中海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议题。

开启两岸民间交流的崭新大门

海峡两岸关系例7

0 引言

“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因此,如何在比较分析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海峡东岸的互动与合作,扩大两岸经贸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实现两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已成为两岸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特征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其经济发展特征为:

1.1 海峡西岸经济区逐步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由2004年的10277.5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8887.27亿元,年均增长13.3%,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经济社会进入加速成长阶段。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一大批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日渐成型。2008年,拥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77个,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5位。社会发展水平总指数居全国的位次从2005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9位;万元GDP能耗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较为稳定。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4.4:46.8:38.8演进为2008年的10.9:51.2:37.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3.5个和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4.4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公有制工业快速增长,工业园区增长极作用显现,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四成,有力支撑经济增长。

1.3 海峡西岸经济区需求拉动稳定增长。投资规模连上台阶,消费需求继续提高,对外贸易持续拓展。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每年上1000亿元台阶,2007年跨过6000亿元跃上7000亿元,2008年上8000亿元,达8787.06亿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长24.2%。海峡西岸经济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4年的3888.3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7290.02亿元,年均增长16.4%。

1.4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来,福建省上下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人心凝聚,合力增强,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4年的11175元提高到2008年的17961元,年均增长12.4%;福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4089元提高到2008年的6196元,年均增长10.7%,城乡人均收入均居全国第7位。

1.5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实践五年来,福建省共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低于4%的控制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2008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完成年度任务;12条主要水系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保持优良,23个城市中有22个环境空气达到二级标准,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均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和辐射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社会和谐有序,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2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的比较分析

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居全球第二,自然资源不足。1949年以来,台湾从最初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大致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年)、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年)和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四个时期。2001年,台湾经济在“信心危机”、产业环境恶化和产业结构缺陷的叠加作用下,陷入二战后以来的底谷,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衰退之大、涉及领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均为二战后以来所罕见,经济出现战后以来的首次负增长(-2.2%)。2002-2007年,台湾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台湾地区生产总值仅增长0.1%,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比较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 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台湾,经济总量的差距明显缩小。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887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8887亿元,台湾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5297亿元增加到2008年27214亿元。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相当于台湾GDP的35.1%上升至2008年的69.4%,提高34.3个百分点。2004-2008年,台湾GDP年均增速(4.2%)约为同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增速(13.3%)的三分之一。

2.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台湾以服务业为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由1978年的36.0:42.5:21.5逐步调整到2008年的10.7:50.0:39.3。二十世纪80年代,台湾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农业、工业比重逐步减少,产业外移趋势明显。到1995年台湾服务业产值比重超过60%,2001年突破70%。2008年,台湾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73.2%,工业占27.5%,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从产业结构差距来看,海峡两岸中小企业的比重均达到95%以上,但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海峡西岸经济区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0.9:51.2:37.9,第一产业仍比台湾高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2.1个百分点。

2.3 福建就业结构较均衡地分布到三次产业,台湾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从福建与台湾的就业结构看,劳动力不断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福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2003年的42.4:27.8:29.8演变为2007年的32.7:35.1:32.2,劳动力在各个产业的分布较为均衡;台湾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2003年的7.3:34.8:57.9演变为2007年的5.3:36.7:58.0,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约占95%。

2.4 资本形成总额是拉动福建经济发展的主体,而台湾经济主要是依靠最终消费来拉动。2007年台湾最终消费率比福建高出25.6个百分点。从福建和台湾的需求结构演变看,共同点是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均呈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41.7%和18.4%上升至2007年的50.4%和21.1%,分别提高8.7个和2.7个百分点;不同点是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一降一升的趋势,福建净出口比重从2003年的5.1%下降至2007年的3.9%,台湾净出口比重从2003年的7.3%上升至2007年的7.6%。从进出口增速看,福建与台湾走势相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福建出口增速持续高于台湾,幅差大多保持在10个百分点左右。福建与台湾均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台湾外贸依存度高于福建。

2.5 闽台两地从业人员薪资之间的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未考虑购买力平价因素,仅以汇率换算看,2008年,台湾工业及服务业年人均薪资(折合人民币为125350元)约为福建(22435元)的5.6倍,与2003年的8.4倍比,差距缩小1/3。分工业和服务业看,福建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与台湾的差距大于服务业从业人员与台湾的差距。2008年,台湾服务业从业人员年人均薪资(130037元)约为福建(28499元)的4.6倍,而工业从业人员年人均薪资(120248元)则约为福建(19077元)的6.3倍。

3 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思考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特点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目前台湾经济转型已经完成,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徘徊期;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处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两岸经济发展均处在战略的新起点上,必须牢牢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顺势而为,海峡西岸更应主动出击,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1 关注海峡经济区的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构成的海峡经济区,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海峡经济区,消除分割两岸的自然屏障和政治屏障的影响,大力发展两岸的经贸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挖掘相互的合作潜力,促进形成海峡两岸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

3.2 加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制定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快两岸的经济发展。一是建立经贸协商合作机制。通过加强两岸经济协作,广泛开展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等多元化联合与协作,进一步建立有效的民间经贸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两岸城市领导人的交流与协商,共同谋划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二是调整充实涉台经贸政策。要围绕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涉台政策措施,着力先行先试,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涉台政策,努力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优势和推进机制。

3.3 推进海峡两岸产业结构的互补和西岸产业结构升级。两岸产业结构互补必须建立在西岸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闽台农业合作。通过主动承接台湾向岛外转移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基地,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二是尝试台湾制造业的转移,建设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制定规划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极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依托中心城市建设福州、厦门、泉州等物流节点和一批现代物流中心。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两岸旅游资源。

3.4 促进两岸金融合作交流。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减少因人民币和新台币不能直接兑换而造成的损失;发展对台离岸银行业务,便于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和投资结算;加大对台商的资金支持力度,为台商投资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更好的为台商服务。同时要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鼓励台湾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基金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海峡西岸合资设点。

3.5 发展两岸直接“三通”。按照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两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建立快速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以国际港口、国际机场、大型客货场站和口岸为枢纽,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为骨架,以普通公路为网络,建成联通长三角、珠三角、辐射内陆的现代公路网体系,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交通内接祖国大地,外联台湾宝岛,形成连接台湾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而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大运力快捷铁路运输通道。

参考文献

海峡两岸关系例8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近年来有关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讨论不断增多。依目前形势看,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与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高速公路或铁路,面临许多障碍,尤其是政治方面的障碍,但长期观察,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峡隧道与高速公路并非不可能。终有一天,建设海峡两岸海底隧道将会成为两岸共识,若能在未来实现,届时阻隔两岸的台湾海峡将天险变通途。

中华民族新梦想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海底隧道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尤其连接英国与法国的英吉利海峡隧道于1995年建成,大大缩短了英国与欧洲的距离,加快、加深了英伦半岛与欧洲的经济社会融合。

海峡两岸尽管分割、分治上百年,中间只有短短的数年统一时间(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到1949年败退台湾),但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与民族富强一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就不断有人提出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据台湾媒体报道,1948年夏天,台湾大学生提出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提议,希望将台湾与大陆连接起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大陆也有人提出要修建连接台湾的海峡隧道建议。在海峡两岸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这种偶尔的提议与设想很难受到关注,自然不会引起足够大的反响。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建设台湾海峡隧道的设想再次被提议,而且逐步引起海峡两岸的反响与关注。

1996年,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工程专家吴之名远赴欧洲考察于1995年建成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随后,他发表了《英吉利海峡隧道工程的经验教训和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一文,很快引起海峡两岸学者与媒体的热烈回应。随后,台湾海峡隧道论证中心应运而生,各种关于台湾海峡隧道的研讨会相继召开,其中福建省就举办了多次“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学术研讨会”,探讨台湾海峡隧道的相关论文相继发表,建设台湾海峡隧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工程议题。

三种海底隧道方案

经过海峡两岸专家长达十多年的研究论证,初步确定了三条可行的海底隧道方案:北线为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中线为福建莆田到台湾苗栗;南线为福建厦门到台湾嘉义。在上述三种方案中,专家更倾向地质条件稳定、距离最短的北线方案。

北线海底隧道由福建福清经平潭岛到新竹市,采用桥梁与隧道相连接的方式,总长144公里。其中,福清半岛小山东岛到平潭岛娘宫段为跨海大桥,平潭到新竹为海底隧道,其中隧道海底部分长125公里,陆地段长19公里。专家评估认为,北部隧道经过地区海底地质结构稳定,未发现断裂带,也未曾发生过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现今地震流动属中性,频度较低,平均水深为60米左右。尤其是这一隧道两端分别与省会城市福州与台北市较近,较具经济效益。中线起于福建莆田笏石,经南日岛至苗栗,全长128公里,位于福建与台湾中部地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水深超过70米,不如北部线路理想。南线福建厦门经金门、澎湖岛至台湾嘉义海滨,跨海总长207公里,其中海下174公里。可将福建厦门、金门、澎湖与台湾本岛连成一线,有着特别的经济意义,但地质条件复杂,线路最长,投资最大。

上述三条台湾海峡通道建设的建议,若能在未来实现,也就意味着国务院提出的海峡两岸高速公路的实现。这是海峡两岸共同期待的台湾海峡通道发展远景。

如果投资兴建台湾海峡海底隧道,造价巨大。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53公里,只有台湾海峡隧道最短距离约150公里的三分之一。按目前世界海底隧道造价每公里27亿元人民币计算,未来可能会增加到每公里50亿元,台湾海峡隧道直接造成约需7500亿元人民币(也有专家预计为4000亿至5000亿元),加上其他经费预算,估计总造价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就海峡两岸经济实力而言,由海峡两岸共同负担兴建,通过政府、民间等多方筹集资金并不困难。尽管投资总额巨大,但每年的平均投资额则相对较小,两岸分摊就更容易一些。海峡隧道建成后,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非常巨大的。建成后,海峡两岸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员、货物、车辆往来将会十分频繁,仅一年间人员往来估计会超过数千万人次,真正实现海峡两岸货畅其流,物尽其利,人尽其便的目标。尤其是兴建过程,可能持续十多年,需要大量的资金、物力、原料、技术与人力的投入,对台湾基础建设工程与整体经济的拉动是非常巨大的,可让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至少增加1.5个百分点。

海峡两岸海上通道的打通,不仅加快两岸经济一体化与社会一体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两岸政治融合,在客观上可有效遏制“”分裂活动,对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两岸高速公路规划

在现阶段,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仍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中央政府对此表态尽管十分谨慎,但仍透露出较为积极的态度。1996年4月,大陆方面曾明确表示,“对于建设跨越台湾海峡的桥梁或隧道工程,在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前提下,会考虑实施建设问题”。

目前大陆已将海峡两岸交通网络建设纳入全国公路交通网规划方案之中。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提出北京到台湾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代号G3,简称京台高速,起点为北京,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终点为台北,全长达2030公里,全封闭,全立交。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在京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纪录》,其中包括了京台、昆台(昆明一台湾)两条高速铁路建设计划;福建规划2010年起再建1200公里铁路,其中包括京台高速铁路建设,计划以海底隧道方式厦门入海,抵达台湾。

2009年3月两会期间,原铁道部负责人在两会上表示希望修建大陆至台湾的铁路,再次引起关注。据悉,这是大陆方面推动的“369海峡铁路网”中的两条线路,即“北京-合肥-福州-台北”铁路和“昆明-漳州-厦门-高雄”铁路。这两条铁路均为电气化双线铁路,时速为200至300公里的快速铁路。预计“369海峡铁路网”在2015年完成,届时总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总投资3500亿元人民币。2008年9月,京台高速铁路的北京至福州段已经开始建设,建成后未来将考虑选择海底隧道的方式,让火车抵达台湾。

台湾海峡隧道的建设尽管受到两岸民间的热烈讨论,大陆也有明确的表态甚至政策上的规划,但要建设连接海峡两岸的海底隧道,需要台湾方面有明确的意向,需要海峡两岸的共同协商,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在目前岛内蓝绿对立的政治结构下,台湾海峡隧道仍属十分重大而敏感的议题,岛内很难达成共识。同时,在现阶段海峡两岸关系现状下,重新上台执政的当局,对兴建台湾海峡隧道也没有迫切性,也不愿就这一可能引起政争的议题进行规划。

对于大陆方面的海峡铁路与海底隧道的规划,台湾方面非常低调。2009年3月初,台“行政院”官员表示,对大陆提出修建跨海铁路的建议“毫无所悉,也无评论”。台湾方面表示,如此浩大的工程,势必有更多政治、安全甚至“国防”方面的考虑,短期内不会考虑,也不会讨论。现在不讨论,不等于未来不讨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形势的变化与两岸交往的增多与更加密切,不排除条件成熟时,两岸就此展开协商与讨论,甚至达成兴建共识。

率先启动金厦跨海大桥建设

海峡隧道建设或京台高速铁路、昆台铁路建设或福州一台北、厦门一高雄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的跨海大桥建设是实现海峡海底隧道的重大工程之一。

金厦大桥是由金门县政府率先提出的政策主张。金门县政府认为金门与厦门有着广泛的经济往来,但交通不便,为促进两地经济合作尤其是振兴金门经济,提出三套方案建设金厦大桥:一是由金门县五龙山经福建角屿、小嶝岛、衔接到大嶝岛,全长10.3公里,预计工程投资经费为112亿元新台币;二是由金门五龙山直接连接大嶝岛,全长8.6公里,预计投资经费101亿元新台币;三是由五龙山衔接泉州市莲河地区,全长11.4公里,预计投资经费132亿元新台币。大桥建成后,金门可直接开车到厦门,较目前“小三通”70分钟时间的船程可节省一半时间。

海峡两岸关系例9

众所周知,大海的海面可以一平如镜,也可以波涛汹涌;宽广深邃的大海既可游弋也可潜航,甚至能够飞越,但就是不能在海面上划线、立桩、竖铁丝网。凡海上划出的“线”,一般都是政治的产物,如领海线。而台湾海峡横亘于大陆与台湾之间,长约180海里,宽70~160海里,最宽处也远未至400海里。整个海峡都属于中国的管辖海域,在政治意义上原本应该是“干干净净”的,但却在这个海峡上存在着一条“中线”。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开始协防台湾,但为防止当时的当局将其拖进与大陆的战争中,1951年与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中划定了一条台湾海峡“中线”,规定美军协防范围在“中线”以东,美舰机一般不越过“中线”进入海峡西侧。因而这条台湾海峡“中线”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条军事分界线,并约定俗成地成了台海地区的一条海上活动限制线。其实,在台湾海峡地区,并不仅仅只有海峡“中线”这一条限制线,还曾有很多其他限制线与限制区域。如金门、马祖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区也都划有“中线”,在所有大陆沿岸海域的台湾“外岛”都划有距离不等的警告区、驱离区、摧毁区。说到底,台湾海峡“中线”就是美国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就像当年越南的北纬17度线、朝鲜半岛的“三八”线以及朝韩海上分界线一样,是美帝国主义给这些地区留下的“后遗症”。

无形的台湾海峡“中线”把台湾海峡分为东西两块。这条本不该存在的“中线”对两岸关系、海峡地区的海上活动造成了实际的影响。由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比,尤其是海空军力量对比明显呈现出敌优我劣的态势,人民海军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沿岸,舰船通过台湾海峡大多需要在夜间靠近大陆近岸海区隐蔽分段航行。在台湾海峡斗争形势有所改变时,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略有缓和后,为防止台海地区发生不必要的军事冲突,大陆方面对海峡“中线”仍采取了较为克制的做法,军事活动基本上不越过“中线”,也不进入台湾岛的“外岛”禁止进入的特定范围之内。大陆的执法船、公务船、海上搜救力量通常也不越过“中线”开展活动。

台湾海峡“中线”原本是“虚”的

台湾海峡“中线”并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线”在划定之时,仍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之下,本身也并没有什么消极含义。事实上,舰机活动并不受这条“中线”的制约,且不说台湾军队持续多年的“外岛”运补和班机飞行,就是在作战活动上,舰机、小股武装匪特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都随意越过台湾海峡“中线”对大陆沿海地区进行袭扰、窜犯和破坏活动。上世纪60年代,在台湾海峡发生的多次海战都是在“中线”以西进行的,如著名的“八二三炮战”、“八六海战”、“祟武以东海战”,等等。

政治上的划线必须以共同承认作为存在的前提,否则就不具备实际意义。台湾海峡“中线”是一条从来没有被两岸公开和正式接受的“虚线”,更多的只是一条心理上的限制线。在两岸的日常军事活动中,其实并没有一条“神圣”而不可逾越的“中线”。如两岸在掌握沿“中线”航行过往台湾海峡的外国舰船的情况时,一般会派出舰艇在有利的一侧进行监视,如果有必要,都会越过海峡“中线”。

台湾海峡“中线”若成为实线就必然是火线

主张将台湾海峡“中线”实线化的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年退踞台湾岛的残余力量依仗海峡求得喘息,实化“中线”的意义在于强化其台湾海峡屏障的作用。但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尤其是上台后,这条“中线”逐渐被分子利用,成为所谓“一边一国”分界线的“法理依据”,对我一国两制和平解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任何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实际行动都将意味着战争。台湾海峡实线化即划界化就是分裂国家。实线化并不能形成一条保障“偏安”的城墙,更不会成为保证“”的龟壳,而一定会成为一条激烈战斗的火线。

海洋不同于陆地,在军事意义上,海域只能控制,不能占领。而控制海洋的基础是军事实力。目前,大陆已具备较为优势的海上控制能力,不要说远程弹道导弹能打很远,就是战术武器,如岸基反舰巡航导弹,从大陆沿岸发射,其射程也能够覆盖整个台湾岛及其周边海域,控制台湾海峡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事实上,台湾海峡只能是中国走向海洋的通道和大门,而不会成为绊脚石。区区台湾海军怎么可能挡得住人民海军前进的步伐。即使台湾倾全岛之力与大陆进行军备竞赛,又能有几分胜算?想要通过一条虚无的台湾海峡“中线”与大陆搞对抗,岂不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台湾海峡“中线”只会越来越模糊

海峡两岸关系例10

一、深刻论证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的态势,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区域经济整合的理论架构。

作者从地缘政治的走向研究出发,认为随着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实现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趋势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将处于亚太地缘经济格局中的中心地位,台湾是中国地缘战略的制高点,并详细分析了全球区域经济整合浪潮和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区域经济整合的形式、机制和发展模式等观点,并实证分析了亚洲和中国区域内部经济整合的特点与动向。这些理论内容分析透彻,内涵深刻,又前瞻性地探讨了区域经济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内涵。

二、全面比较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拓展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提供了新依据。

自2004年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福建充分发挥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为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海峡西岸经济区由此也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又一重要的增长极。作者在书中围绕经济整合是经济区形成的标志这一基本分析前提出发,从发展战略定位、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发展、创新能力等多角度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部其他区域的竞争合作关系,并实证比较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实力,为准确理解和全面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翔实的分析依据。

当前,两岸经贸关系在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上,总体上正在实现正常化与一体化发展。福建作为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先行先试的重要区域,将继续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构筑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作者认真总结了福建与台湾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作为空间,并在ECFA框架下提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整合的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内容翔实丰富、视野开阔、逻辑合理,符合当前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实际。

海峡两岸关系例11

一是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在邀请台湾各县市代表、工商企业界、文化教育界等界别代表的基础上。扩大邀请台湾基层民众、中南部乡亲、少数民族同胞和行业代表、民间社团人士以及妈祖、关公、保生大帝、陈靖姑、开漳圣王、延平郡王等民俗信众参加:

二是两岸交流主题与海西发展议题结合。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研讨海西率先探索、率先实践的举措,充分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海西先行先试:

三是文化交流。活动内容设计上更加突出文化内涵,充分展示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产业对接,注重群众性文化交流,努力扩大交流活动的受众面。让所有参与论坛活动的民众和其他普通民众共享文化盛宴、感受交流氛围、融洽彼此感情:

四是基层对接。突出民众参与主体。让两岸百姓当主角。通过论坛活动,深化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扩大基层参与面,开展基层各界别的对口联谊,促进基层对接常态化,争取形成更多的合作共识和成果。

开幕式

6月19日19时30分,第二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宣布论坛开幕。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大陆方面32个主办单位对论坛开幕表示热烈祝贺,对台湾方面30个主办单位给予的合作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前来出席论坛的两岸各界兄弟姐妹们表示热烈欢迎,向海峡彼岸的广大台湾同胞们致以诚挚的祝福。

说,海峡论坛是两岸交往史上的创举,今年的论坛参加民众更多,界别更广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海峡论坛是两岸民间各界的大聚会,是两岸基层民众的大交流,更是两岸血脉亲情的大融合。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我们已经实现了两岸的通商、通航、通邮,但除了“三通”,我们还要让两岸心灵相通、感情相通、命运相通,真正把两岸民众的心联结在一起,把两岸民众的力量汇集在一起,把两岸民众的意志凝聚在一起,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开辟两岸关系的美好未来,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代表中国前来参加论坛的副主席、嘉义市市长黄敏惠在开幕式上致词时说,今天海峡论坛正式开幕了,充满了更深入、更多元的声音。这个平台就是留给大家表达意见的最好的开始。每个人的热情就是最让人感动的。我也特别代表所有参与这次论坛的台湾朋友,感谢大陆方面给我们热情接待。人民是推动历史最重要的力量,希望海峡论坛成为两岸民众大交流一个新的开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会长梁国扬,以及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等两岸各界人士共8000多人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主持。

“中华情・海峡缘”综艺晚会

6月1g日晚,开幕式后,6位两岸知名主持人的闪亮登场,拉开了“中华情・海峡缘”综艺晚会的序幕,为第二届海峡论坛的顺利召开献上了一份重重的厚礼。

只见厦门会展中心二期H、K、L厅组合的大型舞台,被一道1O米高的视频墙180度地环抱着,非常大的LED高清彩幕上,“这边是武夷山,那边是阿里山,此山连着彼山”,_上来就吸引了无数眼球,给人以非常震撼的视觉效果。视频墙上方在无限的黑色底衬映照下“中华情・海峡缘一一金桥之夜”一行红色行草的艺术体显得格外耀眼夺目。视频墙前下方,是继去年首届海峡论坛综艺晚会的变形钢琴之后,今年特意采用的中华巨轮、码头、风帆、椰子、海浪、海风等充满海洋基调的形象符号。使人在炎夏的夜晚欣赏整台晚会,不会闷热,只会时时感觉凉爽的海风拂面而来。

开场舞蹈欢快俏皮的闽南语童谣《丢丢铜仔》,由大陆女歌手陈笠笠与来自台湾的踏西男孩,用闽台两地共通的乡音乡调,唱出了对此次跨海赴会的台湾乡亲的殷切欢迎:紧随其后的闽南语歌曲组曲《海海人生》、《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更是深入人心,现场的两岸嘉宾,忍不住地跟着节奏打起拍子,轻声唱和:舞蹈《罄鼓萦楼》,将晚会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在“年年好,节节高”的客家民谣声中,气势磅礴的永定土楼在LED上壮观呈现,把观众带到客家独有的劳动场景中:而来自台湾世新大学拉拉队的清凉辣妹们,用精彩的竞技拉拉操表演,让大陆观众感受了一把台湾辣妹的风情……

“一样的大地,一样的天空,你我未来命运相与共……一样的血液,一样的光荣,心中拥有同是一个梦。”伴随着《同是一个梦》歌曲,来自台湾的刘立行告诉大家,他是第六届“和平小天使”:来自福州的陈思仪告诉大家,她是第十二届“和平小天使”。“想当年我才小学六年级,现在已经是个大学生了。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和大陆‘小天使’一直保持着联络。相信这么一个深具意义的交流活动,一定能在每位’小天使’心中种下和平的种子,并在未来开出美丽的和平之花。”站在台上。刘立行大声说出期许。走到台下19岁的陈思仪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刚刚去过台湾,结交了很多台湾小朋友,而且这次她们又相聚在第二届海峡论坛上。

伴随着欢快的民族歌曲,南投仁爱中学的25名台湾少数民族学生身着鲜明的服饰奔向舞台。来自台中县的高金素梅文化团队用一曲《分享庆丰收》唱出了大家的心声。也把现场气氛推到最high!高金素梅兴奋地说,“很明显,两岸之间不管经济、文化还是旅游方面,都大大增进了,我相信第二届海峡论坛会更好所以我们带来了《分享庆丰收》。”高金素梅团队的秘书长张俊杰则向记者透露,这次来参加海峡论坛活动的南投仁爱中学25名台湾少数民族学生,就是他们“台湾原住民多族群文化交流协会”今年2月启动的,在台湾实施“希望工程”中17个学校中的一个8月他们还将带岛内的“希望工程”学校学生与大陆的“希望工程”学校学生一起相聚上海世博。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与台北新剧团团长李宝春联袂演出的京剧《长生殿》,成了晚会的又

一大亮点,再谱了梨园新佳话。早在1947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与李少春曾在上海携手表演过一出《四郎探母》,轰动上海滩。如今时隔53年,子承父业的梅葆玖与李宝春跨越时间的距离,在海峡论坛开幕式上实现了首次合作。“我们的父亲63年前有过合作,此次跨海合作是再续前缘,更是两岸文化交流走向深化的一个侧面。”梅葆玖说。

全长约一个多小时的晚会,处处皆见的是闽台风情、两岸情深。10多个表演节目中,台湾演员表演和参与的就有10个熊天平、伍思凯、罗志祥、陶等台湾艺人依次登场。两岸歌手一唱一和,大陆、台湾艺术元素巧妙衔接,可谓星光璀璨、相得益彰。

在台湾名歌手蔡琴深情款款唱出《今宵多珍重》后,宋祖英以一曲《踏歌起舞》为晚会画上圆满句号:喜洋洋,情真真,意浓浓,乐陶陶,笑容容,步步高。你自豪我自豪,携手共创那美好幸福……

海峡论坛大会

6月20日上午,第二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海峡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致辞。

受总书记的委托,贾庆林代表中共中央,对第二届海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海峡论坛是由两岸同胞共同打造、旨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论坛的主题“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本届论坛的举办,是当前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体现,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写照。

贾庆林指出,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得益于两岸双方抓住难得机遇,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增进互信,排除干扰,平等协商,推进合作。更重要的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符合两岸民众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两岸同胞普遍认同和有力支持。我们应该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巩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同时,还应当着眼于今后逐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在反对“”、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

贾庆林表示,两岸由长期隔绝到交流往来,各领域合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民间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今天,支持两岸开展平等协商,赞同两岸加强互利合作,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实践充分证明,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增进同胞感情、扩大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

贾庆林说,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是两岸同胞,动力来自两岸同胞,成果也惠及两岸同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事业,需要两岸同胞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特别是两岸正在积极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必将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更加积极有力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贾庆林说,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只要两岸同胞进一步密切交流互动,消除各种疑虑和误解,就能够不断凝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为携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贾庆林强调。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理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两岸交流,应当以两岸同胞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增进同胞感情和提升福祉为归宿。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没有地域之别。希望两岸各界民间团体发挥更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两岸民间交流拓展新领域、开辟新渠道、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形式。我们热诚欢迎广大台湾同胞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了解,增加与大陆同胞的直接接触。我们也鼓励更多的大陆民众到台湾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地区和基层民众中去,真诚与台湾同胞交朋友,认真倾听台湾乡亲的心声。两岸同胞完全应该常走动、多往来。大家以诚相待,彼此交心,走亲访友做生意,交流合作促发展,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中国副主席、嘉义市市长黄敏惠在发言中代表对第二届海峡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她说,近年来,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共同努力,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新局面,深获海内外高度肯定。两岸经济互有优势,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创双赢。热忱欢迎大陆同胞多到台湾特别是台湾中南部交流访问,通过扩大、深化两岸各界、基层的大交流,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在发言中说,希望两岸交流今后朝三个方向做出进一步努力:一要更加广泛,不断扩大参与,跨越地域和界别,跨越党派和意识形态。要鼓励两岸交流的范围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交流对象从政经各界向社会基层深入、交流地点从城市向乡村、从北部向南部延伸。参与交流的同胞越多越好,交流的领域越广越好,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要更加深入,不断充实内涵,既要求同存异,更要聚同化异。希望两岸同胞在交流中进一步敞开心扉、坦诚相待,通过交流加深相互理解,营造良性互动,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三要更加持久,不断保持势头。交流不是一时一事。重在可长可久。希望两岸各界积极创新交流方式,打造更多符合自身特色、体现本地优势的交流平台。在两岸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机制化的交流格局,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高雄市议会议长庄启旺在发言中说,近年来,两岸关系持续改善发展,交流互动频繁。2008年12月。两岸在相隔一甲子之后正式开启大三通,两岸人民的往来更为便利。两岸交流互访是增进两岸人民情感最好的方法,希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日签署,希望台湾南部加强与大陆各地的交流合作,希望海峡论坛越办越好。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在发言中说。海峡论坛是百姓的论坛、民众的舞台,是两岸同胞深化亲情、增进友情、密切感情的平台。福建将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厚植两岸经济合作基础:着力先行先试,密切闽台交流合作,积极探索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益经验:坚持对台优先,完善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台湾同胞利益。福建与台湾有着独特的“五缘”关系,热忱欢迎台湾同

胞常来常往,共同努力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湾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林秉彬在发言中表示,两岸中小企业各有所长。应加强交流合作,共谋发展。中国民航局局长、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名誉理事长李家祥在发言中表示,两岸航空运输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使两岸同胞往来更便捷,两岸经济合作更紧密。今后,将逐步扩大两岸航线,增加航班,推动航空公司降低票价,推进闽台空中直航等先行先试,为两岸同胞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邓亚萍,台湾中华两岸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林国良,台湾观光协会会长周庆雄。福建漳州龙海市角美镇镇长江龙辉,台东县池上乡乡长林文堂也在大会上发表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杨崇汇、陈云林、黄小晶、李毅中、宋秀岩、梁国扬、林军、梁绮萍,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秘书长秦金生,无党团结联盟主席林炳坤,人民最大党主席许荣淑等两岸嘉宾共1700多人出会。

台湾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海峡论坛

与第一届海峡论坛相比,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乡亲从8000多人增加到本届的1万多人,包含台湾各界别、各行业、各县市,其中基层人士占到80%,来自台湾中南部的约占60%。另外,53家台湾媒体的77名记者报名采访报道第二届海峡论坛,是迄今为止福建历次重大活动接待台湾媒体和记者人数最多的一次。

“海峡论坛是一个包容各种声音的大舞台,所以我才有勇气亮开嗓子唱歌。更想不到的是我的歌声得到了全场千人两岸同胞的共鸣,大家共同唱了起来。”到厦门参加第二届海峡论坛的中国副主席黄敏惠如是说。在参加活动的几天里,她始终仍忘不了在论坛开幕式上情不自禁展喉高唱的经历,“在台湾我都很少唱歌,但在气氛那么热烈的现场,我很自然地就想唱,就唱起了《高山青》。”

黄敏惠说:“这次海峡论坛的普及性、深入性、广泛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已经构建起两岸民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对于两岸日益热络的民间交流。黄敏惠认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过去都是以政策推动交流居多,但现在民间的力量则越来越突出。她说:“本次海峡论坛邀请了更多台湾中南部基层的社团和乡亲一起交流,而且越来越有深度。让更多的声音能从基层不断发出,展现多元的力量,是我们向大时代迈进最重要的动能。”

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表示,本届论坛大会上贾庆林主席和主任都表示希望两岸交流更加广泛,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因为两岸不能仅仅是经贸、文化等交流,扩大民众交流也非常重要。“两岸推动民间交流的努力现在还像是在堆积木,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就会形成宏大的金字塔。”郑又平形象地说。

“乘坐松山机场的直航航班过来,很快就到70”来自花莲的“台湾原住民永续发展协会”会长林静玉说,“听到的是亲切的闽南话,交流沟通没有任何障碍,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林静玉热情地向大陆朋友介绍台东的风土人情,她希望通过这个民间的“发声”平台,两岸人民之间能够更好地加深了解。

此次海峡论坛比首届新增10个交流界别,劳工界是其中之一。台湾中华劳工联盟总会理事长侯彩凤出席论坛活动时表示,此次台湾中北南的劳工都有代表应邀前来参加,两岸民众尤其是劳工对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很期盼,此举能让劳工生活得到改善,将实现两岸双赢。

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秘书焦钧,期望更多品质佳的台湾水果能销到大陆,“海峡论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民间平台,让来自两岸的业者能够直接交流。对于农民的蔬菜水果销售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坦诚、直接、民间”――台北市议员陈彦伯如此评价此次论坛,“双方都能坦诚地承认过去的隔阂,并着力解决两岸的民生问题,对日益密切的两岸关系来说,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什么都能解决。”台湾侨联的廖俊杰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将两岸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联系起来,组织起来,发展起来。

率领50名基层乡民前来赴会的台湾乡镇市民代表会联合总会秘书长刘冠雄说,此行促成117对两岸基层乡镇实现对接,论坛后各对口乡镇将自行进行后续交流,密切联系,促进感情,这有利于促进两岸农业交流的发展。和他有同样观点的还有阿里山乡党部民众服务社理事长许荣镇,也是富顺制茶厂合伙人的他说:“我们基层的是两岸民间交流、投资、旅游观光、农业技术交流这样的经济议题。虽然政治归政治、民间归民间,但相信民间的交流会融化政治的僵硬。”

台湾快乐联播网行销负责人廖凤彬连续参加两届海峡论坛,首届他只身前来,本届则带团而来。他说:“去年同行多持观望态度,但今年大家都乐意来,主动来,因为看到第一届海峡论坛带来的优惠措施得到了落实,开放尺度大,方向正确。”“台湾向前行”节目主持人张孟崇表示。台湾民众参与态度的积极、主动,表明台湾主流民意对海峡论坛这一基层交流平台的认同,两岸民间交流得到全方位发展,对于两岸关系健康前行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