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保险专业论文

保险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7 19:21:28

保险专业论文

保险专业论文例1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保险专业论文例2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保险专业论文例3

关键词:保险机构法人治理保险中介市场

保险机构是指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根据保险公司的委托,向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手续费,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专门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

一、保险机构发展现状

1.保险机构是保险中介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保险机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底,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批准成立的保险机构121家,截至2008年3月31日,保险机构已经达到1752家,占到保险中介市场的74.71%。

2.保险机构连续几年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05年,全国保险机构累计全年亏损3572万元。2006年,全年亏损2361万元;2007年,全年亏损4830.08万元(图1)。

3.保险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初步建立。截至到2008年1季度末,保险专业机构共设立2105家,退出353家,进入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27家,退出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8家。

二、保险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比例较低。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保险机构是与保险市场同时产生、共同发展起来的,但是在我国保险机构规模小、效益差,相对于我国巨大的保险市场和快速发展的保费收入,保险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寿险市场,保险机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比较低。

2.保险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尚不规范。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一些保险机构缺乏成熟的经营理念,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而是放在不正当的经营手段上,市场调研、客户分析、内部制度建设、人员选聘培训等基础性工作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

3.保险机构专业化优势不明显。《保险机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保险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可以经营的保险业务。《二八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08年3月底,我国保险机构持证率为76.35%,虽然高于全国保险中介机构平均71.96%的持证率,但仍然和专业化服务的要求不符。

三、我国保险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保险机构的发展,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提高了保险市场的运作效率,促进了保险产品的销售,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保险的需求,是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及时解决和完善,为保险机构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

1.加强监管,营造保险机构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我国的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底子薄固然是事实,但是可以不断借鉴国外市场成熟发展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保险制度,为保险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监管部门进一步促进保险相关法则和政策的完善,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股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内控机制,确保保险机构的规范运作,对保险机构的经营进行严格监控,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要求,继续扩大保险机构市场准入,推进市场竞争。

保险专业论文例4

二、网络保险专业化经营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

(一)保险风险与操作风险由于专业网络保险公司专注于开发出服务互联网创新型的保险产品,大多数产品都是业内首创。而这些保险产品没有任何现存的相关数据可以做完全的定价支撑,因此产品定价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的定价不足的风险。且专业网络保险公司的业务交易都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服务于大量的互联网客户。由于必须对外网提供系统接口,存在着更高的数据安全风险。因此在产品开发时,保险公司要注重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尽可能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建立数据模型后,及时反馈并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在新产品推出的初期,设置相对较短的保险期间来控制风险,并采用相对保守的定价策略,经过实验试点后,再逐步优化产品定价和推广。同时采用云计算模式的电子商务系统等应用系统,来备份数据及建立信息系统重大突发性事件紧急预案,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

保险专业论文例5

保险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特殊行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国外相比,由于保险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制度、管理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诸多因素招致了少数保险行业人员目前职业道德水平偏低。[1]保险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也屡有发生,使得保险行业的形象和信任度在我国社会大众心目中受损,诚信度逐年呈下降趋势。众所周知,高校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是保险行业未来的新生代主力军,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是保险行业和谐可持续发展之需。

(二)是保险行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之举

一直以来,保险行业重保费轻管理,对广大员工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保险业的职业道德形象难以提升。调查发现,除保险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误导消费者的情况外,还存有理赔时频发的解释权纠纷等。为了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少保险企业都采取措施,通过“内外兼修”来重塑形象。为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效运行,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保险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开始注重了对广大员工素质的培训工作,然而学者王华江指出:我国现有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各个保险公司侧重于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销售技能及专业知识,忽略了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所致。为此,要搞好保险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要举措就要注重提升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是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立业之基

保险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将和本专业相结合,从事保险行业工作,到保险企业或公司去大展宏图、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可见今天的在读保险专业的大学生就是明天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恩格斯曾说过“每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因此,注重加强对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教育他们“德是立身之基”、“商重利、义当先”,要在保险行业取得长足发展,就要靠自己的工作业绩来证明,绩效来自客户端的信任。为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未来的立业之基。

二、高校保险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

(一)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堂则是大学生接受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为此,高校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先从理论教学上发挥出德育渗透的优势。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思想道德知识体系,系统地传授给大学生,打造出“学好本领,做一个有道德之人”的普遍共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可将传统课堂只有教师一人讲述的教学模式打造成研讨课、辩论课等能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的互动模式。信息时代要利用好网络,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勤勉尽责”等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课件下载下来,课堂上,将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情节用视频展示出来。为师者在解说的同时,要及时加强沟通、疏导和交流,这些思想道德精髓都是保险从业人员所需的、必备的专业素养。在次,要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身教更胜于言传。例如教师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人处事堂堂正正,科研方面杜绝抄袭等都是恪守职业道德风范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就会效仿学习。为此,先利用好思政课堂,在夯实大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向职业道德领域渗透。

(二)依托保险专业课教学与实践

高校保险专业大学生保险知识、能力的获取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共同实现的。为此,各任课教师,特别是保险专业课教师都应找出自己所教学科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和准确的切入点,坚持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可在传授保险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同时,根据保险专业的特点、针对保险行业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毕业后所就业的岗位需求,重点培养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操守、职业道德纪律、职业道德规范等,把保险业课堂专业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主渠道,使职业道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然后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它同职业素质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具体。一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保险专业大学生立足现实,抛弃不符合实际的幻想,从本专业出发,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明理守法,到基层保险行业,在现实职场中,发挥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保险业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潜能。二是抓好大学生职业导向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倾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测试,依据测试结果,然后调整教学思路,进行“补强与加固”工作,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三是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和开发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对其全面进行创业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些本身也都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

(四)在社会实践中历练

社会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高校没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可从社会这所大学中补充。为此,高校应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常规的情况下,委派专业对口教师代表校方为大学生联系能提供和本专业相联系的厂家、企业,进行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工作环境,坚守职业道德、历练职业精神,同时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通过认真工作,还可以弥补家庭经济上的困顿,领队教师要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体悟社会生活,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坚守职业道德是自己最好的名片,因为“打工实践”就是对社会对每个大学生的真实考察,同时每个大学生都要照照这面镜子,好好总结与反思自己,一方面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另一方面遵守职业道德底线,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接触和感悟企业章制,就业形势等,真正培育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进而转变成一种职业发展理念。

保险专业论文例6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保险专业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相当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其它教育的鲜明特征。目前,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出发,构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了共识。

一、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不足

1.对实践教学认识程度不够

保险专业有着极强的实践操作性,也有着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新保险法的实施,使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学仍然围绕着理论教学进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相对缓慢,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分歧,使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2.实践教学措施相对较少

大多数高职领域的实践教学已经发展成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训的丰富实践体系。但是,高职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显然没有形成丰富的体系内容,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开展高职保险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没有具体有效的实践教学措施,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情境、随堂实践训练较少、专门项目培训等课程匮乏,学生很难在真正的实践岗位上锻炼自己的保险从业能力。

3.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

高职保险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最需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高职保险专业的教师通常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很少有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训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能力,是限制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4.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评价

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高职院校还不能全面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评价,也缺乏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必要规范,这导致了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大,常常使实践教学内容被简化,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实践训练,学校也不能对教师的业绩进行充分考核和认可。

5.社会对实践教学不认可

高职保险专业不像其它技能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进行产品生产或提供技术服务。因为高职保险专业学生需要充分融入社会进行实践,需要长时间的业务能力积累,短暂有限的时间是不能体现高职保险专业学生水平的,这使保险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得到不到社会价值尺度的认可,使高职院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很容易被忽视。

二、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建设方法

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保险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统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实践保险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目标,使学生在逐步加深对保险专业了解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保险业务技能。具体来说,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学做结合的思想,高职保险专业应当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使高保险专业学生的培养获得新的实践路径。例如,应当加强课堂实践操作环节,使每学期都有一定时间段的校内实训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做到边学边练,用实践来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使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实际操作、情境模拟教学、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环节应当成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点内容。

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了促进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蓬勃开展,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要在现有理论教师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实践型教师。首先,使保险专业的教师与保险企业对接,使理论课程教师全面熟悉一般保险业务。其次,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保险专业管理人员到校园担任业务指导教师,从而带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利用这些外聘人员的从业优势,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职保险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校外实习基地应当充分依托行业协会和优质保险企业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广泛合作。首先,要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岗位实习工作,让学生轮换熟悉保险业的各个岗位,从而使学生对保险业的各个部门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为学生安排较长时间的岗位实训,要分阶段、分主题的锻炼学生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第三,校外实习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可以使用集中实习,也可以使学生分阶段进行实习,从而使学在阶段性的丰富理论知识后再进行更深入的岗位实习。

4.大力倡导职业证书教育

随着我国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完善,保险从业人员必须考取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指导,使行业协会授权高职院校可以对合格完成保险专业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可以极大的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在组织学生实践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项目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形成较好操作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结语: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出发,应当完善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当采用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培训基础和倡导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制度,促进高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保险专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保险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保险业迅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保险业不断的发展创新,为社会输送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我区高校也相应要做出改革创新。

一、保险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保险专业教师、教师自身匮乏实践经验

保险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这就对保险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又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保险公司运营流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等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然而,我院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不足,缺乏保险专业教师,尤其缺乏具备保险实践经验的教师。这直接影响了保险课程教学的效果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欠缺保险实训教学

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金融实训室,但学校保险实验室总体利用率非常低,使实验室几乎处于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实验室实践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更新,不能与最新经济形势下的保险制度和理念相匹配,导致无法真实的向学生模拟保险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方法单一,与人才需求脱节

大多数保险专业课程在教学时与传统授课方式一致,采用“灌输式”教学,过于呆板,为达到课程标准,围绕教学大纲而制定教学目标。由于采用的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同时,授课缺乏实践教学,缺乏丰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课堂丧失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或将导致与人才需求脱节。

(四)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保险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核为标准,考核并没有涉及到实训、实践方面。

二、保险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保险课程的强实践性要求与之相应的教学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为保险业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为金融发展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断获取实践经验。当前,保险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不断推动保险课程学科研究势在必行。因此,高校必须为社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三、改革保险课程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案例,丰富教学方式

授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素材,将理论结合案例,向学生更直观的展示理论知识,加深对保险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知识点。

(二)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的实习基地平台

学校目前已与保险公司建立实习基地,但由于基地建立时间较晚,学校还未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后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到保险公司熟悉运营程序,对于在日常理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实践中解除困惑、巩固理论知识。

(三)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师要发挥好理论知识、实践学习的引导者,就必须先完善自我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课程教师在具备坚实的理论水平的同时,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为我区保险行业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

因此,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针对保险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当突破陈旧的考核体制。保险课程的考核不仅包括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还应注重对实训教学项目的考核,考核标准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中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语

保险业正快速发展,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日趋规范、保险监管制度日益完善,促使保险专业人才需求巨大。为适应人才需求,为培养“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的保险专业人才,突破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专业授课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综合水平,还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出适合保险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汪连新.《保险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74-175.

保险专业论文例9

1.1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保险业务涉及金融、财务、营销、管理等活动,要求保险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首先,保险业务覆盖面广。农业、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企业和居民个人对保险有不同的需求,保险公司必须开发能够满足顾客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其次,保险业务类型繁杂。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金融投资、保险产品销售等多种业务。不同保险产品和不同保险业务活动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由于保险业务覆盖行业广泛、保险业务类型多,任何一个高职院校培养的保险人才不可能具有开展保险业务所需要的全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培养对象、师资、保险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就业岗位,才能确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根据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和高职教育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把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于保险营销。

1.2教学模式改革滞后,教师的保险业务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虽然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客观地讲,偏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学习。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从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转变为主要学习专业技能,才能提高高职保险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试图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简单地减少理论教学课时数,增加实践教学课题时数,学生还是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保险专业普遍是新开设的专业,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毕业时间不长,具有丰富的保险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保险业务实践经验,这成为制约高职保险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方式单一当前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只是简单地在理论教学中嵌入案例教学、能力训练等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并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营销技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简单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单一专业技能,却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营销技能。

2基于任务导向的“嵌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与与实践通过分析当前高职保险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和培养对象的特点,笔者设计了基于任务导向的“嵌入式”教学模式。

2.1任务导向“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首先,根据高职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按照理论够用的基本原则,调整保险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结构,加强营销保险核心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削减拓展性理论教学内容,抓住理论教学的重点,以减轻学生理论学习的压力,增加学生开展保险业务实践的机会。其次,把专业理论教学与保险业务实践教学两者相互“嵌入”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一是设计工作情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深刻地感受保险职场氛围,加深对保险职业及其岗位的认识。二是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教学导向。根据保险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将保险业务活动设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完成保险工作项目。在企业工作环境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项目,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再从实践教学到理论教学,周而复始地循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够有机地融合。

保险专业论文例10

一、引言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内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保险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保险业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保险领域的高等教育,迅速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充实和壮大现有保险从业人员队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以及新“国十条”的颁布,使得原来的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矛盾。与此同时,保险学专业建设也是财经类院校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更是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关键因素所在。所以,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构建。因此,本文着力于探讨财经类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改革内容。

二、合理设置保险专业课程结构

保险是一门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学科,对每一险种的开发都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专业而孤立进行。保险专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穿插其他学科知识,应注意将这些知识与保险理论相融合,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知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保险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所以专业的开设涉及广泛,包含保险、营销、管理、金融、会计、心理等。应多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从专业角度出发,完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瞄准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难易有别、选择多样的核心课程模块。(二)加强保险专业学生入学专业教育。在保险专业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导论,邀请保险实务部门精英和学校教师一起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如保险历史介绍、保险市场分析、职业前景规划、保险公司参观、毕业生经验介绍等,为学生打开保险市场的大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色,为以后的学习和规划奠定基础。(三)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配比度。课时配比度是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开课时量之间的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讲授课与自修课等课程关系。课时配比适“度”才能有效发挥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应有作用。课程之间的课时配比度决定于该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险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加强本专业课程的地位,加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在选修课与自修课中,这样既可以体现保险课程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扩展课程的宽度。保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内容交叉很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明确建立一套保险专业课程的体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另外,课程不仅要体现深度而且要有广度。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外,还应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设选修课,增设与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反映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的选修课程,丰富课程门类,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五)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每门学科看起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8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教学体系中的做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开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专业知识等问题。例如汽车保险、工程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专业性较强的险种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保险承保、保险理赔等专业服务流程则需要法律、理财、金融、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顺序,避免课程倒置和知识点的重复。

三、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人才和复合型保险人才成为保险公司的新宠。我们应该保持保险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力培养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一)描绘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根据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情况,与保险公司协同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细化目标的课程群,描绘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积极探索满足行业标准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学生和行业企业三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界与业界互动培养机制。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保险教育包括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但无论高校教育还是企业培训,都不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满足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理论性强,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储蓄充足的发展后劲;企业培训实务性强,能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业务,提高业务量。高校与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但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因此建立由企业参与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无疑可以有效地整合学界和业界两种资源,扬长避短,共同做好保险人才的培养工作,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证。(三)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现今,财经类院校应根据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新“国十条”背景下,与保险公司协同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细化目标的课程群,分析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开发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难易有别、选择多样的核心课程模块。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一)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效结合拟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训相配套的融案例材料、声音、文字与图片为一体的髙水平多媒体课件。并且需要建设一个教学素材丰富、人机界面友好、分类科学、能有效提升学习效能的集成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如BB平台、精品课程体系等。(二)科研向教学的转化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中,应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人授课教材和教案。丰富第二课堂,创造更多的能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实现学生在“干中学”和在“合作中学”,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和教学互动机制。(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破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外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大力推动和强化实践教学

由于保险专业理论和职业走向,决定了保险专业本身是一门比较重视实践的科目。面对当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应加大应用型教学的比重,增设实践类技能的培训课程,引进模拟试验系统,根据学生职业倾向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加快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一)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甚至专门设置实训课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指导教师,使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指导外,还有机会跟随企业导师参与保险产品的营销。这样设计课程既保留了原来的理论教学,又增加了学生接触客户的机会,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保险营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感性认识,将课堂理论用之实践,而且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拒绝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挫折教育,激发了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在进人到社会时的适应性。(二)搭建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平台。根据实验教学规律和学生对不同技术能力的需要,探索开发保险实验体系,搭建保险综合实验平台,将其嵌入“课堂一实验一实习(训)”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之中,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三)拓展与业界合作,推动多样化实习(训)环节建设。探索“协同培养一实习(训)一创(就)业”的实践模式,创新与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体现“职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六、结语

财经类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培养导向是当前保险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适合本国或本地区战略发展目标的保险专业教育国际化措施与方法是实务界与教育界共同面临的课题。法国教育家加斯东?米来拉雷曾说过: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遗产。保险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因此,其学科内容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在进行国际化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如何将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保险学教育只有正视其自身的水平与国家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教育的发展道路,才能在21世纪呈现出不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今后保险学本科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必须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实质性地推进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实现“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林祥 钱艺平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保险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3):82-83.

[2]李丞北.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1):72-73.

[3]梁玉.基于过程评价的保险专业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9):149-150.

[4]刘应元,袁毅阳.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特色培养——关于保险专业建设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39-40.

[5]王绪瑾?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2(9):43-44.

保险专业论文例11

引言

随着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很多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保险专业课程是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认识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高职生保险实务能力,提升高职生保险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教学,使高职生具备初步判断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对高职生后续学习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为日后进入各类商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相关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展业、承保、核保、保全、理赔、组训、风险评估、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一名保险专业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所以,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重点问题。

一、目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保险专业师资匮乏

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的从事保险教学研究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上转过来的。尽管他们中大都拥有比较高的学历,但统计发现,但他们拥有相关保险类有关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极少,而具备一定的有关保险实践经验的老师更少,这直接导致目前的保险实践类教学开展起来极其困难。其次,保险学科是应用性学科,实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保险专业老师具备“双师型”资格。所谓“双师”是指保险的授课老师既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持有权威性的保险从业资格认证;既懂保险理论,又精通保险实务,熟练掌握保险流程并能运用自如。而当今大多教师忙于学校的考核,一门心思扑在提高学位、发表高质量文章上,此外,从事保险教学的老师不要说进保险公司挂职锻炼,很多老师根本就没去过保险公司,对保险业务操作流程知之甚少,只能照本宣科,教出的学生与保险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二)教学内容单一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保险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问题,原因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精心选择和设计,缺乏应有的宽广度和纵深度,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课程过于偏重知识灌输而非能力培养;二是相关课程内容重复交叉,关键内容又存在遗漏,保险学术前沿和实践动态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三是课程实施过于强调保险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而忽视了个人的研究兴趣、专长和职业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保险学课程教学也与其他课程一样,面临教材跟不上改革形势的问题。从目前保险学教材编写来看,一些比较权威的教材、论著在内容上比较陈旧,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都存在着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或者定位不清。从我国保险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对保险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通过自编教材和补充教材可以弥补统编教材编写速度慢跟不上保险形势的不足,把我国保险改革和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增补进教材中。

(三)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保险专业教学中,大多还在运用传统“一言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同时,由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使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太细,占用了课堂大量时间,使高职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无法进行职业所需能力的锻炼。保险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保险公司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对一线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办公设备使用能力、理财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而当今保险专业的高职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远未能达到保险公司用人的要求。保险企业所需人才很难从职业院校中招到,即使找到也难以用得满意,所以,一些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不惜采用高价挖墙脚的方式引进人才,而保险专业毕业的学生却苦于找不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保险教学模式不能与保险公司需求相适应。

(四)实训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职生的实践能力、紧跟市场用人需求,大多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引入了保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据大多数高职生的意见反馈得知,这些课程也多以理论讲授为主,就算是添加了一定的案例教学,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浅显地说明与解释。有些院校还设置了校外实习基地,但保险企业大多基于自身经营的保密性、安全性考虑,很难将一些核心的业务部门向老师及高职生开放,高职生在实习时也只能接触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岗位和日常销售业务流程,制约了实训教学环节全面性与实效性。

(五)考评体系不合理

问卷调查发现,在传统的考评体系中,对课程学习后的考评大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受出题题型、考试时间、试卷幅面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考题大多考核一些死记硬背条条款款的概念、术语、简答、计算、案例分析等,题型呆板,在考核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无法体现出保险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高职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二、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观念,明确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高素养、宽学科、本专业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在保险人才方面要求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保险职业素质,即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二是专业知识素质,即专业知识全面,保险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外保险法律,精通理赔技术;三是专业技能素质,即善于进行保险思维,熟练运用保险法律条文分析处理保险关系;四是人文素质,即深刻把握被保险人的文化背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的保险学教育必然要进行转型与改革。对此,首先应当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育人理念,必须明确我院的保险学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主要培养保险研究人才,还是主要培养保险实务型的保险人才?笔者认为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具有保险实际运用能力,具有广泛的保险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保险实用型人才,而不是主要从事保险的研究人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调整我们保险业课程的改革方向,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搞好当前保险学科的课程建设工作

为突出高职保险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技能性和创新性,服务于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完善、规范实践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为此,我们制定了保险类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自编了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课程成绩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实践教学的学时占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40%左右,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采取面试、实务模拟、市场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并建立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的动态机制.注意因时变化,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每年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保证保险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其次,将保险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高职毕业后进入保险企业,不管将来在管理还是技术性岗位,熟悉保险市场、体验保险营销往往是必须经历的第一课。按照现有保险从业规定,所有保险营销人员必须持“保险人资格证“上岗,高职生在校期间,已经符合全国保险人资格考试的报考条件,为了让高职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将全国保险人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要求高职生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高职生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到90%以上,毕业实行毕业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提高高职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引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方法。专业教师要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引导探究式、情景模拟式等富有启迪、创智作用的教学模式,可将一些保险强化实践教学用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法和保险职业化教学培训,积极探索合作教学新方式。例如可以多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首先,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中,高职生被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各个角色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研讨。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案例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调动高职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对体系化制度与规则体系的学习来说,法学理论的讲授是必要的;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言,高职生抽象思维理论素养的熏陶也是重要的。理论讲授本身是相当枯燥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案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的案例教学,因案例内容的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成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将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社会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要使高职生深刻理解社会保险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就必须让他们到实践中去体会理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生对课程的学习同样要先从课本开始,再进入实践中去,最后又回到课本,这不仅遵循了认识论的规律,而且也提高了高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环节,要组织高职生到社会保险相关机构实习或鼓励高职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展开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保险相关机构的管理流程及其不同险种的政策实施情况。一方面可以增强高职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启发高职生发现问题,并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高职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这有助于高职院校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五)完善考评体系

为使考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保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构建多元化的开放性考核体系,将高职生完成各模块的过程及其结果共同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来源于保险企业、授课教师、业务室主任和学生自己。考核点有模拟保险企业职场环境的现场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展示、高职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等。此外,通过保险企业的介入,间接对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质量作出评价,检验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效果。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改革高职生能力考核与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采取理论笔试、技能考核及行业打分相结合的多样化手段对高职生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内容不仅要反映高职生的业务能力,还要体现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突破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模式。

三、结语

部分职业院校仅重视保险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脱离保险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达到保险公司的用人的满意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要先从高校院校保险课程改革开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保险专业知识,又造就高职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保险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保险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挑战。通过以上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与推进,可以提高保险专业高职生的自身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我国保险业的和谐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对保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2.13:93-94

[2]王艳蓉等.浅议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49-52

[3]田建湘.高职保险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当代经济人,2006.8: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