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12 03:43:41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1

13. [思想学习]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佚名][2008年10月23日][61] 正确认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这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

14. [党政司法] 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提高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 [zwxz][2008年10月22日][117]

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检察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提高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是检察机关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中的“五种能力”之一,是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其他四种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强化自身监督制约,提高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强化法……

15. [计划规划] 医院精神文明建设计划 [zwxz][2008年10月22日][49] 为进一步搞好院内工作,树好院外形象,提高医院知名度,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对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包括医务人员精神面貌、着装、文明用语、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几百方面,一项不合格扣科室及个人积分,与奖金挂钩,建立奖罚分明制度。二、选出科室典型事迹,优秀科室、优秀个人,写成书在材料,做为年终评比优秀条件及晋级条件。 三、设立患者意见箱,根据意见设及方面,酌情扣除科室积分,并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或改不……

16. [工作总结2] (银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情况汇报 [zwxz][2008年10月22日][38] 这几年,我行全面、正确地贯彻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业务经营呼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需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业务经营取得了大发展、大提高、大进步。到 9月底,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4.4亿元,市场占有率为35.9%,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占50%。各项贷款余额为38.2亿元,比年初增8.4亿元,市场占有率为41.3%,比年初上升2个百……

17. [工作总结2] 文明单位工作总结(学校) [zwxz][2008年10月22日][6] 一年来,我校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狠抓“两个文明”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积极投入创建工作。现对工作总结如下: 一、德育 1、健全网络,建立组织,发挥党、政、团、工、队各组织的作用,形成全体教职参与德育工作的局面。同时加强与学校以外有关单位的联系,共同搞好德育工作。 2、学校领导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定期召开校务会议,重大问题由校务人员……

18. [申报材料] 收费所创“青年文明”号主要事迹 [zwxz][2008年10月22日][31] 我所成立于**,设三进四出,目前实行一进二出收费方式。全所现有员工38名,其中党员6名,团员22名,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32名,是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队伍。 收费管理所自开始收费以来,在管理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安全畅通、依法征费、文明服务、应征不漏”十六字方针开展收费工作,以争创“文明单位……

19. [申报材料] 创建全国精神文明材料 [zwxz][2008年10月22日][57] 陇南市武都区电力局前身为武都县水电公司,国家中二型企业,成立于1978年。现有职工439名,年供电量1.03亿千瓦时。设有17个职能科室,10个党支部,11个基层供电所,一个小型发电厂和一个电力物资供应公司。目前共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主变13台26000千伏安,在建2座136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11条139.2公里,10千伏线路1255.26公里,配电变压器1401台77679千伏安。19……

20. [申报材料] 省青年文明号活动优秀组织奖申报材料 [zwxz][2008年10月21日][32] 张××同志,男,现年44岁,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历任安阳市建设委员会团委副书记、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现任安阳市市政建设维护管理处党委书记。 自1990年担任安阳市建委团委副书记、书记直接组织领导全市建设系统文明号创建工作以来,张××同志能在青年工作中以勤奋务实的作风、踏实肯干的精神,刻苦钻研青年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嘉奖。1997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命名……21. [申报材料] 省级青年文明号重新申报材料 [zwxz][2008年10月21日][139] 安阳市市政维护管理处稀浆封层机组现有人员12名,其中党员3名,共青团员6名,担负着安阳市全市每年20多万平方米道路早期养护中的稀浆封层任务。多年来,该机组在处党委、处团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着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争创一流服务水平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2002年这个安阳城建史上辉煌的一年里,稀浆封层机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凯歌高奏,捷报频传。 一、抓好思想教育,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的职工队……

22. [申报材料] 申报市级文明单位上报材料 [zwxz][2008年10月21日][65] 边河乡边河村现有526户人家,人口1486人。该村现有42名中共党员,村两委班子3职,是乡政府的驻地村,也是全乡的第二个行政大村。 5年前, 这个村曾是个集体负债达40多万元,党员群众多次上访的老大难村,到如今,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立足村情、艰苦创业,村集体经济去年收入逾百万。 ……

23. [申报材料] 关于创建县级文明单位的申报材料 [zwxz][2008年10月21日][45] 谷城管理所自成立以来,在襄十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谷城县地方政府、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全所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湖北交通发展新思路和襄十公司“两高两新”的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管理所“创温馨家庭管理所”的创建目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管理理念,克难奋进,锐意进取,使管理所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文明创建工作稳步前进。……

24. [申报材料] 关于创建县级文明单位的申报材料 [zwxz][2008年10月21日][4] 谷城管理所自成立以来,在襄十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谷城县地方政府、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全所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湖北交通发展新思路和襄十公司“两高两新”的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管理所“创温馨家庭管理所”的创建目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管理理念,克难奋进,锐意进取,使管理所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文明创建工作稳步前进。……

25. [会议发言] 在公交文明行创服务品牌上讲话 [wenmiren][2008年10月21日][12]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 “公交文明行”创服务品牌活动启动仪式及实施动员大会。首先,我代表公交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今天前来参加活动启动仪式的市委领导、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们,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公交文明行”创服务品牌活动的正式启动,意味着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26. [会议发言] 文明城区创建会发言 [wenmiren][2008年10月21日][19] 创建2平方公里文明示范区,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年规划,三年建成”的要求,我街按照区委、区政府创建2平方公里文明示范区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争创市级文明城区的总体目标,按照“为民创建、创建为民、以人为本、全民受惠”的指导思想,以“干净、整齐、协调、示范”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日常管理,提高居民素质入手,全面推行环境优……

27. [工作总结2] 村民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总结 [熊君-旭东][2008年10月20日][18] 盛开在飞凤山下的文明花***村民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总结 上街村民委员会位凤山下漾濞江畔的漾濞县城所在地上街镇,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街镇党委、政府驻地,属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村委会下辖七个村民小组,504户1778人,其中少数民族865人。全村总耕地面积314亩,人均占地0.174亩。村民与机关单位、城镇居民混合居住,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上街村党支部……

28. [工作总结2] 广播电视事业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总结 [熊君-旭东][2008年10月20日][45] 三个文明传千家 经济社会同发展--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总结 漾濞的广播电视事业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扎扎实实做好新闻宣传和事业发展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怀揣一颗火热的心,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全县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不怕苦,不怕累,白手起家,用勤劳的双手浇铸了发展的基石,用心血连接了……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2

关键词:

漆画艺术;唐卡绘画;创新;文化价值

一、漆画艺术对唐卡艺术文化语言的吸收

七千多年来,漆艺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语言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形态和美学意识,记录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所以传统漆艺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研究价值。漆画的脱胎之变无异于摆脱了传统漆艺对于器皿功能性胎体的依赖,进入平面的独立视觉绘画语言的创作空间,在当代漆画在成长过程之中,传统漆画的辉煌不可能在新的艺术创新环境下只继续享用老本,顺应自然地进入了以精神传达为主题、材质与精神相融合的理性时代。唐卡艺术,源于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唐卡的起源和发展与藏传佛教是息息相关的。唐卡这种主要以卷轴画形式出现的艺术,满足了信徒的宗教生活需要,画在唐卡上的佛、菩萨,代替了寺庙中的塑像和墙上的壁画,成为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崇拜物。唐卡艺术因此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人又针对唐卡便于携带的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的壁画”或“流动的庙宇”。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正通过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构架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守望地,提升其人文价值与精神内涵。现代漆画艺术发展与创新应当从我国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吸收养分,展现漆画艺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唐卡绘画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力求推陈出新,践行具有地域特色少数民族韵味的漆画艺术风格,拓展材料与技法可延伸性的同时,发掘漆画艺术本源审美内涵的多元性,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好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如范迪安所说:“一定要发挥漆画语言的长处,不仅要发挥长处,而且要把这种语言推向更为深刻的探索……不仅从语言的角度,还应该上升到文化的层面,精神的层面”。

二、漆画形式对于唐卡艺术形式的保护创新

1)漆画艺术材料对于唐卡艺术表现形式的保护。

传统唐卡艺术创作大多还在用矿物质颜料,从保留下来的唐卡可以看出都已经出现氧化变色、破损的现象了,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传统唐卡艺术制成材料的主要成份是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所以材料脆弱、易损、不宜长久保存。一是唐卡制作材料自身由于时代性,使其内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材料本身老化;二是由于环境如温度与湿度、光照、供奉等原因,造成唐卡霉菌繁殖、灰尘附着、收藏环境是否适合都将影响到唐卡艺术的保护。而漆画的主要材料是天然大漆,这种材料有其独特的耐久性,耐磨、耐水、耐酸性,使得漆画可以长久保存也有助于体现漆画形式自身价值。

2)漆画艺术独特的工艺和材质对于唐卡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漆画材料由肌理、材质、构成等多因素组成其表现多元化。大漆具有沉着丰润的色调和优美含蓄的色泽,使漆画具有不可替代的材质美感。漆液粘稠,可吸附各种质材使不同材料都有了入漆的可能,无限拓展了漆画材料的丰富性、未知性。另一方面漆画脱胎于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艺术“活化石“的漆艺,承载蕴涵了中华文化丰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唐卡绘画历经千年的融合演变及《造像度量经》的程式化发展,形成了刻画细致绵密、色彩富丽堂皇和装饰趣味浓厚的整体特征,体现着浓郁的藏族特色。首先,线描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巧妙变化是藏族传统绘画的主要特色。线描为造型骨架,是藏族传统绘画的基本手段和一脉相承的审美表现技法特质。其次,色彩是藏传佛教绘画的另一重要传统。绘画的颜料多是画工采集植物矿石颜料自制而成。其色彩纯度高、色相丰富且不易变质褪色。再次,画面构图及人物造型讲究丰富圆满,讲究对称,严谨的秩序。多采用散点透视手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地点的事务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性情节。最后,唐卡绘画都有寓意性的造型,唐卡表现内容采用了象征性意义的手法,用高度提炼后的图符造型信息达到传播教化众生的目的。漆画唐卡的创新是以唐卡绘画艺术与漆画传统相结合作为切入点。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本体,以漆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为异质参照,通过借鉴和提炼藏族传统唐卡绘画传统因素与中国漆艺传统相结合,融汇漆画的包容性、创作材料及工艺的特殊性,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并适度吸收西方现代平面构成的技巧,逐渐探索漆画唐卡这一种新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从材质、色调、构图到主题,都更多地继承了藏族传统艺术的主体元素。

三、漆画唐卡艺术创新的文化价值

漆画唐卡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是在对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深入的史学梳理和审美辨析的基础上,重建了藏族本土美术现展的内在的历史视野,并逐渐萌生出以藏文化为主体性意识、以漆画表现形式相结合的实践创新。依托于西部藏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自觉地从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文明中发掘现代文明的潜力和文化的创造力,并以开放性的眼光与中国传统漆艺相结合,立足于藏文化传统本体的继承与弘扬基础上吸纳融化外来异质文化因素,探索唐卡艺术的现代化创新传承保护,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本民族现代特征的新的唐卡艺术形式,呈现藏族传统文化以及正在经历的现实变迁。保护唐卡艺术的传承创新应从观念角度尊重藏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贯通,从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历史文明中发掘对文化艺术传承保护的有益因素和创造力,锻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艺术风格,开拓新的艺术资源和表现形式,并在多元民族文化的互动共生中创造一种民族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重建。漆画艺术语言与唐卡文化艺术的创新结合作为地域性、民族性艺术的当代表现与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整体构建是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

综上所述,漆画唐卡艺术的创新立足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襟,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将技艺与思想、技艺与文化融为一体,完美结合,并在实践中锤炼和培育独特的艺术品格,完成对唐卡绘画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宼焱,对漆画语言的思考[N],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

[2]王向阳,陈锐,陈圣谋,当代漆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12.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3

0 前言

天然漆是漆画绘画的主要媒材,漆画艺术家在传统漆艺技法的基础上,加入各类艺术的精华,为漆画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现代漆画艺术不仅传播了现代观念,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自漆画被确认为独立画种在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展出后,它越发的被人们所接受,漆画创作团体逐渐扩大。下面我们就从漆画的绘画性几工艺性两方面对漆画艺术属性进行阐述,以便于更好的发展漆画艺术,展现漆画艺术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1 漆画创作材料

漆画优势绝大部分取决于漆画材质,它是漆画工艺独特视觉魅力所在。天然漆有着含蓄内敛的光泽,天然漆黑的极致、黑的庄重肃穆、宁静深远,更好的展现绘画艺术的精妙,将创作者的深远意境和感情藏于画中,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漆画家充分挖掘自然界中的天然色彩来增添漆画的内容,蛋壳镶嵌的白色更加柔和、自然、质朴,压贴的龟裂肌理也更为亲切;贴金银后罩漆也充分展现出了华贵、柔和、典雅的风采。

漆画创作材料本性主要在于绘画性和罩明性,罩明性为漆画增添了朦胧含蓄之美,漆画作家通过对多种镶嵌材料或金属材料等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利用对金银箔等材料的打磨和罩漆来达到金碧辉煌或夕阳西下的效果,不同的漆画材料因其自身材质原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透明,从而产生出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瑰丽斑斓的特殊光学变化,漆画作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精心绘制后,能够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是其他美术作品所不能取代和比拟的。者说明了只有准确把握好漆画的材料属性,将其充分展现到漆画作品中就会取得意外收获。

2 漆画同其他种类绘画的共性

作为绘画的一种,漆画拥有纯绘画的共性。同时鉴于现代人越来越高的纯艺术性要求,漆画创作不仅要体现绘画的精神意蕴,同时还要兼顾绘画的视觉形式美感,将作者生活体验完全再现,实现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漆画充分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它具备了全部纯艺术的共性作用及目的。只有准确运用好造型、构图和色彩,并结合漆材料特点,表现出漆材料的独特形式艺术,突显作者作品主题,深入表达漆画意境。

3 漆画创作表现及创作题材

漆画创作题材是以人物、风景为主的绘画艺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些优秀的漆画作品都充分的体现出了其材料特点,并充分考虑到了作画地域特色,将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作者丰富的情感活动孕于画中。其中蛋壳镶嵌技法不仅能够将北方苍茫辽阔雪原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能很好的体现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白色的蛋壳、自然的肌理裂纹很好的体现出了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动植物和静物也是漆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就以吴的那幅《蟹》来说,它巧妙的利用了蛋壳天然质感替代螃蟹的白色腹部。材料的真实性更加贴近动植物之间的质感,做到了真正的匠心独运,使人印象深刻。郑益坤利用黑漆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他的代表作《金鱼、锦鲤》更好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绘画艺术,真正做到了"只画鱼儿不画水,鱼儿自在水中游"的深刻绘画意境,漆的黑同金鱼的红、金形成鲜明的对比,完美的搭配,可谓是漆画中的经典之作。漆画的独到之处在很多优秀的漆画作品中有所体现,《青花瓷瓶中的鸡冠花》正是利用了漆材料的自然褶皱来描绘鸡冠花,该画作主要运用湿画法,利用松节油在铝箔粉自然晕染进行绘画,这样充分的展现了铝箔粉特有的金属材料光泽,并使其同漆的透明性完美的结合起来,拉近了绘画节奏的紧凑性,画意浓厚,意境深远。

漆画创作装饰风格和表现。作为漆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乔十光老师创作除了大量优秀的漆画作品,他对我国漆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漆画装饰风格深受广大漆画爱好者的喜爱,不少年轻的漆画创作者也深受其装饰风格的影响,他的装饰风格成为了重要的表现形式。

追根溯源漆画创作文化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展现出了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绘画艺术家对漆画材料特性的掌握也说明了其文化的高度认知和精神追求。在每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中都是经过了该方面知识的深入考究和分析,不容一丝错漏。就以程向君的漆画作品为例,他的《消逝的文明》和《中国医书》等相关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传统知识,如象形文字、中医穴位、推拿手势、老宋体等,在这些图式中挖掘新意,创造新的绘画造型,漆的深沉、静谧、神秘的材料特质更好的将我国古老的文化展现出来。

漆画创作的材料语言及观念表达。在漆画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艺术家们已经不在一味投入到画作的意境,对外界事物一无所觉的状态了。漆画艺术家们意境认识到漆画材料的重要性,重视漆画材料语言的运用,并不断对漆画材料语言进行提炼,使其在画作中更加纯粹。艺术家们通过重组、拼贴、排列、复制、错构等艺术手段更加生动、形象的描绘艺术图式和文化象征。艺术家充分挖掘绘画材料本身的灵魂,并利用涂、抹、刮等手段进行漆画绘制,选择恰当的漆画材料,利用材料语言来表达艺术家的语言,赋予漆画作品一个完整的灵魂。

优秀的漆画作品,不仅要是视觉上的享受,同时还应是精神文明的体现,它应当是漆个性和绘画共性的融合。

4 结束语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4

作为一名雕塑工作者,我为自己这些年近十件雕塑作品先后在省内各大城市的落成而感到高兴,能够受到多位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美与认可也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因此,也把自己的认识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同行们的更多指导。以下是我对城雕的几点具体认识。

一、城市雕塑的基本概念

首先,城市雕塑属于户外雕塑,与室内架上雕塑有着根本的区别。城市雕塑体积较大,较小的也在两米高左右,大的则高达一百米以上,如:美国纽约港内的贝德洛斯岛上的《自由女神》雕塑高达一百米以上,还有法国1898年建于城市中心的巨雕景观标志《埃菲尔铁塔》竟高达一百三十米,另外前苏联斯大林格勒英雄纪念碑上的主雕《祖国——母亲》高度也在一百零一米。

二、城市雕塑的造型题材和寓意

城市雕塑的创作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历史经典事件、古代寓言故事、历代英雄豪杰、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象征标志、深受人民大众敬仰的普通而又平凡的文化名人、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者等。如:朝鲜人民广场巨雕《千里马》,作品寓意该国人民在金日成将军的领导下,军民团结拼搏向前似“千里马”一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奔向美好未来的目标。该雕塑的高度和造型均激发出人民大众产生出无穷的精神动力;我国上海组合形标志城雕建筑《东方明珠》则显示出一派南国新的时代气息,产生着勃勃生机、万象更新的特别景观。启迪着上海人民为建设祖国新家园忘我的拼搏创业精神。

三、城市雕塑的主要材质

1、金属类:铁、钢、铝、不锈钢、铅、铜等。

2、石料类: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红沙石、汉白玉等。

3、木质类:水曲柳、红木、松柏等。

4、混合材料:白水泥、黑水泥、玻璃钢、塑钢等。

四、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

城市雕塑是一门大型立体的空间艺术,并且还占有一定的环境空间位置,若要将一座城市雕塑立在特定的位置上,其创意到制作过程的复杂和难度是很大的,它与建筑、地质、力学重心、透视、比例、放大等有着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环节:

1、作者要根据对方提供的主要立意,进行相关资料或现场实地考察,设计多角度城雕方案、草图、色彩稿,经多次审查修改后确立。

2、开始制作小泥稿模型,立体的多角度观察后,经艺委会专家和主管部门领导审核后方可放大为泥胎,并确立室外尺寸的大小比例原型。

3、再度邀请专家领导审核通过后,正式转换为硬质材料进行最后一次竣工成作审查,完成该城雕的揭幕仪式,日后还要听取专家评委,观众的评价意见,这时候作品才算完成了从立项到实地落成的整个过程。

五、城市雕塑的造型特征

一般城市雕塑的造型特征会受到阳光与环境等影响,阴阳深浅反差也较大,城市雕塑的体积较大,动势较强,线条粗犷概括,整体感较强,造型准确,面部表情可根据题材的需要有不同的形象等特征。

六、城市雕塑的造型语言

城雕材料的质感、色泽使城市雕塑与环境色彩形成对比或深或浅,或显凝重或显轻盈飘逸。城雕的造型动态向人们展示了作品的思想立意和情感。城雕多角度欣赏的特点使得它的造型语言更加的丰富,例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学生马约尔,他的园林雕塑《塞纳河》作品——一尊而又丰满的妇女雕塑,作者勾勒了人体的倾斜变动而形成的起伏画面,似如婉转的母亲河流淌不息,她孕育着法国的人民,享受着母亲河那甜润的乳汁。又如罗丹的《巴尔扎克》,此作品以酣畅淋漓洗练手法,大刀阔斧地塑造了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独特和豪迈的个性,勇于探索追寻人生的哲理以及忘我的创作热情。这些有形无形的造型语言把观者带入了遐想的美好情境中。再如广州深圳的城雕作品《垦荒牛》的造型和动势,则向人们展现了一头耕耘在田野中的牛,在全力以赴的开荒笆田,让人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期,南海深圳人民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和责任感,广大的劳动者发扬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创建新的家园做出了新的贡献。我在1985年荣获“化工部全国首届美展”纪念奖的城雕作品《建设者》(见附图),此作品体现的则是一线工人高度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在1996年“黄山松精神文明建设美术作品展获得优秀奖”和“淮南市文学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 政府奖的《华夏之光》(见附图),此作品寓意着中华民族新的崛起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以上列举的均为城市雕塑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向人们诉说着不同的而又无限的精神魅力,这一切就构成了无尽的城市雕塑的造型语言。

七、城市雕塑的审美功能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5

现有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材料课程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单纯知识型的讲授。而对于材料肌理、色彩、质感等视觉化的特征,学生没有直观把握,对这种枯燥的讲课方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2)针对室内材料课程的课本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就材料讲材料,缺少对学生启发式的材料创意课程的拓展。(3)室内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获得对于材料的肌理、质感、颜色等感官上的体验与认知,才能对材料有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创造性的使用材料提供可能性。而现有的室内材料课程,教学实验条件不完善,材料实验室陈列的材料工艺相对落后,对于材料教学的实践环节,受到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形同虚设,很多问题只能纸上谈兵,教学效果欠佳。使得学生在后面的室内专题设计课程上,往往在室内空间中如何创意性使用材料问题上显得无所适从。

室内空间表皮材料直接作用于使用者的身体感官体验,使用者通过的感觉器官的分析器对材料作出的综合印象。这种综合印象包括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作出的反映,或者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得出的信息。在室内材料的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感受不同形态、质感、肌理、色彩的材料带来的不同的空间体验。不同的材料或不同的加工工艺、以及不同的材料组合所展现的空间情感。在教学训练中可结合听觉、触觉、味觉等进行材质体验。设定“喜悦”、“冷酷”、“悲伤”、“愤怒”、“神秘”、“温馨”等不同空间情感表征,启发学生发挥创造力,用不同材料来表达。从而打破传统的仅从视觉体验材料的物象,让学生将异质意象转化为视觉物象,提高学生对材料特性的认识,促进学生以后的室内设计创新设计中开拓和发现材料运用的新领域。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木、石、瓦等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如泉州民居的红砖燕尾脊、徽派民居的石雕和木雕、江南民居的灰砖黛瓦,都是表达地域文化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使传统材料重新寻找自身的文化价值,许多设计师都在探索着自己的设计语言。如王澍设计的象山校区,用当地民居的拆除下来的青砖材料和瓦片混杂作为建筑表皮。设计师将传统材料从物理的功能属性中脱离,以艺术化的形式对传统材料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将传统民居材料视作传统文化的精神映像,将其作为地域文化载体予以尊重。在室内材料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传统建筑材料的文化映像,材料创新课程可以考虑结合我校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在课程加入实地体验课程,将传统红砖民居作为学生体验地域文化精神的场所。如杨阿苗故居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通过学生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工匠,认识理解闽南民居红砖不同建构方式,引导学生分组利用传统红砖材料亲自动手用自己理解的建构方式,搭建一堵1.5乘1.5米隔断墙,鼓励用传统的红砖材料创造新的建构形式,在搭建方式上红砖可以是承重材料也可以是非承重的,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红砖材料,对材料物质层面的理解提高到对材料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认识,从形而下之器转向形而上之道层面的讨论,进而探索红砖这种地域材料的物质极限。

在室内设计风格千变万化的时代,设计师都从各自的角度探索着设计创新的道路。室内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室内设计教学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引导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建构室内材料教学课程的新体系是室内设计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室内材料创新课程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有许多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该课程在教学的方法上突破了传统的材料课程讲述空洞理论的方式,对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调动了同学们的设计创意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材料多维度的感官体验,转化成为自己的设计语言,学会用材料自身来叙述空间,重新定义材料作为表现语言的价值。室内材料课程只有用前言设计的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理传授,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发掘,材料创意课程才不会流于肤浅和形式。(本文作者:李俐、张恒 单位: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6

1 简述漆画艺术的发展

1978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一件外壁有朱红色的涂漆木碗。这件粗糙笨拙,残破不全,外表看来毫无动人之处,微显光泽的小木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古的一件漆器。这说明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已经发明漆器并在生活中得到运用。1987年,在浙江姚瑶山遗址发现一件嵌玉的高足朱漆杯。考古说明良诸人已经利用了生漆的胶粘特性,将品质纯正、色泽晶莹的白玉,镶嵌在红色漆杯之上,使之相映成趣,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运用镶嵌技术的漆器,代表了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良诸社会漆艺的高超水平,这时我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渐趋成熟。漆画脱胎于传统漆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人们对生活的精神需求不断的提高,漆器的审美价值进一步发展取代了实用性,真正的变成了纯观赏性的作品,漆画随之产生。根据考古发掘,最早的漆画产生在战国时期,在河南信阳出土的长台关楚墓中有一件乐器,“瑟”,在其上面用了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等九种色彩漆彩绘着神龙、蛇、狩猎的场景,这件漆瑟上的漆画,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漆画。中国现代漆画与中国福州的脱胎漆艺是历史继承关系,中国现代漆艺的开创者以李芝卿,雷圭元,沈福文为主,初步建立起现代漆艺的语言表达系统,为中国漆画的产生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自20世纪20年代起,李芝卿、沈福文、雷元圭先后赴日本、法国修学漆艺。回国后,李芝卿先生将日本的髹漆工艺应用于漆器的生产与制作,并将漆艺纹饰技法制成效果样板,被后来许多漆画家应用于漆画创作,直接推动了中国磨漆画的诞生。1962年,“越南磨漆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中国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深受启迪,中国人似乎开始自觉意识到漆也可用来作画。于是,在雷元圭先生、庞薰琴先生的推荐下,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乔十光、李鸿印到福州脱胎漆器厂学习漆工艺技法。次年,广州美术学院的蔡克振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朱济赴越南学习磨漆画。1984年中国现代漆画作为独立画种正式进驻“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从此跻身于纯艺术殿堂。“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实质性意义,并非只在于“现代”,而是漆画界终于有人开始从工艺画的“漆画思维”中觉醒,一些漆画家开始接触绘画艺术。“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之后,有关漆画展接连不断,无疑给漆画艺术发展带来生机。1986年“首届全国漆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1991年成立了中国漆画研究会,并先后在北京、南京举办了两届会员展,漆画界已拥有了一支经验丰富且人数可观的创作队伍,绘画与漆艺语言的结合,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许多艺术院校也都相继成立漆画专业或作为选修课程,现代漆画创作正在逐渐形成以艺术院校为主体辐射到地区性的业余创作的景观。在21世纪,现代漆画以悠远而精微的漆文化实践和经验积累为依托,立足于纯艺术性实践直面漆画创作中提出新的问题,建设起一种具有独特性、开放性、创造性、现代性的漆画艺术,这是时代的赋予与需求。

从漆器到漆画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的规律。从漆器到漆画的转变,这不仅显示了传统材料媒介的延续实质上也是精神上思想上的传承,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化、观念上的根本变化。

2 漆画的艺术语言

据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可见,自古至今材质都是衬托艺术效果,增添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入画材料丰富多彩,主要是以漆为重要媒材,以及金、银、螺钿、骨石、招箔等传统漆艺材料,再辅以蛋壳、碳粉、漆粒、招粉、金属丝等等新的装饰材料,再加上各种入漆颜料、油料和稀释剂等,有上百种之多。大漆作为漆画的主要材料,具有耐腐蚀、耐酸碱、耐高温,防水防潮等优良性能。漆膜坚韧耐磨、光泽含蓄,漆液有极强的附着力,可作为金、银、铜铝、玉石、螺钿、蛋壳、漆粉等辅助材料的黏合剂。精制的大漆纯正、深沉,调入银朱,漆色鲜艳沉稳,配以五彩的螺钿、洁白的蛋壳、闪亮的金银,可大大丰富漆画的色彩。漆液如茶色一样的半透明性色泽,通过对形象不同层次的髹漆打磨,能形成由浅到深、由近至远的空间距离,深沉含蓄,层次分明。漆液与金银混合相映照,可以出现绮丽多变的色彩。漆的黏稠性,可堆塑、刻雕、划填、厚涂以增加漆画的表现力;利用漆性的紧、疲的天然肌理可以给漆画带来特殊趣味;利用漆液的流动可以显示变幻无穷的韵律美。由于漆画自身的包容量及材料的丰富性,漆画的表现技法也丰富多彩。例如,彩绘的典雅富丽,刻漆的单纯明快,嵌漆的华美闪烁,莳绘的斑驳陆离,堆漆的厚重古朴,泼漆的自然流畅,磨漆的神奇变幻,罩漆的深沉含蓄等。据明代黄大成的漆艺专著《髹饰录》记述的漆艺技法有八类百余种。研究和总结前人的漆艺表现技艺,学习和继承最优秀成果在创作中灵活运用,能使作品面貌更具漆的特色。漆画具有绘画与装饰的两重性。漆画应充分发挥其材料的长处,在保持漆画的特点及特定的工艺制作的前提下,注重绘画性与装饰性的结合,这是由于它本身的制作手段和媒介材料的特性所决定的。漆画的特性不在于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孰轻孰重,而在于是否创造性地运用了漆画语言。漆画创作的成功与否,除了掌握材料性能和工艺手段外,更在于其是否有内在的生命和意蕴。漆画相对其他画种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和展示形式,不仅可以使用平面形式,而且还可以使用立体形式甚至是平面和立体结合的架上装置形式;同时天然漆具有极佳的包容性,可以与众多的材料相融合。因此,漆画的装置性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大多数人过于重视眼前实际利益,心态都很浮躁,这就使很多漆画作品忽视漆画艺术的精神内涵,让心眼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陶醉于一技一得而无所表现。这是由于作者的主体意识淡薄,不是在艺术的范畴里驾驭材料去构成作品,而是利用技法和材料进行的堆砌,这样的作品缺乏精神内涵。年轻的艺术家往往好奇于材料和技法的精美变幻而过度强调技法,是不可取的。技法不过是因创作的需要、表现的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只考虑手段而忽略初衷,就迷失了方向,将艺术进行下去,首先要知道长期下去,自己在做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3 结合少数民族艺术内涵发展创新

文化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在吸收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吸收西方的文化艺术;一方面则强调民族精神,民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其独特的价值,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艺术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排拒有融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特质、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既要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力;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建筑风格、生产方式、技术技艺、文学艺术、、节日风俗等,得到切实尊重、保护和传承,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的漆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其艺术语言中审美积淀具有独特民族精神内涵。在漆画艺术题材的丰富性、多样性等方面的拓展也是很重要的。在注重技法、材料的同时,表现少数民族艺术特点、审美内涵都为漆画艺术题材与艺术技法的创作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少数民族艺术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和环节,可以发掘并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特点及走向。它不仅记录表征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也富含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丰富信息,一种文化的形态、内容、流变,很多时候和一个民族的起源、特征、变迁、心理有着密切联系。少数民族艺术本身就是文化,具有认识价值和欣赏价值。因为与生活很接近,处在文化上游的形态,具有文化宝藏的品格,可以为今天漆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精神素材,所以具有文化价值。少数民族艺术还具有社会价值,寄托着少数民族的情感。演绎、欣赏这类文化艺术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增加凝聚力。中华民族都会为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和传承感到自豪。我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感知到少数民族祖先在历史行进中粗重的呼吸、苦难的、胜利的呼号、奋进的脚步。而这些对当今社会的中华民族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绘画形式当它被人类社会所承认开始,其必然肩负着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责任。现代漆画艺术发展应当从我国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吸收养分,展现漆画艺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与漆画艺术的结合,一方面为漆画艺术借鉴、融会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创新提供极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力求推陈出新,践行具有地域特色少数民族韵味的漆画艺术风格,拓展材料与技法可延伸性的同时,发掘漆画艺术本源审美内涵的多元性,让漆画艺术继承发扬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文化内涵,再通过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保护和传承好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少数民族艺术推向世界,提高漆画的文化价值,让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4 结语

中国漆画发展的短短五十多年中,在高科技、高速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漆画艺术的创造性也日趋多元化。漆画要适应当今急剧变革的审美需求和丰富多变的精神世界,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使漆画作品内容与形式能鲜明地表达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漆画艺术以独特的材质美、制作美得到很多观赏者的喜爱,努力开拓漆画传递的艺术语言与精神内涵,把现代漆画艺术与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艺术精神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探索新的技法,体现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和现代美。

参考文献:

[1] 邓佑玲.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7

一、文化观的释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解读复杂而多样,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可以以狭义与广义加以诠释。[1]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正如弗莱在《创造与再创造》一文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他说:“人不像动物那样直接与裸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而是生活在他从自然中建构出来的封套里,这个封套通常被叫做文化或文明。”[1]弗莱此处所说的文化,就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它指自然之外人类所建构的一切生活。基于对文化广义的理会与全面的认知,文化观可界定为以广义文化内涵为指导,建立的面对与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式、方法。依据思维取向的差异,文化观可划分为: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与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的人文观;按照文化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又可划分为:传统文化观、现代与未来文化观等。

全面理会、认知与把握文化是建立文化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清晰、完整与正确的文化观则是审视、考量文化的依托与保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是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整合形成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提炼与嬗变构成了未来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与未来文化总是在矛盾中完成和发展。我们要有新而全的文化观概念,摒弃狭隘的文化观。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将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现代与未来的文化也未必就是先进的代名词。

二、设计与文化互动关系诉求以“文化观”的视角来审视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作为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中的一个门类或领域,设计的文化观建构于设计的特质与属性的认知。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称之为文化活动,它既是“新生文化”的构建、传播与发展,也是对“旧有文化”的传承、梳理与提炼。[2]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清华大学的柳冠中先生在《事理学论纲》一书中写道:“设计是一种投射文化的活动,是将文化意象物质化的过程;同时,设计对文化具有反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并不仅仅与宗教、政治、伦理或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人们创造的、组成生活环境的物(设计)有关。”[3]

作为人类的众多设计造物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设计门类。它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是城市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城市细部文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公共设施是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一种交流媒介,它不但具有满足人需求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定民族、地域的文化是设计构建的原生动力与驱动力,而设计的效应则体现在与特定民族、地域文化的契合与共鸣上。[4]设计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研究设计必然关联文化,而作为设计内容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也需着眼与把握文化,并应将其纳入文化的范畴。公共设施设计并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及交通的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的信息传播设计、生态环境学、设计心理学、造型学、行为学、美学及人体工程学等一系列的广义文化,是透视一个社会文化内涵、文明程度的载体与标志,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价值取向的重要构成要素。

三、文化观是架构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有效途径

有些学者不将公共设施划归工业设计的范畴,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设计具有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的特征。而公共设施设计往往采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这与环境设计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因而较多的将公共设施设计视为环境设计的延续。事实上,随着以加工工艺与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进步,早期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化生产正在向今天“人性化”、“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转移。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因素已经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一点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设计意味着创造,而公共设施的创造有别于其他设计之处便体现在其设计的独特性上[4]。公共设施设计的独特性表现为:设计者应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文化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的设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地与人相契合,与环境相融合。如2004杭州公共环境设施竞赛中有一个名为“框景”公交站台的设计。该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准确、巧妙地把握了杭州的传统文化,采用现代文化语言,符合了杭州未来的文化取向。

“设计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创造新的、有用的事物”(李斯维克:《工程设计中心简介》)。要“创造”就需灵感;有“创造”才具独特性。[2]就设计而言,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就文化论文化的空谈阔论。设计是实实在在的造物活动,公共设施设计更是人们所必需的物质存在。既然设计是在创造新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延续性,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架构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觅创造的灵感,用现代文化来获取创造的依据,以未来文化把握创造的方向。

四、文化观是公共设施建构“合理”的基础与保证

就文化观而言,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可释义为符合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正如上文所述,公共设施设计涉猎众多文化门类,其中便包涵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成型工艺等理性科学技术。

公共设施设计是设计师依靠现实的材料和工具,通过深刻的想象和艺术的直觉而进行的创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代表的理性文化为公共设施的构建提供了可以信赖与依托的物质基础,更从理性的角度为公共设施的创建拓展了空间。科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既为公共设施的构建注入了“合理”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公共设施新语言文化的出现。[5]

公共设施的建构不仅以科技文化为创作手段,而且还以科技文化为实施基础。公共设施的科技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设施构建、形成所需的诸如材料、成型、涂饰与人机等科技文化因素;二是通过公共设施语言所蕴涵与传示出的“科技文化感”。

首先,就公共设施的生产成型过程而言,形态的建构包括形成形态所需的材料,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以及材料成型后的涂饰、组装等工序,可以说每一步工序自身及其实施均体现着科技文化的“存在”。[6]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物质形式,其基础是构成公共设施的物质材料,材料学自身的发展与材料加工工艺、成型方式的进步为公共设施的建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文化依据。就材料而言,它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物质条件,技术则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有力保障。没有材料,任何设计师也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将成为纸上谈兵,设计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缺乏技术,设计师难以实现公共设施造型的物化,即使再高明的设计师也难以造就功能优良的设计。

其次,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体现设计理念的视觉语言,在其构建中由于科技文化因素的介入,在语义表述上必然存在科技的“身影”,在一定意义上,公共设施便成为科技文化的视觉“代言人”。

五、文化观是公共设施建构“合情”的核心与依托

公共设施设计的“合情”则是指其设计应合乎文化观中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的人文观。这个“情”可以解读为:人情、地情与时情;就设计而言,则可诠释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与时间因素。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可以说,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公共设施的存在及构成,物质层面的需求左右着其功能的实施形式,精神层面的活动诉求其审美与价值取向。所以,公共设施设计应该首先着眼于人,而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则成为设计的必须要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7]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公共设施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以达到实现“完美人格”。

其次,公共设施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它从属于环境,是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文化观所赋予的社会与历史责任诉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环境因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注意设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共生。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环境,通过具有“合情”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

再次,文化依据时间的界定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意象物质化过程的设计活动,公共设施设计也具有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是全面的、动态的,既表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与周围环境文化上的呼应与契合,也彰显于公共设施设计对整体环境现代与未来文化的反映、引领上。

注释:

[1]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 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左铁峰.产品设计进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 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8

半年的村书记助理生活,真的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几张纸可以写得完的。过去的每一件事情,都历历在目。在工作中,我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积极为村出力献策,自己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

第一,坚持理论学习毫不松懈。xx党委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学习的单位,村书记对上级政策、文件精神的理解、把握能力都非常强,他不但要求自己要学习吃透,还要求班子其他成员也必须做到。我作为书记助理,每个月都参加村党委班子学习、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党员党日活动等等,和全村党员、干部一起学习讨论上级决策部署及有关文件精神,不断用新理论武装头脑。同时,我还注重自学,包括通过上网、看新闻、看报纸等渠道了解国内国际形势;通过阅读书籍来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这期间我阅读了《罗斯福传》、《》、《他改变了中国—传》等人物传记。

第二,全程负责各级领导参观接待工作。xx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智能温室是集名特优新品种种植、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现代农业杰作。自全市推动设施农业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以后,这里就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考察团来此参观视察,其中也有好多中央领导。这半年我参与的接待工作,大大小小累计共有百余次,有的时候一天就得接待五、六个考察团参观。由于经常参与接待、接触智能温室,我从对设施农业的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到现在成了一名一口气能给参观者讲上半个钟头的“导游”,大大丰富了我对现代农业的理解。为了使接待工作更上水平,我还协助村里整理了一套解说词,期间我还到中北镇热带植物观光园学习专业导游的解说语言,使我们的解说水平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9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9-2

人们一直认为,壁画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是一个不断进步变化的过程,这种进化规律在冥冥之中指引壁画的不断前进发展。伴随着时代进步,技术革新,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需要新的壁画形式来印证时代进步与现代化发展,公众需要新的公共艺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自我精神世界的需求。

一、休戚与共――现代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

现代壁画的题材内容与创作形式受限于现代建筑空间环境,建筑空间环境强化了现代壁画的存在意义。无论是现代壁画亦或是现代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的实用功能,设计风格,精神体现都是壁画创作前期需要面对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壁画要考虑的初衷。因此,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材料选择,样式风格等方方面面,本质上利用的是用有限的墙面延续“无形的空间”,彰显的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外在功能和内在属性,两者之间具有交融合一,休戚与共的关系。

二、化实为虚――现代壁画的装饰职能与精神至上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作为介入大众公共空间视线的现代壁画艺术,现代壁画艺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去形写神,化实为虚,从物化形象过渡到抽象维度,从装饰主义过渡到精神至上,从单纯的物理空间需求上升到精神层次的开发。进入20世纪以来,新时期的建筑“品质”影响着新时期的壁画水平。

(一)从装饰主义过渡至装饰职能

从古至今,我们所发现的大多数壁画作品无一不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壁画艺术最突出的新时代特性就是与建筑空间结构协调一致,近乎成为建筑设计初衷的一部分隐形结构。1892年,作为芝加哥学派运动的灵魂人物――沙利文在《建筑中的装饰》中指出:“装饰从精神上是一种奢侈,它并不是必需的东西”。壁画的装饰本质属性对建筑空间环境的意义和影响正在发生质的改变。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壁画受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装饰革命论”“有机建筑思想”等思想理论的影响,逐步以多样化的方式活跃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英国文化学者拉斯金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部分,但是装饰必须出自于建筑的内在本性或社会目的的呼唤,必须与结构相一致。”现代壁画要实现其自身存在价值,就必须服务于建筑本身所固有和凸显的目的和意义,而不再是一味的“锦上添花”。这也就表示:现代壁画要从外在形式的美化转变成建筑内在结构的装饰化,才能被建筑空间环境所接纳,并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转变成建筑环境“无形的空间”,从而融入其中;其次才是壁画作为独立存在意识的本身审美属性。现代壁画艺术正逐步从过去单纯性的装饰主义过渡到精神性的装饰职能中来。

(二)从视觉愉悦上升至“绝对”精神

阿伯特・奥利埃说:“壁画艺术是精神性的产物,因为它唯一的理想就是表现精神”。现代壁画超越了以往壁画的诸多限制,“墙面”不再成为其唯一依附载体,观者也不再是仅仅从视觉感知上单纯直接的感受壁画的艺术的魅力及审美享受,现代建筑空间环境赋予了它更多地自由和内涵。现代壁画对形式语言的关注已超越了对壁画表达内容的关注,这是在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和预料的。屹立于美国曼哈顿的大型油彩笔画《无题(曼哈顿)》是女性艺术家乔治亚・奥基芙的壁画作品。基于特殊氛围和展示需要而创作的壁画作品把抽象的精神性提升至新的艺术层次。现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作用必然是升华物化的建筑空间环境,从建筑墙面的限制逐渐融入至建筑空间和建筑结构本身的层次,并使其上升至一种“绝对”精神性的高度。从实质性的墙体壁画转变成精神性的建筑结构,这是以往壁画所不具备的新时代特性。

三、别有天地――现代壁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当下社会的壁画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壁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已不仅仅是“文以载道”这样简单直白,现代壁画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的喜爱和评论。在经济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壁画成为承载大众公共需求,精神期盼的标识。现代壁画跨越了美术造型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的方方面面,学科交叉性日益凸显,其新时代的诸多特征也逐步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发展维度,多样化的材料表现,多层次的精神传达这些壁画的发展趋势印证了我们这个时代,并成为这一时代的独特标记。

(一)多元化的发展维度

现代壁画的发展与艺术史的嬗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纵观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从最早的新艺术运动至后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现代壁画发挥着它那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性,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多重性及不确定性日趋凸显。西班牙壁画的“返璞归真”,前苏联壁画的“激流勇进”,墨西哥壁画的散发着芬芳的民族“泥土”,美国壁画的“加州的阳光”,日本壁画的“冥顽却又能适应激烈的革新”……多姿多彩的壁画语言构成了当今现代壁画的时代精神和多元化的发展维度。

(二)多样化的材料表现

德国美术理论家及建筑师塞姆波认为:“艺术视觉的发展倾向正被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所限定,材料的革新产生了艺术风格的变化。”现代壁画家普遍重视壁画创作观念对现实空间尺度和建筑材料和谐关系的正确把握。选对材料对壁画创作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壁画的创作材质划分,多样化的材料表现为:传统颜料、丙烯、油彩、玻璃、漆、陶瓷、金属、石材、纤维、塑料、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产物的近乎所有可利用的一切。以日本经典陶瓷壁画吉川正道的《渚》为代表的大型室内公共场所壁画为例,制作壁画的技艺水平较之以往的传统壁画更为现代,陶瓷材料的正确运用也恰到好处,格调朴实,含蓄隽永,不拘泥于传统,不沉迷于形式,创作者鲜明的艺术情感融入到了陶瓷语言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城市化发展,建筑新材料的研发运用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阶段,新材料的变革引发新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实体的变革,现代建筑不再是功能主义至上,而是通过运用各式各样的新型材料,力求把建筑设计成体积庞大的“雕塑作品”,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凝固的艺术”。现代壁画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正一步步的融入建筑空间,成为建筑荣辱与共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乎使人无法真正区分哪些是建筑空间的物化存在,哪些是壁画的精神延续。

(三)多层次的精神传达

“物质是光线的自我消耗,人类是不可度量的居所”――《静谧与光明》谈及建筑的“精神”,我们总会认为是难以捕捉,无法明确定位的存在。壁画作为建筑精神的物质化存在,它具有多层次的精神传达表现,其精神化的意义并不是单独纳入壁画本身,而是使壁画创作在空间本质属性中成为意义上的一种独立象征,这种象征表现在壁画之外就应经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存在了。

每个时代的伟大的壁画家都是那一时代的伟大的原始诠释者。如果我们希望探索更广阔的艺术世界,一个包括了难以捕捉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一如具有“绝对”创造力和革新性的建筑师、壁画家和艺术家,那么我们必须抛开一切阻挡前进探索脚步的“束缚”,从生命本质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探索壁画艺术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康.现代壁画艺术及其装饰风[J].清华大学学报,2005,(07).

[2]岑沫石. 现代壁上艺术的新方向和新语言[J].上海工艺美术,2006,(02).

[3]刘海波. 论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J]. 现代装饰,2011,(01).

[4]王其钧. 壁画空间论[J].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1991,(01).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10

中图分类号:TU23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今建筑潮流发展多元化,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新材料层出不穷的现代背景下,建筑师们又重新燃起了对建筑外立面和建筑材料的兴趣。本文笔者探讨了建筑外立面设计与材料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一、材料与建筑外立面设计

材料是建筑建成的物质基础,材料的每一次革新都把建筑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设计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几乎涉及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材料的支撑,没有材料,设计将永远停留在“创意”阶段,无法成为真正的设计。而人类不断发展的设计思维对材料产生新的需求,也促进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在建筑外立面设计中,材料的选用与应用被称为材料设计。材料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旨在提倡一种设计方法和态度。它强调对材料不拘泥于固有种类和固有用法或既有惯性思维的运用,提倡思考材料运用的多种可能性,但这不等于完全摒弃材料的习惯作法。通常,习惯作法反映了前人的技术经验的积累和人们的习惯心态,对这些,理应予以充分的重视。材料设计也不忠于某种所谓的主义、流派,从体验主体出发考虑材料的运用,注重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材料和设计的紧密统一是建筑设计的理想目标之一。本文提出的材料设计是偏重强调对材料视觉表达特性的挖掘,是一种富有表达力的材料运用。而不是从材料的热工性、耐久性等物理性能以及构造角度去分析材料。

二、建筑外立面设计与材料语言表达的统一性

1、表达构成要素

外立面中材料传达的首要信息是材料本身的构成要素,即材料的形、色、质,他们是材料视觉表达的第一直观要素。材料的形态和色彩直观明了,容易被感知,质感与肌理则需仔细观察与品味方能觉察其本质所在。人们感知建筑首先也是通过这三者。因此,在材料设计过程中,形、色、质的有机结合与巧妙运用可以使建筑环境获得识别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心情,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指示作用。

2、表达功能

材料可以反映出外立面的功能即围护与装饰。首先,外立面应该反映内部空间的使用情况,建筑空间是由一定实质材料界面所形成。二是外立面自身承担的功能要明确的加以表达,使用功能是通过空间和外立面共同实现的。这必须要求功能与美感的高度统一,具体说就是必须具有对于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和满足人的精神与审美要求的双重特征。这是材料设计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科学和诚实的属性。不满足建筑最原始、最基本的使用功能的要求,不遵循基本的审美要求,这样的建筑从实际角度看是没有长久立足之地的,其材料设计也可以说是失败的。

3、表达建造

一个优秀的设计是材料形式与构造的高度统一外立面材料设计与建构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材料应当真实的反应和表达出建造的意义,反对虚伪、浮华的装饰。可以认为建筑艺术必须依附于建造逻辑。不刻意掩饰材料形态,而是突出工艺自身的装饰性,指材料的表现形态应反映材料的建造过程。现代建筑大师密斯以其讲究技术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与严谨的造型手法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那句名言,“当清晰的结构得到精确的表现时,它就升华为我们所称的建筑艺术”。密斯十分精妙地阐释了现代技术条件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建筑材料作为建筑表现的物化形态,材料、结构、构造都要求在表达时逻辑严谨,技术精确。建筑材料的技术精美不仅具有物质意义,还有精神价值,它是时代精神的宣言,对于创造符合时代技术与文化特点的现代建筑产生了重要意义。

4、表述历史时代文化

材料可以体现出建筑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时代特征。从建筑中了解时代,离不开认识材料。建筑物通常需要几年才能建成,并屹立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材料有着特殊的性质。这两者都会随时间的流逝,复杂地改变。从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看,经历了自然到人工,即石头、木材、泥土等到水泥、金属、玻璃等,相对应的材质从原色原质到人工材质,特征从粗糙到光亮,从温暖到冰冷。这是时代变化富于材料的不同品格,加工工艺、肌理质感,材料因此也就具有了表述历史时代性的能力。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用砌得密不透风的巨石向世界昭示它的永恒;古希腊、古罗马对于石材的运用则加注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以细微、精确的卷杀、收分和比例、雕刻向后人展示人类对石材艺术的驾驭;古老中国对于木材的运用突出体现在功能与形式相统一的斗拱上,这种结构不仅合理地表达了屋顶与柱梁的受力关系,也显露出古老东方人特有的内在秩序。在这辉煌的古迹中,石头、木材等物质本身的具体形态已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被那加工雕琢过的、富有文化内涵并烙上历史印迹的形式,并在向后人讲述着漫长古老而又深邃隽永的历史。

钢筋混凝土的重要发现,则突出了其流动性和可塑性,高强度与轻质的性能。使过去不曾出现过的结构形式生动地立于世人面前,空间跨度几倍、几十倍的增加,建筑高度更是以其挺拔的身姿向地球引力进行挑战。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那设计的朗香教堂(图1)以及马塞公寓(图2)这些旷世之作,借助钢筋混凝土的力量,和在建筑外立面保留施工有的模板的印迹和钉眼,最直率地表露出新建筑的风采。这种风格衍生开去,为建筑迎来了整整一个时代。

图1:朗香教堂 图2:马塞公寓

新时期科技的发展,任何事物变得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说材料镌刻着历史时代的文化,它也将继续衍生下去。

5、表述地域文化

建筑材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的限制,一个地域的建筑有着它的特殊性,通过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座建筑物选址的背景、基地、自然环境或邻近地域的文脉。材料可以表达该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人文特色、风俗习惯和民族审美意向,以及经济、传统、技术等,形成了特有的地区风格。

结语

建筑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统一整体,材料的设计是丰富多彩的,它与功能、空间、结构、构造、与节能、与视觉心理、与历史、与文化、与光、与艺术、与建筑类型、与技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要素在设计中都相互牵连,各种因素都应和谐的联系在一起。本文笔者仅强调关注材料语言表达这一方面,略提拙见,望抛砖引玉,待为我国建筑外立面材料设计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创建发言材料例11

【关键词】

展示设计;谢赫“六法”;传统艺术理论;当代设计手法

展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的现代设计学科①,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目的而进行的空间、环境、道具、照明、产品陈列以及各种信息媒体的综合性设计。其起源于早期集市中商品的展示与交流。19世纪西方世界性博览会的举行促进了展示行业的发展,也使展示设计呈现明显的西方设计特色。相较而言,在中国,展示设计是一门较新的学科,仍是沿用西方的设计手法和语言,缺乏创新和自身文化特色。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历史及社会发展趋势,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设计,是当下中国展示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展示艺术设计要想实现本质创新,需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出发,找到指导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解构分析,结合当代展示设计的要求进行理论性的探索。传统文化是经过创作而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审美对象。②尽管其艺术门类纷呈,流派各异,但其基本规律和方法有着内在的关联性。正基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历史上较具代表性的绘画理论———南齐谢赫的“六法”为立足点,分析其在艺术创作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当代展示空间的设计理念、方法、程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为当代中国的展示设计突破西方设计桎梏并发展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学科提供借鉴。

一、何谓谢赫“六法”

谢赫,南齐人物画家、美术批评家。其从创作实践中整理归纳出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艺术理论著作。③它奠定了我国美术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具有“俯遗则于来叶”的理论价值。④书中谢赫对中国传统绘画提出了六个评价准则,被后世视为“万古不移”的基本准则。此六法即: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谢赫“六法”在涵义上基本可理解为生动、用笔、象形、随类、构图、模写等六个方面,分别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基本美学和技法原理,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内在精神、艺术家对客体的感受,到用笔对象的具体形象、结构轮廓和色调、构图布局和临摹写生等方面。谢赫“六法”是一个基本完备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从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情感,到用笔、构图、色彩和方法,皆有涉猎。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的表现主题;骨法用笔是艺术思想的表达手法,是展示艺术创作才能的关键;应物象形是对表现对象的本质挖掘,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基本要求;随类赋彩是使艺术表达对象具备形态、性格和风貌,具备外在质地和肌理的辅助;经营位置是艺术创作中对画面构图、间架结构的统筹布局;传移模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是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件艺术作品最终得以成功所需要经历的学习过程。传统艺术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设计也无法避免其精神内涵的体现。①中国传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都可以用谢赫六法来进行品评,体现出在气韵、笔意、画法、位置、傅染、形似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与艺术手法。

二、谢赫“六法”对展示设计的启示

在中国,展示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其设计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艺术设计体系中引入。对于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而言,这种缺乏创新和自身文化特色的设计手法,终归难以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特色作品。为突破西方设计的桎梏,以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找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与当代展示设计的内在关联,进行突破创新,无疑是可行之道。谢赫“六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代表,较之西方设计理念,更加注重艺术的内在意蕴,对中国现代展示设计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气韵生动与意境营造“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是绘画创作的灵魂,也是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与审美的最高评判标准和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内,可理解为时空一体的视觉气质的绵延之动,这符合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情趣,也可见气质观影响下中国艺术对气的生命节奏的追求。②“气”指艺术的本原,强调世间万物皆由气构成,通过气的流动引发万物的变化,感发人的精神而产生艺术。艺术家通过身心一体对“气”的感知与运化,以艺术的手法再现蕴含的内在精神。“气韵”是指神气和韵味,是人的内在个性和情操的显现,在美学上有清远、旷达之美。艺术设计的“气韵生动”表征是其内在意蕴,强调艺术创作中生动地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性格特征。展示设计不仅要让人知道展示的是什么东西,更多的是要向人们传递展示环境内在的生命力,即内在的气韵。依据六法论“气韵生动”的观点,展示设计要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创作者的内在思想和创造力,体现深层的文化内涵,使人在空间中感受到环境的意境、设计的生命力。要使展示设计具有动人的意境,可从如下方面着手。首先是主题营造。一个空间环境的设计,不是设计素材的堆砌,而是要有这个空间的主题,以反映空间的思想和情感,使人们能在其间体会到空间的意蕴。主题的表达以一种美学形态在展示空间中打破时间、地域的客观局限。③用主题去连接时间和空间,形成富有创意的空间场所,从而突出展品、事物的性质和概念,达到突出主题的最终目的和效果。具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不同审美群体、不同展示素材、不同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因素,将主题以具体的形象语言贯穿于整体设计之中,使参观者能从中感受到设计的核心思想。如在家具展示设计中,设计的主题可以根据家居的风格、品类以及面向的市场等来确定。不同的展示目的决定不同的展示主题,突出不同的展示效果,营造不同的展示氛围,从而使消费者融入其中,多方面感知空间设计的内在主旨和魅力。在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结合项目具体要展示或表现的内容,通过自己对项目的分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广泛收集相关设计资料和素材,找出项目设计的核心要素,从而确定项目设计主题。其次是意境营造。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命题,在绘画、诗歌、园林、展示、室内设计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是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的重要标准。现代展示设计亦是如此。注重空间意境的营造,突出人的精神需求,使空间具有强烈的艺术氛围,也就是气韵生动,展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空间形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为人们营造一个理想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设法营造一个能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审美情趣,令人感觉愉快的心理空间环境。④如家具展示设计的意境创造,就是在展示设计中通过家具的展示使观者能感知到其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产生一种美好的感受。具体展示设计中,通过家具主题的呈现,空间规划、动线组织、界面处理、材料组织和照明设计等设计元素的统一处理,使产品与展示环境融为一体,并得到完美的展现,使观者全身心地感知家具及展示环境,感知家居的空间意境,实现与产品的对话和共鸣。

(二)骨法用笔与形象塑造“骨法用笔”是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特有的艺术语汇。①其中“骨”指内在的骨力和力度,强调艺术创造的表现手段,在绘画中根据对象的具体特点运用适当的笔法,以线条创造逼真的造型效果,如山水画中的点法、皴法、泼墨法等笔法形成的造型语言。如书法家所谈论的“筋、骨、肉”,注重笔锋形态和运笔,以创造出神入化的神韵和美感。正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所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用笔的关键在于表现线条的力度,展现创作者的内在精神面貌,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其中强弱、急缓、轻重、收放、动静的对比会产生灵动的节奏与韵律感。张怀瑾曾以“骨”和“肉”比喻南北朝张僧繇、陆探微和顾恺之几位画家的手法和造诣,其于《画断》中提出“象(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这句话也表明,当时不同艺术家用骨笔法的不同所创造的艺术效果迥异。西方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展示设计需要通过形成美感的创造,提高展示空间的艺术形象。“骨法”在设计中表现为设计师运用的线型语言,包括点、线、面、体等空间造型元素。设计师在展示空间中所用的线条与结构,就是“骨”;以不同手法形成的空间形态与界面处理,就是“肉”。展示设计空间形态的构建离不开点、线、面、体等基本构成语言的运用,离不开这些元素的相互组合。其中点在空间中是较小的形,起到确定位置和视觉中心的作用,如一面墙上的一幅画、一个空间中的一件家具。线型语言是造型语言中基本的构成元素,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能尽显韵律与节奏。面是线运动的轨迹,也可以是扩大的点或变宽的线,或体的边界面。面的形态、材料、色彩、肌理的变化以及不同围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形态,从而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和格调。体是展示空间主要的构成元素,空间形态、展具、展品和陈设都可能是由各种不同形态的体块组成。体在空间中具有重量和体积感,通过比例、尺度、材料表达不同的性格,营造多样的氛围,从而给人不同的视觉感觉。在具体的展示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要根据设计主题,有效选择和组织点、线、面、体等基本设计语言,根据设计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手法进行空间形态和氛围的创造。

(三)应物象形与功能设计“应物象形”在绘画中指对形的把握,要求运用造型手法实现主体对物象的感应,将物质的本质形态进行再造,以实现感应物象的“象形”。“应物”就是要用心去感受构思中的事物,“象形”就是要做到形似,要像所绘事物的形状。②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并非随意想象,往往是对外在物象有感而发,对外在世界的艺术再造。“应物象形”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具体创作,针对所要表达的事物进行具体化的艺术处理,形成最终的艺术形象。南朝陈姚最最先提出“心师造化”的理论。后来唐代画家张璪又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强调艺术创作需以自然为师,从外在自然世界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通过内心的思考再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为实现传形达神,需要对具体对象进行精细准确的描写,在有形的基础上去达神。用西方现代设计理论进行解读,“应物象形”就是“形式追随功能”。由功能设计出发针对具体的功能需求确定各功能空间需要的形态、尺度,选用相应的平面布局、尺度、空间形态,赋予相应的外在造型、内在空间,创造与功能相应的整体展示空间设计效果。现代展示设计起源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重视功能,创造新形式。正如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强调展示形式服务于功能,展示设计以功能为主。展示空间是提供人们物质文化活动的场所③,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艺术,适用是展示设计突出功能的内在本质之一。整体设计注重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要求设计既要满足物质功能的实际需求,解决基本的展品展示与存放、人流动线与交通、商务洽谈与社会交往等基本的功能需求,还要满足精神审美功能的需要,创造动人的形象、优美的形体,展现展示空间的主题与性格,创造艺术化的展示艺术空间。当今展示设计应在满足具体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技术与材料,注重个性化、艺术化设计的创造。如笔者在左右家具展示设计中,首先根据甲方产品展示的要求进行空间布局与设计,综合考虑产品展示、商务洽谈、人流组合等基本功能,以区域板块化的形式将不同的家具以居家形态有机组织,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居家展示场景,以线型动线将各区域连成一体。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展区所处位置和基本平面布局,以及项目设计主题,进行展示空间的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设计。展位设计结合产品以现代手法表现东方精神,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主题,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材料和构造方式,结合传统的文化、艺术、造型、图形等,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表达骨子里的中国精神。

(四)随类赋彩与形体表现“随类赋彩”是指根据各种不同对象,准确地涂色,同时要在形象上赋予概括性的色彩表现,①这是表现绘画创作的必要补充。中国画之“随”,似有顺从、依附之意,指依据具体对象而相应处理。“类”是指表现对象的品类,有着内在的规律,可表现人的精神观照,在绘画创作时要表现其基本特征。所赋之“彩”,并非单指颜色,还包括笔墨的渲染、明暗、层次。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许多都不用“彩”,而是通过墨的浓淡、层次产生不同的光色效果。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意指山水画可以用墨的变化体现自然界中的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各色效果,从而体现丰富的墨色变化。色彩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媒介,先于图形给人鲜明直观的印象。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赋彩就是根据空间形态和设计主题,通过材质、肌理、光影来表现空间的特色与层次,主要依托于装饰材料的设计、选择与搭配。色彩设计不在色彩本身,而是色质的合理运用。②通过虚实、轻重、软硬等不同材质的组合、对比,创造不同的空间层次与色调,使展示空间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整体效果。材料是现代艺术设计内容与形式的传达媒介③,是展示设计的物质基础,影响人们对展示空间环境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并引发相应的心理感觉。材料的软与硬、光滑与粗糙、色泽与光影体现自身的特性,材料的组合可以表现特定的主题,营造特定的氛围,使空间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传递不同的展示信息。其中材料色彩是首先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其物理特性和心理特性呈现给人以轻重、距离、大小及冷暖的感性特征。材料的质感则可引起人视觉、触觉的感官差异,软硬、冷暖、粗糙与光滑、光泽与透明等不同的质感形成不同的内在张力和知觉感受。材料肌理可以表现材料的细节感知,其粗与细、轻与重、新与旧都可产生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创造不同的空间情绪和意境。在实际展示空间设计中,根据设计主题与定位,结合不同造型元素选用不同的材料,以其色调、质感、肌理乃至光影的变化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色彩感觉,使空间环境呈现不同的艺术审美形态,从而传达空间意境、氛围和情感。如在空间场所中,可以木地板、大理石、地毯等不同的材料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形成公共、舒适或私密的空间氛围;通过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进行空间分隔,可创造虚实相生的展示空间;具有优美色调和装饰纹样的织物材料和木材,既可用于空间分隔,也可以其自身的装饰纹样成为空间艺术效果表达的对象。不同材料间的对比,既可突出各自的特点,又可通过比例、形态、尺度的协调控制构成展示空间整体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