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7 15:36:11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1

“三农”问题是党的十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工作是多方面的。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3.完善销售体系,拓展客源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得以发展,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良好的销售体系是保证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产品形成后要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搞好产品的策划。支持利用旅游消费渠道搞好农产品销售、供应和配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宣传和促销,形成整体规划,联合促销。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队伍素质。目前,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相差较大,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当地的农民,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各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使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操作程序化。在培训中注意职业培训与发展性培训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323.4;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5-0129-05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外,一些国家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常重视保护乡村意象的原真性,比如欧盟推出一系列政策以保护农村遗产、促进村庄复兴和农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对荷兰、英国、瑞士、挪威等国家美丽的田园风光、洁净的空气、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和便利的生活设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原真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形势喜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在政策的推动下城市的生产要素和现代文明正纷纷向农村渗透,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如过度的城市化和商业化导致了乡土文化的失真以及乡村意象的破坏。尽管我们也采取了措施去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但这种失真性开发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在某些地方还比较严重,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失去根本。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博弈论出发,在剖析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陷入困境的原因,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一、乡村旅游的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是“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相组合,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早先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1994在日本古都奈良通过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指出文化遗产应保持各个历史阶段的真实,既包括最初建成时的真实,也包括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同时还应维护文化遗产所处环境的真实[1]。

近年来,一些学者把原真性引入到乡村旅游的研究中,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乡村旅游的原真性,是指乡村旅游环境以传统乡村布局为本底,保护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本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原真性民俗文化,乡村社区中人与环境、人与人和谐共生,旅游者体验的是一种真实性的乡村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保护,并不是追求完整“原状”的真实,而是追求历史延续和变迁的真实“原状”。因为社会文化总是在交流中变化,乡村社区生活总是由传统走向现代,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但是,也不能以城市文明代替乡村文明、以城市力量同化乡村社会,乡村旅游应在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中保持本我特色,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魅力。

二、乡村旅游开发失真的原因剖析

(一)效用最大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

乡村社区中包括多个经济利益主体[2],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可以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去分析。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假设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即以个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决策,并具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用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用,还包括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效用是经济主体一种内在感受,在经济生活中可由效益来决定。因此,本文将从效益出发来分析效用。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具有及时性,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外部性和滞后性[3]374-384,因此对乡村旅游企业来说,在生产要素有限的条件下,同样数量的经济效益会带来更多的效用,反映在图1上是OA>OB,这时生产要素限制线AB比较陡峭,其斜率的绝对值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感不强的乡村旅游企业其生产要素限制线与无差异性曲线的切点E更有可能位于无差异曲线的上半部分,即他们在开发决策中往往会利用更多的生产要素去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催生了破坏性开发行为,进而导致乡村旅游的失真。这里所谈到的失真,不仅仅包括自然环境的失真,也包括人文环境的失真。自然环境的失真如乡村景观的视觉污染、地貌和植被的破坏、设施泛滥、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等;人文环境的失真如为了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文化被异质化、庸俗化,以及被一味的符号化和过度的商业化等。

(二)利益博弈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失真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乡村旅游开发要做出科学的决策,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内部因素,更要考虑其他经济主体对自身效用的影响,这便决定了博弈论在其中的运用。因为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的实现问题。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涉及到的博弈主体包括乡村旅游企业、政府和当地居民,严格地说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因为这里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分配问题。根据博弈论理论,我们设定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有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两种类型;其他经济主体,如政府和当地居民,对于破坏性开发行为有干涉和不干涉两种选择,具体见图2(其中X、Y分别代表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等相关主体在不同博弈行为下的得益)。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如果乡村旅游企业从破坏性开发中获利,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遭到了侵害,这时其他经济主体将倾向于选择干涉,那么乡村旅游企业将对破坏性开发行为支付一定成本,即这时X3Y3成立,在这种情况下将趋向于选择不干涉,即使迫于道德因素或舆论压力口头上说要干涉,乡村旅游企业也不会相信,因为这时干涉成为了不可置信的威胁。这样,尽管各个经济主体都清楚保护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对长远发展有好处,但在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下,破坏性开发和不干涉成为了纳什均衡(X4,Y4)。如在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常常超越道义上的底线,往往以牺牲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为代价去换取乡村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政绩提升了,老百姓也从中受益,因此也就没有对这种行为严格干涉。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将治理环境的成本转嫁给了后人,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弈模型的构建

(一)无政府状态下博弈论模型的构建

在无政府状态下,乡村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博弈关系包括乡村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博弈等,这时的利益关系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协调。

我们首先来考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设A、B为乡村社区内两个旅游企业,他们有两种旅游开发行为: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假定如果都采取破坏性开发得益分别是M1和M2;当都采取原真性开发,得益为N1和N2,此时乡村旅游原生环境得到保护,但由于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滞后性和正的外部性,使得对原真性开发的投入大于从其中得到的短期直接利益,即M1>N1,M2>N2。得益矩阵如图3所示,很显然,破坏性开发将成为乡村旅游企业的上策,即纳什均衡是(M1, M2),此时形成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面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行为,当地居民是否会干涉呢?这涉及到居民之间的博弈。为了简化问题,我们设定两人之间的博弈:居民Ⅰ和居民Ⅱ,他们可以选择干涉和不干涉两种行为,当然干涉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如两人同时干涉,平均分摊成本,一人干涉则独自承担成本。显然,由于乡村旅游环境具有公共性,所以如果居民Ⅰ选择干涉,居民Ⅱ将选择不干涉而坐享其成;而如果居民Ⅰ选择不干涉,居民Ⅱ仍选择不干涉,因为选择干涉所支付的成本通常要远大于个人获得的福利。这样,不干涉将成为居民Ⅱ的上策,同理居民Ⅰ的上策也是不干涉,最终当地居民都不干涉成为了此博弈的纳什均衡。

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如果当地居民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博弈,是否会改变当地居民不干涉的结局呢?在这种情况下,针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当地居民仍有干涉和不干涉两种策略。同样,干涉要支付一定成本,此成本由全体居民共同支付。正如先前分析到,在没有政府的状态下,由于原真性开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付,而破坏性开发会带来额外收益,所以破坏性开发成为了乡村旅游企业的上策。而对于当地居民来讲,尽管破坏性开发会降低他们的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但可能会增加他们的经济效用,从而使他们的总效用增加而不是降低。同时,社会效用和环境效用具有滞后性,在短期内不会明显减少,这更使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更是熟视无睹。这样,即使当地居民联合了起来,最终的博弈结果也没有发生改变,即乡村旅游企业选择破坏性开发,而居民不干涉。这显然是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了未来人的长远利益。由于人类子孙后代的缺位,他们对这种情况无法干涉,只能选择为现代人的自私行为买单。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各博弈方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其纳什均衡的结果对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保护是不利的,这正是目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为了保障全体人民和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需要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进行干预,以实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

(二)政府与乡村旅游企业博弈模型的构建

乡村旅游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增加旅游收入,以提前收回投资成本;而政府要兼顾乡村旅游的环境职能和社会职能,希望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的博弈中,往往是地方政府或某职能部门代表上一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开发行为实施监督,是博弈中一方,这里称为政府监督部门,旅游企业则是博弈的另一方。在这个博弈中,政府监督部门的策略有两种:严格监管和不严格监管;乡村旅游企业策略也有两种:原真性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同时,规定双方都明确彼此的策略和利益所在,即为完全信息博弈[4]。

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的博弈矩阵见图4。其中,V表示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在短期获得的额外收益,这里的额外收益是因为转移长期收益和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坚持原真性开发额外收益则为0;S表示政府监督部门因不严格监管而获得的额外收益,而严格监管是政府的职责,这时额外收益为0;P表示政府对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的处罚;K表示政府监督部门因失职而受到的处罚。显然,如果V-P>0,S-K>0,即对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正当行为处罚太轻,或者监督部门从不严格监管中获取的利益太多,那么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将分别选择破坏性开发和不严格监管。尽管这是我们不愿意看见的结果,但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如由于地方政府上一级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的乡村旅游企业实施监督,为了旅游经济的短期繁荣,地方政府可能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破坏性开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这些好处甚至远远大于因失职而受到的处罚。

一般情况下,V-P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双方将采取混合策略,最终实现纳什均衡,即双方按照不同概率分布相机选择行为而实现均衡。假设乡村旅游企业的混合策略为bi=(m,1-m)(m为破坏性开发的概率,1-m为原真性开发的概率),政府监督部门的混合策略为bj=(r,1-r)(即政府监督部门以r的概率不严格监管,以1-r的概率严格监督),那么乡村旅游企业的额外期望收益为:

Vi(bi,bj)=m [Vr+(V-P)(1-r)]

同时政府监督部门的额外期望收益为:

Vj(bi,bj)=r [S(1-m)+(S-K)m]

可知,仅当乡村旅游企业和政府监督部门的额外期望收益同时等于0时,该博弈实现混合纳什均衡,否则乡村旅游企业将长期选择破坏性开发或政府一直选择不严格监管,因为这时坚持这种行为总会从长期上带来额外收益。因此,当Vi=0且Vj=0时,该博弈才实现均衡,从而求得:

m=S/K;r=(P-V)/P

即乡村旅游企业以m=S/K的概率在长期内相机选择破坏性开发,而政府监督部门则以r=(P-V)/P的概率相机选择不严格监管。这里所说的概率,是从整体和长远而言的,即在某时点上有的企业选择破坏性开发,有些企业选择原真性开发,而政府监督部门一会偷懒一会又选择严格监管,他们的行为从总体上趋近于一个概率。实际上,这和现实情况是符合的,因为总有投机分子想通过破坏性开发获得额外收益,而政府监管部门有时会开小差,甚至为了短期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知,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获得的额外收益V越大,政府监督部门偷懒的概率就越小,因为此时事关重大,政府不敢怠慢。在一般看来,对乡村旅游企业的处罚力度越大(即P越大)会降低破坏性开发的概率,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但在长期内则不成立,因为从m=S/K可以看到破坏性开发的均衡概率与P无关。相反,P越大,长期内只会加重政府监督人员的偷懒,因为当P增大时,P-V与P趋于相等,政府监督部门偷懒的概率r就会趋于1。而要从根本上减少乡村旅游企业破坏性开发的概率,必须要使S减小或K增大,也就是说,必须防止乡村旅游企业对政府官员的行贿,同时加大对监管不严的处罚力度[5]94-97。因此,政府在乡村旅游原真性开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四、结论与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效用的及时性以及社会、环境效用的外部性和滞后性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环境失真的内部原因,政府的缺位和不严格监管是乡村旅游环境失真的外部原因。要保护乡村旅游环境的原真性,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调控作用,明确政府和乡村旅游企业的博弈过程和支付,使博弈达到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纳什均衡。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三点对策:第一,科学界定政府角色。政府既是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更是人类子孙后代利益的守护者,不能为了政治目的或获得高速增长的GDP而牺牲人类的长远利益,要兼顾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追求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发展。第二,理顺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为了制止地方政府为了乡村的局部短期利益而损害整体长远利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应多一些生态指标、文化指标和长远指标,少一些经济指标和短期指标。第三,加重对政府监督部门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将处罚款项与监管部门的工资以及的非法行为挂钩,实行以薪养廉制度,以此提高政府监管部门严格执法的可能性。另外,应加大对原真性开发的奖励力度以及破坏性开发的惩罚力度,力图通过示范效应使乡村旅游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保持乡村旅游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景慧.“真实性”和“原真性”[J].城市规划,2009(11):87.

[2] 赵波.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与升级[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8-82.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田喜洲.旅游市场监督博弈分析[J].经济经纬,2004(3):135-136.

[5]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Game Analysis of Authenticity Development in Rural Tourism

FAN Xin-you1,2,PU Yong-jian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3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乡镇 企业 人才引进的现状和 问题 分析 ,并根据乡镇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保持了近三十年的快速 发展 , 经济 总量不断扩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繁荣 农村 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但在新形势下的乡镇企业人才的相对匮乏和管理滞后逐渐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瓶颈。 一、乡镇企业人才引进现状 1.乡镇企业人引进的吸引力不足。乡镇企业大都处于地域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地理位置比较偏僻, 交通 落后,信息更新也比较慢, 自然 条件比较艰苦,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空间有限,尤其是对于习惯了繁华喧嚣、交通便利的城市氛围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成为员工积累经验和资本的短期跳板,不利于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 2.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的结构不合理制约着企业发展,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分布结构不平衡, 中国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拥有大量人才,而西部地区却人才奇缺,人才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学历的复合型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少,学历低的传统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创新型人才少,从事产品生产和继承型人才多;乡镇人才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的人才少。 3.员工文化素质层次比较低。乡镇企业人才构成的基础部分来自农民,较少受到专门的职业 教育 ,往往都是短暂的培训中就投入的生产中,在生产中逐渐积累经验来满足企业对自身的技能要求,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或者说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严重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乡镇企业自己培养的技术人员,他们中大多数生长在农村,能比较安心地在乡镇企业中工作,虽然有一定的 理论 知识,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是乡镇企业技术上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才培养、开发、使用的重点对象。 4.管理者管理素质不高。 目前 ,乡镇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素质普遍不高,理论知识缺乏,对市场的把握主要靠经验和感觉,同时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很不健全,许多乡镇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重要的重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当,而且员工的录用、晋升、辞退缺少规范,随意性很大,导致了员工队伍的不稳定,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安定感。 5.专业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我国很多乡镇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人才任用上不公平不 科学 现象仍然存在,人才无法得到重用,使得一些“事业型”的员工感觉前途渺茫或自身才能难以发挥,个人发展空间狭小。乡镇企业薪酬待遇缺乏科学安排,不能满足人才各方面的要求,无法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管理水平低下等特点,同样是造成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乡镇企业人才流失 影响 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严重削弱企业竞争力,易造成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损害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二、乡镇企业人才引进问题的原因 1.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距。我国的乡镇企业兴起之初,其创业者大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企业起家主要是创业者靠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头脑,缺少科学的经营管理,更缺乏技术和制度创新,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不够重视。从人才角度讲,刚走出高等学校不久的专业人才,满腔热情,但是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还需要提高,吃苦精神精神不够。在乡镇企业中企业和人才在思想观念上还存在差距。 2.企业文化的不完善。乡镇企业的企业文化很不完善,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更多讲求各种人缘地缘关系,企业家族化管理倾向比较严重,许多乡镇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重要管理岗位都由家族成员担当,企业主用人为亲是举,企业就是家,家就是企业,究其根源,是一种封建的意识在作怪。在这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中,真正的贤才被认为是外人而无法得到施展才华的平台,而被视为赚钱的工具。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乡镇 企业 人才引进的现状和 问题 分析 ,并根据乡镇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乡镇企业人才引进战略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乡镇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战略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4

一、 乡村基“卫生门”事件

2011年11月21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报道了《记者卧底乡村基后厨――蛋液手搅剩菜沥油反复用》,揭露了乡村基成都双桥店后厨的卫生问题。卧底记者还通过手机拍摄了以下几个镜头。事件经过调查后,乡村基为此付出的代价仅为27329.9元的行政罚款。而对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卫生安全的需求,乡村基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内部解决”。

二、 乡村基食品卫生安全内控分析

乡村基2007年以来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于2010年度在风投的推进下实现了国外上市,这主要得益于其规模的扩张。而乡村基就在上市不久,就暴露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乡村基的规模扩张与其内控管理间是否同步。

(一) 内部环境

乡村基2011年年报显示,乡村基创始人持股达到51.41%,实现了对乡村基的完全控股权。其股权结构特征体现为过于集中,典型的家族企业经营。

此外,乡村基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根据来自乡村基2011年度财务报表的数据显示的乡村基全职员工的分布:管理人员及公司层面的员工共498人,厨师1101人,单店店员3857人;除了公司管理层,厨师及普通店员都是外包人力。而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人力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企业文化的的,真正能够融入企业的仅有乡村基的公司层面的员工。通过比较分析乡村基职工分布情况发现,除去公司总部管理层及中心厨房研发人员后,一家成员店能配备一位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就不错了。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乡村基在规模化过程中走向了重扩张、轻管理。

(二) 风险评估

基于GMP/HAAP的基本原理,在进行快餐门店后厨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之前,应该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即GMP)。在乡村基创始人李红引入风投时,就介绍了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对其规范化、标准化胜券在握。因而,如若在乡村基中实施GMP/HAAP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卫生控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GMP/HAAP原理中操作规范只是起点,真正的核心应该是HACCP(即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乡村基为了确保操作手册实施的有效性,企业有必要基于GMP/HAAP原理对门店后厨中食品安全卫生进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分析,并依此识别相应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给出风险应对措施。

(三)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例如:若从以上风险评估中得出的结果是,厨房中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主要是受到厨房设计及相关器具缺失的影响,那乡村基就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如厨房标准化、厨房器具采购进行科学规划等。若结果是,厨卫主要受到职工卫生意识的影响,那么乡村基就应该采用统一的厨房工作人员资格培训、设计有效的厨卫监控制度。

(四) 信息与沟通

根据乡村基相关财务信息发现乡村基仅有一种“check list”制度能获得某些食品安全卫生信息。这种“check list”制度,是指店员在将一套餐端到消费者餐桌前,需要按照check list上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这种在最后关卡进行的信息收集记录,在很多时候是难以满足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的。因而,建议乡村基在企业内部设计一种食品安全卫生内控报告制度:首先,明确相关监控人员或者部门的权限职责;其次,设计出有效的食品安全卫生监控活动;第三,对食品安全卫生监控活动的记录;第四、定期向上级提交食品安全卫生的内控报告。并且,企业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对底层成员店中食品安全卫生相关情况进行视察沟通,这便于高层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及时解决问题。

(五) 内部监督

在“卫生门”揭露后,乡村基针对厨卫方面给出的措施是:陆续开放所有餐厅后厨,敬请消费者监督。首先,我们知道对于中式快餐来说,开放餐厅后厨不是明智之举,易造成商业机密的外流;其次,若真要实现这一承诺,那么乡村基在维护商业机密方面就需要加大成本投入,在乡村基流失了大量顾客后,一边忙于促销挽回声誉的过程中,增加的商业机密维护成本必然有损乡村基的盈利。乡村基这样轻易做出承诺,一定程度上说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在其内部依然没有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内部监督机制的尚不完善。

三、 结论及建议

虽然该则乡村基后厨卫生揭露事件,似乎微小,我们甚至觉得这是某些人的素质问题,那么我们消费者受迫害的路将会长直又长。我不否认,假使乡村基的企业文化够深入人心,餐饮卫生职业培训够到位,那么食品卫生问题就不在是问题了。但公司的本质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任何人的道德观、世界观都不能简单地加在“公司”这一法人身上。所以当一个餐饮企业的领导者自主从公司的内控制度入手,或者在领导者自觉性不够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强制力介入以要求餐饮企业要完善自身的食品安全卫生内控,那么此时,上述所说的人的食品卫生素质甚至企业文化才会应运而生。而且,制度和文化是相生相惜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那么,在食品加工企业真正形成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5

伴随着省第十次党代会吹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号角,我省乡镇企业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王富玉(省委副书记):

重温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就是要始终坚持以谈话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我们党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立足于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把乡镇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重温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必须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推进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赋予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乡镇企业必须坚持立足“三农”,按照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要求,做好“三篇文章”。第一,贴近农民,就是要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第二,贴近农业,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贴近农村,就是要实施“村企互动”战略,大力繁荣农村经济。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情况,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乡镇企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重视、关心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要从支持农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高度,切实落实好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方面全心全意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坚决治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

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和管理乡镇企业的新办法、新路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企业搞好服务上来,真正发挥“规划、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做到有为有位。

乡镇企业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后,要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保护环境。对社会上应当解决、政府一时难以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乡镇企业要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多为社会做贡献。

谌贻琴(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20年的实践证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乡镇企业过去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将来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目标,这对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乡镇企业,坚持乡镇企业的战略地位不动摇。现在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解决,要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办法来解决,总之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的办法来解决。

二是要立足基本省情,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动摇。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农业大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靠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二、三产业。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二、三产业的过程当中,乡镇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引领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是要围绕构建和谐贵州,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不动摇。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很突出。社会要和谐,必须坚持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所作出的重要指示“对于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在发展乡镇企业时也是要能快则快,在好中求快,在快中求好。

四是要创造发展环境,坚持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领导不动摇。第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没有领导的重视乡镇企业是发展不起来的。第二,发展乡镇企业一定要有规划,一定要有产业布局,一定要突出重点,发展产业集群。这样可以节约我们的管理成本,节约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实现企业市场信息共享,延伸产业链条。第三,要营造好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健康有序。

总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之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乡镇企业;我们要坚持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不变;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不变。我们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一项带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抓牢抓实,这样才能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实的保障。

李昌来(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为了推进我省乡镇企业再创辉煌,我们提出了乡镇企业的“鸟形战略”设想:

一、鸟头: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再认识、再提高。二、鸟的双翼:一边是企业,一边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二者之间建立“村企互动”的联合机制。把农业与非农产业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把农民组织进来,进行有效益、有规模、有安全质量标准的商品生产。三、鸟的躯体:广大农村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沃土和腹地。要充分利用我省农村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优势,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四、鸟的双脚:即乡镇企业的两个支撑点。一是科技进步。二是金融信贷。要综合利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乡镇企业。

龚晓宽(省委讲师团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为了加快我省乡镇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要在品牌的建设上有大的举措,应当做好下列方面的工作:

要加大名牌的培育力度。鼓励企业争创贵州品牌、农业部品牌、中国品牌。按照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品牌产品。

要围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品牌建设。要促进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通过创新步伐的加快创立更多的名牌。

要加大对于品牌建设的投入。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速度,以形成新的品牌。

要围绕我省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建设。特别是以辣椒制品为主的调味品加工,以牛、猪肉制品为主的畜禽食品加工,以油菜籽加工和稻谷加工为主的粮油食品加工,以白酒、果酒、茶叶为主的饮料加工,以林(竹)纸、林(竹)板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以及现代中药材加工等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要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依托,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实现专业化生产,合理分工协作、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品牌的形成和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要突出个性特色。要根据市场的消费需求以及目标顾客的个性偏好,找准市场定位、实施品牌战略。

要突出文化特色。要按照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从品牌的名称、图形、色彩的设定,到贯穿在整个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广告宣传活动都要突出我省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特点。

要建设学习型企业。要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手段,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的综合素质,以雄厚的创新知识基础增加品牌的科技和文化含量,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工程。要使学习和创新成为乡镇企业的风气,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创立品牌的整体实力。

张之君(省乡镇企业协会会长):

我们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环境变化,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转型、改变经营模式,乡镇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实现粗放型向节约型的转变;其次,要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再次,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型,还要从实业型投资到金融服务方面转型。同时,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随着个体经济不断壮大,乡镇企业要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要有公共事业的投入,应该始终围绕“三农”问题找出路、想办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培养乡镇企业的明星企业,建立一支长效稳定的企业家队伍;要大力宣传乡镇企业,抓重点树典型;要积极开放金融市场,拓展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乡镇企业基金会、担保公司来加快发展。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还应尽快进入到资本市场。

王朝新(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要进一步加快县域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一、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创新经营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理顺乡镇企业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干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二、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发展的路子。要从当地的资源、人才、交通、能源、水源等综合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乡镇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三、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加工乡镇企业。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工夫,切实改变当前存在的产业链条短、加工经营比较粗放的状况,不断延伸产业链,围绕县域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做“特色”文章。四、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进军县域乡镇企业发展的主战场。大胆选拔和放手启用敢想敢干,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各种农村能人。五、积极在县域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要改变县域乡镇企业千辛万苦地在社会上到处寻求原料、人才、技术、资金和销售对象的状况,逐步转向通过日益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去满足自己发展经济的需求,把资源配置和产品交换提高到新的水平。要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抓紧办好。六、多渠道增加县域乡镇企业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金融,逐步建立、完善农村资金市场;要积极引导各专业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切实把乡镇企业作为进一步加快县域资金投放的一个重点。

向阳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

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发展的总目标和全部工作的根本主线,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首先要求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全省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仅能够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产业化扶贫中,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龙头企业,也大都是乡镇企业。我省发展特色农业,包括乡村旅游、“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都要依托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天然地具有反哺农业的功能,支持发展乡镇企业,肯定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因此,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贵州,在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的情况下,更应该坚持长期持续地发展乡镇企业,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现实需要。

蔡福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农村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稳定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稳定推进。要推动和谐贵州建设,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第一、走乡镇企业集群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和谐发展。第二、将乡镇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树立环保理念,打造绿色乡镇企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和谐发展。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疏通乡镇企业人才流通渠道,实现乡镇企业内部的和谐。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6

1.关于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主要观点目前国内专门研究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文章很少,只有翁瑾、杨开忠(2004)[1]发表过《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指出“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模式是一种基于农村社区的旅游产业组织方式,其本质就是互补品生产企业在不涉及产权的情况下,在经营层面上实现的一体化,是旅游目的地内部具有地方政府背景和主导地位的景区开发管理公司为实现地方旅游业持续发展而作出的必然选择。公司对农家旅馆的低价格定价、质量管理以及对农家旅馆市场的垄断都是对产权缺失的一种弥补。‘景区公司+农户’模式有效地约束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保证了旅游目的地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他论文都是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主要观点包括:郑群明、钟林生(2004)[2]提出“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主要从乡村旅游参与角色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模式。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2008)[3]提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集体股份制模式、自主发展模式,以乡村的地理位置为划分的依据,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杨兴洪(2005)[4]分析比较了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郎德、天龙、中洞等3种模式的利弊。卢杨(2005)[5]提出了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共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资运作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的模式以及由当地村民委员会直接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的模式。曾芸(2007)提出[6]“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它能使乡村旅游在“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户”的合力下,争取到充足的客源,吸引到大量的投资,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前提,从而获得较好效益,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彭燕平(2007)[7]提出分散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业户模式、社区+公司+业户模式、整体租赁模式、村办企业开发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政府+公司+业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王世益(2006)[8]提出企业主体开发的3种类型:联合开发型、租赁开发型、完全产权开发型。潘顺安(2007)[9]提出了五大类12小类开发模式:(1)企业为开发经营主体的开发模式(①企业独立开发模式;②企业独立开发经营、社区居民参与模式;③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发模式)。(2)村集体为开发经营主体开发模式(①村集体经济体开发模式;②村集体组织全民参与开发模式)。(3)村民自主开发模式(①政府推动村民自主开发模式;②社区旅游机构组织农户自主参与开发模式)。(4)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开发模式。(5)混合型开发模式(①公司+农户开发模式;②企业+村委会+农民旅游协会开发模式;③企业+村委+农户开发模式;④村集体组织村民自愿自主参与开发模式)。

2.目前研究对产业组织模式研究的主要贡献

(1)对目前国内现存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国内学者对产业组织模式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研究最全面的是彭燕平、潘顺安,他们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目前现存的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基本反映了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产业组织的整体状况,并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为进一步研究产业组织模式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2)提供了比较好的分析视角

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以乡村的地理位置为划分的依据,提出了不同主体为主导的开发模式,提供了从地理位置来分析不同产业组织的视角;潘顺安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各种模式,提供了开发主体的视角;翁瑾、杨开忠则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景区公司+农户”模式的意义,提供了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这些视角可以给后续研究带来启发,其中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意义重大。

3.目前有关产业组织模式研究欠缺的地方

(1)没有提供一个研究产业组织模式的完整框架

目前的研究虽然已经对产业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但是比较混乱,缺乏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去统领这些模式。原因在于这些总结是从开发模式的角度提出的,而开发模式不仅包括了政府、村委会这些公共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还包括了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的运行机制、旅游协会的职责和任务等内容,不仅包括了宏观的内容,还包含了中观和微观的内容;例如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提出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集体股份制模式、自主发展模式,既包括了主导的利益方这种比较宏观的内容,又包括了股份制这种比较微观的内容;彭燕平提出的分散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业户模式、社区+公司+业户模式、整体租赁模式、村办企业开发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政府+公司+业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不仅包括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组织模式,还将政府、旅行社加进来。政府是公共部门,不属于产业组织模式的内容;旅行社是股东,是公司的一部分,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要素存在。

(2)侧重经验分析,没有建立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设计框架

彭燕平、潘顺安提出的模式比较全面,但是侧重对现象的总结和描述。郑群明、钟林生(2004)提出“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具有参考价值,但是没有建立在一个设计框架之下,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曾芸(2007)提出的“政府+旅游公司(旅行社)+农户”的模式过于单一,不具有普遍适用性。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2008)提出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集体股份制模式、自主发展模式以乡村的地理位置作为划分的依据,不能作为产业组织模式的设计依据。

(3)分析工具落后

现有的研究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分析工具去系统分析产业组织模式的利弊,而是侧重于经验的总结,这样分析的结果很可能会分析深度不够,提出的解决方案也缺乏科学性。翁瑾、杨开忠用一体化理论详细研究了重渡沟的产业组织模式,比较有深度,但是其中的一些分析点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亟需一套完善的理论做指导。

二、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

1.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模式是产业内企业间关系构成的具体方式,因此产业组织模式描述的是企业间的关系。具体到乡村旅游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同时村委会和旅游协会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产业组织模式的四大要素是从事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村委会和旅游协会,其中村委会是一个公共部门,但是在产业运作过程中同时扮演了行业协会的角色,因此也列入产业组织模式的要素之中。乡村旅游的产业组织模式主要是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还包含村委会和旅游协会在产业运行过程中所起的辅助协调作用。

2.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工具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可以作为研究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分析工具。在交易费用的研究方面,威廉姆森是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他借助交易费用工具,深刻地研究了企业、市场以及与之有关的签订契约的问题。他认为企业、市场和两者的混合型态是不同的组织形式,经济活动在其中的配置是个决策变量。首先,威廉姆森很强调交易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属性的交易相匹配,以减少交易成本。他根据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划分了6种不同的交易:偶然进行的非专用易、重复进行的非专用易、偶然进行的混合型交易、重复进行的混合型交易、偶然进行的特定型交易和重复进行的特定型交易。其次,威廉姆森认为任何交易都是通过契约关系进行和完成的。契约的类型可以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等3种。古典契约强调交易者的独立性和契约的明晰性,视契约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交易当事人自主行为的结果,不受外来力量的干涉;新古典契约是一种长期的契约,不完全的契约,常常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而关系契约则承认契约是不完全的,它并不强调初始协议的参照作用,交易各方的关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的。威廉姆森认为他所区分的6种具体的交易形式,每一种都需要配以相应的治理结构(见表1)(杨德才,2007[10])。

三、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现状

1.单一企业模式

单一企业模式几乎不可能成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但是对于一个乡村旅游地而言,单一企业就代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单一企业模式一般出现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周边并没有乡村聚落存在,而是一个具有乡村特色的景区,企业的组织模式一般是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企业,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城市化乡村型

典型的例子如江苏江阴华西村和浙江奉化滕头村。它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支撑。集团为村集体所办,已经通过非农、“非旅”产业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二是旅游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大量聘用职业经理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当地村民很少成为企业员工。三是吸引物建设类似于农业主题公园。“村庄”的现代化居住区和村属工业企业也会作为游览点。

(2)依托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旅游活动

与乡村生活和民俗紧密联系的休闲度假区同郊区乡村游憩的区别在于:第一,活动的乡村性更突出;第二,资源品位、活动内容、旅游区体量以及总体的吸引力更高,因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能够满足过夜游的要求。为了增强吸引力和活动的丰富性,往往会在较大程度上脱离“原生态”的乡村文化,通过移植、仿制汇聚民俗、休闲娱乐项目,使旅游区初具规模。典型的例子是宜昌车溪,它是良好的景观背景与移植的民俗相结合的乡村休闲度假区的成功案例,由一家企业进行统一经营。

2.“企业+农户”模式

企业既可能是外来投资的企业,也可能是村办集体企业;既可能是股份制企业,也可能是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独资企业;农户则是个体工商户,一般从事餐饮、住宿、娱乐等接待服务。企业和农户之间主要是分工合作关系,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元素,农户则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

(1)依托旅游区服务型(“景区公司+农户”)

中国的许多旅游区分布在乡村地区,依托这些旅游区带来的客源,利用位于旅游区内部的区位,借助于农舍等非专门设施,提供以餐饮、住宿或临时休息为主的配套服务;典型的例子是洛阳重渡沟景区内的农家接待户。

(2)郊区乡村游憩型(“旅游公司+农户”)

某些乡村旅游聚集区的发展,可能形成统一规划、边界基本确定的乡村旅游景区,风貌保护、景观建设、基础设施、卫生和秩序、市场营销由景区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各接待点分散经营;典型的例子是成都的三圣花乡和农科村、上海崇明岛的前卫村。

(3)特色文化村落乡村旅游地(“村办企业+农户”、“公司+农户+旅游协会”)

以历史风貌和传统民俗保存比较完整、在某些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村落或村落群为依托,开发的文化观光和体验类乡村旅游地;典型的例子是贵州雷山郎德和天龙屯堡,前者的模式是“村办企业+农户”模式,后者是“公司+农户+旅游协会”模式。

3.农户分散经营模式

农户分散经营是指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没有企业参与和组织,完全由农户分散经营,他们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具有同质性,这些农户的经营行为可能由村委会或者旅游协会组织,也有可能是自发行为;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主要发生在以下4类地区。

(1)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旅游地

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人们为发展生产而改造自然形成的景观。它以自然因素为基底,打上了人为烙印,地域差异显著,当地人习以为常,外来人士十分好奇。如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新疆吐鲁番郊区的坎儿井游都属此类。

(2)乡村风光乡村旅游地

自然风光与乡村社区紧密融合形成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文化景观”的区别在于它的景观是自然的。桂林阳朔乡村旅游,围绕山水风景、田园风光、古桥古村进行。喀斯特峰林与点缀其中的村庄,构成了美丽的乡村图画,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贵阳花溪镇山村已建立了布依生态博物馆,村庄依山临水,传统石板建筑、山峰、峡谷、湖水绮丽,成为一个山水加民俗的旅游点。

(3)郊区乡村游憩型

郊区乡村游憩,指在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度假。休闲度假活动有和乡村生活相联系的,如农家风味餐饮,但更多的是城乡特征不明显的休闲娱乐活动,如垂钓、、户外体育活动等,通常位于城市郊区;城乡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典型的例子是杭州萧山、临安的农庄。

(4)依托旅游区服务型

中国的许多旅游区分布在乡村地区,依托这些旅游区带来的客源,利用位于旅游区周边的区位,借助于农舍等非专门设施,提供以餐饮、住宿或临时休息为主的配套服务;典型的例子是长城下和西湖边的许多农家服务点。

四、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优化

1.单一企业模式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实行单一企业模式,把某个乡村旅游景区或项目承包给一个企业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从而将乡村旅游产品较快地推向市场。单一企业模式不是将景区全交给企业,而只是把景区的经营权交给企业,在景区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和当地社区还要采取措施实施有效的监督,这样实际上相当于政府和当地社区把自身不擅长的方面剥离了出去,交给了比较有优势的企业,然后两者相互配合,为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共同努力。能够租赁景区进行经营的企业,其资金实力一般也比较雄厚,有能力投资开发建设景区,此外,企业在经营、管理、营销等方面比较专业,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宣传乡村旅游景区。

交易方式:企业与内部的农户之间的交易属于企业统一治理模式,这些区域农户一般比较少,采用企业统一经营可以解决农户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企业统一经营可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企业和景区外的农户之间的交易属于市场交易,当地农户为企业提供景区运营所需要的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农户增加经济收入,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

问题:这种模式允许企业长期独立控制和垄断性经营旅游景区,由于要追求投资回报,景区经营必然会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好经营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产生负的外部性,破坏当地的资源。解决途径:加强政府监管,政府一方面要支持企业的发展,给予基础设施、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要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保护当地的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农户”模式

(1)“景区公司+农户”模式和“旅游公司+农户”模式

“景区公司+农户”模式和“旅游公司+农户”模式具有相似性,因此放在一起进行讨论。针对“景区公司+农户”模式,翁瑾、杨开忠(2004)从一体化理论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外部性促使一体化的发生,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市场规模不足及旅游饭店的资产专用性又限制了一体化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景区开发管理公司必将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样“景区公司+农户”模式就产生了。在“景区公司+农户”模式下,景区开发管理公司不拥有农家旅馆的产权,因此,资产专用性导致沉没资本的产生也就无从谈起,而同时景区开发管理公司拥有农家旅馆的价格制定权和管理权,也就控制了农家旅馆的经营活动,这就达到了一体化的效果,即外部性内部化。显然,这种不涉及产权、而在经营层面上实现的一体化是景区开发管理公司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选择,因此这种产业组织体制被认为是在特定条件下内生形成的。

交易方式:根据威廉姆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笔者认为“景区(旅游)公司+农户”的模式属于双方治理结构,景区(旅游)公司和农户的交易属于经常发生的交易行为,农户的接待设施具有比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而且双方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景区(旅游)公司和农户之间用关联式契约约束双方的行为,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模式,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农户按照景区(旅游)公司的规定长期给游客提供饮食和住宿服务,景区(旅游)公司为农户长期输送游客。这种模式保证了服务质量,有利于整个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有景区(旅游)公司的约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被大大遏制,但是农户提供的毕竟是比较简单的服务,面对旅游市场的变化,如何去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是农户面临的很大挑战。

解决途径:景区(旅游)公司对旅游市场比较了解,因此,农户服务提升和转型的发起者应该是景区公司,景区(旅游)公司应该和农户协商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2)“村办企业+农户”模式

村办企业的经营方一般是村委会,村办企业一般提供文化服务性项目,农户一般提供接待服务,同时也可能参与村办企业,整个村落的风貌构成重要的旅游吸引因素。企业和农户的经营行为都受到村委会的管理,一体化的程度比较高。

交易方式:根据威廉姆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村办企业+农户”的模式非常接近统一治理,村办企业和农户的交易属于经常发生的交易行为,农户的接待设施和村舍具有比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而且双方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村办企业和农户在村委会的管理下形成一个整体,双方的协调性比较好,有利于整个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问题:村委会扮演了管理全村旅游经营行为的角色,但是村委会对某些村民的管理可能因为人情等原因很难防止机会主义的发生,比如卖旅游商品的居民欺骗游客,还有的村民为了扩大接待规模破坏全村的风貌。

解决途径:村委会首先应该通过教育说服的方式对村民进行劝导,同时要建立一套惩罚机制对村民形成强制性约束。

(3)“公司+农户+旅游协会”模式

这种模式类似于第一种模式,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旅游协会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发生作用,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因为农户的力量比较强大,而公司是民营公司,没有政府背景,对农户的控制力比较差。

交易方式:景区公司和农户的交易属于经常发生的交易行为,农户的设施具有比较强的资产专用性,而且双方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景区公司依赖村委会去监督农户的行为。村委会由于不直接从旅游发展中获利,监督农户的动力比较小,往往很难有持续性,因此,很难控制当地居民欺骗游客、乱拆乱建等机会主义行为,景区公司和农户之间的交易实际上属于三方治理。

问题:依靠村委会这个第三方治理带来的机会主义会给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困扰。解决途径:景区公司必须和农户之间建立比较紧密的契约关系,变三方治理为双方治理,不能依赖村委会这个第三方来治理。

3.农户分散经营模式

在自发的基础上,以单体业户为单位,分散地自主经营,项目的所有权、经营权合一,而不再通过委托或者租赁等方式交给外来企业经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纠纷。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在一个村庄,由许许多多的个体业户各自经营乡村旅游业务,一般是提供餐饮、住宿或休闲、娱乐服务。业户多了,则由小业户形成大组群,使乡村旅游在这个地区(乡村)形成气候,而村庄一般没有统一的乡村旅游管理机构。

由乡村旅游资源的所有者进行直接的自主经营,一方面有利于调动他们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因为资源是自己的,经营好了受益的也是自己,为了得到更好的回报,当地村民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项目经营好,对他们而言,这也是发家致富的一条路子;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与外来者的冲突,如果由外来企业经营,在权责分配上容易发生问题,产生摩擦,而由村民自主经营,这方面的矛盾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此外,当地人对自有资源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强,为了更好地利用,他们在经营时也会注意保护性开发;而且由于对当地的乡村民俗、乡村文化了解透彻,在产品开发时,能够比较好地体现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

交易方式:农户分散经营的区域大部分分布在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旅游地、乡村风光乡村旅游地、郊区乡村游憩型乡村旅游地,这些区域的特点是整个乡村是一个整体,每个农户经营都具有外部性,每个农户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乡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因此,农户和农户之间的服务互为互补品,也就是存在着交易。分散经营的问题是经营的机会主义很难得到管理。而且随着经营者的日益增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受乡村旅游资源经营者自身在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的限制,面对竞争,单个农户可能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局面。还有少部分分布在依托旅游区服务型乡村旅游服务地,这些乡村旅游地的农户主要是依赖景区的客源,因此,相互不构成互补品的关系,而且农户的经营对景区的客源影响不大,在这些区域,农户散户经营的方式是可行的,利用企业经营反而会提高内部的交易成本。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7

 

我国的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健康、长远发展,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新时期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已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来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已成为新时期乡镇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紧迫性

乡镇企业一般资产规模不大、人员较少,它因数量众多,涉及行业的面广,所以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增加了农村劳动就业机会,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中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中以来,我国众多的乡镇企业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渐渐将企业做实、做强,使企业得以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对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乡镇企业对其财会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来适应不断出现了新事物、新技术、新业务。但许多企业中的财会队伍却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样的需要,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财会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好坏必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影响。

二、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存在的问题

1、财会队伍不稳定。笔者到相关企业调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担心用人费用和企业成本、秘密等问题,都没有专职的财会人员,多数只是请人代账,有的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一两个亲戚在做会计,有的甚至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担任。由于企业不能够为财会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长远的发展平台以及其它各种因素,财会队伍很不稳定,人员流动平凡。

2、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论文参考。笔者看到,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设立相关的账户科目,没有设立总账和分类明细账,甚至没有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有的财会人员只能做一般的流水账,不会做会计凭证,不会做财务报表;有的财会人员连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也不会填。这部分人员中绝大多数却又是没有会计人员从业执业资格证书。有许多财会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和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能按照新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还有的财会人员没接触过会计电算化,甚至电脑的使用也不会。

3、职业道德淡化诚信度不高。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或兼职财会人员缺少应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甚至无视《会计法》的规定,在利益驱动下和保自己工作岗位的压力下,按照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要求,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甚至设置多套账,不能或不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不能诚信理财。

4、制度建设、管理不到位。论文参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出纳等财务规章制度。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的限制,企业的财务组织简单,员工少且流动性大,工作无法细分,一个人可能要做多项会计工作,财会队伍管理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三、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建议

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用德能兼备人才。乡镇企业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也要执行会计法的规定,不能任人唯亲,要用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要善于用能人,用德能兼备的财会人才,要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财会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因为乡镇企业现有的财会人员多数为会计初级人才,掌握的都是些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熟练使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论文参考。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为单位领导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在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在某一方面做深做透,照样能有所专长,有所成绩。在加强财会人员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朱镕基总理2004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逐步提高整个财会队伍的道德水准是实现“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更应当按“游戏规则”办事,将“不做假账”牢记心中,在现有的岗位上诚信理财。

3、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对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管,严格执行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否则予以惩罚。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联合对乡镇企业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信息采取不定期的抽查,严格查处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采用乡镇企业财务信息的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设一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彻底改变那些财会人员做不同报表、不同账分别对付不同部门的局面。

4、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和谐会计环境。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财会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会计环境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8

民族地区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内在因素1.经营者素质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少数民族形成了较为保守和封闭的观念。在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于经商、开展旅游活动存在一定顾虑。调查发现,广西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业主基本上男女各占一半,以年龄在25~54岁的青壮年已婚人士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文化为主,业主的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仍有部分人士不能用流利普通话与旅游者交流,仅有少部分人士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社区居民普遍缺少风险投资意识,创办微型企业的家庭数占当地家庭数量的很小比例,而即使创办了微型企业的业主,也有近一半属于比较保守类型,普遍缺乏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和素质,缺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胆识和气魄。2.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素质限制,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低,表现在旅游产品和服务定位不准,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落后,大多还停留在等客上门阶段。目前经营业务以住宿、餐饮为主,旅游购物为辅,旅游交通、娱乐相对缺乏。④由于普遍未形成专业化市场分工,这些业务多以组合业务的形式存在,通常以“住宿+餐饮”,“住宿+餐饮+旅游商店”为主要形式。业务联系方式以电话、名片为主,而利用电脑进行业务管理的较少,可以开展网络预订的就更少。3.经营资源缺乏。乡村微型旅游经济资源缺乏集中表现在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目前大量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以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存在,大部分未履行工商登记手续,无法以合法地位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大部分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是个人或是家人、亲戚一块投资经营的家族式企业,而与不具有血亲关系的人合伙经营并不常见,租赁经营的比例就更低。这种家族经营模式下,基本上靠家族财力、人力维持现有的经营水平,排外经营不利于外部资金、人力资源支持。微型企业所在家庭在当地经济地位大部分处于中等水平,相对于农村较低的收入水平,加上缺乏其它融资方式,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相当有限。受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对固定,流转权缺乏的影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往往只能依靠住宅作为经营场所,有限的土地资源使扩大经营面临较大困境。从微型企业业主的创业前的经历来看,虽然相当部分曾具备与旅游、经营管理相关的工作经历,但面对日益成熟的旅游者,业主仍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二)制约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1.政策因素。近年来旅游开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观念变化快,对新政策的需求旺盛,而政策的更新变革相对滞后,日益显得僵化、繁琐,缺乏针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合理、明晰、协调、稳定和公平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对微型企业的重视不够,直到2011年才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执行中偏重于批发零售业、特色种养业,在旅游领域尚无实施细则;政策缺乏执行力和稳定性,社区居民对政策的理解和信任程度较低。另外,对于已出台的政策,落实与否,落实的好坏取决于落实政策的部门和执行者。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转不规范、不协调,办公设备陈旧落后,以及政策执行者由于自身的态度、素质和能力方面等原因,消极、被动、低效地执行政策,已成为政策执行的主要阻力。2.制度因素。制度是确保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不利于微型旅游经济建立和发展。制度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扶农项目还很少,尚需加强优化乡村旅游投资环境和增强社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制度保障;农民创办企业的准入制度方面,规定的进入门槛较高,申报程度复杂,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少,阻碍社区居民创办正式的微型旅游企业;土地使用权流转缺乏在落后乡村的成功实践,土地制度对企业和个人土地承包优惠方面有待加强;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微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十分有限,由于经营者缺乏正式的交易记录和信用记录,银行、农村信用社因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等原因,普遍不愿意向乡村微型旅游企业贷款。3.市场因素。乡村旅游市场的良性运行需要深入了解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并将其作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目前,乡村微型旅游企业高度分散经营,常常受制于资金、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经营场所、设施的缺乏,无力承担来自市场竞争和新技术运用的巨大风险。分散经营难以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效对接,导致市场上旅游产品结构性短缺,而在某些领域竞争白热化,大打价格战,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自身利益,更导致旅游目的地形象受损,挫伤了农民发展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信息失灵而出现的旅游产品供需不平衡和旅游产品价格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居民惧怕风险的心理,抑制了微型企业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部分经营户被迫退出市场,仅在“黄金周”等旅游旺季从事季节性旅游接待活动。4.其他因素。赢得社会各界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是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缺乏主动与政府、旅游消费者、旅游上下游产品供应商、旅游竞争者、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民间教育培训机构、大学人才基地和媒体等相关群体的良好沟通,其生存环境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地区虽然发展较快,但旅游领域的合作社大多数仍停留在“农家乐”协会层面,其运作由政府主导,所提供的服务与加入合作社的乡村微型企业业主的期望偏差较大,合作社后续发展面临现实挑战。

民族地区促进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扶持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职能1.制定政策和法律,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完善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全面清理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微型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依法取消在用地、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不利于微型旅游企业发展的规定,依法保护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加强约束和监督,防止违法经营、违章经营,避免破坏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二是制定针对性的优惠税收政策,真正实现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如规定在创立的前几年内享受免税、减税政策,致力于减轻微型经济的税收压力和生存压力。2.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发挥政府的服务作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发展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氛围。针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在道路、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针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发挥政府在信息提供、治理商业环境、对微型旅游企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等方面的作用与功能。3.加强经营者教育和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民族地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经营者大多属于首次创业,其对于创业机会和风险认识不足。由于创业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导致创业艰难,甚至创业失败的案例在各地较为普遍。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协同高校旅游专业,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创业知识培训,向当地群众传播一种正确的创业观,避免盲目创业。同时,解答他们对于创业方面的问题和疑惑,提高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存活率。针对已经创办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经营者,政府应该关注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技能的提高,建议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帮助创业者获取新的管理、营销和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提高经营管理能力。4.改变乡村居民思想观念,创立良好商业文化。通过教育转变当地居民保守观念,促进微型旅游企业发展,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当前开展旅游扶贫的一大重任。政府部门应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使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保障新成长起来的乡村微型企业业主有比较良好教育背景。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造良好的商业文化,宣传发展微型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群众进行学习、体现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等,从制度、政策、思想等各方面改造整个社会;建立促进竞争的机制,提高人们的竞争意识。建立社会诚信机制,鼓励诚实经营,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5.引导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解决微型旅游经济融资难。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制定服务于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金融政策。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微型旅游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微型旅游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减少贷款限制条件,简化申请手续,增加小额信贷的数量,扩大乡村微型旅游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深入调研微型旅游企业财务状况、还贷能力和信用状况,优先对发展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微型旅游企业开展业务,探讨农村地区以土地、房屋作为抵押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是否给予信贷的依据,以减小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二)充分发挥民间旅游组织的作用目前,民族地区的微型旅游企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需要行业组织对微型旅游企业提供指导,成立相应的民间旅游组织是规范微型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作为沟通微型旅游企业与政府的桥梁,民间组织为微型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提供技术咨询与诊断,代表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就政策、法律、市场、技术和金融等方面的问题与政府进行沟通,并向政府部门提交议案,供政府部门合理决策。单个微型旅游企业往往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获取行业信息和维护自身权利方面不具有优势,可通过加入民间旅游组织,促进会员之间相互交流行业信息,促进沟通与合作,共同抵御经营风险。(三)加强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要实现健康发展,乡村微型旅游企业本身需要加强内部管理。首先,要依法注册登记,拥有规范的市场主体地位、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偿债还贷等,以利于其在交易中得到法律保障。第二,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确经营特色。在受到创业成功者的刺激下,在经过充分考虑和调查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合理论证,听取专家意见,找准自身特色,避免盲目模仿,设计有特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第三,经营者应该努力加强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在电话成为预定业务的主要手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电脑进行经营管理,开展网络营销,积极主动开拓客源市场。再次,乡村微型企业之间应树立合作的意识和理念,加强彼此间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市场与经营信息更好地把握获市场机遇。

作者:文军 单位:广西大学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9

 

我国的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健康、长远发展,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新时期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已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来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已成为新时期乡镇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紧迫性

乡镇企业一般资产规模不大、人员较少,它因数量众多,涉及行业的面广,所以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增加了农村劳动就业机会,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中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中以来,我国众多的乡镇企业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渐渐将企业做实、做强,使企业得以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对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乡镇企业对其财会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来适应不断出现了新事物、新技术、新业务。但许多企业中的财会队伍却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样的需要,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财会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好坏必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影响。

二、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存在的问题

1、财会队伍不稳定。笔者到相关企业调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担心用人费用和企业成本、秘密等问题,都没有专职的财会人员,多数只是请人代账,有的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一两个亲戚在做会计,有的甚至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担任。由于企业不能够为财会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长远的发展平台以及其它各种因素,财会队伍很不稳定,人员流动平凡。

2、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论文参考。笔者看到,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设立相关的账户科目,没有设立总账和分类明细账,甚至没有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有的财会人员只能做一般的流水账,不会做会计凭证,不会做财务报表;有的财会人员连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也不会填。这部分人员中绝大多数却又是没有会计人员从业执业资格证书。有许多财会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和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能按照新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还有的财会人员没接触过会计电算化,甚至电脑的使用也不会。

3、职业道德淡化诚信度不高。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或兼职财会人员缺少应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甚至无视《会计法》的规定,在利益驱动下和保自己工作岗位的压力下,按照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要求,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甚至设置多套账,不能或不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不能诚信理财。

4、制度建设、管理不到位。论文参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出纳等财务规章制度。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的限制,企业的财务组织简单,员工少且流动性大,工作无法细分,一个人可能要做多项会计工作,财会队伍管理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三、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建议

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用德能兼备人才。乡镇企业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也要执行会计法的规定,不能任人唯亲,要用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要善于用能人,用德能兼备的财会人才,要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财会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因为乡镇企业现有的财会人员多数为会计初级人才,掌握的都是些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熟练使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论文参考。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为单位领导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在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在某一方面做深做透,照样能有所专长,有所成绩。在加强财会人员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朱镕基总理2004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逐步提高整个财会队伍的道德水准是实现“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更应当按“游戏规则”办事,将“不做假账”牢记心中,在现有的岗位上诚信理财。

3、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对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管,严格执行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否则予以惩罚。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联合对乡镇企业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信息采取不定期的抽查,严格查处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采用乡镇企业财务信息的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设一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彻底改变那些财会人员做不同报表、不同账分别对付不同部门的局面。

4、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和谐会计环境。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财会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会计环境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10

基金项目: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编号:12SA058。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业初期,农民可以从事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高水平人才短缺的不足开始日渐凸显,人才缺口已成为限制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从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过系统学习、有文化、懂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这就必须依靠高校等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直接决定了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体系建设问题,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培训原则与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入手。

二、功能定位

高校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乡村旅游在职人员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训体系的功能定位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1、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

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高校调整定位,将其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加强餐饮娱乐设备操作、旅游服务演练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是培训学员从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也是乡村旅游服务业各个技能点的具体体现。通过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后,再加以实验实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培训学员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对各个技能点的全面整合,是解决乡村旅游操作的全面流程。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企业实际顶岗完成。此类课程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真实反映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环境,还能具备乡村旅游企业相同的社会服务功能。

3、满足培训学员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部分培训学员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今后并不从事乡村旅游业。因此,高校要为各种学员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高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及声誉。

三、运行模式

当前高校培训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市场化有很大的距离,行政化痕迹较为明显,自身造血和循环功能不佳,这对于高校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大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高校培训工作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培训实体

培训工作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实体,政府和高校在开始阶段投入一定的资源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培训实体有较为灵活的运营体制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训实体接入市场开展包括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高校培训实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乡村旅游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把开拓培训市场作为高校培训生存和发展的主线;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发挥高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在培训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

2、高校培训实体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

以项目制为核心,将培训项目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自主运作培训项目、自负培训成本、自定培训效益分配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构建项目责任制,规范培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相关责任人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按规定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以及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则是要打造目标考核制,在落实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考核办法并用以检查和督促培训工作,最终按照考核结果支付培训工作的各类福利待遇。

3、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培训工作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有义务关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所以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为主,高校机构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方,企业是受益方,所以也有责任为员工培训分担相应的资金。政府可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成立“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预算体系,其中培训乡村旅游员工的费用应该以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为主;员工所在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高校培训机构,以弥补高校培训工作的资金缺口。通过资金分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而造成的高校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与内容

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应具备旅游职业道德、乡村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现场服务技能等主要素质。高校培训体系在培训原则和内容方面都需要和普通学历教育有所区别。

1、培训原则

高校培训体系要制定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原则,以满足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目的。(1)实用性原则。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首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尤其需要重点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2)阶段性原则。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文字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学员们的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3)可操作性原则。要针对农村学员和其所在的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和行业规模等情况,按照实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4)适用性原则。面向农村学员的培训要符合适用性原则。由于接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也不同,不同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整个社会对培训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出所处时代的特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注意对象的适用性、地区的适用性和时间的适用性。

2、培训内容

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时,应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有层次和阶段性。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合理选择或自主编写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培训教材,以利于将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媒介传递给基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总体上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现代经营理念、仪容仪表、历史民俗知识、语言表达等。细化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等。这一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参与各方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并在部分重要的观念上达成共识。(2)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包括深入准确地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知,保护与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协调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这可以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3)乡村旅游市场开拓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市场的开拓、区域内外的合作经营等。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地区接受现代市场观念,并通过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4)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包括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与具体扶持措施等。这是顺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引导基层政权组织依法管理和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的有效手段。(5)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问题。包括餐饮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住宿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紧急救援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等。这方面的内容是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是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6)乡村旅游的操作技能。包括餐饮和客房服务、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特色娱乐方式的操作、市场营销与开拓的技能、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显著的,能够充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培训对象认可和掌握并取得成效的部分。

五、保障措施

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要将区域内的各高校纳入培训工作的整体体系中,需要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区域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条件等因素,对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进度,以培训内容为分工标准,将各类高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培训体系。如农业类高校的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旅游类高校的景区管理、餐饮制作、客房服务;法律类高校的法律政策等。同时,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改变目前一个地区的学员由同一所高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的现状,将培训对象按照培训体系的层次轮流接受各类高校的培训。制订并优化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培训对象的培训时间安排,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机制的发挥,使当地乡村旅游培训对象都能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

2、培养并共享区域内高校培训讲师资源,企业对应建立助理讲师团队

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区域内所有高校范围内遴选出优秀的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培训的核心讲师团队,而不仅限于少数高校,该团队内的讲师可按照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实现共享。高校培训团队主要负责对乡村旅游业相关基层人员的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各地的行业企业内挑选、培养并形成遍及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助理讲师团队,作为培训讲师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高校培训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助理讲师团队间建立起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机制,对所在区域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双方的合作,使乡村旅游的培训工作摆脱目前的运动式培训,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分别承担培训任务,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尽相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培训对象所在企业给予考核评价。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统一制定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这是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途径。要改变培训“管学不管考”的现状,就要利用考核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认定各参与培训高校的工作业绩。建立培训考核体系,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对象和游客对培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培训计划,使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乡村旅游业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根本的区别,要让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到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政府和协会会同相关机构,建立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通过对执业资格的考核,彻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层次,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冯清: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市场论坛,2010(7).

[3]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技术月刊,2008(9).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例11

2.横向特定场域与纵向历史变迁的结合统一“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引入“过程的”理念也是探讨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必要面向,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强调在历史的变迁中。强调历史的维度是对以往企业社会学研究缺陷的必要补充,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制度主义只是注重了其相互关系的横截面,而缺乏关注历史视野的纵向过程演变和分析。对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仅应当研究企业的当前阶段构成和状态,而且应该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企业的生存发展资料信息等等。(2)注重在特定的场域中。注重特定“场域”和“情景”是社会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但是在企业社会学的研究中往往为了追求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分析力和解释力而予以忽略,“过程”视角的引入,能够对于特定情境、特定时空和特定关系的事件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尤其对于“偶然性事件”的把握和剖析常常会有“意外收获”,“过程的行为—结构”正是在特定情境中而展现出对于“抽象的因果分析”的超越,从而迈向偶然的、现实的和实践的分析方式,最终实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融合。(3)侧重在联系和运动的状态中。这是相对于理性经济行为和结构分析共同的局限而提出的,采用“过程的”理念就是以一种灵活性和生动性的姿态充分发挥社会学所擅长的描述和解释功能,使其成为探讨“不同条件下”的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力工具。

3.个体理与社会制度结构的结合统一纵观以往企业研究的理论基点都是建立在对纯粹经济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如马克思认为“企业不只是为了利益而存在的微观经济体,而是由丰富内容构成的‘经济系统’”,韦伯也从家庭、氏族、伦理、宗教、法律、政治和制度等不同层面探索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反击古典经济学思想最激烈、最有力的要数经济史学家卡尔•波兰尼,他摒弃了任何经济决定主义的思路,他指出,不能放弃企业理性经济运行的面向,企业不仅包括规则、制度等社会因素,还包括根本性的科学生产和理性计算,他们同时构成了企业实践运作。“过程的行为—结构”则有机地结合个体理与社会制度结构,系统、全面、真实地了解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新视角的应用与实践企业是经济系统中的组织,具有经济属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多种属性,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机制和模式需要研究视角的“系统全面性”。“过程的行为—结构”正是这样一种综合性分析范式,在重新解读传统经济学思想魅力的基础上,实现微观行为主义与宏观整体主义、横向特定场域与纵向历史变迁、个体理与社会制度结构等三方面的结合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深化体制改革,逐渐放松对于公有制企业的控制和管束,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国内外自由竞争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农村,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转型以及乡村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乡村民营企业成为企业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也成为探索乡村企业与乡土社会互动机制和模式的有效工具。

1.乡村生活与乡村企业“过程的行为—结构”的研究视角从微观的乡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入手,探索和剖析乡土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网络、道德伦理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与乡村民营企业的生产运作所呈现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状况。在实践运作中,乡土生活的诸多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运营,同样,企业的生产运营也对乡土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2.乡土权力与乡村企业“过程的行为—结构”研究视角从中观的乡村政治结构维度分析乡村政治与企业管理的相互作用模式,运用社会学中的制度、结构、功能、流动以及文化等基本概念来剖析乡土权力与企业管理的互动关系。是否拥有乡土权力或受到乡土权力的庇护,往往成为乡村民营企业生产、管理和运营的关键,反之,乡村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也是决定乡土权力转向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