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夯实基层基础

夯实基层基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05 11:50:57

夯实基层基础

夯实基层基础例1

1.1是治理现实问题的重要手段

历史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情同鱼水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提高,但群众的怨气多了、人心散了,社会矛盾频发,各类问题凸显,贪腐现象严重,信仰危机、价值错位、道德底线濒临失守,党群、干群关系严重恶化。究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各层各级在心理上和行动上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我党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被丢弃淡忘了。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加以整治很有必要。

1.2是改进作风形象的有效措施

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少数基层工作的同志在认识上仍有误区,错误的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高层和顶层的事,与基层并无太大关系。事实证明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客观的,从各层各级通报的贪腐案件和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例来看,既有上级机关,也有基层单位,既有中高级官员,也有一般干部。中央提出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糜之风”(“”)问题在基层也有存在的土壤和各种行为表现。因此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上下联动,形成正本清源的浓厚氛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改进工作作风。

1.3是强化基层管理的思想动力

党的群众路线正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坚持植根基层、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也是各行各业规范履职的行动指南。基层供电企业的工作范围联系社会各界、涉及千家万户,基层的管理是否到位、行为是否规范、服务是否优质、群众是否满意,事关党在群众中的口碑和威信,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基层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夯实基层基础,有利于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供用电关系,让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在基层更加绚丽夺目。

2 认真剖析排查,切实解决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要解决问题。县级供电企业地处基层末端,涉及到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并不太多,但在排查问题时决不能笼而统之,必须从细微处着眼,在点滴处入手,抓住平时习以为常、容易忽视的方面“即查即改”,着力解决“习惯性违章”问题。领导班子必须立足于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广开言路接地气,真心实意听民声,深入查找“”表现、基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带头抓整改、促提高,以取信于民。如在公务用车管理方面,宜取消领导定向用车,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安排,严格公车的规范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在规范公务接待方面,严格执行标准,坚持不搞迎来送往、不搞内部吃请,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在改进文风会风方面,坚持“必须、必要、高效”原则,精减发文量,切忌以文件贯彻文件;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做好会前充分准备,会上解决问题,会后跟踪督查。在改进工作作风方面,积极倡导“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强化部门和班组的管理,严格执行网、省公司《员工奖惩办法》,严格全员绩效考核,整治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等恶习,解决工作中标准不高、要求不严、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等问题。在增强服务能力方面,建立定期分析评价制度,剖解难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重点整治态度冷漠、办事拖拉、推诿搪塞、刁难客户和违反“三个十条”以及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等问题,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在廉洁自律方面,针对基层存在问题的隐型特点,要切实加强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对本人或亲属经商办企业、工程施工领域存在的个人“三指定”现象,本人直接承揽工程或为亲友等特定关系人提供便利以弁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要加大督查力度,真正形成超前教育、过程监督、结果考核、责任追究的惩防体系。

3 构建长效机制,着力夯实基层管理工作基础

作为基层一线的县级供电公司,工作成效高低、企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国网整体的工作大局和和谐稳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就是要切实解决好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打牢基础上持续深入。重点要夯实六个基础:

3.1夯实领导班子建设基础

领导班子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县级公司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上级公司的决策部署能否在基层得到规范高效执行,关键看班子。领导班子建设应当成为加强基层管理的重点。要以“阳光、责任、规范、学习”为境界,以“能力创新、作风创优、工作创效”为重点,着力提升班子集体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和沟通交流,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议事制度,对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坚持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对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坚持“三公”办事原则,积极营造既认真较真,又协力同心,既精诚合作,又心情舒畅的良好氛围。

3.2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增强基层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一要严格规范党建基础工作。以电网先锋党支部和共产党员服务队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整风的精神严格党内生活,认真总结分析党建基础工作规范落实情况,整改存在问题,提高党支部“”制度执行的实效性。二要着力提升农电党建工作水平。农村供电所党建工作是提高农电组织化、规范化管理程度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对供电所党建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切实增强供电所长履行“一岗双责”的意识,加强供电所党支部日常工作考核,提升农电党建规范化管理水平。三要切实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着力解决纪律松弛、组织观念淡薄等问题。通过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认真做好党员的考学、考勤、考廉和考绩管理,努力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和党性观念,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3.3夯实安全稳定基础

要把安全生产始终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务实开展各层级安全活动,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控,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提高设备健康运行水平。稳定与安全相辅相成,同样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在稳定方面要做到:一要坚持依法合规、有理有节,妥善处置历史遗留问题;二要坚持按章办事、规范管理,避免发生新的矛盾和问题;三要坚持开诚布公、顾全大局,共同构建简和的人际关系,积极营造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

3.4夯实供电服务基础

供电服务工作的优劣是检验基层群众观点是否鲜明的重要尺度,也是国家电网品牌服务形象的重要体现。基层供电企业要始终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定期开展优质服务分析评价工作,剖解难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要进一步优化简化业务流程,细分用电客户群,开展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为重要客户开辟绿色通道。要深化人民满意基层服务单位创建活动,按照城乡供电服务同质的目标要求,强化县乡两级营业窗口规范化建设,促进优质服务水平的全面升级,积极打造服务特色品牌。

3.5夯实班组建设基础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行为规范有序的抓手,是企业各项工作提质增效的基础。基层的班组建设要巩固提高班组星级标准化创建工作成果,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标准执行,不断提高星级标准化班组的品质。同时要加大班组精益化管理力度,重点应在加强班员素质提升、团队精神打造、业务流程优化、工作绩效评价等方面不断突破。要重视班组的内质外形建设,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培育班组特色文化,深入开展班组QC活动,全面升级班组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夯实基层基础例2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参考文献:

夯实基层基础例3

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若想谋取一定地位和发展优势,就应该坚持安全发展,给予自身安全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促使安全生产得到充分实现。基层班组是企业内部生产作业的基本单位,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就应该从基层班组建设着手,促使班组内部各成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班组内部各成员日常生产行为的规范性,进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落实责任制,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一)加强基层班组长安全管理素质

在基层班组建设过程中,班组长作为班组中的“干部”,其自身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应该对班组长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其责任心和事业心,使其为自身工作负责[1]。同时,班组长作为基层班组中的一员,应该具有较为娴熟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了解生产作业,掌握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并且还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应该组织班组长参加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将安全生产理念传达给基层班组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轻松处理生产作业中的各种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

构建完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需要将单位安全工作任务分配到生产加工的所有环节,促使基层班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过程中,应该明确划分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基层生产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进而落实“一岗一责”,促进安全生产理念充分融入到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保证事事有人管、岗岗都尽责,促使生产作业得以规范化实施。

(三)加强基层班组安全目标化管理

在对生产作业安全实施目标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安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对目标的分解、目标的实施以及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核等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单位整体目标的引导下,促使员工个体对所在班组负责、班组对所在区队负责、区队对单位负责,保证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同时,基层班组安全目标的评定应该与安全责任制度相联系,防止重视“硬”指标、轻视“软”指标情况的发生[3]。

二、完善制度建设,实施班组安全生产动态管理

(一)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

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班组作为单位内部生产作业的基本单位,其安全管理对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单位应该在基层班组中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发生偏移,偏移至对生产作业现场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在加强对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安全生产的各项因素,对人为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并且始终坚持实施高标准管理,严格要求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坚持对其安全管理工作质量进行定期检查,为提高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充分保障。

(二)加强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动态管理

加强生产流程安全管控就是对其生产工艺、生产作业等流程实施密切跟踪、预测管控,为时时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一定保证。在加强生产流程安全控制、实施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基层班组应该做好制度控制工作、群防控制工作、重点控制工作、作业控制工作以及跟踪控制工作。在保证基层班组内部全体成员参加生产流程安全管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的结合,将专门管理与群体自主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各岗位员工主观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个人。

(三)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业

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业是保证生产作业安全进行的重要前提,不仅能够有效管控生产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其生产行为,避免违规作业情况的产生。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对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细节方面实施标准化控制,从根本上避免违规作业情况的产生,确保基层班组成员能够按照相应标准开展生产活动。

(四)加强对生产作业风险的预测

为了保证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就应该在事前加强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管控,防止生产人员受到危害,避免生产作业受到影响。加强对生产作业风险的预测是保证生产作业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基层班组内部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班组负责的工作范畴,充分认识到生产作业项目的具体内容,严格把握生产作业中的重难点,掌控其中的风险点,针对风险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管控方案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同时,还应该阶段性的组织基层班组参加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对危险的警觉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单位的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就应该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安全生产理念,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基层班组内部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日常生产活动,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为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负责,进而推动单位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修明.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发展基础[J].中国煤

炭,2011,37(5):37-38,42.

[2]马忠华,王连鹏.班组建设助推企业安全发展[J].现代班

组,2013(8):24-25.

[3]马鸿武,董勇,王晓兵等.立足实际加强班组培训[J].电子

夯实基层基础例4

2012年11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世界的瞩目之下胜利召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角度,党的十报告中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做出了详细的部署,尤其是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都予以详细的安排。

我们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党的基层建设。早在战争年代,就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执政党的党员怎样才是合格的”思考。在世纪之交,更是强调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的就在于健全和发展党的每个细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更是多次强调要抓基层、打基础。2008年同志在抗震救灾表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把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做到抓基层,打基础,一刻不放松。同志也曾在2008年底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这对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我们的党是一座伟岸的建筑,那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就是这座宏伟建筑的地基,我们党内的每一位党员都是这座建筑的一砖一瓦。地基不牢固,建筑再宏伟也会坍塌;一砖一瓦不合格,这座建筑就不坚固。因此,不论在何时何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夯实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的重要性不变,我们党员必须遵守党内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不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全体党员,所有基层党组织自觉自发的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创造力。

我们党有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260多万名党员,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可能具有的强大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我们党获得了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可靠的力量源泉,从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考验危机尖锐复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日趋多元,迫切要求改进基层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和党员教育方式,迫切要求增强基层党组织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十报告明确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密切联系群众的行动指向,充分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政治自觉;深刻表明我们当更加注重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盼,再联系和服务群众中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充分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在基层执政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根本转变;深刻表明我们党更加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强服务,在提升服务水平中增强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党始终以巩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来实现长期执政、永续执政好根本要求和政治智慧。

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桥梁作用,只有党的基层组织才能将群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愿望和要求反映给党的上级组织直到中央组织,成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依据,同时也将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直接地传达给人民群众,并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这不仅使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以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而且能使党真正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创新发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书记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单位具体从事组织工作的组工人事干部的精心组织。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更加凸显了“抓书记”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我们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更要用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感染和带动基层党组织干部的工作热情。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是四川省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全国重大典型。他扎根基层30年,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做过19次手术,仍然坚持工作,把昔日发展慢、治安乱的后进乡镇变成了富裕和谐的示范乡镇,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建明在长期乡镇一线工作实践中,不仅表现出了当代共产党人和新时期基层干部的优秀品质,而且探索出了一套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三”即“三制”、“三定”、“三教育”,“二”即“两下”、“两集中”。“三制”是指根据乡镇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把乡镇工作分为三类,实行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三定”是指根据乡镇党委政府承担的职责任务,按照现有领导和工作力量,实行定岗、定员、定酬;“三教育”是指围绕强化乡镇管理和任务落实,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分类教育,实施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两下”是指围绕推进工作,引导干部眼睛向下、改进作风,实行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两集中”是指围绕方便群众办事、帮助群众理财,实行集中服务、集中理财的科学工作方法。

文建明总结的乡镇党委工作法,这些来自实践、务实管用、深受群众欢迎,有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乡镇党委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引导基层党组织工作者不仅仅学习这些工作方法,还要进一步注重从思想上学习这些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者心怀群众的优秀品质,比如文建明同志曾经说过:“我是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老百姓。乡村干部就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一直惦记着你;你为群众办一件好事,群众就会感谢你一辈子”。话语朴实,深含大义。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与广大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的桥梁,时刻处于群众的耳闻目睹之中,也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能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熟知群众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状况。我们要坚持党的传家宝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和宝贵资源,把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我们实现“两个百年”计划将会指日可待,我们构建和谐美丽“中国梦”的愿望就会更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

夯实基层基础例5

指导成立县级科协组织。批复成立金海湖新区科协、百里杜鹃管理区科协等2个县级科协,使金海湖新区和百里杜鹃管理区科普工作有了组织、阵地和人员。

指导成立高校科协组织。批复成立了毕节医专科协和毕节职院科协两所高校科协,实现毕节市高校科协全覆盖。毕节市科协对每个高校科协补助经费0.5万元。

指导成立县(区)反邪教协会和建设科技馆。通过政协提案等方式,要求各县(区)在2020年前成立反邪教协会和建成科技馆。目前已成立县(区)反邪教协会4个,在建县级科技館1个。向省反邪教协会争取到经费5万元,毕节市科协相应匹配5万元。向成立反邪教协会的县(区)每个补助1万元。

强化科普示范建设。毕节市科协对具备科普示范效应的村、社区、基地等进行命名,命名市级科普示范村13个、科普示范社区11个、科普教育基地10个、科普示范基地10个,补助创建经费54万元。

夯实基层基础例6

探索“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有偿服务、共享共建等多元化筹集资金的路子,提升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突出社区服务内涵,增加行政职能,丰富公共功能,拓展社会化服务范围。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阵地。承德市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载体,通过建设温馨和谐社区,夯实城市基层基础。

优化队伍结构,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推进社区建设,“人”是关键。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偏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实际,通过居民自主选一批,公开招录大学生增一批,下派干部补一批,公益岗位聘一批的办法,先后调整充实了750多人到社区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采取普遍培训、短班轮训、专家讲座、外出考察等形式,增强社区工作人员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服好务的真本领。建立生活补贴动态增长机制,将社区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保险纳入财政预算,由市级财政分类分档予以定额补助,使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达到或超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社区工作的主要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年终按工资总额20%的标准兑现奖惩,先后辞退了9名不合格人员,提拔了12名工作出色的后备干部。

夯实基层基础例7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首先,要加强“四好”班子的建设。室党支部带领职工在“创先争优”、“五行五好”等项活动中,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紧跟院党委的工作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领导班子“三重一大”议事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带领职工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其次,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边学习边实践,解放思想,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对中石油集团、油田公司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认识。在工作中,4名领导能够按照组织原则办事,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做到遇事集体商量,集体决策;能够紧密围绕工作实际,积极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探索新思路,新办法。班子成员在思想上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勇挑重担,勇于承担责任,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第三、坚持“”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按照今年院党委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按排,我们坚持室中心组的学习,坚持“”制度。党的“十”会议召开之后,党支部马上组织党员学习新,重点学习了规定的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党员必须履行的八条义务、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等项内容,让每名党员回忆自己入党时的情景,查找入党后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措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服务

年初,在制定全年计划的时候,党支部就确定了党群工作要与行政工作紧密结合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的思路。

一是加强岩心管理,实行观察取样全过程跟踪制度,确保岩心的有效利用和妥善保管。开展岩心整理以及岩心宏观图象高分辨率扫描工作,实现岩心图象的网上查询、利用。

二是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制定《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实行馆藏电子档案多级备份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应用中油档案E6管理系统,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为完成上述重点工作,党支部利用会议、宣传展版等舆论手段,向职工讲清楚各自肩负的责任,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在各自岗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具体措施是:第一、要求党员带头,从遵守劳动纪律入手,八小时内坚守岗位。第二、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保证资料借阅准确迅速,服务态度好。第三,坚持开展岗位培训活动。职工在参加各类外出培训的同时,要继续组织内部培训工作,适时举办实物档案和档案信息等内容的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

三、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提高职工思想素质

围绕“打造辽河新形象,提升油田软实力,实现事业新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结合我院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自身实际,努力做到“二个结合”: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创先争优”活动与为勘探开发科研生产服务相结合。紧密围绕“千万吨产量,千亿元规模”目标,积极组织党员、职工开展为全院科研生产服务活动。采取多种措施,主动开展档案利用工作,满足科研生产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为了真实了解科研单位对资料的需求情况,我们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积极走访用户,登门征求科研所室对档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创先争优”活动与抓基层强基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相结合。党支部以创建“四好”班子和“五型五好班组”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把党员打造成为工作骨干,把工作骨干培养成为党员。现在我们的班组长、安全员和工团组织成员均由党员或生产骨干担任,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快速、准确落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夯实基层基础例8

一是文化氛围“好”。近几年,县委在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龙游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了构筑“浙西中等规模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全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编制了《龙游县文化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重点扶持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有1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9个二级文化站,建有业余文艺队伍128支,5164名业务骨干。近年来,宣传、文化、社区(街道)和农办等部门以“彩色周末”、“和谐家园”等系列文化活动为依托,常年深入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艺下乡活动,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艺精品。三年来,全县农村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边际文化交流和展览活动180余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达2.5万余人次,观众70多万人次。

二是整合力度“大”。近年来,龙游县抓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作的有利时机,整合统筹社会各方力量。一是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利用电脑网络平台,把网络由乡(镇)延伸到行政村,文化部门专门建立文化网站,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更新网页内容。编发《文化信息简报》,对外宣传介绍全县传统特色文化项目,报道各地文化活动动态,指导农村文化工作。二是整合文化阵地设施。以创建“百个特色文化村”、“文化艺术之家”,实施“东海明珠・金走廊工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等系列文化工程为抓手,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双建设、双整治”、“康庄工程”等工程建设,因村、因需而宜改建、新建了一批文化场所和文体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三是整合文艺队伍。以文联为纽带,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及时吸收有专业特长的农村文化人才进入文联各协会,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

三是乡土气息“浓”。大力挖掘植根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培育了一批特色文化村落和文艺节目。2002年湖镇镇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塔石镇的脱节龙、沐尘乡的三月三畲乡节、小南海镇的剪纸艺术、士元乡的貔貅舞,都极具浓郁的区域文化特色,这些传统节目还经常应邀参加省、市、县的文艺演出活动。湖镇硬头狮子、塔石脱节龙应邀参加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2004西湖狂欢节”大型踩街活动,并双双荣获金奖。文艺创作人员深入基层采风,创作了如小演唱“四老汉奔小康”、道情“乡镇干部帮贫致富”、小锣书“老土管”、“三农”颂、“老太婆逛新城”等一批充分反映当前农村新面貌、展示农民新形象为题材的作品,倡导“歌舞自己演,技能相互比,展品人人献”,以小品、快板、三句半、表演唱的形式融合方言乡音进行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是活动载体“新”。以争创全省特色文化先进县为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村活动,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2003年举办了全县民间舞蹈汇演,来自全县基层农村的20多支民舞表演队同场竞技,各展风采,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万名群众争相观看,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特色文化的发展。2004年组织全县农村基层的村两委和中小学教师共5000余人开展了“知龙游、爱龙游、建龙游”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近年来在城市、工业、旅游、交通建设中的新亮点,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受发展成果,在旅游娱乐的宽松氛围中接受教育。

五是取得成效“实”。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陶冶了情操,改变了农民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许多群众说:“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健康向上,既开心,又受益。”有一村民因长期迷恋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导致夫妻不和,家庭濒临解体,自参加村组织的座唱班后,他便整天热衷于表演,成了座唱班的骨干,改掉了不良嗜好。妻子也回心转意与丈夫和好如初,逢人便说:“文艺活动挽救了他,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家”。群众通过文艺活动,接受了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拓展了视野,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明显提高,、封建迷信等活动逐渐减少,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风尚逐步形成。农村比过去更积极更健康了。

二、当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矛盾

(1)需求日趋旺盛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对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综艺演出、民俗文化活动等需求强烈。由于相关部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文艺活动质量不高,县乡两级的文化产品不足和文化资源贫乏,内容炒冷饭,形式老面孔,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不高,满足不了群众求知、求新、求乐、求变的多元化需求,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2)参与意识增强与文化阵地不足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群众欣赏文化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自已看、自己听,自己演的欲望正越来越强烈。然而,由于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文化工作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机构和人财物问题得不到解决。据调查,全县21个乡镇文化站中,真正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72%。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现有的文化服务中心器材不足、设备老化,甚至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目前仍有6个乡镇文化站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以致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正渐渐消失。

(3)文化事业发展与人才不足的矛盾。长期以来,乡镇文化站工作由政府布置,经费由政府投资,人员工资由政府拨付,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基层文化干部存在不稳定倾向。在调查中,认为文化工作“符合自己兴趣,很乐意从事”的占21.57%,“服从组织安排”的占42.08%,“如果有选择,将会换其他工作”的占35.3%,“从事这项工作较长,工作缺乏耐心”的占62.79%。而且文化专干基本上身兼数职,每年真正用在文化工作的时间平均不足2个月。乡镇文化干部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9.8%,36~45岁的占66.7%,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仅占57.1%。基层文化干部存在多年只出不进的现象,造成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年龄日益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知识老化、观念陈旧、精力不足、学习创新困难等问题。

三、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和谐发展

(1)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保持文化活动经常化。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纽带,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是提高文化工作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在“三个力”上下功夫:一要在加强推动力上下功夫。实践表明,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促进和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关键。宣传、文化职能部门要做好文化发展规划,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确定活动主题,加强面上指导;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工作协调和具体策划,真正发挥文化站、文化员的作用,指导和组织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村级基层组织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和参与文化活动,尤其要调动农村文化活动“热心人”和“带头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文化骨干作用。二要在增强内驱力上下功夫。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变群众被动接受文化为主动参与文化,增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的内在动力。三要着力在增强吸引力上下功夫。重视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始终以群众的意愿为出发点和归宿,准确把握农民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欣赏习惯,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教育性与娱乐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群众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活动体验获得的享受、参与的享受、创造的享受,使人人享受文化”,让“文化陶冶人人”,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文化权益。

(2)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促进文化发展长效化。要树立“大文化”意识,坚持跳出文化看文化、抓文化,充分整合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资源,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扩大文化工作辐射面,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渗透力。要从强化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等方面入手,通过选聘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文化干部担任文化村指导员等各种形式,坚持以城带乡,实行城市反哺农村,夯实农村文化工作基础。不仅要向农村送文化,更应注重在农村建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引导农民朋友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要着力建立科学的经济、文化一体化考核体系,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经济工作一样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政策导向,探索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3)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化。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有效地实现政府对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依法监管,切实推进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既使政府集中财力、人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文化产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建立行政保障机制。要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列入同等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要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积极调整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将市场机制运用到文化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实现对全社会文化资源市场化的有效配置,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和自身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4)注重结合、强化效果,确保活动方式多样化。要坚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使文化活动内容包容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文化活动形式上涵盖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相互融合,满足多元化需求。要发挥农民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民在参与中享受快乐、接受教育;在服务他人中得到满足、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的文明、创新、守信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夯实基层基础例9

一、隆德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隆德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境内“峰高华岳三千丈,险居秦关百二重”的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横跨宁夏、陕西、甘肃三省区,逶迤200余公里,不仅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而且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了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时值仲秋,云淡天高,毛主席登临山巅,目穷千里,心潮逐浪,随吟出咏怀之作《长征谣》,后经八次修改即成气吞山河的壮丽词章——《清平乐•六盘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瘠薄,十年九旱,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是国家在西海固地区的重点扶贫县,全县有13个乡镇,127个行政村,人口18.8万人,农村党支部127个,农村党员6603名。生活在这里的回汉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固原市的领导下,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09年隆德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增长27.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0万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增长13.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50元,增长1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9‰。

二、隆德县农村党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发展党员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受物质利益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的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一切向钱看等观念滋生蔓延。加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第二,农村实用人才少,培养后备干部难。农村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外流。具体表现在: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良思想和陈风旧习滋生,农村教育水平不高,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农村医务人员严重短缺,农民群众看病就医难。一些村干部感到没有政治前途,经济上没有保障,导致工作内动力不够。

第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实行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后,村委会没有留机动地,由于村集体没有加工企业,大部分农村处于边远山区,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商品经济不发达,导致村级组织无经济实体,没有资金收入来源,形成了很多“空壳村”。农民迫切要求改变村庄道路,人畜饮水、改厕、改水、改灶,治理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但苦于资金短缺,无法集资建设农村基层设施及公益事业。

第四,农村基层规章制度落实难。一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处理好农村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关系,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比较严重。在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想的办法不多,有的对“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落实不到位,对党员的政治权利保障不到位,对民主集中制坚持不到位。

第五,农民增收难。六盘山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党员以及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欠缺,致富路径狭窄,增加农民收入难,致富本领少,导致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谋生计。

2.原因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加农民收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但是,人是有趋利的本性,以人为本,不得不考虑人的基本的合理要求,如果不改变原有的机制和政策,人才就不会到农村施展才华。只有解决了机制障碍,为人才搭建政治上,经济上的平台和利益保障机制,不管是人才还是农民自己,都会想方设法改变基础设施,改变无钱办事难,村官难选等问题。

三、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五点建议

第一,建设一支好班子。隆德县完善了农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通过“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上级党委委派等方式逐步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界限,优先选拔那些群众威信高,能力强,有一定经营头脑并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作为支部书记候选人,优先从村干部中选拔考录公务员,选聘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到乡村工作,鼓励优秀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退居二线、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回原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第二,培养一支好队伍。把培养一支好队伍作为壮大党员队伍,强根培基,执政为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干事,作风上过的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这是德才兼备和干部“四化”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化,切实把农村懂经营会管理思想过硬,群众公认和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村级两委班子中来。

第三,走出一条好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政策上“引导”,技术上“帮扶”,措施上“促活”。把科技兴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科技能手要带头调整产业结构,同时通过党员联系户,争优创先等活动,帮助贫困户共同富裕。

第四,完善一套好的制度。完善一套好的制度是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村“两委会”工作责任制,抓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根据国家法律,制定村民自制章程,村规民约。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基本报酬,改善村干部养老、奖励、体检等制度,消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夯实基层基础例10

组织威信有待提升。据发放问卷回收结果显示,57.71%的被访者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凝聚力“一般”,认为“比较好”的被访者为33.83%。而认为“不太好”的被访者及认为“很不好”的被访者则分别占5.97%和1.49%。在所有接受调研对象中,仅有不到1%的被访者认为“非常好”。这一问卷统计结果,与课题组在农村调研中了解到的群众看法基本一致。

干群关系存在疏离。取消农业税之后,党员干部虽然不再需要走家串户催粮要款,扭转了干群冲突的紧张局面,但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多元化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在未发展出新的干群联系机制的情况下,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疏离带来了干群关系的冷漠。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过半被访者认为干群关系“一般”,占比53.23%,认为“比较好”的被访者占24.38%,认为“不太好”和“很不好”的被访者分别占比14.93%和2.99%,仅3.47%的被访者认为“非常好”。

信任组织程度不高。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到“农民在遇到生产或生活的困难后,会第一时间求助于谁”时,回答最多的“亲戚朋友”,占43.21%,其次是“村党支部”则占30.25%。而认为会第一时间求助于“街道或乡镇的相关部门”的仅占19.75%。此外,也有6.79%的被访者认为农民会求助于其他方面。这表明,当前我党在农村基层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很大空间,而群众对党组织、相关部门及基层干部依旧保持着信任感,这为后期我省基层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农村基拥匙橹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

时代变迁带来挑战。一是基层党员老化。在有关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82.09%的被访者认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老化,观念守旧,能力不足”,72.64%的被访者则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开展活动的方式,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变化”。二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通信、传媒等现代技术日益发展使农民理念及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据调研结果显示,74.63%的被访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复杂了,对党的信任减弱”,53.23%的被访者则认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基层党组织出现虚化”。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众多因素中,源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外部挑战已成为我省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干部素质急需提高。据访谈,被访者多数认为该问题突出表现为基层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同事,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组织方式和运转机制未能与时俱进,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变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组织本身是否坚强有力,党员干部是否信念坚定、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家族化现象有所抬头。在回答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家族化问题解决得如何时,11.84%的被访者认为“非常好”,44.18%的被访者认为“比较好”,30.75%的被访者认为“一般”,9.85%认为“不太好”,另有3.38%的被访者认为“很不好”。这表明,在江苏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家族化这个问题整体上解决得较好。但问卷统计结果及小组访谈、个别访谈中也反映出一些地区家族化问题仍比较严重,地区内形成了封闭的“圈子”。在村的其他精英,如种粮大户、致富能手及各种农村“两新”组织负责人加入党组织或进入领导班子显得困难重重。

三、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行方式。一是建议通过引导动员群众。如对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诉求并能代表民众利益的农村精英,可创造制度化、例行化的联系方式,实现良性互动。二是要通过服务凝聚群众。建议将较抽象的组织关怀转化为具体的日常服务供给,包括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方面的服务,带领群众致富,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提供精神关爱,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保障。三是需通过整合借力社会组织。如可搭建平台,形成吸纳社会力量的新机制,为基层党组织集聚政治资源、价值权威和凝聚力奠定基础。

夯实基层基础例11

国家、省、市高度重视人才战略,2009年,我市被确定为部级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试点市,2010年,省人口计生委实施“金人工程”。在此背景下,我市创新机制,不断推进人口计生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为人口计生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创新做法

1. 创新保障机制,提高人员待遇。一是区划调整不减编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在行政区划调整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员编制做到“足额全保”,区划调整后,21个乡镇经合并剩下16个。按照规定,每个乡镇只能设一名计生助理。由于过去计生助理都是计生专线上业务精、能力强的公务员担任,市人口计生委建议市、乡两级党委、政府对合并后不再担任计生助理的同志继续留任,享受计生助理待遇。同时,保全乡(镇、街道)计生事业编制,对乡(镇、街道)计划生育事业编制一个不减,仍保全所有编制。遇有退休空编的,采取考试录用的办法填编,确保人口计生系统人员全、力量足。二是乡级人员财政保障。市编委在《关于同意调整乡(镇)计生(中心)服务站经费渠道的批复》中明确规定,乡镇计生服务站由原来的差额拨款单位变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保障,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此外,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均按照事业编制人员标准发放、调整工资,保证计生事业有人愿意做、乐意做。 三是村级专干发放津贴。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计生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村级计生员除享受村正职干部80%工资报酬待遇外,多数乡(镇)又增补每人每月岗位津贴100元以上。去年起,全市统一将所有村(居)委会计生专职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建立村级计生专干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创新管理机制,改善队伍结构。一是人员准入机制。通过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空岗人员。对各岗各类人员制定严格的准入条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公开竞聘,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竞争和“凡进必考”的原则,做到出口畅通,能下能出。二是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人口计生部门领导班子年龄、文化、专业和性别结构趋向合理;全面推行了事业单位聘用制;聘用人员与聘用单位签订合同,同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按照35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女性为主的标准公开选聘村级人口计生干部队伍。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以创建泰州市“三十佳”、市“五十佳”基层站所为载体,积极创建“双型系统”。全市人口计生系统中,新街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泰州市百佳基层站所”,我市3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市四十佳基层站所”,两镇计生服务站被评为“市作风建设先进单位”。